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四集)  2012/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二十四面第六行,我们从当中看起:

「我等遵依佛示,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入于实相,是名敬荷佛恩」。这一句里面讲到三种般若,这三种般若,在大乘佛法里头非常重要,这个名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大乘,这个三般若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名义集》里头所说的,「一者实相般若,二者观照般若,三者文字般若」。我们可以把它跟《金光明经玄义》所说的合起来看。我们先看《名义集》《名义集》上说,「实相般若以理为体。体绝虚假,目之为实;印体表彰,名之为相」。先把实相两个字简单的解释一下,理是一切事相发生所依据的,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桩事情为什么会有,它总有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体。哲学里面称之为宇宙万有的本体,那本体究竟是什么?哲学一直到现在没有定论,每一家都有它的说法。实实在在说跟大乘经教比起来,大乘经教讲得比较清楚。这些哲学家没有接触过大乘,如果接触大乘,这些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我们相信就会有一个具体的说法。

佛法讲这个理是理体,常常连在一起讲,理体是自性、是法性、是真如、是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真相,决定不是假的,也是真心。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依这个理生的,万法依这个体出现的,这个理体就称之为实相、真相。体绝虚假,理体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不是假设的,所以称它为实,只有它是真实的。

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出来了,第一句话说它是清净的,亘古以来一丝毫没有染污。为什么它没有染污?现在我们知道它没有形相它怎么会染污!它没有物质现象,不是物质,它也不是念头,它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我们的六根缘不到,缘不到就染污不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缘到物质现象,换句话说,可以被物质染污,它不是的。第六意识就是思想,思想能缘到精神现象;理体不是精神现象,所以思想也缘不到,精神现象也不能染污它。它不是自然现象,所以自然现象也染污不了它,它真的清净。「本自清净」,这是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第一句话所说的。第二句话讲它不生不灭,没有现象。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整个虚空法界,全是从波动里头发生的。我们看这个波动就是自然现象,从波动里面产生了物质现象,产生了精神现象。这个三种现象,在大乘佛法里头,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波动现象是阿赖耶的业相,业就是动的意思,不动就没有业。业叫造作,动就造作,它造作出意念、念头,从念头造出物质,所以波动是阿赖耶的业相。意念,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说境界相好,底下我们会讲到。

所有一切环境它都有界限,也都有规律,它一点都不乱。最神奇的都在眼前,眼前就叫法尔如是,它本来就这样的。母亲怀孕,神识来投胎,从一个单细胞,怎么会变成这么复杂的身体,这谁在那里主宰,让他每个器官、每个神经、每个细胞都排列得那么整整齐齐,一点都不乱,这是什么?这就佛经上「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无法去想象,你也没办法把它说明。你去想象、说明那是你的事情,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说不出来的,也不能想象的,它就是这样,这叫法尔如是,比自然还要自然。

所以印体表彰,名之为相。这个印体是什么意思?体是前面讲的实相,从实相里头的迹象,这个迹象表现出来、表彰了。印体表彰这一句,就是惠能大师末后一句话「能生万法」,彰是显示出来,你能看得见,你能够想得到,这是什么?这叫相。这个相有意念的相,精神现象,有物质的相,佛法里面讲色法、心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心法就是意念的现象,这把什么叫实、什么叫相说出来了。实就是惠能大师他见性的时候,前面四句讲实,「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如如不动,本自具足,换句话说,它里面一样都不少。具足,具足不可思议,无法形容。

《还源观》上说三种周遍里头「出生无尽」,这就是本自具足。出生无尽,这个理我们想不通,我们也想了很长的时间,忽然想到万花筒。你看万花筒是不是出生无尽?实际东西就一点点,但是你把它转动,你把它转动里面产生变化的图案,永远不可能有两个相同出现,这就是无尽。这个常识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叫无尽,自性本能就是这样的。它是遍法界虚空界,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都在自性里头,圆圆满满。而且自性在哪里?在一粒微尘里头。一粒微尘是非常细小,小到不能再小,它里面有圆满的世界,在佛法讲圆满的法界,一点都不缺。就这一点点,遇到缘的话,它显现出来原来就是法界。法界不大,这一粒微尘不小,一粒微尘跟外面法界完全相同,《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

