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五百零五页,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又大行菩萨,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贤道」。大乘佛教里面有大智、大愿、大行,大愿是地藏王菩萨,大行是普贤王菩萨,大行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这个地方一切有情,也是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行普贤道,普贤道就是十大愿王。虽然只有十句,我们知道,《十善业道经》里面十条诸位都记得很清楚,这十条展开来,在小乘就是三千威仪,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在大乘也不例外,大乘将十善业道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叫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也是这十条。我们就明白了,普贤菩萨这十愿展开来何尝不是八万四千?《华严经》上,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智是解门,行是圆圆满满的实践。解了之后有行,这才能证果,如果有解没有行,不能证果。佛是代表本体、代表自性,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没有形相,他是法身。这个名词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毘卢遮那是遍一切处,遍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没有形相。表性德,菩萨表修德,菩萨在因位,佛在果位。净宗的果是常寂光,我们知道只有妙觉才住常寂光,毘卢遮那是妙觉。

下面念老集圭峰大师的注解,这是华严宗第五代宗密大师《圆觉经》上的解释。「普贤者,圭峰大师曰:一约自体」,就自体上来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就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从自性上说的。普贤这两个字是性德,我们每个人都具足,自性普贤,本来是普贤。体性周遍,这就是普的意思。随缘成德,随一切众生之缘。普贤行落实在教化众生,凡是教化众生,当然先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别人。看到普贤的德号,我们就想起普贤的十愿,十善容易修,十愿不容易发,为什么?因为没有普贤心。普贤的心,你看性体周遍,随缘成德,是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贤心。贤首国师三种周遍里面最后一条说「含容空有」,那就是普贤的意思。含空容有,有,就是今天科学上讲的现象,所有一切现象你都能包容,而且是平等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所以普贤的十愿谁能够行?《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他们真发菩提心了,才能够修普贤行。十信位的菩萨那是学习,还都做不到。这些我们都要懂得。我们今天走径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弥陀世尊以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我们就有普贤的心量,能修普贤的德行。不能往生净土,在我们这个世间,甚至于在十法界都做不到。

第二,「约诸位」,这从菩萨阶位上来说,「曲济无遗曰普,邻及亚圣曰贤」,曲是委曲。普贤菩萨度众生,恶道众生也度,他要不度的话,普的意思就没有了。地狱众生他照不照顾?肯定照顾,愈是苦难重的地方,菩萨愈不会舍弃。恶道众生迷失了自性,起惑造业,菩萨怜悯这些人,以神通、智慧去帮助这些人,这些人不知道感恩,不会认真去学习,绝大多数都是当面错过。可是菩萨不舍众生,总是跟着,只要相信,哪怕有个万分之一的信心也不会舍弃。至于完全没有信心,菩萨在周边照顾。只要能信、能愿、能解,菩萨没有不帮助的;能行,菩萨会大幅度帮助你提升。能行也就是一般大经上常讲的根熟众生,他不但能理解,他真能够落实,他真做到。这一类的人,在这一生当中一定会成就。能解不能行,这一生未必有成就,能解能行是决定有成就的。

邻及亚圣,大圣是佛,亚圣是等觉菩萨,普贤确实是等觉。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那我们就晓得了,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普贤菩萨。我们这部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品题「德遵普贤」,由此可知普贤跟净宗的关系。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中国人讲净土宗的初祖,庐山慧远大师,最初建立念佛堂集众共修。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东晋的时代,莲友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那个时候依据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我想象当中,应该梵本已经到中国了,没有翻译出来。所以,远公建立念佛堂就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远公称为净宗的初祖,这是在中国。如果就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们世间成佛,我们世间是应身,他示现在娑婆世界成佛。最初率领大众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娑婆世界的初祖。但是还有个初祖,那个初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就是大势至菩萨。诸位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知道了,那是法界的初祖。所以,有娑婆世界的初祖,有中国的初祖。我跟黄念老认识,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念老就告诉我,你要到美国去做初祖。确实,在美国弘扬净土是非常不容易,美国有佛教,禅的风很盛,密也很盛,净土没有人讲,确实我们把净土带到美国去了。

