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九集)  201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六十七页第二行:

「愿文大意」,这是第十六愿愿文大意,「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众生,皆成缘觉,以其神通之力,共同计算,皆不能知阿弥陀佛寿量,其国人民寿量,及国中人之数量」,都无法计算。佛无量寿,往生的人也是无量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数之多,也是无法计算的。这是第十六愿的大意。

我们再看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这一愿也是善导大师四十八愿五大愿之一,这一愿非常重要。如果诸佛不赞叹,弥陀殊胜的功德就没有人知道。一定要一切诸佛都来赞叹、都来宣扬,让这些能信、能愿的众生到极乐世界去成就。所以,这一愿非常重要!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上第十七」,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称者,称扬。叹者,赞叹。《汉译》曰: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八方是四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全都包括了。「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这是弥陀发的大愿,这一愿也实现了,愿愿都圆满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极力的赞扬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劝导一切大众发愿往生。释迦如是,应当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也像释迦佛一样极力宣扬。四十九年讲经,一切经佛只讲一遍,没有讲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这是这一愿的成就。汉译经文,这是诸佛在弟子当中赞叹,说「诸天人民蠕动之类」,这一句是讲六道众生,「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踊跃是欢喜到极处,都到极乐世界去了。《吴译》类之」,经文差不多。

「望西云:六八愿中」,六八四十八,就是四十八愿当中,「此愿至要」,太重要了!「若无此愿,何闻十方」,没有这个愿,十方怎么会知道、怎么会赞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愿恩,善思念之。」望西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有缘能遇到净土法门,能遇到往生教者,往生教者就是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这个法门。偏此愿恩,这一愿的恩德太大了,没有这一愿,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善思念之,应当要感恩。望西的意思是,「若无此愿,则我等身在娑婆秽土,如何能闻彼土之教主与佛剎之名字,彼佛彼土」,彼佛是阿弥陀佛,彼土是极乐世界,「胜妙功德,清净庄严。若未曾闻,又何由发起求生彼土之胜愿」,如果没有听到,不可能发这个愿,「故今日我等能闻净土法门,实由此愿之力」。这是把这个愿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说出来了。

「故本师释尊于此秽土」,我们今天看到经上讲的秽土,感触很深!六十年前读经看到这个秽土,总以为释迦牟尼佛说得太过分了一点,秽是染污,没有感觉到。那个时候没听说环保这个名称,环保是最近大概四十多年的时候才听到,在过去没听说过环保。染污太严重了,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现在染污到极处了,提环保都不起作用,听麻木了。纵然有人高声在呼唤,我们耳根已经麻木不仁,没有反应,听到没反应,年轻人根本就不懂得。难得世尊在这个世间,三千年前就提出,严重染污,今天我们完全看见了。

「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令我得闻」,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做这样详细的介绍。介绍得不够详细,根性差一点的众生就得不到利益。详细介绍,那就看有缘了,如果有缘听到,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对往生净土意愿不强,没有别的,了解得不够。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地方能不去吗?不可能,这个地方太好了。凡夫成佛多难!今天听到这么容易,想想自己有条件去,它条件太简单。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去,肯执持名号,就行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成就,是无比的殊胜。佛说这个法难信易行,说得一点都不错,很容易修,很容易成就,就是难信。多次的宣说,为什么?为的就是要大家真正相信,不是为别的,要真正发愿,嘱咐你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所以下面,「故赞曰,四十八愿中,此愿至要」

