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一集)  2012/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二十二页,我们从倒数第四行念起:

《无量寿起信论》论此甚详。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我们接著再看下面,「不於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彭居士这个地方的说法说得非常之好。念佛求生净土,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完全相信自心本具一切智慧,本来成佛,佛在一切经上讲得很多,不止一次。所以不於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心是佛,佛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我与我所也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如,用这个心来信净土、信弥陀、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很快就能够见佛了。到极乐世界,确实没有这些障碍,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

「若於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往生花不开,「以不契佛智故」,跟佛智不相应。这就说明什么?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搞清楚、跟众生的关系要搞清楚,正报跟依报的关系也得搞清楚,这里头感应就不可思议了。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这样的境界里头,这段议论是非常重要。这个论完全根据经上来的,没有一句是情见,都是诸佛所说的意思。这个环境里头,人心都疑虑、都不安,这是一桩很痛苦的事情。如何化解疑虑,让我们心安定下来,古人说「心安理得」,道理搞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就安,这给我们讲理。

一定要知道,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与我所,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假相,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这些幻相千变万化,就像万花筒一样,怎么变都不是真的。不变就是真的,不变,相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万花筒还是没有办法比喻到,万花筒不转它,它还是有相,因为它里头有。法界虚空界这个跟万花筒不一样地方就是,它动就有,它不动就没有。没有,那叫真相大白,没有是什么?没有就是常寂光现前了。常寂光确实不生不灭,常寂光就是我、就是我所,我跟我所都化成常寂光,统统回归自性了。

所以要晓得凡圣一如,我们确实是一体的,这个观念要把它养成,这是佛法的人生宇宙观。人生宇宙是一体,这才真正是事实真相,大乘教常说,「诸法实相」。共同此智,前面说的五种智,佛有,一切众生全都有。这五种智就是全知全能,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只是有迷悟产生差别。这个差别不是真的,迷情放下,智慧就现前。其实,迷了,智也起作用,那个作用,作用是烦恼。所以,大经上佛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这五种智,迷了的时候,智变成烦恼,悟了的时候,烦恼变成菩提。烦恼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智慧也有,智慧这里讲的是五大类,唐译本里面讲四大类,开合不同。在凡圣面前那就是迷悟不同,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我们都承认,佛说得对,只是我们现在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我们晓得,我们的五种智慧变成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变成这个东西。要恢复智,那一定要把烦恼放下,断烦恼,转烦恼为菩提,放下烦恼,智慧就现前。

所以,我们於自心本具的智慧,无量的智慧,归纳为五种,决定不能再有疑情。如果还疑惑,这就错了,疑惑之后,变成心外见佛。其实是不是?不是,自以为是的。疑情不断,我们通常用情执这个名词来代表,疑情属於情执里面的一种,有这个东西,乘愿往生,生在边地。在边地里面慢慢让你觉悟,让你放下,不再疑虑,自己敢承当了,这就见佛了。

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这部经是《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的略称,把「大方广」省掉了,经题上面有,有大方广。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也是他翻译的。这里面大致上的内容,是「佛於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十方诸佛现菩萨之形」,像这些大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统统都是古佛再来的。「无量菩萨现声闻之身」,经上常常提到的声闻众,就是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是菩萨示现的。「佛入三昧」,这入定,这个定叫「如来不思议境界」,其实就是华严三昧。「於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包括一切众生的依正庄严。「於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在佛的境界里面,你什么都看到,看到宇宙万法的源起、看到生命的起源、看到自性怎么迷的,看到这些迷惑的众生如何回头再修行,回归自性,这个你统统都看到了。这是现代许多科学、哲学、宗教、学术所研究的命题,统统看到。这就是今天科学发现宇宙源起,跟佛所讲的一样,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就说明了。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将他觉悟的境界详详细细说出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的三昧就是如来不思议境界,如来不思议境界就是《华严经》,这个里面把整个宇宙性相、因果、理事,统统说清楚、说明白。

这个时候德藏菩萨问普贤,这个三昧的名称。普贤菩萨说这个三昧的名、义,以及证得三昧的福德因缘,怎么证得的?也就是菩萨怎么成佛的?这些,佛说得很多,菩萨成佛,端在放下。我们学佛成不了佛,甚至於都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不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与我所,这两样东西就把整个宇宙全都包括了,我是正报,我所是依报。为什么要放下?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掺杂著假的东西,它的作用就不圆满、不灵活了,所以不能明心见性,甚至於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在轮回里头受苦受难受折磨,无量劫到今天。今天所受的这种苦难是史无前例,从来没有受过像现在这样的苦难。对修大乘的人来说,这个苦难是好事不是坏事,为什么?它能帮助你真放下,因为你不能不放下。只要放下就能往生,只要往生就能成佛,这是净宗法门的不可思议。

