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八集)  2012/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九十五页,请看第六行当中:

「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礼拜」。请看参考资料,这是《往生论》上的,第一个「礼拜门」。修净土的同学,拜佛是非常好的一种修学方法,特别用在中老年,因为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依照这个规矩去做,每一个关节部位都活动到。拜佛能多拜是最好的,万缘放下,一心顶礼。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他就归净土,回归净土。禅宗回归净土,历代的人很多。教下,像天台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念佛走的,所以天台宗由于智者大师的倡导,历代祖师晚年专念弥陀往生的很多。近代,像谛闲法师念佛走的,他的弟子晚年在香港,就是倓虚法师,都是提倡念佛法门,自己也是念佛走的,倓虚是坐着走的。其他教下亦如是,包括现在的密宗,跟我往来比较近一点,仲巴活佛,都是倡导念佛法门。只有这个法门不必断烦恼,不必消业障。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消业障跟断烦恼就在那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这么多年来学习《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五经,终于明白这个道理,消灾、行善、积德、修福都在这一句名号,一句名号圆满具足。何况佛在经上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佛说的,谁相信?每个人读到这个经文都是半信半疑。其实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我们对弥陀名号实在讲是了解得太有限。出世间一切佛法都不离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全是从阿弥陀流出来的,最后还归阿弥陀。阿弥陀佛就是真心,阿弥陀佛就是法性,阿弥陀佛就是一切法的总结,所以功德确确实实不可思议。

礼拜不分昼夜,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你修礼拜,就拜佛,肯定你身心健康,百病不生,临走的时候预知时至,决定没有病苦。我看到的、亲自听说的是决定可靠的,就有十几个人预知时至;有些人预先告诉家人,有些人不告诉家人,走了之后才知道,在家同学居多数。《无量寿经》序分里头表法,出家菩萨只有三位,这个经上,在家的,贤护等有十六正士,十六位,这十六位全是等觉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所以修这个法门真正有大成就的,往生就是大成就,在家人很多。我们决定不能怀疑,依教奉行。礼拜,身业清净。

第二「赞叹」,赞叹就是念佛,第二种就是讲经,讲净土五经,这是属于赞叹门。「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全是赞叹,再细细观察,净土五经一论,无一不如是。经学一遍两遍是决定不够,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他并没有跟我约定,可是我学习一定是十遍以上到三十遍,不少于十遍,多的会到三十遍。为什么?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能生巧,我相信,戒定慧三学,遍数愈多,你遍遍都有悟处。从这个地方才真正发现,佛的经教不可思议,你念十遍就有十次悟处,念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悟处,念一千遍就有一千遍的悟处。

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境界是没有止境的,为什么?它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自性没有止境,深广无际,因此经典亦如是,你的心愈清净,悟入的境界就愈深、就愈广,你会悟到真的东西。几十遍下来,心才会清净。我们一般凡夫是浮躁的心,只能得到一点佛学常识,今天讲佛学,佛学就是佛教的知识、佛教的常识,它的真实义并不知道。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从这里头有所体悟,文字上没有。由这些文字、经文、音声的启发,你领悟了,悟入的深广与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跟慈悲愿力有关系,愈慈悲愿力宏广,悟入就愈深。到这个时候,你才喜欢经典,稍稍能领略到佛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这真正生欢喜心。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如实修行,一定要如经典上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有身的行为,像前面礼拜,身的行为;口的行为,赞叹,口的行为;意的行为,意是意念,起心动念。经本上佛告诉我们,「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心愈清净,智慧福德愈广大,为什么?称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所修的非常有限,自性本具的是没有边际的。要肯定每个人本来都是佛,跟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那就是一念不觉,迷成这个样子。所以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惭愧心生起来,为什么阿弥陀佛如是的伟大,我渺小得这个样子,我本来跟他一样,为什么会堕落成这样子,会激发我们勇猛精进。

今天弥陀慈悲,加持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我们要接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协助没有条件,什么原因?我们是一体。他承认,我们不承认。他承认,到我也承认,这渐渐就入境界,那阿弥陀佛加持就特别有效果。修行终极的目的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目标是成佛,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什么佛?就是成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这是赞叹。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礼敬。为什么要礼敬?因为他本来是佛,花草树木也是佛,山河大地也是佛。我们看到天主教教宗,每到一个地方,下飞机第一桩事情是亲吻大地。这非常有意义,这表示爱心。《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人、一切都要礼敬,礼敬把我们的傲慢心化掉了。傲慢的烦恼不能轻视,孔夫子说得是非常非常好,你观察人,这个人有傲慢、有嫉妒,我们就对他敬而远之。为什么?他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论语》上这一句话,我们入世观察这个标准,他表现得再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吝啬,他傲慢,夫子说,「其余不足观也」,都是假的,全是假的。学佛要干真的,不干假的,搞假的是凡夫,他不是佛。