「法藏求愿名闻十方者」,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发愿名闻十方,是不是他要打知名度?这好名好利,他是不是好名?不是的,他是用名号摄受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方法太简单了、太容易了,等于说是用这个邀请大家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去上学去的,他老人家天天在上课,在教学,没有中断过,你想中断都中断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比峨嵋山殊胜多了!方老师在峨嵋山养病,那个地方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什么书也没有,只有佛经。他没有事情消遣,只有看佛经,这么看上瘾来的,这好例子。到极乐世界,除了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什么都听不到。你想去看看风景,看看花、看看树,那个花、树都说法,你想听听流水声音,流水也在说法,六尘全说法。除说法之外,六根接触不到其他的六尘的色相,见不到。所以那里很容易成就,成就的快速确实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虽然它那里有四土三辈九品,一般讲起来,实报庄严土寿命三大阿僧祇劫,在极乐世界成佛,我们也相信,无始无明习气在极乐世界特别消得快。为什么?那个地方全是正法,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跟性德相应,没有一念不相应的。所以,法身菩萨也要到极乐世界去,我相信这就是第一个因素。他为什么要去?他在别的诸佛报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慢慢让这个习气断掉。到极乐世界一定很快就断掉,那个地方正法薰习的气氛太浓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我们能想象得到。

这是法藏的愿望,「只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他发这个愿是为这个。「若无此愿,则十念必生之愿便同虚设,盖闻名方能持名也。」临终一念十念往生,这个愿不得了,这个愿是四十八愿里的第一愿,往生就成佛,这还得了!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万缘放下,清净心现前,一尘不染。还要搞这个、搞那个,心还没死,都是信心不足,愿心不坚,都是这个。信愿培养完全在经教里头,离开经教,没有第二个方法能够培养我们的信愿。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的教学,三十岁开悟,这都是给我们做示现。十九岁苦行,十九岁离开家庭,我的体会是放下烦恼障;三十岁不再参学,是放下所知障。这个二障放下,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开始教学,四十九年没间断。这个里头的意思太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真正体会得,心就定了。古大德住山,一住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不下山,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如如不动,他能成就。

我在求学那个早年,李老师教我要定下来,我又何尝不想定下来?没有这个福报,没有缘分。定下来在这个地方,那是多大的福报,一般人不知道。只有定,他才生智慧,只有定,他才能成就。我们没有福报,那就用没有福报的方法,把心定在大乘经教上,身无有定居,但是心在大乘上。心行都能定下来,这个福报大。我们生在乱世,这是不得已!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在那里长住,不要再走了,都是环境逼着你非离开不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你没有办法不离开。我没有退心,没有改变主意,那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力量。没出家之前他就告诉我,他说你只要是真心为佛法、求佛道,你的一生佛菩萨给你安排,你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相信,相信他老人家的话,他不会欺骗我。所以一切随缘,顺境、逆境全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来考验。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起怨恨,在一切境缘当中去修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心不断向上提升,这个就对了。这是《华严》五十三参,禁得起考验。经历这么多年,佛菩萨慈悲,我想也会让我定下来了。

我们看下面文,「又《会疏》解称叹我名」《会疏》里头这一句的注解,它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有三个意思。第一个,「诸佛称扬彼佛德号」,彼佛德号就是阿弥陀佛,称扬得加两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赞叹的意思。第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咨嗟是赞美,赞美谁?赞美念佛的人,称名之人是念佛的人。念阿弥陀佛的人,诸佛都赞叹,才知道名号不可思议。「如彼小经」,彼小经就是《阿弥陀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弥陀经》上确实如此,称赞、护念称名之人,你看诸佛称赞你,诸佛护念你。你修什么样的功德,感得诸佛赞叹、诸佛护念?信愿持名就感动一切诸佛的称赞,一切诸佛的护念。这桩事情,念佛的人有几个人真正知道?真正知道了,我相信他跟莲池大师一样,彻底放下。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统统放下。莲池大师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也是一生弘法利生,最后归净土,那么专一,那样的虔诚。

第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十方佛每一尊佛也赞叹,也念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接着又解释,「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这句话说明什么?念佛成佛。净业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就是深信因果的一条。信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别的因果,菩萨哪有不懂的道理,还用得着提醒吗?唯独这个因果,很多菩萨疏忽了。所以他们要用很长时间去断烦恼、去消业障,来提升自己。如果知道念阿弥陀佛这么容易,烦恼不破自然破了,业障不消自然消了,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于是我们就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菩萨有多少!但是前面我们读过,祖师大德给我们说得非常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主要的是度六道苦难众生,不是为这些菩萨发的。菩萨往生是附带的,那成就更快了。六道众生可怜,他出不去,这是最苦的一个地方,给你讲八苦三苦,真叫苦海无边。佛是怜悯这些众生,兴起四十八愿。前面我们读过,四十八愿首先是为六道苦难众生,兼为菩萨而成。