所以地位,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全都是普贤菩萨。华严会上也不例外,经上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导归,对象是谁?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导归这些人。让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净土如果不是真正的殊胜,文殊、普贤为什么发愿往生?不但发愿,还要带着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往生极乐世界,那为什么?什么理由?我们在思惟,我们在探讨。理由应该就一个,在华藏世界修行成佛难,时间要长,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佛,时间大幅度的缩减了,它快速。文殊、普贤是毘卢遮那的等于说助手,这两大菩萨,他们把毘卢遮那佛的这些弟子统统带到西方极乐世界,毘卢遮那佛没嫉妒、没生气,没有责备你为什么把我的学生都带跑,没有。不但没有一点嫉妒,而且还点头,带得好!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为什么不去?《华严经》上出现这个现象,让我们联想到,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这是讲诸佛如来,他们的上首弟子大概也跟文殊、普贤一样,这才凸显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相信决定不止只有华藏世界的文殊、普贤,把这些同参道友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相信十方世界这个例子很多很多。这种表演是做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坚定了信心,不是特殊的殊胜,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所以这邻及亚圣,能够跟亚圣做邻居,这个地位至少是十地菩萨,登地了,跟着等觉逐渐逐渐靠近,这说明全都是普贤菩萨。

第三,「约当位」,他现在的地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当位是什么?当位就是等觉,他现在的地位是等觉菩萨。四十一位菩萨里头他的地位最高了,再上去是成佛了,妙觉如来,菩萨地位到顶头了。德无不周。调柔善顺这是贤。自己统统都做到了,才能教化众生。特别我们看到这两桩事情,一个是柔,一个是顺。柔和,中国人讲孝顺,这个善顺就是孝顺。孝顺谁?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哪能不孝顺!我们今天孝顺的对象是父母,佛菩萨不然,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蚊虫蚂蚁要孝顺,饿鬼、畜生、无间地狱,没有一个不孝顺的。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搞明白了,看到这些经文,听到这个说法,我们能接受,我们不怀疑了。

明心见性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住菩萨的地位,初住菩萨应化在世间,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佛的身分出现,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我们前面学过四种成佛,第一种「十信心满」,圆教初住,他就有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八相成道。虽然他无始无明习气还没有断干净,那个不碍事。无始无明习气只有一个障碍,障碍他不能够回常寂光,除这个之外他什么障碍都没有。所以,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三十二应,初住菩萨统统具足,有这个能力。在西方极乐世界情形又不一样了,凡圣同居土去往生的,身分是人天,方便有余土往生的是三乘,方便土,实报土叫一佛乘。前面这二土都有三辈九品,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萨也是阿惟越致,换句话说,也就有能力应化在十方世界,像观世音菩萨一样随类化身,去度化众生。这是十方世界里头没有的,极乐世界的殊胜,无比的殊胜,就在凡圣同居土。实报土得弥陀加持、不得弥陀加持都有能力,得弥陀加持,他那个能力就圆满了。这当位的普贤。

「故本经中,与会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第二品里头一开头就说这句话。所以我们晓得,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那普贤十愿对我们来讲就非常重要。过去弘一大师在世,这个老人出家之后,以《普贤行愿品》这部经做为每天的课诵。他早课、晚课就是念《普贤行愿品》,跟别人不一样,他念得很熟,听说能够背诵。「普贤之德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普贤之德,纲领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怎么个修法?落实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无一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有什么差别?在事上讲没差别,从心上讲有差别。你看前面所说的,体周法界、随缘成德,这是从自性上讲的,大家都有。但是第二、第三就不一样了,曲济无遗,救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叫无遗,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到的了;在当位里面,德无不周、调柔善顺,这也是一般菩萨不能跟他相比的。善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的愿,不容易做到。他的恒顺众生是真实智慧,他的随喜功德是这部经上讲的真实之利,全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行化他当中做到了,做得非常圆满。

自己成就,你看「复教余土众生」,极乐世界其他诸佛国土与他有缘的,都以这个方法去教化众生。这个教法在佛法里头是最高的教学方法,我们念起来,真是漠不经心,囫囵吞枣就念了。「礼敬诸佛」,普贤菩萨的礼敬,礼是在形相上说,敬是在内心上讲,内心那种诚敬达到极处。是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通过意识,平等的恭敬、普遍的恭敬,遍法界虚空界一个众生也没漏掉的那种恭敬;在面前的恭敬,有礼敬,不在面前的也是礼敬,谁能做得到?他做到了。凡是修这个法门的,统统称为普贤菩萨。

