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这一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劝信流通」。净宗修学的三大纲领,称为三资粮「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所判的三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将六方佛以下的经文判作流通分,跟莲池大师也不一样。确实有他的见解,也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皆具备三大纲领。《无量寿经》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学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学的重点才容易成就。净宗修学的重点是什麼?还是这三桩事。不仅在经典里要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绝对不被外境所动摇的信心。净土五经一论,帮助我们明瞭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顺逆境界,都要在这上面注意。不但读经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长自己的信、愿、行。这样修学,我们的生活就相当充实,才能真正体會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以,信、愿、行绝对不仅是在经典上建立,要把它扩大到生活上才行。

读经应当要知道,那些经文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的,那些是劝我们发愿的,那些是教导我们修行的。行门则有正、助双修。正修,经典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的「执持名号」,这是净宗的正修。「发菩提心」的含义非常深广。「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唯有真正觉悟的人,才會发愿求生净土;没有觉悟的人,他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有贪著。只要有贪著、留恋,这个人就没有菩提心。一定要如佛七中主七师时常提示的一句老话:「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万缘」。真能放下,这是发菩提心;没放下,就是没发菩提心。菩提心没发,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他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一念的贪心就障碍往生。

真正发愿求生,不要说对於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没有执著;即使对於佛法也不贪念,也不执著。法门无量无边,只修一门;千经万论,只求一经。一生皈依《无量寿经》,或是《阿弥陀经》,这才舍得乾净,菩提心才能现前。眼前的环境,触目惊心,都能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

我有一位同学,喝酒醉死的,糊里糊涂的死了。人命无常!平常酒喝得多,菸抽得多。看看这些样子,他死了到那里去?当然到三途。这一生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人间,糊里糊涂走了,给我们很大的警惕。这些事让我们听到、看到,都能激发道心。道心就是信、愿、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信、愿、行」三纲领,就是修净宗的道心。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世间有许多人,对净土法门没有认真的探讨与了解,任意的猜测、诽谤,往往有之。我们常听到的,说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极,念佛人逃避现实,要到西方世界去享乐。这都是学佛人讲的;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不會造口业。甚至有些学佛的同修、出家的大德也说:依一部经不行,一部经怎麼能成就!我们听了这些话,心里动摇不动摇?人家是广学多闻,我们修净土法门是孤陋寡闻,学一部经。一部经之外,什麼也不晓得,甚至连一部经也不知道,这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晓得。一句阿弥陀佛也行,也能往生,这就很奇怪。

世尊当年对末世的情况,看得非常清楚,恐怕我们听了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起了疑心,信心动摇,所以在本经流通分里,第一品就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不是小乘,确实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更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无上的法宝,第一法门,知道的人实在不多。凡是对这个法门有意见、有批评,都是浅见,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句经文是结前启后之语。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此经,都劝菩萨们念佛求生净土。为什麼不劝别人?别人没有觉悟,没有智慧,劝他,他也不相信,求生的意愿生不起来;故与菩萨说。「菩萨」的标准是听了欢喜,不怀疑,还要发愿求生西方,这就是菩萨。菩萨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晓得,自己到底是什麼菩萨?是前面讲的小行菩萨,不是大菩萨。小行菩萨也了不起,也是过去生中,曾经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所以,在净宗法门里,你才是小行菩萨。这一生真正把机會抓到,就恭喜你,此身在世间即是「最后身」。下次乘愿再来,就是大乘菩萨而非小行菩萨。小行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变成大菩萨,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

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无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这一會,这个因缘无比的殊胜。同修们亲自到讲堂来听讲,跟看录影带、听录音带的受用完全不一样。不能亲自到讲堂来听讲,因缘就差一等。《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诸位参与讲席,即是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完全具足,非常难得,非常可贵。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小菩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不退,圆满成佛。『善获利益』,这个「利益」是无上菩提,不退转,这是无比的利益。这一句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善」「善」是非常善巧。得到这样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怎麼善巧?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善巧,简单、容易、稳当、直捷,善包括这四个意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经里称「善男子、善女人」,标准都不一样,有很多层次。净宗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有特别的标准,有圆满无上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於《无量寿经》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信、愿、持名,并具足《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可见「善」是要具备三福十一句的条件。第一福四句;第二福三句;第三福四句,总共十一句。我们如果信、愿、行都具足,试问,十一句经文的条件是不是全具足?全具足了。诸位想想,十一句条件中有几个欠缺,信、愿、行决定不圆满,决定不真实。善导大师说,净业三福是「散善」,也就是「助行」,能帮助我们早一天得到念佛三昧,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

