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0集)  2012/6/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百零七页第一行,「叹彼佛刹」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首偈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看念老的注解,「赞佛国土。极乐世界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这是经文上说的。「其形色」,形是形状,色是颜色,光是光明,相貌,「名数」,名字、数量,「皆不能称说」,都说不尽,「亦无能清辩」,没有人有能力很清楚的将它辨别,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盖彼土殊胜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我们无法想象的,实在因为它不是我们境界,我们从来没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宇宙之间两种报土,一种是心现识变,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属于这一类的,心现识变,《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如来实报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它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我们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真是我们现在的标准,我们感觉得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是真的,极乐世界也是像这一样的真实。

极乐国土四土三辈九品,全是心现,没有识变。换句话说,凡圣土、方便土跟实报土没有差别。一切诸佛如来的实报土都是心现,没有识变。同居土就是六道轮回,方便土就是四圣法界,我们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有识变,这个里头有阿赖耶在里头。有阿赖耶在里面,它就是属于一种波动现象,非常不稳定,刹那刹那都在起变化。这是极乐不同于十方诸佛国土的地方,他们那边没有识变,也就是像相宗所说的「转识成智」。十方诸佛刹土,转识成智要靠自己修行功夫,靠自力,自力要转识成智真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不靠自力,靠他力,他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帮助我们转识成智。他用什么方法?用他无量劫修行的功德,用他五劫成就的四十八愿,这两种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帮助我们转识成智。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但确实是转了。虽然转了,自己还是要修,才能够彻底转过来。

我们在那边精修,这又依靠什么?依靠阿弥陀佛每天讲经教学。所以到那里确实去做学生、去学习,我们的功课不会间断、不会退转,每天都有进步。所以那个地方叫极乐世界,天天有进步才快乐无比。没有进步就忧虑了,要退转那就起烦恼了,所以那边永远不会退转。进步有快慢不同,但是都在进步,没有一个是退转的,这个也是十方诸佛世界所没有的。极乐世界很多地方我们都应该向它学习,十方诸佛真的学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十方诸佛的一个代表,你看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道,成佛了,三十岁。什么叫成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这就成佛。

大乘教给我们说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放下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说的执著,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统统放下了,就证阿罗汉果。所以佛法这个门,不一定要学得很多、念得很多,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就像《坛经》上面六祖所说的,与这个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能不能放下,与这个有关系。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那就是无明,或者叫妄想,起心动念这个东西放下就成佛了。在我们的经题上,阿罗汉证得清净心,菩萨证得平等心,佛所证得的是大觉、无量觉,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把大乘修学这三个目标统统显示出来。所以我们修行要修的是什么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修清净心,按部就班,因为三种同时放下,我们办不到。办不到,一个一个来,先不执著,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再进一步,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我们的分别无量无边,不分别,放下了,这就成菩萨。最后,把妄想放下,妄想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了。在这个境界,身与土都是法性,那就是心现,没有识变。

心现的境界它没有变化,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不像我们这边生下来很小,慢慢长大,他不是的,他是化生。到那边,生到极乐世界,他的身相就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一样高大,一样是真金色身,一样具足无量相好,寿命很长,永远不变。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衰相、没有老相,没有。换句话说,生老病死在极乐世界你都见不到,那个地方统统没有,不但没有这个现象,连这个名词都没有,这极乐世界殊胜。人是法性身,那居住的环境?法性土。法性土是什么?也是自性变现的,心现的,没有识变。所以环境里面你也看不出生住异灭,看到这个树苗长起来,极乐世界没有,你看就是大树,没有看到树苗慢慢长大的,它没有变化。山河大地决定没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就是我们讲的灾难,极乐世界没有,这就是它的刹土殊胜。

「微妙难思议」,微是精微,妙是奥妙,只能用这个来形容它,难思是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定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中国大乘,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净土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法性身、法性土就现前。虽现前,我们的相不能跟极乐世界比,为什么?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虽然也是法性身、也是法性土,跟极乐世界的法性身土相比,还要逊色一些,没有那么圆满。所以底下两句说得好,『功德普庄严』,普是普遍、平等,身相是一样的,好像跟阿弥陀佛一个模子造出来的。我们到极乐世界,怎么能认识哪个是阿弥陀佛,哪个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真的,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辨别,但是他们很清楚,他们个个有智慧、有神通,完全明了,绝对不会把人认错。

