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二讲)  2008/1/2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2

诸位同学,诸位法师,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经文第九段看起。我们把第一首偈念一遍,同赞如来:

【迦叶如来具大悲。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这段经文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十首偈,除了第一句各个不相同,其他三句经文完全相同。而第一首说佛的名号,略举一德。《华严经》上常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德就是具备一切德,万德万能。对凡夫来说,万显得太笼统,凡夫要讲得很具体他才能够体会到,所以万德里面举一德。虽然说的是迦叶如来,哪一尊佛都没有例外。

十佛十德,这十德的次第含有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我们要怎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从哪里下手,这个次第里面就教导我们,一定要从慈悲心下手。佛门里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从慈悲下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从爱心下手。首先要学会自爱,为什么?真正自爱的,他才会爱人;凡是不爱人的,你细细观察,他不自爱。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大乘教里面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佛法都要从心性里面求,不在外面。所以头一个信心,也第一个信自己,不是信外面。讲慈悲,头一个是自己。自己对自己都不慈悲,你对别人怎么可能慈悲?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了?迷失了自性。明心见性的人慈悲心现出来了,第一个慈悲心现出来了,真正是我们常讲的「慈悲遍法界,善意满人间」,一片慈悲。他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然就集合起来,就集成一体,契入自性,这是非常殊胜的一种方便法门,从这个地方来养。

有慈悲心的人,对一切众生、对天地万物,表现在行为上一定是谦虚、一定是忍让,不会与人争,与人争,慈悲心就没有了,总是谦让,对别人一定是尊重。不但对人,对畜生,乃至於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真的尊重。一定会关怀,一定会照顾,一定会帮助,会尽心尽力。自自然然,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看到一个人有这种行为表现,觉得他很奇怪,他跟别人不同。这也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菩萨觉而不迷,凡夫迷而不觉,问题在此地,他要是觉悟了,他的行为跟佛菩萨一定相同。在这个十住经文里面处处可以看到,他跟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自然相同。

在清凉大师的开示里面,前面我们都学过了,我们现在看大师为我们开示的诸佛的德号。「然佛别名,多因德立,赞者取德,以释上名」。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佛菩萨没有名号,佛菩萨名号就是他的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无量无边,所以佛的名号就无量无边。前面讲的佛,接触佛的名号都说是万名,以后人根性劣了,比不上过去的人,所以简称千名,再其次的就是百名。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包括释迦牟尼佛出生,也就是三千年前,人根性迷惑确实非常严重,所以只说十个名号。这个道理要知道,是因德而立的,我们一定要顾名思义,见到名号要想到它的意义、它的含义,我们就能够得益。

所以赞者取德,这个赞是什么?称就是赞。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平常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都叫赞。但是我们只会赞,不会取德,如果会取德,这个利益大!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几个人能取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德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德是什么?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你就晓得,赞这句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的觉悟。世尊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解释,他用光跟寿来说,意思也能讲得通,光就是智慧,寿是德行,大智大德。现在人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光跟寿用科学来解释也非常好,「光」是光明遍照,说空间,「寿」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科学讲时间跟空间。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万事万物,那是无量,我们的心要能包容。这个意思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好!念一句阿弥陀佛,心量就拓开了。谚语所谓「量大福大」,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在此地我们特别记住大师的开示,赞者取德。如果这个赞大家听了不能明了意思,换个字,念者取德,这个懂了,念佛的时候要取佛名号里面显示的德;见者取德,见到佛像、见到菩萨像;闻者取德,听到佛菩萨的名号你就取德,你真的就得到。

