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0集)  2012/10/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七十五页,倒数第五行:

「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我们在参考资料里头,把《法句经》上这二十一种比喻找出来了。现在我们从第三喻看起,「善知识者是汝脚足,荷负汝等离生死故」。前面第一个善知识是汝父母,第二句善知识是汝眼目,你能够看得清楚菩提正道。第三句善知识是汝脚足,没有脚足就不能走路,所以脚足,荷负汝等离生死故。第四个是「善知识者是汝梯凳,扶侍汝等至彼岸故」。楼梯、凳子,我们要爬高必须要藉它,没有它我们就上不去,用这个比喻善知识。脚足是行动,没有善知识我们就没有办法行动,也没有办法向上提升,所以善知识对我们实在是非常重要。「善知识者是汝饮食,能使汝等增长法身故」。好比饮食一样,饮食维持了我们的身命,善知识维系了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些比喻都比喻得非常之好,为什么?我们把善知识真的是疏忽,没有重视他,没有尊重他,没有真正的深信他,所以多少人遇到当面错过。不知道,没有看到《法句经》上,世尊这样的告诫、劝导我们。

第六句说「善知识者是汝宝依」,这个依应该是衣服,下面讲,「覆盖汝等功得身故」。我们修积一切功德,也得善知识的加持,善知识如果不加持,我们功德很难成就。「善知识者是汝桥梁,运载汝等度有海」。这个有海,有是讲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什么?有因、有业习种子。没有善知识,我们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三有就是六道轮回,你离不开。海是比喻生死无边,取这个意思,轮回无尽,什么时候才能够出得来?这个与善知识关系太大了。从这二十一种比喻来看,善知识对我们恩德超过父母,父母给我们的是肉身,善知识帮助我们得到法身,法身比肉身难,善知识不容易遇到。第八「善知识者是汝财宝,救摄汝等离贫苦故」,这应该是个离,离贫苦故。这个地方的贫苦是没有智慧、没有道德,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心行不善,我们向三恶道去了,这真正叫贫苦。善知识能够救我们,能够摄受我们离开恶道,贫苦是比喻恶道。「善知识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离黑暗故」。黑暗是无明,黑暗的果是地狱。善知识代表的是光明、是智慧,他能帮助我们获得智慧光明,所以我们对善知识要重视。

第十「善知识者是汝身命,护惜汝等无有时故」。善知识跟父母一样,不但照顾你的法身慧命,对你的身命也是无微不至,希望你有个健康的身心,你才真正能够学到智慧。所以善知识的教诲,当然要百分之百的依从。可是真正找到一个百分之百依从的学生,不容易,这什么原因?诚敬心不足。为什么不足?疑结没有断干净,他有疑惑,不能没有疑惑,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我们自己反省,我们对老师有没有做到百分之一百?没有。能够有百分之三、四十就不错了,实在说老师就非常器重你。什么原因?现在人对老师的诚敬心,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四,怎么教?没法子教。真正好老师,不是不想教,不是不愿教,而是学生不肯学。学生纵然想学也很有限,想学是一回事情,要具足学习的条件,这就有问题,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对佛有几成的信心?我曾经举过惠能大师跟神秀的例子,我说神秀对禅宗、对老师有一百分的诚敬,而惠能大师,这个不认识字,一天经没有学过,禅堂一支香也没有坐过,他对於禅宗、他对於五祖有万分诚敬,一丝毫的疑结都没有,五祖有慧眼认出来了,衣钵传给他。