所以,普贤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我们如果要学,初信位的普贤菩萨。但是我们这个初信位没拿到,为什么?初信位身见破了,我们身见没破、边见没破、成见没破。那我们修普贤菩萨、学普贤十愿是在预备班,不是正式的班,是在预备班。遇到净土,这个班又变成特别班了,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预备班,一往生就晋等了。晋等不见得是从一年级、二年级开始,晋等可能提升到插班。就像前面昙鸾法师所说的,极乐世界不一定是按部就班,一地一地往上提升,不一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他可以跳级。这就是为什么华严会上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那个地方可以超越。在华藏世界不能超越,按部就班一级一级的往上提升,那里可以超越。没有这个好处,去那里干什么?如果去完全是相同的,没有必要。这个地方学习很特殊,跟一般诸佛如来教学不一样。皆行普贤之道,这个大乘经上我们读过,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普贤行是必修的科目。什么时候修?至少圆教初住菩萨开始修,初住菩萨有这个条件,发菩提心了。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如是极乐大士」,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极乐大士总指所有往生的这些人,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四个字全都包括了。这些菩萨都被弘誓铠,这个弘誓是四弘誓愿。我们跟普贤菩萨关系密切,当然也被着十大愿王,还有在极乐世界,肯定也具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弘誓铠。这样再入生死海,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苦难众生多,他们又来了。我们今天地球上遭这么大的难,这些菩萨来不来?肯定来。哪个地方有灾难,他们都到那里去,把这些灾难化解;不能完全化解,等于说把它冲淡、减轻。为什么不能全化解?众生的业力,灾难就是消业障的。消业障受的苦太深、太大,菩萨不忍心,也跟大家在一起接受灾难。他跟我们在一起接受灾难,灾难会减轻,这是菩萨无尽的慈悲。

『虽生他方世界』,这个生是示现。无论是应身,应身是到这个世界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也投胎、也有父母,就是八相成道。有化身,我们有急难的时候他在旁边帮忙,我们也不知道他从哪来的。他帮助我们很多,灾难过去了他也离开了,不一定再碰到他,这是化身。应身、化身都有。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他在我们这里混在一起,跟我们同样的行持,我们造业,他也在造业;我们造业有果报,他造业没有果报。什么原因?他没有心,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造业没事,没有果报。我们造业有心,有心就有果报;我们迷,他觉悟。这个在四摄法里面叫「同事摄」。所以同事摄要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不可以同事,那你真的造业了。有这个本事,形相上跟你一样,骨子里完全两样,人家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里头没有痕迹。得佛力加持,他不会堕三恶道。

「各各随其意乐」,这各各,应化的这些菩萨们。随其是什么?随众生,恒顺众生,或者为众生『说法』,或者示现『听法』。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释迦示现的是说法。目犍连、舍利弗这些人,世尊告诉我们,他不是凡人,他们早都成佛了。成佛,倒驾慈航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做出那个学佛的样子给别人看,影响别人,他来听法,他不是凡人。「或现神通」,透一些信息。现在现神通透信息的人太多了,里头有没有真的?有;有没有假的?也有。真的、假的我们不能辨别,那我们得小心谨慎。这些信息可以做为参考资料,决定不能把它当真,你把它当真,那亏就吃大了。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应对?经典,经典是我们的标准。你所透的信息跟经上讲的一样的,我们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你;跟经典完全违反的,我们理都不需要理他。他教给我们应对的方法,跟经上讲的一样,可以参考,增长我们信心;与经典所讲的方法是相反的,我们决定不能够信从,这个重要!我们今天的法门,这个应对的方法是绝对的方法,决定不能够改变的,那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不错。他叫我们换个方法,我们不能听他的,这是对于一些灵媒应该有的心态。

