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七集)  201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一十四页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上述世间诸香,且有如斯胜用,何况弥陀如来本愿所现,乃法界万德之香」。我们从前面讲到我们这个世界沉水香,罗剎当中的海藏香,乃至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一直到化乐天,每一处都有非常殊胜的好香。燃香所起的德用,确实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世间,没有离开欲界,都有这样的殊胜,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何况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本愿所现的宝香。这是法界万德之香,阿弥陀佛五劫修行之所成就,自然超越一切诸佛剎土的众香。

下面引《维摩经.香积佛品》,有段话说,「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这是从香积国来的,「香积如来,以何说法」,请问他,香积如来是用什么方法教化众生。「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大乘经教里面我们读过,十方世界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这个世界,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接受世尊的教诲,让文殊替我们拣选与我们相应的法门。文殊菩萨选择的是耳根法门,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声闻法,为什么?耳根最利。因此,跟观世音菩萨的缘分特别深,为什么?观音菩萨就是耳根根性非常好,特别利。看不清楚,但是听得清楚,一听就懂、就能开悟。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跟观音菩萨相应,所以二十五圆通当中,耳根圆通的观世音菩萨排列顺序排到最后。最后就是什么?最殊胜的法门,这是娑婆世界众生最殊胜的法门,耳根最利。香积国众生跟我们这里不一样,六根哪一根最利?鼻根最利。换句话说,眼看不行,他不懂,耳听也很困难;你叫他闻香,他一闻就懂,他就开悟了,鼻根最利。

所以,各个地区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知道、法身菩萨知道。他们教化众生能随众生的根性,有真实智慧,有巧妙的,佛经上常讲善巧神通方便,令一切众生悟无上道。香积如来他是用闻香、用饮食,所以佛门厨房叫香积厨,香积如来常常用饮食供养大众。闻香、吃饭他会开悟,就是说鼻根、舌根很利,他闻香能获得一切德藏三昧。

「今极乐妙香,亦复如是,功德无边,普熏十方,广作饶益,能令闻香众生,皆修佛行,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这个还在后面,我们现在学的是第六品,到第二十品我们就看到了。「极乐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复熏十方世界,皆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极乐世界的好处,我们真的是明白了、搞清楚了,哪有不想去的道理!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去,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或者在其他诸佛剎土修行,一定要断烦恼、要消业障,这两桩事情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来说真是难事。我们每天有意无意在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恶业诸位一定要知道,都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善业在三善道去享福,消福报;恶业在三恶道,消恶业报,总得要把这个东西消掉。要离开六道轮回,一定要修净业,净业怎么修?断恶修善不着相就是净业,着相就是染业,染污了。不着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说实在话,现在众生做不到。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离不开禅定,记住,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方法是相同的,没有例外的,都是戒定慧三学。教你持戒,持戒是手段,因戒得定,持戒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得定。得了定之后就开智慧,所以定也不是目的,还是一个手段,开智慧才是目的,因定开慧。八万四千法门都守住这个原则,我们修行能得定吗?定是清净心,不是妄想,一定是先得定后开智慧。念佛法门也不例外,还是要遵守这个规矩。不过念佛法门有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用断烦恼、不用消业障,这叫带业往生。我们的烦恼、业障可以带到极乐世界去,那就方便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如果不带业,我们真的没希望;能带业,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这一生当中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往生不是没有条件,还是有条件,条件不难,只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你就能往生。第一个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西方确实有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西方在哪里?你不要怀疑,你就认定西方。这是什么用意?是叫我们住心一处,用意在此地。如果你要是想到,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真的是圆的。我们坐了飞机往西方去飞,中国的西方是欧洲,欧洲的西方是美国,美国的西方又跑到中国来,回来了,这西方到底在哪里?你要这样一怀疑,极乐世界去不成了。不能怀疑,地球是个圆的。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说西方是一种善巧方便,让我们的心有个方向,给你定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像我们在空中飞行一样,这个航道就一个声音,「阿弥陀佛」,你只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到达目的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谁都找不到,这是一定的道理。佛绝对不欺骗人,所以决定不能怀疑。我们真的相信、真想去,这个地方太好了,真正学这部经你全都知道了,十方世界没有一个世界能跟极乐世界相比。

