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八讲)  2008/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八段真实慧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昨天我们学到此地,意犹未尽,今天我们接著从这里学起。偈颂的意思,深广无尽,佛法就是觉,为什么说『不可觉』?觉了佛法这才是成佛,为什么说不能觉?这个意思跟《老子》前面两句话很接近,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觉了佛法就不是佛法,为什么?因为你有觉,你有念头。这个觉呢?这觉是妄想,有妄想你就有分别、有执著,所以就不是佛法。后头这句说得好,『了此名觉法』,「了」是你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觉。心里明白,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能不能有思惟?没有思惟。没有思惟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佛!我们不是那种上上根人,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佛很慈悲,因材施教,我们的根性钝,下下根人,下下根人佛也有善巧方便,就从下下根讲起。所以佛法有所谓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菩萨,最上面是菩萨、缘觉、声闻、天、人,叫五乘,五乘就是人天佛法。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在《十善业道经》上,《十善业道经》是人天法,所以就以这个做依据的。你看《十善业道经》,从人天法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都是以十善为根本。所以十善业道就是我们基本的佛法,佛法里面的基本法。即使上上根人,像释迦牟尼、像六祖惠能,他们虽然不是这样一层一层学上去的,你看他,他悟了之后,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不是十善业道?是的!而且是圆满的十善业道,没有一丝毫亏欠,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说是我这个佛法学到上面去,下面就不要了,没有这个道理。绝对不同世间念书,世间念书你念到中学,你小学就不要;念到大学,中学东西不要。佛法不是的,佛法念得再高,连底下基层修得愈好;绝对没有说下面的舍掉,他会得到上面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它是整体的。於是我们这就明白,『诸佛如是修』,他真修,真修他怎么会成就呢?『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是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没有起心、他没有动念,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统统做到了。我们讲到学习最基本的,最基本的十善业道,用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悲一切,那是什么?那不就是《弟子规》吗?《弟子规》在如来分上,在法身菩萨分上,他做得非常圆满,做得非常周到,心里「一法不可得」。这叫理事无碍,叫性相一体,他不是把东西舍掉!

我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核实这个问题,「弟子规,圣人训」,总纲这个八句,就是自性的性德显露。圣人,圣人就是佛菩萨,中国人叫圣人,印度人叫佛菩萨,那个训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弟子规》里头智慧、德相圆满具足,从自性流的,这个东西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所以夫子才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意思太深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自己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的,他没有在古佛说法上面加一个字。你相信吗?我们学了这么长的《华严经》,答案是肯定的,相信,一点都不怀疑。为什么?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他们证得之后真的叫一鼻孔出气,这禅宗的话,你证得的是圆满的,他证得的也是圆满的,你不能超过他,为什么不能超过?圆怎么能超过?超过就不圆了,所以都是圆满的。就是你也不能增,也不能减,跟他完全一样,这叫述而不作,这叫信而好古;所以说佛佛道同,佛佛圆满。把一乘大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弟子规》,一点都不错,他做出个样子我们学,我们学的时候像佛,不是佛,形象上像,跟他做得一样。怎么不是佛?因为我们有得有失,人家「一法不可得」,我们在一切法里头有得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就不是佛。可是样子上做的是佛,你看佛孝悌,我们也做到孝悌,跟他学学得很像,形象上学得很像。佛谨信,我们也学谨信;佛泛爱众,我们也心量能够拓开,也能够无条件的爱护一切大众,爱护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做得很像。可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舍掉,所以我们还是凡夫,凡夫样子学得很像,可是不是佛境界,这一定要懂。但是学佛,凡夫就要从这里学起,你才真正能够学得好,真正能够不断不断向上提升,道理在此地。

