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八十二页,从倒数第四行看起,第二句:

「清彭际清居士,于此经文亦有深解。简录于下」。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段文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此地再温习一遍。他说「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固然明理重要,这些修行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可是真正对初学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榜样,你没有个榜样,你怎么学都学得不像。我初学佛的时候跟李老师,李老师就把这个,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告诉我,而且特别提醒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举的例子都是在家人。为什么?这两个人都是大文学家,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他们是佛教徒。但是他不是真学佛,他的文人习气很重,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个佛教的学者。佛学常识很丰富,说什么他都懂,他没有真干,也就是他没有真发心,他没有真放下。所以老师特别提出来,在家学佛可不能学他们。

出家之后,李老师就介绍我一个榜样,印光大师,要认真学他,这是最近的一位祖师大德。怎么个学法?那就是《印光大师文钞》《文钞》要常常读、要常常体会,把自己所体会到的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落实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真像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的一生,我是用四句话做总结,他老人家一生总结十六个字,我把它刻成一个印章,这是印光大师的传法心印,就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就是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就是这十六个字。敦伦,伦是什么?伦是同类,敦是敦睦,就是相亲相爱。范围缩小一点就是人类,再缩小一点就是修净土的同修,一定要相亲相爱,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样相亲相爱,那叫敦伦。扩大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敦伦要做到这一点,还要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当然就不吃众生肉,这肯定的道理。

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这分是什么?我们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这十二个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归纳起来,这十二个字就统圆满了。在佛法里面,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本分。皈依之后,「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学佛人的本分。修学净宗,净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这四句是净业三福最后一条,讲的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念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其他的放下。唐太宗说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一部经、一句名号,自己这样学,也劝导别人。这是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闲是防止,一切邪恶我们要防止,不能让它伤害我们。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是非、什么是邪恶,你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经读多了就明白,与经上相应的是善法,与经上不相应的是恶法。经典是我们一张挡箭牌,保护自己。存诚,心总要存诚敬。你看,有这样的条件才信愿持名。信愿持名,没有前面这个条件,跟净土结个缘,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问题,不见得能往生。所以,灾难遇到了,学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万不要以为学佛的人,他学得很好,怎么他也走了?我们凡夫看人只看表面,没有看到骨子里,没有看到他的心地,他心是真的是假的不知道。印老讲的这个话,「闲邪存诚」,这样的心才行。

不懂得防止邪恶,不认识邪恶,不晓得存诚,这真诚心,这些人念佛,这个灾难还是躲不过。念念不为自己,把自己给忘掉了,真正放下,起心动念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手段?端正自己的心念,教化众生,这就对了。自己心念不端正,怎么能教人?纵然自己心念端正了,说老实话,这是感得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还是没有能力帮助众生。我们对佛、对菩萨要感恩,了解事实真相一定感恩。感恩的心生不起来,对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透彻,肯定感恩心生起来。感恩的心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生不起来那就有障碍,障碍要除掉了,性德就现前。所以,一定要学法藏比丘以无量心,无量心是真心,真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叫无量心。从无量心里面发无量愿,无量愿是清净愿、是平等愿,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是小心量,心量没有拓开。我们现在需要大心量,为什么?大心量才有明显的感应,小心量就没有。发大菩提愿、大菩提心,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现在地球上众生造的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造得太过分了,任何力量都没有办法拯救这个社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保全自己,就很不错了、就很难得了。能够有一些感动的人,这些人必然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不是三、五个,不是几十个,不是几百个,无量诸佛如来。这样的善根加持,对于这个法门才能够相信,能够生欢喜心,能够依教奉行。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的事。我们还是一直放不下,这就说明我们自己染污有多深,业障有多重,怎么劝都回不了头来。最后的结果还是随着灾难而去,该去则去,该留则留。