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到现在,已经有十劫了,十劫是很长的时间。我们在过去十劫当中,都在六道轮回,不知道轮回多少遍了,不仅在娑婆世界,也可能流到他方世界去了。他方世界也不出六道轮回,到他方世界的六道轮回去了。如果他方世界消失了,世界有成住坏空,又会回来,总是离不开六道。那十劫当中,跟我们有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家亲眷属,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些人里头肯定有与佛有缘的人,念佛往生净土了,他们在净土能看到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存在。如果一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就都碰到了,都认识,都知道过去生中我们的关系。这关系里头有善缘、有恶缘,但是到极乐世界去,善缘恶缘都一笔勾消,总是有缘人,有佛缘。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不会寂寞,那个世界里头的熟人比地球上多,多得太多了,那才真正叫落叶归根,回到老家了。所以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就巴不得赶快回去,太殊胜、太难得了。

注解里头说,「种种庄严,入一法句」,这是《往生论》上天亲菩萨所说的。种种庄严从哪里来的?全都融入一法句,这一法句叫「清净句」,所以清净这两个字重要。说得粗一点,就是全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有善有恶就不清净。清净心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修行就从这个地方入门,首先得清净心,清净心再提升是平等心,平等心再提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里用一个觉字来代表。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叫真正清净。真实智慧不是学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无为法身都是本有的,只要你见性,全都恢复了。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完全相同、完全平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能相好),统统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明心见性、回归自性,全都得到了,不是学的。所以开悟之后,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极乐依正」,依报是国土、环境,正报就是身体。狭义的说法是自己的身体,正报只是指自己。别人?别人是我的依报,人事环境,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是物质环境,这是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有情众生叫正报,无情叫依报。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依报,所有一切人都可以算正报,这广义的说法。无论是依报正报,「悉是实相功德之所庄严,平等普现」。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这统统说尽了,都是实相功德。实相是真相,真相就是自性,释迦牟尼佛也常用法性两个字来代表,自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性。换句话说,这是自性功德之所庄严,自性功德变现出来的境界。平等普现,极乐世界真平等,连往生的这些人身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平等,没有两样。

四十八愿里面我们读过了,佛为什么要发这个愿?这是他出家的时候名号叫法藏比丘,参访诸佛刹土,考察、调查研究,用了五劫的时间,看到许多佛刹里面,人的身相不一样引起烦恼,身相好的人起傲慢,傲慢是烦恼;身相差一点的人起自卑感,觉得不如别人,也生烦恼。法藏比丘慈悲,一心一意念着,想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苦,那怎么办?最好相貌大家都一样,这个烦恼就没有了。所以他就这样子发这个愿,将来他建的世界,往生到这个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体质也一样,个个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世尊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身相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好都放光明(八万四千光明),普照法界,利益众生。那我们就知道,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有这样的相好。极乐世界成为一个相好平等的世界,原因是这么来的,这真正是弥陀无尽的慈悲,能想出这么个好方法。

佛佛道同,成了佛,智慧、德相、神通、道力完全相同。只是诸佛如来在因地没想到,阿弥陀佛想到了。诸佛要不要跟阿弥陀佛跟进,你有我也有,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他不做。为什么?他已经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了,阿弥陀佛已经做了,很好了。那难度的众生,烦恼重的、业障深的,怎么办?统统送到极乐世界去,都交给阿弥陀佛去度去,佛佛道同,不要说到佛的境界,法身菩萨就没有嫉妒心了,都能够修随喜功德。所以弥陀既然做了,好。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净土容易。八万四千法门,你不能修,你不能成就,佛就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全都度了。所以诸佛不用再麻烦了。

极乐世界多大?一切诸佛刹土都是有量的,只有极乐世界是无量的。为什么?法性,法性无量。中国古人有两句话形容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在哪里?它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它统统都在。都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它是高维次的空间,我们是三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他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这就是平等普现,「功德普庄严」