如果连这个都不认真学,天天听经闻教,还是提升不上去,为什么?李老师讲的,你搞佛学,你不是学佛,搞佛学跟提升境界不相关。学佛呢?学佛就从《弟子规》学起,你就知道《弟子规》就是一乘法,你才会认真去干。那你看《弟子规》句句不一样,句句是《大方广佛华严》。到了法身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之后,什么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有见性之前,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为什么?你读诵,你在这里讲解,你在这里修学,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它就不是佛法,这个道理要懂。不懂,不懂也不要紧,依照规矩去学慢慢就懂,别著急。你看我们於一切法真能做到不执著,还有分别、还有妄想,那是什么?那是阿罗汉的境界,这是真正入门,《华严经》里面七信位的菩萨真正入门。我们连初信都没入,这个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在六道里修福报,为什么?你跟佛学,学得很像,这是真正的善,没有见性的善,善决定生人天,享人天福报。善也有等级的,所以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你修到哪个等级,你到哪个等级去受报,出不了三界。

可是如果你遇到净土那就太难得,你能够信净土,你能够发愿往生,你要能够依教奉行,把你所修学的善行回向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虽然是生凡圣同居土,说老实话也就成了佛。真的,这是一生成佛的佛法,《华严经》也不例外,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弟子规》上前面的七桩事,那就是我们想修行、想提升、想证果,必须要学习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末后学文。学文就是学经教,不是学别的,经教通了文学自然就通。但是把这个放在最后,这不是首先是德行吗?德行不能奠定,学文没什么用处,没有实际的功德利益。如果有德行,这个文艺自己可以享受,所谓精神生活,可以教化众生,可以弘扬佛法,自利决定利他,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这里面我们只举例,不能一条一条的细说,前面我给诸位提到「父母呼」,父母是举例子,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是我们最尊敬的人,他叫我们,我们当然马上会答应。在大乘教里面,在菩萨教里面,我昨天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佛立刻就应,无论距离多么远,这个心念头振动的波动的速度是任何速度都没办法跟它相比的。现在物理里面讲的速度,大家只晓得光速是最快的,电磁波,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要跟我们的念头起心动念这个波动比,那差太远,简直不能比,心才动一个念头,这个波动已经遍法界虚空界。

现在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不少的星,我们现在看到它放光,这个光到我们地球上有一百亿光年的、两百亿光年的,光走的速度走一百亿年、走两百亿年。还有更远的,我们现在看不到,我们的科技仪器还不够精密。但是我们一个念头刹那之间就周遍法界,这个速度太快了。是不是真的?我们念了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对话就知道,念头才动,起心依报就出现,一时顿现。这个一时是一念,一念是多长的时间?现在我们大家算出来,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一念。这个速度我们无法想像,因为我们开始想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多少个念头,一念没办法想像,这一念就周遍法界。你看《妄尽还源观》里面,是根据《华严经》所讲的,三种周遍,三种周遍是同时的,第一个就是讲的速度,周遍法界,第二个讲出生无尽,第三个讲含容空有,这三种周遍同时,同在一念当中,圆满的。

所以你看,我们的念头力量多大!我们在苦难当中有这一念求佛菩萨,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有应,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有感觉到的、有感觉不到,感觉到的人好像少数,感觉不到的人占多数,这什么原因?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跟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道理,跟我说:你有求但是没有应,不是没有应,是你有业障,你的业障障碍住,他应的时候你收不到,接收不到,不是没有应。那要怎么办?老师教我忏除业障,佛菩萨的应你就感受到。业障怎么忏除法?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仪规并不重要,重要在哪里?后不再造。我这才真的明白,什么叫忏悔?天天反省哪里做错、说错、想错,明天赶快把它纠正过来。真正像孔子赞叹颜回「不贰过」,叫真忏悔者。颜回要在我们佛法里面,他叫忏悔菩萨,给我们做出忏悔最好的榜样,他的过失没有第二次。所以夫子赞叹,所有学生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跟他比,别人犯过还会有几次,只有颜回,你看他改过改得那么彻底,改得那么干净、那么快速,圣人!这些都是给我们做示现的,我们应当学习。天天读经,读经是什么?读经是照镜子,自己找不到自己的过失,读经拿经跟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来对照。读什么经?从《弟子规》做起,你一定要把《弟子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所有一切全是大方广,全是《华严经》《弟子规》是一,《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弟子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看在佛法里面,能够把十善业道这十句,菩萨展开来给你说,能说八万四千条事情,没有离开这十条,八万四千细行;在小乘教里面展开来三千威仪,三千条就是十善业展开的。《弟子规》里面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展开来就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大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这个说法你同意吗?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父母是代表,代表什么?我们最尊敬的。诸佛菩萨你看他们的行持,都是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谦卑到什么程度?《菩萨戒经》里面讲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自己是儿女,看待一切人都是我们父母,你就成佛,你的烦恼习气、贡高我慢都没有了,这三种重障,嫉妒、贪欲都没有了。你对待父母还有什么?孝敬。「父母命,行勿懒」,任何人拜托你的事情,只要你答应,答应叫受命,受了就真干,要负责、要尽忠、要尽孝,都是孝心的扩大,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

