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弥陀接引图
点击上图有清晰大图:1920x901

弘愿寺 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10月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网页整理并插图:生死书
整理依据(文字来源):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整理日期:2012.7.17

 

念佛比喻示意图


第1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共同地研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正讲之前,想要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讲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二、是要简略说明:所谓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它有哪些不共的特色,它和一般所说的净土的教法有什么区别所在。

第三、我们这次的讲学,所组织的材料是按照什么样的体列。

简单说就是三句话、九个字:一就是“为什么”;第二就是“是什么”;第三就是“怎么样”

【为什么学习净土思想?】

我们首先讲净土思想。所谓“思想”,简单讲就是一种想法、一种思考。这样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可以说是有思想的人。如果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谓“思想”,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这个就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比如说:我们都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关于要往生净土的想法,以及种种的思考。但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可能不能说“我有一个什么净土思想”。因为我们有关于这方面都是不成熟的,我们这些想法都是比较支离破碎,甚至是彼此矛盾。

“净土思想”“思想”两个字也是现代的名词,如果以我们佛法来说,就是所谓的教理、教义,或者说教法。

我们为什么来学习净土思想?这个当然很简单,我们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净土宗的教法作为我们的安心,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思想。

在我们佛教里边,除了净土的教义、教法,还有很多,中国佛教有所谓“八大宗派”。如果说我们是自己选择以禅法、以参禅悟道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那我们就要了解禅的思想;如果我们是以天台教观作为我们修持的法门,我们就要了解天台的思想;那我们现在是来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件大事,所以,我们怀着这个目的,就来修学净土思想。所谓“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

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修行者自己的选择,这个没有勉强。我们自己修学净土法门,学习净土的思想,也不妨碍其他有缘的人选择他各自有缘的教法。

【净土思想千差万别】

关于净土思想,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来弘传净土法门。这些大德法师、祖师大德,他们都是通宗通教,对于佛法教理,都可以说是大通家,他们对于净土的理论都是很系统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净土的思想。

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有所差别。再这样历史传承下来之后,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和资料,我们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决择。

或者有的人讲的净土教法,他有他不同的角度,也有他摄受众生根机的一种考量。我们很难说到底这之间谁对、谁错,但是,最基本来讲,它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佛法讲究契理、契机。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下面就讲到我们所要说明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可以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它是究竟地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也是最能够契合我们作为一个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所以,这个是我们来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契理又契机。

善导大师,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作为出家法师、作为修学时间比较久的老居士可能了解,因为善导大师距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他是唐朝人。善导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二祖,名声当然很响。

大家也都知道,善导大师又叫做“光明和尚”。他为什么叫“光明和尚”呢?他念一句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这是他三昧定功深厚,所以,他念一句佛,就出一道光,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深证三昧,所以,不是一般的凡流。

【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我们近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我们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可能了解的人比较多,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学习净土宗,没有听过印光大师的名,那可以叫做孤陋寡闻了,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是无限的崇仰、非常的景仰,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大势至菩萨应化的印光大师,如此地赞叹善导大师,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在我们整个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当中的地位。

所以,我想把《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对善导大师的赞叹,把它简略地列成十条──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的高德,我想把这些作为今天的主题,跟大家说明。让我们大家对这一位祖师,内心能起一种无限的崇仰,觉得说:“我在千年之后,还能遇到这么一位祖师的教法!”内心起欢喜踊跃。这样我们将来的闻法,能够对法义有恭敬、喜悦,容易闻法入心。

我手里有一篇资料,这篇资料在将来我们方丈和尚所印的《善导大师全集》的附录里边就有,就是《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我们先了解:我们要学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是何许人也!

一共有十个方面:

第一、是赞大圣不测德,赞这个德行;

第二、是赞弥陀化身之德;

第三、是赞所说等佛之德;

第四、是赞《观经四帖疏》;

第五、赞楷定专修之德;

第六、赞发明助念之德;

第七、赞弘超诸宗之德;

第八、赞化度普广之德;

第九、赞至极慈悲之德;

第十、赞悬护万代之德。

这十个小标题。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

第一、“赞大圣不测德”:就是赞叹……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不测”是难以测度。他有这么两句话,说: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印光大师文钞》里边对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很赞叹,但是,像赞叹到这样的一个用词、用语,还是很少有的,可能是仅有其人。

比如说: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也很赞叹,说蕅益大师著的《弥陀要解》,古佛再来注解的话,也就如此了,也超不过其上。但是,我去查阅了《文钞》,说蕅益大师,因为历史上传下来,也没有说他是哪一位菩萨、或者佛的化身。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看他的证悟和他教化的功行,至少也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就可以称为法身大士了,一直到大势至菩萨,观音、势至十地菩萨)。

这里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是:“乃大神通圣人”;是:“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他的神通妙用、他的神通智慧是无法测度的。

“大圣人”,在佛教里边有两种概念:第一个就相对小乘的阿罗汉,登地以上的菩萨称为大乘圣人,这是一种说法。第二个是相对于因地的菩萨,没有果觉的佛果,菩萨称为小圣人,唯有佛才有资格称为大圣人。

而我们的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是哪一种呢?是佛地再来。

【第二、赞弥陀化身之德】

下面说“赞弥陀化身之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这里有多次──在《文钞》里面多次引用、多次赞叹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这个是古今相传、历史记载。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公案,就是我们另外一位祖师,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少康大师念佛,他跟善导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就从口中出来一尊佛。念十句佛,就有十尊佛,像念珠一样,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就出来(如果我们在座各位哪一位有这个功行,也可以表演一下,念十句佛,马上就出十尊佛,排着队出来了)。所以,大家如果看一个古画了,就有一位高僧,合掌念佛,口中就有十尊佛出来,那就是描写的少康大师。我们可知道:少康大师功行非凡。

少康大师一开始不是学净土教法的。有一次,他来到洛阳白马寺,进了寺院,在藏经楼就看见有一卷经文放光,“这到底是什么著作啊?”他就很恭敬地探手把这个放光的经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作者就是善导大师,劝导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个《西方化导文》,到底是有一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还是善导大师本来有的著作,然后少康大师这么命名呢?我们就无从考证)。少康大师一看,内心很感动:“哎呀!如果我和净土教法有缘,我应该来追寻。”他就徒步(不像现在能坐火车,交通方便),就徒步从洛阳走到长安,到光明寺──善导大师所遗留的寺院(他叫光明和尚,那么,他住的寺院,皇帝就赐匾额叫做光明寺),到光明寺,就有善导大师的影堂(现在讲,就是所谓的纪念堂),到这个影堂,少康大师就很恭敬的设了很多供养。在那里很虔诚地礼拜,说:“如果我同净土有缘,希望大师你来指导我。”就在善导大师的遗像前面顶礼。

哎!少康大师往下顶礼,一拜下去,一抬头,就看到善导大师的遗像,就从画像里面走出来,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像成了佛像,就升到空中,就跟他讲,说:“汝依我教。”“你啊,依照我的教导,你将来可以普利人天,化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少康大师这一看,当下就五体投地,这等于是佛来给他证明。

这一个公案,等于说有两种证明的功能:第一个证明: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所以他的像,佛像就出来);第二个证明:少康大师本身,他的净土化导的缘份,自利利他有非常广大的功德。

所以,少康大师自此就专修念佛,也证入三昧。

我们现在讲证入三昧,那个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就历代的祖师大德当中,能够深证三昧的也不多。

我们所来讲学的净土思想,乃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所直接传授的。这是大家要知道的第二点。

【第三、赞所说等佛之德】

第三、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是来赞叹善导大师的。他说:善导大师所说的净土教法,就和阿弥陀佛说的是一样的。有八句话,这八句话很简略,但是也很浓缩地介绍了善导大师,我来念一句讲解一句:

世传师是弥陀现:举世传扬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善导大师专修、专弘念佛法门,所以,单提“念佛”,提倡这个。他虽然提倡念佛,他的教理、教义非常的圆满、周到。“周”是周密、周详、不偏颇;“赡”是丰富、不贫脊。“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大家手上没有资料,可能这两句话难懂一点。

“切诫”:就是善导大师他提倡念佛(下面四句话是印光大师来总结善导大师提倡念佛的特点),“切诫”就是很恳切地劝诫。

“学者”:就是净土宗的行人。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诫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须撝谦”“撝”就是恭敬,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为”,这个字读作hui,是恭敬的意思;“谦”就是谦卑、谦虚。“撝谦”就是对佛法有恭敬、对自己有谦卑,就是我们学习这个法门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要认为“我自己是一位很能修持的上根利智”,那样我们就缺乏谦卑、恭敬的心,对于念佛法门可能也就不相应了。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才可以完全归投弥陀的救度。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我觉得很好,两句话、八个字,他怎么说呢?

“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一种谦卑,“我某某人,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就彻底地靠佛了”就像我们坐板凳,或者躺在床上睡觉,躺床上睡觉、坐板凳也好,你整个的身体、你的重心放下来,叫“通身放下”。你不要很僵硬地还在自己使力气,那这样就很累,坐得不踏实。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我们念阿弥陀佛要通身放下,知道:“我没有大能耐,我只能老老实实像老太婆一样,能念这句佛。”心地很柔软,身心完全放松。放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放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所以,“彻底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那里。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地教导我们。

“兼使极力生欣厌”:同时劝导我们,对娑婆世界要厌离,不是那种口头说厌离“哎呀,我很厌离娑婆世界啊,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他今天吵嘴了、烦恼了,就说“我今天晚上想往生了”;然后第二天早上一起来,股票上涨,昨天买的股票赚了二十万,“哎呀,日子还不错!我还可以再活,还可以再赚赚钱、公司再开大一点”。这个厌离心就不是真实的,二十万块钱就把你买回来了──本来想到极乐世界去的,股票一涨二十万,就不想去了,这个是假的。我们厌离娑婆世界的人,整个娑婆世界的石油给你(石油现在是很值钱),“我不要!”因为厌离了;娑婆世界山河大地、土地、矿藏、金银、珠宝、玛瑙全部给我们,也不要!我们要厌离娑婆,一切的富贵、利乐,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欣求极乐的庄严。下面说: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我们学习佛法了,有解门和行门。“解”就是理论,你要理解这个教理;“行”是行持,也就是实践。学解和学行,一般说的要“解行并重”

你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像一个盲人,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出门就想走路,你越勇敢、越精进、越勇猛,就越危险,是不是?大家上大街走路,你们敢不敢把眼睛闭上,然后使劲地跑,那肯定给车撞了,肯定会翻到沟里面了,拌得摔倒了。

所以,明亮的眼睛很重要,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道路,首先要有解。这个解,当然是正解,不是邪心邪解。

有解再讲行。

“解宜遍通一切法”:要学解门,“宜”就是应当;“遍”就是普遍;“通”是通达。一切的教法都应该要通达。这个一听就困难了,怎么可能?我们一个法门也通达不了,怎么能够一切法门都通达呢?这个应该说有总略和详细之别了,这是一个大纲要。这段话主要出在《观经疏》的“上品上生”的解释当中,所谓“遍通一切法”,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劝你有本事把三藏十二部都全部悟到、学透,但是,虽然不能够每部经通达,它的宗旨、它的大方向、原则,你能够没有偏颇的见解。

比如:我们佛教讲五乘教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都是佛法了,如果你不能够都通达,就有偏颇。

怎么讲呢?有的人就讲了:“佛法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积德。”他所讲的就有偏颇。他讲的也有他合理的因素,他是讲的佛法当中的人天乘,行善积德。但这一点不是佛法的本质,没有把了生脱死作为原则,这个就是只通人天法,没有通人天法以上,这个偏颇。

好了,那我们修学声闻乘、缘觉乘,我们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这个是佛法的一个目标。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得少为足,觉得佛法就是如此了,这样也有偏颇。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除了小乘教法之外,还有大乘菩萨法。你只了解小乘法,你甚至不承认大乘法,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就偏颇了。

我们学习大乘教法的人,我们知道:有人天乘、有小乘,还有大乘教法。

大乘教法当中又有两种:一种就是所谓的圣道修行的法门,一种就是净土修行的法门。

如果你只是偏执一端,这两个法门,你内心偏执一端,这个就没有通达了。

比如说:学圣道教法的,他的基本的宗旨,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断除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断除干净,然后才可以了生脱死。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如果局限于这么一个观点来看待净土法门,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以通途的教法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他就不承认,说:“啊,哪里那么简单?你光念佛,贪瞋痴烦恼丝毫没有断,你怎么能去往生?”这样就不通达佛法了,这样就起纷争、闹矛盾。

学净土教法的人,他如果只是执定:“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学这个法门,这样选择是可以的。看到人家持戒、看到人家修定、看到人家修慧,说:“哎!不用!不用!不用!你干嘛要修戒定慧啊?”这样也有偏颇,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烦恼,他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他必然以这个为宗旨。不断贪瞋痴烦恼,按照通途的修学法门,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所以,这个是有所差别。

互相之间,如果你能够通达法义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圣教所说,都有它的依据,就是看你选择。你要选择自力修行,贪瞋痴烦恼没有断,不能了生脱死;你要选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谓“带业往生”,或者说,“凡夫往生净土证悟不退”。这个都是佛所说的。

这样,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一段话,主要是说我们在佛法的理解方面不要偏颇,各人选择他有缘的教法来修学,所以说“解宜遍通一切法”

那么行持,修学佛法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落实在实践的修持当中。所以讲行──修行:

“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法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机”就是根机;“理”就是教理;“双”就是契理又契机;“干”就是根本,根本上就契合。善导大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他认定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契弥陀本愿之教理,下契众生罪业之根性,契理契机。

其它法门,印光大师也多有讲到,比如说天台、禅、密……这些大乘教法,对于大多数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讲、庸庸凡夫来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多多都是契理而不契机。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是啊,道理是如此啊”,可是,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本来是佛”“现是凡夫”这个矛盾了,没法解决!本来是佛,还是凡夫;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讲得很高妙,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烦恼还是烦恼,没有“即菩提”。我们生死照样生死,没有“即涅槃”。所以,这些就是契理而不契合我们的根机。

善导大师所提倡的,要“机理双契”,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望洋兴叹:“哎呀,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啊!好得我口水都滴下来了,特别好!但是,就是吃不到、得不到!”这个没有落实。下面两句: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说善导大师,他念佛就出一道光明,以此而激励与会的大众。大家在一起听善导大师讲净土的教法,凡夫疑心很重,大师就知道了,他就念佛放光。大众一看,“哇!这个不得了!如此的一个神通圣人,是绝对没有虚妄语的,他都能念佛放光了,他能讲假话吗?所以,他说的话值得信赖”,大众信心就激励起来了。

第二点、“念佛就能放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大众信心又能够得到增长。

这里还有个公案:有一次(唐朝的善道,他著了一部著作,叫《念佛镜》,里面记载这么一个公案)──唐朝的时代,各宗都很发达。善导大师特别在长安弘扬净土教法,也有一些其他法师不一定认同的,怀着各宗的观点,不太认同,就来和善导大师比量。有一位金刚法师(这个金刚法师到底是他的法名叫做“金刚”,还是他学金刚乘密法的──密宗的法师就不知道了),在比较的时候,善导大师就讲:“依据佛的教法,罪业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此语真实不虚,那么就让(佛堂里面供有佛像)满堂的佛像为我放光做证明;如果说这个话是虚假的,就让我善导当下从这高座上面就堕落地狱。”说完话之后,善导大师就把手上的如意杖一抬起来,往堂中供的佛像一指,结果堂中所供的释迦佛像、阿弥陀佛像,两尊佛像放大光明,马上整个殿堂里佛光遍照。事实都显现了,没话说了,“哇!”大家都信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善导大师他能有这样的教化功能,这个确实不是偶然的。当然,这个要有这样的德行,如意杖一指,释迦、弥陀都来为他放光证明。

我们一般的人不能讲这种话,讲这种话,你头磕破了,也没看到佛放光。是我们本身垢障太重,罪垢烦恼太重。

所以,最后一句,印光大师就说:善导和尚所讲的,我们作为末代的凡夫,不要认为这是某一位法师讲的,要当做就是佛亲口来和我们讲的。

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当然希望阿弥陀佛亲口来告诉我们,可是阿弥陀佛不到临终的时候(估计我们没有得到三昧),大概也不能来亲自告诉我们,到临终就来了。我们现生,好在唐朝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过一趟,在这个世界住世了六、七十年,化身为善导大师,来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著作,这等于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讲、亲自来写,这个我们就有依止了。我们对很多的教法这么解释、那么解释,怕有误解的、迷惑的,互相之间有矛盾的,我们就有标准,所以,这个心中就落实了。

【第四、赞《观经四帖疏》】

第四点、善导大师讲了什么呢?就是现在遗留在世的,有《善导大师全集》,最重要的就是《观经四帖疏》这部著作。下面第四点:“赞《观经四帖疏》”,赞叹这部著作。这部著作是善导大师撰写、解释我们净土宗这三部经当中的《观无量寿佛经》,总共分成四卷,所以叫“四帖”,一卷就是一帖,“四帖疏”“疏”就是解释。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说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我们修学净土行人的一个指南针。

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船到了大海上,四周茫茫无际,都是大水一片,你分不清东南西北,何况是大雾连绵?这个时候,就要靠指南针来引导方向。

我们修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心中是茫然的,所以,众生在迷茫当中。我们虽然想求解脱、求往生,“到底怎么去?到底能不能去?”我们心中一片茫然、一片迷茫。

我们有了《观经四帖疏》,就有了指南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第一句。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这是说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不谈玄说妙,他为了让“三根”(上中下)我们在座绝大多数都是下等根机的。谈玄说妙,把我们的头脑谈糊涂了,回去恐怕连菜都不会烧了,脑子里边:“怎么回事……?”所以,为了普遍利益我们,他不谈玄说妙,不讲那么过高过深的道理,都讲那个很实在、很恳切的话,从事相上面来发挥。

“事相”:就是说“指方立相”,有所相状、有固定的事可以指称,因为如果讲玄说妙、讲空性的话,就是要破相、要破执着的。善导大师从来不讲这些话,他说:凡夫众生,你要让他有相而求都求不到。比如说告诉他“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你怎么观想”,你给他指一个相,他都观不出来,何况是无相而求?无相而求,就好像一个人居空立舍──他想建一个房子,但是不在大地上建,在半天空里,一指,说:“你在半天空给我建一个房”,这个怎么能建的起来呢?所以,善导大师他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机,他不谈这些。所以,多约事相发挥,目的是慈悲我们。上根的人谈理性、谈空性,他能悟理而不废事;下根的人,你谈理性,他往往会偏执空,会废除事相,然后甚至可能著魔发狂,不得实益。所以,善导和尚,他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早就把我们的根机看透了。

因为这部《观经》,历史上有很多大德来注疏,最有名的,除了善导和尚的《观经疏》──善导和尚《观经疏》,说实在的,在我们中国失传了一千多年,不然大家为什么对善导大师思想陌生呢?因为失传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国时代,就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有一位杨仁山居士,他那个时候任清廷政府英国的外交使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里边,他在研究佛法,遇到日本的一位佛教学者,谈得很相应,大家都是佛教徒,所以谈得很高兴。他们两位都是大学者,然后谈来谈去,因为在中国,像善导和尚《观经四帖疏》,虽然没有留下来,但是在藏经的目录里面都有,一谈来谈去,发现:哦!原来中国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像我们这个戒律,南山宗的南山三大部,中国也失传了、没有了,这才发现原来日本还保留着,所以,他就喜出望外,回来之后,就托日本的友人把它寄回到中国来。

我们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他有这个福德因缘,拜读到善导大师的著作。所以,印光大师的思想跟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

所以,我们各位很有福报!你像历史上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学问、修持、悟性都是鼎鼎有名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原著。而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个因缘可以讲是难得难遇。

我们印光大师,他就来比较天台宗解释的《观经疏》和善导大师解释的《观经疏》。他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台宗,天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观经疏》是智者大师所著作的;《妙宗疏》应该是四明大师(宋朝的),他再进一步地解释智者大师所注解的《观经疏》,所以叫做“钞”──“疏”“钞”),说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它都站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的立场,讲得很玄妙。

谛理极圆融。

他所讲的理性、讲的佛法的真谛,都讲得很圆融,极其的圆融。

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圆融虽然圆融,但是,中等根机和下等根机的人不能得益,一定要是上等根机的人,他才可以听得懂,能够依教修持。依我们来讲把握不住方向,所以,中下根人不能得到利益。所以就说了:

不如善导《四帖疏》,能够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反而就不像善导大师所作的《观经疏》,能够上中下(我们是下根人,如果只是上根有利益,我们不要学了,看不懂了),所以,对我们有利益,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得利益。这是第四点,赞叹《观经四帖疏》。

【第五、楷定专修德】

第五点、最重要了,“楷定专修德”,重要啊!

“楷定”什么意思呢?“楷”,就像我们写书法,“楷书”,它是很标准、规范,是楷模,就是我们的一个模子;“定”是决定,没有动摇的,“就这么定了!”善导和尚讲的话,就这么定了!叫“楷定”

“专修”:就指专修念佛。我们来学习: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神通、智慧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不是体现在他天天放光动地的,体现在下面: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善导大师他弘扬、阐明净土的教法,不崇尚谈玄说妙,专门在我们很亲切的地方,很真实、很平常、很实在,叫“真切平实处”“真”是真实,符合我们的根机。比如说:我们“本来是佛”,真实不真实?对我们来讲不够真实,隔了一层;如果开悟了,这句话听到,他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啊!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释迦佛所证如是,我某人所证如是”,他就知道本来是佛。对我们来讲“口头禅”!隔了一层,这个不真。

善导大师讲的话,点点滴滴,就像中医扎针灸一样,“嘠”,扎到你的穴位,说:“你是罪恶生死凡夫!”真不真?你犟都犟不掉,就是这样。

“真”:真实。

“切”:是亲切。我们心里觉得善导和尚讲的话很对我们的根机,心里面听得很温暖、很舒服、很实在、很亲切,不是讲的那么天高虚远,“哎呀,你要如何,达到怎么怎么样……”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有劲,“哎呀,多好!禅宗的书看起来真的是洒脱、舒服,这些心里面干净、利落”,是的,有这个效果,这也是法义。但是,学多了之后,就起烦恼了。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两句话好讲,不好做啊!一随缘就变了。在家里边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心里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相应,一上大街、一办事、一为常住操劳……通通都变了,一随缘,通通都变了。所以,我们做不到,这样不亲切。

“平”:是平常、平淡,不讲那些让我们的心很动摇。比如教我们念佛,我们凡夫的心,往往不喜欢简易、不喜欢平淡,像吃饭一样──你看这个在家俗人,他吃饭很讲究味道,讲究大油、大腻了,放各种的调料品了,这样的人,当然我不敢讲他一定没有修持,可能是在口味的欲望方面比较强。如果他这个人心比较清净,相对来讲,他的饮食方面也会清淡。我们凡夫的心就喜欢追求玄妙,可是,真理往往并不玄妙,真理反而实在──那我们的心喜欢复杂;真理往往很简单。所谓“万法归一”“一”就很简单,我们不喜欢。我们念佛也不喜欢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干巴巴的,不念了!”觉得干巴巴、枯燥、没味道──凡夫的心。这个生、熟没有互转。所以,善导大师让我们的心要平淡、平常,“平常心是道”。念佛就是念佛,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追求那么高妙的东西。

“实”:就是实在。

下面说善导和尚的“真切平实”,体现在哪里呢?举了个例子:

至于善导和尚所教示的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其利无穷”:(你看看,如果我讲到这个地方就不讲了,那就是吊大家胃口了)什么样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利益。

专修,谓身业专礼,

专修净土法门,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业专礼拜阿弥陀佛,叫“身业专礼”

口业──口业专称,

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意业,我们的意念,“意”是思惟──意业专念。

专忆阿弥陀佛。

如此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一万个里面一个不会漏掉,一网打尽,“万不漏一”

前提是:三专。三专变成一专:“一向专念”。哪三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所以,也有人问:“师父啊,愿往生的人那么多,怎么实际往生的人不多啊?”以此为标准就知道:我们去打听打听,也去调查调查,只要他是杂行杂修的,肯定危险;只要是专修念佛的,肯定走得很殊胜。所以,为什么愿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问题出在专和杂!专和杂是我们净土门的一个分水岭。

当然,关于这个“专”,前面也说了:“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持上面专,不是那种偏颇的,“就专修念佛,什么通通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是在了解佛法整体的原则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我本人的根机,专修专念。所以,这样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大家愿生净土,就怕把自己漏掉了,说有人听讲:“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牛角。”牛身上那个毛很多,可能不止八万四千根,还是几十万根、几百万根;角有多少?一头牛有几只角?两只角。说:学道的人像牛毛那么多,得道的人,牛角那么少,这个是讲一般的修持法门。

如果拿来讲净土法门,说:“念佛的人如牛毛那么多,往生的人如牛角那么少”,我们都不要念了,不是的。这个是误解。

念佛是“万修万人去”“万不漏一”的法门。所以,我们大家往下听,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历代的祖师把阿弥陀佛的悲心本愿,把它阐发出来,我们都可以万不漏一、百分之百录取,百分之百被阿弥陀佛录取到极乐世界。

杂修,什么是杂修呢?

杂修,是指兼修种种法门。

他也念佛,他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不专。“兼”就是附带,像我们现在兼职,有一份工作,再找一份工作,两份、三份。他也是,“我修一下念佛,再兼修其它种种法门”

回向往生。

比如说“我还持咒、我还观想、我还参禅……我的目的还是要往生西方。我念佛往生,我打坐参禅也回向往生,我诵经、持咒也回向往生”,这就叫做杂修。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看,这样修行,跟那个专修念佛来比,是不是难多了?专修念佛,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很容易,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是兼修种种法门,累得够呛,回向往生。结果呢?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二个往生,一千个里边稀有三、四个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心不纯一”

什么叫“不纯”呢?不纯粹。你们大家出去买东西,买牛奶,结果不给你纯的牛奶,杂一点别的杂质,你高兴吗?不高兴。什么叫“不纯”呢?就是他的心不是纯一地向着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他有杂于别的法门、杂于别的知见,这样就不纯了。

“不一”:不是一向念阿弥陀佛,他的方向、心里的目标,不是一个稳定的方向,这样就分散了,利益就轻微了。

印光大师在下面又作了一个结论,说善导和尚这样的专杂二修说明,是:

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赞叹到顶点了。说这个是“金口”,在我们佛门里面讲“金口”就是讲佛了;在世间讲“金口”是讲帝王,皇帝叫“金口玉言”。佛门里面讲“金口”就是指佛。

“金口诚言”:诚实语,不虚假的。

“千古不易之铁案”:从古到今、贯穿未来、永不改变、铁板钉钉的案子,定下来了。所以,大家好好地思量一下。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2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续)】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我们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虽然是赞叹,这里边也有一些教理和教义,不是凭空赞叹。我们刚才学了一段,我想把它再念一遍: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大智慧。

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下面还有一段。

下面这段是在《增广文钞》第二卷,印光大师给法海大师写的一封信,在教示法海大师,他怎么说呢?

何座下自立门庭,

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第一句就有一点呵斥。“何”就是为什么;“座下”,印光大师比较谦虚,给对方写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对方高高在座上,“我是在你座下”,尊称对方;怎么“自立门庭”?自己自立门户,自己搞一套规矩。

“不按佛祖之成规乎”“怎么不按照佛和祖师现成的规矩呢?”我们学法要有规矩,这个是最基本的。你学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规矩。你学净土的法门,一定要按照净土的正依三部经典和我们净土传承的祖师的教诲,这个就是规矩,不是我们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印光大师第一句就呵斥:怎么可以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呢?

“佛祖成规”指什么呢?就是底下说:

善导专修,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其证道也,

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这么“三专”──我们佛教修持都是要证道得果、解脱生死、究竟成佛,这样的专修、专念、专称证道,和我们靠自力修行,所谓“以戒定慧,断除贪瞋痴,惑业净尽”,这个来比,是无法相比。这个是第二段。

第三:

善导疏净土三经,

力劝专修。

这句话虽然短,其实,可以知道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导大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部《观经四贴疏》,这里印光大师说:“善导疏净土三经。”好像是说善导大师有三部著作,一部是解释《无量寿经》,一部解释《观无量寿经》,一部解释《阿弥陀经》,其实不是。善导大师只作了一部《观经四贴疏》,为什么这里叫做“善导疏净土三经”呢?是因为善导大师虽然就这部《观经》而作疏,他是融合了三经的教理。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味的、是一体性的。所以,在解释《观经》的时候,他往往会把三经的教理融在一块儿,说这三部经所讲的不可能矛盾。

在《观经疏》里边,同时提到这三部经的,我现在记得的就有两处:一处是在“真身观”──第九观当中,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就是解释《观经》,以《观经》叫“此经”

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阿弥陀经》,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前面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分〉是在具体地针对《观经》的经文作解释之前,把《观经》一部主要的教理先作说明。这一段文当中就引用到《大经》,说明了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不仅仅是站在《观经》的立场,而是站在《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立场。这段文说:《观经》里边包括“要门”“弘愿”

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我这里是提一下,说明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是以《大经》──《无量寿经》里边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宗旨、为眼目。

解释《阿弥陀经》也是一样。善导大师有写一部叫做《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有这几句话,他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你要听善导大师的话,你会觉得往生非常容易。

“上尽一形”:我们寿命延长的话,就是一辈子念佛;下到“十念”。比如说:到医院里边,请我们法师去给他作临终助念,这个人上气不接下气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么样呢?

“三念五念佛来迎”:就这么简单!念三句、五句,佛来迎了。那为什么如此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祂有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所以:

“致使凡夫念即生”:使得我们这样的业障凡夫,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很容易。

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大愿的立场来解释《阿弥陀经》里边为什么“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够往生。

所以,可见得这简单一句话,就是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把握得很准确:“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说:

善导虽疏《观经》,

实最重持名一行。

《观经》,如果从它的名字来看,还有从它这部经文的份量──不仅从《观经》的经名,还有这部经的文字的份量来看,它都是讲观佛的多,它名字叫《观经》,《观无量寿佛经》,其中正文说到了“十三定观”:第一观就是所谓“日想观”(可能也有人看过“十三定观”的图画),“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一直到第十三“杂观”──“杂想观”。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就与众不同(历史上很多法师、大德解释《观经》,都以观佛三昧为主,都认为《观经》是讲观佛的,怎样观极乐世界,怎样观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是说:《观经》的落实点还是在持名念佛一行,不在观佛。

这句话怎么能讲出来呢?名字叫《观经》,内容讲了十三观……那么,善导大师是站在哪个角度呢?(我也略提一下,到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他就是站在《观经》最后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观经》,快要结束的时候──《观经》讲了有观佛、就是“十三定观”,也讲了“三福”“九品”

“三福”,第一就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第三就是“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叫“三福”

“九辈往生”中,下辈三品是纯粹讲念佛的:

“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观经》的下辈三品很精彩,有时间专门讲),“下品上生”是一个一辈子造作十恶不赦罪的恶人,十恶、十恶不赦这样的恶人,临终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罪人,比这个十恶罪人罪业更重一等,破戒罪人,他临终是听到人家讲六字名号的功德,想念佛、还没念出来,闻到了,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罪更重了,比十恶罪重、比破戒罪重(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叫五逆罪人),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

所以,在《观经》这三品讲到念佛。《观经》有讲念佛、有讲“三福”(所谓散善修行)、有讲十三定观的定善修行,讲的内容很广泛。这部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

阿难白佛:

当何名此经?

应该叫什么名字?

当云何受持?

“这么多内容,我应该怎么样把握它的要领、要点呢?”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说:

佛告阿难:

(把名字告诉他)然后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总结祂讲这部《观经》的要点,不是来劝导阿难是“持无量寿佛观”“你要观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这部《观经》,我所讲这部《观经》、佛语的重点在哪里?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能够从这点悟透。我们看历代所有对《观经》的解释,都讲不到这个地方,都讲是观佛为主。善导大师说的不一样。为什么?“望佛本愿”。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佛给阿难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心中是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观佛作为本愿,观佛很难。我们这么多人,谁能观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净、持戒不严、没有禅定,你要观会起魔障、会走火入魔、很难!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往生本愿──持诵祂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站在这个立场、这个眼目的地方来说明:三部经都是讲持名,《观经》也不例外。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略微提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善导大师讲那么透。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吃紧”:就是重要了。这是第五点:“赞楷定专修德”

自从善导大师说明念佛要“一向专修”之后,我们净土宗的行人都以这个为标准,祖祖相传的,都是让我们要专修名号。

【第六、赞发明助念之德】

第六、赞发明助念之德。

我们很多人想:哎呀,我在死的时候,师父、莲友,最好来给我助念。

这个助念是谁发明的呢?就是阿弥陀佛亲自发明的──就是善导和尚。所以,这里印光大师就讲了:

此法

就是指临终助念法。

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

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这段也很重要,往往对助念,我们都有误解。怎么误解呢?我们觉得说:“我虽然念佛念了一辈子,只怕往生西方都不行、没有把握,所以,约好几个人……”就是还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认定自己不行了,就说:“你们几个到时给我帮一把忙,帮我助念。”就以为:只要念佛求往生的人,就要有助念才有把握,不然可能不能往生。

这个是对助念法有所误解,或者对念佛法有所误解。

那么,助念法本来是为哪种人发明的呢?是为“平日不念佛者”,他平时没有念过佛,这个时候再没有人提醒他正念,他就不能往生了。即使平时没有念佛,依此法助念,也可以往生。

何况平时专修念佛者,决定往生!他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不是说平时专修念佛,还说往生不定,要靠临终那一下子──不是这样。

所以,善导和尚以念佛作为往生“正定之业”,你只要平时专修念佛,即使临终没人助念,也肯定可以往生!

“哎呀,我可不敢冒这险,到时候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

这个说明还是不明了教理。当然,不勉强了,也还鼓励,我们几位莲友啊、同修啊,大家结一个善缘,临走的时候,“老王、老李啊,来送我一程,虽然不用助念,来送我一下,也何尝不可呢?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浩浩荡荡来迎接我,不能说我连一个送的人都没有、冷冷清清吧!那边浩浩荡荡,这边也应该是声势浩大才对!”好,来些人送一送,也可以。

依善导大师思想,他说: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当然经文里也有比喻,说我们这个心平时就向西倾斜,像一棵树一样,这个树平时向西倾斜,那么,或者风把它刮断,或者是锯子、斧子把它拉断的时候,它自然就往西边倒,不会往东边倒,对不对?

我们平时就往西边去──就是我们的心向往西方,何况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大愿业力,还有个愿力,像那个绳索,把我们往西方拽,你除非这地方业报没有消尽,业报一旦消尽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树根断了:这个地方树往西边倒,那边弥陀再往西边拉,你还能跑到东边去吗?你还能不往生吗?是不可能的。

只怕我们自己对这个法信不过,没有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老是有个疑惑心障碍在这个地方,这样就有困难、就有危险。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

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

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知道这个临终助念法,对于我们众生的利益非常的深切。

哪两种人?一个是平时不念佛的。第二个是平时虽然念佛,不专门念佛的、杂行杂修的人,一定是要助念的。

如果我们平时果然信愿坚固、专修不怠,临终即使没有人助念,决定往生。所以,我们押宝,这个念佛往生,押宝你不要押在临终有人助念,万一没有人来助念,这个押宝就押输了,应该押宝押在阿弥陀佛身上,押在阿弥陀佛──祂不讲假话骗我们,祂没有说“临终没有人助念我不接你。我来接你造业凡夫,我以弥陀世尊的尊严,带领这么多大菩萨来接你一个凡夫,你结果没有人送一下,冷冷清清的,我不去了”──不会这样。祂临终一定来接引,祂没有把众生助念作为往生条件,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临终助念还是有非常大的利益。我们的道场就很提倡,只要有人请助念,一定会派师父去参加、去引导。

下面,印光大师又解释了:

勿道向来做工夫,

即向不做工夫之人,

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

及他人助念,自己随之念,

(而且)左右眷属善巧将护,

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

(这样)皆可往生。

这段话很短,也很有意义。印光大师讲:“勿道”就是不用说,“你向来还在念佛”“做工夫”就是向来都在念佛,“不管有妄想、没妄想,清净、不清净,我一直在拿念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不要说你这样做,即使是向来不做工夫的人,他从来没有念佛、不知道什么叫念佛的人,即使是这样的人,临终他果然能够遇到善知识来开导他,“哎,某某人啊!你一辈子不管是行善积德也好,还是你有造罪造业也好,现在是临终了。你平时没有相信因果报应,现在可能看见冤家债主了,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三世因果决定不虚,六道轮回是深可惧怕,你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你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善知识来开导他;开导他,他要能相信(自己一个人孤单,没有熏习过佛法,很孤单。临终的时候,起种种情爱、起种种挂念,)所以,旁边莲友一道帮他念佛,提起正念,“他人助念”。这个佛号很整齐,有摄受力。

这个时候,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的亲属,不要大家来助念、阿弥陀佛都来接引了,然后这个儿、女、老婆、孩子跑来,“哎呀,我的爸呀,我的妈啊……”一哭一闹,这样,他就会起情爱心。因为凡夫嘛!这个时候,本来就是放舍不下,如果再来哭啊、闹的,这样他会起情爱心,所以,左右的眷属要“善巧将护”“善巧将护”就是说要以种种的方便来维护他念佛的正念,让他不起情爱心,不要挂碍子孙、儿女。

也不起瞋恨心。怎么叫起瞋恨心呢?这个老婆婆要往生的时候,就是不喜欢这个、那个……比如说她有三个媳妇,大媳妇比较孝顺,二媳妇不孝顺,她就不喜欢看见她。这个二媳妇平时从来都不去看老婆婆,见老婆婆快死了,“我要不去的话,人家就说我不孝顺了,我也得去”,但是她一冲进去,这个叫做“怨憎会苦”,她看见她就不高兴,她就起瞋恨心。这个时候,做为二媳妇,你最好的孝顺,就是不要到她面前去,不要做这个表面工作,你在外面给她念佛,第一等孝顺。如果有跟她气氛不相应的人,或者有这个怨结,有这种业债相缠的,他一来就起瞋恨心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不起佛念,起瞋恨心、起情爱心,就堕落流转。

所以,平时没有念佛的人,临终助念往生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要有善知识开导。这个善知识开导,在这里就多讲两句,因为助念很重要,往往很多人不是善知识开导,是恶知识恐吓。他怎么叫恶知识恐吓呢?“老张啊,老王啊!你念了一辈子佛,就看这最后一念了,你要把握住啊!如果把握不住,你就掉下去啦!你念那么多的佛都白念了,所以现在你一定要把握得往,一定要如何如何……”这个不是善巧安慰,这个是在吓唬他。

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要说我们临终四大分离把握不住,就是你现在发一个高烧,你就把握不住了。有一次,我有深切体会,我在大街上走路念佛,因为我们出门,总是要念佛的了,念佛念佛;昨天晚上受了风,不是感冒,就是肚子不舒服,念着念着,这个肚子就急了,还是忍着、还是念;哎呀,越来越急了,这个时候,就到处……在大街上又找不到一个卫生间,你说着急不着急?着急了,蹩得难受,然后就满街跑着找。这个时候,脑子里面什么……早就忘记了。

你看,双脚还在街上跑,健步如飞,就是一个拉肚子这一点小小的身体障碍,把我们这个佛念,就给你没有了──你定不下来念。

何况临死的时候,是非常的恐怖、非常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安慰他呢?你跟他讲:“老王啊,老张啊,念佛决定往生,佛的誓愿决定不虚假!你念了一辈子佛,佛早就知道你了,佛的光明早就摄取你了,早就是正定之业了。你不用害怕!你现在能随我们念,就随我们念,能出声就出声;不能出声就听我们念,你如果觉得累,你就放下来,就等着佛来接就可以了。好,老王!你听好,我们念了!”你这样就是在安慰他。

他现在都已经是痛苦得要命了,你还在搞这么大一个压力,让我们一个很健壮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让他这个时候来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大家以后去安慰人家、临终助念,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在《观经》里面就讲了,《观经》──有依据啊,临终助念也是有依据的,《观经》下品的这三个人都是临终才遇到念佛的。所以: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要去安慰他。比如说:他是一个杀猪的,你这个时候就不能够提这档子事儿,“老王啊,你杀了一辈子猪啊,你这个恶业满盈啊,非常危险啦!”但是,你讲了这句话,你要起死回生才行:“虽然如是,阿弥陀佛本愿不虚,五逆罪人尚得往生,何况你造罪还不至于五逆,所以,你要鼓起勇气来,念佛一定往生!”这样就好了,你光讲前半句,就提这些事儿,“你又不孝顺父母,你又杀猪宰羊,你又恶口骂人,我看你现在念佛危险!”那完了!

所以,这些就是说他有恶业,你就说:“你虽然造恶,但是你看,还有比你更加恶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阿弥陀佛也不嫌弃;你虽然修行少,还有修行比你更少的人,只念一句佛、十句佛都往生了。何况你修行再少,你还念的不止一句、十句?你多少做功德,到寺院闻法,还烧香、还拜佛”,这样一鼓励,他就觉得:哎呀,我够标准了,我够格了。这不就是信愿就发起来了吗?所以,这个临终助念很重要。

我们善导大师所发明的助念方法,是考虑到平时没有机会遇到念佛法门的人。平时有机会遇到的,你只要信愿坚固,相信弥陀的誓愿,你每一个往生,万不漏一,用不着助念、费这一档子事儿,肯定都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不要反而觉得说“哎呀,我没有把握”。不是的。是更有把握!

【第七、赞弘超诸宗之德】

第七、赞弘超诸宗之德。

赞叹善导大师在当时的时代,他弘扬净土法门超过了各宗各派。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

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就是善导大师的时代,是在唐朝初年,依我们中国来讲,正是佛法鼎盛的时代,真正的八宗建立、八宗并弘。天台、禅宗、华严、密宗,都有很多祖师大德,都好像群星璀灿一样,佛教非常的兴旺发达,智慧、辩才、化导都是第一流的。在这个时代,善导大师提倡念佛法门。所以,各宗盛行的时代。

“提倡净土惬群情”:这也是个比喻。“惬”就是让我们感到很契合我们的根机;“群情”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又叫做群萌、群生、众生、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比如说讲禅、讲天台、讲华严,肯定也有他相应的根机,但是,未必能够普遍地适应一切根机。但是,善导大师弘扬的净土法门就不一样了,它能普遍地令一切根机的众生欢喜、喜悦、契合,所以讲“提倡净土惬群情”

“佛力谁与京”:为什么呢?因为善导大师提倡的净土法门,是倚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其他诸宗祖师提倡的法门,是仰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自力跟佛力没法相比。“京”就是北京的“京”字,这个字在古文当中是角力、比赛的意思,就是互相之间比赛。佛力和自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叫“佛力谁与京”,谁敢跟佛相比?谁敢跟佛力相比呢?各宗各派,当然,弘扬起来,在契合众生的根机这一方面,就要输给净土宗。

净土宗,只要你肯投诚,“投诚”是什么意思?是对方有德行的教化,“哎,我被他感化了,我至诚地归投他”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我们被弥陀的慈悲所感动至诚归投,这叫“投诚”。投诚,当然很简单,本来对方就是要招你,你只要答应,马上就全部收编。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的誓愿本来就是要救度我们罪业凡夫、芸芸众生,我们只要一念的归投,全部通通收编。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别看我们在这里是凡夫游兵散勇,阿弥陀佛在那里把我们一整编,哎呀,我们就是菩萨了,就是菩萨的军队。经过阿弥陀佛一整编,我们都是不退转菩萨,可以到十方世界浩浩荡荡的去弘法,有规矩、有智慧。

【第八、赞化度普广德】

第八点、赞化度普广德。

赞叹善导大师的教化、度脱众生普及广大。

善导在长安,

少康在新定,

少康就是刚才讲的那位念一声佛、口中出一尊佛的大师。

念佛之声,盈于道路;

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这个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说善导大师在长安的时候和少康大师在新定(新定大概在湖北)。经过这两位大师的教化影响,在当时的念佛,大街上随便走路的人,不管是农村的小街、小道、茅草道,还是大城市里道路上走路的人,到处听到的都是一片念佛的声音,所以叫“念佛之声,盈于道路”“盈”是满。你看,这个是多么好的景象!这个就好像佛国来临了一样。

下面还有一段:

善导少康,宏扬净宗;

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

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说善导大师和少康大师弘扬净土宗念佛,所教化之处,大街小巷、田间陌路,彼此之间,佛声广播,念佛的声音,就像现在讲的这个广播,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广播了,就说都在互相广泛的传播当中。

我们可以回忆起来,可能在当时的时代,上街买东西,大家开口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小菜卖给我。”

对方也说:“阿弥陀佛,这个卖给你。”

这样才能谈得上“佛声广播”嘛!

我们现在,你看,一上大街,我们能听到“佛声广播”吗?汽车声、喇叭声、广告的声音、靡靡之音,这个动荡人的心智;饭店里面飘来喝酒、划拳的声音;小酒馆里传来那种打麻将的声音;然后住家里面传来夫妻吵嘴的声音;然后哪一个卡拉OK里面的声音;电视嘈杂的声音……所以,活在这个时代,上街去,脑子里面、耳朵里面全部都是污染,没有念佛的声音。

如果哪一天从寺院门口一走出去,哎呀,大街上放的都是念佛,上街买东西,到菜市场也好、在商店也好,遇到都是念佛的声音,那就太好了。

这一点,希望我们在座的莲友努力,不光是我们老法师在这里弘扬佛法,大家都有责任,一个劝十个,十个劝一百个,可能念佛的人会越来越多。

印光大师作两个说明,一个说像唱秧歌一样,大家都愿意听(唱秧歌是东北的特产吧?扭秧歌),再就是:

“如传圣诏,个个遵行”:这句话也很有味道。就是善导大师弘扬念佛思想,就好像在传诵、传达……“圣”是圣旨;“诏”是诏书。这个圣旨到了,皇帝下诏书了,全国上下都要遵行。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祂的本愿来教我们十方的众生说:“你要回归我的净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这个就是圣旨啊,佛是大圣人!佛的旨意,这个就是诏书。“你要专修专念!”第十八愿就说了:“你要念佛,不要杂!”

如果我们不奉行佛的圣旨,我们不接受这个诏书(如果在这个帝王的时代,圣旨、诏书来了,你不奉行,怎么办?格杀勿论),我们修行是自觉了,你要不奉行怎么办呢?──因果报应。阿弥陀佛劝你念佛,你不念佛,那将来只有到六道去轮回。所以,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第九、赞至极慈悲德】

第九点、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前面我们解释过了,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有事理、有相状,不讲那些让我们摸不着边的、谈玄说妙的,所以,接引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

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印光大师很感动,说善导大师的慈悲,可以讲是达到了极点,不能再增加了。

法师讲法要契理契机,不是说:“我懂得这么多,我就讲这个;我喜欢这个,我就讲这个;我悟到这个,我就讲这个。”还有的就是显示“我的这个悟境高,我讲得很圆融”,结果听众不能得实益,这样就是不够慈悲。

善导和尚不是不会讲这些玄妙的东西,他自己都是身证三昧,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光口头讲,自己就是经常入定见佛,也对这空、不二的道理、佛性、法性、实相……毫无疑问!但是,他不讲这些。所以,这个就是很慈悲,他体贴我们,他知道讲这些我们做不到,就降下他的身份,按照我们的根机来讲,所以讲“平实事相法门”,说“你专称名号”念佛,也不讲那些“你要怎么样的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不谈这些,就谈称名念佛。所以印光大师讲,他就感觉到:

善导婆心,更加亲切。

善导大师的心像一个老婆婆的心一样。

我们在世间讲,这个小孩子,妈妈很慈悲,父母对孩子很慈悲。但是,父母慈悲赶不上外婆和奶奶慈悲,因为奶奶是两代人了,她带过孩子,她养过儿,然后再看这个小孙子,她就对他格外的慈悲。我们在座很多老菩萨,都是带孙子的人了,往往对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不满意:“这个小小人,你怎么对他这样的骂?”老人家到这个时候,心很柔软、慈悲。所以,往往用“婆”“老婆心切”,用这个婆婆的心来形容慈悲,特别的慈悲。

就好像一个老婆婆,她在那里做事,看见她的小孙子在水井旁边玩。这个小孙子很调皮,水井有一个栏杆,他翻这个栏杆就翻过去了,再下一步就要掉进去了。这个时候,婆婆的心是多么的着急!她就会一个箭步跨过去,手上提着开水壶也会把开水壶扔掉不管了。她不会说:“等我把这壶开水灌掉再去。”等到把这壶开水灌完了再去,找不到孙子了,掉下去了。

所以,阿弥陀佛也好、祖师菩萨也好,都很慈悲,祂看见我们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造了恶业,就要堕落三恶道,所以,阿弥陀佛永远站着,他就不坐着。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有一段很令人感动的解释,说:阿弥陀佛为什么老站着、不坐着?祂就看到我们众生每天在造贪瞋痴三业,说“三恶火炕,临临欲入”,三恶道的火炕就在我们脚底下,看着看着就要掉进去了,所以,这尊佛心里很急切、很慈悲,祂马上就要来抓往你,这叫“立撮即行”,马上跨着步──你看阿弥陀佛都站着,一个脚在前面,还弯着腰,对不对?这个动作就是跨步向前来拉你那个动作,所以祂马上就来,“不及端坐以赴机”,祂都来不及端端正正坐那里,等你三请四邀──来不及了。祂时刻站在那个地方,时刻要来搭救我们。

所以,我们这尊佛,这个佛的相状能够表现祂的一种慈悲。在《观经》里边就这样说:第九观观佛之后,释迦牟尼佛有这么几段话,说:

观佛身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见了佛的身相了,佛的身相放八万四千光明,“伫立空中”,站在那里不动。这个身相就代表他的心,所谓“观佛身者,亦见佛心”,通过这个相,见到祂的心。那么心是什么呢?来不及等待我们,来不及!看到我们就要堕落三恶道了,来不及坐在那里,时刻站着,跨步向前来救我们,所以是大慈悲,大慈大悲。

下面这一段:

善导和尚云: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善导和尚讲:为什么佛不劝观佛呢?《观经》讲了十三定观,最后为什么不劝观佛,只劝称名?在这里解释。他说:末法的众生──

“神识飞扬”:就是我们所讲的妄念纷飞。这个意识、精神攀缘六尘,总是到处跑,像猿猴一样,没有定性,神识飞扬。

所以,很多莲友就问:“师父啊,我念佛老是跑来跑去,妄想纷飞怎么办?怎么办?”

怎么办?不用办!阿弥陀佛早就办好了,祂知道你就是这样的凡夫,你就是这样的根机,“你念佛,我救你!”

所以,我们凡夫叫“神识飞扬”

“心粗境细”:我们的心很粗糙;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庄严、极乐世界的报土境界很微细、很微妙。以我们这么一个神识飞扬的心态和这么很粗陋这个心识,要去观想极乐世界微妙的境界,“观难成就”,你观不成就。你要使劲地观,躁妄心,一定要说“我一定要成就”,那会得到一个结局──走火入魔、着魔。

我们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有放大镜,有显微镜。这一盆水,佛说一盆水,八万四千虫。这盆水里面有很多细菌,有很多细小的虫子,可是我们这个凡眼肉胎看不见,因为我们的眼很粗,这个虫很细,对不对?你使劲看,看不到。好,看不见,你就使劲看,使劲看、使劲看,那得到什么结局?眼睛就看红了,眼睛就生病了。生病之后,就看出东西来了,为什么?生病了嘛,幻化、翳,眼睛里的一种幻象出来了,看里面出了很多东西,哎呀,很多花,很多东西出来──麻烦了。

所以,很多人躁妄心来观佛,说:“我念佛,一定想见到什么境界。”我劝大家不要走这个险路。“哎呀,师父啊,我观成了,我见到佛、见到光了、见到花了……”就像那个人看水使劲看,“我看到了,看到里面有乌龟、老鳖了”。其实没有,是你眼睛看出毛病来了。眼睛看出毛病了,医生还能治;如果我们这个心观佛,心起了病,着了魔障,就很难治。所以“境细心粗”,你观不成就,没法观。

比如说我们提一个袋子,这个袋子上有个大漏洞,这么大一个洞,拿这么大一个洞的袋子去装小米(东北的小米很细),能不能装得住?你倒进去,“呼”就漏掉了。

同样道理,这个很微细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不能受持,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来观。这个还是指有相、事相观法;如果讲无相观──实相观,就更难。所以这一点是很难的,称为“难行道”。所以:

是以大圣悲怜,

“大圣”就是指阿弥陀佛,也是指释迦牟尼佛。指阿弥陀佛,就是祂慈悲我们、怜悯我们,知道我们观法不能成就,所以用念佛的法门来救度我们。释迦牟尼佛通达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意,所以,祂不用观法来劝我们,祂劝我们──

特劝专持名号。

这个就是指《观经》的最后结尾:“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不劝我们观。

以称名易故,

因为称名很容易。

相续即生。

这个我们有时间再解释(“容易并不一定有效果”),称名不仅容易,而且效果殊胜,你相续念佛就一定能往生(原理何在?在下面会解释)。印光大师讲: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说善导和尚怕我们不善用心,用躁妄心、贪求境界、贪求达到某种功行,这样会落入魔境当中。

念佛稳当,不招病,我们做得来。

像小孩子担挑子,只能挑三十斤。叫他挑八十斤、一百斤,他使劲挑,就压出病来了。

佛不会给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净土法门念佛,我们都做得到,又稳当,这个好!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直接解释经文,一句接一句,不讲“一心三观”“唯识观”“法界观”“实相观”,不谈这些,让我们中等、下等根机的人可以有个路子,让我们进入。

【第十、赞叹悬护万代之德】

第十点、赞叹悬护万代之德。

这一点就更慈悲了。善导大师所谓“万代”,就是指从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现在,乃至到未来;“悬”是他预先就知道;“护”就是保护我们,事先就知道我们要犯毛病,所以他就把话讲到前面。讲什么?

善导,弥陀化身也。

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

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专修念佛,但是又怕我们这个心摇摆不定,志向不坚决,被其它法门的法师一讲,就心志动摇,“哎呀,这个参禅好,对呀,是很好,我就去参禅;学教好啊,学教当然也好啊,学教……”这样头头都不能成就、落空了。所以,善导和尚事先知道我们有这个毛病,他就:

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以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

最后到十方诸佛。

这个都不是一般凡夫了。

我们不一样,法师给你讲半天,把善导大师的话搬出来,说:“你要专修念佛!”但是,隔壁的另外有什么人一讲,三言两语一讲,就动摇了。

善导大师事先说明:不要是说凡夫的话,就是阿罗汉来告诉你“还有更好的法门,超过念佛法门,你不用念佛,你修我这个法门”,也不要听;不要说阿罗汉来,就是菩萨来,“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都是圣位的菩萨,不是凡夫菩萨了,得到圣位了,三贤位的菩萨,乃至得到十地果位的菩萨,来亲自跟你讲,说:“某某人啦,你不用专修念佛,我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到最后,善导大师举出十方诸佛辉光吐舌,说:“某某人啦,造罪凡夫念佛一句、十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不是真的,这个是方便说,我还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听到这些都不要动摇,都要专修念佛!果能如此,你心里面就有定根了、就稳定了。

我们现在,不用圣人──不用佛来说,不用菩萨来说,不用阿罗汉来说,自己心里边就开始动摇,人家来讲,之所以有动摇,还是我们内心不了解这个法门。了解之后,就不动摇了。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故作此说。

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这句话讲得多恳切!说善导大师,他早就知道我们后来的人,我们后来就是这样的:

“此山看着那山高”:你看,登山就一样,登到这个山顶,“哎,那个地方高”,往那里爬去。就代表什么呢?学了净土法门了,专念这句名号了,他一看,“哎?参禅好啊!打坐,可以顿悟成佛”,他就看参禅那山很高,结果放下这个山,往那里爬;参禅,又不老实,“学教好,圆融教海,好啊!你看,我光参禅,有很多教理不懂,问到我,成哑巴一样,也不好”,又来学教;学教看“持律好,这个持律,你看威仪具足,戒律清净,好啊……”

这些,都要量我们的根机,如果你是这样的根机,当然,我们不敢说……所以,善导和尚说:后人有这个毛病,“这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内心没有主张,没有决定性的佛法的正知见。所以,他就事先故意引用这个例子。不是说阿罗汉还会来讲,说:“念佛法门,造罪凡夫,你念佛修善可以往生,这是假的。”阿罗汉不会这样讲;菩萨也不可能这样讲;佛更不可能这样讲,“佛佛道同”,菩萨传佛圣教,不可能讲的跟释迦佛、跟阿弥陀佛的誓愿相违背。所以,这是故意的、激将法,说:“即使有阿罗汉、菩萨和佛来跟你讲,你都不要相信!”何况根本就没有!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告诉你说:“造罪凡夫啊,你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我等诸佛齐来护念,决定往生,不可有疑!”东方有恒河沙数诸佛,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出来,结果我们听一遍、听两遍、听很多遍,还是怀疑;西方这么多尊佛又来出来证明……

因为我们凡夫疑心太重,而且也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太难得,“立地成佛”的法门,造罪凡夫、通身业力的凡夫,当生解脱、决定能够成佛的法门,所以确实太难相信了。

所以,印光大师也讲:这个法门太难相信。他说:不要说我们凡夫、一般人不相信,就是通宗通教的人(通宗通教,那不是一般人哦,在教下已经大开圆解,才能够叫做“通教”;在宗门已经是彻悟本心,才能叫“通宗”。不是说盘几天腿子叫通宗了、翻几卷经书叫通教了,那都没有通啊),通宗通教的人都不容易相信(因为他是按照一般的教理来衡量,“那怎么可能?造罪凡夫,这么简简单单念念佛就可以到西方成佛?”他不能相信);那不要说凡夫不能相信,阿罗汉圣人都不能相信(印光大师又接着比喻了);不要说阿罗汉不能相信,就是菩萨,菩萨里面的小菩萨,他都不能谛信无疑,他都有疑惑心;只有菩萨里面的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样的大菩萨,他才能够谛信无疑。

所以,蕅益大师也讲: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九界众生,除了佛法界之外,都属于九界众生,连等觉菩萨,他也是在菩萨法界,他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修证,没有力量来信解,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也是完全放下自己,“没有理由,佛讲的我就相信”。你要去想,越想越远。

问我们各位:我们《阿弥陀经》里说:“去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大家相信不相信?相信不相信?

“相信。”

佛讲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你说你要修证到哪个程度相信?未必。你说你要读经典,读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来相信?可能也有这样的根机,他要研究教理来相信。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根机在净土门里边算是钝根,不算利根。利根不问为什么,佛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祂说有极乐世界,我就相信,佛讲的”,这叫“明信佛智”;你要研究研究、思惟思惟、考虑考虑、调查调查,完了,拿哈勃天文望远镜一望,“还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科学家就不容易相信,他按照世间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不相信。

所以,我们信佛说,叫“如是我闻”。每一部经典开头四个字说得很清楚,这个就是没有思维的余地,佛说有极乐世界,就是有极乐世界。我们信仰就要如是信仰;佛说念佛能往生,就是能往生!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佛讲的。

就像过去皇帝一样,皇帝说的话,你再问为什么,问多了,大臣就让你革职,“皇帝说了,你还问为什么!革职!你没有资格做大臣。”

当然,这是世间的权威。因为佛是一个证满宇宙真理的实相,他是真语、实语、真见、实见。

所以,我觉得我们学净土法门,以信为入,所有的法门都是以信为入,净土法门尤其强调这一点。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阿弥陀佛赌誓发愿说:“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各位,如果我们念佛不往生,谁负责?

“阿弥陀佛。”

哎呀!开悟了,真的。我们不往生谁负责?我负不了责,谁也负不了责,只有一个,阿弥陀佛祂负责!祂说:“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要给你负责,我没有本钱,我拿什么为你负责?阿弥陀佛有本钱,祂拿祂的正觉的果报,以祂无上正等正觉为我们负责任,为我们赌注,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对不对?

像这个人,你欠别人钱了,“没关系,我替你付”,为什么?“我亿万富翁”,掏出来支票,“一亿美金够不够?还不够?再给十亿”

阿弥陀佛就这样嘛!你说:“阿弥陀佛,我罪障重……”

“没关系!六字名号功德无边,你看这么多,六字名号功德,对你的罪障,够不够救你了?”

没有不够的嘛!你的罪业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没有阿弥陀佛救不了的罪人,也没有你的根机好到阿弥陀佛救不了,你说:“我根机好,不用学净土法门。”除非你大到了超过普贤王菩萨,普贤菩萨最后还是念阿弥陀佛;除非你成了佛,不用念阿弥陀佛了──成了佛也要念阿弥陀佛。

我讲的话是有证据的。在《无量寿经》里边就讲了: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你看!成了佛,都要念阿弥陀佛。念什么佛?大家──十方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好,东方、西方、上、下、南、北──十方诸佛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何况凡夫,岂有不念佛的道理?

好,上午这个时间我们刚好把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这十方面的高德的赞叹学习了一遍。当然,这里边对有关的教理、教义,我们点到了一下,还没有详细发挥。我相信大家也多少能听出来一点门道,“啊,原来这个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化身,不是一般人,连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智慧第一,他都来赞叹,那我应当好好地随顺学习”。所以,起恭敬心,不要起骄慢心, 。

我们下面都会详细地来讲解,他的立足点在哪里?他的入手点在哪里?他的特色在哪里?他的优胜在哪里?他为什么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3讲: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为什么学习善导大师思想的七点因素】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上午我们讲到: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把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共同学习了一番。总结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想有这么七点的因素:

第一,善导大师既然是弥陀化身,他的思想,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比较起来,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所宣说的净土的思想,就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也不用解释了,就以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善导大师当时在唐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一部《观经四贴疏》呢?大师本人在《观经疏》里边有交待,说是因为看到在大师以前的时代──所谓“古”,就是在善导大师以前的时代;“今”,就是指大师同时代的人。古今也有不少法师对《观经》做著疏和解释,没有完全究竟显明佛的真实本意。也解释了,但是没有透彻、没有深入,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有一些错解和曲解,经意不是那么明了的。所以,《开经偈》就讲:“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如来真实意”,特别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善导大师感觉这个状况,很令忧心。因为这样的解释对于绝大多数的根机来讲,有不堪修持的地方,那么,佛的真实本意,没有完全的畅明。所以,大师悲心殷重,就说:“我要重写这部《观经疏》,来楷定古今。”“楷”就是楷正;“定”是决定它的是非。就是:从古到今对这一部《观经》解释的,有的有正确的地方,有的或许有错解、误解、曲解的地方。那么,作为一个标准,把它定下来。

我们看历代祖师的著疏,能有这种口吻说“我要楷定古今”的,我还是没有看到过。只有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再来,他就这样说:“楷定古今。”“楷定古今”所楷定的,不是说我们一般的人,都是很有名的大法师的解释。

所以这个就成为我们的一个标准,就是说,其他的大德对于《观经》乃至净土教门的理解,或许还有不到的地方,或者不够透达、明了的地方。而善导大师的解释究竟畅明佛意,没有不透达、不明了的。那这样我们当然来依准,心里就踏实了。

第三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的传承。

这个传承很重要,我们一般学习法门,尤其学净土门,可能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也没有什么传承的概念。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像禅宗,以心印心;像密宗,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一方面说明它普及、易行、很简单,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我们中国的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之后,经过唐末,到宋、元、明、清这段时代,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是大权示现的一些人,或者是很有修持、德望的高僧),大家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所以,各宗各派的大德、善知识都来弘传净土法门,都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来归入净土法门,这样就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所谓“诸宗汇归”。诸宗汇归,到最后都汇归到净土法门。一方面使得我们净土的弘扬极大的普及了;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特别是善导大师这一系的思想没有传承下来,像禅的思想、天台的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引导修禅的人、引导修天台宗的人来进入念佛,它自然地带有方便──你没有带有方便,他的根性就不容易引导,就会赞叹禅法,然后就顺着他喜欢坐禅、喜欢观心、喜欢学教,这样的一个心态,赞叹他说:“这个好。”然后引导他说:“不过很难,你要进入净土门。”

所以,诸宗汇归,也使得各宗各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净土法门有了影响。

净土法门,刚才说了,一个是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了近千年;另一方面,各宗思想都汇归过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宗,都是比较混杂的、比较博杂。一般所说的,比如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说“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他并不以净土宗的眼睛来看,他是站在禅、天台、华严……他们判教的立场,就是他的一种教理的依据。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也觉得“我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这种理事无碍观,我不能够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所以,在他的解门和行门当中,没有纯粹。

这个就对一般的修学净土的人都有了影响。所以,我们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导大师的思想,它不一样,它很纯粹,它的传承关系是清净无染的。从我们的释迦佛本师──本师释迦佛,到龙树菩萨,到昙鸾大师,到道绰大师,一直到善导大师,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法义。这些我会在将来的讲课当中来说明它。

总之,我们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它就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第四点,就是善导大师:同样说是净土宗的传承,昙鸾大师也是,道绰大师也是,为什么不标榜说是“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呢?昙鸾、道绰还是比较初期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是继承了龙树和天亲的法脉,在我们中土是第一部系统性的解释,它是解释《往生论》的,对于净土的教法做了一个教理的阐述。

不过,只有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才叫“集其大成”,净土的教法圆满了,大成它的教义。所以,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整个净土教法的一个代表,因为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面的判释,还是在行持、仪规方面的建立和健全,都是最完备的,所以,善导大师是“大成净土教者”

当然,其他有的不是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有的是初期的,还没有大成,那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代表。

第五点,就是善导大师:刚才讲了,他是“大成净土教”,建立了我们净土宗。

我们净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也好(现在,文献资料比较发达了,不像以前)我们净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内、教外,研究起来,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这个“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呢?所谓开宗立教的人物。在这一宗的法门当中,他就是一个旗帜。

比如说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如果要修学天台的话,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一个标准,离开智者大师,你谈不上天台宗;那你要学华严宗的话,贤首大师、杜顺和尚,就是一个标准;你要学禅宗,达摩大师(是印度来的,我们中国的初祖),乃至六祖惠能大师,下面“一花开五叶”,你不可能说超过六祖大师,六祖所讲的就是一个规范。

我们学净土宗,善导大师就是我们开宗立教的祖师。对于我们净土宗有非常大的贡献,也定了作为我们万世依行的标准。比如说:关于专修和杂修,在善导大师之前,没有这样的判释。善导大师说:“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修者,千中无一往生。”他就是决定性地说明这一点,这就是特殊独到之处。

第六点,就是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不一样──那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他所摄受的根机不一样,他或许是以能够达到禅定一心的人作为他宣说的对象,他就说两句话了,哪两句话呢?这两句话能吓倒不少人,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听啊,我们在严热的夏天就降温了,一下冰凉了,我们喉咙也没有喊破,那更加枉然了!这个是相对于能够禅定根机的人。很明显这两句话,是受到禅宗思想、禅观思想的影响,就不是引导我们杂念、妄想纷飞这样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按照他所说的,你说错不错呢?他有他的一套解释方法,不是我们净土宗的传承,就觉得:“你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没有禅定,散乱,那怎么可以呢?”所以,这种解释不是净土宗的祖师的解释。你翻开我们净土宗,十三祖没有这样讲的。我们也不能说他对、说他错,只是他的立场不同,没有完全站在我们净土宗的立场上,没有站在凡夫根机的立场上来说话,所以,在契理和契机这方面略有欠缺。这样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了,打退堂鼓了。

现在弘扬净土的也有很多法师、知识,他们往往对净土也设了一些条件和标准:“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片;没有达到功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功夫成串;没有达到功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线。总之,你不然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你不能这样,不能往生;不能那样,不能往生……”对照我们自己,我们这都做不到,当然或许有人能做到,也不敢说“都做不到”,可能少数人能做到,只要你按照他的思想来修行,你能达到他的标准,你肯定也可以往生。关键就是我们达不到怎么办?

所以,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内心里面的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边,法藏菩萨要发愿的时候,祂就说:“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要成佛,我要让一切的恐惧,为他作大安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说“我烦恼妄想多怎么办?贪瞋这么深重怎么办?临终没有办法保持正念怎么办?万一阿弥陀佛没有来怎么办?”我们很多恐惧、担心,这个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法藏菩萨)为我们安心。

善导大师就把法藏菩萨的愿心、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完全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必定往生。他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听善导大师的话,我们很舒服。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容易往生”……没有一个遗漏。这是一点尤其结合我们当今的时代。

第七点,就是契机不契机。

所以,我一开始说明了,因为教法、他个人站的立场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写的一首诗,说他来看庐山,横着看波浪起伏,像一个山岭一样;侧着看,因为都挡住了,就成了一个孤孤的山峰。你说看的是不是庐山呢?都是,只是角度不同,他的视角效果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

比如说:站在天台、站在禅的立场,他有他本身的净土观。比如天台宗:他就判我们的净土,有所谓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他也根据他的教观而分定说:“哪种人往生到什么地方……”他有他的立场,就得出这个结论。站在天台的立场上,这个是正确的。

可是,我们如果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站在急救造罪凡夫、摄受这样的根机的立场,那就不一样了,角度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现在学净土,要把握两个方向:

第一、脚跟要站稳。脚跟怎么站稳?你是什么人,你要看清楚,你是什么根机,你要看明白:我们本身是一个造罪凡夫──站在这个立场上。

第二、目标要明确。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不然你晃来晃去,“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然后一辈子修行,就想把我这妄想怎么把它克服,我克服、克服、克服……克服了好多年,也没有克服得了。”耽误了很多时间。你能克服得了,最好了;克服不了,又在起一个担心、疑惑,“哎呀!我用了这几年的功夫,还是有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那这样就有障碍。

就是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要那么操心了,很害怕;没有,你打破头也得去找。

那么,现在就有。所以,“十方众生”包括一切上智、下愚、能静心、不能静心、有禅定、没有禅定……男女老少,乃至三恶道里面的众生都包括在内。我们大家如果读过往生传记的,历史上有记载,很多八哥鸟、鹦鹉、鹅、兔子、老鼠……往生的很多。你说它有什么样的功夫不功夫呢?所以,站在我们这个时代根机的立场,我们来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

好,下面我来说明第二点(第一点、是“为什么”;第二点、“是什么”),我简略地介绍善导大师思想的特质。我分成了六段来跟大家说明。这个多少有一点教理性。

第一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听得也很多,也有很多解释净土宗,不站在这个立场,他站在什么立场呢?或者说没有完全站在这样的立场,大多数是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

这两点都不错,都是正确的。但是,它有难易之分,有容易契入和不容易契入之分。

所谓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他就会这么说:“我们众生,'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我们众生的心性,本来具足一切的德能。”这个都是佛在经中所说的,毫无疑问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都有,这是我们性德所具足的。那么,既然众生的心性具足这些功德,不过,被妄想所遮覆、所遮盖。那我们修行的原则,就是把这一层妄想给拿掉。

就经常打这个比喻:太阳光明四射,但是被乌云所遮挡,我们把乌云排除之后,自然是阳光明媚。这个太阳代表我们本具的佛性,乌云代表我们贪瞋烦恼的妄念。你能把它排除了,佛性显现了,自然心地明朗了。

站在这个立场上之后,他对净土宗的修持方向就不一样了。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扫除妄想杂念,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地……还到我们的本源心地,以念佛作为一个方便手段,让我们的心能够悟得本源心地。

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拿横超法门,作竖出之用。”还是自力的法门,带有自力的因素,不是阿弥陀佛佛力救度的法门。

那么,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上,他要解释起来,就比较玄妙,他解释说:“因为我们众生心性与诸佛菩萨平等无二,我们的心性是没有时空的间隔,西方十万亿国土,毕竟不出我们一念心性。”我讲这些,大家能听懂吗?能做到吗?这个文字上还是好懂,教理、义理方面真要懂得亲切,不容易。

比如说“十万亿国土,在我一念心性之内”,什么样的一念心性之内?这个“心性”是指我们的真心、真性,不是指我们的妄想之心。我们每天埋没在妄想当中,都是妄心用事,在你这个妄心之内,那就完蛋了,在你这个妄心之内,不就六道轮回了吗?是指我们的一念真心。可是,这一念真心我们没有悟到,虽然讲在之内,结果还是觉得在之外。

这个就是说如果教下很明白,他听起来就亲切;如果开悟了,他听起来更加亲切。所以,这个就是一种解释方法。

善导大师,他的净土思想,都不这样解释。

当然,众生心性,也就是所谓的佛性,也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成佛是成了什么呢?就是究竟圆满地证得真如实相。这个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最后的归结是一样的。

不过,圣道门就像攻关战,就以我们目前凡夫的身份,在你身上,“你本来就是佛,你一定要悟得佛性”,然后,悟后起修、称性而修,自然地性德显现──这个很难、很难!因为我们天天被妄想所遮盖,想的都是我执、我见,都是贪瞋烦恼,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利益,所以这个太难了!

那么,净土法门善导大师思想,它是一种置换法,很巧妙,它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阿弥陀佛本愿叫做弥陀的“修德”

这是佛教的两个名词:一个叫“性德”,一个叫“修德”“性德”是我们一切众生,包括一只小蚂蚁和诸佛相比,它在佛性方面是平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叫“性德”。我们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无量功德。

但是,我们虽然这样讲,毕竟没有开发出来,埋没在里面,得不到受用。不仅得不到受用,反而造罪造业,六道轮回。可惜了!可悲、可叹!所以,这样得不到受用。

那么,阿弥陀佛的“修德”是什么意思呢?“性德”,本来,在成佛之后,它就没有自他的分别。阿弥陀佛发大愿、发大菩提心,是为十方众生所发大愿,说:“我代你修。”祂的基础也是因为我们众生本来性体光明,是有成佛的德能。所以,祂的大愿才可以和我们感发。祂修行圆满了,在佛的角度,“性德”完全地彰显。

“修”就是修行的“修”,祂经过修行,圆满了功德,所以,可以把他的“修德”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讲:“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誓不成等觉。”“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大施主,把我所修行的功德,布施给那些贫穷的(就是我们这些)造罪凡夫。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成佛!”所以,祂是大施主,就是把祂所修持的六字名号的功德,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

我们的祖师都很会打比喻,印光大师说:“我们凡夫的性德,就如同在矿之金。”你是黄金,不过这个黄金没提炼出来,还在那个矿石当中。你把这个矿石的黄金拿出去卖,说:“我这个就是黄金,本来里面就有黄金”,卖给人家,不值钱!卖不出黄金的价钱,对不对?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已经是提炼纯粹了,不是“9999”四个九的黄金了,是百分之百。如果四个九,那还是菩萨;成了佛,就圆满了,百分之百的纯金、无染的,是这么一块黄金。这个黄金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你只要称念它,就在我们……我们本来这个妄想杂念,它本身来讲,是没有根的,因为我们执着它,所以,它就有了根──以一念执心作为根本。你执着它,它就能够让你颠倒、让你轮回、让你下地狱。如果你不执着它,两个方法:

第一个,我自己悟了,破了我执和法执。没有执着,法性本空。这样,它就无法来……你再多的罪业,无量无边的罪业,所谓“众生罪业,犹如霜露;般若智慧,犹如日光”,日光能够化除霜露。你有智慧,真性智慧一旦升起,一切罪业当下化为乌有,这是以我们自己修行要达到这个程度──这是一种方法。太难!我们开口就是人我是非。我们修来修去,就修一个“我”,念念都修这个“我”“我走路”,一步两步;“我吃饭”,一口两口,好吃不好吃……甚至听法也是“我来听法”,都是在修这个“我”,你哪有一念离开这个“我”呢?修得很坚固,比原子核还坚固,不能打破它。这是一种方法,要对治我执和法执之后,你才可以不被妄想执着牵引下地狱。

第二种方法就是一个掉包的方法,对置、调换。“我虽然是妄想凡夫,我没有办法打破它,我不管它,我把它扔掉,我把六字名号拿来。”完了,根就没有了!就很简单。你不要抱住它不放。

阿弥陀佛,祂的名号,《无量寿经》里面也讲了,就是断除我们的根本,能够截断众生的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一念妄心。这一念妄心,我们就在担心很多,说:“哎呀,我造罪了,我有贪瞋、我有妄想,怎么办?”还是我来我去。那现在把这一切投入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我不理它!一概交给阿弥陀佛去打发,“祂已经承担我的罪业,祂已经承担我无量无边的业障。我是罪业凡夫,我完全地归投阿弥陀佛”,那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当下,生死根底就没有了──这个很容易,所以称为“易行道”

不过,这一点就看你……有的人也有障碍,觉得交给阿弥陀佛不放心,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上才放心,“我念佛念到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他又不放心了。

“阿弥陀佛”,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思议,不要什么感觉。我们谛信佛语,不怀疑!

所以,这个是善导大师解释净土教法,他的出发点、本源的地方,他都归到……说:“为什么凡夫念佛能往生?”他不会跟你讲很多,“因为你本来就是佛,你本来就有佛性光明……”不会讲这些,他只说一件事:“因为阿弥陀佛没有骗你,阿弥陀佛为你发了愿,你念佛就能往生。”如果阿弥陀佛骗了你,那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

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就赌誓我们说:“如果我成佛的话(不是我,是法藏菩萨),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话,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无智,出家、在家,有修行、无修行……通通不论,只论一件事。称我名号,称念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我的净土,信顺,不要怀疑,我就能够让你往生,我的名号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德力量。如果我达不到这一点,我放弃成佛。我继续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一只鸟、一只蚂蚁,它如果能够愿意去往生……”

这鸟和蚂蚁怎么也能往生?这就是它的缘,三恶道的众生,本来法缘很淡薄的,这是它的一种特别的缘。教理讲,就是过去世乘急戒缓,说他道心比较强,但是持戒比较缓散,结果堕落在三恶道里面。一旦因缘成熟,过去世熏习的道心种子就发动起来了,虽然是鸟,它也有这样的一个因缘遇到佛法。阿弥陀佛,祂的誓愿,作为一个根本的依靠、依托,所以说:“十方的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能来往生,那我不成佛!我不成佛,我怎么办?我就继续往下修行。一直修到我名号里面具足这样的功德,任何人称念,愿意往生都能往生,我宣布圆满。”

在十劫之前,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尊佛就宣告说:“我成佛了!”“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已经十劫了。所以,《阿弥陀经》里边、《无量寿经》里边就说:“这尊佛已经成佛十劫了。”

那么,祂说成佛十劫,代表什么义涵呢?就代表我们十方的任何一个众生,我们的往生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我们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过不能去往生。靠功德去!靠功德去,自己修,修不来。

那么(第二),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六字名号的功德,就是为我们往生而用,不是说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他才成就,早在十劫之前就已经成就了。你愿意领受、愿意领取,就是你的。

这个是略微跟大家提醒一下。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面向于造罪凡夫】

第二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都是站在罪恶凡夫──立足于弥陀本愿,面向于我们造罪凡夫。

不像有些教法,有些所讲的,是以福善的圣人作为摄受的对象,就说:“你能够修福业,你能够行善法,乃至你能够修戒定慧,得到圣果。以这个为标准,解脱生死。”那我们就完了。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是这样,都是以“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这也是站在弥陀本愿立场所讲的。这是第二点。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行法很简单】

第三点,它的行法很简单。

既然是如此,站在弥陀本愿的立场上,阿弥陀佛的本愿只讲一条:“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阿弥陀佛的誓愿,不会搞那么复杂。阿弥陀佛当初发愿,如果说“以诵经作为往生的行法”,那么就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碍。比如说:我们文革期间,没有经典,你怎么诵?结果就不能往生了;或者说虽然有经典,不识字,那也不能往生了;或者说虽然有经典、也识字,但是没时间,那也不能往生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讲到一种,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这样,救度众生都不普及。比如说要打坐,说“你能打坐,就能来往生,不管你心净不净,只要你把两个腿盘好就可以”,我看在座的很多人就不行,“哎哟哟,哎哟,累呀!”盘不好,那完了;如果说以出家作为往生行法的话,那也有很多人不行,都漏掉了很多。

所以,阿弥陀佛祂五劫的思维,说:“我要找一个万不漏一的方法,一个不遗漏地来救度他们。哎!称我名号!”谁都可以念!没有说你长了一头头发,就不能念了,你照样念,你念照样能往生;你不能盘腿照样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识字照样念,念了也往生。

我们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问别的,只问一个:念佛!“你念佛就有资格来,就录取!”

所以,我曾经也打这个比喻:大家上船,上船的时候,检票员他就看一个:你有没有拿船票,有船票,通通放行。结果有一个乘客,他跟检票员无理取闹,“检票员,你看我长得漂亮不漂亮?”

“我不看你漂亮不漂亮。”你漂亮不漂亮,跟上不上船没关系。

“哎!你看我这个服装怎么样?”他都不看。服装跟上船没有关系。

“你看我的体重,是不是太重了、太轻了?”这些他都不管。

只有一件:你有没有船票,你有票,就上船。

所以,我们很多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问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你看我这样行不行、我那样行不行?”阿弥陀佛都不讲话、沉默。

祂只有一条:“你称我名号,就能往生!”