这些善心人士去了,我们相信,虽然他没有办法往生,他毕竟是个善人,果报一定在人天;来生又到人道来了,福报大的到天道去了,肯定这些地方去了。他将来能不能生净土?肯定会生净土,就是看他什么时候回头,极乐世界的佛菩萨都会照顾他们。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地球上的众生跟我们的缘最切,我们刚刚离开,换句话说,关系最深。这些众生依旧在六道受苦受难,我们能不关心吗?现在关心没用,为什么?没有能力帮助他。到极乐世界就有能力了,真的可以帮助他。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大愿,为度众生,我为众生求生净土,这个心是无量心,绝不是为自己求安乐。为众生生净土,为众生成佛道,这是无量心、无量愿、无量行。

「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一一是每个念头,念头、言语、行为全是与真如相应,真心里头生起来的。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就是自性。前面我们说过,教下,有从事说,有从理说,理是一体,事是差别现象,现象虽然无量无边,体是一个。「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永远随顺众生,所以经历「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这时间之长,太长了,说不出来。「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这些国土里头有众生,众生有苦有难,他有感菩萨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我们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人就念念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帮助他恢复庄严清净。庄严清净不就是离苦得乐了吗?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种心行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有?「以法界本无量故」,佛法无边。「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庄严清净无量佛土,这是菩萨他的事业,是他的本分事业。为什么是本分?法界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都是自性变现的,没有一法离开自性。自性是万法的本体,是一不是二,你晓得是本分的事业,无话可说,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后面讲,如果你证得实相,真彻底了解了,「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连到上面去,如是严净无量佛土,而实无佛土可严,如是度脱无量众生,亦无众生可度,这话大家就懂了,这是《金刚经》上的话。佛土本自清净庄严,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从理上讲。所以干这个事情要三轮体空,不能着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想而无想,无想而想。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可不可以想?可以想,想要不着相,想要不分别,想要不执着;想即是无想,说即是无说,行即是无行,你想、你说、你行与法性相应。我们现在就是与法性不相应,与烦恼相应,与情执相应,麻烦在此地,这叫凡夫。如果我们的想、我们的说、我们的行与自性相应,那就成佛了。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

凡夫的想,头一个一定是想自己,佛菩萨的想没有自己。这一句话就讲清楚了,他没有自己,他所想的是为别人,所说的是为别人,所行的也是为别人,没有自己,别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菩萨无量劫来,现身说法帮助一切众生全是义务的。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搞清楚了,自己跟自己治病还要钱吗?不是跟家人,家人亲,不是一体。一体是我们身体手足,这一体!我身体有问题了,我用手来按摩自己的身体,还要收费吗?跟谁收?芸芸众生不知道是一体,天天计较。计较到今天已经不像话了,为什么?全是假的。药,药物也是假的,没有真的东西,饮食也都是假的。现在人学会骗人,没有一个不骗,连自己也骗。

现在人也很聪明,他什么都不相信,他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今天尽情的享受,尽情去欢乐,明天死了就算了。他不相信有来生,人死如灯灭,所以活一天拼命享受一天,不择任何手段。这还得了!这真正叫无法无天,恶贯满盈,只有天地鬼神来收拾他了。佛菩萨虽然慈悲,佛菩萨是教学,他不听了,学生不听,老师失业了,没地方教了。老师在这个地球上失业了,其他的地方还行,还没问题,地球这一块失业了,老师走了。末后讲到三轮体空,庄严净土,心里头没有丝毫庄严的念头,干干净净;度脱无量众生,没有度脱众生的执着,没有度脱众生的分别,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

下面再一个问题。「所以者何」,为什么?「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法界是个假名,佛为了教学,起这个名字,称它为法界。你如果认为真有法界,你就错了,你执着名字相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教给我们,听经,不执着言说相,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你就真听进去了。为什么?跟法性相应。你看经,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法界是名词术语,你了解它的意思,可别着它的相,也不能有心缘相。你真的看懂了,真看进去了;换句话说,着相没懂,没听懂,也没看进去。我要问一问,现在有几个人不着相?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马鸣菩萨这三个条件?做不到,这条件太高了。是高,是法身菩萨的条件,不是我们现前条件,我们做不到,我们现在全用的是心意识。用心意识来看经、来听法,出不了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都用心意识,可以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用得正,所以对我们还是有利益。但是我们一定要学,要认真努力的去学,学不执着,学不分别,学造了之后心里头不落印象,要学这个本事。也就是不要把这个东西记在心上,有人提起来清清楚楚,没有人提起来的时候,心里头痕迹都不着。不要常常想这个东西,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别去想。想什么?想阿弥陀佛,这一点重要!这是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六道罪苦众生最妙的方法。