「随意修习,悉皆圆满」,你看,能随众生的意思教他修学的方法,他都能得到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众生学了。为什么?众生善根不相同,福德不一样,智愚不相等。有人心量小的,现前苦难解除他就很满足了,有些人并不在乎眼前的苦难,他要想到来世、想到往后。这里面有大乘、有小乘,恒顺众生,去帮助他。「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这个众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你把净土介绍给他,他能接受。他能信、能解,肯依教奉行,发心一向专念,这个众生这一生就得度了,这叫根熟众生。这是非常可贵的,遇到他,一定要帮助他在这一生成就妙果。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妙果,生到西方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这是最难得、最殊胜的。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底下这一章,第十八章,第十八章有两愿,三十七、三十八,有两愿。这一章「庄严妙乐」,我们这个科里面分了五段,大概是两章。第一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这几句经文是一愿,「衣食自至」。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饮食衣服,见《宋译》。种种供具,见《唐译》。这个地方念老给我们说明,会集这文字从哪里来的。会集最重要的,不能改变原译本的文字,不能改动,一定要用它的原文。所以给我们说出来了,『饮食衣服』《宋译》本的,『种种供具』《唐译》的。「又《汉译》第二十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吴译》的本子第十四愿跟这个相同。我们这个世界,得的这个身体是血肉之躯,需要饮食来养活,没有饮食就不能生存。极乐世界人要不要?不要。不要,为什么阿弥陀佛有这一愿?阿弥陀佛的愿不是自己在那里想出来的,这个前面我们念过,一定要记住,他是去考察、参学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这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什么?表大圆满,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诸佛剎土,他都去考察过、都去看过。极乐世界是根据这样子建造的,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最好的他统统要,不好的全部都不要。所以,极乐世界成就超过一切诸佛剎土,这么一回事情。这个做法非常的合情、合法、合理,我们真的能相信。不是自己想的,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建造,这种大愿自然的成就,大愿功德的成就。

看到有许许多多诸佛剎土里面,六道里面的众生需要饮食、衣服、居住的环境,为这些事情操心,为这些事情生起忧虑,为这些事情生烦恼,不知道有多少人。所以弥陀发了个愿,他这个环境里头,极乐世界,衣食自然,你想要衣,衣就来,想要食,食就来了,让你一点都不要操心。《汉译》这个二十三愿说得好,我国,就是极乐世界,诸菩萨想吃饭的时候,实际上是习气。特别是什么?去往生没有多久的,还带着我们这个世界一些生活习惯,习气没有忘掉。到那儿一想,怎么好久没吃饭了?这个念头起来了。念头一起来的时候,饭菜都在桌上了,都已经摆好了,念头一动它就来了。再一想,现在我在极乐世界,我们的身是法性身,不需要这个东西,它马上就没有了。随着你的念头生起这些现象。你看欲饭时,七宝钵中,七宝钵是我们今天讲的餐具,碗筷盆瓢这些东西,都是宝,都是七宝成就的,非常精致,这里面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吃完了不需要了,钵皆自然去,没有了,不需要去洗碗,这个麻烦。你说极乐世界多好。《吴译》第十四愿跟这个相同,意思相同。

「又《魏译》第三十八愿曰: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心里面想要衣服的时候,衣服就已经穿身上。「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佛所赞的,应法妙服是袈裟,袈裟已经在身上了。不需要裁缝,也不会染污,不需要去洗衣服,这些事情统统都省掉了,衣食自然。佛的袈裟,像我们这个二十五条衣,这是大礼服,叫大衣。长礼服是七条,工作服是五条,叫五衣是工作服,七衣是长礼服,九条以上到二十五条都称为大礼服。为什么缝成一格一格的?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饭容易得到,每天托钵,人家吃剩的,或者是特别给你留一点,供养出家人;衣不容易,衣很难得到,衣是要纺织。出家人的衣服多半是捡人家旧衣服,破了、坏了、丢弃掉的,去捡这种衣服来。捡来看看里头还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累积在一起可以缝一件衣服,再把它缝起来,这么来的。因此,一件衣服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穿起来也不好看,所以佛叫染色。衣缝好之后把它染,染成这种咖啡色的。红黄蓝白黑,这叫五正色,这是世俗人穿。那佛呢?佛把这五种颜色混在一起,染成这个颜色,叫染色衣,这叫袈裟。袈裟意思就是混合的、杂色的,五种颜色统统有,袈裟就是很多杂聚在一起,这个意思。所以,饭也叫袈裟,为什么?不是一家托来的饭。佛托钵的时候准许你去七家,每一家给一点点,都在一个钵里头,所以它是混合起来的。这也显示佛法里头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和合,今天讲的多元文化。它不讲独立的,它讲和合,它讲包容。