你是出家人,就出家往生,出家人来念佛;你受了五戒,就以五戒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你受菩萨戒,就以菩萨戒的身份,尽量持守菩萨戒来念佛去往生,这是你的根机;他没有受菩萨戒,他没有这个根机,他不敢受,他也念佛,也可以往生净土。

所以,万机不漏,没有一个遗漏。

第二点,这个名号本身,除了容易之外,还有殊胜的功德。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祂不是给我们一个罗汉的果位,也不是给我们一个菩萨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说我自己成了佛,结果让你们成了罗汉,那么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祂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是成佛。六字名号里边完全具足和包含了成佛所具备的一切功德,把这一点无偿地交给我们。

就好像我们做父母的,千辛万苦挣了一笔家产。我们的孩子还小,将来长大,他怎样成家立业、怎样过日子呢?父母很悲悯他,“就把我的所有财产,就浓缩在一张小支票里边”,说:“儿啊,这个就是父母的一份爱心给你,你好好地保存、好好地受用。”这个孩子得到父母的支票,他就拥有了父母几十年的心血、血汗,都在这里面。

这是世间的一个比喻。阿弥陀佛祂是经过了五劫思维和兆载永劫、不可思议长时间的难行苦行、种种的修行,圆满修成了一切功德,就把它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交给你,说:“这个就是我为你修成的无上功德,你拿到之后,就可以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可以直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那我们这些小孩子(我们就是那个小孩子),结果我们不认识、没有智慧。就像那个小小的孩子,他拿到这张支票,他肚子饿了,他又不认识字,喊“地瓜、地瓜”,也不出来,“土豆、土豆”,也不出来,“小米粥、小米粥”,也不出来,“你看,这张纸有什么用?我老爸给我的,说是很多钱,结果要什么没有什么……”其实是他不会要,不是没有,什么都有!汽车、楼房都有。但是,他就不认识了,就往旁边一放,然后就出去讨饭,如果谁给一个地瓜,就感到:“哎呀,这个才实在,那个不实在,那张纸不管用!”

我们很多人念佛,就是这个心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呀!这个念了管什么用啊?”觉得:“还不如我在那里拜忏啊,拜了一身汗,大汗淋漓,哎呀!拜得很舒服、法喜充满,多么的好!”我们就把这句名号放旁边,认为:“我刚才拜的那么几十拜,是好的东西。”当然是好的,那是一个地瓜,比不上这张千金、亿万金的支票。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所有的功德浓缩在里面,你没有智慧、你不认识,就当面错过。

而等他年龄渐渐长大,智慧慢慢开解,遇到一个人对他说:“哎呀,小孩子啊,你真傻呀!你爸爸给你留的这个支票,是多少多少亿啊!”这个时候,他才认识,“哎呀,原来如此!”这个时候,他当下就成为一个大富长者。

在《法华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比喻,叫做“衣里明珠”,衣服里边裹了一个明珠,他不认识、忘记了。

所以,我们念佛,要懂得: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给我们的完全的功德。

善导大师也就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教我们一向专念。你把它拿好,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要放松,不要丢了这个无价的摩尼宝珠,然后去拿那些……我们往往很多人看不起这句六字名号功德,反而执着我们自己所修的一点点人天有漏的善法。那个怎么能够比呢?“哎呀,我修了一点布施,我做了一点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我这样行善积德才能往生!”完全大错特错!这个是知见上的根本错误。有漏善法。

当然,我们应当奉持戒善,但是,要懂得它的层次,它跟六字名号相比,是不可相比的。

所以,在行法方面,善导大师他是单刀直入,一句名号念到底。

一般的讲解净土法门,他没有悟到阿弥陀佛这个本愿的心怀,也不了解这句名号就是最圆满的功德。所以,他所提倡的往往就会夹杂,以诸行回向求往生,这样修、那样修,万善齐修(当然,有这种根机也很好;我们也不是万善齐修,一善都修不了,怎么办?)这些就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怀(怜悯我们修不来这些复杂的修行,让我们念佛,我们就做)。我们再依这样的方法就困难了。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果位很殊胜】

第四点,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的思想,往生的果位是不是比较低呢?也有莲友问:“你光念佛,也能往生,可能你品位比较低。我念佛之外,再加一部《金刚经》,我品位比较高。”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相反。你念佛之外再诵别的经,觉得念佛不稳当,觉得念佛还有所不足,认为这部《金刚经》,你的读诵能够增加这句名号的功德,这岂不是错误了吗?这句名号是贯通天地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连诸佛都不能增加,这六字名号里面什么都有,《金刚经》里边也有,难道阿弥陀佛不会《金刚经》吗?名号里面有《金刚经》、有《法华经》,什么经都有。那我们觉得说“可能还有所不足”的话,这样,我们的心就是杂。有杂、不专、不纯一,就是信仰不深入,就是不了解,就是怀疑心,这样往生不定。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凡夫之人专念名号,往生的地点是弥陀报土。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说:“凡夫入报。”这个要从教理上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讲报土……因为净土有“化净土”“报净土”“化净土”是比较低劣的,“报净土”是殊胜高妙的,是佛本身的境界,就是很高妙的地方,没有层次的差别,已经破除了什么三辈、九品这样的品位差别的阶级,已经达到没有品位阶级的真实净土这样的境界。我们专修念佛的人,直生弥陀报土。

如果以天台宗的教判,念佛人能往生,往生的地方比较低劣,叫“凡圣同居土”,这是天台的教判,这跟善导大师的思想有所差别。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平生业成】

第五点,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念佛叫:平生的时候,往生业成。就是往生净土的净业成就。所谓讲的“有把握了”“能定下来了”,不是等到临终,是我们现生活着的时候,就往生之业定下来了,叫“平生业成”

那么“临终业成”是指哪种人呢?是指平时没有遇到念佛法门,没有专修念佛,直到临终的时候,或者才遇到这个法门,或者他那个时候,才发了信愿心来念佛,那个时候叫“临终业成”

以我们在座各位莲友来讲,如果我们大家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就专修专念,一句名号念到底,善导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尽此一生,誓不退转。这个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就决定可以往生的,不会有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心里就安稳了、决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所谓讲的“临终业成”,就是有人讲了:“你虽然这样念佛,但是临终那一念,如果你把握不住,你可能就前功尽弃,可能没有效果。”这是另外一种解释,我们在下面的讲课当中会把它详细地分析。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现生不退】

第六点,善导大师的思想他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现生就获得不退转,不要等待我们往生净土之后。

一般所讲的“不退转”,都是指我们到达极乐世界之后不退转。

“不退转”是指什么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决定可以成佛的,不退于佛果。这个,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在此土就可以得到的果报。

像印光大师,也有这样的思想,印光大师就讲:

“若于净土法门”,如果能够“信得及”:就是你信愿很恳切,不怀疑,专修念佛。

“你虽然没有出娑婆”:人的色报之身,还在这个世界。但是──

“已非娑婆之久客”:你不会在这里久呆了,大命一终,就到净土去了。

“虽未至极乐”:虽然我们还没到达极乐世界,我们还在这里吃饭、睡觉、行住坐卧。但是──

“已是极乐之嘉宾”:你的户口在极乐世界已经安置了,已经是那里面的一个成员了。

这岂不是在现生就获得不退转吗?

所以,在善导大师思想里边有这个特色。

【总结】

这里有六点,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个,就是立足于弥陀本愿。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根本原理,在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假。你能信顺,就能往生;你怀疑,你不专修念佛,往生就不定。这是第一。

第二点,就是面向罪恶凡夫。这样我们心里就安稳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没有妄想杂念、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功行,我们才可以往生、才达到标准、才够资格。各位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现在就够资格了、标准就够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罪恶凡夫嘛,你是罪业凡夫,你就够资格。

此话怎讲呢?比如说:这个地方发了水灾,我们去救灾,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来领这个救济粮呢?就是家里面被水冲得一干二净,“你是穷光蛋,所以,你有资格来领粮”。你不能说:“哎呀,我是穷光蛋,没有资格来领。”你恰恰错了!你是穷光蛋,最有资格来领布施。

我们在这个六道轮回之间,没有功德,都是债务,所以,我们最有资格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像一个病人,最有资格到医院,健康的人没有资格到医院。你为什么有资格到医院?病病歪歪的,对不对?

我们是一个贪瞋烦恼的罪业凡夫,我们有资格被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阿弥陀佛誓愿里面,第一个要救度的众生。

所以,大家不要往后退,应该当仁不让。不要觉得说:“我还差一点”,你看,阿弥陀佛站在那个地方,宝手长垂,拉着你说:“王居士,我抓的就是你!你要来往生!”

“哎,我可能还不够。”吓住了!“我这样就够了吗?我还没达到清净心,我还没有怎么样、还没有怎么样,我不够吧!”回去把手洗一洗、搓一搓,然后再跟阿弥陀佛抓一抓手。

阿弥陀佛等不及了,说:“你现在就够资格,现在念佛吧!你现在就要发愿来往生!”不是等你六十岁以后退休才够资格,也不是等你吃清口素才够资格。你没有吃素,当然不好,但是,你不念佛,就更不好了。现在没有吃素,现在就要念佛!你现在又没有吃素,再不念佛,双损失,罪加一等,佛也没念到。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跟阿弥陀佛扭扭捏捏,觉得说:“我这样还不够、那样还不够……我到什么程度?我还要……”给自己打分,“我这样还差不多,整装待发了,我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个都是错误的。因为那个都是以我们自己的妄心用事,我们想的一些标准──不是这样!

所以,面向罪恶凡夫,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机。

当然,不是鼓励我们,是怜悯我们:“你造罪、造业,可怜啦!所以你现在就要念佛,消罪、消业。”然后心中向净、向善,以佛的力量,让我们内心里面减少贪瞋烦恼,求生西方净土。

第三点,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四点,超生极乐报土。我们往生之后,果位非常的高,到极乐净土快速成佛,不历阶级品位的。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一地一地慢慢修行,顿超十地,“超越常伦”“常伦”就是一般性的那种一地一地的慢慢修。

平生就决定往生,现生就获得不退转。

明天我们就从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开始有次第地跟大家讲解。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第4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七个专题】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以七个专题来讲解、说明我们净土宗教理上最重要的概念。这七个题目已经请净德法师写在黑板上,一十四个名词,不多。如果从记忆的角度来讲,因为它都是成双成对的,也可以讲只有七项内容。如果从理解的角度来说,也只有一个道理──七个讲题是说明一个道理: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我们净土宗正依修行之路,选择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

这七个讲题的内容,可以讲是我们净土宗教理的基柱,非常重要。所谓“基柱”就是比如说:我们建立一座楼房,它的基础和梁柱,是非常重要的。由此而搭建我们一宗教理的框架。

这七个讲题当中,也会说明我们净土宗传承的关系。所以,对于一宗教理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许对于有的莲友,未必要知道这一些教理上的架构问题,说:“我只要能够安心老实念佛就好。”这个当然是不错的。

从一个法门的建立,包括从我们信心的守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教理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所谓“理明则信深”,理明确了,我们的信心则能深固。不然的话,或许法师讲解了,师父给你具体的问题回答了,你当时欢喜了。回去之后,别人再引经据典,或者引用其他的法师讲的话,或者引用其它的经典里边的语言,说:“哎呀!你这样不行啊!”你一听,心中就动摇了,“对啊!这人家说来都有依据啊!”

我们首先对于我们这一宗的教理依据能够清楚、朗然、明了在心,这样我们就不会动摇。

七个讲题也就是七对概念:

第一是指:难行与易行(我先把这七个题目简略地说明一下)。

第二是:自力与他力。

第三是:信机与信法(“机”就是根机;“法”就是我们选择的法门。“法门”的意思)。

第四是:圣道与净土(净土法门之外叫“圣道法门”)。

第五是:要门与弘愿(这第五个名词,是善导大师所特立的,可能大多数人很陌生,其它的名词或许接触过。所谓“要门”“弘愿”,是比较陌生的一对概念)。

第六:正行与杂行(这个应该多数人都知道,可能不一定详细明了它的内容,但名词是知道的,“正行与杂行”)。

第七:定业与助业。

【难行与易行】

我们今天先学第一,说明:“难行与易行”

完整的标题,应该称之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如果再简略一点,就可以说成三个字:“难与易”。很简单、很干脆。

“难行与易行”,这个“行”有两种概念:

一个是“修行”:难以修行的法门和容易修行的法门,这是两个概念。

再一个就是“通行”:你这样的修行,因为很困难,所以难以通过、行不通;第二就是容易,容易通过、行得通的法门。

当然,这个都是比较根机而选择的。

【龙树菩萨与《易行品》】

这个首先是出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这一章当中(龙树菩萨撰写《十住毗婆娑论》,其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把我们佛法中的修行法门(所谓“大乘菩萨道”)分成“难易二道”。所以,我们这里说明了——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

“难易二道”的目的是在哪里呢?帮助我们抉择,舍难取易——就是舍弃难行、选择易行。所以,我们刚才也说过了,七个讲题是讲一个内容、一个核心。

龙树菩萨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诞生在我们大圣释迦牟尼佛入灭七百年左右的时候,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的家族当中。龙树菩萨从小就天资颖悟,世间的所有学问、道术、天文、地理没有不通达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菩萨应化嘛!当然非同凡流啦!

他的出家因缘:他一开始也没有接触佛法,因为印度外道很盛行,所以,他就学了一个隐身术,跟他几位朋友学,他们就是到了王宫里边,侵凌王宫的美女,这样,事情久而久之就败露了,国王就发现有异,发现有人作乱。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有隐身术的。隐身术,你看不到啊!他也有高人,说怎么办?他说:“在地上铺上灰,虽然看不见,他过来有脚印,如果发现有脚印进来之后,就让武士在空中乱砍。”王宫里面找到一块地方有脚印,就把门一关,在里面就让武士乱砍。结果他们不知道,就进去了。这个时候,一看有脚印,赶紧武士就包围起来,在空中用刀乱砍。他的其他三个好朋友,都成了刀下之鬼。龙树,他脑子灵,他就跟在谁后面呢?跟在国王后面,国王往哪里走,他就跟在后面。人家刀再砍,不会砍国王啊。他就是侥幸得了一命。由此他悟出来:欲为苦本。“哎呀!在这个世间,欲爱、爱欲就是苦恼的根本,不能解脱啊”。所以,这就是菩萨示现,断然地出家学道。

他出家学道,九十天的时间(九十天才三个月),九十天的时间通达小乘三藏,经、律、论三藏完全通达,辩才无碍,所向无敌。

这个时候,又遇到雪山的老法师,雪山高人、高僧引导他学大乘佛法。他学大乘佛法,以他的那种智慧和根性,也是不长时间完全通达,没有人能够抵挡,他就心里起了骄慢心了,“我这个天下第一智慧,看来佛法深度也就这么高,我也学得差不多了……”

这就讲到他的名字叫龙树,为什么叫龙树呢?他的妈妈在树下生了他,色身是在树下生下来的;他得道法身,就是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大龙菩萨,我们佛法的经典在世间流行,龙宫里面有保存,在天上也有。世间流行会有隐没的时候,龙宫有收藏。大龙菩萨就把龙树接到龙宫里边,让他看,那个就好像我们的藏经阁一样,不过比我们这个高级,打开一看,“哇!这么多经典,浩若烟海!”叹服了。

我们现在大家学的《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边取出来的,不然,我们没得学。龙树菩萨到龙宫一看,《华严经》是有三个版本——广本、中本和略本。那个广本就浩若烟海,太多了!一般人根本没有智慧能够受持。中本,就是中间的这个本子,也非常的多,阎浮提众生(就是我们世间的众生)也根本没法诵持,比我们现在这个略本,可能要多千万倍的这么一个概念。龙树菩萨就取了一个最简略的本子──我们现在见到《华严经》,一看一大垛,这是最简略的。如果要取中本和广本,完了!

所以,大家想读经,龙宫里很多,而极乐世界更多!到了那个地方,你就开悟,读不完的经典;在这个地方,什么“读诵大乘”啊,都是很少很少的。

龙树菩萨深入大乘的教理,大龙菩萨把他送到岸上来。送岸上来,他就要弘法了。他弘法,先没有因缘,先是混迹在军队里面(那个时候军队作战)作战,他是菩萨,天文、地理,他有他心通,什么都知道,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国王就很信服他,说:“你是何人?”

“我是天下第一智者。”他就这么讲。

“啊!你敢这么讲!”

“哎!我就敢这么讲。”

国王就问他了:“第一智者,那你现在知道天上在干什么?”

他说:“天上阿修罗和天人正在作战。”

“你怎么知道天人正在跟阿修罗打仗?”

他说:“不信你看。”手往上一指,天上阿修罗跟天人打仗,打的那个残手、残脚,砍破的,从天上“啪啪啪”掉地下来了。国王就信服了,什么事都信服他。

他有这个因缘,能够得到国王的护持,大弘法化。

龙树菩萨是了不起的大德,他在我们佛教界的影响,可以讲是除了世尊之外,除了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没有第二位能够相提并论的。所以,他被我们历代的佛教徒认定为是“世尊第二”(释迦牟尼佛第二)、“八宗共祖”,我们中国不但是净土宗──大乘有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作为开宗的祖师,都能在龙树菩萨的思想、著作里边找到依据,这是源头的地方,不管是天台、华严、禅宗、密宗、净土宗……都能在龙树菩萨这里找到依据。

龙树菩萨本人的信仰,他是八宗并弘了,他是“八宗共祖”“世尊第二”嘛!这么高的德望、智慧和地位,他本人的信仰的归宿点在哪里呢?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当中的授记,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各位,我们是龙树菩萨的嫡传弟子,他到极乐世界,我们也去,不好吗?好不好?

“好!”

世尊在《楞伽经》当中预记,在经典里边说明,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八句话,我来跟大家说一说。世尊说:

于南天国中,

有大德比丘。

“南天国”就是印度南天竺,印度分“五印”,东、南、西、北、中,南印度、北印度、东印、西印和中印度。南天竺当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他就叫做龙树菩萨。

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

大乘无上法。

“能破有无见”:我们凡夫就堕落在“有见”“无见”当中。龙树菩萨,他有《中论》、《百论》、《大智度论》,这些都是讲“空性”的;还有像《十住毗婆娑论》,就是站在“有宗”的立场上。“有见”“无见”是我们凡夫的习性……如果讲“有”,就认定实有;讲“无”,就认定实无,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龙树菩萨破斥凡夫“有无”之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广说大乘无上的法门。“大乘无上法”是指什么法呢?依龙树菩萨本人的最后归向,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最后说:

证得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是在现生当中证入“欢喜地”,就是“初地”。我们讲“十地菩萨”,到等觉、妙觉、成佛,初地就是“欢喜地”,又称为“不退转地”。到初地菩萨有什么样的功行呢?如果说这个人证得初地的菩萨圣果了,他可以分身到百千佛土去,虽然还没有圆满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因为登地了,破除无明了,所以,十地到最后也就成佛了。

这样一位大德菩萨,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他最后的去向。不要说龙树,就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如此。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作为往生的净土。

【修行菩萨道,难!】

龙树菩萨《易行品》,他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呢?可以讲,他很善巧。因为人心有一个基本的趋向,喜欢容易,对于这个难有点害怕;如果有容易的,首先挑容易的,实在找不到,那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人心如此。

龙树菩萨就把这一代佛法分成“难行道”“易行道”。他在《易行品》当中这样讲,他说:菩萨修行要达到不退转地的话,是非常的困难。首先说明很困难。

为什么要说明“不退转地”呢?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当然不容易,成佛的第一个关口,你要突破、达到不退转。如果你能达到不退转,即使没有成佛,但是也稳定了,因为他只进不退了,这个叫不退转地的菩萨,决定不会再退堕下来,只有升进,不会堕落。如果还没有达到不退转,就有可能堕落,不管你再有怎么样的智慧德行,都有可能堕落。

要达到不退转,有这么三个难的因素,叫:

“行诸难行”:怎么难呢?“行”就是修行;“诸”就是很多,诸多因素,。种种的难行苦行,就如同说的六度万行,都要去做,“行诸难行”

“久乃可得”:不是说一生、两生,或者说一百生、一千生的修行,我就可以得到不退转,不是的。要“久”,这个“久”是无量劫,是很长久很长久大劫的时间,“万劫修行证不退”,你最少从发心修行,只升进、不堕落的话,经过一万劫以上,这个是《璎珞经》里边所讲的。各教的判释方法不一样,总之,要达到不退转,是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不是一生、两生、一百生、一千生。

这一大劫的时间,一个劫,你们知道多长时间吗?一个劫的时间是无法衡量的,很长。我们世尊很善于打比喻,如果是讲一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有观念,说“一个亿”“十个亿”“一百亿……”讲多了,在我们脑子里边都是一个概念,“一百亿也是很多,十亿也是很多;你讲一天、十天,我还能感觉出来,哦!一天大概这么长,十天比较长,再讲长之后,我们不知道了”。所以,世尊打一个比喻,用两种比喻来说明一个劫的长短:一个叫做“磐石劫”,用磐石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叫做“芥子劫”,用芥子的比喻来说明。他怎么说呢?

说有一个大石头,这个石头有多高呢?有多长、多宽呢?这里讲“一块石头”,其实就是一座石山,四十里长(大家想一想:我们长春城有多大?),四十里这么长,四十里宽,还有四十里高。四十里高,就比喜马拉雅山还高,四十里,二十公里,二万米的高度,喜马拉雅山才八千多米。这么大的一个石头,然后,长寿天的天人,每三年下来一次──天人的袖子是非常薄的,“薄如蝉翼”都不足以形容它的薄,比云彩、比空气还要稀薄,不然的话,他不掉下来了?对不对?非常薄。长寿天天人,三年来一趟,用他的薄袖子在石头上轻轻摸一下,三年来抚一次,一直把这个大石头山抚完了,那个叫做一个劫。

你看看!怎么可以想象?你回去不要说那个大石头山,你就是用鸡蛋大一个小石头,你三天摸一次,看你这一辈子能不能摸完?这个时间是不可称计久远的长,非常长的时间。

修行菩萨道的“久乃可得”,是动不动成千上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如果说你有一劫、有一生不能修行了,堕落成为猪马狗羊了,那还不算在内,是要你生生修行,才算在内的。其实,我们经过的时间还不止万劫了,没有时间的概念,还在这里轮回,那就是我们“头出头没”。所以,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根据经典说,这个是非常的难,久远大劫才可以得到不退转。

是不是久远大劫一定得到呢?还不一定,有危险因素。所以,底下说: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可能还会堕落,堕落成为什么呢?堕落成为阿罗汉和辟支佛。啊?我们一听说:“阿罗汉怎么叫堕落?哎呀!我要搞到阿罗汉,我就高兴坏了,这不是进步了吗?”他是相对于成佛而讲的,相对于成为发大心的菩萨来讲,你堕落成阿罗汉,成自了汉了,那等于说你前功尽弃。所以,经典里说,如果成了阿罗汉,“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等于菩萨断头了、死掉了。因为阿罗汉只讲自利了,“灰身灭智”了,他不再发大心的话,就“灰身灭智”了。这样,他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结果等于一尊菩萨、一尊佛没有了,成为一个阿罗汉了,这样就失去了成佛的大利。

所以,龙树菩萨用这三个字来形容:“诸”就是种种的难行苦行;“久”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想象长的时间的修行;“堕”就是中间不保险,可能会堕落阿罗汉。

当然,这个还是指那个有道心、能修行的人,像我们来讲,谈不上,我们是“常没常流转”,这么一个状况。

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当中,他是首先采取一个问答的方式。问答,就是自问自答。前面讲了这么多之后,底下发问了,这个人着急了,一看,“哎呀!这么难啊?”他就问菩萨了。

“是故,若诸佛所说”“哎呀,如果佛所讲的教法里边有易行道”,我们一听,心里面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么难!我这一辈子一气不来,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所以,就在盼望说:“如果诸佛教法里边有易行道——容易修行的法门,能够疾至不退转,能够快速到达不退转,不要在那里老流转,这样,我请你给我讲。”他就来向菩萨来说明。

龙树菩萨底下就要回答了,龙树菩萨的回答分两个部分,首先就把他批评一顿、呵斥一顿,然后才给他答案。这个人问问题,其实他是根据自己的根机──也是龙树菩萨代问的、代问代答。因为他是根据佛法作为镜子,一对照自己,“哎呀!太难了!”然后,又根据自己的根机,一选择的话,“哎呀!这个我修不了。”

所以,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契入点,就是我们自己修行法门也要如此,根据我们的根机来选择,“我应当修行什么法门?我想选择一个易行道。”

我们在座各位,大家是愿意修难行道,还是愿意修易行道?

“易行道。”

【贪功德】

所以,有人讲:“学佛法,不要贪便宜。”这句话一半对,也一半不对。我看大家都愿意贪便宜。我们想学易行道,对不对?所谓“易行道”,叫做“方便法门”,便宜的修行法门。我们贪便宜,看在哪里贪,你要在买菜小贩子手上贪便宜,这样就错了;你要在佛菩萨那里贪佛的功德,你就贪对了。这个不叫贪,以贪克制贪,这是正法贪、贪功德。

释迦牟尼佛也说了……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看病人,有一个老比丘在那里呻吟:“我现在生病啊,苦恼啊!谁爱功德啊?谁爱功德谁来照顾我啊!”他有功德啊!

世尊听到了,世尊自己就亲自去了,说:“我爱功德,我来照顾你。”

你看,我们的佛多么的慈悲啊!哎呀,如果我们在座的出家师父,哪一天世尊突然来跟我们看病,哎呀!简直是喜出望外!

病人一听,“哎呀!世尊,你来给我看病啊!”就感动得不得了!说:“世尊哪!您不是功德圆满了吗?怎么还要贪功德呢?”

世尊说:“是啊!我已功德圆满,可是,我忆念我之所以成佛,是功德法身,功德是我的母亲,它成就了我,所以,我现在很忆念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来做。”这是他的心愿。

也说到,菩萨对于功德,他的心像什么呢?“如海吞流,没有止足”,像大海:你看大海,长江的水、黄河的水,都往里边淌,大海从来没有说“我饱了,我肚子已经灌饱了,你们别来了”“你来来来,再来……”总是往下吞。菩萨爱乐功德,就像大海不拒细流一样,长江水、黄河水、大水、小水通通都要!

【折服我们的骄慢】

这位提出问题之后,龙树菩萨就回答他,先是批评。怎么批评啊?龙树菩萨确实有智慧:“哎呀!你这样讲,是没有发大心,你是一个软弱者,你是一个胆小鬼、怯劣、你胆小、你下劣、你没有发大愿。为什么呢?因为佛讲了,你要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要发心成佛、求佛果,应当在没有得到不退转地的这一段时间、这么长远的时间之内,应当怎样修行呢?应当是精进勇猛,不惜身命,如救头燃。连我的身体和寿命通通都不爱惜。”

像我们世尊就这样,释迦牟尼佛在因中修行的时候,为了求半句偈子(这也是个公案,你看求法多么得热忱啊!)──世尊听到有一首偈子,只听到前半,后一半没听到。这一半说什么呢?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啊!好啊!这句话说得好啊!”搅动了他的心,越思惟越觉得法喜。就显示说:我们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是生灭的。内心的烦恼就平息了。但是,最后的结局没出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他到处询问。

这时候,有一个夜叉(夜叉是专门吃人的,罗刹、夜叉),它说:“我知道这个偈子,不过有一点代价,我饿了,要吃人肉、吃人血。”

世尊说:“可以!你只要把这个偈子告诉我,我就奉献给你,你要有法给我就行,我这个臭皮囊,生生世世之间,都是造罪,杀、盗、淫、妄,被国王抓去叛死刑,或者自己冒险死掉了,都作的无用功,而且都是让我造罪造业。现在如果我能够奉献给你,得到一句法义的话,我就是死得其所了。我就是应该了,奉献了。”这么样的为法献身的精神。

罗刹说:“好啊!”达成协议了。底下两句出来了: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世尊一听这一偈的时候,当下证入实相。“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后,他就要舍身了。“哎!慢,慢!”罗刹、夜叉是个假的。菩萨化现。没有……

所以,这是说明什么呢?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所谓的“不惜身命”——身体、寿命都不可惜。

“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像头上着了火一样,我们这个头发……别的房间着火了,还不着急;头上都着火了,你不着急吗?──这么着急来修行。

然后又说到,一个人即使是修行自了汉、成为阿罗汉的话,他都要精进勇猛地修行,对不对?大家有没有看睡觉睡成阿罗汉的?“我就睡觉,睡成阿罗汉”?阿罗汉,往往大家看到的都是瘦骨嶙峋的,他讲修行,你看世尊,六年每天只吃一粒麻,山林树下打坐苦修。

我们现在有一本书,叫做《密勒日巴尊者传记》,密勒日巴修苦行。阿罗汉的苦行还超过这个,很难、很严格、很精进地修行,成了阿罗汉。

菩萨修行要跟阿罗汉相比,要比阿罗汉还要精进亿亿倍,所以说:“菩萨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不是我们“哎呀!我在精进修行,我每天磕多少头、诵多少经”叫精进修行,那么一看,简直你是在玩,太懈怠了!没有叫精进了。所以,比较起来,是很难达到像阿罗汉,那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佛在经典里说:

发愿求佛道,

所谓“发菩提心”要成佛,也打了一个比喻:

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你把一张桌子可能能举得起来,然后,力气大一点,一百斤的石头也能举得起来。可是,要发心成佛的艰难度,要比我们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困难。因为我们发心成佛,是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罪业。这些众生的业障压在我们的身上,我们都要承担它,所谓“为诸众生,荷负重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龙树菩萨这样讲了之后,继续说:

是法甚难,久乃可得。

可是,你现在说了,如果有易行道,要能够快速达到不退转,你这不是退心吗?你这不是很下劣、胆小吗?对他进行呵斥。

不过,底下还是要给他道路,“我只有这样,怎么办呢?”龙树菩萨底下说: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哎!当然了,如果你一定想知道,我就跟你讲。”

我们各位想不想知道?

“想知道。”

如果你一听,说:“哎呀!我想做个英雄汉,菩萨说我不是大丈夫,说我是胆小鬼,我还是去学难行道去!”那你就没有智慧了,那龙树菩萨就要落眼泪了。菩萨这么说一下,是要折服我们的骄慢。结果你更加骄慢了,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大丈夫了,那麻烦了!

那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机。说:“你要修行难行道,是这么这么样的难,不容易哦!”龙树菩萨是过来人了,他是得到不退转的菩萨了,所以,他就知道很困难,连他自己最后都走向易行道。所以,他这个呵斥是假的,他是一种折服的方便,说:“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诉你!”

我们坐在这里,我很高兴看见大家没有从大门出去,说明大家还是愿意,想知道。下面,龙树菩萨就讲了。

【步行与乘船】

这下面,首先,龙树菩萨说明:

佛法有无量门,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

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像世间的道路,有的困难,有的容易。

大家说是不是?我们在世间办事,对不对?有的难、有的易。什么叫难、什么叫易?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有本事,就不难;你没有能力,就不容易。所以,难和易是相对于我们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和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比较起来,你做不到就难;你做得到就容易。

我们很多父母对儿子不慈悲,老给他难行道,说:“儿啊!你爸爸是一个大脑不灵光的,所以,需要你扳本,你爸爸当年上学的时候,老是考鹅蛋,儿子你要考北京大学,这样给我争个光比较好!”儿子他也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你要把这个难行道给他,他考不上啊!他要能考上,就是易行道了。考北大、考全国状元,不多啊!所以,要根据他的根机。

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门,都是根据我们的根机。龙树菩萨先把这个大致说起来:有难有易。

我们在世间做事往往很有智慧。我发现很多人,他一来学佛法,智慧都没有了,都跑掉了。比如在世间,这个事很难,他要千方百计地去找一个容易的。像我自己就这样,到春节的时候,要坐火车,哎呀,真的是一票难求啊!大家都要回家,春节了嘛!要买一张卧铺票,那可不容易!如果买不到,挤在那个地方,站上三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怎么站下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挖空心思,动尽主意,最好拜人、托人、找方便,找到谁?找到长春市火车站售票处主任,那好了!对他来讲就不难了,他如果愿意帮你的忙,就好了,他就很容易!他有这个能力解决问题。所以,难和易,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就感到难;找到合适的人,也就容易了。我们再往下看:

龙树菩萨把修行法门就作了两个比喻,他说世间道,比如说:陆道,在陆地上步行,用脚走路,我们要到远地方去──

陆道步行则苦。

这个就很辛苦了,“苦”就是苦恼、辛苦,很痛苦了,让大家用两腿从北方走到南方很苦。

水上乘船则乐。

如果我们坐在船上面,顺风顺水,我们虽然脚不用动一步,但是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是不是?这样就很安乐。“乐”是安乐、快乐、很舒适。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朝发白帝城》。可能有人学过吗?我也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了。在这里试试看。他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应该给我鼓个掌啊,我好不容易背出来了。本来以为背不出来了,哎呀,我自己给自己鼓励一下,背出来了。)我怎么背这一首诗呢?我就觉得这一首诗,很能说明“易行道”乘船的法门。

白帝城是在四川(我说的可能不一定准确),这个地点,但是总要说一个,应该是在四川。

“朝辞白帝彩云间”:我是在早晨阳光初起的时候,彩霞四射,哎呀!李白写的诗,李白很浪漫,这个人很有想像力。坐上一叶轻舟,从那里出发了,兴高采烈。

“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白帝城到达下游湖北江陵,这中间有千里的距离。我们现在讲“千里”,觉得也不长,坐火车也就是几个小时,不到十个小时;坐飞机一个小时都不到。可是,古代就不一样,古代讲“千里马”,就觉得最快的了,“千里马”;现在我们讲“千里车”,没有哪一个要……你如果卖一个车,说:“我这个车是'千里车’,每天跑一千里”──卖不出去,一天才跑一千里。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千里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不过,他因为选择坐船,所以说:“虽然是在千里之外的江陵,我一日之间就到达了。”

李白下面两句写得更巧妙:

“两岸猿声啼不住”:从白帝城到达江陵的路两边,三峡那一带,有很多猿猴在两岸,看见李白路过,猿猴在那里叫,啼鸣。李白就听到了,说:耳边的猿猴的啼鸣声还没有停止,“哎!我这个猿猴的声音还在耳边响着呢,哎!现在已经到了”“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代表轻快,没有任何的障碍,很轻松。这条小船已经经过了千山万水,一直下去。

我们念佛法门就是这样,我们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娑婆苦恼声还在那里苦恼着,“什么事……哎!”一眨眼,到极乐世界来了。还在那里“老婆啦,什么事、家里什么事……”只要我们念佛,这个轻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顺着阿弥陀佛的誓愿,回归极乐大海。

善导大师也有两句偈子,说明我们临终人往生很容易。他怎么讲(我都记得这两句,到临死都不能忘记;不过忘记也没有关系)?他说:

低头礼佛在此界,

举头已到弥陀国。

说临终的人,“哎呀!到时候了、临终了,我头往下低头拜佛,结果一抬头的时候,已经不在娑婆界了”,比那个“轻舟已过万重山”还快多少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十万亿佛土之外,“一念之顷,越十万亿佛土”,比你那个“轻舟已过万重山”快多了!所以,李白可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这首偈子。

龙树菩萨就讲了这两个法门、两条道路、两个方法:一个是陆地步行,靠自己的脚板走路;一个是水上乘船。

所以,最早把我们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鼻祖就是龙树菩萨。所以,我们现在大家耳熟能详地经常说“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这个“乘船”的来历就从这里来。

步行得到一个结论:苦、很苦。如果步行的话,我看我们在座很多人都不够,包括我自己也不够,年纪大了,体力差了,眼睛花了,不认识道路啦,风雨雷雪的,路边还有盗贼出没的,然后资粮又不够,怎么能够到达遥远的地方呢?何况还给我们限时,“让你一个小时之内,立即快速出发,前往前面一千里的地方!”完了,去不了。

所以,陆地步行,它有种种的因缘的限制;那么,水上乘船──在龙树菩萨的时代,还没有飞机,如果有飞机,那就更加方便了。比喻就不讲水上乘船了,空中乘飞机更快!

【菩萨道有难有易】

菩萨道亦如是:

前面是比喻,下面是说明,菩萨道像哪样呢?像世间道有难有易,有两种:──

一、或有勤行精进;

就是前面讲的:“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要比阿罗汉亿亿倍精进,要经过无量长时间的艰苦修行,要修行种种难行苦行,中间还会堕落。这个不容易,要“勤行精进”,这个是难行道。还有:

或有以信方便,

易行疾至(不退转地)阿惟越致者。

“以信方便”“信”是前方便。你第一个要相信。我们佛法当然讲信,可是净土门更加强调信心。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讲:这个是“难信之法”“以信方便”,你没有信,就没有这个方便;能够相信有这么一个易行道,你能够信顺不疑,能够“疾至”,就是很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很容易、很快速,叫“易行疾至”,不难,也不是很久、堕落,没有这些。

这个“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法门是哪一个法门呢?龙树菩萨在下面就说出来,它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这就出来了。

像演员一样,前面讲了一大堆,都是序幕,主角还没有登场。现在登场了,谁是主角?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法门主角只有一个,其他都是配角,观世音菩萨都是配角,主角出来了——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阿弥陀佛本愿是这样子的。哪样子呢?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字不长,我再念一遍:“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子的:如果有人,“若”是如果,“如果有人念我”“念我”怎么念呢?口业就是称我的名号,“念我”“称名”。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也不是实相。就是“念我”、称名号。心中自归,心中归命──口中称名、心中归命。

“即入必定”: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前面问“不退转”,底下讲“必定”,是一个词、一个含义,必定能成佛嘛!必定不堕落嘛!必定不退转。所以“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成佛。

【龙树菩萨第十八愿(本愿)释】

龙树菩萨是以这一段文来解释《无量寿经》里边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以这第十八愿作为“本愿”,说阿弥陀佛本愿就是这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如果有人称念我的名号”──

“本愿”是这样讲的:

“设我得佛”:如果法藏菩萨要成佛。

“十方众生”:就是“若人”“你称念我的名号”,就是“念我”“称名”“怎么样称念我的名号?”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没有怀疑心,是愿往生心,这叫“自归”(你口中称名、心中不归命,“到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去怎么办?”时刻准备着……怎么说呢?准备换法门,觉得不保险,内心没有归命,没有信心)。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自归”,内心要归命、归投、投诚。

“称名”就是后面讲的“乃至十念”

第十八愿的经文大家熟悉吗?可能少数人知道第十八愿的经文。第十八愿的愿文,我在这里把它诵一遍: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你先记住前面七句就好了,后面还有两句等一会儿再说。

“如果我要成佛,十方一切所有众生”,我们今天在座的,没有一个遗漏在外,还有我们外边的莲友,他们在外面的树下听法,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归命,这叫做“信愿行”。我们净土宗讲的“信愿行”从哪里来?就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而来。

“至心信乐”就是“信”,这个“信”是真信,不是假信。

“欲生我国”就是“愿”,就是“你要来往生我的净土,应当发愿,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就是“行”

“像这样的众生,如果说不能往生的话,我不成佛!”这样的往生,不是等待多少年之后,等待你到临终快死的时候,是当下就给你保证的。所以,龙树菩萨解释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解释为“即入必定”“你只要念佛、称名、自归,当下就往生决定了,当下就不退转了!”这个是龙树菩萨的解释。

龙树菩萨把这一段话写完之后,下面用偈语来表达他的心情,他说:“我也是那个怕难行道的。”他自己讲:

人能念是佛,

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如果有人能够念阿弥陀佛,念他的名号;他的名号具有无量的力量,叫“无量力功德”,有无量的神通道力和无量的智慧功德,当下,就说“即时入必定”“所以,我龙树就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要不要向龙树菩萨学习学习?

“要!”

好!大家念十句: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谢谢大家相续称念,不过我是讲念十句,可能有的人没记得。

我们也跟龙树菩萨一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得“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大家如果也跟龙树菩萨的心一样,“称名自归”,你今天开始,就是必定不退转了,你必定可以往生了。

不是说我在这里……“哎呀!这个师父很慈悲啊!随便给我戴一个帽子,说我必定往生”,高兴坏了,回去“哎!很好……”好是好,你这个帽子戴稳当!回去结果有人说:“你不能!哎!我看你的长相,不像必定能往生,帽子拿来我戴!”结果你一看,乖乖地投降,“帽子给你……”那麻烦了!

龙树菩萨说的,我们如果专修念佛,“自归”“即入必定”。这也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赌誓的。下面会来解释,让大家心中很安然、稳定。

“难易二道判”的启示】

龙树菩萨这一段文说起来,它有几点对我们的启发:

第一个叫做“难易分判”,舍难取易。除了阿弥陀佛本愿之外──“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嘛!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乘船的法门,是易行道的法门,你“即入必定”,不要经过堕落,你不要修行其它的种种难行苦行,很容易、很简单,所以是易行道。除此之外,其它的法门就属于难行道。

龙树菩萨所给我们的启发和指导应当是:舍难取易。所以,他自己说了:“我常念,你们也要常念。”自利利他都用这一个法门。那我们就应当选择净土门。这是第一点的启发。

第二点,“苦乐分判”。这一点对我们更恳切了,因为“难易分判”可能有人很傲慢,说:“我就是要喜欢难的。”当然,这一点,我觉得如果有人这么讲,可能是口是心非。怎么这么讲呢?如果这么讲的话,你不应当出门坐车,你就喜欢难行道,你干嘛坐车呢?你到哪里去,你就走路。走路比较难,搭车比较容易;然后,儿子在美国上学,你也不要打长途电话,你喜欢难行道的话,讲什么话给他听,你就扯着嗓子喊:“啊!我儿啊……”在美国,太平洋对岸西雅图,你使劲喊,他能听到吗?──你要用电话,也是易行道;你回家上楼,二十层的楼,也不要坐电梯,就是喜欢跑步……可是,我们现在生活当中都是在取便宜、得科技的好处,都是在走易行道。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蒙受了科技的利益;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就要蒙受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和利益──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好像是科学家一样,发明了很多巧妙的方法度我们,那你不用不是白不用嘛!对不对?应当来使用,善巧利用。

所以,第二叫“苦乐分判”,一个是苦的法门,一个是乐的法门。

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法,大家一讲到修行,都觉得是很难的事情。“佛法修行嘛!当然难了!”可是,龙树菩萨说:菩萨道不光是有难行道,还有易行道。

“你易行道,偷懒,你这么容易、这么便宜,你没有难行苦行,你不是菩萨道……”这个不符合龙树菩萨的分判。如果是以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它是易行道,但是也是菩萨道,它不是苦行的法门,是乐行的法门,所谓“水上乘船则乐”

如果你修行净土法门,你感到很苦恼,说明你没有得到净土法门的法味,你没有找到它的诀窍。你修净土法门感到很难、很苦,感到“我往生无望”,那就跟龙树菩萨的分判矛盾。龙树菩萨说是“即入必定”,是“水上乘船”,是容易、是安乐。所以,我们说过了,学法是来对照我们的行持。

第二就是“苦乐分判”,舍苦行,要取乐行。当然,如果你愿意苦恼──没有哪个愿意苦恼的。我们之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愿意离苦得乐,佛大欢喜。所以,舍苦行、取乐行。

第三可以叫做“步和船的分判”,步行的法门和船行的法门。步行是靠自己走路了,应当舍掉步行,乘船而行──步行是靠自己,乘船是靠船的力量。

我们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如果念佛了,还要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说明我们心中不懂得念佛法门,没有“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这个是法门的分判、界限不一样。

点击有大图1920x1080

你要坐船、坐车到目的地去,你就老老实实坐在车上。结果坐在火车上来回跑,“咣咣咣”跑到车头,“咣咣咣”跑到车尾,“干什么?”“跑快一点!”能够更快一点吗?一样到达嘛!你就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坐在那个地方。

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你“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老老实实地念,拿个念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自己在那里提,提得很高、提得很累,提得还出毛病。

有人讲:“师父啊!我怎么念佛浑身发烫啊,头皮发麻啊?”你是不善用心。

根据我们的根机,你就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一天念五万,你念不到,不要赶。“他念五万,我想向他学”,嘴巴皮念破了。你能念三万就念三万。他念得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也念得快,结果你舌头又不灵──你也不要那么快,根据你的状况就可以了;他能盘腿,你又要羡慕──这个都不用羡慕,这个是形式,内容一致就好了。你能盘就盘,不能盘就腿放着,怎么舒服、怎么自在、怎么轻松,怎么念佛,就要让你心情完全放松。

就像我们坐船一样,你坐船……对不对?坐姿各随你的方便,有的人喜欢架二郎腿,轻松一点;有的人喜欢端身正坐;有的喜欢盘腿端坐;有的刚好大腿这边长了一个疮,他只好侧着坐。那你看他侧着坐,你也侧着坐──他不一样嘛!

所以,我们念佛也一样。不要去看人家,我们根据我们的根机,我们只要用心、尽到我们的力量,归投弥陀的誓愿,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誓愿摄受,不是靠我们自己在那里瞎用功。就像坐船一样,你就稳稳当当坐在上面,这样就好,这样佛就欢喜,这样契合我们的根机。

当然,你不要说:你本来有时间,一天可以念三万声的,你原来也是念三万声的,现在听说,“啊,各随根机嘛!我就念上三千声。”一下降了十倍。你这就偷懒了嘛!你有那个条件就可以多念。

第四,叫“一多分判”“一”“多”。我们净土法门是唯一的法门,所谓“一佛、一法、一净土”

“一佛”:阿弥陀佛一尊佛;

“一法”:专念弥陀名号一个法门;

“一净土”:将来往生阿弥陀佛报土。统一的,没有多余、唯一的。

所以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不是念其他,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如果修行其它法门要“行诸难行”

所以,有人讲:“你就是修一个法门,怎么能够成佛?”但是,是看你学什么法门。如果你要修难行道,你就要“行诸难行”,那不是一个法门、两个法门,种种的都要修学。

第五点,叫“久即分判”。如果修行难行道是无量长的时间,生生世世、很久;如果修行阿弥陀佛本愿念佛法门很快,当生成就。说“当生成就”已经慢了,当下成就!所谓“即入必定”嘛!“即时入必定”。这叫“久即分判”

第六点,叫“胜劣分判”。舍劣行、取胜行。如果从根机比较,我们学净土法门的根机,好像比不过学圣道法门的根机。为什么呢?他是发大心的,是大丈夫、有智慧、勇猛的人。我们被龙树菩萨呵斥为是胆小鬼,怯弱、下劣,所以,根机不如他;根机不如他,应该想一点办法!想什么办法?法门能超胜就好了。

就像走路一样,他是一个马拉松冠军根机很好;你是一个老弱病残的,你怎么跟他跑步啊?“哎!我跑步跑不过你,我找窍门、我坐车。你走路,我坐车。我坐在火车上,你是马拉松冠军,我也不羡慕你,你还要羡慕我。”

所以,我们根机比不过圣道修行的勇猛根机,我们选择一个殊胜的法门、适合我们的法门。就是:“若人念是佛,无量力功德”。佛力的法门和自力的法门不能相提并论。他具有无量力、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有无量的功德,所谓“无量力功德”,这就殊胜。其它法门,“是靠我自己慢慢修,要断尽烦恼,对我来讲,这个法门就不殊胜了”。我们舍掉不适合我们根机的、难行的法门,而选择适合我们根机的易行、殊胜的法门──“无量力功德”的法门。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5讲:难行与易行──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几件事情:供养、疑问、闻法】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有几件事情,先略为说明一下:

第一个:很感动于一些莲友,他们大概也是因为闻法欢喜,所以就有一些财物的供养,这个就不必了。财物、钱物或者是法物之类的,可以直接供养常住,感恩于常住成就我们这次难得的闻法因缘。我们最好的供养就是在这里能够安静地闻法,把法义深入心中,如法修持供养,是名最上供养。这是很感动于大家,大家的心领了。谢谢!

“阿弥陀佛。”

第二:有些莲友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请大家写成小纸条,交给我们法会组织的管理者,师父、居士,然后由他们统一交到这里来,我会抽时间来作统一的回答。因为有些问题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一个一个回答,可能三十个人回答三十次,在这里回答就是一而代之。既简略,大家还听得清楚,提的问题或许对别人也有帮助,这是第二。

第三点:我们般若寺的讲堂本来就很庄严,也很大,可是还是显得不够大,所以,也有一部分莲友在外边露地当中闻法。当然,他们也是来闻法,也有资格跟大众一样,坐在里边来闻法,可是,他们把这么好的座位奉献出来,让我们在这里能够好好坐着闻法,他们的精神可贵不可贵?

“可贵!”

是不是行菩萨道?

“是!”

我们应该向他们感谢,应当为他们鼓掌,声音大一点!好!这一鼓掌,麦克风就传播出去了,他们就知道了。就知道说:“我坐在外面闻法,心是一样的。”心不分内外,但是,他们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感谢!秩序井然有序,闻法热忱饱满。都坐在地上、坐在台阶上,很凉的,坐在松树下面,用心闻法是一样的,能够得到法义。

我们坐在讲堂里面,坐在舒服的位子上,大家应当集中精神,好好听闻,也感谢外面的莲友为我们让出这么好的位子。心中怀着感恩的心,这就是场内场外互相成为一体。他们在外边,也等于是加持我们了,让我们精进闻法。

【六点启发】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主要的精神内容,第一节课已经说明了。说明了它有六种分判的启发。

第一、当然总的就是“难易分判”:舍难而取易。这是符合我们人心的特点。

第二、就是“苦乐分判”:舍苦行而取乐行。

第三、就是“步和船的分判”:因为他讲的步行、陆地步行,还有水上乘船,舍掉步行的法门,选择乘船的法门。

第四、“一多分判”:舍掉诸行的法门,而选取念佛的法门。

第五、“久即分判”:舍掉要久行才可以得证的法门,而选择当生成就、当念成就、“即入必定”的法门。

第六、“胜劣分判”“殊胜”“劣”,这是从法门的对机来讲,从根机来讲,我们是下根;从选择法门来说,选择胜法。下根如果再选一个下法,完了!下根就要选择胜法,所以,是选“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这么一个法门,舍掉劣行而取胜行。

这里讲“取”、讲“舍”,其实就是取哪一个呢?就是取: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这是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为我们在择法修行方面,给我们作的贡献,对我们的恩德。

所以,如果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仍然是按照难行道的观点和思维说:“哎呀!想要成佛,就要修行!就是很难的,就是很苦的,就是要很长时间的,就是不是那么容易得证的。”这样一种观念就偏颇了。就好象我们曾经说到的,你就对法义的领解就偏颇、不周全。

难行道,苦的法门、久的法门、诸行并行的法门,这个固然也是菩萨道。龙树菩萨同时说明:我们净土法门是乘船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容易的法门、唯一念佛的法门,也同样是菩萨道,不仅同样是菩萨道,它更加适合我们下劣的根机,而能让我们得到殊胜的果报──“即时入必定”。所以,这样我们心中就很明朗了。

【为什么念佛法门容易?本愿如是!】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是这么容易呢?下面我们来讲解:

我想:首先还是以龙树菩萨本身的话,他前面就说得很清楚了,他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就说得很明白了。“如是”是什么意思呢?“如是”就是法尔如是、法尔自然,不加勉强造作,本来如此。我们学佛法,大家对于刚才所说的这几个名词应该是明白的。如果我们有为造作,有为法、有漏法、造作法,这肯定是没有契入实相的,肯定是没有达到“如法修持”这么一个标准。真正修持,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圣道门的修行,悟得这一颗真心之后,真心本来了无所得、得无所得。所以,虽然讲日日修行,其实并没有修行相可得,他也是法尔如是,本来具足;净土门也是一样,如果你还在有为造作,你想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善导大师也讲了: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极乐世界是无为的、远离造作的、不生不灭的、涅槃的境界,我们随缘杂善,有为、有漏、造作,因果不相吻合。以有为法,想入无为境界,这个不能往生。

我们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所以,我们念佛不要用我们这种造作的心态,“我要达到什么、什么样……”不用达到什么样,就是念佛!法尔如是。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就是这样子,念佛很简单。念佛有什么样子呢?各随根机,口称名号,以弥陀誓愿不虚,任何人念佛决定往生,所以叫“本愿如是”

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这么几句话: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彼国不逆违”:是说极乐国土,“逆”就是违背;“违”“逆”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你想去,又达不到,违背了我们的意愿”。没有任何违背,没有任何障碍,中间好像有遮挡,没有!是:

“自然之所牵”: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自然而然地牵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你只要念佛,归投弥陀誓愿,自然牵随往生净土。

“升道无穷极”:什么叫“升道无穷极”呢?就是我们解脱道——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成佛,没有边限的、没有穷、没有极的这样的境界。很容易往生,“易往”。为什么?“自然之所牵”。但是后面三个字很悲叹:

“易往而无人”:这个“无人”,当然不是说没有人了,是说很少人。为什么少呢?他不相信,这么多人都漏落在外面。很容易往生,结果很少人去,因为他不能随顺阿弥陀佛“自然之所牵”,都用自己的有为造作的想法,这样违背了弥陀的誓愿,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法尔如是的佛法道理。这样反而落得一个很少往生。所以,大家学法要随顺自然如是的道理。

我想打一个比喻来说明,让大家比较能够明了。

比如说:我们在长江的上游,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我们想把它送到东洋大海,有两个方法:

一个方法就是:我把这桶水很谨慎地挑在肩膀上,翻山越岭的,或者捧在怀中,或者抱起来,或者提上,又怕它漏到外面,又怕把桶摔破、摔碎了,又怕天气热,给蒸发完了,你能不能把这桶水送到东洋大海?是很危险的。我看不大容易!对不对?崇山峻岭的,越沟越堑的,这么遥远的距离,怎么能把这桶水送到大海呢?

第二个方法:你就干脆把这桶水一股脑倒在江里边,就完事了。是不是?你不用看它,它自然而然的,“哎呀!倒进去了,我就看不着了……”你看得着也好,你看不着也好,它自然而然随顺长江的前浪后浪,波波不息流到大海。

这一桶水,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对这个木桶执著;桶,就代表我们的执著,被它障碍住了;大海,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极乐宝国,是弥陀智愿海所形成的极乐国土;长江,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的牵随的力量,阿弥陀佛本愿名号,它自然牵引的力量。

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归心于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说把我们这一颗心,像龙树菩萨所讲的“称名自归”,我称念弥陀名号,不是说我自己还把这桶水放岸上,我就连水倒到江里边,就是连我们这一个人整个地滚到阿弥陀佛誓愿里边,我就完全拜托阿弥陀佛了。“你老人家发了愿,全靠你、完全靠、百分之百靠,不加一点夹杂”。这叫“称名自归”。把我们这个心水,投入阿弥陀佛的名号誓愿当中,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仰仗阿弥陀佛,没有不往生的。

至于说“什么时候往生?阿弥陀佛带几位菩萨来迎接?到时候万一他不来,怎么办呢?”这都不要你考虑,这些通通是阿弥陀佛来考虑,所以,这个叫“法尔自然”

【放下自力观念,全仗佛力】

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把我们自己融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看不见自己了。你念佛了,你还觉得“我来、我去、我的修行、我的功德、我的功夫……”这个还是有障碍。没有我!

当然,我这里所讲的,怕大家误会,不是圣道门那种证悟到“无我境界”——空性,不是那种。是指我们完全(我前面说过了,用置换的方式),把我们自己完全归投于阿弥陀佛,在这里边,见不到我们凡夫的有为造作和修行,一天念十万声,也是全靠阿弥陀佛;一辈子到临死闻法,只念了一句,也是全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叫做“本愿如是”。投水入江,它是自赴大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我想这个比喻应该能够说明问题。

我们往往,有些还没有完全随顺阿弥陀佛誓愿的牵随,内心就起种种的执著妄想。什么是妄想?这个就是妄想!“我念佛没达到什么功夫,能不能往生?”还有一个“我的功夫”存在。你何必呢?拿掉它!撤掉这个界限。我们既然念佛了,靠的是佛力,如果靠我们功夫的力量,就不必念佛了。你可以有你禅定的功夫,你可以有你其它的观照的能力;既然靠佛,就见不到自己,自己就没有了。

在《无量寿经》里边也有一段经文,我是很喜欢!也很能说明问题,不要说我们凡夫来念佛,见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我们的小功小行(也有啦,不是没有,比外面那些不修行、不念佛的,我们还是强很多)。只是,我们想到说,归投弥陀誓愿之后,不再存有“我”这个心。在《无量寿经》里边怎么说呢?有这么一段经文:

譬如劫水,弥漫世界,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漾浩瀚,唯见大水。

像大水弥漫世界了,在三灾当中,水灾、劫水过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给淹盖住了,里面的高山、低山、大树、小树、楼房、平房全部盖住。“滉漾浩瀚”,浩浩茫茫,唯见一片大水,什么都看不见。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旦升起来,“声闻”就是阿罗汉;“菩萨”……象画画、塑像,声闻、缘觉后面都有一个圆光,代表他们有光。但是一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这些光“悉皆隐蔽”,没有了、盖住了。盖住了,是不是吃亏了呢?“哎呀,我的光搞的没有了!”不是的,反而给你提升了,“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把声闻、菩萨都提到佛光的层次。

我们念佛之所以说没有自己的功行、自己的修行观念在里边,是因为我们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你靠上了佛的力量了,你哪里还有自己的东西呢?就没有了。如果还有自己的东西,就说明你没靠上。是不是?好好想一想哦!

比如说:我们这个房间很黑,点一个蜡烛就很亮。可是,如果门窗一开,太阳光照进来了,那么蜡烛光就没有了,是不是?盖住了。如果你还能看见蜡烛光,就说明你在小黑暗的房间里边;如果蜡烛光看不见,只看见太阳光了,说明是天下一片光明。

我们这个心是个黑暗的房子,如果只是看到自己小小修行的一点点光,就说明没有看到佛光;你心里面都被佛光照亮了,自己那一点小小东西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法门,它也是很妙,妙在哪里呢?是把我们自己归投于阿弥陀佛的誓愿。这是龙树菩萨这样解释。

【为什么念佛法门容易?以佛愿力!】

我有引用两段文来解释:之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容易,在哪里呢?

第一段文引自于《善导大师全集》的五十一页(这一部著作般若寺会印出来):

但能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故”就是所以。为什么念佛法门称为“易行道”?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但能”:只要你能够。

“上尽一形”“上”就是向上,“尽”就是完结、完了,“形”是指我们这个身体。多到我们这个身体寿命完结为止。就是说我们现在遇到这个念佛法门,现在就开始念佛,一直念到临终,一直念到往生净土,这个秽身色报,舍在这个世间上,叫“上尽一形”

有的人没有这样好的因缘,没有老早遇到念佛法门,他到临终十念、三念才遇到,叫“下收十念”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经常是这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收十念”,没有遗漏。不管你是临终遇到的,还是平时遇到的,通通都包含在内。

这个地方也有人问了:“那好!师父啊!我老早遇到了,我吃亏了。”

我说:“你怎么吃亏了?老早遇到念佛法门,你沾光了,还说吃亏了!”

“你看,我还要念上十几年,我不吃亏了吗?他临死才遇到,他多沾光啊!”

你老早遇到念佛法门,平常念佛,很多便宜都沾到了。你现在念佛,能消灾免难,你能够身心安乐,你心中有定向、有归趣,不仅是未来的利益得到了,现世也得了很多利益。现在消灾免难的很多利益你都得到了。念佛有现当二益。

临死碰到了,那个是少而又少。少而又少的人,何必走这个险路呢?

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大愿船,越早登上,你越进了保险箱,进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怎么会吃了亏呢?沾了大便宜!不仅你个人沾便宜,你的妻子、儿女、六亲眷属、历代祖先,通通跟在后面得恩德。这个要懂道理。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这么简单,这么容易,万机不漏!什么原因?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的力量──他没有说因为我们的功夫,“你念的功夫好才往生”,没有!“念的功夫好”就不能达到“莫不皆往”了,功夫好的能往生,功夫不好的不能往生啊?既然说“莫不皆往”,没有一个不往生的,那就不是在我们凡夫这一边,都在佛那一边,叫“以佛愿力”,没有不往生的。

比如过江,如果靠游水的力量,功夫好的,能游得过去;功夫不好的,半路就葬身鱼腹,成了鱼肚子里边的食物了。这样就不能保证都能过江。如果坐渡船,那通通可以过去!所以,既然说“莫不皆往”,都完全靠佛的愿力。

净土法门,念佛“万修万人去”“莫不皆往”,是因为前面四个字——“以佛愿力”。不是我们凡夫的修行力。

印光大师也很恳切地讲:我们念佛能往生,完全是佛的愿力,不是自己的本事,不是自己的道力。比如:坐火轮船过海,完全是船的力量。

结论:善导大师就作了四个字的说明——

“故名易也”:所以,念佛法门叫做“易行道”。容易,不是容易在我们这里。这么容易,为什么能往生?“以佛愿力”。我们这里虽然容易,但是要知道这个容易,可是来之不易!

怎么来之不易?法藏比丘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果觉名号,全体果觉授予浊恶众生,给你,我们得来容易,要知道我们的慈父、他挣来得可不容易啊!

所以,大家要怀有感恩心、难遭想,好好地受持,不要反而起轻慢心:“哎呀!这么容易,肯定没有了不起的!肯定不殊胜,便宜没好货嘛!这么容易来的,肯定不管用,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这样就把佛的慈悲、把佛对我们的慈爱、他的功德糟蹋了。

我们在座各位,很多都是做父母的,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不容易,儿女不觉得宝贵,糟蹋了,我们就感到心里很委屈。

阿弥陀佛因地五劫思维、兆载修行成就六字名号,我们才有今天易称、易念、易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因为阿弥陀佛难修、难行、难证果啊!

像一般的法门,说修行难,说“三大阿僧祇劫证悟佛果”“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这就很难了。可是法藏比丘成佛,他的时间不止三大阿僧祇劫。在《无量寿经》里边说: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无央数大劫”“兆”“载”都是我们汉文当中最大的天文数字,后面又加一个“永”,永远的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为什么如此之难呢?他发的“超世愿”,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愿望,超世的修行,得到超世的果报。因为他要救度我们十方无量无边、罪业深重、烦恼深厚、善根浅薄、造罪勇猛、修行乏力,恶业充满、造罪造业、善根浅薄的人。

【名号的根本来源】

第二段:在《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的四百八十七页)有这一段。这一段文叫做“光号摄化之文”──光明、名号摄化众生的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结合《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来解释的。善导大师解释三部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立场。这一段文非常的透彻,我把这一段文字来念诵一遍。希望大家听清楚: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一段文分成三小节。

第一节、就是讲它的根本来源。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明的。

第二节、是站在我们众生的立场来说明的。

第三节、是站在阿弥陀佛和众生成为一体,得到的果报来说明的。

我来给大家解释:

“弥陀世尊”:就是阿弥陀佛。

“本发深重誓愿”:这个“本”字很重要,“本”是根本,也是源头。这后面所有的结局,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本来发了这样深重的誓愿。如果没有这一个,后面通通没有。

就好像树一样,树从根本生长出枝末;又好像水,从源头而有下面的末流。树没有根本了,枝末就不存在了;源头如果断了,底下就没有流了。

所以,都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叫“本愿”“本发深重誓愿”,愿很深切、很殷重。什么样的誓愿呢?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用他的名号来摄受、化导十方的众生,也就是第十八愿的道理,说:“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为什么叫“光明名号”?我们大家有没有名号?有没有?有啊!我们叫张某某、李某某、王某某……我们的名号有没有光明?没有啊!阿弥陀佛的名号叫“光明名号”

在《阿弥陀经》里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名号本身和佛的光明是一体性的、名体不二,名号本身就是佛的光明。所以,我们念佛,身上有佛光;我们念佛,被佛的光明所摄取,因为它不能分二。所以,叫做“光明名号”

“摄化十方”:摄受和化导十方的众生。只要我们来称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就要摄取我们、救度我们。“摄取”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我们十方的众生。这是从佛的立场来说明。下面就从我们众生来说,我们该怎么做呢?

“但使信心求念”:很简单,“但”是只要;“使”是使得。你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很简单、很容易。“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是阿弥陀佛的事;我们凡夫做哪个事呢?你只要“信心求念”“信心”,我就信顺不疑;“求”是求愿往生;“念”是念弥陀名号,也就是所讲的“信、愿、行”“信心求念”。怎么念法?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很简单,现在遇到,我就现在念佛。一天念三千,一天念三万,一天念一万,各随根机,如人吃饭各随量,随量而饱。你只能吃一碗,你不要撑大肚皮,三碗吃下去,胃搞坏了;大肚皮能吃五碗,看人家吃得少,不好意思,只吃一小碗,结果饿了。我们修行也是一样,随我们的根机,随我们的状况,就是不疾不缓,不多也不少。当然,作为凡夫的习气,都是懈怠、下流、容易放逸,所以,多少要有约束。

我遇到好多人,他初归依,就问我:“师父,你告诉我怎么做?你给我定个功课好不好?”

“好啊!你能做到就行。”

“哎呀!师父,你定的功课,我无论如何也得做到!拜师父了嘛!”

“好啊!你念佛,念佛好。”

“念多少?”

“你初学佛,不敢定得多。你每天念一百零八声好不好?”

“哎呀!好!好!好!这个不难!”一百零八声佛,一秒钟念一声,也不过两分钟,两分钟一百二十秒。“这个不难!”

过了半个月,我去问他。

“我还在念。”

再过几个月问他。

“师父,我有时候念,有时候没有念了。”

再过一段时间,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所以,贵在相续。你每天都能念,能念一百零八声,你就得到很多的功德。

他心中佛法的信仰没有扎根,摇摇摆摆。他每天念一百零八声都觉得费事儿──两分钟的时间哪里多?每天念一声,也还有人念不来。

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个“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是我们心中自己能够发生的吗?探本求源,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誓愿,我们才能够念得出来这句名号。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虽然口中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但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它的根不在我们凡夫这边。我们念出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树上的一片叶子,它的根在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你顺着它,怎么不到极乐世界呢?

我们跟阿弥陀佛这棵正觉大树是一体的。阿弥陀佛要成就正觉的时候,他说:“我要成佛,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往生功德不成就,我誓不成佛!”

等他成佛的时候,他的正觉果树上面,就结满了十方众生往生功德的果。

比如说:这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果子,阿弥陀佛这一棵六字名号的正觉果树、菩提树,它上面结了很多往生的果。每一个人一颗往生果,你张某某,有你一颗,你只要念名号,这个果子就是你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我们心里面这个往生的果就结下来了。就像这一棵树长在这里,枝丫伸过来,上面结了一个果子,但是,它的根在那里。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名号的根,就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当中、大菩提心当中,就在极乐世界。我们怎么不往生?肯定往生啊!

“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才能念出佛来。

大街上,就是一个乞丐,能够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十方诸佛都为他鼓掌,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乞丐,念了一句佛,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告诉你:十方法界都震动啊!因缘成熟了,他才能够念出这一句佛号出来。也许对他来讲是很茫然的,“反正我见了和尚嘛!就是: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很多人见到我们,他就来那么几句。特别小学生,他心里边没有挂碍,见了和尚,“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他也念了一句,这也是他善根成熟了,经过了无量时间,佛的培育和教化,不然这句佛号他也念不出来。

【先以欲钩牵】

他能念出来了,在经中说:

如吞钩之鱼,出水不远。

佛很会打比喻,像钓鱼,鱼已经把鱼钩吞到肚里去了,你说这个鱼,它出水面还远吗?时间就不久了。对不对?我们众生就是一条鱼,水代表生死海,阿弥陀佛要把我们救起来,放到涅槃岸上面,他就放一个钩下来,这个钩就是六字名号,把你钩住,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念佛好啊!”“怎么好?”“能保平安!”“哎呀,好!”

“念佛好啊!”“怎么好?”“保发财啊!”“哎呀,好!好!好!”

“念佛好啊!”“怎么好?”“能除病恼啊!”“好!好!好!”

“念佛好啊!能往生。”“能往生我不要!我现在还早,我才三十几岁。”

你要讲能往生,他说不好;你说能发财,“哎!那好!”

那就“先以欲钩牵”“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钩住了。钩住了,就不远了,今生不往生就来生,来生不往生,第三生一定往生。

【放心大胆宣讲名号】

大家放心大胆、义无反顾,去跟别人宣讲这句名号,不要不舍得,不要不好意思,念佛有什么不好意思?做贼就感到很好意思?念佛觉得不好意思?做那些不好的事,还觉得“这个挺体面”──“今天我们请客,七大姑、八大姨到我家里面来”,搞一桌,杀生,他觉得很光彩,请吃喝。然后,自己在外面念佛,他觉得:“哎呀!被别人听到怎么办?不好意思啊!”

“真是有味道!怎么念佛不好意思?”

有一位莲友,他到哪里去都拿一串大念珠,总是一串大念珠,上市场买菜也是大念珠,坐火车、坐汽车都是拿着大念珠,好像旁若无人(当然,我们念佛也不要故意招摇,你上了公共汽车,或者晚上周围邻居很安静,就不要出声了)。他拿着念珠,他说:“我拿着念珠,也未必要出大声,只要人家看见我拿念珠,他脑子就要想了:'噢!他怎么拿这串东西!念佛的。’就给他种了一个佛根。”这就好!

【我们能念佛,是因为阿弥陀佛本发深重誓愿】

所以,我们能念出这一句名号出来,是因为阿弥陀佛“本发深重誓愿”,他发了这样的愿望,说:“我成佛的时候,我要让十方的诸佛赞叹我的名号,让每一个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我们的耳朵能听到这句名号,这个本来就是佛的誓愿在我们身上落实下来了;如果佛的誓愿是虚假的,我们听不到。我们能念到这句名号,也是佛的誓愿在我们心中落实下来了;如果佛的誓愿和光明来不到我们身上,我们决定念不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光明名号,通过十方诸佛的宣传、劝化、引导,我们在娑婆世界,感恩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净土三部经,哎!我念南无阿弥陀佛。

有这么一个笑话,妈妈想问这个儿子:

她说:“儿子啊!你中午吃饭,你知道这个饭来之不易吗?你知道饭从哪里来的?”

“妈妈,我知道。饭是从锅里盛来的。”

她说:“你啊,不懂。”

另外一个儿子说:“妈妈,我知道。饭从锅里盛来是不对,饭是从那个桶里面挖来的。”

她妈妈说:“还不对。”

另外一个儿子说:“我知道,饭是从粮店里买来的。”

这些都没有找到根本。之所以有米饭吃,是农民从地里边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我们吃这一碗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我修出来的。”你修出来的吗?六字名号不是我们修出来的;说:“是我师父告诉我的。”也不错,但是,没有讲到根本;“是我师父的师父告诉我的。”也没有讲到根本;一直往前追,“师父的师父……”追到释迦牟尼佛;还往前追,追到阿弥陀佛,就对了!所以,这一句名号从哪里来?从阿弥陀佛本愿、誓愿功德而来。来到我们身上,而且来到我们心中,而且被我们念出来了,怎么能够不往生?就被阿弥陀佛钩住了嘛!

大家愿意不愿意被阿弥陀佛钩住?愿不愿意?

“愿意!”

这还差不多,声音够响亮!这么大好事不愿意!

如果不愿意……大家愿意不愿意被阎罗王钩住?

“不愿意!”

这个不要回答三个字,回答一个字。你回答三个字听不清楚。“不”没听到,“愿意”听到了,麻烦了!“不!”——就好了!大家愿意不愿意被阎罗王那个钩子钩住?

“不!”

对啊!如果我们这张嘴巴──我看大家很多人嘴张得很好!口型不错!年轻的时候可能长的是樱桃口,不错!牙也很白,我们这么好的口、这么好的牙,应该拿来干什么?

“念佛!”

对啊!这叫做物尽其用,这个物就发挥它的作用了。

如果拿来骂人,好不好?

“不好!”

不好。拿来骂人、拿来讲是非,舌头就被阎罗王的那个拔舌的钩子钩住了。

那怎么才能脱离这个钩子?钟鼓楼那里有一个《地狱变相图》。拔舌地狱,挑拨是非、诽谤佛法、婆媳关系不和、咒骂老婆婆、恶口骂人……都要堕落拔舌地狱,那个苦恼啊!阎罗王的钩子一钩住之后,不容易脱离!有什么办法?也有脱身之计──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被阿弥陀佛钩住是很幸福的!是不是?

“是!”

被阎罗王钩住是很痛苦的。

阿弥陀佛,他有八万四千光明。在《观经》里面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哎呀!都算不过来了。这么多的光明,干什么用呢?这些光明就要把我们团团包围,把我们层层捆绑,怕我们漏掉到三恶道里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八万四千光明“咔嚓!”上下左右,立即地把你包围起来,像一个网蓝一样,包在六字名号的光明当中,不让你离开在外面,“摄取不舍”,包起来,进了保险箱了,临命终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色身就留在娑婆世界作纪念了,不要了;我们的神识就到净土去花开见佛了。

被阿弥陀佛的柔软光明所捆绑是很舒服的;如果被我们的贪嗔痴恶业、业力系缚的绳所捆绑,所谓“业系凡夫”,那我们就不自在了,就捆到阎王爷那里去受审判,那就很痛苦。

善导大师这段文就说得很清楚,根本的来源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深重誓愿。“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深、慈悲深。经典里讲: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阿弥陀佛的智慧、誓愿,深,没有底;广,没有边。没有一个众生不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心的摄受范围之内。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叫“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我们只要有信心,我们只要愿往生,我们只要愿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这句话,我刚才讲的这一段话,是印光大师讲的。他说:

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

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念佛,

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所以,“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以佛愿力,莫不皆往”。后面八个字跟前面讲的一样,“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容易往生。

前面第一段话,是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摄受我们,所谓“光明名号摄化众生”。我们怎样被阿弥陀佛摄受呢?不是我们达到什么样的功夫、水平,是你只要“信心求念”,你就被阿弥陀佛光明所摄取。这样就成为一体──佛的光来摄受我们,我们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刚好成为一体了吗?

好像这一支粉笔被我抓在手当中,就跟我的手成为一体了。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摄受在他的光明里边,这样跟佛成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在佛的愿力摄受之内。所以,“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很容易往生。

各位!往生极乐很容易,只要举手说同意。同不同意?

“同意!”

真的这样啊!我们只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说:“阿弥陀佛,我愿意被你救,我愿意往生,我愿意念佛,请你救度我吧!”

阿弥陀佛说:“哎呀!不用请,我是'不请之法’,你没有请我为你发愿,我都为你发了愿,何况你还要请我呢?”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不是经过我们三请四邀:“阿弥陀佛,我求求你啊!我请请你啊!你一定要救我,你一定要为我发愿,你一定要救我!”这个讲的话,是没有意义的。

阿弥陀佛说:“你没有请求我、你还在那里六道轮回,作人、作猪、作马……”那个时候,他作为法藏比丘,就主动地发愿说:“我要救度你,我要用我的名号救度你!”说:“你现在才跚跚来迟!”

我们很多人讲:“阿弥陀佛啊!我念你念了这么长时间了,念了三年、五年了,你还没有来!你是不是跚跚来迟?”是阿弥陀佛跚跚来迟?还是我们跚跚来迟?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了,我们摇摇摆摆,这一辈子跑来了——“阿弥陀佛”,念了一句,“您老人家一定要救救我!”

阿弥陀佛说:“你来晚了,你早就该来了!十个大劫,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去往生了!不过,这一辈子来,也还不晚!”今生来了,也不晚。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他很有耐心,这一辈子没有来,下一辈子还要等着你,他永远在等待我们,永远都要救度我们。

但是,我们自己不要延误!说:“反正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这一辈子漏掉之后,下辈子再来,他还等我。所以,我到地狱去打个滚。”敢不敢?

“不敢!”

地藏菩萨才敢去;我们不敢去,遇到苦恼就不得了啦!

阿弥陀佛的誓愿和名号,它就像树的根本、河流的源头。我们念佛,等于是树的果,结到我们心中来了,等于是阿弥陀佛的法源流到我们的心中。如果阿弥陀佛的法流没有运到我们的心中,这句佛号任你的能力是念不出来的。我们轻轻松松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完全不用怀疑。你何必要在那里一天念三万句,又在怀疑呢?

【自信教人信,以阿弥陀佛誓愿为标准】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完了,这一段就讲完了:

有一个佛教徒跟一个基督教徒在一起谈论后生一大事:

“哎呀!人啊!在世间活得苦啊!”

“对呀!我们上帝也这么讲,耶稣也这么讲,对呀!”

“我们佛也这么讲,阿弥陀佛也这么讲。”

“好啊,”他说:“那你怎么办?”

“我啊?我就靠上帝,死了我就上天堂。”

“哎呀!那个,你不究竟啊!上天堂之后,完了到时候还六道轮回怎么办?”佛教徒就讲了:“你念佛,到极乐世界,不生不灭。”

基督教徒听他一讲,极乐世界好,怎么好?

“黄金为地,四色莲花……极乐世界非常的清净,那个地方风也清净、水也清净,极乐世界的空气,只要你吸了一口,一吸进去,一不小心,开悟了!吸到肚里去,所有的烦恼妄想没有了,当下开悟了。你看,多好啊!”

“哎呀!这么好的地方!”

“好!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空气污染,你看,吸下去还有毒素。”

“这么多好处!”他动心了,“那怎么去啊?”

“念佛!念阿弥陀佛。”

“就能去啊?”

“能去!”

“那好!那你呢?”

“我?我也念佛啊!”

“你一天念多少佛?”

“我一天念三万声。”

“哎呀!那你往生到极乐世界肯定可以了吧?”

“哎!还不行!我的功夫还没到,我修行还不好。”他又谦虚一番。

这个基督教徒一听,“不去了,不去了。”他说:“你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讲的这么好,本事这么大,你这个老修行,一天念三万声,你都不能往生,我这个才来的什么时候能往生啊?你还是跟我一道,上帝那个地方虽然说不究竟,但是,要信靠他,也能去。我们先到天堂不好吗?”

结果他想去度化人家,被人家讲得哑口无言。是不是输给他了?如果我们这样去弘扬佛法,肯定输掉了。你还没出门,我就知道你要输。你心中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就好像宣传医生,说:“我遇到一个神医,这个神医有非常神妙的医术,妙手回春,我讲个例子给你听,他怎么妙手回春呢?我有一天得了一个小感冒,他给我开了药,我连服了六十付,感冒没有治好。”人家一听,对这个神医就没有信心了。

什么叫神医?“我某某亲戚,他快死了,这个神医的药,点到他的舌头上,当下起死回生!”这个神医才叫神医啊!

我们很多人赞叹阿弥陀佛,其实是在贬低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这句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阿伽陀药,我每天服三万遍,一直念了三十年,往生没有把握。”这个叫“万德洪名”吗?这个叫“阿伽陀药”吗?这叫“满一切愿、破一切无明”吗?这不叫“如实修行”,也不叫“如实赞叹”,这是不了解。

“我们任何众生、罪业再深重,当下念佛,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虽然我是一个贪嗔烦恼具足的凡夫,依靠我自己的业果轮回的话,我只有堕落地狱,但是,还好!我还有一个保险,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得救有希望。”这么一听,没有哪一个不愿意来念佛的。

我们很多人出去弘扬佛法,往往把佛法堵住了。遇到了一个局长,他又喜欢吃。你第一步跟他讲:“哎,某某人啊,你要念佛不行啊!你吃了肉怎么可以念佛?”

他说:“我宁可吃肉,念佛的好处不知道!我现在还是吃肉。”怎么能劝他念佛呢?

应该怎么劝他(吃肉当然不好,能够吃素最好了,但是他现在肯定做不到)?“你只管先念佛,佛也不嫌你。”这样他才愿意念。他有罪恶感,他本来想念佛了,“佛要救度你啊,要给你消灾化难啊!你多念佛啦!”

他只要愿意念佛,就有佛在他心中做工作。我们来弘扬佛法,不如阿弥陀佛放在他心里去弘扬佛法。他每天念十句就有效果,每天念一句就有效果。佛在心中之后,慢慢地他就不吃了。他就告诉你:“哎呀,我现在感觉肉没有味道了,吃下去很腥臭,吃下去之后,毛孔都是臭的。”

世间的人讲爱美,爱美把自己弄得很丑;爱香,爱香把自己弄得很臭;吃肉,吃得面孔一点不光洁、很粗糙,在你旁边一坐,我们都想敬而远之──离他远一点,味道不好;对身体也不好。

那么,怎么治他的病呢?你先劝他念佛,他只要能念佛就好,底下的事情让阿弥陀佛慢慢地收拾他。好不好?