心里什么都没有,那是法身菩萨,我们做不到。我们心里头永远不干净,总有东西在,只是多少不同、善恶不同,总有念头在。你看,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个毛病断不掉,断不掉,换一个,换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好,跟他相应,跟极乐世界相应。这种念头的话会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跟马鸣菩萨所说的一个境界,你在那边听经、在那边读经,确确实实不著文字相,不着言说相,也不执着名字相,也不执着心缘相。那是什么?念念消归自性。大乘经上有讲,会看经的,句句经文都消归自性;会听经的,句句经文也消归自性,这个境界高!

所以,末后这几句说,「法界即非法界」,这《金刚经》上的话。用《金刚经》的逻辑方法,「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金刚经》上不是这样讲的吗?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所以法界即非法界,别执着。这样性德就显出来了。性德是什么?「悲智双融」。法界是悲,慈悲心里头有。智,智是非法界,晓得法界不可得,法界是个假相,这是智。悲智双融,智里头有悲,有慈悲,慈悲里头有智慧,这双融;换句话说,法界里头有非法界,非法界里头有法界,这叫双融。双融一定是「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就说明为什么在一切法里头得自在,他悲智双融、理事无碍,他得自在了。「上之二说正好互参」,这两种说法,就是彭际清跟《会疏》说的,两种说法都说得好,彭际清居士说得尤其是好,他讲得深入。我们学了要用在生活上,双融双即,你说这个生活多快乐,这种人生岂不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大自在。

经文末后有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此语真是金刚王宝剑,直下斩尽众生情见」。情见是什么?情见就是妄想、就是杂念。我们这个杂念太杂、太乱了,前念灭后念生,永远不停,所以你的心定不下来,你的心静不下来,原因在此地。学了《般若经》,这是《般若经》上的话,彭际清居士所讲的全是《金刚般若》里面的原则。贵在我们真懂,懂了之后,贵在我们能够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用上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事、对物,全用上了。我们看人,这人是善人,这个人是恶人,你要用《金刚经》的话,善人者即非善人,是名善人;恶人者即非恶人,是名恶人。你把《金刚经》这个公式套在人身上、套在事身上、套在法身上,很有味道。这是什么?金刚智慧,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看破之后你心里面放下了,自在就现前。般若智慧比喻作金刚王宝剑,有道理,真的帮助我们看破。

「今此经文,与《妙法莲华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你看这两句话,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知跟能解是一个意思,「直是一句」《无量寿经》上佛这句话,跟《法华经》上所讲的这句话,确实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无异,此非偶合」,不是偶然相应的,「实因体同」,实实在在是因为同一体。所以佛在任何场合、任何状况之下,无论对什么根机,给你讲真话,都是一样的。「故下引《法华》,以证经义」,看看佛在《法华经》上怎么说的。《法华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佛没有定法可说,恒顺众生;佛如果不顺众生,他就无法可说,他一句话都没有。他不起心不动念,众生起心动念是感,佛是自然的应,佛的应全是自性相应,他没有心意识。凡夫是妄心感,佛是真心应,真心应所以就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讲的,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诸法不是真的,众生误以为真,误会!众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怎么会知道?一切有为法,有为法的范围太大太大了,可以说是整个虚空法界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现在科学家讲的,整个宇宙它是个波动现象,波动就是生灭,这个波起来,立刻就灭了,第二个波又起来,起来就灭了,波动现象,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无论是物质现象,是意念的现象,起心动念,或是自然现象,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它生起来立刻就消灭了。谁看到真相?是八地以上。今天科学家发现了,他说单独的一个现象,一个原子、一个粒子,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都毫无意义。为什么?生起来立刻就灭了。它出现的时间,弥勒菩萨所说的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今天科学家的估计,好像是一千兆分之一秒,就是一千兆分之一秒也毫无意义。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无论是精神、物质、自然现象,都是这些东西纠缠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才能感觉得到;如果不是纠缠在一起,单独的相,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感觉到。佛讲得对,一点没错,被近代量子力学家证明了。

