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三集)  2012/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四十九面,我们从第三行当中看起,第三行,「唐法照」,从这里看起:

唐朝法照禅师上五台山,「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菩萨告诉他,「诸修行门」,就是一切修行门,「无如念佛」,没有像念佛这个法门这样容易成就,所谓是稳当、快捷,成功无比的殊胜,真的是比不上。菩萨告诉他,「我於过去劫中」,这个我是文殊菩萨,「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妙觉如来。「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这个话说得很深、说得很广。换句话说,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全包在其中,包在哪里?在一句佛号里头。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没有人知道。太深了,连一些菩萨都不知道,法身菩萨都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知道?八地以上才知道。所以《华严经》上十地菩萨,从初地到法云地,没有不修念佛法门的。经上讲,「始终不离念佛」,始就是初地,终是法云地,地地都是修念佛法门,到那个时候真修了。可见这个法门真叫难信之法,是大圆满法。容易修,可是你要了解它很难,它太深,所以真正的深密无过於念佛。

法照禅师问他,怎么个念法?「当云何念?」怎么念法?文殊菩萨告诉他「此世界西」,此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弥陀的愿力深广无际,没有边际,这个愿力是什么?是自性;换句话说,弥陀愿力是从自性圆满流露出来的,不是别的。弥陀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也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一切众生、一切万物,整个宇宙都从自性流出来的。所以它太深了,真正明白的人不多。大经大论上,虽然佛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看不懂,祖师注解也注得很好,我们还是看不懂。什么原因?我们跟佛、跟祖师用的不是一个心,所以你就看不懂。

佛祖用的是真心,菩提心上真诚心。我们也发菩提心了,也发了真诚心,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诚。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真是永恒存在的,妄是生灭法。我们用的心是生灭心,就是念头,前个念头灭了,后个念头生,它相续不断。断了?断了现象就没有了。像我们人生下来,心脏就跳动,心脏哪一天不跳了,这个人就宣布死亡。我们从生到死靠什么?靠心脏的波动。整个宇宙是个脉动的现象,这科学家提出的名词,确实就像心脏跳动一样,一念不觉,这就开始,这就是宇宙开始,到宇宙终了的时候,跳动就没有了。什么叫终了?证到常寂光就终了。在常寂光里面,波动现象没有了,纯真无妄,这叫妙觉果位。等觉还不行,等觉还在跳动,到妙觉就不动了。

这些道理,我们确实得力於现代量子力学家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跟佛经合对著看,明白了。在我们上一代的佛门的大德,无论是出家在家,没有看到这个报告,为什么?没有发现。我们比他幸运,我们看到科学报告,他们没有看到。他们要看到科学报告,我相信比我们契入得更深,因为他们的底子比我们厚,他们的烦恼比我们轻,肯定比我们高明。我们比他们幸运,看到量子力学报告,这个报告对我们帮了很大的忙。

所以,文殊菩萨教他,念佛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在这里建立坚定的信心、愿心,信愿是从这儿来的。「汝当继念」,念佛这个念头不断,最好能跟上脉动。跟上脉动我们做不到,它太快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动现象,我们无法赶上。老式的电影幻灯片,一秒钟二十四次脉动我们都赶不上,这是事实。你要不相信,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一秒钟能念几声?你就知道了,我们一秒钟念不到二十四声。念到二十四声,才等於过去电影的幻灯片的那个速度。一秒钟怎么可能念到一千六百兆?这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阿赖耶的脉动快,频率高,我们的脉动赶不上。医生给我们把脉,他要看著表,一分钟脉搏跳多少次,不是用一秒钟,是用一分钟来计算。这就是宇宙的奥秘我们很难理解的原因。

由此可知,修行人的定功,说定功,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是盘腿面壁才叫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是什么?你的清净心,你的真心,真心不动的,妄心在动,妄心障碍了真心。这些大修行者他们厉害,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妄心,用真心。妄心起作用没关系,不妨碍真心,真妄可以同时存在,本来就同时存在。凡夫的麻烦,他就偏在妄心之上,喜欢妄心,把真心忘掉了,所以他真心不能现前。真妄必须要有清楚的概念,然后诚。诚什么意思?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他的书房他命名为求阙斋,你看,人家都求圆满,他求缺。他说缺一点好,不要太满,满了就出麻烦。曾国藩先生一生求缺,什么都欠缺一点好。《求阙斋笔记》「诚」下了个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诚就是佛法里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诚。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分别执著更没有,分别执著太粗。我们知道,不执著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是佛。那个诚,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诚,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诚,里头还有几分夹杂,不是纯正的。

