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本经体性

「体」是理体,就是说经的道理的根源,道理的依據。「性」就是性质。佛讲这部经,一切的理论、方法、境界,依據什麼?如果我们知道他所依據的原理正确,没有错误,那他所讲的,我们就能信得过。所以,这一章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对於这一部经的理论,修学方法,建立正信,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佛不是随便说的,不是理想说的,是确实有理论的依據。

一、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实相者,真实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不但本经,所有大乘经都是根據一个原理、一个原则说的。本经既然是大乘经,当然也不例外。理论,是根據「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不是理想、不是猜测。{实相者,真实相也}。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佛与大菩萨才能见到。我们凡夫见到的是妄相。在这一章里,我们要仔细的讨论;因为真相是{平等一相}。

「实相」是很难理解的,当然也很难讲。讲都很难,听懂当然也不容易。在玄义里,最难懂的就是这一部分,它是一切大乘经论的依據。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在佛教里名词很多,又叫做「第一义」,也叫做「如来藏」,也叫做「真如」,也叫做「如如」。名目虽多,都是说这一桩事。

在般若经里,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就用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什麼是「实相」。我们把它归纳起来看,实相有两个意思:一是「无相」;一是「无不相」。无相是说「体」,就是一切真相的本体。「无不相」就是有相,是讲现象。这一段也是哲学里所讲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佛法讲「体、相、用」,哲学里分为「本体论」「现象论」「知识论」,就是佛法里讲的作用。

《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色」是无不相。「空」是无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是一,不是二。这就很难懂了。我们一般人的观念,空就是空,不是有;有就不是空。佛法里「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称为「妙有」「真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心经》里的四句把这事实真相说得很明显,也很清晰,可是不太容易体會。真正体會到了,你就证得实相。证得实相,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了。因为证得实相,实相就是法性,能证得实相,至少证得一分清净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不是凡夫,超越阿罗汉、辟支佛太多了。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真正契入的话,就是这个境界,不是普通凡夫。

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经文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真正明瞭,必然对於「凡所有相」皆不會执著,而真正放下了。因为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身体怎麼放下?不必一天到晚著意去保养它,为身体浪费许多精神。身体是虚妄的,要能真的看破,把身体放下,身体就恢复正常,自然健康长寿。若天天为这身体操心,身体就不正常了。

因为一切法,包括身体在内,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执著。身体起变化,变化的根源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一动念头,身体就起变化。天天想我的身体不好,身体就會不好。你想不好,它就不好。不好怎麼办?诸位要晓得,「境随心转」,身体完全是念头在作主宰。不但身体,身外所有环境,也是随著起心动念在转变。所以,今天全世界环境的染污,虽然每个国家提高环保的意识,有没有方法改进?说实话,没有法子改进,只有愈来愈严重。为什麼?整个人心都出毛病。身体是心想而存在的,宇宙也是心想存在的。你想好,一切都美好;想贪瞋痴,一切都恶劣。

现在想好的人很少,想十恶三毒的人很多,那就是共业。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的人多,占多数,那就没有法子,我们要受共业的果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相,必要明瞭,看得破、放得下,心地清净,身体自然就正常。

{离一切虚妄相}。虚妄相就是六道十界一切差别的现象。要把一切虚妄差别的相都舍掉,恢复自性清净心,六祖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无相。「无相」不是说没有外面的现象,而是心里不执著一切相。所以,无相不是无外面的相,是无心里的一切妄想、执著。

中国文字是世界第一,那个国家都不能比的。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你看「想」字,想是心里有一个「相」「无相」就是把心里那个相拿掉。「思」就是心里有了界线,有了执著,心上划了好多格子。把执著拿掉了,把相拿掉,心就现前了,恢复你的本性。心性无相亦无思,这就是无相的实相。

在一切虚妄差别,一切现象之中,它确实有一个清净平等的本体。「本体」是真心。心有相,那是妄心。心上有了格子,就更是妄心。我们-个人在什麼时候心里没有相,没有那些格子?我们从早到晚,几时心是清净的?真心是清净平等,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这清净平等,也是相,就是「实相」。这相是真相,不是虚妄相,因为去不掉。你看,心上的「相」,可以去掉;那个格子「田」,也可以去掉。遗留下的「心」去不掉。去不掉的是真相,是实相,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

佛教我们「当相离相,相而无相」,实相才能体會得到。也就是在生活之中,在工作中、在处世、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相之中,要体會得无相,就是「离一切相」。接触一切境界相的时候,心里不染一切相,不著一切相,这就是「无相」。保持真心,用真心来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处世、待人、接物,就是入诸佛菩萨之流。这不是普通菩萨,是大菩萨。所以,佛菩萨用真心见实相。