第一尊佛,第一首偈第一尊佛是『迦叶如来』。举出如来的大德『具大悲』,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把它摆在第一个。「迦叶」是梵语,印度话音译过来的。什么意思?「此云饮光」,此是中国,我们中国的意思叫饮光,光是光明,也就是他能把光吞没。这个我们马上就会想起科学家讲的黑洞,黑洞那个引力很强,连光线都被它吸收过去。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的,这个饮光是说他的光太大,其他的光在他的光明里头显不出来。譬如在太阳底下你点一盏灯,那个灯的光好像就没有了,取这个意思。佛的光(智慧)太大了,所有世间这些智人到佛的大智如来面前都变成没智慧了,取这个意思。下面开示说,「若从姓立,示生彼族」。如果从姓氏,他们这一族,就是迦叶族,释迦也是一族,就是说明他是出生在这个族群,迦叶这个族群,从姓氏。「若就佛德」,这个最重要了,我们取德,若就佛德,有两个意思,「一者身光,蔽余光故」,佛身上放光,佛的光明遍照,日月、灯光在他的光明之下都显示不出来,称为饮光;「二者悲光」,大慈大悲,「饮蔽邪光故」,这些邪知邪见,我们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才智,在佛的大慈悲光明之下也都显示不出来,取这个意思。正是谚语所谓邪不胜正,邪法再多,传得再普遍,它不能跟正法比较。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出世那个时代,印度的宗教可以说是最盛的一个时代。他那个时代跟中国春秋战国,比春秋战国早一点,中国出现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佛经上讲的九十六种外道,比中国诸子还多,中国还不到,大概三十多个学派,诸子百家实际上只有三十多个学派,而印度有九十六个学派。佛一出现之后,这一比都把它比下去了,正是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比下去了。比什么?比慈悲。世间人的慈悲都有条件,佛菩萨的慈悲没有条件,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他的示现彻底,他对一切众生真诚到极处;其他的教派不是没有真诚,他有七十分的真诚,有八十分的真诚,有九十分的真诚,佛是百分之百,这就不一样。

佛讲慈悲讲四种,四个等级,第一个讲世间一般人,有没有爱心?有,叫「爱缘慈悲」。他跟你有缘,他喜欢你。父母爱子女,他真爱,真正做出牺牲奉献,挨饿的时候,宁愿自己挨饿,要让小孩吃饱;受冻的时候,宁愿自己受冻,小孩不要冻著,这是什么?爱缘慈悲。所以圣人教人,做儿女要懂得孝养父母,不可以忘恩负义。父母付出来的爱心,生你、养育你、照顾你无微不至,父母衰老的时候你能不能尽心尽力的照顾?报本反始,几个人能做到?做不到就忘恩负义。人必须把自己照顾得很周到,这是报父母的恩。我们对自己没有照顾好,父母牵挂,父母的心不安,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父母操心;跟同学们吵架、打架,父母担忧。一个人常常想念父母,不让父母为我担心,这是孝顺。我们如果造作不善,父母也担心,一个担心是怕你犯法,你将来被发现了要判刑、要坐牢,更深一层的,父母了解因果报应,看你做错事情,晓得你将来堕三途,你说他心里是什么感受?做儿女的不相信这些因果报应,认为是迷信,老人相信,到将来果报现前之后,后悔莫及。荣宗耀祖是大孝。你的心善、言善、行善,不但世间人赞叹你,天地鬼神都赞叹你、都拥护你,父母欢喜,大孝!这些都是出自於爱缘慈悲。

如果接受到圣贤的教育,对於理事渐渐明白,我爱父母,我也爱别人的父母,也爱一切众生的父母,把这个爱心扩大,能够推己及人,佛说这叫「众生缘慈悲」。这里面的果报很明显,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人,没有人不爱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尊重别人,别人当然会尊重你;助人者人恒助之,你乐意帮助别人,你走遍天下,人人自然愿意帮助你,这是因果的道理。是不是你要求?不是,自然的。在菩萨道里面,这都是出自於布施。所谓财布施,财有外财、有内财,内财更胜於外财。内财是什么?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为一切众生服务。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年龄跟我们父母差不多的,都看作父母这一辈孝敬;年龄跟自己上下差不多的,兄弟姊妹,兄弟和,孝在中,没有不和的;年龄比我们小二十岁的,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这样扩大。扩大到极处,那是世间的圣贤,为什么?因为他分别执著没断,这叫世间法,成为世间的大圣大贤,果报不在人间,在天上。