「父母教」,这个教的意思可太广了,最需要细心去体会的,就是示现。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做的是好事,我们要认真向他学习;他做的那些不善,我们还要认真去思考,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一切善人、恶人都要有敬意,就是普贤菩萨讲的「礼敬诸佛」,自己没有分别心,这人是好人、那人是恶人,没有分别心,他都在做示现,他都在教化众生。像我们历史上的,岳飞教正面的,教你尽忠报国;秦桧演反面的,教你不要做汉奸,做汉奸就像他那个下场。现身说法,两个都是好老师,两个都是功德相等,你这样看法善恶就没有了,他是来教育人的。所以你要善学,要会体会,善於体会到,处处都得受用,时时得受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得受用,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

如果遇到别人责备我们,「父母责,须顺承」,纵然责备是冤枉的,我们也顺承,提升我们自己忍辱波罗蜜。这最好修忍辱的机会,那个责备我们的人是我们忍辱的老师,是教我们忍辱的教授。我们不但对他没有怨恨,对他感恩,不是他这种教诲,我们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他过去生中的修忍辱波罗蜜,行菩萨道,也就是当菩萨的时候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就冤枉,他没有过失,可是歌利王错怪了他,把他凌迟处死。这是杀人里面最残酷的,不是叫你痛快的死,用小刀给你身体一片一片的来割割死。受这么大的一个侮辱,忍辱仙人没有怨恨,发了一个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我度你」,为什么?报恩,报什么恩?忍辱波罗蜜圆满。我们将来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圆满的时候,也是这种现象出现,看你能不能忍?那你不能忍的时候还要再修。释迦牟尼佛成佛,头一个得度证阿罗汉果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说话算话,成佛确实第一个度他。所以任何人给我们的羞辱,你要知道这个不容易,成就我们自己的忍辱波罗蜜,他造的罪业他要受果报。如果我们是菩萨以忍辱来顺承,他虽然堕地狱,堕地狱里面他受罪减轻,他在地狱里不会很苦。但是因为他的不善心行,那种恶的恶意、恶行他要受果报。这就是人家愿意堕地狱来成就我,我怎么能不感激他?不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意是菩萨,无意真的是恶人,真的恶人我们也把他当菩萨看待。为什么?他成就我。

像提婆达多,佛在世的时候天天领著一些恶人来破坏佛法,来陷害佛,他是来表法的。佛没有一丝毫怨恨,成就佛教化众生的十愿、十度(十波罗蜜),《华严经》上讲的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提婆达多、六群比丘他们在表演负面的,堕地狱了,这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堕阿鼻地狱,但是佛说他在阿鼻地狱过的日子相当於忉利天。为什么?成就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教化众生,成就许许多多的众生以提婆达多做借镜改过自新,这是功德的事情。所以大经里面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加了两句,我加两句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是华严境界。入这个境界,他怎么会不法喜充满!当然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所以你要入这个境界,首先你得放下,像这个经说「一法不可得」,这是真的。你要常常记住,森罗万象,确实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在变化,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那就是法法皆平等,不论是善法、是恶法,为什么?都不可得,都等於零。但是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迷在这里面,迷在这里面他就造业,他就受报,他受很多冤枉苦,造作恶业变出来三途,三途没有人造,这个境界是从心想生。我们这个境界也是心想生,如果我们心地善,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你能感受到美好;你心地不善感受不到,你在受苦、在受难。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人对待我再不善的行为,我们都感恩,真的成就了忍辱波罗蜜。