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这里头节录的这是经文,「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这个我们要学,不仅是过去、现在诸佛,包括将来一切诸佛,你要想成佛,你就得用这个方法。你要知道皆无所有,这个皆无所有,就是无我、无我所。我与我所放下,你就见性了,就明心见性。见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现前。智慧是前面所讲的五种,五大类,真智,真实智慧。德相就是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万法都在常寂光里面,诸佛刹土不离常寂光,三途地狱也不离常寂光,统统在常寂光中。常寂光没有迷悟、常寂光没有对立,为什么会有这些假相?众生心念不相同,所以变幻这些东西不一样。譬如,我们这些人坐在这个房间里头,眼睛都得了病,眼虽然得病,各人得的病不一样。我们看这个空中,有很多现象出现,我能看到我的,看不到你的;你的眼睛看的相,你看到,我看不到。我们各人看各人自己的,说出来,有相似的,有不相似的。这就是这个世间,出生无尽,无量无边差别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没事,你可别放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有病了,健康就丧失掉了;不放在心上,没事。相与相不相妨碍,叫事事无碍;相与性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所以唯依自心,全是自心在起用。

「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诸佛是心量,一切法是心量,都是从心量这里出现的,从心量而生、从心量而现。「得随顺忍」,了解事实真相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随顺忍。你不受它的影响,也不必排除这些幻相,没有这个必要。「或入初地」,入初地就是明心见性。「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这个地方说舍身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妙喜世界,一个是极乐世界。

「妙喜世界」,我们这个参考资料里头有简单的说明,这是世界的名称,「维摩居士之国土」《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有这一句经文,「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於彼国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菩萨是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化身到我们世界来的,这个经文,释迦牟尼佛将维摩居士的本迹为我们显示出来。所以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成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成佛,都是佛。我们相信这两尊佛的果报,就是释迦跟维摩居士。妙喜世界的这尊佛怎么成佛的?他名号叫无动,无动就成佛了,动就是凡夫,不动就是佛了。六祖能大师见性,他的报告第四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说明你的自性本来没有动摇,没有动摇的就是自性,动摇那就是阿赖耶,叫妄心。大乘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大乘,都是讲自性,都是讲真心,都是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不动。换句话说,大乘就是不动,动就不是大乘;清净就是不动,动就不清净;平等是不动,动就不平等;有我、我所是动,无我、无我所是不动。

我们在大乘教修学,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就明白了。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修不动心,不动心就是不起心、不执著。不起心、不执著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不动遍法界虚空界,动虽然也遍,不是本来遍,不动是本来就遍。因为本来是遍,所以动也能够达到本来遍的氛围。周遍法界,这是周遍法界的理。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一定要知道,诸佛及一切法全是心量,跟智者大师《止观》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同。智者大师在《止观》里面说,「色由心生,全体是心」,不就是此地说的,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全体是心。

我们现在还没有回头,还在迷惑当中,对於如来这些教诲我们仰信,因为我们没有证得,我们听话、我们老实、我们真干。怎么真干?得随顺忍就是真干。随顺忍是什么意思?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此地讲的随顺,妙用就是忍。什么叫忍?不起心、不动念。真妙!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境界,不是凡夫境界。我们今天的麻烦就是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会起心动念,他会分别执著,这就不妙了。这就是凡夫起的作用,叫生烦恼。你看,凡夫遇到生烦恼,诸佛如来他不动,不起心不动念。大乘学人他还是生心,他生菩提,生菩提也是动,不是不动。为什么生菩提?他随顺如来教诲,所以他起心动念跟性德相应。凡夫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疑、是自私自利、是名闻利养,他起这种念头。总的来说,他生起的念头是有我跟有我所,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所以它跟性德是相违背。相违背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心念跟自性相违相悖出现的幻相。如果与自性相应,叫生菩提。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什么?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生这个。学习大乘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生这个。这个好,这是菩提道,果报成佛。违背了,果报是恶道,是地狱,无间地狱。最高明的是什么?高明是不动。维摩居士的本身是不动佛,这佛国品里头说的。不动,不动什么都没有,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那是究竟圆满的自性呈现在面前,这是最高的境界、最圆满的境界。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动,不住我,也不住我所。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的境界,他确确实实自住於不动地,不动地的菩萨是八地菩萨,八地以上都不动了。所以用不动心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佛如来。要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本有,佛有,我们都有。我们会动就是我们忍不过,为什么忍不过?这个不能忍的习气太重了。一接触就起心动念,眼看到了起心动念,耳听到了起心动念,接触到了立刻就起心动念,这就是凡夫。所以我们长时间的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原因?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心控制住、起心动念控制住。控制不住,这就叫没功夫,一点定力都没有。

