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六集)  2012/7/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零九页,从第一行看起,「谕眷属和敬」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世界的和平,必须求之于国家跟国家的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之和,在古人,中国古时候说,必定要在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所以家是国的根本。在中国过去古老的社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相当中国周朝时代。周朝建国距离我们现在三千二百年,孔子出现在春秋,孟子出现在战国,那是周朝的晚期,末期五百年,释迦牟尼佛也在这个时代,印度跟中国都没有统一,都是属于部落的国家,所以小国。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周朝那个时候有八百诸侯,诸侯国就是八百多个国家,以后秦始皇统一,许多这国家就变成县市、大的乡镇。国跟家关系非常的密切,家治好了,国家自然稳定和谐,社会会繁荣而成为太平盛世。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这个家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国治、天下平,起了这么大的作用。

家庭是由夫妇结合建立的。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业需要人口,工作的时候,人多好工作。中国人对于产业重视恒产,恒产就是土地,它不会变动。房屋都会摧毁掉,唯有田地会长久的存在,所以重视田地、山林,以这个为产业。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五代同堂,我们就想这个家有多大!老祖宗他们兄弟这一辈,每一个兄弟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五代当中你就能够看得到,一般人口都在三百多口。三百多口人家,子弟大概就有六、七十个人,这是要学习的、要读书的,所以家庭有子弟学校。除了教育自己家的子弟之外,有时还有亲戚,如果这个家学办得好,很多人都想来学习。我们在《义田记》里面看到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贫穷人家没有能力读书的,他办义学。义学还是私塾,聘请好的老师,能够造就的这些孩童,都非常认真来教,替国家培养人才。这个人一生做好事,自己生活非常节俭、廉洁,家里面也是很穷,读书的时候在寺庙。

寺庙对于中国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寺庙里头有藏经楼,不仅是佛经,儒释道的典籍统统收藏,所以寺庙跟读书人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读书人在那个时候找不到书,几乎在宋朝以前都是手抄的、手写的卷子,自己要书一定要去抄。宋朝发明了印刷术,流通的分量也不是很多,我记得我们在家乡小时候还是要抄书。到哪里去找书?也是到寺庙藏经楼,就等于图书馆一样,那个地方的书籍比较齐全,收藏这些典籍。大户人家也有藏书的,但是分量比不上寺庙。所以读书人到寺庙主要去学习,那个时候出家人确实都有能力教导,儒释道三家都通,所以出家人做了义务的老师。

家庭组织,夫妇有别。先生对外,负责家庭生计,也就是家庭的生活,丈夫工作要把这个担负出来;妇女相夫教子,相夫是管家,她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底下一代教好,所以叫夫妇有别。别是不同的任务,一个是家庭经济生活,一个是培育下一代,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比那个生活还要重要。所以中国妇女在古时候跟西方人不一样,她有很崇高的地位,家人没有不尊重妇女的,不尊重她,怎么能够对得起祖先?因为她要培养下一代,责任非常重大。一般知识分子,不一定他念过书,他没有念过书,他懂得这些道理,这是什么?老人讲给他听的,不是从书本上学习的,他懂得,懂得胎教,懂得扎根教育,给婴孩做最好的榜样。这是过去的父母,做父母的他明白!

家庭要兴旺,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所以家庭里面和睦比什么都重要。要达到家庭和睦就必须要学习忍让,学习谦卑,学习尊重别人。所以家族辈分非常严格,晚辈一定要尊重长辈,年幼一定要尊重年长。大家庭里面的家长他有权威,等于他执法,家人犯的有过失,处分在祠堂里面,也就是在祖先的面前,家里面有规矩。我们看家谱,每家家谱都有它的家规、有家训,这都是后人必须遵守的。中国是把孝道摆在第一,祖宗的教诲不能违背,所以六亲和睦。『父子兄弟夫妇』之外,这算『亲属』,堂兄弟这是一家人,族兄弟这一家人,表兄弟这是外亲,都要相敬相爱,这一家才会兴旺。要读书、要明理,妇女纵然不念书,要常常听讲,讲伦理的故事,讲道德的故事。在古时候确实有这些从事于传播教育的艺人,跟现在的艺人不一样,说唱艺术。这个大家族家长知道他能讲些什么东西,请到家里面来住半个月、住一个月、住三个月,给家人讲这些故事;多半是历史故事,孝悌忠信的故事,礼义廉耻的故事。所以那个时候没有进学堂念书的人都懂得、都明理,他用这些方法来弥补,做为补充教学非常成功。这些都是属于家教!