“好。”

阿弥陀佛有智慧、有办法,好好收拾他。

特别对你老公,对你家里人,劝化他,把佛号无论如何送给他,就好了。慢慢之后,他就开始心里面入道了。“他到临死都还没有吃素,我这不是白白教化了?”没关系!他到临死没有吃素,他死了之后就要吃素了。为什么?他念了一辈子的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眼睛一闭,到极乐世界没有肉吃了,他只有念佛了,到极乐世界成菩萨了!如果在这个世界,他没有去往生,这一辈子他吃众生肉,下辈子众生吃他的肉,再下辈子他又吃众生肉,你吃我、我吃你,永远轮回,合算不合算?大家都亏了,阿弥陀佛也亏了,他也亏了,众生也亏了。

如果他能往生,阿弥陀佛也赚了,赚了一个造罪的众生到极乐世界来成佛;他也赚了,他有三恶道的恶业,但是,他到净土,不要堕落三恶道,还可以成佛,他也赚了;被他所吃的众生也赚了,因为,他跟众生之间有这个缘,不管善缘恶缘,他成了佛之后,他可以分身来度它,他有无生法忍,“我就变一条鱼来给你吃,还这个命也没有关系”,吃完之后,跟众生解了怨,也可以救度它到极乐世界。

如果对没有吃清口素的人,你说:“哎呀!你没有吃素,你念佛,不允许你去!”一个门槛挡住了,“让你下去!”结果,阿弥陀佛也亏了,他本来可以到极乐世界成佛的,少了一个,他没有赚到这一笔买卖(阿弥陀佛也要做买卖啊,赚我们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你去一个,他高兴一个啊!他嫌极乐世界人少啊?不嫌极乐世界人多啊!“个个都来!十方众生像雨点一般到我极乐世界来,我广大无边际,犹如虚空一样没有边际,都来就好!”)结果,他没有去,阿弥陀佛就亏了;这个众生当然也亏了,他念了佛,你说没吃素,不能往生,吓得他堕落了,也亏了;其他的众生也亏了,还要互相之间因果轮回。相缠相牵入恶道,六道轮回何时了?这个都是以我们凡夫的知见,障碍了众生解脱的因缘。这是我们的情见,没有慈悲。

念阿弥陀佛不要你出一毛钱,他能往生,你何乐而不为呢?

“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不吃素,因为我吃素,他念佛往生了,我就感到不平衡!”

请问:这样的人是有发菩提心吗?有没有?

“没有。”

如果要这么要求,那我们也不能往生了。阿罗汉说:“我得到阿罗汉果,我往生了可以;你这个凡夫,没有得阿罗汉果报,贪嗔痴具足,你怎么也能往生?那我亏了!”这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我们不都是不能往生了嘛!

到极乐世界不是以我们凡夫讲“你能往生,我不能往生”,彼此在那里讲,“因为你没有吃素,因为你没有出家,因为你不会读哪个经典,所以,你念佛是没有用的”。这些话都不符合法门的精神。

是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标准,你只要念佛,你只要愿意来往生!

【加强自律】

当然,我们愿意念佛,我们心中就有佛的存在,就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要收摄我们的恶业、收摄我们的身心。我们既然念佛了,加强自律。

念了佛了,应该比原来做得更好,才说明你入了法道。哪里说你入了佛法之道,结果比原来做得更差,原来吃素,原来不喝酒,“现在我可以喝两杯了”,这样是贪图世间,你不是贪爱极乐,你这样不是在念佛,是在念你的五欲六尘。不是说这样的人佛不救,而是说你根本心不在佛那一边。

就好像我们上船一样,我们两只脚,虽然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船上,就看你的重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还在娑婆世界,我们这只脚当然还没有拔开,但是我们的重心是在前面那只脚、在佛那一边,你这样才可以到极乐世界。结果你的重心在后面这只脚上,前面那只脚碰上面,那能够坐船到彼岸吗?能不能?

“不能。”

我们很多人念佛,他做个样子给别人看,“我也念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像这个脚放在旁边点一点,重心还在娑婆世界,“我还要贪儿、贪女、贪吃、贪喝、贪五欲六尘……”以念佛作为一个装璜的门面,这个不叫真实愿,不叫真实信,也不叫真实行!六道轮回有你在!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6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

【自力和他力】

大众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昙鸾大师有关于“自力”“他力”的解释,这是我们净土宗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谓“他力”,是相对“自”而言“他”,是专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这是我们中国的祖师昙鸾大师,对于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一种解释。

【昙鸾大师与《往生论注》】

先向大家介绍昙鸾大师,他是什么样的一位有高德行谊的大师?昙鸾大师也是深有来历的人。

他出生在我们中国,现在说就是山西代县,五台山附近。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人,十四、五岁就出家了。他很仰慕文殊菩萨的灵异神感,所以,从小出家。昙鸾大师世学的造诣也很深,对于老庄学的研究、对于世间的医术都有很深的造诣。

出家之后,他主要研学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大智度论》,所以,成为当时有名的龙树学者、“四论”学者。

后来他注解《大集经》,在注解的过程当中,得病了,四大不调,他就出去寻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岭一带,驻足往天上一看,结果就看见很不可思议的景象,就是“六欲阶位,历然齐睹”,古代的传记就这么记载,是说六欲天层层相叠,看得很清楚,哪一层、哪一层……。看到这个景象之后,他的身体的病当下就豁然痊愈,“那我回去继续注解经典”,一想,说:“不行,人命危脆、寿命短促,最好是能够强身健体、身体强壮,可以长久住世,大弘法化,这样很好。那我暂时放一放,出去寻找仙方,就是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找到哪一位呢?当时有名的山中宰相,是道教有名的一位修行者,隐居的隐士,叫陶弘景。陶隐士就给他十卷仙经,看到他就十分高兴,“好,我这儿有长生术——仙经,给你回去”

回头在洛阳,遇到了印度来的菩提留支三藏,就谈论起来了,留支三藏就对他讲的仙经长生不老术很鄙夷:“嘿,外道里面哪有长生术啊?如果真讲长生术,唯有我佛教大觉金仙氏才有,外道所修的那一点,纵然得少时不死,几百年,或者成个神仙,但最终还要三界轮回,所以,你就放弃这些,我有长生术给你。”就给他经文。

给的经文到底是什么经文呢?传说不一样。唐朝的道宣律师说是《观无量寿经》,明朝的莲池大师说是《阿弥陀经》,也有人说是《往生论》,到底哪一部经?我们不清楚。总之一定是净土的经教,因为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和阿弥陀佛一样,证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证得我们圆满觉性的佛果,这当然是越三际而不改变,超越时、劫的观念,所以这个叫“佛门长生”

昙鸾大师得到菩提留支三藏的传授,回来就专修净土,他所遗留在世间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论注》。

我们净土宗说“三经一论”“三经”就是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三部经典──正依三经;“一论”,就是指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对天亲菩萨这部《往生论》作注的,就是昙鸾大师。《往生论》不长。天亲菩萨也是了不起的菩萨,有“千部论主”之称,比龙树菩萨大概要晚两百年左右,他又写《往生论》,可是《往生论》不好懂,昙鸾大师就撰写《往生论注》,来解释《往生论》。据我所了解的资料,为这部《往生论》历史上写撰著的有名气、有利益、有影响的,还没有听说过,只有昙鸾大师这一部《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也很遗憾,在我们中国也没有流传下来,大约也是在唐末“会昌法难”(唐末会昌年间,唐武宗废佛灭法,引起了法难),这样,很多经典都失传了。也是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从日本回流到我们本国。

印光大师看到之后,对于昙鸾大师非常的崇仰,说昙鸾大师解释的这一部《往生论注》,“直将天亲衷怀、弥陀誓愿和盘托出”,天亲菩萨写《往生论》的本心、他的真实愿望,还有阿弥陀佛誓愿的功德,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完全开显,“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昙鸾大师如果不是深悟佛心、具有无碍的辩才,是写不出这一部《往生论注》的。这个是昙鸾大师的遗著。

昙鸾大师临终之前,他跟龙树菩萨特有因缘,就有龙树菩萨现身给他讲一首偈子,讲什么偈子呢?说:

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

未束之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刹那不暂住。

讲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过去者已过,未来者不可追,现在者不可住。鸾祖一听,这就是告诉我“往生的时间到了,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了,不可能再长上去了。你的寿报快要尽了”。他就召集弟子大众,说:“我要回归净土了。”出家、在家来了三百多弟子为他念佛。大家在一起念佛,鸾祖就讲了:“娑婆之苦,不可不厌离;极乐之净,不可不欣求。这是我为你们最后的嘱咐。”说完之后,端坐念佛,自己就捧着香炉供养佛,自己手执香炉,高声念佛。这时候,大众都看见佛光阵阵,大众都听到空中的音乐,见到佛菩萨来迎接,往生西方净土──他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自力修行之难】

《往生论注》,开宗明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所讲的“难易二道”来作为解释。说为什么难呢?在“无佛时代”,末法时代、没有遇到佛,要修行达至不退转很难。

他列了五个难点:

第一点、就是:“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什么叫“外道相善”呢?就是外道他表现的一种很善的相貌,我们缺乏鉴别能力,认为“这个就是佛教”,其实它是外道法。

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我们缺乏鉴别的眼睛,认为这就是佛法了,这就落在外道法当中。

第二点、他说:“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就是阿罗汉,“哎呀!我自己了生死算了吧!我哪能够发大心呢?那个太困难了!”──“障大慈悲”,也是在“难易二道”中,龙树菩萨说的“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堕落了。发大心怎么会堕落呢?因为修行太困难了,困难到什么程度?上午我们用经文说明了:“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的十大弟子当中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的乞眼因缘──人家问他要眼睛,他就退了菩提心了。

事情怎么样一个原委呢?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修持到什么程度呢?六住菩萨的程度。我们佛教讲的“三贤十圣”“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就是在“住”的位子上有十个阶位,他已经修到第六了,“六住菩萨”,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那我们根本不可想象。

到了六住菩萨的位子,有一次,他遇到有人来向他乞讨,乞讨什么呢?说:“哎呀!你行菩萨道啊!你能不能给我一只眼睛?”(各位:如果有人这样问你的话,我们敢给吗?)但是六住菩萨,行菩萨道啊!内舍、外舍、一切舍,内而身心器官,外而国土家财,你要什么给什么,要楼房给楼房,你要做国主,国家就给你,要妻子给妻子,要儿子给儿子,要眼睛给眼睛,要内脏给内脏,这个叫行菩萨道——布施。

“好!没问题。”他伸手(不用打麻醉药)抠了一只眼睛给他。

说:“哎呀!搞错了!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的是右眼,这哪里行啊?不配套。”

哎呀!好不容易抠一只眼下来,你看,这眼抠下来了,又错了。

好!要左眼,马上没有二话,再给一只左眼给他。

你想想看:这样的一种布施,精进修持,谁敢想像?两只眼,宁愿自己瞎,给他。

给他之后,对方应该要感恩戴德了,应该顶礼了。不,对方很骄慢,拿在他的鼻子闻一闻:“哎呀!你这个眼很臭,不好用!”一下把他的一只眼扔到地上,用脚“啪”踩了,像踩一只渔泡一样,“啪嚓”踩碎了,就走了。

当时那一声,舍利弗就起了退堕心了,他还没有起瞋恨心,他感觉说:“哎呀!发菩提心要度众生、成佛道实在太难,众生实在难度,实在实在太难!我还是自己先成阿罗汉,我先了生脱死再说。”这样就退下来作声闻。这也是难行道之一。下面说: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就是说人家来障碍我们,你想修行,他故意设置障碍。这是第三个难。

第四个难点,叫做“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也没人障碍你,你修行了,你在修善、修德,结果没有证悟真如实相──我们所修持的,都是有为有漏的善法,这样叫做“颠倒善果”,什么叫“善果”呢?有善因,得善果;什么叫“颠倒”呢?求升反堕,就叫做“三世冤”“第三世冤”,好!有修持,来生做大富贵人、有权势、有财力,可是佛法因缘忘记了,趁着福业而更加的堕落和造业。他有权势和威德,如果没有佛法的修持,那就很难想像了,或者升天,然后再堕落下来,所以,这个叫“颠倒善果”。颠倒的、并不是顺法性的,是一种染污、不清净的,不能让我们解脱的、系缚的,这个能障碍我们的清净修持,叫能坏我们的梵行(修行)。

第五点、昙鸾大师就讲(这是总结性的,前面之所以这几样不行,只有一点说明你不行──根机差):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这是一个根本,有这个障碍,如果你真是难行能行,前面也不成障碍。主要是因为我们完全靠我们自力的修持,没有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所以就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就好像在陆地上走路,这是个苦恼的法门。这是昙鸾大师的解释。

【易行道乘佛愿力】

又解释易行道,说:

谓但以信佛因缘。

“但”也就是仅仅、很容易、很简单,“你只要这样就可以”“信佛因缘”,我们佛教讲“因缘果报”,有因、有缘就有果;有因无缘,那光有因,也不能成果。“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譬如水上乘船则乐,

“信佛因缘”,什么叫“信佛因缘”?底下就解释:下面三句话,一句说因;一句说缘;一句说果:

所谓“因”,就是愿生净土,这个作为内心的因,你不愿往生,那也没有办法,内因要具足。

虽愿意往生,如果没有这个强缘,没有一个决定让我们往生的强大的力量,我们仍然不能往生。

比如说:我们想过河、很想过河。但是这条河有数丈宽,你没有工具,河水汹涌。你想过,有因;没有缘,不能过河。所以,“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乘佛的愿力,就是我们能够往生净土的缘,所谓阿弥陀佛本愿力为增上强缘,这样因缘和合──你有愿生心,佛有接引志,称念名号,乘佛愿力。还是我们老和尚总结得好:

念佛即是乘佛愿。

你念弥陀名号,就乘上佛的愿力,因缘具足,必然往生。所以,“便得往生彼佛净土”。这个就好像水上乘船,这个很快乐。

昙鸾祖师把易行道和难行道就简单地说明: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为乘佛愿力;难行道之所以难,是因为只有自力,没有佛力的加持,这就很明了了。

【他力的时代】

在我们这个时代,比昙鸾大师那个时代,这段话,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他力的世界当中,可以讲: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他力。比如说:我们在这里讲法,这么大一个讲堂,如果要我一个人声音从这里传到那边去,累死我也不行,可是我有麦克风──这也是他力,所以,后面再远的信众也能听得到。

比如说:我们到般若寺来闻法,还有外地的、外省的莲友来,他们都是坐火车而来的;我们家里很多工具都离不开他力;我们要找人办个事,电话拿起来,这也是他力。甚至我们早晨一早起来,炉子一打开,液化气就送来了;甚至我们饭都不用做,下楼到小店里吃一点,这也是靠他力。现在分工细腻,科技很发达,尤其是通讯,还有电信和现代的交通工具,让我们很能明了──坐船、坐火车、坐飞机……都无一不仰仗他力的作用。以这样的例子看我们佛法的修持,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门,有他力门。

(注意:从下带阴影的一大段,保持视频,不用字幕。南无阿弥陀佛!声音太小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大家现在也一样的,说:“师父啊,我现在瞌睡来了,早晨三点半就起了床,中午没有休息,现在瞌睡来了。靠自力我使劲的忍住它不睡觉,现在都要来一点他力,师父给我发一个万金油,一抹,清凉油来了,来神了,不睡觉了。”所以,你不要讲修行,你能把这个瞌睡──睡魔能在这里控制住,你就算不错了!你想,哪那么容易啊?说:“师父啊,你不能讲太厉害,讲太厉害我心里难过,我想睡觉,在家里面席梦思床、软被子不好睡吗?我到佛堂来就是来听法的,但是你看,忍不住,瞌睡来的时候,好像比千斤重担还重,这个眼皮就挂下来了……”(和大家闹闹笑,叫大家活泼活泼)。

我想到我有一次美好的经历,讲一下我美好的回忆,给大家共同喜悦一下,好不好?

有一次,我在庐山西林寺,我永远记得这个场面(不过我不希望大家再给我这种赞赏了),在西林寺,也在那里跟大家讲念佛,那个讲堂当然没这么大了,大家围在一起,坐上面、坐下面的,谈的大家都听得很精彩,听的大家很投入。不过,这个时候,偶尔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现在讲“和谐社会”),那个声音不和谐。什么声音呢?大家听好,呼—呼—,这个声音一出来,我就不好意思讲了,我就一看,大家都看了,都要找他了,大家都看到,就是他了。

在旁边的莲友就不好意思了,碰一碰。只见这时,他的形象是颇具有漫画效果,他头是歪着、搭着,口呢?很长很长的东西,他醒了又不好意思,他就说:“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他醒来就给我冒出一句,他说我讲得太好了。

我一听,我说这个人不简单,一边睡觉,一边闻法,哎呀!我讲:“你睡着了,就能听得到。”“我刚才讲什么了,讲得太好了?”

他说:“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你讲得太好了,我听着就很清净,我听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所以,他用他这个来表扬我,说我讲得太好了!“我听了之后,还有这么一回事!”睡觉也是说明我讲得好。

我们还是打起精神。这一段是很重要的。

【当乘他力,勿自局分】

所以,我们要辨别自力和他力,要体会到我们没有力量。昙鸾大师分析完自力、他力之后,到最后结尾,首尾呼应,昙鸾大师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愚哉!

大师讲话都不含糊,该呵斥你,说:“愚痴啊!”

后之学者,

后来学佛的人。怎么愚痴?

闻他力可乘,

你听说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可以乘托,你应当:

当生信心,

你应当相信、你应当要乘托啊!

勿自局分。

你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认为说:“我哪里够资格呢?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够资格乘托佛力呢?我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可是又达不到!”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大师老婆心切,言语恳切地说:“这样很愚痴。”分析自力跟他力的目的,是要劝导我们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很恳切地说:“这样就太愚痴了。”

我们在座很多人,大家不要做愚者。我们在世间办事,都很精明强干,想办一件事情,达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想尽方法手段、托尽了后门、找尽了关系,所谓“关系网”;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关系网,你干嘛不用啊?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光明,像网络一样,遍布整个宇宙空间的法界,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入阿弥陀佛的光明之网。

不乘佛力。这个很愚痴。这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摄受我们,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圈,怎么画圈呢?他自己脑子就想了:“我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是肯定不能往生的!”他每天念佛,就想到:“我不能往生。”为什么?你看:我没有清净心,怎么能往生?”自己设了个圈圈。

你翻看净土三部经,没有一句话说到“你要达到心清净,才可以往生”

当然,也有人说:“有了,《阿弥陀经》就讲到了,《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比那个清净心还要困难……”

所以,这里就谈到一个传承的问题,对《阿弥陀经》这四个字的解释,可以讲:历史上以来有二大门派、二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要依据我们所学的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单、很容易,大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如果按照禅定的工夫来解释,禅定、制心不起、妄念不生、一心不乱,那就难了。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这个是不合理的。

第二、如果果然如此解释的话,违背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上尽一行,下收十念,以我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结果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唱反调,说:“哎!不行,不行,在我娑婆世界范围内,你'乃至十念’不行,你要达到清净心、禅定、怎样一心不乱,才可以往生!”这岂不是佛和佛之间有矛盾了?佛和佛之间怎么会有矛盾呢?佛是彻证真理实相,佛佛道同,言无二意,不可能有第二个声音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标准,说: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无量寿经》里所讲的“一向专念”

所以,解释不一样。

第一个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望文生义”的解释。看到这个文字了,“因为我本来是修禅的,我一看到'一心不乱’,我自然地按照我禅的观点,要达到这样”“我原来是修戒定慧的,这样来解释……”这样,就没有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解释。这就是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不一样。

那么,你要听信哪一个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解释容易,符合弥陀本愿,上契弥陀之本愿,下契众生之根机,“万修万人去”。别的解释,上不契弥陀本愿,下不契我等根机,万修难得一、二个往生。结果,你把那个抱着,当作金旨玉言,拿这点来妨碍,就是自己局限了。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面有四句话来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他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解释前面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世界,不是一般浅显的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报土。“随缘杂善”很难往生的。像我们自己所修的一切的一切:“我听人家说朝山好,我来朝山;听说拜愿好,我来拜愿……随我的缘分,遇到什么就修什么”,这个都是善法,都是佛教里的修行,杂七杂八乱修,叫“随缘杂善”,没有主张。随谁的缘?随我自己的一些杂缘,不是随着阿弥陀佛的誓愿,这样难以往生。因为我们修的是有为法、有漏法,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怎么办呢?

故使如来选要法,

前面的“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的那一句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一听,也容易产生分歧,“哎呀!光念佛不行啊!你看,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除了念佛之外,修这个、修那个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啊!”这样的解释,也是离开了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反而变成杂行杂修了)。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说:我们不管怎么修行,任你修行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来比,通通算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大家承认吗?哎哟!声音很小!这一点还有含糊的──我们修的善根福德因缘,跟六字名号相比是多是少啊?(少)不能相比嘛!还含糊,说:“我想想看,是阿弥陀佛多,还是我多?”这个脑门不用抓了,这个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比如说:修五戒十善,你不要跟阿弥陀佛比,你五戒十善的功行力量,它能让我们下生投胎为人,或者生为天,它有这样的善根。但是,它决定没有力量让我们到三界之外去。

要到三界之外,你要修四谛法门,成为四果阿罗汉,“苦集灭道”修成就了,就可以出离三界。

人天法,我们跟不修人天之善的人来比,我们比他善根福德多;但是比阿罗汉,不要比阿弥陀佛,比阿罗汉,你就少太多了,你还在六道里面轮回。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多,解脱生死轮回了,比我们凡夫那就多了;但是他要比大菩萨呢?那就太少了。因为他是自了汉,菩萨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

大家想不想听故事?想听故事,不要听外面的故事,听佛法的故事,我这里有:

有一位老和尚,带了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后面跟一个小沙弥,两人在走路。当然,小和尚是徒弟了,年纪又小,是弟子,应该挑担子。所以,给老和尚挑着经文、用具,跟在后面走。等一会儿,老和尚说:“哎!等一下,等一下,我来挑,我来挑。”

徒弟也不知道师父这样讲,也只好依教奉行。师父自己挑,然后小和尚在后面甩手,一老一小。老和尚这么大年纪,小和尚这么年轻,他不挑担子,让老和尚挑!大家觉得奇怪。

走,走,走,走,过了一会儿,老和尚说:“哎!等一下,你挑,你挑!”(前面讲的很恭敬、很客气,“我来挑,我来挑,不能让你挑”,后面讲得:“哎!你挑,你挑!”呵斥他。)小和尚就挑。

后来就问:“师父,怎么回事?在路上,一会儿叫我挑,一会儿你挑的?”

老和尚不是一般人,老和尚是一个阿罗汉(你别搞错了,你们遇到老和尚,说不定是阿罗汉),他有他心通,这个小和尚在后面走,挑担子,挑着想,忆诵经文,突然发了一念菩提心了:我应当为众生的疾苦修行无上的佛道,我要自利利他!他心里起心动念,老和尚无不知、无不见。说:“哎呀!我这个徒弟现在发大菩提心了,超过我了,这一念心就超过我了。赶紧这个担子不能让他挑,我来挑”。所以,他说“我来挑,我来挑”

小和尚走,走,走,“哎呀!不行,发菩提心很难,这太难了,我还是先自己解决问题”。(老和尚)说:哎!你退了,“对不起!你退了菩提心,你又是凡夫、又是我的徒弟、又是年轻人,当然你挑了”

所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菩提心(还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可进可退的,进进退退的),连阿罗汉都对你恭敬三分,师父都要给徒弟挑担子。所以,发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缘,是阿罗汉不能比的,当然很大了。

可是,就是你发了菩提心,你还是菩萨,你还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弥陀佛发的超世的悲愿、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誓愿相比,你怎么能比呢?

何况,阿弥陀佛已经修行成佛了,把他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放在六字名号里面,所以,无论如何我们怎么样的修行,都不能超过六字名号,对不对?

“对。”

我们自己的修持,相对于六字名号,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景象、它的位子是涅槃界,所谓“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佛本身的境界,就需要佛本身的功德相平等、相齐等的功德才可以往生,是不是?(是)

我们东北满清的时候,有一朝皇上出在东北,清朝皇上。到皇宫里面去,老百姓可以随便去吗?老百姓不可以随便去。县长、县太爷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巡抚大人可以随便去吗?也不可以随便去。中堂大人可以随便去吗?皇上如果没有召见、没有允许,你跑来了,说不定说你想谋反,“干什么!你不能随便来啊。”如果进皇宫的内室、密室,进皇宫、皇殿的话,只有皇上的召见才有这个力量可以去,对不对?以皇上本身的威德,这样我们能去──老百姓能够进皇宫,不是我们有这个力量,是以皇上的威德加持,我们能去,皇上的圣旨召见。

世间的道理是如此。何况到“极乐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修这么一点点五戒十善,你想到极乐无为涅槃界,怎么可能的事情呢?

就好像你在地里面挖了一个地瓜,说:“哎!我靠这个地瓜就可以到金銮宝殿去了”,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要到无为的涅槃界,就要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除此之外,靠菩萨的力量都有缺陷,诸大菩萨一定会把我们介绍到阿弥陀佛那里,是因为种种佛法因缘,让我们乘托弥陀的誓愿,往生到弥陀的报土。

所以,佛法的修持、对经文的解释,一定要有传承。善导大师说:“故使如来选要法”,这就是解释《阿弥陀经》里面“闻说阿弥陀佛”。底下要选什么“要法”呢?

教念弥陀专复专。

释迦如来怜悯我们,我们连人天善法都很难修持的人,怎么能到无为涅槃界呢?“所以,我就把无为涅槃的果报,成为六字名号让你来称念”,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专”,又再“专”。这个“专复专”三个字,就是解释“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专”,没有二,一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乱──不杂还是“专”。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很恳切: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不足以形容他的老婆心切,“教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容不容易做到?

“容易!”

哎呀!真的是恭喜!给大家鼓掌!

昨天晚上还在那里哭兮兮的:“哎呀!师父,'一心不乱’怎么办?”今天就已经信心满满的说:“能做到!”

不是不能,只怕不愿。“我能做到是能做到,我就是不想做到”。为什么?“如果我专心念佛,哎呀!我就跟老太婆一样,我的面子往哪里放?我这么高学问,这一肚子的水平,我就专修念佛?……”那你是不愿做,不是做不到,只是你没有这份心,这个也是善根福德因缘不成熟,没有择法眼。

所以,昙鸾大师叫我们不要自己局限自己。

【闻法三关:经典、祖释、现实】

往往我们莲友互相之间,当然讨论佛法很好!大家讨论佛法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所讲的话,还有我们听进心里面的话,我们要把三关。哪三关呢?

第一点:“你讲这句话,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我所讲的“经典”,特别指净土三部经,不是讲《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我不讲这些,因为我们学净土宗。你要谈论净土法门,你就拿正依三部经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的话,你讲的那个不是我要学的。讲的是佛法,我顶礼,我五体投地的信奉,但是,那个不是我们讲的净土法门!佛讲法应机,不应我的机,所以,我就搁而不听;你讲的净土法门,你讲的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怎么、怎么说,《阿弥陀经》怎么、怎么说,那好,我就可以来考虑。

第一关过了之后,有第二关(经典也不是说大家依文解义,“我随便解释的”):你有没有祖师的依据?比如:我们刚才讲的“一心不乱”,它引出来,也是经文的依据啊!还是我们佛教正依经典《阿弥陀经》里讲的。但是,不是祖师的解释,是你自己的解释:“哎呀!对不起,我依靠善导大师的解释”。所以,我们第二点要看他是不是有祖师的依据。

这里讲的祖师,也不是禅宗的、天台宗的、华严宗的,因为这些宗的祖师,他站在天台、华严、禅的立场,就带有他们的特色、带有方便。我们学净土宗,依据净土宗祖师的开示。

净土宗在中国有所谓的“十三祖”,十三祖他们的教义传承不完全一样,有的是学天台转过来的,有的是学华严转过来的,有的是学禅转过来的。

纯粹的、没有它宗思想观念的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卷》,通通讲极乐世界、通通讲念佛、通通讲阿弥陀佛本愿,纯一无杂,他本人既然是阿弥陀佛化身,就以弥陀誓愿来解释所有净土的教义。所以,这个是我们纯粹的净土宗的祖师。

其它还带有方便、引导性的,这一点,是因为各宗善知识他们都慈悲,各人使出各人的手段,引导不同的众生根机进入净土门,都对佛法有大的贡献。

只是我们站在我们的立场来选择。我们既然专修净土,就以专修净土的祖师的解释为标准。所以,要过第二关。

这两关过了其实就没有关了。第三个是一个辅证,就是第三,有没有事实的依据?有经典的证据、有祖师的证据、有事实的证据,你就安心了嘛!比如说:人家讲了:“你念佛,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可是,我们看到很多《往生传记》里面记载,那些人都达到“一心不乱”了吗?我们旁边也有人去往生的,难道他们都达到“一心不乱”了吗?事实上证明:就是平常的凡夫,你信愿坚固,你专修念佛,你决定也可以往生!所以,不论是经典、是祖师、还是教证、理证和事证,这个作为我们一个标准。

如果我们要对别人讲,你不能随便讲:“我今天朝山了,在哪里听到一句话,我告诉你,你这样不能往生啊!”还认为说这是一个好的法门,告诉人家。我是按照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来讲述。所以,我们学法有我们的规矩、不乱。

如果我们跟别人讲,我们要慎重!“我所说的这句话有没有经典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如果别人告诉我,我们也要这样来理性的思维:“他这样说,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有没有祖师依据?有没有事实依据?”

我们往往缺乏这样一个冷静思维、审慎的观点。闻法要有一个正确的闻法心态、要如理思维、要冷静。

比如说:我在这里,我当然是宣传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我的心意,因为我接受这一点,所以也希望大家能接受。可是我也不能勉强,我也是介绍,供你们自己冷静、如理地思维:“法师这样讲,有没有经典做依据啊?是不是佛祖讲的?合不合理?”你冷静思维,你不要事先给我鼓掌,“哗、哗、哗、哗”,鼓得好听。结果出了大门之后,说:“哎呀!这个法师说的,我根本不能接受”。你干嘛刚才鼓掌?“因为人家鼓,所以我也鼓啊!”这样就不好。你仔细听,你到最后,你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哎呀!这次没白听,才听明白了!”好了!完了!你没有接受,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你的根机,选择适合你的法门。

但是,我们说要冷静、不要盲从,也不要随便否定,也不随便肯定,必须有理性的思维。

所以,昙鸾大师告诉我们要乘佛力。

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

大家愿不愿意乘靠佛力?(愿意)

愿意靠佛力吗?(愿意)

怎么靠上佛的力量?(念佛)

念佛即是乘佛愿,

乘佛愿者得往生。

这两句话你们要老老实实记住,依教奉行。

我可以讲:你不要听经了,你就够了。这两句话你听到之后,依教奉行,决定往生!

分成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要乘上佛愿有三个方面:

前两方面是心理建设,你心理要调、调我们的心,第三点才是行持上的落实。第一要信知自身无力。

“信”是相信的“信”“知”是知道的“知”,你相信了才叫知道,你知道了才叫相信,“信知”,信知自身没有力量。

第二点、要信知弥陀有力。

如果这两点没有,你肯定靠不上佛的力量、靠不上佛力。

因为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力量──我们凡夫都是这样的,觉得自己有力量的时候,肯定不想、不愿意放下脸来去求人的。是不是?大家求过人吗?自己觉得自己能办到,我能够放下脸面求人吗?这就是凡夫的骄慢心。所以,这个慢心很重。我们认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罪业的凡夫,没有力量的话,我们的心里面就有一个傲慢心堵在这个地方,像一个瓶子,它自己里面空空荡荡,它不认识,它把它封起来,“我的瓶很满啊!”什么满?里面空的,他说满的。我们内心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不是说开悟的那个“空空荡荡”,是没有功德、贫瘠得很),结果我们自认为有修行、有功德,这样,你是靠不上佛的力量。

第二点、信知弥陀有力。相信弥陀有决定性的力量。信知弥陀有力,大家都会觉得:“是啊,阿弥陀佛当然有力量了。”但是,如果第一点你不相信自己没有力量,第二点就是一个口头语、是一个观念,跟我们自己不发生关系。

就好像病人看病,他相信这个人是神医,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是病人,他会找这个医生吗?会不会?(不会)“哎呀!你是医生,医术很高,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不是病人!”他如果知道自己是一个病人,非得这个医生治不可,他决定能靠得上他,对不对?不然靠不上。

所以,信知自己无力,这是我们愿意发起乘佛的愿力的这么一个愿望,有这个心;信知弥陀有力,就有靠。

“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救得了我?我烦恼这么重,妄想这么多!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得了我吗?”你怀疑了,靠不上了,这一只脚就不敢上去了。相信弥陀决定有力量救得了我们,你就有靠;自己愿靠,也有靠。怎么靠上呢?

第三点、专称弥陀佛名,靠上了。你专称弥陀的名号,就靠上了弥陀的愿力。

所以,前面两点是一个介绍性质。我们有力量、没有力量,这个往往会产生很多错觉。所以,也有人说了:“师父啊,我多少也有一点点力量,没有那么多,但是有一点。有一点算不算有?比如说:我修行虽然还以《金刚经》没有开悟,但是我还能读诵《金刚经》,读得很溜、很熟的,这也算一点点力量吧!我看《金刚经》的解释,多少有一点领悟,这个也不是算一点点力量吗?”

这些是谈不上力量的。所谓讲“力量”,就是说你能够达到你的目标;达不到你的目标,你没有力量。

比如说:这里是一个悬崖绝壁,悬崖绝壁有多宽呢?有一丈宽。你能跳多宽呢?你能跳九尺宽,你敢不敢跳?这一丈的壕沟,底下就是悬崖绝壁,说你有力量跳远,能跳九尺,你敢跳吗?说:“我还有点力量,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这个存不存在百分之九十?说:“你这个壕沟一丈宽,是十尺,我能跳九尺,这样不代表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吗?”你百分之九十等于百分之零,不相信你跳跳看!咚!掉下去了。你跟那个跳一尺远的是一样。因为你不能究竟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还是无力的。

何况,我们以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我们根本不是说一丈和九尺的关系,我们实在是相反,在堕落。所以,经典讲了:我们都是造罪、造业勇猛。

像射箭:这个箭五十米外有一个靶子,你的力量能打多远,能打四十九米、四十九点九米,对不起!你就打不到这个目标,不能算你有力量;你能超过五十米了,张弓——咔——放出去,打中了。这个说明你有力量。

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往生净土,不是说“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存在。要么是百分之百,要么就是百分之零,只有两个答案。你要能往生,就是一百分;你不能往生,就堕落。

所以,只有两条道路选择,要么往生极乐,要么六道轮回,没有存在第三个方案,说:“我差不多修行修行、努力努力……”努力不等于有力量。

我们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以为“我努力,就代表有力量,所谓'我使劲在修,再带点自力’……”这个不算的。

大家观念要清楚:就是达成我们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电灯,是哪一位发明的,你们知道吗?

“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很会幻想,他小的时候看见鸟会飞,他就做那个试,老是爬到高坡上,把膀子抖一抖往下飞,老是摔得鼻青脸肿,老是飞不起来(孩童很天真嘛)。

我想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他很努力,想飞起来,但是,努力不等于有力量,你还是飞不起来。

我们努力的修行,可是我们不能够飞跃三界轮回这么一个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我们怎样的努力,达不到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我们都是软弱无力的。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这么四句话,也是说到对净土法门一个正确的心态: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谦”就是谦卑,就是知道说:“我不行,我的力量不足,不足以达到极乐无为涅槃界”,认识到自己是没有力量的。“敬”是敬奉佛,“阿弥陀佛能救度我”“谦敬闻奉行”是:“听说念弥陀名号能到净土,我就依教奉行,这样决定往生”。所以,“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什么意思呢?“我能修持、我有力量,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开悟,我明天差不多能开悟;明天不行,我后天可能差不多……”结果过了无数个明天和后天,越来越不行了,这样就要反观、觉照了:“我现在这一辈子不行,我下一辈子差不多可以……”那个都是颠倒了。我们不要等待下一辈子,下一辈子是越来越差,整个时代的风潮越来越差,我们众生的根机,你下一辈子再出来,能不能做人,还不知道;做人能不能遇到佛法,还不知道,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不要抱有这种心,这种心叫“骄慢”“弊”是弊恶,怀抱这样的心是懈怠、不精进,这样难以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7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难信之法、难说之法】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说是“难信之法”;同时,也说这个法门是“难说之法”:十方如来──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释迦牟尼佛自己就很感叹,说:“我释迦佛的智慧,来说这么一个法门,都感觉很难说。”怎么难说呢?佛当然无碍辩才,没有难说,主要是众生的根机万有不等,你说东,他就西;你这么说,他那么理解;你那么说,他这么理解。所以,有时候会产生误解。

我们在这里,这两天以来引用有关的佛经祖语,跟大家介绍这个法门的特色,大部分的莲友都能够顺着法义来如理思维,也不排除有少数莲友心中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听到净土法门这种解释,还站在原来通途教法的立场来思考,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一关突破不了,可能在他心中引起一些纷争。所以,也有一些提问,我觉得还是没有把法义深入明了。当然,这个都是正常现象,我们继续来听闻、继续来深入思考,总能突破这一关。

经常有人问:“师父,你讲专修念佛,我们能不能诵《地藏经》啊?要不要诵这个经、那个经?用不用持戒啊?”等等讲这些。

这些话问多了之后,确实我能够深刻地感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很难说”。你问我说“这部经典能不能诵?”佛的经典,谁能说不能诵!

就是说,看你是为了什么目标。我们问问题,就要盯住一个原则,如果你说:“师父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一定要诵这部《地藏经》?不诵就不能往生吗?”

我就明确地告诉你:“你不诵、专念佛,肯定能往生!”

你又说:“师父,我还想诵几遍,能不能诵?”

“可以诵!想诵几遍就诵几遍。”

“哎呀!我心里有固定的愿望,每天诵一遍,以此作为往生正业……”

那我就告诉你:“这个不能作为正业,这个是杂行。”叫你明确。

含糊笼统地说:“我能不能诵啊?我要不要持戒啊?”大家说念佛人要不要持戒?

“要!”

回答得好!持戒、不持戒,是相对于受戒、没有受戒而谈。受了戒的人,要不要持戒?它跟你念佛往生不往生有什么关系呢?你受了戒,就应该持戒!这是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本份要求。比如我们出家人,我们剃了头、穿了出家衣服,就有我们出家人的规矩来遵守;你是人道的众生,即使释迦牟尼佛没有给你说五戒,你也应当遵守仁、义、礼、智、信,不然就是畜生了,畜生没有仁、义、礼、智、信(它是畜生道,披毛戴角,它就这样,按照它的习性乱来)。你既然是人道,这就是人道的规矩,你身为一个人,自然的就有人道的规范;你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你就有国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就要遵纪守法,你不遵纪守法,就有国法来制伏你;你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应该断恶修善,这是我们基本的要求。

只是我们在强调阿弥陀佛本愿他力救度的时候,是要说明什么呢?是要说明:排除心中固定的见解,说“我如果达不到清净持戒,我念佛也是白念,不能往生”,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反过来讲:“念佛都可以往生,无所谓、受了戒、也破戒、不用持戒”,这样的讲法,历代祖师没有哪个这样讲,当然我也不可能这样讲,在佛的经典也没有这样讲。

所以,不要偏于两边,两边都是错误。

一边说:“如果持戒不清净,不能往生。”对不对?对呀?“如果持戒不清净,念佛不能往生”。对不对?不对!即使持戒没有清净,你专修念佛也能往生。如果持戒不清净就不能往生的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有欲哭无泪。持戒清净谈何容易?你真正去持戒,就知道不容易。以戒法来要求我们,像我们老法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行持上要求很严格,才知道多有毁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这个末法时代,只有这个法门来救度我们。

我们反过来,“反正也不要求,所以,只要念佛、无所谓、随便乱来,受了五戒也不持戒,受了菩萨戒也不持戒”,对不对?肯定就不对了!

所以,我们念佛法门,我觉得这一点非要讲,是有一点缠绕,所以释迦佛都感叹,说是难信之法、难说之法。

善导大师他就说:“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向”就没有两向、不纷争,因为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分解,就容易起矛盾,“持戒”“不持戒”,这个都是分成两向了,你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你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你念佛是必不可少的,这叫“一向专念”

我知道在座有很多受在家菩萨戒的,已经受了在家菩萨戒,我们就有了规范和约束,我们在念佛的道路上,只能做一个更好的在家菩萨自律自己,我们原来都已经受在家菩萨戒了,为什么念了佛之后,反而障碍你守菩萨戒呢?念佛能障碍我们持守菩萨戒吗?不可能有障碍啊!那是我们本心在放逸当中。你的心不在佛法当中,就像我们两只脚,重心不在念佛,在五欲六尘,然后找种种理由,为自己放逸作恶、为自己种种的过非寻找掩饰,这些是不对的。

还是善导和尚、弥陀化身他有智慧,他说“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杜绝了种种的议论,无论你什么来,给你回答“念佛”,这就好了!你谈的是是非话,和这个不相关。你问的这些是非:“哎!师父,我要不要刷牙?”我不管你刷不刷牙,你要念佛。

至于你回过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说:“为了卫生的原因、健康的原因,要不要刷牙?”那就有道理了,那就应该刷牙。

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人道的标准、有人道的规范、有人道的伦理道德,这是我们应当持守的,这个不用佛来讲,我们都应当这样做;作为国家公民,我们有持守法律、遵纪守法的义务;作为我们佛弟子,我们有依教奉行、持守众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一个心态和行持。如果我们已经受了在家五戒、在家菩萨戒,我们就按照我们受戒的身份来念佛。同时,不要障碍人家,“哎!你没有受五戒,你念佛白念啊!”经典没有这样讲。我们自己自律可以严格;对人家,我们要按照佛法的规矩来谈。这是一点,稍微有点感想。

因为有些莲友会问到,我想现在还不急于系统地回答。再继续地听闻。我所讲解的,都是有依据、有来历的,听到这个程度,我们心中的疑团会起来,会堵到这个地方,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总结性地作一个系统的解释,然后把它打通。就要我们大家觉得:没有妨碍。念佛尚且不妨碍你士农工商的工作,怎么妨碍你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呢?这个反而是应当鼓励的,也是应当要求的。只是有一种,认为说“我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往生,念再多的佛也是白念”,这样就会障碍很多人。而且我们本人也并不是清净持戒的,你不是骄慢吗?我们本人真正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吗?如果以这个为标准,谁达到了呢?

虽然没达到,像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虽然没有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我向往这一点,在知见方面是正的。”佛法讲:“宁可破戒,不可破见。”(清净持戒当然更好了),如果说戒破了,但是见解不能破!佛法的正知见特别重要。

心中一方面更加觉得惭愧:“哎呀!以我这样内心的恶性、恶习、恶烦恼、恶众生,以我本身的因果报应,应该是六道轮回的;如此的众生,弥陀救度我。”反过来,惭愧、忏悔,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每一念、每一念体悟到:“我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众生,还谈什么呢?在这里谈是谈非?'我想把大家的口封起来’,有这些时间来谈论是非,不如拿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了解自己的根机】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我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不讲过分的话。往往我们对自己并不能有明确的了解,我们要依照经文来对照自己。

学习净土法门,首先第一点:要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在《无量寿经》里边,有“三毒、五恶”这一段。这一段简略讲有两种意趣:

第一、是希望我们能够防非,就是贪嗔痴三毒、五恶,是世间的恶业烦恼所造成的,应当戒防。

第二、说明我们众生就是这种容易放逸造恶的众生,除了念佛法门,别无它法可以得救。

《无量寿经》里边有三句话来形容我们众生的状况。

心常念恶。

口常言恶。

身常行恶。

身口意三业都不清净。心里边念念所起,念的是恶业;口中所说的,是恶语言;身业所行的,是恶的行为。

《地藏经》里边说:南阎浮提众生,恶性骄慢,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在《阿弥陀经》里边,说我们净土法门,是大觉世尊“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么回事?这是佛说的吗?”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

【抑止门、摄取门】

《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所以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么解释?

善导大师就用两种方法来说明,叫“抑止门”“摄取门”

什么叫“抑止门”呢?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罪业,如果造了五逆罪、造了谤法罪,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啊!这是决定要堕落地狱的罪业,堕落无间地狱,可能直接就堕落了。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哦!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哦!”所以,给我们一个警惕心和预防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么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准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么不拿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的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你实在做不到。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个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准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准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准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准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做”,你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造十恶罪有什么关系?”

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

那《观经》为什么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所以,佛的大悲不舍,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舍,还要摄取。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么胡来。”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对我们现世的安乐、未来的解脱,都有障碍。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

佛永远没有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我想还是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像父母对儿女,也是有两个手段,叫做“恩威并施”“恩”就是给你好处,怎样的爱护你、关心你、慈悲你;“威”就是对你有所要求:“告诉你,好好上学!你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调皮,上学迟到、调皮,回来你看我不把你屁股揍烂!”我们会这么讲,对不对?讲完之后,小孩子他还是调皮。为什么父母这样讲?知道小孩就喜欢调皮,知道他调皮,还要抑止他,为什么抑止他?正是因为知道你调皮,所以事先给你讲。

如果你这个儿子又孝顺,从来都守规矩,你就不用跟他说:“哎!不要上学迟到,迟到我揍你……”

“哎!妈妈,我从来不迟到,你怎么要说我迟到?好像鼓励我迟到……”

就知道:你老调皮。“哎!迟到回来打烂你的屁股!”

好了,他今天又迟到了,你果然把他屁股打烂吗?你还不是说:“哎!怎么回事?又迟到了!”打下去,还不舍得打,“我告诉你啊,明天再不可以迟到了!”

所以,没有犯过失之前,父母都希望他好;但是犯了之后,还要有方法,能够关爱到他。

如果这个小孩子,他误解了──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完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不敢回去了,我回去之后,我爸爸要把我屁股打烂了”,晚上不回来,躲在外面。你说他爸爸伤心不伤心啊?就要到处去找他,还要到公安局去报案,“我的儿啊!你在哪里?我不该说打烂你的屁股,吓得你不敢回来了!被人家抢走啦!”是不是爸爸难过?结果他自己在外面躲着,越想越觉得:“对啊!我不能回去啊!一回去我爸打我”,这样,父子的心就背离了。

爸爸讲这个话,不是真的把你打烂,你要能够理解:“爸爸我错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保证明天不迟到了,求你原谅!”这样不是父子就团圆了吗?不是一团和气吗?好了!父亲就原谅你,你还照样回到你的小卧室,睡在你那个温暖的小床上。这是第一个误解的孩子。

第二个误解的孩子,“反正我爸爸很慈爱我,所以,听你的话,我听到当没有听到,叫我不迟到,我偏偏迟到,叫我上学不调皮,我偏偏调皮”,这样爸爸能高兴吗?可能真的有一天要揍你了,因为你确实太不听话了,你太不了解父母的慈悲心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佛弟子,对于阿弥陀佛无有条件、彻底的慈悲,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放逸懈怠,也不可以自局其分,担心、恐惧、害怕、离开……好像世间讲的父子亲爱的关系,成为两家人一样,分为两片。

这两种人都是不能够体会父母的心肠,不是那么很孝顺。真正孝顺的人,就是说:“我虽然有过恶,但是父子关系不改变,我尽量改,我改不了的,请父亲原谅!我尽力做。”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明白吗?我深怕大家听不明白!听不明白之后,我某某人被误解倒没有关系,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如果阿弥陀佛这样慈悲救度的法门被世间人所误解,这个是我心中最难过的事情。

【正确地闻法】

所以,希望大家听法,要正确地闻法。我们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从我们所见到的状况来看,也确实有误解。这个地方念佛法门能不能迅速普及,往往不在于你这个法师讲得好不好,倒是在于:法师讲法之后,你听法的人做得怎么样。人家看到你听法之后,原来念佛,现在更精进;原来没有吃全素,现在吃了全素,人家说:“哎!这个法师讲得肯定对,讲得很好,既能够安心往生,又能够世间善法、佛的戒律能够尽量去做”,这样就会引导大众来学习。

“你看,他本来是持五戒的,现在他一戒也不持了”,人家不说你错,“肯定是他师父告诉他错了!”结果就给我们背了黑锅了。然后说:“这个法门不能学,这个阿弥陀佛本愿是错误的!”你看!引起人家谤法的因缘。

所以,作为佛弟子,每一个人都要深刻地警惕和觉悟,我们的身心行为,我们的言行举止,要能体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落实在我们身上的形象。

【祖师对自己的评价】

不要说我们这么一个通身业力、满身罪业的凡夫,我们历代的祖师对自己都有一个评价,我现在来宣读几段,作为比照。或许有人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我的根机不错……”我当然没法比。我们看看祖师。一个引证的是善导大师,我们前两天也提到过,就简略地读一遍,善导大师说他自己:

“我决定深信我善导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未来无有出离之缘。我只有乘靠弥陀大愿业力,往生西方净土”:善导大师说他没有出离之缘,要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道绰大师,他说自己怎么样呢?他审量自己的根机,和当时时代的人,他说:如果讲大乘佛法,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讲真如、讲实相、讲佛性、讲空性、讲法性……这些都是名词,讲的是一个道理,这一点:

“大乘曾未措心”“措心”,就是说我们的心……“措”就是放,你根本就放不上去,你起心动念都是错的,远离实相法,都是在执著当中,这叫“大乘曾未措心”

那么,小乘怎么样呢?

“无论道俗,未有其份”:以道绰大师说唐朝时代的人,不管出家、在家,要得小乘四果阿罗汉,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有份的。

小乘法门不行,那么人天、法呢?

“纵有人天善果,皆因五戒十善,能招此报”:是因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招得人天的善果。

“然持得者甚稀”:这个有,但是也很稀少,能够如法如理地行持五戒十善的,稀少、稀少。佛在经典里讲,我们一失人身之后──大家在座的有几百位,如果按照我们自力修行,下辈子投胎再做人的,如果有一个的话,就算是不错了。

佛有一次跟阿难在一起,佛就用指甲在地上刮一点土起来,说:“阿难,你看看,是我指甲盖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

阿难说:“世尊,指甲盖上的土一点点,大地的土无量无边,怎么能比啊?”

世尊讲:“阿难,众生苦恼,罪业深重,一失人身之后,再得人身的人,如同爪上之尘这么少;一失人身之后,到三恶道去的人,犹如大地之土那么多啊!”

你看看!得人身、再得人身,多么的困难!非常的不容易。所以,道绰大师就说:“持得者甚稀。”

好了,大乘佛法没有措心;小乘佛法没有其份;人天善法,持得者甚稀;讲造恶呢?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用这个名词来形容我们内心起恶造罪。如果讲起恶造罪,我们凡夫勇猛得很,像刮大风、下大雨,像“暴风驶雨”一样,这是我们的本来面貌,所谓“行善乏力”

所以,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劣等的根机,更要仰投弥陀的誓愿。这是道绰大师。

我们看昙鸾大师,我们刚才说了,前面介绍过“自力与他力”,他有四句偈子: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他说:我昙鸾从无始劫以来,“我从无始循三界”,都在三界里边循环打圈子,从来没出去过,转来转去,转来转去,都在三界之内。

“为虚妄轮所回转”:什么叫“虚妄轮”?我们本身这个心,妄心用事,我们所造的业,都是虚妄,没有一点真实,所以“为虚妄……”,虚妄像轮子一样,“所回转”,老在这里边,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一念一时所造业”:一天有八万四千念。我这一个念头之间,我这一刹那、一时之间所造的罪业,能够达到什么结果?

“足系六道滞三涂”:这一念一时所造的罪业,都足足地能把我捆绑在六道之内,把我限碍在三界之中,何况我们念念所造之业,怎么能够出离?

所以,这些都是祖师推心置腹,尤其我们净土门的祖师,挖肝剖心地说:“是这样的凡夫啊!你要认识到啊!你要仰靠佛力啊!”

近代印光大师,说的话也很干脆、明了,他说:“我印光是个粥饭僧、只会吃点闲饭,是个业力凡夫,如果阿弥陀佛大愿接引,往生西方,下品下生我就千足万足了。”

然后又说:自己修行──

“自有何种力?”:我们不是讲自力吗?他说:“自有何种力?”自己有哪种力量呢?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你讲自力修行,你自己有什么力量?有!什么力量?是无始劫以来的业力、无始劫造罪的力量。

所以,我们讲有没有力量,是针对我们的目标,如果针对往生净土,我们没有力量;如果针对堕落三途,我看我们都很有力量,是不是?对呀!如果针对我们堕落三恶道,我们力量很大,堕地狱如同箭射,像射箭一样,“嚓”,掉下去了,非常快──造罪力量很大。所以,祖师和经文显示我们本身的自然状况。

【净土与圣道,出发点不同】

这一点,我想,听起来可能感觉色彩呀,觉得说:“把我们讲得这么差,有点太差了!不是讲'本来是佛’、'佛性光明’嘛!”

这个都是对的。“本来是佛”是指我们本来的体性是佛;我们现实的状况:“现是罪恶凡夫”。这就讲到禅、天台……他的修行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我们净土门不一样,他是站在我们众生本地觉性、本来是佛,然后你自己要悟到本地觉性,这样你才可以……本觉经过始觉,始觉你觉悟之后,再达到究竟觉──是这么一个路子。所以,他要鼓励说“本来是佛”,鼓足我们的信心,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如来能成佛,我也能成佛!”他要靠自力修行,如果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这个胆气,那怎么可以呢?所以,如果修行圣道法门,就要这样鼓励自己,这也是如实的状况,“本来就是佛”,这是指体性而言。

我们净土门,是站在我们凡夫的立场上──很现实的立场,说:我现在是凡夫,以阿弥陀佛的究竟觉,他已经成了阿弥陀佛了,成为六字名号究竟的果觉,然后作为因地之心,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是始觉,我们的始觉就跟阿弥陀佛的究竟觉念念相应,就达到我们自己本性的究竟觉。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很容易、很简单,它是置换法,调换一下就行了。

从理上来讲、究竟来说,别无二致,只是入手的角度不一样。

我想我们在座都还没有开悟,我们现在都是罪恶凡夫,如果按照净土门这个入手点,很容易契合,我们以我们罪恶凡夫的身份,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就吻合阿弥陀佛的究竟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究竟开发、证悟我们本具的佛性。

这是我们净土门要强调的,对我们的根机要有一个如实的观察、如实的了解。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8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6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法尔自然】

大众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昙鸾大师解释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说明难行道之所以难,是在于仰仗自力;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于全靠佛力,而劝导我们应当仰信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最后结局劝说:“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这是昙鸾大师解释的结论。

这样地讲说下来,师父们、莲友们听起来,还是法义入心,听得很相应。也有一些疑惑,这个当然很正常。有的师父就说了:“哎,以前觉得太难了,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程度……觉得挺难,现在这样讲,又觉得太容易了。太难了嘛!做不到;太容易了,又有点不敢相信。”这个当然是说明了一种对法的理解的心态。另一方面,或许有的人有这样的一种想法。

其实,说难、说易,都是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讲的。如果站在佛的立场,它就没有所谓的难、也没有所谓的易,它是法尔如是、自然而然,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我们讲容易,说实在的,都已经是隔了距离了,不足以形容那种法尔自然的状态。

你比如说:苹果长熟了往下掉,我们总不能说:“哎呀!这个苹果熟了、果子熟了,往地上掉很容易。”这是个自然状况,无所谓难、无所谓易。

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如此。下面我说几个比喻,来说明这个状况。

比如说:苹果熟了,自然往地上掉落,一方面是因为大地有地心引力,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解释──地心引力。你看,苹果,一小块儿,它有自身的重量,自己的重量被地球所吸引,它本性往下坠,自然就落到地上了,它不可能飞到天上去。

我们往生净土亦复如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它在吸引着我们,我们本身信愿,愿意去往生,就像这个苹果,它本身有重量,要往下坠落一样。之所以没掉落下来,是因为苹果还没有熟──就像我们讲的业报一样,它这个报还没有成熟,所以,它那个蒂还连接着。我们念佛是定下来,叫“正定业”,要往生净土去。之所以还没去,是因为我们这个“果”、这个业报之身还没有熟,我们还有业没有偿了,所以,这个色报之身还在这个地方。一旦我们色报之身要俯谢的时候,所谓“报谢娑婆”,就自然化生极乐。就好像这个苹果一熟了,自然落地。我们只要这边一断气,当下就落在极乐净土──就这么容易。

大家如果看见苹果掉地了、风吹树叶落下来了,就想到说:我的往生如是、如是。所以,昙鸾大师,龙树菩萨不是告诉他嘛:“已落之叶不可更附枝。”“树叶飘零啊、掉落了,你要回净土了。”自然如是。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念佛的话,没有修持力,那我们每个人随顺我们的贪瞋痴的本性,随顺我们所造的身口意恶业,大家会往哪里去呢?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修持、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他命终之后,就必然地去六道轮回,对不对?这个是不是很容易?

“师父,这个谈不上容易,这个是必然趋势啊!”这就是业力牵引。所以,我们自身造作的业力,会自然地引导我们去六道轮回。

那现在我们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了──所谓自己的业力,让我们去六道轮回;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引导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极乐净土。

既然我们不怀疑说:一切众生自身业力的引导会去六道轮回,为什么反而怀疑说:“哎?仰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不是很容易往生?”这个不存在容易和难,这是个自然的状况。所以才说:“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

【烛光疑日光喻:凡夫之疑】

也有人,比如说:现在是半夜,长夜茫茫,天很黑。有人点了一支蜡烛──点一支蜡烛很不容易啊!风吹来了,给熄掉了。好不容易挡住了以后,只能照到周围三尺宽、五尺远这么一个地方。他不能因为这点就怀疑说“太阳出来了,会不会很容易地就把黑暗长夜破除呢?”每天早晨我们起床,看见一轮明日升起──虽然太阳还没出来,光辉已经照过来了,所谓“日出而群暗皆消”,不能因为自己点一根蜡烛要破长夜的黑暗感到很困难,反而怀疑说:“太阳出来可能也困难……”

这是什么意思呢?茫茫的长夜,代表我们生死的流转;一支小蜡烛,代表我们自己微弱的修行,我们自己修行当然很困难了,想破除茫茫生死流转的无明大夜,很困难。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太阳一样,你能念佛,阳光初升,群暗皆消、长夜得明,很自然。再愚痴的人也不能干着急说:“哎呀!太阳啊!你得使劲照啊!不然,你一出来,这么大的黑暗挡住了,能不能照破?”不存在!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亦复如是,非常容易。

【画月求光喻:困难在于不如法】

还有一个人,很仰慕月亮的光辉──月亮的光辉,他很仰慕。他希望这个光辉,在一块青石板上面,想达到这个效果。在一个青石板上面,画了一个月亮,这个月亮,他怎么画,这个月亮也不放光,画得很圆、很像,但是没有光。没有光,他就用白粉笔涂,涂得很白,但是也没有光,所以,他就觉得说:“哎呀!这个很难,放不了光。”

另外一个人,他用了一盆水,这一盆水往那儿一放以后,这里面的月亮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是光芒四射。

这个也是两个比喻,说明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在青石板上画一个月亮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在修行上没有得法,是找一个概念,用自己的一种想象,觉得“应该这样地修,应该这样可以”。这样达不到,也怀疑如法修持的难度。其实这个不必要的。

这盆水端出来代表什么呢?是说我们的信愿心。你有信愿──月亮本来就在高高的天上,你在青石板上自己想画出月亮是不可以的,除非天上的月影来到我们的心中。天上的月影本来就挂在天上,等我们把水往这里一端,月影自然来到水中(一盆清水)。这盆水代表我们的信愿,相信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仰投阿弥陀佛这个心。

龙树菩萨讲:

信心清净,

花开见佛。

这个心水啊……如果你怀疑、有疑惑心,心水混浊、动荡,弥陀救度的月影不能现前。现在我们信心清净,完全不怀疑,疑惑的乌云撤除掉,所以,阿弥陀佛救度的明月自然来到心中,而且闪出他救度的光明出来;你没有信愿,你在疑惑当中,你靠自己的有漏有为的福业,想修出这种解脱,就好像在青石板上面画出一个月亮的影子,画得挺像,“我本来是佛、我如何如何……”是,但是没有光。这个就是有漏有为的造作,这个当然很难。可是如果顺着弥陀誓愿,很容易!这个例子是如此。所以有两句话:

开池不求月,

池成月自来。

说这个人,他开挖一个水池,他没有想、不敢求天上的月亮能过来,但是这个水池开凿好了之后,清水灌进去,“池成”,这个池子成就之后,月亮自然来到水池里边。

我们也一样,有因必有果,感应道交。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还不敢说……“哎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还在担心着,不敢求往生的果报。只要你“池成”──“月自来”,哎!阿弥陀佛来了!临终弥陀必然现前来迎。所以,这个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也不用怀疑。

【干柴烈火喻:往生很容易】

再讲一个比喻,因为也是这位法师的提问,让我想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这个柴,想把它烧着、燃烧起来,也要得法。有一种方法,他比较愚痴,把这个柴,放到开水里面泡,他说:“这个水有温度,热的。”泡在里边。请问大家:如果把柴放到开水里面泡,能够燃烧起来吗?

“不能!”

不能燃烧。如果是干柴,遇到烈火,请问这样燃烧容易吗?

“容易!”

容易!这是个比喻,用例子说明。这个柴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众生,代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柴本身它是木头,木有火性,火性就代表我们每一个众生有佛性;热水代表什么呢?热水代表我们的有为造作、有为修持;柴本身还有湿气,湿气就代表他的疑惑心、他的障碍,他没有成熟、根机不成熟,所以不容易燃烧。虽然我们修的有为善法,带有一些善法的影子,有这个热气,但是,它本身还是不减湿性。就是说:这些善法,它本身如果没有达到无漏无为的话,它还是流转性、还是颠倒性、还是虚伪性,要靠这个解脱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

什么叫干柴呢?就是根机成熟了,信愿──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愿,没有怀疑心,这个叫做干柴,没有湿性了;烈火就代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以信愿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干柴遇烈火,熊熊大火立即燃烧,很简单、很容易。

【自来水喻:心生信愿自然念念念佛】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边,也举了一个比喻,是来说明八地以上的菩萨无作妙用,怎样地供佛、度众生。所谓“无作”,就是不需要造作、自然而然的、他不要费劲。八地菩萨尚且如此了,何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度我们众生,他是按照誓愿而来的,他不是成了佛以后在那里拍拍脑门,一想:“哎呀!我这样去度他;哦,我再想个办法……”不是这样!他是在他成佛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怎样度众生的方法。一旦成了佛之后,你只要顺了他这个方法,自然得度。佛在那里可以讲不用心,端身一坐,影现十方,很自然就度众生了。他这个方法设定完之后,自然地大家顺着这个就可以得度。

昙鸾大师举这个比喻:菩萨先找一个地方,筑做一个水坝,量一下地势的高低,把水坝的水装满,然后把渠道开挖到哪一块田、到哪一块地。水坝水一灌满之后,将来要放水灌溉的时候,他就不需要那么辛苦挑水,一担一担地往田里挑,他只要把闸门一抽,这个水“呼噜、呼噜、呼噜”,很快地流到高、低田里边、都流到,对不对?不用操心了。

菩萨亦复如是,阿弥陀佛当然也是这样。在他成佛之前发了这个誓愿,他就筑起了六字名号这么一个储存了功德的功德海、储满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心性他都很了解,对于每一个众生,他都铺一条管道到我们的心坎门口。只要你门坎这个地方不封住,你把这个小闸门一开,它不就进来了吗?很简单、很容易!

就像我们家里用自来水,你水龙头打开,“哎?水怎么就来了?”“自来水”“自来水”,自己就来了),是因为当初它就布置好了。你如果在这个自来水管外面再去画一个水龙头,或者不是按照这个管道来的,你怎么都放不出水。

我们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信心来称念,就好像自来水打开了一样,它自然地流到我们心中。这个不是很容易吗?你修别的法门想出阿弥陀佛水,出不来呀!所以道理很自然,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我们每家每户都有这个管道,铺到你家里边;阿弥陀佛用无量无边的神通、智慧和光明,每一个众生他都誓愿,像布线一样,布到我们心中。只要你开这个闸门,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我们用信愿行,底下就流淌出来:“乃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佛。

“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即是“念念不舍”

“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乃至念念”“一念”“十念”“念念不舍”是一个意思,不要错误地理解说:“我就念一句佛,我就可以往生了,阿弥陀佛讲的,'乃至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回去睡大觉,然后过了十年,想等着往生──没这回事儿!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它是相续的、自然的,就说:你一旦信顺弥陀救度,一信就永信。既然一信永信,就会一念永念,所以说“乃至一念”

比如说我们大家上船,这个船长,他很慈悲。

“海这么宽,上船能不能过海?”

船长说:“没关系!你只要一步上来,你只要跨一步,一步登船,就可以让你过到彼岸。”他讲的“一步登船”就是步步在船上,对不对?

好了,听船长说“一步登船就可以到彼岸”,然后拿脚点一下,一步登船,又抽回来,那你想过彼岸,不可能。

所以,我们如果错误理解了,说:“阿弥陀佛讲'乃至一念’,我就念一句,然后缩回来不念”,就好像那个人想过海,把脚在船上点一下又抽回来,那不行。

“乃至一念”就是“乃至念念”。你一步跨上船,就步步在船上。我们一旦信顺阿弥陀佛,就念念不舍、念念不疑。

当然,我们吃饭、睡觉、干别的工作忘记了、睡觉睡着了、念不了,另当别论。只要说我们想起来,一旦提起念头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属于“念念相续”“念念不舍”,这也就叫做“乃至一念”“乃至十念”

临终的人,他只有这一口气了,他一念,当下往生了。如果他这一口气相续,他念了一句佛,医生把强心针打下去,哎!他又活过来了,又活了三年,那么他就念三年的佛。因为临终和现在没有个固定的分界线,临终如果不死、延续了,就是平生;平生活得好好的,活蹦乱跳的,突然遇上车祸了,当下成为临终。所以,临终一念能够往生,就代表平生一念也能往生。如果平生的一念不能往生,临终的一念也不能往生。

一念能够往生,不在于一念本身的“一”的数字,不是说“哎!'一’能够往生”,不是的。不是我们能念的这个心、我们能念的这个能力,是我们所念的名号本身,它就具足了让我们当下往生的功德。所以,才是“一念”“念念”没有差别,“一念”也是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十念”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本身不是数量可以衡量、可以形容的,他叫无量佛。

我们凡夫,当然落在有量的境界当中,所以,站在我们这一边,就说:“你每天可以计数念佛,三千、一万……”但是从名号本身来讲,它超越数量之法。所以,善导和尚所说的就是“一向专念”“不论行住坐卧、时节久近”,时间长、时间短──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他没有所谓的时间长、时间短,时间长、短是凡夫妄想分别,“时节久近”也是我们的妄想执着,这句名号本身无所谓长、无所谓短,无所谓多、无所谓少,无所谓贫、无所谓富,无所谓精进、无所谓懈怠,只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我们的根机念念不舍,这样就符合弥陀誓愿。

【父产子继喻:往生天经地义、本当如此】

再一个觉得说:“哎呀!这个太容易了!”觉得容易,不敢相信,这个心也是和阿弥陀佛有点见外。

什么叫见外呢?比如说:父亲,他有广大的产业。广大的产业,他儿子来继承,他会觉得很容易吗?他没这个概念,说:“哎呀!真的容易呀!我发了一笔财,这么容易发了一笔财!”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个是偷来的,不是他本当有的。父产子继,这个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事。父亲的产业就归儿子所有,没有什么容易不容易,他的就是你的。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的功德归我们,我们的往生由阿弥陀佛成就,这个是怎么说?就是天经地义了,本当如此,不从外得了。我们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要觉得说:“哎呀!我怎么突然发了财了,我怎么赚了这一笔了?”这还是初期,初期的时候有这种喜悦心,时间长了,你就很平常、很平淡。印光大师讲:“不要轻狂,这个名号大家都有,念了都能往生,你本来就当得到。”

我们念佛就当如此,我们往生是很实实在在的,不要觉得还有什么格外的要求。

【我们没有力量,阿弥陀佛有力量】

好!我们昨天说明我们往生西方,从我们自身来讲:修持缺乏力量,这尊要救度我们的佛,是阿弥陀佛,他有没有力量救度我们呢?

(大众默然)

阿弥陀佛如果在这里拉选票啊!等于零,(众笑)一票没得到。

可能没有听清楚。我们大家选阿弥陀佛一票,啊!我们自己有没有力量解脱生死轮回呀?

“没有!”

我们自己有没有力量到极乐报土啊?

“没有!”

如果说:“有!”你有,我暂且不考……我考你:你有没有力量登月啊?

极乐报土、十万亿国土之外我暂且不问你了,月亮比较近一点,你先上月亮给我看看。

“哎呀!不行!月亮我上不去!”

月亮上不去,极乐世界更高。月亮还是三界之内的,日月在这个范围之内。

我们自己没有力量,阿弥陀佛有没有力量救度我们?

“有!”

哎呀!好不容易投了一票,谢谢!代表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早晨起得早,大家刚才念佛念得好。

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度我们,经文如是说、四十八愿如是发:“如果我成佛的时候,没有力量救度十方的众生,我则誓不成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我若不能令你往生功德成就、我不能救度你、不具备这样的神通道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说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那我们就说他力量还没圆满、还有欠缺。

所以,我们能不能往生,不要看我们自己能不能修行,我们要看阿弥陀佛有没有成佛。“阿弥陀佛你成了佛了,我往生就有靠了。哎呀!好啊!成了佛了!现在成佛了,我就有依靠了!”因为他为我们发了愿,“为我发了愿,我就仰靠你!”如果阿弥陀佛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们就伸长脖子在这里等,“快点成佛!你早点成佛,我好有指靠”,对不对?

比如说:(还是简单讲我们买火车票的例子。)春节到了,我来给你买火车票,我答应你了,你就指望我了。你现在既然拜托我了、我答应你了,买到票、买不到票,你是绝了望的才找我,你就不要自己再去想办法,你能想办法,干嘛找我呢?既然找了我,你能不能买到票,就全部看我!我能买到,你就买到,我买不到,你就完蛋,是不是?

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解决生死轮回,我们全靠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能解决,我们就有靠;他老人家不能解决,那就完了!

所以,这个是完全仰仗阿弥陀佛。

【坐车靠司机喻:往生靠弥陀】

大家坐过车吗?坐过。坐车上摇摇摆摆、晕晕忽忽,是不是很舒服?是不是很容易睡觉?

“是!”

可以,坐车可以睡觉;坐阿弥陀佛的车,也可以睡觉;闻法,暂时不要睡觉,打起精神、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好好听法。

我为什么讲到这个例子呢?我们坐在车上,我们就全部拜托给这位司机,仰仗他,说:“哎呀!我要到般若寺,我不认识路,靠你了!路线靠你认;我不会开车,也靠你了;这个车的质量好不好、有没有油、路上会不会出故障,我也没办法,也靠你了。”我们一旦坐上车,我们人生地不熟,只有完全靠这个司机,对不对?我们很安心坐在车上,坐着、坐着……(睡着状)师傅说:“哎哎!下来!下来!到了!”

“哦?到啦!”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完全靠南无阿弥陀佛,至于说怎么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去、怎么去,我们只管念佛!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到极乐世界了,阿弥陀佛小指头给你弹一下,“哎!娑婆世界某某某,到了!”你不要怕临终昏迷,临终昏迷阿弥陀佛也会把你弹醒,“哎!到了、到了!”一敲。

“哎呀!到了?谢谢阿弥陀佛!”然后你就来一个(抹口水状),“哎呀!阿弥陀佛!你的法讲得太好了!”(众笑)

【提心吊胆也是念,放心大胆也是念】

这个是安心。不过,我要说明一下,我不是鼓励大家睡觉,念佛还是要念佛,这是鼓励大家有这个安心感、安全感,不要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面还提心吊胆。你提心吊胆也是坐,你也没有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呢?你放心大胆也是坐,你何苦不放心大胆呢?

我们同样都念佛,有的莲友一天念三万、五万,你提心吊胆也是念,你放心大胆也是念,你干嘛对阿弥陀佛不敢放心?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放心大胆,一百个放心、一千个放心,没有不放心的!对阿弥陀佛再不放心,那就没有放心的了。

【阿弥陀佛有力量救度我们】

阿弥陀佛有这个誓愿功德救度我们。

龙树菩萨就讲:

人能念是佛,

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阿弥陀佛有无量力功德,所以我必然往生。

《观经》的“下品中生”,是这么一个破戒的罪人,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终了,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为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又赞叹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哎!这个人听到阿弥陀佛有如是广大威神功德力量,想念佛、一句佛还没念出来,一念相应,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妙!他说:这个临终恶人,闻善知识为他赞说弥陀名号功德,为他赞说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所谓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所谓威神功德、光明神力……赞叹这么多,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他临终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往生净土。毫无疑问,有这个力量!

刚才讲过了,大家不要为太阳操心,说:“太阳啊!你力量够不够?你要不要我帮你的忙?你早晨出来的时候,我在房间把蜡烛点亮一点,让大地更加的光明!”大家用不用为太阳这么操心?

“不用!”

我们很多人为阿弥陀佛操心,“阿弥陀佛啊!我修这点功德,让你极乐世界更加庄严!我往生净土,让阿弥陀佛的救度更加圆满!到极乐世界品位更加的高上……”你如果完全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所谓的“更加上”,是“无上”。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说:

闻说阿弥陀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如果有上,那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有上就有下,有上、有下就不平等,不平等就是有差别,有差别就不是圆满境界。

阿弥陀佛不仅有能力救度我们人道的众生,他的能力广大无边,十方法界──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众生,他都能救度。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也有这么几段话──这是在《庄严经》:

众生苦恼我苦恼,

众生安乐我安乐。

轮回诸趣诸众生,

速生我刹受安乐。

你看佛心多么的慈悲,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说:“张居士啊!你苦恼,我就苦恼;你安乐,我就安乐。”

我们苦恼什么?“哎呀!我怎么往生?我不能往生怎么办?”

当你为此事苦恼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为此事、为你苦恼,说:“哎呀!你的往生我都为你想好了嘛!你不能往生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往生你还是不能往生,你不能往生,你靠我就有办法!”所以,当我们心中苦恼的时候,阿弥陀佛也在为我们想办法,他想好了办法。

所以,你这么苦恼,“众生苦恼我苦恼”

“哎呀!我听说阿弥陀佛救度,这下可好了!我真的念佛可以往生了!”

【自己把自己吓破了胆】

再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讲一个故事,讲一个“阿弥陀佛饶了我”的故事:

有一个很虔诚的老居士、非常虔诚,非常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去往生,听人家讲:“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诵经、要读诵大乘”,她也读诵大乘。可怜这个老太婆,当初文化、教育不普及,她又不识字,但是为了达到往生,她就专门买一本字典,请她的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教她读这部经。她女儿就感到奇怪了,“妈妈,你这么大年纪了,不识字,你还想考佛教大学啊?怎么一个字一个字教啊?”

她说:“你不懂,我不跟你讲。”她心里边,“我要往生,听说要读这部经才能往生”,所以一个字一个字学。

学完之后,又有人讲:“这个不行、少善根不行、光诵经不行,这个咒要会,咒要不会也完了!”

她说:“咒怎么办?这个咒长,也不知道意思,我这么大年纪,背了也困难。人家念《大悲咒》,我就眉头皱,我也念咒,什么咒?眉头皱……”着急啊!“人家念这个咒、那个咒,我就眉头皱,怎么办?”但是,也只好硬着头皮来学。

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个小咒,然后,又有人告诉她:“应该这样、那样……”哎呀!她整天忙的不得了,内心非常的惶恐,“怎么办?怎么办?”她在苦恼,她在苦恼……

她在苦恼,弥陀也在苦恼。她在说“怎么办?怎么办?”弥陀在叩她的心门,说:“我来办!我来办!”

但是,她那个时候没有听到──是阿弥陀佛说的,“你往生我来办”“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嘛!“我来办!我来办!”她没听到。

那天去了,听到我一讲,哎!高兴了,“哎呀呀!”她听到之后,赶紧站起来,向西方磕了三个头,“阿弥陀佛啊!你可饶了我了,你可饶了我了!”

她什么意思呢?“你看,我现在不用查字典背经了,我也不要眉头皱了,我也不要这样、那样了,我本来老太婆这么累,我又不识字,哎呀!你可饶了我了,这下不用了,我就念这句佛号!这下可好了,我这样完全放松了。”

我讲:“阿弥陀佛从来没有捆着你,什么叫饶了你了?”对不对?

我们都是自己把自己吓破了胆,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饶了我们、不饶了我们,大家不要误解了弥陀的誓愿。

我觉得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她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土,但说得很实在。她的意思是什么呢?“阿弥陀佛你解放了我了,你让我能彻底安心,能够专修念佛、往生净土了,我不至于再这样弄得非常的辛苦、疲劳,然后还一点把握都没有。”

阿弥陀佛就呼唤我们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

这个就是指我们在座每一位,我们是轮回六道。“诸趣”就是六趣、六道众生。呼唤我们说什么呢?说:轮回六道的众生啊!你要──

速生我刹受安乐。

“你要快速的、快点来!”阿弥陀佛跟我们老法师一样是急性子,他不能慢慢等,所以要“速生我刹受安乐”“你要快来!快点往生到我的净土,而享受法喜、法乐,你不要在娑婆世界轮回,被烦恼贼打得鼻青脸肿。”

我们看世间的东西,都要用佛法来看。你看世间搞拳击赛,拳击赛的两个人上拳击场,打得鼻青脸肿。

我们也一样,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拿了这个拳头,我们的敌人是谁呀?烦恼!烦恼贼我们打不过它,被它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我拿着五戒”“咔”五戒破了,我们没有守得好;然后,“我想内心清净、不起妄念”,一打──来了一个烦恼,又把我打得偏到旁边去了。所以,打得鼻青脸肿,打得遍体鳞伤。

阿弥陀佛说:“哎呀!我儿啊……”

所以,在《观经》里面佛怜悯我们说:“我为此佛灭度之后之五浊众生,被烦恼贼所害者,为他说清净业,让他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在佛看我们来讲,佛把我们都当作他的亲生儿子,佛把这个烦恼称为“烦恼贼”,这个贼来破坏我们的幸福,佛就要保护我们:“哎呀!我儿啊!你被烦恼贼弄得这么苦恼,我来救你!你要快快回到极乐本乡!”所以,“速生我刹受安乐”。然后,又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常运”就是恒常、不间断,运转他的大慈悲心,救拔有情的众生,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要度尽,要“度尽阿鼻苦众生”

阿鼻众生有二类:

一类是已经造作了阿鼻地狱业、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个叫阿鼻地狱众生。

第二种虽然没有堕落,但是已经造下了比如说五逆、谤法、杀父、杀母了,已经造下了阿鼻地狱的恶业、还没有堕落下去的众生,也算阿鼻众生。

这样的众生可以讲是恶业最深重的、苦报最深重的,阿弥陀佛都不嫌弃、都有愿心、都有誓愿力,要“度尽阿鼻苦众生”。何况我们还不是“阿鼻苦众生”,我们还不是阿鼻地狱这么罪恶,我们还是三善道的,对不对?能救得了阿鼻苦众生、救不了我们吗?能不能救得了?

“能!”

像医生:他都能救得了爱滋绝症、SARS病毒、癌症晚期,什么疑难杂症,到临死了,他都能把他救活,何况还不至于大病将死,拉个肚子、得个痢疾、得个感冒……对这个医生来讲,手到病除!能救得了极重的病人,一般的病更不在话下。

阿弥陀佛能救度阿鼻地狱的众生,我们一般的人更不在话下。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这一段:说三恶道里面的众生,蒙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的话,只要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它,当下就可以身心柔软,命终之后皆得解脱。都可以解脱三恶道的苦恼,因缘具足,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度恶道众生(一)】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阿弥陀佛救度畜生道和鬼道的众生,非常容易,容易的很戏剧化,这是我们净德法师亲身所经历的,我作为旁证。

在大连的时候,有一位莲友叫裴娟,她是大连市大石桥的人,○五年我在大连的时候,她有来皈依过,有简单听讲净土法门,回去有念佛。今年有一天,她鬼使神差就到了善导堂,确实叫鬼使神差,因为那天她休息,她在大连开发区日资企业工作,那天休息,她心里边就想到大黑山一座寺院里去,但是,不知什么缘故,就感觉到说要去善导堂。

善导堂她从来没来过,什么样子?在哪里?不知道。她问了很多人,到了善导堂。善导堂就是我们在大连的一个法物流通地点。

到了之后,坐下时间不久,净德法师刚好去善导堂办事,走进去了。她一看见法师来了,“哎呀!法师啊!你可来了!”

净德法师没当回事儿,因为经常见人嘛!点个头。办完事下来之后,她又拦住法师,说:“法师啊!我想跟你说说话。”

“哦!那你说吧。”

她欲言又止:“哎呀!不太好说。”

“什么事不好说?你讲吧!信众遇到法师,该说就说吧!”