初学佛的时候,是用戒律规范住,不动,实际上还是动,动的时候他有戒律规范住,你不能越这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戒律。如果这个戒律规范不了你了,那你就是个普通的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在造业、你在造罪。造业,这是三善道,善业;造罪,果报在三恶道。你是在搞轮回,你没有出离轮回,这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这些经教来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去修、怎样去学,才能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我们做得到,要有信心,为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哪有不能成就的!

有生妙喜世界,有生极乐世界,各人的本愿,这两个世界都好。「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程途是远近。经上所说的,十万亿佛国土,於这个不相干。十万亿佛国土,是你有分别、有执著说的。如果你把分别执著放下,时间、空间没有了,十万亿佛国土在哪里?都在面前,全在当下。空间没有,距离没有了;时间没有,先后没有了。所以佛说即在当下,就在眼前。「一切功德,具足成就」,你就证得大圆满,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同时圆满、同处圆满。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法尔如是。

「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这关键在此地,我们要有决定信,决定信从哪里来?决定智来的。智是什么?不疑惑。你有疑惑,你就没有决定信;你没有决定信,你就对往生没把握。我们年轻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些老和尚,修持都很不错,名气很高,令人敬仰。我们见面的时候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对於往生有没有把握?老和尚说实话,没有把握。我问了好几位,没有一个说我有把握的。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他不是假话。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决定信。为什么没有决定信?没有决定智,也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最麻烦的是,总以为现前境界是真的,好像我们看电影,把电影银幕当作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当真的,病根在此地。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无我、无我所,好!这两句话实在讲得太好了。这两句不是我们头一次看到,我们学佛不晓得看多少遍,可是从前就没有这么深刻的了解。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无我所,查查辞典,找找资料,就这么含糊笼统讲过去了。真没有搞清楚,那就叫道听涂说,人云亦云。搞这么多年,慢慢有一点契入了,一看,这个里头境界太大了,无尽的深广。五个字,把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统统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慢慢这才体会到古大德所说,佛经的义趣不可穷尽,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我们能体会多少?一定要把体会得的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的概念,它就起作用了。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无我、无我所,真正知道无我、无我所了,还会跟人争吗?没有了。还会有傲慢吗?没有了。还会有嫉妒吗?没有了。还会有喜爱吗?没有了。平等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万物,一片慈悲,一片真诚。我与我所有是一不是二,这个里头没有自他,迷的人有自他,悟的人没有。

我们今天难得,从迷惑颠倒走上觉悟的道路,从不平的道路走上平坦的道路。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没有佛这么好的老师,我们怎么会觉悟?根性钝一点没有关系,只要跟著佛陀,不离开他,锲而不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慢慢就入境界了。凡事欲速则不达,急躁不能成功。动作太快了显得浮躁,浮躁什么?你思考不周到,所谓挂一漏万。要长时间慎密的去思考,这是说世间人做学问、办大事。古人批评诸葛亮他一生的成就,谨慎、小心。谨慎小心是接近禅定,一丝毫浮躁的习气都没有。所以各方面信息来的时候,不动心,才能判定信息的真妄,用智慧来处理,真能化解问题。