在出世法里面,佛讲二种,一种叫「法缘慈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是属於这个范围。这些人长时间接受佛陀教化的薰陶,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但是怎么样?没有证得,这叫法缘。没证得,可是也能做,也能像佛一样,慈悲遍法界,善意满人间。真正落实戒定慧三学,这是自爱,落实戒定慧三学是自爱,同时叫爱人,为什么?你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做最好的示范,放下分别执著,这是众生放不下的;世出世间法也在这里分别,放下就是出世间法、就是佛法,放不下就是世间法,这要记住。我们学《华严经》,还有分别执著,这是世间《华严》,不是出世间的。我们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我们放下分别执著,那是佛法,那是大乘《弟子规》、大乘《感应篇》。所以法没有什么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是在我们怎么用心,从这里分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穿衣吃饭都是佛法,有妄想分别执著,读诵大乘、读诵《华严》,还是世间法。法无所谓世间、出世间,没有这个,绝对没有这种分别,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看到清凉大师末后这一句,饮蔽邪光。看看我们现前生活的这个社会,它也放光,科学技术都在放光,一般大众感触都很美好,都很认真努力在学习。是不是真的好?不能说没有聪明人,有真正聪明人,不多,看出来了,这好里面有不好,那就叫邪光。我们以生产技术来做比喻,畜牧业、农产品用的这些化学饲料、化学肥料,能够促使这些畜生快速的成长,也能够叫农作物改变品种,让它长得又大又好看,长得很快,这都在放光,大家都欢喜,不知道它有负面作用。负面是什么?动物也好,植物也好,它含著有严重的化学物质在里面,而这些物质对人身体是有害的,所谓是致癌的物质。现在癌症为什么这么多?病从口入。科技给你带来的这些光,你要付出代价,要把自己生命赔上,值不值得?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十年代真的是大声疾呼,希望每个国家地区这些农民要恢复到从前用手工从事於种植的时代,他说那个对於人体是最健康的。而且还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要设限,要加以限制,这个限制的标准,决定不能伤害人的身体,这个身体是身心两方面,不能伤害社会安定的秩序。这个话说得好!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世出世间一切法,确实,佛法是真正的圆满究竟。所以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讲得有道理。孔孟跟大乘在哪里?我说过很多次,四书五经、十三经能不能救现在社会?大乘佛法,《华严》《法华》《楞严》《般若》,能不能救?肯定救不了。世间这些学者专家不少,我参观了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汉学系,这里面的课程是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我去过两次,细心观察,那些学者专家自顾不暇,他怎么能帮助社会?汤恩比的话是不是讲错了?他的话讲得不错。为什么儒跟道救不了这个社会?儒跟道变成学术,变质了,变成儒学、佛学、道学,只限於研究、讲解、写文章、著述,与生活脱节了,与思想生活脱节了,这就没有用。所以我在学校里面讲演的时候就提醒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个观念纠正过来,要学儒、学道、学佛,那就有救,而不是搞儒学、道学、佛学,那个没用。我这个话是在伦敦剑桥大学讲演的时候提出来的。学儒跟儒学不一样,儒学是拿著四书五经、十三经去做学问,学儒呢?学儒从《弟子规》开始,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学孔子、孟子他们怎么做人,他们存的是什么心,他们说的是什么话,他们是怎么生活,怎样待人接物,你学这个,这个管用。所以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学儒,不是搞儒学,时间不长,产生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在此地,我们希望是学佛。学佛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持戒修定开慧。持戒从哪里做起?还是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是戒律,《十善业道》是戒律,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基本的生活规范。这个东西做不到,那都变成玄谈,经论都变成玄谈,能说不能行,你做不到。我们现在要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从大慈悲心做起。让我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产生变化,那就得受用。儒佛都是立足於孝的理念基础上,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他怎么会尊重老师,怎么会尊重道业。我们再看偈颂第二首:

【拘那牟尼见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介绍这尊佛的德号,「拘那牟尼,旧曰金仙,亦云金寂,寂故无碍,金故明见」。古人在佛经注解里面,只要说个「旧曰」,旧曰都是指唐朝以前的,特别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都叫旧曰,从前人怎么翻的。玄奘大师他回来翻经,叫新译,或者叫今译,现在是怎么翻法。譬如我们翻菩萨,玄奘大师以前那些翻经的法师把它的意思解释为大道心众生,菩萨旧曰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的叫觉有情,新译的叫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其实意思是相同的。这是我们讲到佛经里面看到旧曰,就晓得是玄奘大师以前古德所翻的,翻作金仙。『拘那』是金,『牟尼』是寂、是寂灭。释迦也是牟尼,释迦翻作能仁、仁慈。所以从佛的名号我们就能够想到,这尊佛当年出现在世间,他用这个名号教化众生,就想到那时候众生的根性,应机施教。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众生,从释迦牟尼佛出世那时候起,世尊告诉我们,他的法运一万二千年,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大多数,不是完全一类的,大多数,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尤其是现在人,所谓本位主义,连父母都不要,妻子儿女他都不顾,顾自己,本位,人伦没有了,这个观念很可怕,这是自私到了极处。所以佛教化众生,在教学纲领里面就提倡仁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处处想到自己就应当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慈。对自己,不知道清净心对自己是最有利益的,身心清净你安稳自在,定慧增长。