由此可知,真诚心就是自性,用真诚心来接受佛法,你就全懂得了,明白了。为什么?佛说经是从真诚心里头流出来的,你要用真诚心,完全接受过去了。我们为什么听不懂?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还是不懂,不是别的原因,那个心不一样。用真诚心的人,不认识字他也懂,不必看经他也明了。最明显的例子,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个最标准的例子。能大师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听过讲经,一堂课没听过。亲近五祖忍和尚,这禅宗道场,禅堂一次没去过。在黄梅住了八个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现在我们所说的义工,他在黄梅做义工做了八个月。这是祖师分配的,这是修什么?修福。成佛,福慧双修,福慧圆满,叫他去修福。慧他有了,第一次进门见面谈的些话,五祖心里就有数,这个人有智慧,多修福报,有慧没福不行。

我们天天念三皈,「皈依佛,二足尊」,那个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福德。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称为二足尊,足是满足,那个人是佛。我们要成佛,不修福怎么行?福是什么?福是无条件的利益一切众生,能大师给我们做出榜样。现在人修行怕吃苦,怕吃苦不能成就,阿弥陀佛来教你都没用。愈是怕吃苦,佛菩萨愈是叫你吃苦,要把这个错误观念从内心里头把它消灭掉,你才能成就无上道,它是障碍。教他「汝当继念」,这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命终之时,决定往生」

前天我收到一个短信,刘素云居士宣布闭关,一心念佛,听经念佛,万缘放下。她闭关的地方没人知道,所以大家不要去找她了,她成就之后自然会出来。要度众生,先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度众生是非常有限,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充实什么?充实自己的戒定慧三学,这是真的。闭关也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

话说完了,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给法照法师授记,法照是我们净宗第四代的祖师。文殊菩萨传给他五会念佛,就是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他传下来了,但是现在失传了。民国初年有些法师编了个歌谱,就是用的五会念佛,但是这是自己编的,这不是法照禅师传下来的。这个谱我看过,我也听人家念过,像音乐一样,很好听。所以我觉得接引初机,喜欢唱歌的人,接引初机很好,真正念佛求往生不行。它有五线谱,有简谱,这个本子我当年在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里头看到过,好像我还带了一本回台湾,在台湾印过,应该可以找得到。找到了,依照这个谱子、依照这个调念,念的时候可以录个光碟,去做水实验,测验测验看看,让刘医生做实验。这一实验就能看到它的可信度,当然它是好的,它不是坏的。我们觉得这种唱的,唱诵是很好听,不能摄心,摄心才能成就,我们是从这个角度上看,它不能摄心。

授记说,「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这是菩萨给他授记,你念佛往生,一定成佛,就这个意思。「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这句话说,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如果是想很快脱离六道轮回,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的方法能帮助你很快脱离,很快超过六道、超过十法界。再找不到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殊胜,比这个法门更快,找不到了。这是文殊、普贤菩萨说的。

下面又举了个例子,「慧日」,我们这里有参考资料。唐朝慧日,这个人的缘分也非常难得,他看到义净三藏法师,这是在中国唐朝时候翻经的法师。玄奘、义净都是到印度求法,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只有骆驼跟马匹,非常辛苦。慧日法师看到这些大德,心里非常羡慕,於是他也发心到印度去求法。他是坐船去的,从海道过去的,经过三年才到达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现在交通便捷,你看那个时候航海,三年,从中国出发,三年才到印度。「礼如来圣迹」,释迦牟尼佛的遗迹他去礼拜,「寻求梵本」,这就是取经。慧日法师「既阅历艰苦」,他求法心切,千辛万苦,所以对於这个娑婆世界就产生厌离的念头。「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他就想,能有这个世界吗?能有这个国家吗?只有乐,没有苦。用什么方法、怎样修行,能够很快见到佛?「遍问天竺三藏」,遇到当年的高僧大德,他都向他们请教,就请教这桩事情。而当时这些三藏法师,「皆劝修净土法门」