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此是「机缘」成熟之象,也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因缘。你有因缘,有这个机會,听到阿弥陀佛名号。

「一念」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是一心念。以最真诚的心,最清净的心,最恭敬的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佛求生的心就生起了。这一念是纯而不杂。如果念佛还想到别的,就二念、三念,心就不诚。第二个意思是时间至短,只生一念。但是这一念是真信、真诚,是真正生欢喜心。『一念喜爱』,这是信。不信,他怎麼會喜爱?欢喜心生不起来。

归依瞻礼。如说修行。

『归依瞻礼』是发愿,『如说修行』是真行。这八个字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我们以此法门劝导别人,也要像佛菩萨一样,善於观机,观察对方接受的程度。如果对念佛法门非常欢喜,表示他的机缘成熟,我们就要进一步不断的帮助他。若他听到净土法门很欢喜,但是兴趣并不很浓厚,就知道他的因缘尚未成熟,不必积极帮助他。因为你帮助他,虽是好心,但他心里起了疑惑:是不是你有什麼企图?他反而提防你,远离你,错會你的意思。这到底是他的错,还是自己的错?他没有错,我自己错了。我不會观机,认错了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是应机说法,所说的,不多不少。他需要多少就跟他说多少,说的人自在,听的人欢喜。

此处讲的「皈依」,跟一般入佛门的皈依不一样。一般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是平常的讲法。三宝的意义是「觉、正、净」。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净,净而不染。我们天天念「三皈依」,有没有皈依,就很难说。我们起心动念还是妄想,还是分别,还是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迷、邪、染,还是皈依迷、邪、染,没有皈依觉、正、净。由此可知「皈依」有多难。

真正皈依,才是入佛门;没有真正皈依的,总在门外。我们到底是在门内,还是在门外?如果离开净宗法门,恐怕都在门外,没有入门。净宗特别强调的就是「皈依」「回归」容易,「依靠」也容易。三宝是什麼?阿弥陀佛是「佛宝」。我们要以阿弥陀佛为依靠,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样,一时一刻都不肯离开。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其他的都可以舍离,阿弥陀佛不能离开。第二皈依「法宝」。法是什麼?还是这句「阿弥陀佛」。我们依靠佛的名号,执持名号,就能往生净土。第三皈依「僧宝」,还是这句名号,名号义为「无量觉」。觉就不迷,觉就不邪,觉就不染。所以,净土法门在无量法门里,它是「易行道」,容易落实。要晓得真的回归,真的依靠,才能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瞻礼」是修行的第一步。「瞻」是瞻仰、仰慕。我对佛尊敬,非常仰慕佛,努力向佛学习,这就是瞻礼。学谁?学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的存心。阿弥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们的心要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发的是什麼愿,我的愿要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如何处世、待人、接物,我样样都要学他。阿弥陀佛不在此,我们怎麼学法?

《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要能将此经中理事教诲都做到。『如说修行』,就是跟阿弥陀佛学习,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弟子。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来生到那儿去?自自然然是到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的行业与其他世界不相应,志趣不相同,自无趣生之理。所以,一个人临命终时,六道境界现前,他往那一道去,谁指使他去的?实无主使,是自己的业感,感召他去投胎的。这桩事实在不难懂,中国古人就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句话出在《易经系辞传》,是孔夫子说的。凡是志趣相合的人,自自然然就结成一个团体。我们在这一生中培养之志趣,是与阿弥陀佛的志趣相同,将来自然就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因为别的地方志趣不一样,拉也拉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人死都作鬼」。六道轮回,鬼是六道之一,怎麼可以说人死都作鬼?然而人若具有鬼业因,与鬼的志趣很接近,所以死了之后,自然就到鬼道。鬼的业因是什麼?「贪」,什麼都贪。「贪心作饿鬼」。不管你贪的对象是什麼,要紧的是贪心。「瞋恚作地狱」「愚痴作畜生」。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自然感堕三恶道。人道是五戒十善,想想看,那一个人心里常常存念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忘了,人身就失掉了。一个人念念是道德仁义,念念是五戒十善,来生必定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