权教以下的声闻、缘觉、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就是用思想,他有思,有想。「思」「想」都是妄心,在佛法里讲,是心意识。用心意识就是凡夫。不用心意识,就是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诸佛如来。

这是大事,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要当真。别人跟我好,是假的。为什麼?虚情假意,过几天他又恼了。他的思想常常在变,一下子跟你好,一下子又讨厌,妄心在变化。佛菩萨的心,没有思,没有想,没有变化。所以,唯有佛菩萨的心才是真心,才叫做「慈悲」,永远不变的。慈悲就是「爱」,他的爱是真的,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世间人迷失了真心,慈悲就变成「情爱」。情爱是「朝三暮四」,刹那在变。所以,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嫉妒、瞋恨,都不要计较。他要怎麼爱你、喜欢你,都是假的,没有一样可当真,所以你对他们也要逢场作戏,笑笑而已。你看这多自在样样不要认真,就没有烦恼,你也不會喜欢,也不會生气,心里常常保持平静。保持清净,就接近实相了。

念佛人要用这样的心来念佛,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西方,我们的目标才能达到。

实相无不相∣非顽空与断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实相无相」是从体上说的。「无不相」就是有相,有相是从作用上说的。有体有用。所以,实相离相,离相就是无相。因为无相,才能无不相。这是真的,义理很深。

我们今天错在那里?错在著相。心里执著有相,所以不能在境界里随心所欲的变化。佛与大菩萨对於事实的真相清楚理解,所以在一切现象里不执著,离一切虚妄相想。因此,於一切境界相他能自在受用。《华严》里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是生活在无障碍的法界(一真法界),而我们却执著一切虚妄相。在一切虚妄相里,还生妄想,於是就变成处处都有障碍(六道十界),障碍重重,这日子就很难过,很苦。六道轮回就是这麼来的,就是迷、执,才现六道轮回。

佛在大乘经里常常教我们,修学要从「无相」下手,从「无念」下手,从「无知」下手,从「无得」下手,都是一个意思。讲无相、无念、无知、无得都是一个意思。从这地方才能入门。我们想想,自己学佛的确是搞颠倒。我们从有相、有得、有念,那能入得了门?错就错在这里,所以有知、有念、有相,是入不了门的。这门是什麼?如果就「即相」上说,那是佛门。如果跟你讲真话,入不了自性之门。

佛门是讲自性的,自性佛,才是真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家要记住,著相是见不到性的,一定要离相。要无相、要无念、要无知、要无得,从这地方下手,就很快。我们看古人学三年五载就开悟,就见性。怎麼那麼快?原因就是人家下手方法正确,不管是宗门、教下,都是这样子。

宗门从无住、无相、无念下手;教下从无知、无得下手。宗派很多,但都修的是清净心。「有相、有得」,心不清净;「有念」,心也不清净;「有知」,心也不清净。必须把这些都去掉,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心就清净了。清净心就是真性,清净心就是佛性,就是自性。自性起用才能成就,才能开悟,才能证果。你说这多重要!

般若经里讲,「无相故能无不相,无知故能无所不知,无念故能无所不念」。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万法,一样都不缺。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诀窍就是在无相。这才晓得要离一切虚妄相想。为什麼诸佛这样重视,一切大乘经特别强调,不从这里不能入门。所以,相好庄严就是法性。相好庄严不只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其中,这些就是法身。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的法身。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无不相」。在无不相里见到「无相」。无不相是幻境,无相是心性的本体。

从现象上见到本体,从本体变现出现象,就是法身。所以说「真如无知」,真正的智慧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这事实也是我们凡夫不能理解的。所以,拚命去求知,这就坏了,所求得的是「所知障」,增长所知障,增长邪见而已;不是正知,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一切种智」是真实的智慧,「一切种智」从无知来的。

古大德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最圆满最究竟的道理,一句话就能点凡成圣,不需要多。诸位如果看看《大般若经纲要》《大般若经》六百卷二十四巨册。古人以为分量太多,恐怕初学困难,把精要的部分摘录出来,编成一本纲要。纲要还是嫌多,再归纳起来,实在就是「无知」二字。「般若无知」,六百卷归纳后即是「无知」,由「无知」才变现出六百卷。这真是归纳到极处,两个字就说尽了。或者讲「无念」「无相」,都是一个意思。

这是真实的智慧。在净宗讲,比般若来得方便。般若的「无念」「无住」,是八地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只能听说而已,做不到。无相,离一切虚妄相想。我们能离得了吗?很想离,「很想」这一念即是妄念。妄念怎麼离得了妄念?没法子。执著没有办法破执著,凡夫难在这个地方。净宗奇妙,就妙在用这妄心也能成功。其他法门不行,没这种说法。