「如是妙土,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跟阿弥陀佛相比,显出他无比的殊胜庄严。这种殊胜庄严的道理一定要懂、要清楚。他是参观考察一切诸佛刹土,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好的地方,他全部采取,诸佛刹土里面一些不善的,即使丝毫不善,他都不要。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好之大成,这个我们要学。它的好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实地上去考察,这是非常合乎科学逻辑的。我们想做一个好人,我们留意观察一切人,这个人他有好处,想一想,我有没有?没有,赶快学他;有,好好的保持。这个人有很多缺点,反省,我有没有?要有,赶快改正;没有,很好,不要有这个不好的行为。这样我们变成人中最好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论语》里面说,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个比喻。三人行,有自己一个,另外有两个,一个善人、一个不善人。善人,学他的善处;不善人,我用他来做一个标准,我有这种不善,赶快把它改过来,所以善不善都是我的老师。夫子这一句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在做比丘的时候修行,完全相同。他的愿大,不但我做,我自己要成为佛中最好的一个榜样,我将来的道场也要给十方诸佛道场做最好榜样。他做到了,五劫这么长的时间,精进不懈,勇猛修持,功德成就了,极乐世界是这么来的。

所以如是妙土,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经文里头『诸佛国难比』,比不上。我们要把这些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向阿弥陀佛学习真正成佛之道,所以这一部经,宝典,我们自己做人向他学习,人中之好人;我们家庭向他学习,我们家庭的美满、家庭的幸福快乐,是全世界所有家庭最好的家庭。我们这一生所经营的事业,向阿弥陀佛学习,你就变成事业当中第一家。你居住的地方、城市,居住的国家、居住的世界向阿弥陀佛学习,都变成第一。这些明白了,就晓得这一部书的价值。这一部书是宝,得到了好好学习,能带给我们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一段: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见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太好了,我要发心到那里去,去学习,终极的目标去成佛。愿速成菩提就是成佛,很快就能成就,这个不可思议。请看念老的注解,「赞」,是前面的赞叹,赞叹佛的名号,赞叹阿弥陀佛教学的环境,这样感动人发心。『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十方菩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清净,「超逾十方,佛号功德」,这个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真信、真正想去、肯念这一句佛号就成功了,所以看到这些事实真相都发心,发大心,这个大心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希望速成菩提。「愿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刹土」。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成佛,我成的佛像阿弥陀佛,我成佛度化众生的这个道场像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完全向极乐世界学习。

「如《维摩经》云: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一句话,实际上是维摩居士赞叹阿弥陀佛的,因为只有阿弥陀佛干这桩事情。以,在此地当用讲,就是他运用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国(清净国土)庄严的事,成就自己的佛土。十方一切刹土里头美好的、众生都喜欢的,他全都要,不好的全都不要。我们这个世界,人都是执著身是自己,从这里开始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贪瞋痴慢疑,就生起竞争、斗争这种恶念,损人利己。这些不好的,极乐世界全没有,不但没有这些事实,连这些名字都没有。我们这里讲贪瞋痴,大家都懂,极乐世界讲贪瞋痴没人懂,他们心里头没有这种念头,极乐世界看不到贪瞋痴慢的事情。所以《维摩经》上有这么两句话。「亦能如是济度,尽未来际」,这是说菩萨,这些闻名、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听阿弥陀佛说法,读到这部经典,从经典当中看到极乐世界。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一点不怀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决定是真实的,他不会用妄语欺骗我们。所以这些菩萨,闻名、见到净土就发心,这一发心就求往生,希望将来成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他太殊胜,我们说心细,想得周到、做得周到,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佛光益众」,这放光,光利益大众。这有两段,第一段,「弥陀放光」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是这些菩萨们,赞佛就有感应,赞佛,见刹,见到佛刹,见到佛。『应时』,「应」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我们看注解,「上文显感应道交,如来放光加持」《宋译》本里面曰:「尔时彼佛无量寿,化导他方菩萨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从彼面门出。故知无量尊即无量寿佛」《宋译》本的原文是尔时,这个地方讲应时,是一个意思,感应的时候,前面菩萨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无量寿佛化导他方菩萨心,化是教化,导是引导,他方菩萨。用什么方法?密用,他没有说法,他用放光,用神通化大光,神通显他的光明,这个光从面门出的,这个经上是从口出的,这两种译本说法不相同。所以这个本子讲,『无量尊』就是《宋译》本里面的无量寿佛,阿弥陀佛。