再往上是天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天人的道德标准比我们高,没有这麼高的标准去不了。如净宗,若说信了之后就能往生,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信后要有愿、有行。没有愿、没有行,信了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认真修行,要真正皈依,真正回头。从世间法里回头,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回头,从所有法门中回头。专依靠这一部经典,专依靠持名法门修行,这是真正皈依阿弥陀佛,皈依净宗。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世尊告诉我们,这个人得的利益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即使一切诸佛如来跟你讲,也讲不清楚。真实不可思议的利益,佛都说不清楚,何况是凡僧。这是真实的利益。佛门是真正大福德因缘,不是小事。小福的人,薄福的人没分。试想,六道轮回多苦!一切诸佛菩萨告诉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依照那些法门修学,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说没有,真的是凤毛麟角,太少了;除了那些极少数上上根人,中下的都没分。不是法门不好,而是众生的业障太重。法门虽好,但没有法子修。唯独净土法门,业障再重都不怕,做了五逆十恶罪,都不要紧。本经前面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就讲得很清楚,唯除五逆,及诽谤正法的人。然佛在《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五逆也能往生。

若将《观经》与本经合参,便知造作五逆重罪不相信净土者,不能往生,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若造作五逆重罪,但他能相信,肯忏悔发愿求往生,还是得度。这个利益多大!我们要是不了解六道的状况,不知道轮回难出,不知道三恶道受苦时劫之长,就不知道这个利益之大。果然能把这些实际状况都了解,都体悟,才知道这个利益真实是大,这一生应当永脱轮回。

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如此经中,从初品直至四十二品正宗分竟所说的,他都得到。这是什麼人?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能生一念喜爱之心」,真实皈依,依教奉行的,他们皆得到。什麼时候得到?现前就得到。你相信吗?我跟你说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现在就得弥陀保佑,就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护念。因为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必等来生,所以这个利益是现前就得到的。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念佛之人虽得无比真实利益,心里法喜充满,一片光明,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丝毫傲慢的习气。不會以为我得到诸佛护念,很了不起,你们都不如我,还要轮回堕三恶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里有这些意念,就是颠倒,就大错特错。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点点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问题。每天见鬼、见神,或者感应瑞相,自认为很了不起的,都有问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间的「善根」成就了,增长了。「增上」是增长的意思。世间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当然天天增上。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自然精进不懈。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为什麼说这句话?因为在形式上看,他没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没有修「六度」,只是在家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甚至戒律也疏略了。这几天有同学来问我,在目前的环境里,要怎样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问得好!要想功夫得力,还是佛祖的一句老实话,「持戒念佛」。持什麼戒?我也说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业障很重。不但是业障,应该讲「罪业深重」。这些障碍我们的戒体,障碍我们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什麼人,要怎样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学好,就是现代世间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弥律仪》都做到,就是出家的大善知识;其他的做不到,虽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师是净宗第九代祖师,在净宗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对於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达,当时有人称他为律师(就像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一样,对戒律很有研究)。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比丘戒就没有。因为比丘戒规定,至少要有五个比丘才能传戒。若一个比丘都没有,怎能传比丘戒。外表上看,现在比丘很多,但非真实,名字比丘,比丘戒没人做到。蕅益大师自己不敢称比丘,因畏僭越之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仿冒之罪,冒牌的。

因此,他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一生自称为「菩萨沙弥」。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也是他的侍者。大师往生之后,所有的著作,都是成时替他整理流通的,就是《蕅益大师全集》。成时因为老师称沙弥,他连沙弥也不敢自称。我们在《蕅益大师全集》里看到成时写的序文、跋文,具名为「出家优婆塞」,不敢称沙弥。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的居士。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自称出家优婆塞。这一些老实人,自己做到多少,说多少;做不到的,决定不敢称说,这是「老实」