净宗用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古大德讲「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用在净宗的至理一言,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能教你超凡入圣。所以,大家要仔细比较,净土比禅,实在方便太多,禅不一定能成就,净宗是决定可以稳稳当当的成就。这真是不可思议。

「诸法」就是性体起用所现的相分。我们六根接触到的,眼看得见,耳听得到,六根、六尘,这是一切诸法。这些法是从那里来的?佛在大乘经里讲,是「唯心所现」。一切法是十法界,连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下至阿鼻地狱,是我们的心变现之物。十法界没有两样,全是心性变现的,所以说「不异」。不异就是没有两样。

古人用比喻来说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黄金做佛像,代表佛法界;做小猫、小狗,就是畜生;做一个鬼王,代表饿鬼、地狱界。但是质料都是黄金,价值一样,成分一样,做的工也一样。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

《无量寿经》经题中有「清净、平等」,从体上讲,实在是清净、平等。为什麼有这麼多不同羟扝这是「唯识所变」。不一样的形形色色,是因为你的念头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念头不一样,所以相貌不相同,看相算命都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佛的相为什麼都相同?因为佛的心相同。佛心都没有念,所以佛相貌都一样。菩萨相貌不完全相同,大同小异。因为他妄念少,所以大致相同,但还有念,细细看,还有不同。只有佛与佛的相貌是完全相同。

自己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相貌好与不好,因为心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想好相貌,是可以修得的。「相随心转」,你的心好,相貌就变好。修三年五年就明显的看得出来了,十年八年就变得更多,所以相好光明是可以修得的。学气功的人,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光,光的大小、颜色也不相同。这与自己的心念有关系,所以讲「唯识所变」,各个不同,是从现象上看;「唯心所现」,是从本性上看。本性是相同的,现象不一样。这是说一切诸佛的本体性相。它既然有现象,一定就有作用。比如我们讲「水」,氢氧是它的本体,它有三种不同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它结成冰就变成固体;冰溶化了就是液体;加热了就变成蒸气。三种不同的形状,作用就不一样。它样子改变了,用处就不一样。

从原则来讲,性德的作用简单的说是「精一中和」。中国古圣先贤说「精一」「精」是不杂,就是不夹杂。夹杂就不精。「精一」就是纯一,在佛法里讲就是「定」,这是自受用。对大众讲「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讲「和」。佛法讲「中道第一义、六和敬」。儒家讲「精一中和」,他的作用就是佛法里讲的中道、六和。

「精一中和」,相当於净宗讲「一心不乱」,这是性德起用;禅宗里讲「定慧等持」。佛是定、慧均等,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见。「精一」是性定。《楞严》「自性本定」「中和」就是大慧。真实的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从这一点我们能体會到,儒佛的教育目的都是「启发自性」,绝对不是专制时代约束人,或独裁者统治人的工具。我们今天若用这种眼光来看古圣先贤的教育,是冤枉古人,造作很重很深的罪业。古圣先贤一片慈悲救度一切众生的苦心,我们全部把他抹杀,这如何得了。

今天我们遭受这样的苦难,追究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的方向、目的完全错误。不少有心人,想拯救这个世界。李老师往生之前讲:「诸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拯救不了这个世界。」实在说,方法是有,如果现在要做的话还来得及,恐怕众生没有福报。唯有佛法能救度这世界。但是今天佛法弘扬有障碍,不能普及。能普遍的弘扬正法,如果利用现代科学工具│电视传播,每天能在电视上讲一个小时,三年之后,深信人心就变化,人心就平了。不怕邪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各种学说都听听,再听听佛法,比较比较就不一样。

台湾有钱的人很多,钱花在不要紧的地方;真正要命的地方没有花到一文钱,非常可惜!电视广播这方法能救,除这方法之外没有法子了。从教育上著手,的确要十年、廿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才能收到效果。唯独佛法,三年能收到效果。

性德流露,就是佛法讲的「大菩提」「大涅槃」。因为「平等一相」,所以诸法必定能融通。今天世界上许多事情是对立的,彼此互不相容。为什麼會有这些现象,因为分别、执著。舍去分别、执著,则法法圆融。

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本是和谐的,没有一法是对立的。如果对立,就不是性德。自性变出的一切法怎麼會对立。病根就是妄想、执著。所以,离妄想,就能契入《华严经》「理事无碍」的境界;离执著,就「事事无碍」。世尊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离开妄想、执著,就证得了。