『微笑现金容』。佛的相,金色身,这个金色在此地要注意,不一定是指黄金这个颜色。金表什么意思?金表不变。你看五金里头,银铜铁锡,诸位都知道容易氧化;但是金不被氧化,金的颜色永远不变,所以金就被人看得特别尊贵,它不变,其他的都会变,时间放长久了会变色。这个地方的金,在大乘里面的表法,永恒不变。佛现出微笑。《会疏》曰:应时,应菩萨发愿时」,菩萨心里头才发愿,佛就知道了。「欣笑,授记之相」,非常欣慰、非常欢喜,笑容满面。「如来常住三昧,将欲说法,安祥而动。故佛心湛然,无喜无忧」。所以佛的相貌永远是清净平等觉的,心是定的。湛然是形容像水,很干净,没有波动,静止的状态,这是湛然。不但没有忧喜,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是真心。有忧有喜是妄心,心里面妄想多、杂念多,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影响,全是妄心。要知道,真心不动。学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就是教你常住真心,别住在妄心上。为什么?住在真心上那就是佛,住在妄心上就是凡夫,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若将授记时,现欣笑」。佛有笑的时候,什么时候?庆祝众生,庆祝这些菩萨,他们快要成佛了,这个时候欢喜。「舌相薄净,如赤铜色。舌上五画,如印文。笑时动舌,出五色光」。五色光明像彩虹一样,这个代表什么?代表圆满的光明。现在学科学知道,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在分光镜里面显出了七色,七色混合起来变成光色,变成光明。佛的舌上有五画,代表五色。佛的舌相薄、清净,他舌头吐出来能够把整个面孔遮住。佛告诉我们,这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这个相怎么修来的?生生世世不妄语。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可以舔到鼻子鼻尖,要三世不妄语。那佛的舌相可以遮到面孔,说明佛生生世世不妄语。释迦牟尼佛对一些外道说法的时候,这些外道不相信,佛就把舌相吐出来,告诉大家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相,你们行不行?这大家就服了。诸佛菩萨的言语永远是诚实的,不犯四过。这四种过失,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没有,这都是我们要学的地方。学佛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佛的意:不贪、不瞋、不痴。也就是说十善业道,佛是圆满的落实,生生世世都是这么做,怎么会欺骗人?怎么可能去伤害众生?这不可能的。

下面,《宝积经》云:诸佛常法」,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教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若授地狱众生记时,尔时光明两足下没」,这是说佛放光。光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也不一定,光从哪里没,也不一定。这个地方说的光明从口出,绕三匝之后,从顶,从头顶入,这表示顶法。如果为地狱众生授记,那个光明从两足下面没了。「乃至若授菩提记,尔时光明从顶上没」。这是让我们看到,佛给这些菩萨授记,授什么样的记,授成佛之记,这个光一定是从头顶入的。《魏译》示放光之因」,佛为什么放光?「盖为当授菩提记」,是为这些菩萨授成佛之记。

《嘉祥疏》曰:正明授记,表得时机」,这个表法就是时机成熟了。「所以欣笑口出。先还从顶入者,表吐言说,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这个地方没有说为人,没有说为菩萨,他说为物。如果说为人,十法界里头只有人道,其他九法界就没有。如果说菩萨,十法界里头只有讲菩萨道,其他道没有。用个物,这个范围就大了,十法界全可以称为物。也就是说授记的时候,十法界众生统统有,普遍授记,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其因是菩萨,因为只有菩萨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只有菩萨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不可思议。那个世界是速成佛道的修学道场,快速成就道场,这个太难得了!所以感得如来为一切众生授记。为什么?这个法门,一切众生都有分,阿弥陀佛所接引的人,最上面有等觉菩萨,最下面有无间地狱,说明佛没有不摄受的。我们在前面经文读过,世间善法,所有一切世间善,都可以把这些善行,你的善心善行,回向求生净土,这个不得了!不是学佛的人也行。你有世善,临命终时,你遇到善友,劝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把你这一生善行回向,你决定能生,这是修善的。那造恶的?五逆十恶,毁谤佛法,谤法的,我们在前面读到善导大师的开示,这些造作恶业众生,只要临命终前肯认错,承认自己错了,忏悔,后不再造,真正从内心里头忏悔,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也摄受。这就是此地所说的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也。

「意谓佛正为大众授记。因时机成熟,故现微笑」。佛这个境界,广大没有边际。「并放光明从口而出。遍照十方,光回绕佛三匝」,光回则绕佛三匝,入佛顶,「入佛顶中。此表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即究竟果觉之记」,这个究竟果觉,成佛了。这个记,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真的,只是你现在迷惑,你现在没有回头,你一定要晓得,你本来是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迷了。迷了什么?迷了真心;迷了真心,现在全用妄心。真心在不在?在,真心不生不灭,真心不来不去,真心永远在。妄心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所以根性利的人,一听这个话,他立刻回头,他就成佛了。