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资格称出家优婆塞?我们这些出家人,五戒有没有做到?认真一反省、一检点,真的寒毛直竖,才知道问题严重,一定要「改过自新」。改过自新就是真正的忏悔,把毛病习气都改掉。「老实念佛」,依信、愿、行修学净土法门,此人就不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佛说:

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因此,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习气彻底改正。依照经典中的教训修行,念念求生净土,这是佛的第一弟子。此与本经序分中,憍陈如尊者排名第一位,是前后呼应。这部经当然就是诸佛如来度众生的第一经。持名念佛的法门,当然就是诸佛如来所传授的第一法门。因此,古大德说过,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至高无上的法门。它样样第一,经是第一;法是第一;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弟子也是第一。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珍惜的。真正明瞭,再学其他的法门,就变成第二、第三,就不是第一。第一决定不夹杂。能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正是夏莲居居士说的「万亿人中一二知」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

世尊告诉当时与會大众。与會大众里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人不必劝,因为他们都知道,没有怀疑。听佛说法,起疑心的是天人阿修罗等。佛说此经,是不是说得太过分;是不是为了劝我们故意这样说,故意把它抬高的;实际上可能没有这麼高,是劝勉我们的话,不是真的!於是就生起了疑心。佛特别叫著这些人,告诉他们:

应当爱乐修习。

「应当」是非常肯定的语气。这是教我们对这部经,对这个法门,应当要欢喜,要爱好。「爱」就是喜欢;「乐」是爱好。要喜欢,要爱好这部经典、这个法门,要认真的修,要认真学习。「修」是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标准来修正。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思想、言行。「习」是实习。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做到,要把经典的教训变成实际的生活,这就是习。果然变成实际的生活,无论修习经典多寡,都是弥陀的化身。能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佛的圆满化身。能做到百分之一、二,就如天台大师所讲的,即是分证佛的化身。因为它是第一法,是纯真法,这也显示前面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生希有心。

此经实在「希有」,所有一切经论都不能与它相比。诸位同修,你若能多看几部经,多想想,自然能领會,确实是一切经不能为比的。从什麼地方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其他经典,我们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这部经与自己生活很容易相应。从这一点体會,其他的经论再好,做不到也是枉然。理懂得有什麼用处,事上做不到。这部经的理论明白,可以做到;不明白也能做到。这就妙!所以一定要『生希有心』

於此经中。生导师想。

「导师」就是佛。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一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皈依这部经典,依靠这部经典,就是依靠阿弥陀佛。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一定要明经义,要明道理。见闻阿弥陀佛,就想起阿弥陀佛在经典里教我们这麼多宝贵的教训,这样瞻礼阿弥陀佛就有无量功德。否则,见到佛像,心里什麼都不知道,拜阿弥陀佛的像,就白拜了。供养佛像的作用,就是让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经典里字字句句的教训,见到佛像,听到佛号,立刻就记起来,这才是「学佛」。经典就是佛,经典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所在之处。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这是法门真实的效果。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世界无不如是。「速疾」是很快。能让一切众生很快、很安稳的就证到圆满三不退的地位。你说这多难得!圆满的三不退是「等觉菩萨」。如果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也是「八地以上」。换句话说,能令一切众生,甚至一切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快速平等得到圆满的三不退。这个利益到那里找!要是跟菩萨们说,菩萨听了都摇头,认为没有这个道理,在念佛法门却是事实。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

此句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所受的果报,极乐世界「广大庄严」

摄受殊胜佛刹。

这句经文更不可思议!前面广大庄严,我们也不贪图这个享受,好像跟我们没有很亲切的关系。但是这一句关系就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见到一切诸佛如来。世尊告诉我们,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能天天,时时刻刻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就有能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无量无边的世界,跟我们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住过那些地方,那里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过去的事都忘了,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劫以前的事,都清楚,都记起来,都明瞭。生生世世,这一生在那个世界,那一生在那个世界,还不都想去看看。所以,那个世界有佛,先去供养佛,然后去度有缘的众生,把最殊胜的法门告诉他们,劝导他们。因此,「乘愿再来」不只是来此娑婆世界,而是乘愿再回到十方世界。

