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五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六十九页倒数第二行,「法报德用」,下面分三小科,第一个「觉智难量」,这是「般若德」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正觉者,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先解释『正觉』的意思。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地方所说的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觉悟了,这个觉悟是大彻大悟,就是证悟一切诸法的真相,叫诸法实相,一法都不漏,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全明白了。真有这桩事情?现在有许多人不相信,认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那是赞美上帝。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现在很多人都提出质疑。佛法,这是说佛,佛确实是全知全能。这靠得住吗?靠得住。佛并不是说只有他一个人证得,这桩事情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的本能,用现在的话说,我们没有把本能开发出来。本能好比是金矿,现在在矿里头,没有开采出来,黄金跟矿石混合在一块,必须加以冶炼,把一些渣子都淘汰掉,留下纯金。凡夫的正觉确实是被埋在矿里头,这个矿是什么?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淘汰干净了,正智就现前,正觉,正觉、正智都一样的,就现前。这个东西现前,他本来就知道,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道理在此地。

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是能生,万法是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他怎么会不知道?当然知道。确确实实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产生这种疑虑。佛用什么方法来冶炼,把这些见思、尘沙、无明给它淘汰掉?佛用的就是放下。放下的方法太多,称为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方法全离不开看破、放下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永恒不变的。经典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放下见思就证阿罗汉果,放下尘沙你就是菩萨,放下无明你就成佛,就成正觉了。用什么方法?持戒是方法,禅定是方法,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持戒里头修忍辱,为什么?你不能忍你就放不下。放下是舍,要布施,布施真的是能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到三轮体空,布施到不着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布施的时候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当中所施之物相。菩萨用这些方法,把烦恼习气,我们今天所讲的还包括业障,用这个方法把它淘汰掉,让自性显露出来。

这个方法有效,但是众生根性不同,佛在教学方便起见,把众生的根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众生根性非常复杂,三等叫大分,举例而说。上根的人具足善根福德,容易开悟;中等的人,要用善巧方便,长时期的帮助他,也能放下;下根人,他对佛法无法接受,这是最难的,不容易度的。上中下三根与男女老少没关系,与行业也没有关系,与读不读书没关系,与识不识字没有关系,这个要知道。根性,佛菩萨能观机,凡夫很难做到,凡夫靠经验,不准,不准确。佛非常准确,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他有宿命通,你过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遇到佛、遇到菩萨,那是大福报。真正遇到善知识,他能教你、能帮助你,他用的方法契理契机。我们凡夫常常讲,好像是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就是老实、听话、真干。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真正有道理。上上根人能做到,这种人成就快。具足这个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佛菩萨一定会帮他忙。我们的根性成熟不成熟佛菩萨都知道,除佛菩萨之外自己知道,别人靠不住。自己怎么知道?对佛菩萨我们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佩服?是不是真听话?经典上讲的我们真听吗?真听是要做到,没做到不是真听。

三学、三慧,三学这三个是可以独立的,戒定慧,三慧不是独立的,三慧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菩萨修的。接触叫闻,耳听到叫闻,眼见到也叫闻,用一个字做代表。接触,接触就明了,那叫做思,其实他没有通过思考,一看就明白了,一听就明白了,接触就明白,明白叫思。修是什么?破迷、破障,一接触他障碍没有了,一听没有了,或者一看到就没有了,菩萨叫三慧。三学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它有次第的,三慧没有,这个要知道。他闻思修真是在一剎那完成的,这是上根人,很好教。

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对一切诸法,就是通达诸法实相,对一切诸法的真相明了了,不再迷惑了。一切诸法的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佛经上讲得多,特别是大乘《般若经》,般若二十二年就是讲诸法实相,这是现代哲学跟科学所探索的,把一切法的真相找出来。佛法讲的,说空说无我们都听不懂,我们认为空无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的,它那个空无什么都有。一切诸法在我们面前,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他看到什么?他看到当体即空,看到这个现象是波动现象,就像现在的科学家在最先进的仪器里面观察现象一样,所有一切法全是个相似相续相。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没有一样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亦然,全是高速度的这种波动状况。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波动的频率多少次?一千六百兆,这个单位是兆,我们怎么会知道?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所以我说我们看电影,过去电影是幻灯片,相续相,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非常真实。如果我们的眼根有这种能力,一秒钟能把二十四张一张一张都看清楚,那这些电影银幕上的东西没有动,出生就灭了,一出生就灭了。好像现在科学家说的,他们现在讲意念,没有理由,无缘无故突然蹦出来,立刻就消失,就是佛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这种状况。意念也不能够单独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单独存在的。所以说它是空,说它是假的,说它是无。有没有?有,是个相续的相,不是独立的相,独立的相没有。相续的相存在,我们眼看花了,我们不知道它是相续相,这是宇宙的奥祕。