第三句是从量上讲的,「含容空有」,含是包含,空是虚空,这一粒微尘能包含虚空,能容纳万有,整个宇宙一切事事物物全在其中。这个东西像什么?现在相似的境界出现了,像我们现在用的芯片,你看愈来愈小,大概比小指甲差不多,现在小的芯片里头容纳多少?我们花了一年时间,讲了一千二百个小时都在里头,让它在放映机里面从银幕上放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说的,佛说的晶体很小,肉眼看不见,里面含藏什么?含藏整个宇宙,我们所有的现象都在其中,就是一粒微尘。这叫相!

「亦可以其无相为相」,实相。大乘常讲「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无相从体上讲的,是自性能生,体能生;无不相,无不相从现象上说的,是所生的万象,所生的万法,能大师说的。你说能大师明心见性,是不是真见性?真见到了。这种东西在一千三百年前,谁知道?他怎么就在《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个地方碰上,开悟了,明心见性。应无所住,是无相;而生其心,是无不相。实相般若他碰上,明白了,这叫大彻大悟,这一明白了,一切全明白,没有一样不明白,真难得!每个人悟处不一样,惠能是从这两句经文上悟的,还有很多悟的是另外经上一、二句话悟的,都不相同。这里头没有原因,也就像碰巧一下碰准了,豁然贯通。但是条件是相同的,都要心地清净,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的心,你会碰上,不定什么时候,不定在哪一种形相里头碰上了豁然开悟。

我们凡夫为什么一生一世都不可能开悟,不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无法开悟,什么原因?障缘太多,障碍。障碍是什么?里面起心动念,包括分别执著,这里面的障碍;外面五欲六尘,七情五欲,这个东西障碍你。你怎么障碍?着相,以为这个世界是真的,这世界在一微尘里头不知道。大乘教佛常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不稀奇,我们都懂,芥子纳须弥我们不懂,芥子是芥菜子,就是小芯片,纳须弥,须弥山,须弥山在哪里?在那芥菜子里头。现在我们听这个话,相不相信?相信。我们这个数码照相机去照喜马拉雅山,整个山都照在里面,它就在那里头,不就纳进去了吗?不但纳喜马拉雅山,如果我们到外太空乘着火箭,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从太空扭过头来照地球,地球也在芯片里头。这就是佛说芥子纳须弥的真相。

从前这个真相不容易理解,现在因为科学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很容易了解。要知道全是假的,芥子里面的须弥是假的,芥子外面的须弥也不是真的。假的就等于零,这边假的也等于零,零跟零是平等的,零跟零是没有障碍的,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不是真的。今天科学家也提出这句话,叫零点能量点,零点能量点要用我们此地实相般若说,它也是讲的实相般若,它换了个名词,叫零点能量点。所以自性能生不可得,能生的自性不可得,我们六根缘不到。自性所生的万物,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所生的万法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金刚经》上说了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一合相」,一合相就不是真的。物质现象是一合相,都是极微色聚集而成的,合是组合,离开极微色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切法是什么?缘聚,聚集在一起你就见到法;它散开,散开就没有了。

而这个极微色它有生灭,它不是不生不灭,它的生灭非常快速,我们讲刹那生灭。刹那时间太长,根据《菩萨处胎经》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我们概略的估计,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所以六道凡夫没有能力了解它、认知它。不但六道不行,四圣法界也不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都见不到、缘不到。大乘教里佛常说八地菩萨,八地以上他们全都知道。惠能大师说出这个五句,这个境界是八地以上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把惠能大师看作是初住以上,这不恰当。为什么?他这五句话是实相般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四句是讲实相的体,体是性空,我们讲了它不是三种现象,它真的存在,它真有,为什么说它空?因为它不是属于三种现象,我们六根缘不到。再细说就我们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缘不到,叫它做空。但是后面说,「能生万法」,万法是有,有从哪来?有从性空里头生出来。怎么生出来的?因为它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它本来具足万法。就像万花筒一样,你看只有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片,里面放三块玻璃,它就产生这样的现象。