这一段对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阅历这个地球的艰苦,对这个地球还喜欢吗?这个地球上,伦理的教育没有了,道德的教育没有了,圣贤的教育没有了,宗教的教育没有了。现在人生活苦不堪言,不论贫富贵贱,没有一个不苦。我们今天所阅历的,深度、广度超过慧日法师。慧日法师取经的时候尝到这个滋味。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得道的人,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净土法门能满你的大愿。这个国土有乐无苦,方法很简单,真信、真愿,肯念阿弥陀佛。如果是用真诚心念,念念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真的能够快速见佛。

慧日听到这些话、这些教诲,顶礼受持。「渐至」,这是走路,走到「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就是首都,这个国家的首都。「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者,每见大士现身」。这个地方感应很多,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真正有至诚恳切的人去礼拜观音、求观音,观音菩萨会现身。慧日听到了,就到这个山磕头七天,这礼拜。「又断食,毕命为期」,一定要观音菩萨现身,不现身,至死也不休。到七日夜晚,满七天圆满,观音菩萨真现相了。「观音於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余」,这个长要应该用高,观音像高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慧日的顶,摩顶,告诉他,「汝欲传法」,难得你发心传持如来正法,「自利利他」。告诉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唯念这两个字重要,就是只要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行了,「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我是观音菩萨自称,你要是到了极乐世界,你见到阿弥陀佛,你也见到我了,「得大利益」

这个大利益,我们知道,经上所说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见阿弥陀佛、见观音菩萨,得佛菩萨的加持,你就圆满三不退。我说圆满,不说圆证,它不是你自己功夫证得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给你的。但是加持给你的,跟你自己证得的,在作用上完全相同,没有差别,佛力加持跟自己证得的无二无别。只要证得三不退,圆证三不退,就是经上常讲的入大般涅盘,也就是证得如来一切种智。这三种智,一切智是知法空,知一切法体空,阿罗汉的智慧。知一切法空,对一切法不执著了。第二种智慧叫道种智,菩萨所证得的。种是种种,无量无边,这一切法,这种种法。道是什么?它是什么个道理,搞明白了,这是阿罗汉不知道的。阿罗汉只知道当体即空,为什么会有这个相,这些相有什么作用,怎么来怎么去,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佛果地上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阿罗汉证的;种智,菩萨证的;到佛那个时候圆满了,道种智、一切智圆满了。这是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梵文称萨婆若。就是大般涅盘,就是清净寂灭,就是常寂光土,名称很多,说的是一桩事情,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在极乐世界,究竟圆满就在这句佛号,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又接著说,「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诸行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净土法门超过。「说已忽灭」,说完了,相就没有了。这是慧日诚心有感,观音菩萨就应,传这个法门给他。慧日这个时候「既困惫」,困惫就是很疲倦、很疲乏,感到很累。可是听到,因为他七天七夜没有睡觉,他在那里礼拜,七天七夜把观音菩萨拜来了,不容易!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里面莹珂法师,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拜来。慧日是大法师,到印度去取经,是戒律、禅定很严格的修行人。莹珂是破戒、是犯规,莹珂为什么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拜来了?莹珂拼命,他的心比慧日法师还要恳切。为什么?他知道,他不能往生就堕阿鼻地狱,这个压力压迫著他,那是真心,一点虚妄没有。所以慧日跟莹珂比就差这一点,他要七天七夜,观音菩萨才出现。七天七夜当然疲乏不堪,但是听菩萨这段开示之后,精神就提起来了,「精神顿壮」「及登岭东归」,他爬到山顶,然后再回到中国,「计行七十余国」,那都是小国,不是大国,像玄奘大师一样。「阅一十八年」,真的不容易,十八年才回到中国。

「开元七年」,开元是唐明皇在位的时候,开元七年到达长安,那个时候唐朝的首都在长安,现在的西安。见到唐明皇,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带来的经书献给国家,由国家来翻译。皇上赐号慈愍三藏,慧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著作有《往生净土集》,天宝七年圆寂的。「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宋《高僧传》有记载。这个是慧日禅师的例子,这不是法照,慧日。举这些例子,都能增长我们的信心。

念老在这里所引的,跟传记里面所说的相同。你看,慧日他是从水路到印度。玄奘大师是从陆路,从丝绸之路,通过现在的新疆大戈壁沙漠到葱岭,越过葱岭之后就是伊朗,从这个路到印度。陆路艰难,但是海路也很危险,有风的时候船就能走,没有风的时候船都停下来,所以经历那么长的时间。这个地方也说,「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说的话,「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净土法门,胜过诸行」,都是增长我们信心。

