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  201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六七页第三行: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这是梵文,同一个名词,在中国翻译的这些法师用的字不一样,音都很接近,它的意思是不退转。「乃不退转于成佛道路之义」,这个不退转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成佛之道,决定不退转于成佛之道,这叫阿惟越致。「小本《慈恩疏》曰」,这是《阿弥陀经》,小本就是《阿弥陀经》《慈恩疏》就是窥基大师他的注解叫《通赞疏》《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就是指的这个本子。它这里解释「阿鞞跋致者」,阿这个音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鞞跋致翻作退转,无退转。阿,阿弥陀佛,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

这里面「故《大品经》,大品是《般若》《大品般若经》上说,「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萨,方至此位」,这一句我们要记住。证得阿鞞跋致要修多久?修一个大劫,修一个大劫才能证得,可见得真难。净土法门就太容易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再跟一般菩萨比,省了一个大劫的时间。这个法门稀有,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也不肯相信。菩萨多辛苦,修一个大劫,这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多长的时间!到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都得到,所以没有人相信。老修行的人不相信,哪有这种事情,叫难信。所以真正能相信,这个人是大智慧、大福报,没有大智大福,这个法门不能相信。

有很多人真的相信,特别像阿公阿婆,他也不问什么原因,从来没有怀疑,接受之后就认真去念佛、去修行。这部经上讲的,这些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一碰到这个缘,别人跟他一讲,他一点怀疑没有,完全接受,得无量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一点不疑惑,他这一生决定成就。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阿弥陀佛不加持,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那是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一听说,理事他都明白了,这种人太少了。下愚者也不多,下愚是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老实,他什么都不问,他也不想要懂,你教我怎么做,我就老老实实这么做,就做到底。像谛闲法师锅漏匠那个徒弟,那就是下愚,愚不可及,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往生的时候,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高!说当代弘宗研教的法师比不上你,弘宗是弘扬禅宗,研教是讲经教学,这些法师不能跟你比,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不能跟你比。这个人往生决定是实报土上辈往生,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决定在这个地位上。

所以净宗的殊胜,我们这一生遇到决定不能放过;放过,说实在话,对不起自己。确确实实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今天中奖碰到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碰到之后,佛菩萨保佑,给我们这么长的寿命,我们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相信了。如果依照我自己以前算命那个时候的寿命,四十五岁,四十五岁我没有搞清楚,虽然相信,是念佛求往生了,不透彻。换句话说,信只有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疑惑,生凡圣同居土,我们有这个信心。可是佛给我这么长的寿命,加了一倍,有四十年的修习,现在往生也可以达到阿惟越致,不怀疑了,完全接受了。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还得感谢近代这些科学家帮很大的忙,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真正理解。

方东美先生把佛学介绍给我,他说是哲学,世界上最高的哲学,通过我们六十年的学习,现在知道不但是哲学,而且是科学,最高的科学。完全肯定、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别的东西,它是圆满的教育,为什么?从幼儿园到博士班,圆满的教育。这个了不起!普世的教育,阿含里面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修行的总纲领,五戒十善、六和六度,这普世教育,这几样东西就把世界摆平了,让天下太平。中国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东西没问题就做到了;再向上提升,那就是高等的哲学跟科学,真正明了宇宙的真相。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成佛。

唐太宗说佛教能治国,他那个时候不知道。他是佛门大护法,是总护法,宗教总护法。他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对待,只要你说得出道理出来,他都欢喜。他做皇帝的时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基督教传到中国,基督教叫景教(风景那个景),那个时候叫景教,刚刚从西方传过来,都接受,都给他们建道场,而且一律平等待遇。佛教的寺院,敕建,皇上下命令建造,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敕建,在北京我们去参观,一看到清真寺牌子,皇上敕建的,国家对宗教平等待遇。

古时候这些做帝王的人,真下功夫,他真学。唐太宗可能听得很多,每个宗教大师讲经说法他都听,他没去做。清朝真正干的是雍正,雍正是真干、真修,不但经教通达,他有功夫。清朝乾隆、雍正、康熙一百五十年盛世,这个盛世,说实在话,超过唐朝。唐朝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就是《群书治要》,清朝了不起的成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个福报修大!《群书治要》是精华,是一个人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华,六十五部书里头节录下来的。我们今天学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这是精华,这就像《治要》,性质是相同的,它是一百九十三部书里头的精华节录下来的,不可思议。

真正的学问一定用这个方法,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我的理想、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不行,它不是我的,我没有想法,多看、多听。你看看,四大天王就教我们这个,东方持国是教你怎样修身、齐家、治国,给你讲理、讲方法;第二个,增长天王是教你天天有进步,日新又新,不能停在那里,不能往后退,天天要往前面走。怎么落实?多看、多听。广目天王,西方天王,教我们多看,中国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万卷书是古人留下来的资料,他们过去参学,以及自己一生努力成就事业的这些资料留给你,你拿到这个资料看的时候,还得要考察,要实地考察。真学问!