她说:“我苦啊!”就冒了这一句,“我活得非常苦!”

看年龄,才二十多岁,法师一想:你才二十几岁,人生阅历也不够丰富,你知道什么叫苦?你在讲苦,哪里苦啊?

“哎呀!我活得苦啊!累啊!我心里苦,我苦的说不出来。”

“哎!你到底什么事儿?”

她说:“我家里供了一个堂。”听得懂吗?

“懂。”

哎!东北人很懂的。据说有的地区,百分之六十、七十、八十都供有堂子,我建议你们回去都把它拆了。“拆了我不敢,它找我麻烦”。找你麻烦,你就叫它找长春市般若寺九月二十六号那天下午讲的那个法师,叫它找我就好。不要怕麻烦。

那我慢慢讲。

“我家里供的堂子”。这么一讲,净德法师就有底了:

“是啊,这个挺难缠的,让我们身心不得安定。”

“对啊!这几年被它弄得很苦恼,有时候弄得我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单位的工友都认为我有神经病,有时候半夜都弄得我到医院去,人家把我送医院,我知道是它们在闹腾。”她说,医院有一次还给她开刀,说她得了阑尾炎,要给她开一刀。她说:“我知道啊!我就使劲地拒绝,不让他们开刀。”才免了一刀之苦。大家不懂,她说:“我又不好讲,讲了没人相信。”“你这讲假的,鬼鬼叨叨、神神秘秘的,讲什么!”

“我苦啊!弄得我没办法,总是来作弄我。”

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把大致情况讲了讲: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小鬼,这个鬼就附了体。

这个附体的人,她的体质比较阴虚,另外,可能是某种过去的因缘,所以容易附上。

讲着、讲着,这个姑娘讲、讲、讲、讲……哎!自己就不做主了,变脸了、变过来了。净德法师一看,怎么回事?就好像舞台演员一样开始变了,讲话声音变了,说:“哎呀!法师啊!我是鬼啊!” 活见鬼!

“你是鬼啊?”

“我是鬼。”

“你怎么是鬼?”

“我是这个小姑娘家以前的一个邻居,小时候、十多岁,我父母就把我抛弃、不要我了,就死了,他们真狠心啦!我到现在恨我的父母,他们狠心啦……”到底怎么个死因,我忘了,给它埋到哪里呢?埋到一个大石坑里边(放炮,取石头),底下大石坑,埋进去。

“有一天,这个小姑娘(大概十几岁),她路过那个地方,我就喊她:'来、来、来。’哎!这小姑娘也能看到,骗骗,就把她从石头坑上面骗下去了,'你跟我玩一会儿、你陪我玩一会儿’。”这小姑娘被它骗下去了,然后摔得很痛,“我不玩了”“再玩一会儿,再玩一会儿”,然后滚来滚去,搞了几个小时不能回来。后来好不容易回去了,一回去就不成样儿了,成什么了呢?就跟她妈讲:“哎!这个小红袄很好看……嘿!嘿!嘿!”讲得就不一样了──附上了。

长话短说,她的故事可多了。讲完之后,它说:“我对这个社会、对我父母很有意见,我看哪个人看得不舒服,我就让这个小姑娘去作祟他。”“作祟他”就是去害他、去使他的坏。

法师说:“你这样不行啊!这样,你看你害人,将来不要遭报应吗?恶果很重啊!你应当念佛啊!念佛不苦。”

“啊?念佛?”

“知道吗?”

它说:“我也知道,小姑娘念过佛,我也知道一点。”

“知道就好。”

它说:“念佛,我也能念吗?”

“你能念!”

“我……鬼也能念啊?”

“鬼也能念!”

“鬼也能念”,这个鬼听了就挺高兴。

法师跟它讲解之后,就说:“你跟我一道念佛!”

这个鬼说:“好!”就跟法师念了,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佛,很干净,手一合掌,这样念了大概七、八分钟。念了七、八分钟,这个小姑娘就站起来了──当然,是鬼是人我们分不清,站起来,很喜悦!很高兴!就做了一个动作,就好像放和平鸽那个动作一样,“哎呀!”然后,“空”,坐下去,“哎”,叹一口气,很累,醒了,“哎呀!哎呀!走了!走了!走了!”

说谁走了?说它走了,鬼走了,“一道光啊!一道亮光,非常亮,走了”

你看看!净德法师一听,说:“哎呀!真是快速不虚。”这个鬼就刚才念佛,念了时间不长,当下被佛的光明接引往生净土。你看,快不快?

“快!”大众鼓掌。)

且慢鼓掌,底下有的人,起了个不好的念头我知道,“哎呀!我要是那个鬼就好了!”

(众笑。)

不必!不必!你比那个鬼好得多,对不对?你念佛也可以得救!“哎呀!我要是那个鬼就好了”,不用!鬼很苦啊!鬼住在山里边,都是互相残杀,大的欺负小的。

“我也没有力量,我这个鬼更苦”,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十多岁死掉之后,在当地的风俗,缺乏祭祀,她的名字又不能入到宗谱里边,她还是个小女孩,结果它就成了孤魂野鬼,没有宗祀,到处受人欺负、受人打。所以,跟她讲极乐世界好,只要好,她就愿意去;念佛,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来──你说她懂得多少教理?我们在这里还听了好几天;她就听法师讲了那么一会儿,“听说极乐世界好,好我就愿意去!到底能不能去得了?反正我太苦了……”厌苦求乐,她就能往生。

故事还没完,小姑娘喘过气来,跟法师在那里欢喜。还没讲完话,哎--,又变了,这次来了一个挺混的,以我们净德法师讲,一看那个样儿,就是混混样儿,它来,它不好好坐(小姑娘是很腼腆的、挺斯文的一个小女孩),这个来得不一样,脸鼓起来、牙也鼓起来、大腿翘二腿、二郎腿翘起来,然后说:“法师,你知道我是谁吗?”声音讲得很厉害。

法师说:“我不知道你是谁呀!”

“我威风啊!”来了这一句,“我威风啊!我威风,我威风,你不知道我是谁?你看,胡须很长啊!你不怕我?我的牙……”就把那怪动作做出来了(这小姑娘不可能做这个动作),“你看我的牙……”然后说:“你看我的纹儿,我的纹儿好看,花纹、红的,好看!”

“哦!”法师就知道了,“你是蟒啊!”蟒,一个蟒。

“对!我是蟒。哎呀!法师啊!说实在的,我自己看我这个鳞啊!我都讨厌!我都不敢看,恶心!法师,你怎么不怕我?我喝血啊!我要喝人血。”

法师说:“我不怕你,我不仅不怕你,还愿意跟你交朋友。”

“啊?你还跟我交朋友?你跟我交朋友干什么?”

“我交朋友,我给你好处啊!我度你啊!”

“你真不怕我?”

“我怕你干什么?”

不怕它,它又萎了,“法师,我真不服气,我怎么投胎做蟒了呢?我当年威风啊!我神通广大!”

法师说:“你神通广大?你是谁呀?”

“我是谁呢?我姓……我姓林,不对!我不姓林,想不起来姓什么。”

法师就讲他一顿:“你神通广大,你怎么不知道你姓什么?”

“哎呀!时间太久了,我想想看……哎呀!我想起来了,我是山海关总督啊(我们当地有没有山海关的莲友?你们回去查一查),光绪年间,我是山海关总督,我叫扎尔多(回去大家查一查,山海关的地方志,到底有没有这位总督。它们思想也混乱,“光绪年间,山海关总督”),我威风啊!我杀人无数!”总督嘛!

后来怎么死了呢?后来滥杀无辜,被上司处以正法,给他斩掉了。“这不是倒霉吗?哎呀!我不服气,我老婆,她跟我一道,我们干事儿,我们夫妻俩一道干,她怎么投胎做人了(哎!它还知道,它有神通啊)?我怎么就投胎做蟒了呢?”它不服气,老是跟法师在那里讲,法师劝它念佛,他也不往心里去。

法师说:“你做蟒,做蟒你得到便宜了,照你这个报应,就应该下地狱,你做蟒都占便宜了。”

讲着、讲着,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个人四、五十岁,一个妇女,长得白白净净挺胖,这个蛇的眼就不一样了,斜眼看过去了,“法师,你看到没有?这个人你看到没有?”

“看到了。”

“她的血好啊!”它看了,就想喝她的血,“她长得胖,她的血好”

各位莲友啊!你们要注意!你要不念佛,有很多人想喝你的血哦!真的!这不是假的,想吃你的肉啊!“她的血好”

“哎呀!”法师说:“你怎么老提血腥子?你这样想,你将来不堕落吗?你现要想吃血、吃小动物,住山里边做大蟒,吃小动物、吃血,你将来还要六道轮回,永无了期啊!多苦恼啊!”就呵斥它了。

我想,当时那个妇女不知道,知道了,浑身起鸡皮疙瘩,“啊?这儿还有一个要喝我血的”,吓得赶紧就跑。

“其实,我们周围这样的非人、这样的鬼神,到处都有,阴沟里、墙角下、厕所旁边、树阴下边……特别晚上五点、六点过后,大街上满街都是鬼。”

“我的妈呀!”

【一敬、二怕、三退让】

不要怕!你念这一句佛,没关系!这个鬼见了佛──念佛的人身上就有佛的光明,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哎呀”恭敬。

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不讲了嘛!“我成佛的时候,称念我名号的人,天人致敬。”天人、鬼神都给你合掌──这不是假的。

第二、害怕:“哎呀!他身上有光!”害怕,逃跑。

这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边有一个故事:莲池大师还没出家前,他村上有一个老年妇女,(这有两个故事了,我可以先讲这个故事),她会过阴、她可以到阴间去,把阴魂招上来,然后通过她的身体来讲阴间的事情,很灵,所以很多人请她讲阴曹的事。那么她就来讲了(阴鬼就来了,就讲):“哎呀!你家什么人,在哪里、它在干什么、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围观的人当中有一个人也在围观。突然,这个鬼就不往下讲了:“哎呀!某某人啦!像你这个样子,你不愁不成佛啊!”

“你怎么说我不愁不成佛呢?”

它说:“你在念佛啊!”

“哎!怪了!我念佛在心里念,没有出声,你怎么知道呢?”

“哎!你念佛,身上就有佛光,我就看到了,所以我就知道,像你这个样子不愁不成佛。”你看!这鬼都跟他讲佛法。

我们就不用害怕,所以,我们念佛人身上有佛光;有佛光,满街的鬼都恭敬你。

下面我们讲一敬、二怕。你看,那个鬼不是很恭敬他嘛!说“你不愁不成佛”)。什么叫二怕呢?也是莲池大师所记载的:有两个人一道到外面做生意,可能是我们安徽的人,我记不清了,安徽桐城一带。做生意在外面,那个时侯医疗条件又不好,交通也不好,出外做生意有很多风险,其中有一个就染了病,就死掉了。过去的人喜欢叶落归根,要把尸体运回来。跟他一道结伴的人就讲义气,“我们一道做生意,你死掉了,我的好朋友,我要把你运回去”,但是确实路途遥远,盘缠费用很高,一个人很费事,运也运不回来,运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把他埋到半路上。(过去很忌讳,暴尸野外很忌讳的,给他埋起来。)埋起来,就把他做生意多少赚了点钱,带回来了,带回来交给他老婆,他说:“某某人啊,实在抱歉!我们到处去做买卖,你丈夫他得了什么病,死了,所以现在就有这点钱,一分不少,我半路照应不过来,所以我就把这点钱带回来,交给你。”

结果他老婆……凡人都起疑心,起了怀疑,怀疑什么呢?“我丈夫肯定是在外面发了大财!我丈夫发了大财,肯定是你把他谋害了,你谋害了之后,你来骗我,拿这点小钱来堵塞我。”

你看看!如果我们是那个人,我们不是蒙受不白之冤吗?对不对?但是这个人,他也感觉到受到冤枉,可是这个冤枉,他无处申诉,人家怀疑的有理啊!对不对?她推断的也不能说错误啊!所以,感觉到很郁闷:“哎呀!你看,我们一道去做生意,我如何、如何,费了多大的劲,把钱交给她,结果我背了一个谋财害命这么一个名声,哎呀!”无处伸冤。所以,他内心很悲愤。到哪里去呢?又返回来、又往回走,走到他朋友的坟上,痛哭一场,“哎呀!我们朋友一场如何、如何,现在你妻子对我怎样的怀疑,我蒙受不白之冤,我这口气,没人给我证明,我们两人的事情,只有我们两人知道,你果然是在天有灵、在地有感,你就给我做证明……”在哪里悲伤哭泣,在那里嚎啕。

哎!他真的有感应,那个鬼魂还没有投胎,就现身了,说:“没关系!我给你证明,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他说:“好,反正是好朋友,也不害怕,找到人给我证明就好,免得被人家冤枉一辈子,我这个污名洗不清。”所以,这一人一鬼就走路(往往我们走路,后面恐怕也有鬼──还不是“恐怕也有鬼”,可能有一大串鬼,你吃的鸡、鸭、鹅……猪、鱼……,都有很多鬼跟在后面,一大串),他前面走,它后面走,跟着,走、走、走、走,越山越岭的。

哎,路上有个小沟,这个人就跳过去。跳沟的时候,他有一个习惯动作,大概他长辈念过佛,他一跳过去就“阿弥陀佛!”就这么一跳。

他朋友说:“哎哎-,你别念、别念!我不跟你走了,你走吧,我自己去。”

“哎?那怎么回事?”

它说:“你一念佛,胸口就放光,有数丈这么远,我怕!你别放光吓唬我!”

这个朋友一听,说:“啊?我念佛,胸口就放光啊?”他一听以后,感到好奇,又连念数声、接着就念了几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那个鬼就说:“哎!哎呀!别念、别念!你这一念,光更大!你……你自己走。”

好了!就这么一个因缘,前面那个商人脑子一悟:“哎呀,我也不要你给我证明了,我也不回去了(干什么?)出家去也!在这个世间多苦恼!念佛还放光!哎呀!我在世间做生意、做买卖这么辛苦,受人冤枉、遭不白之冤……”这么样点醒,他说:“哎-!朋友,算了,朋友!我出家修行去了!”所以,成为得道高僧,念佛往生净土。

所以,鬼见念佛人,一敬、二怕。

它为什么怕呢?莲池大师也作了说明,说:这个鬼善根不厚,善根浅,所以它才怕;如果这个鬼有足够的善根的话,它见到佛光,马上被吸引,它想到说:“哎呀!我也可以念佛。”当下这个鬼也可以到净土去。我们刚才大连善导堂这个鬼不就去了吗,对不对?所以,比较起来,善导堂这个鬼比那个鬼就福报大多了,它遇到了净德法师,不一样,就往生了。所以,一敬、二怕。

三、退让:它看见念佛人,这个鬼离你远远的,退开、让开。

所以,大家如果不想被鬼所骚扰、要平安吉祥,不是作那些迷信的活动,要想往生、不喝你的血,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念南无阿弥陀佛。

【佛度恶道众生(二)】

讲到下面,就继续……这个扎尔多,它现在有名字了,不能叫它蟒了,尊重它一点,而且它现在也在西方极乐世界,它有他心通,它现在不能说我讲它坏处,讲它过去的事。

师父又跟它开示说:“你这样不行啊!你要念佛!”

“啊?我也可以念佛啊?念佛我也听说过,小姑娘讲过。”

法师说:“念佛好啊!念佛怎么、怎么好……”

“是啊!我们在山间住的苦。”

“念佛就能够离苦得乐。”

“真的啊?”它说:“出家人不打妄语哦?”

“对啊!你也知道出家人不打妄语啊?”

“哎!我也知道。小姑娘有时候讲,我就听到一句半句,她讲念佛好。”

还有一段,讲来讲去,它就说:“哎呀!法师啊!”(这个老蟒啊──扎尔多,它比较笨,法师带它念佛的时候,它是最笨,它半天念不出来),它说:“法师啊!后面还排队,一大堆,我先回去念,它们还有话跟法师你讲,我先走。”

法师说:“好吧!那你走吧!”它就走了。

它一走,这个小姑娘又缓过神来了,她说:“这个蟒走了、走了……”

法师就问她:“怎么走的?”

她说:“它走一片红光。”

法师说:“它还没走,它走不是到极乐世界,这个没走。”

“哦!没走。”然后继续跟法师讲。讲完之后,摇身又一变,又来了,这时来了一个女性的声音,扭扭捏捏的:“哎呀!我是小观音啊!”,它说它是“小观音”“我有他心通啊”,它说它有他心通,“我就喜欢有他心通!”

“你为什么喜欢有他心通啊?”

“哎!有他心通好啊!我就喜欢知道人家心里想什么。”

“想什么有什么好呢?”

“想什么啊!她就可以供我,她有很多事儿要问我,我觉得我过得还不错,还挺好!”

法师说:“你这样觉得不苦吗?”

“我有时候也很苦恼。”

法师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苦恼吗?”

“哎!我不知道。”

“你不是观世音,你冒充观世音,罪过很大!你不能给人家消灾免难,你叫人家供你,你将来消不了灾,你将来还要更苦恼!你也要念佛!”

它说:“哎呀!法师啊!我就不服气!刚才那个鬼,它怎么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它听法师讲到极乐世界了,“它凭什么能去?”

法师说:“你看到了?”

它说:“我看到啦。刚才一道金光,我看它走了。”你看,“小观音”都看到了,“它也没有修行,它是一个鬼,它怎么能去?”

法师就顺势劝导它,说:“对啊!它都能去,你更能去!”

它们之间,也有计较、比较,它觉得:“我的身份比它高,我是小观音;它是一个鬼,而且它是个孤魂野鬼,它怎么就能去?”

法师给它劝导,说:“你念佛,也同样可以去!你既然是小观音,你应该到极乐世界,观音菩萨住在极乐世界啊!”

“对!我也要去!”

它们很好劝,只要善根成熟了,它就愿意去。

法师说:“那你跟我一道念佛!合掌,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像时间到了?

下面接着讲好不好?下面还有一课,休息一会儿。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9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6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佛度恶道众生】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刚才讲的还没讲完。前面那个扎尔多,还有一个插曲,它后来又说,它告诉法师:“法师啊!实在告诉你,我也到庙里去啊!我当时做总督的时候也到庙里去。”

法师说:“你也到庙里去啊!不错啊!你也有善根啊!”

“我到庙里去捐钱。”

讲完之后,它就把嘴巴凑到法师的耳边:“我实话告诉你啊!我捐钱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呀!”他捐钱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法师说:“你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捐的款,也没白捐,不然你就堕落地狱了,还在佛门里面种了善根,还多少有些影响,所以现在投胎做蟒,还不至于……”

我们再讲,这个“小观音”来了之后,也是讲了它一摊子事儿,法师问它说:“你住在哪里?”

“我可怜,没地方住,飘飘荡荡。”

哦!原来也是个鬼。

它说:“我原来住在小姑娘家里面,前一段时间,她一把火给烧了,她(裴娟)立了一个仙堂,然后一把火给烧掉了,我就没地方住了,到处飘、游荡,很苦恼。”

这样法师就带它念佛。好!念、念、念,也是合掌念佛,念了不大一会儿,同样的,还是裴娟站起来说:“哎呀!又走了,又是一道光明。”就走掉了。走了一个,她就感觉轻松一阵儿,就很欢喜,脸上也红。

一个身心一个主宰,好多来,她当然感到很难过了,难怪她讲她活得很苦,怎么不苦呢?当然苦了!

讲完,走了一个,底下又来了,所以讲无穷无尽(那天从早晨净德法师到善导堂,八点钟,一直到中午将近十二点才回来,结果弄了一上午)这时候来了一个:“法师啊!你知道我是谁吗?”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挺害羞的,还挺充大的,你不能对它们太厉害,你不能揭它的短。

法师说:“你是谁呀?”

“我姓黄啊!”

“哦!我知道你是谁了,知道了。”

据讲,它有很多称呼,叫“黄仙儿”,这是尊称;“黄大仙”,那就更尊称了;或者叫“黄家”也行,普通称呼;或者叫“黄姓众生”,它也觉得可以接受。如果你直呼其名,你没有真正慈悲怜悯它,没有办法给它……,它可能不高兴,闹你。“哎-,黄皮子……什么黄鼠狼”,它不乐意听,它要听好的;蛇,叫“长仙”;狐狸,叫“狐仙”“狐天美”,一看就是一个女狐狸仙,“狐天刚”,这就是个男仙;姓黄的也有“黄天刚”“黄天霸”“黄天猛”“黄天龙”……,这些都是厉害的,名叫的大,本来这个特点。

“我姓黄”它自己不讲,它讲了一半,“我姓黄啊……”

“知道。”

“哎哟!它们都走了,我也看到了,我们也能念佛吗?”这个来得比较主动,它还是挺有善根的。

法师说:“你可以念佛!阿弥陀佛救度六道众生,无一遗漏,谁都可以念。”

“我们念佛也能到西方吗?”

“你们念佛也可以去。”

“我还有怀疑。”

“为什么呢?”

它说:“前面那个鬼是人投胎的,它前生是人;那个小观音,它有修行,它们念佛能到极乐,还是可以,我是个畜生,披毛戴角多少辈子,我们念佛、佛也能要吗?不嫌弃吗?”

在它们那里边,等级观念很森严,你看那个小鬼,它是个孤魂野鬼,它不过是人投胎,就感到高一个档次。

法师说:“没问题,任何众生念佛,阿弥陀佛都慈悲接引。”跟它讲。

“好!这样好!我们也念佛。法师啊!你等一会儿。”这个黄姓众生、黄仙,它也有点菩提心,它怎么讲?它说:“法师,稍等一会儿,等我回去,我还有不少兄弟哥儿们,我把它们都叫来,你给它们统一开示好不好?”

“那好啊!”因为那个时候快到中午了。

它说:“我快去快来。”讲得还很恳切,然后它就走了。一走了,这个小姑娘就回过神来了,她就谈话。

时间不长,就来了,它怎么走的、怎么来的,我们也看不见,走的时候可能顺墙根,“嗤”就走了,来的时候,或许带了一队人马,“哒、哒、哒”,马不停蹄,过来了,哎!到了!“法师,我们来了。”又缓过劲儿来了,上来了。叫了谁啊?“小狐、小黄、大蟒……”喊名儿喊得很亲切,“小狐、小黄、大蟒”。时间快到中午了,我们净德法师就没有一个个地问它来了多少人、是姓什么、叫什么,就想回来做饭了,就说:“好啊!那就跟你们讲吧。”

“法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受皈依?”哎?它还要皈依!

“你怎么知道要皈依啊?”

“上一次那个小姑娘到净宗法师那里去皈依,我们上次没去,我觉得我们都有神通了,皈依干啥呀?皈依有什么用啊?我们没去。”

“那你现在怎么想皈依呢?”

“现在想皈依。说实在的,不皈依就像那个人,在大街上走路身上没有钱一样。”

你看,它讲得好啊!你们听懂没听懂?在大街上走路没有钱,你看,你能自在吗?你不感到低人一等吗?感到就没胆气,对不对?人要靠钱壮胆嘛!上大街什么都好,没有钱,出租车也搭不了,买东西也没有,就感觉到畏畏缩缩的。

它说:“我没有皈依,就像大街上走路身上没带钱,不行!我们要皈依。”

我们在六道轮回,我们是六道轮回的一个旅游者,在漫漫六道路上,我们没有功德法财、我们是个穷光蛋。你看,这个黄仙,它都懂这个道理,它说:“不皈依就好像一个人身上没有钱。”皈了依,身上就有了钱。皈依了三宝,我们就有了功德法财;没有皈依三宝,你就是穷光蛋,你在六道轮回里边叫做贫穷者。所以,它这句话我听到以后,我觉得它很善于讲法,讲得好!

净德法师说:“你们跟我一道念佛,念佛就皈依了。”一个,时间也晚了,再一个,也不能给它讲那么多程序化的东西。

“念佛就皈依了啊?好啊!”

“念佛,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跟着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

“比我在这里强多了!”它们这些都在山上住,很苦恼的,它们自己很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

合掌,念佛,大家一块儿念。

“你们多多念啊!不管来了多少兄弟,大家一道念!”合掌。

那个时候,净德法师只能看到那一个小姑娘在合掌,其实不是小姑娘在合掌,旁边许多看不到,大家都在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哎呀!这次走得特别殊胜。念一会儿,这小姑娘又站起来,这时候站起来,满脸红光。然后她就朝着善导堂大门口的方向,自动地磕头,磕头拜下去,拜下去起来,特别高兴。然后醒过来,就说:“哎呀!法师啊!这次走的特别多,走的特别殊胜,一条金光大道,从这个大门进来。这个光特别亮丽、特别柔和,我当时的心情,就像我这个人融到这个光里边,不出来就好了。”她也挺会讲的,她说:“哎呀!我就想把自己化到光里去,这个光照起来特别的舒服!走了好多啊!”

因为这些众生走的时候,它们都非常欢喜的,它们觉得自己没有份的,包括那个扎尔多,这个黄家又把它喊来了,“大蟒”就是指它。扎尔多也牛啊,扎尔多来了还讲:“都它们能走!”也有比高低的心,说:“它们能走,我也能走,我善根也不赖!”它们到那时候还有这个想法。

这次走了很多。

【阿弥陀佛应声来现】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阿弥陀佛救度不嫌弃任何一个众生,非常容易、非常的快捷。若论懂得教理──这些畜生道的众生,它们本身神智不是很清楚,有的时候清楚、有的时候不清楚。之所以要求生极乐,也不是对极乐世界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它是感觉到自己很苦恼。你指一个地方说能去,它就愿意去;它只要愿意去、愿意念佛──因为它的存在,是一个神识的存在,最起码来附体,这个是神识的过程,它是很容易看见佛光的。当下念佛,当下佛光来临,所以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解释“下品上生”念一声佛,阿弥陀佛“应声来现”,应了你念佛的声音,当下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现在念佛也一样,你口口声声念佛,佛当下就在这个地方、现在这个地方。因为名号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所谓“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我们人就不一样了,你喊“某某人”,他还在外地,没在旁边。佛不一样,你喊“阿弥陀佛”,就在这儿!在哪里?在我们舌头上面,你喊“阿弥陀佛”,他就站在你舌头上跳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就在我们舌根、在我们舌头上放光,就在我们心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所以,刹那不隔、当下就是。

你看这个例子很简单。合掌念佛,阿弥陀佛就来现前接引。阿弥陀佛尚且能度广大六道众生,怎么不能度我们皈依三宝、吃素念佛的众生呢?所以,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不可思议,很方便、很善巧度众生。

【仙堂的处理】

关于仙堂的处理,事后我又专门把裴娟请来,因为这个居士还是不错的,她一个是人年轻,再一个,她还蛮理性思维,另外,她念佛还比较虔诚的,我就问她有关仙堂的内部机构,它们干嘛要立堂,它们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它们是什么样的思维活动,我又多作些了解。

之所以这一堂仙能够走的快,我想有几个方面原因(有的是善根不成熟、调皮捣蛋的,你怎么讲,它都不愿意走),她这个主要原因还是裴娟很恳切,裴娟就说,她很猛力决断,她听到这个念佛法门之后,她就知道以前神、仙、鬼、佛分不清,以为仙就是神,佛也是神,她听到皈依三宝、念佛法门之后,又看到一些我们的书,她知道了:“哎呀!我得学佛,我不能供它们了。”她心里很明白。很明白,她就想打定主意不供,这个时候,她供的这堂仙就起了矛盾,就来扰乱她,想阻止她。为什么呢?“你不供我了,断了我的香火了,我的生存受到威胁了”,但是,裴娟很勇猛,她还是打定主意,“我现在已学佛了,我是三宝弟子,我无论如何不能供你们!”所以,回去之后──她当时起这个念头是在厂里上班,当下就感到难过,她就有数,知道它们来干扰,她就跟它们讲:“我现在在上班,你们不要来捣乱,有什么事我们回去好好商量。”哎!这个心愿一起,又平稳下来了。平稳下来回到宿舍,她就上了一柱香,因为她也供佛,就许愿说:“如果有什么事你们现在尽管讲,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就不准备供这个仙堂。”上了一柱香之后,给佛顶礼。然后,过一段时间,平安无事,心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平静如水,哎!感到挺好、挺轻松、没反应。这样,就把这个仙堂一把火给烧了。

烧了之后还是有反应,这些众生还是蛮麻烦处理的,后来多少有些闹腾。裴娟主意打的很定,她妈妈也是供堂的,她妈妈讲:“你呀!干了坏事了,你应该把它再立起来。”

“我不行!我不能立它,我一定要专修念佛,我就到底了。”平时,也有跟它们交流念佛的道理。所以,裴娟本身志愿很勇猛,这些众生就难于插针过来。

到善导堂的前一天晚上,她上卫生间的时候,就下了个决断的心(有段时间还在那里交错、它们扰乱嘛)她说:“我无论如何不能动摇,就完全仰靠阿弥陀佛!”她当时这个心一旦发起,她感到浑身非常的轻松下来。她后来就跟我讲:“佛力加持,特别的灵,就看你心里面坚定不坚定,一念坚定,马上加持。所以,我第二天到了善导堂,这个也是佛菩萨的指引,肯定让我来到这个地方。”

遇到净德法师跟她这么一讲,哎!她所有的问题解决了,身心轻松,非常愉快。她这一堂仙,因为裴娟经常念佛,也经常跟它们讲念佛的道理,所以它们多少是听到的。

【三宝很可贵】

我就问她说:“哎!你不教它们念佛吗?”

“我教过,”她说:“师父,你不知道,它们也是狗眼看人低,我讲,它们不相信,师父你讲,它们就相信。”

“为什么呢?”

这个裴娟还是挺会讲,她说:“比如说在街上有人吵嘴,你一般人去拉架,你劝他,人家不听的,你是一般人;公安局的人,穿着制服去,一拉,哎!人家就相信,为什么?他就代表一种国家的权力,他穿这个服装,后面还有公安机关、还有国家,不得不服。出家人把衣服一穿来讲法,后面就有佛作靠山,你说它念佛能到西方,你开了口,等于佛开了口,它能接受,等于佛就怀抱它们,所以,它能生信心。”

所以,三宝很可贵,你看看,这些六道众生,你给它讲许多,它也不一定相信。所以,我们这里的师父们能够穿上出家的衣服宣扬佛法,人天致敬。所以,我们广大莲友,恭敬三宝,能广种福田。我们出家人,更有深重的责任。这么一想,觉得三宝确实尊贵。

【打定主意专修念佛】

所以,如果大家有类似的情况,一个主要的、纲领性的要点,就是我们内心要打定主意。

这一堂仙经过她的耳熏目染,比如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念佛”“极乐”……它们都有熏习。

自从裴娟来打定主意要学净土宗求生西方的时候,它们这个仙堂产生了分裂(你看,挺有意思的)。我问她说:“它们这堂仙之间没有矛盾吗?”

她说:“我不学佛之前,它们挺统一、挺团结,一学佛以后就分裂了。”

我说:“哎!怎么回事?”

“它们不学佛时,它们都是利益勾结,大家都是一致的,大家一致占有这个堂子,互相帮忙,你怎么分工,它怎么做事儿,互相打探消息,问什么事儿、看什么病,都有分工的,小的、大的,层次、等级森严,哪个受哪个管,大家合作。我一学佛之后,不一样,里面分三派,有一派是愿意跟我一道学佛、愿意求生净土;有一派不愿意,'哎,这个不行,我们还要贪图世间供养、人间的东西……’;还有一派是明哲保身,'哎,这个也可也不可’,有三派,就开始分开了。”

主要是看当事人,你能打定主意,哎!这帮占了上风。所以,这个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佛中之王,光中极尊】

这个例子,是说明佛度众生很容易、很慈悲,阿弥陀佛具有广大神力,《无量寿经》里边,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本来佛佛平等,不分高下,这是站在法身佛这个立场上,本来就没有高下;报身佛度众生,有不同的誓愿因缘,因地的誓愿、修行不一样,所以,摄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各有不等。阿弥陀佛叫做“法界藏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也可以称为十方诸佛之本体,所以被十方诸佛所赞叹,成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诸佛里边的王,光明里边最尊贵的、最尊第一的。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说:“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我等诸佛,所不能及。。” 一切诸佛,所不能及

光明代表什么呢?光明代表这尊佛度众生的力量。光是代表佛的智慧力、佛的善巧方便,佛的誓愿、智慧。阿弥陀佛既然光明第一,就是说明他救度众生的誓愿力量、善巧智慧第一。如果这个“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最尊第一”的佛,尚且没力量救度我们,那我们就彻彻底底完蛋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力量,那就没有了,连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所以,善导大师就劝导我们说:应当深信、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我等造罪凡夫,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你不用怀疑,也不必顾虑,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定往生。

我们就是怀疑多、顾虑多,“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太多了!

【怎样乘佛愿力?】

自身无力量,弥陀有誓愿力量,我们乘托弥陀的力量;方法如果很难,我们还是望洋兴叹:“是啊!阿弥陀佛很有伟大神力,我们怎么靠上呢?如果说要很难很难才能靠得上,那还不是一场空吗?”

比如说:这里是汪洋大海,这个船很坚固,只要能上船,肯定可以过海。但是,船沿上去有几十丈高,没有梯子,你怎么也爬不上去,那还等于是无用啊!

怎样乘佛的愿力?如果方法很复杂、很艰难,这个易行道,还是成为难行道。

在这个方面,也有疑惑,有的人就讲:“如果你能够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愿,你就跟佛的愿心相应了,你就乘上佛的愿力了。”

这样容易吗?

“不容易。”

四十八愿不容易发啊!“超世本愿”,十方诸佛都发不了,所以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超世”,超越世间、出世间的誓愿。如果要我们能够发四十八愿,才能够乘上佛的愿力,我们能够发四十八愿,也不要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了,我们自己就是法藏比丘了,对不对?我们自己就可以修了嘛!所以,这个可以讲是鼓励性质的,鼓励我们发大心,这个不是我们能做得来的。

还有人讲怎么样跟佛相应呢?怎么样乘佛愿力呢?“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清净了,念到佛性开发了、开悟了、证三昧了,就乘上佛的愿力了。”

果然如此的话,也不容易,是不是?太难了。要达到这样才能乘佛愿力,这个是很困难的。

其实来讲,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乘佛愿力的方法很简单。我们有心、有口能念佛,就能乘上佛的愿力,就这么简单。佛要救我们,我们让佛救,这个就是跟佛相应了。

比如说:一个妈妈,小孩子很小,他饿了,妈妈喂饭给他吃。妈妈喂饭给他吃,他愿意张口吃,他就跟妈妈相应了,对不对?妈妈愿意为你喂饭,你愿意吃饭,你的想法跟妈妈的想法就一致的,这样他就能吃饭吃饱,不至于饿死。不是说“妈妈挣钱,来做饭来喂我”,然后这个一岁、二岁的小孩,他也去挣钱,也来做饭,说:“这样跟妈妈相应──妈妈发愿挣钱做饭养活我,我也发个愿去挣钱做饭养活自己,这样才跟妈妈相应。”这就不相应了嘛!喂你饭,就吃饭,这是你的根机做得来的。

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我们,让我们称念,说:“这样救度你!”我们就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的誓愿相应。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十方的众生,你要信顺我!”

“好!”信顺阿弥陀佛不怀疑。

“十方的众生,你要愿生我国!”

“是!我愿生极乐世界。”

“十方的众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

“好!我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好了,这就与佛的誓愿──第十八愿非常的吻合,一体相应。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佛愿力”,就是“称佛名号”

怎么称佛名号呢?我来引用几段文,有些我们也学过的: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这前面就讲信愿行:

“一心信乐”:不怀疑。

“求愿往生”:愿生净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念佛,一直到临终,不改变专修念佛,这样就得了四个结论:

“乘佛愿力”:这样就是乘佛愿力。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佛愿力的方法,就是信愿行,就是愿生净土、称佛名号,对我们根机做得来的。底下又讲: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这是《往生礼赞》,说怎么样乘上佛的愿力?

“但能”:就是你只要能够这样就可以了,不难!只要哪样呢?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这样就乘佛愿力。能不能做到?

“能!”

这样念佛,大家都能做到,对不对?

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这个地方是海中间的一个孤岛,这个孤岛马上就要火山爆发了,四周茫茫的海水,没办法逃脱。这时候,有一个人很慈悲,“哎呀!我驾船去救他们”。好,船开来了,但是,忘了带梯子,没配梯子,从大船到岸上很高,上不去。那么这个船开来没有效果,对不对?

这个海中的孤岛,就代表我们有限的人生;这个大海,代表我们茫茫的罪业;这个孤岛,就代表我们现在有限的身心生命;这个火山要爆发、孤岛就要沉没,就代表我们无常的生命、时刻会吞没我们;这个大船,就代表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让我们能够登船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契合阿弥陀佛本愿,如果这个方法很难,我们不能解脱。不可能说:来了这么一个大船,“哎呀!六字名号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德”,但是你就不容易契合,麻烦了!

很简单!很容易!这是坐船的比喻。

再有一个比喻:是坐直升飞机。这个比喻我觉得比较能说明问题。也是这个孤岛,我们来救这个孤岛上的人,驾着直升飞机过去了,结果到上空盘旋一番,忘了带梯子,这个直升飞机上面没有备那个悬梯,这样,底下的人怎么上来?你来到上空,白来一趟,还要走,对不对?

这个直升飞机既然来救人,它一定备有这个梯子,从直升飞机上面把云梯垂挂下来,我们下面的人只要抓住这个梯子的话,只要一上这个梯子,哎!一收、一拽,上去了,就可以安全脱险,是不是这样?

这个代表什么呢?这个直升飞机,就是代表阿弥陀佛,讲阿弥陀佛,代表很多,光明、威神、誓愿、慈悲……一个整体,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这个梯子,就代表阿弥陀佛所设定的救度众生的方法,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的这么一个悬梯。这个梯子,任何人都够得着。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要提倡“一向专念”呢?因为如果我们要上这个飞机,你只有这一条梯子可以爬,只有这个梯子,你才可以上。你说:“哎呀!我不用这个梯子,我家里有个梯子很好、很高!”你家的梯子再高、再好,你往哪里爬呢?是不是?

家里的梯子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自己的修行,“我能修行”,你往哪里修?往哪里靠呢?怎么靠啊?

“我回向求生啊!”

哎!也不错!好!就把家里的梯子搬来,往这个直升飞机上靠。老兄,你何苦呢?如果直升飞机没有配梯子,你说你把你家里的梯子搬来靠上去,“我爬上去得救”;他配了原配的云梯下来,你再搬这个梯子,多此一举了。你应该直接就顺着他那梯子──名号,攀登上去。

我所讲这一切,都决定不是否定我们本身所应当修持的善法,我是要从往生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些对于往生没有其功。作为我们本身的修持,作为佛弟子应尽的本分。另外一个角度,是要严格要求的。我们作为杂行杂修回向求生净土,等于是把我们自己所做的一个竹梯也好、木梯也好,哪怕你是黄金做的一个梯子,你搬来靠上去,这个回向发愿来仰靠他,那就要很坚固,不然的话,一闪动、底下一动,就有失误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四十八愿当中整体设计好了救度众生的方法,不仅建造好了美妙庄严的国土,也设计规划好了接引我们往生净土的道路和方法,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愿。我们只要念佛,就是乘上弥陀愿力;乘上弥陀愿力,就能往生弥陀净土。所以要念佛往生。

善导大师还有一段文,解释第十八愿: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如果我要成佛的话,十方所有一切众生,愿生我的净土”

“称我名字”“你称念我名号。”怎么称念?

“下至十声”:当然包括了“上尽一形”,省略了,后面又加了几个字: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解释,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愿文几乎一样,但是,多了四个字,就是“乘我愿力”。在“称我名号,下至十声”的后面,加入“乘我愿力”四个字,是要说明:只要念佛,就是乘佛的愿力。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他所解释的都很简单、很容易、很明了、很恳切、不含糊,没有讲那么复杂,“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念佛很简单、很容易。

【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也说: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你只要有信愿,真信切愿,“真的相信阿弥陀佛能救我”,这叫真信,“真的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我”。不是说:“阿弥陀佛,你救得了我吗?”这个就不叫真信了,在怀疑了;切愿,“我真的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含糊。有的人,平常讲愿往生讲得比谁都响亮、很恳切。真的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的时候,他说:“哎!等一等,我还有股票没搞好,我再去弄一弄;我还有小孙子。”也有这样的人。

我所遇到的一位莲友,他就是阿弥陀佛两次来接引,怎么阿弥陀佛两次来接引呢?你们要不要阿弥陀佛两次来接引?要啊?一次就好啦!

他念佛、念佛、念佛……他老伴儿也是念佛的,他姓刘,湖南临澧人。阿弥陀佛来了,他自己都看到了,他就告诉人家说:“阿弥陀佛已经到了,托着莲台,我就上不去!”然后,大家就给他鼓劲说:“哎呀!你要一心求愿往生啊,你要放下!如何、如何……”大概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二个小时,他自己讲:“阿弥陀佛又走了。”你看!结果,他妻子在那里“哎呀!哎呀!真是,你真不争气啊!阿弥陀佛来了,怎么又走了?”

后来就打电话问我。我说:“你问他,他一定心有挂碍。他如果心无挂碍,肯定已经跟阿弥陀佛走了。”

好,他们就问他:“你有什么挂碍呀?”

他说:“我呀!就是我那个小孙子我舍不得。”

你看看!这个就不是真信啊!他说:“我那个小孙子,我就舍不得。”

你说他,他念佛,佛没有辜负我们啦!你念佛,临终了,佛就来了,佛说:“我如约而至,结果你呢,你负约了,你不愿意来了。”佛很慈悲。

我想,他的心态有一种变化,他想:哎呀!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他在犹豫之间,佛就端着莲台等他。

“哎呀!我还是舍不得!”

他这样心一退,佛一看,就隐身了:“哎!你不愿意来,我暂时隐没吧!”又回去了。

这个时候,莲友、他的妻子就跟他讲:“老刘啊!你可是要办大事啊!要往生净土啊!儿女、孙子有什么放不下的?”然后,专门把他的儿媳妇叫来了,他儿媳妇跪在他面前跟他讲:“爸爸,你就放心走吧!你孙子我们肯定能够照顾得好,你有什么放不下心的?”儿子、媳妇挺孝顺的,媳妇都跪在面前跟他讲。

“好!那我下定决心了。”这样又下定决心了、又来念,弥陀第二度来迎接,这次顺利往生,哎!这次顺利往生了。

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那是不可形容的慈悲,“你想来,还在犹豫当中,我就提前来现前,让你看到;你再犹豫,我再等待;你真退心,我暂时退避;你再发心,我再来!”如果他这次又让掉了,阿弥陀佛还会来第三次的。

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让阿弥陀佛麻烦太多次,好像作游戏一样,“来了我不去,再来一遍吧!”──那个不好。

所以,任何人,印光大师也讲:你只要有信、有愿,这叫真信切愿,真的愿往生。切愿往生的人,哪会说佛都现前了、还有孙子放不下?那肯定愿不切嘛!

所以,平时要培养这个心态,不要到时候乱了手脚。

也有的人(人的心智各不一样),你看他平时嬉里马哈的,但是这个人遇到大事不糊涂。哎呀!平时你看他,好像也不怎么样,但是,走的时候,他往往露出一招,你不可小看,为什么?他说:“哎!佛来了,放下,什么爹、娘、爷、女、钱……什么东西通通放下,马上随佛走。”这个人是有数的、心中有数,他早就准备好了。这个也不叫急中生智,他这是大事不糊涂,“我现在还没有死嘛!你们讲什么,我就应酬你几句,你叫我办什么事儿,只要我老腿能跑得动,我也给你跑一跑,活在世间就这么回事啦!办一办,但是现在阿弥陀佛来了,对不起!拜拜了!我到净土成佛了!”这个是有智慧的。

大家不要平时口号喊得高,到时候出岔子,不好。

老法师总结的两句话,在书的扉页,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标志和宗旨:

念佛即是乘佛愿,

乘佛愿者得往生。

【全靠佛力还是半靠佛力】

当然往生净土靠佛力,没有哪个不赞成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往生西方肯定靠佛力,如果没有靠佛力,我们去不了,是全靠佛力呢?还是半靠、半不靠(或者说半靠佛力、半靠自力)呢?这个就说法不同了。

应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都有他一种说法存在的理由。比如有的人就说了:“你靠佛力,你还要靠你念佛嘛!如果你不念佛,你肯定不能往生。”对不对?

如果说“念佛是自力,往生靠佛力”,说“我一方面靠佛,一方面靠我自己念佛,自力加佛力、二者往生”,答案正确。

不过,另外一种答案,如果善导大师,他一般不这么讲,这样讲怕人家误解,还会在众生这边有缠绕和执着,他所讲的,说:

念佛、往生都是靠佛力。

“都是靠佛力”,他的含义是:念佛本身就是在靠佛力了。

我们念佛,念念之间,每一句、每一句都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谓力量,是相对我们的目标而言,我心中的愿望和目标,靠自己能达到,就是我有力量;如果靠自己达不到,就是我没有力量。我们感觉到自己没有力量,所以才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的方法,就是念这句名号。

这种解释,跟前面那个解释不矛盾,只是他更加从佛愿摄受的立场来说明。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一切善恶凡夫”:不管是善凡夫,还是恶凡夫,不是一半,是“一切”,你看,没有一个遗漏。然后说:

“莫不皆乘”“皆”就是完全、全部,没有一个不是完全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恶凡夫往生全靠佛力,善凡夫往生也是全靠佛力,所以叫“一切善恶凡夫”

或者有人讲了:“这个善凡夫往生,一半靠佛力、一半靠他自己修行力。”

善导大师也不这样解释,说:一切善凡夫往生,也莫不皆乘佛力。

【彻底靠倒】

印光大师也劝我们要: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这个才是一个念佛的平稳的心态。不要自己一边念佛一边起疑惑心,半靠半不靠。

我们也讲过了,比如说:坐火车路长,要坐卧铺,在卧铺上面睡觉的时候,你们是不是通身放下啊?要通身放下吧!通身放下就是说我整个的身体,我就是完全地坐上去。坐板凳也一样,我就端端正正的,身体的重量完全坐下去,这叫“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

放下,圣道法门也讲放下,净土法门也讲放下。但是圣道法门放下很难放下,净土法门放下很容易放下。就像我们挑着个担子,“放下、放下”,你没地方放怎么放下啊?要有地方给你放。圣道法门自我修行的话,你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熏习,你不容易放下,特别在家居士,儿子是自己掉下来的一块肉……有很多居士就向我们师父抱怨:“师父啊!我也想放下,你叫我怎么放得下?”他说:“我放不下。”

这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确实,人的习性嘛,他如果不结婚、不生子──当然,我们作为出家人,我们很潇洒,“你放下!”

他说:“师父啊!你要成了我,你也放不下;我要成了你,我也放得下。”

他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了,因为他没有智慧,他过去业力牵引到现在,儿子又愚痴、又下岗,还没有饭吃,做老娘的心里面怎么不揪心呢?结果生了个孙子,小孙子生下来是弱智,“哎呀!我这个做奶奶的,心里面怎么不心疼呢?”

所以,在家确实障碍很多。所以,各位在家菩萨,你们辛苦了!我真的知道大家辛苦了。哎呀!我有时候听你们念经,听念什么经呢?我不是听大家念《阿弥陀经》,听大家念“人生苦难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听得越多,我越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感觉到这个衣服(指僧服)穿的不容易。你们家里面如果有儿子,正在读大学,长得年轻漂亮,请他将来出家,跟我一样穿这个衣服好不好?你不要让他将来像你一样,又是搞得到时候放不下,受这个苦,这样对他不负责任啦!要劝他念佛、劝他吃素、劝他出家弘扬佛法,你才是好母亲。

放下,以我们净土门来讲,我知道我是一个罪恶的凡夫,我把所有这一切放不下的,全部拜托给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放在这句名号上面,完全赌誓、押宝、抵靠在阿弥陀佛身上,就好像我们放下,往哪里放?放在阿弥陀佛──他给你一个平台,你才放下。

如果以圣道门的修行来讲,除非你开了悟,你有般若智慧,“哎!我都放得下,什么事情来,平淡无事。”像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没有事。”本来就不生不灭,本来世间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哪有什么儿?哪有什么女?哪有什么放不下的?无一法可得嘛!要达到这个工夫,你就真正放下了。不然的话,内心总要起波浪。

我们净土门,是知道我们这样的根机,没办法达到那样的程度,现在就把它完全投靠在这句名号上面。而这句名号,本身就是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性德、本地佛性的完全显露,不过是阿弥陀佛成佛,承担我们的罪业。《无量寿经》说:

为诸群生,

荷负重担。

阿弥陀佛说:“我来为你挑担子,我为众生挑担子,你有罪业,你有放不下的事,我来给你挑!”我们要舍得让阿弥陀佛挑啊!

我们就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儿子考大学考得上、考不上,“南无阿弥陀佛”;我的工作是好、是坏,“南无阿弥陀佛”;我将来是涨工资、跌工资,“南无阿弥陀佛”;我丈夫在外面忠心、不忠心,“南无阿弥陀佛”……你全靠南无阿弥陀佛,决定什么事情都慢慢向好处回转,你不要一边放一边想:“哎呀!我自己再想想办法……”你没有办法想!你有办法想,就不要靠佛了。

【佛力不可思议】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说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他举了三个例子。在《往生论注》的下卷,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举了阿弥陀佛三条愿,得出一个结论,他说: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

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说得很彻底、很恳切,只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是就往生来讲),还有包括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在极乐世界做菩萨、做人天的,他们所起“一切诸行”,供养诸佛、听闻佛法、神通无碍、广度众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缘自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都是佛的力量。他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举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叫“念佛往生愿”,以这一愿来证明,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

缘佛愿力故,

十念便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愿力不虚假,所以,十念念佛、一念念佛、念念念佛,个个往生!这样是往生靠佛力。

再举第二个例子,第十一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一愿,“凡是往生我极乐国土的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我不取正觉。”这个叫“必至灭度愿”“必至灭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必然达到大涅槃、成佛的意思。“灭度”,证悟不生不灭的法性,“必至灭度”就叫做必定成佛。以这条愿来证明,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成佛,不是靠自己。到那里成佛,还是靠阿弥陀佛的第十一愿去成佛。

然后又举第二十二愿:第二十二愿叫做“还向回向愿”,就是从极乐世界回头过来,到娑婆世界度众生,“修短自在”,就是“超越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从极乐世界回来度众生,广行菩萨道,行普贤行,也是靠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的力量。

往生极乐世界是来回票。你去往生,靠佛力;你到净土成佛,靠佛力;你从佛的净土示现回来、以菩萨身份度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阿弥陀佛是全承包、总承包、来回票,全部都有了,都在这句名号之内。

印光大师就讲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念得熟,成佛都有余。”这句话讲得好啊!我们最多就是成佛了,印光大师说:这句佛号你念得熟,成佛还有得多!多在哪里呢?“不仅保我一个人成佛,还能够度很多的人成佛”。当然,这个也在成佛功德范围之内,是来赞叹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说:我往生净土,在这句名号之内;到净土成佛,仍然是这句名号功德的兑现;到净土成佛回头度众生,仍然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一种展现。

所以,佛力不可思议!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0讲:信机与信法──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第四讲:信机与信法】

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今天我们开始第四个讲题——“信机与信法”(这是善导大师解释“机法两种深信”),而弃自身、归投于阿弥陀佛。

这一部分内容,在前一讲题,就是在“自力与他力”这个概念当中有所涉及。因为在我们净土法门当中,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对我们本身的信仰建设,对我们本身对自己、对弥陀这个法的认识非常重要。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讲题来说明。

【机与法】

佛教“机”“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所讲的,要“契理契机”“理”当然就是指法理;“机”就是指众生的根机。“机”“法”,就是弘通佛法、众生得利益的主要的关系。

“机”,就是指我们众生的根机;“法”,就是指世尊的教法。这是在各宗各派都通用的名词。

不过,我们今天这里所讲的“机、法”,在我们净土宗特别指出来:所谓的“机”,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总要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法”,也不是指其它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种种法门,“法”就特别指弥陀——阿弥陀佛这一方。所以,“机”指我们众生这一方;“法”就是弥陀那一方。

【机法相应】

学法总要机法相应,不管学什么法门,如果我们的根机相应于这个法门,当下就可以得证、当下就可以开悟。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他讲一部经、一场法座下来,往往底下开悟的、得道的、证果的、得无生法忍的无量无边,数字不在少数啊!往往都说几百万、几百万、多少亿、多少亿。他们就是机法相应。

佛不一样啊,大圣啊!他了知众生根机、知道你的根机,就讲这个法;讲这个法就可以开悟、证果。

如果机和法不相应,就得不到法的利益。虽然也是佛法,比如说我们也读诵《华严经》,《华严经》的境界非常的高超、殊胜,“我于一念见三世,十方三世一切佛”,《普贤行愿品》大家都读诵过吗?在这一念之内,贯穿过去、未来和现在,三世一切劫都在一念之中,十方法界都在一个毛尘当中,而且,这一个小尘埃不用扩大、十方法界不用缩小,十方世界都可以进去。这个境界,所谓“理事圆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虽然了解,但是,这个法我们来修学,我们就不相应了,我们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我们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就我们本身的根机、就机而择法。

这就好像人看病一样,我们到医院看病,不是看哪个药……“哎!这个药进口的、美国产,这个药很贵,四百块钱一粒”,然后看哪个贵就吃哪个药,那可能就要吃错药。吃错药怎么办?吃错药对身体就有妨害,甚至没有治好病,病上加病,这就不好了。

我们到医院去看病,虽然药柜上有很多药,但是,根据我们得的什么病,抓适合我们这个病的药,这叫做对症下药。这个医生才是个好医生。如果这个医生来了以后,随便胡拿一把药抓给你,这个医生叫庸医。庸医会杀人,庸医没有高超的医术,可能会误人的性命。

如果我们作为法师,或者说我们的莲友自己──现在印刷术很发达,经典流布也很广范,不管对治我们自己,还是我们告诉别人佛法,只要是佛的经典,这个都是法药,就抓起来,一大堆,“哎呀!你要学法!”都灌给你。庸医是杀人,“庸法师”,可能会杀人慧命。这就麻烦了!因为这个法不对机,法不对机,徒增苦恼,增加我们的缠缚。

所以,一定要观机、观察根机,有明亮的眼睛,然后择法。

但是,这一点不容易。

【善导大师的良苦用心】

我们这里所讲的就是善导大师,以弥陀示现这样的身份,他来帮助我们,就好像医生看病一样,他给你一把脉,“哎!你呀,是什么什么病……”,然后根据这个病,给你开一副药,“你应该服这个药”。所以,善导大师作为弥陀化身──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善导大师也是医师,他来为我们把脉。他把脉,是先说他自己,以他自身来代替,这就叫做示现:“我是这样,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祖师菩萨都这样示现,是以一来代替其余,让我们有一个自觉性。

这是我们善导大师在解释“机法深信”的良苦用心和深切的慈悲。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这段文,就出在《观经四帖疏》的上品上生。我们底下就要学习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就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须发三种心。

具三心者,必得往生。

何者为三?

哪三种心呢?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有这三个心,你必定往生。

大师又解释说:这三心,如果少一个心,你就不能往生。

当然,虽然说是三心,其实是一体的、成为一体。像在《弥陀经》里就说“一心”。三心是从三个层面来说明,真正落实下来,就是一个心——所谓信顺的心。这一段是在解释“深心”的时候,善导大师就说:

深心者,

深信之心也。

什么叫“深心”呢?就是“深信之心”

此有二种。

“深信的心”有两种。下面我来诵一遍,大家好好听好。这个可以讲非常重要,我们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机。所以,善导和尚很慈悲,来给我们画一幅像,来给我们拿一面镜子,说:“某某人啦!你就是这个样子!你看好,这个样子!”

一者决定深信:

(二种深信嘛,有一和二。)首先讲我们自身。如果对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你择法可能就不准确了,“哎呀!我是大乘根机、圆顿根机”,像我本人就是自不量力,那就是犯了过失。

善导大师首先就把我们自身的状况说明白,他说: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一者决定深信”:所有一切众生,你要修持净土法门,你必然要有这个深信,如果没有这个深信,净土法门进不来,挡住了,被我们傲慢的心挡住了。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禅宗开悟的大禅师,你就是说法度众生如云如雨的大法师(你要不学净土门,你按你的去学),如果想学净土门,这个就是门槛,能过这一关,你就能入净土门;这一关你心里过不来,说:“我就不承认我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净土门你就关闭了,你不是罪恶凡夫,不用学净土门了。

世间也有两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说起来,“似乎很压抑、很低调了,说得我一无是处啊”,你看,“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大师当然说他自己──善导大师尚且如此,那我们是何许人也?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现生证入念佛三昧,口念一句佛,就出一道光,他都如此,何况我等呢?

“自身,我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现下的状况。在我们佛弟子心中有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本来是佛”“现是凡夫”的矛盾,一听讲……禅宗的法门、一般的修行法门,他很少讲“现是凡夫”,他都鼓励你:“你本来是佛!你要敢于承担,你要有大丈夫的气慨,你不要那么卑劣!”这是角度不同。可是,我们顶了这么一个高高的帽子,“我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哎!还是一个凡夫。

“本来是佛”,理体上虽然如此,现实来讲,我还是凡夫──怎么解决?“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怎么办?这个矛盾。

净土宗入手点,就从我们“现是凡夫”这个立场来契入;其它修持法门,它是从你“本来是佛”那个理想的境界、你的本地觉性,然后让你像穿山、打隧道一样,“你现在是凡夫吧”,通过悟得佛性了,把这个“本来是佛”落实下来──这个谈何容易呢?

净土法门就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向。所以,大家学净土教,不能局限于原来的思维模式,不能局限于原来通途的禅、密、天台、华严宗……他们的观点。

【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所以,印光大师很恳切地说:

佛法种种法门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叫通途法门,

一种叫特别法门。

“通”就是普通的,“通途法门”就是普通性的法门;“特别法门”,就是有它特别、不同的地方,叫“特别法门”

什么叫“通途法门”呢?他说:

一切法门,无论大小权实,

不管大乘教还是小乘教,是方便权教还是真实了义教,叫“大小权实”

皆须以戒定慧,

以修行戒定慧──

断贪嗔痴。

令其尽净无余。

让贪嗔痴彻底干净、了无余剩,小灰尘这么大的贪嗔痴都没有,完全干净了。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这样断除一切惑业,证得本来的真心真性,这样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

这样的法门修持,比登天(没有翅膀想登天)还要难,叫“难如登天”

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不是像我们这样通身业力──什么叫“具缚凡夫”呢?“缚”就是缠缚、捆绑。我们身上被种种业力的绳索所捆绑。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你希望说“我用戒定慧,断贪嗔痴,达到尽净无余、断惑证真”,想都不要想!我们没有这个指望。

这叫“通途法门”,戒定慧为宗旨,以“断贪嗔痴”为我们的行持,以“尽净无余”作为我们证果的目标。

什么叫“特别法门”呢?你只要真信切愿,仰投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无论你功夫深浅,道业有成无成,智慧有大有小,通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个叫“特别法门”

它只所以特别,就特别在阿弥陀佛的誓愿。

所以讲,一切修持法门的人,要首先明辨这两个法门的区别,不可以拿着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阿弥陀佛大悲誓愿特别法门的利益。你不能说:“哎呀!怎么那么容易啊?这样怎么可以呢?”这就是拿通途法门的框子来套它,这就不是量体裁衣了,这个框就套错了。

印光大师很感叹!他说:从古到今,很多人自以为在弘扬佛法、在弘扬净土,也认为自己在弘扬净土宗,可是,他把通途法门的观点拿来讲净土法门,自以为弘法利生,其实是误害了众生、阻碍了佛法,还不知道。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要用另外一个思维模式。

比如我们这里讲的,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当中,他不谈“本来是佛”,他的入手点很恳切、很亲切──“我们现在是凡夫”,给我们画这幅像,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你看,凡夫前面没有讲那些漂亮话,“乱想凡夫”“颠倒凡夫”“罪障凡夫”“苦恼凡夫”“杂念纷飞的凡夫”“罪恶生死凡夫”……有没有说“清净凡夫”“解脱了的凡夫”?这不存在嘛!一讲凡夫,前面的说明词都是很差的。

所以,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罪恶”是因,“生死”就是果。我们造罪造恶,有这个因,就生死流转。我们的面貌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过去常流转】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现在如此,过去世也根本不好,过去世无量大劫的时间,我们都在六道里边轮回,叫“常没常流转”“常没”说明过去多数时间在三恶道,少数时间在人天道。像在水里边一样,埋下去了,好不容易在底下呛得半死,抬一个头出来,喘一口气,还没有喘过来,又埋下去了。你说这样苦不苦?我们好不容易投胎做一个人,干一个小科长,赚个一万、十万的,就高兴了、满意了,就觉得“我人生达到目的了”……嗯!又掉下去了。

人身特别难得!珍贵的人身,不拿来修持佛法,在我们这个宝贵的、比石火电光还要短暂的人生当中,没有修持佛法,结果我们造罪、造业,更加地沉沦堕落,太可惜了!所以,不学佛法的人,真的不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对自己人身的尊严和可贵,可以讲,这么一个宝贵的法器呀!──人身是难得的,你要投胎做畜生了,你要到地狱、饿鬼道了,那个法缘就太吝啬了!唯有人道堪闻佛法,结果我们没有修持佛法,把我们的精力、时间、生命、光阴,都放在追求世间的五欲,这个非常不值得。

我们过去世都如此过了,“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讲到这里,我们的眼睛,往过去不要看了,过去都是生死凡夫。

我们是一个罪障凡夫,这个要有认识。所以,现在是这个身份──现在是过去的结果,以果推因也好、因果相续的道理也好,我们过去世旷劫“常没常流转”

【未来无缘出离】

常叹息啊!过去的过了,不讲了,哎呀!不堪回首啊!过去都是罪恶凡夫,我们就眼睛看未来吧!“看我将来怎么样?”善导大师讲话很恳切,说未来,未来在我们身上

“无有出离之缘”:如果在我们自己身上想找到了生脱死的方法,找到自己出离生死的能力,这种可能性没有!一点可能性没有!你就死心了。

我们听到之后就冰凉了!就绝望了!

这三句话,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说明我们本身。这三句话,要“决定深信”,不要含糊动摇,说:“我可能这样,可能不这样……如果我努力努力,加一把劲,我今生可能证一个阿罗汉!我再使劲使劲,可能得到无生法忍……”这个就不叫“决定”,这个就是很骄慢的。“决定深信”,就是说: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对这件事实,如实地认识它,这叫“决定深信”

【深信】

讲深信、讲浅信,其实是相对于我们还没有信来讲的。比如说:你叫张兰花。那么你会不会说:“我决定深信,我就叫张兰花。”会这样讲吗?不会吧!如果这样讲,人家说:“哎?这个人可能是有问题,昨天可能出了车祸,脑筋撞昏了,今天早上起来,像扎尔多一样,在那里问。”

如果你自己不这样说,别人说了:“哎呀!某某人啦!我决定深信,你就是张兰花!”

“哎?怎么搞的?我就是张兰花,怎么叫决定深信?”

这就是说,因为还不认识,就像公安局要取案子、要找人,他开始有点疑惑,“是不是他干的呢?”嫌疑犯;哦!通过种种的证据,“哎!可能是他”“哎!肯定是他!”这时候才讲“我决定深信:这个事肯定是你做的!”这是个过程,一旦落实、定案了、就是他了,就不谈信了、疑了,也不讲决定不决定了,成为一个事实。

善导大师讲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骄慢,不认识我们的本来面貌,所以,用这个词,说:“你要决定深信,你现在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啊!”

大家对这一点有怀疑吗?

“没有!”

我们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是不是这样?

“是!”

未来有没有出离之缘呢?

“没有!”

在自己身上没有出离之缘。

【不要看自己,要向佛那边看】

善导大师讲“一向专念”,就是我们的眼睛不要在自己身上找,既然自己身上没有出离之缘,我们又想出离生死轮回,那要往哪里找?你的眼睛就要从自己这边移开来,向那里看,要向佛那边看,这才叫“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专门念佛!

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看自己,你就看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他是不是要救你?他有没有这个慈悲?他有没有这个愿力?

他如果只有这个慈悲,“我想救你”,但是,他没有这个力量,那也是白搭;他如果有这个力量救你,但是,没有这个慈悲,说:“哎呀!我不救你!你太罪过了!我不愿意救你。”那也白搭!

阿弥陀佛称为“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慈悲普救一切众生,愿力也能救度一切众生。

所以,我们一向专念,不要在自己这边看。我们很多念佛的人,学净土教法的,都在自己这边找。善导大师就告诉我们很清楚:你找不到啊!

【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活计】

怎么找呢?“师父啊!你看我妄想纷飞,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

不要说你妄想纷飞不能往生,你就是清净也不能往生。所以,叫你一向念佛,不要回头想自己的烦恼,把它彻底的放弃,把它彻底的看破。你妄想纷飞,当然不是你往生之因,既然不是往生之因,你干嘛要问它呢?它有妄想、没妄想,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跟你往生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

“能!”

我希望大家听懂。我们有妄想、没妄想,跟你往生毫无关系。

比如说:这个人,他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好是坏,他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他好嘛,“嗯!好、好、好!”;他坏嘛,“好、好、好!”

如果他是你的儿子,就不一样了:好了,高兴、欢喜;坏了,就悲伤、忧郁。

你把妄想当儿子,“哎呀!妄想少一点了”,哎呀!高兴了;结果妄想一来,“坏了!我就悲伤了”。你把它当做你的亲生儿子,你才在那里起伏波动。你要知道它就是你的敌人,“好坏跟我没有关系,我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

妄想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犹如天上的云,它要起,就让它起;犹如树上的叶,它要落,就让它落,是黄、是红、是白、是长、是短……所以,我们一向念佛,就把它彻底的放弃,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罪业凡夫,就以这样妄想凡夫的身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

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活计,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那种解脱的因缘,因为我们没有!

没有,就彻底放弃,眼睛投向阿弥陀佛。到哪里找?就到第二点“决定深信”

【善导大师的棒喝】

第一点叫“死尽偷心”,叫“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虽然这句话是禅宗经常讲的,也可以引用到我们这一宗里边来。我们为什么觉得往生不定啊?妄想不死啊!老是在自己这边找──找不到嘛!所以,这一点彻底放弃。

善导大师解释解释“机深信”,是让我们对自己彻底的失望、彻底绝望、彻底放弃。

净土宗这个地方,就是入手的地方。这是要熄灭我们的骄慢心。你想入净土门,善导大师就用这几句话:你要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你要知道自己没有出离之缘,决定深信自身没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念佛必生】

“那怎么办?”怎么办?眼睛就看到那里──“二者”。我们就看下面: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

你看!主人来了,大医王来了,救主来了!

这边是死定了,过去、现在、未来是无有出离之缘了。那么,我们的眼光就看到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这个“彼”是特指,我们在此界,佛在彼方,也说明我们净土法门是:有此有彼的法门、有来有去的法门、有取有舍的法门,跟禅宗就不一样了,禅宗是无彼无此、无人无我、无来无去、无取无舍,他必须要这样讲,本来是佛,佛性平等!都是如此了。净土门就有取舍,就有分别。分别,就有彼有此,“彼阿弥陀佛”

“彼”,还有拣择的意思,就是:十方诸佛虽然很多,但是不是药师佛,也不是释迦佛,也不是须弥光佛,也不是光明王佛,是特指这一尊阿弥陀佛。所以,“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这样,把我们的眼睛从一切法门当中、从我们自身引开,然后,从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法门里边,像聚焦一样,就聚到阿弥陀佛一佛身上。“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一尊!

彼阿弥陀佛什么呢?

四十八愿。

为什么决定深信这一尊佛呢?因为,唯有这尊佛为我们发了四十八愿。所以,“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翻开所有大藏十二部经典,没有第二尊佛为我们发如此四十八愿、为我们建立极乐净土、召唤我们回归极乐家园。所以,我们“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因为他为我们发了这样的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干什么呢?

摄受众生。

“摄受”就是救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就是指前面那个“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常没常流转,自身无有出离之缘”。这样的凡夫,我们自己完蛋了、绝望了!哎!阿弥陀佛不遗漏,发四十八愿,把你救度起来。所以,这底下讲的“众生”两个字,就是指前面那种没有出离之缘的造罪的凡夫。这样的众生,十方诸佛、通途的教法不能救度,唯有阿弥陀佛大慈弘誓、大慈愿力能够救度,为我们发这样的誓愿。所以说“摄受众生”。我们自己怎么办呢?

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不要怀疑、不用顾虑。“无疑”“无虑”这两个词,应该说,在前面的“机深信”当中,就已经给我们解决了。怎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之所以怀疑,是觉得说:“我罪过这么重,阿弥陀佛到底救不救我?”现在善导大师所解释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救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信机才能信法】

所以,首先要有“机深信”:深信我是造罪凡夫;深信弥陀救的就是这样的凡夫。深信我自己没办法解脱生死轮回;深信阿弥陀佛救度的就是没办法出离生死轮回的这样的人。

我们有了“机深信”,我们心里边才能信法。所以说,“无疑无虑”,没有怀疑、没有顾虑。

本来我们在怀疑,“哎呀!阿弥陀佛救度是救度,可能救度那个出家人;可能救度那个能读诵大乘经典的;排队的话,阿弥陀佛救人,可能救那个上根利智的排队优先。我肯定是落后的,我要是给扫垃圾扫到阿弥陀佛那小簸箕里边,我就高兴了。阿弥陀佛扫地,'嘟、嘟、嘟、嘟’扫进去了。哎呀!给我混进去了!混到极乐世界,也很高兴!”就以为我们是阿弥陀佛不要的。

恰恰相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救度众生,是以我们这样的凡夫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听明白没有?

“听明白了!”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以下根劣智优先】

“阿弥陀佛怎么以我们为优先考虑对象呢?”

释迦佛打了个比喻,他在《涅槃经》里讲了: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

父母有七个儿子,父母对子女,心都是很平等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大、老小都是我的孩子”“非不平等”。但是──

于其病者,

如果七个儿子当中有一个生病了,父母对这个生病的孩子,就特别地要照顾他,问寒问暖,“哎呀!你发高烧啦?吃点药啊!你好好休息啊!注意啊……”是不是这样?

“是。”

哎!你们都做过父母,都知道,对不对?

如来亦尔。

“如来”就是佛。

于诸众生,非不平等。

对众生都平等慈爱。但是,对烦恼罪业深重的人──

于罪苦者,犹加怜爱。

对于罪业特别深重、苦恼特别深重的人,佛格外地要去照顾他、要去怜悯他、爱护他。这才叫慈悲啊!

法门不一样!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其它的法门叫自力修行的法门。

奥运会比赛的时候,都是世界各国的游泳高手,在游泳池里比赛,他们的水性非常好,不可能会淹死,是不是?不可能在奥运会比赛的时候淹死了一个游泳运动员,这就冒出天大笑话了──不可能的事情。你在这里参加比赛,没有安全之虞。这个时候,因为是比赛这么一个场合,所以,你冠军就让你登上最高的领奖台,挂一个金牌;亚军,就挂一个银牌;第三名,就挂一个铜牌。再没有牌了。这是一种场合。

第二种场合呢?就是现在发大水了,有一个人,他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掉到水里去了。老大会游泳,多少能够在那里搏击风浪,他游泳有一定的技术;老二不会游水,不过,他刚好抓住了一块木头,浮在上面,随波逐浪,也还不会沉下去;老小既不会游水,又没有木头,只有几根小头发、还有几个小指头在水面上,在喊:“救……”又下去了。这个爸爸现在在岸上,看见这三个人──这三个人是你的儿子,你现在该准备救哪一个?准备怎么办?采取什么施救方案?

这个爸爸有两个,一个爸爸说:“这三个儿子啊,我早就教他们说:'我们这里是水乡,可能会发大水,你们要好好学习’,你看!老大就比较听话,学会了,奖励他,我应该先救他!老小懒惰、不学习,现在淹得要死了,你活该,让你淹死!”会这样吗?会不会?

“不会!”

这个爸爸一来,一看,哎呀!首先第一个,“嚓”,下去,先救老小,把老小救起来,再救老二,老二救起来,再救老大,这样三个都不会漏,是不是?这样就救三个儿子了。如果先救老大,结果回头一看,老小已经没有了,找不到了。

这三个儿子就代表我们众生的三种根机:

大儿子代表上根利智,他能够按照世尊的教法如实修行,对治烦恼(这个风浪就代表烦恼业力),他能够搏击,烦恼一起来,用智慧观照,当下令它息止,“我用戒定慧,我怎么让它止息”。这是老大——能够修持的上根利智。

老二是中根,他虽然不会观照烦恼、止息等等,但是他心地比较善软,能够修持五戒十善(这个木头,就是他修的),“我还不至于沉下去”,这样,他不至于堕落三恶道,他还可以靠着五戒十善,能够浮在人、天上,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可以活一段时间。

老小是指那个下根劣智的,既不能修戒定慧、断贪嗔痴,又不能够五戒十善,老是造罪造业,身上还绑一个大袋子,水一打湿了,沉的不得了。

我们不仅不能修持,还有无量的罪业,风浪一来,我们就沉没在这当中,只有在那里喊救命:“阿弥陀佛啊!我妄想重,请救救我吧!阿弥陀佛啊!我罪过大,怎么办?请救救我吧!”

阿弥陀佛,就是大慈父,他来了,所以,他第一个先救的就是我们了!

我们如果妄想多、烦恼重、罪业深重,你不要担心,不要担心他把你抛弃了。你那个想法,都是把阿弥陀佛当外人看。如果当阿弥陀佛是我们本来的大慈父,你决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哎呀!老父亲啊!我确实很差啊!但是,怎么办?我确实想往生!”

修行的法门跟救度的法门不一样,修行的法门是以上根利智优先;救度的法门是以下根劣智优先。

【到极乐世界,争先恐后才对】

像我们救人,你越是穷苦,我就越先救你。

有个大富长者来布施,“这个地方发大水了、起大火了,一把火烧干净了、大水冲的干干净净了,我来发救济粮”。发救济粮,大家都来领。有一个人,家里穷得一分钱也没有,说:“哎呀,我不行!我是穷光蛋,人家肯定不给我!”

我们发救济粮,如果都认为“穷光蛋,一个不给”,我们发不出去啊!穷光蛋,“我要来救济,就是救济穷光蛋,你最有资格来领救济粮”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也是视察灾区的,我们娑婆世界就是一个重灾区,娑婆世界叫“五浊恶世”,其它净土可能不是灾区,人家能够国泰民安、四季丰收。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重灾区!烦恼重重、沙石遍地,所以,阿弥陀佛就带着他的功德法粮──六字名号来了,说:“来!来!来!我是大富长者,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这是《无量寿经》讲的。“我在无量劫里边,我修成一个大施主,我是大施主,就要去视察灾情了,普遍济度贫穷的人,如果不这样,我不成佛!”好!他现在修行圆满,成大施主了,成为一个大富翁,带着六字名号的功德宝粮来了,说:“我要普遍救度十方众生,特别救度娑婆世界重灾区的造罪凡夫,大家都来领功德粮。”怎么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你的,都发给你。”结果我们往后面缩、我们退让,说我们不够资格,这样跟阿弥陀佛的心就不相应了。

听明白没有?

“听明白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挤着进去,“哎呀!我最穷,我家里最没钱,先给我吧!”佛还高兴。这个时候,应该争先恐后,不要说:“哎呀!这个时候,我得礼貌礼貌、让一让。”

“往生极乐不讲礼貌的,有一个就是我的!”要有这个心态;下地狱,“哎哎!不去!”那才行。

结果现在不一样,下地狱争先恐后,到极乐世界都很礼貌,“你先去,你先去,你有资格!你修的好,你去!我没有资格,往后退……”这个事情怎么能够退啊?

到极乐世界,争先恐后才对。“我最有资格,因为我罪业深重,我最有资格申请这个救济粮。我修行差,我最愿意往生,我最想往生。如果我不往生,那就不得了,不堪设想!”这样的想法。

有一次,有一个莲友,我在问大家,我说:“诸位莲友,如果你们这一生不能往生怎么办?”

底下马上有一个莲友说:“哎呀!师父!你不要讲这个话!我这次一定往生,你千万不要说'不能往生怎么办’。”

哎呀!我一听就知道他有救了,他很想往生,连这个假设的话他都不愿意听,听到毛骨耸然。“哎!师父!你千万不要讲这个,我一定要往生!”这样,他就有迫切的心。

有人讲:“不能往生就算了嘛!下次再来嘛!”

这样的人,完了!也只有算了。这叫“算了居士”,我也遇到不少“算了居士”。什么叫“算了居士”呢?“不能往生就算了嘛!”“算了居士”。那就算了!这个“算了”,我给你算不清帐啊!到了阎罗王那个地方去,阎罗王算盘一打,“啪啦、啪啦”“算了居士!来啦?”算一算,功过一打称,“下地狱!十八层,为你单开第十九层,旁边呆着吧!”

【勇猛念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知道我们是这样的根机,我们这样的根机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摄受的对象,我们无疑无虑,不要顾虑,不要怀疑,不要说“我不够资格”,往后退让,应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勇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有劲!念一句,步步踏在莲花之上,声声活在光明当中,步步向着极乐净土迈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点都不虚恍。

“南无阿弥陀佛……”好像脚底下飘乎乎的,“能不能往生?”

怎么不能往生?所以,“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看,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看,这个叫起死回生。前面说:决定深信自身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弥陀愿力,定得往生!

【信机、不信法】

有很多人,他只信第一点,说:“师父啊!我完蛋了,我肯定完蛋了,我肯定不能够出离了,我这辈子肯定完蛋了!”老是强调第一点,没有第二点深信。这不叫“机深信”,这个叫罪恶感,怀抱着一种罪恶和恐惧,将来堕落到阎罗王那里去。

所以,我昨天跟他们在一起聊,也谈到了,很多莲友每天在复习一句话,他念佛都是念那一句话,就是:“我某某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他先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子,“念佛要达到开悟才能往生,我没有开悟,所以,我不能往生”。今天过了,晚上一拍脑门儿,“我今天开悟了没有?……没有!所以,我不能往生了!”今天就讲“不能往生”;明天还是如此,“念佛要清净心、没妄想才能往生,可是我还有很多妄想、没有清净心,所以,我不能往生!”他每天都说:“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你每天这样讲,到临终的时候,怎么能冒出一句说你能往生呢?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讲:求生极乐世界的人,要“作得生想”。你要时刻想到说“我决定能往生!”当然,不是说“我有能力修持”,就是这里的法深信,“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摄受我这样的凡夫,虽然我是造罪造业,但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定”,是决定下来的,不动摇的;“得”就是能够,就是得到,你决定可以往生的,没有含糊的。

我们大家是不是罪恶凡夫?

“是!”

我们这样的罪恶凡夫是不是定得往生?

“是!”

你看,这个答案就很清楚了。

往往我们很多人,如果不学习善导大师教法,他第一句接受了,就不接受第二句:“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以我不能往生”,这就跟善导大师唱反调;“能够往生的,不是罪恶凡夫,所以,他能往生。他能够有上根利智、好好修行,达到什么程度,他能往生;我没有达到,所以,不能往生。”

【真实信心、虚假信心】

善导大师的两种深信,特别对我们的根机。信我是造罪凡夫,信弥陀救这样的凡夫。这样的信心,叫做真实信心。这样的信,是真信。如果不是这样的信,就是假信,“我相信我有修持,我有读诵什么经典,所以,我能往生。”这个是不是真信啊?

“不是!”

不是的。

我们之所以能往生的原理在哪里?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不是“靠我的修持力,定得往生”,我没有修持力。

我们的眼睛,还是刚才所说的,要转过来,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就是“一向专念”“我自己这边,早就看透了:心很黑、很污秽、很染污、很肮脏,是贪嗔痴具足”,所以,把这个心不要当宝贝,把它抓起来,“呸!”扔掉!

所谓“厌离娑婆”是厌离什么?就是厌离这一颗心啊!你还老是把它保住,天天把它当宝贝修修补补──你看,我们很多人就很可怜,我说大家太可怜了!

如果说我们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已经是破了,风雨飘摇,又漏雨、虫子又蛀、到处又透风,梁都快塌了。人家慈悲你,在旁边给你盖了一栋别墅,请你去住。结果这个人他不去住,没有福报,他每天抱着这个房子在修修补补。这个人愚痴不愚痴啊?

“愚痴!”

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啊!我们愚痴不愚痴啊?

“愚痴!”

我们愚痴啊!