「他如天亲大士《无量寿论》《无量寿论》就是《往生论》,我们在前面学过。天亲菩萨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依报十七种庄严,正报,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往生极乐世界菩萨四种庄严,总共二十九种庄严,无比殊胜。「马鸣大士《起信论》、智者大师《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他们的著述,「莫不殷勤赞叹」,对西方世界的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这一句我们得多念几遍。这些人不但是大修行、大成就的人,而且很多是古佛再来的。天亲、马鸣这是印度的,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在中国示现的,应化身,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是历史上有记载,人所共知,善导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好像我们资料里头有「天如」,这个资料是《佛光大辞典》「惟则」「元代临济宗禅僧,又称维则」,我们常常看到天如则禅师,就是说的他,他「号天如。幼於禾山剃发,后游天目山,得法於中峰明本禅师,为其法嗣」。中峰明本禅师大家很熟悉,《三时系念》就是他作的。我们今天做三时系念的佛事,我都告诉主法和尚,前面一定要供一个中峰禅师的神位。我们礼请他来主法,这主法是代表,代表中峰禅师来主法,难得他们都能这样做法。他住的天目山就是现在的东天目山,齐居士把这个山,这个山是非常兴旺的佛教道场,但是后来完全破坏、毁灭了。齐居士与它有缘,千辛万苦把这个道场恢复起来。

元顺帝的时候,「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年)住苏州师子林」。第二年,建造菩提正宗寺。法师曾经注《楞严经》,集唐宋九种注解,再附以补注,称为《楞严经会解》二十卷,这也是学《楞严》的重要参考资料。他又造《楞严经圆通疏》十卷,这在学《楞严》的,都是很著名重要的参考资料。「复穷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著净土或问」《净土或问》收在《净土藏》里头,破除净土教的疑惑。此外,他还有禅宗语录、十方界图说这些著述。至正十四年圆寂,世寿不详。

下面这一段是楚石,也是元代的宗门大德,他姓朱,字楚石。「九岁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二十二岁为道场寺侍者」,方丈的侍者。「又典藏钥」,就相当於我们现在专门负责管理藏经楼的,这就有机会读书了。「一日,阅首楞严经有省悟」,这部经所谓是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古代学佛的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一般必修的课程,《金刚经》是必修的。像《六祖坛经》《永嘉禅宗集》,这必修的,不管哪个宗,一定会读这些东西。《楞严》是必修的,《法华》是必修的,净土也是必修课程。他开悟也是不思议的境界,他是有一天听到城楼里面击鼓,听到鼓声彻悟了,这里记载说,「时年二十九」

所以每个人开悟的缘不一样,不一定是什么机缘就能够悟入。这个悟入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楚石二十九,惠能大师二十四。修行证果,年纪愈轻愈好,为什么?他心地清净,单纯。人怎么开悟的?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心地干净、平等,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彻悟了。没有悟之前,禅宗里面说人有疑情,这有疑,疑是障碍。这个疑有,但是不要求解释,我用什么方法把这个疑破掉,你愈想就愈严重。所以疑情有,绝不想去破它,不定什么因缘,一下给打断。像听鼓,一声鼓下去之后,好像吓著,一惊,他就开悟了,他那个疑心就断掉了。各个人的缘分几乎都没有相同的,不定是什么缘分,有人听下雨的声音,雨打滴在芭蕉的声音开悟了。不定是什么缘分,但是心一定是非常清净,就差一点点,这一点帮助你就通过了。这种缘分,我们感觉那不是偶然的,佛菩萨变幻所作帮助你,你到了这个时候,他很巧妙一个方法帮助你契入。佛菩萨没有心,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没有,他平等的,只要看到你在这个边缘上,他就会帮助你。

这些故事、公案,禅宗里头很多,很有启发性。但是我们要到那个程度不容易,我们不是那个根性,自己要知道。老师也指点,我这三个老师,三个老师他们没见过面,但是指导我的是同样一句话,告诉我别参禅,我不是禅的根机。都告诉我去学教,教就是读书,一年级、二年级,慢慢提升,稳稳当当。禅是一步登天,登不上去就粉身碎骨,登上去很好,登不上去就很惨。不如爬楼梯,学教是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时间长,但是一定可以爬到顶。爬到顶都一样,一步登上去跟慢慢爬上是一样的。所以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这个老师指导非常重要,自己不认识路,老师清楚。