念佛人对阿弥陀佛、对这个方法,如果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像锅漏匠这样的人决定往生。不但往生,我们冷静观察,他往生的品位肯定是上辈往生,也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是属於这一类。上辈往生那就是十地菩萨,上上品那就是八地以上,为什么?没有怀疑。我们疑这一关难断,用什么方法来把这个疑结断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佛号决定不能中断,会把疑结念破掉;第二个办法,听经。像刘素云听经的方法,一天听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就听一段经文,一个小时的,这一个小时听十遍。很注意的集中精力在听,这十遍遍遍领悟都不相同,真听进去。为什么?心愈听愈专,愈听愈没有杂念,所以她遍遍境界向上提升。如果有妄想杂念在那里就不行,听十遍等於听一遍。这个方法能除疑结。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怀疑,让菩萨在菩提道上精进缓慢不能快速成就的原因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凡人学佛,成败的关键在善知识。你是不是真遇到?遇到是不是真正相信?真正相信是不是能理解?理解之后有没有办法做到?这些条件统统具足,恭喜你,你真正遇到善知识。不然的话,善知识是遇到了,你没有得利益,这是真的。甚至於老师开班教学,同学二、三十个人,真正成就只一、二个,其他的默默无闻。你要问什么原因?同一个教室上课,老师没有偏袒对哪个多说一点,没有,完全是平等的。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就这么个道理。心性之学从诚敬当中得来,老师是个引导,把你的诚敬心给引出来。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完全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也就是善知识把你的自性引出来,帮助你明心见性。实际上你所悟得的,全是自己自性本具。开发自性要纯孝纯敬,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一把打开自性门户的钥匙,这不能不知道。

「善知识者是汝铠仗」,铠是盔甲,披在身上防御的,仗是攻击的武器,这个比喻什么?「降伏诸魔得无畏故」。你有善知识就等於说你有铠仗,你有将军,你有很多士兵保护你,魔王外道不能够侵犯你,不能障碍你。也就是说,善知识是我们的护身符,他能保护我们,这真的不是假的。李老师早年在台中办过两次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二十四小时不睡觉的,七天。人数不能超过十个人,超过十个人主七和尚照顾不过来,十个人以内,十个人以外不行,全部精神贯注。遇到两个同学著魔了,这个事情麻烦,人家参加佛七的人很正常进来,你倒搞得他人神经错乱,对人怎么交代?好在李老师他是个很有经验的医生,把这两个人用十个月的时间,调理恢复正常,以后再不敢打精进佛七了。他老人家把这个事情告诉我,叫我记住,决定不能干这些事情,如果遇到著魔的你怎么办?这是他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我。所以我这一生走上讲台,我没有进念佛堂,我知道念佛堂的事情不好搞,没有讲席这么单纯。所以真的要得善知识加持。

第十二「善知识者是汝絙绳」,絙绳是很粗的绳索,航海船上用的,「椃机,《药师经疏》作挽拔」,意思完全相同,挽拔好懂,挽拔什么?挽拔「汝等离地狱故」。这是你掉到一个深坑里面,这个工具,很粗的绳子放下去之后,能把你拉起来,等於说他有能力把你从地狱救出来,这是比喻。真正堕地狱没法子救你,你造了地狱业,你寿命还没有完,可以救你。你真正能够忏悔,能够发愿,认错后不再造,如果能够累积功德,断恶修善,真能够帮助你离开地狱。这些教诲就像絙绳一样,絙绳是海船,人掉到海里去了,用这个,放下绳索能把人救上来。

第十三「善知识者是汝妙药,疗治汝等烦恼病故」。确实我们有烦恼、有习气、有罪障,这些东西障碍菩提,这些东西把我们带到三途。那善知识他能帮助我们,他能教导我们,这就是妙药,教我们怎样对治烦恼,怎样消除业障。善根深厚的人,对善知识的教诲没有怀疑,一说他就接受,叫他干他就真干。说你错了,他真的认错;你要忏悔,真忏悔,好教!还有一等根性的,他不但烦恼障重,所知障也重,那怎么教他?那就给他讲理。经教里常说的「诸法实相」,把事理分析给他听,把因果说给他听,他才会明白。像大乘经教上所说的,这是菩萨修行所依的「性空妙有」。心性空寂什么都没有,但是它不是无,空不当作无讲,它能生万法,什么都没有,能生万法。妄心亦如是,我们现在用妄心,妄心其实也什么都没有,里头有习气就是。你看睡觉的时候它能够叫我们发梦,作梦,作梦是下意识,意识心里头本来没有梦,它能现梦。虽然现梦境,梦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从这些地方要体会到,性空寂不可得,外面的现象?现象是幻相,是假有不是真的,它也不可得。凡夫迷得太深,以为他得到,其实他没有。