空跟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你从哪一面看,你从体看是空,你从相看是有,可是性相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地方、这个角度来看,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高等的科学家、高等的哲学家。他比我们现在科学、哲学更高明,为什么?他跟自性相应,他有真智慧,他有大德大能,他没有迷。我们今天科学、哲学只是在现象上发现了,实际上还是迷。为什么?他有我,他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有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没断掉。换句话说,他虽然看到宇宙一部分的事实真相,他不能了生死,他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他没有办法将他自己身心跟整个宇宙融成一体,他没有这个能力。佛做到了,常寂光就是融成一体。

常寂光,我们讲心理,心在哪里?《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征心。世尊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处,都被佛否定掉。心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那个地方心想没有了,那就缺个洞了。身在哪里?身也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今天科学家、哲学家做不到的,这是事实真相。佛如是,我们哪一个不如是?只是佛觉知,他明白、他清楚,我们迷惑,不知道。迷得把阿赖耶的相分取一分做为自己的身相,不知道整个阿赖耶的相分是自己的身,身相;把阿赖耶的见分里头的一分,执着以为是我,是心相,以为是我的心。好的没有执着到,执着的是变质了,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大烦恼,认为是我。所以末那识,从阿赖耶见分里头变出来的。这些事实真相,佛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所以成佛也叫成正觉,用这个来解释佛也很好。什么是佛?佛是正觉,你成正觉了你就叫成佛。人人都有正觉,迷了正觉叫众生。

《净影疏》曰:如来正觉,总举佛智」,说如来正觉。阿罗汉也称正觉,菩萨也称正觉,不圆满。阿罗汉只是放下了见思烦恼,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了,清净心现前,这个很重要。你看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就见到了。说这句话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不断,这句话说不出来,很重要!我们修行,费尽多少力气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放不下。心不干净,妄念太多,禁不起外面境界诱惑,外面境界风吹草动,自己的清净完全失掉了。修行又离不开外境,离开外境你到哪里去修?境界里头对我们修行影响最大的是人事环境。那我们知道,真正的功夫就在人事环境里面去体验。佛说得好,顺境、善缘不起贪恋,要不起心不动念才行,逆境、恶缘也不能起心动念,你就成正觉了。你只要一起心动念,跟着起来的是烦恼习气,为什么?喜怒哀乐起来了,贪瞋痴慢起来了。六根对六尘境界,念念还起这些东西,麻烦!佛念得再好,往生没把握。为什么?临终最后一念是什么,谁有把握?临终最后一念不是阿弥陀佛,你就到别的道去了,总是离不开六道。

这个事情我们在六道里搞了无量劫,这无量劫当中我们有没有学佛过?肯定有,没有你怎么可能在这听两个小时经?你能在这个地方坐两个小时,专注在听经,就说明你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没有这个善根,你让这个人到这里来,坐五分钟就坐不住了,他就想离开了,怎么可能坐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天天来听?你就知道他善根多厚。而且过去肯定学过这个法门,对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为什么没有往生?都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不是阿弥陀佛。这一生能做到吗?靠不住!如何叫这一生当中最后一念能够提起佛号?那就要真精进。从现在起,就得把万缘放下,经上讲的这个不能不听,做不到不行。当真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身外之物随缘,什么都好,用欢喜心对待,绝不受外境障碍,要练到这个功夫,才真有把握。