这个小房子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的心。我们贪嗔痴具足,有很多三毒烦恼的虫子,有很多恶业烦恼,让我们这个心破碎、痛苦、难过!阿弥陀佛建造的极乐家园,建了一个别墅说:“你那个心不要了,我给你换一个佛心,你来吧!”结果我们自己老是看不到那个别墅,老是在这里修修补补,“哎!我这个地方虽然不行,补一补。大概心里边有一点……补一补,修修补补”。这个时候,你不要做修修补补的工作了!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断气的这一刻,我们还要体谅它。但是,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还是靠念佛。所以,把这一点抛弃掉,高高兴兴地搬家,到那个别墅去住。

这里也要打一个比喻。圣道门的修行,就是一般的法门修行,跟净土法门不一样。

一般法门,就说这个房子破了,破了以后怎么办呢?“不行!我自己建一个新的楼房”,自己建新的楼房,必须打基础,是不是?

“是!”

然后,买材料,钢筋、水泥、瓦块……还要设计图纸,然后找工人,付工资,慢慢辛苦地建,建、建、建,建一栋楼,住进去。这个就是一般修行法门。

净土法门不这样,阿弥陀佛给你建好了,说:“你是我的儿子,我儿,请你来住!”你只要愿意进去住就可以。

所以,一般修行法门,就是要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础,要懂得建房子的设计、建房子的一些图纸──我们要懂得教理,怎么建房,你要知道哪里、哪里怎么样……

我们学净土法门,即使教理不懂(房子怎么建我们不知道),我虽然不懂,阿弥陀佛懂不懂?

“懂!”

人家都建好了嘛!我们只要愿意去住就可以了。你能懂、不能懂,问题不大,不障碍。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是建好了房请我们住。

经常讲了:你戒定慧的基础如果不牢靠,这个房子是肯定要倒的,对不对?

“对!”

戒是基础,你这个房子如果建在沙滩之上,肯定是要倒掉的。

但是,阿弥陀佛的房子会不会建在沙滩上?

“不会!”

他是建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的戒是非常清净的,六字名号是非常坚固的,我们这六字名号的房,是决定不会倒塌的。

如果我们自己修行,你一定要持戒严格清净,不然的话,你根本不可能建立这幢房子出来,我们还是那个破房、危房,然后屋雨下漏,没地方藏身。在娑婆世界流浪、飘摇、受苦。

善导大师不仅在一处,他在《往生礼赞》里边也讲到“机法深信”。善导大师整个的著作,都体现了“机法深信”的道理:深信我是一个恶机、罪业的机、轮回的机、没有出离之缘的机;深信弥陀能救度我这样的众生。这个叫做“机法深信”

把它集中在一起讲解的,除了我刚才说的这段文之外,在《往生礼赞》里边也有,他说: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我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

我们是具足烦恼,不是具足清净。“具足”,你完备了,具足烦恼凡夫。

善根薄少。

我们善根薄少,不是善根深厚。

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这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大家以后,如果听到人家来赞叹你说:“某某人,你善根深厚啊!”

“哎!”你说,“对不起,谢谢你的恭维,善导大师告诉我,善根薄少,所以,我谢谢,不接受。我念佛。”不要给他蒙住了。

“我善根深厚,我功德无量,我本来是佛。所以,我就在这里呆着度化众生……”这个都不符合我们的身份。

所以,我们“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这是“机深信”

转过来: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

阿弥陀佛的宏伟誓愿。

及称名号,

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不仅信,而且我们要落实,所以下面说: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下至十声、一声等,

定得往生。

这是在《往生礼赞》里边同样来说明。

我们比较这两段文,刚才说过了,如果我们这样的信,这个叫正确的信仰,净土宗正确的信仰;如果不这样的信,就是错误的信。

错误的信包括很多:“我没有烦恼了,才可以往生”“我没有妄念了、清净了,才可以往生”“我开智慧了,才可以往生”……如此这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信,也是虚假的信,因为对我们的根机来讲,不真实;跟阿弥陀佛的誓愿来讲,也不符合。所以,这个是虚假的信和错误的信。

什么是正确的信呢?“我是造罪凡夫,以自身业力,必然堕落。然而,阿弥陀佛大誓不虚,称念名号,必得往生”,这个是正确的信;“我虽然妄想纷飞、我虽然烦恼不净、我虽然没有智慧、我虽然没有出家、我虽然、虽然……有很多虽然,但是──我有一个但是,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我必定往生”,这样的信就是真实的信、正确的信、决定的信、深深的信。不然,其它的都是虚假的、错误的、飘忽的、不定的,最后的结局——往生不定。

所以,这个是第一步,我们净土宗讲“信愿行”,这个就是“信”。它分为两个方面:信自身无力,信弥陀有力。这个就叫做“信”

不是信“我有力”“阿弥陀佛有力量,我也有力量,靠一半,结合一点点”,那个就打了折扣,就不完全、就不深。

我们把我们的心彻底的掏空,“我什么都没有”,让阿弥陀佛的愿力彻底的灌满,这个就深了;说“我有一点点”,那就浅了嘛!你挡了一部分了,甚至都挡到这儿来了。我们只有罪业、只有流转。

刚才讲到,有的人老是讲:“我罪业凡夫啊!我妄想纷飞呀!我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极乐世界?我肯定不可以去的嘛!……”这个不叫“机深信”,恰恰相反,这个叫罪恶感,这样抱着悲叹、绝望流转于三界之内,没有利益。

【信法、不信机】

第二叫做“信法不信机”(这个其实也不叫“信法”,因为“法”“机”是对应来的,你信机必然信法,信法必然信机),就是一个观念,说什么呢?“我相信阿弥陀佛愿力广大无边,罪恶凡夫念佛一定往生;不过我还不念佛,佛给你们念,我不念。为什么?我是上根利智啊!我是开悟度众生的,我要在这里住持法道!”这样从道理来讲、观念来讲,他认为这个可以,但是,他内心不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这样也不得利益,对不对?得不到利益。

就好像一个介绍的人说:“哎呀!这个医生是神医,他有妙药,你这个癌症晚期、绝症,他一治就好;不过,这个药给你吃,我不用吃,我很健康,我是飞行员的身体很好!”这样,这个药对他就没有利益。

其实,我们都是罪业凡夫。所以,这个药我们都要吃的。

【机法深信要同时存在】

“法深信”,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机深信”,就是给我们看病把脉。“法深信”,就是了解我们这样的根机以后,说:“哎!你这样的众生,只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付药给你!”你服下去,定得往生。

所以,“机法深信”要同时存在。

【不信机、不信法】

如果不信机、也不信法,“什么六道轮回?什么'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我根本就不相信!”那当然,这样的人,根本不信往生极乐了,这样的人,就属于世间邪见的人,就谈不上了,像这样的人,连佛菩萨都不能教化他,只有阎罗王能教育他,“啊!你来了!你不是不相信吗?”晚矣!悔之晚矣!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讲:

大命将终,

悔惧交至。

此时悔惧,又有何及呢?大命快死的时候(他平时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快死了,就发现:“哎呀!冤家债主都来了!哎呀!真的有六道轮回啊!”害怕了、恐惧了,来不及了,“呜”下去了。

【信机又信法】

信机又信法,这个叫做老实念佛人、谦敬念佛人,乘彼佛愿力,定得生西方,现生得安稳,临终佛来迎。我们叫做“信机又信法”

“信机”,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谦敬闻奉行”,谦卑──其实也谈不上谦虚,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就把我们本来那个高慢的心放下来,相对于自己原来不知道是一个罪业凡夫这样的心态,叫“谦”,谦下来,“哎呀!我是罪业凡夫,我无有出离之缘”“敬”,就是“信法”“阿弥陀佛能救度我,我当然恭敬礼拜。”所以,这个是老实念佛人、谦敬念佛人,机法双重深信。

【念佛,妄念不能起作用】

这样,现生很安稳。为什么安稳?我们不会自苦自恼:“有妄念?有妄念很正常嘛!我就是这样的凡夫嘛!所以,我就以这样的身份来念佛嘛!”

这样,我告诉你:很妙啊!如果你这样的想法,妄念就不能够起作用了,它就不能拿你怎么样了,因为你看破它了,你知道它是贼、你认识它是贼,这个贼就不能为害你;你把这个贼当你的亲生儿子,它就能害你。

所以,我们很多人,一方面说:“我不喜欢妄念!”

我说:“你讲假话。你就把这个妄念当你的儿子,每天在盘它,每天照顾它,每天把它养得白白胖胖的。你如果真的不喜欢它,你就彻底抛弃它──你这个家伙是贼,你不要骗我,你不要模糊我,你打扮得再花枝招展,打扮得怎样好看,装出一副贤善的样子,装出一副很清净的样子,我也不被你骗;你来了一个狰狞的面貌、很恐怖的样子,'你看,我很凶猛’,我也不被你骗,因为我有依靠——有阿弥陀佛。你这个才叫看破它了。”

我们现在都不是这样的,“哎!好一点了,你看,我清净一点了,哎呀!这个妄念不错!我清净一点了!”好了!被它的伪善的面貌所欺骗;“哎呀!这个妄念很凶猛啊!烦恼很厉害啊!师父啊!你看我怎么办啦?”好了!被它恐怖的面貌所恐吓。所以,你没有眼睛。

要看破它,你看破它了,知道它是贼了,它就不能扰乱你的心志。

我们念佛,不是说心中没有妄念,是有妄念又有何妨呢?它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心宽广,旷旷荡荡,像太空一样,妄念起就起,妄念落就落,像云彩一样,它走来走去……你在这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师父,天上起了云,那个云彩在那里走来走去,碍我的事,师父,怎么办?你看是不是把那个云彩让它停下来,我这样才能安心念佛,不然我安不了心、念不了佛。”这样对不对?

“不对!”

但我们很多人就让我为他办这件事情,我实在办不来。他说:“师父啊!我念佛有妄念,你怎么让我妄念停止?我才好念佛,不然我念不了佛!”你心里念佛,有这个妄念了,你觉照、知道了,再继续念。我们念佛,对佛的信仰广大!像虚空一样。

我们既然是凡夫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当然,作为在家人,会想儿想女,出家人可能想寺院的一些事情、弘法利生的一些事情,自然的起起灭灭,本来这个就是生灭法。昨天的到哪里去了?没有了;明天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又过去了,三心不可得!到哪里去找它呢?

可是,我们很执著它,它就有了根。你不是很喜爱它吗?每天在培养它,给它灌溉这个根,让它长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所以,现在断它的根、断除它,怎么断?念佛!“你不能妨害我,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了依靠。”你起了妄念了,想:“哎呀!又有什么关系呢?回来我继续念。嘿嘿!妄念我这次可把你看准了,你再也骗不了我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跟它有一种做游戏的感觉。时间越长,它就觉得它黔驴技穷,知道:“哎呀!我这个主人厉害,骗不了他了”,它就乖了、它就收缩了、它就萎缩了,它就慢慢地就退场了嘛!

所以,这一点,大家不要妄上起妄,有了妄念了,然后一想:“怎么办?不得了啦!”──昨天给你讲了嘛!怎么办?不用办!怎么办?“佛来办!”怎么办?就这么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不至于妄上起妄,让你的心很安稳,所以讲“现世得安稳”

我们很多人念佛,自苦自恼,“哎呀!哎呀!哎呀!……”

所以,佛就很着急,说:“众生啊!我因为知道你有这样的病,你有这样的苦恼,你有这个担子,所以说,我来给你挑。”结果我们自己紧紧地抱在我们肩膀上,说:“阿弥陀佛,我自己挑,不给你挑!”

所以,我们这一切,让阿弥陀佛来打扫,我们只管念佛,有妄想、没妄想,随它去!所有的一切,不是我们所要管的,我们只管念佛,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1讲: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看破】

善导大师的机法两种深信,让我们对净土门建立一个正确的信仰。我们既不自卑自下,也不傲慢自胜、好高骛远,就是很实在地以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老老实实的:“我既然是一个愚劣的凡夫,阿弥陀佛不嫌弃,我深信这一点,就自甘凡愚,甘心这一点来念佛”。所以讲,不自苦自恼,不要妄攀高机,认为说:“我可能是一个很殊胜、现生能得念佛三昧,得不到三昧也能得清净心”,如果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一个奋斗、争取的目标──当然自己审量自己的根机了,如果达不到产生苦恼,由此苦恼又产生怀疑、担心和恐惧,这个就大可不必了。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把自己这一点看清楚。

也谈到说“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念佛”。什么叫“看破”呢?看破我们本身、看透我们自己是“无有出离之缘”这样的人,烦恼具足、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我是这样的人”,把这点看透彻、看清楚、看明了,这样,我们就舍掉它,舍弃自身,不在自己身上找答案,因为我们身上找不到答案。不在自己身上找,说:“我有能力解决我的生死。”这样,眼睛就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

像我们办事一样,比如说这件事情我拜托给张三来做,张三有能力没能力,我就要考察他、要顾虑他。我不请张三来做的话,张三有能力没有能力跟这件事情没有关系。

现在来讲,就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完全拜托给阿弥陀佛,仰承阿弥陀佛,我们不靠我们自己,我们舍弃了自身。既然不靠自身的话,它有能力、没有能力,它有妄想、没有妄想,和它了无相干,跟我们本身能不能达成往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是单念这句名号,从早到晚,想到的是完全仰靠阿弥陀佛,所以,全看佛这一边,“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救度我,那我就能往生”。所以,自己这一边,等于就死了,打死了自己。大家要舍得死,不要不舍得死,死了这个妄想心。

我所讲的这些,都是我们妄心用事,很多人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契入口,妄心用事,也是用一般法门那种观念……但是也没有理解,比如讲禅、密这些法门,这些圣道修行的法门,它所讲的都不是指我们这个妄心,也都是让我们在真心上面来用,真心、真性。结果我们因为没有悟到真心真性,把这个妄心就当作是真心,这个叫认贼作父,你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不过,圣道法门是要看破这一点,找到自己的真心真性,然后从性起修。

净土法门,看破这一点,我不能开悟,我转移、我移向六字名号,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彻底觉悟了、圆满实相了。所以是舍了自己这一颗妄心用事,完全归投于佛的愿力。

这两个可以讲是根本不矛盾的。不过,入手点具有方便和困难──难易有很大的差距,有的适合我们,有的不适合我们。

几天以来,我们讲法,大家听闻,所破斥的都是我们不要执着自己、妄心这一方面,说“我要达到怎样、怎样,我个人要修到如何、如何……”这个都是虚妄的。就是以我们这样众生的一个根机,你就咬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被阿弥陀佛的愿力牵引,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机法两种深信对我们在修持实践当中的启发,也就是:我们甘守凡愚,老实念佛,不自苦自恼,不好高骛远,能行多少走多少。阿弥陀佛这个“乃至十念”“一向专念”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广大无边、很有弹性的数字,“乃至十念”是很有弹性的,乃至出家人,乃至在家人,都可以;乃至清净心念佛,乃至你没有清净心念佛,都可以;乃至有智慧,乃至无智慧;乃至有功夫,乃至没功夫……所以,它是一个弹性词,它才能够包容万机。如果它是固定到某一种,“一定要这样”,他说“一定要清净心十念才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没有这样讲,他说“乃至十念”,他没有说“括弧,清净心十念”。这个“乃至”就包含了万机,所有一切根机,就你根机所能够做得到的,你能够念念不舍、相继念佛,都叫“乃至十念”

善导大师解释的“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就是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深信不疑,我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在往生这件事情方面,全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改变,誓此一生,永不改变,这样就决定往生。

【放下】

昨天也许没说明白,关于放下,也有的莲友说:“师父说净土宗放下很容易,可是我还是觉得很难放下……”

这里讲的放下,其实也就是提起来。所以,祖师不是讲嘛:“你要放下!”

“放不下……放不下怎么办?”

“放不下就提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为我们很多事情,比如说这个做不来,儿女的事情……你看,我不考虑能行吗?还是要考虑了;那一方面要讲修持,怎么办呢?这个“放下”有两种:

一个就是从事相上面,世间百态,你首先要看破它,知道它是生灭无常,苦、空、无常、无我,这个要看破,这一点你要觑破。这一点看不破,还以为多好,这样就谈不上了。净土宗愿生极乐世界,首先把这点都看破了,要能看破。

第二点放下什么呢?刚才我们上一节课所谈的,也都是放下的道理,就说“我是一个凡夫”,不要说“我凡夫怎么办?我要修成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连这个修行的心也放下来。不要认为你能修到什么程度,你就这样子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很好了,这样就够标准了,这样就符合条件了──你这样不身心自在吗?你不要去提得很高,“哎呀!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我要万事、家庭、儿女什么都不管……”,你要有本事出家就出家,既然在家,你就依你在家的身份,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父、为人子,士、农、工、商,你做好你的事情,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可以。所以,不要提又提不起来,放又放不下去,自苦自恼。

我们是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要讲我们这个身心,整个娑婆世界都是我们要放下的,因为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嘛!有什么呢?所以,它好也好、它坏也好,都不在这个妄心方面去做文章。

所以讲到说,它会打扮,“哎呀!我的主人啦”(你看,它把你叫主人,其实它是祸害我们的),“你看,我现在比较好一点了”,哎!我们被它欺骗了。所以,我们对于妄心,看破它、觑破它、放弃它,放下就是放弃,“我不指望你,我只靠阿弥陀佛”,这样我们的心就平淡、很稳当,没有谁能障碍我们。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

下面我们今天就接着学习第五讲。第五是“圣道与净土”,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四对很重要的观念:

“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舍圣道,归净土。

讲到这里,有必要把我们前面讲的稍微地复习一遍。我们一开始就讲到“难易二道”,难行道、易行道,这是龙树菩萨判的;底下昙鸾大师又解释为“自力与他力”,自力修行的法门和他力救度的法门;道绰大师,在这里就判为“圣道门与净土门”,圣道门就是难行道、自力法门,净土门就是易行道、靠阿弥陀佛本愿力救度的法门,所以,这个是一脉相承。

我们讲法脉传承,这就叫法脉传承,总的宗旨、观点都一致。不过,到道绰大师的时候,他的判释比较系统、比较规范,在我们相承的祖师当中,他把净土门,作为一个单列的名相说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就讲净土宗、净土门。我们在净土宗、净土门规范的名词之下解释的时候,就说明它是易行道、他力、佛力救度法门。

【道绰大师与《安乐集》】

道绰大师是什么样的一位大师呢?也有必要略作介绍。

我们学净土宗,很多人都拿念佛珠,我们每个人都拿念佛珠,念佛珠的发明者就是道绰大师,知道不知道?念珠是道绰大师发明的。他当时在山西汾州这一带教人家念佛,一开始没有发明念珠,就用谷子、米粒、稻谷计数,就“一斗”──

“今天念了多少佛啊?”

“今天念了一斗佛。”

就是一斗小米粒,或者是多少,“我今天念了一斗半”──这么计数。这样子也不方便,那时候,“今天念佛念了一石佛”,我们现在听,听不懂,什么叫念“一斗佛”“一石佛”?它是这么一个计数方法。

大师看这样不方便,就发明念佛珠,给大家拿了计数,这样比较方便。

道绰大师,他是生于北齐,也是在南北朝时候在齐国、这个时代。他离开昙鸾大师往生之后正好是二十年,离开昙鸾大师的时间不久,昙鸾大师入灭二十年之后,道绰大师就出生了。

道绰大师天性很温和,温良、谦让,善根很深厚,受到乡里百姓的赞扬。

他本身开始学的是《涅槃经》,《涅槃经》当时很风靡,所以,他讲过好几十遍的《涅槃经》。《涅槃经》是大乘经典,是很有名的一部经典(昙鸾大师是“四论”的学者,以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等“四论”作为讲说)。道绰大师讲《涅槃经》几十遍,可见得对《涅槃经》是很有研究的。

后来,他有个机会到了昙鸾大师的石壁玄中寺(就是现在的玄中寺,在山西太原附近,玄中寺是净土宗的祖庭。在那里,我们净土宗三位有名的祖师大德,都和那里结了缘。最早的就是昙鸾,创建这个寺院),道绰大师走进去一看,了解了昙鸾大师的修行,知道昙鸾大师这么一位高德、有名望的,都最后舍了“四论”讲说,归入净土,所以,他心里很有感触,他就讲了一段话,他怎么讲呢?他讲:鸾祖和我道绰来比:

相去千里悬殊。

“昙鸾大师的智慧,跟我相比,那就相差得天差地别了。”

尚且舍掉“四论”讲说,

回转自力修行。

将《大智度论》、《中论》、《百论》这些是圣道门修行的、开发自己智慧的,他舍掉了,然后回转过来,不靠自力修行,而靠阿弥陀佛本愿,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尚转自力修行”

唯信弥陀本愿,

称佛名号,已见往生。

好,他已经往生西方了。

传记记载很明确:昙鸾大师往生之前,遍告四野,道俗四众弟子好几百人都来给他送行。自己端着香炉,念着佛,大众都能看见……或者听到天乐盈空,也有见到诸佛菩萨,拿着幡花宝盖来迎接,所以是很有影响。昙鸾大师这么一位人物“尚且回转自力,唯信本愿,已见往生”

况我小子,所知所解,

何足为多,而恃此为德!

“何况我这么一个末流、下劣的小子,我所知、所学的很浅陋,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可以作为依怙的呢?”

他也是非常有净土的缘,一见到昙鸾大师如此,当下就仿效前贤,自己就舍掉了、不再讲《涅槃经》了。他回想自己,以前虽然讲大乘空观,但多数都在教理方面,很少落实在行动之上。现在就踏踏实实来念佛。

道绰大师,至此后,相传讲说《观经》两百遍。这个数字我们都很难想象──他一生讲这部《观无量寿经》讲过两百遍,以前还讲过几十部《涅槃经》。大概从几十岁,比如从四十岁、就算他讲四十年,一年得讲五部《观经》,如果三十年的话,一年都得讲七部,所以,他是经常讲。

我们近代的印光大师也很赞叹道绰大师,他讲:绰公大师很慈悲、很怜悯,专讲净土法门,这一部《观经》讲两百遍。

现在的法师都没有这样的一种道风,什么都讲,他们不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不是为了慈悲众生,以为“我如果只讲这一经,人家就觉得我智慧不够发达,'你就懂这一部经,其它不懂’”,所以,为了争门面、好看,不顾及众生利益,什么都讲。

道绰大师真正的慈悲众生,反复讲,一部《观经》讲两百遍。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他的著作,流传在世的最著名的著作,也是我们净土宗相承的论著,就是《安乐集》),《安乐集》,“安乐”两个字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是综合各部经教当中能够劝发我们起信心、破除我们疑惑、让我们能够安住在弥陀誓愿、专心念佛之上,往生西方净土。综合各部经典,有关于劝发我们求生净土、专称名号的经文,然后加入自己少少的一些评语、注释,成为这部著作,叫《安乐集》。

道绰大师这里面也有几点,讲他的经历。说讲《观经》的时候,曾经有僧人入定当中看到道绰大师念的佛,他的数字达到多少呢?像七宝山那么多。

道绰大师每天念佛七万遍。道绰大师在那里劝化大家念佛,七岁以上的小孩子都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

玄中寺我去过一次,那个地方交通可以讲很不方便,到现在都算不方便,崇山峻岭,现在是修了路进去。古代的祖师弘法,我们就难以测度,他怎么把这个庙子一下建到深山老林里边?“你这样不是不方便吗?”但是结果,他反而能够弘化得很广泛。而且说道绰大师讲完《观经》(经常讲经,许多人来听,听完之后),说念佛之声“声震山谷”。因为我有看到这一段,所以我去那里就看看,玄中寺那个山谷,哎呀!那个山谷很雄伟、很大。我就能想象出道绰大师当时在这里的时候,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山谷里边,道绰大师一讲完法,大家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声震山谷、很壮观!

唐贞观三年四月八日,

道绰禅师预知往生时至,

通告缁俗弟子,

闻而赴者,满于山寺。

很早他就跟大家讲说:“我要往生了。”这样也是一样,出家、在家人都来了,结果看见什么呢?

咸见昙鸾大师在七宝船上。

昙鸾大师驾乘西方七宝船来了,大家都看到。告诉道绰大师怎么讲呢?

汝净土堂成,

但余报未尽耳!

“你呀,在极乐世界净土那个讲堂、宿舍都完全搞好了(就是说你往生已定了),不过你在这个世间的余报还没有尽,你还有弘化、度众生的任务,还有事做。”讲了之后,就看见──

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之,

人人皆得,其色鲜白,薄滑可爱。

讲完之后,化佛和天女就在上面散花。结果大家都把衣服拿起来,都来接(如果我们在这里讲、散花,可能大家都跑出去了,“哎呀!我也接一点点”)。这个花,非常的好,色泽很艳丽、很柔软,非常可爱,很多人都接到。

众乃惊叹,大生信服。

这样大家没有不信服的,即使原来不信的人,也改转邪见,相信道绰大师的劝化。

等到七十岁的时候,道绰大师忽然又长了新的牙齿。七十岁,老的牙齿掉落,然后换新牙齿,这个是很奇特的。色身更加的康健,容色焕发。

道绰大师是在八十四岁的时候往生的。往生之前,精神非常明爽。

在当时的时候(唐朝),声隆远播,他在山西弘法,道声远播到了西安──长安城里面,所以,帝王都来皈依,很亲近、很崇仰──这么一位很有名的净土宗的大师。

善导大师就是道绰大师的弟子,是他亲自面教的弟子。善导大师二十几岁,就到了石壁玄中寺,来拜道绰大师为师父。所以这个法脉是很亲的。

【圣净分判】

道绰大师的著作《安乐集》当中,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段叫作“圣净分判”,这一段文稍微长一点,解释起来要花点时间。

这段文,道绰大师是以一种问答的方式,和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一样,龙树菩萨“难易二道”也是问。这是菩萨、祖师慈悲我们,我们自己问不出来,他自问自答。“难易二道”就说了:“哎呀!修得阿鞞跋致太难了,太困难了,时间太久了,可能要堕落,我修不来啊!看看有没有易行道?能够快速、稳当达到不退转,你就给我讲易行道?”自问之后回答,先喝斥:“你这个太胆小鬼了!”然后说:“你真要听嘛,我就告诉你。”然后说:“这样、这样……我龙树也这样,我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难易二道判”问答的大概。

这里,道绰大师就起问:

问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的过去,久远不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在久远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或者是投胎做人、做猪、做马、做狗、做羊,六道轮回之中,既然有佛性,诸佛都出现教化众生,我们做人的时候总遇到佛法,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我们遇到佛就不止一次了,可能多生多世遇到佛了,所以说“远劫以来,应值多佛”“值”就是值遇,从道理推断,应该遇到了很多佛,对不对?大家今天能到这个讲堂来闻法,那根本不是说这一次才遇到佛法,确实是远劫以来多次遇到了佛法。既然多次遇到了佛,佛都讲法度众生,每一尊佛都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什么我们(底下就提问了):

何因至今,

什么原因一直到今天──

仍自轮回生死,

不出火宅?

怎么到今天还在这里轮回呢?还不出三界火宅呢?这个问题要追根求源。善导大师也有句话,他说:我们从过去世初发心的时候,跟很多诸佛菩萨都同时发过心的,那些诸佛菩萨难行苦行都通过了,他们都或者得了阿罗汉果,或者得了菩萨无生法忍,或者已经究竟成佛了。这等诸佛菩萨:

难行之行已过,

三祇之劫已超,

早已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了。

万德之行已成,

成了、万德圆满了。

灌顶之位已证。

得到不退转、得到十地菩萨,乃至成佛了。我们想到这一点就想说:

我身无际已来,

这是善导大师想到我们自己:我这一个自身,从久远、没有边限的时间以来──

共他同时发愿断恶,

我们大家也不要小看了,老早以前跟这些诸佛菩萨可能在一起、一道修行过、一道发过愿。好!大家说:“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们也举手了,“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过愿之后,这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释迦佛……他们都修行成佛了;结果我们发了愿以后,又下来轮转,我们曾经“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

他竟不惜身命,

行道进位,

因圆果熟而证圣。

这些已经成佛、成菩萨的,都已经是成了佛、成菩萨了,因中圆满,证悟圣果。数量多少呢?

逾于大地微尘,

整个大地磨成粉末、磨成尘埃,比这个数量还多──一个尘埃代表一个佛菩萨,比这还多。但是反观自身: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哎呀!这么多同发愿,人家都成佛了。结果到今天,还是:

虚然流浪,

我们空空地走过,还在六道当中轮回,叫做“虚然流浪”;不仅虚然流浪,也有收获,收获了什么?

烦恼恶障,

转转增多,

虚然流浪就流浪了,反而我们的烦恼、恶业、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艰苦,感到越来越苦恼,障碍越来越深重。

福慧微微,

福报、智慧很薄浅。所以,这样一想之后:

忽思忖此事,

不胜心惊悲叹者哉。

这一想完之后,心里感到很惊:“哎呀!人家都成佛了,我还在这里做凡夫”。难道说我们这无量劫的修行──请问大家,这无量劫里面的修行,没有一次不超过今生吗?我想可能比今生殊胜的有很多。

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座,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居士,说不定前世你做过多生的出家人,你做出家人的时候都没有解脱生死,现在成了在家人,把握会更大吗?所以,我们就在这里轮回,一世不如一世,“烦恼恶障,转转增多”,从过去推未来,还是“无有出离之缘”。道绰大师这个疑问,是代我们提出来的,代我们真正想修行的人,也代大家提出这个问题。下面,道绰大师就给出答案,他说:

依大乘圣教,

为什么我们旷劫流转生死?他依据我们大乘佛法来讲,你没有成佛是因为: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两种殊胜的法门,“不得二种胜法”。这二种胜法,你遇到一种,都可以排除生死轮回。我们没有遇到一种胜法,所以不出轮回。

哪两种呢?这个就叫做“圣净二门”,道绰大师把一代佛教、把大乘佛法分成两个类别:

一谓圣道,

“圣”就是圣人的“圣”;道路的“道”

二谓往生净土。

这样就分成两门了。说这两门法,你遇到一种,你就可以解脱生死。

前面说我们“多生多劫,应值多佛”,多佛总会讲些法门,为什么又说我们没有遇到这两种胜法呢?这里讲的,就是说我们过去虽然遇到,但是圣道法门我们根机不相应,净土法门又不产生信愿,这样遇到等于没有遇到,这样又虚然流浪了。遇到圣道法门跟你说:“你本来是佛,你可以开悟成佛。”但是我们修不来,空空流过;净土法门,你又不相信,这样,我们还要轮回。

【圣道难证】

道绰大师分成“圣净二门”的目的,是要劝告我们归入净土一门。下面他分析说:

其圣道一种,

今时难证。

既然两门,是不是两门都让我们选择呢?道绰大师不是这个意思。他说:圣道门不行了,圣道门很难修证了。“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这个“今时”是指道绰大师的时代,离开现在已经是一千三百多年了。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前,道绰大师都感叹说很难证悟,那现在是难中更难。道绰大师说“今时难证”。为什么说难证呢?他举出两点理由,然后又举出了一个经证,叫作“二由一证”。哪两点理由呢?为什么圣道法门难以修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

二由理深解微。

这个都是原文原话。第一个理由,是说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在道绰禅师的时代,初入末法;我们现在是正在末法当中,所以这个时间),离开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离开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很遥远了,所以“一由去大圣遥远”“大圣遥远”怎么就难证了?

【正、像、末三时】

在我们佛教里边,佛法分成正、像、末三时:正法、像法和末法。那末法之后,就到了法灭时期。通途的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一万年过后就法灭了。

什么叫正法时期呢?释迦佛成佛、住世到灭度,这前后总共五百年的时间,有教、行、证三法在世──教、行、证。“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典、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在世间,这叫有教;“行”是指有人能够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如法地修行、有能够如法修行的人,叫做行;“证”是有依照佛的行法、以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按照这样修行,就可以离开生死轮回,得到阿罗汉果位、得到无生法忍的果位,不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说有教典、有修行人、有证果的圣人,这个叫做正法时代。

正法时代,众生的根机,跟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因缘很接近的人,他才能投生在正法时代。如果跟释迦牟尼佛在同时代出生,受释迦牟尼佛教化的,那更是根机成熟的人。所以,往往释迦牟尼佛当场教化众生,就有很多人得果位,因为他根机成熟了,他在正法时代。

正法时代有教、有行、有证果的圣人。时间越往下延迟,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慢慢就淡薄了,而众生的根机越来越恶劣,越来越不那么纯熟,所以就生在像法时代,乃至末法时代。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更加悲叹了,不过还好,比灭法时代还强。

什么叫像法时代呢?“像”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于正法,看上去也很兴盛,像法时代就是:有教、有行、没有证果。就是在世间有三藏十二部教典流行,也有人在那里真实修行,不过,虽然修行,但是,能证圣果的非常少了,像法时代,说阿罗汉像大白天的星星一样,那太少了,所以叫做有教、有行,而缺乏证果的圣人,这叫相似于正法。

什么叫末法时代呢?末法时代有这么一个特色,叫:只有教,无行、无证。“教”就是说教典很多,你看,《法华经》、《涅槃经》……现在印刷术发达,一般寺院里面都有大藏经,三藏十二部都有,“教”还留在世间上。但是,能够按照这样的教理如实修行的人,没有了。

比如《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家也读过,都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像这些教典,我们会背得很熟,但是,我们不能够如实地落实在我们身上,这叫“有教无行”。我们也做不到无人、无我,我们也做不到空观。所以,这个叫没有修行。没有修行,底下证果更谈不上。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开悟了;就是有人开悟了,开了悟,还是凡夫,开了悟,离开了生死还早得很,何况连开悟的人都没有?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叫做有教、无行、无证。

我们现在就属于末法时代,“去大圣遥远”,离开释迦牟尼佛越久,众生的根机越下劣。这是第一点难于修行圣道法门。

【理深解微】

那么第二呢?

“理深解微”:也是根机不堪,圣道的教理讲得很深妙、很玄妙、很深奥。这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讲经的法师或许从理路上能够给你讲清楚,但是我们做不来。“理深解微”,就是你能够如实地解悟圣道门所讲的空性的道理,是非常困难的,也很少能解那么一点点,这叫“理深解微”。所以,往往大家谈空、谈有,谈多了,其实往往会偏离中道,不一定我们有正确的悟解,这样就会造罪业。

所以,由这两点理由,我们修学圣道法门很难成就。它的义理讲得很深妙,比如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话讲得多干脆、多好!但是,理是如此,我们做不到,理解也理解不来,“生死就是生死了,烦恼还是烦恼……”

由于这样的原因,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就行不通,关键还是我们根机不行。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所以,底下道绰大师又引用《大集月藏经》说:

我末法时中,

亿亿众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说:“来到末法时代,我的弟子们起行修道,他愿意修行,想成道、得证圣果,成千上万亿那么多,但是没有一个得到圣果的。”

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所讲的就是这个末法时代的现象。

也有人查阅大藏经,《大集经》没有这段原话。这段话,道绰大师叫“取意文”,他综合《大集经》──我们刚才所讲的三个时代,末法时代有教、无行、无证,这也是天台宗、各宗各派共同认识了。在末法时代,很少有人修行证果,所以是综合经文的意思,做解释性的表述,不是原文这样讲的。蕅益大师、印光大师都引用,虽然不是原文,但是,他讲的是佛的意思,而且讲的简洁明了,所以,后来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是通宗通教的人,这个经都看过了,都引用这句话,反而不是引用《大集经》的原文,因为道绰大师总结得非常妙。所以,蕅益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这历代的净土宗祖师大德在弘扬净土教的时候,都引用道绰大师这句原文。说:“末法时代,亿亿人起行修道,无有一人得者。”

“我们会不会碰巧碰上啊?”哎-!“哽”碰上了──瞎猫碰着死老鼠,“给我碰到了!哎呀!师父,我怎么碰到阿罗汉了?”逮上了──不可能的事情,修行不是碰。

这一点说明了:圣道法门难以修证。

底下,道绰大师的本意说出来,通过比较时代和根机来说明,只有净土法门可以修行: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在道绰大师的时代,他都这样悲叹:“哎呀!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而且我们处在五浊恶世当中,圣道门已经关闭了,我们的根机不堪,走不过去了,只有……”你看用的这个词都是很恳切的,“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所以,到了这个时代,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圣道门的根机,道绰大师不认同这个观点。

当然,修持圣道法门的人,他可能也不认同道绰大师的观点,说:“哎呀!只要你是那个根机,末法时代照样修行!”这话讲的也不能说他错,但是,你看看事实,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就知道社会乱相丛生,众生烦恼深重,可以讲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谓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这一代不如上一代,下一代还不如这一代。烦恼越来越多,五欲繁华越来越丰盛了,外有境界的诱惑;内有烦恼的逼迫。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我们修学佛法,要根据时代来选择。印光大师也讲了嘛!“冬葛夏裘”,还有“夏葛冬裘”“冬葛夏裘”就错了,“葛”就是那种非常薄的衬衫,“裘”就是指裘皮大衣。冬天要穿棉袄、大衣,夏天就要穿衬衫透凉,不能把时节搞错。你生活在什么时代,就按你这个时代来选择修行法门。你生活在正法时代,你是这个根机,禅定坚固、戒律坚固、慧力坚固,你可以修行戒定慧。你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了,你还羡慕,“我要能够八宗并弘,我要三无漏学,我要六度万行度众生”,这就好像来到冬天里边,还想要抖自己的架子,好像说“我身体很健壮,可以穿单衣”。天气很寒冷啊!这个时候就要加衣服了,保暖了。我们到了末法时代,环境恶劣,修行的环境恶劣,空气就像冬天很冷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要靠阿弥陀佛温暖的棉袄把我们包起来,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身体抵抗,“我能抵抗得住”,抗不了。

时代不一样了,因缘不一样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嘛!世间人也讲要识时务了,人家办事说“天时地利人和”了。我们看我们的修行:“天时”我们没有占上,因为我们没有生在正法时代,对不对?生在正法时代,你占上“天时”了;“地利”呢?没有得上,我们没有生在他方净土,我们生在了五浊恶世,你看看!“地利”没有;只有一个“人和”──阿弥陀佛要救度你,这一点再抓不住就完了。“天时”没有,“地利”没有,“人和”再没有,你就只有六道轮回了。所以,我们没有得到“天时”、没有得到“地利”,但是,我们抓住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有这尊佛就好!

这尊阿弥陀佛救度,超越时间性的,正法、像法、末法,乃至法灭的时代,都可以救度众生,所以,他不受时间限制;他是遍度十方一切众生,罪恶界、五浊恶世、他方净土,通通可以救度,所以,他也没有地域的差别,所以,得到阿弥陀佛愿力救度的法门,等于三法具足。按世间讲,“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突破这些障碍。

若非如此的话,就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道绰大师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叫:唯一的通路。

【道绰大师第十八愿释】

是故《大经》云:

得出这个结论了,又引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又叫《大经》,我们净土经里有三部经典,《无量寿经》简称为《大经》,因为它比较厚,另外,它详细地讲说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叫《大经》;《阿弥陀经》也叫《小经》,因为比较薄,很简略,所以叫《小经》;《观无量寿经》,就叫《观经》),“是故《大经》云”“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指什么路呢?哪一条道路呢?就指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这个净土门就是指第十八愿,这个唯一的通路,就是指念佛这一条道路。所以底下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也叫做“取意文”。所以,作为大师,他们解释经文很简略,但是,简略当中很有概括性,而且能够切中要害。比如这段经文,第十八愿的愿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里他没有说“十方众生”,他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

也有人就有疑问了:“哎呀!道绰大师这个解释不正确!经典里面没有讲'一生造恶’,为什么你这样讲啊?”道绰大师,他是引用《观经》里边的……取了《观经》下品三生的人,《观经》下辈三品都是一辈子造恶的根机,十恶、破戒、五逆,这里道绰大师为了点明“十方众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众生,因为如果不说明的话,我们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愿文,会觉得说:“十方众生,对!对!对!是指那个有修行的、没有造恶的,是指那个精进勇猛的、上根利智的人,他才可以往生”。道绰大师知道我们有这个疑惑心,专门把《观经》下品这样造恶众生提出来,来作为十方众生的一个典型代表,说:这十方众生,就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救度对象,如果这样的众生能救得起来,那没有一个救不起来。所以,是举这个最差的众生。

就好像我们要赞叹一个医生一样,这个医生大病小病都可以治,但是,如果我们赞叹他医术高明,我们给一个奖旗,“妙手回春”,我们就要说:“哎呀!我这个病怎么严重,怎么样的各大医院看不好,然后你给我看好了。”这个才能赞叹。就是拿最重的病,来反显他医术的高明。

这里道绰大师就是以十方众生里边最恶的、临终的、没遇到佛法的、念佛很少的、几乎没有修持的这么一个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救度广大无边、一个不漏。所以,“十方众生”,他的解释更加巧妙,才真正包含了十方众生。

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哎呀!'十方众生’,是指那个上根利智、勇猛修行的人”,那个就不叫“十方众生”了,漏掉了下根之人!

所以,道绰大师在这里就引用《观经》来说明,把《观经》和《无量寿经》综合在一起,这是净土三部经一味的宗旨。

“纵令一生造恶”“纵令”两个字也很有意思,说:“即使你、假设十方众生,即使你一生造恶了,何况你如果不是一生造恶的,更加可以得救!”有这么一个意味;“纵使你到了临终的时候(叫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都可以得救!何况你平时就遇到这个法门,那更可以得救!”所以是拿这个一生造恶、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就是“纵使你是十念相续,称我名号”,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十句。“纵使你只有十念相续,你都可以(称我名号──十念相续,称我名号),都可以往生”,何况你是念念相续、远远不止十念的人!

所以,这一段,“纵令”两个字就有三重比较:

第一、纵令一生造恶,反显一生行善,更可以往生;

第二、纵令临终遇到这个法门,反显我们平时遇到这个法门,更可以往生;

第三、纵令你只是十念相续,反显我们念念相续,更可以往生!

大家不要误解说:“哎呀!只有临终的时候,念的那一句佛、临终一念才管用。”这个就错了。

道绰大师的解释是:即使你临终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何况你平时行善、多念、念念相续呢?岂不是更可以往生吗?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就是大师,他解释经文的妙处。

【】

虽然总的讲佛教有圣道门、有净土门。但是,来到末法时代,圣道门已经关闭了,因为“去大圣遥远”“理深解微”“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就不要让我们去走这个难行道了、去撞南墙了。所以,大师就很慈悲地说:“净土门正开放,你不要绝望,你即使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都得往生。”这样来讲,这个门很广大,所有一切众生,无论善、恶、男、女、念佛多、少、功夫深、浅,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底下就劝我们……在劝我们之前,他先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机。所以,底下大师很慈悲。先是就时代来说明,只有净土法门可以通行,底下再就我们的根机来说,只有净土法门适合我们的根机,劝我们修行净土念佛。

又复一切众生,

都不自量。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2讲: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一、若论大乘,未曾措心】

大众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道绰大师说:

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量”有比量、称量、衡量这几种含义。是以一定的尺度──下面道绰大师就拿佛法的尺度来给我们做一个比较,也就是帮助我们来比量自己。分成四段:首先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其次从小乘佛法的角度;再其次是从人天修持的角度;最后再来看我们的本性和起恶造罪。所以,大家知道:大乘、小乘、人天,再到起恶造罪,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

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先讲第一段,为什么说现在的众生不自量呢?我们讲修持佛法,首先讲大乘佛法了——成佛。如果依据大乘佛法的教理,“若据大乘”,大乘就盛谈什么呢?所谓:

“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真如实相”是经常通谈的,“真”是真假的真;“如”是如来的“如”“实相”“实”是真实的“实”“相”是相状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相”“第一义空”,第一、第二的“第一”“义”是义理的“义”“空”是空性的“空”。佛法当中谈真如、谈实相,谈法性、佛性,谈如来藏性、谈第一义空,都是讲的一件事。“第一义空”是说这个“真空妙有”,不是我们浅识浅见所理解的,所以叫做“第一义空”,是当下体性皆空;体性虽然空,可是能即一切相,这个叫“第一义空”。一般就讲“真空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还是真空。

比如说:我们用手在这里围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你可以说是有,因为大家看得到,有一个圆圈;但是,它并没有一个圆圈,拿也拿不出来,只有我四个指头,只要两手一合,就成了一个圆圈,你说有还是没有呢?你说没有,它有;你说有,只有四个指头和这么一个形象,然后“这个叫一个圆圈”。一切事情是因缘和合,它当下体性是空的;可是,现象上是有的,这是一个很简略的例子。桌子、板凳,一切万法都是如此。我们的心法也是这样,比如说用我们的耳朵听到声尘,然后内心起反应,产生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认识,这个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当下属于空的。

这些其实有的人很喜欢讲,有的人也很喜欢听,爱讲、爱听都可以,要能够落实才好。比如讲烦恼,烦恼也是空性的。人家讲我不好听的,骂我一句了,我一听:“嗯?烦恼了!”知道是空性的,还没有空,还在那里烦恼。我们这个人面皮很薄。什么最薄?脸皮最薄,一捅就破;什么最重呢?面子最重,重于泰山。“你不能破我面子,什么都可以破,钱给你都行”,这个都是烦恼了。甚至也知道:“哎呀!我就是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一张脸皮,但是,还是为它累”,这不就是空不了吗?你空得了,就没有什么了。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不能如实地观照。这叫“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曾未措心”“措”是放置的意思。我们心起心动念都有所缘、都有所执著,《金刚经》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好了,可是我们的心,都有住著:哎!是粉笔就是粉笔,男、女、老、幼、生、灭……都住在相上面。所以讲:起心动念,举念即错了,“起心即错,动念即乖”,你这个心念一起一动,当下就错了,就已经违背了真如实相。所以,你再怎样高谈阔论,再怎样去妙解妙思,这个都已经离开远了。所以,这些事很难。前面讲的“理深解微”就是指这个道理,谛理非常深妙,我们的解悟,“解”就是理解的“解”“微”是微细、微少、微小那个“微”“理”是道理。圣道门的道理很深妙、深奥、玄妙,我们的心不理解,很难能够解悟,更谈不上证悟。所以,即使讲经的法师,他所讲的也都是一种理路上所讲的,并不代表实际上做得到。这样在修持上就没有力量。

道绰大师他是过来人,他原来是学《涅槃经》的,讲过几十遍,还能超过他了吗?他就自己用自己的心境来说明,说“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契入。像虚空一样,没法把捉,这个空间,你要怎么抓它?你抓得住吗?抓一个布、抓一个苹果、抓一片树叶都可以,叫你抓这个虚空,没法抓。我们心不安住,老是要抓它,“空是什么样子?我悟了……”悟无可得,悟了,什么叫悟了?悟了,什么也没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听起来、做起来、理解起来玄妙高深。我们起心动念,执著、攀缘的心,对大乘深妙道理难以契入。修行从心开始,心都放不住、没地方、找不到落脚点,这样,底下就谈不上了。

【二、若论小乘,未有其分】

好了,大乘不能修了,我们就看小乘。道绰大师下面说小乘:

若论小乘,

修入见谛、修道,

乃至那含、罗汉,

断五下,除五上,

无问道俗,未有其份。

前面可能不太好明白,术语比较多,后面八个字很清楚,“无问道俗”,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道”是出家;“俗”就是在家;“未有其份”,都没有份,不是只说在家没有份。在佛的时代,他是说证阿罗汉,四果阿罗汉以上,往往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最高果位可以证到三果。可是,来到道绰大师的时代,他说:不管出家在家,四果,最高叫阿罗汉。最低、从低的第一个阶位叫见谛,见谛就是“见道位”,他是心中明了、见道了,看到明明了了,真理明了在心中,叫“见道位”;二果叫“修道位”,由“见道”再去“修道”,二果阿罗汉的位子;三果叫做“不还”,他在天上(初果阿罗汉要七次来到人间,最迟要七次从天到人间,七次往返,可以证果,证到四果;)三果就一次在天上,所以叫做“阿那含”,三果梵语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罗汉,阿罗汉就是不生,他不生不灭了,得到四果阿罗汉,就是最高的果位了。所谓“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

“断五下,除五上”:什么叫“断五下,除五上”呢?“断”就是断除;“除”也是除灭。断除五种下界的烦恼,和除灭五种上界的烦恼。

佛教讲“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个叫“三界”。三界,欲界是最低的,叫做“下界”;色界和无色界在欲界之上,叫“上界”

欲界有五种根本烦恼,一般简略称叫做: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五种根本烦恼。这五种根本烦恼不断除,欲界不能出,所以叫“断五下”

在色界和无色界,也还有他的五种烦恼,有色贪、无色贪,贪他这种禅定之乐,贪乐,掉举……,这种种烦恼。这个如果不断除,不能出三界。所以,出三界是很不容易的。

欲界它的特色就是有欲爱,有性别的差距,这个都叫欲界。人界的众生都在欲界里,欲界天也有,叫“六欲天”,有六层天是欲界的。你比如说所讲的玉皇大帝,大家看,玉皇大帝也在欲界,但是他比较轻微,因为他还有王母娘娘,他也有这个欲。不过天人的欲,他比较淡薄。像人间,需要男女交合,然后才可以生孩子;作为天人来讲,他的欲爱就是简单地过个眼神,不必身体接触,他比较薄弱。

再一个,欲界,像我们人界众生,所谓肉体凡胎、血腥所成的肉体,粗劣四大,地水火风,所以,我们身上没有光明,都很粗燥、粗劣。天人他就比较微细了,跟人不一样,而且都有光明。

天也分多少层天,最低的,刚才讲过就是欲界天,欲界天他还没有断除欲爱。如果禅定成就,就可以断除欲爱了,禅定都有不同层次的。禅定升天又分成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什么叫色界呢?色界就超过了欲界了,他已经没有欲爱这种分别了,也没有这种男女之相了,所以,达到这个程度了。但是,他还有身体的存在,“色”就是色身,色身的存在。他这个色身是很微细光明的。跟我们(我们也有色身)是不一样的。

如果禅定更深入,他要进一步往上升,达到什么程度呢?叫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完全是一种意识、精神领域的存在,连这个身体都不存在了,都没有色身的存在了。所以外道修持,最高的境界就是无色界天,一到无色界天,他是种很深的禅定,禅定能达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不出定,这样有人就误解这个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其实还早。八万大劫这个定一出来之后,还是要现出色身,还是要到三界六道去轮转。

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修阿罗汉,也不是那么容易啊!出三界,你达到这种水平了,你还早。何况我们根本就达不到,我们都在欲界里边,这三界牢笼难以出离。

所以,道绰大师就讲:“无问道俗,未有其份”

现在如果有人说“我证到阿罗汉了”,我们不要随便相信他,可能没有这回事。在唐朝的时代,根机比我们现在猛利多了,佛法比现在兴盛多了,道绰大师都这样说了,何况现在呢?

【三、若论戒善,持得者稀】

“大乘修行,曾未措心”“小乘证果,无有其份”

纵有人天果报,

这个毕竟在修持啊!由于人天果报本来不是解脱的,所以大乘、小乘修不了,只好降下一等,以人天善法、人天果报来比量比量看,看看修持如何。

纵有人天果报,

皆为五戒十善,

能招此报。

也是你要如实修持五戒法、十善法,这样才可以得人、天这样的果报。

然持得者甚稀。

能够如实修持五戒十善的也非常少,稀有难得!所以做人不容易。你想来生做人不容易的。所以佛陀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旦失去人身,不再得到人身如大地土;能够再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这么少,难得的人身。所以讲“持得者甚稀”

印光大师也讲了,他说:往生西方,比得人身还容易;得人身,比往生西方还困难。

我们往往有的人在做大梦,说:“我这样修行用功,如果我不能往生西方,我最少保证下一世可以得人身。”他的意思就是往生西方比较难,得人身比较容易,“我万一不能往生,我可以得人身”,这个就是错误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得很清楚:你得人身比往生西方还难,往生西方比得人身容易多了。为什么呢?一个靠自力,一个靠佛力。你要自己修持得人身,五戒十善你要能做到,不然的话,是没有份的。

我们以五戒为标准看一看:五戒,第一戒不杀生,有的人“哎哟”,鱼、鹅、鸭……都出来了。特别做家庭妇女,现在卫生和环境,蟑螂很多……很多人问师父:“不杀生,蟑螂能不能杀?蟑螂不算吧?”就问我。

我说:“你说蟑螂算不算?”

“那蚊子算不算?蚊子不算吧?那苍蝇应该不算啊?”还以为“不杀生,这些都不能算,这样我可以使劲杀”

还有的人,没办法,“阿弥陀佛!你去往生!阿弥陀佛!你去往生!”然后,“阿弥陀佛!你去往生!”这个都犯有杀业,这都有杀生──不杀生是比较难做到的,可以讲我们做不到。

杀生有多种:有直接杀(自己亲自去杀的)、有间接杀、有教人家杀、有随喜杀(看见人家杀生,很高兴,“哎呀!好!好!好!让我来就好了”,也有这样的,这个恶性很重,叫随喜。小的时候,看人家打蛇,自己没有打的,在旁边鼓掌,“哎呀!应该打!”这个也有杀生罪)、还有意杀(意念,比如现在这个饭店里,素食饭店,起这个什么素鸡、素鹅、素鸭,这个都不能吃的,你吃了这个就叫意杀,你吃素了,干吗要吃素鸡呀?还要吃鸡啊?要学那个扎尔多啊?还想干什么?这个叫意杀,有意念的杀业)。

所以,这个很微细,我们是做不到。

即使现在,现在更不比往常了,现在农民种植,可以讲众生的共业所感,不打农药,你几乎没有收成;要打农药,你就是杀生。有很多人就以杀生为业,不杀生没办法。比如说打鱼的、做农的,肯定都要杀生。问我怎么办?我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告诉你──念佛。”我说:“你能做到不打农药,你有那个本事说'我宁愿饿死!宁可饿死,不毁犯戒’,那就好了,就都好做。”就说“我宁愿饿死,我种田不打农药”,能做到吗?做不到,他还是买农药。那怎么办呢?只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哎呀!将来要往生净土。”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不然在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要和多少众生结下怨仇。

我们在城里边,说:“哎呀!我反正不种田。”你不种田,你要吃粮,你吃粮,人家农民粮卖给你,你也有唆使罪,你是拿钱买人家的,对不对?比如说:那个人不是你亲自所谋杀,但是你花钱买人家杀他,你还是主犯。我们花钱买粮,这个粮是杀生做来的,我们哪能脱得了关系呢?菜也一样,菜你不打农药,没菜吃啊!

所以,现在社会杀业很凶猛,我们老法师编印《戒杀放生文》,可以讲是很慈悲的。但是,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尽量地减少杀生。

再者就是要多多忏悔,专修念佛,内心想:哎呀!我罪业深重,我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可以讲,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干净的人了,我这个讲话,有人听了不太好听,但是可能是这样,因为我们是“五浊恶世”。我们来到五浊恶世里边,就是五浊恶人。“浊”就是混浊、浊乱、不清净,所谓:劫浊、见浊(很多污秽见解、邪见)、烦恼浊(种种烦恼逼迫身心)、众生浊、命浊(生命短促,体质不强健),这个都叫“浊”。俗话说“跳进黄河你就洗不清了”,大家跳到黄河里面去洗,能洗清楚吗?哎呀!洗一洗,跳黄河里洗澡,想洗得干干净净,越洗黄泥越多,是不是?我们现在不是跳到一条黄河里边,我们跳到五浊恶世里边,洗得清吗?你怎么洗,说:“我想清净一点。”你所带来的念头都是不清净的、都是染污的。比如说:恶念,起恶念是染污法;起善念是一个对治法,善念是不是就是一种清净的念呢?只有达到当体即空,(当然这是高标准了),这个才可以谈得上是清净,不然的话,这个善也是染污,他还是有执着。所以,不管我们是善、恶、染、净,我们通通已经是不清净了。

但是,这个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不是五浊恶世里的,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所以,我们就念这个六字名号,五浊恶人称念六字洪名,掉到黄河里的人要洗得清,只有把他拉起来,放到清水盆里边洗一洗。我们来到五浊恶世的众生想要清净,就要把我们(念六字名号)掉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面抖一抖,那里边才能洗干净,在这个世界不容易洗干净啊!

我们佛教有两句话,宗旨不同,含义不一样:一句叫做“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叫“心净国土净”;还有一句话,叫“国土净心净”

“心净国土净”,就是一种大修行人、菩萨,他们有这个誓愿力。这个世界、五浊恶世很染污,但是如果一念心净,“我可以转五浊为清净世界,所谓庄严世界”,叫“心净则国土净”,这个谈何容易呢?这个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就不要讲“心净国土净”了,如果你心净一净,你把长春市的空气污染能解决一下也可以,我“随之心净,则长春市净”,好了,长春市环保第一了。但是,我们看这个环境,非常的染污──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所以,以一个博地凡夫,我们修行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随其国土净则心净”,我们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万德庄严、不生不灭清净宝国,一到那个地方,我们的心当下一尘不染,当下万念皆除,当下真心发露,清净本体朗然独耀──国土一净,心就净了。这个是我们找的方法。

比如说现在的人,过几天就是十月国庆了,他们都会找到一些风景优美、环境清净的地点去旅游。为什么呢?“可以把我在繁华纷杂的工作尘劳当中的烦恼,你看,到黄果树瀑布,往那个瀑布底下一坐,周围雾雨蒙蒙,瀑布涛声阵阵,我就好像置身世外桃园,感到心里边什么乱糟事都没有了”,你看!不能够远走的人,也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到附近的公园,早晨起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哎呀!空气清新,青枝绿叶,心里面感到:哎呀!挺好,挺清净!

平常一出门就是车,嘀嘎嘀嘎;然后就是楼,一出门就是楼,很高的楼,有压抑感;然后打电话,“喂!喂!快点快点,什么事?”;然后领导又要来找你麻烦,同事也要有什么事情;做生意有什么讨债的……很多事!在这个环境下,怎么能心清净呢?

所以,我们凡夫,旅游业也在给我们证明,说:“你应该求生净土,你真的想到清净的地方去旅游,不如到西方极乐世界。”

【四、若论造罪,暴风驶雨】

这个就是我们力量达不到。道绰大师就说了三点,以这三点来比量我们的心: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没有措心;小乘,“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没有份;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

下面道绰大师又讲了……那么这个往哪里退呢?没有地方退了。大乘佛法修不来,那就说:“不得已求其次,修小乘吧”;小乘又修不来,不得已再求其次,就谈人天吧!人天也是“持得者甚稀”。这退到没有退路了,人天下来,就三恶道了。底下──

若论起恶造罪,

哎!这方面就有劲了、就勇猛了,说凡夫的心:

何异暴风驶雨。

如果讲造罪、造恶,这个力量很勇猛,像刮大风、下大雨一样。

大家在家里面有没有刮过这个风啊?我们佛教讲: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影像。世界灾祸连年,污染……其实都是人心毁坏掉了。我们往往心中也会起这样的风暴,风暴从内心里……看天气预报,就说:“在太平洋北纬多少度,经度多少度,产生风暴中心,然后以每小时多少的速度向哪个方向走……”,其实,以佛法来看,风暴的中心就在我们这个地方,从我们心中产生的风暴中心,以每小时多少的速度往外走,首先受伤害的,如果你是一个妇女,首先受伤害的就是你老公了,生气了,生气了,盘旋,有一股气,有一股风暴,然后口中就出来,就骂人,骂人然后就吵嘴,吵嘴然后就打,家庭不和谐。

今年的“世界佛教论坛”“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要不和谐,整个不谈。我们心里不和谐,这个小家庭不和谐;如果住在一个道场里边,大家共住,如果心不和谐,道场就不和谐;如果在社会上,大家心不和平安宁,这个社会就有种种的纷争冲突。

小到家庭、社会团体,大到民族,族和族之间、国家之间,为了争夺石油、能源,争王争霸,争本国利益、本族利益,产生种种的战争,都是从我们心里边所起来的。

所以,一切的过恶,来自于心源——我们这个心。可是又没有办法控制,“起恶造罪,无异暴风驶雨”。如果说这个心能够把它安宁了,世界自然太平了。所以,在这个世界,真的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愿生西方净土,有这个心,这个世界也太平很多了。因为我们愿生西方,我们不愿在这个世界跟你争名争利,你要石油,就给你,到极乐世界用不着石油,那不好了吗?就不吵嘴了、不打架了;你要名誉也给你;你要权势也给你,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我们最起码保证我们个人内心比较安静,熄灭种种的过分的欲望、要求,只要衣能够蔽体,吃饭能够填饱肚子。

所以经常说:“有饭吃,有佛念,千足万足。”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多大的希望,有一口饭吃,有一句佛念,我们就打一百分了,人生圆满了。“谢谢!感谢众生!感谢阿弥陀佛的慈悲!”千足万足。

没饭吃、有佛念──饭没得吃了,有佛念,还是千足万足,也一百分。有饭吃也不能保证你吃两百年,对不对?世间那么多饭,放到你嘴边,有一天你也吃不了;我就是饿的穷光蛋,没饭吃、没衣穿、有佛念,我也一百分,人生毫无遗憾。

所以,这个世间的事情随缘,精粗随缘得,是好、是坏、是贫、是富,一任前缘,就随我们过去世的业力,该如何就如何,这个就不管它了,过去的事,业力如此,是男、是女,是贫、是富,是健康还是多病。

道绰大师用这四个尺度给我们一个衡量,我们就发现:我原来是“起恶造罪,暴风驶雨”这样的根机。对于这样的根机怎么办呢?那岂不是要堕落吗?所以底下说:

是以诸佛大慈,

劝归净土。

“是以”就是所以,所以诸佛菩萨就大慈大悲,劝我们要回归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从前面来的,说:“大乘你没有措心,我不能劝你修大乘,劝你修大乘法门,你曾未措心,起心动念都是错;小乘不管出家在家,都得不到四果罗汉的果位,所以也不能劝你修小乘;人天,人天只是暂时不堕落,而且得到的人很少,所以,也不是劝你修人天。怎么办?只劝一条道路。”因为如果再不劝,他就起恶造罪,只有堕落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允许我们堕落,所以,只劝你一条:“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所以,分析圣道门和净土门,是显示佛的慈悲,劝我们要归心净土,这个要舍得。

这个要舍。我们修法,要有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往生的,我们就要抓住;对我们往生利益不大,甚至障碍的,我们就要把它放在一边──能舍。

“诸佛大慈,劝归净土”,历代祖师亦如是。下边怎么劝呢?

纵使一形造恶,

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这一段话与前面那一段差不多,也是用一种激励的方法、反显的方法。

“纵使”:前面说“纵令一生造恶”,这里说“纵使一形造恶”,即使你一辈子都是造作恶业的──我们在座的还不至于这样,我们还多少修善,奉持佛的戒律,多少,虽然不能说那么全面,讲那么严格,当然做不到,但多少我们还是有这个观念,有这个行为。所以,就拿这个一形造恶的人……即使是这样的人──

“但能”:只要能够这样。

“系意专精”“系”是系念,我们的思想、意念像绳子一样,系在哪个地方呢?专一在阿弥陀佛这一佛、念佛往生这一法,叫“专精”“精”就是不杂,精纯;“专精”就是不杂的意思。“系意专精”

“常能念佛”,经常念阿弥陀佛,有事无事,这句佛常挂口边。

【随忙随闲常念佛】

所谓: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这是一幅对联。

“随忙随闲”:就是这句名号。忙了,当然我就是暂时搁下来;稍微闲一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得一刻工夫就念一刻佛。

当然,这个都需要训练,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

比如说:现在每个家庭里几乎都有电视机,有的人说:“师父啊!我没有时间念佛。”

我说:“你那么忙?怎么那么忙啊?”

他说:“我很忙。”

“噢!那么忙。”我说:“你有时间看电视吗?”

“电视我要看一看。”

我说:“你有时间看报纸吗?”

“报纸也要看一看。”

我说:“你有时间跟朋友请客吃饭吗?”

“请客吃饭总是也要吃一吃。”

这么多事都有时间,何故念佛没有时间呢?老兄啊!不是没时间念佛啊!时间有的是,只怕没有心啊!你没有心,什么时间都没有;你有心,什么时间都有。所以,你可以把看电视的时间拿来念佛!

“我每天要看四个小时电视。”

“哎哟!太浪费了!”我说:“能不能省两个小时,拿一半时间来念佛呢?”

“我努力努力吧!师父啊!我边看电视边念佛行不行?”

我说:“行!”

“师父啊!我边念佛边看电视行不行?”

我说:“不行!”

“师父!你怎么又说行,又说不行?”

我说:“边看电视边念佛,是因为你要看电视,然后又不能把看电视的时间浪费掉,你多少念几句佛,这个是向念佛的方向进步,这个是可以的,应该的;边念佛边看电视,是本来念佛,你不好好念,你看电视,这个是把念佛往下降,这个不行。”这个重心不一样。你一天看四个小时的电视,现在抽两个小时念佛,另外两个小时看电视。那个时候,边看边念佛,也不要全看。看到什么程度呢?看到电视机一关,说:“老王啊!刚才电视看的什么?”

“哎!不知道!我刚才在念佛啊!不知道电视看的什么。”那就差不多了。

看完电视机一关,说:“老王啊!刚才电视看的什么?”

“哎呀!那个电视演的可好了!哎呀!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你这个念佛就假了)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说得生动的不得了,还说“哎呀!昨天连续剧,今天还有,哎呀!等到明天再看……”这个心完全埋没在世俗里边,还等到明天再看!看电视念念相续,今天依着昨天,还挂着明天。如果念佛也能如此,何愁不能往生!

我们念佛是正业──念佛人、修行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是正业;

所以讲要“系意专精,常能念佛”,随忙随闲,一句佛号。

初期念佛的人,他有个误解,他总觉得说:“我要有个完整的时间,一大块儿,我有一个小时就好了。”可是,又没有一个小时,那怎么办呢?你就根据你的时间忙闲。有两句话:“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是一副对联。说这个竹子再密,流水还是过得了。大家有没有看过?竹子很密的,一根接一根,但是不可能挡住流水;山虽然高,但是白云照样飞过。就说我们事情再忙(这个竹子密代表我们事情多,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但是这中间还是有缝),你肯定还有时间来念佛,哪里没有时间念呢?所以,“竹密不妨流水过”嘛!“事多岂碍念佛名”呢?对不对?事情多,照样念佛!那就说把零碎的时间──时间就像沙子,会从我们的手指缝里边不知不觉地漏掉了,我们把这个零碎时间都用起来。

比如说:我早晨起来确实忙,一起来、一睁开眼,我就提起佛号:我洗脸也在念佛;我刷牙“南无阿弥陀佛……”,你要觉得出声不方便,就默念;刮胡子也念,刮胡子,最好不要动嘴唇,这个有一点危险,就默念;好,现在上班了……这个吃饭的时候,也可以默念佛,走路、搭车也不要东看西看,“哎呀!这个广告真好!”外面的世界你不用看,坐公共汽车上,眼睛闭着,念我的佛号;出门办事出差,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船上都可以念佛,念佛的时间很多;上个卫生间,也可以念佛。那这样,你如果用心很细的话,你就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念。我觉得再忙的人,一天念个五千声、六千声是没有问题的。五、六千声才一两个小时,你哪能忙得这么忙?都能念出来!

如果这样,常能念佛──这就是一个心,就是说:我念念在佛号上面。

印光大师也善于打比喻,他说:念佛,主要是你要有这一点心,像孝子思念他的父母。孝子思念父母,你说他一定要花一个时间、找一个房间,坐在那里打坐慢慢想吗?会不会这样?不会呀。

现在比如说: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外地打工的时候,现在快到春节了,都想回家,他会向老板请个假,“哎呀!老板,今天我要想家了,老板,放一个小时假,我坐那里慢慢想”──他不会,他上班也是想,他下班了还是想,也不打扰他的工作。

我们也一样,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总是想到要回归西方净土,随忙随闲多念佛,这个是不障碍的,有这份心,自然而然佛号能提得起来。就怕你没有这份心,那样,再多的时间也没有。所以,念佛时间有的是。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如果果然能如此“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种种障碍,自自然然就消除掉了,这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底下说:

“定得往生”:果能专心念佛,决定往生净土,没有任何障碍。

何不思量,

都无去心也!

道绰大师在下面又恳切地劝导我们说:“哎呀!一切众生啊!你为什么不考虑考虑?你三思,你仔细地掂量、掂量。”

“何不”“你为什么不这样想呢!”

结果大家都没有往生的心,“我要搞这个,我要搞那个……”都这样子杂行──杂行杂修还谈不上,杂行杂修的人,还是有愿往生心的人,杂行杂修就不错了,他只是在行持方面、抉择行法的时候没有专修念佛,但是他还是愿生净土的。就是说“我愿意在此世开悟成佛”,或者“我愿意下一辈子再来,做出家人,建大庙子、度众生”,像这样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总结】

道绰大师这一篇文叫做“圣净二门分判之文”,判断圣道门和净土门。

圣道门就是圣人或者说具有圣人根器──是圣人的根器,他才可以行持的道路,所以叫圣道。

我们是凡夫,一讲圣道门,我们凡夫修不来;凡夫虽然修不来圣道门,还有一条:往生净土门。往生净土就不嫌是凡还是圣。道绰大师不是举了嘛!你“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何况我们不至于如此呢?我们念佛都可以去往生的。所以,整个这段文,我们再来把它读一遍,稍微地来复习一遍。

问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这个有听懂吧?听懂。说我们都有佛性,过去世都遇到很多佛了,我们也都修行过了,人家大菩萨,都成佛了、都成菩萨了、都成阿罗汉了,怎么我们还在轮回生死呢?一道发心修行,结果同班同学都成佛了,我们还在这里做凡夫。底下就回答:

答曰:

依大乘圣教,

不是依凡夫自己的想法,是依佛法的道理。

良由不得二种胜法,

“良”是良好的“良”“由”是理由的“由”。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这二种殊胜的教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所以,我们还在火宅之内。“火宅”就是已经着了火的房子,佛在经中把我们整个娑婆世界形容为“三界火宅”,我们还在这里面觉得很好玩。所以,佛很怜悯我们,说:“要烧到你了,你要出来。到哪里去?到净土去!”这个叫“火宅”

何者为二?

哪两种呢?

一谓圣道,

一谓往生净土。

大乘佛教,有两种法门,你能修一种都可以。

其圣道一种,

今时难证。

圣道这种法门,这个时代难以修证了。

一由去大圣遥远,

“大圣”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离开他太遥远了。

二由理深解微。

大乘佛法教理太深奥、幽玄,我们难以理解。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

我末法时中,

亿亿众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这就是说:靠自力修行圣道法门(也就是除了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外一切的法门,都叫圣道法门),这个法门,成千上万亿的人修行,没有一个可以得道的。

所以,大家不要在那里面去。奉劝我们都不要走这个窄道,很狭窄,亿亿个人录取不了一个,你干嘛去!(不选这一条)这个叫圣道法门,可以讲,这个时代,不契合我们的根机了。

当今末法,

现在正是末法时代。

现是五浊恶世,

目前这个时代来看,五浊恶世更加的浊恶,思想混乱,知见林立。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这个唯一的通路就是净土门了。净土门指什么呢?

是故《大经》云: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就引用经文来证明。虽然大乘圣道法门难证,并不是佛法没有希望了。所以,到这个末法时代,我觉得也不要太悲叹。末法时代虽然说我们没有阿罗汉,自己证不到阿罗汉、证不到无生法忍,但是圣道法门虽然是衰微了,净土法门正是时兴的时候,大兴于天下。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更加感觉到自力的薄弱,没有力量,烦恼汹涌、猛烈。

我们也讲到,这个世界,“无言说法”,只要你抬眼一看,出门搭车,做任何事情,都在告所你说:“你要靠他力,不要靠自力。”搭车是靠车的力量,打电话是靠电话的力量,就是你看个电视,也是电视机的力量,收音机也是靠他力……所有这些科技,都是外在的力量给我们提供方便。所以,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很相应,阿弥陀佛的慈悲在这个时候更加的明显,因为比较而言,其它法门修不了了。所以底下说:

又复一切众生,

都不自量。

怎么不自量?

若据大乘,

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

修入见谛、修道,那含、罗汉,

无问道俗,未有其份。

纵有人天果报,

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

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

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

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这段文读下来之后,感觉到很通畅,觉得道绰大师遣词造句都很讲究。你看他用了很多词,“若据”“若论”“纵有”,然后讲“若论起恶造罪”,说“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然后“但能”,你看,就是很简单,你只要这样就可以,一切“自然消除”“何不思量”“你怎么都不考虑考虑呢?”我们大家有没有思量?愿不愿生净土呢?

“愿意!”

道绰大师在,就高兴了,“对了!”

【圣净三同】

下面把这段文我们再给它比较一下。这一段文是圣道门和净土门比较,我在这里给它列出来,在法门上来讲,法上有“三同”;可是,从机上来讲,有“三别”

哪法上“三同”呢?

不管圣道法门,还是净土法门,它们同是大乘佛法。

有人讲:“净土法门,你老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是小乘。”错了!这个是大乘,因为能到西方就能成佛。所以,印光大师讲:“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会度众生。”要度众生,先到极乐世界,你只要能成佛了,你不要怕你不会度众生的。所以,度众生不着急,你先去成佛,这是净土法门讲的。净土、圣道都是大乘佛法。

第二点、同是胜法,都是大乘佛法里面殊胜的教法。

不过比较起来,净土法门更殊胜,对不对?圣道法门当然也很殊胜,可是我做不来呢?做不来就不殊胜。这个不是法不殊胜,是机不堪。所以,同是胜法、第二点。

第三点、如果能够如法修行的话,同出生死,所谓“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圣道法门你能修持,决定了生死、证涅槃,但是我们做不来。

【圣净三别】

法上虽然有“三同”,在机这一边,有三种差别。机哪三个差别呢?

一个是时代限制。圣道法门有时代的限制,净土法门没有时代的限制。

圣道法门在正法时代、根机堪行就可以得证;到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而净土法门,不要说末法时代,不要说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是来到法灭的时候,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说了: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就是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再过八、九千年,就到了法灭时代了,那个时候,经典都没有了,出家人也没有了,佛经、佛像都没有了,三宝灭尽了。那个时候的众生,遇到净土法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灭时代的恶众生,那个时候,众生非常的恶劣,体性恶劣,烦恼深重,最大的寿命只能活十岁,身高啊,我们现在随便找一个矮子,到那个时候都是篮球队里面的高个子(不过,那个时候可能也没有心思打篮球了),那个时候,身高只有一尺高,一尺高,十岁就完了,三、四岁就开始结婚生孩子了。你看,不敢想嘛!就是叫法灭时代。恶业深重,寿命短促,人的杀心很重,见人就拔刀相向,在路边随便抓一根草起来就可以当剑,就可以把你刺杀掉了。你不杀他,他要杀你,所以,人和人见到之后都很警惕,很诫备,“先把他干掉,免得他杀我”。你杀我、我杀你。所以,到这个时候,众生哪还有修持?三宝灭尽,连因果报应、一切佛法道理根本都不懂。但是,有诸佛的慈悲,特留《无量寿经》、特留念佛法门,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你叫他打坐,“得了你!叫我打坐!”“咔”,刀拿出来了。你叫他怎样参禅、叫他持戒,不可能的事了!只有这句名号能度他,说:“你念一句佛。”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哎!当下佛现在空中。他感到苦,他并不懂很多道理,觉得很苦,被追、被逼迫,所有的人,后来没有地方呆,家不敢呆,都往深山老林里面呆。深山老林里面躲起来,一抬头看见前面一个人──最怕的动物不是老虎了,也不是豹子了,就是人。一看,“啊!一个人!哎哟”,吓死了。后来时间长了之后,世界上没什么人了,你杀我、我杀你都杀干净了,只剩下极少数的人。这少数人,有一点天良发动,“哎呀!这打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慢慢地柔软了,就开始慢慢、慢慢和好,这个时候,才又慢慢、慢慢行善法,慢慢、慢慢地缓和起来。

所以,这个法灭时代非常的浊恶。这个时候的众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无量寿经》里边讲: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都可以往生。何况这个时代?所以是没有时代的限制。

这是净土法门第一重殊胜。

这个都是从根机来考虑的,不是从法上──法上大家都好。但是从根机来讲,更胜一筹。

第二点、就是根机限制。

圣道法门要求你有圣人根机,大乘佛法能够明悟自心,小乘佛法你能“断五下,除无上”,你修圣道就有可能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没有可能性。就是对于我们的根机就有选择:上根利智、精进勇猛修持、善根深厚之辈,这个才可能。

净土法门没有根机限制,一切众生,纵使你一生造恶,临终十念相续,都得往生,那还有谁不往生呢?所以,每一个念佛的人,通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众生一网打尽,没有一个遗漏。所以,根机没有选择,这是第二点见得净土法门的殊胜。

第三点、就是利益差别。

圣道法门“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者”,没有一个得道的,利益很微薄,顶多得一点点人天果报,而且很少人得到。所以说,“纵使能得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

可是净土法门的利益,“定得往生”“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你能往生,就决定成佛。所以第三点,利益差别。

从这几点,也显得我们净土法门契合时代、契合众生、利益殊胜。这是法门超胜之处。

【舍圣道、归净土】

这样通过比较、分析,道绰大师的用心,在劝导我们舍圣道、归净土。就是舍弃圣道修行这个难行道,劝我们归净土。

“舍圣道”里面有几个词,比如说:“圣道今时难证”,难以修证,当然要舍掉,这个难得了;又说:“未有一人得者”,没有一个人得到的,那当然要舍掉了;又说:“都不自量”,当然我们做不到了,你没有自知之明了。这个都是劝我们:圣道修行太难,应当把它暂时搁舍、放旁边。

净土法门,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净土正可以通行,这个当然就要选择了,净土是我们的唯一道路,当然就要选择这个唯一的道路;又说:“一切众生,纵使一形造恶”,一辈子造恶,也定得往生;然后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最后再劝我们;又说:“诸佛大慈,劝归净土”。所以,道绰大师作“圣净二门”的分判,很明显的,是要劝我们舍圣道门、归入净土门。他本人也这样,舍了《涅槃经》的讲解,然后专修念佛。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舍了圣道门是不是罪过呢?”没有罪过。我们这个舍……舍有好几种舍:

一个叫“诽谤舍”“诽谤舍”,他诽谤,舍掉,这个当然有罪过。

可是我们不诽谤,我们赞叹。

第二个叫做“永远舍”“我舍掉,全部舍掉了”,这个当然也不好。

我们也不是永远舍,我们是暂时把圣道法门,比如《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都好,好的不得了,因为我想得到它,所以,我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到达极乐世界,这些经典我通通都得到了,所以是暂时的搁舍,不是永远的放弃。不管你原来学了什么法门,我们并没有舍掉。这是一个名词,说你暂时要能放得下,先求生净土再说。不要感到害怕,说:“这个麻烦了,我有罪过了,我要堕落了……”不是的!舍掉我们做不来的,选择我们做得来的;舍掉那个要走弯路的,要怎样修难行、苦行,要绕一大堆弯子、绕很长时间的,选一个易行、安乐、快速成佛的道路。诸佛欢喜,不会有罪过,只会有功德,大家尽管放心!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第13讲:圣道与净土──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回顾: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六个特质:

第一、就是立足弥陀本愿,它跟一般法门的立足于众生的心性不同,立足于弥陀本愿。

第二、它是面向罪恶凡夫,它不是面向福善圣人。

第三、它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用诸善万行回向。

第四、它是直入弥陀报土,往生很殊胜,不是说往生凡圣同居土。

第五、它是平生往生业成,就是我们今生今世,不到临终,就现在专修念佛是“正定之业”,心念发起,永不改变,专修念佛,往生已定,不是等到临终才定的。

所以,很多莲友就担心说:“临终怎么办?”你要怕临终,现在就要解决,不是等到临终决定,现在就定好了,没有“临终怎么办”

比如说一个人,世间造业,他要造了杀父杀母的罪业的话,他虽然没到临终,也可以判断他一定要堕落地狱的,这个是堕落地狱的定业,这是造罪业这一方面来讲。他既然是定业,不管他临终怎么死法,他要堕落下去。

我们往生净土,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业”,就是不管你何时临终、怎么样一个临终状况,都是决定往生,他才能叫“正定业”

这里可能也有疑惑了,听闻就起疑了,说:“凡夫这个也是定业,弥陀那个也是定业,到底什么叫定业呢?”