现在我们学到,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再加上科学的报告,我们有这么个概念,知道所有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现象,都是从波动产生的幻相,不是真的。这个频率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也就是说,每一个妄相出现,它所占有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不可得。你怎么能得到?我们能得到的身、能思惟的念头,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不是真的。真正知道不是真的,就彻底放下,彻底放下就证果,放下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他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就成佛了,法身菩萨。我们今天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根就是前面所说的疑结,这个怀疑打了个结在那里,这个结无法突破,很难突破。这个怀疑是自己,怀疑打了个结还是自己。我们不是上上根人,我把这个结看破、明白了,搞了六十年。如果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行,能往生真的是侥幸,不能往生是理所当然;如果这个疑结破除,那是决定得生,那不是侥幸。所以我感谢老师,看破、放下,是我第一天见面他教我的,老师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把这个事实真相,修行的秘诀告诉我。

虽然当时我似懂非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然后详细告诉我,布施的功德,你能施决定有报,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得到怎么样?得到不能享受,得到了还要施。钱财容易明白,我得到财了,财要施掉,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多做好事。聪明智慧亦如是,得到聪明智慧,要用这种聪明智慧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开悟。无畏布施得到的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不是叫你去享福,是让你为苦难众生多做一点事情,你还有体力,你愈施身体愈健康。你不肯布施,养尊处优在家里享福,福几年享尽了,享尽寿命到了,要往生。总而言之,这一世不重要,聪明人有前后眼,要看到我将来,这个重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相信谁?谁能帮助我?要相信世尊没妄语,世尊告诉我们,你念阿弥陀佛、你信阿弥陀佛决定没过失。这桩事情,绝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叫众生这么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叫人念佛求生净土;除非这个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这个人如果能信,佛总是想尽方法来诱导他、成就他,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这才是真实智慧、真实利益。

下面说,「善知识者是汝利刀,割断汝等诸爱网故」。这里头用的字用得好,爱,爱网,网就麻烦了,网一缠缚在里头出来太难了。善知识好比是一把利刀,锋利之刀,他能把这个爱网割断。这是烦恼当中的根本烦恼,也就是情执,最难断的、最不容易放下的。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不放下麻烦大了,太大了,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得干六道轮回。我们在六道里头,这一生当中,走到超越六道轮回的边缘上,就差一步,这一步不能跨过又回来了,回来又一轮回,就轮回到底了。什么时候再能碰到这个边缘,难了,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很不容易才遇到一次。我们看到多少人遇到又退转了,想想自己我遇到了,有没有退转?有退转这一生没把握,是在碰碰运气,不退转那就真有把握。一定要认清楚这个利害,不能放下对我是大害,在轮回里头不知道还要受多少劫的苦难。真看穿了,我放下,我不愿意再受这苦难,我这一生跟阿弥陀佛去,再回来是法身菩萨不是凡人。再回来干什么?再回来帮助有缘的苦难众生。肯定要回来,而且常常回来,与我有缘的苦难众生太多太多了!

第十五「善知识者是汝时雨」,时雨就及时雨,需要的时候它就来了,这叫时雨。「润清汝等菩提身故」,他能够滋润,他能够洗干净,润清你的菩提身。《药师经》里面,不是说菩提身,说菩提牙,意思相同。菩提要成长它需要养分,它需要雨露来养它。雨露不能多,又不能少;少了,它枯干、枯死了,多了的时候也不行,也会把它淹没了,所以需要的时候就有,不需要的时候没有,叫时雨。这是比喻善知识,时时刻刻在必要的时候,他能加持我们、能帮助我们,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他能够教导我们、帮助我们化解。

「善知识者是汝善标,教示汝等趣正道故」。标是标准,最好的标准。所以学佛要找个标本,找个榜样,你学得就快,以谁做标准?以老师。老师往往以为自己无论在修学、在福德、在智慧,还有所不足,老师会教我们依什么人做标准。我在李老师会下,他就给我讲了很多遍,所以印象很深刻,要我依印光大师做标准,印光大师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印光大师不在世,《文钞》在,天天读《文钞》就是天天亲近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赞叹他老人家,他说中国最近两百年,没有一个人的修行成就,能够超过印光大师的,两百年。所以印祖一生的行谊,多看看、多读读认真来学习,一生丝毫名闻利养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是个老实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没有出名的时候天天读经念佛,他在普陀山管藏经楼,所以有机会读经,对经论很熟悉。而且藏经楼里待了三十年,不是短时间,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七十岁被人发现,有一些学术界的教授,在当时是有名的教授,他们到普陀山去游览,无意当中遇到。遇到听老和尚谈话,七十岁的老和尚谈话,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对答如流,充满智慧,叫人心服口服。