我们接着看,「此表诸佛称叹之义有三」,后面是念老的解释。第一,「诸佛赞叹彼佛圣号」,彼佛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第二,「诸佛赞叹一切称念弥陀名号之人」,谁念阿弥陀佛,佛都赞叹、佛都护持;第三,「诸佛本身亦称念弥陀圣号。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什么叫念佛三昧?所谓三昧就是世尊常常讲的制心一处,就是三昧。心里头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叫念佛三昧。从念佛三昧圆成的佛果是什么?我们想想,诸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他的世界就跟极乐世界一样,他所成的佛果就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诸佛也念阿弥陀佛,让他自己佛国土依正格外的庄严,如同极乐世界没有两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圆满的现前。

下面一段这是全经最精华的部分,十念必生,第十八愿。「庚七、闻名普益」,这里面分十个小科,这是第一,「辛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请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一段经文,念老注解得很长,在这部注解里头,这段注得最长。我们看注解,「上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日本净土宗古代这些大德们,曾经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来做比较,哪一部经最殊胜?佛讲了四十九年,一切经里头,哪个经算第一?「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这大家公认的,一切经里头,余经是除《无量寿经》以外其他的经,所有一切经,推到第一那是《华严》。这是把《无量寿经》摆在旁边,其他一切经,《华严》第一,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这把《华严》比下去了;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这个经独特。

日本人下了多少功夫来研究,我相信应该受善导大师的启发。日本人对善导是非常景仰,我们在日本,寺庙里面差不多都看到善导大师的塑像、智者大师的塑像,最多的,这在中国寺庙里没有。日本人对于老师比什么都尊重,祖师殿里面祖师的像都塑得很大。佛殿呢?佛的像塑得都很小,殿很大,日本的佛像很小。它的佛龛一重一重,好多佛龛套起来,佛龛里头套佛龛,最后里头佛像,佛像不大。不像中国,中国大雄宝殿那个佛像很伟大,日本没有,小小的。但是祖师的像很大。其实这个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关系,日本人完全吸收中国文化,本身没有,真的没有。所以,在日本讲传统文化,那就全是中国东西。

我们中国人敬祖先,对父母更尊敬,为什么?贴得近,愈近就愈大,愈远就愈小。所以远祖供个小牌位。对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再上去就远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世道人心,人心的厚道是从这里学来的。人爱父母、爱祖先,不忍心做不善的事情,为什么?怕给母亲带来羞辱,人家说这个家里没有家教,怎么养出这样的小孩?人家不骂你,骂你父母,骂你父母疏忽,没有把你教好。所以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谨慎小心,不能让父母丢人,不能让祖宗被羞辱,那叫大不孝!现在人讲那叫真没有面子,真见不得人。所以非常慎重。

善导说了两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诸佛如来示现在人间,「唯说弥陀本愿海」,他来干什么?就是传这个法的,告诉大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就为这桩事情来的。千经万论那都是花叶,《无量寿经》这是花朵,就是其他都是陪衬的,这个才是佛主要说的。度脱一切众生的第一法门,没人知道,也真正是难信之法,所以要多次宣讲。讲别的经常常带说到,有一百多部将近两百部经,带说到的,不是专讲的,《华严》《法华》里面都是带说的。