这里面的图案不是人画的,不是我们预先想象的,不是的,完全是自然的,佛说法尔如是,诸法本来就是这样的。告诉我们,一切诸法本来就是有条有理、有规有矩,一点都不乱;乱,乱是你迷了,迷了才乱,不迷永远不乱。无论在什么状况当中它都不乱,问题就在觉迷,觉称为佛菩萨,迷才称为众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正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有什么好处?有大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我们从心里头把这个疙瘩放下。我们的真心显现,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是定,清净心是禅定,平等是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师第四句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来没有动摇,是自性本定平等,动就不平等,不动才平等。真正到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是平等的,众生跟佛平等,地狱跟天堂平等,无间地狱的众生跟阿弥陀佛都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

所有的境界相都是自性变现的,佛是自性变现的,蚊虫蚂蚁是自性变现的,花草树木是自性变现的,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它怎么不平等!所以这些不平,都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造出来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本身就错了,本身是虚妄,没这个东西,所以它搞出这些东西虚幻的。虚幻怎么解释?我想佛在经教里头比喻,十之八、九都用「梦幻泡影」做比喻,梦讲得非常非常之多,这是个很好的比喻。我们都会有作梦经验,梦醒之后你坐起来想想,这梦从哪来的?去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作梦?梦里头好像都是真的,那个东西它的体、它的根在哪里?科学家讨论这个问题,说梦是下意识变现的,我们能相信。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意识是心想,离不开心想。可是晚上我没有想它怎么就出来了?这就是微细的念头,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极其微细的念头不晓得。

我们能够觉察到是很粗的念头,粗的念头也会在梦中出现,极其微细也在梦中出现,这个也不离自性,也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自性里头没有,它怎么会出现这境界?在梦境当中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以为都是真的。如果在作梦当中豁然明白,我是在作梦,梦中全都是假的,那你在梦中就成佛、成菩萨。为什么?清净平等觉现前,不会被梦境所转,你能转境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跟如来的差别,就是凡夫被境界所转,如来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所以他乐!被境界所转的人苦,能转境界的人乐,这大乘经里头有大乐,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所以实相,这三种般若的根本,它是体,观照般若是相,文字般若是用,体相用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

我们再看《金光明经玄义》,我们对起来看。《玄义》里面说,「梵语般若」,这从梵语翻过来,「华言智慧」。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中国智慧两个字意思比较狭,没有般若那么广,所以不得已还用梵文音译,再加以注解。「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觉」,这句话说得好,《名义集》里头没有讲。圆是圆满,包括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五句话里头的前面四句,圆满。常,常就是不生不灭,如果有生灭那就是无常,阿赖耶是无常的,自性是真常,圆常大觉!这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讲的智慧,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这个圆满的智慧称为大觉。「即此一觉,有三种德」,德是德用,所以称为「三般若」。这个说得好,我们要记住,要常常记住,我们的自性是圆常大觉,我们的真心,你看我们现在变到不觉,圆满永恒的大觉怎么现在变到不觉,迷惑颠倒、无常不觉,变成这个样子。

诸佛如来跟我们自己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他是圆常大觉,我们是无常不觉?从这个地方我们生起真正惭愧心,怎么会搞成这种地步?今天我们蒙佛开示才晓得自己有圆常大觉。这根本不知道,这个世间不知道的人有多少!知道了我们要努力把圆常大觉恢复起来,成佛就恢复。恢复了是不是现在就证得?不是。你本来就有,怎么是现在证得!怎么恢复?经教里讲得很多,说得很细,我们的毛病就是被三种烦恼障碍住。第一个无明,《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没停止,这个要知道,停止就成佛,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就回归自性。起心动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这样的频率在波动。