决定不能有怨恨、不能有嫉妒,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小孩从小父母带他,就要把心量拓开,起心动念常常想着别人,好吃的东西、好玩的东西不可以据为己有。同辈分懂得相让,对长辈都知道尊敬,这个家庭它才会兴旺。这些我们现在也要学,学会了,佛法讲你的法缘好,广结法缘;在世法里面说广结善缘,不跟人结恶缘,结善缘。在佛法里讲要结法缘,法缘跟善缘事是相同的,理不一样;法缘是清净心、是平等心,世缘是爱心,这就是里头有情执,世缘。法缘没有情执,这就涉及到空慧。了解事实真相,对一切人应该要尊重,没有求回报的心,完全是义务,这是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做的。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兄弟姐妹,年龄跟父亲差不多的都看作父辈,伯伯、叔叔,跟自己儿女年龄差不多的都看成晚辈,一家人!

前面这四句话,末后两句很重要,「应当和敬,不和成怨」。特别是言语之间,如果心量狭小的很容易结怨。结怨自己并不知道,所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把你的话解错了,他怨恨你,我们自己还完全不知道,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这个例子很多,历史上记载的就很可观,引起到后来的冤冤相报,往往很悲惨的结果,都是言语不谨慎。

『敬爱』,「指恭敬与慈爱」,敬爱的心怎么能生得起来?真的要从小去培养。现在人,我很想敬爱,敬爱的心生不起来,不知道人跟人的关系,不知道人与人的恩德。尤其是父母的恩德、圣贤的恩德(圣贤是大公无私)、佛菩萨的恩德,不学真的不知道。受父母的恩德,如果没有人把这个东西,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讲透,我们没有感觉。所以古人说养儿才知道父母恩,到你自己养儿女的时候,你对儿女那种关怀,那种无微不至,才知道自己小时候父母怎么对我们的,你才能在这上体验到。如果不知道反省,你自己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对你的那种爱。

老师对学生的照顾现在看不到了,我们很幸运,抗战时期做过流亡学生,国家收我们,国家办学校专收这些流亡的学生,没有父母照顾的。这个学校是国家办的,费用是国家拿的,不但不缴学费还管吃管住。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要把父母的责任肩负起来,我们看到老师对我们的照顾,在日常生活当中超过父母,感恩!晚上睡觉,老师夜晚有值班的,夜晚一定有两次巡逻,看学生睡得怎么样,有些睡得不好,被子都踢掉了,老师半夜给他盖被子。对于生病的照顾,那我们亲眼所看见的,所以对老师非常敬爱,老师照顾学生,真的跟照顾儿女一样。这是个特殊的时代,才有这么个学校,我们的校长,校长带头,校长夫妇爱护学生超过他自己儿女,学生服了。一年有那么个几次得到这些救济的物资,分量不多,老师分配。学生离开父母,还跟父母有通信的,有时候父母寄点零用钱;有些完全没有的,那这些同学就受到特别照顾,有限的物资先让他们分。学校学生虽然不多,只有一千多人,同学都分到了,才有他自己子女的分;如果同学还有没分到的,他的子女决定得不到,这我们看见的。老师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