「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第十八愿第一。这个第一就是「十念必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愿还得了!念佛要念多久?就十念。这个十念是指临终的时候,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你断气那个时候那一念是阿弥陀佛,就决定得生。「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真实当中的真实。具备什么条件?这就说了,你看『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这是缘,你与佛有缘,听到名号。听到名号要『至心信乐』,「至心」,真诚到极处,我们讲他真信,「乐」是欢喜,真欢喜、真信。『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自己一生当中所做的一切好事不求好报,我财布施不求发财,我法布施不求聪明智慧,我无畏布施不求健康长寿,我这些功德只求往生西方净土。这叫「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就是底下这一句,『愿生我国』,愿生净土。你看有信、有愿,下面念佛,十念都能往生。

我们看念老注解,这个他非常用心。「至心者,至诚之心,至极之心也」。我们现在麻烦在此地,问你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原因是什么?至诚心生不起来。我跟忏云法师时间虽然不长,我很尊重他,他也老实,不说假话。有信徒问他老人家,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他说没有把握。以前在茅蓬有人问过,我听说过。以后我在温哥华讲经,他也到那边去,在温哥华碰到他。也有信徒问他,他还是说没把握。他说的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为什么?道理没有参透,信心生不起来。我这一生没离开经教,辅助这部经的,我过去最得力的,是《华严》《法华》《楞严》《般若》,到现在再加上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报告,我们对这个真的相信了。尤其是这部注解太难得了,我们要感恩黄念祖老居士。要感恩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做的这个会集本,会集是真重要。可是五种原译本摆在我们面前,念不下去。翻译得最好的是康僧铠的本子,早年我们学《无量寿经》就学的康僧铠的本子。《无量寿经义疏》,李老师在台中讲,我听过这个本子,从头到尾听过。这是五种译本里面,文字算是畅通,翻得最好的。王龙舒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在中国学《无量寿经》多半都用他的本子,连出家人都不例外。所以小慧远的本子,《无量寿经义疏》,注解这个本子,流通不广,比不上王龙舒的会集本。

但是王龙舒居士他会集只用了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这一会他没看到。你说以这样的大善知识,他是进士,以他的身分、地位,五种书只找到四种,还有一种找不到。你就晓得过去,因为过去都是手写的本子。宋朝时候,那时候刚刚发明印刷,刻在木板上,现在金陵刻经处还用这个老方法在印书,这个线装本。古时候用的不是油墨,是松烟,松脂烧的那个烟,黑色的,那个烟刷在木板上,这样子把它印出来。现在金陵刻经处有松烟,大概还用的有些染料,混合在一块用。松烟印出来的书,手一摸手上都是黑的,所以那种本子珍贵,不能摸。古人读书用朱砂圈,民国初年有,现在没有了。这些东西跟现在人讲没有人懂,没有见过,没听说过。

下面引《金光明经文句》,所以这个注解是集注,好在这个地方,老居士有真实智慧,以经注经。他后面有目录,采取经论八十三种,采取祖师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种,总共用一百九十三种我们讲古籍注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是圆满的法轮,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全有,这才称之为大经,哪个法门这儿统统有。《金光明经文句》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这个至心的解释真叫至心,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这才叫至心,到了心源,到了实际,这叫真诚到极处。彻,彻底。到是达到,即游子到家之到。心源是自心的本源。尽是穷尽。实际,就是本经中真实之际。这个至心两个字就是明心见性,真诚到极处,那才叫真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才知道这部经是自性真心当中所流出的,这个功德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来的?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建造,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从阿弥陀佛至诚心里头流出来的。真叫心想事成,想到极处,除了这一个想,其他的妄想全没有了,叫一心一意,就能够现出境界。阿弥陀佛用了多少时间?前面说过,用了五劫的时间,不是短时间。