起心动念就是阿赖耶的业相,从阿赖耶的业相(从起心动念)就变成转相,从转相就变成境界相,转相就是第六识跟第七识。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第六、第七是心想。业相没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想,所以它叫自然现象。有想的这精神现象,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阿赖耶的境界相,物质现象、色相。迷了,自性里面的见闻觉知就变成受想行识,在阿赖耶里头叫受想行识,在自性里面叫见闻觉知。这些都要搞清楚,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来没有说一分钟离开它,没有。大乘教里头,佛给我们讲事实真相,我们要认识它,要认得很清楚,要很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后我们才有办法好好的来调理,把它调顺,顺着法性就明心见性了。

一时顿舍我们做不到,一时顿舍立刻放下,释迦牟尼佛做到,惠能大师做到,在中国没看到第二个。有顿舍的,但是他不是一时,有二、三年的,有十几年的,有二、三十年的,我们在佛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不论时间长短,这个没有关系,开悟境界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现在我们深入了一层,悟入境界是相同,里面习气差别不一样。习气造成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个阶级,圆教,《华严》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等觉,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统统是从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上说的,因此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它真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要说它真有,在这个地位上都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分别执著!阶级是从分别执著生的,他起心动念断掉,分别执著没有了,所以他是平等境界。

那为什么不能说无?真的,每个人妄想断了,不分别不执著,妄想习气没断,每个人习气不一样,有人多一点,有人少一点,这样就形成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是大说的,大分;细分?细分不晓得有多少阶级。小朋友在学校念书,统统都是一年级的学生,平等的,考试起来还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拿的分数不一样。所以细分那就说不清楚、说不尽了,大分为四十一个阶级。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别当真,不要以为真有,也不能以为真的没有,你才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这个叫「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

下面括号它有解释,「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讲经教学特别是讲般若,般若不能讲,以权巧方便来讲,所以讲的人、听的人都不能着相,着相就全都错了。寂跟照分不开,像一面镜子,镜子寂,寂是寂静,不动;照是它作用,外面境界它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说照而常寂,镜子没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是一不是二。这个地方讲非寂非照,不能说寂,也不能说照,为什么?那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这是什么?显中道实相。寂是照之体,照是寂的作用,这个东西你要是真正了解,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头如果是在寂的状况之下,就是定,就是入定。如如不动,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什么作用?照,你什么都明了,照见。

那我们的心不寂?不寂就是心里头有动,就是念头,前念灭后念生,像波浪一样。我们的心水现在有波浪,波浪小,照得比较清楚一点,智慧就大;波浪大一点的时候,照得就很凌乱,不很清楚,智慧就小,就这个道理。所以愈是清净你愈照得清楚,我们跟有功夫的人比,实在讲不是比别的,就是他的心比我们清净,他的波浪比我小,所以他比我高明,就这么个道理。我如果定下来,把所有的杂念东西统统清除出去,我就用照,我不比他差。美国的修.蓝博士到这里访问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记忆,不善的记忆、善的记忆统统清除掉。那个记忆是什么?记忆是妄想、杂念,统统清除掉,心就恢复清净,清净心就起作用,就能替人治病,这是他把他的道理说出来。说你用什么功夫帮别人治病?他没有别的,就是把自己的心里头拉里拉杂东西清除掉,恢复心地清净,他没有到平等,到清净心。我们猜想,他的清净心大概只有须陀洹!就起作用了,如果到阿罗汉那还得了,放下了。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就是认为这个世间什么都是真的,就这一个错觉害得我们生活这么苦。要晓得所有一切全是假的,身体也是假的,你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你的本能就恢复。本能是什么?智慧,实相智慧,智慧德相,德是什么?德是观照,观照般若。相是什么?相是方便般若,这三个都出现。不断的清除,完全清除干净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成佛,这叫证得实相,三种般若都现前。实相般若是自己的本性,真如本性;观照般若是自己的法身、报身;方便般若是自己的应化身,是度众生的,帮助别人的,自受用的是观照。三般若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教学,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二十二年,我们要记住四十九年,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时间。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放下。章嘉大师早年告诉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观照般若,放下是实相般若。佛法的契入,关键就是在看得破、放得下,什么都不要计较。