这些人提问题向他请教,就是书信往来,印祖回答的信,句句都是正法。他们在报纸上发表,在杂志上发表,很多人看到了,都到普陀山去看他,向他请教,这就出名了。以后老人离开普陀山,到苏州灵岩山寺去闭关,关房不大,我去看过,好像还没有我们这个摄影棚大,隔了两间,一个小佛堂,一个卧室,我去拜访过。一生的行谊,确确实实是现代出家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现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成本很低,《文钞全集》印得也很好,流通量很广。但是要真学,要真的去读,真去学决定得利益。我初学佛的时候,几位大德都是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李老师是的、朱镜宙是的、赵默林居士是的,我认识几个老居士统统都是,这些人对我都有相当深刻的影响。而李老师常常劝学生,要找一个榜样,现代人里头没有,去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有个榜样,向他学,依他为师,这样进步快,这都是非常好的方法。教示汝等趣正道故,他们走的是正道没有偏邪。

第十八「善知识者是汝薪火」,我们讲烧柴火,「成熟汝等涅盘食故」。这薪火做什么用?煮饭用的,煮饭、烧水都得用柴火。现在不用了,现在用电、用瓦斯,从前用柴火、用木炭,这能够煮饭、能够烧水。善知识是你们的薪火,他能够成熟大家的涅盘食故,能帮助你证得般涅盘。「善知识者是汝弓箭」,弓箭是武器,「射杀汝等烦恼贼故」。阿罗汉叫杀贼,贼是什么?贼是烦恼,断烦恼叫做杀贼,这是比喻。弓箭是什么?弓箭是武器,这个武器是智慧,智慧能断烦恼,没有智慧不能断。定功能伏烦恼,没断,只是把烦恼控制住,叫它不起作用,这是禅定,开慧那真的就能烦恼断掉。现在人能够把烦恼控制住就不容易,往生最低的条件,是能把烦恼控制住,佛号提起,这人决定往生。所以烦恼不要断,带业往生,把烦恼带到极乐世界,业障带到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再断。你见到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肯定开智慧,智慧开烦恼就断了;有烦恼不能开智慧,因为它障碍。智慧开肯定烦恼断了、肯定业障消了,所以到极乐世界断烦恼、消业障快!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办法断烦恼,也没有办法消业障,能把它控制住就不错了,用什么方法?用这一句佛号。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持戒,也是修定,定慧等学就在一句佛号当中。一心念佛,这是净宗的戒律一样,你能够遵守,你决定不违背,念久了心定下来,烦恼控制住。烦恼没断,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不障碍你往生。所以念佛念到什么样才能往生?念到把烦恼控制住你就能往生。有烦恼、有业障不要害怕,没事,什么都不怕,你的后台是阿弥陀佛在支持你。你要相信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世出世法没有办法再找一个比他高的,他到顶尖了。这个人我们不求他,我们求谁?对於你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阿弥陀佛的方便,是方便当中的方便,第一当中的第一。所以不能有疑惑,有疑惑我们就错了,有疑惑去不了。这个法门无论男女老幼、贤愚不肖,乃至於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只要你能够信,完全都能得度,阿弥陀佛统统摄受。你不信,他就没办法,四十八愿里头说得清楚、说得明白!