第三「作愿」,作愿是发愿,意业。「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奢摩他就是禅定,这有个括号,「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佛常说的,止心一处,有的时候也说制心一处,都是一样的意思。我们的心止在哪里?止在佛号,念念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佛号之外,心里头没有任何东西,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我们修行的方向就是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心愿,亲近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之后,永远不离开,那十方度化众生?分身去了,有这个本事。到达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有神通,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所以他有能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化身去的。

化身到佛那个地方供养,供养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智慧,福慧双修,这个是福慧圆满的双修、究竟的双修,谁能跟你相比?时时刻刻心里想到哪里,境界就现前,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第六品,「发大誓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参学、考察一切诸佛刹土总报告,四十八愿是总结,极乐世界就是从四十八愿里面流出来的。那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四十八愿是会集的,会集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慧,所以极乐世界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一切诸佛赞叹弥陀「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生在今天的世界,六根所接触的真苦,苦不堪言,人不学好,学好太难太难!今天我们不把求生净土放在第一,那就是大错大错!我想学《华严》,我想学《法华》这大经大论,行,到极乐世界再学。到极乐世界,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你学《华严》谁给你讲?毗卢遮那佛给你讲,比贤首、比清凉高明多了。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有第一优秀的老师,无论学什么,你都非常快速。这个要感谢阿弥陀佛,要知恩报恩,不是阿弥陀佛加持,怎么可能有这种缘分!那我们要对得起阿弥陀佛,我们就决定往生,跟阿弥陀佛见了面,才叫真报恩,这真听话。我们自己有成就,所以说是佛度有缘人,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亲朋好友,你就全部都联络上。为什么?这人有缘,有缘,我说话他听,他喜欢,他相信,不怀疑。过去生生世世这些关系全连上了,第一批得度的。我们想用什么方法度他?肯定是念佛法门,把他们统统接引到极乐世界,都做阿弥陀佛的学生,这叫普度众生,要有这样的大愿。

修行奢摩他,用我们的话来说,修行,心定在弥陀佛号,定在西方净土。真干,一部经够了,甚至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名号就够了。二六时中执持这一句名号成就的人很多。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提示我们,那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着念珠,掐着珠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一切人都那么样的谦卑、恭敬,笑咪咪的。他一天到晚佛号不中断,你问他什么,他跟你笑着都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你跟他说话他有没有听到,不晓得,反正他回应你的,就是对你满面笑容、慈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句句佛号让你听进去,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人跟锅漏匠一样,没念过书,没有文化,所以在社会上没人瞧得起。老师告诉我们,那是什么人?那真修行人,那真是大成就者。他们往生,古人有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跟下愚可以划等号。上智是非常聪明,一闻千悟,他开悟。这种是下愚,下愚他这个方法,很短的时间,应该都不会超过三年,他往生肯定是上辈上生。为什么?他的方法跟上根人一样,上根人也是的,制心一处,不会动摇,他是下下根,也是制心一处,不会动摇。

我们学上上根学不到,李老师说,反过来我学下下根,学了十几年也没有学到,没有法子。怎样才能学到?像黄忠昌一样闭关能不能学到?他没有学到。为什么?他闭关写了不少东西,他有修行报告、有日记留给后世。真正学到是什么?闭三年关,一个字也没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那才真正学到,决定不分心,万缘真正放得下。这里头,万缘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情执,这最难放的,可是一定要有高度警觉,你放不下,这一生不能往生,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你还想不想作人?你看看现在的小孩,这些孩子们过的是什么生活?太苦了,太可怜了,我们还要吃这苦头吗?像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过了十年天真烂漫的生活,现在找不到了,为什么?现在竞争。我们那个时候不懂得竞争,大人都没有竞争的概念,我们在十岁这个时候,大人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想过。