早年方老师把《华严经》介绍给我,就说到这个问题。《华严经》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最精辟的方法,后面是什么?后面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这是真学问。五十三参是做出来,谁做出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把华严理论、华严的方法、华严的境界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他说这是真了不起,在全世界哲学书里头《华严》第一,找不到能跟《华严》相媲美的。但在中国有一部,朱熹编的四书。朱熹,宋朝时候人。那个四书,我在很多年前就这么想,朱子编四书的灵感,非常可能是在《华严经》上学去的,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像?你看他采取《中庸》这部书,理论没有话说,代表中国古圣先贤正统的思想、理念。《大学》是方法。那五十三参?《论语》《孟子》是五十三参。《论语》是孔子做到了,把《中庸》《大学》《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看《论语》就晓得了。《孟子》也是善财童子,也是落实。孔子落实得高,圣人;孟子稍微差一点,贤人。圣贤人他怎么会成圣贤的?就是把这个东西落实到生活。

那我们今天看这个,这更不得了,这是什么?这一部书是阿弥陀佛把他的一生所证得的理论;在学习过程当中,他参访了一切诸佛的刹土,用今天的话来说,去调查、去研究,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考察,现在人叫调研,一个意思,用了五劫时间完成这个工作。调研的结论、总结,四十八愿是总结,他就能把这个总结,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落实在教学,落实在生活。这个书还得了!世出世间典籍里头第一部。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认为第一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他没有看到,这是什么?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治要,把它浓缩成一册。《华严经》八十卷,现在把它编成一卷,这一卷里面就是八十卷的完整内容,这还得了!非常可惜,现在很多人不认识,没有发现。我们这些年认真学习、提倡、讲解,已经有一部分人觉悟、明白了,明白就真干,末法往后九千年,这一部书就能得度。

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不要做?要做,不是这个时候做,什么时候?生到极乐世界再做。现在我们就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把学法门、成佛道这两桩事情放在极乐世界完成,这样做就对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足够了,只要把时间抓住,不能空过,经要天天读、天天念、天天讲,佛号不要间断。一声佛号,就是把阿弥陀佛圆满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一声圆满功德。你要是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经上讲很多遍,不止一遍,修善积德无过于念佛,修什么样的善,积什么样的德,都不如念阿弥陀佛。

那念阿弥陀佛,还要不要积德修善?随缘,不要执著,有缘就做,没有缘就念佛,功德全是圆满的。不能够执理废事,念佛就是圆满功德,我就念佛,断恶修善我都不干了,这就错了,你的法不圆,要圆融,要自在。有缘,尽心尽力的做,不管做多少,不放在心上,这个很重要。放在心上,心就不清净。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里头没有善恶,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存在,这叫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记住,菩萨修到阿惟越致,修到不退转,要一大阿僧祇劫。「但净土法门大异于是」,跟他们不一样。小本《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没有一个不是。单单这一句,你要是懂得了,你会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今曰」,现在这部经上讲,「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两本相同。我们现在没得到,没得到会退转,在这个世界进进退退,一点都不稀奇。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告诉我们,有个老和尚住在深山小茅蓬,修行不少年,精进不懈,道德感人。被在家居士发现了,这个出家人真有道行,把他请下山,到尘世里面去弘法利生。尘世里住了没多久,染上了习气,堕落了,自己不晓得,不知不觉的堕落了。莲池也是个大德,他们两个碰上了,莲池大师提醒他,跟他说,跟他讲故事,有一个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几十年不下山,下山之后,没多久就堕落了。他问那是谁?莲池大师说就是老兄!所以这桩事情自古以来,不沾名利没事,一沾上,问题就来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高名厚利,高名是什么?大官。今天人家请你去做部长、请你去做总理,你动不动心?不动心的很少。厚利,我这里有一百亿给你、一千亿给你,动不动心?就变节了,大修行人也禁不起。