二、实相离言说。南岳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南岳就是怀让禅师。《坛经》里记载,他见六祖,六祖就问他的境界,教他说一句来听听。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为他印可。六祖问的是心性。心性是说不出来的。

故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这一句话很重要。为什麼佛门跟从前的儒家那麼重视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为什麼重视「无知」?儒与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你念书,而不求解义。从前私塾教小朋友念《四书》《五经》,就是叫他背诵。能背之后还要叫他背一百遍,背两百遍。不须讲解,就是天天背,什麼意思不知道。这是什麼教学法?就是训练无知、无念、无想。因为不叫你念书,就會胡思乱想,打妄想。每天念几个钟点,这几个钟点就不打妄想,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

{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文字是言说的符号。换句话说,所有的文字,也没有真实义。「义」在那里?「义在言外」。文字里没有意思的,你乖乖的念就好。你要以为文字里有意思,你的猜测全是妄想。佛用这些方法成就你的无知,教你学无知。真正得「无知」,其实就是清净心现前,然后文字里有「无量义」。见什麼人,你就生什麼意思。它不是一个义,而是无量义。若只有一个义,文字是死的,不是活的。

佛的经典,自古以来历代祖师大德的注解,说法都不一样。看看都有道理,这就晓得它是具无量义。在无量义里,祖师大德也不过说出一二义而已。所以,这意思怎麼可以去猜测,怎麼可以去研╯。从这些地方我们才发现,原来教我们读诵不求解是正确的。这是真正唯一的途径,就是求离一切虚妄相想,让自己心地清净,恢复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

三、《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幻」是妄想。妄想灭尽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真心本性本来清净,本不动摇,是清净寂灭相。如来大涅槃,从这里证得。若还有妄念,就不能证得,必须把幻想妄念灭尽才成。我们现在晓得用读经的方法,念佛的方法,这是最有效果的。

我们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佛号一句接一句,不让妄念渗透进来,那就成功了,就得力了。教你念《无量寿经》,目的也是如此。这一部经念一遍,需要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所有妄想都渗透不进来,这一个小时就有无量功德了。念两部两个小时,念三部三个小时,如果你有时间,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修三年五年,心清净了,虽然妄念不能完全断,大概能断七八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

妄念少,烦恼少了,智慧增长了,心定下来了,这是真正修行。从前寺院里课诵是真正修行。现在课诵多流於形式,一面课诵,一面还打妄想,磬都敲错了。这一敲错,听的人都不高兴。这那里叫修行!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磬敲错了,你怎麼會听到?可见得你心还是在执著、虚妄、分别。

诵经、念咒是训练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所以课诵没有用处,不诵也罢。修行是什麼意思,怎麼修法,修行的好处在那里,总得要清楚、要明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这两句是《圆觉经》的经文,意思跟上面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一样。{幻灭}指妄想、分别、执著灭尽了。{非幻}就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本性中,本来无一物。

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真正修行人就是把自己的妄念去掉而已。「真」不需要求。想求真的一念,就是妄念。用「妄念」求真,是求不到的。把妄舍掉,「真」自然现前。所以,不用求真,求真决定得不到真。净宗教你求「一心不乱」。你要有求一心不乱的心,就注定这一生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麼?你念这句「阿弥陀佛」还夹杂著求一心不乱,已经错了。一心不乱里决定没有一心不乱的念头。有一心不乱的念头,就是大障碍,所以这是妄念,不可以有的。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功夫到家的时候,一心不乱就自然现前。只要功夫深,境界必定會显现。你不要著急,急不得的,愈急愈远去了。这要注意,前面跟诸位讲的「离相」以及「幻灭」,这些开示都非常重要。

真正想明心见性,真正想成就佛道,一定要从这里入门。真正佛法不在经典上,但也不离经典。国内外有不少同修来找我,希望我办个佛学院。我说:「我很久就有这意思,但是找不到学生。」

真正佛学院从那里下手?不是从研究经典,也不是讲解经典。我给你一本《无量寿经》,一天念十二遍,念上三年。我是这样教学法。今天讲到这里,你们會体會到。三年中不要看文字,把心定下来。定三年之后,再听我讲经,會开悟的。没有三年修定的功夫,你听我讲经,听一辈子,都是听皮毛,不會开悟的。所以,学佛必要有禅定的基础。

禅宗没有得到禅定以前,不准听开示的,最低限度要得禅定。教下也是如此,五年学戒,就是五年读经。老师给你一部经,你去念五年,五年心念定了,才有资格去听讲,也可以参与讲经的讲席,很容易开悟。反观我们现在的讲席,讲了这麼多年,一个开悟的人都没有。大家就应当觉悟,原因在什麼地方。病根找到了,从根本上消除还来得及,不是来不及。