所以现在人可怜,经上常常看到「可怜悯者」,可怜在哪里?身心不安,无论是富贵贫贱都一样。富贵人身心也不安,贫贱人身心也不安,你说多可怜。不安显示出来的现象就是烦躁,中国人所谓是心浮气躁。现在这个现象几乎蔓延到全世界,心不浮气不躁的人好像很少见到,可是身心安稳在古代中国你到处见到,为什么?读书人给社会造成良好的风气。所以不可以轻视那些穷秀才,那些穷秀才对社会安定做出莫大的贡献。他们读圣贤书,从前读书的目的,志在圣贤,学圣贤。学得像不像是另外一桩事情,只要他肯学,他就会产生影响力。古时候教育不发达,受过教育的人不多,没受过教育占绝大多数,十之八九。可是这大多数人对於读书人没有不尊敬的,所以就受他气分的影响,懂得五伦十义,明了四维八德,他会做个好人。

在社会教育这方面,说唱的艺术,诗歌、民谣、戏剧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那是教育。中国古时候的戏剧都能够遵守最高的指导原则,老祖宗所说的「思无邪」。所以演出的节目表演,你看它的内容,总不会离开忠孝节义,他演出来给你看。乡下人不认识字,我母亲不认识字,她懂得伦理道德,她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她不会害人;家里面虽然很清寒,在能力达得到的,都很乐意帮助别人。现在这个社会风气没有了,怎么没有了?没有那一批穷秀才产生孔孟之光,没有了。现在光从哪里来?现在光从外国照来的,中国自己的光没有了,外国的。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对传统文化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不愿意接触,学外国人东西。外国文化它的基础是功利,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孝悌忠信,不一样。佛教的文化基础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这个要懂得。

第二尊佛的德号「拘那」,翻成中国意思是金。金是七宝之首,佛经里面常常讲七宝,金摆在第一位。智慧是一切诸佛如来无上大法之首,你就懂这个意思,所以从前把它翻作金仙。而牟尼真正的意思没翻出来,后面这个就翻出来了,金寂,牟尼是寂的意思,寂是寂灭。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寂就现前了。我们也把寂净,就是清净寂灭这个境界,分为上中下三品。阿罗汉放下了执著,他得到下品的寂灭,他成正觉,证阿罗汉果,六道没有了,他超越六道了;菩萨放下了分别,成正等正觉,中品的寂灭;佛连妄想也放下,证无上正等正觉,得上品的寂灭。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寂生慧,寂就是定、就是禅,定生慧,这是事实真相。心是浮动的,决定不可能有智慧现前,我们要想智慧现前,你非修定不可。

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常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个方法门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开智慧,所以开智慧的方法、门径有八万四千。再给你说真话,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止八万四千。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叫你开智慧,哪有一定!统统是修禅,只是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这都是佛法。如果你修禅定,用种种方法修学,而你的目标不是在定慧,那就不是佛法,是世间禅定。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一定要搞得很清楚,不能够误会。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我们就用念佛的方法、我们用研究经教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修戒、修定、修慧。这个方法好,我在读经的时候我不会犯戒,我在读经的时候我不会胡思乱想。读经的时候不会想一切不善的事情,这就是戒具足;把整个精神集中在经教上,没有其他的妄念,定得到了;这个经文看得清清楚楚,没有把字看错,没有把句子看颠倒,慧在其中。天天这样看法,我一天看两个小时,修两个小时,一天看四个小时,修四个小时,天天在修,用它来修戒定慧。在念佛堂用念佛的方法亦复如是,没有两样。用这一句佛号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这就是持戒;念到心里面只有这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你得定了,那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定就生智慧。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佛说的,所以自己一定要依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法门。用什么标准选择?我的程度能接受,我的程度能理解,我现前的生活当中没有障碍,修起来很方便,那你就选这个。选定之后不要改变,这是成功的秘诀;如果常常换,那你就很难成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会开智慧。特别是研教,教是什么?教有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启发我们。所以读经戒定慧三学具足,这是真正在修行,跟世间念书不一样,世间念书他没有戒定慧三学,他是读书本,他能够得到的是知识,我们能够得到的是戒定慧三学,怎么会一样?同样是一个方法,用心不一样,你得到就不相同。