我们老祖宗知道这回事情,所以教育要从小扎根。扎根什么?扎根从胎教。唯有这样扎根,所以古谚语才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下这种深根,八十岁不会变。我这一生看到一生不变的,就看到我们以前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一生不变。请他去做考选部政务次长,他同意了,他干这个工作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是贪图名利。公家给他配一辆轿车,不是公事不坐,私人事坐公共巴士,所以他那个司机没事情干,就是上下班。公家给他家里安的电话,私人的事情到外面公共电话去打,不可以用公家电话,那个电话要付电话费的,那是国家的钱。所以他的儿子在我面前抱怨,国家给你配的,为什么不用?说他爸爸是老古董,跟不上时代,老古董。老人做的是对的,在这个时代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做官的人都像他那样,这国家还得了?不得了!真的是好人,一分钱不敢乱用。家里生活非常清淡,待遇并不是很高,他还要养几十个人。故乡,家乡就是中国大陆,他是江西人,家乡还有父老乡亲,生活过得很苦的,他每个月多余的钱寄回去。这做给我们看,我们亲眼看到。抗战期间在学校,学校常常有救济的物资,都分给同学,他自己的儿女,他好像五个小孩,没分的,分下还有多的他们就有分,没有多的,他们没有分。所以他儿子跟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当他的学生好,当他的儿子很可怜,他不照顾儿子,他照顾学生。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一生永远怀念这一对老夫妇,那做人是做到家了。这个故事,以后有机会在联合国讲演的时候,我要讲给大家听,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

「又《弥陀要解》曰」,这是蕅益大师跟我们介绍的,「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此是我们中国,中国人讲不退,印度人叫阿鞞跋致。第一个,「位不退。入圣流」,他已经入了圣人这个阶层,他不会堕落到凡夫。最低的就是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叫圣人,他在这个世间人天两道。在六道里头期限是有限的,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轮回,就不再来了,证阿罗汉果,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叫做入圣流。

第二种,「行不退」。佛菩萨的行,行就是行为、行事,我们今天讲造作,或者讲工作,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佛菩萨的工作是教学,所以佛菩萨的身分是老师。「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恒是永远,永远是教学帮助众生觉悟,教学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帮助大家觉悟。觉悟就离苦得乐了,苦从迷来的,乐从觉来的,人觉悟,哪有不快乐的!所以佛法讲,断要从因上断,迷悟是因,苦乐是果,果结成那没办法,那无法改变,所以要从因上。佛知道一切众生的苦是迷失自性,他思想行为完全违背性德,这感召的苦果;如果思想行为与性德相应,他所感召的是乐,决定没有苦。

极乐世界人人觉悟,为什么?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中断。所以极乐世界人天天快乐,他天天有觉悟,天天在提升,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你会到有缘众生那个地区,到那里去作佛去,离开极乐世界,毕业了。这行不退,所以他不会退到二乘。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也度生,但是他不平等,跟他有缘,他喜欢你,帮助你,跟他没有缘,他不理你。不像菩萨,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菩萨会找众生。小乘不会,你一定去找他,还看他高兴不高兴,他决定不会主动去找人。这个是大小乘心量不一样,小乘求自乐,大乘不求自乐求利他,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乘心!不堕二乘。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换句话说,他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萨婆若海是梵语,萨婆若,下面有解释。「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萨婆若海,我们用中国容易懂的一句话,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萨婆若是一切种智。我们通常介绍佛这个字,佛是什么?在大乘里面通常讲三种觉来解释佛,三种觉。小乘阿罗汉,自觉;大乘菩萨,自觉同时觉他;那佛是自觉觉他已经圆满了,这是佛里头三种觉的意思。觉从哪里来的?从智来的。所以佛里头有三种智,第一个一切智,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总相。佛经常讲的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这都是讲总相,万法皆空。那这些万法怎么来的?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知道那是假的,假的怎么来的他不晓得。假的,他不执著,所以他离苦得乐,他没有烦恼,因为全是假的,他把见思烦恼放下了。菩萨有道种智,这个道是道理,种是种种,太多了,无量无边,就是这些事相、现象,这现象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菩萨知道。所以阿罗汉知空不知假,知总不知别,菩萨知总也知别,但是没有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佛知道,佛是究竟圆满。所以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一切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这两种智慧圆满。海是个比喻,这叫一切种智海,或者叫一切智智,后头两个智字,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种智海的意思。这是如来究竟的果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究竟成佛之道。这个境界在别教是初地,圆教是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能双舍二边」,二边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二边都放下了才真的圆满。心里还有这二边,还是边见,不圆满。所以《大乘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教给我们,学习一定要懂得不执著言说相。我们听经,不执著言说,读经不执著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不执著。不执著名字相,像一切种智、如来、菩萨,这都是名词,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对每一桩事情都讲很多名词,就是叫你不要执著。你知道是讲这桩事情就对了,不要执著名字相,怎么说都可以。第三,不能执著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听了,我看了,我觉得是什么意思,这个不可以。一定要晓得,佛说法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能说得出这么多的妙法,这叫妙!没有意思才叫妙,有意思就不妙了。没有意思,能生无量义。无量义从哪里生的?从对方生的,从众生那边生的。众生什么样的程度,他就生什么意思,自然的,自然跑出来。确实他没有思考。