智慧重要,知识不重要,智慧从戒、定当中生的,知识是从广学多闻里头生的,广学多闻不代表戒定慧。现在这个世界,知识阶层的人都是从广学多闻,而把根疏忽了。戒定是根,根本丢掉了,成就就谈不上。所以今天法门衰,灾难这么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不认识的。我们的路确实选净土就完全正确,稳当,风险很少,其他的法门全都有风险,有魔障。所以祖师大德、真正的善友,他不会骗你,绝无欺世误人之事,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如果怀疑,他欺骗我、他吝法,最后吃亏上当是自己,到后来是后悔莫及。

我们看念老下面这几句话,「何况我等生当末季」,末季是末法时代,这个时候「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走错路不知道。这几句话,念老是非常悲痛说出来的。「若复徘徊不信」,徘徊是犹豫,有疑惑,不能完全相信。「如蛾赴火」,飞蛾扑火,为什么?它不知道那个害处,那是要它命的。「如鱼处涸」,涸是枯干的,那地方没水,这都是自投罗网。「曾不几时,大苦随后」,大苦是死亡、灭亡,这些现象在现前可以说到处都是。「宜各猛省,莫更他求」。黄念祖老居士在这个地方,苦口婆心,跟我们说这几句话,这是最后,这是正宗分最后的一句话。各宜猛省,要赶快觉悟,不要再搞别的了。这意思就是说,就这一部经,就这一句佛号,保证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一生圆满成就,这是大幸。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所希求的、所向往的就是今天这个缘分。这个缘分遇到了,遇到自己要正念现前,决定不能错过,要紧紧的抓住。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难都是小苦小难,坚持决定不改变,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比什么都重要。「以上正宗分竟」,正宗分就说到此地。

下面还有一段。「彭氏《起信论》释曰」,这是彭际清居士在《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正宗者」,什么叫正宗?他说第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本经的正宗分,第四品开始,介绍法藏比丘的大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阿弥陀佛给我们做示范,目的是要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发心荷担如来家业,把这个担子挑起来。如来家业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就这一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太苦了,法藏比丘发大心,要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这两句话重要!我们今天要是迷,迷於财色名食睡,你就苦了。觉悟什么?觉悟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沾惹上这些东西,只有苦没有乐。我要继承如来大法,我要普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这就是智慧。你能看清楚了,能不沾上这些东西,真实智慧。所以发起悲心,要具足普贤大愿,这还得了吗?

我们看到法藏在比丘这个时代就发普贤大愿了,普贤大愿是法身菩萨修的。第一个愿,礼敬诸佛,我们做不到。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对弥陀的恭敬、对释迦佛的恭敬,对所有一切众生。普贤是平等法,有分别就不能修普贤行。有执著、有分别,可以修六度,不能修十愿,十愿第一个就做不到。能不能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真诚恭敬,这是普贤菩萨。何况对一切人,对一切善人恭敬,对一切恶人恭敬,为什么?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一定成佛,现前作恶他会受恶报,恶报报尽了他又会回头。他与佛有缘的话,他就会来修学。决定有缘,为什么?他本来是佛,他有佛性,他怎么会没有缘?对一个众生不恭敬,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这就是我们讲隐恶扬善,这是普贤菩萨。众生有好的,表扬、赞叹,众生有不善的绝口不提。所以第二叫称赞如来。第一个叫礼敬诸佛,诸佛从相上讲的,相上决定没有分别,但是性上就有分别。性上,他作恶不能赞叹,赞叹大家都学,那不就人都变坏了?所以,他的恶行不说,他的善行表扬,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所以,称赞不说诸佛,称如来,那就是有差别的。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善财童子对五十三位善知识,有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就是胜热婆罗门,他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贪恋,这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所以恭敬,对他有恭敬,没赞叹。这就是弃恶扬善,赞叹要有这个标准。

夫子对於所有的文艺活动,因为这都是人之所爱,原始土著你看他们都会唱歌跳舞,在一起游乐,孔夫子给它一个标准,「思无邪」。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是好的,值得提倡的,让你没有邪思,没有邪念。这个邪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这个不许可,与伦理道德相应的要赞扬、要提倡。所以《诗经》是古时候民谣,一般人唱的歌曲,夫子把它搜集,搜集几千首,都淘汰了,孔子保留三百一十五首。这三百多首完全符合伦理道德,夫子把它编集成为《诗经》,这个可以给千年万世做榜样,做标准。这个礼乐是好的礼乐,正常的礼乐。常是什么?五常,符合於仁义礼智信。这些乐里头,它里头含著仁义礼智信,可以传之於千古。