下面一条,「善知识者是汝勇将」,这个将军的将,这个字是正确的,是汝勇将,「能破汝等生死军故」。生死军就是魔障,善知识能帮助你。我们今天找的善知识,不是别人,是阿弥陀佛,这要知道。我们跟定这位善知识决定往生净土,决定一生成佛,其他的统统放下。末后第二十一,「善知识者是汝如来」,是你的自性佛,「破汝烦恼至涅盘故」。阿弥陀佛在哪里?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印光大师在哪里?在《印光大师文钞》。阿弥陀佛在哪里?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就是的。然后你就晓得,真正受持这部经,每天读诵,依教奉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佛所在之处无比的殊胜吉祥,我们得有信心,没有信心不行。没有信心就是怀疑,就是疑结,有疑把我们的功德全都破坏掉,这真可惜!我们认为还有别的方法,比阿弥陀佛更强的、更有效的,这错了。一切诸佛如来告诉我们,再找不到了,第一当中那真的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对他具足无比的信心、坚定的信心、永远不坏的信心,我们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什么样的魔障都找不到,为什么?佛给你做后台。

这二十一种利益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善知识者是阿弥陀佛。总结说,「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亲近」。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善知识有无量无边功德,佛称这个善知识,不是阿弥陀佛是谁?这当然是的。是故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亲近。我们这个体会肯定没错误,因为这个经自始至终是佛说的,佛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希望我们真正相信,一点怀疑也没有,希望这一生当中,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把这句文念下去,《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谓父母、眼目、脚足、梯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后结云」,后面总结,「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这受感动。「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旷劫是无量劫来,佛守护我们、照顾我们,这个佛是谁?就是阿弥陀佛,不是别人。「今日值於如来」,今天遇到了,「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这是真正感动流泪。

「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这是佛教人初学的时候不能够舍离老师,亲近老师的时间愈长愈好,自己的根基稳固。「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什么叫奉事善知识?奉事善知识要依教修行。「此亦甚难」,这真不容易,为什么?还是自己多生多劫不善的习气,烦恼、习气在扰乱你。『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闻法要都能够行还能不成就吗?我们前面举的例子都是真人真事,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往生的瑞相无比稀有。锅漏匠往生,谛闲法师对他的赞叹: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名山宝刹这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这个赞叹的话句句是真话。他怎么会有这么大成就?没有别的,就这四个字他做到了,「闻法能行」

他一生就闻一句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他别的都不知道,就知道这一句佛号。老和尚教他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就真干,三年,你看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老和尚赞叹他,你没有辜负出家一场,真成就,给修行人、给念佛人做个最好的榜样。谛闲法师是他的善知识,他对善知识,前面讲的这二十一种功德成就,他句句都具足。但是他并不知道,他也没有学过,也没有人跟他讲过,对比一下他句句做到。我们跟他比自叹不如,真的不是假的,道理我们懂得比他多,功夫跟他比相差太远。读到这个经文,我们要发愤、要勇猛精进,要赶上。能不能赶得上?能。只要一口气没断,最后这一口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万缘放下,具足信心,一句佛号就能往生。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勇猛精进,足够时间。

「今幸求得,倘於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常常警惕自己,我们今天遇到了,很幸运的遇到,求得了,如果对善知识所示的,这个示一个是榜样、一个是教诲,不能够信受奉行,那善知识一点办法也没有,等於没有遇到。所以世出世间法从教学来讲那个根,根之根就是孝敬,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是根。师就是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对老师不知道尊重;换句话,对道就没看重,这肯定的。如果对道看得很重,对老师哪有不尊敬的道理!把如来一生成佛的大道,世出世间第一稀有的大道,为什么?他成佛得快。八万四千法门能成,慢,中间还有退转;这个法门快,一生决定成就,全在信心。

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自己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没有障碍的人全知道。一定要知道有障碍的人少,没有障碍的人多。我们读过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学《华严》的一篇论文,总结《华严经》说什么,全在这篇论文当中。宇宙的来源是从一体起二用,宇宙的来源,这二用是什么?这第一个是依报,第二个是正报。依报是环境,正报是自己,不是别人,正报是说我自己。我自己以外都是我的依报,人事的依报,物质的依报,大自然环境的依报,统统属於依报,全是从一念不觉发生的。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你不必去找原因,愈找愈复杂,愈找愈断不了。不找,若无其事,不管它自然就没有了,你就圆满证得。依正起来之后,依正的能量不可思议周遍法界,正报是我们念头,起心动念周遍法界。依报是我们的环境,包括我们身体,身体是物质,也周遍法界。所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是波动形成的,这个波才动就周遍法界。