我初到台湾的时候,同学们组织一个校友会,登在报纸上我看到。我到时候到那里去看一下,不少同学,那个时候在台湾大概将近有三百人。校长周邦道,以后他在考选部担任政务次长,就是第一副部长,这公家给他装了电话,他是公事用这个电话,私事不用,私人的事情他到巷口打公用电话。国家给他装电话是公事,不是给他私人用的,所以他的儿女在家里,外面打电话进来可以接,不能打出去,你要打出去的话,得要到巷口去打公共电话。他儿子跟我们都是同学,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他说老头子都搞成这个样子,给你用的,这不都可以用吗?不行。公家配给他有轿车,他上班、公事他坐那个车子,私事他坐巴士,他不坐那个车,绝对替公家节省汽油。确实我们真是闻所未闻,不是他儿子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官员现在社会到哪里去找?我们对这个老校长佩服到极处,没有话说。同学聚会的时候,校长一定要我坐他旁边,因为我出家,同学当中出家只有我一个,他也学佛,所以一定要我坐他旁边。真难得,你看那种廉洁!待遇并不很多,自己生活非常节俭,把钱省下来寄给家乡,还有兄弟姐妹,帮助他们,虽然不多,他尽心,心到了。他的故事,我们学生非常受感动。老人在世,每年校庆这一天我们都聚会,都非常希望看看他、亲近他。老人不在了,我们这个校友会好像也解散了,没有人再能召集。那个时候学校真的是个大家庭。

要真的,这恭敬心怎么生起来?没有看到榜样,没有真正的事实做基础确实很难生。尊师重道,我跟方东美先生没有关系,只是知道他是同乡,接受他的教诲,学术上不管怎么样,人格感人,那种真正的爱心出自于真诚。失学多年想学一点东西,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在他家里面,我们受感动。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很清苦,待遇很微薄,对老师真是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有人补习还有收费的,这个完全没有,热心教导,在现在这个社会可遇不可求。以后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也是每个星期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每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从哲学正式进入到佛学。老人往生之后,我辞掉了工作专心学佛,由朱镜宙老居士、忏云法师两个人介绍我认识李老师。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慈悲,照顾得也是无微不至,我们一生感恩。感老师的恩就能感佛恩,今天展开佛的经教,看到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能真听懂、真落实。把我们听懂多少要用到多少,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上你真学到了。所学非所用,你没有学到,真学到哪有不会用的道理!章嘉大师早年教我,你没有能够落实,不是你不懂,就是你懈怠,你为什么没做到?大多数的人真的没听懂。听懂的人,如果习气很重,也是个障碍。

我们真想学佛、真想能做到,怎么办?努力去学,学的时间长了,这讲薰习,长时薰修,长时间的薰修,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他就做到,不是勉强,完全出自于自然。先学还当然都是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时间久了,不能间断,不能离开佛经。佛不在世,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展开经卷就是面对佛陀,求佛菩萨加持,让我们真正能够懂得佛的真实义。开经偈上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真实义往往跟我们的习性发生冲突,我们染上这些不好的习惯,这个都要长时间去薰习,慢慢的毛病都能够改过来。自己要真诚,要勇于改过,要学着真正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关怀别人,才能够逐渐体会到佛菩萨的真实义。贪瞋痴慢疑,一定要认清楚这个东西是毒,真的是毒,统统障碍自性的智慧跟德能;换句话说,决定要远离。佛劝我们远离,不劝我们,我们也要远离它,绝对不是好东西。杀盗淫妄,你真正了解因果你就会被吓住,不敢造作,它有报应的。明白因果自然就能够忍受,开始是要忍受,逐渐根扎牢,懂得多了,善心出来,这些烦恼习气自然就消除,自己能感受得到,逐渐逐渐轻了,真看破、真放下。要过佛菩萨的生活,纯净纯善,世间这些恶念恶行自然淡薄了。

『有无相通』,不仅仅是对家人眷属,如果有能力要照顾邻里乡党,你照顾的人愈多你的福报也愈大,你的心愈清净境界也会提升,所以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爱护众生,真正爱护、照顾众生,第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觉悟,那叫真爱护。释迦牟尼佛的爱护从哪里表现?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停止,这是真正爱护。所以布施,经教里说得太多了,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大乘经上佛说,即使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物质,物质给你带来世俗的福报,不能让你开悟,不能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布施功德不大。为人说四句偈,虽然是小事情,甚至于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这都是布施。我们念佛他听到,听进去了;我们的形象他看见,他看到我们是个学佛的人,阿赖耶识里头落下佛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现在不起作用,来生后世,乃至于无量劫之后,他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会帮助他往生成佛。这个法布施的价值就太大太大了,我们要知道,知道利用善巧方便。布施的心真有,不断,遇到缘真干,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绝不求果报。