极乐世界确确实实超胜一切诸佛剎土,什么原因,前面我们读过。这是阿弥陀佛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剎土里面的精华,以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成就了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好的统统在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超胜一切诸佛剎土。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自己想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确确实实到每一个诸佛剎土里都去考察、都去参观、去学习。这个世界好的统统都要,不好的统统都舍掉,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剎土美好的精华,这很有道理。这个地方又容易去,不难,人人都有分,你只要听到这一句名号,你就有分;你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像、接触到这部经本,你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就有分,就有这个缘分。那去不去在乎自己,自己真信,想去,真想去,肯念佛,具备这三个条件你就成就了,你就能去了。所以,求生极乐世界不难,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香积佛剎香积如来用的是妙香,接引大众、成就大众,这个事情好,极乐世界也有。肯定法藏比丘在香积国学到这些东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宝香比香积国还要殊胜。极乐世界宝香普熏,能令闻香众生『皆修佛行』。尘劳垢习,这就是烦恼、习气,闻这个宝香自然不起。极乐万物皆以宝香合成,无量的宝香,十方剎土里面的好香,极乐世界统统具足。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皆显事事无碍的法界。极乐世界有佛光、有宝香,佛光遍照,宝香普熏,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人见过光?有没有人闻过香?有,而且很多。特别是初学,初学佛的人心很清净、很真诚。所以中国古德有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种真诚心、欢喜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就化成云烟」,学佛就学成老油条了,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初发心很了不起,哪一个人要把初发心永远保持,他一定成功。时间久了就学疲了,不把它当作回事情。甚至于还有很多学佛久了就利用佛教,去欺骗初学的信徒,这是有罪过的,这罪过很重。但是这种人不少,我们在佛门这么多年都见过。初学佛的人何以见光、闻到宝香机会多?就是他心地虔诚。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香也是随着我们众生的根性,我们自己的福报、智慧,闻那个香不一样。一般,我遇到很多,闻到的香味是檀香味,但是比我们一般檀香味要浓,就是真的很好的檀香。初学的时候真有,我自己也遇到过,以后这个情形就很少了。这是什么?这是佛菩萨的慈悲,给你有这种感应,增长你的信心,真相信,真有,真相信。不是常常叫你遇到,偶尔叫你遇到,让你生起稀有感应的心,给你做证明。大众在一起有同闻到的,我有一次最明显的,是住在美国达拉斯。差不多是二十五年前,我们在一个居士家里,晚上月光非常好,他的院子很大,院子里面有个平台,我们在平台上喝茶、谈佛法。忽然有一阵香,风吹着带着香气,我们有五、六个人,每个人都闻到,香气很浓,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很长。我们好几天都谈这个事情,这个香从哪里来的?自己家里没烧香,跟我们烧的香味道不一样。我们这些邻居,外国人,也没有烧香的,从哪来的?

我在埔里跟忏云法师,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在茅蓬里做义工,初学佛,常常闻到,不是我们自己烧的香。我把这个事情告诉忏云法师,他经验比我丰富,他告诉我,这多半是天人,我们今天看到此地讲的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这些天人。天人从这边经过,看到你在这里诵经、念佛、拜佛他很欢喜,他在这里停一下,停一下,他身上的香气。他立刻就走了,走了这香气就没有了。他告诉我多半是这种情形,这种情形最多。佛菩萨感应的那个香是异香,不是普通的香,你从来没有闻过这种香味。有,不是没有,这都是佛菩萨给你加持,让你产生信心,断疑生信。见到佛光亦如是,让你以前半信半疑的心坚定了,不再疑惑。我们对佛法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信,还有一分怀疑,那还不行,这一分怀疑就是障碍。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菩萨一定会照顾你,会有感应,让你完全断疑生信,佛菩萨慈悲。所以见光、闻香我们都有机会,甚至于自己本人都有这个经验,同修们有很多人有经验的。证明极乐世界佛光普照、宝香普熏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三章,第四十四愿,二十三章「助他成佛」,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念老注解里头说,在这一章里头,「从至于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下面的经文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从第四十四以下诸愿,皆为彼国以外,他方菩萨,闻弥陀名,得殊胜法益之愿」。这是一个大段落,前面从第一愿「国无恶道」,一直到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都是为极乐世界而发的;换句话,是十方世界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他们所受用到的。用我们现在话说,是为本国居民所发的,本国居民来自十方世界,移民到极乐世界去的。从四十四以后到四十八,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这个五愿,不是为极乐世界的。是为十方诸佛剎土里面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所得的法益,所得的功德利益,为他们发的。难得,阿弥陀佛真慈悲!我们去不去极乐世界统统都得好处。只要听到他老人家的名号、见到佛像、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得利益,这个五愿就是弥陀慈悲加持。所以是皆为,彼国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他方菩萨,闻弥陀名号得殊胜法益之愿,后头这个五愿。