凡夫的定业是指没有遇到阿弥陀佛本愿力之前。我们造作这个业,它分成“定业”“不定业”“定业”,是决定要感果报的,这个叫“定业”“不定业”,它是不确定的。

你造业勇猛,这个业要感果,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很深重的恶业,决定堕落地狱,这个是定业。可是,凡夫的定业如果遇到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救度,就没有了、当下消除了,不然的话,怎么能往生呢?这叫“消业往生”,消除你的定业、不定业,罪业通通消除,往生净土。

第六个特点,就是善导大师的思想,现生就得不退,不一定要到往生极乐净土之后得不退。

这个,慧净法师有把它总结为四句话,用四句、十六个字来说明:

第一叫做“本愿称名”

第二句叫“凡夫入报”

第三句:“平生业成”

第四句:“现生不退”

这是我们净土宗善导大师这一系思想的四个特色。

“本愿称名”:依阿弥陀佛本愿作为立足点、作为立场,我们称念弥陀名号,顺了弥陀的本愿。我们念名号,不是自己修持当功夫,或者是我自己用来开悟,也不是实相,也不是观想,我们是仰仗弥陀本愿力,来称念弥陀名号,故名“本愿称名”,跟一般所讲的称名──功夫称名不一样的;开悟念佛那个称名,也不一样的,我们是要仰投弥陀本愿力,“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是凡夫往生到弥陀的报土。我们老法师在翻印慧净法师的《观经四贴疏纲要》这本书的时候,他在标题的下面专门就把这八个字加进去了,所以,我觉得老法师,他的眼睛特别亮,这八个字就是这个法门的纲要,哎!他就抓住了,放在这里,让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凡夫怎么可能到报土呢?凡夫到人天都不容易了,出三界都难了,到化土都难了,怎么到报土呢?因为靠阿弥陀佛本愿力。既然讲到报土,那就肯定靠佛力,靠我们自己修行力量不可能的。要以靠自力修行来讲,最少要达到登地的菩萨,就是不退转的菩萨,他才可以往生诸佛的报土,这是通途的教理。

我们净土宗善导大师,他鲜明地提出来:“凡夫往生报土”。这个在当时的佛教界可以讲是……这种鲜明的主张,对于其它的教派来讲,他是感觉到难以理解,“凡夫能往生就算不错了,到凡圣同居土就可以了”,但是,能到报土,这是我们善导大师思想的特色。

“平生业成”:正定之业,不到临终。

“现生不退”:不到来生、不到净土之后。这是几个特色。

【回顾:龙树菩萨“难易二道”

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底下我们分成七个专题来讲解我们净土宗的七对最主要的概念。这样大家来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对了:

第一对是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就是难行与易行,这是第一对概念,“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龙树菩萨把一代佛法分成二道,一个叫难行道,另外一个呢?一个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这是第一对概念。我们学的是什么道?

“易行道。”

往生容易吗?

“容易。”

哎!这就叫易行道。“我们学的是易行道,往生不容易”,那就不叫易行道了。我们易行道,往生净土很容易。往生为什么容易?

好!听到了,善导大师解释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八个字,往生为什么容易?

龙树菩萨他自己是修难行道还是易行道?

“易行道。”

怎么知道呢?龙树菩萨是从难行道转入易行道。他开始修难行道,后来他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所以,我也常念佛”,他体会到这个也很难,他是转入易行道。他最后,释迦牟尼佛授记他:“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也往生到极乐净土。所以,龙树菩萨,他这么大的菩萨也是修易行道。

我们跟龙树菩萨比,我们的智慧高还是龙树菩萨智慧高呢?

“龙树菩萨。”

【回顾:昙鸾大师“自他二力”

“难易二道”下面──龙树菩萨是印度人;下面就到我们中国的祖师了,中国的祖师继承龙树、天亲的法脉,系统的讲述净土教理的,第一位祖师是哪一位?对!昙鸾大师。

“哎呀!师父啊!讲这么多,我都不记得,我就记得阿弥陀佛。”

好!一百分,没问题,不记得没关系!我们是说能记得就回答。

昙鸾大师是南北朝的人,名声很高,当时皇帝喊他叫“神鸾”“这个人神了、绝了,神鸾”,又称他为“肉身菩萨”。南北朝时中国分裂了,南方有政权,北方有政权,不管是南方的帝王还是北方的帝王,都对昙鸾大师很尊重,都向着昙鸾大师的方向,上朝之前就向他礼拜,向肉身菩萨昙鸾大师顶礼。你看,这位菩萨不得了。

昙鸾大师最有名的著作是《往生论注》(《往生论》是我们净土三经一论所正依的论著,是印度的天亲菩萨所造,为他写注疏的——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解释“自他二力”,他是来解释龙树菩萨的难行道、易行道,为什么难、为什么易?难,就难在你是自力;易,就易在是佛力。

他解释“自他二力”,是要劝导我们要靠佛力。他是贬斥我们的自力,你这个自己有什么力量呢?你应该靠佛力,所以,他后面讲:“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不要自己把自己局限起来。所以,这个叫做“自他二力”的解释,目的是贬自力而乘托佛的愿力。

我们自己有没有力量?

“没有。”

印光大师就讲了:

修行靠自力,自有何种力?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

所以,万劫千生不能出离。

我们自己有力量,但是,是反面的力量、堕落的力量,没有超升的力量。

阿弥陀佛有大愿业力来接引我们,所以,我们乘佛愿力必得往生。这是昙鸾大师讲述“自他二力”

【回顾:善导大师“机法深信”

接下来,信机与信法。“机”是指我们的根机,“法”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两个都要同时相信。信机要怎么信呢?“信我是一个善人,信我是一个能修行的人,信我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是不是这样?

“不是。”

不是这样信,这样就没有“信机”了。要信我们自己是一个罪恶凡夫,没有力量出离生死,自身没有出离之缘。

这样的人怎么办?

对!一个鹞子翻身,机虽然不行,法很可贵。机不行,就信法,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

这个法,不是信《金刚经》这一法,也不是信《法华经》这一法,也不是信禅法、教观,不是信这些。是对我们这样的造恶众生,唯有一法可以得度,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我们这样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是第三对概念。

这对概念最有启发意义。因为多数人把这两个都偏颇了。要么他就认为说:“我是造罪凡夫,所以我往生肯定没份,我怎么行啊?”好像信机,其实机也没有信、法也没有信,这样不行。第二个人说:“我肯定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看我吃素,你看我诵经,你看我修行,所以我能往生。”他认为自己是很贤善、有修持,这个没有信机。这些是不正确的信、错误的信,这是第三对概念。

【回顾:道绰大师“圣净二门”

第四对概念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叫“圣道与净土”,圣道法门,末法时代适应不适应?末法时代最起码就我们的根机可能不适应了,少数人、极少数人、极极少数人能修得来,我们也没有时间去做调查研究报告了,我们是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先解决了,所以,就大面来看,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确实难以修证。不管从经教、从事实都能够看得出来,所以圣道“今时难证”

那净土,净土正好是大门敞开,那我们现在就选择净土门。

【精神一致:易行、安乐、佛力】

这几对概念,精神都是一样的。难行、易行,舍难而取易,对不对?难行道又叫苦行道。

我们净土法门是安乐行,跟其它种种修行法门比,我们不过每天念佛,我们就是念三万声、五万声,也不是太苦。而且你真的念佛上了路子,叫你不念你都不愿意,就喜欢念佛,就怕人家打闲岔。

我们有一位莲友,他念佛就把门一关,上面写个条:“本人不在。”其实他在,他在里边,怕人家扰乱他。有亲戚到他家去访问,也不讲话,很少讲话。

念佛念惯了,就不喜欢闲言碎语,不喜欢过多的嘈杂,这个是所谓的易行道、安乐道。

净土法门也是靠佛力的法门,这前面是四对概念。

【讲义次第】

下面还有三对,就是“要门与弘愿”,然后“正行与杂行”,然后“正定业与助业”,这都是将来要学的。

这七个主要的概念学完之后,下面我们有八个讲题。这八个讲题最后四个字是一样的,就是“称名必生”:只要你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

有很多人担心:“我有罪过能不能往生?”

我会引用经文、祖师的话来证明,你没有关系,也决定可以往生。

“我妄念多,我能不能往生?”

也会让你知道:妄念纷飞,“一句弥陀单举扬,妄念纷飞又何妨?”“高山不碍白云飞,不劳弹指到西方”。你只要念佛,肯定可以到净土去的。这个也是要引用经文和祖师的证据。

也有人觉得:“我根机下劣,没有智慧,前世没有修福报,今生没有钱财。我想布施寺院,也拿不出很多钱,像我这样能不能往生呢?我也没有智慧、没有时间,诵经又不会,能不能往生呢?哎呀!我懵懵懂懂跑去受了一个戒,现在发现我到处破戒,我罪过大,能不能往生呢?”内心有很多这样的担心。

也会引用祖师的话语来证明说,你只要回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必定往生的,让我们能够安心。

这有八个讲题,不管是你念佛时间久、时间短、功夫深、功夫浅、你是上根利智还是下等根机、你是福报深厚的人还是罪业比较多的人、你是妄念纷飞的人还是心比较静定的人、你是贪瞋很重的人还是比较薄弱的人,这一切阿弥陀佛他都有答案,这些问题都有答案给我们:我们念佛必然往生。

后面也有几个讲题是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根机是救度苦者、急救苦恼的人。第二十一题是说“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就是称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这一个修行超过其它的修行。关于这个讲题,底下就有三十个小的题目,所以,这个题目是很精彩的,让大家觉得“念佛,哎呀!好啊!”都有证据的。这个讲的,有的是从法上来说,多数是针对我们机上来讲,契合根机。

“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听完之后,你肯定愿意称念弥陀名号。不会觉得说:“哎呀!我念佛,单念佛有什么殊胜的?是不是吃亏了?”占大便宜了!

第二十四个讲题,是三经要义问答,这三部经里边有一些大家经常会提的问题、症结所在,以问答的方式来解决。

最后一题就是回答大家的问题,这是我们整个讲义的一个编排次第。

【去卫生间能不能念佛?】

下面这里有几个问题──以后大家提问,也许我没有回答,可能大家不想送条子,你把条子多送点来没关系。如果已经回答完了、讲课当中回答过的,我到时候就不用回答;如果没有回答的,到时候就总共回答。

(问)一、有人问说: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可是听人说去卫生间不能念佛,这样的话,念佛就间断,怎么能够做到不间断念佛呢?

很多莲友都在底下点头,“对呀,对呀,我也想到这个问题”

上卫生间可以念佛。印光大师就讲,最好不出声音。为什么讲最好不出声音呢?从凡夫来讲,从仪式来讲,场所不便,不太合适。并不是说出了声音你就冒犯了天条,“哎呀!得罪佛菩萨了”,不是的。有的人念佛形成习惯了,早上洗澡、沐浴、上卫生间……像现在家庭卫生间都搞得很干净的,香喷喷的,到里边,他也念了佛,有没有罪过呢?没有罪过、有功德,只是我们知道这么一个分寸就行。

我们有一位莲友,年纪比较大,他年老了,脑血管有病,上卫生间解大便,就是比较干燥,就使力气。一使力,就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当时在卫生间里就死过去了。当然,他平时一生都有念佛了,所以,他得了“正定业”无所谓,如果说这个人正在解大手的时候,说这个地方不能念佛,他突然得了病,也不能念佛,那只有看着他堕落了?是不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就有死角了,卫生间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佛不救的人──那不存在嘛!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当然也会照到卫生间。你在这里面念佛,也蒙受阿弥陀佛摄取。所以,我们行住坐卧,不管到哪里去,都应该念佛。如果场所不适宜,可以心中默念。万一念出声,没有罪过,这样明白吗?

还有人讲:“妇女生孩子不能念佛。”这个也是错误的。印光大师也讲过,这个生产它是生理现象,不是自己要故意弄得污秽不堪来亵渎佛菩萨,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且是在母子平安最关键的时刻,都有人命、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候佛特别慈悲。不像平常,你故意放逸,两回事。所以,这个时候都应该念佛,而且要出声念,不能默念。因为如果默念,它会憋气,憋气不利于生产,应当要大声念出来。场所不同,所以不要很呆板。

有的老婆婆,自己媳妇生孩子,一个月不敢去,说:“我是念佛的,我见了她,我这个不行。”这样不好,这个就错误的理解,这也是错误的。

还有人讲:“晚上睡觉不好念佛。”这也是错误的。睡觉,“行坐住卧”都可以念。睡了,说:“躺着睡可不可以念?”我们佛教睡觉是讲究吉祥卧,右侧弯身睡觉,这样比较安宁,身心比较安定,对身体健康、对我们身心安宁有帮助,减少妄想杂念。或者,也不可能一晚上都这个姿势,也会翻来覆去,任何姿势都可以念佛。

或者有的人,比如说他生病在医院里面,他必须作手术,只能这个姿势,那就这个姿势念佛,这也是迫不得已的。

所以,这些情况都是细枝末节,总之是以念佛为重要。怎么样能让你念佛,这个就对了。

还有人讲:“夏天很热,念佛如果不穿海青不能念佛。”北方还好一点,南方夏天就热得够呛,三十九度、四十度、四十一度……像重庆,今年高到四十五点五度,你还要穿海青念佛,痱子长了一身,念得你……这个就不要勉强了。你就以你怎么方便怎么念佛,只要能够念佛就可以,因为自己一个人嘛(如果大众在道场里面共修,特别行法,就必须讲究道场的庄严),一个人可以稍稍随便一点,念佛堂,觉得佛堂不方便,在客厅里面,只要你能够轻松、方便、安静地念佛,达成你念佛就好。不要形式搞了一大堆,佛没念几句,这个就不好了。这个是一个原则。

【人死以后,先碰头,就先从头走,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问)有人说了,人死以后,八小时之内不能碰死者的遗体。又有说先碰头,就先从头走,能到极乐世界,其他则不能,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这是两个问题了。八小时之内不能碰死者的遗体,是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对死者一种特别慈悲的爱护。因为人虽然断气了,我们佛教讲“寿、暖、识”,寿命断了,暖气收了,神识离体了,才真正判断这个人死亡、死定了;神识没有离体,还不能叫他死,医学上可能心脏不跳动了……其实还没有全死透。这个时候,他神识还在体内。神识离体很困难,好像生乌龟脱壳、好像生牛剥皮很艰难。八个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动他。这个时候,虽然没有气了,你如果碰他,神识还存在,他感到很痛苦,会起瞋恨心。如果不是平时专修念佛正定业的,可能就因为这个堕落了。

所以,我们既然来助念,万全之策,八个小时之内、最起码八个小时不要动他。他如果是这么个姿势,就这么个姿势。他什么样的坐姿、什么样的卧姿,你不要嫌他不好看,就随他去,来念佛,八个小时之后再来收拾。比如关节了……其实,念到那个时候,基本上都软掉了。很多人担心“哎呀!这个关节硬了怎么办?”真的硬了,就拿热毛巾敷一敷。其实,很多都很软。

“先碰头,这个人就从头上走,能到极乐世界”,这个是错误的说法,没有这个说法,都不能碰,都不好碰。他大概误解了,叫“顶圣眼升天”,可能有误解这句话。说人的神识最后离体,这是他修持有素。神识从头顶出发,暖气(神识)头顶最后收,他就可以入圣、可以往生;如果眼窝这个地方最后收暖气,那么他可以升天;“人心”,如果在心脏这个地方暖气最后收,他就可以来生做人,心口最后收温,全身都凉透了;“人心饿鬼腹”,如果从肚子这个地方、最后是肚子这里是温的,他就堕落在恶鬼道里边;如果畜生,“膝盖出”,如果从膝盖这个地方最后收温,那他就堕畜生道去了,畜生在地上爬嘛!膝盖在下面,对不对?饿鬼就是肚子饿嘛!“人心”就是人是有良心的嘛!对不对?“地狱脚板出”,如果他全身都冷透了,结果脚底发烫、热的,哎呀!危险了,他从脚下面堕落了,他的神识从下面出去了,堕落到地狱了。

这个不是净土三部经讲的,但是是有经典的论据的。

印光大师也有讲:虽然如此,你不要经常去碰,“我摸摸看,你是脚凉还是头热?”碰的太多了,没有意思,对他有障碍。所以,你只管念佛就好。

(问)如果真的是这样,要自念和助念干什么?

当然这个回答了,底下就不用回答了。他误解说:“摸一下就往生了”,意思是“就不用助念了,我摸他头,哎!他往生了”,不是那么回事。

【烧纸对往生人有没有影响?】

(问)大多数的人都有为死者烧纸的习惯,请问: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烧纸是不是对他们的修行有影响?

大概是问说:他的亲戚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我在这里烧纸,会不会影响他在极乐世界的修行?”

你们觉得会不会影响?不会影响。他到极乐世界成为无生法忍菩萨了,烧纸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烧你的纸,对他没有影响。

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呢?烧纸是一个民俗信仰,不是佛教里面的信仰,所以,佛教徒对于烧纸,我觉得可以抱持一种什么观点呢?抱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观点。就是我们不去推行这个,但是也不太反对。为什么说不推行呢?因为它不是佛教的正信。“人死了做鬼,我烧一点纸钱给他”,现在烧得很奇怪,烧电脑、烧飞机、烧汽车、烧洋楼给它,下面也现代化了我估计。这个也有道理,下面的人上来讲过的。底下就是有没有电脑还没听说过,反正在民国时代说下面有用算盘的,因为这个是心识改变了,难讲。

为什么说我们不太反对呢?因为这个烧纸的习俗最起码让……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像我们这些人,都是拨无因果的,如果清明节父辈要烧纸,我们都不愿意去,“人都死了,烧什么纸啊?”这样,对相信死后的世界就构成障碍,他只要愿意去烧纸,说明他相信死后的世界,这样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挂上了钩,它就是佛法信仰的一个前基础,同时,它也让我们对古代的先人有那种孝顺的概念,哪怕死了到坟前去烧几张纸、掉几滴眼泪,总比你坐在那里打麻将还是好一点。所以,对于我们教育子孙要“慎终追远”、要能够孝顺先亡还是有帮助。

作为我们佛弟子,我觉得也可以随顺世俗;在随顺的时候,要化导世俗。就是我们去,可以稍微意思一下,但是我们是以念佛为主,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会诵经的,诵一卷《弥陀经》,或者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给我的先人,你看看多好!人家旁边听到了,说:“哎?某某人你搞得很喜庆啊!很吉祥!你搞什么?”

“我念南无阿弥陀佛。”

而且你告诉他:我们烧纸钱,烧纸的东西给我们的先人,他能不能得到呢?有可能得到,有可能得不到。这个得到的道理,也是根据佛教的“万法唯识”“心识所变”。这个亡人,他或者是在贫苦当中,他就托梦来,说:“我很冷啊!你给我件衣服啊”,或者“我没钱用啊!你给我烧钱啊!”,没有信佛教的人,就会烧钱、烧衣服。这个时候,也有感应的亡人来答谢说:“谢谢!我衣服收到了。”你说没有效果,他还做了这个梦。

所以,烧纸这个风俗为什么几千年能传下来?它有一定的效果。不过,这里面有种种说法。之所以烧钱、烧衣服他能用,是他心识所变,就是说这个亡人的神识当中,这件衣服我们看是纸画的、无所谓,但是烧过去之后,他这个神识当中,“唯识所变”,对它来讲,就成为一个合体的衣服,他就穿上了。

是不是它一定能得到呢?不一定。就根据他的福报,他如果福报浅,你烧给他,他也给旁边的鬼抢走了。所以,到坟上烧纸,在我们乡下,旁边都会打点一点儿,就是留一点纸给旁边的孤魂野鬼,怕别人来抢他的,好像说:“给你们也打发打发,这是烧我家人的,你呢,搞这点儿,不要来抢。”其实这是靠福报。

如果你念佛给他,决定人家抢不走。“我愿此念佛功德,回向给我祖先某某某某……”,这功德谁都抢不走。然后,再说一句:“以及周围这些孤魂野鬼,你们也同乘佛力,超生净土。”大家皆大欢喜,你看多好!你这样能够移风易俗,这样好。

如果有人很小气,你就跟他讲:“你烧的这些衣服、烧的钱,如果你不念佛,你祖先不一定能得到,如果你念了佛,他才能得到。”他为了祖先好,他也要念几句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我这个钱,阿弥陀佛给他做邮差了,专门给他送去,专门送到我祖先手上啊!”我们善巧利用它,引导过来。

【念佛出现幻象怎么办?】

(问)如果念佛时,出现了异幻影象,或者是有所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大概说念佛、打坐,出现幻景幻象,或者有人跟他讲,讲一句话:“哎!我是佛,干什么这里……”这个,一概不理!通通是假的。

我们还不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他入定、入三昧,他可以神游极乐,经常见到佛菩萨;我们凡夫的心浊染,我们的心非常的染污,我们所见到的,如果经常见到,可能要疑问一下。当然也不绝对见不到,偶尔也有见到的。这就是:一个是过去善根,一个是某种情况下的一种感应道交。如果老是出现幻象,跟你讲话,讲这些,又不符合佛教经教教理,让我们心里面躁动不安,哎呀!说这个、说那个──特别在北方,北方,冒充的很多,“我是什么佛,我是什么菩萨”,这个都是妄想,都是一种邪道,迷惑我们。如果有这个,你就提起正念,一概不理,专念弥陀名号。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幻象,也是有的人不明教理,好奇:“哎?他念佛就能见这个、见那个,我也想见一见”,有这么一个念头,好了,飞精附体,我们过去累劫的冤家,知道我们起了这个贪念,它就来个化现,“我是如来,我是达摩祖师”“刺儿”就来了,然后在要附体之前(也是我向善知识斐娟学的),它这个要附体了,或者要你走马了、要你出马的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会让你做梦,或者梦见八仙过海了,都是那个神飘飘的境界,或者老是梦见佛菩萨了,给你讲这个、讲那个了,你欢喜了,还以为说“你看,我这念佛念好了,功夫来了”,还骄傲了,其实这个都是假的,来欺骗你。

我们凡夫,老老实实念佛,不要贪图这些怪异现象,免得走火入魔,那样之后,千佛绕身都救不了你。所以,自己心要警惕。我们毕竟是凡夫嘛!哪能见呢?到极乐世界让你看个够,在这个地方要谨慎,专持一句名号,这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稳当、可靠的地方,不要求玄异的东西。

【关于《弥陀经》“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不乱”

这位莲友问:《弥陀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还有“心不颠倒”“一心不乱”等等,这个等到专题回答,这个是比较重要问题。

简略地讲一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念佛的人,你只要念佛,佛就喊你为“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一声佛号转恶为善、重罪消灭,所以称为“善男子”。不是说你一定做了多少善事了,你才有资格念佛。

这个“一心不乱”就是指专修念佛不杂乱、一向念佛不杂乱。善导和尚解释“一心不乱”很简单,有时候说为“一心愿生”;有时候说为“一心专念”;有时候说为“一向专念”;有时候说为“一心称佛不乱”;有时候说为“念佛专复专”,就是:专修念佛不杂乱,故名“一心不乱”。你一心念佛,这个“一心”,在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单的。

我们念佛,你就好好念佛,你不要贪图神通怪异,也不要觉得其它法门玄妙、高深,“我想去学……”,那个都杂了。你只要一心念佛不杂乱,这个就是你的本业、你的正事,你就办稳妥了,这样就合格了,决定往生,这个叫“一心不乱”

【早晚课该怎么上?】

(问)净土法门修行早晚课该怎么上?

这个也是经常有人问的。我们净土法门早晚课,还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

寺院里面一般都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寺院往往都有各种修行人在一起共住,有修禅、修密、修净土,大家共同上殿,所以,都有一些,最后回归净土,寺院里面早晚课,它是一种综合性的。

我们在家里念佛,我们就专念佛。如果有诵《弥陀经》的,顶多可以加一卷《弥陀经》,或者你初一、十五诵一卷《弥陀经》,平时就念佛。这个你自己选择,专修念佛也可以。

简单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第14讲: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

《观经》梗概

【《观经》玄义】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作为立教的根本。不过,从教相来讲,他不是直接解释《无量寿经》,而是为《观经》作了《四帖疏》。也就是说:他是依据《观经》来展开有关净土的教理。所以,如果对于《观无量寿佛经》的基本梗概,如果不了解的话,我们要学习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可能不明了。我想今天我们先把这一部《观经》大略的梗概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净土三部经展开次第】

《观经》还有《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在我们净土宗称为三部经典,叫“净土三经”,这就是我们的正依经典。这三部经,释迦牟尼佛讲解的时间次第,第一部就是《无量寿经》,第二部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三部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当然主体思想是一致的,不过教化众生的立场、角度和摄化的方便,各有不同。

这三部经比较起来,《无量寿经》就是一部本源的经典。因为《无量寿经》有详细开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发愿修行、成就佛果、成就极乐庄严,引导众生往生,是来源之处。如果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净土,也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所谓的往生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是来源的地方──《无量寿经》是本源。

《观经》是展开,光是本源还没有展开,这样还不能普摄群机,就是有的众生能够明了,还有的不能够完全明了,或者执着于自己原来修行的观念,不能进来,所以这一部《观经》它展开得非常广泛,是千机并育、万法并收。把一切根机、修行法门的人都能够收摄在净土法门之内来。它是一种从方便引导进入真实这么一个角度,所以《观经》它是一部展开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最后一部经(净土三部经当中最后一部),它是一部结论性的经典。总结性的、很简短。比如说《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供养三宝等等;《观经》里也讲了三福、定善观、散善观,很多修行;在《阿弥陀经》当中,这一切都不谈了,“正直舍方便,唯说无上道”,就是说“执持名号”,其它通通搁舍了。因为这是总结性的,回归到弥陀本愿称名这个源点。三部经是这样的一层关系。

【《观经》注解很多】

在唐朝那个时代,《观经》受到教界普遍的注重,不光是净土宗的人能从中找到依据,就是原来修行、爱乐观想,种种的修持,也能找到他相应的地方。所以,解释就很多,不过这些解释不够透彻,也不能够完全契合佛的本意,所以善导大师重新解释。

【《观经》缘起】

现在把《观经》有关的梗概跟大家介绍。

《观经》在整个三部经当中,是最具有故事情节的一部经。最生动、最精彩,戏剧化,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的。《佛典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里面有一篇《王舍城的悲剧》,这是通过动画片来讲《观经》的大概情节。《观经》很生动、很精彩、也很惊险。有很多情节,像下品往生的人,马上堕落地狱了(这个很惊险)。哎!得救了(很精彩)。

这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入灭前八年,要灭度之前八年,也就是世尊在讲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法华经》是世尊灭前八年所讲的。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在我们《观经》一开始就说了,世尊当时在耆阇崛山中(就是所谓的灵鹫山),与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诸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上首,在那里举行法华的法座,在讲解《法华经》,大乘最上醍醐妙法,在那里讲。

这个时候,在灵鹫山下面的王舍城,发生了人间的悲剧。在王宫当中,所谓的宫庭政变、国王政权的交接。有一个太子叫做阿阇世,阿阇世太子,他把他的父王(叫做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和世尊是同年生的,他是世尊的大护法)。王太子就把他的父王给关起来,关到牢里面。因为他要自己想夺取王位。

为什么父子至亲产生这样一个血腥的政变呢?是因为他受到了恶人提婆达多的教唆。提婆达多大家听说过吗?提婆达多在我们佛教界很有名啊!我们要讲哪个不好,“你就是提婆达多”。对佛法,他是一个反面的教材,不过他也是大权示现。他是作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毁坏佛法──提婆达多。这里面就有故事了。为什么提婆达多要教唆他呢?为什么阿阇世太子就受了教唆呢?这里面有一段因缘,也就显示我们世间无常、因果轮回的业力。

频婆娑罗王,他年龄渐渐大了,没有子嗣,就是说王位缺乏继承人。所以,他就到处求神问仙,但是还是没有后代。

这个时候,有一位看相的,说:“禀告大王,有消息。”什么消息呢?他说:“现在在山中,有一个大仙人在修行,这个仙人还有三年的寿命。他三年之后要舍寿来到王宫,为大王、为你做儿子。”(这个相师水平也不简单啦!)

大王一听,满心欢喜,说“好啊!我这个国家有继承人了。不过,我现在年纪大了,再等三年,等不及了,三年生下来,还是小孩子,还要过几年,最好让这个大仙现在就来,给我做儿子。”国王有点蛮不讲理。就派了人,说:“你去!”来到山中告诉这个仙人,说:“大仙人,我们国王有请。”

说:“干什么?”

他说:“你三年之后要给国王做子,不过国王说现在来不及了,希望大仙垂恩早赴。你啊,慈悲慈悲,早点去给大王做儿子。”

这个仙人说:“哦,是有这回事。不过,还要过三年,现在去,为时尚早,对不起,请你回禀大王。”

这个使者无功而返,“哒、哒、哒”,回去了,“禀告大王,仙人如此、如此这般说来。”

大王一听就不高兴了,眉头一皱,说:“我是一国之主,在整个我的这个范围之内,山河大地、一切人物归我掌管。我给你礼貌,我下心来请你,你还不承我的好意!这样,再去一趟。你跟他再讲,如果不答应,当场拿剑给他割了,当场断他命根,我还怕他不来啊!他不是没有舍寿吗?当下给他杀了就是,还怕他不来给我做儿子啊!”这个国王也是蛮不讲理。

好了,这个使者又去了。去了之后,跟仙人又说:“哎呀,你应当去。”

仙人说:“我现在时候没到。”

这个使者说:“如果不去,大王有令。”就把剑拔出来。

这个仙人他也是有神通的,他就说了:“我本来还有三年才去给大王做儿子,现在大王派人早断我的命根,让我去做儿子。你回去禀报大王,如果我给大王做儿子,将来我也以心口杀王。”(就是他自己没有杀,他是有这个心,然后动嘴,教人家来杀。)说完之后,就引头受死。好,这样就命终了。

当天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就感到身怀有孕了。然后,有孕之后,相师又来了,就请相师一看,相师说:“大王喜得贵子。”

“是男是女啊?”

他说:“是男不是女。”很高兴!这个国家有继承人了。

他说:“不过,此儿于大王有损。”“这孩子生下来对大王你有损伤”

频婆娑罗王一听,说:“哎呀,没关系!我整个国家都给他了,对我损伤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所不惜。”

相师打发走以后,国王想一想,“哎呀,可能不妙啊!仙人临死之前讲了这么一句话,相师又看准了,这个不是冤家来了吗?”所以,想一想还是心里有一点不放心、害怕。他就和他的夫人韦提希在一起说,这样子,商量一下:“当生产的时候,你就在楼上找天井中生……”这个天井你们知道吗?一个阁楼,中间是空的,下面是(南方都有的),下雨是空的地方,底下石板。他说:“你就在楼上天井里边生下来,他就掉到地上来,就摔死了,外人也不知道,我们,声音也不露,就说命没有活,这样不就把这个危机就化解了吗?”(所以,人啊,还是很自私,想到自己的命,“哎呀,我还是保一保”)这样,他的夫人,丈夫这样讲,夫人就点头了。等于说夫妻两个共同密谋了。好!没人知道。

生下来的时候,从天井上生下来,结果这个小孩子命大,没有摔死。只摔了一个小指头、摔断了。这样只好把他养下来了。是因为这种原因,成为父子关系(提婆达多就来教唆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频婆娑罗王、韦提希夫人,不可能告诉他(阿阇世),都把他隐瞒了。所以,还是父子恩爱,教育他、培养他。

提婆达多出家,他这个人名利心很重,不好好修行,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大得供养(频婆娑罗王总是送好的供养,一车又一车的送去),然后,世尊又有很多徒众,很受恭敬供养,他心里面就羡慕;羡慕,自己又没有本事,又没办法。他就说:“最好要有神通,我要学得神通之后,世间的人就对我恭敬了,我可以空中展现十八般神变。”他就找到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他说:“尊者,你是不是教我学神通?”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都知道啊!他说:“哎呀!你啊,不要学神通,你就先学四念处,观苦、空、无常、无我,这个是佛教的根本、基础。你这个不学会,学会神通没有用。”舍利弗不跟他讲。

他就去找目犍连,然后一个个的找,五百大阿罗汉都找遍了,没有一个告诉他。他就苦恼了:“学神通学不到,这供养搞不到啊”(所以:“师父不作怪,居士不来拜”,这怪做不成不行啊),怎么办?现在找到谁?找到阿难。阿难和提婆,他们出家前是堂兄弟,都是释迦族的。“阿难,我们两个是亲戚,你是我弟弟,你对我不能见外,你告诉我怎么学神通法,你在世尊那里听到很多法门。”

因为阿难是“多闻第一”嘛!什么教法他都听到了,没听到的,世尊给他补讲了。阿难当时是证得初果,是初果圣人,但是,他没有得到四果,没有他心通。所以,他不知道他这个老兄提婆问他学神通是什么意思(其他大阿罗汉都知道,但阿罗汉不讲,有他心通,“知道你不怀好意”,所以说“你要先学四念处”),阿难不知深浅,说:“好,你想修行好”,把他叫到旁边,阿难虽不会修,但是告诉他:“怎么修神通啊……你先用心举身,用心想着我身体向空一寸、一尺、一丈上去,然后再想以身举心,心上去;然后再想这个身体可以身心合举,身心都上空中(学神通嘛),然后再想你这个身体能够进入这个岩石、墙壁,可以色身无碍,然后再想整个的山川大河可以入你的身体,没有障碍。然后再想你的身体越来越大,像虚空一样,遍一切。然后再想这个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能够到一个毛孔里面去……”这样反复的训练、反复的修行。都告诉他了。

告诉他之后,提婆达多,他是个上根利智、很厉害。他就找了一块地方,闭关修行,七天七夜修成了。厉害不厉害?哎呀,真厉害。七天七夜神通修出来了。

修出来了,他就来到阿阇世面前,在空中就显示他的神通,一会儿身大如虚空,一会儿在空中躺着,一会儿在空中走路,一会儿这个变化、那个变化。把阿阇世看得,“哇!这个是何方神圣?”就问:“这是哪一位大德?”

人家说:“这是尊者提婆。”你看,他神通一学来,就不一样了,叫“尊者”了,“尊者提婆”

他就喊他下来,“尊者,你下来”,提婆达多就“唿”一变,变成一个小孩子、一个婴儿,就坐在阿阇世太子的腿上面,阿阇世太子就很喜爱他,就像大人亲小孩子一样,跟他亲嘴,然后吐唾液来喂他。提婆就把他的唾液也吞下去了。然后,一回身,就成为他原来的样子了。

然后,他说:“尊者你有这样的神通。”因为凡夫嘛!他并不知道他到底修证到哪个程度,就很恭敬他了。这个时候,他就得到阿阇世太子的供养,提婆达多心中就更加的骄傲了。他这时候,就有他的想法了,就说:“太子,你看你父亲对佛很恭敬,经常一车一车的好东西送去,你看你师父--我,你看就是显得冷冷清清的。”

这么一讲,太子说:“哎呀!没关系!我父王能做到的,我也做得到。”所以,把好东西一车车地往那儿送。

提婆达多得到阿阇世太子的供养,就更加起了骄慢,然后他就分开徒众,所谓“破和合僧”,自己就别立教法,这样、那样,那样,自己搞了一套规矩,带了人走了。

有一天,世尊正在那里讲法,提婆就跑来了,说:“世尊,你年纪大了,你可以退休、休养了,你把教团所有的徒弟交给我,我来帮你带。佛法的任务也交给我,我来弘法。”

“这不是篡位吗?”他这么一讲,所有的弟子一听,都感到奇怪:“这怎么回事?”

世尊当然知道他的心意了,说:“目犍连和舍利弗是大法将,都是上首弟子,我况且不把佛法咐嘱他们,何况像你这个愚痴人,你是吃人家唾液的,我怎么可以把佛法咐嘱给你呢?”

提婆一听,因为他是凡夫嘛!世尊是呵斥他,他一听心里面起了毒恶的心,“哎呀,世尊在大众面前污辱了我,讲我这样,讲我不好!”心里非常的气愤,说:“我一定想办法报复!”就离开了。

离开了,这时候,他报复的机缘就来了、就找到了。有一天,他又来找阿阇世太子,说:“太子,你看我最近……”

太子一看,他说:“师父,你最近怎么愁闷不乐啊?”

“你看我神情憔悴,我都是为了你啊!”

太子一听,说:“啊,怎么为了我?”

“哎呀!你不知道啊”(怎么怎么回事),“你这个父王对你不好!”

“哦,都是为了我愁这样子?怎么不好?”

他说:“我告诉你说,世尊现在年纪大了,我把他除了,我做新佛,你父亲年纪也大了,你也把他除了,你自己坐正位。这样我们新佛新王,我们共同化导世间,这个多好呢!”给阿阇世太子出这么个主意。

阿阇世太子一听,当时就吓住了,“哎,你怎么讲这种话?你除佛,我除父亲?这个怎么可以?”

他说:“哎呀,你不要那么认真,我告诉你,你父亲对你根本就不好。”然后就把那一段因缘,如是这般、这般……“你父亲当初就想谋害你,对你哪有什么好处?不过太子你福报比较大,所以,摔下来没摔死,你就摔断一个指头,不信你自己看一看。”

他自己一看,是有一个指头断了。

他说:“现在全国上下的人,宫内宫外,都知道你叫'折指太子’。就是你是断了一个指头的,只有你不知道。蒙骗了你,你还以为好着呢?”

这个太子被别人一挑动,就说:“有这回事啊,是不是真的啊?”

提婆说:“不是真的,我还来骗你吗?肯定是真的了。”所以,人一挑唆,有这个业缘,过去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了。

这个阿阇世太子当时心中非常的瞋恨,就听从了提婆达多的教唆,这样才发生了这一件事情。把他的父亲关在牢里面。

关进去之后,就是讲到韦提希夫人了,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夫人、国太夫人。毕竟是夫妻同体连心,丈夫给关起来了,一切大臣不能接见(因为怕大臣去接见之后,老王要跟他密谋),“把我推翻怎么办?”所以阻止。但是他妈妈,他没能阻止,他妈妈也去看频婆娑罗王。那么,她去,身上就洗澡洗干净,然后用蜜和上面,搓得很细的,在身上就涂上;然后她贵夫人,都有装饰品,就有璎珞,璎珞都是小球儿,东西啊,她就把它打开,打开一头用蜡给它封上,然后把葡萄浆灌进去,再把另外一头用蜡封上,这样全身挂满,有吃的、有喝的,就送吃送喝进去了。门卫一看,这个国王夫人来了,也不能阻挡。大臣不让进,夫人来了嘛!还是进去了。进去之后,就把这个弄下来给他吃,然后,还又给他喝。喝完之后,频婆娑罗王就弄点水,喝喝水、漱漱口。漱完口之后,他自己关在牢里面就想:说:“我现在生命不久,无常就在眼前,在平常忙于国政,现在正好修行。”你看,频婆娑罗王不错,道心很好。他就说:“哎呀,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尊者和频婆娑罗王是亲戚关系),“你是我亲戚,最好你来给我受八戒,每天来给我受戒。”他这么起心动念,目犍连就知道了。所以,目犍连就像一个鹰一样(有神通),就来到王宫里面。来为他受八戒,每天给他受一次八关斋戒。为什么每天受呢?因为他也不知道哪一天可能就被杀了。同时,世尊又派富楼那尊者,所谓“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也来给国王,给他讲佛法”,告诉他这个世间无常的道理,种种佛法的道理给他讲解,让他心里得到宽慰。每天这样过。

时间很快,过了三七二十一天。这个时候,阿阇世太子又来检查,又来问门卫说:“哎,门卫,我父王现在还活着吗?”人都很虚假,他心里是想说:我父王肯定饿死了(二十一天了嘛,不吃不喝,不给来人,那不饿死了嘛!),但是他不好意思说:“我父王死了没有”,不好意思这样讲,讲了不好听,就说:“我父王还活不活着,活得好吗?”

这个门卫就和他说:“报告大王,你父王现在活得好,不仅活得好,还活得面孔光彩起来了。”

“为什么?”

“一方面国太夫人给他送吃送喝,有葡萄浆,有面蜜,所以身体得到滋养。另一方面,目犍连、富楼那从空而来,我们挡也挡不住,来给他讲佛法。所以父王听到佛法,心里喜悦;吃了东西,身力强壮。现在又不操心国政,反而面貌喜悦起来,活得好好的。”

阿阇世太子一听,“啊!”真是…心里很气愤,他就开始起瞋恨心了,他说:“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我妈怎么回事?她跟我不是一条心,她跟贼……”他把他父亲分开了,“跟他合伙儿,不跟我一条心!……沙门恶人!”(他骂出家人,骂舍利弗尊者、骂阿罗汉,这罪过多大)──所以,阿阇世罪过大,杀父,又要杀母了。他说:“沙门是恶人,用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骂他父亲是恶王,骂沙门是恶人,说他用咒术让他多日不死。讲完这个话,他就气狠狠地,就一手把剑拔出来,就去杀他母亲──要害母。

你看这个人,五逆罪,现在都显现出来了。提婆达多要谋害佛,要出佛身血;提婆达多害佛、破和合僧,这个是逆罪;他现在杀父,又骂比丘僧、骂阿罗汉,又要去杀他母亲,就气凶凶地要去杀他母亲。

这个时候,有两位大臣,一个叫做月光,一个叫耆婆,说:“大王,且慢。”给王行礼,他说:“这个事情不能干,自古到今,历史上记载:贪图国位,杀父王的,这个有,这个恶王,杀父亲有(为什么呢?父王不除掉,他得不到位子),这个历史上太多了,有一万八千。但是,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无道害母,母亲没有王位,你杀母亲干什么呢?大王,如果你说是你们自己家的事情、你们的因缘。父王也是王,儿子也是王。我们做大臣的,只有如此了,你的家庭内事了。但是如果你杀母亲,我们不能拥护你。那你就是一个下劣种性、是旃陀罗,你不应该在王宫里住。”这话一说出来,这两个大臣就手按着剑往后退。

阿阇世一看,就发慌了,“看来这两个大臣不拥护我了,要叛我了”,他心里就空虚了:“哎,慢一点,慢一点,有话好商量。”那就好吧!接着说:“你们俩个怎么不帮助我呢?”

“要我们两个帮助你,你就不要害你母亲。”

阿阇世一听说,就止住害母,就把剑收起来了。这样,韦提希夫人捡回一条小命。不然,当下就要被她儿子所杀害。捡回来之后,阿阇世就吩咐内官把他母亲关起来,关在内宫里面,很深深的,不跟外面人见面。没有杀,但是把她关起来了。

你想想看,这个时候(大家想想看,我们每个人),作为韦提希夫人,她是一国之尊,平时是养尊处优、万民敬仰,任何事随叫随到、一切遂心。这个时候,她遇到最大的苦恼,丈夫被关起来──不是被外人关起来,被自己的儿子关起来、要害。连自己,也身心失去自由,甚至也要被加害。所以,可以讲,她现在就是“国破家亡”都难以形容她这种心里的悲叹。她就觉得这个世间太苦了,“怎么成为这个样子?”如果是平常的老百姓,还无所谓,她从最高落到最低,所以,心中苦恼的不得了,关在牢房里面,身心是忧愁、憔悴,在那里苦恼。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法门:有苦了,就要想办法求佛法了。

平常她都不修行的,这个时候,在牢房里,就在那里讲了,自己自言自语在那里怨叹、哭泣、哀述,她说:“哎呀,释迦牟尼佛,如果我在外面,可以亲自去拜访您老人家,现在您看,我关起来了,我丈夫也没有力量了,世尊,您老人家威德尊重,我一个卑贱的女子之身,我也没有资格敢请您老人家到牢房里来看我。但是,您能不能派阿难,您的弟子,来慰问我一、二句呢?让我心里得到安慰和一点快慰感呢?”她就在那里自己讲啊、哭啊。

我们很多时候也这样,对不对?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呀,我怎么这样子啊?”她的心情比我们还要悲伤,因为她的苦难,你看看,比我们还深重多了。

所以,大家比韦提希夫人,大家不要说苦,你再苦,比她强多了。你儿子还没这样子的,“还不至于在一个牢房里关起来,成为阶下囚”

所以,人生总之是苦。作为一国之尊的夫人,也受这个苦恼。她在这里向着佛的方向礼拜下去,头一低下去,还没抬头起来,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因为佛有他心通嘛!就知道了。)所以,世尊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知道她很愁苦,也知道她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就派阿难和目犍连两位尊者从空而来,飞入王宫(你要想:“如果我能去,喳--就好了”,不行)。他们是两位大阿罗汉,飞入王宫。世尊本身从耆阇崛山中隐没(从下面),从王宫里面就出来了,没有从空中过来。世尊从那里一隐身,从王宫里就显示出来了。

韦提希夫人刚头拜下去,一抬头就发现世尊--释迦牟尼佛坐在百宝莲花之上,身放着紫金色光,周围目连侍左,阿难侍右。空中有释梵诸天普雨妙花,用来供养世尊,都知道这里可能要讲殊胜的妙法了。

韦提希夫人根本没想到过世尊会突然来到她的牢房里面,所以抬头一看,非常惊喜,“哎呀!世尊!”就好像流浪的儿子见到自己的亲人、见到父母一样,内心悲从心来,在那里婉转号泣,已经是悲不自禁了,已经是失去礼貌了。所以,举身投地(也不能说是我慢慢地翻掌来拜佛了),“扑通”就跪倒,号淘向佛:“哎呀,世尊,你可来了,我怎么回事啊?我造了什么罪业啊?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恶的儿子啊?我受这么样的苦恼!”在那里讲。

韦提希夫人和我们都一样——凡夫。自己的因果报应忘记了,还说“我造的什么罪?”你忘了,你不是和你丈夫俩合伙准备把他摔死吗?──她忘记了,“哎呀!我有什么罪啊?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啊?怎么这样对我啊?你看我这么苦恼啊……”然后,哭来哭去。声音稍微平稳一点,她又怪谁了?又怪提婆达多了。儿子再不好,都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不能全怪。“哎呀,我的儿子虽然不好,如果不是提婆达多教唆,他也不至于这样子。世尊,你怎么收了这样一个徒弟呀?”跟人家有什么关系?你看,她来这一套了,哎呀,在那儿哭。

世尊一话不讲,让她哭、让她倾诉,用慈悲安慰她,让她心中慢慢平静。

哭了半天,醒过来,说:“哎呀!世尊啊,这个世界太苦了,这个世界,阎浮提恶世,都是恶人,地狱、恶鬼、畜生盈满。世尊,你告诉我,哪个地方如果有净土,没有忧恼的地方,我愿意去住生,我不乐意在这个地方呆了。我希望我的未来不见恶人,不闻恶声,不好的声音、不好的人我通通不见。自己的儿子是最亲切的,我从小对他含辛茹苦、推干就湿,好吃的都给他,一切都爱护他,结果现在对我如此加害,你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人值得我留恋?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世尊你告诉我,哪里好去?我要去往生。”

这个时候,世尊从口中,“尔时,释迦牟尼佛”,从他的佛口里面出五色光,这个光直奔到、照到频婆娑罗王的顶上(穿越无碍,频婆娑罗王也在坐牢),世尊的光就照过去了。频婆娑罗王受到佛光的加持,虽然隔着牢房的房间、虽然隔着空间的距离,但是心眼无障,他就看见释迦牟尼佛了,啊!当时受到佛光的加持,当下证得第三阿那含果(还是善根,在佛的正法时代就这么容易)。佛一放光、一加持,得了三果。因为他是在家人,出家人,就得四果阿罗汉了(我们现在累个半天也得不到),这就是善根成熟了。

这个时候,世尊又眉间放光,眉间放光,遍照十方世界,然后这个光又回收到自己头顶上来,光在头顶上形成一个光台。光台像须弥山一样,十方世界一切国土,都用光──用佛的神力把十方世界摄在自己的光台顶上,让韦提希夫人来看,就像我们现在看电影一样──哎,这个比喻不恰当。比看电影那可生动多了。韦提希夫人一看,哎呀,好啊!这么多的诸佛净土(你不想到无忧恼处),太多了。啊!有的世界是七宝合成;有的世界都是莲花;有的世界是水晶宫一样透彻;有的是琉璃宝地,她就看,眼花缭乱。但是,在这无量无边的国土里面,选中了一个,一个最美妙、最清净、最好的一个国土,就是极乐世界。

她就跟世尊说:“世尊啊,这些国土都非常清净,都有光明,不过,我今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为什么她能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呢?善导大师解释说,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加持她,释迦牟尼佛的本心就是要讲净土法门。

然后,释迦牟尼佛用佛的神力──本来极乐世界就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里面的精华,是国土里面、净土里面最优胜、最精华的。世尊再用神力加持,把其他的国土稍微地隐没、次一点,让极乐国土特别显示出来,所以,世尊的本心是很清楚的:使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韦提希夫人就说:“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时候,世尊就笑了:“好啊!你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为什么要笑呢?“因为你愿往生极乐世界,满了我世尊出世本怀,我正要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而且,因为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讲,所有未来的众生都可以由此因缘,不管什么样根机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净土。所以,世尊很高兴、很欢喜。

韦提希夫人就请教说:“我今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话很重要,“世尊,你就告诉我观想的方法”,因为韦提希夫人多少也听到世尊讲佛法,她认为要往生这样的极乐世界,那肯定要有深观,没有这样深入的观想,可能去不了。所以,她就想向世尊请教,“你教我怎么样思惟,怎么样正受”“思惟”,就是观想的前方便,叫粗想,比较粗糙,不是那么很细腻;“正受”,就是心境相应,完全显现净土的庄严景象,让世尊教她怎么样观佛、观想。

世尊就和她讲:“好啊!今天你这样一问,众生得度的因缘就成熟了。那么我给你说种种的比喻(“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众生,欲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福】

底下就跟她讲“三福”“要往生西方,要修三福。”哪三福呢?

第一福、就是所谓的“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四条。

第二叫做“戒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条。

第三叫做“行福”,就是大乘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定善十三观】

然后就给她说修行的种种观法:“你是一个凡夫,你观想当然没有力量,不过,诸佛如来有异方便,能让我们观想成就”。底下就讲了十三定观。

第一观就讲日想观,“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应该端身正坐,置心一处,向往西方。先想什么呢?先想一个太阳,在西方地平线上,像一个悬鼓,挂在那个地方,住心不移,心中明朗显现。”这个日想观叫做“假观”。极乐世界并没有太阳。为什么要教她观这个太阳呢?一个是知道我们的方所,就是我们将来往生的地点、方向在西方;第二个是让我们知道西方是光明的境界,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消除我们内心的愚痴、黑暗和无明,以光破暗,这种是引导的含义。

日想观,观完之后,再观水想观,水想观就是观想极乐世界地平如水,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有高山、丘陵,极乐世界都是琉璃宝地。那为什么观想水呢?表示极乐世界平等没有差别。水是平的,平等。也代表阿弥陀佛的慈悲,平等救度一切众生,没有差别。也代表极乐净土清净无染。

日想观到水想观,再观到地想观,这样就观到极乐宝地了。

然后再是宝树观。地上有种种的七宝树,有多高多大,叶子如何、树如何,都讲得非常的仔细。

宝树观观完之后,就观宝池观,树下面有宝池,这个池子就是我们所谓的“七宝池”,我们要投胎托质莲台的地方。

宝池观观完以后(宝树、宝地、宝池都是极乐世界的自然景观,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讲叫自然景观)。

再观宝楼观,宝楼就是所谓的人文景观了,造出来的──当然这个词用在净土就不合适了。再看观宝楼。

宝楼观观完之后,依报观(就是极乐世界外在的环境)已经观察完毕了,现在就要转观正报观,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观佛菩萨之前,先有方便,先观华座观,就观阿弥陀佛所坐的正觉莲花宝座,这个莲花要观太大了,怎么观?不要讲其它的,这一个莲花叶子,我稍微算了一下,大概比我们整个大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还要大,一个莲花叶,比我们全中国还要大;这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叶,有八万四千个叶子(你看,你怎么观),每一个叶子上面有八万四千脉络,就是莲花的脉络纹;每一个脉络里面中间有无量的杂宝、摩尼宝、释迦甄伽摩尼宝,各种的宝;每一个宝,还要放八万四千个光明;每一个光明里面又出多少多少东西……这么一层一层地观,这个太难观了。但是,很殊胜、很庄严,讲得非常好!这个就是观华座。

华座观完之后,就是观像,(先观真身有难度,先观像),就观一个金像,先观阿弥陀佛,再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宝树枝下面,三尊金像放出金光,树树之下都有。

像观之后,再观真身观,大家早晚殿唱“弥陀身色如金山”是吧?怎么唱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照十方”,我读的都是善导大师的句子,我都忘记了。“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提醒!谢谢大家!这首偈子就来自于《观经》,它是综合《观经》和《无量寿经》。它里面所讲的就是《观经》第九“真身观”的内容。真身观,这个阿弥陀佛那就高大了,阿弥陀佛的佛身有多大呢?“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我们算“六十”“六十万”“六十万”里面还有“亿”“亿”里面有“那由他”“那由他”是印度一个极大的数字,没法衡量的,后面再跟一个“恒河沙”,是多少?

“恒河沙”,我们师父们都知道,一些老居士也知道,还有一些居士不知道,我给你们讲讲什么叫“恒河沙”“师父啊,老是讲'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是什么沙?”“恒河沙”是世尊用来形容数量之多的一个形容词。在印度有一条河叫恒河,释迦牟尼佛在生的时候,经常在恒河流域两岸教化度众生。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圣河,人们很敬重的。恒河很长,像中国的长江一样,有六千多里长(六千多公里还是六千多里我都忘了),很长的。恒河两岸四十里宽的地方,都是很细的沙子,你看,上万里的长,四十里宽都是细沙。那个沙非常的细,一粒沙子代表一个数字,一把沙是多少呢?已经数不清了;一里的沙有多少呢?那更数不清了;那么恒河的沙是多少呢?哎呀,没法数了。所以,“恒河沙”是代表无量无边、无法形容、无法计量这么多的数字。

阿弥陀佛的身高有多高呢?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大,有时我也在那里想,闭着眼睛想,佛多么高,再高,再高,想着佛再高再高。哎呀想着心里面想累了,放下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要观想,我们心里面可以这样想,但是,再怎么想,想不到那么大。这是“恒河沙由旬”。这么大的佛,身放光明。光中又出佛,佛中又出光,然后如何、如何,这个叫真身观。第九观“真身观”的时候,就来到十三定观的最高峰了,因为直接观佛了——观真身。

接下来再观观音观,第十观,观世音菩萨。

接下来再观大势至菩萨,第十一观。

再接下来观普观,就是观音、势至普同观想。

再接下来叫杂观,这个依报、正报、观音、势至,还有其他的大海众,杂在一起,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种种的观想,在一个宝池上面,就叫杂观。

这十三观观完了──这个叫前面的十三定观。大家有个概念:十三定观里面包括有依报观和正报观,依报观观环境,正报观观阿弥陀佛和菩萨。

【散善三观】

这十三观定观完了以后,释迦牟尼佛接着讲九品往生,叫“散善三观”:十四观、十五观和十六观。

十四观就是上品往生;十五观就是中品往生;十六观是下品往生。所以,“十六观经”,它是包括十三定观和散善三观。

上品往生的人,就是前面讲的修持“三福业”“行福”。上品是发了菩提心的,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这是上品往生的人。这个叫上辈三人,是大乘善凡夫,行大乘行法的,修福业的。

中品,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是修小乘戒法的,或者是五戒、八戒、具足戒持戒的,或者是一辈子持戒的,然后中品中生是一天一夜,“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中品中生。寿命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快死了,受了一天的八关斋戒,就好像那个频婆娑罗王,临终之前请目犍连尊者来为他受戒一样。

中品下生就是“三福”里面的“世福”,就是世间的福业,世间的善法,就是这个人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他很孝顺,但是他没有出离心。他也不知道,他就心里面很柔和,知道做人应该孝顺父母,他也不懂得佛法。到临终的时候,他一辈子没遇到佛法,就是自然地行孝(比较我们世间讲的,这个人比较善良,他很孝顺、很柔软),到临终的时候,遇到人家给他讲: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所以,在《观经》里面,也讲到四十八愿,就在中品下生里面)。他听到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这个九品当中的前六品,就是修“三福”的,大家知道,上三品是“行福”,就是大乘的福业;中上品和中下品是小乘福业,是“戒福”,持戒的;中下品是世间福业、世间善法的,不求出离生死的。这些通通往生的,这都是善人,通通往生的。

下辈──十六观,是三种恶人:

下品上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恶人呢?是一个造作十恶重罪的,他除了不诽谤大乘经典,其它的罪都造过了,无有惭愧,不净说法,盗僧祇物(常住三宝物,他就盗窃),这么一个没有惭愧的恶人。他是临终的时候(一辈子造作恶业,到临死了),遇到一个缘份,人家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一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造作了恶业,到临死是要堕落的,他害怕了、恐惧了,这个景象显现了。善知识告诉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诸罪消灭,当下阿弥陀佛来迎接,说:“善男子!”──这么样一个人,喊他还是“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高兴啊!各位到你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来讲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顺我本愿,我来迎汝。”高兴不高兴?(高兴)“善女人,因为称我佛名故,诸罪消灭,我迎你回归净土。”那个时候我们就高兴了!)这个人,十恶众生,当下称名,当下阿弥陀佛现在面前称赞他、引导他,一念之顷,随从佛后,往生极乐,七宝池中。我们为他鼓掌!

下品中生比他更差了,下品中生的人是受过佛戒的,结果,他毁犯众戒,破了戒,到临死,依照他的恶业,“地狱众火,一时俱现”,受戒破戒,这个恶业很大,比不受戒的罪过还大,有双重之罪,有性罪,然后还有犯戒的过失。经中讲:地狱众火,地狱的火,通通烧起来了。这时候,真的看到火宅了,烧起来了,怎么办?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来跟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赞说弥陀光明神力,赞说阿弥陀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阿弥陀佛如何如何的慈悲,如何如何的救度,也就是赞叹这句名号。“这所有的功德都收摄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你只要当下称念,你当下愿往生,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他听到之后,想念还没来得及念,就是听到了,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不是也要为他感到庆幸?好!为他感到庆幸!我们不是为他感到庆幸,我说实在的,我们是为自己鼓掌。对不对?这多大的好事啊!他往生了,比较起来,我也有份啊!所以,再鼓一次,响一点。

这下面更精彩了,下品下生。这个人罪业更重。下品下生是隐射前面的阿阇世和提婆达多,这个人造作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都造作完了。按照他的罪业,善导大师解释:“验其罪状”,如果按照他自己本身因果报应来检验他的罪状的话,必定堕落。经中讲:“应堕地狱、受苦多劫、无有出期。”这么一个恶人,比前面两个更重。临死的时候,当然是众苦逼迫了,遇到善知识了(我们不要等到临死遇到善知识,你们现在遇到这个教法,就已经遇到最好、最殊胜的法门了)。人家给他讲,“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劝令念佛”,说:“某某人!你罪业极重啊。是啊!现在种种苦恼啊!地狱的火都烧来了。但是还有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能救你,你不要害怕,你不用担心。佛不嫌弃你,你念佛就好。”但是这个人,此人为苦恼所逼迫,众苦所逼迫,此人就是惶恐,“不遑念佛”,他被这个苦恼所逼迫,这个念佛要怎么集中精力,要怎么的清净心,要不起妄想、杂念。他现在恐怖万分,经中说他心中都没法念佛了。善知识一看,“哦,他可能误解了,以为念佛要怎样地凝定心志,要怎样的集中精力”,善知识马上就改口给他讲,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因为(《观经》里面讲的念佛有两种,一个就是观想、观想念佛;一个就是称名念佛)他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要思想忆念、心中忆念,善导大师解释这个“念”,是心中忆念佛名。心中忆念佛名和口中称念佛名,哪一个容易?你们想想看,想一想,心中忆念和口中称念,哪一个容易?心里面念不容易的。比如讲:你和你儿子闹别扭了,或者和你老公闹的心里难过了,你这个时候念佛自然会开口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你把嘴巴闭上,心里面念,你念不出来。坐那里念,憋的慌、堵的慌,因为心里面乱。心里乱,但是如果口念,就很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对不对?心念,最起码你要某种程度的安静,虽然不要说达到怎样的清净,你最起码能够心里面比较闲,没有事;要在那个很苦恼、很逼迫、众恼攻心的时候,要心里面念,不容易啊!

这个人,他现在是四大分离、众苦逼迫,心里面怎么能够忆念佛名呢?所以,善知识就给他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你就嘴巴喊就可以!嘴巴张口念出佛出来,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心中说没有什么观想,什么乱糟糟,没有关系。这尊佛的功德善力不可思议,你张口念出来,就可以得救。你说我们现在就是那个要死的人,要堕落地狱的,这么一听,哇!欢喜了,内心里面一下子至诚恳切地归投过来,所以,经中就用这样的经文来描述说:“如是至心”,他听到这里,心里面当下安稳了。“哎呀,这样就可以往生了!”所以,他的真心发起来了,“如是至心,令声不绝”,一声接一声,因为火就烧在旁边了,马上就堕落下去了,当时教的是念六个字,说你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来不及念六个字,就念四个字也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快点,“佛,佛,佛……”也行。因为急了,来不及了。所以,念佛,六字、四字、三字、一字、二字都可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三个字;“弥陀”两个字;“佛”一个字。你真的愿意投靠这尊佛,都可以。不过经中告诉他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念念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这里讲“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之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每一念、每一声,生死罪消除,八十亿劫生死罪消除掉了。

这时候,就命终了,就看见了──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念佛了,现在临命终的时候,就看见一大朵金莲花,“见金莲花,犹如日轮”,(像一个大太阳一样,光明灿烂的),来到他的面前,来迎接他,当下他一念之顷,随着这个金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精彩不精彩?(精彩)这个人可以讲是堕落地狱的,他“啪”就要堕落下去的时候,他念了一句佛,“南无阿弥陀佛”,结果阿弥陀佛的宝莲花“唰”飘过来了,一下子把他接住了,飘飘荡荡,往生西方。就这么回事,正当堕落地狱的时候,半中间腰,被阿弥陀佛的宝莲花──当堕落地狱的这个时候,他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接住了,运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都是这样的罪业凡夫,我们每天也都往下掉,我们每天造的罪业,比我们每天修的福报多,我们每天都要欠债。所以,我们越老,年纪越大了,就感到越苦,感到背也驼了,为什么?业障多,压得我们压弯掉了,一直把我们压下去。所以,我们每天人身都在往下堕落,在这个堕落的人身当中,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的宝莲花,它就来到我们的脚下面,把我们托住,让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

【咐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部《观经》讲到这个地方,《观经》的大体内容就讲完了,十六观讲完了。结尾是结在最下等的五逆众生,十声、一声称名,得生极乐报土。

阿难听到这部《观经》,就很高兴、很喜悦,说:“世尊,这么殊胜的教法,请问世尊这一部经叫什么名字?”,名能诠义──能表示它的义理。“世尊,请问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世尊,你讲得太广泛了,有三福、大乘、小乘、世间善法、又讲十三定观、真身观、假观……很多,它的要点在哪里?你告诉我怎么样来修行,怎样来领受?”

世尊就给他讲:“这部经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又叫做《净除业障生诸佛前》。至于说这部经的要点(阿难,你听好):“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部经的要点,不是十三定观,也不是“三福”,也不是大乘、小乘、世善,要点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个就是这一部经的摩尼宝珠,教给你了,你要好好地受持,广播大众,传给一切有缘的人。如果大众能够念佛,这个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为他们的好朋友。”

【欢喜信受】

这一部经讲完之后,阿难当时在大会的时候,韦提希夫人还有五百侍女,世尊都授记他们通通必定住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时因为韦提希夫人在宫中,虽然没有外人,有侍女,世尊就授记说:“你们都可以住生极乐世界,可以得到诸佛现前三昧。”

这场法会在王宫里面,外人不知道的。讲完之后,世尊和目犍连尊者,还有阿难尊者,足步虚空──回去的时候,就不像来了,来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从耆阇崛山上隐没,从王宫里面出来;回去了,他满足了。这个都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样来呢?就是说世尊来讲这部《观经》的时候很隐密,它的道理不容易明白,讲完之后,他的本怀畅开了,就不隐藏了,从空中浩浩荡荡带着两个侍者回到灵鹫山。

到了灵鹫山之后,阿难又再一次的把这部《观经》给在场的大众三万二千菩萨,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大阿罗汉,给他们再讲一遍。所以,这一部《观经》讲了两遍,叫“两会”:王宫会和耆阇会。王宫里面开了一次法会,世尊亲自讲的,耆阇崛山讲的一次是阿难转述的,这就是一部《观经》的大概。

好!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5讲: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我们现在学习善导大师对于净土门的判释。

善导大师的判释是在道绰大师总判“圣”“净”二门的基础之上,在净土门之内又再细判,就是进一步的分判。净土门之内又包含两种不同的行门:

一种就是“要门”

第二种是“弘愿”

判断“要门”“弘愿”,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由“要门”而进入“弘愿”,所谓“引导要门进入弘愿”

【祖师相传判释】

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之所以在教理上成为我们传承的祖师,都是对我们净土宗的教理有着卓越的贡献,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说龙树菩萨,他最早在《易行品》当中,分判一切佛法有“难行道”“易行道”,指明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现生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易行道”。这种判释,成为后来净土法门判释的基础。

接下来昙鸾大师,解释所以难、所以易,在于自力与他力,让我们非常明了,知道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于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劝导我们应当乘佛愿力往生西方,这是昙鸾大师的贡献。

道绰大师,是系统性地判明大乘佛法:有“圣道门”“净土门”,指明“圣道门”在末法时代,漏劣根机,“去大圣遥远”“理深解微”,不适应我们修行,而劝导大家进入唯一“可通入路”的净土门。

道绰大师所指的“净土门”,不是诸善万行回向,不以这个作为净土门的主旨。“圣净二门判”当中引用大经:“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作为净土门的根本核心和唯一的通路。当然,这是结合《观经》下品十念住生的人来解释说明的。

【善导大师细判】

可是,净土门的行法不仅如此。道绰大师的分判可以讲是比较明朗了。祖师分判教法的目的,是要决择哪种教法适合我们的根机,而为我们选择修行的法门。有的人会执着于自己原来修持的法门,难以一下子契入弥陀的本愿、专修念佛。好像这个台阶太高了一点,一步跨不上来。

善导大师就根据《观经》里面的教义,把我们净土门分成两类,这样就很容易上来。好像一个高的台坎儿,中间垫了一截、垫一截,就容易上来了。

其中第一个叫“要门”“要”是重要的意思,这个“要门”,是指诸善万行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说:原来是修禅的,你就以禅定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持戒的,那么,“就以我持戒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原来我学教理的,那就以我读诵大乘,求生西方极乐”,这种种修行的法门,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当中,就有一个安立,说这个称为“要门”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原来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有一个摄受的门径,你原来学什么,可以不改变你的方法,如果修行,我觉得习禅难以开悟,“我想往生,可是我还放不下我这个禅修的方法”,可以!你可以以此就地回向求生极乐。这样顺便就导入净土门。

净土门和净土以外的法门区别在哪里?净土门就是说,“我愿意求生西方净土,在那个地方成佛,不退转、成佛来度众生。”

除此之外,愿意在此土、在娑婆、堪忍世界,“我证悟,得阿罗汉果位,得无生法忍果位,甚至生生修行,发大菩提心,不求往生净土”,这个称为圣道门。

只要你把你原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了,通通都入净土门了。

入了净土门之后,再用方便引导他:“既然入了净土门了,这里面还有优劣,有优、有劣。有稳当、“正定业”的,“千人修千人去,万人修万人去”的;有那个不太稳当的。有一个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有那个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顺符的。”他已经进入净土门之内,再给他作一种引导、劝化,慢慢根机成熟,他就可以进入弥陀的本愿,专修念佛。

所以,“要门”的施设,它有对内和对外两种的殊胜意义:对外,就是净土门以外的,修学各宗各派教法的,可以让他方便进入净土门,“你原地修行,回向求生就可以”;对内,已经修行净土门、求生净土的,让你更升一个台阶,直接来专修念佛,得到往生“正定之业”

这是善导大师教判──伟大的贡献。

我们如果大略了解这些,对我们本身的修持来讲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往往学净土门的人,互相之间也在分辨不清,有的说要专修念佛,有的再种种说……到底是你的正确,我的正确呢?可以讲:两个都正确,都是净土门里面的行法。不过,有方便、有真实,真实在哪里呢?在专称名号。方便也不废舍,就看他的根机,这样都有安立、都有位置,都有方向、有引导,这样心里就明白了。

比如说大家对照自己的行法,就知道说:“那我现在没到弘愿,我现在还是要门”,那你就要往“弘愿”那方面去进步了。

你不要执着这一点,说:“只要念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啊?哪那么简单?你不这样就不可以啊?”这样只是执着其一,而废舍了“弘愿”,这是错误的。

善导大师关于“要门”“弘愿”主要有两段文,都在《观经疏》当中,一段是在《观经疏》〈玄义分〉,开宗明义,“序题门”。〈玄义分〉分成七门,其中第一叫“序题门”,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述这一部《观经》,《观经》的缘起是如何?《观经》的主题内容又是什么?这叫“序题门”。善导大师就分判出有“要门”“弘愿”

第二段文在《观经疏》最后的结尾,〈散善义〉,解释了种种的教法,“十三定观”“散善三观”“三福”“九品”,解释完之后,阿难来问释迦佛说:“云何名此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然后释迦牟尼佛回答,善导大师作了一个结论性的解释,是说明:讲解这么多的法门,是要引导大家进入专称弥陀名号──第二段文叫做“要弘废立”

第一段文叫做“要弘分判”,就是“要门”“弘愿”,分判有这两门。

最后的文叫“要弘废立”“废立”也是学教的人一个基本的观念。“废”就是废舍,废舍方便;“立”是建立,天台宗也讲“废立”

什么叫“废立”?比如讲“权实”“为实施权”,为了讲真实的教法,而施设权假方便的教法。到最后要“废权立实”,方便不能老在那里啊,方便到后来是要放旁边的,然后要把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这个叫“废立”

在善导大师解释的净土教法当中,“要”“弘”这两种,最后要突出“弘愿”,归到真实的六字名号。

【要弘分判】

我们先学习“要弘分判”。在《观经疏》一开头,善导大师就说了:

“真如”“法性”(这是我们众生的本性)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是我们自己并不能自然开悟。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虽然我们有清净的本体,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是我们是罪业凡夫,罪障垢深,我们罪业很重,这个“垢”,就是垢染、烦恼深重,这样,我们本来所具足光明显耀的清净本体不能显发出来。所以世尊大悲──“惊入火宅之门”:释迦牟尼佛舍掉无胜清净庄严报土(释迦佛,他的报土在无胜国土),然后应化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惊入火宅之门”“有这么多造罪众生在那里轮回,这三界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孩子一样,他们被三界的烦恼之火所逼迫、所烧煮,所以我来救度他们”,而讲了八万四千种种的法门。这八万四千种种的法门,都是教导我们依心起行,你能够按照如实地修行的话,都可以解脱。所以,下面就说:

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

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依心起于胜行”:就是说讲了这么多,不管天台、华严,各种教法,一个总的原则叫“依心起行”。依什么心?依菩提心;起什么行?起菩萨行。不管是大乘空观,还是种种的福业,修福修智,都是从我们这个心而出发。如果你妄心用事,当然行不能成就。依菩提心愿,而起殊胜的菩提行──六度万行,这叫“依心起于胜行”

“门余八万四千”:这样的法门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很多,一切法门都在这个之内。

“渐顿则各称所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教法有渐法、有顿法。“渐”“顿”,按照我们众生的根机,世尊给你讲,只要符合你的根机,“各称所宜”

“随缘者则皆蒙解脱”“随缘”不是我们讲的随便,不是。“缘”是机缘,“随缘”就是说随顺我们众生的根机,只要你相应了──“随缘者”,顺了你的根机的人,渐法也可以解脱,顿法也可以解脱。你都可以出三界,证无生法忍。

“然”:底下就是转折了。底下就要说明净土门存在的理由。

“然众生障重”:但是众生,他的障碍,烦恼障、业障、罪障……种种障碍很深重。

“取悟之者难明”“取”就是获得那个取,“悟”就是开悟的悟,“取悟”就是开悟,“取悟之者”,这些法门你都要开悟,悟后起修,不然的话没用。所以,菩提心、菩提行都要悟后起修。但是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靠这些法门要他开悟很难,难以明了心地,所以,这个叫难行。

“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虽然世尊有无量智慧,“这个法门不行,我可以用另外一个法门来利益他”“教益”“教”就是佛教的教,“益”是利益的益。用教法来利益众生,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多门”,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虽然可以。──世尊大悲,辩才无碍,讲说种种教法来利益众生,但是,还是不能满他的本愿,不能满他出世本怀,还是不能把所有障重众生(就是业障深重的众生)都度脱完,所以,底下说:

“凡惑无由遍揽”“凡”就是凡夫,“惑”就是有无明惑障,这样的罪业凡夫。还不能够──“遍”就是一个不漏地,“揽”就是把他拉来,好像妈妈抱孩子、抱到怀中一样。释迦佛虽然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度了一部分随顺他根机和机缘的;那个难以开悟的、劣根、钝根、罪障深重的,这八万四千法门通通遗漏了,不能把他们通通摄取过来,这样才有必要讲净土法门。

所以,下面就要说净土法门,要开显出来。那么,就知道:净土法门是针对被圣道种种修行法门所遗漏的根机。

印光大师也讲:“如来是怜悯我们戒定慧修不了,所以特别开此净土一法,叫特别法门。”如果你能修得了戒定慧,不要开净土法门了──你都有戒定慧,都可以了脱生死。八万四千法门,随便一门你能修行,不管是渐法、是顿法,都可以出离生死。之所以要讲净土法门,是这些法门我们都修不了。我们这根机修不了的众生,才为他开净土法门。所以大家要明白:净土法门是为那些八万四千法门都修行不能成就、“取悟之者难明”,这样的根机而开显的。

这样开显净土法门,不开不行吗?不开不行。因为世尊来成佛,他是要度脱一切众生,如果只是少数部分上根利智的人仰仗八万四千法门解脱了,那么,大多数人遗漏了,他心里面大悲不能得到满足,“不能畅佛本怀”。所以,释迦牟尼佛他要讲这个净土法门。

但是,讲净土法门要有机缘。底下就讲机缘了:

“遇因韦提致请”“遇”是遇到,释迦牟尼佛早就在等,等待你来提,所以叫“遇”“遇”“我在这里等着你”。遇到什么因缘呢?韦提希夫人她来请求了,上一堂课,我们已经简略地介绍了《观经》的梗概,韦提希夫人被她儿子──她的儿子要夺王位,把她的丈夫(也就是老国王)关起来,要谋杀。又要杀她自己,然后又把她关起来。所以,她感到人生苦恼、世事无常,人情都没有意思。这样,她跟释迦牟尼佛哭诉、哀求,说:“我要求生净土。”这叫“遇因韦提致请”

韦提希夫人说:“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不是说韦提希夫人要往生净土嘛!“释迦如来,你教我怎么观想?”“思惟”“正受”都是教观佛的方便,都是讲观佛的。

“然娑婆化主”:这个“然”字也很有味道。“然”就是一种转折,说释迦牟尼佛正好在等待,你再提出来了,那八万四千法门遗漏的众生,就可以解脱有希望了。所以,接下来就说“然,娑婆化主”“娑婆化主”是哪一位?“娑婆”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化主”“化”是教化,娑婆世界教化主是谁啊?(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了!“娑婆化主”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其请故”“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请,刚好称我本怀”,那时候,世尊不是笑了吗?“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好啊!我可以讲净土法门,度脱一切众生了”──“因其请故”

“即广开净土之要门”:什么叫“广开”呢?开的很广泛,能够广摄一切定善根机、散善根机,这样叫“广开”。能够普摄一切原来修行的教法,八万四千法门摄入之内,这叫“广开”。同时,也是因为韦提希夫人她请的很狭窄,只请观法,没有请“三福”,也没有请其它的。释迦牟尼佛他是佛的智慧,所以他广开,“广开净土之要门”。所讲的《观经》,对于引导各类的众生进入净土门非常重要,所以叫做“广开净土之要门”。释迦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就讲了这一部《观经》,叫“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安乐”就是极乐世界,“安乐能人”是哪一位啊?“安乐能人”是阿弥陀佛,“安乐”就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观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有清净大海众菩萨,但是只有阿弥陀佛叫做“能人”,就是所有的一切是阿弥陀佛他的能力来成就的。观世音、大势至也是阿弥陀佛度去的,其他菩萨、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愿力所成就的,度化众生的能力,都来自于阿弥陀佛一佛。观世音菩萨也来救苦度众生,大势至菩萨也来劝导我们回归极乐。他们的能力来源,来自于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叫做“安乐能人”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我这个讲的说实在的,有一点难,因为大家对这些文词有一点陌生。你们现在是净土宗大学班的学员(所以给自己鼓励、鼓励),你们不要觉得难,能够在这里听就不错了、就很好!很难得!文字其实还是不深的。

“安乐能人显彰”“显”就是显明的显,原来的东西盖住了,把它掀开,叫做彰;原来的东西隐没了,把它显明,叫做显。“显彰”就是:“安乐能人”(是阿弥陀佛)把这个掀开,显明出来、彰显出来。

“显彰别意之弘愿”“别”是特别,“意”就是意思的意,有一种特别的意理,有一种特别的意味,这叫“别意”。他这个意思跟一般的不一样,跟一般的教法有差别,所以,我们的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印光大师也是有传承的,他不能自己随便讲)特别在哪里?就特别在“别意之弘愿”“弘愿”,跟我们一般所想的不一样,它特别,叫“别意之弘愿”“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总体讲是四十八愿,特别说明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个叫“别意之弘愿”

这两句话,我们再把它复习一遍。这一部《观经》是站在总体佛法的立场,来显明《观经》的必要性,就是释迦牟尼佛怜悯我们五浊恶世、三界火宅的凡夫,“你虽然有净体,但是垢障业深,净体无由显照”,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应化此娑婆界来教化我们,而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度脱我们。可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得不到彻底的彰显,“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凡夫众生、惑障众生不能通通度脱,他的大悲不能得到畅快。遇到韦提希夫人这一问,刚好称佛本怀,广宣教法,“广开净土之要门”

所以,这一部《观经》:第一步、面上来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来讲《观经》;但是,它背后还有一个依靠,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一部《观经》,可以讲有两尊佛在讲,释迦牟尼佛在表面上讲,阿弥陀佛在背后讲,所谓“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他不是在表面,他在背后做底靠,整部《观经》,到最后,桶底脱落,和盘托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佛意,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两个结合在一块儿。

《观经》里面有两尊佛在讲。表面上明显的是世尊在讲,世尊讲的主要是“三福”“九品”“十三定观”,这是《观经》的一层内容。

更深的一层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在讲解,他讲解的是弥陀的“弘愿”“别意之弘愿”

这个思想只有善导大师(作为弥陀化身),他才解释出来,所有其他的善知识、法师解释《观经》,没有解释到这一层,这就是善导大师他超胜的地方,他“楷定古今”的地方,他能作为标准的地方。

“其要门者”:善导大师底下又解释了:什么叫“要门”呢?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要门”就是这部《观经》的“定散二门”“要门”又分成两方面:“定”“散”。什么叫做“定”呢?“定”就是禅定的定;什么叫做“散”呢?“散”就是散乱的散。所以,我们很多人讲:“师父,我念佛心散乱怎么办?”没关系!这个就讲到你了。

“定即息虑以凝心”:什么叫“定”呢?“息”就是休息的息,“虑”就是思虑的虑,“息虑”,把我们种种的妄想、杂念,把它止息,叫“息虑”“凝”就是凝固的凝,“心”就是我们这个心。“息虑凝心”,你妄想、杂念止息了,心就凝止了、凝定了,就好像寒潭止水,像一个深潭,水波澜不惊、凝定,这个就叫做“息虑凝心”。这个就叫做“定”,这叫“定”的法门。这个“定”的法门,不仅仅包括“十三定观”,还包含了比如说一般所讲的禅观,或者天台宗的止观,所有一切观想的法门,或者是唯识观,或者华严宗的法界观,这种种的观法,只要是要内心禅定的、要修观的,都在“定”的范围之内。各宗各派只要你修禅定、观想,都属于《观经》里面的“定”门。

什么叫“散门”呢?“散即废恶以修善”“散善门”在《观经》里边就是“三福”“三福”不需要你打坐、凝定心神,你只要持戒、孝顺父母……(不可能说我孝顺父母一定要打坐了。你打坐,妈妈喊你什么事儿,你半天来不了),就是散乱心当中,散心当中“废恶修善”,这个叫“散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要门”就是修行定善法门、修行散善法门,然后回转,把这两个法门修行的功德回向。 “回斯二行”就是回转、回向所修的定善和散善这两种修行,求愿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叫做“要门”

大家有没有修“要门”的?有没有?有也不好意思讲。没关系!以前有,有就有。我就是这样的。比如说:读诵大乘,读诵《金刚经》、《法华经》、《心经》,诵这个咒、那个咒,这些我回向求生极乐,这个就是“要门”当中的“散善门”;我在这里禅定、止观,回向求生极乐,这个是“要门”当中的“定善门”。不管是“定善”“散善”,这个在“要门”当中。这个是释迦佛所讲的,“要门”它归于释迦佛所讲。

下面善导大师又解释“弘愿”。不是两门嘛!一个“要门”;第二个就是“弘愿”(讲教理可能是生涩一点,老是些概念,要我们记住,一个接一个)。“弘愿”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我们从这一段文就看出来,他是站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立场上来透达《观经》的教义,所以,他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为什么解释《观经》扯到《大经》呢?因为这个是根本。说什么呢?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这段话就是对“弘愿”的解释,很重要。就是来解释第十八愿,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如果以“弘愿门”来讲,不限在定善,不限在散善,定善凡夫也好,散善凡夫也好,也包括恶人。如果是“要门”的话,只有善人了,因为定善要禅定;禅定修不了,你要散善,要废恶修善,那你造恶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要门”就有限制,就有一定的障碍,就有一定的不足,或者还没通达。如果“弘愿”“一切善恶凡夫”,结论是什么呢?“得生者”,你只要能够往生的话,“者”是一个提醒词,这里讲“得生”,就是给一个肯定,就是说“能够往生”,不光是善凡夫能够往生,恶凡夫也能住生;不光是平时遇到佛法,这样的恶凡夫能往生;就是一辈子造恶、没有遇到佛法,到了临终才遇到佛法的恶凡夫,也能往生。所以讲“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这里的“一切善恶凡夫”就是指《观经》里面讲的“九品善恶”“九品”代表所有一切凡夫众生,都可以往生。原理在哪里呢?“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他们之所以都能够往生(通通、没有一个不,叫“莫不”),没有一个不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去往生净土的。

这样听起来,应该在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概念。我们就知道:净土门,善导大师依据《观经》判为两门:一门是“要门”,是不是?另外一门是“弘愿”“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对不对?“弘愿”是阿弥陀佛的意愿。“要门”,是释迦佛表面上讲的,广开,没有隐瞒的,你怎么问,我就回答你。“弘愿”是阿弥陀佛隐含着讲的。这一部《观经》,如果不是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的资格来解释,没有哪一个能解释到如此。

我还是讲一点故事。善导大师他在当时的时代,因为有人对《观经》解释的不够透彻,所以,善导大师他自己就在佛前,“标心结愿”,自己发一个愿望,说:“我某某人,今欲出《观经》玄义,楷定古今。我这个愿望如果称诸佛的心愿,希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加持我,给我证明。”你看,这个口气很大啊!要对于过去和当时代,所有对于净土教门错误的解释,要作一个标准和决断。这当然不是个小事了,是一个大事了。所以,他请求诸佛来证明。讲完这个话,善导大师就每天念《阿弥陀经》,然后念阿弥陀佛几万声(他当然念佛定功很深的了)。当夜就见到极乐世界的种种景象,就看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金山放出光明,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团团围绕,宝树多么的高大、高大广显。

这样之后,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说:“这部《观经》应该这么解释,这个〈玄义分〉哪里,哪里,哪里,应该这几条,这几条,那几条……”那么,这位圣僧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在这一部《观经疏》的最后结尾,他讲了这几句话,他说:

此义已经证定竟。

“证定竟”“这一部《观经要义》,已请十方诸佛证明过了,定下来了,就已经完毕了。”“此义已经证定竟”

欲写者,一如经法。

如果有人想抄写这一部《观经疏》,应该像抄写经典一样,应该像抄写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经文一模一样,所以说“欲写者一如经法”

一字一句,不得加减。

不能随便加、不能随便减、不能随便改变。所以,这一部疏叫“证定疏”,是经过诸佛所证明、所确定,毫无疑误的。

这一部《观经疏》,善导大师的解释,和一般对《观经》的解释不一样。善导大师的教法、思想,能够彰显阿弥陀佛“别意弘愿”,就有特别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依据善导大师思想的根据。

那好,我把这段文再读一遍,这叫“要弘分判文”。读一遍:

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

渐顿则各乘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这一段是指八万四千通途法门对众生的利益。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

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这一段是指还有业障深重的众生,按圣道八万四千法门修不来,所以,他们难以开悟,八万四千法门不能够把所有的众生都度尽,暗示着必须要讲净土法门。下面:

遇因韦提致请:

“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个就说明《观经》的起教因缘,也是我们净土法门的缘起,净土法门是为了圣道法门修行不了,被遗漏的众生来讲的。下面:

“然,娑婆化主”,刚好,这一部经虽然韦提请,但是有两尊佛讲,请的是“思惟”“正受”,但是讲的超过了这么多。所以:

然,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

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世尊广显“要门”。然后:

安乐能人,(阿弥陀如来)

显彰别意之弘愿。

《观经》里面就有两种:“要门”“弘愿”、就有两尊佛、就有两个法门、就有两种开显的方式。下面解释:

其要门者,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要门”就是《观经》讲的“定善”“散善”,包括这两种行持。什么是“定”呢?