『无得贪惜』,对于财、名利没有贪心,财布施、法布施没有吝惜,这个样子才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言色常和』,「言」是言语,「色」是我们今天讲的态度,仪态要柔和,要令人见到的时候生欢喜心,佛门这句话常常用弥勒菩萨来代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都是造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真有这个人,《高僧传》上有。南宋,他跟岳飞同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蒋总统的家谱里头有记载,宋朝那个时候,他们的祖先礼请布袋和尚,在他家里接受供养两个月,家谱里头还有这个记载。所以有人说,供养弥勒菩萨两个月,出了两个总统。布袋和尚,我们在《高僧传》看他的传记,不知道他姓什么、名字什么,不知道,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出现在奉化这一带到处化缘,背一个大布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化缘,人家给他东西,他都放在布袋上,背着就走了。他圆寂的时候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之后,他真走了,大家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化身。这个人见人一天到晚满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心量大。所以在中国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他的像,这个表法非常明显,笑面迎人,能包容万物,绝对没有看到他跟人计较的。《传记》里头有写,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佛法,他也不说话,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手张开,人家说这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走了,一句话不说。这佛门知道叫放得下,提得起。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该提起的时候要提起,不能搞错了,该提起你放下,该放下你提起,就大错特错。世间法要放下,弘法利生的事情要提起,很有味道。布袋和尚非常受人欢迎,「言色常和」,他做到这一点!

『莫相违戾』,跟任何人都和睦相处;换句话说,跟任何人不会发生冲突,真正是「当相敬爱、言色常和」。大乘教里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布袋和尚做到了,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所以在中国寺庙,这个建筑都是表法的,不是随便建造的。山门,一进山门,弥勒菩萨在天王殿坐在当中,面对着大门,进来的人第一个看到他。天王殿是表法的,是个教室,你想进入佛门一定要学弥勒菩萨,能包容一切、能忍辱。能包容、能忍辱,能以欢喜心对一切众生,这是你入大乘之门必须具备的条件。进门两旁边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这护法神,护谁的法?护自己的法,这个一定要知道。我进这个门这护持我的,你进这个门是护持你的,他教你怎样护持自己。东方持国天王,表法都在名号里头,持国,我们引申这个意思,我如何持家,保持我这个家兴旺而不衰。再往前面看,如何持身,如何保持精进不退转,他教你这个。所以持国天王里面含的意思,表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这个意思。

修身在正心,心要正;正心在诚意,意要诚。诚意要智慧,智慧要放下,这些物欲不能放下,智慧不会现前。所以格物,格物是放下,物是欲望,物欲,放下物欲,这叫格物。格是格斗,不是跟别人斗,跟自己的欲望去斗,放下欲望就对了。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你的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物格而后知至」,智慧现前,智慧现前意就诚,心就正。这个时候中国老祖宗讲的这些德目,我们把它总结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都很容易做到,你不会违背,这就持身。自己能做到,你就影响这个家,家就能齐;自己没有做到,不能产生影响。所以这是日常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生活就是教化众生,它是一体不能分开的。末后这一句尤其是重要的教诲,「莫相违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要和睦,决定不能有违戾。

我们把注解念一遍,「敬爱者,指恭敬与慈爱。憎嫉指憎恶与嫉妒」,憎恶,我们现在一般讲讨厌,不喜欢这个人。「有无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言色,言语与面色。违戾,违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我们常讲心狠手辣。《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就是经中所讲的和颜爱语。「以上劝和」。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把它做到,为什么?六和敬的基础在此地,这个做不到,六和是假的。