我以前也说过,也许过一、二年,我會办个佛学院。什麼人有资格来参加?我过去讲过,要念三千遍《无量寿经》,这是最少的。你们有没有念过三千遍,我也不晓得。你一遍没念过,来告诉我,已经念了三千遍了,我又不能不收你,所以我要考试。怎麼考法?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默写一遍,错一个字扣一分,八十分及格录取。换句话说,错二十一个字,这学生就不取了。这是训练大家的清净心。学生出家、在家,可以不拘束。

从前李老师在台中,他只办了两年经学班。学生都不住在那里,是通学的。一个星期上两天课,两年中训练了二十多位讲经说法的人才。我们可以仿照他的办法,但是我录取的条件,比李老师的提高了,成就一定超过李老师教导的水平。所以这一段时间,留给诸位同修作预备。你们真的要有几个人念了三千遍《无量寿经》,可以写到不超过二十个错字,来告诉我,我们就可以开班了。

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这三句总结前面的意思。{离一切相},「离」是心离,就是不著一切相。要你不执著一切相,不去分别一切相。

{即一切法}就是实相。「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见到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实相。因为你见到业因果报刹那九百生灭,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们今天看不出来,就是把这一切相当作真的,执著以为是真实的,不知道这些相是心识所变现的相续幻相。所以,离相是离心里的妄想、执著。然后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真是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把金拿来我看看,随手拈来皆是,没有一样不是的。

{离珿无相,即故无不相}。体、相、用是一非二,故离即是一,离即同时。{不得已强名实相},实在讲,诸佛如来给一切众生说法,是不得已勉强而说的。所以,决定不可以执著言说、名相;不可以用心思去想佛讲的是什麼意义。你永远想不到的,不想就得到了,想就得不到。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跟我们说得很明白,教我们学习的态度:

第一、「离言说相」。不要执著佛说法的言语。

第二、「离名字相」。佛经里有很多专有名词、术语,不要执著它。

第三、「离心缘相」。不要去想它的意思。这样听经是在修定。定能开慧,所以一听就开悟了。心要不定,听的时候在分别、想像、思惟,这是不會开悟的。「悟」是从定心里发的。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听经也是修定,定里自然有慧。

五、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这是《往生论》里,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赞叹。{庄严}就是美好到了极处。此地讲的三种庄严:佛土功德庄严,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赞叹国土世界。后面两句,赞叹西方世界的人物。佛是导师,菩萨是大众。西方极乐世界除佛之外,皆是菩萨,是纯一菩萨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萨,而且是菩萨中第一殊胜的普贤菩萨。诸位要知道,普贤菩萨不是一个人,普贤菩萨是通号。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皆是普贤菩萨,共有五十一个阶级。好像学校班级一样,菩萨是学生,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都是大乘圆教的五十一位普贤菩萨。再往上去就成佛了,毕业就是成佛了。这是说{佛、菩萨、功德成就},极力赞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

这样殊胜的庄严从那里来的?就是{愿心庄严应知}。这「愿心」是双关的。第一是阿弥陀佛的愿心,四十八愿的成就。第二是一切念佛往生的人,都是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作为自己的本愿,是这样成就的。诸位念佛,有没有发四十八愿?除非经念得很熟的人,否则四十八愿记不清楚,焉能自心而发。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不但把四十八愿归纳成一句。实在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量劫中所宣说的一切法门也都归纳{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什麼?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才给诸位交代清楚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台湾多少人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究竟有什麼功德,他不晓得,没人说得出来。所以,念佛的人听到有别的法门,他的心就动摇了。听说别的法门马上有感应,有神通,又放光,又离地三尺,於是阿弥陀佛不念了,就改学那个去了。

黄念祖居士一再呼吁、提醒诸位同修,念佛的人要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不要求感应,不要求神通,也不要求禅定,我们的心才會清净,才會得真实的利益。对於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能理解几分,自然就不會动摇,就信心清净,信心坚固。须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真实智慧,清净法身。

此论直显事理无碍之一真法界。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净土的心得报告。他的文字不多,但有相当的深度,不太容易看懂。昙鸾法师有很详细的注解,注得非常好。昙鸾法师也是专念弥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是净宗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人。这是赞叹这部论,直捷显示事理无碍的一真法界。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