下面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说什么?这是增长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不是好事情。「物虽小,勿私藏」,这是增长三毒。我们天天学佛讲要断烦恼、证菩提,可是控制、占有、私藏,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哪个没有?人人都有。不学佛不知道,不学佛认为这是正常的,这好事、这不是坏事。私藏,你看看古人怕这个世间有灾难,怕佛法失传,把佛经刻在石头上,你们看看房山石经不就知道吗?房山石经那是一部全部的《大藏经》,发掘出来之后跟现在《大藏经》做个比较,它还多了几部。我们现在的《大藏经》它里头全有,还有几部我们没有的。藏诸名山,是不是私藏?他不是私藏,他是供给后人的,怕在战乱经典被毁掉之后,将来你们发掘出来之后,还有完整经典流传於后世。这是个好心,这真的发的是菩萨心,其目的是希望正法久住,我们要体会古人的用心。现在发掘之后认为这是宝藏,我们要怎样做才对得起古人?古时候没有印刷术,除这个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现在印刷术发达应该怎么做?发掘出来,赶快把它做拓片。现在可以用照相的、影印的技术,统统把它印出来,你印个一万套,印个十万套,在全世界各个图书馆都有,那就不怕!灾难不至於把整个地球毁灭,只要地球还有一个地方存在,它就有几套保存住。所以分散是最安全的,放在一个地方不安全。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想到用心在哪里?更重要的,古人把这些东西留给我们,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才对得起古人。认真学习比流传给后世更重要,为什么?他希望你成佛,得到这个方法依教奉行,你就证阿罗汉、证菩萨果、成佛,这是最大的希望。你成佛之后肯定也希望帮助后人成佛,那怎么办?我们就大量流通,就是这个意思。

「亲所好,力为具」,你的父亲喜欢什么?父母喜欢什么?父母喜欢你成圣成贤。有的父母希望将来儿女做大官、发大财,那是父母没有把圣贤书念通,圣贤书念通了就不会有这个念头。你想想看,释迦牟尼是王子,他如果不出家继承王位,做再好的国王,二千五百年之后没人晓得他,谁知道?舍弃王位一生从事於圣贤的教学,二千五百年之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提起来没有不尊敬的,这个果报不一样!佛对於后人的期望,经典上讲得太多了,他希望我们大家人人成佛、人人证果,这是他唯一的希望,劝我们不要再搞三途六道。我们能成得了吗?在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多,「出现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见性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本来是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说出来。我们现在有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不能证得。

用相宗的术语来说,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意识,执著是末那,迷了之后自性变成阿赖耶识。相宗怎么成就?转识成智,从末那开始,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识成智就成佛。这四种智就是佛在经上讲的「皆有如来智慧」,这话说得好,你看看只要我们放下就回头!最重要的是自己放下,不必要求别人,求人难,中国古圣先贤常常告诉我们,世间有两种难事,「登天难,求人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的。自己成就了就能成就别人,成就别人不是普遍的,成就什么?成就有缘人。别人看你成就,他受了感动,他向你学习,他也成就,那叫有缘人。业障深重没有缘的,慢慢来,总有一天他会成就,这个事情不能著急,著急怎么样?著急是欲速则不达。本来这一生成就的,因为你要求过急,反而这一生不能成就,得拖到来生,这就起反作用。所以佛这才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错,顺著他错,错他将来受报,在受报当中他觉悟回头,他必须要通过这一关。现在你怎么逼他,他反抗更厉害;帮助别人要智慧、要善巧。有智慧当然有善巧,没有善巧那就没有智慧,智慧的应用就是善巧。所以什么事情,世出世间法都是急不得,总要心平气和,你才能看得清楚、才能看得明白,一急就糊涂,好心做出了坏事,《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很多例子。我们真正好好修行,证阿罗汉果、证菩萨、成佛,这是我们父母意想不到的欢喜!「亲所恶」,你干坏事、你做坏人、你犯罪、你被判刑,这是父母最厌恶的事情。这个事情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你看看海口监狱他们用《弟子规》来教这些犯人,犯人忏悔回头。你再看这些犯人的家亲眷属,在这里面你就看到亲所好、亲所恶。我们要孝养父母,决定不能做父母所厌恶的这些事情,决定不可以。父母喜欢你成圣成贤,你的父母不但受到人的尊敬,他会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这个叫真孝顺。