现在确实饮苦食毒。我记得我还看到一个信息,那不是说小孩,当然小孩也在其中,这讲将来灾难在严重的地区,人吃糠,吞树叶,没有粮食了,这种情形我们能想象得到。现在灾难频繁,农作物大幅度的减产,这个信息诸位每天都能看到,到后来人吃什么,这是大问题。只要人没有东西吃了,这社会就乱了,为什么?都要抢、都要夺,夺取,夺取粮食,夺取水,他要活命。我们不愿意与人家争夺,那就准备往生。能不能做得到?能,肯定可以做到。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例子,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求来,那三天三夜是一心,死心念佛,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人人做得到,只是我们没有干,我们对于这个世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没有放下。放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阿难在此地听到佛的劝告,一切放下,一心顶礼,阿弥陀佛就现身了,依正庄严就看到了。经上的话不是假的,假的不能流传下来。

第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不是用识观察,用识观察是凡夫,这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不用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观,观是什么?真心。《楞严经》上所说的,用根不用识。用根就是观,用识就是看,这看见了。用根是用眼根里面的见性,用见性见外面,那你见到什么?见到色性,这叫明心见性。用闻性闻到声性,你用六根当中的性,你就见到外面六尘的性,它就不是尘了,尘是染污,性不染污。也就是说,你见到了真性,用真心就见到真性。观世音菩萨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楞严会上观世音报告他怎样修成佛的。

那我们再重复说一遍,怎么样叫用见性见,眼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见性见。起心动念是末那跟第六意识见,它起的作用是八个识联合起作用。前面五根,这是前五识,迷了就叫识,眼识、耳识,对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五根对外头接触,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集结业习种子。就是你造作这些业,无论善业、恶业、无记业,这种子落在第八识,第八识是资料库,收藏在那边,遇缘它就起现行。这都是宇宙里头的实相、真相,这个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佛能说得清楚、能说得明白这到底怎么回事情。楞严会上,这是开智慧的《楞严》,对象也是菩萨们接受的,不是人天小乘,所以讲得都很圆满。舍识用根,这个用根是根中之性,不是根中的相。根中的相分是阿赖耶的相分,根中之识是阿赖耶,阿赖耶所起的作用。

我们要学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去锻炼。从哪里练起?从最粗的、最明显的不执著,这就是真修行,这就是真功夫。果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这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果,你清净心现前,你还有分别,不执著了。不执著当然就不对立,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经题里头,第一个阶段,你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就高了。再进一步,不但不执著,分别心都没有了,这个心好像是止于一处,这个往生,方便土的上三辈。不执著是方便土的中品跟下品往生,如果到不起心不动念,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不起心不动念,你问他,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般若无知;你问他的时候,无所不知,这是功夫讲的原理原则。

怎么修?我们是用持名念佛修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才有执著,阿弥陀佛,执著打掉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用佛号破无明习气。分别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起心动念了,阿弥陀佛,全归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门。用观观察,这里面讲三种,用真心你就见佛了,就跟阿难在这一品经里头开头完全相同。你「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十七种,《往生论》上说的十七种功德庄严你统统见到了。再观察本师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再观察十方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这些菩萨无量无边无数,没有法子计算。

这十方世界太大了,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有很多人,极乐世界能装得下吗?有人要问了,怀疑了,我们这个地球不大,现在七十亿已经人满之患。极乐世界有多大?极乐世界没有边际,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要记住,法性就是四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它没有边际。用中国古人两句话来形容它恰到好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法性。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一切诸佛刹土不能比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法性土、法性身,不是实报土。实报土不稀奇,一切诸佛实报土统统都是法性身、法性土,都是的。可是极乐世界,它的同居土、方便土都是法性土、法性身,这个了不起。所以,从《无量寿经》、从《观经》、从《往生论》综合来看,极乐世界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确实十方世界没法子比,它全归于法性。

凡夫念佛往生,烦恼一品没断叫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地方的凡有六道,它那个地方凡只有两道,没有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没有,也没有阿修罗、罗刹,都没有,只有人天。人,决定要知道修的是五戒十善,天道修的是上品十善,还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个世界的天人,个个都是圆满的十善、圆满的慈悲喜舍,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阿弥陀佛亲自教化。所以我在马来西亚讲了十个教学为先,最后两个,诸佛如来,诸佛的国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没离开教学。为政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教学,中国古人懂得,历代帝王都知道,只要把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社会动乱肯定是教育有了问题,中国古人所说的,子不教,心坏了;人不学,社会乱了。说得真有道理,一句话就把动乱的根源说出来了,这不教行吗?