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看那么多人往生,里头一半以上,从接触这个法门,三年就成功了。前些年深圳一个年轻人,黄忠昌,很多人知道。他三十才出头,听说念佛三年可以往生,他做实验,实验到底是真是假。闭关三年,真用功。我听说他在关房里还有日记,最初在关房里也是心浮气躁。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真的把万缘放下,两年十个月他往生了,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说明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绝对不是寿命到了,还有寿命,不要了,我要跟着佛到极乐世界去。你的心是真心,愿是真愿,娑婆世界真放下,阿弥陀佛就来了。他来安慰你,等于说给你授记,他会告诉你,你寿命还有多少年,到你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的心就踏实了,你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可是有一部分人听到佛这个话,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佛很慈悲,没有一个不答应。来去自如,去很好,留也很好。

跟阿弥陀佛见过面,留在世间,他是极乐世界的人,他留在这里干什么?留在这里接引众生。肯定这个世间还有些人跟他有缘,他虽然随时可以走,他不走,帮助这些有缘人。他住在这个世间肯定没有自己。功夫高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像《金刚经》后半部所讲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四见破了的是法身菩萨,生实报土,四相破了生方便土,不一样!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什么?带得去的。世间,我,包括这个身体,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你带得去的。学佛同学一定要知道,要有这个智慧,带得去的我们认真努力干,带不去的不要。一门深入有好处,心是定的;学的东西太多、太杂,心还是散乱的,散乱心障碍就大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佛常说的,有道理。用心专一,不杂、不乱,临终时自己才能够做得了主,才有把握。

下面接着说,「可见如来正觉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难量,因佛极证涅槃甚深法性」。涅槃就是自己的自性,不生不灭。证到涅槃的边际,证到涅槃的底蕴,涅槃深广无尽,佛完全证得,不是局部,是圆满的,所以在本经上称它作真实之际。际,从广来说,就是边际,从深处来说,就是底蕴,也叫际,到底了。取这个意思,甚深法性圆满的证得。《嘉祥疏》曰: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非下情所测」。照是对空间讲的,穷是对时间讲的,一纵一横,横竖彻底。佛以下的,虽然证得,还没有圆满,没有彻底,那是讲等觉以下。等觉跟妙觉还是差一等,所以等觉还是在因位,妙觉才是果位,四十一个位次都是因位。菩萨,菩萨都证得了,圆教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他在十法界里头应一切众生的机感,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八相成道。我们在前面读过,这是十信心满就有这个能力,四种成佛里头,信满了成佛,就是十信修满了。他所证的跟妙觉果位上证的是一样的,但是没到究竟。他看到了,没有妙觉看得那么清楚,没有妙觉看得那么深刻,不是他没有看到。境界我们也不能不知道,知道,不迷,我修学在哪一个等级上自己清清楚楚,还要不断向上提升。

「又《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这一段的注解,念老下头有简单的解释,「盖谓释迦如来正觉,乃乘弥陀一如之乘而来成正觉」。弥陀一如之乘,就是一乘法;换句话说,释迦如来得弥陀如来的加持来成正觉,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特别是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给大家,这时候肯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本愿威神就是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十劫教化真实功德,加持给他佛,他方佛。特别是这尊佛要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讲《观经》,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肯定得阿弥陀佛加持。世尊如是,佛的这些弟子,菩萨身、声闻身,乃至在家的居士,闻到这个法门真信切愿,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就像经中所说的,肯定他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今天得无量如来的加持,他能信、能愿、能行、能证,同时又得阿弥陀佛的加持,这一点都不假。

特别是诸佛如来,得阿弥陀佛的加持,「故与弥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当前现瑞之应身佛」,这指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印度,应身佛,「实即法身如来」,法身说他本地身,他的本身。本地身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所现的虽然是应身或者是化身,跟法身分不开,应化身的体是法身,这个要知道,没有体他怎么现得出来?我们在学习,常常用电视荧幕做比喻,把电视的荧幕比喻作法身,里面的现相是应身、是化身,你说应化身有没有离开荧幕?离开荧幕都不能显。法身是能现能生,应化身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应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如弥陀住于念佛三昧,由于住此三昧,发胜妙之智慧。」念佛三昧,我们常讲,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那就是念佛三昧。心里头果然真的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其他的都没有,我们就可以说你与弥陀同在。弥陀就住在你身心之中,那就能发甚妙智慧,所以「其智难量」。这个智是什么?是阿弥陀佛加持给你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你的自性智慧。得阿弥陀佛这个缘,自性本具智慧是因,得阿弥陀佛的缘,透出来了,起作用了。