我们看到「悌」,悌是兄弟和睦,平辈的和睦。在中国过去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确实值得人尊敬。这一个家族住在一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家人,一般人口都在三、四百人,人丁兴旺的有六、七百人的,人丁不旺的也有一、二百人。中国五千年长治久安靠什么?靠家。为什么?这一个家是个社会团体,它这么多人居住在一起,所以它有家道。道是什么?是伦理这是共同的,五伦、五常这是家道。他有家规,家规就是《弟子规》,也叫家训,家训跟家规是一个意思。他有家学,也就是说他有子弟学校;他有家业,他有家的事业。这是显示出家的精神与功能,功能里面最大的三桩事情,第一个是养老,所以人老了他有依靠,后代会养他,会尊敬他、会养他。不像现在,现在人老的时候真可怜,子女不养。现在经济出了问题,国家养靠不住,这怎么办?大问题了。如果哪天美元贬值到一文不值,全世界人受难,这个社会怎么能不乱?大乱,不是小乱子。到钱不值钱的时候,那就是以物易物,我们经历过这种生活,非常可怕的现象。所以家的功能有育幼,小孩读书没有问题,家有家塾,就是现在讲子弟学校。有养老、传宗接代,传宗接代是什么?传家道,家道、家规、家学、家业有人承传。这个东西不是说你儿女多,不是这个意思,儿女当中有能力,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继承家道、家学、家业。家家都懂得,家家都好,这个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所以从前做官好做,我们在许多文学作品里面看到,这些做官的,社会安定没有什么事件发生,这些官员常常游山玩水,吟诗作词,他搞这个玩意儿,留下很多的文章。哪里像现在做官,现在做官,我看全世界做官很辛苦,看哪一行都没有做官这一行苦,为什么?社会动乱,案例太多,处理不完的案件。在从前一个月难得有一、二个案件,你说他多自在!所以官府里搞什么?讲经、讲学搞这个,没事干。这个地方主管官底下这些僚属聚集起来讲学,真的是教学为先。连皇帝也不例外,皇帝在宫廷里面,请儒释道这些学者专家到宫廷里面去讲学,皇上带著嫔妃、带著文武大臣一起来听。清朝前面几个帝王康熙、雍正、干隆,宫廷里面讲学的那些讲义,我们现在叫讲义,都保存著,在《四库全书》里面。我常常看这部分,看到底宫廷里面讲些什么,像《论语》,这是《四书》,他怎么讲法,《孝经》怎么讲法,它统统都在《四库》里,《荟要》里也有。你就晓得当时学习的风气多么兴旺,这是盛世。为什么会兴盛?大家都在学,都在学圣学贤,帝王学圣学贤,各个阶层的官员在学圣学贤,读书人都在学圣学贤,你说这个世界它怎么不美好!所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想到,像中国从前这样的家,大家族,现在是不可能再恢复,现在我们确实是古人所说的「家破人亡」,没有家了。小孩认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很多就不认识,自己父亲的兄弟,伯伯、叔叔还知道,再上一代祖父母的兄弟不知道,外祖父母的更不知道,再上一层曾祖父没人晓得,高祖父就不必说,这悲哀!这就叫家破人亡。但是中国这个家的精神与功能,是社会安定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间法都必须从安定的社会当中才能够安立,才能够建树起来。社会不安定,佛法没有法子建立,世间法也没有法子建立。所以今天的世界,每个人迫切希求的是什么?是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谐,这是今天整个人类心目当中的希求。这是这个时代的大事业,可不是小事,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是什么人?圣人。所以我参加联和国的会议,我对他们都非常尊重,虽然到现在还想不出方法,但是那一片热诚值得我们尊敬。我们的参与没有别的,就是把中国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长治久安的方法向大会报告。希望我们能够回头,重视古圣先贤传统的文化,不可以轻易否定,不可以疏忽,那里头有宝!可以解决我们现在社会问题。