六和这是佛陀对所有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所要求的。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用现在的话说,一家人一定建立共识。大家庭有发号施令的,那是家长,家长一定推选出来的,多半都是祖父辈、曾祖父这一辈,年高德望,大家听他的话。有德行、有智慧、有经验,推选这种人做家长,全家听命于他。家里头家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家教疏忽了,这家就会败、会亡,所以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教育,道理就在此地。人是教得好的,不能不教,教他就明理,不教他他就迷惑。教什么?决定是圣贤之道,真实智慧。有共同的认识,这建立共识,下面就是规矩,「戒和同修」。这个戒是家规,《弟子规》是一般家庭里面共同必须要遵守的,里面只说了一百一十三桩事,那是每个家庭必须遵守的。这个东西的来源,是朱夫子的《童蒙须知》,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里头有。除这个之外,每个家庭还有它自己定的规矩,一定要遵守的。因为每个家庭,他们所学的不一样,从事工作不一样,所以各家有各家的行规。你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你必须要遵守。底下是「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意同悦就是欢喜,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帮助。末后「利同均」,一切享受是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所以大家庭与性德相应。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那个福报大的,除自己生活之外,完全要归公,是家庭的。这中国人家的制度,个人没有私财,是你家里有,家里头每个人生活都是一样的,平等照顾,特殊需要一定全心全力照顾你。所以家是一个人一生的保障,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家是你的支援,是你的后盾。中国古人他有依靠,家是他的依靠,这最可靠的,家负责育幼养老,小孩能读书、能栽培的,家是全心全力栽培他。

团体,家是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算是一个小团体。三皈依里头说,「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所有团体里面,出家人团体最值得人尊敬,为什么?它和睦,可以给一切团体做好榜样。今天这个团体没有了,两个人相处都意见不和,都做不到。佛经上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地方出现一个六和敬的僧团,就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六和这么难?问题是在每个人不肯放下,这就难了。你今天教谁,谁肯放下?中国古时候这个家庭为什么容易放下?他从小教的,从出生就教你要让,不能争。你看现在的教育,从幼稚园就教你竞争,一定要比别人强,这就什么?和就没有了。所以今天这个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它没有和,它只有争,争很辛苦。

竞争的这个时代,佛法在这个环境里头,它不能生存,没有人愿意接受佛法,因为佛法叫你让,佛法是损己利人,竞争是损人利己,完全是相反的。这是眼前的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我们要把它带回,回归到性德,那有一定的难度,能不能回头?当然能,需要时间。时间不是一代,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把老祖宗东西丢掉了两百年,至少八代,我们要恢复也要八代,也要两百年。这个要志士仁人很有耐心,先不能让这个灯灭掉,一代一代相传,我们相信五、六代之后会发扬光大。我们守住这盏灯,要小心谨慎,这是无量功德!别人不做,我们做,志同道合人数不拘,真正在一起做,从一个小村庄做。我们上个星期,深圳有一个喜乐之家,是以七个家庭他们发心修六和敬。七个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也推选出一个家长做总管,不容易,每个人把自己的私财统统奉献出来,这点就很难做到。真正做到,这些人菩萨示现,把我们中国过去传统的家做出来给大家看。中国以前是有血统、血缘关系,现在他们没有这个关系,他们完全是佛法,大乘佛法,佛门弟子,道义上的结合,智慧的结合,做好了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做成功了,也可以到联合国去发表,让全世界人看到,你看人这样活在世界上,多幸福、多美满,何必要你争我斗?和睦相处,大公无私。

像这些理念,这不仅是理念,在中国已经做了几千年,只是最近两百年我们疏忽,逐渐远离老祖宗。真正中国这个家断绝是二战之后,二战时候有,二战之前我亲眼看到。抗战胜利之后,我回到老家看不到,没有了,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伤心的一桩事情,把我们文化的根拔掉,这是我们最大的损失。有这些人发心把它表演出来,好事情,他们来见我,见我,他们问到家庭经济生活,问我怎么办?我说家庭一定要有生计来支持你,最好的方式农耕。你们这一个家庭,能够有二、三十亩地,自己耕种收成,生活就有保障。今天中国的政策,我听说是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这个想法好,很合理。你们组成的家庭这是文化,如果在旅游区的话,你们这个家族可以让人家来参观,全世界人都来参观。你们自己就可以经营一个小的,就是自己家,自己家多盖几间房子,他们不要住旅馆,来的时候跟我住在一起,费用不要定,随他自己。我觉得那收入就相当可观,你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农耕是根本,至少要有几亩地,不能种粮食也得种蔬菜,素食,完全提倡素食。