科学家告诉我们意念,你想用意念的方法来改变你身体,他告诉我们非常具体的方法,你一心专念。他举例子,譬如身上有皮肤病,你不要想病,想病就麻烦了,病会加重,不要想病。想什么?想我没有皮肤病,我这个皮肤病没有了,你想这个。要一心专注,就是我病没有了,每天要专注专想三十分钟,天天不能间断,大概一个月效果就出来了。这个只要持之有恒,不难做到的,真可以做实验。我出家之后,遇到一个法师,大我五岁,人很聪明。他小时候出家,国共战争的时候,他被国民党抓来当兵。他对当兵很不习惯,很想出家,但是年岁太轻,没有办法下来。他就装病,他装什么病?医生检查查不出来,他装心脏病,心脏病不好检查。天天想心脏病,想了一年,真得了心脏病,这样退下来。退下来,真得心脏病,就不能再把这个心脏病去掉,他就没有这个能力。可见得心里想东西,真会想出来。

然后我们想,阿弥陀佛五劫这么长的时间想极乐世界,不是想极乐世界怎么依正庄严,他就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成就了,极乐世界出现了。所以你知道极乐世界什么样子,四十八愿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四十八愿,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这个成就是自然的。确实,世尊在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连极乐世界都能成就,何况其他的小事?这个道理现在科学家给我们做了证实,我们想恢复身体健康,可以不用任何东西医疗,用念力。念力怎样?就想阿弥陀佛就行了,把病忘得干干净净。阿弥陀佛没有病,阿弥陀佛健康,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想往生极乐世界。山西小院那些病人就是这样恢复健康的,他们得的严重的癌症,三个月之后再检查没有了。他没有想变健康,没有想身体健康,就想往生极乐世界。他还有寿命,他自然身体就恢复健康。所以癌症怎么死的?我看十之八九都被吓死的。都是自己想,得了这么重的病,怎么办?还能不能存活?他就决定不能活。我们今天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诸佛赞叹,诸佛护念,不求,自然的。这样好、这么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能不干?哪有这个道理!

至心信乐,那就一定要学经教,让我们的至心信乐慢慢能够生得起来。但是这一点它有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欲望,欲望就是烦恼习气,这是无始劫来薰习成就的,它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只有用念佛方法能够突破这个难关,用其他的方法收的效果没有用念佛效果大,因为念佛有阿弥陀佛加持你,有十方一切诸佛加持你。你说今天我也念佛,为什么佛不加持我?你没有诚意,你那个一念里头是半信半疑,夹杂着许许多多妄想、杂念,把你功夫破坏了。不是没有效果,是有效果,这你自己一定要晓得,心愈清净、愈平等,效果就愈显著。这个世间一切,哪些是该想的,哪些是不该想的,不该想的丢掉,该想的也要丢掉。为什么?不丢掉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地方干干净净,全丢掉,我再也不沾染了,我们才达到一点至心。印光大师讲的,至心就是诚敬,真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今天对于净土的信仰有几分恭敬心,这个诚敬心?至心信乐这是万分诚敬,那个人念佛是一念马上就见效。

我们看到莹珂法师,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那是至心信乐,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一心一意就是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念来了,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等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他不要了,我十年寿命不要,我现在就跟你去。你想想他要现在不去,等于阿弥陀佛给他授记了,十年之后佛来接引你,佛说的话不会是妄语。等于给他授记了,十年之后必定往生,他不要了,我现在就去。你看佛慈悲,答应了,好,三天之后来接引你。三天之后真走了。我们相信这个公案不是诌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头都有。

底下给我们解释信乐,至心是真心。「信乐者,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对它生欢喜心,你对于这个欢喜,其他的就可以放下了。这个欢喜,其他的又放不下,那不行。这是什么原因?真相没搞清楚。继续在教里头下功夫,一定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彻底放下,真正做到随缘妙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再起分别执着了,就欢喜。你们搞什么都好,玩什么都好,我到极乐世界去了。搞什么跟我都没妨碍,我们各走各的路,肯定西方极乐世界。经典,这一部够了,其他的全放下,这就学莲池大师。

「又至者,真也,诚也,实也」,这个至字有真、诚、实的意思。「心者,种也,实也。信者,真也,实也,诚也,验也,满也,忠也」,这一个字一个字给我们讲。「乐者,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这念老给我们解释的。「故至心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满是满足、圆满,「愿欲爱悦之心,欢喜庆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乐之」。我们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的心态,这是第一重要的大事,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对待?「故谓至心信乐」。念老举的这些例子说得好,我们要记住,简单的把净宗介绍给别人,这段话非常好。介绍给别人就是介绍给自己,讲给别人听也是讲给自己听,自己得的利益比别人多。