释迦牟尼佛示现一生八相成道,一生都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他就堕落了,他变成凡夫了。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一般人决定无法了解的,都认为我向释迦牟尼佛提一个问题,他老人家答覆我。我们提问题是有意思、有心,他的回答是无心。无心怎么答得那么巧妙?我正是不能解决,他几句话就把我解决了。唯真心离念,所以佛常常教用真心,真心没有念头,妄心有念头。用真心的人,别教就是初地,圆教就是初住,他们用真心。妄心是心意识,假的,妄心。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第八识的记忆。

上个月二十一号,美国夏威夷修.蓝博士来访问。他们古老的祖宗传下来这个方法,他称作记忆,实际上那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管记忆,我们看了、听了不会忘记。所以阿赖耶像档案室、像资料库一样,都保存在那边,再遇到的,这档案立刻调出来,一核对,所以我们认识人,不会认错人,我们知道哪一件事没有犯错误。记忆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这不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所以他就讲要把记忆清除。那天跟我们谈了很多,记忆清除,记忆里面首先把不善的清除,不善的记忆、恶的记忆清除,然后善的也要清除,回归到零点能量点,这个时候作用就大了,就能够治病。这个说法我们听得懂,就是禅定!禅定,他有禅定的功夫。

我们修禅定很难,妄念太多,心里头浮躁。但是今天我们得到一个方便,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我们记忆不是全空,我的记忆想集中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善恶记忆全部清除,这就对了。只留一个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再拿掉,真心统统现前。早年我刚刚接触净土,讲《十六观经》《十六观经》是讲修净土十六种方法。这十六观,除了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还有观像念佛,好像是第十三,观像,除这两个之外统统是观想。李老师告诉我,他说这十六种观一定要用持名,持名是第十六,为什么?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功夫比其他的都高。为什么?他说你观像,像都是虚妄的,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像除掉,把它清除出去,不好清!好不容易观成功,然后再去掉也非常困难,把这个记忆去掉非常困难,不如名号,名号是假的,你名号丢掉容易。你说观佛,观佛的相好光明,那个东西不容易丢掉,印象太深刻。我想想有道理。所以十六观里头,最殊胜的还是念阿弥陀佛,第十六观。

《十六观经》里头主要是讲方法、讲理论,理论你相信,方法你就喜欢。理论是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就是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是讲真心,不是妄心。三心二意是妄心,这个三心是阿赖耶、末那、意识;二意,就是讲第六意识、第七末那,就讲这两种,叫三心二意。六道凡夫全是三心二意,不是真的。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往来随缘,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真心随缘妄心,但是要真想学佛,要用真心。大乘用真心,小乘想学,但是阿赖耶丢不掉,先用妄心学,妄心就是要持戒、要修定、要开慧,要走这个路子。净宗法门它实在是太巧妙了,把戒定慧全部容纳在名号当中,你念这一句名号,戒定慧全都有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统摄所有的根机,什么人都能学。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只要我们记住这三种不退。

所以阿惟越致菩萨,破一分无明,无明真破了,证一分法身。一破一切破,一证一切证,这个时候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纯净纯正。「足见念不退之难证」。实在讲,三种不退都难,念不退是真难,因为证得念不退就成佛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就是念不退。「但净土妙法」,它真妙,「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这个妙是从阿弥陀佛来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别人不知道,没有概念,我们知道四十八愿怎么来的,五劫参访考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取长舍短总结的报告,就是四十八愿。我们这样讲,大家印象深刻,那不是简单的,五劫修行参访考察所得到的总结。阿弥陀佛以这个总结,以他无量劫来修行的功德来加持你,这还得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加持,你就成为三不退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我们要知道这个好处,知道这个利益,我们才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是一句弥陀,真正不可思议。