定即息虑以凝心。

止息我们思虑,凝定我们的心水,息虑凝心;什么是“散”呢?

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回转这“定善行”“散善行”,求生净土,这个叫做“要门”

所以,如果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佛、念佛,我想让心里面安静一点,我不要起妄念、我要凝定心水,我要这样才能往生……”,这个不在“弘愿”,这个属于“要门”里面的“定善”。你把念佛当作“定善”在修;说:“我念佛、念佛,我少做恶业、多行善事……”,这个当然正确,但是,还没理会到“弘愿”,没有理会到“别意弘愿”,是把念佛当作“散善”在修行。所以,虽然在口称名号,其实,还是在“要门”当中。这个心态还是“定散二门”“要门”

那么“弘愿”“弘愿”不讲这些,不管你有没有定善的功夫,有没有散善的功德。

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无量寿经》的宗旨,四十八愿的根本──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得以往生,不是靠我们定善、散善的力量。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不是靠你定善力,不是靠你散善力。定善力和散善力都很小、很微弱,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为增上缘也。

这个作为增上强缘,得以往生净土。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观经》的宗旨,把我们净土门之内,再细分为“要门”“弘愿”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6讲: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大师独具慧眼】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善导大师在道绰大师分判“圣道门”“净土门”──整体佛法的基础之上,在净土门之内又细判,有“要门”“弘愿”

这个细判的作用,向净土门之外,可以广泛地摄受、导引圣道门所修行“定善”“散善”诸种根机的众生进入净土门。只要在他原来修学的基础之上回向,所谓“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原来所修持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就进入净土“要门”

“要门”是净土门的方便,它的归结点在阿弥陀佛的“弘愿”。所以,有“要门”、有“弘愿”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和一般的法师解释不一样,他看出这部《观经》当中有两条线索,最后汇归一致。

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广开净土“要门”,详说“十三定观”以及“三福”“九品”。这是一般的法师都能看得到的层面。

另外一种层面(就是比较深密的、深层次的),所谓“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就是在这一部《观经》之中,除了世尊讲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还有阿弥陀佛在这当中显明它特别不共的“弘愿”,叫“别意弘愿”“别”就是特别。有哪些特别呢?下面我们会分析,跟我们一般所讲的观念,是有特别不同之处,叫“别意之弘愿”。这个就是“要弘分判”

祖师判教都是有他的用意所在,帮助我们抉择教法,能够分辨方便与真实,然后导方便入真实。

下午我们就学习“要弘废立”。这也是我们善导大师一系思想当中的专用名词。“要”是指“要门”“弘”就是指“弘愿”“废”是废舍。比如说有三个王子,立了太子做国王,二王子和三王子等于废了,没有做国王,这个叫做“废”“立”。立一个为主,也不是说太子立为王,二王子、三王子就不让他们存在、杀掉。不是这样,他不是为主的。“废、立”,是我们祖师判教的引导方便。

“废立”步骤一:为实施权】

一般来讲,有三个步骤,天台宗也这么解释。在我们这一部《观经》当中,也可以同样说明。所谓的“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这是一些教相名词。“实”是指真实、真实不虚、究竟了义,称为“实”“权”是指方便、权假,不是究竟了义,是一种方便导引;“权”在佛法当中,代表是方便的意思,方便权巧,是一种导引的方便。

什么叫“为实施权”呢?为了讲述真实的教法──但真实的教法非常猛利,如果根机不是上根、顿根、成熟的根机,他难以一下接受。所以,为了要讲真实教法,先要施设方便教法,叫“为实施权”

就像我们和别人谈话,我们心中有我们想的真实的意思,但是,一开口马上讲,显得唐突,或者对方没有思想准备,或者他还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我们语言当中就要带一点善巧方便。我们开始在旁边讲,慢慢讲、慢慢讲,他有点感觉了,再把我们的意思说出一点点,最后和盘托出──我们和别人谈话也有这样的一个方便,不然,很冒然地跑去,不知深浅,可能一下谈不成。

释迦牟尼佛教化我们,费尽了心思,可以讲“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祂就要有方便法门,“为实施权”。为了讲真实的教义,先施设方便的教法,这是第一个步骤。

“废立”步骤二:开权显实】

那么,不能老是这样啊!老是这样的话,真实教法还是不能出来啊!

所以,第二个层次,叫做“开权显实”。就是把这个方便权巧的教法开显出来,里面就包含了真实教法,叫“开权显实”。这就是“权”“实”“为实施权”的时候,人们只能看见权法,没有看见实法;到了“开权显实”的时候,权法也存在,实法也存在,这两个都能够看到了。

“废立”步骤三:废权立实】

可是,这还不是世尊的本怀,世尊就要通过第三个层次,叫做“废权立实”。这个方便已经讲完了,就搁到旁边了,单独地、独独地把真实的教法举扬出来,这个叫做“废权立实”

我刚才举的这个比喻,大家可以用心考虑。我们跟别人讲话,或者托别人办事,或者有件棘手的事,不太好说,但是非得向这个人说不可。我们就要先去东绕西绕,“最近好吗?身体不错吧!你孩子如何……”先要建立感情,让大家觉得好接近。其实,这个不是我们讲的,这是一种方便。“想要怎么怎么样……”

“你怎么样?”

“我最近有点事,有点难办……”有点想把我们的想法讲出来了。

对方:“那什么事啊?”

慢慢慢慢讲:“哦,你看,我这次来就是这件事,拜托你了……”我们真实的想法就说出来了。

世尊为了教育我们这些傲慢、愚痴、无知的众生,祂老人家很慈悲,只好委曲求全。先不能够和盘托出,先这样讲,那样讲……最后把底盘托出来。

这就是一般我们所讲“废立”这三个层次。

【《观经》“废立”

在我们这一部《观经》当中,也有这三个层次,也可以打莲花的比喻──用莲花的比喻来说明。我们净土宗称为莲宗。莲花它有三个次第。莲花外面是莲花叶,里面是莲蓬。

第一个阶段,比如我们到池塘看莲花(我们北方可能莲花少见。有没有见过?应该在画儿上也见过,看我们这里也有?)先是“为莲故花”,就是一开始只能看见个莲苞胎,里面的莲蓬看不到。它是为了收莲子、结莲蓬,才长莲花,这叫“为莲故花”“莲”是指莲子。

到第二个层次呢?叫“花开莲现”。这花就打开了,里面的莲蓬就看到了。其实,莲花苞包起来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只是我们没看到──为了收莲子,莲花包起来;到第二“花开莲现”,莲花打开,莲蓬出来了。

“为莲故花”就像那个“为实施权”,莲子代表“实”,果实、真实成熟的,为了这个真实教法,先用权假方便的。

“花开莲现”,就代表“开权显实”,把这个权巧方便的教法打开,暴露出、显示出真实的教法。

莲蓬打开之后,再进一步的成熟,叫“花落莲成”。到最后──大家到莲花池里去看,就看不到莲花瓣,只看见一个莲蓬,孤独的在那个地方,莲花瓣飘落在水池当中,这叫“花落莲成”

世尊在这一部《观经》当中,也如是为我们开导。到“花落莲成”的时候,就是“废权立实”

什么是“为莲故花”呢?因为《观经》的梗概,上午我又跟大家说明了一下,“莲”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弘愿”──“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就是指专修念佛的教法。这个花,花叶、花瓣很庄严,有保护作用,有引导作用,就是指什么呢?定散十六观──“定善”“十三定观”“散善”“三福”“九品”,就代表莲花叶。那么,“为莲故花”就是说,世尊为了想讲念佛法门,所以来讲“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祂的本意不是讲这些,但是,大家都执着这个,众生都执着自己的自力──骄慢的心态,“我来修行”。为了引导这样的众生,“为莲”,为了引导他们进入专修念佛,先开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定善”“散善”。这叫第一个层次,“为莲故花”

像韦提希夫人,她来请求说:“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佛就微笑了,祂为什么微笑呢?“好啊!你这么一问,我就可以讲我心中的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了。”但是,还不能马上讲出来,还要先讲什么?“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二者……,三者……”然后说“广说众譬”,为你说种种的譬喻、方便,让你可以依据“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往生极乐净土,这个叫“为莲故花”。心中深深地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但是,不是一下子说给你,他就先讲“十三定观”“三福”“九品”

在讲的过程当中,“花开莲现”。什么叫“花开莲现”?比如说在讲“定善观”的时候,其中第七观阿弥陀佛就显现出来了,韦提希夫人说:“世尊,你告诉我出苦恼法。”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

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炽盛,不可具睹。

这个就显示说: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我们众生消除苦恼的除苦恼法。尤其在第九“真身观”“真身观”“十三定观”的最高潮(观依报不如观正报,观正报,观菩萨眷属不如观佛,极乐世界、讲阿弥陀佛,都有了。种种净土庄严,观音、势至、“普观”“杂观”都包摄在佛观当中)。就在第九“真身观”当中,第九真身观当中就讲到念佛了,叫“花开莲现”“现”什么?念佛。第九“真身观”观成就了,就看见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样的佛身,这样的佛身显现出无量的光明,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又出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所谓: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我们《观经》当中很重要的经文。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观佛成就之后,看见佛的光明是摄取那个念佛的人。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解释说:

何以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

“为什么说佛光普照,只是摄取那个念佛的人呢?不是摄取修行其它法门的人呢?”

他就做了三点解释:

一者亲缘,

二者近缘,

三者增上缘。

(这个我们下面再单独学习,现在讲就太多了,不一定明了)

意思是说:“众生口常称念阿弥陀佛,佛则闻之;众生身常礼拜阿弥陀佛,佛则见之。”你拜佛,佛就看到;你念佛,佛就听到;你心中想佛,佛都知道。众生三业和阿弥陀佛三业不相舍离,这叫“亲缘”

总之,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的念佛,就是指我们口中称名,口称弥陀名号。所以,观佛观到最后的结尾,是从观佛走向念佛。在观佛当中,“十三定观”里边,“开权显实”,显示真实的世尊的本意,是要讲称念弥陀名号;显示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阿弥陀佛身相说法,祂这样的光明摄取念佛人──是代表祂的法义、祂的悲心本愿是要“摄取称念我名号的人”。这个叫做“开权显实”

“下辈三品”当中,也讲到念佛了,因为这个“三福”“九品”,都还属于一种方便引导。在“下辈上品”“下辈中品”“下辈下品”这三品当中都讲到念佛,而且是单讲念佛,不讲其余。因为这三品众生都是造恶多端、毫无修持,直到临终,方遇佛法,这么一个根机。对他们来说,种种的“定善”不可修持,种种的“散善”也没有时间去修持了,现在是命到最后一刻,只有这个法门可以救度他,所以,单提念佛,这就是讲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之后──“三福”“九品”“十三定观”讲完之后,到了《观经》的“流通分”,阿难尊者问佛。“阿难白佛”

此法之要,

当云何受持?

阿难说:“世尊,你讲的这一部《观经》真是太绝妙了,可是《观经》内容很广博,有定善、有散善、有世福、有戒福、有行福,还有种种观想,这么多教法,它的要点在哪里呢?”“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阿难是多闻第一,他有传持佛法的心愿,也有这样的责任,“我应该怎么样来受持呢?怎么样来传授呢?”

佛就给他讲:“阿难啊”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

“你啊,好好地受持我所说的佛语,佛语真实不虚。”

持是语者,

佛语,这整部《观经》都是佛语,从一开始“十三定观”到最后“九品”都是佛语……

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句叫做一锤定音。“持是语”,不是持无量寿佛观,也不是持“三福”。是持什么呢?就把这个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单单提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才是整部《观经》的心髓和精要,这个才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最后的落脚点。“持名”“持名念佛”“执持名号”。到这个时候,叫做“花落莲成”“定善”也不讲了,“散善”也不咐嘱了(这叫“咐嘱文”,就是最后释迦牟尼佛总结一部《观经》的要点,交待给阿难、咐嘱给他)。不咐嘱观佛法,也不咐嘱其它的种种修行,就把这个名号──说:“你好好持无量寿佛名号!”这个就到了“废权立实”

【善导大师点睛之笔:《观经》意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就是根据这一句经文,他是智慧之眼特别独到,从这一段经文来体谅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的心意和阿弥陀佛的本愿。

所以,善导大师是这么解释这一段经文的:(在《观经疏》的三百一十七页):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段可以讲是我们整个净土门画龙点睛之笔。

你们知道吗?“画龙点睛”是一个成语。说是有一位画家,他有神笔,很会画。在黑板上“哗、哗、哗”画一条龙,很快一条龙画好了,画得是栩栩如生,画得是非常生动,龙须、龙尾、鳞片……腾云驾雾。不过独独缺了一只眼睛、没有眼睛。所以,顾客来看,说:“哎呀,画师啊,你画得这么好,太好了,很遗憾,怎么就不画一只眼睛呢?”

他说:“这你就不知了,此中有玄妙、有玄机。”

“哎呀,你画龙,还有什么玄机啊?”

“你不知道,这个眼睛不能随便点啊!这个眼睛如果一点上去,这条龙马上就活了,就腾云驾雾,马上就要飞走了。”

“哎呀!画师,哪能这样讲?你这是讲一些神话吧……”意思就是讲大话了,不相信:“你点上看看,不会的!”

画师说:“你准备好了,准备好了。离远一点,离近了龙尾巴一扫,把你扫住了。你看──”然后用笔往上一点。果然,这个笔点上去之后,马上黑板上(不是我们这个黑板),这个云啊,雷电交加,电闪雷鸣,然后随着雷鸣之声,这条龙破墙而出,从窗户上飞天而去。

这个叫做画龙点睛。妙不妙?生动不生动?

现在,我们也要来画龙点睛了。释迦牟尼佛也是在画龙点睛,祂画了一条长长的龙,画了“十三定观”,慢慢画,慢慢画,画了“三福”“九品”,全部画完了,现在这一句就是点睛之笔,这一笔一点,整个这个“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全部活了。如果没有这一笔一点的话,我们还是在那里悲叹,“哎呀,十三观我修不来啊!三福也不容易啊!你看,不是没有活吗?”现在,善导大师就把它解释出来,这一句话,作为点睛之笔。重要不重要?(重要)重要啊!

所以,大家耳朵要听好啊!这里边有雷鸣电闪,打破我们内心那种“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们内心这些虚妄的想法。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讲“曜法电、震法雷”,这个法门说起来之后,就像明亮的闪电,刹那之间能照破慢慢的长夜,就像惊蛰季节春雷响起,能够发生万物。

大家心里面听到这个法门,感觉说:“法雷在我心中震荡,'咣、咣、咣’……;法电在我心中闪耀……我们黑暗无明破除掉”,现在,善导大师就要给你“震法雷”了。所以,大家要把耳朵竖起来(这个法雷不会打聋的,越打耳朵越灵)。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呢?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上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从这一部《观经》的一开始,一直到最后结尾,叫“上来”“上来”讲了多少呢?“虽说”这个“虽”字很重要(“虽然”后面就有“但是”,对不对?大家上过学的,“虽然”后面接什么?接“但是”“虽然……但是……”,这是转折词。就是还有一种话在后面)。“上来虽说”,虽然讲说了“定散二门之益”──“定善门”,你能够修持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你能观阿弥陀佛真身观,更不可思议了,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定善门”的利益。“散善门”“定散二门”),你能够修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能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你能做到这样,能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当中,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都可以往生,也能往生,这个叫做“散善门”的利益。

这个不是很好吗?但是还有更好的;这个不是有利益吗?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这“定散二门”之内,所以说“虽说定散二门之益”“益”是利益的益,底下就说出来了:

“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定散二善”,祂心里面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什么叫“望佛本愿”呢?“望”就是站在这个地方,眼睛看向那个地方,叫“望”。是不是?

像妈妈到了傍晚了,小孩子还没有放学,她就靠在门边,倚着落日的余辉,“哎呀,我的儿啊!怎么还没有回来啊?”盼望,在看、向远处观看。

释迦牟尼佛,祂站在我们众生执着自力、骄慢心,或者说按照其它法门的修持的通途的观念当中,祂要引导我们嘛!首先要同事摄──祂要站在我们的立场考虑,所以,祂来到我们众生的身边,站在这个地方。但是,祂不是永远站在这里,祂是要把我们的眼睛引到那个方向──到极乐世界,所以祂“望佛本愿”

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望阿弥陀佛的本愿;谁来望呢?释迦牟尼佛来望;望到哪里去呢?望到阿弥陀佛的本愿。

【《观经》万变不离其宗:“望佛本愿”

释迦牟尼佛开头讲这一部经的时候,心里边就带着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的。何以知之呢?韦提希夫人在王宫当中,被她儿子限制起来,她悲叹号泣,向着耆阇崛山的方向遥礼世尊,为佛作礼,说:“世尊啊,你威德尊重,我无由得见,你最好能派阿难来慰问我。”就是从韦提希夫人心中来讲,她没敢奢望佛来看她,但是,世尊就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中的想法了,所以,就派阿难和目连从空中飞来,而世尊本身就从灵鹫山隐没,从王宫中出来。

世尊为什么自己来?这叫“不请自来”──韦提希没有请,但是自己来。为什么?心中带着弥陀的本愿。等到韦提希夫人说:“我要求生无忧恼处,世尊!你给我讲,哪个地方清净?这个地方恶业、恶人、恶声充满。”这个时候,世尊就放光明,眉间放光,把十方国土都映回到祂的头顶上,神力加持,让韦提希夫人仔细看,透彻地看(我们想,“我要遇到那个时候就好了,我也仔细地看一看”。我们大圣已经入灭了,所以,现在没有那个福报了。不过《观经》还存在,我们还有福报的,将来还能看到)。这个时候,世尊心里面也是“望佛本愿”,祂望阿弥陀佛的本愿。十方国土虽然清净,但是不容易往生,因为这些佛没有发救度造罪凡夫的四十八愿。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用神力加持,让韦提希夫人独选极乐净土。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故意隐没十方净土的优胜,独显西方超胜。又讲:“十方佛国,并悉精华;若比西方,全非比较。”说十方国土都很精妙,都很庄严,都有清净光明,但是如果比阿弥陀佛国土,全非比较。韦提希夫人她没有说“我要请求往生极乐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心是要引导她归入极乐净土的,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亦得往生”的本愿,所以,诸佛──包括世尊也一样,劝我们往生西方。

为什么劝我们往生西方(“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了,只是少数根机,劝你到别的净土,绝大多数都劝我们往生西方。为什么呢?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胜故。阿弥陀佛祂的本愿很殊胜,所以,这个是“望佛本愿”

然后,在讲“十三定观”的时候,也是“望佛本愿”。比如第九观,“光明遍照”,然后摄取念佛众生,这也是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

所以,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里面讲: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两句话就是解释《观经》这一段。说:只有念佛的众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你打坐、你修行其它法门,比如说参禅,如果以你开悟来讲,你参禅就快了,因为你参禅,打坐是你的正修。如果以往生来讲,你念佛就是正修了,光明摄取了,祂不是摄取那个参禅开悟的人。那为什么是摄取念佛人呢?“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念佛顺了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祂的愿力的心光来摄取,果地名号的光明,摄取因地本愿所誓的念佛的行法──摄取念佛人。这个是因果相吻合。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十三定观”第九“真身观”,也是“望佛本愿”

毫无疑问,在讲到“下辈三品”的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跟他们讲称念弥陀名号,一声、十声往生净土,这个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从头到尾,祂有一个不变的宗旨──万变不离其宗(不像我们讲话,讲多了,连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不要说人家听的人。“嘎、嘎、嘎”讲,说什么?“你说我说什么?”他问人家“你说我说什么”,谁知道你刚才说什么?──我们没有宗旨)。

世尊《观经》虽然讲得很广泛、很广博,但是,祂有一个不变的一条线索,就是“望佛本愿”

世尊“望佛本愿”,也要把我们的眼睛引导过去,说:一向专念!也要让我们“望佛本愿”

“本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佛的本愿是什么?

“意在众生”“意”就是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意。祂的佛意在哪里呢?在我们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意”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也是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本愿之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差别”

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不是再让我们去修定观。

所以,如果大家看完《观经》,以为“念佛不殊胜,我修观想……”或者说“我边念佛边观佛……”这是不理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蕅益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净土的其他祖师也好,自从善导和尚这么解释专修念佛之后,历代祖师祖祖同风,都说:“你不必观想,你只要专念,观想功德包含无余了;你不必参禅,只要专修念佛,所有一切法门的功德包含无余了。”

这个叫做“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不在于教我们去“你修难行的观想……”因为善导和尚解释过了嘛!“末法众生,识神飞扬”,对不对?我们识神飞扬,攀缘六尘,像猿猴一样,刹那不能安住。我们这样的心,说“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极乐世界非常微妙、庄严、清净,我们的心很粗糙,这样一个粗心,观细境,观不成的。

打个比喻,你是个老花眼,使劲地想穿针眼──大家年纪大了嘛!年轻的时候穿针眼(很细),一穿就过去了;现在老花眼了,使劲穿、使劲穿,你使劲地看,针眼差不多还能看到;看多了,眼就花了;再看啊、看啊,这个眼生病了。

如果再看,看不见了。这空气里面有很多细菌,如果拿放大镜一看,都能看得到;如果你要使劲看,看啊看,里面就飘了很多花,这就生病了。

我们的根机,心很粗劣,你要用躁妄心观想,理路不明,没人指导,心又不沉定、不清净,决定会着魔发狂。

所以,不教我们……怜悯我们,佛的本意不是让我们修行观想。

当然,也有少数根机能观得来的,不是说通通没有的话,佛也不用讲了,也就不叫方便了。

像善导大师,他就是修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种三昧他都修成了。他观想极乐世界,要观就观,往那里一坐,腿一盘就观想,就去了。我们不行。

我们不行,我们还有一道,就是后面,“佛本愿”,所以,佛怜悯我们,祂的心意,祂的本怀,是在于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个叫做画龙点睛。你如果把这一句能看明白了,整个《观经》的宗旨了如观火。

所以,印光大师就讲:

善导疏净土三经,

实重持名一法。

虽然讲《观经》,但是,重点,落脚点不是在观佛,是在讲持名。

我们一般讲的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念佛。四种念佛各有不同的解释。

天台宗解释持名念佛是最低级的,以持名念佛达到──念念念,业尽情空了,证悟实相了──以持名念佛,达到实相念佛。这是一般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讲,带有通途法门的影子,不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如果这样的话,那持名念佛不可贵嘛!大家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啦!

善导大师不这样解释,善导大师说:所有定善、散善,是要归入持名念佛。

你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比如“十三定观”里边,第八观是“像观”,其它观都是真身观,其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有人讲的是“空性观”“佛性观”,也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观”,这一切,“实相念佛”等等也好,是要进入持名念佛。

这个怎么理解呢?因为持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易行。其它的法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难行。你再怎么样的修行,如果没有弥陀本愿力的加持,怎么能够比呢?你再修行,你达到实相了,如果没有本愿力加持,还是自力,自力和佛力不能相比。这是一重。

第二重,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圆满证得的实相,他不是菩萨分证实相。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四十一品无名,分分法身证满了,就成佛了。但是,六字名号没有什么一品、二品,都彻底了,它是圆满究竟实相。所以,这样讲也不矛盾,不矛盾的。

所以,昙鸾大师就说:弥陀名号是实相身,这句名号就是实相法,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实相念佛(当然,我们不用“实相念佛”这个名词,因为听起来感觉到难,其实是外表的事相上,凡夫口称这句名号,本身包含了大乘教法的最极、最高的原理和修持方法)。又说:念佛是如实修行。什么叫“如实修行”“虽常修行,而实无修行相可得。”虽然经常在那里修行,但是,实际上没有修行,这个叫“如实修行”

比如说禅宗祖师大彻大悟之后,他就说:“悟无所得。”《心经》也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没有得。没有得,修什么呢?本来如此(虽然本来如此,但我们大街上那些人就两回事了)。称性起修,所以,没有这个修相。

我们都有修相,“我做这个,我做那个……”都是有为法。有相就是有为法。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完全投靠南无阿弥陀佛,仰托佛的愿力,我们没有修相可得。我们一天念三万声、念五万声,也是靠佛力。

“我精进、我修行、我修得好啊……”有,这个就落在自力那一边了,这个不叫“如实修行”

“如实修行”,就是我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是个罪人,我是个愚痴者,我是没有能力的人,我只有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虽然不懂得这么多深妙、幽玄的道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说:

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

虽然是一个愚痴老太婆,但是她已经和佛的智慧暗暗地就通上了,叫“潜通”“潜”就是在地下面,和佛的智慧勾通了,暗暗地、不知不觉,符合了最上的、玄妙的道理,就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所以,法然上人也有一句话,很妙,他说:

念佛虽有种种之意,

持名、实相、观想、观像、定啊、散啊……讲了很多很多。

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讲那么多,只要称念六个字,通通包括了,全部都有了。

善导大师很稀有难得!为我们作了如此的解释,这就成为《观经》最后的结论,成为“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刚才说过了,像画一条长龙,这一条龙的点睛之笔,就在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转凡为圣之笔;是点铁成金之笔,我们一个凡夫,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转为极乐的圣贤菩萨众。我们虽然在娑婆五浊恶世,称念这句名号,能转五浊为极乐净土庄严;我们虽然是被人抛弃的一个破瓦块,称念这句名号,能转为黄金一般的功德!所以,这个不可思议!大家要把它牢牢地受持,抓在手上,不要丢掉。

《观经》讲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底下《阿弥陀经》就接着《观经》的思想,如何持这句无量寿佛名呢?留在《阿弥陀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就说了:

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持名”──跟《观经》讲的是一脉相承。怎么持名呢?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

一心不乱。

如果你了解《观经》的“定善”“散善”导入念佛这样的道理,你自然就一心不乱。你不会说“王顾左右而言他”“哎呀,我这个行不行,够不够?”不会的!我们自然心中稳当、明了。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是不是一致的?一致啊!完全没有分别。

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当中,就发了第十七愿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要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宣扬赞叹我的名号,我誓不成佛!”那么,阿弥陀佛成佛之后,释迦佛也好,东方、西方……南西北上下方,各方──十方法界一切诸佛都来共同赞扬。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世尊来此娑婆界,怀此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就是“佛之知见”,让我们以凡夫的身份,可以如佛门里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净土法门就是如此,当下转凡为圣。

【没有一个人不在弥陀大愿摄受范围之内】

任何人都没有绝望的时候,任何人都有解脱的希望和光明,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因缘情况下,都存在往生的可能性!

只怕你不念佛,只怕你不相信,只怕你不愿意。

只要愿意念佛,只要愿意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这个才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一个遗漏。我们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论,不是天上一个摸不着的气球,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拿得住的现实的利益。

只要以我们凡夫的身份,以我们心口常称弥陀佛名、愿生极乐净土,此生身体报谢娑婆,就花开极乐。所以,没有一个人不在弥陀大愿摄受范围之内!

【双重引导】

善导大师解释“要门”“弘愿门”,他的目的,是引导“要门”的行者。它有双重引导的作用:

第一重,是引导圣道门的修行者,修行“定善”“散善”的,如果他们修行成就了、解脱了,不在此话之内;如果说修行遥遥无期,解脱疲软乏力,那么,可以把他们原来修行的“定善”“散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就进入净土“要门”,这是第一重引导。

第二重引导,虽然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再引导“要门”的行者──也就是杂行的人(底下我们会说明正行和杂行)引导他们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之业”。这个是第二重引导,这样契入弥陀本愿,世尊大畅本怀。

这里我们要来比较一下“要门”“弘愿”。列了二十七点,从文字比较当中,也显示出来释迦佛的意思和善导大师的意思是让我们知道,“要门”是方便,“弘愿”是真实。应当从方便入真实,是这个意思。

方便是相对于真实而讲的。比如说我们要上楼来,台阶就是方便,你没有台阶,上不来,所以,台阶很重要。但是,台阶虽然重要,你不能总是站在台阶上面,“我就站在上面”,还要上来,上到房间里面来,登堂入室,这个才达到目的。

所以,这个话分两头讲,如果对于台阶下面的人,就说:“某某人啊,你要上台阶啊!”呼唤他上来;那么,对于那个已经上了台阶的人,喊他说:“某某人啊,你不要老在台阶上面,你要更进一步啊!”

这个是不同层次的。

对于那个还没有学净土门的人,我们就拿“要门”说:“某某人啊,你可以拿你的定善、散善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引导他。

他已经回向求生极乐了,我们就要更提一步了,“某某人,你不能老是在这里搞杂行杂修,你应当转过来专修念佛,更进一步啊!”所以,它有这一层含义。

“要门”“弘愿”的异同】

“要门”“弘愿”,它都属于净土门,这个是共同点。都是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大共同点。下面有二十七个不同点:

“要门”是以释迦作为法门之主,“弘愿”是以弥陀作为法门主。所以,善导大师说:“世尊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就是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所以,这是有两尊佛各代表一个教法。最后的归结是一致;开始,分两个线索。

“要门”是释迦牟尼佛根据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讲的,叫“因请”“遇因韦提致请”“弘愿门”,阿弥陀佛没有经过请求,自己来的,是不请自说。

“因请”“不请”有什么区别呢?“因请”就带有方便,“你问我,我来回答你,我当然先就你的根机来讲,讲、讲、讲、讲……根机成熟了,再把我想讲的全部的话托出来。”;那么,“不请”就来讲的话,那就当然是我自己本来想讲的。

所以,“因请”带有方便,就是顺着众生的根机;“不请”就是阿弥陀佛主动来救度我们,所以,这个是第二重差别。

第三个差别,叫“广开”“显彰”“广开”就是在面上,广泛地、普及地打开。圣道门的众生,各个法门的、八万四千法门的,“定善”“散善三福”……通通打开,这个是表面明显看得到的,这一层意思,诸位法师都看到了;“显彰”是阿弥陀佛隐一层的含义,更深一层的含义,来把祂的本愿在“要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当中,透露出本愿的信息。那这个只有我们善导大师解释出来了。所以,“显彰”是弥陀这一边来显彰,这是一个差别。

第四,“通意”“别意”的差别。阿弥陀佛的本愿叫“别意弘愿”,它特别;相对来讲,“定散二善”──“要门”,它就有“通意”,它就跟普通的教法有共通的地方,也修定善,也修散善,是不是?但是,念佛非定非散,念佛,你说定善,它不是;你说是散善,它也不是,它是弥陀本愿。你定善的根机当然可以念佛。心清净、少妄想杂念当然好。散善的根机也可以念佛,没有说散善不能念,所以,它超越定散。

这个“别意”有多种的特别:比如在摄受众生根机这一方面、在得到往生利益这一方面、在行法方面,它很专一,专念弥陀一佛,它不是种种修行来回向,这是它第一个特别;从摄机来讲,其它法门是以善人、上根利智为主要对象,下根恶人为辅助对象。但是,弥陀本愿不这样,是以凡夫为本、下根之人为主要对象,上根之人为辅助对象,这个不也特别吗?这是摄机特别;利益也特别,这样的凡夫,可以到极乐报土成佛。这个利益超越一般自己修行,慢慢到阿罗汉,慢慢到修行成佛,那个就超越很多。所以,这里有种种的不同,叫“别意”,特别。那么,特别的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阿弥陀佛本愿特别。这是一点差别。

下面一点,“要门”表面来看,主要是《观经》的思想;所以,要门如《观经》所说。“弘愿”,它主要是《大经》的思想,所以,“弘愿”属于《大经》──有《观经》和《大经》之别。那当然也说明在《观经》之内,是以《大经》阿弥陀佛的本愿作为根本,法理的依据。

下面,有“定散”“念佛”的差别。在修持方面,“要门”是修持“定善”“散善”“弘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弘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在修行方面,有“定散”“念佛”的差别。上午刚刚讲过,如果我们念佛,把它当作息虑凝心的方便、当做废恶修善的手段,那这样虽然念佛,印光大师说,是“拿横超法门作竖出法门之用”,你没有来乘佛的本愿力,你是当作一种修定和修散善,就落在“定散二善”的观念里面。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当然我们根机各有不等了,有的会清净一些、定一些,有的散一些,但是,不在这里论。所以,是有“定散”“念佛”的不同。

下面,有“回向”“不回向”的差别。“定散二善”,你一定要回向。“定散二善”如果不回向,决定没有往生的道理。五戒十善、种种禅观修法……本来它的结果不是导引去向极乐世界的。就像这一部车,本来不到那个地点,这一部车本来是到山海关,现在我要去北京,那我当然就要转过来去北京的。可是念佛不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去,所以,它不存在什么回向、不回向。除非你念佛不想往生,“我想求人天福报”,那要回向。就念佛想往生极乐世界来讲,他只要专修念佛,即使不再单独回向,也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到阿弥陀佛那里,就到极乐世界。那你修别的法门,诵别的经、念别的咒,它就各有它感果的功能(因果相感嘛),你不回向,不能得到这个结果。所以,“回向”就是一个迂曲的法门,“不回向”就是直达车的法门。这也可以讲是一个差别:专修念佛是直达车,修行其它的,就是迂回的道路。这是一点差别。

下面有“求生”“得生”的差别:在讲“要门”的时候──“求”就是盼望;“得”是决定、得到。有些人说:“我想往生,我到底能不能往生?”有疑惑心,所以,讲“要门”的时候,说“回斯二行”“要门”讲回嘛!“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求愿往生”,那么,能不能往生呢?大师没有讲,这就带有不确定性,可能能往生,可能不能往生。如果“三心”具足就能往生,“三心”不具足就不能往生(当然念佛也一样)。可是,念佛是“正定之业”,有弥陀光明的摄受,容易具足“三心”。所以,在讲“弘愿”的时候,他就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就明确地、肯定地告诉你:“能往生。”“求生”“得生”就不一样了。“我想发财”“发了财”,会不会一样?

“不一样。”

还有,“想升官”“升了官”,两回事嘛!那么,“求生”“得生”,这个就有区别了。“弘愿”就是“即时入必定”,决定性的;“要门”有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差别。

在摄受根机方面,有“善机”“善恶普遍摄受根机”的差别。“要门”说要么修“定善”──息虑凝心,这个要求就更高了;不能“定善”,你至少能修散善──废恶修善,你这样才可以“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如果你“定善”也没有,“散善”也没有,你回向什么往生啊?回向你的恶业吗?那不可能。所以,“要门”它正摄受的是善凡夫、善业的众生。“弘愿”不一样,“弘愿”,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善凡夫当然可以靠弥陀本愿,恶凡夫更要靠弥陀本愿。恶凡夫靠弥陀本愿,善凡夫还是要靠弥陀本愿。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无一遗漏,这个是“弘愿门”摄机广大、不择众机,这是“弘愿”超胜。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是“不遍”“遍揽”的差别。“不遍”,前面说“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这一层是讲圣道法门,圣道法门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凡夫业障深重、惑业很深重,虽然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还是有很多罪障深重的遗漏了,不能通通的包揽。“要门”也一样,比圣道门当然广泛多了,但是,仍然会遗漏,那个做恶的众生……;可是进“弘愿门”就不一样了,它能够十方众生无一遗漏,遍揽无余,这是“弘愿”

下面一重差别是“自力”“佛力”的差别。“要门”修行多少带有自力,念佛,完全靠佛力,所以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要门”是要靠自己定散二善的力量;“弘愿”是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自力”“佛力”的差别。自力跟和佛力怎么能比呢?有人说“要门”能不能往生呢?能。“要门”能往生,“弘愿”更能往生了。

下面有“虽说”“直说”的差别。“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是?是的。都是佛所讲,不过,释迦佛讲“要门”“虽说”“虽说”就是有委屈,就不是祂正直想讲的。而“弘愿”是直接说的,所以有“虽说”“直说”的差别。

下面有“方便”“正直”的差别。“虽说”,就代表方便,带有方便。“直说”,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舍掉方便了,就直接讲了。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边很委屈,到最后结尾才露了那么一点点,“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经过这部《观经》的调化,众生根机比较成熟了,来到《阿弥陀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正直舍方便,就说了:“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种种“定散二善”、杂行杂修,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你看他不讲那么多了,“定善”“散善”不讲了,就说:“这个不行,废舍了”,单独讲念佛。在《阿弥陀经》里面,正直舍方便。不过,在《观经》的最后结尾也提到了,这个就是“弘愿”思想。

下面是“小益”“大益”的差别。“小益”就是小的利益,“大益”是大的利益。“定散二善”如果回向求生,“三心”具足的话,也能往生。不过,往生在哪里呢?极乐边地,“五百岁不见诸佛”。因为根据《无量寿经》里面讲,“疑惑佛智”,就“生彼边地”,在莲花胎里面五百岁花不开,不能见三宝,不能供养诸佛菩萨,不能听经闻法,所以,闷闷不乐。专修念佛,直接到报土往生,利益更大。当然这也是一个专题了。

下面一重差别,有“望佛”“顺机”的差别。什么叫“望佛”,就是“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弘愿”,是心中看佛那一边,以佛那一边来讲,当然是真实的;讲“要门”的时候,他是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根机来讲的,“顺机”。一个是“望佛的本愿”;一个是顺机的凡情,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就是“要门”“弘愿”的一种差别。

下面有“本愿”“非本愿”的差别。“要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弘愿”,一向念佛才是弥陀的本愿。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有“佛意”“非佛意”的差别。专修念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意在众生”嘛;“定散二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意,是方便意,不是真实意。所以“佛意”“非佛意”

下面一重差别是“意在”“意不在”的差别。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在哪里呢?在我们一向念佛,不在修行其它的杂行杂修。

下面一重差别,“本怀”“非本怀”。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在让我们一切众生专修念佛,乘佛本愿,得生极乐。不要迂回杂行杂修,这样往生不定,所以,本怀在这里。

下面一重差别,“咐嘱”“不咐嘱”的差别。释迦牟尼佛讲完《观经》了,最后咐嘱阿难,不咐嘱“定善十三观”,也不咐嘱“散善三福”,单独咐嘱弥陀名号,“持无量寿佛名”,这是“弘愿”。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一重差别,“杂多”“专一”的差别。如果修行“定散二善”,就杂又多,这样修,那样修;“要门”就是杂了,“弘愿”就专一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下面一重差别有“能赞”“所赞”的差别。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佛干嘛要说“定散二善”呢?前面我们说过了,慢慢搭桥,方便引导,以“定散二善”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赞叹弥陀的本愿;就弥陀本愿、“弘愿”法门,是所赞的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二百四十四页:说此《观经》“定散二善”,称赞彼极乐庄严。极乐世界这么好了,比如讲这个“定善观”,这么好、那么好,心里面高兴啊!欣慕了,愿意了,让我们发起欣慕的心;讲“散善”也是来引导我们发起我们向善、上进的心。然后,怎么去呢?真实的教法是在称念弥陀名号。所以叫“能赞”“所赞”

同时,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说,“此经定散门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讲“定善”“散善”,它像是一个指路牌,它指导的方向,是到“专称弥陀名号”,所以,有“能标”“所标”的差别。“唯标”“标”就是标指,指一个路标。讲“定善”、讲“散善”,它是一个路牌,指过去的;真正的让我们这样的罪恶凡夫得利益的,所指的方向是“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这是教义上的一种施设方便。

下面一重差别,“能入”“所入”“要门”是一个门,“门”是出入之意。那么“入”,入到哪里呢?通过“要门”进入到弥陀的“弘愿”“要门”“能入”的;“弘愿”是我们“所入”的方向。这样说起来,“要门”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引导;“弘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怀。

所以,到最后结尾,祂就是要把“要门”搁到旁边,“废”“废舍要门”,不讲了;然后“立”,确立“弘愿”“你来专修念佛”。所以,了解这样的教理,我们就不会糊涂,也不会诽谤一个,“哎呀,这样不对,这样修行错误的!你这样子不应该的!杂行杂修怎么怎么样……”它是方便,方便是引导进入真实的方便,在根机没有成熟之前,肯定不能少的。“读诵大乘”本来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读诵大乘”对我们的根机调化成熟是很有实际作用,你不了解苦、空、无常,你不了解极乐净土的庄严,你不了解成佛的殊胜果报,你发不起这样的心,你想念佛都念不了。所以,这些是方便导引,但如果这个大家都过了,你就可以一向专念了,“我都知道了,我也不用知道了,我只管念佛了”,那就可以了。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好!谢谢大家!


第17讲:正行与杂行──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8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大师的教义判释】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前面我们所学的:“难行与易行”“自力与他力”“信机与信法”“圣道与净土”“要门与弘愿”。这些都是从教理上的一种判释──教门的判释。

我们今天所学的“正行与杂行”以及下一讲的“正定业与助业”,是在行持上的分判。

教理让我们明了一个方向,我们听到之后,现在明白了:难行道和易行道,我选择易行道,即入必定;自力与他力,我准备靠佛力、乘佛愿力;信机与信法,我要仰投阿弥陀佛的愿力,我知道我自己确实无力;圣道与净土,我选择净土门,修行净土宗;要门与弘愿,弘愿是真实的,我要入弘愿。这是我们的方向、理路明白了。

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就谈具体的行持上的落实。这个善导大师也给我们做了分判。

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的身份,我们说过,他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对净土宗的贡献当然是超前绝后,他讲的话,前人没讲过;后来人也再讲不出来了,人家都按照上面去做,依教奉行就好了。刚才讲的“要门与弘愿”,包括现在要学的“正行与杂行”,都是如此。我们来学习这一段。

这一段出自于《观经四帖疏》的上品上生之释,也是在讲到深心释的时候,先讲信心,有两种深信:深信自己无力,深信弥陀有力。

【就人立信】

底下又说“就人立信”“就行立信”

“就人立信”是说: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他不是一般人,乃是大悲、智慧都圆满了的佛陀,值得我们信顺。净土教法都是佛金口所宣(连菩萨都要信顺佛语了),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讲的,更不是凡夫讲的。所以,佛讲的,值得信顺,这个叫做“就人立信”

因为我们很多人(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也有这样的人,现在就更有这样的人),你搬出佛经跟他讲:“佛这么说,能往生啊!”他不入心,他说:“我隔壁老王说不能往生啊!老王已经学佛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他讲这样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你说:“佛经里这么讲。”(摇头状)他不信佛语,信凡夫语!

所以,善导和尚就讲“就人立信”,这个不是凡夫、不是罗汉、不是菩萨,乃是大悲圆满的觉者──世尊所讲,值得信顺!

【就行立信】

底下就讲“就行立信”,就我们的行为、修行、行持而建立必定往生的信心。这里边就分了。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种。

“就行立信”是就什么行来立信呢?这个往生行,愿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行持有两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这个是善导大师所分判的。

【正行与杂行是就往生这一目标而言】

“正行”也好,“杂行”也好,它都属于往生行,就是说:我都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大目标而分是正行还是杂行。

比如说:我们要到某一个地点去,说:“请问这个是大道、是直道,还是小道、弯道?”总要有一个目标才谈是直还是弯。如果没有目标,谈不上是直道还是弯道,对不对?

就往生极乐这个目标来讲,才分正行与杂行。

比如说:我们讲参禅,参禅如果就开悟来讲,它是正行,它是禅宗的正行,“参话头”嘛!但如果就我们净土宗来讲,它不算净土宗的行持,如果把这个参禅的功夫用来回向求生极乐,用种种禅定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个就叫做“杂行”

所以,以往生极乐为目标,而分判两种行:正行与杂行。正行也好,杂行也好,都是净土门之内的行法。

比如说:有人学密、持咒,单就持咒来讲,它没有资格称为杂行,他学密法嘛!怎么叫杂行呢?人家跟你净土门没有发生关系了。如果他把持咒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就称为往生行了,不过是往生行里边的杂行,还没有入正行。

【什么是正行?】

什么是“正行”呢?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

是名正行。

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专门依据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依据这些经典里面所讲的行持的方法来修行的话,这个叫“正行”

这里很重要哦!比如说:大家读诵《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往生经”?《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你按照《金刚经》来修行的话,就不能叫正行了。所以,是专门依据“往生经”

这个“往生经”,不是指往生兜率内院的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不是;也不是指往生药师佛净土的经,它是专门指往生弥陀净土的经典──往生净土的经典。

善导大师把经典作了分类:一类叫做此土成佛的经典──不求往生的,在此土成圣、成佛;一类是往生彼土、到净土再成佛的经典。

当然,往生净土有多种净土,依我们净土宗所讲,特指阿弥陀西方净土。往生净土的经典,是“往生经”

底下就列了五种正行:“读”“观”“礼”“称”“赞”,这是讲五个字。

【读诵正行、读诵杂行】

“读”“读诵正行”。今天这一讲,讲的是最实在的,这一讲在行持上很明确: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这个叫做“读诵正行”。你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从读诵经典来讲,你专门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

这一段话,在我们净土宗的建立上面很重要,这个是善导大师为我们选定的净土正依三部经。

我们讲净土宗有“正依三经”,大家知道哪三部经吗?讲“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叫“正依三经”

现在也有人印的本子,叫“净土五经”“净土五经”是在三经之外又增加了一部《普贤行愿品》,这是净土第四经;然后又增加一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叫净土第五经。第四经、第五经,如果取前三名的话,这两部经就选不上了。所以“正依三部经”,是前三名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其实,《普贤行愿品》,它还不能叫做“正依经典”,它叫“旁依经”“正依经典”只有三部。“旁依”就是说在旁边,不是根本依据的经典,是辅助依据的。因为《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当中的一品。《华严经》的宗旨,它是在《普贤行愿品》当中,导引大菩萨,都应当求生极乐。所以,它绝大部分所讲的境界、修持方法,都不像净土三部经,纯粹地讲说极乐世界,它是内容很广博的。这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导归极乐。净土宗的大德、善知识,觉得对学习华严宗、学习通途教理的人回归净土很有帮助,所以把这一部经选入,作为净土的旁依经典之一,就很有说服力,“普贤菩萨都要求往生,何况我等乎?”所以,大家就可以导入净土,这个是“旁依”

《念佛圆通章》亦复如是:是《楞严经》当中的一章,二十五位圆通,其中的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楞严经》的宗旨,也不是以念佛为宗旨,但是,释迦牟尼佛不管讲什么经典,很多地方都要提到极乐世界,他虽然是讲《楞严》的宗旨,但是,附带的、也要讲到阿弥陀净土。专讲阿弥陀净土的三部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但是很多经典里面也讲到了,所以,这个叫“旁依经典”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是世尊一生的出世本怀,不仅是单讲净土教法,讲别的经,很多地方都要联系到极乐世界,这是叫“旁依”

净土正依三部经,最早在我们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提到。不过,没有像善导大师在这里说得这么清楚。说什么呢?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正行”“专依”的经典,就叫“正依经典”,很明朗,“正行”“专依”“往生经”。哪几部?只有这三部。

为什么只有这三部经典有资格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其它都没有资格呢?因为这三部经典都是纯粹地、专门地、彻底地讲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以及凡夫众生的往生方法,这是一个理由(这个是从形式上和它有关内容上:形式上,它很纯粹,它不夹杂其它,《观经》也好,《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全部都讲极乐世界、都讲阿弥陀佛,它不教你怎么参禅、怎么开悟、怎么修行……不谈这些,只谈往生,这个是一点理由。)第二点,这三部经都贯穿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它的本质内涵、作为灵魂。经典的宗旨不一样。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很简略,三句话就解释完了,他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愿的宗旨,就是第十八愿。“唯”是唯一,唯一的说了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说:

此《观经》定散门中,

《观经》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也是讲了这一件事情。所以,祖师就是祖师,弥陀示现,就是弥陀示现,他讲这些话,我们一般人不要说讲不出来,听到之后也难以理解,甚至不敢相信。但是,因为是善导大师讲的,不相信也不敢讲二话,说:“《观经》定散门中讲了很多嘛!又讲定善观……怎么就讲一件事情?四十八愿也讲很多啊……”

但是,善导大师、弥陀示现这么讲,那我们就要好好地来思惟。

这个不像我们,叫做“文字障”;他是透过文字看本质,看到核心的内容。定善、散善,它的核心,是指向一个目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阿弥陀经》也是讲这件事情:

《阿弥陀经》“一日……七日”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所以,这三部经同样一个宗旨:弥陀本愿为宗──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净土。

其它的,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经典,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不能作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所以,大家要注意:学法,首先要有正依经典为依据。

就好像我们……比如说:考大学读书,你要学电脑专业的话,你就要拿电脑专业的课本来学习,这个才学得好,对不对?你学电脑专业,结果拿来一本《果树栽培技术》,你就学不到电脑了,这个就扯不上了嘛!

我们佛教也有很多专业、很多宗,我们是专学净土宗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我们的教科书,正版的教科书就是这正依净土三部经。你抱来《金刚经》……《金刚经》好不好?当然好;《法华经》好不好?当然好,都好!但是,它里边……《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讲到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就不能够成为我们的正依经典。

同时,大家在讲说净土法门的时候,或者是修持净土法门,也要有这个观念。有很多人来问(问的我们不便回答,或者是说不用回答,因为他所提问的,都不引用净土三部经),他说:“师父啊!你看,这个经怎么、怎么讲……”当然,这部经它不讲往生嘛!它这么讲是对的。“师父,干嘛要求生极乐世界啊?《金刚经》不是讲'无人、无我’嘛!求生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啊?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嘛!极乐世界那个也是梦幻泡影……”你这个就不懂得佛法的宗旨了。

所以,不要引用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文来妨难净土宗,因为这个是专业不一样、宗旨不一样、法门不一样、对机不一样(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利益不一样。所以,各有道路。

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

反过来讲,读诵这三部经以外的经典,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不叫正行,那就叫“读诵杂行”

“哎呀!我的妈呀!我搞了好多年的读诵杂行啦!”

服不服气呢?这个不是什么服不服,这个教理就是这样,道理就是如此,刚才也说过了:“正”,就是笔直的、正直的、不拐弯的。

比如说:我们读诵其它的大乘经典,回向求生极乐的话,这个就叫杂行了,就拐弯了,就不是正直的了。因为那些经典里边讲的,多少杂有别宗的行法、一些观点,跟我们净土宗在入手方面不同的。

就比如说:我们从长春要到北京去,我们先要查看地图(路线不明白),坐火车,要查《列车时刻表》,看看坐哪一班车。你一定是翻到长春到北京的这一页,对不对?你翻到这一页看,对你来讲,就叫做翻正了、正确了,这个也算是“读诵正行”了,“我就读这一页,哦!原来长春到北京,还有十班,早上、中午……”结果你不翻到这一页,你翻到长春到哈尔滨,你这就南辕北辙了。

我们是要到极乐世界去的,我们如果修学经典,就要在佛的《大藏经》里边,就要翻哪一部经典?就“啪、啪、啪”一翻,“哦!这几部经是告诉我怎么到极乐世界去的”,这个就看对了,对不对?结果你翻翻,翻了一部经典,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是要看这一本从头到尾一个字没有讲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作为我修行的经典。”这个正确不正确?这个就不正确。

这个舍不舍得放下?舍不舍得?

“舍得。”

“师父啊!我发愿诵一千部《金刚经》,现在我诵了九百部,再诵一百部就圆满了,我不舍得放。”这个就没有智慧了。

“你诵《金刚经》干什么呢?”

“我诵《金刚经》,就是要达到一千部,没干什么,诵到一千部我就满意了。”你这个就没有目标。

我们诵经、修行都是要达到一个目标。

“你为什么要达到一千部?”

“因为我自己发了愿。”

你自己发了愿,一千部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个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修行,就是要有助于往生、有助于解脱,这样才有实际的意义。

也有人讲:“师父啊!我在佛前发过愿了!师父你讲的很好,我很想专修念佛,但是,如果我这一百部《金刚经》不读完的话,那我不是跟佛打妄语吗?这可造罪了,这个不得了哇!这个要堕落啊!”

这是以凡夫之心,测度佛的知见,这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就问你了:“你的儿子曾经向你发愿,说他考大学,或者是考高中,他向你发愿,曾经发愿说要考前十名。现在他向你发愿考前三名,你认为他向你打妄语了吗?”会不会?说:“我儿,你骗我!你以前讲考前十名,你现在怎么讲考前三名啊?”你会不会高兴?还是认为他打妄语?他进步了嘛!对不对?

你以前诵《金刚经》一千遍,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你是杂行,你现在把这一百遍,“我丢下了,专门念佛了”,改成正行了,这个怎么叫妄语呢?这个佛就欢喜了。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是打妄语。我们讲的那些都没有意义。什么“我发了愿”,你的那个愿一点意思也没有。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边只告诉我们发一条愿: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你就发这一条愿就够了。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读《金刚经》一千部。”那个是你想的。在你没有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之前,还是鼓励你发了这个大心,不简单。现在既然遇到了更光明、更正直、更便捷、更加稳妥的方法,应当把那个舍掉,“舍麻担金”

有个人做生意,他出去的目标是为了赚钱,好不容易赚来一担柴,他就发了愿了:“哎呀!我这担柴,我无论如何要挑到家里去,这是我赚回来的。”挑着累的满身汗,“嗨、嗨、嗨、嗨……”走到半路上,看见有一大块黄金,“哎呀!黄金要不要呢?”他就想:哎呀!不行,我发过愿的,我一定要把这担柴挑回家!所以他继续挑,“吭、吭、吭……”

你说这个人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应该怎么办?把这个担子丢下来,黄金抱起来,就对了,对不对?

我们也发了愿,一千部《金刚经》的柴,“吭、吭、吭”挑着,现在六字名号的黄金给你了,“我发过愿的,我不要!我继续往前走。”应该把这个都丢下来,黄金捡起来,就对了嘛!就发大财了嘛!这就免除诸贫苦了嘛!阿弥陀佛就高兴了嘛!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开一点智慧。这个没有跟佛讲假话的,这个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你发愿,原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你不愿意往生了,这个就不应该了,就退下来了;你原来发愿要做菩萨,现在退下做阿罗汉,这个也不应该,退下来了;你原来发愿学佛,现在不愿意学佛了、学外道了,这个也不应该,退下来了。

你进步,诸佛都欢喜,菩萨都给你鼓掌,绝对不会说你打妄语。说:“我的儿啊!你说只考一个普通大学,你居然考了个北大!你打了妄语,不给你上北大!想上学也不行,明年重考!”会不会这样?不会啊!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这一点。

这个叫“读诵正行”

不过,这一点我想再多解释几句。说只有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这三部经以外的其它经典可不可以读呢?能不能读呢?读了算不算杂行呢?这个就要分辨了。

作为一个净土的行人,他首先要深信因果报应。所以,凡是关于因果报应的道理,有关的经典、解释,不算杂行,它能够让我们厌离娑婆、求生极乐,深信因果,“知道我如是因、如是果,我可能要堕落”,这个是有帮助我们的,这个是基础教育、是基础课,都要学的,这个不算杂行。

还有,像读诵善导大师的著作、昙鸾大师的著作,解释这净土三部经的本宗祖师的解释,这个不算杂行,因为这些如果你不读的话,三部经你看不懂的,这个是有助于我们的,应该学。

还有,我已经知道了这三部经的宗旨,专修念佛了,但是我还想了解了解各宗的教理,我有这个能力,也有这样的学识──念佛当然是我的正定业,我专修念佛的,可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或者是对整个佛法有一个通体的认识,我读一读《大智度论》,诵一诵《法华经》和《涅槃经》,这个也不算杂行。这些不算。

什么算呢?心中认为说:“哎呀!光念佛不能往生啊!你不读《法华经》怎么能往生?”用读《法华经》和读其它经咒这样的功德来辅助,把它杂进来、夹杂进来,说:“这样更能帮助往生。”这样的想法所引导的行为,就叫做杂行。

你没有这样的愿望,是你由于别的愿望和目的,想了解一下,“我没有这种想法,说一定要把它杂到念佛里边来,我知道纯粹念佛肯定往生!我在念佛这个修持;然后这些了解了解,苦、空、无常的道理,佛法的这种博大精微,哎!也能让我法喜……”这些不算杂行。

这些,大家各依其量,这就是所谓的“读诵大乘”,根据你们本身的力量。

我觉得一般的净土宗的行人,你还是老老实实,不要说,“我求多、求广、求博……”你还是先老老实实把净土三部经、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思想,你把它搞清楚、搞稳定。

像我来讲,我还是在这里面把它搞深入、搞稳定一点,其它的经教,虽然很想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留到极乐世界读了。如果有时间,略微看一点点。我估计是越来越没有时间了,因为年纪是越来越大了,对不对?离往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时间不多──在座老菩萨,白头发的、花白头发的,全打皱的、半打皱的……可能你们时间也不太多了,所以,大家还是先把本门教理和教义弄透彻。

这里说明了“读诵正行”“读诵杂行”。《普门品》、《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东北特别兴盛《地藏经》(所以,我觉得地藏王菩萨当年应该选在东北一个山来应化可能比较好),初一、十五都在读诵《地藏经》,好不好?非常好!是对大家了解世间因果、出世因果……这是佛门的因果经,也是佛门的孝经。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就不正确,说:“你不读诵《地藏经》、光念佛怎么能往生?先诵《地藏经》消业嘛!不然你下地狱怎么办?地藏王菩萨那里不打点打点,你去了怎么办?所以,先把地藏王菩萨给打点一下。”──还有这么一个分工,这个不正确的。只要念佛,用不着麻烦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你不要来!我这里已经忙不过来了,忙得够呛了,你还是到极乐世界就好了!”专修念佛,就是满了地藏菩萨的愿。

【观察正行、观察杂行】

第二点: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这叫“观察正行”。专门想象极乐世界,“我读诵《阿弥陀经》,越读心里越欢喜,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我在哪一光里边?”这个读了心里很法喜啊!如理思惟、如理读诵,心里面思想;由思想就形成一定的形象──观察、忆念,“哎呀!极乐世界好”,一出门就想极乐世界,“外面噪音这么大!极乐世界没有噪音”“哎呀!这里味道这么差,极乐世界很香”“哎呀!冬天这么冷,极乐世界不冷”“哎呀!车把我的腿撞了,好险啦!极乐世界没有车祸,没有交通事故”……所以,任何事情,都让我们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叫做“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依报如此。正报呢?出门,“哎呀!遇到一个人吵嘴,极乐世界没有吵嘴,想吵嘴,找不到,都是菩萨,没有人想吵嘴,非常和谐”。这个地方恶人、恶声;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如果是思想、观察、忆念极乐二报之外的修行,叫做“观察杂行”。打坐,眼睛一闭,想……想什么?想什么你们?眼睛一闭,在那里……想昨天晚上麻将桌──那个就是落在五欲当中;想……想,“哎呀!我什么时候到其它的净土”,那也不叫观察正行;“哎呀!我要开悟就好了,怎么开悟?哎!……人家怎么瓦片一扔就开悟了,我家里碗都打破完了,也没有开悟”……这些观察,要观唯识、法界……这等等的观察修行,不是围绕极乐世界为中心的,这个不叫观察正行。

当然,我刚才讲过了,观空,比如观苦、观无常,这个是基础教育,这个不叫杂。你观:“哎呀!世间真苦啊!”这个可以,在思惟,“哎呀,人生真的无常啊!你看,老王,昨天我们在一起,我的隔壁邻居,身体那么好,今天就没有了。你看看,真的是!要求生极乐啊!”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这个是正,这个不算杂。

【礼拜正行、礼拜杂行】

第三点叫“礼拜正行”。如果礼拜的话,就一心专礼彼阿弥陀佛,这叫“礼拜正行”

如果你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拜阿弥陀佛之外,“哎!光拜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哦!我认识的佛菩萨好多位,一个不能得罪哦!阿弥陀佛拜完了,顺旁边拜,观世音菩萨,那当然要拜,大势至菩萨,肯定也要拜,地藏王菩萨,当然也不能少,文殊师利,那当然也不能少,普贤王菩萨,也很好啊!弥勒大肚菩萨,也应该要拜,这个伽蓝菩萨,也要拜……”这些还是佛教的菩萨;有的拜来拜去头拜晕了,拜转过来,大仙,也去拜去了。

诸佛菩萨对我们都有深深的恩德,我们都应当礼拜,按说也无所谓杂行,只是心中觉得“专拜阿弥陀佛可能不够,一定要拜这么多、这么多……俗话说,宁漏一村,不漏一店,所以都要拜过来”,有很多人到庙里,那个大殿里有十八罗汉,中间有三尊大佛,他就中间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完了,每一个阿罗汉前面都要点一炷香。他的心还是很虔诚,不过,他不太明达佛理。所以,是很初机的。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我们知道:能够救度我们往生极乐的佛,有几位?

只有一位──阿弥陀佛。其他诸佛,对我们有恩德,像释迦佛,他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十方的诸佛都来证诚,东方阿閦佛也对我们有恩德,他也说了:“我出广长舌相告诉你:一点不假,念佛一定往生!”当然对我们有恩德!如果没有这些佛证诚,我们到现在也不会来到般若寺讲堂。所以,我们为了报答这么多诸佛的恩德,不是现在去拜,这么多恒河沙数诸佛,你东方没拜完,寿命就没有了,对不对?我们应当早一点到极乐世界。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就可以分身无数,遍十方界,普礼诸佛,蒙佛授记,那个时候让你拜个够,好不好?

“好”

对啊!现在,专一!因为凡夫的心,对境──心和境是相对应的,如果这个境杂了,你的心里边就不会安稳。

有人就讲了:“净土宗佛堂怎么供?”──专供一尊阿弥陀佛,顶多西方三圣,不要杂。有的家里边,我一走进去一看他的佛堂,就知道他的修行怎么样──什么都有!

“师父啊!你来看,我的佛堂好啊!”给我展示一番。

结果看完之后,我半天也不表扬他,他心里很失落:“师父,我佛堂不行吗?”

“嗯,嗯……”

“师父,我佛堂哪里不行?”

“嗯,嗯……”

阿弥陀佛肯定有的,有塑像的,有站的、有坐的;还有画的,有观音、有势至,有全堂佛,地藏菩萨,铜的、泥的、塑的……很多,什么都有,一看就知道你杂,你没有章法,你没有找到你修持的法门,你心中没有主人,是不是?你心里如果有主的话,你这个佛堂很整洁、很庄严,以一代一切。

我们专修净土宗,我们就可以专供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

不然的话,你供了那么多,你想专修念佛,往下一拜,“哎呀!这些佛菩萨都站在旁边,我只拜一个怎么行?”“砰、砰、砰、砰……”遍拜完了──我见的最多的一家,家里供了……我数了一下,一百多尊。这样,心肯定是乱的。

印光大师讲:如果是菩萨的身份,境界越宽广,他的心越专一。因为他有菩提心嘛!对凡夫来讲,你心专一的好。这样,不会起纷争。不然心里矛盾,“我不拜,菩萨站那个地方;我拜,又怕杂行……”每天就这样子矛盾──不必要!你就专供、专拜就比较合适,这是礼拜阿弥陀佛。

这里也要说明:我们到寺院道场(不是我们家里佛堂),有人就很执著:“这个大殿里供的释迦牟尼佛,我不拜!为什么?因为我是专拜阿弥陀佛的。”你这样的话,方丈和尚要把你赶出去,“你是不是佛弟子啊?”对不对?我们当然要拜释迦牟尼佛了!就说我们这个拜,叫感恩拜,不叫往生拜,“我感恩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哎呀”,拜下去。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也教导我们(《往生礼赞》就是礼拜阿弥陀佛,然后说):感念释迦佛的恩德,“礼之一拜”。拜阿弥陀佛是常拜、经常拜;拜释迦牟尼佛,遇到某种因缘,这个寺院供着释迦佛,“哎呀!佛祖!”;供的是这一尊菩萨,“哎!我来礼拜”,是感恩礼拜。

【称名正行、称名杂行】

第四点,叫做“称名正行”。如果口称名号,就一心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叫做“称名正行”

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觉得“我单念阿弥陀佛一佛不够,再念别的菩萨、再念别的佛、再念别的经、再念别的咒……”这样夹杂进去,这个叫做……怎么样?“称名杂行”,这个叫“称名杂行”,听懂没有?

“听懂了”

佛菩萨都是让我们简单、更简单;我们自己就喜欢复杂、更复杂。

请问各位,真理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简单的”

真理很简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阿弥陀佛!真理很简单,没有两样。如果有二,就不是真理,总是一。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也讲“一”“一心”“一向”“唯一”

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是称名正行。

【赞叹供养正行、赞叹供养杂行】

第五点,叫做“赞叹供养正行”。如果赞叹供养,比如说:我们唱赞、我们设供,如果就往生极乐净土专修行法来讲,就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圣众庄严就可以。其他的呢?觉得“单单这样怕不够”,非要把别的夹杂进来赞叹供养,那个叫做杂行了。

不过,我是觉得说,在家居士、各位莲友大德,大家学佛往往会以寺院为标准,“寺院里边搞什么,我也搞什么”,那个倒没必要,因为你在家,你就可以自己个人说了算,自己一个人做主,“我专修念佛就好了”

寺院里边,它为了摄受广大众生的根机,它有种种的方便摄化大家,所以,一些善知识就设了种种方便的方法。对我们来讲,你要抓住这个实质,不必学这些,也不要去诽谤,因为这个有它的方便,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非这个道场,它本身有它的一个宗旨、定规,不然,都多少是在本身修行的基础之上,有些方便的施设。

这个叫做“赞叹供养正行”“是名为正”

【五种正行的次第关系】

这五点正行,我们简单地复习一遍。

有五个正行,叫:“读”“观”“礼”“称”“赞”

读诵正行:专门读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专门观察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个观察,是简单、大家都做得来的,就是说思想里边想象、很羡慕,这个是简单、做得来的。

第三,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第五,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在这个五条前面,善导大师都加了三个字,“一心专”。所以你看,很恳切,让我们要“一心”,要“专”“一心”就是“专”“专”才能代表“一心”。这个是“五种正行”

这五种正行,它也有它的次第关系。

比如说读诵正行就放在第一,因为如果没有这净土三部经的话,谁也不知道念佛,谁也不知道极乐世界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慈悲和誓愿。《净土三部经》是净土教法的根本依据,你首先要读诵《净土三部经》,你才能了解:“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原来极乐世界这么样的好啊!”这样,就进入观察正行。

“这么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创造的,是要请我去往生的。哎呀!阿弥陀佛太伟大,太慈悲了!”拜下去,这样就是礼拜正行。

阿弥陀佛让我们去往生,方法呢?拜下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子就叫做称名正行。

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还感到好像这个感恩的心情无法表达,“我再上点供,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你太慈悲了!”这叫赞叹供养正行。

五条一气呵成,都围绕着阿弥陀佛、都围绕着极乐世界、都围绕着我们往生,这样称为往生正行。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称为杂行。

【正定之业、助业、杂行】

善导大师先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分成五种。下面又把它合成两种,就此五种正行当中,又分为二种。哪二种呢?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往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五种正行里面的第四种──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之业”

有关这一段,详细解释在下一讲,我们大略知道:就说五种正行里面第四最重要的,是正定之业。

其它四种,读诵三部经、礼拜阿弥陀佛、观察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叫做“助业”“助”是帮助的助。这个就有主次的分别了。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余诸善,

悉名杂行。

什么是杂行呢?(正行列了五种)杂行太多了,讲不完。所以,善导大师采取排除法。说:除了这个正定业和助业,这五种之外,除此之外的、其它的,“自余诸善”,其它种种的修持善法,诵这个、读那个、修这个……“悉名杂行”──通通叫做杂行。

这一段是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大分二类,作了解释:

正行(专依往生经行者)共有五种:读诵三部经、观察极乐界、礼拜阿弥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五种。

杂行:除此五种之外,回向求生,恐往生不定,修行种种法门回向求生,都叫做杂行。

这是“正杂分类”

【正杂得失】

下面叫做“正杂得失”。善导大师把正行、杂行分了之后,再把它分析一遍。“得”是得到的利益;“失”是失去的利益。大师在底下这样讲:

若修前正助二行,

“正”是正定业;“助”是四种助业。如果你修这“正助二行”──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也。

就是我们的心和阿弥陀佛很亲(这个亲密的“亲”)、很近、不远,跟阿弥陀佛总在一起──“心常亲近”

“忆念不断”:只要起心动念,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没有想到其它的修行方法,也没想到其它的世界、净土,也没说想到“我自己要成阿罗汉”。要想,就想到极乐世界,这叫“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这样就叫做“不间断”,就叫做“相续”

当然,大家说:“我睡觉,不是间断了吗?我上班工作,不是间断了吗?”那个不算。那是我们凡夫的本来面貌,你就是这样的凡夫,你这样的身份,就是这样的身份来念佛,就是你不要把念佛这个修行法门当中夹杂其它的法门,就叫做“不间断”。这个我们下面也会详细解释。

若行后杂行,

如果你行除了正助二行以外的杂行的话,有什么损失呢?(前面讲“亲”,跟阿弥陀佛亲,这是好吧!跟阿弥陀佛近,这样好,对不对?跟阿弥陀佛忆念不间断、没有间隔,这样好不好?这个叫“得”)。如果修杂行──

即心常间断。

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经常有间隔,你本来念念阿弥陀佛,“哦,又念到别的咒、别的法门去了”;本来修行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哦,又想到其它去了”,这样就隔开了,叫“心常间断”

如果修后面的杂行,就“心常间断”,这个是损失,跟阿弥陀佛有间隔。

虽可回向得生,

虽然也可以把这个修行的法门回向求生极乐,但是──

众名疏杂之行也。

不过,这个总的来讲,跟阿弥陀佛很疏远、不亲切,是杂行,不是正行。

所以,这个第二段,叫做“正杂得失”

好!我们这节课到这里。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8讲:正行与杂行──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善导大师对于往生之行,大分二类:

一类是依据我们净土三部经所展开的五种正行:

读诵净土三部经──读诵正行;

观察极乐庄严、欣慕极乐净土──观察正行;

专礼拜阿弥陀佛──礼拜正行;

专口称弥陀名号──称名正行;

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赞供正行。

除此之外,称为杂行。

正行又分为二类:以第四的称名正行作为正定之业;其它四种称为助业。

【五番相对】

关于这“正杂二行”,法然上人又给它解释为“五番相对”。今天我们先学习,这个叫“五番相对”,就有五种相对应。

第一、叫做“亲疏对”“亲”就是亲密;“疏”是疏远。是说修正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很亲昵;修杂行的人,和阿弥陀佛疏远、不亲、比较疏。因为修正行,他都围绕着阿弥陀佛,五种正行都围绕着阿弥陀佛,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总是向往极乐庄严、弥陀誓愿;读诵其它经典,这就疏了,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亲密的关系了,从道理来讲是如此。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自己也解释说:

众生起行,

就是我们修持,“起行”

口常称佛,

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

佛即见之;

你口中常称佛,佛就听到了,我们哪怕声音念得再小,佛也听到;你心里面念,佛也知道;身常礼拜佛,佛也看到。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身、口、意三业。

众生忆念佛者,

佛亦忆念众生。

我们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光摄取我们,彼此相忆念。

彼此三业,

不相舍离。

众生三业和弥陀三业不相舍离,这个就是叫做“亲缘”。就是我们和阿弥陀之间很亲。

如果修杂行的,当然就不这样了,修杂行,“口不称佛,佛则不闻之”,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祂就听不到你念了;身不礼拜佛,佛则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则不知之。这样,“彼此三业常相舍离”,这样就称为“疏”、不亲。

第二、叫“近远对”“近”“远”

因为前面讲:如果修正行之人,和阿弥陀佛“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

一个是“亲”“疏”,第二个是“近”“远”

“近”,专修五种正行之人,阿弥陀佛常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这个“远”“近”相对来讲。其实,我们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口中称念弥陀名号──在《观经》里讲: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夫与弥陀成为一体。

修正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很临近,如同《观经疏》所说的:

众生愿见佛者,

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我们常修五正行,愿见阿弥陀佛、口称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应念”,应你的心念、应你口称阿弥陀佛──在《观经》的下品上生当中,这个造罪众生口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现在他的面前。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应声来现”,应着你念佛的声音,阿弥陀佛就来了,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我们大家说:“哎!我现在念,佛也没看到啊!”是因为我们时节还没有到,因为我们也没有三昧定力。佛就是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不到。所以,源信大师就讲: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我们的心被烦恼所遮盖,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就来了,但是,我们现在肉眼凡胎,还看不见。

到临终的时候,临终就不一样了,临终我们身体要报谢娑婆,所看见的境界……如果不求往生的人,他就一个眼看阳间,另外一个眼就看到阴间了。我们活得好好的,阴间也看不见。但临死的时候,阴间的景象,冤家债主围绕在身边,都看到了。

其实,这个冤亲债主,也不一定是到临终才来,平时往往得了一些疑难杂症、一些怪病、虚病、莫名其妙的病,多数都是冤业而来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寻伺报复,但是我们看不见。

可是临终就不一样了,阳气耗散、阴气盛,这样就看到阴间的景象。

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向往极乐世界,业感成熟,临终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了。所以,极乐景象、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临命终时就看到了。

所以,这个叫做“近远相对”“远”,杂行之人,佛则不应念、不现在目前,故名“远”

第三、“无间、有间相对”

“无间”,修正行的人,与阿弥陀佛忆念不间断。他有忆念,就忆念阿弥陀佛,不间断、夹杂其它的行法,这个叫做“名为无间”

“有间”,修杂行的人,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杂行的人,多多少少他也念阿弥陀佛,不过,他念佛少,或者不纯粹,他杂有其它的行法──念佛的时候就念佛了;不念佛、修别的法门,这个就间断了,所以叫“心常间断”

第四、叫做“不回向与回向对”

修杂行的人,善导和尚说:“虽可回向得生”

修正行的,其实,修正行念佛,即使不特别回向,也可以往生。

修杂行的人,如果不特别回向,就肯定不能往生。所以,我们昨天也讲过了,修这个定散二善要“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如果弘愿,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自然往生。因为我们五种正行,心都是向往着极乐的。

所谓“回向”,是回转、趋向。你这个心的方向不是向着极乐世界的,这个行法所引导的力量、所感应的果,它不是往净土的,这就要回转、趋向,这叫“回向”

比如我诵《普门品》、我诵《金刚经》,不回向是没有往生份,那我就回向求生极乐。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在这边,那一头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好像是一座桥梁的两个桥墩子,一个桥墩在娑婆,一个桥墩在极乐。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顺这个桥,上这个桥,桥那一头就是极乐世界,没有拐弯的──“不回向”

善导和尚说:称念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回向:“南无即是归命”,这“归命”当中有“发愿回向”

当然,可能有人怀疑了:“师父!我念佛还要不要回向?”

“回向”有种种含义:

一个就是……比如说:有人只求世间福报、不求往生极乐,那这个就要回向,因为你这个方向不正确。就是把念佛……这句名号,本来就是往生西方来用的,结果你把它用来修世间福报,所以要回转过来,回到它本来正确的方向,求生极乐,这个应该这样;我们已经愿生极乐了,这个心愿就已经有了。

第二,作为做功课,每天早课完毕,或者晚课完毕,也可以以功课的这种仪规,念一个《回向偈》,也可以。

其实,我们每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向往极乐净土的,这样就是念念都在回向当中,不必要另外再回向。

还有的莲友,他念个三、五分钟的佛,就来回向一次,每天回向几十次、太多了!这个就没有必要,这个耽误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就念一句佛。

第五、是“纯杂相对”。修正行的人,是纯极乐之行,我们都讲过了,这五种正行都纯粹地围绕极乐,不夹杂。

修杂行的人,他这个行业,不是纯粹通往极乐的,是杂于人天、三乘,亦通于十方净土,所以叫做“杂”。比如我们所修的一般的世善,它本身是通往人天道;我们修行其它的四谛法门、六度万行,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乘;或者我们念其他佛菩萨名号、修其他佛菩萨法门,通于他方净土,这个就显得杂。不像五种正行,完全是通往极乐世界。

这个是五种相对。

总结一遍:

修正行的人与阿弥陀佛亲;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疏。我们应当和阿弥陀佛亲,所以修正行。

修正行与阿弥陀佛近;修杂行与阿弥陀佛远。我们既然求生西方,应该和阿弥陀佛近,对不对?