第一就是四十四愿,「首第四十四,为闻名得诸三昧,至于成佛之愿。逮者,及也。《易.系辞》水火相逮。注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逮也有追的意思。据《会疏》说法,「令闻名人,实时得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逮也是及时的意思,你及时就能够得到。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诸三昧,看你修哪个法门。如果我们修华严法门,你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你就得华严三昧;你学《法华》,你就会得法华三昧;我们念佛求净土,当然你就得念佛三昧。阿弥陀佛的本愿。可是问题,我们学佛这么久了,没得到,阿弥陀佛这个愿没兑现;只要一愿不兑现,愿愿都靠不住,这让我们初学的人不能不怀疑。

那我们要反省,老祖宗教给我们,求学的祕诀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不在外头,问题一定在自己。我们用什么心来学佛?先要在这个地方检点。这回头一想,我们用的是散乱心,不是一心;我们用的是怀疑的心,不是清净心、不是真诚心;我们纵然学佛,无论学哪部经典、哪个法门、哪个学派,都不是真正专心学习。大乘教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都没有做到,又何况我们今天,根本都没有,根本是儒释道三个根。儒、道不谈,佛法的根《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根,我们有没有?没有,十善没做到,三皈没做到。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皈是觉、正、净,我们现在还是迷、邪、染,这不行。我们这一反省就明白了。阿弥陀佛发的愿应该是没问题,我们做的跟他不相应,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不是真干,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没有得到加持。也许加持是冥加,阿弥陀佛加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没有感觉,这个没有感觉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业障太重,这些都是因素。我们不能说佛不灵,不可以说佛没有加持我们,你要真干就有感应。

《宋译》的经文,就是《无量寿经》「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前面《会疏》讲的「令闻名人」,这《宋译》里面,闻名的人有了条件,不是普通人,什么人?菩萨众,这就有条件了。菩萨众是哪些人?《华严经》上讲的,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叫菩萨众。五十一个位次当中,初住以上的不成问题,那是法身菩萨,十信位里头是一般小行菩萨。这些菩萨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肯定得到这一愿的加持,包括后面的四愿,就是末后这五愿的加持肯定得到的。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不用功、不能不努力。你看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就是这一愿,「其中应时证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清净者,所住之三昧,无染无着,故曰清净三昧。如《会疏》曰:寂静三摩地,无缚无着,故名清净」。缚是系缚,烦恼的代名词;着是执着,着相。他没有烦恼、没有习气、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叫清净。

「又解脱者,所住三昧,离一切系缚而自在,名曰解脱三昧」。解脱也是从比喻上说的,烦恼、习气像绳索一样,把我们捆绑起来,我们动弹不得,这叫系缚。这个三昧能把捆绑我们系缚的绳索解开,这叫解;解开烦恼习气,我们就得自在,得自在叫脱。脱离烦恼之苦、系缚之苦,叫离苦得乐,所以称它为解脱三昧。「如《会疏》曰:止观无碍,故名解脱」,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止,放下之后就明了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明了,那叫观。观是智慧,智慧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就是止。有止、有观,止观不二,止观并运,这两样东西要同时。只有止没有观,变成什么?变成无想定,错了,果报在无想天,第四禅无想天,只有定,没有慧。如果只有观没有止也不行,有观没有止,在佛法叫狂慧,虽然聪明,出不了六道轮回。因为有智慧,造业就更容易,有智慧再有大福报,麻烦可就大了。你在六道是大福德人,大福德人真的修善容易,造恶也容易。所以这都不属于佛法,佛法里头讲禅定是有止有观。禅定两个字是梵华合译,禅是禅那,是梵语音译的,定是中国字,禅定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实际上就是止观,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止里面有观,观里头有止,静虑,虑当中有定,定当中有虑,这是佛法所说的禅定。禅定当中有境界,不是什么都没有。止观无碍,这是解脱。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念佛三昧殊胜,我们虽然念佛,没念成功,念佛三昧没得到。得到就好了,得到,往生你就有把握了,功夫深的,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你只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有浅、有深,也分为三等,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境界是相同的。用念佛的方法,等于说是修到禅宗最高的境界做得到,证明了佛所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禅能够达到,念佛也能达到。第二等的功夫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得定,没开悟。这个定的等级跟小乘、跟权教菩萨相同,最低的等级是阿罗汉。那我们就晓得,他得的定的功夫就是四圣法界,阿罗汉的定功,辟支佛、菩萨、佛,没开悟,事一心不乱。