「是以灵峰大师赞曰」,灵峰就是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他作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是法藏比丘去参访的对象,「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没有这样的名词,没有这个现相,没有这个阶位,也「无此法门」。换句话说,净宗法门,净宗的阶位,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华藏世界也没有。「非心性之极致」,真心、自性,真心自性的极致,中心的中心,圆满里头的圆满。「持名之奇勋」,持名的功德,勋就是讲的功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弥陀之大愿」,当年弥陀参访十方佛土,总集一切佛土里面美好之大成,十方佛土里头有缺陷统统不取,精华美好统统都要,这样建立极乐世界,这样成就净宗的法门,毕竟得到的大圆满。「何以有此」,这句话感叹,要不是心性极致,要不是持名奇勋,要不是弥陀的大愿,怎么可能有这样殊胜的庄严成就!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法喜自在」。请看经文:

【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念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是法喜充满。『说道』,就是我们今天讲分享,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行道』,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落实在自行化他,法喜充满。注解里头说,「末后,诸往生者」,所有往生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品位全包括了,我们晓得最高的有等觉菩萨,最低的有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怎么能往生?他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一时糊涂造了地狱业。这一时糊涂,肯定是大富大贵,他被这富贵迷了心窍,造了地狱业。唐太宗就是个例子,他做帝王,护持佛法,护持一切宗教,他要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积功累德,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可是堕地狱,你看看,时间不算太长,他现在到极乐世界去了,往生了。这就是诸佛菩萨威神加持,只要他一回头、一认错,很快他就成功了。所以不能够轻视。

我们看他附体,那种表情,他真的忏悔,真的认错,造了地狱业,不应该杀那些人。他说我爱人,不想杀人。为什么杀那么多人?在那种权力、地位、富贵之下,的确非常容易发脾气,有一点不称心、不如意就要杀人。我记得《贞观政要》里头有一段,错杀了一个人,那个人是犯了过失,唐太宗发脾气,一下把他杀掉。杀了之后他很后悔,他说他是有罪,但是罪不该死,没这么重,我发脾气的时候,为什么你们大家都不劝我?所以从此以后,凡是判这种死刑要杀人的话,唐太宗有命令,一直都要保留五天,就是不能马上执行,五天之后再执行,以免他错杀人。这错杀了一个,还是觉悟得快。这个人也跟他多年,虽有错不至于是死罪,所以他很难过。这就是境界现前,往往自己守不住就会做错事情。《注解》里头说,「末后,诸往生者,因随意修行」,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都好,「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并自在得果,故莫不欢喜」。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向上提升,没有堕落的,没有退转的,所以他不退转,这真正叫得法喜。

下面第十七品,「泉池功德」,给我们说的是依报庄严。「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这里头有三段。第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的量(就是大小)、水的德、岸边的树、池里面的莲花,介绍这些。第二段介绍「池扬妙法,成熟善根」,宝池德水,宣扬妙法。第三,「十方生者,莲池化生」,告诉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完全是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请看经文,先说总相: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

位置说出来了,『讲堂』的左右,这两句是说总相。「表宝树莲池,周遍其国也。《观经》曰: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可见极乐,庄严微妙,超逾一切」。讲堂到处都是,庄严无比。阿弥陀佛在实报土现报身,在方便土、同居土现应身,可是极乐世界特殊,法身、报身、应化身它是一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可思议。我见过一次,七十九岁那一年生病,见到佛,佛的身相顶天立地,就跟半边天一样大。可是很奇怪,虽然像天那么高,看得很清楚,一点不模糊。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化身,化身跟应身、跟报身、跟法身平等的,现大身。我们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全是化身,无量无边的化身。那我们就晓得,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的是无量无边身,每一个人都很亲切,我在阿弥陀佛的身边。十方世界那么多人去往生,怎么可能挤到前面去看到佛?所以佛的讲堂无量无边,到处都是讲堂,讲堂里面佛就在那里讲经教学。讲堂无量无边,每个讲堂都不会拥挤,为什么?它是法性身,是法性土,法性没有大小,又何况很多。