我们看这尊佛的佛号就想到,佛当年出生在世间,那个世间的众生一定是少智慧,也就是迷惑颠倒,这个很严重!心不清净,这肯定的,对别人,说个不好听的话,叫糊涂,他不是个明白人,所以佛的名号要用拘那牟尼。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他不糊涂,他太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是损人利己,所以佛用释迦牟尼,用这个名号。释迦牟尼不是他的名字,他统统具足,他用这个来教我们,希望我们个个听到释迦牟尼,见到释迦牟尼,就像释迦牟尼,那就对了,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清凉大师教我们赞者取德,这句话说得好,我们要取佛菩萨的德。

拘那牟尼也举了一个德,万德里举一德,『见无碍』,你看前面「迦叶如来具大悲」「见无碍」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正知正见,他对人的看法、对事的看法、对一切诸法的看法,没有错误,没看错,正知正见。这个见无碍是赞佛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无碍,究竟圆满的无碍当然是无上正等正觉,那就不是谦虚的。如来果地,法法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学。学习头一个要有信心,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障碍太多,最严重的这个障碍要把它突破,最严重的障碍是信心。信什么?信我们自己本来是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他不会说假话,相信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有我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不在外,我有如来智慧、我有如来的德行、我有如来的相好,我跟如来无二无别,样样具足,头一个相信这个。

然后再回想一下,我现在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的惭愧心就生起来了。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自性,佛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话说明白一点,说清楚一点,就是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变成这个样子。佛很慈悲,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修什么不就明白了吗?我们修什么?我们修智慧,不要修,我们修福报,不要修,本有,只要把障碍去掉,就全现前了!千经万论、三世诸佛异口同音都这样告诉我们,这哪里还会有错误?什么是功夫?妄想我们不谈,为什么?太深了,你想断,断不了,你想放,放不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首先肯定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现前是佛在经典上讲的中下的根机,不是中上,我们是中下的根机。中下根机,你依照佛中下根机的修行方法,我们就有救了。中下根机应该怎么做?持戒、修定、开慧。在行持上,行持非常重要,为什么?它真正能转我们的业报,因为它是眼前的一个标准,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我们要把非舍掉,要把恶舍掉,保留著是,保留著善。这个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十善业》,就是《感应篇》,就是《沙弥律仪》,要认真努力去做。

做的时候感到有困难,那是什么?我们那个不善的习气太重,只要认真去学,你就会有进步,你每个月跟每个月都不一样。有个半年一年,你会很欢喜,为什么?改变了不少,放不下的能放下了,做不到的也可以做到了,从这里下手。要知道人生在世什么是真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是真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必须要知道的,人是永远不会死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师开悟,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你能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对这个身体就不会很重视,对於执著「身是我」能放下了。我尚且能放下,我所有的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你会感觉到很轻松,轻安自在,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学佛得不到,这就冤枉!现在不能放下就是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疑虑重重,产生了障碍,使我们的见解有障碍,许多的事情我们看错了。理上看错了,事上看错了,因上看错了,果上也看错了,所以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就有方向、有目标,我们生活才会有法喜,会有欢乐。这个法喜、欢乐与富贵贫贱没有关系,富贵贫贱是另外一桩事情,与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发生关系。下面三句跟前面是一个意思,文字完全相同,只有在第三句,「彼佛曾来入此殿」,这个地方的彼佛是指拘那牟尼,前面的彼佛是迦叶如来,其他意思完全相同。我们再看第三首偈:

【迦罗鸠驮如金山。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佛的名号『迦罗鸠驮』,翻译的时候有省略,清凉当年也参加翻译,在译场里面他参加翻译。「具云迦罗鸠村驮」,当中省掉一个轻音,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所应断已断,如金已净,如山不动。亦可见无碍者,是此佛德,如金山者,是前佛德」。这两句是清凉大师的开示,说得也很好,为什么?佛佛道同。名号里面的意思很深,所应断的已经断了,他都没有了,他才能成佛。自私自利应该要断,他断了,名闻利养应该要断,他也断了,对於天上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要断,不断出不去,贪瞋痴慢的烦恼要断,他都断了。总的来说,妄想分别执著他全断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自己应该回光返照应不应该。对人、对事、对物,不要说别的,就想想我应不应该,我们的起心动念应不应该,我们的言语应不应该,我们的态度应不应该,我们的行为应不应该。能每天在这上用功夫,真清净!应该做的我们要做,应该要断的就要把它断掉。佛菩萨教初学有一个总的原则,凡是为自私自利的都要断,凡是为利益众生的都要学,这是个总的原则。所以比丘、菩萨在日常生活行为指导的标准,那是戒律。戒律有止持、有作持,对自己是止持,就是要断,对众生是作持,要做。做是什么?表演给别人看,这是大慈大悲,这是真实智慧。