这都很难,为什么?事一心不乱确实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凡夫,尤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不容易得到。那怎么办?下面还有一种,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的。怎么叫成片?一天到晚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无论是念或者是不念,心里头都有阿弥陀佛。真的,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心里什么都没有,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把一切万缘放下,为什么?那些缘都是障碍我们往生的,把障碍往生的统统放下。不障碍往生的就是念佛,或者是读经,或者是研究经教,经教只限于净宗的典籍,就是今天讲的五经一论。研究经教属于什么?忆佛,你看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有感应,你不必去求,缘成熟了佛自然现相给你看。你看了要有定功,什么定功?如如不动,也不必告诉别人。那是你定功,那就是念佛三昧,你自己很清楚,你会更努力,为什么?决定得生。见到佛就等于得到保证,你不会怀疑、不会犹豫,对这个世间不会有丝毫贪恋。在这个世间做个念佛人的好榜样,给大家看看,将来决定得生净土。

所以前面两种,理一心跟事一心难,理一心要破无明,事一心要断见思烦恼,功夫成片我们做到。功夫成片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最多,经上讲的一念、十念往生,都是属于功夫成片,他时间虽然短,他符合这个条件。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那不算,遇到有人劝他,他马上就相信,他立刻就念佛,念到十声的时候他就往生;他十声是念念不中断,净念相继,符合条件。这样往生的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很侥幸,天下没有侥幸的事情。他遇缘、相信、肯念、往生,与过去宿世的因缘有关联,如果过去生生世世没有种这个善根,这一生他怎么可能会相信?他怎么可能他就真干?决定不可能。所以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句话,凡是像这样念佛往生的人,这个人宿世,就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个缘一碰到,无量诸佛威神加持,让他坚定信心、坚固愿行,他真往生。蕅益大师《要解》里头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注意到他讲浅深,不是多少,不是说佛念得多功夫就深,不是的。浅深在用心,一心专念就深,功夫就深;散乱心念,功夫就浅,怀疑的心、散乱的心,念佛当中很多妄念夹杂,那个功夫浅。念佛的时候没有怀疑,一心专念,没有一个妄念,那个功夫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深浅,从这儿决定的。

这一句,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念佛三昧,能除烦恼是现前得的利益,烦恼断了,你的心地清凉自在,佛法里面说你得的法喜充满。用我们的经题来讲就更容易懂了,你得到「清净平等觉」。清净,染污没有了。染污第一个就是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没有了,是非人我没有了,七情五欲没有了,所以你心清净。平等,高下没有了,对待一切众生就像看阿弥陀佛一样,你真的是觉而不迷。也就是说,念佛三昧,你要问是什么样子?就是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获得了。所以,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亲近弥陀。

下面说,「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芬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宋译》谓之普遍三摩地。《唐译》谓之平等三摩地门」《会疏》解释说:「若依诸师」,上面讲的经论、译文文字上都有差别,「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憬兴云:普者,即普遍义。等者,即齐等义。所见普广,佛佛皆见,故所住定,名为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这是讲你的心,也就是本经经题里头所说的平等。在大乘法里头,菩萨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个三昧就现前。你对于万事万物,或者讲万法,不再有分别,这是定,这就是普等三昧。虽不分别,一切法了了分明,这是什么?慧,从定生智慧。定要不生智慧,那不是真的禅定,真正禅定决定生智慧。为什么?止观双运,没有单独的;定慧均等,不能说有定没有慧,不可能有这个现象。有定没有慧,那是邪定,那不叫正定,正定决定是定慧均等。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这是禅定的境界。心地虽然清净平等,外面事情看透彻了,完全看明白了。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普等太难了,普等是谁?法身菩萨得的定。刚才讲,转末那成平等性智,末那跟意识一转,八识全转了;转八识成四智,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我们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确实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一点都不假。

「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见诸佛世尊,故言为普」。平等,这里讲普等,障碍没有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你都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也能见到。你有能力定中供佛,你有能力定中闻法,故言为普。「平等现见无所不见,故言为等」。这是转识成智的阿惟越致菩萨,所以他有能力,有这个定力、有这个智慧,能供佛、能闻诸佛说法。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所以这里说平等现见无所不见。「若约选择本愿正意」,古时候用约,现在用就,如果就选择本愿正意来说,「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就这个意思。「普谓普遍,凡圣通入之义」,这才叫普,圣人能入,法身菩萨,凡人也能入。「等谓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义」。普等三昧确实只有念佛三昧能够跟它相等,其他的三昧比不上它,这就说明念佛三昧的殊胜。念佛三昧就是普等三昧,在三昧当中殊胜无比。