「因此非地上及等觉诸大士,所能称量测度也」,这个智慧简直就是佛智。诸大士是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萨,这十个阶位,上面是等觉,他们都没有办法测量。你得佛,阿弥陀佛加持的时候,显现这个智慧殊胜微妙,等觉菩萨都不知道。「由于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真如是自性。下面这一句,「并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有阻碍」。真如是体,诸法是现象、是作用,这是从自性体相用,在佛法里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这个境界。「故曰无有障碍」,清凉大师总结出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大华严经》的境界。

下面一段,「德用圆融」,前面讲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作用,「三德妙用」,第一段「念劫圆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念老注解里头说,这四句见《唐译》「显本地法身之德。住无量亿劫,表佛寿命无量。《最胜王经.寿量品》偈曰: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真的是无量寿。下面这个解释,这念老说的,「今经云能于一念」,一念的时间很短。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那就是一念。我们凡夫感觉得有一念,起这个念头,一念,实际上这一念里头多少细念?有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个细念缠缚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到有一念,这个时间多长?一弹指。就是这么短的时间,「住无量劫」,念劫圆融。说明什么?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时间从哪里生的?从我们念头上生的。一念能够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能够变成一念,自性本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之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我们前面讲过,在概要里头说过,《华严》十玄,本经也具足。

「如《晋译华严》曰」,就是《六十华严》「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延促同时,正与今经一味」,跟此地经文讲的是一个意思。「足证今经无异《华严》,这也证明《无量寿经》《华严》没有两样,「释尊」,释迦牟尼佛,即是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法身佛遍法界虚空界,叫毘卢遮那,梵语毘卢遮那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这个意思,法身遍一切处。法身佛在哪里?法身佛就在此地,就在此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四维、四方、上下,没有,也就是说空间跟时间全没有。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众生有感他就现身,现什么身不是自己意思,众生的意思,随众生心,应如是量。众生自己心里所希望的,他就出现,所以这个应所知量是众生之所知。佛呢?佛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不但佛如是,法身菩萨乃至于阿罗汉,出现在这个世间,都有这种能力,随心应量。

所以,「我土应身教主」,这句话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应身教主释迦牟尼佛,「亦即是法身无量寿佛」「释迦与毘卢、弥陀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就是底下这两句经文,『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表佛身殊妙,殊胜微妙。「由于住本地法身,示现之应身即具圆满报身德」。无论是佛的应身,应身是八相成道,在这个世间要住一段时期;化身那就不一定,有的几分钟、有的几个小时,甚至于也有几天的,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不知道他到哪里去,化身。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最明显的,诸位看到他老人家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么长的时间,非常辛苦,尤其荒山野岭,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晚上露宿。生过两次病,病倒了,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照顾他,照顾他不少天,把他身体养好,他继续再拜。第二次又病倒了,又碰到这个乞丐,他很感激,就问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老和尚说,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问他住哪里?说他住在五台山,他说你朝五台山,到五台山去问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他到了五台山到处打听,文吉有没有人知道?别人告诉他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那是化身,文殊菩萨的化身,时间长,照顾他十几天,把他的病照顾好就不见了,人到哪里去了也不晓得,第二次生病也是照顾了十几天。所以这个化身是就为办这桩事情。历尽千辛万苦,佛菩萨时时刻刻照顾,魔难是有,但是决定是安全的,换句话说,你决定死不了。菩萨照顾,你怎么会死得了?你还有任务,你还有工作没做完。

老和尚《年谱》上有一段记载,他入定,到兜率天了,他就想往生到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不想回来。弥勒菩萨说不行,你的事情没做完,你还得下去。在兜率天内院见到几个老同修,他们已经在那里,我们这个世界往生了,确实他们生兜率天。我们相信虚云老和尚不会编故事,不会打妄语,真实的事情,特地朝山两次大病,菩萨照顾。所以,由于住本地法身,法身无时无处不在,示现之应身就圆具圆满报身德。你看文吉示现乞丐的身分,他能把老和尚一身病照顾好,让他恢复健康,继续去朝山。古时候这种朝山用意何在?也是度化众生,以身教教导众生礼敬诸佛,自己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让一些人看到感动,佛不是有真正的大德、大智、大行,如何能叫一个衲子这么样的虔诚去朝拜?现身说法,功德在这个地方。多少人看到他,觉悟了,醒悟过来了,对佛法产生信心,功德在此地,发生信心、产生信心。