这袈裟里面,我是有一次在北京,叶局长,宗教局局长,还有个是文化局的局长,两位局长陪同我去参观山东青州出土的一些文物。非常难得,正好在北京展览,我去看了,那个东西是南北朝时代的。我看到袈裟,我才想起它表法的意思。袈裟,这个大衣,它里面的纹是十法界,最上面这一格是佛法界,下面绣的是菩萨,再绣的是声闻、缘觉,到最底下的那一格是地狱。这个意思好,表十法界,这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念念不忘十法界,十法界的众生都要度。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一格一格什么意思,都称之为福田衣,一看那个才晓得,它里头每一格是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从这件衣的设计上体现出这个意思。你看它接头的地方,它这个格子是错综的,也很整齐。到我们这个地方并没有,这条线并不是到此为止,它还继续在延长,无限的在延长,这个意思好!两头,无限的让你延长。这是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在你一个身上,一体,表这个意思。两个局长陪我,我就在这个袈裟看到这个图案,我就讲给他们听。这是过去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图,不晓得包含这个意思。看到这个图才知道,这一件袈裟代表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表现在这个衣上。

我们继续看下面文,「今经备集五译文义」,五种原译本的经文、义理,「结成此愿,名为衣食自至愿」。就是这段经文虽然不长,不是一个本子里头的,五种原译本里头都有,把它会集在一起,结成此愿。「如《会疏》《魏译》《魏译》流通最广,是康僧铠的翻译本。在五种原译本里面,他翻得好,文也比较通畅,义很具足,所以古时候学《无量寿经》全学他的本子。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讲《无量寿经》,早年他讲过一次,是用夏莲居老居士的本子。以后我到台中,听他讲《无量寿经》,就是用《魏译》的康僧铠的本子,是隋朝慧远的注解,这个注解叫《无量寿经义疏》,我学过这个本子。老师对于夏莲居这个本子以后他就不讲了,他把这个本子给了我,里面注解、段落都勾出来,可以说相当详细,我们能看得懂。

老师给我这个本子我很欢喜,我就想讲。这个本子很喜欢,比五种原译本确实是好,非常欢喜。老师那时候制止,他说你现在不能讲。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本子有争议,有很多人批评。他说你讲这个本子,你年轻,出家不久,恐怕你招架不住。我就明白了。一直到老师往生了,他这个眉注本很多人没看见,我把这个本子印了一万本,在海外流通。每个人看到这个本子都欢喜,缘成熟了,要我讲。我第一遍讲是在旧金山,第二遍好像是在温哥华,在温哥华讲过一遍。先后用这个本子好像是讲过十遍,每到一个地方都讲这个本子。

那个时候我跟黄念老没有联系,不知道,一直到他到美国去访问,经过同学的联系才知道。没见面之前,他的名字我知道,这是李老师在台中曾经提到过,所以我有这么个概念,知道梅光羲的外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会集本里面,前面的序文,梅光羲写的,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所以李老师对这个非常珍重。后面黄念老一篇跋,跋文,有这么个印象。听说他要到美国来,我们表示欢迎。他这个注解,那个时候刚刚完成,我们现在这个注解里头他修订过的。我们第一次印的本子是原本,跟这里头的内容他有很多都补充。才看到他这个本子,他那个时候只带了一部到美国,他送给我了,油印印的。现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油印。刻钢版,油印印的,那质量很差。数量当然很少,我估计顶多一百二十本,一百二十本之后,那个蜡纸就不能用了,字就看不清楚了。我相信他是选最清楚、最好的带到美国去,就一套,送给我了。听说我也讲这部经,送给我了。我把它带回台湾,印了一万册,重新做版印了一万册,送给他,非常欢喜。这个注解就这样流通了。