念一佛,《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诸佛当中,特别是阿弥陀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摄一切诸佛功德。他参访一切诸佛剎土,礼敬供养一切诸佛如来,是他在作法藏比丘、法藏菩萨那个阶段,在因地。他将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精华的、最好的依正果报,统统搬到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摄一切诸佛剎土依正庄严。念弥陀一佛之名,就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全都念了,道理在此地。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生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为什么?一切剎土精华全在极乐世界。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学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换句话说,这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学,尤其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这个注解的本子。极乐世界原原本本就是集大成,你看经,五种原译本里集大成,这会集本,注也是集大成。从哪里学到的?还不都是学法藏比丘集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之大成!真正不可思议。这个经、这个注真正稀有难逢,我们确实是太幸运了,在这一生能够碰到,让我们有机会在一起学习。今天在这里学习,来日在西方世界弥陀会中我们依然在一起学习,真实殊胜无比。凡圣通入之义,只有这一门真的凡圣通入,凡夫之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得普等三昧。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义,这句话非常重要。

《菩萨念佛三昧经》曰: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其身即与彼山同色」。这个话怎么说?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佛经上说的,须弥山是金色的,依须弥金山之边,其身即与彼山同色;换句话说,这个人的身体就被这个山的金色好像是染了,染色了。「所以然者,山势力故」,山有这个势力,能够叫近边的都染成金色。「又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陆地上这些江河,水统统流到大海。没有流到大海之前,这些河流的水味不一样,味道不相同,一入大海,味道完全相同,都被大海传染了,全都变成咸水了。这是什么?海水的势力,用这个来做比喻。「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复如是」,你念阿弥陀佛,你就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自自然然的,就像山色、水味一样,自然,决定传染。念阿弥陀佛,念久了就变成阿弥陀佛,真的,不是假的。

阿弥陀佛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今天我们最重要的,就要像李老师早年常常教导我们,我们要换心。我们现在的心很肮脏,垃圾桶,把这个世间污七八糟的东西全部装在心里,心变成垃圾桶。现在把里头垃圾清理干净,把这个心洗得干净,把阿弥陀佛请进来。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一尊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去掉,真正做到「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个做法好!心里头装了阿弥陀佛,就等于心里面所装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在心里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是佛心,我们的行为就是佛行,我们的言语就是佛言,你说能不成佛吗?能不生极乐国吗?决定得生,决定成佛,一生成就。

《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这些经论无一不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赞阿弥陀佛偈》里面说,「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这是平等义也。《会疏》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里头就具这三个意思,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今天念佛,没有得到殊胜的感应,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往生,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得到念佛三昧。为什么没有得到?我们想想,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烦恼没有解脱。烦恼没有解除,生死没有度脱,我们的心不普,我们的心不能跟诸佛菩萨平等,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得念佛三昧的原因。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就用这一句佛号的方法,方法是一个,用这个方法清除染污、恢复清净,用这个方法解除烦恼、脱离生死,用这个方法拓开心量,要学诸佛如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等。普等是我们原本的心量,我们的心量本来就这么大,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小的心量?不能容忍,可怜!我们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有原因,不能包容。

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跟我们讲的四德,那是称性的,最重要的,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我们显示的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就是普贤菩萨「恒顺众生」,这是随缘;妙用是什么?「随喜功德」,妙用。随喜里头成就功德,这是妙用,这个难。菩萨能恒顺众生,譬如现在人,现在人没有遭遇过灾难,他不知道人间的艰苦。从小因为享受惯了,居住在大城市里头,没吃过苦头。特别是饮食起居,浪费得多,不知道世间人还有许许多多众生缺吃缺穿的,不知道这个苦。他浪费,在糟蹋,这造业,将来的果报就是缺吃的、缺穿的。缺吃、缺穿我们就知道,他将来纵然修得不错,得人身,生到哪里?生到边地。所谓边地,文化落后,这个地方没有开发,还是过着原始的生活。常常有这些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连农作物都损失掉,少吃少穿,要受这个苦头,报应!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他来教导我们,我们不信;他为我们现身说法,以种种方便,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什么?这是业障太重了!必须怎样?必须受到灾难之后他才会觉悟,没有受到灾难,这些人他觉悟不了,他回不了头来。这种人在佛菩萨心目当中,是真正可怜悯者。所以要随顺,随顺当中为他祝福,菩萨只能做到这个,帮不上忙,这业障太重。能够看得懂的,能够听得明白的,这些人统统都能得度,能回头,谦虚、恭敬的人;自以为是、傲慢的人是不会回头的,那是要吃大苦头。随缘妙用。