「德用圆融」里头三科,第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接着前面「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为什么?底下解释。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

所以他能够念劫圆融,如来的定,他所得的定,禅定。慧是智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戒是戒律,是一般世间人讲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就不能成就方圆。规是圆规,画圆的,矩是矩尺,九十度的,这画方形的,做木工必须要具备的工具。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戒律是学佛的人必须要遵守的规矩,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佛教传到中国来,把这个学习的理念带给中国,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都是这个概念延伸的。一门深入是戒,真正能守得住,一般标准是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门上,无论是哪一门,当然是你喜欢的、是你爱好的。为什么?你学得有兴趣,你对它根深蒂固,容易得定。你的念头原本是散乱的,经过这个方法训练,让你的意念能够集中。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么?散乱的心,把散乱的心归一这就是学问之道。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那就是收心,把意念集中,一向专念,他就成功了。这个方法妙绝了,你容易得三昧,得三昧之后就容易开悟。

所以,佛法跟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也算进去,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三昧,重视有定功。定还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因定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智慧是什么?实际上说智慧就是三昧的作用。你先得到三昧,三昧成熟了,起作用,起作用是智慧。所以,禅定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叫后得智。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得定,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上所说的叫「般若无知」,那就是根本智,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叫「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起作用,无知而后才能无所不知。我们这个世间人学东西跟这个方法相反,我们是要求知,求一辈子,知之很有限。所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在中国惠能大师的例子,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惠能大师无知,我们要记住,他二十四岁,年纪很轻,家庭环境非常清寒,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砍柴为生。每天上山砍柴,到城里去卖柴,这个工作很辛苦,这苦力。柴卖掉,得了几个钱,柴很便宜,不贵,他也只能买一点米过个一天的生活,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没生活,这是惠能大师当时的环境。偶然一个机缘,柴卖掉的时候,拿着钱想出去买东西,这个买柴的人住在客栈里头,听到人家在里头念《金刚经》,偶尔听到。他就觉得很有趣味,站了一会,等他把经念完,他去叩门向他请教,你念的是什么?里面人告诉他,我念的《金刚经》。他把他听到的,所感触的,就是体会到的,给这位居士讲,这位居士非常惊讶,他讲得很好。那真的是有心人,看到年轻人愿意帮助,这个人有善根,不是普通人。就劝他到黄梅跟五祖忍和尚去学佛法去,你有这分天才。家穷,人家给他十两银子,十两可是一笔大钱,给他做安家费,几个志同道合的学佛的朋友替他照顾他的母亲,他无后顾之忧,去了。

在黄梅住八个月,讲堂天天讲经,他没去听过一次,没有人安排给他,禅堂天天参禅,他一支香没坐过。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柴房里面破柴、舂米。也是苦力,他是卖柴出身的,叫他天天去破柴,这个工作干了八个月。居然他跟五祖心里头有默契,没人知道,五祖心里头有他,常常念着他,他也常常念着祖师。传法给他,《坛经》里记载的都是禅机,五祖到碓房里面去看他,他在舂米。看他身上还绑了个石头,因为他个子小,人轻,没有力量,所以绑个石头,就问他,这米熟了没有?舂熟了没有?这禅机!他说熟了,早就熟了,还欠筛,最后一道手续,把那些糠筛掉,还有糠没筛掉。五祖的拐杖在他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别人不知道,这是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他就懂得。三更他就去看五祖,方丈室的门开的,没关,他一推就进去了。你看默契,没人知道。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当然他没念过书,不需要看经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说了五句话,那就是他的心得报告,五祖衣钵就传给他了。