我们在海外广泛的宣传,所以大家对这个本子熟悉了,学的人渐渐多了。可是没想到还是有风波,在国内,在台湾也有,反对会集本。让我想到,黄念祖老居士采取集注的方法来注解,这是智慧。如果他自己写的注解,这些反对的人对他会有批评,不承认他的注解,这个注解就无法流通。他今天用集注,不是我注的,是经上,用经来注经,用祖师大德的东西来注经,不是自己的。这个让大家看心服口服,再没话说了。采取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我们学这一部注解就学了一百九十三部经论、注疏,就好像唐太宗的《群书治要》一样,这一百九十三种东西里头的精华节录在此地,配上这个经文,实在是难得。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没多久,他就做这个工作,真难得!真不容易!用这种方法是真实智慧,别人来找碴的时候可以推卸责任:不是我的,我从这儿抄来的、从那儿抄来的,都不是我的。他替我们做了这么一桩好事。所以这个注是集注,不是他个人著作,集注,全是引经据典。

「如《会疏》《魏译》曰:佛本何故兴此愿」,这问得好,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下面解释,「见或国土」,就是或者有一些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疲是疲倦,疲倦于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镬是锅,我们现在讲锅。以前古时候煮东西用鼎,鼎有三个腿,下面烧火,那是有脚的锅。那个锅是什么?游牧民族他随时可以带走的,它移动的。以后从游牧到农耕,农耕就定居了,定居才发明了灶,灶上用锅就不要那个足,脚就没有了。这个镬是锅。这是讲衣食之苦,为衣食苦役万般,为这个辛苦。四时不宁处,真是靠天吃饭,如果遇到水灾、旱灾,要是一年没有收成,这生活怎么办?所以往往一个灾难,多少人无家可归,变成乞丐。一生疲于贪求,他不贪求别的,贪求衣食足,不过分,但是这个很不容易。何况耕种,多少这些生命死在耕种当中。种田,多少小动物丧失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这是讲衣服,蚕丝,煮茧。这些事情,我们小时候农村里面家家都做。养蚕,种桑树,蚕结成茧的时候煮这个茧,抽丝,这蚕全都死了,所以这一件衣服多少蚕茧成就的。「依之沉迷无涯,受苦无穷」。关于饮食,跟众生结了多少冤仇,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冤冤相报,这就是世间劫难的来由,为什么会有灾难?冤冤相报。

「是故愿言」,阿弥陀佛观察十方诸佛剎土里有这些事情,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人也是为了衣食无可奈何,但是杀害这么多众生这是过失、罪过,不晓得。所以佛发愿,弥陀发愿,「我土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着衣吃饭,皆助道法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现在科学家提出来的,用意念。这个方法佛在经上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句话说得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困难,谁能够制心一处?真正能制心一处,最低的水平也是阿罗汉,《楞严经》上所说的九次第定,比四禅八定还要高一等级。四禅色界天,四空定无色界天,比这个再提升一级,超越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能解决,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种种供具者」,这供佛所用的,「花香、幢幡、宝盖」。花是代表因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供佛是表法的,供养佛,对佛的敬意,里面包含着自觉觉他。我们看到花,知道要修好因,后面会得善果,花代表因。供果就是代表果实,要有果实,好的果实一定有好的花,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表这个意思,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香是供养里面不能缺少的,香代表戒香,「戒定真香」,这香赞里头有,它有表法的意思在。香也代表信香,信香是什么意思?我们跟佛联系,取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古时候战争,烽火台,烽火台就是香炉。古时候没有这些通信,用什么方法?烽火台上点狼烟。狼烟,狼的粪,烧起来,它的烟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被风吹散,一点的时候烟就升很高。那个烽火台点上烟,这个地方马上接着点,一下传下去,很快,从边疆就传到京城,就传到首都,让京城里面知道边疆有事情了。用这个方法传递,所以这是通信。佛门里面香炉,香炉就像那个烽火台一样,我们燃的香让佛知道,我们跟佛用这个通信,心心相印,取这个意思。如何跟佛相应?点一支香,取这个意思。