出了家做佛的弟子,佛的事业是教学,如来家业,教学,佛在世教了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维摩诘示现在家佛,释迦示现的出家佛。维摩居士生病了,佛在经上讲什么?示疾,疾是疾病,不是真的生病,示现生病。为什么示现生病?用生病的方法来教学。生病了,这些菩萨长者都得去看看他,看他,他就给你讲经说法。那换句话说,教学的手法、手段活活泼泼,不是一个呆板的方法。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学习,活活泼泼,一点都不呆板。功夫在哪里?一尘不染,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不迷惑,这就是觉悟,他不染污,没有身见,没有我执。见惑破了是初果,法执破了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我执破了是《金刚经》后半段所说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是破我执。前面讲的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没有了,那是破相。破相是什么?是身体,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这是须陀洹证得的。连我那个念头都没有了,那是初住菩萨,圆教,别教初地菩萨,这叫用功,这叫修行。

「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往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这些菩萨,《往生论》给我们说了四种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观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奢摩他是止,止是放下。章嘉大师用这两个字我们很好懂,佛法修行就是看破跟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放下得清净平等心,看破就是后头觉,觉就是一切通达明了,不迷了。「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

第五门,「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证无上觉,是名回向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居功。认为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修了多少功德,这就着相了。着相怎么?着相所修的是福德,果报在人天,出不了六道。所修学一切功德不着相,回向给谁?《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三种回向,第一个回向菩提,说明什么?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求智慧,菩提是智慧,所有一切修为只求智慧,不求别的。第二回向众生,不为自己。我有智慧、我有福德,全部给一切众生,尤其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我都为他们。这个众生意思是广义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众生不是对人说的。那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众生。科学讲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统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两个字的意思含义非常之广。这心量大!古人有所谓「量大福大」。阿弥陀佛的心量最大,念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全在其中,一个不漏,人家福报有多大。所以能这样念佛,念念具足圆满功德、念念具足究竟功德,念念是大智慧、是大福德,他心大,没为自己。

第三个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就是常寂光,回向实际是感恩,实际就是真性,一切到最后回归真性。这个现象好像是个圆,从中心这一点出发,这一点迷了,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愈迷愈深,最深的地方是地狱。遇到佛法,佛帮助我们慢慢的来解脱,到最后?到最后又回到原点,那就是究竟成佛,回归自性,回归常寂光。回归常寂光之后,不会再迷了,共证无上觉,不是我一个人证,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皆成无上觉,有这么大的心量。你有这么大的心量,你会时时刻刻想着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能舍己为人,牺牲身命也在所不惜,也非常欢喜。为什么?知道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舍掉这个身又得一个身,真正是如愿以偿,想得什么身都能得到。

底下还有一段,也是《佛学大辞典》上的,前面是《三藏法数》《佛学大辞典》讲得简单。「净土论所说」《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这拜佛。「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声声相续,念念不断,这叫赞叹。「三、作愿门,一心愿生于彼之国土也」,念念求生净土,念念希求亲近阿弥陀佛。「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八种,菩萨四种。「五、回向门,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彼此皆成佛也」。这下面说,「门为入出之义,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于利他教化之门」。这可以为前面的补充,有自行、有化他,前面四门成就自己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后面这一门有行动,是教化众生,这个意思非常之好。这五种念佛的方法,我们要会活用,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活学活用。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五念者:一礼拜,二赞叹,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称念六字洪名,即总摄五念妙门」。念老后面这句开示非常重要。《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怎么个念法?一心念就可以,一心称念,五门都摄在一门。一心是清净心,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道众生他之不能成就,就是六根往外面跑,它往尘境上去奔驰,它不会回头。所以佛教人回头是岸,眼不受色的影响,眼对色,如如不动,不受色的干扰,这就是眼根在色相上得定了,就是三昧现前。耳闻不受外面音声影响,耳根在音声上入定了。那我们这六根在六处入定,定久了就开智慧,不论哪一个根开智慧,一根开智慧,根根都开智慧,一多不二,这个是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

宗门老师常问学生「你会幺」,意思在哪里?就这个意思,你要会你就得受用。在哪里修?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什么地方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会修的,开悟不一定是在寺庙大殿面对着佛,很少,全都在生活当中。所谓豁然大悟,就是他定久了,他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平等到极处,他没有波动现象,心定在那里。定在色上,知道色是幻色,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受它影响。怎么是幻色?如果我们能想到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我们的心很容易定下来。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幻相,哪一个相是我,哪一个相是你,哪一个相是他?统统不可得。