惠能大师怎么开悟的?五祖讲《金刚经》,讲到这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把他挑动了,他就在第一句话里头就突然开悟,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就放下,这叫顿舍,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一念之间就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了,五祖忍和尚将衣钵就传给他,承认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五祖道场住八个月,讲堂没去过,禅堂也没有去过,他住的地方是厨房,舂米破柴的地方,在那里做义工。我们知道,当年五祖道场里面的住众超过一千人,每天那么多人吃饭,舂米破柴的人我相信也有十几二十个人,要不然照顾不了这么大的道场,他是义工之一。五祖传法给他没有别的,就是他能放得下。

佛在此地放光,如果懂得放光的意思,一时顿舍,这个人不就马上成佛了吗?不能够顿舍一切,能够顿舍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他就证阿罗汉,不再分别他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成佛了,所以妙不可言。佛门里面修行证果,不一定是你学了多少经典,你通了多少,不是这个,与这个不相干。可是,真正悟了之后,全通了。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接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他只有二十四岁,五祖怕人家嫉妒、伤害他,叫他赶快躲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他藏在一个猎人队里头,打猎的人,替猎人煮饭,照顾猎人生活起居,他干这工作干了十五年,等待机缘成熟。这个十五年是他真修。

他在逃难的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出家女众受持《大涅槃经》,就是依照《大涅槃经》修行,每天读诵。她念经,能大师在旁边听她念。等她念完了,不念了,能大师就给她讲,你刚才念那一段经当中,讲的是什么道理,讲给她听。这比丘尼大吃一惊,他怎么讲得这么好、讲得这么清楚?捧着经典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她说不认识字怎么能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识字不识字没有关系。开悟了,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不需要学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需要全听全看,听一段,整个意思都知道。最明显的就是法达禅师,这个人一生受持《法华经》《法华经》读了三千多遍。《法华》是大经,分量很大,一遍至少是一天,这一遍念下来应该要七、八个小时。这三千多遍,十年。他到曹溪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过,你既然念得这么熟,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师就说: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不必念很多,念一点点,他就知道了,全知道了,这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

六祖是在《金刚经》上开悟的。《金刚经》也没有听完全,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那个经文,大概四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后头不要讲了。凭什么?凭的是真诚心。我说过,惠能大师具足对佛、对经、对教、对老师、对一切众生万分诚敬,所以他得万分利益,就这么个道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人圆满的诚敬,他得的是圆满利益。不诚不敬,佛天天来教你,你天天听他讲经、听他说法,一句都没听懂,还是凡夫。为什么?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六道众生哪个不是用妄心?不用妄心的人,他就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里头。证得阿罗汉的人不用妄心,他就离开六道轮回。圣贤之道、大乘佛法端在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这些菩萨,经上所说的,都不是普通菩萨,全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知道名号功德,他们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们能赞叹,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放光给大家授记。

念老底下又藉《望西疏》,这是一位日本法师的《无量寿经》注解,这里面说,「光明照十方,还入如来顶者,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这讲得很明白、很清楚,讲得没错。《嘉祥疏》里面所说的,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现在我们看望西师的注解,是授菩萨成佛之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会众互庆」,这稀有难逢。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这个地方的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证三种不退。我们看注解,「大众证不退位,皆大欢喜」,学位得到了。「下明与会大众,善根成熟,见佛此光明」,『即证不退位』。不必说法,佛一放光,大家就开悟了。「不退者,不退转之略称。即阿惟越致菩萨」。这不是佛加持的,这是自己证得的。没有证得之前是阿弥陀佛加持,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不是你亲证的。虽不是亲证,是佛加持,但是它管用,绝不是虚名,它起作用。这个作用什么?能至十方世界,与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起这个作用。众生有感,你就能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现什么身去教化他。应以佛身得度,你就能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你就现菩萨身。像《普门品》里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有这个能力,这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有这个能力。何况这个地方,这是你自己亲证得的,见佛光开悟了。

是故『时会一切众』,当时法会里头一切大众,互相庆祝生欢喜。「会中诸菩萨,见此瑞相,知蒙授记,复现证不退,故互相庆慰,莫不欢喜也」《嘉祥疏》也有这一句,「人天知相而欢喜」,这个相就是放光,佛放光。「如《宋译》曰」《宋译》的原本这么个说法,「时会一切诸众生,敬叹佛光未曾有」,敬是恭敬,赞是赞叹,这个佛光过去没见过,「各各俱发菩提心,愿出尘劳登彼岸」,见这个光明,真正发心。那我们知道,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过,能不能往生全在菩提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位次,那是念佛功夫高下。这个意思在此地说,见光、发心,决定往生,往生就决定成佛,含着这个意思在里头。