下面说善根,「所有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这善根第一个意思。身业、口业、意业,善的标准就是十善,身不杀、不盗、不邪行,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三业之善,非常坚固,不会动摇,这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这样善根坚固的人很少,所以见异思迁,他还会动摇。「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称之为根。「心心者」,这是心心回向,「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心,佛号从心生起来,从口念出来,从耳朵再听进去,再回归到自心。古人念佛用这个方法,它能摄心。心里头念,耳里头听,出声不出声都没有关系。自己听自己的佛号音声,外面的杂念进不去,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里头有个诀窍,必须要把外缘放下,对外面事情不关心了,只照顾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照顾好。因为一分心,佛号就不见了,就没有了,杂念取而代之,这个净念就断掉了,就不能相继。所以,必须要把外缘放下,外缘随它去吧,要常常这样想,我一心一意就是求极乐世界,其他事情对我不相干。好很好,不好也好,对人、对事、对物欢欢喜喜,就是一句佛号。

这就是李老师过去常讲的愚不可及,谁做到了?乡下阿婆做到了。她真放下了,没有一样事情不好,好事告诉她,好,点头,不好的事情,她也点头。她对你就笑咪咪的,口里头就阿弥陀佛,问什么都是阿弥陀佛,你跟她讲什么也是阿弥陀佛,也不知道她听见没听见,她全是阿弥陀佛。这是什么?这是真正念佛人。「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阿公阿婆他们做到了,他没有杂念。所以往生的时候他预知时至,瑞相稀有。而且这样念佛的人往生,多半不会超过三年,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跟我们现前周边的人,有这种念佛人,我们看到。

我第一个不是看到,是听到。那刚出家没多久,大概二、三年的时候,星云法师建佛光山,办了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教书。有一天晚上,月光非常好,夏天,那个时候佛光山是个荒山,没有建筑,只有一栋佛学院,规模也很大就是了。前面有个水塘,准备做一个莲花池,还没有动工。我们坐在岸边,有十几个同学,我们在谈佛法。有个工人走到我们这儿来,我也让他坐下,是佛光山的长工。佛光山的工程一年到头没有间断的,许多工人住在那边。这工人听我们在谈佛法,他就讲他们邻居老太太往生的故事,讲给我们听。那时候老太太往生才一年,所以一年前。老太太生前是很善良的人,不懂佛法,到处拜就是了,佛也拜,神也拜,见到什么她都拜。三年前,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佛法,学过佛的,就劝她婆婆不要到处拜,专拜阿弥陀佛,跟她讲阿弥陀佛的好处。婆婆接受了,家里面供了西方三圣,有个小佛堂,不出去了,在家里念佛、拜佛,三年。

往生的这一天,她也没说,没有说她往生。晚上,只告诉她家人,你们先吃晚饭,她要洗澡,你们先吃,她去洗澡。儿子、媳妇家人非常孝顺,等她,等了很久还没出来,去看看。真的,她换了衣服洗澡,叫,没有声音。最后在小佛堂里看到了,她穿得整整齐齐,穿的海青,手上拿着念珠,面对着佛像站在那里。叫她,不答应,仔细一看,往生了,站着走的。这个事情传出去了,念佛三年,站着往生。老太太有智慧,不告诉家人,告诉家人大概家人有亲情,哭哭啼啼的闹她就走不了了,不说,走得这么自在,这么潇洒。这个工人告诉我们,真的,一点都不假,劝我们念佛,亲眼看见的,他的邻居。这桩事情在高雄那一带人都知道,我有一次在中山大学讲演提到这桩事情,我下台之后,有几个人告诉我,他们晓得,将军乡,台南将军乡。这不是谣传,真的事实。