这里说,「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决定智,上上根人,有决定信,有决定智。还有一种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没有决定智,他有决定信。你问他,他讲不出这些道理,他就是信老师,老师教他这句佛号,他就坚固执著,一时一刻都不放弃。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就这个例子,他有决定信,他没有决定智。这样的人不少,这样的人决定得生。底下这一句劝我们,「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这是一句金玉良言。我们要谨慎,千万不要有疑惑心,把这个利益丧失掉,连锅漏匠都不如。黄忠昌居士听讲经,他做试验,看看是不是真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闭关三年,向小莉居士给他护关。还差两个月圆满,也就是两年十个月,他预知时至,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是菩萨来做给我们看的,为我们大家作证转,给我们做证明,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念老做了个结论,「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信自不信他不行,信他不信自也不行,都是智短。「既无决定智,即无决定信,是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学佛的人学了多年,十几年了,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的人很多。他想专据,他没有办法。怎么样才能专据?实际上他知道,他迷了,他做不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就成了。我们想想这个世间有没有真正修行人?我的看法是决定是有。这些真正修行人都隐居起来了,决定不会被外面人知道,你看到他,他是个很平常的人,一丝毫奇特都没有。这种人一定是非常慈悲、非常柔和,显示他无能、无智。他在那里等待机缘,机缘成熟了他出来,出来的时候确实一鸣惊人。

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是一个榜样,自己真修真干,几十年没有人知道。到七十岁被人发现了,也是偶然的机会。有些居士,这些居士是学习经教的,懂,他不是迷信,到普陀山去游览观光,无意当中在藏经楼遇到印光大师。在谈话之间,发现这个老法师有学问、有道德,人很慈祥、很诚恳。当然这些人有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老法师一桩一桩为他解答,他们非常满意。回去之后,写文章在报纸、杂志里发表,说到普陀山的奇遇,遇到这样的高人,这出名了,七十岁。印祖八十岁圆寂的,所以他弘法利生十年。你看,七十年的累积,德行、学问,一天不懈怠,正是古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由於老法师方言太重,他说的话听得懂的人不多,所以他就不讲经,讲经还得找翻译。完全用文字弘法,有人写信提问题,他答覆他,用这个方法。一生参加弘法只有一次,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请他老人家去主持。他在法会讲开示讲了七天,最后一天给大家做三皈,传授五戒,三皈五戒。有这个小册子,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这是他在公共场所弘法的唯一的这么一次,其他都是书信文字往来。你从这些去看,能看到老和尚真实学问博大精深,字字句句都能感动人。现在《文钞全集》出版了,依照这部《文钞》修行,决定得生净土。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叫人相信你自己本来是佛,你要真正相信这句话,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发愿求生决定得生,往生决定成佛。佛讲的四十九年一切经教,目的就是这个,很单纯。为什么讲那么多?众生根性太复杂了,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法。可是终极的目标一定要知道。只有这个方法能帮助你很快成佛。烦恼不容易断,业障很难化解,但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功德太不可思议了。老实念佛的人、常常念佛的人会开智慧,为什么?烦恼、业障不断、不消,自己没有了,这佛号的功德。愈是真诚心去念,就是没有疑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个力量太大了,一心专念。学佛不麻烦,愈是大道愈容易。

我们看底下这一小段,「续念得生」

【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了,念老的注解说,「信愿不坚,依据不专」,但是怎么样?他能念佛相续,他求生的愿没间断,念佛功夫不间断。你看,「以念佛力及发愿力,仍得往生」。但是怎么样?滞於边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不开。别人一到极乐世界,花就开了,花开见佛。他到极乐世界,花不开,这是什么?带著怀疑。但是他真念佛、真求往生。所以念佛的要诀,第一个就是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这个人念佛,这三个条件他有两个,不怀疑他不行,他有怀疑,但是他不夹杂、他不间断。所以他能往生,生到边地,也不错了,也非常难得。

底下一大段讲果。果里头分三段,第一,「道止边界」,他往生生到边界。我们看经文:

【是诸人等。】

就是指前面这一类人。

【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这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所作,自己要受这个果报。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业因果报,佛不能改变。人造恶业堕地狱,阎罗王告诉恶人,你所做的是自作自受,我不能把你的罪加重,也不能把你的罪减轻,全是自作自受。修善亦如是,念佛往生还如是。所以蕅益大师讲六信,里面很重视因果,他六信的顺序,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摆到最后。