我们在这段经文当中深深体会到,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佛经,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经?那就真的要像马鸣菩萨所说的,远离这三种心,听经不着言说相、不著名字相、不着心缘相,这个人叫老实听。这个老实听会得定、会得三昧、会开悟,大彻大悟,有这个机会。如果着相,着相全变成知识,你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收来,以为是自己的,广学多闻,记得很多,阿赖耶变成了数据库,收藏这么多资料。你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那是诸佛菩萨,那是个会学的人、会听的人,心愈听愈干净,愈听愈明亮,这干净放光,光愈放愈大。可是把东西听了统统记在阿赖耶识里头,都入了他的数据库,就没有这种能量,他不会放光。这种方法是祕诀,这在佛法叫密藏,它太深密了,没有人晓得,还有这么一招,这招是真的,不是假的。

「是法」,这个是法是一切法,任何一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为什么?「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诸佛如来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真如、自性。唯有诸佛,佛能放得下,乃能知之,知之就是看得破。你看这多妙!它为什么说佛,不说菩萨?诸佛彻底放下,连一丝毫无始无明习气都没有了;法身菩萨虽放下,还带着有无始无明习气,所以唯有诸佛。诸佛彻底放下,所以他也圆满究竟的看破,他真知道,全知全能。「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教众生转迷为悟,这是一大事因缘。

佛菩萨出世,绝对没有名闻利养,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沾到一点名闻利养就错了,跟佛出现在世间的本心、本愿完全相违背,你怎么能够学佛,你怎么会学得到!学佛的条件、学佛的祕诀就是在这里,决定不能够玩假的,一定要真实。掺着一点点假,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说一杯醍醐,举例子,醍醐,是天人最好的饮料。这个饮料能叫你身心健康,能帮助你长寿而不衰老,醍醐。但是这醍醐里头有一滴毒药,那一点点毒药把你这一杯醍醐都破坏了,全都变成毒药。这是什么?真心里头掺一念假心、妄心。为什么学佛这么难?就难在此地。为什么往生这么难?也难在此地。你用真心去念佛个个往生,万修万人去;用妄心念佛,这一生去不成,跟阿弥陀佛结了缘。来生来世,什么时候往生?哪一生哪一世你用真心就往生了,因为你缘已经有了,不能往生就是不用真心。

记住,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心,你没有发菩提心。真心就是老老实实的心,你看乡下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再看看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什么都不懂,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人家三年成功了。谛老赞叹他,常常赞叹: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那是什么?就是那一点真心。什么叫真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真心。你要问锅漏匠,什么是真心?他不知道,他不懂得什么叫真,什么叫妄。他就那么老实,就那么听话,师父叫他怎样,他就不折不扣。他要打一点折扣就不行了,不折不扣,真干,拼命干,三年到极乐世界了。我们相信他一定是高品位往生,确确实实像谛老和尚所说的,弘宗研教的人不见得能赶上他。比不上是什么原因?比不上他那一点真诚,我们这里还有掺假,他是纯粹的真诚,一点假东西没有。