真的是有相,弥勒菩萨讲得不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这就是物质现象,眼能够见的,色出来了。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每一个物质现象都具足受想行识,谁看清楚了?观世音菩萨看清楚了,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一丝毫没有染着。凡夫的心像照相机,这一照,影子落谢了,落下来了;佛的心像镜子,照得很清楚,不但照了之后不落印象,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落印象,清清楚楚,决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落印象受影响的,凡夫,迷;不落印象,不受干扰,就是佛菩萨。佛菩萨空有不二,心境一如,确确实实是空无所有。现在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

经上告诉我们,科学家给我们提出研究报告,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报告跟经文可以合参,合起来学习,我们容易契入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学不到,太难了,首先学不分别、不执著,不执著你就没有烦恼。我们今天烦恼是什么?得失观念太重了,得失是执著来的,利害都从执著来的,没有执著,这些都没有了。真正不执著,就入了阿罗汉的境界,在大乘里面,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像一觉睡醒了,睡觉时候做了个恶梦,那个恶梦就是六道轮回,现在醒过来,梦没有了。但是十法界还是一场梦,必须到不起心不动念,这第二次醒过来,醒过来的时候,实报土现前,十法界没有了,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完全明白了。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如《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句经文很重要,可惜现在《弥陀经》上没有这句经文。我们这里有参考资料,六朝,这南北朝时代,这段是从《佛光大辞典》里面节录下来的。「石刻阿弥陀经条:指于碑面雕刻阿弥陀经。最著名者为湖北襄阳龙兴寺之石刻弥陀经,世称襄阳石经。据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阿弥陀经脱文条」,脱文条是漏掉的,《阿弥陀经》漏了这一句。龙舒增广净土文收在日本卍续一0七册,三七一页下,因为日本印的《续藏经》它分成两段,上下排列,这是下面,有,记得清楚。「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隋朝时候,「陈仁棱所书」,他写的。「字画清婉,人多慕玩」,字写得很清秀,让人看到生欢喜心。「自一心不乱而下云」,就是说《弥陀经》上一心不乱底下还有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接着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现在我们《弥陀经》上没有这二十一个字。

这个底下还有资料,「又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下」,这都是《卍续藏》里面的,第三十三册,一百三十五页下面。朝散郎陈仁棱书碑在(就是现在的襄阳)龙兴寺,「本朝殿撰李公讳友闻,字季益,尝守官于彼」,他做过这个地方的地方首长。「持此经皈钱唐。疏主(元照)得之」,元照法师,「喜不自胜」。这个《弥陀经义疏》就是元照法师的著作,他得到这一段的碑文,非常欢喜。「遂复刊石立于灵芝大殿之后」,最后还是在战争当中被摧毁了,「悲夫!逆推梁陈」,这六朝,宋、齐、梁、陈。「去晋未远」,晋朝亡国的时候就是南北朝。「可验得真」,这就是说明古时候这个本子上有这二十一个字,以后,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经文全是手抄本,手抄本漏掉了,以后依照这个手抄本,漏掉的手抄本,流通下去,所以这二十一个字就没有了。这个石刻的经文应当是很可靠的。

「依此可知,隋代有陈仁棱在碑面刻阿弥陀经,安置于湖北襄阳龙兴寺;宋代元照」,他也模仿刻了《弥陀经》,这个碑「立于灵芝崇福寺佛殿后。现今日本」,这字是不是念筑?这在什么地方?「日本筑前国宗像神社境内」,这应该在日本还存着有,「与此相同之经碑。(阿弥陀经义疏卷下)」。这有这二十一个字的碑文,在日本也有,这很难得。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阿弥陀经》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所以《阿弥陀经》的这个本子有三种本子。现在流通的鸠摩罗什的本子,第二种是玄奘大师他翻译的本子,第三种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两种本子会集编了一个会集本,有三种本子流通在世间。这二十一个字告诉我们,称名就是念佛,念佛能够消业障,诸罪消灭,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要累积善根,要积福德,要多因缘,怎么个修法?老实念阿弥陀佛就行。前面念老告诉我们的一心称念,一心就是清净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清净心。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就能够断烦恼、消业障,就能够增长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就能把它补足,你就具足往生的条件。