诸位想想看,如来跟这些大菩萨还要学《弟子规》吗?还要学《感应篇》吗?佛门称这个东西叫什么?叫小小戒,还需要这样吗?在过去,我们那时候学佛,刚出家受戒的时候,老和尚都给我们说,我们也不懂,初学,反正老和尚怎么讲我们都听。老和尚说小小戒可以舍,就是不要斤斤计较,小小戒,给我们印象很深。但是古大德有两句教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东西是小小戒,小善你不做,你不知道积小善就变成大善,小恶你不舍,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状态,我们怎样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怎样帮助现在人回归到伦理道德的生活规范?那就必须要讲求小小戒,要从这里做起。你是佛,你是菩萨,你在这个时代出现,我相信你肯定是这种做法。这跟大夫治病一样,你现在诊断,现在这个社会病在哪里,你的处方一定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效果就看到了。今天这个病状就是小小戒不持,小小戒不持,重戒也不持了,就没有了。要恢复,从哪里恢复起?从小小戒开始,小小戒都重视了,重戒当然你就更重视,这才有救。不是救别人,是救自己。

我们不能有一个度人之心,那个太奢侈,做不到,我们念念有一个度自己的心,度自己就度了别人,为什么?我做了个好样子。人要在人中做个好样子,出家人要在出家人里面做个好样子,在家人要做在家人的好样子,家庭要做所有家庭的好样子,这叫菩萨,道场要做所有道场的好样子。记住一句总原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定要做好样子给人看,从起心动念开始。念头一动,想到我这个念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不能,不能念头就不能起,可以,可以就照做,这叫应断已断。我们学习,每样学习都很认真。

现在这个时代谁教育社会大众?谁教育?现在可以说小孩从出生到老死,每天所接受的,电视的教育。从学校念书的,中国学校我还不太清楚,我在美国住过一段长时间,那时候韩馆长在,韩馆长的孙子上幼稚园(幼儿园),上小学,小学一年级就用电脑。电脑里玩什么?玩游戏机,家里人不知道,还以为我这个小孩多用功,晚上睡觉蒙在被子里面还在用功,他玩什么?他玩游戏机,他在那里游戏打仗。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这个事情怎么办?电视没有罪,网路也没有罪,里面的软体有罪。我们才想到,我们应该提供好的软体、好的内容,所以才搞一个卫星电视台,天天讲经,带著大家念佛,搞这个东西。同修们有发心的,我鼓励他们去做电视连续剧。有做了几片,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类因果报应的故事,好!寓教於乐,这是古圣先贤的遗教。在佛门里面,我看到古德出家人编的一个剧本,叫《归元镜》。过去我在台湾的时候华藏佛教图书馆翻印过,印的数量也不少,在全世界跟人结缘。但是那个剧本是平剧,舞台表演的。内容是三位祖师的故事,第一位是慧远大师,都是净土宗的,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第三位是莲池大师,这三位祖师的故事搬上舞台表演。编剧的人是出家人,正确。我看到这个剧本之后,我很有感动。再看看,好像是《嘉庆藏》《嘉庆藏》里面有两大册赞叹佛菩萨的歌曲,两册合起来差不多有这么厚,精装本。我看里面有好几万首,唱歌,表演,都是劝善的。那个歌曲就是说唱艺术。我看那个词好像有点像黄梅调,用黄梅调的方法来唱,歌词,内容很丰富。这些事情古人都想到、都提到,而现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

我们讲经利用网路电视,对一般已经入佛门的人,他喜欢听,接引广大群众还是说唱艺术,好!像高春艳居士,她自编自导自演的「六祖坛经」。她那套东西现在在两广非常受欢迎,因为六祖一生弘化在那个地区,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佛经里面内容太丰富了,取之不尽,要好好的来利用,用这个方法来推广,用艺术的方法来推广。出家人可以表演,为众生,不是为自己,现在众生需要用这个方法接引他,那就没错。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