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理解,我们起个念头诸佛菩萨知道,声闻、缘觉知道,这都没有障碍的。天地鬼神知道,因为他距离我们近,我们这个波动他都能收到。只有自己不知道,迷惑颠倒,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快?因为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空间、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遍法界虚空界没距离;没有时间是没有前后。所以跟你讲真话即在当下,讲真的,你不懂,这是真话,就在当下,这个当下,说当下,当下成过去了。这个当下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叫当下,念念都是当下,当下不可得。这个事实真相参破很容易放下,这个真相没有参破就很不容易放下。一切法不可得,千真万确的事实,知道不可得全放下了,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觉心现前,恭喜,你成佛了。这成佛不难!放下之后怎么办?

这三种周遍第一种是讲速度,「周遍法界」。第二种「出生无尽」,无论是物质现象、自然现象、意念(精神现象),念头才一动整个宇宙都产生变化。确实就像万花筒一样,这一转动,我这一个万花筒,这一转动,你从这里面看变化无尽,从早到晚转一天,没有看到两个相同的。跟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绝对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出生无尽。第三个重要,「含容空有」,含是包含,空是虚空,这说什么?心量。我们的心量多大?包含虚空,容是容纳,容纳万有,遍法界虚空界统统容纳,量大福大。谁的量大?佛,佛的量大,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是含空,量周法界是容有,福大,愈是包容福愈大。不能包容,心量小,心量小里头全是业障;心量一大业障都没有了,散掉,这业障就不见,烦恼也不见。心量很小的,无论是什么人事物都斤斤计较,苦不堪言,计较是真的?假的,全是假的。能计较不可得,所计较的也不可得,计较它干什么?这叫看破,看破之后自然放下。看破还没放下,章嘉大师说的根本就没有看破,真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我们再往下看,「故於善知识教」,善知识的教诲,「应闻而能信」,你得相信。我们今天读这个经,这经谁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教的,释迦是我们的善知识。释迦牟尼佛介绍我们认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对善知识要能信。「信而能行,是为甚难」,难能可贵,很难你能做到,这就非常可贵。以上说明「遇佛,闻经,遇善知识,闻法能行,均极难得,甚为希有。但此上三者之难,莫过於下之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这真的一点不假,我们遇到真有不少人为了保家平安,请三宝镇宅,妖魔鬼怪不敢来。家里面供佛像,请一部《大藏经》,放在那个地方镇宅,有没有效?有效。但是告诉你,效果不大。效果的大小是在你的心,你的心真信、真行,这个效果大,佛像跟经书产生不思议的能量;如果对它怀疑,这效果一落千丈。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真正常常想著,那个能量就大;你没有常常想著,一天想其他的事情,与三宝不相干的,这能量就没有了。

我们读到这一句,你看以上三种之难,莫过於下面『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这『难中之难』,那这部经能量还得了,我需不需要《大藏经》?不需要。就这一部经就不得了,什么样的妖魔鬼怪统统降服了。印光大师给我们表演的,关房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不高,大概只有这么高的,不高,一尺的样子,就一尊像。桌子上摆了一本《阿弥陀经》,就一部经,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你看房子空空洞洞的,一对蜡烛台、一个香炉、一个供水的杯子、一个木鱼、一个磬,还一把引磬,其他的没有了。老和尚关房里头的佛堂,墙壁上贴了个大字,老人自己写的「死」字,他那个关房能量多大,不可思议!从哪里来的?信心来的。说来说去我们都是信心不足。所以这个经,经跟注解很长篇幅,我们讲了十几遍(十几集)全都讲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信心建立的,信心没有,全都没有了。我们所忧的,忧什么?就是信心怎么建立?信心真建立你就成功一半,后半句一点都不难。「故云难中之难,其希有难得,更无过於此者」,故云『无过此难』。难中之难,无过,没有超过比这更难的。