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密宗里有「大圆满法」。虽有大圆满法,究竟能不能得到大圆满,实在很有问题。黄念祖居士说过,现在这个时代,真正密宗根器的人已经没有。他晚年不再传密,因为没有密宗的根器。自己专修净土,专弘净土。对於学密的人,他也再三劝导,要兼修《无量寿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发愿求生净土。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如果学密的人,不依照这个方法修,结果还是落空,就太可惜。所以,真正的大圆满,究竟的大圆满,就是念佛往生法门。我们应当精进『听此法门』。实在讲,这部经要常讲,要不断的讲。我过去讲过不少经,一切经中,以听众的感受来说,听这部经能生起真正的欢喜心,是其他经论比不上的。听经人数之多,其他经典也不如这部经。我这次从中国大陆回来,了解中国大陆的状况,大陆同胞听《无量寿经》的录音带。录音带差不多流通全国,是他们自己拷贝流通的,一个传一个,这样传出去的。对於净土法门都深信不疑,专修、专读,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看了,真的生无限的欢喜心。

介绍人学佛,人家问我们初学从那里学起,我就介绍他从《无量寿经》学起。老修行的人,经论已经读得很多的人,问我们要从那里修起,我也告诉他从《无量寿经》学起,决定不错。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佛在此苦口婆心劝勉我们,对此无上法门决定不能怀疑,决定不能退转。这种利益是无量劫中,不容易遇到的,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轻易把它舍弃,是什麼原因?善根薄、福德薄。对这个法门有疑,或者修学之后后悔,还要改修别的法门,这就大错特错。所以,佛在此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

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

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正宗分最后一品,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每一个世界往生的菩萨,数量都不可思议。这麼多菩萨,那一个不求这个法门。有的人求,求不到,因为有障碍,有业障,有罪障,这一生当中没有机會听到。业障轻的人,都想求念佛法门,对这个法门没有不尊重的。『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就是「信心不逆」,依教修行的菩萨皆已往生。这就是经上讲的,已往生的、现往生的、将来当生的这一类人。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此句经文十分难得,一切宝施、法施,皆不足为喻。十方世界不知有多少菩萨们,思得一成佛捷径。他想听这部经,为什麼不能得?不知道此经正是成佛捷径。他心想最好能有部经教我们赶快成佛,但不晓得是什麼经。菩萨希望能有一个法门、有一部经典,能令一切众生成佛。-一位菩萨都有这个意念,希望自己很顺利的成就,都想找这个法门,却找不到。有人将此法门介绍给他,他还不相信,这是他自身有障碍。实在这个法门就在眼前,他不认识,他怀疑,不肯接受,不肯相信,当面错过。

冷静观察现前社會,学禅的也好,学密的也好,不管学那一宗,修那一派的,门口都写著「南无阿弥陀佛」,甚至晚课也念《阿弥陀经》。你问他,要不要求生净土?他说不要。这种人很多,他劝人家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但他自己不肯求生。因为他认为这是很低的法门,是给没有知识的人修的。他自以为了不起,是上上根人,要修上上法门,不修这个法欳殊不知,他心目中想找的最上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可惜他不认识。由此可知,佛讲这句话没有错,很有道理。

『多有菩萨』,比前面说的多得多,不晓得多了多少倍!想找一个一生成就,快速稳当成就的法门,找不到,『而不能得』。回头看看自己,我们很幸运,今天就遇到。所以,佛在此郑重的劝告我们:

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应当一心一意专求此法,不要再怀疑。这实在是难中之难,真是「难信之法」。难信能信,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此句经文看起来很浅显,意义实在深广无比。我们要细心体會,才能看出世尊对我们的一番苦心。我们要怎样报答?不能往生就不能报佛恩;报佛恩就决定要求往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