“对。”

修正行与阿弥陀佛无间;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我们应当无间。

修正行即使不特别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因;修杂行,如果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之因,有迂曲。我们应当走直道,修正行。

修正行是纯极乐之行;修杂行不纯。

有这五种得和失,正行有五得,杂行就有五失。这五种失就是说往生不定,到最后就是往生不定;五种得,就是往生一定。

【杂行之人疑惑佛智】

修杂行的人,与弥陀疏、与弥陀远。《无量寿经》里边说:

疑惑佛智,

生彼边地。

五百岁不见诸佛。

“疑惑佛智”就是指杂行的人。所谓“佛智”(这是在《无量寿经》里边的经文)“佛智”展开来讲,《无量寿经》说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等等五种智慧,总结起来讲,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佛的光明、智慧的名号。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智慧,是超越十方诸佛的誓愿,超越十方诸佛的光明,唯有阿弥陀佛有此誓愿光明,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不共的智慧,祂度众生的智慧、善巧。佛智就是指专修念佛必定往生!你能相信这一点,这个叫做“明信佛智”。对这一点信不深、信不过,认为说“单念佛,太容易了吧!太简单了吧!”不知道这是佛智,认为说“太简单了!一定要加上我这样地修、那样地修才可以往生”,这个叫“疑惑佛智”。疑惑佛智,既然跟佛之间有疑惑了,就不亲了,就疏了,对不对?

像大家过家庭生活,本来夫妻之间应该彼此相信,一个家庭应该是互相信任、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结果彼此猜疑,你怀疑我、我怀疑你,“你是不是避着我存小钱?你是不是违背我在外面有其它的不好的行为?”如果有了疑惑心,这两个就不亲近了,就疏远了,就隔开了,吃也吃不到一块儿,说也说不到一块儿,住也住不到一块儿了,最后就分了。

如果我们心中对阿弥陀佛这种慈悲智慧有怀疑,很显然就疏远了。在这个世界疏远,到极乐世界,还在莲花里边,五百岁不见诸佛。因为现在你就不敢跟阿弥陀佛直接照面,就隔了一层、挡了一层──是我们的疑惑心这种障碍,让我们五百岁不见诸佛。怎么才能见到诸佛呢?要忏悔,“哎呀!我错了!”如果能够真心忏悔,也可以花开见佛。

杂行人就属于“疑惑佛智”,就跟阿弥陀佛不亲而疏、不近而远。在这里如此,到了极乐净土还隔着,这样不好。

我们到极乐世界,愿不愿意快点见佛啊?

“愿意!”

对啊!愿意当下见佛,“花开见佛悟无生”,那就要跟阿弥陀佛现在这个因,就要时时、念念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间断,这样就不会有隔碍。如果杂行,你说“我想快一点见佛”,结果到极乐世界,五百岁见不着。

【善导大师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专”

下面这一段是《往生礼赞》,在《善导大师全集》的四百七十九页,这一段文也非常对我们有启发,很恳切。和上面刚才所说的正行、杂行意趣是一样的。

善导大师的思想,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专”“杂”,专杂的分判是善导大师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好像分水岭一样,你要专,就符合善导大师思想;你要杂,就不符合。分水岭就是一个山,这个山的岭子上,雨下来之后,水有的往东边淌、有的往西边淌,就是一条岭,就分开了。你能够专修念佛的,就往西边淌,就往极乐世界淌;你要杂的,不定,可能就淌到东边去了,这就是一个界限。怎样符合弥陀本愿、怎样能够随顺善导大师的教导?就看你是不是专修念佛。

当然,专修念佛,我们也说过,善导大师有“解门”“行门”:行门,在行持方面就是专;在对佛法的这个理解方面,不偏颇。这叫:行门要专,解门要圆。

【专修百即百生】

《往生礼赞》说到专和杂的得失。也讲到专有四得(专修念佛有四种得,“得”是得到的得);杂行就列了十三种损失。“四得十三失”总结起来还是一得一失:专修念佛必得往生;杂修之人,往生不定,很难往生,千中难得一、二个住生,这就失去了往生的大利。杂行之人,即使能往生,也在莲胎之内,又称为“边地”,所以,还是失去了很多利益。我来把这段文边读边和大家共同学习: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前面还有一段文)说如果能像前面所讲的,念念相续,只要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念念相续”,是我们做得来的,不是说“我吃饭了、睡觉了、做事了……其它事耽误了,念不了”,那个是凡夫的生活状况。如果能像上面“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我们念佛,不是说“我念一句、念十句,剩下就不念了”,是一辈子。这个“毕命为期”,是我们内心的信仰自然发动的,也不是说要怎样的努力,这个没有什么努力不努力,我们既然归命阿弥陀佛了,一归就永归;信顺阿弥陀佛,一信就永信。这个是从现在开始,直到命终,自然的一个信仰,发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代表我们信仰坚定。不可能说“我信仰阿弥陀佛,五体投地,如何的深信。结果,三年之后,我就改了”,这个就不是那回事了。

如果这样专修念佛,十个就十个往生,一百个就一百个往生,一千个就一千个往生。

【专修四得之一:无外杂缘得正念】

何以故?

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底下说了四句──四点。第一说:

无外杂缘,

得正念故。

“外”就是外面;“杂”是杂碎、杂乱的杂。你专修念佛,就没有外杂之缘,这样,内心得正念。

什么叫“外杂之缘”呢?这是指修持法门来讲的。有的人讲:“我专修念佛,我的外杂缘特别多啊!你看,我在这里念佛了,他又打电话来了,这个不是杂我了吗?我在这儿念佛了,又什么事儿了……”这个“外杂之缘”是指我们专修念佛,不修持跟念佛法门不相应的其它的经典、其它的法门,没有这样的。不是说“哎呀!你不要念佛了,你何必求生极乐世界呢?跟我去求开悟吧!”这样叫做“外缘”,也叫做“杂缘”。至于说人家敲敲你的门,那个就是你娑婆世界的一种状况,你在娑婆做凡夫,这个就是你的凡夫的生活状况,这个谈不上。所以,“外杂之缘”是相对于修持法门而言的。

既然专修念佛了,我外杂之缘一概摒弃。这样,我内心正念坚固,起念就念三部经、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得正念。

凡夫之人,心是随缘易动,我们的心很容易飘动,不要觉得说“我是一个大菩萨,所以没关系!哪一个道场、哪一个法门我都可以去”,其实这样走多了之后,你心自然摇摆,最好这些缘能够少一点。

这样“无外杂缘”,容易心中得正念。所以,第一句就要让我们摒弃外杂之缘,这样我们心中才会稳定下来。

【专修四得之二:相应本愿】

第二、说“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我们专修念佛,顺遂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和阿弥陀佛本愿相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十方的众生,专念我的名号,来到我的净土。”“那我就念佛”,这样跟佛本愿相应,这就能乘上弥陀本愿力,所以必得往生。

第一点、说“无外杂缘得正念”,所以必得往生;第二说“与佛本愿得相应”,所以必得往生。

为什么不把“与佛本愿得相应”放在第一句呢?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啊?这是说明我们凡夫这个心,刚才讲过,心容易随缘而动。你不要讲大话,“我听懂道理了,我知道阿弥陀佛本愿了”,懂得这一点,认为说“我懂得就是相应了”,然后出去,到处去……有外杂之缘,这样反而是漏落了。

应该是在行持方面牢牢地来专修念佛、摒去外缘。只要你专修念佛,自然地这就“与佛本愿得相应”

这是第二句。

【专修四得之三:不违教】

第三、不违教故。

既然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就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了。“不违教”,是指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边教导我们说:上根众生(上等根机的人),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等根机的人,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等根机的人,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上中下三根都要一向专念。那我们一向专念,随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我释迦佛的本意,是让你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我们念佛,就随顺了释迦佛《观经》里面的教导。

释迦佛在《弥陀经》里边教导我们说:“五浊恶世的凡夫,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彼极乐涅槃界。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专念弥陀,决定往生。”那我们念佛,就随顺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边的劝导,这样的话,就必定往生。听佛的话嘛!

【专修四得之四:顺佛语】

第四点、随顺佛语故。

“随顺佛语”这是指《阿弥陀经》当中的十方诸佛证诚之语。说“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当中,是说六方的诸佛来证明;玄奘大师翻译的是指十方诸佛。“随顺佛语”,因为这些诸佛都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祂们都来证明说:“专修念佛,决定往生,我等诸佛,齐来证明。”我们来念佛,不仅是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是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顺了十方诸佛的证诚。这样,不仅是弥陀,世尊、恒沙诸佛……我们都跟佛心很相应,所以必定往生。

【杂行难得往生】

反过来,善导大师在下面就讲: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有的人,“若”就是假设。假设、如果有人;“欲”是想,想什么呢?舍掉专修。为什么要舍掉专修啊?有几种理由,或者几种心态:

一个是因为不了解教理,不知道专修顺佛本愿、不违教、随顺佛语,不了解这些,他就道听途说了,或者是听人家讲杂修,或者是内心里边自己觉得“要往生极乐嘛!总是要什么都使劲地修才能住生,哪里就靠一句名号就能往生?”不了解教理,自己心中生的一种见解,这是凡夫的知见。这种知见是站在我们一般世间的立场,是世间的一种经验、逻辑,“你要到极乐世界,就应该如何如何……”这是我们也有自力骄慢心的存在。这是一种状况。

再有一种状况,虽然这样听说了,他也不愿意这样做,心里边也不能信顺,还是心中骄慢心起作用。比如说:也都听人家讲念佛好、专修念佛必得往生,他也跟人家这么讲:“哎,你念佛!……我不念。”

“为什么?”

“我是法师啊!法师能念佛吗?”(你们说法师能不能念佛?)“法师讲经说法,什么都要学,法师能够专门念佛、像老太婆一样吗?”

这个是没有了解,没有透达、了解。

就是说,虽然教别人念佛,自己不念佛,他就认为:念佛法门是给老太婆、给那个没有文化的人,“你来学的;我的根机好……”就对自己看得高了;对念佛法门看得低了。这是一种状况,还是有骄慢心的存在。

善导大师在这里很恳切地跟我们讲:“若欲舍专修杂业者”,得到的结局怎么样呢?

百时稀得一、二,

修杂业也想求往生的话,一百个里边稀有难得一、二个住生。

千时稀得三、五。

一千个里边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所以,往往大家都讲:“哎呀!怎么愿往生的人多,实际往生的人少呢?”道理就在这里。如果都是专修念佛、信愿念佛不怀疑、信愿专持名号,“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想愿的多,反而落得少?是因为“舍专修杂业”

【杂行十三失之一:杂缘乱动失正念】

善导大师在底下讲了十三点。

何以故?

为什么如此呢?这样讲,怕大家不信服。底下说:

乃由杂缘乱动,

失正念故。

这是第一点,跟前面相反的。因为总是在杂行杂修、杂缘乱动,念念佛了,又被别的外杂之缘动摇了心,“哎呀!你这样、那样……”这样就是心志不能专一,失去了坚固的正念。既然失去了正念,这一失,底下就通通都失掉了。你失正念,怎么可以得决定往生呢?“正念”就是指正念坚固,称念阿弥陀佛很稳定。结果他动摇了,杂缘──种种外杂之缘,让他心中“杂缘乱动”,动乱、动摇、不确定。

【杂行十三失之二:与佛本愿不相应】

第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杂修,不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

阿弥陀佛的本愿给我们搭了一个桥,说:“你到我极乐世界来!”好!给你六字名号一个桥,从极乐世界像放吊桥一样放过来。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念弥陀名号,就乘上这一条本愿桥,就到极乐世界了。

结果你想去,没有乘上阿弥陀佛本愿、六字名号这个桥梁,这怎么能过去呢?既然与佛本愿不相应,这就往生不定了。

就好像过海一样,阿弥陀佛用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度我们,说:“你上我的愿船,我渡你过生死大海。”结果我们自己不上阿弥陀佛大愿船,那怎么能够肯定过大海呢?所以,这个就是第二重损失,“与佛本愿不相应”。你纵有天大的本领,你纵是上根利智,你跟弥陀本愿不相应,这个怎么能往生呢?

【杂行十三失之三:与教相违】

第三、与教相违故。

不仅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也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释迦佛都是佛!都明了众生的根机,说法契理契机)说:“这样的众生啊,要求生净土,要一向专念!”一而再、再而三告诉我们,“不论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所以,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文”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

有上中下。

“上辈往生者……中辈往生者……下辈往生者……”是指我们众生的根机各有不等:上根、中根和下根:

随其根性,

佛皆劝以一向专称阿弥陀名号。

临命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不管你是什么根机,都劝我们一向专念。

我们杂行杂修,就跟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殷切的教导相违背了,这样往生不定。百中稀有一、两个,千中稀有三、五个。

【杂行十三失之四:不顺佛语】

第四点、不顺佛语故。

在《阿弥陀经》里边,十方诸佛证诚专修念佛的人,说:“我等诸佛齐来证明!”“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虽然净土三部经的宗旨都一致,但是,我们发现三部经在开讲的时候,经相还是有所差别、在相上有差别。比如说这一部《阿弥陀经》,就有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而《观经》和《无量寿经》没有,为什么呢?古德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说《观经》为什么不证诚呢?因为《观经》讲的还不纯粹,它还讲了定善、散善、三福、九品,所以,如果十方诸佛来证诚的话,这到底是证诚哪一个呢?这样就容易混淆。所以,《观经》也不证诚。

《无量寿经》有四十八愿,应该证诚啊!为什么也没有证诚呢?因为“三辈往生文”里边,也附带地讲了“上辈者”是发菩提心、行作沙门……;“中辈者”也还讲到说供灯、散花、烧香、燃灯供佛……也夹杂了其它的行法,所以说诸佛也不来证诚。

而唯有这一部《阿弥陀经》,说其它的种种修持算“少善根福德因缘”,单举这一句六字名号,这叫“正直舍方便”。这样,十方诸佛:“好!畅我等诸佛本怀,能够独显弥陀的誓愿!”所以,十方诸佛都来证诚,最高的、最究竟的、不带方便的来证诚,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说三部经都有证诚,因为三部经是一味的,是一个味道、一个宗旨。既然证诚《阿弥陀经》里边的专修念佛,也就是证诚《观经》“定散二善,导入念佛”,也就是证诚《无量寿经》里边的“一向专念”。不过,从经文的文相来讲,还是说在《阿弥陀经》的经文当中。

所以,第四点,如果我们杂行杂修,不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和证诚,我们违背了十方诸佛的殷切证诚之语,这样往生不定。

【杂行十三失之五:系念不相续】

第五点理由、系念不相续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系念不相续”(因为这五点以下,善导大师在前面讲“专修四得”没有列,那我把它反过来、比较来作解释,让大家容易理解)。反过来讲,可以说:专修念佛的人“系念相续”。你专修念佛,叫“系念相续”,因为前面讲了嘛!“无间断”

这个我想打一个比喻。因为很多人说:“这个相续不容易做到啊!”

“相续”是各就根机而言,只要你专修念佛,通通叫做“相续”

法然上人,他理解善导大师的法语,他说了三点(有三点叫相续)。有人问法然上人说:“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念、十念就往生了吗?我就不用念了吗?”

法然上人说:“非也!一念、十念乃临终之机(一念、十念往生,是指那个临终的人,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再念第十一句了、再念第二句了),我等非临终之机,我等是平生'乃至’之机。”因为《无量寿经》里边说“乃至十念”“十念”在临终,“乃至”就是指平时,那就是毕命为期、念念相续。

所以,这个法门是救度造恶众生、下劣众生。所以,“善导和尚意,以念念不舍为正意,念念相续为正意”。多处解释都讲“上尽一形,念念相续”,这个是善导大师的本意,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管人家怎么样,我们自己都要念念相续。

又问了:“念念相续不容易啊!怎么能达到?”

他说:“念念相续,各随根机之语”,随着我们根机劝导我们:应当殷勤,不要懈怠放逸。这个是各人不一样的,像吃饭一样,随量而饱。然后,法然上人就又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他说: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每天念佛一万遍以上,就叫做“念念相续”。这个是在哪里解释呢?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当中,他讲“念念相续”,讲到最小的数字就讲到一万声,估计是从这个地方。法然上人说:一天念佛一万遍,叫做“念念相续”。他说:不过这一万遍,不是你在那里一口气念完,然后去打扑克、去逛大街、去玩……那个不叫。这一万遍,要平均分布,从早到晚念,这个叫“相续”。这是一种,大家来衡量。

第二种,如果一顿饭的时间,你能念三次佛(一顿饭大概二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大概七、八分钟、十来分钟念一次佛,一天这样下来,也叫“念念相续”

他说:众生根机不等。第三点,只要你有愿生心,愿生心如果恳切,自然心中念念相续,“我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事情放下来了,我这个佛号就起来了,遇境逢缘都想到极乐世界。人家欺负我,我也想到极乐世界。哎呀!极乐世界才好啊!我们罪业深重啊!在这里种种的逆缘……”;顺境,也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再好,总没有极乐世界好嘛!”对不对?所谓“逆境顺境不忘西方,随忙随闲常称名号”,这个是“念念相续”

我想打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相续”。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可能这个手工活儿,穿针引线的比较少了,但是这个还是懂。比如说我们用一根针穿一条金线,来走一条线过来,我这条线走了五针,或者走了十针,哎!外面有事,我就把这个针放下来,去办事儿。回头过来,我还是拿这个针,还是原来这一条线,我继续往前穿,这个叫不叫“相续”?这叫“相续”嘛!同样一根针、同样一条线,一直往下走。

反过来讲,我拿这根针穿了五针了,出去了,回头过来,换一根针,原来一根金线,我换了一根银线,再来做,这个叫不叫“相续”

“不叫。”

专修念佛的人就是这样:比如我们早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半个小时,等于这个六字名号的金线,我们念了半个小时;现在我上班了,在单位我做出纳数钱,我不能边数边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领导说:“多少钱哪?”

“南无阿弥陀佛……多少钱?”重数一遍。

特别用功、要注意力集中的,那我们就搁下来了;搁下来,中午下班了,骑上自行车,我就“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那一根线,对不对?还是那个法门,这个就叫“相续”。不用担心,一条线穿到底。

如果说,我早殿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好!晚上回来有时间,我又去诵别的咒、诵别的经,那等于又换了一根针、又换了一根线,那就不相续了。

底下有很多人点头,因为他们都穿过针、都走过线,“对!这样就好!”

这个就叫做“相续念佛”

这是我的解释,还是以法然上人那个解释为标准,因为是祖师大德,我这个是供大家来理解。不要心中说:“哎?我这怎么相续?我睡觉睡着了,这还叫相续吗?”睡觉嘛!谁不睡觉呢?凡夫都要睡觉,睡醒了再念,就是相续。

【杂行十三失之六:忆想间断】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为什么往生不定呢?他忆念阿弥陀佛有间断,有间断就不定了;专修念佛之人,忆想不间断。

这个也要打比喻(就跟刚才讲的穿针走线的比喻类似),织布的比喻。我打的比喻现在少,就是织布机,过去纺线、织布,织一匹布,梭子走来走去。比如说这块布是纯白的布,我织了一半了,现在有事走了;回头过来还是按照白线再往下织,这一条白布中间就没有间断,对不对?如果说这一条白布,回来织的时候,用一条黑线上去了,织完一看,断了,白的一块,中间一块黑的,是不是?这就间断了。这是个比喻。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穿梭织布状)好!我们去做事儿了,或者睡觉睡着了;起来了,还是接着来,还是纯白的这一块布。

如果起来了,又修别的法门了,安别的线,黄的、黑的来织,这个白布中间就间断了。

所以,我们专修念佛,只要你专,你就是不间断。这是第六点。

【杂行十三失之七:回愿不殷重真实】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为何往生不定,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呢?又有第七点的损失了:“回愿”就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杂行杂修,他当然也愿意往生了,他虽然愿意往生,但是不殷重、不真实。“殷”是殷切;“重”是深重。

专修念佛的人,回向往生净土就殷切、真实。

何以见得杂修的人就回向不殷重真实呢?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从我们能回之心,一个从我们所回之行。

能回之心不殷重,就是说“我想回向求生极乐”这个心,因为在杂行的时候,它有间断、它不相续。我们既然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个心殷重的话,我们是不允许它有间断和不相续的,对不对?你既然会有间断、有不相续,说明你不把它当那么很重要,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对某种事特别注重它,我们心里边念念就会想到这件事情,都不愿意听到对方说的话不满我的心意。比如我们对我们的儿子很挂碍,总是听到人家赞叹他,心里就高兴!其实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没那么好;如果人家有半句讲他不好,心里就很难过,就是我们对他心里面看得很重。

我们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个真心愿意往生的人,总是希望心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间断,也不会用其它的法门来夹杂、干扰。既然还有其它的行持来夹杂、干扰,把这个时间还能够分开,分一点给这个法门,再分一点给那个修持,阿弥陀佛只分一点点,说明你这个心不殷重。心如果果然殷重,就会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我们所有的时间,只要有时间,我就念阿弥陀佛;只要有修持,我就围绕极乐世界,这样才代表我这颗心很殷重,就没有分心。这是从我们这个心上来讲的。

再从行上来讲,杂行的人,他回向(念佛当然不必说),他种种法门修持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但是,所回之行不真实。因为这个是杂行,从我们凡夫份上来讲是有漏的,不管你修什么行,都是有漏的功德,有漏的功德不真实。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说,功德有两种:一个叫“不实功德”,一个叫“真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以凡夫有漏心、有漏作为的人天诸善──我们还没有证得诸法实相,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伪性、颠倒性、轮转性,这个是不实功德,不真实的。

第二、叫“真实功德”。什么叫“真实功德”呢?菩萨证悟诸法实相,从清净心而起的清净之业,菩萨清净之业所成就的功德,叫“真实功德”

法藏菩萨大愿业力所成就的六字名号,这个是不是真实功德?毫无疑问!法藏菩萨心中没有任何的尘染,无起无作,顺法而修,所谓“顺法性”,能够牵引众生,令一切苦恼众生往生净土,进入毕竟清净的境界。这个叫做“真实功德”

杂行的人为什么往生不定?我们所回向的这个行,是“杂毒之善”,(善导和尚又称为“杂毒之善”),夹杂了我们的贪嗔痴三毒的毒素,虽然是善法,但是不是纯善。我们还是凡夫,有贪嗔痴性,所以这样叫“杂毒之善”“杂毒之行”。这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善导和尚说:“此必不可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

求生彼阿弥陀报土,

此必不可也。

这个杂行,想到阿弥陀佛清净、无漏、无染的报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不可能的,因果不相吻合。

所以说这一点,杂行的人叫做“回向发愿不殷重、不真实”

专修念佛的人,又殷重、又真实。为什么?“我只要有一点点时间,我就来念佛,我只有这么大能力了,尽到力了,尽到心了。”并不是说有时间去贪心、贪玩、修别的法门,分散精力。身口意三业一心向往阿弥陀佛,专修专念,心就是殷重的。

所修行的功德,是真实功德,因为我们念的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果地所成就的功德而回施给我们,这个是真实里边的最极真实,所谓“无上清净摩尼宝珠名号”,具有无量功德。所以,专修念佛的人“回愿殷重真实”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果从佛的角度来讲,是阿弥陀佛回愿给我们的,说:“十方的众生,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法藏要成佛,要做为大施主(大施主就是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他们什么呢?布施他们六字名号的功德法财。”所以,是阿弥陀佛回施给我们的,阿弥陀佛的心特别的殷切、特别的深重,阿弥陀佛的功德真实不虚。

我们仰仗这样的心、仰仗这样的行,阿弥陀佛的愿,成为我们的愿(祂愿我往生,我愿意跟祂去);阿弥陀佛的行(六字名号的无上大行),成为我们的行。所以,凡夫──不会修行的人,而拥有佛的修行,就是这个法门。

我们没有修行,六度万行一样做不来,但是,我们可以拥有阿弥陀佛的修行。只要我们信愿心中,动动我们的口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阿弥陀佛的修行成为我们的修行。

各位有没有修行?你们有没有?

“有!”

有啦!有大修行啊!我们自身没有修行,但是现在,我们有阿弥陀佛的修行,在哪里?

我刚才问大家,佛的修行在哪里?“在这里、在那里……”你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对!我们有佛的修行,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天天念佛、常常念佛、时时念佛,佛光环绕我们,佛行满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善导大师才说:归命弥陀者,“南无”就是归命,“阿弥陀佛”就是你的行: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这个妙啊!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一个跛脚老太,走路一崴一崴的,但是,她一坐上船之后,船的行就是她的行,是不是?“这个船有多大的力量,我就有多大力量;船能乘风破浪,我就能乘风破浪;船能一小时八十海里,我就一小时八十海里;船有多大的浮力,我就有多大的力量。”

我们乘上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大愿船,阿弥陀佛有破除烦恼的力量,我们就有那个力量──我们靠着祂嘛!

“哎!我没有啊……”你想到你没有的时候,等于你从船上跳到水里去了,你当然没有嘛!──船有!你靠到船就有了。所以说,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根本不用害怕,都通通交给阿弥陀佛就好了嘛!烦恼又有何妨呢?如果我们自己修行,不要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一个小烦恼就把你打翻了;如果我们念阿弥陀佛,不在乎它,反而这样,我们心中更踏实下来。

有法师告诉我说:“我母亲听到法师你这样讲,她现在回去念佛,念得特别轻松。她比以前念得多多了,自自然然,想起来就念。不光是一个人,好几个人都这样。”

这个确实如此。我们内心安然无惧,活在弥陀的光明当中,自由自在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是想念佛、想往生,就怕不能往生,现在说“能往生!念佛必定住生!”她心中的担子就放下来了。

第七点很重要,我们念念称名,也念念回愿,“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当然,这一点我还要说明一下,不是我们每念一句佛,心中想到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不要头上安头,不必再加这一个念头,你只要念这一句佛就好了。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你坐在船上面,也没有必要老是说:“我要过海、我要过海……”我们就是为了要过海才上船的。坐在船上,念念之间就是过海。

我们就是为了要到极乐世界去,才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都是要奔往极乐的。不要念一句再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要到极乐!南无阿弥陀佛,我回向发愿……”这个时间都拿来念佛就好,这叫念念称名,念念回愿,是自然在这句名号当中就包含了信愿行,都圆满具备了。这样的回愿,是赖佛力的缘故、倚仗佛力,所以真实不虚。佛心也殷切,佛的六字名号真实之行不虚假。这是第七点。

好!这堂课时间又到了。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19讲:正行与杂行──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杂行十三失之八:烦恼能间断】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善导大师说:“杂修之人,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往生者。”底下列了十三点说明,我们已经说了七点。下面第八,为什么杂修之人难以往生呢?第八说: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杂行杂修的人,“贪”是贪爱;“嗔”是嗔恨;“诸见”就是我们种种的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人我是非、我见……等等。因为诸见,就起种种烦恼,就来间断了。

这一点是不是只有杂修的人才有的损失呢?还是心中也怀疑说:“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也有贪嗔烦恼啊……”对不对?大家有没有?

“有!”

杂行杂修的人有烦恼,贪嗔烦恼能够来间断;专修念佛的人同样也有贪嗔烦恼,专修念佛的人,贪嗔烦恼能不能间断呢?

这个可能要考虑,要清楚一点。

这里是说明什么呢?是说杂行杂修的人,他内心有贪嗔烦恼,因为他要回向自己的修行求生极乐世界。这样,如果有贪嗔烦恼的话,功德不能成就,这样就叫“杂毒之善”,这样回向往生,就不定。

可是,专修念佛的人,虽然也有贪嗔烦恼,但是,专修念佛的人,贪嗔烦恼对我们不构成妨碍,不能间断我们。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的“二河白道喻”(专门举了一个比喻)说:有一条河,往南面是火河,火势很猛烈;往北边是水河,波浪汹涌。在这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只有四、五寸宽,这个白道从东岸到对面的西岸,火舌经常吐出来烧这条白道;水的波浪也经常淹没这条白道。这条白道代表什么呢?就代表着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救度,这个水就代表我们内心的贪爱,火代表我们的嗔恨。虽然我们有贪心、有嗔恨心。但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白道在我们水火二河当中不被烧坏,不能被间断。所以,我们专修念佛的人,虽然还是贪嗔烦恼具足的凡夫,但是没有妨碍。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我有烦恼怎么办?”还是那句话:你有烦恼佛来办。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如果是自己修行,靠自己杂毒之善回向往生,那个虽然是白道,但是会被火烧掉、会被水淹掉,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火烧功德林”,烧的是那个不真实的功德,不是能烧真实功德。嗔恨心,我们本来是有嗔心的,我们修的功德都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嗔心一起,就没有了。

这个很简单,比如说……往往大家做人,也很无奈,交朋友,“我对对方十次──他求我办事儿,我九次都很客气,都办得很好,只有这第十次,我太忙了,我忘记办了,或者我有一点情绪,有一点……没有那么办得圆满彻底,你看,他就翻脸了!”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吗?遇到了,你看,你前面九次的好处,最后一次,彻底没有了,因为我们都是无常的嘛!所以,你给他九次好处、九次功德、九次善,最后一次你要发脾气,通通都不算。是不是?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哎呀!你好!我好!好得不得了……现在咱们分手了”,最后一天,吵嘴吵懵了,前面再好都不算。最后一次,一把火,嗔恨心,全部烧掉。

世间的事情都是无常,都是不真实。

阿弥陀佛的功德能不能被烧掉?阿弥陀佛的功德如果能烧掉的话,那极乐世界就不存在了,所以是清净无漏功德。

我们念佛的人,是倚仗这句名号去往生。所以,虽然都是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但念名号,不能被间断。

如果杂行杂修,就能被间断。除非你心中灭除了贪嗔烦恼了,那就不间断了,但是我们达不到。所以,以贪嗔烦恼的凡夫来讲,称念弥陀名号,才能决定往生,不间断故;杂行杂修往生不定,有间断故。

【杂行十三失之九:无有惭愧忏悔心】

第九点: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说:杂行杂修的人,他为什么往生不定呢?很难往生呢?因为他没有惭愧忏悔心。

这句话也要解释,不解释可能……我们凡夫都很骄慢,说:“哎呀!不能冤枉我啊!我很有惭愧心啊!我在那里忏悔啊,'往昔所造诸恶业……’”在那里忏悔。

也有的人,如果从他的表相来看,你还不好说他没有惭愧忏悔心。善导大师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讲在根本上面。杂行杂修的人,他这个不真实的功德,自己所修的杂毒之善,他认识不到。不真实的功德,以为是真实的功德,“我要靠我这个功德去往生”──这个就叫做没有惭愧心了,是不是?

同时,他有贪心和嗔恨心,他也体会不到这个贪嗔心障碍自己、杂行杂修是没有力量度越贪嗔烦恼的,这个就叫做没有忏悔心了。

你果然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贪嗔具足的凡夫,杂行杂修肯定不能成就,那你肯定会放弃杂行而转入念佛。既然连杂行杂修都不能放弃,说明你以自己的有漏有为的修行当做是真实功德,这是缺少惭愧心,也缺乏真实忏悔心。

【自力忏悔和佛力忏悔】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说:忏悔,如果讲自力忏悔,有三品。一般的讲忏悔,所谓忏悔,什么意思呢?说:“我过去的过恶,我错了!”在佛前发露,或者向大众,或者向佛,或者自己个人内心发露,说:“我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将来发誓永不再犯。”至于说我们发誓之后会不会再犯,那个是第二个问题。最起码你要有这个愿望,就说“我发誓永不再犯”。如果说被烦恼业力所牵引、再犯,那是第二个问题,你不能事先忏悔的时候就留条尾巴,那个就不叫真实忏悔了。忏悔有两种:一个叫“事忏”,一个叫“理忏”

“事忏”,它是要有一定的作法、仪轨,要见好相,在事上来忏悔。比如说对大众表白……这个就是事忏。

“理忏”,就是开发无漏智慧,能够悟得真如理体,所谓“罪业如霜露(罪业像霜、像露水一样),慧日能消除”,生起般若的真实智慧,就像太阳升起来一样,这个霜、露自然就没有了,再多的罪过,果然能够理忏──理忏那不是我们一般能做到的,破无明、证法身、悟得真如理体,这个叫理忏。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说到:自力忏悔有三品,如果能够达到这三种,你罪业都可以忏干净,不然的话,就像没有忏悔一样。

上等忏悔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都讲事忏,还不是讲理忏)?就是说:悲从内心而出,真实地体会到过恶无边,而愿意彻底断除。这样的心情引发在我们身体方面,眼睛里边就流血,身上毛孔里面都流血──浑身毛孔流血,眼睛都流血,这样的忏悔叫上品。

我们大家在佛堂忏悔有没有这样?有啊?

“没有。”

我们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等会儿,我在忏悔,不要影响我,'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把四句话念了一遍,心都不在。这样没有效果。

第二等的忏悔,虽然说不能够眼睛流血、毛孔出血,那也是眼睛血红,浑身赤热,毛孔都流汗,这是第二等忏悔。

第三等忏悔,眼睛虽然不能流血,也能够流泪,浑身赤热,像火烧沸烫一样,因为我们真的有某种事情,内心很悲切地忏悔,一定会“诚于内而发于外”

我们在那里忏悔,都是飘飘渺渺的,这个不是真实忏悔。

所以,忏悔有三品。

善导大师就讲:如果念佛的人,你能“真心彻到”,就是体悟到“我是一个没有出离之缘的罪业凡夫,我彻底归命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叫“真心彻到”,真实地仰靠阿弥陀佛,彻底投靠,这样虽然不能够流血、流泪、流汗,效果也一样,也是达到了真实忏悔。

所以,忏悔也有他力和自力。你要自力发悲切心,就是事相上这样;他力就是:“我没有办法,我就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善导大师就讲:

念念称名常忏悔。

每念每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这句名号不可思议的力量灭除我们的罪业。

为什么要忏悔呢?忏悔具有灭罪的功能。你忏悔等于没有忏,罪没有灭掉,还是一样的。

而在《观经》里边说:

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所以这个叫佛力,以佛力自然忏悔清净。灭罪、消除罪业。

杂行杂修的人称之为“无有惭愧忏悔心”,自我骄慢,以有漏有为的功德,自恃骄慢,缺乏真实忏悔和惭愧。

而专修念佛的人,“知道我是一个劣机、恶机,我仰投阿弥陀佛,全身心仰靠阿弥陀佛”,这个就有真实惭愧忏悔心──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真实忏悔。内心全部归投阿弥陀佛,折服我慢,这个才是真实惭愧。

这是第九点。

【杂行十三失之十:不知佛恩】

第十点,为什么杂修的人往生很困难呢?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杂修的人,他不念报彼佛的恩德,忆念南无阿弥陀佛恩德,所谓“念恩”“报恩”。因为杂行杂修的人,他自恃自己的修持功德,这样,缺乏惭愧,他也就不知道佛的恩德。(就好像怎么说呢),医生来给你治病,这个病人,他本来就病入膏肓,就要死了。他如果知道自己是病入膏肓的话,医生把他救活了,他就有报恩心,“哎呀!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如果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感冒,打一个喷嚏,你把他治好了,他也不会感恩,对不对?“你不过治个小病嘛!”

阿弥陀佛来救度,像我们:如果知道自己是造业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我们只有完全靠倒阿弥陀佛,专修念佛,内心里面就会忆佛、念佛,我们心中就会感恩阿弥陀佛的彻底救度。

如果说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再帮一把忙,“阿弥陀佛你不过是搭了一把手,主要还是靠我自己”,这种心怎么会报恩呢?怎么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呢?所以,“不相续念报彼佛恩”

在河里淹得要死了,人家把你救上来,“哎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自己还说“我会游泳”的,“你来救我,嫌你碍事儿!”搭了一把,“你不搭我也能上来!”就不把对方当救命恩人了。

杂行之人,他不专念弥陀名号,他没有感悟到自己是一个堕落、没有修持力量、没有出离之缘的这么一个人,这样,他内心里边对佛的彻底慈悲救度有隔阂,没有体悟到,所以说“不相续念报彼佛恩德”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最后也讲,说:

专修念佛,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间都知道“我是一个罪业凡夫,我只有靠阿弥陀佛您老人家救命了,我只有靠阿弥陀佛了”,这个心──人心一旦放下,他就会柔软;人心一旦提起来、高慢,他就是不柔软。

【杂行十三失之十一:心生轻慢与名利】

第十一点,说杂修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为什么?

心生轻慢,

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杂行的人,他的心,“轻”就是轻视;“慢”就是傲慢。他也在修行,虽然作业、修行,但是他的心常与名利相应──名闻利养而相应。

这样怎么解释呢?所谓“轻”,就是轻于念佛;所以“慢”,就是傲慢,认为“我能修行”,他对专修念佛的法门很轻视,“专修念佛太简单了”,所以,他不愿意来做,这个不是轻吗?对于至极、无上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觉得很简单,太轻视、小瞧,这叫“轻”“慢”,认为说“我能修行,我能修持,我能帮阿弥陀佛一把忙”,或者说“我有某种功德,作为辅助”,这是把自己看大了,这叫“轻慢”。杂行的人就有这种轻慢。

专修念佛的人没有了,专修念佛的人知道说“我就是一个造罪凡夫,只配念这一句佛,有什么好傲慢的?”

出去一讲,也没什么好名利。

“某某人啦,你会诵什么经啊?”

“我不会,我只会念佛。”

“哎呀!你看……”

这样就是说,内心里边比较低调,对这句名号不仅不会轻视──像印光大师所讲:

宝此一行,以为本命元辰。

“这句名号当做我的宝贝,当做我的生命的根本,非常的珍爱。”我们看人家,都是大菩萨,“你大概可以修行戒定慧,你大概可以修六度万行,你大概可以开悟,你大概会如何……;我没有办法,什么都修不了,所以,我只有抓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心思看人家的东西”,这个心对这句名号很珍重,想傲慢也傲慢不起来,怎么傲慢呢?什么都不会,傲慢什么?人家诵《弥陀咒》──有老太讲:“人家诵《大悲咒》,人家《弥陀咒》,我就眉头皱。”皱起来了。又不会修行,有什么傲慢呢?持戒,不能清净;禅定,妄想纷飞;智慧,是一片黑,心中无明,所以,讲起来都不如人,只有这句名号,这个就不会心生轻慢。

“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杂行杂修的人,善导大师就说:虽然也在那里起行修业,但是,总是和名利相关、和名利相应。

一个修道的人,如果心和名利相应,这可以叫心就腐败了、腐烂了。为什么叫“和名利相应”呢?“显示我能修行,我超过你。”“某某人,你学佛多长时间了?你到现在只会念一句佛啊?《大悲咒》不会念啊?《楞严咒》、《普门品》、《法华经》都不会啊?”他的心容易轻慢人家。

同时,你看,到了道场里边,他们往道场一坐,“这个居士会诵《楞严咒》啊,跟师父都诵得一样快,比师父还快一点!厉害!”他自己也觉得……(得意状),这个不叫名利吗?觉得“我超过你了,我名声好啊”,有这样的心态──这是他们自己跟我讲的。

如果专修念佛,可以讲,没有什么名利,到哪里去,像印光大师讲的:“我是常惭愧僧,我是一个粥饭僧,只会吃一碗稀饭,然后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我也不是大法师,我也不会讲经。”

如果不甘心、不甘寂寞、不甘于老实念佛,想搞名利的人,可能老实念佛他觉得心里不甘心,“老实念佛?出去讲给别人听,殊胜高妙的道理你也不会谈,其它的都不会”,这样他会觉得低人一等。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如果杂行杂修──当然这是指他的倾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暴露的很严重,只是他有这个倾向。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修杂业,他有的时候是把生死心……不是跟了生死、往生相应,他老是在跟别人比,“我要超过你,我不能不如你。一旦超过你之后,你赞叹我,我就挺高兴的”,这就是名利了;有了名利了,就可以有供养了。这个不好。

专修念佛,自甘凡愚,老实念佛,恒与往生相应,“我就知道我是一个凡夫,我是一个下愚的人,我只配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像印光大师所讲的,我看了非常好,他说:我啊!在大富长者的门前,捡来一点残羹馊饭(这个大富长者代表佛,残羹馊饭就说我修的这个法门,因为这个念佛法门有的人看不起,“你看,你只会修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很低啊!”),任人家吃龙肝凤髓,我都不羡慕(龙肝凤髓代表说“我修这个法门很殊胜,山珍海味很好”)。不过,残羹馊饭能让我吃饱,能让我不至于饿死(就是说“我念佛能往生成佛”),也感到心满意足了,随人家吃龙肝凤髓。我跟别人介绍念佛法门,是我不知趣,把我这点残羹馊饭供给你;如果你不愿意吃,那当然我是聊表我的诚意,我只有拿回来。任你吃什么,我不敢说你一定要吃我这个残羹馊饭。

印光大师讲话就很恳切,因为跟别人讲念佛法门,有的人不屑一顾,“我有更高妙殊胜的法门!念佛?你……不必跟我讲”。我们就知趣了,任你吃龙肝凤髓,我专门念这句名号。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要有这个觉悟。你不要吃了自己碗里的,看着人家碗里的,“哎哟!好吃的!……”这样就杂行杂修了。任他吃龙肝凤髓,你也吃不到,我们有这句名号就够了。

然后印光大师又讲,说:我某某人,我也不竖大法幢,我只念这句佛,也不觉得少什么,单念这句佛,能往生成佛、能了生死,我就千足万足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的。

【杂行十三失之十二:不亲近善知识】

第十二点,善导大师讲,说杂修之人:

人我自覆,

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所以,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二个往生。

“人我自覆”:就是人我是非。“自覆”就是覆盖了自己的本来的道心、本来的良知,在那里争人我是非、名利高下。他常与名利相应,肯定有人我是非。大家都淡泊于名利,就没有人我是非了。

“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他喜欢亲近什么呢?只要是名利场所,就喜欢钻着脑袋进去(淡泊名利的人,这些场合都退到旁边)。跟同行善知识(就是说劝他往生的、劝他老实念佛的),他不亲近你,“你老让我老实念佛!老让我就念这句名号!”没有什么名利好得,这样,他就离开了真正的善知识,不亲近善知识,所以,常怀慢心,常覆人我,自求名利就远离知识。一个是自己远离善知识,再一个,善知识看你不是根机,也跟你不投缘,所以,这样往生就有危险。

专修念佛,专修念佛的人当然也有人我之见,不是说没有,因为还是凡夫嘛!不过,如果像善导和尚所讲的,有机深信,我们就会做退一步想,“哎呀!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跟无量无边众生结下了无量无边的恶缘,都是我不对!我还是好好念佛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专修念佛,大家在一起谈往生,就很来劲,“哎呀!念佛啊……”讲到念佛了、讲往生了,都是兴高采烈的,这个就是同门相亲,法情胜于俗情。

【杂行十三失之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

第十三点,说杂修之人为什么难以往生呢?说:

乐近杂缘,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喜欢杂修的人,就喜欢“乐近杂缘”,种种杂缘,他很高兴、很快乐跑去,“哎?听说哪里来了个大活佛,头一摸的话就可以怎么怎么样……哎-”,摸一下,去了;“听说那里,有什么什么……”杂修嘛,他各种各样的杂缘,就很愿意去,然后拉你一道,“来、来、来、来、来,跟我一道去!”

“自障障他”:自己没有稳固正念,与佛本愿不相应、不顺教、违背佛语,自己障碍自己往生,又喊人家,又障碍人家,这样,往生就很危险。

专修念佛的人,这些杂缘我们就远一些。

杂缘,对我们专修念佛是杂缘。他修他的密法、他修他的禅法,我们恭敬,对他不是杂缘,因为他本来是学禅的,他当然要找他修禅的善知识;他本来是学密的,就找他学密的善知识。我们就是随喜赞叹,但是,我不去凑热闹,我就不“乐近杂缘”。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容易动摇,这些场合去多了,各位知识都有他本身的修持的法门,都有他本身的教诫。如果不是很通达的,或许对我们问到有关的问题,会动摇我们的心,会破坏我们的信心。所以,还是少去的为好,不要“乐近杂缘”

前面讲,“无外杂缘”才能“得正念”;你“乐近杂缘”,就“自障障他”

【专修十即十生,杂修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在讲完这十三点以后,底下又来用事实、用他所见到的事实来证明,说:

何以故?

为什么杂修之人难得往生?专修之人易得往生?底下解释说:

余比日自见闻:

“余”就是我;“比日”是近来,“我近来自己亲自所见到的,还有亲自所听到的”,叫“自见”或者是“自闻”

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

专杂有异。

“诸方”就是远远近近、东西南北;“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远远近近,出家、在家,我就见的多了、听的多了”

“解行不同”:他们对净土的理解、对于怎样去往生的教法的理解不同;理解不同,行持就不同。我们依善导大师的理解,专修念佛一定往生,我们一定专修;他认为杂修更能往生,他就去杂修,所以“解行不同”。我们依净土三部经;他不一定依净土三部经。由解而起行,解不同,行就不同,得到的结果就:

“专杂有异”:或许有人是专修,有的人就杂修了。因为解不同,行则不同。而分出了“专”“杂”,这叫“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得到的最后的结局,善导大师说他亲自见到、亲自听到,不管出家、在家,远远近近,只要是……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只要是那个专修念佛的、一心一意念佛的,十个就十个往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这是大师亲自所见。

修杂不至心者,

千中无一。

杂行杂修,“修杂”的人,这有两种解释,“修杂”就是修杂业;“不至心”就是不真心。这有两种解释:一个说,你修杂行杂修的人,你就是不真心的,你真心想往生,你就应该专修念佛,所以叫“修杂不至心者”,一千个里边没有一个往生的。第二种解释,是说修杂行的人,里边也分真心和不真心,修杂行的人,有的人心比较真,有的人心不真。

杂,我想:不管怎么样,这个是风险道,这个千中无一往生。究竟来讲,修杂行的人,我们凡夫哪有什么真心呢?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行,虽然心……同样是凡夫的心,没有开悟、没有悟得真心,但是,即使是以我们凡夫妄心来念名号,也决定可以往生净土──救度凡夫的法门。

所以,你看这里,讲得多么的恳切!“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所以,底下大师就来总结:

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辩。

专修还是杂修,它的得和失,前面已经详细地辩明清楚了。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

善导大师很恳切地说,“仰”是把自己站得低低的,抬头看,叫“仰”。善导大师把他放得很低,然后对我们讲话,说:“仰愿一切往生人等”,你看,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多么的慈悲!看我们像看泰山一样,仰着看,说:“你啊!一切愿往生的人,善自思量,你好好地善加考虑!”道绰大师讲:“何不思量?”这里说“善自思量”,好好地扪心自问、考虑考虑。

已能今身,

愿生彼国者,

既然今生遇到难遇的佛法,遇到净土法门,你还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何不专修呢?何必要杂行呢?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应当怎么样呢?

行住坐卧,

必须励心克己,

昼夜莫废,

毕命为期。

应当,“励”是鼓励的励,就是鞭策自己;“克己”就是对自己要有克制,不是随着自己的五欲习性,“我就是散漫惯了,我就这样任性胡为”,不是!

“励心克己”:严格自律,要求自己,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有关的佛法、为人,人道也好、世间法也好,尽量严格要求自己。

“昼夜莫废”:白天晚上,不要虚废度过,浪费光阴。看电视,打麻将,讲闲话一讲两个小时,嗑瓜子一嗑也是嗑两个小时……这个就浪费了。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应当用在法义方面、用在念佛方面,这样才好。

“毕命为期”:一辈子不改变,这一生,这是大事,所以,世间“唯有生死真大事,其余皆是好商量”。说发财?“哎哎哎……”;亏本?“可以、可以”;公司倒闭,还是发财,都可以,可有可无。世间的事情,都可以商量,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只有生死这个大事不能商量,“这件事情我要完成,一定要了生脱死,一定要往生净土,其它的事情都可以”

但是,世间的人,恰恰相反,在世间的事情方面,拼一个你高我低、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其实是两败俱伤。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这样,这有什么好说的?你对你就对嘛!所以,慧净法师有写四句话,我们把它写了一个匾,挂在我们寺院里边,哪四句呢?

你大我小,

你对我错,

你尊我卑,

你高我低。

如果拿这四句话的话,哎呀!这个道场、我们家庭大众、任何单位……世界和谐了,社会详和了。一吵嘴,为什么吵嘴?“我大你小,我对你错”,所以才吵。“哎呀,哎呀,这怎么、怎么样……”吵嘴,还打官司,还请律师,还花钱。社会,弄得大家多累啊!

“都你对,你对我错!”好吧!对方就没有话讲……自然就不吵了。

“你尊我卑”,你尊贵,我卑微;“你高我低”

往往我们不是这样:世间的事情,搞得头破血流;念佛往生这个大事,他忘到旁边了,这个不是念佛人,不是修道人。

所以,我们要有智慧,不要自己惹了很多麻烦,说:“我没有时间念佛,没有时间修行……”你要保持这四点,你就有时间修行了:别人找你麻烦,“你对我错”,他就回去了;“你大我小”,也没有矛盾,心里就平衡了,然后他打发之后,你就好好念佛了。你还跟他比个高低,两个小时解决不了问题,还去打官司,哪有时间念佛?所以,要把握我们的根本。

因为世间人不修行,他就以五欲的利益作为他的命根子,你要夺掉他的命根子,他是不能饶你的。我们不能跟他一般见识,“都给你,我要往生,其它都给你”,这样不就好了吗?他要得的给他,我们要得的给我们。

所以,善导大师恳切地劝导我们,应当如此,说:

上在一形,

似如少苦,

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彼国。

你最多就是一辈子了吧!我们在座各位,如果六十岁,可能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如果七十岁,你可能只有十年的时间;如果七十五岁(我是以八十岁来算,个别可能有能活一百岁的,当然也不错)……

有的人讲:“师父啊!我要早一点往生,就留你在这个世界长寿,慢慢在这个世界度众生。”

我说:“我不干,我也要早点走。”

我们寿命有限,遇到这个法门,很宝贵的。虽然一辈子念佛,按世间人讲,“似如少苦”,世间人讲:“你看,又吃素、又不打麻将、又不旅游、又不玩乐、又不……”世间的事情,好像五欲六尘都不沾染,世间的人认为我们苦。我们按照他、顺着世间的凡情,也可以讲“似如少苦”,好像说我们稍微有点清苦了。但是不是这样!我们有大快乐,内心安稳,内心有定见,有定的目标,所谓“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我宁愿这一生,稍微清苦一点,然后,前念命终,后念就到极乐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荣华富贵,看上去什么都快乐,但是前念命终,后念就进阎罗殿。哪一个好呢?是不是?我宁愿做一个穷光蛋,做一个乞丐,半夜里在大桥下面睡觉,愿意临终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愿意住在一个豪华的别墅里边,造罪造业,死的时候堕落阎罗殿。

大家要有智慧选择,不要攀比世间的五欲,那个比不来,怎么比?说你家里七十个平方,嫌小了,一百还有一百四,一百四还有别墅,别墅还有大楼,没法比;说“我一个月工资一千,嫌少了”,还有一万,一万还有十万,十万还有一百万,也没法比。比这些没有意思,我们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长时永劫,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是无量寿。

常受无为法乐。

我们所享受的这个乐,不是世间的染污,而是“无为”,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为、不生不灭的法喜法乐。

乃至成佛,

不经生死。

一生决定成佛,直到成佛,我们不再生死轮回。这个:

岂非快哉!

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快乐吗?

应知!

所以,善导和尚说:应当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

应当发愿愿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

这个是印光大师讲的四句话,非常的妙,是一幅对联。劝导我们: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什么意思呢?说我们,“你应当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客路,就是一个旅客在路上,不是我们安家的地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本家、本国。娑婆世界是旅客的道路,客路。”“溪山”,作为一个游客,在路边走,看见山水,“溪”就是溪流,“山”就是山水。你看,游玩的人,“哎呀!这个好玩啊”,他停下,“那里不错啊”,就在那里留恋。就是很多人在六道轮回的时候,发发财,股票涨了,他留恋一会儿;这里什么买卖,开公司了,在那里留恋……这个就代表“客路溪山”。在人生六道轮回的旅客道路上,山山水水,他还在那里留恋,被五欲六尘所埋没,就任他去留恋,我们不要留恋了,这叫“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发心,“归”就是回归家、不在客路上。你不愿意到极乐世界,才不能去;你只要愿意去往生,“自是不归”,只是因为你没有愿意去往生,所以没有回去;你只要发愿“归”,归心极乐、归心弥陀、归投弥陀誓愿,“归便得”,只要归心,就可以得到极乐世界。“故乡风月有谁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故乡里边的清风明月,非常的清新、非常的安稳,既然是我们的本乡,我们本来就应该回去,没有哪个跟你争,说:“哎!你不应该回来!”极乐世界人人有份,不用争,个个都可以去往生。

我把这一段文再来重读一遍。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分辨专修和杂修的得失。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专修。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辩。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

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

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

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

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应知。

所以,善导大师的话,非常的有感染力,讲得很恳切。

这样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专杂的得失,是怜悯我们骄慢心重、愚痴心重,是要给我们抉择出决定往生的方法。所以,专杂的得失比较,是让我们舍杂业、选专修。

如果听到这里,还不愿意舍杂修专,还是舍专修杂,那只是说确实智慧眼未开,这个就有负善导大师、弥陀化身的一番慈悲,有负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慈悲,根机还是没有成熟。

这一讲是说明正行与杂行,舍杂行,选入正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第20讲:定业与助业──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大师分判“正定业”“助业”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善导大师关于“正定业”“助业”,这是我们拟定的讲题当中的七对净土宗主要的概念,这是最后一对。

关于“正定业”“助业”,原文就是在刚才所学的“正行”“杂行”文之内。我把文读一遍,就在“五种正行”之中,善导和尚分成两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这是以第四的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礼”是指礼拜;“诵”是读诵;“等”就等其余二种:观察,还有赞叹供养。

先解释“正定业”“助业”这个名词。

【业的种类】

“业”是我们佛教一个很重要的名词,“业”就是行为、造作(我们讲“各行各业”了,现在是用这样的词),在我们佛教来说,大家都习惯知道的“身口意三业”“身业”是指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语业”是指我们言语的造作行为;“意业”是指我们的意识造作行为,起心动念。

造了业,我们有了行为造作之后,对于我们的身心,就有一种影响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有一种影响的力量。

比如说:有的人干了极重的恶业,身心不得安宁,在惊恐当中,虽然没有人找他,甚至在半夜当中也会从睡梦中惊醒,那就是恶业力量在我们身心起的作用;如果我们行了善业(善事),自己也感到很喜悦、放松、愉悦,这个是善的力量──善业产生的力量,对我们的身心起好的作用。

“业”在我们佛教是有很多的种类,起业、造罪、造业,这是罪业;有业就会引起果报,造了业了,这个业会感它相应的果报,称为“业果”

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善业”“恶业”,这是一对概念,还有“无记业”──业的性质有善的、有恶的。善恶是有标准的,不是我自己说“我这个是善”就是善,能符合佛教所说的五戒十善,就是善业,反之则是恶业。还有些业,谈不上善恶,叫做“无记业”“无”是没有;“记”就是记忆力的记。走路习惯动作甩甩手……,谈不上善、谈不上恶。

我们每天所做的,不管是善业、恶业,以我们凡夫来讲,这个都没有达到清净,这个都是染污,因为都有我执的存在、妄心的作用,所以这个属于“染业”──染污之业。以我们凡夫所造作的来说,也叫做“系缚业”。系缚就是我们所作的业,把我们捆绑在三界六道当中,不能出离。昙鸾大师不是讲了嘛: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一念之间、一时之内所造的业,把我们系缚在六道之内,滞碍在三界之中,所以,这个是“系缚业”

反之,阿罗汉、菩萨所行之业,“解脱业”,能得到解脱生死轮回,这个是解脱之业。

【正定业、助业】

对于往生净土来讲,善导大师就提出“正业”“杂业”“正定业”“助业”两对概念。

“正定业”,这个“正”,因为是专称弥陀名号,因为它是向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谓“正念直来”,直接地对直而去,没有拐弯的,这个“正”“定”就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不会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如果这样称念弥陀名号,这个业会使得我们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为“正定业”

“助业”是有助于我们、帮助我们往生。这里的“助业”,它是相对于“正定业”的概念,是有助于我们达成“正定业”

【正定业】

我想还是把这段文来学习一遍,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两种业的关系。

“一者”:因为根据“正行”“杂行”的分判,正行有五种。这五种并不是说等量齐观,或者说彼此都差不多。

也有人误解、也有人担心,说:“哎呀!师父啊!看来易行道也不容易啊!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那我不识字,年纪又大了,想学也学不会,这个读诵三经我就学不来了。”

像礼拜……我上午就遇到一位胡居士,他是腰椎断了两截,骨质疏松,这几年来一直在床上,不能起来。如果要起来,请人家扶起来,翻一个身二十分钟都不行,对于他来说,礼拜就是很困难的事情,那礼拜正行就没法修了,他就感到恐惧了,如果一定要礼拜正行才可以往生的话,或者说是五种正行缺一不可,他就担心了。

这五种正行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也不是说必须要五种都修才可以往生。如果认为说这五种正行缺一不可,都必须修才能往生,这个还是叫做“杂修”,还是在杂,因为不了解“正定之业”。所以,善导大师这一对概念,对我们非常的有意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都是我们做得来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契合我们众生的根机。这里的“一心”有两种:

一种就是所谓的“信一心”,一种就是“行一心”,安心起行。

行持上的“一心”,一般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种禅定的功夫,这是指行持上达到的一种定心的境界。

一般所讲的“一心”就是指:你要专注,你要把这件事很认真地去做,就是在心上对它很注意。

对于我们信仰阿弥陀佛救度来说,就是信顺不怀疑,没有第二个心,“我就一心一意靠倒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汉语、日常的语言也说到了:“一心一意”,做得到的;父母教育子女也会这样跟他讲:“某某啊,你要一心读书,你要一心工作,你不要三心二意。”那就说明我们对某种事情专注。

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一心专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说我们凡夫,任何人,善恶凡夫都做得到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念佛贵在念念相续,所以,走路也可以念,也应当念,“行”就是行走;“住”就是住立、站着了;“坐”就是坐下来;“卧”是躺卧,是身体的四种威仪。也就是说在我们任何状况下都可以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也都应该念。

“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短。“时节”就是时间;“久”就是长;“近”就是短。不论你接触这个法门时间久──久修上座,还是新学──“我今天才入门”。今天才入门,晚上就断气了,这个时间,接触这个法门时间很短。像《观经》下辈三品,都是很短的时间,这一切都不论,贵在哪里呢?

“念念不舍”:就是说:“我从遇到这个法门开始,我就专念弥陀名号,有念就念阿弥陀佛。凡是往生极乐,讲修持,称念就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舍”就是不舍阿弥陀佛去修持其它法门。不放弃,“不舍”,不舍离、不舍弃。

“念念不舍”有两种:

一个是我们众生,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这个主要也是我们一个心志。

在行持上讲,是很困难。比如说:晚上睡觉睡着了,当然自然就没有念了;做事很用心的时候,也就没有念了。但是我们虽然没有念了,并不代表我舍掉了。我心里面还是,哎!触境逢缘又提起来了,不是说不念,是暂时隐没,因为我工作忙,或者睡觉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个就潜下去了,没有显露出来。

就像水一样,水在流淌、流淌,哎!到某一个地点,它成了地下水,地下的河流,看上去好像没有河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冒出来了。这条河是没有间断的,过一丈远、过几丈远,水又冒出来了。

我们也一样,念佛在表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事情来了,像土一样盖住了,佛号在下面了;晚上睡觉睡着了,也在下面;早上一醒,眼睛一睁,“南无阿弥陀佛”,又冒出来了,又成为地上的。像这个河流一样,时而在地上,时而在地下,但是,这条水是相续的,也可以讲是没有间断的。

所以,我们安心啊!在心上来讲,我们一信就永信;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我们一念我就永远念下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心理趋向。

第二点,就是阿弥陀佛也不舍众生,所以,在《观经》里边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摄取我们是真正的念念不舍。只要你专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对我们白天、晚上,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没有舍离我们。阿弥陀佛又叫做“不断光”,他是十二光如来,又叫“不断光”。我们晚上睡觉忘记了,阿弥陀佛不用睡觉。我们睡觉忘记了,他还在看着你,“这是专修我名号、愿生我极乐净土的众生,我的光明摄取他,不舍弃他!”不会因为我们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那里就停电了(“你睡着了,我的光就断了,就把你丢掉了”)。我们睡着了,如果在睡着的状况下我们命终了,阿弥陀佛光也没有摄取我们,我们不是堕落了吗?不会的。专修念佛的人,你就是晚上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摄取而不舍。如果晚上睡觉睡过去了,你就真正地过去了──过了三界六道,去了极乐净土。

所以,尽管放心,晚上好好睡,这个事我们不要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往那儿一靠,“南无阿弥陀佛……”安心地念着佛,今天晚上就睡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个网篮一样(网篮装一个苹果,四面把它提起来)。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已经用八万四千光明的网篮把我们包进去了、提住了,你不会走掉的。除非你自己舍了阿弥陀佛,那就是因果了……佛和众生不感应了。

如此念佛──

“是名正定业”:刚才讲过,“正定业”,像这样的念念不舍称念弥陀名号,虽然只是动动口,这个是语业,身口意三业里面讲,表现在外面的是语业,其实,我们内心归命阿弥陀佛,也有意业。这样的业,这样的轻松的一种称念弥陀名号,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失误,没说“万一”“万一不能往生?”一万个万不漏一,没有一个遗漏,它才有资格叫做“正定业”

我们一每个人,既然专修念佛了,就入“正定之业”了,就决定往生。

龙树菩萨是这样说的,他叫“必定”

人能念是佛,

如果人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力功德,

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力、无量功德。

即时入必定,

你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就必定往生、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龙树菩萨称为“即时入必定”

善导大师这里说叫“正定之业”

这样简单的行持为什么能够叫做“正定之业”呢?人们难免怀疑,在我们心中总觉得说:“要达到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容易,要能决定往生的话,应当是种种难行苦行才能定得下来。这样光是念念佛,怎么能够称为正定之业呢?”如果站在凡夫自我修行的立场,确实难以理解。

下面善导大师就来解释为什么有资格叫做“正定之业”,他用了五个字:

顺彼佛愿故。

这个就明了了。我们之所以简单地称念名号就能够成为往生“正定之业”,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说,“你看,轻轻动动嘴,也没有怎么样艰苦、艰难的修行,这样怎么能叫正定之业呢?”不在凡夫这边论,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我们顺了佛愿,就乘上佛的愿力,是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当然就叫做“正定之业”

【读诵等不能叫正定业】

其它的修行为什么不能叫“正定业”呢?比如说:其它我们暂且不论,就拿五种正行来讲,读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叫不叫“正定业”?那就不叫“正定业”了。读诵这三部经不能叫“正定业”的,“正定业”只有一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读诵这三部经只能叫“助业”

我们一般的人就理解说:“哎呀!你光念一句名号哪里行啊?太简单了,应该读诵三部经。”觉得三部经读起来,“呱、呱、呱”读得很顺,好像修行比较实在,比你念一句名号,心里感到实在得多。

所以,有很多老太太很可怜,也很虔诚,说:“师父啊!我不识字啊!可是我还是背会了《阿弥陀经》。”

我说:“你真的识不少字啊!”我讲:“我识字都不愿意背经了,你不识字还背了许多经。”

这个说明她,一个很虔诚,另一方面不了解道理,以为光念佛可能往生不定,背上《弥陀经》才决定,这个是错误的。

诵经不能称为“正定业”。因为阿弥陀佛没有把诵经作为他的本愿,他没有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读诵《阿弥陀经》来往生。”而是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来往生。”因为诵经比较难,诵经有多种的难:第一点,你要有经本,没有经本诵不了,是不是?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就给你没收了、销毁了,没有经本。如果以诵经作为正定之业,在废佛灭法这样的时代,大家都不能往生了。阿弥陀佛早有智慧,就知道说这个世间有人要把经典没收了,“我不能拿读经作正定业,这样的话,依读经作为本愿,那么没有经典的话,大家都不能往生了”。所以,虽然经典可以没收,这句名号谁能没收呢?他外表不让我念,我心里还可以念。所以,很多老和尚,在文革期间,表面上在地里干活、在锄草,心里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你不让我念,不让我做功课,不让我做和尚,不让我住寺院,但是我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好,这个就容易,不受时节、不受环境的限制。

第二点,如果以诵经作为本愿,我们即使有经本,如果不识字,你也不能念。

第三点,虽然有经本、也识字,没有时间你也不能念。你也不可能在公共汽车上,抱着经本“呱呱”地念。但是,念佛就不一样,我可以提念珠,也可以不拿念珠,又方便、又容易,任何时候,人家偷也偷不去,人家抢也抢不走,人家杜绝也杜绝不了。

阿弥陀佛选择称念弥陀名号,“你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这样,我们念佛,顺了佛的本愿,所以叫“正定之业”。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不往生,则我不成佛!”那好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了弥陀名号,这个往生的事儿就由阿弥陀佛来承办。所以,诵经不是“正定之业”

礼拜也不是“正定之业”。因为礼拜,刚才说了,有的人能礼拜;腰疼、腿有毛病、卧床不起,就不能礼拜,这样仍然会遗漏很多,其它的四种助业也都一样。

称名之所以能称为“正定之业”,不在我们这一边,说修持高、修持低、功夫深、功夫浅,说“因为你念佛达到了清净心了,所以一定往生”,那样就是清净心叫做“正定业”。但是阿弥陀佛没有发这样的愿,他不论你清净心,还是你心里边没有清净,“你只要念念不舍,你只要行住坐卧称念我名号,你就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很容易,都做得来。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说:“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那样才叫决定了。”那样都不符合教理。

如果以其它的行法来讲,读诵其它大乘经典也好,参禅打坐也好,种种的难行苦行也好,都不是“正定之业”。因为这些难行苦行虽然殊胜,虽然也很高妙,都是佛教讲的殊胜的教法,但是因为它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都有不确定的因素。

唯有称念弥陀名号顺彼佛的本愿,所以才叫做“正定业”

大家有没有听没白?

“明白。”

真的明白了?

“明白了。”

【乘佛大愿业力,往生一定】

在我们前面学到“要门与弘愿”的时候,善导大师也讲,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里说“正定业”,那里说“大愿业力”,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着佛的本愿;顺了佛的本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而有“大力”,为我们所拥有,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完全靠的是佛的力量。

我们讲“业”,凡夫造作恶业,阿弥陀佛都是清净业。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四十八大愿叫做“大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叫做“大业”;因中的修行成为果上的名号、果上的正觉,就有摄取众生的力量,叫做“大力”

所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我们已经是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乘托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我往生净土的力量,这个够不够?

“够!”

定不定?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去往生,定不定?

“定!”

这个正确不正确?

“正确!”

所以是正又定。

靠我们自己,就不定了。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念佛很简单,所以不确定。”不是的,因为我们念佛虽然简单,我们乘托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称为“正定之业”

龙树菩萨作比喻,就说坐船的比喻,也是经常被我们历代的净土行者拿来使用的。同样道理,还是可以打这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要过海,虽然是一个旱鸭子(旱鸭子就是不会水的,秤砣放进水里去,它就沉底了),虽然是一个不会游水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坐在大船上面,是不是决定可以过海?决定可以过海,对不对?

“对!”

如果我们自己跳到水里去游水,这个就不定。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就像这个人坐在大船上一样,他决定可以度过生死海,可以到达涅槃岸,所以叫做“正定业”

如果自己修行,就像我们自己跳到海里边,跟风浪搏击,就像我们跟生死烦恼的风浪搏斗……这个要熄灭烦恼、度过生死。这个凡夫是太难了、不容易,所以,“正定业”就在这里显示出来。

【助业──助成进入正定之业】

这四种助业和正定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并不是这四种都必不可少,这四种之所以是“助”,不是说“念佛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如果这样的话,“正定业”就不成立了。念佛既然是“正定之业”,就不需要这四种业来帮助。

为什么又叫“助业”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的人,不能够一下子契入正定之业,需要通过这四种的行业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然后进入正定之业,所以,助业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

就好像我们搭车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旁边要有入道口。没有这个入道口,你上不去。但是,通过这个入道口上去之后,就一条道直接地到达目的地。

这四种助业,就好像入道口一样,引导我们走上六字名号的高速公路。我们一旦来修持正定业之后,这四种助业的功德都包含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如果没有这净土三部经、没有人读诵、没有人讲解,谁知道念佛是“正定之业”呢?这三部经都告诉我们说:“你专修念佛,顺佛本愿,必得往生!”我们通过读诵,自己读诵也好,或者祖师大德解释给我们听,我们来听闻也好,内心里边,“哦!原来这三部经是让我专修念佛。”你这样就通过读诵的助业,进入了念佛的正定业。如果说你老是在那里读诵,以为说“我光念佛,不能往生,这三部经一定要加在一起”,这样,就是用助业来妨害正定业,就是你没读懂,没有读明白。

【读诵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

经典不是让我们拿来在那里一味读诵的(读诵是有它的功德、福德,能够有它的功效,但是),经典主要是让我们拿来明了其意,依教奉行。所以,经典开头都有四个字叫“如是我闻”“如是我闻”就是说:“佛怎么说,我就怎么相信。佛说念佛能往生,我就不怀疑,如是如是。”这个就免了很多麻烦了。

比如说:《阿弥陀经》里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听到之后,我们就点头,“哎呀!如是如是,去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聪明人他就不这样想了,“哎?怎么是十万亿国土,怎么不是九万亿?怎么在西方,不在东方?到底有没有极乐国土?”这样听,就不叫“如是我闻”,他打了很多问号。

佛讲的话,不要我们打问号。尤其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唯信能入”,这个超过了我们的思议境界。所以,这么告诉你,你就这样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

整个经读完了之后,经文最后都有几句话,教导我们“欢喜信受”,或者“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读经的最终目的是要依教奉行,我们把经意了解、贯彻、落实在我们心中,然后落实在我们修行的行动当中。

诵经有两种诵法,一个是口上诵,依据文字一句一句地诵;一个是我们身体力行:我们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三部经通通都诵到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经》所讲的,也是让我们念佛,现在我在念佛了,等于我身体在诵这部经,等于我在落实这部经典,叫身体力行。《观经》告诉的,也是这个道理;《无量寿经》所说的,还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不光是在读诵这个经典了,我是在落实了,这个是不是更进了一步?更进了一步,对不对?

“对!”

像世间也一样,领导作报告,作报告下去,大家就要贯彻落实了。但是,很多做表面工作的,就在那里读报告,读啊、学啊,读啊、学啊,天天读,都会背了,但是,他不去落实;另外一个干部,他已经下去在落实了。那你说哪一个更进步啊?

“第二个。”

对啊!你们会做领导,要提拔干部,不要老提拔那个口头上“啊唷、啊唷”背,那个表面文章;这个都在做了,这个更进一步。

阿弥陀佛也有看,“你还在背,还在学习文件,学习极乐世界的三个经本,你还没落实行动,你还要正确了解这三部经的经意,然后去落实”

比如说:作为老太太,文字虽然不认识,但是了解这个专修念佛的道理,三部经的文字等于都认识了,三部经的道理等于都通达了。

这个诵经,有的人会诵,也会讲解,但是不会做,这个就不好。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在《念佛感应录》里边,也有这么一个记载,他先报名来,说要受戒,“我来发心,我来发心做事。”

“你来发心做事好啊!”这就来安排他干什么呢?

“我服侍病人。只要哪里有苦活儿,我就去帮忙。”

干不了几天,十来天,他就向常住师父请假说:“我请假不干了。”

“哎?你这个人太没有长远心了,受戒才一个多月,你干了几天就要走了!”

“不是,”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去了。”

“你真的去啊?”

“我真的去。”

“那好,那我们就成就你。”

怎么成就呢?这个时候,就给他扫一间房,“再找几个师父给你念佛吧。”

临走,他都谈笑风生的,身体好的很。

“不像啊……”

“我确实要去了。”

临走之前,大家就说了(要走的人啊,一般都要写个偈子,留首诗):“你在这旁边也给我们写首偈子,好不好?”给他说:“你走得这么自在嘛!给我们写个偈子。”

他说:“我可怜,没有文化,写偈子、写诗我都不会,不过,我有两句实在的话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心得。”两句什么话呢?他说:

能说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讲完这两句话,他就腿一盘,就不讲话了,几分钟就往生了。

这两句话是很有份量的……你看,说得很实在。

“能说不能行”:经典讲得都很好,道理都讲得很明白,但是不能做,这个,“不是真智慧”,我们虽然是愚痴老太,也不能说,也不会讲解,但是,我就是会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真智慧──真有智慧。

【药方药丸喻:念佛定往生】

诵经要了解经意,通过读诵三部经而来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业”,所以,读诵称为“助业”

一般的观念当中,总觉得“读经读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应该超过念佛”。古德也有通过举例来说明诵经和念佛的关系:诵经就好像是看药方,经文像是药方,六字名号就是药丸。我们得了无明大病,释迦牟尼佛就开了三副药方(其实是一个内容),在这个药方里面就跟你说:“你要去念南无阿弥陀佛。”给我们点了这味药丸。

我们作为一个病人的话,依方抓药,然后依方服药──告诉你怎么服这个药,“乃至十念,念念相续,念念不舍,这样必定往生”。我们这样去做就好了。

如果说不认识药方,但是人家认识这个药方子,没有欺骗你、告诉你,再吃这个药丸。这个不识字的病人吃了这个药丸,病会不会好?会不会好?

“会!”

我们自己虽然不认识三部经,如果善导大师、法师讲解这三部经,告诉我们说:“你就念佛!”六字名号就是药丸,你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

从古到今,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极乐世界了。

也有的人,专门研究经典,就好像那个专门研究药方子,但是不吃药丸的人,他的病能好吗?

“不能。”

得病了,他说:“我的学问高。我看看这个医生写的什么字?哦!这味药,这是哪几种药组成的?什么成份?它有什么功效?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结果,病还是没有好。

所以,重要的是药丸,依方抓药,然后服这个药丸。

六字名号亦复如是。

【地图喻:了解经意,安心念佛】

还有个比喻:经典就像是地图,告诉我们往生西方的道路;这六字名号,就像车上了路一样。我们在不了解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来读诵三部经,“看看,哦-,到上海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既然了然在心中了,我们就驾车上路,对不对?需要不需要一边握方向盘,一边再看地图呢?不需要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就是去上海的。

这三部经就告诉我们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直达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念着佛,等于已经上路了,我们就不必再把这部经拿来,边握方向盘边看,这样就不必。

当然,也不排斥,“不必”“不排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极乐世界非常庄严,我这个经文,读一遍心里就法喜一遍,这个《无量寿经》读一下,我就感觉我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更加向往清净净土,更加厌离娑婆世界。我隔三差五地拿来读一遍。”这个也叫读诵助业,也是帮助我们。

【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同时,这里边也有观察助业。观察,就是我们思惟、欣慕极乐世界。观察助业有两种:

一个就是我们能够如实修行、观想念佛。在经文里说这个人观佛,观成就了,看见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真身显现,他就问阿弥陀佛了,说:“阿弥陀佛啊!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就回报他说:“欲生我国,当念我名,莫有休息。”“你要来生我的净土啊!你应该称念我的名号,不要夹杂,专念弥陀名号就可以。”这个也是通过观察的修行进入念佛。

你观佛成就了,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你“念我的名号”,这不是从观察进入了称名正定业吗?

我们刚才讲的,“我通过读诵这三部经,感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极乐世界怎么样的好,好的不得了……”

极乐世界所描写的,你看净土三部经,比如说《无量寿经》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这个七宝池的水,是如意水,什么叫如意水呢?到七宝池里面,你希望这个水热一点,它就自然热一点;你希望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你说“你回旋”,它就回旋;你说“快一点”,它就快一点;“慢一点”,它就慢一点;你说“升高”,它就到你膝盖;你说“不够”,它就可以到胸部;“还不够”,它可以再上面;你说“淋浴”,它就飞起来灌下来;“这些我不玩了,我要听法”,它就开始讲法了;你说“我要听这部经”,它就讲这部经;你说“我要听那个法”,它就说那个法……哎呀!一个池子里边如果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可以每个人听的都不一样,哪一个人想听什么,就单独给你讲什么,可以讲佛法,可以讲菩萨法,可以讲此世界法,可以讲他世界法。你说:“不行!我想忆苦思甜(到极乐世界也要忆苦思甜),我要看看娑婆世界苦恼的景象,发起我的大悲心。”这个水就跟你说娑婆世界的苦恼,甚至也可以显现给你看。你看,这一个水就这么样不可思议。是无法比拟的。

岸上的七宝树多高呢?最低的四百万里,上面的果子……你闻到,风吹过来,七宝树叶叶相碰,皆出和妙文雅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得无生法忍、开无边之悟;一闻到这个树上果子的香味,就开悟了,所谓“鼻嗅其香、舌尝其味、耳闻其音”;眼睛看到树上的光芒,任何一点,六根对六尘(极乐世界清净法尘),自然让我们心中清净、开悟,没有任何的烦恼。

你说这个是哪一个能够比的?无法相比!

这样看到之后,谁不愿意去呢?何况是免费送给你,不去白不去,何必不去呢?对不对?一定要去!

你说:“我原来学基督教的,现在我也想去,要不要?”要!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十方众生,他不光是救度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你自己有你的信仰,你按照你的信仰去过,你愿意来归投佛法,没有一个遗漏,所以叫“十方众生”,不管人道还是地狱道、饿鬼道,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无一遗漏。

这个是观察,我们这样的读诵、思惟,心中自然很欣慕这样的净土。

“哎呀!这么好的地方,我要去!”

如何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通过观察助行,就进入了称名正定业。

【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礼拜也是一样,拜佛也有两种拜法:

一种叫做“傲慢拜”“我拜佛怎么能傲慢呢?”拜佛也挺傲慢的)、一种叫做“归命拜”

他虽然身体在那里礼拜,“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他心里面还想说:“我修行,我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他没有归命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我们凡夫心中有滞碍,不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的杂行杂修是不可能去的,应当完全投诚,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他一边拜,在一边记自己的功德:“一拜、十拜、一百零八、三百拜,我够了,今天修的够了。”他就认为说:“我拜了这么多,依我拜的这么多去往生。”这个没了解真实意义。

我们拜佛,什么意思呢?“南无阿弥陀佛,靠你老人家,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完全仰仗阿弥陀佛”。这礼拜嘛!“拜”就是请阿弥陀佛做主,这个叫“归命拜”,身心完全仰投于阿弥陀佛,不管拜多拜少,都是仰仗这尊佛,这样是顺遂阿弥陀佛誓愿。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让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去往生。所以,拜下去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边拜边念。

拜佛和念佛,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拜佛才能往生”。而是说我们专门念佛,但是也不能老是念佛,腿子盘酸了,我就来活动活动,我就通过礼拜──身业来表达。边拜还是边念,这样礼拜跟念佛也不矛盾,还是一体的。

虽然说是一体的,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还是称念弥陀名号为主,其它的读诵、礼拜为辅,这个是礼拜,称为助业。

【赞叹供养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称为助业。赞叹供养就是唱赞了、设供了,供阿弥陀佛,这个也是助业。当我们在弥陀诞的时候,或者是在盛大的节日、打佛七,我们都要表达我们虔诚的心,我们就会设供、会唱赞,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阿弥陀佛吃你的水果。

还有的莲友问了:“阿弥陀佛他都成佛了,他还一定要吃我的水果吗?”这个不是佛要吃你的水果,是我们自己略表诚意,敬献我们的一份诚心。

【正助关系】

所以,这四种,它是围绕着称念弥陀名号,就好像我们在大街上走路一样,比如说国王在前面走,周边有四个大臣,国王就是主人,四个大臣就是辅助。国王一个人讲话就够了,但是不显庄严,有四位大臣也很庄严。

我们念佛也一样,除非说我们身体有障碍,我们才不能礼拜。不然的话,念佛的人,谁不拜佛呢?说:“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不拜,因为念佛是正定业。”这样行不行呢?也肯定往生。不过人家说你这个人,脑筋可能有点太偏了,你拜佛跟你念佛也不矛盾啊!

以念佛为“正定之业”,读诵、礼拜,我们适当地穿插、适当地调节:哎!我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可以再研究研究相关的经文,再感受一下极乐的庄严景象和殊胜的国土,或者我再礼拜阿弥陀佛,或者供养,这四种助业可以调剂而用。但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作为主体,有主有从。

如果说我不识字,或者说身体有残疾、不方便,或者说环境不允许,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诵经、拜不了佛,影不影响往生?

“不影响。”

也不影响往生的。因为“正定之业”,决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判断正行和杂行,是让我们舍杂行,修正行。

虽然说“五种正行”,是“旁助业”,把助业放在其次的、辅助的地位,而专修正定之业。

在我们还没有进入正定业之前,这四种修行方法能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之业,故名助业;在我们一但进入正定之业来专修念佛之后,这四种行法能够帮助我们调剂,能够使得我们更为庄严,这个称为助业。道理如此。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在线视频观看 视频百度网盘下载 视频下载地址1 视频下载地址2 视频下载地址3

净宗法师电子书:念佛胜易 唯说念佛 念佛感应录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念佛安心法语

好听的“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歌曲下载:【MP3音乐】归乡佛号 思乡佛号 晨钟暮鼓版 海涛法师版 李娜版  【无损音乐】归乡佛号 思乡佛号 天女新世纪版

弘愿寺: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生死书:净土专题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