我们看注解,『是诸人等』,指前面所说的两类往生边地的人。一种是信他不信自,一种是信自不信他,对佛五种智慧有怀疑,这两类人都生边地。『以此因缘』,这个因缘是「以修善念佛、发愿求生」「感得生於彼国边地」,他们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在边地。这个边地是比喻,不是真正边地,莲花还是在七宝池里头,不是在别的地方,就是花不开。隔壁这朵花开了,就是他不开,称它为边地,不是真的到边地。他在花里面,「七宝宫殿」,你看「宝池莲华」,他在七宝池,莲花在七宝池里头,花里头是七宝宫殿,这居住的环境。「乐如忉利天」,前面我们看到的乐如夜摩天,这个地方讲乐如忉利天,就是反正他很快乐就是了。「及永不退堕之果」,他不会退堕,不会退到六道轮回来,甚至说不会退到十法界,他就在极乐世界,等著花开见佛。什么时候花开见佛?时间没有一定,但是最长不超过五百年,五百岁这是极限,不会超过五百岁。这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五百年。我们世间五百年在极乐世界很短促,不是很长时间,只要他觉悟了,一觉悟、一忏悔,花就开了。

「复因疑惑之过」,他感应得到的是『道止佛国界边』,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没有听到阿弥陀佛讲经教学。「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於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之果」,他的苦就苦在这个地方。这说明什么?说明见佛、闻法在遍法界这是至乐。方东美先生当年教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见佛闻法;离开佛,不闻法,这个享受就中断了。极乐世界这些人怎么办?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之后,就不离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是不自由、不自在,他们那边是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饮食,省多少事情,我们这个世间,饮食耽误多少时间。不需要睡眠,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没有黑暗,我们这边有白天有晚上,叫一昼夜,极乐世界没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见到阿弥陀佛,在弥陀讲堂听经闻法,进讲堂了。离开讲堂,离开讲堂就毕业了,就成佛了;没有证得无上菩提,不离开讲堂。

阿弥陀佛说法没有中断的,每个人去听法也没有间断,也没有中断。听说他们常常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诸佛菩萨?是,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去的?化身去的。他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动,他能够分身,分无量无边身,虚空法界有多少尊佛国土,他就分多少身。有本事同时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他在那里供养,供养修福,在那里闻法修慧。然后你就晓得,极乐世界修行一天,大概等於我们这个世界修无量劫。所以他成佛快,真正做到了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到极乐世界才真正能做到。这三个条件圆满,不断再提升自己境界,从菩萨品位上提升。一到那个地方,这假设是初信位的菩萨,很快提升到二信、三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很快。像爬楼梯爬五十一层,他不休息,很快就爬上去了。在他方世界,修行的爬楼梯,爬上一层要停很久才能再提升一层。极乐世界不是的,非常快速。

这下面又说,「此皆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这个理,不仅仅是极乐世界往生的因果,它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时、一切处谁做主?我们起心动念在做主,於任何人都不相干。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常常有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罪业了,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好像自己没有,这大错特错!「故云」,所以这经上说,『佛不使尔』。你为什么堕到边地?是你自己造的业,你自己心里有疑惑。佛讲得很清楚、祖师讲得很清楚,念佛求往生,念佛最重要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要诀。你自己带著疑惑心,所以往生边地,是你『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华严经》上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这里头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众生,全是自己唯心所造,心现识变的,这个一定要知道。人遇善缘,他去享乐去了,忘掉了;人遇到逆缘,他在受苦,不知道苦从哪来的,怨天尤人,某人害我的,某人陷害我的,某人障碍我的,不是,全是自作自受。那某人障碍我,为什么他不障碍别人?某人陷害我,为什么不陷害他?凡是事,过去李老师教给我们,要细心观察,不能看一面,看一面错了。面面俱到,要看几面?老师教给我们,至少要看八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叫什么?那叫觉悟,叫不糊涂。八面先看体、相、用,这是三面,佛经上常讲的,一切法都有体相用三面;再看因缘果三面,有因、有缘、有果;最后看事、理这两面。八面都看到了,你才把这个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现在谁对一切人事物能看八面的?看八面叫观察,人不懂。所以他生活在迷惑颠倒之中,根本就没有把事情看清楚,他就生起烦恼、生起疑虑了,怨天尤人。这个造罪业,造罪业自己不晓得。