李老师当年在世很感叹的给我说,不止一次,我印象很深刻,「我很想学这个老太婆,就学不像」。这句话不是李老师随便说的,李老师是真想学。古人有句话说「愚不可及」,你不要看他那个愚,比不上他。教他别的方法他未必能懂,太深了、太麻烦了,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非常容易,他一点都不怀疑,全盘接受过去,他成就了。显示出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太妙了,这个法门能令凡夫在一生当中往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道理就是真心。他用的是真心,他待人接物都是那么真诚,别人欺骗他,他也是真心待人,别人陷害他,他还是真心待人。可贵,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一大事因缘」就是教众生转迷为悟,为这个出现于世。帮助众生转迷为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善导大师有句名言,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黄念老引用了这句话,在注解里头。因为众生根性不齐,换句话说,真诚心不纯,才说了许许多多经论。如果真诚心要纯,何必?就一句佛号就行了。就像谛闲法师一样,难得锅漏匠这样真诚,教他六个字就可以了,他就能成无上道。回过头来我们自己反省,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不老实,真诚心不够。不老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最好是一部经,最好是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一部《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要用注解,我在最初选择的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有两本讲义,圆瑛法师有讲义,宝静法师有讲义。当然最殊胜的是这部会集本,跟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集解,也是会集的。用这一部经,一句佛号,一部经是帮助我们回归老实,一句佛号帮助我们圆满取得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以为我自己聪明,实实在在讲比不上锅漏匠,锅漏匠比我们厉害,这是我们有自知之明,我们不如他!我们要尊重他,我们要礼拜他。

下面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这是说明佛出现于世的因缘。极乐世界诸菩萨众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跟佛是同一个因缘。我们要知道,同一个因缘。大事因缘晓得了,教众生转迷为悟,第二个,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佛知见是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只是有了障碍,有障碍显不出来。佛帮助我们把佛知见开发出来,好像金矿一样,这个地底下本来有,它埋在地下,不开出来得不到黄金的用途,要开采出来。我们自己有佛知见,开采出来我们就得受用,开采出来就叫成佛。这帮助众生成佛。

底下一句,「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开采出来了,众生不识货、不认识,那怎么办?佛菩萨要把这个宝指示出来,让他觉悟,他认识了。佛知见是真实智慧,本经上三种真实,真实智慧是佛知见。我们都有,只要把障碍去掉,障碍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佛知见就出现了。你对于一切法,你的认知没有丝毫错误。所以示有必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佛菩萨教化众生,能做到的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下面两个,下面两个是悟入,是众生自己分上的事情。他有没有觉悟?不觉悟没用处。如何教他听了能觉悟?悟还不算数,要入境界,入境界就成佛了。悟入是学生的事情,开示是老师的事情,老师虽然开示讲得很清楚,还要有方法引导,帮助众生觉悟。引导些什么?那你就想到,开佛知见,没全开,他有障碍;示佛知见,他也有障碍。为什么他不悟?为什么他不入?没放下!所以老师要做出放下的样子给他看,他就懂了。为什么?佛知佛见你知道了,自己不觉悟、自己不能契入,没放下!

佛、菩萨、祖师大德何以能够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佛知佛见是看破,放下就悟入。这桩事情做老师的人要做得彻底,要真放下,人家看到才相信。你没有放下,别人看到不相信,讲得再好别人怀疑,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你教别人放下,自己为什么不肯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放下;阿弥陀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样样都放下。极乐世界建造不是为自己,是为接引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在极乐世界悟入佛境界。建立道场不是为自己,是为度众生而做的,换句话说,是为众生建立极乐世界的,他不是为自己。虽然建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心中有没有极乐世界?给诸位说没有,肯定是!不着相。极乐成就即非极乐成就,是名极乐成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建立一个极乐世界帮助很多人,常常在夸耀自己,我做了这么多好事,那是什么?众生知见,不是佛知见,就是梁武帝的知见。你看梁武帝与达摩祖师在一起的时候,他自己就感到很荣耀,在佛门做了这么多好事。替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道场,护持出家人十几万人,大功德主。见到达摩祖师他就夸耀自己,这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真话,没有打妄语,说真话是什么?并无功德。梁武帝的心量太小了,没有追下去问他为什么,没有问,就送客,就生气了,不再跟他讲话,请他走,出门。这句话,梁武帝的见地、知见,不是佛知见。那我们知道,像梁武帝这种知见的人太多太多了,佛知见的人太少了。