幢幡也是信号。从前寺院都有旗杆,旗杆不是升国旗的,是挂幢幡的。佛法很谦虚,不宣传,宣传显得傲慢。如果今天道场里有讲经,希望大家来听,旗杆上就挂上幢。幢是圆形的,升到那里,升到上面去,告诉大家今天道场有讲经,喜欢听经的可以来。让你自动来,不是发邀请函通知你,不是的。如果今天有法会,法会就升幡,幡是扁的。所以它是信号,通知大家的。经讲得不好,请你见谅,我不是邀请你来,你是自己愿意来的。这个意思好,谦虚,对人恭敬。宝盖是防灰尘的。宝盖多半是在佛像的顶上,佛像虽然在大殿里面,但是上面还是用宝盖,防灰尘落在身上。这个意思就是防止染污,防止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染污,而不是身体的染污,取这个意思。

「璎珞」这是庄严具,表智慧、德能。「卧具」是三衣之外,晚上休息时候的卧具。佛陀在世,因为他处的是热带地区,所以穿着很简单,有一块布垫在地下,这叫具。现在佛门的具,拿去铺拜垫拜佛,那不是拜佛用的,那个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下面、垫在下面。现在没有这个用途了,但是具还是有,拜佛的时候叫展具。古印度没有,这是中国人发明的,展具。「天乐等等」,天乐是音乐,音乐也可以供佛。玩具也可以供佛,代表什么?代表游戏神通,表这个意思。你看《地藏经》上就有玩具供佛,表游戏神通。它有表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人间别当真,把它看作游戏,你就没有烦恼了。这些东西统统是供具,这是略举几种代表。

「如是一切无量无边」,供具很多,说不尽,「皆随意即至」,没有一样不是随心如愿,想什么这个东西就现前,「如愿供养」。我们供佛、供法、供僧,供具不必去经营、不必去操心,随念就得到。「如《吴译》曰:欲得自然万种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万种之物上面加个自然,随心所欲,变幻而生,用这个来供佛、供养三宝。《宋译》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宋译》本子这一句也很好。这个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他的本愿威神,让这些供具随着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他们到哪个地方去礼佛、供养、闻法,这些供具都随着这些菩萨,让这些菩萨将这些供具都能够在佛前面供养。弥陀神力加持!「是故云: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就同菩萨自己的心念一样,我想什么,东西就在现前。东西从哪来的?阿弥陀佛供给的,都能满你的愿。这个很不容易,可是阿弥陀佛都做到了,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没有一愿是空愿。

所以四十八愿,我们从这就理解,极乐世界人、往生的人他们在那边的生活状况、学习的状况,全都看到了。我们肯定极乐世界是个学校,因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讲得这么详细,没有把极乐世界社会状况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有没有国王?有没有上帝?没有,从来没有提过。极乐世界有没有做生意买卖的?没提到过,士农工商都没有。你看,饭食都是自己来的,极乐世界没有农业,也没有工业。你细细去观察,极乐世界是个学校,只有两种人,一个是阿弥陀佛,一个是菩萨,阿弥陀佛是老师,学生是菩萨,完全是个学校。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们那边那个世界没有这种情形。有,但是不叫欲界、色界、无色界,它换了个名词,叫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是什么?这是学生等级不一样,凡圣同居土好比是小学,方便有余土好比是中学,实报庄严土好比是大学,它是按你修行程度来分的。等觉就好像是研究所,毕业了就成佛了,就是妙觉。

所以,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干什么?去上学去的,现在讲留学,到极乐世界去留学。毕业了,拿到学位就是佛陀,拿到佛陀的学位。佛陀是佛教最高的学位,像现在学校里面的博士,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拿到之后,也学佛一样,发愿教化众生。也有应化在各个不同的行业,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无论他在哪一个行业,都是在那里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而对于各行各业没有一丝毫的贪染。这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任何一个行业都做出最好的榜样,真正觉悟人的样子,不迷惑。这也是教给我们,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融成了一体。在世间法里头觉悟了,就是佛法,佛法里头迷了,就是世间法,世间、出世间是一不是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自己学习,帮助别人,就圆融了,真正学会了经上告诉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现在没做到,总是要求这个、要求那个,那不圆融。佛与法身大士为什么那么圆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没有别的,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了。而且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前面我们学过的具足六通,对于任何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么全知道,所以教化容易契机。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些种子,教起来就特别容易,如果阿赖耶识没有这个种子,教起来就难,你得给他先种种子。菩萨都做,根熟的帮助他成佛,不成熟的帮助他成长,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统统都做,一个众生都不舍弃,像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学习。佛法里面学的东西多,学不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