《观经》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我们这个世间的七宝是固体,是很生硬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你喜欢硬的它就变成硬的,变成建筑材料,你喜欢软,它变成液体,跟水一样。所以水也是七宝。摩尼水,摩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能如人意。经上举例子,你在七宝池里面洗澡,你喜欢水热一点,它就热一点,喜欢凉一点,它就凉一点,这就如意。喜欢深一点,喜欢浅一点,样样如人意。流注华间,寻树上下。我们这边水是往下流,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向上流,可以从池底流到树梢,再从树梢流下来。可见极乐,庄严微妙,超逾一切,他方世界很难看到的。下面一段,「别明德相」,这分成九个小段。第一「宝池深广」

【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注解》里头告诉我们,「别相中」,首先说明「泉池之形量」,池的形状,池的大小。「纵者长度。广者宽度。池之长宽深浅,应机化现,其量非一」,这个池里头大小、浅深,它是随众生的意思,我们喜欢深它就深,喜欢浅它就浅,喜欢大它就大,喜欢小它就小,能随人意。「称其形体,各为一等。从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皆随应而现」。我们从这些经文,概略的能够体会到,极乐世界之乐,能随人意。我们这边的苦,苦在什么?不能随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要学随顺环境,环境不会随顺我们。在极乐世界真的境随心转,每个人都做到了。在我们这个世界,境随心转只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才能做到。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竹林寺,迦诺迦尊者在四川的修道的道场,大阿罗汉,他们确实是境随心转,也在地球上。凡圣同居土,圣人是境随心转,凡夫是心随境转,搞反了,所以苦乐不一样。既然文殊菩萨道场能够随心念而转,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随着念头转变,那我们就知道,我们的人身、我们居住的土地不是定法,它是会变的,千变万化,没有定数。

我们深深的来思惟、来观察,相信了,念力不可思议,全在念头!佛菩萨他们的念头是集中的,不散乱的,我们跟他比恰恰相反,我们的念头是散乱的,杂乱无章,无法集中。他们也是凡夫修成的,从散乱慢慢集中到一点,这一点多么微细,我们无法想象。愈集中能量就愈大,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愈散乱能量就愈小。集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十方三世佛,修行的门路只有一条,戒定慧三学。戒学,作用是什么?作用教我们收敛,定就是集中,慧就是放光,能量出来了。这个能量无事不办,星球出了毛病,都可以把它修复,这么大的能量。所以佛法里这些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抓到。那个细节是小事,知道很好,不知道也没关系。总原则里头的总原则,总纲领里面的总纲领,就是一句佛号,我们现在相信,现在没怀疑了。请看经文:

【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这里头有八种功德,八种好处。注解里说,「次表水德。是诸泉池」,极乐世界的泉池到处都是,讲堂到处都是,像学校,许许多多的教室,我们能够理解。十方往生的众生,爱好不一样,程度浅深也不一样。佛有能力变现无量无边的教室,分门别类,每一个地方学一部经,专学一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愿意在这个讲堂学这部经,同样学这部经,我们又知道有程度浅深不一样,程度浅的有浅的讲法,程度深的有深的讲法,一定让你觉悟、开解,叫你欢喜。老师确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分无量的应化身,在那里教大家。一个人能分无量身,每一个往生的人也都有阿弥陀佛的能力,你要想一切法门都学,我们自己也能够分身,分无量身到每个讲堂去学习。还有经上讲得很清楚,每个人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法界去拜佛、去听法。供养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所以在极乐世界,一天所修学的,我们这边一千年、一万年都学不到,他一天就学完了,有这么大的能量,而且真的是正法。诸佛如来所说不会有偏差,不会有不相应的。极乐世界这些好处都要知道,然后你才欢喜,这个学校一定要去,再找不到一个这么好的修学的环境了。八功德水,这是讲是诸泉池,所有的泉池,七宝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洁」,干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清芬芳馥」,这形容水干净、清净,有芬芳的香气,「故曰湛然香洁」。水有香气,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水具八德。故称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就是小本《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哪八种?「一者澄净」,水干净,澄是不动,没有一丝毫波浪。那我们知道这是性德所生的,如果是法相所变的水,这个水有波动的现象。也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是唯识所变,那个现象,科学家讲三种现象,物质、意念跟自然现象,全都是波动。澄这个字没有,净可以有,澄没有。这个波动就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办法离开,都是波动现象。所以澄,只有明心见性才有,它属于法性,它不是法相,澄净。