《弟子规》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宝,教我们「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是我们对家庭也好,对同事也好,对广大群众也好,国际间交往也好,你能这四句做到,无论做什么事业,我相信你都是成功的。头一个要轻财,不要把财看得很重,轻财,财看得很轻,仁义就现前。现在这个世间从事於工商业的很多,我们同学当中有个胡小林,这也是经商的,他学了佛、学了《弟子规》之后他明白了。原来满脑袋都是要赚钱,现在学了佛之后,原来钱赚不到,是命里有的。他说既然命里有的,那我何必操这么多心?就不操心了。规规矩矩的做人,规规矩矩的做生意,用什么?用仁义来经商。很多人说你用仁义道德经商,你怎么能赚钱?难得他还是相信佛法,决定用仁义道德来经商,赢得他的顾客信任,这个公司好,这公司不骗人,货真价实。不但经营没有亏本,他告诉我,他才两年,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生意愈做愈好,有信用、负责任,绝对不欺骗主顾,做出个好样子来给大家看。原先还想发展搞分公司,搞别的行业,多搞几种,现在想到命里有这么多钱,我搞那么多公司不是分心操心吗?算了不搞了,一生就做一个生意做到底。对!做到底,百年以后就是老字号、老招牌,这家业。所以我就劝他,你这个企业,希望能够继承中国传统家的精神与功能,你把你这个公司一百多个员工看成一家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他们的老人就是自己的老人,所以建老人乐园养老;他们的儿女就是自己的儿女,建个子弟学校来培养,员工进入他的公司,心就定了。我们相信是一家人,他不是老板跟员工这个关系,他们是一家人的关系。中国传统这个家的精神跟功能,希望企业来继承,每个公司都能做得很好,我们的社会一样可以恢复到安定和平。这一个做成功,我相信会产生影响力,会影响其他的企业、行业,乃至於影响一切的团体。

「言语忍」,这个太重要,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忍是关键。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讲,菩萨六波罗蜜,积功累德的是布施,布施是修德。但是你这个德行能不能保得住?那就在忍,能忍就保得住,不能忍你随修随著就丢掉,就失掉了。这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中国过去家庭的精神与功能,他就三种布施。所以他的果报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他有修因,他才能得到果报。你修这三种因,如果不能忍的话,那你的果报就得不到,都失掉了,随著修就随著丢,这就很可惜。所以你看《金刚经》里面,虽然讲六波罗蜜,可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为什么?这两个是关键。没有忍就没有定;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清净心不能现前你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怎样获得心地清净?怎样让清净心生智慧?关键在忍,眼见、耳闻、身体接触就要学忍辱。忍不过,说话到嘴边了忍一忍,停个几分钟。胡小林在做报告,我听他说过,他说从前的脾气很暴躁,现在遇到怎么?这个事情放在这里,等十五分钟之后再来处理,十五分钟他心定下来,他绝不是立刻就处理。十五分钟之后他心平了,处理就很温和,就很顺利,不会像从前脾气立刻就发作。虽然是老板,员工是无可奈何,但是心不服。现在能够把重大的事情,於公司不利的事情,他能够放下十几分钟、放下半个钟点以后再处理,不一样了,完全不相同。换句话说,用智慧来处理,不是用情绪,情绪很糟糕,常常会做错事,自己都不知道。

下面在日常生活当中,《弟子规》里面常常教导我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是教谦让,处处要学谦虚、要学忍让,这个让先开始忍,忍让;慢慢过一个时候就进步,进步到谦让,谦虚让别人;到最高的境界是礼让,哪里会有冲突!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有冲突。冲突是什么?你竞争,争就会有冲突,让怎么会有冲突?让不吃亏,愈让愈多。我们中国古人教导我们「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必有后福;一点亏都不肯吃的话必有后患,他会有灾难。古人讲难得糊涂,那是真聪明,那是真智慧,不是真糊涂。