这是好事情,都是值得让社会大众来观摩,来学习,看看中国过去传统那个家庭。我劝他们多看看过去的这些家谱,家谱里面记载都很详细,多看、多学习,好的地方学习,不好的地方改正,真有志同道合的,这样做幸福!特别是对老人,中国老人常说「落叶归根」,归根干什么?回家享福。中国人这个思惟跟外国不一样,中国人童年严守规矩、严加管教,根扎得好。三岁看八十,三岁,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扎下去这个根,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根深蒂固,伦理道德的根。私塾就是家学,决定要有,课程怎么教法这得研究,老方法好。年老的时候不能再工作,退休了,落叶归根回老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中国人你看小时候严加管教,品德的修养,做人的道理,中年奉献给社会,老年享乐。外国人恰跟中国全颠倒,小孩享乐,儿童的天堂,大人完全随顺小孩,满足小孩的欲望,中年人的战场,老年的坟墓,这外国人。中国人是颠倒,享福是在晚年,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我希望他们那个家庭能把这做出来,也得要办个私塾教小朋友,要办一个养老院不对外的,自己家族的老人。

现在不做样子给人看,没有人相信,都要把样板做出来。中国从前的家庭,做个样板出来,可以给全世界人来参观,看看中国古文化。如果再有这些专家学者来指导,古时候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都能够做出来,那是一套中国活的五千年历史。你来看,汉朝什么样子,能够再往前推上去,尧舜是什么样子,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曾经出现过太平盛世,真正把它做出来,这非常有价值。在现代讲观光旅游,这价值很高,到中国来看一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到这边来尝试尝试,多住几天,过我们同样的生活。我相信外国人喜欢好奇,这种文化旅游决定会兴旺,肯定会带动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希望这个,不求财富,只求收支平衡,就会做得好,做到尽善尽美,向全世界去推广。

再看底下这一段,「谕心诤成怨」,这是教诫我们: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对于这个事情要看破,人与人之间业力不一样,夫妻有时候还吵架。现在离婚很平常的事情,古时候没有听说过离婚,离婚那是非常大的大事,说明什么?说明那个家家教有问题,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婚姻是非常隆重的,人生第一桩大事情,考虑非常慎重,结合在一起就是百年和合,哪有分离这桩事情!现在的婚姻是儿戏,人对于人伦完全丧失掉,所以现在最严重问题是什么?人不知道自爱,不自爱就决定不会爱人,人自爱决定会爱别人。早年我跟方东美老师,他常常告诉我,学哲学的人,这个哲学你能够到达什么程度,完全看你的爱心。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没有爱心的人不能学哲学。爱自己,爱自己实在是为了爱别人,为别人做出爱的榜样。所以什么都得从自己着手,帮助别人先爱自己,爱自己才能够发愤,佛家讲的精进,求智慧、求道德、求能力,为什么?为大众服务,这服务是无条件的,这个服务是不求回报的,这真正自爱。

人与人的关系,大乘佛法讲是一体,比一家还要亲,是一体。人要自爱,他的生活一定谨慎,他要保养他的身体,为什么?每个器官都要爱护。暴饮暴食伤害身体,伤害肠胃,这就是不自爱。中国古人讲,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为什么?睡眠的时候,让你的肠胃有休息的时间;晚上吃太多,它还得工作消化,你就不爱惜它。所以对我们五脏六腑都要爱惜,不能让它有过分的工作,现在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古人说的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慎,不知不觉得罪别人,结下冤仇不知道,到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饮食不懂得节制,伤害身体。现在这些没人教,在从前家庭老人都教,老人经验丰富,所以家人在一起都学会了,都懂得,这养生的一些知识都有,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可怜没有家,从前有家有教,家没有,教也没有了,人真的是自由、解放。人到自由解放的时候,最后跟禽兽差不多,禽兽没有家,自由解放。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人接受教育,禽兽没有接受过教育。

中国古人有智慧,知道教育重要,几乎在历代,我们细心去观察人的一生为什么?就是为教育。到老了,老了一举一动表现的是身教,还是给晚辈做榜样。刚才我提到的,我们周校长周邦道先生,晚年人家请他到考选部去做政务次长,你看他所表现的他在教,教人什么样的一个公务员才尽忠职守、认真负责,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做出样子给人看,这是修善积德,佛经上讲的「断恶修善」,那种浪费国家的资财是罪过,那是人民的血汗。连公家的电话都不浪费,私人的事情不用它,从这些小事你去看,大的当然更没有问题,这人会贪污吗?不可能。这个人做事能不负责吗?点点滴滴都是大公无私,对人真爱护,爱护里头没有私人关系、没有人情,这事才能办得好。