诸位同修读了这一段文就能明瞭,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就是念「真实智慧」,就是念「无为法身」。你一到西方,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就现前,这种受用还得了!我们今天念佛,得不到这个受用,是念得不如法。不懂理论,不懂方法,所以念佛收不到这效果。如果理论明白了,方法也搞清楚,可以说,这境界在没有往生之前就可以得到,渐渐契入相似的实相。虽然不是真实的,能达到相似的实相,条件是要「心地清净,放下万缘」

「放下万缘」就是前面讲「离一切虚妄相想」。一切五欲六尘,不再牵挂,功夫才能做到相似。若还是牵挂五欲六尘,还是不断妄想,这境界达不到。得到这样的境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可以随意往生,想什麼时候走,就可以什麼时候往生;还可以做到自在往生,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什麼方式走都可以。这才晓得功德的确殊胜,就看我们自己努力了。

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

释迦牟尼佛就是依实相之理而说出此经,所以这部经决定可靠,句句真实。下面一节引用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的一段话来作证明。《阿弥陀经》跟本经是同部,所以《阿弥陀经》的注解,也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无二无别。

六、《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无二」就是不异,没有两样。是从体上,从本性上说的。{亦无不二},是从相上说的。「无不二」就是森罗万象,从现象上说的。但是「体」「相」是一。从「体」上看一切万法是同,没有不一样。从「相」上看,一切万法个个不相同。必须从两面看,才能看到真相,看一面都會看错。不可以执著一面,要面面都看到,所以艖相、用三方面都观察清楚,对於真相才能了解。我们世人,往往只看到一面,执著这一面,排斥另外一面。

像这茶杯盖,要是这样拿,我问你,是凸出来还是凹进去的?你们这边说凸出来,那边说凹进去的,两边人就會打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再转一面看看,原来是这样的,才恍然大悟。所以,今天一切争执,都是看到一面,没有看完全。看完全了,一切法没有不圆融的。这叫偏见、陋执,带来无穷的灾难。实在讲,很冤枉。佛说一切众生「迷惑颠倒」,又说一切众生是「可怜愍者」。真正可怜!本来没有事情,天下太平,因为执著错误的见解而造业,所以佛法教我们要面面观察。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

「体」就是无相的实相。依报、正报都是无相的实相变现出来的,都是以此为本体的。

{作法作报}。「法」是法身。「报」是报身。这是讲佛的三身,法身也好,报身也好,应化身也好,皆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

{作自作他}。「自」是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是别人。身体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外面的一切人物还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他不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何必作冤家对头。好像我们身体,五个手指是一体的。现在他忘了,以为各个独立,彼此要打架,要争权夺利,你看这冤枉不冤枉。这就是迷,迷失了自己。所以,如来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一个心性。这关系多密切!所以佛帮助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理由、没有条件的。

父母帮助儿女还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女。佛帮助众生没有条件,因为是一体的。二体才有条件。诸佛菩萨无条件帮助我们,我们不知道,我们跟他对立,不肯接受,这就是业障,就是迷惑。所以{作自作他},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除了真如本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

佛门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无相的实相;「法」就是无不相的实相。它是一,不是二,是自他不二。诸位如果能真正明白这个事实,则你和一切人相处,对立的观念没有了,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你喜欢他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就是讨厌自己,自他不二。这样心才能清净、平等。我们修清净、平等,很难很难的,因为不晓得事实真相;如果晓得事实真相,清净平等心不难修得。所以,古人修行三、五年,有大澈大悟、明心见性的。念佛人有得一心不乱,上品上生的。他们知道这道理,所以他的念头一下子转过来了。我们为什麼转不过来,是不明白这事实真相,所以在境界里、自他里,生起虚妄的执著,不知道是一体。

「乃至能说所说。」

{能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能说、所说,也是实相流露出来的,是自心本性流露出来的。这很重要。对这四个字深深体會到了,你才晓得我们修清净心的重要。研究经典不重要,因为心地清净,恢复自性,能说所说都是自性。一切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清净跟释迦牟尼佛平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皆是自性流露。这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通实在是「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心清净。心清净之后,万法皆通,没障碍了。所以,古圣先贤的教学法实在高明;我们现在走错了路。

「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能度}的是诸佛菩萨;{所度}的是众生。

{能信所信}。「能信」的是心,清净心。「所信」的是这个法门,经典、理论、方法。

{能愿所愿}。「能愿」就是信愿之心。这是从事相上讲,不从理论上讲。我们愿离娑婆,喜欢往生极乐世界,这信愿之心是能愿。「所愿」的是心心向往的极乐世界。

{能持所持}。「能持」是身、语、意三业。身礼佛、口念佛、心里想佛,这样才能成功。还想到外面去游山玩水,把能持、所持都放下了,都舍弃了,那就是搞六道轮回。佛门的功夫就是用礼佛、绕佛、经行、静坐,这是调剂身心的。念佛的时候,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默念,都属於调剂身心的。方法很多,不要去逛百货公司、去游山玩水,这些决定造六道之业,决定没有好处。现在还有人提倡到大陆去朝山,到印度去朝山。我看花钱还不少,那些钱拿来印经,来供养大众,比朝山的功德利益好得多了。从前朝山,山上有高僧大德,朝山是去求教的;现在是去看热闹。这些都要清楚。