我们看祭典,现在一般看孔子,孔子生日祭典,八佾舞,这是古时候的舞。你看它有动作,很柔软,它有规矩。六十四个人动作整齐划一,不快不慢,很稳重,跟现在的舞蹈不一样。但是现在人喜欢现代舞蹈,看到古人那个舞蹈会睡觉了,觉得没什么兴趣。这就是他心乱了,他喜欢乱蹦乱跳的,这种缓慢动作他不能接受,不知道那个有戒定慧在里头,不一样,不懂得欣赏。这就是现在人从小教坏了,古德所说的,子不教,人心坏了,人心坏了,看到古时候这个东西他不能接受;家是没有了,家不齐,社会就乱了。血缘的家虽然没有了,还有可以等於家的,就是今天企业、团体、社团。不齐是什么?没有规矩,没有伦理道德,没有因果教育,没有圣贤教育,社会乱了。

普贤行,这是法身菩萨所修的。我们要想把心量拓开、要向往大乘,不能不读,不能不学,慢慢拓开,要学会爱人。学会爱人不是勉强,为什么?你爱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你的本分,你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现在,现在我们迷失了自性,变成自私自利,不爱他们了,甚至於恨他们,甚至於把他们消灭掉。这是什么?完全违背了自性。自性的核心就是慈悲,明心见性了,慈悲心、大慈大悲心自然流出来。诸佛菩萨如是,不是勉强的,为什么?他证得了同体大悲,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我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法法是自己。爱不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为什么毁灭自己?哪有这种道理!迷了才会产生这个现象,觉悟了就回头。不是人教的,这是性德自然流露,到普贤这圆满流露。

第二,说明「法藏广大功德」。广大功德是什么?是教化,教化是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你看「令行者生真实心」,这真正叫善教。佛菩萨觉,众生迷,迷觉关键就是这四个字,生真实心。我们今天,现在的人他生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迷惑颠倒的心。吴教授到这儿来告诉我,他说有个学生家长跟他说,我儿子缺德没有关系,不能缺钱。这是什么心?儿子缺德没有关系,儿子有钱,儿子将来叫你出去讨饭,你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有钱怎么?不养你,讨厌你。儿子不孝,没德,不孝,儿子有钱,不孝。你说儿子有德好还是有钱好?那家人没钱,贫穷出孝子;你的儿子大富大贵,把父母赶出来,叫你要饭去。价值观错了!教出不孝的儿女,他所造作的罪业,纵然他有福报他能享个几十年,死了以后地狱去了,这是真正爱你的儿孙吗?爱你的儿孙,你肯定叫儿孙堕三途吗?哪有这个道理!

普贤菩萨把十大愿王做出来给我们看,教我们跟他学习。第一个就是学谦卑,礼敬诸佛是学谦卑,没有丝毫傲慢,没有丝毫嫉妒,能够成就别人,能够帮助别人,舍己为人,这是真正菩萨行。「广行方便」,广行方便不拘一格,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所以,方便有多门,不是一个,不是固定的,那叫善巧方便。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目的是利他,不是自利,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众生有利益,社会有利益,於我自己不利,该做,自己再辛苦也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让大家得利益。菩萨念念为苦难众生,只有真诚心,广方便,才能「满普贤行」,满是圆满。

第三,「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令行者生决定心」,就是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为我们说出二十九种不思议的庄严,目的在此地,让我们读到、听到,生决定心,我决定要到极乐世界。「至诚回向」,我这个世出世间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放下了,我就求极乐世界,将自己一切修行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没有疑惑。这句话要记住,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真的成佛了,他就有跟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神通,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与他有缘的众生。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佛要度有缘的众生。

现在我们了解,只要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有契入常寂光,但是他有常寂光的作用。常寂光作用是什么?就是证得了法身,分证法身,没有圆满而已。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分证法身,这个分证不是靠自己功夫证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就是第二十愿,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分证法身,他在哪里?他在遍法界虚空界。他来帮助众生,现身说法,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法身没有来去,法身一定要知道,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空间,没有距离,就是就在当下,这句话是千真万确。诸佛菩萨在哪里?就在当下。有缘众生在哪里?也是就在当下。就是迷悟不一样,悟了是佛,迷了是众生。