底下一段,「本师叹弥陀」。这两句经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佛语』,阿弥陀佛没有说话,只放光,放光之后,「随即说法」,所以底下有这一句,『八音畅妙声』;如果没有说法,就不会有这句。这一边,前面经文,当时佛「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没有提到说法,光从口出,从顶入,这个光遍照十方,然后绕回来从顶入。这个地方有这一句,说明光从顶入之后又说法。「此佛字,乃阿弥陀佛也」「佛语」,阿弥陀佛,「佛音清净,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佛的三业,总不离清净。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清净庄严。依报就是国土,西方极乐世界,说了十七种;正报,对阿弥陀佛,说了八种,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说了四种,总共二十九种清净庄严,皆是从弥陀清净心中流出。清净心是真心,就是六祖给我们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从这个清净里头流出来的。所以清净是一切庄严的大根大本。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称为梵音。又如梵天王,初禅天的天主,音声清净,所以称为梵音。

《智度论》曰: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大乘教里头也常常用五种天,这五种梵天王的声音,来赞叹佛陀。第一个「甚深如雷」,像雷一样的音声。第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声音清彻,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听到的人都生欢喜心,这是第二种。第三种「入心敬爱」,听到法音,自然生起恭敬心、生起欢喜心,这爱心。第四「谛了易解」,谛是实实在在的明了,就是真的明白了,听明白了,容易理解,不是很深,不是难懂。五者,「听者无厌」,无论是音声、无论是内容,叫人听不厌,愈听愈欢喜。这是梵天王的五种声。

『雷震』喻也,是比喻。《嘉祥疏》云: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它有巨大的能量,能够让这一切动物骇动物情,听到这个打雷的声音,我们是惊动了,这个时候很容易就注意力集中,妄念、杂念放下了,这是震雷。譬如说法能动无明之识,佛说法能破无明,要如同闻到雷这样的声音。打雷的声音我们听过,确实,在这一刹那当中,妄想杂念都忘记掉了,被这个雷声震动。佛说法的音声像雷震,我们集中注意力,就像《起信论》里面所要求的,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这就是一心专注,真能把佛说的听懂了。这个听懂是什么?开悟了,这就是动无明之识,你开悟了。「又《净影疏》曰:震法雷者」,这是讲说法,「法无碍智化众生也」,佛的法是无障碍的智慧,能化众生。《唐译》的本子里面,「震大法雷,开悟一切」,这个一切是指一切众生。

「综上诸解」,上面举了几种祖师大德的注解,「谓弥陀说法音声如梵天王。演说法要,如大雷震,开悟大众。此乃本师赞彼弥陀之语」,这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放光说法的赞叹,确实能教大众开悟。众生在六道里头昏迷,头脑不清醒,听闻佛法,佛法闻所未闻,从来没听说过。善根成熟的时候,最初这一听,感到非常惊讶,这个惊讶就是震动。往往从这个震动,人觉悟了,把他醒过来了。佛经,每一部经里头像这种雷音,总有好几处。我们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久,虽然读经听经,依然不能开悟,甚至于没听懂。有的时候听错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佛经,错了。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说,你着了心缘相,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必须不用自己意思解释,用自己的真诚心去听、去看,会觉悟,不定在哪一句豁然大悟。大彻大悟难,小悟多,真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天天学、天天在研究,天天有悟处,或者二、三天有悟处,累积个两年、三年就变成大悟。大悟累积个几年,真的就彻悟了。像这种方法开悟的人很多,我们看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条公案,就太多太多是这种情形。

顿舍顿悟的人少,真正顿舍顿悟,大概在中国就惠能大师一个。惠能大师以前没有看到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看到一个,言下彻底开悟了。学经教、参禅三、五年开悟的有,六、七年开悟的有,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开悟的也有。只要开悟,境界都相同,没有两样。只是一时顿悟的非常稀少,佛法里头称为上上根人,这个很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是顿舍顿悟,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个跟六祖惠能相同。释迦佛是见性了,见到明星,见相开悟的;惠能大师是听讲《金刚经》开悟的,就在一句经文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