释迦牟尼佛开悟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六祖只说了五句话,二十个字,跟释迦开悟所讲的《华严经》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换句话说,《华严经》浓缩起来就是六祖的五句话,六祖说的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惠能大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示现成佛,那叫上上根人,不认识字。他是不是全通了?全通了,真的是『如来智慧,究畅无极』,他真通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他讲得非常透彻,能叫你听了开悟,真正不可思议。能大师给我们的实验,让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他的表演让我们领悟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会疏》曰:究谓究竟」,追根究柢,「畅谓通畅。简异因位所得」,简是简别,简异就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因位所得,他得的是果位,他不是因位,他证果了,所以叫「无极」,定慧都究畅无极。底下的解释,「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畅,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不是一般在因位的菩萨,这是个证果的人。在一般来讲,因位多半指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佛,都属于因位。但是实大乘,十法界是权大乘,权教,超过十法界,住在诸佛实报庄严土的这些菩萨,这叫真的大乘,就是实实在在是大乘。实大乘的菩萨有四十一个阶位,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叫实大乘,前面我们学过。他们也没办法,对于如来定慧也是莫测高深。这桩事情唯证方知,只有自己亲证才知道,自己不是亲证,都不知道佛的定慧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下面再说出这第三,这是「解脱德」「于法自在」,你看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祕藏。

【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最胜』这两个字是《唐译》的,念老特别在这些地方给我们注出来,说明夏莲居居士会集这部经,字字句句都有出处,不是随便用的字,全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原文。会集不容易,比翻译困难,因为翻译自己用什么文字可以斟酌,会集不可以,决定是原经文的字,你要从这里头采取,你不能换它的。所以这两个字是《唐译》的。「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这叫自在,自在里头最殊胜的自在。「又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谓之自在」,谋是研究、是策划,那是通过意识。佛菩萨不用心意识,这叫真的自在。这是什么?这是真的智慧。所以,智慧跟知识不一样,知识是从意识心里头现出来的,智慧是从自性现出来的,不一样。知识能解决局部问题,有时候还不免有后遗症,智慧不会。

「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举《华严经》的例子,十种自在。第一种,「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这个事情难,一般人认为这是神话,它是真的。谁证得?法身菩萨证得。我们要问,惠能有没有证得?肯定证得。他没有长寿!他长寿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人身体,没有看到那个人。身体是个物质,这个寿命有长有短。真正得道的人,就是证果的人,他这个身体寿命不是业报的,是什么?是应众生之感,就是缘生的。众生跟他有缘他就住世,缘要是尽了他就走了,他自在。他生到这个世间来,他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他离开这个世界,他知道他到哪里去,他真的是长寿。真像经上所说的,菩萨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这不是假的。

阿罗汉他的定慧超越六道轮回,住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像惠能大师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不住十法界,他住诸佛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的寿量,一般讲是三个阿僧祇劫,《华严经》上讲无量阿僧祇劫,无量跟三差别很大。真的吗?真的。三大阿僧祇劫他就证得妙觉果位,回归自性,在净土里面讲,他住常寂光,他不住实报土。但是实报土里面的菩萨有感,他就有应,应身还是住实报土,这是佛门叫倒驾慈航。为什么?他在寂光土,不能帮助实报土的这些菩萨们,他不能帮助,他必须退回来,也住在实报土。实报土他现的是等觉位,实际上他是妙觉如来,以这种身分,做这种示现,来帮助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么回事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寿命确实是无量,而且一切无碍,自在。

第二个「心自在」,心是菩萨的智慧。「菩萨智慧方便」,方便两个字是说起作用,教化众生,「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调伏自心才能调伏别人心,中国在几千年前,佛法没传到中国,中国这些老祖宗就有这个智慧,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就是说,问题出现了,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今天社会出了问题,地球出了问题,大家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佛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知道。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很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要问,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么?没有别的,反求诸己,他们知道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先调伏自心,然后就能调伏人心,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决定是先自度,然后度他,那主要就是缘了。缘成熟,很顺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缘不成熟,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佛菩萨的心态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会有一点勉强。为什么?只要有丝毫勉强,他不就堕落下来了?我们一定要知道,实报土的菩萨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调伏自心,才能入无量大三昧。入无量大三昧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才有能力随缘。游戏神通是随缘,真的用四摄、六度教化一切众生。实际上的样子,就是善财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第二自在,完全落实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的定功、看善财的智慧、看善财的游戏神通。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状况,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去参访,都去学习,都去教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