第二个,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叫「威仪有则」。菩萨在今天教化众生,身教摆在第一位,做给人看,言教是第二。人家没有看到他不相信你,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出来。把什么做出来?把十善业道做出来、把三皈五戒做出来、把五伦八德做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做样子给人看。不是光口说的,口说说破了也没人相信,自己得真干,才能自度,能自度才能度人;不肯真干的永远不会成就,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久远劫就成佛了,《梵网经》上佛说,他这一次到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来到我们地球示现成佛八千次了!他是来表演的,他表演得真逼真,让我们一丝毫破绽都看不出来,那叫慈悲到极处。他所说到的全都做到了、全都兑现,如果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会说,这是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习的。「柔和质直」,佛表演得圆圆满满、淋漓尽致,心地真诚,言语、态度柔和,都是我们要学的。最后一条「代众生苦」。你看到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作不善业,都在造地狱业,换句话说,他很快就得堕地狱。佛菩萨有怜悯心,知道他不能救还得救他。他不知道,一定等他自己堕到地狱他才晓得,他才明白哪个人是好人曾经帮助他,可惜不听话、不能接受,他才遭这个恶报。只要能后悔、能回头,诸佛菩萨不舍一人,佛菩萨等他回头,慈悲到极处。所以,心量一定要拓开,拓开就是普等。这是念佛三昧里头含这三个意思,一定要懂。

「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只有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的意思就是底下这一句,具是,具足,这个「是」,诸佛菩萨一切三昧功德都在念佛三昧之中。「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种种三昧之名就是宝王。宝王这个名称不容易得到,就像阿弥陀佛被一切诸佛如来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阿弥陀佛的自行化他无量功德之所成就,这不是偶然的。「三昧,即三摩地」,梵语称三摩地,翻译为正定,或是正受。受就是受用,正常的受用叫三摩地;换句话说,我们六道凡夫的受用,也就是享受,不正常。佛在经上讲,凡夫的受用五大类,身有苦乐两大类的受,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忧喜两种受,有忧虑、欢喜。还有一种叫舍受,舍受是什么意思?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受不坏,不错,但是怎么样?它不能长久,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就叫三摩地,那你就得正受。我们的舍受,叫舍受,就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时间都很短暂,保不住,几分钟苦乐忧喜又来了。所以,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常的,这五种受统统没有,那叫正常的,那叫正受,也叫正定。我们说享受,大家就很容易懂,苦的享受、乐的享受、忧的享受、喜的享受,这个大家就好懂,这都不是正常的。这五种受统统没有,那叫正受,那才是正常的。

谁得到正常的?具足定慧就得到了,真正有定慧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正常,受用是正常。正常的受用不造业,他善业恶业都不造,我们佛法里面就称它作净业。他没有做善业,也没有造恶业,他做净业。净业这个名字他都不落痕迹,如果还有个净,他着了相,他就掉在五种受里头,他就不是正受。正受的人心里头一尘不染,痕迹都不着,他行善不着行善的相,造恶也不着造恶的相。他会造恶吗?会,佛菩萨都会造恶。为什么?教化众生。你细细去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五十三个善知识统统都是佛再来的。你看看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恨;伐苏蜜多女,贪恋。那是造恶业,搞贪瞋痴,菩萨也搞。用这个方法是什么?度那些贪瞋痴的人,以毒攻毒,他是这个意思。他自己心里有没有?心里没有,只是恒顺众生,那是随喜的妙用。我们不能学,我们学了真造业了,他不造业,厉害在这里。不造业是他心里头没有,外面在这表演,心里头确实没有。所以,四摄法里头的「同事」是最不好学的,我们凡夫一同事马上就造业。佛菩萨不会,他示现善行,持戒、修定不着持戒修定的相,行种种不善也不着不善的相,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真心。这才是圆满功德,这才能教化一切众生,没有障碍,《华严》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得大圆满。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学?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学了,极乐世界的人都有这个本事;换句话说,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学。我们今天能学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事阿弥陀佛,坏事也是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