庞蕴居士是唐朝的,虽然在家居士,这一家人都了不起。他往生的时候叫他女儿出去看看什么时候了,他女儿很灵巧,什么时候,他要走了,告诉他时间还没到。她先往生了。庞居士摇摇头:要我替她办后事!本来他想他往生了,后事让他女儿办,你看看这一家人多自在。就是他,他是个大富长者,把他整个家产变卖掉之后,买了一条大船,所有财产统统装在船上,船划到长江的中心,砸个洞让它沉下去。就有人问他,这些金银财宝你不要了,为什么不做一点好事,去布施给别人多好。他说了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我们就知道,他就是为了留这一句话告诉世间人,好事不如无事,把整个积蓄家财沉到长江底下。为什么?无事成佛,有事还在行菩萨道,哪里能比得上!整个财产统统沉到江里去生活怎么办?编草鞋。从前旅行的人穿草鞋,一双草鞋两文钱,每天卖几双草鞋,生活就够了,什么都不要了。这示现什么?现身说法的,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放下,你看我做出样子给你看,这叫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所以甚深般若他要不是参透了,他做不出来,禅宗的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所以寂照皆非,非寂非照,显示什么?中道实相法尔如是。对这桩事情不能起心动念,不可以分别执著,也就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上面,一切诸佛成佛之道,他完全明了。一切众生,九法界众生他们的业因,种是种种,种种不同的因、种种不同的果报全知道,这样才能普度众生。

第二「观照般若」,我们看《名义集》「观照般若以智慧为体。体是般若,观照是用,体用合说故名观照般若」。这是《名义集》说的,我们再看《光明经玄义》「观照般若,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前面实相是一切种智,观照般若是一切智,一切智是菩萨智慧,一切种智是如来智慧,圆满的智慧。「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理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本来具足般若智慧,在什么时候?一切时、一切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怎么不觉?其实它都在起作用,在眼这叫见,你有没有看见?有看见,那是它起作用。在耳曰听,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触,在意叫知,这是什么?这就是观照。

非照而照,你并没有起心动念要叫它照,它自然的,睁开眼睛就见,竖起耳朵就听,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你的观照般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智照,照见,照见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了法无相。它明明有相,相即非相,知道这些相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智照。六根对六尘境界,六尘境界当体即空,那我们能照的六根也是当体即空,根尘都不可得。这当中还有识,识是什么?识是妄想分别执著也不可得;换句话说,六根六尘六识都不可得,这叫五蕴皆空。这叫什么?这叫见实相。所以自性虽然说不上照与不照,因为六根对六尘境界自然就起照的作用,而「显观照之德」

一切智无所不知,你看般若的体无知,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你问他,程度浅的人他给你讲得浅,你欢欢喜喜;程度深的人,他给你讲得深。他有没有说法?没说法。他所说的法即是非法、非非法,你不能执著他有法可说,错了,相是假相,法哪里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有作用、有用处,用了就别执著。不但是用完了不执著,正在用的时候也不执著,这真的离一切相。过河要坐渡船,到了对岸我们把船舍掉,上岸了,对这个船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执著的念头,这个对的。还没有到彼岸,还在水当中坐在船上,对这个船也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支配的念头,那就更对了。这些都是日常事,都是平常事,般若在哪里?在日用平常、在穿衣吃饭、在家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般若。菩萨的生活就是三种般若体现,圆满体现。所以,一切智就是我们讲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真谛,无所不知是讲俗谛,真俗是一不是二,圆融!