「何以故」,就为什么?「如《净影疏》曰:余义余法,处处宣说」。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其他的义理、其他的方法佛常说,四十九年说的一切经处处宣说。但是「开显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最难」。专讲净土,教人求往生,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只有这一部经。净土三经是同一部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同一部经。世尊当年在世也是多次宣讲,这是很特殊的,佛为什么说?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无不是应机说法。净土根机成熟,佛一定要说,为什么?他能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就依教奉行,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有这样人,佛要说;没有这样人,佛不说。现在我们学这个经,我们自己想去,跟同学们分享,让同学们种善根,真正相信的那就成熟了,他决定得生。根没有熟的?没有熟的帮他增长、帮他提升,阿赖耶识里头种子再加多一些,等到他来生后世遇到的时候,他的善根深厚就成熟。现前成熟的,也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不是偶然的,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没有善根的人要替他种善根,替他种善根就是要他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句佛号贴在门口,人家一进来的时候感觉得奇怪,跟他讲这什么意思。最明显的方法,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大家都求了。那不要阿弥陀佛就是没有福报,不要福报,也不要智慧,不要智慧就愚痴,不要福报就贫贱,你愿意干吗?那你要不愿意,我要福报,那你就念阿弥陀佛。再回过头问,你看看我有没有福报?我有没有智慧?我的智慧、福报从哪来?阿弥陀佛来的。我天天念他,你不念,我念,你不要,我要,讲清楚、讲明白了,这简单容易,他马上就信受,回家就得考虑,一点都不迷信。我是老师这样教导我的,我依教奉行有了成果,我才讲给别人听,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事情不能骗人,世界上聪明人很多,我能骗那么多人吗?这种浅显的道理,人家很容易懂。不要说得很深,说得很深把人家说迷惑了,愈说他愈怀疑,这就达不到效果。很简单、很容易,把这个名相、名词说清楚、说明白。

这部经确确实实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第一经,这功德多大。一切诸佛赞叹,这大家知道的,十方佛赞叹,《弥陀经》六方佛赞叹,赞叹哪有不护持的道理!诸佛护持、菩萨护持,龙天善神谁不护持!我们知道了,我们护持。我们不护持,印这么多干什么?这就是护持的表现。你说你家不平安,供养一部经平安了,再送一个小机器给你,一千二百个小时都在里头,你去听,你就得平安,你什么麻烦都能解决。什么冤亲债主听了统统得度,欢欢喜喜的走了。所以播讲经的小机器晚上要开,声音开小一点不吵自己睡觉,一定要有声音,声音小没有关系,鬼神能听得见。我们晚上休息,他们晚上在用功;白天我们用功,他们休息。互相不干扰,自利利他,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独此一经。

「又《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薰也。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超出诸善故;众机通入报土故;一生成办故。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故云难中等」《会疏》这段说得好,我们闻这部经,是知识闻薰。老师不讲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回事情听老师讲《无量寿经》,老师在台中讲了几遍,我听到一遍,圆满从头听到尾,但是我听的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早期讲的,讲的时候我还不认识老师,早年讲的。老师的笔记完整的,他把这个本子给我,我一看就懂,听过康僧铠的本子,再看这一部眉注,无量欢喜。信乐受持,相信没有怀疑,欢喜接受就真干,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念佛。念佛为什么?念佛就是求生极乐世界,没有第二个原因,这是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信里头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一丝毫不怀疑,知道阿弥陀佛愿愿是帮助六道苦难众生,一生当中圆满成佛,哪一个法门都做不到,只有这一门真正不可思议。受持名号,你看就这么简单。

这个法门超异诸教,超越八万四千法门,超过无量法门,得的利益超出诸善。这个意思说修一切诸善都不如念佛,念佛是善中之善,念阿弥陀佛,这不能不知道。众机通入,不管什么根机,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个个都能入实报庄严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实报土,只要往生全是实报土,「种种根机悉生报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生成办,而且一生当中只要几年工夫就完成,我们从《净土圣贤录》看到的,《往生传》上看到的,一半以上都不超过三年。你看它多容易、多简单,修这个法门修三年成佛了,到哪里去找这法门!它真的是难信,这个疑结确实很不容易断。夏莲老会经,黄念老注解,什么意思?无非是破除一切众生的疑结。大家都能相信,不怀疑,他何必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就是让我们后代人断疑生信。他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确实哪个注解也没有这个注解讲得这么透彻,真正叫你把疑根拔除掉,我们就很容易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