「谨慎」这段里面都是讲日常生活,这就是《妄尽还源观》里面,讲自性的四德第二条「威仪有则」。威仪是什么?行住坐卧,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卧有卧相,这都是讲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有规矩。所以有则,则就是原则,它有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全是自性流露出来。末后有这么一条「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条很重要,用别人东西一定要借用,别人答应了可以;别人不许可,我们拿去用这叫偷。佛法里面偷盗的定义叫不与取,这个物有主,钱财也好、物品也好,它是有主的,你要用一定要问主人,主人没有答应你就拿去用的话,就叫做偷盗。这个过失很容易犯,我们自己必须要很谨慎、很小心,一定要相信因果的定律。你杀众生要还命,佛在经上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要吃羊肉,把羊杀了,人死了之后来生就变成羊,那个羊又变成人,那个人又吃羊肉。这叫什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搞这个,你说多痛苦!欠命要还命,欠债要还钱,因果通三世,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人生在世间没有吃亏的,也没有占便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你自己造作决定的。你造的一切是善就感善果,你造的不善那就有恶报,就这么个道理。你是如理经营,所得到的财富是你有的,如果说是不如理,不合理的,你所得的财富是假的,不是真的。

这几天有同学在网路上下载世界各地关於经济风暴这些事情,我看了,里面有一条,亿万富翁在金融风暴里面,在一夜之间他的亿万财产就没有了,那是什么?不是他的,他命里没有,他也没享受到。天天心里面在计较,怎么去赚钱,怎么去保值,怎么样叫它去生利,天天想这个全是妄想。妄想怎么会赚钱?哪有这种道理?佛教给我们赚钱修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的财用永远不会缺乏,这是懂得因果。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你不肯布施不行,菩萨在世间就干这三桩事情。我们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干什么?去布施去的,我们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三样东西都修行,菩萨道。怎么布施财?教他们生财有大道,我们把这些理论、方法介绍给他,这是法布施;他们知道、听懂了,真正大家一起来学习,同心协力来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那是无畏布施。我们就把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跟中国这个家的精神跟功能,能够安定社会,能够带给世界的安定和平,三种布施具足,这是大乘法里面去行菩萨道。如果我们自己主办,主办还要花钱,那是财布施,样样具足。学了要会用,我们这个布施,三种布施,布施到全世界。谁布施?我们几个人是代表,我们净宗同学都有分。为什么?你们在后面支持,没有你们支持我们怎么做法?全世界的净宗,还有不是净宗也对我们支持,许许多多人!你们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么多年来大家在一起学佛,虽然我们不在一个教室,我们利用远程教学,你们在电视机前面、在网路画面前面,我们人人都有分,都在做这好事。所以净宗同学福报、智慧、健康长寿,你只要依照经典里面去做,每个人都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是自己意念、心行造就出来的。我们在《华严经》上不断向上提升,真的哪一天明白了,真明白了把分别执著放下,那你就大幅度提升到圣人的境界,阿罗汉就是圣人,真的圣人,不是假的。提升到菩萨境界,每个人都可能,只要你肯干。

「信」这条里头,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无信则不立」,你要没有信用,你在这个世间就没法子做人。这话是真的吗?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少看到有讲信用的人,跟古人所讲的有没有矛盾?你细心去观察没有矛盾。古时候的人跟现在人不一样,古时候的人是仁人,都是仁慈的人,那是真的人;现代的人好像不是仁人,不是仁慈的人。现在的人烦恼重,烦躁,心浮气躁。从前人心是定的,他讲仁、讲信、讲义;现在这三个字都没有,变得心浮气躁,身心不安,所以他有忧虑。学佛的同学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明白一点道理,虽然在现前社会里,依旧能够得到身心安稳;想得到,必须要把欲望放下,我们常常说的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你心就定了,你就不会心浮气躁。在今天这个环境里面,依旧可以过古时候那种圣贤君子的生活。所以圣贤教育在今天行得通,不是行不通。