三业是「能持」,不可以间断。「所持」的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

{能生所生}。「能生」的条件:信、愿、行三资粮。「所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

{能赞所赞}。「能赞」的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极乐世界。「所赞」的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经典。其馀的经典,佛不一定说;这部经是必定要说的。所以,这部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不仅仅是净宗第一经,是一切如来所说的第一经。我们的福报是真不小,诸佛如来的第一经,这一生中能遇到,是多麼大的福报。遇到能相信,能理解,能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果报不可思议!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上面所讲驊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此地讲的实相。这里把它的理论依據,说了一个大概。虽然这一章还没有说完,到此能深信不疑,知道这部经的价值,知道这部经在一切经典里的分量。

七、本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弥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依正法门,举体皆是「真实之际」

本经最重要的三句话,就是三个「真实」。这三句代表本经的实际内容,也表达了本经所依據的理论,就是第一句与末后一句。

「开」是开示、开导。诸佛如来证得真实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明瞭、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这个境界,佛与一切众生共有,可是众生在迷,误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纵然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他所理解的,还不是究竟圆满,依然有缺陷。唯独佛才是真正究竟圆满。佛的大慈大悲就是把他亲证的境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有什麼好处?我们世间人讲「慈悲」,人家有困难病苦,我们帮助救济他,这种帮助是一时的;最大的慈悲是照顾他一生一世。唯独佛帮助我们开发自性,使我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教我们解决宇宙人生一切的问题。这种慈悲,决不是世间的慈悲能相比的。他告诉我们,他亲证的境界,可是众生有迷、有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听到佛开示,觉悟了,就是第一句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根利的众生、有智慧的,听佛开示,就契入了。「契入」就是变化气质,化迷成悟,化凡成圣。愚人听了,不能变化;不但不能变化,往往还把佛的意思错解了,增加「所知障」「烦恼障」。所以,佛教众生的确是不容易,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不要叫大家听了起误會。但是听众那麼多,误會的总是在所不免。不但后世这个情形很普遍,即使佛在世,听众里也有少数误會。佛对他们也无可奈何。愚人听佛说法,最大的病根就是分别名相,执著不化,不知道佛说法的义趣。其实佛所说的,都是引导我们悟入真性,「真实之际」就是本性,就是诸法实相。这是佛无比的慈悲。

「开化显示」,这句话可以广泛应用在大乘经,尤其是一乘了义的经典,像在中国很流行的《华严》《楞严》,确实是这个标准;特别是《无量寿经》最为圆满。其馀的经,也是这个目标、这个标准,但是都比不上《无量寿经》的殊胜、圆满、快速。

第二句,这是说佛的本愿,{欲拯群萌}。「萌」就是没有觉悟的众生。这些众生太多了,不但六道凡夫没觉悟,声闻、缘觉、菩萨里,没有觉悟的还很多。比起我们来,他们好像是觉悟了,跟佛比,他还没有究竟圆满的觉悟。佛还要度他,帮助他。

{惠以真实之利}。什麼是「真实的利益」?古德说,这部经是真实里的真实,第一真实。为什麼这样说,如不明瞭,就免不了怀疑。怀疑是我们修学重大的障碍,所以有疑一定要断,断疑才能生信。

古人行脚参学,目的在断疑。如果没有疑,他的修行就圆满了。他还有疑问,还要到处请教,一定要把「疑」破除,他的心才能恢复清净。你看,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当年求达摩替他安心,就是心里有疑,不能解决。疑不断,心不能定。心不定就不能见性,烦恼不能断,智慧不能透出来。

真实之利益,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我们用三宝来看,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是「佛宝」。阿弥陀佛代表真实之际。真实的利益是「法宝」;真实的智慧也是「法宝」。此二法,由观音、势至代表,大势至菩萨代表住真实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惠予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三句就是佛法僧三宝,实际上是西方三圣。「真实之际」要是广说,就是十方诸佛无量无边无尽的法藏,略说就是这一本《无量寿经》。这一本《无量寿经》,包括了「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益」

这三种真实,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佛有,我们也有。佛是完全开显了,我们是完全迷惑了。我们跟佛不一样之处就在此。显露出来之后,就是全体的德用。所以我们讲皈依,真正皈依的依據,就是这三句。这三句就是佛、法、僧,就是西方三圣,是一切诸佛法藏,是我们的自性。这是真实到了极处!