今天这个世界很乱,大家都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愈是有灾难,我四面八方的信息愈多,无论从哪方面来的信息,都不需要执著,只有执著这一句佛号,信愿持名,问题全都化解了。即使是天神、山神、海神所传来的信息,统统劝他们大家一起念佛,往生净土。经上说得很好,等觉菩萨都求生净土,你看从等觉菩萨到无间地狱。所以,无论哪个地方传来的信息,都告诉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真正是自他两利,没有丝毫副作用。对这个要有信心,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改变,入佛境界。

第四个,「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彭际清这四句讲得好。往生的正因,这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往生正因。在日常生活当中,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容易记,将大乘佛法里头戒定慧三学统统融入在其中。这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世待人的态度,我们自己要掌握住。世间因果报应清清楚楚,我们断一切恶,不受恶报。修一切善,修善还有障碍,修善还很辛苦,这是什么?不是自己的业报就是众生的业报,众生没福。我们修善不顺利,众生没福报,或者是自己有罪业。修行,我们的福报已经增长,业障已经消除,但没消干净,还有障碍,绝不能够怨天尤人。自己有罪业要忏除,众生有罪业,我们要修福给他去弥补,代他们忏悔,教他们忏悔,这个对。所以,令行者生精进心,只要他真正勇猛精进,精进的样子就是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成就念佛三昧。

我们常常说,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这就是念佛三昧。三昧是定,定在阿弥陀佛上,定在佛号上。起心动念想,想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最好是把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想成阿弥陀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成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我们恭敬心生起来,傲慢心自然没有了。为什么?我面对的是阿弥陀佛,我能对阿弥陀佛生傲慢心吗?外面这个境界,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身体所接触的,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很容易入念佛三昧。

下面,「准彭氏之说」,这就是以他为标准,「要而言之」,他前面说了四句,「其首二则是劝愿,亦即发菩提心也」,这前两句,第三句是劝信,第四句是劝行,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这是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是持名」。你想修善,你想积福,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念这句阿弥陀佛,超过所有的方法。多少钱拿去做好事,不如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做那么多好事,你不能往生,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比不上,怎么比都比不上。记住,善中之善、善中之王是念阿弥陀佛。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正是本经宗旨。「故云正宗分」。我们这个本子底下有个括弧,「以上正宗分竟」,这个字要放在这一页的最后一行,就是一0五0页最后一行。放在这里不行,这后头还有这么多,这个要放在最后。所以这个本子我要仔细看看,把它修订一下,做成一个完善本子再流通。

「若约小本」,就《阿弥陀经》来说,「即是信愿持名」。这个本子我们称大本,大本是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小本四个字,信愿持名,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纲领、宗旨没有两样。「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灵峰是蕅益大师,就是《弥陀要解》《弥陀要解》上说正宗分,它分三大科,就是三大段。第一个,「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正宗分里头第一段,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让我们生起信心。第二段,「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第二段劝愿,劝发愿。第三段,「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也是这个意思,都是教我们信愿行,大本信愿行,小本也是信愿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大小两本纲宗完全相同。

佛说小本,说一次,没重复的,佛说大本,多次宣讲。多次宣讲讲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相信听众不一样,佛是应机说法,听众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处所不一样。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很难得,把各处所讲的统统都结集成经本。因此后世修学净宗,就有会集的必要。有很多人反对会集本,他是别有用心,或者他所见未到。要知道会集是合乎逻辑的,世法、佛法没有不讲求广学多闻,会集就是广学多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会集的,四十八愿不是老师教他的,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是去考察,现在的话叫调研,调查、研究十方诸佛刹土。舍其短,取其长,得到的一个结论,总结论就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是集一切诸佛如来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这是集大成。极乐世界之所以殊胜、所以美好,没有别的,就是说一切诸佛刹土的优点,它统统都在里头,它都有,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不善的地方它全没有,这就是超胜独尊,道理在此地。

今天这五种原译本摆在面前,会集决定超过五种原译本,五种原译本里头精华、精彩的全在这个本子里头。其次、再其次的统统不要,统统不取,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精华,稀有难逢。佛讲经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教我们信愿持名,不就这个意思!无论哪个本子都能够做到信愿持名,所以这就叫真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