「是故阿难一心归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亦如诸已往生者,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故必能满往生之愿」。这些话我们要细心去参究,要用真诚,没有怀疑,深信不疑。我们这一生当中,肯定过去生中亲近无量诸佛,现在遇到这个法门,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我们获得了,关键我们是不是能真信。我们的信心不够,还有怀疑,为什么?还有很多嗜好,烦恼习气断不掉。那怎么办?用持名,一心称名的方法可以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补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补足你就决定得生。

我有没有把握补足?肯定有把握补足。为什么?你真想这样做法,阿弥陀佛加持你,就把你这个缺陷补足。我们得有这个信心,没有这个信心,这一生当中错过了,要知道这一错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遇到,绝不是来生就可以遇到的,没有那么简单。一错过,完全是业力在做主宰,想想我们的业力在六道里头哪一道,人天两道还能得到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用中国这四科做标准来衡量一下,五伦有没有做到,五常有没有做到,四维有没有做到,八德有没有做到?这统统都做到,来生得人身没问题。这个自己可以跟自己打分数,你够不够标准。

用佛法,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肯定没分,都得零分,为什么?「皈依佛,觉而不迷」,我们现在还是迷而不觉,这有名无实;「皈依法,正而不邪」,我们现在还是邪知邪见;「皈依僧,净而不染」,我们现在还是染污,清净心没得到。所以觉正净对我们有名无实,说明我们三皈不是真的,这个一定要知道,不是真的我们受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弘一大师都说过,这是研究戒律的人,教我们形式上的戒应当受,但是自己晓得这是结缘,不是真的得到了。你以为这么一受就是得戒,错了,那你大妄语,大妄语就是地狱罪。是结缘,结缘什么?你可以看戒本,人家不会讥刺你,是这个意思。受了以后怎么样?我再学,我学多少算多少。这些话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不受,戒律你不能看,不准你看,受了戒,这戒你可以看。可以看怎么样?学,一条一条的学,一条学到了,一条就得到了,就得戒了。我真能做到,才算是真的受戒,在今天这个社会假的多,真的少,有几分真实就很可贵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我跟同学们分析,我这样的程度,当年亲近方东美先生,如果用我当年这个年龄,再三十年之前,方先生他不会收我,为什么?差太远了。在我那个时候,三十年前,也就是说我出生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对老师那种尊敬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这样的标准,老师愿意教你。我们对老师的心,凭良心自己想,有恭敬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他就收了,他就肯教我了。那我们想想,学校?学校大概学生对老师恭敬心只有百分之三,那我百分之三十,比学校学生加了十倍。学校得缴学费,我老师教我,我一分钱都没有缴,没供养,那个时候生活很清苦,没有钱供养,老师尽义务。这就是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我们得的利益有限,跟上一代的比,我们没有超过。外面批评说我超过,我自己心里清楚,那是赞叹,那不是真的。

也许是我们的缘分跟上一代的缘分不相同,我这个缘分三宝加持的,自己哪有这种福德因缘,佛力加持的。为什么?现在没人做了,我们一发心,佛都照顾,如是而已。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个老师,跟任何一个老师我都不能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说能跟老师差不多的,只有慈悲,慈悲心真有,念念我都希望后人超过我,国家民族才有救,佛法才有救。如果不能超过我,你没有能力续佛慧命,你没有能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一生当中,小时候吃的苦头太多,过的是流浪的生活,是现在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今天恢复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不容易破除。第一个是根没有了,我们还有一点点根,现在这一点根都没有了。你们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你到哪里去学?现在的社会比我们学佛这六十年前复杂太多了,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人在这个社会上能不受诱惑?那真正能不受诱惑的,我们才晓得这是再来人,是佛菩萨来救世的,否则哪有不受诱惑的道理?这一诱惑,三途去了。这什么?不知道因果才会干这个事情。如果对因果很清楚、很明了,他不会干这个事情。今天不相信因果,你想学也学不到,因为现在社会上认为讲因果是迷信,讲佛法不反对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大善根了。

所以这些事情要清楚,唯有一心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应化到人间来,真正有再来人,这世间才有救,不是真正再来人,没有能力救这个世间,再慈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要成就自己,行,我们自己善根福德不够,念佛可以帮助。真干这个事情,知识不行,不管用,要智慧、要清净心、要定慧,真正定慧才能够拯救世间,才能够续佛慧命。佛学知识不行,常识也不行,真实的德行、真实的功德才能帮得上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