弥陀以及一切诸佛,都以真实利益加惠於一切众生。这个「惠」,是不是真的佛赐给我们的?不是的,是我们本有的。佛在许多经典上说,「佛不度众生」,佛有什麼能力度众生,是众生自己觉悟了。这三句都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佛给你的,佛只给你作一个增上缘,使你自己觉悟,使你本有的性德透出来而已。不是佛给你的,这个事实,我们要知道。

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的,就是这三个真实。三个真实,说到究竟、圆满到了极处的,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如果就行门上来讲,这三种真实就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这句佛号具足三个真实。若不清楚,不明白,对於佛号,欢喜心就生不起来。真正清楚了,对佛号才生欢喜,才真正肯去念。所以,念佛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念佛人就是{住真实慧}。

当年慧可就是不晓得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一部《金刚经》有二大主题:第一、「云何降服其心」。心里的妄想烦恼,如何把它伏住?第二、「应云何住」。心要安住在那里?若就此经ㄑ階即是住真实慧。真实慧是什麼?「南无阿弥陀佛」。你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就是真实慧。真实之利是福德,真实慧是智慧,所以念佛是福慧双修。不但双修,是圆修,圆到极处了。要修福、修慧,不需要修别的,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念到心清净,福慧就现前,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如果不能深信,现在社會提倡慈善事业,我们多做些好事。随缘修福是对的,著意去修福就错了。为什麼?清净心没有了,功夫里夹杂,所修的是有漏之福。念佛念到心清净,所得到的是无漏之福。无漏的福,将来往生净土,依正庄严与诸佛无二无别。有漏福报怎麼能比?不是讲学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善事随缘做,不攀缘,我们的心就清净。攀缘去做,就是古德讲的「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付出很大的代价,让我们相信这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无事的福报,是无漏的。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妙土在那里?大家一定以为是西方极乐世界。其实不是的;妙土是心地。心净则土净,所以我们庄严妙心,自然就变现妙土。心不妙,土那里會妙?我们今天心不妙,所以环境不妙。庄严妙土,要庄严自性,念念与自性相应。本经的经题,就是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自己心里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迷惑,没有邪念,没有邪思,清净无染,这是庄严;果报是无量寿。「无量寿」「真实之际」「庄严」就是「真实的利益」「清净平等觉」「真实慧」

{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诸位从这个地方,就晓得这部经的好处。虽然一切一乘了义的经典,也是讲这些,但是经典太长,我们抓不到纲领。这部经是一切经的精华,简单明瞭,句句都是纲要,这就难得。

{弥陀世尊宣此妙法}。世尊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两土世尊,同宣妙法。

{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利益是当生成就,不必要等来生。在菩萨法里,要到地上菩萨,佛才说这法门;确实佛很少对地前菩萨说这个法门。说了他们不相信,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登地菩萨,你跟他讲这个法门,他相信,能接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这真的不可思议。这是什麼道理?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到,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如果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现前,我们听到这个法门,决定不能接受。因为善根成熟,又得三宝加持,使我们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信受奉行。

佛给我们第一无上殊胜的利益,教我们在这一生中就能成佛。我们如果不能认真的修学,这一生不能往生,就辜负弥陀世尊太多了。要怎样才不辜负?唯有认真去修,要把它当作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最大的一桩事情去办。其他事可以放下,这个事不能放下。

{此三真实,即一即三},一而三,三而一,是一体的三面。真实之际是本体,利益、智慧是德用。一是智慧,一是福德,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一切经里有方便的,但不一定究竟;究竟的,不一定方便。譬如、一些方等经、小乘经方便但不究竟;《华严》《法华》《楞严》究竟又不方便,我们修起来很难。唯独这部经,既方便又究竟,在一切经里很难找得到的,是真正不可思议。

{依正法门}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是环境,「正报」是身体,「法门」是讲修学的方法。

{举体皆是真实之际}。古德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跟这个地方不一样,我们能信得过。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和十方世界的国土,皆是秽土,是众生善恶业变现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从真如本性里变出来的境界。怎麼能相比!一个是纯净心中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染污的心,善业、恶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西方净土是真正之净。

这是把本经的体性介绍出来,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據。我们明瞭了,才真正对这部经典,对於这个法门生起信心,信心坚固,决定不动摇,所以非常重要。三种真实就是实相。说实相比较笼统,说三种真实就很踏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