所以一定要像这个老人一样,待人接物一片慈悲,她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万缘放得下,人真像弥勒菩萨一样。所以,身口意三业之善,真正的坚固不可拔。心心,净念相继之心,那就是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做一个真念佛人,决定得生净土。不要想自己有什么烦恼、习气、业障,不要想这些,就想阿弥陀佛。烦恼、业障不断自己断了,不消自然消了,就这一句佛号,真实不虚。古来这些祖师大德称这个法门第一法门,四十八愿称这一愿第一愿。

「回向者,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回转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所期望的,「谓之回向」。我们所希望的,极乐世界,我们所希望的,亲近阿弥陀佛,把所有功德回向给我们所期望的。绝不求人间富贵,绝不求名闻利养,也不求健康长寿,只求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回向。《华严大疏钞》,就是《华严疏钞》「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这就是常说的三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这是一般回向,真正学佛人就是回向这三处。我把我所有修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我什么都不求。菩提是智慧,我只求智慧,除智慧之外其他的我都不求。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我回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今天我们学净宗的,我们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回向阿弥陀佛,我只希望往生,只希望见阿弥陀佛,回向众生,这样就好。又《往生论注》下卷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给一切众生做善根福德因缘,我到极乐世界,希望他们将来都能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是即愿中回向二字之义」,这一愿里面所讲的回向。

「愿生我国即回向之鹄的,愿我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鹄的是从前射箭箭靶,那个箭靶的红心叫鹄的。现在打靶也是,也一样的。你的目标、你的中心点就是愿生极乐世界,不辜负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劝我们求生净土。大乘经教里头劝学,不是我们根性,理论太高、方法太难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寿命又短促,这是真的。到极乐世界一切都圆满了,我想学什么样的经教,到极乐世界再完成,现在统统放下。极乐世界什么?第一个我有长寿,那么长的寿命,我有的是时间;第二个好老师,阿弥陀佛跟十方诸佛如来。要学《华严经》到华藏世界去,亲自听毘卢遮那佛来传授,这是最好的老师;我要想学《普门品》,我到极乐世界亲自听观世音菩萨来教我,没问题。不要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干什么都到极乐世界去再干,现在一点时间都不浪费,我就专心念阿弥陀佛、专学《阿弥陀经》,我就靠这个决定得生净土。

生到净土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只要你生到极乐世界,烦恼自然就断掉了,不用操这个心,不断自然断了。所以到那个地方两桩事情,一个学法门,一个成佛道。法门学成功,佛道就成了。所以四弘誓愿,我也是讲了多年,我也常劝人,我们只学前头两愿,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要回向众生。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是愿生西方净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到极乐世界去完成。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幸运,难信之法,我们居然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真相信,不再怀疑。真正发愿,在娑婆世界这一生是最后的一生,下一次来是乘愿再来。菩萨来应化,不是业报而来,我们这个业报身到这个地方结束了,不再搞了。

「十念者,如《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十念。《笺注》曰」《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居士注的。丁福保居士注这《无量寿经》,他采取的本子是彭际清的节校本,也非常难得,节校本容易看。《笺注》曰:「十遍称名」,就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声。「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这个意思就是这个名号念一遍,六个字念一遍,叫一念,念十遍叫十念。「以上经论义同」《观无量寿经》《笺注》意思都相同。

「乃至十念者,指称念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这是讲念佛功夫最差的、最下的。最差、最下也能往生,何况其上的。你每天能念得多的,那更没话说。黄念老往生给我们做榜样,他病重的时候,最后的半年,他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他计数的,十四万声。他跟虚云老和尚学禅,禅放下了;跟贡葛老人学密,密也放下。临命终时专念佛号,给我们做榜样。夏莲居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最后往生专念弥陀,到最后一招统统都走这个法门。十念是讲最下的,一生当中只念了这十声,临命终时也能往生,所以叫「乃至」「若能多念,则多多益善矣」,愈多愈好。十念还有很多问题,这后面统统要跟我们细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