「二者清冷」,我们今天讲清凉,水清凉,非常舒适,无论你是饮或者池里面洗澡,清凉。「三者甘美」,水的味道带甜味。「四者轻软」,不像我们这边水,我们这水有压力,很重,水很重,愈到海底压力就愈大。他那边水轻的,没有感觉得有压力,好像我们在空气里头,没感觉到有压力,这第四个好处。第五个「润泽」,它不涩、不滑,你接触到的感到很舒适。第六「安和」,不像我们这边水,有大风大浪,大风大浪不安、不和。海里面的水是咸的,有很高腐蚀的这种能量,极乐世界的水安和。第七「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这个水你喝它的时候,不但能够除渴,还能除饥,让这个身体没有感觉得口渴,没有感觉得饥饿,它有这个能力。一切过患,这是过失。我们这边的水,现在的水都有染污,染污的水,饮用、拿去沐浴,都怕它带着有病毒。极乐世界水没有,干净,不带任何病毒。

「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这就是这个水里头丰富的营养,能够长养诸根。这个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四大是指身体,物质。「增益种种殊胜善根」,这是水有这些好处,这一句是总结,帮助我们增长,带给我们很多的好处。益就是利益,这个好处是种种殊胜的善根,世法三善根,大乘精进善根,无不具足。「多福众生常乐受用」,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福!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不能往生。小本《弥陀经》就说这个条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多福从哪里来?现在我们全明白了,就是佛号。念佛的人就是多福、多善根的人,佛号确确实实是把阿弥陀佛智慧福德变成自己的智慧福德。念佛,自他不二,我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佛的智慧、佛的功德都变成我自己的智慧功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大乘经上佛常说,我们常常记住这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把关系搞清楚了,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的,我这个身也是自性变的,同一个自性,我们跟阿弥陀佛关系多亲切!是一不是二。西方极乐世界是我心现的,我们今天居住这个世界也是心现的,这个心,不善的心,夹杂着妄想分别执著,极乐世界是我的清净心。我现在有夹杂、有业障,不要紧,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消除。不用消,一句阿弥陀佛自然消除,烦恼破了,业障消除了,全在一句佛号。如果能够在事实真相上,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尽量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能放多少放多少,也就是不要再执著,不要分别,不要再去计较了,那这个心念佛功德就无比的超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不可思议功德。再看下面第三段,「岸树香光」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

『旃檀』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檀香。

【吉祥果树。华果恒芳。】

『恒』是长远,不像我们这边,花果天天变化,花开花谢,果生果落,有这些现象,极乐世界没有,没有这些现象。

【光明照耀。修条密叶。】

修是长,像柳树一样,枝条很长,叶很密。

【交覆于池。】

交叉在这两岸旁边,覆在这个池面。

【出种种香。世无能喻。】

这些宝香,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比喻的。

【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随着水流,随着风吹,让极乐世界的人民普遍都能够享受到,这是居住环境之美。我们看注解,「上显池岸妙树庄严之相」「栴檀」前面有解释。『吉祥果』,「印度所产。此方所无」,我们中国没有,印度有。印度是属于热带,中国属于温带,所以动植物有很多不一样的。「状似瓜蒌,黄赤色」,赤是红色,黄带着红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拟充之。石榴一花多实,故以石榴拟吉祥果」,在中国用这个来代替。石榴是有吉祥的这个相,因为它籽很多,一花多实。所以石榴在中国社会当中,把它看作是个吉祥果,表什么?多子多孙。在中国人讲多财,这富贵人家,这是人丁兴旺的意思。

「今经云池流华树。…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是故华果恒芳」,芳是指芳香,「恒芳者,常香也」。在极乐世界,你所闻到的、呼吸到的都是这些宝树、花果的芳香。『光明照耀』,就是前面讲的「无量光炎,照耀无极。可见此诸华树,既吐芬香,复放妙光也」。极乐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放光,所以也称它作光明世界。『修条』是长枝,『交』是相接,『覆』是垂盖。这是讲岸边上的树林,因为树都是珍宝所成,称为宝林。「枝长叶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树出种种妙香,其香殊胜,非世间所有,故云世无能喻」,这个世间找不到东西来比喻。『随风散馥』,「随德风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顺池水而流送其芬芳」。这是四十八愿,「第四十三宝香普薰愿之所摄」,换句话说,这是四十三愿的成就。弥陀在因地所发的愿,现在成佛了,愿愿兑现了。宝香普薰,在极乐世界确实是有,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得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