既然讲到信,这里头有一句非常重要,「诈与妄,奚可焉」,诈是欺诈,妄是骗人,这个事情做不得,决定不可以做,干这种事情果报很可怕。现在用欺诈、用妄语,特别在哪里?特别在商业,很多经商的同学,「现在不骗人怎么赚钱?」都认为就看大家欺诈的本事,好像钱都是这样骗来的,不正当的手腕。用这种手段得来的钱,还是自己命里有的,自己命里没有,欺诈也得不到。我命里没有财,我要用欺诈的方法,一分钱也赚不到,命里没有;命里面有,用欺诈的手段,已经把你命里财富亏折了。譬如你命里有十个亿,你用的是诈与妄,你所得到的可能只有一半,十个亿就变成五个亿,你还认为你很有本事,我赚这么多钱,其实你命里的财富已经丢掉一半。如果你用的手段狠毒,不但骗人钱还要要人命,可能你得到的是你命里面的十分之一。譬如你命里十个亿,你只能得到一个亿,九个亿没有了,来生还要堕地狱,还要变畜生去还债,这个亏吃得太大了。你不相信因果,你不相信报应,等死了之后,自己亲自见到这个事情,你后悔莫及,这事情怎么能干?所以古人经商做生意有商道!我是安徽人,徽商在历史上相当辉煌,安徽南面是徽商他们居住的地方,你看那些族姓,你看看他们的家谱,家谱是什么?有规矩,家规,都是以诚信无欺。所以他的家业有承传,无论经营哪一行的生意,讲老字号的招牌,世世代代承传,遵守祖宗的教诲,决定不敢欺骗别人,诚诚恳恳、老老实实,真的是货真价实为顾客服务。现在我们看到诈与妄是很平常的事情,到处见到,我们看世界上这么多大银行为什么倒闭?倒闭的原因是什么?诈与妄是它倒闭的原因。他要是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它怎么会倒闭?哪有这种事情?我们看到保险公司倒闭、金融企业倒闭,问题都出来,统统出在这两个字。所以这两个字不是发财的秘诀,发财的秘诀还是佛讲的布施,财布施。所以施底下就有得,舍得,你能舍财就得财,得到的财,那个财还要舍,愈舍愈多,愈多愈舍。那你就成菩萨,真正教给人发财之道,又真正救了许多苦难众生。

下面有两句话,我们也要非常重视它,「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人能够学到这两句,傲慢、嫉妒、贪欲这三重障就化解掉。见人善不会嫉妒,要想著什么?我要跟他学,齐是平等,希望我也能做到。见人恶要内省,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个重要!也不可以轻慢做恶的人,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对他恭敬有加,但是不能学他;善人恭敬还要向他学习,这就对了。这是成就自己德行、学问妙诀!这个学会了,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读五十三参,感到善财真是好运,怎么碰到那么多善知识?没有想到我们的善知识比他还多,他才五十三个,我们五百三十都不止,五千三百都不止。从早到晚就在身边你都遇不到,你说你多可惜!这是要认识机缘不要错过机缘。

后面有两句「闻过怒,闻誉乐」,有人批评你就发脾气,有人赞叹你就欢喜,这人之常情,在社会上很多。你要记住,凡是有这种状况的,他是富,虽富不久,虽贵也不久,这不能学。后面两句「闻誉恐,闻过欣」,听到人家赞叹他,他恐慌,为什么?我做得没有这么好,别人居然赞叹我,我更要认真努力。所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去做。别人批评我,欢喜,真正接受,改过自新。这种批评有善意的、有恶意的,不要放在心上,不管他是善意、是恶意我们都要感恩,认真改过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接著有个错、有个恶的标准要懂得,无心做错事情这是错,有意做错事情那是恶、那是罪。做错事情不怕,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底下「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这要养成,在《华严经》里面这个境界扩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人要爱,花草树木要爱,所有的动物要爱,天地鬼神要爱,山川大地要爱,没有不爱的,「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叫大慈大悲。后面有一句说「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长处一定要想到中国的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什么?传人,我有能力,我要找传人,传给后人这是大事。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你没有传人,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到你这就完了,这是最不道德的一桩事情。不管你做得怎么好,你没有传人,你后头没有接班人,你的事业也是等於零,这个意思很深。下面还有很多,我们拣最重要的,末后一大段里面讲到读书,我们必须要记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四句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非常重要,同时学几样东西学不好。后面讲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些文统统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环保,这里头有清净心的环保,有居住环境的环保、心境的环保。

诸位想想,「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一法不可得是诸佛如是修,你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不是一法不可得就什么都不干了,那你就错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这一堂课把《弟子规》扣上这段经文,让大家了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为主,没有一样不是《华严》《弟子规》也是《华严》《感应篇》也是《华严》《十善业》更是《华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