第三,《名义集》里头说,「文字般若以音声言教诠提为体」。音声、言教是工具,诠提,诠是圆满真实的意思,提是提示。这是说佛讲经教学是实相般若,全是实相般若,用言语音声提示,这是教学之体。释迦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以这个为理体,就是说他这些话从哪来的?他这些道理从哪里来的?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是自性般若智慧流出来的。自性般若智慧就是实相般若,这一句实相为体,从实相般若里头流出来的音声、言教。「文字非般若,何以名般若」?将这些音声,像现在讲经教学,我们把它录像、录音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把它写成文字,做为书本来流通,这就是用文字。这些文字你看了之后能生智慧,这就是文字般若。这些文字能诠提般若,能将实相般若用文字显示出来。「因中说过说果」,过是过去、未来,果是果报,过去世的因有现在的果,现在的果又是未来世的因,来世的因,互为因果,源源不断,在这个里头体现到智慧。

《金光明经玄义》里头,第三讲「方便般若」,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字般若,文字是属于善巧方便。「方便,犹善巧也」,也就是讲的善巧。「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名为方便,即道种智」。道是道理,无量无边这一切法什么道理而成就的,种是种种,种类太多太多了。每个法里头也不是一个道理所现的,许许多多道理,佛法叫因缘,无量因缘起一法,一个因缘起无量法,无量因缘起一法,菩萨统统知道。

下面括号里一个小注,「非寂而寂者,寂谓寂静,以寂静故,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你要想智慧现前先要修定,寂静是定,定才有智慧,定不下来没智慧。所以学教以为我读很多书,我就什么都知道,那是常识、那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不学你就完全晓得,你所了解比学的人更深、更广。为什么?智慧现前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戒定慧重要,你才会承认,你才不会把路走错了。今天走错路的人有多少?真的是无量无边,不走老祖宗的道路。而且一个最大的错误观念,认为老祖宗比不上现在人,认为现在人有智慧,老祖宗没有智慧;现在人有科学,老祖宗没有科学。殊不知老祖宗的科学比现在高太多,为什么老祖宗知道,不向科技这个方向去发展?因为向科技发展会引导人争利,就是今天现前这个社会。老祖宗不走这条路走道德,宁愿不要这些科技的方便,一生过太平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细心想想,老祖宗选择这个道路,跟现在人选择科学技术道路,两个比较一下哪个好。细心对比你才知道老祖宗有智慧,不会鲁莽;有道德,没有自私自利。人应该随顺性德,生活在伦理道德之中,这个人有幸福。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起心动念多替别人着想,少为自己着想,世界永远是安稳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真善美慧。所以戒定慧三学,随着佛教传到中国来,儒家接受,道家也接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真学问,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决定不是知识能够相比的。我们对这桩事情知道得太迟了,到晚年才知道。这些话年轻时候听说,但是不懂,所以没有认真学习,如果真听懂了,我们就会真做,没听懂。老人,上一代这些老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诱导我们这些年轻人,但是这些年轻人善根不够深,烦恼习气很重,听懂了,好像是听懂了,不是真懂。

所以章嘉大师说的一句话说得好,是不是真听懂要用行动来做标准,就是说你有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说明你没有听懂。真听懂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哪有不肯做的道理!这个话说得好。六十年前说的,那个时候我们听懂了没有?没听懂。现在懂了,过了六十年才懂,懂了,迟了。所以现在我这一代,把这些经教讲给年轻人听,比我听老师教我的时候,讲得清楚、讲得仔细。希望你们真正懂,真正回头,马上就干,底下一代就超过我了。心量要大,希望下一代都超过我自己这一代,再过个三代、五代,传统文化就复兴了。决定不能有嫉妒心,不希望别人超过我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灭佛法、是灭传统文化。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三、五代下来就完了,断掉了。

关键就在这一念,一念私心不希望别人超过我,我灭佛法,灭佛法果报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之后,你从阿鼻地狱出来,得什么果报?无论在哪一道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糊涂!一个人愚痴糊涂,当然造罪业,所以到人间来时间不长,又回到恶道去了。这样的来来去去不知道干多少次,没法子计算的。人不能造这个罪业,这罪业太重!我们想自己提升,要帮助别人提升,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障碍别人,完全是障碍自己,这个道理要参透。永远存一个心希望别人比我好,这就对了。所以心地清净,智慧自然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然聪明,自然就放下执著、放下占有,你就得清凉自在。所以以寂静故,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缘聚就生,缘散就灭,假的不是真的。「性本空寂」,没有自性,只是缘聚缘散而已,「以显方便之德」