八面是基础,基本的,必须要看这个。深一层?深一层是八面每一面都有八层,都有八面,体中之体、体中之相、体中的作用、体中的因、体中的缘、体中的果、体中的事、体中的理,你看一个字八面。八面,八八六十四面,相里头有相之体、相之相、相之用。老师把这个教给我们之后,告诉我们,一切法其深无底。我们说我们看东西跟佛怎么能比?佛能彻法底源,他看得究竟。我们能看一面就不错了,能看深一层,这了不起了,深两层,六十四再乘八。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古人没说话的资格,古人看六十四面就不少,再深的也有。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大概看六十四面的是初信位的菩萨,一个比一个深,我们怎么能跟人相比!今天尖端的科学家没有办法跟他们相比,尖端科学家发现的只是一个点,某一个小范围。这些修行人,他们是从戒、从定、从慧,定慧圆融,观察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愈深入愈清楚,诸法实相他们参透了。明心见性是初住菩萨,这《华严》圆教,彻法底源,那就是大经上常说八地以上,极其微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华严经》上这一句是总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个人要特别重视这个唯心,自己的心。这个心有真心、有妄心,都在里头,这一个字里头。真心是体,妄心是用(作用);妄心就是阿赖耶,真心就是自性。心现心生识变,一切法千差万别,识变的。「盖心生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再不会怨天尤人了,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知道不仅我们一生,生生世世,过去未来,一切因果自己承担,於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於佛菩萨不相干,於天神不相干,於鬼神也不相干,都是自己心里头生的,自己心里头灭的。

我们生到这个世界来,是我们自己业力感应到这儿来的。我们与这个世界众生有共业、有不共业,不共是别业。我们住在这个世间长短,就是寿命长短,这是别业;我们跟这些众生共甘苦同患难,这是共业。虽是共业,实在讲有相同相似,实际上还是个别的。为什么?人死了走了,别业没有了,他跟这个世界共业也没有了。不能说是,他人身死了之后,他还有共业留在这儿,没有,也走了。这些事相,这个事理、因缘果你都想通了,都看通、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了。知道地狱、天堂、净土、佛国,全是自心所现,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所以说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跟我们的关系多密切!

佛跟我们关系密切,天堂、地狱跟我们关系同样密切,哪些是地狱的因?佛在总体上来讲,告诉我们,十法界因缘无量。无量因缘哪一个因最重要?这第一个因,佛告诉我们,佛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住兜率天。为什么?兜率这个名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知足,知足就平等了。不知足,永远不平等。所以你看看,知足、平等这就成佛了。真知足,确实他不争、不求了,我们常说「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心平等了。清净只是不染污,还有所求,到真正无争无求,这心平等了。所以,清净平等是佛。菩萨,菩萨是六度心,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是大慈大悲,念念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个心是菩萨心,这菩萨心肠。声闻心,这是阿罗汉,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因缘心,十二因缘。天,天人,上品十善,还得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五戒在中国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具足,你不失人身,这一生生命到了,来生还会到人道来。饿鬼是贪心,贪心堕饿鬼。瞋恚,脾气很大,这是地狱心。愚痴是畜生心,愚痴是糊涂,是非善恶搞不清楚,没有智慧。这是十法界,佛讲第一个业因。

於是我们就晓得了,我们对於贪瞋痴要远离,为什么?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要断贪瞋痴,而不是讲对象,有人学佛,对世间法不贪了,对佛法贪爱,他将来到哪里?还是到饿鬼道。为什么?贪心。贪心到饿鬼道来,大概做鬼道里头有福报的鬼,因为他没有恶念,他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那个引业,就是牵他到哪一道去,牵引他到哪一道,那个叫引业。到这一道里面,你所受的报应,那叫满业。我们到人道来,同样的是中品十善,五常、五戒,是过去生中这个修得不错。这个业现前,我们到人间来投胎。在一生当中你所一切的享受,那是满业,是过去修的善还是造的恶。修善,你这一生过得很好,享福,善果;如果修的不善,这一生生活很清苦,活得很累,忧患烦恼很多。全都是自作自受,不能不知道。

「身所趣向」,你趣向是到哪一道去,「唯是自业所牵。业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业、相、念都是从心生的,所以心是主宰。佛给我们做总结,「全体是心」,所以心重要!大乘完全是修心,小乘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结罪论事不论心,大乘结罪是论心不论事。大乘,一个念头善恶就造成果报了,不一定要有事,杀盗淫妄,念头动了就结罪,所以大乘戒很难持。小乘容易,小乘讲不杀生,我没有杀他,我心里恨他想杀他,但是我没有做,不犯杀戒。大乘不行,你念头动了,动了念头要杀他,这就是破戒了。杀不杀不论那些,都起心动念处结罪,这是菩萨比小乘高,高在此地,结罪不一样。这是说明,一切得自己负责任,决定不能够去怪罪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