这些话对我们是最高的警觉,我们学佛如果还有这一点点念头的话,不行。为什么经字字句句无量义你看不出来?原因就在此地。你的心愈清净,你的心愈是为众生,这个经的意思你愈能看得懂,你能看得出来。换句话说,学佛就是决定不能为自己,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老实话。学佛要为自己就麻烦大了,学佛一定是无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但不着相,连念头都不能有。念头是见,《金刚经》后半部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念头。不但相不能着,念头也不能有,叫真干净,那才叫纯真之心。四相断了是真心现前,真心里头带着妄心,所以他只能证得初果,不能证妙觉。

有人能证妙觉吗?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就是证妙觉,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的也是证妙觉。一念之间,凡圣之隔就是一念,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了,妙觉如来,究竟果位。这种人厉害,叫利根,他能够顿断,一念之间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断了,这个厉害。有人一念断了,习气没断,那就生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阶级不知道他是在哪个阶级。那就看什么?他所带的习气有多少,带得愈少他地位愈高,带得愈多他地位就愈低。每个人带的习气不一定,多少不是一定的。这些与善根福德因缘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听得很多,明白这个道理,他的习气会减少;还有真正老实的、真正听话的,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怀疑,这种人地位很高。

所以要晓得为什么众生不能悟入,原因在哪里一定要知道,在我们现前这一生当中,要把这个原因消除。简单的说,原因就是不老实、不听话、不真干,这最简单的,决定超不出这个范围。我们如何去补救?老实是根本,老实太可贵了。听话,听谁?听佛的话。读经,听佛的话;学教,听佛的话,依教奉行。这里头就怕学杂了、学乱了,就怕这个;如果不杂、不乱,这一生没有一个不开悟的。开悟之前一定得定,就是你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你已经得自在,不定什么时候大彻大悟,觉现前了,你决定生实报庄严土。如果习气统统断尽,你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是证得妙觉果位,到极乐世界就成佛。这是给我们讲四种出现于世的因缘。

后面总结,「上明诸佛唯因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法华经》上讲得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一句变成了四句,这个出现在世间。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完全认知,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是教化众生的,他们住世的身分是职业老师、职业教师。世间各行各业,他选定的是教学,而且肯定是义务教学。「佛之开示,既是佛之知见,故唯有诸佛,乃能如实知之。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故佛虽有种种譬说,但众生于佛之知见如聋如盲不能真实解了」。这真话。为什么现在大乘经没人能看懂?看不懂当然就没兴趣,看了几页不想再看,再遇到佛经他摸都不会摸,这种人多,甚至于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是《华严》《大智度论》上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也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它所说的是佛知见。

我们现在全是众生知见,所以你说佛知见真听不懂。听懂也是勉强懂,不是真懂,为什么?真懂一定做到,一定悟入,这是真懂,没有悟入就是没有真懂。真正懂,哪有不依教奉行的人!依教奉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懂了,你不愿意过人生最高的享受吗?最高的享受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决定没有情执,再说一个简单的,决定没有我。凡事还有个我,没有真懂,真懂的人无我,所以他入门了。无我,不再承认这个身是我,不以为身是我,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虽然地位很低,他是圣人,我们称他为小小圣。小小圣在六道永远不堕三恶道,换句话说,他在心里面把贪瞋痴慢疑拔掉了,他不会造业,他才不会堕三恶道,我们比不上。