「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八万四千法门,「发起一切众生善种」。方便般若是为别人的,不是为自己的,观照是成就自己,方便是成就一切众生。所以别人有优点要赞叹,别人有缺点不但不能放在口上,更不能放在心上。为什么?放在心上你的心被染污,错了;放在口上,你造恶业。记住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如何让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生起善种?这个善种就是善根种子。三种般若,我们就学到此地。

后边还有五种般若,五种般若前面两种,实相、观照跟前面所说大致上相同。这是出自《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我们把它念一遍。「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这三种说法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不难懂。般若之体,前面我们讲般若之体,讲过什么叫实、什么叫相,讲过自性、性体、真如、本性、实相都是一个意思。「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无论是真是妄都是空寂,真实的是空寂,妄,外面的假相也是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是空寂,你就见道了。

「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就智慧起作用。「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不是没有作用,在一切作用当中,不着相就是观照般若。《般若经》上给我们说了不着十种相,这是举例子,十种代表一切相。完全用清净平等觉,那就是真心,那就是实相,用这种心生活,用这种心工作,用这种心待人接物,你就是菩萨。在生活当中体验出来了,在工作、在处事待人三种般若统统现前,这是佛菩萨,真正是清净平等觉。即用,即体之用,即用之体,体用不二,体用一如,这是自受用。

第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诠是说理圆满,言语可以把这个理讲圆满,文字也能把这个理说圆满。「般若是所诠之法」,就是这个文字里头有圆满真实之法在其中。「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佛所说的一切经全是文字般若。

第四个是「境界般若」,这个界就有界限,譬如一个国家,在中国东面是东海,是界限,西面是葱岭为界限,这叫境界。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有它的界限。另外一种,我们契入,譬如学习经教,契入经教程度的不同也是界限。像读书,小学有小学生的界限,中学有中学生的界限,一年级的界限跟二年级界限不一样。般若亦如是,也有浅深不同,所以,境界是一切诸法的境界。「谓境无自相」,这些境界相从哪来的?「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用智去看能看到它的真相,一切诸法,根本智见它的体,性空,了不可得。用后得智看它的事,看它的相,看它的作用,这些相是幻相,看穿了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括号里头有个简单解释,「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根本智。「后得智者,谓证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你证得根本智,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然后你教化众生种种方便,或者说种种文字,那叫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

第五种叫「眷属般若」,眷属这里举几个例子,很多,像「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合起来是四加行。下面,「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都是佛在经上常说的。「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与观照般若有关系,所以称为「眷属般若」。括号里头有简单的解释,「暖者,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这是四加行,加行位人。「未得智火」,智火没开,「烧烦恼薪,已见暖相」,还没有办法,智慧没开,没有断烦恼,在将断未断的时候暖相现前。「顶者,观行转明,如登山顶,皆悉明了」,这是比喻,你到达山顶,比前面暖高了一层。「忍者,即忍可之义」,忍是承认的意思,肯定的意思。「于苦集灭道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对于佛所讲的这个道理明白、懂得,认真去学习。最后一个,「世第一者,于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也」,没有能大彻大悟,没有能明心见性,知道佛法殊胜,在世间法里确实是第一。

下面是三学,加上这个是五种解脱,戒是戒律,定是禅定,慧是智慧,「解脱,解缚得脱」,缚是烦恼,烦恼真正放下,脱是脱离生死轮回,「自在之谓也。解脱知见者,知谓智也」,后得智,「见谓眼也,智眼照了诸法皆空,无有障碍,得其自在也」,这叫解脱知见,属于眷属般若,略举这个几种。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