早年抗战时期做校长的时候,我们看他对待学生,真的比我们的父母还周到,真关心、真照顾,我们一生感激,老师夫妻对学生的爱护确实超过父母。你说学生在学校念书,能不用功吗?不用功怎么对得起老师!这种道德的摄受力感人最深。这是我们大众的典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儿子在我们面前说他爸爸傻,他一点都不傻,他在积功累德,果报在来生。占这些便宜的,那叫真傻,假公济私占些便宜认为这是好事,不是好事,果报在三途。周老师的果报,他不念佛、不往生肯定在天道,一生所累积的功德。我们一定把它认清楚。

这段经文,我们看注解,『或时心诤』,「诤」,通常作竞争的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诉讼,所以争讼常常连在一起。《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事情常常有,什么原因?从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不懂得忍让。认为什么?忍让就吃亏了,决定不肯吃亏,一定要争在前面不肯落后。所以这一生当中苦难在所不免,纵然是居高位、得大富,他也不快乐。跟我们小时候受教育完全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小朋友在一起玩,都不许竞争,要学忍让、要学吃亏,不怕吃亏,吃亏有福,老人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跟人争过,在学校念书那么多年,我不跟同学争。我的考试大概差不多都是我第一个交卷,我一算六十分,再加几分,六十六、七分我就交卷。所以老师都笑我,为什么不做了?我出去玩去,及格就行了,年年及格。

我小时候记忆力很强,所以书不需要温习。我听课的时候非常注意,那一遍听下来足够应付考试。我把我的时间放在图书馆里头,读我喜欢读的书,所以我的知识一般同学不能相比,我看的书太多了。我不在乎分数,我喜欢的东西,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喜欢作文,念初中,我的作文一篇不会少过一千字,很多时候都会写到二、三千字,喜欢,这个分数就拉得很高;不喜欢的东西,数学不喜欢,我会做。所以我跟我的老师讲,同学做不出来的,我到黑板上去做,我能够做出来,我就不要交练习簿。老师跟我就有这个约定,所以我不要交这个作业,老师同意的。在南京念书老师是我班主任,他特别喜欢我。不要浪费时间,所以我在课余读的东西很多,知识的面很广。

在学校做学生头,那个时候的学生头会惹以后的麻烦。国共抗争的时候,国民党以为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以为我是国民党,两面不讨好,但是我们很守规矩,我们不作乱。学生时代就好好念书就好了,所以什么游行示威我绝不参加,我也不喜欢同学参加,所以我学校老师对我很好。我们有学生自治会,学生有组织,各个学校举行这示威活动,我们学校派四个代表就行了,学校照常上课没事。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校风在南京摆在第一。那些场面去应付就好了,不要妨害我们读书,不要妨害我们正常生活。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这个观念都很正确,老师们都很欢喜。

所以争,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是决定不能避免,没事他都来找事,那有一点把柄就免不了口舌。这个事情,我们在一生当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怎么处理?认真去听,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毁谤、谣言,有要改过,要感谢他,他提醒我;没有的时候要勉励自己,绝不能犯过失。怎么应对?不理他就好,随他说,说久了没有反应,他就不说了。像骂人给他骂,我们在旁边听,接受他骂,不回话,骂个一个钟点、两个钟点,骂累了他就不骂,问题不就解决了!不能对骂,对骂就愈骂愈严重。别人打我,我躺在地下,他就不好意思再打,已经打倒了。这是我从小学来的,父母教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事情很容易解决,过个一、二天他来道歉:我对不起你。你要是还口就吵起来,要还手就对打起来,两面都有伤害。还占便宜!同学、老师看到,某人很有修养,我还接受赞叹。都是老人教的,我们用了一辈子,所以许许多多难关都迎刃而解。对人没有怨恨心,都是欢喜心,你批评我,我感激你,错误的批评也感激你。

所以「或时心诤」,是决定不能避免。『恚怒』,这是发脾气,「瞋恚忿怒。乃三毒之一」。现在时间到了,我们留在明天再学习。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