《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流转就是轮回,这说明什么?未出轮回是六道众生。辨是明了,六道众生你学《圆觉经》,你真正能懂得圆觉吗?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满觉悟是佛陀,最小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也称为圆觉。为什么?他们无明断掉了,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着。他们生诸佛实报庄严土,在圆教,就是初住以上,在这个境界,所以他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没出轮回,这个圆就是常识,佛学常识,研究《圆觉经》、研究《华严经》,全是常识,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圆觉性他不知道,他有圆觉性,不是没有,他的圆觉性还搞六道轮回,出不了。真正要觉了,他就出了,圆觉当家。他现在谁当家?阿赖耶当家,虽有圆觉性,圆觉性不管事,宾主颠倒。圆觉性当家做主,你成佛了。那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是你家里佣人,听你指挥的,是你家里仆人。现在搞颠倒了,仆人当家做主,主人,主人去做仆人的工作。

六道凡夫就是这样的,你的圆觉性、你的自性完全迷了,跟着你造的善恶业去受报,你说可不可怜!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可怜悯者。不是他没有,他有,他有佛性,他有圆觉性,为什么还在搞六道轮回,过这么苦的日子?佛菩萨看到怜悯,只要你有一点点善根,他就来帮助你,希望你这个善根增长一点。生生世世不舍弃你,帮助你成长,成长到一定的程度,让你接触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真听懂了,你这一生成就了。其他的法门也能帮助你成长,一生不能成就,因为其他的法门没有带业的,只有这一门可以带业。这一门不能算成就,也算是成就,为什么不能算成就?因为你带业,你业障没消掉。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不造业,过去这些业在极乐世界慢慢消掉了,每天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的真心会现前,这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弥陀的加持,就是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力量太大了!所以在极乐世界,不必要很久的时间,你的烦恼断了,你无始劫来造的业消了,恢复你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菩提心。这一恢复,你就入实报土。入实报土,无始无明烦恼断尽,就悟入常寂光,你就究竟圆满了。

念老末后这句话说,「此显思量分别不能解了圆觉」,这原因说明白了。南泉禅师他说,「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这句话念老把它翻译成白话,「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故云:非言语分别之所能知」,但是又不能离开言语分别,执着言语分别错了,言语分别不能执着。你看,又不能离言说分别,又不能执着言说分别,这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头所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行了,原味不变。如果执着这些相,执着言说、名字相,全变了,统统变作佛学、变作知识,不是佛法,佛法的原味你尝不到。在这个里面我们要重复肯定一句话,佛法是从真心里头流出来的,你不是真心怎么能跟它相应。

南泉,我们这有一点参考资料,唐朝人,「普愿禅师」。称他南泉是尊重他,不称他的名,南泉是地名,池州南泉山,马祖大师的传法弟子。他说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说作如如那就变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了,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早变了也。真如之理在哪里?在一切法,一切法的理是真如。「谓由前正智」,正智是如如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没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如如智,如如智也有个简单解释。「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称」,这个称是契合的意思,称「如如境,故名如如智」。真如妙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现在迷失了自性,这个智不见了;放下起心动念,如如智就现前。如如智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那就是如如智,一切众生本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是德能,今天讲能量,智慧、能量、相好,相好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

所以如如智才能够观察名词、现相全是假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的。老子那个时代,佛教没传到中国来,我们中国的圣贤也明白。老子说这个话也叫我们不要着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着言说相,不要著名字相,你要体会到他所说里头的真实义。古德常说意在言外,你执着言,意就不懂了;你能够离一切相,所以即一切法,如来所说真实义你就恍然大悟。真实义是什么?真实义是自性的性德,不是外来的。一定要破迷才能开悟,我们的迷不能破,你决定不会悟。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如如智才能解如来真实义。这些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说清楚了。所以我们要想想,接受世尊般若教诲,前面是二十年的基础,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这才能进入到般若。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这个二十年的底子没有,一下就学般若,般若全变成知识,就是真实智慧统统变成知识。知识,我们知道能解决一些局部问题,而且还不干不净,还带着许多后遗症;如果真实智慧,没有这个现象,会干干净净化解问题。

知道一切法「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有无这个概念都没有,法尔如是,法本来就是这个的。「名相本空」,名是人给它起的,相是意念感得的,现在量子力学家说明了,这是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这叫如如。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再做补充,意思是很深,但是很重要。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