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一讲)  2007/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六「爱乐光」,最后一首偈:

【开悟众生无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宝。及示发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首是讲的因,成就爱乐光的因。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爱乐三宝,穷尽法门。因中,四弘之终。故总云,及示发心功德」。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一般读的偈颂,四弘誓愿的顺序,第一个是度众生,第二个是断烦恼,第三个是学法门,第四个是成佛道。在这段经文里面的顺序,前面两条相同,后面两条它的顺序就不一样,把成佛道摆在第三,把学法门摆在最后。这在佛法里面讲,先说果后说因,成佛道是果,佛道怎么成的?学法门成的,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光叫爱乐光,爱乐佛法僧,用佛法僧就把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们在学习爱乐佛,一定要知道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法性、就是法身,这一定要懂得,要不然怎么能包括无量法门?第二讲到法宝,法宝是正知正见,三乘、五乘佛法。僧宝,众僧,意思都是广义的,和合团体,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团体。和谐团体最小的单位是和谐的家庭。所以从家庭到遍法界虚空界无不是和谐。和谐是性德,自性它本来就是和谐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决定没有冲突的,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是自性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物。《华严经》上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法性,现相就是法相,法性能现,法相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性里面没有冲突,我们常说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矛盾的,哪来的冲突?自性所变现的法相,法相里头也没有对立、也没有矛盾,这一定要知道。

自性本来是和谐的,法相当然是和谐的。我们中国老祖宗教人和为贵。我们明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做人的本分,做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现在跟人对立,跟事、跟一切万物都对立,要知道这是错误的,这是违背性德,所以迷了,叫凡夫。没有对立是圣人,有对立是凡夫。为什么?你看阿罗汉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诸位想想有没有对立?没有了。有对立就是执著,有矛盾就是执著,所以很清楚的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做人,别人跟我对立,他迷,他还没觉悟;我觉悟了,我不跟人对立。只要我不跟人对立,别人想跟我对立对不起来,对立要双方,有一方不对立,那一方对立也就不存在了,这个道理要懂。

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於是这个理论的基础你就得到了。你得到之后,首先化解自己本性跟习性的对立,这就化解了;本觉跟不觉的对立,化解了。然后在这个世间,我们是业报身而来的,来到世间,不要紧,业报没有关系,我们懂得佛法,依照佛陀教诲来修行,也沾到佛的一点气分,这个经上讲的,沾到佛的毛光利益,也能够真正化解冲突。所以我们学到对人和,有和!对事也和,对天地万物也和,和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得到了,不可以不和!别人无法跟我和的时候我就避开,欢欢喜喜避开,别人无论是有意、是无意批评我、毁谤我、羞辱我,我都要用和睦对他。

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性德,我们能在这时候如如不动,看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不起心、不动念是讲很粗的境界,不是细的。不起分别心、不起执著的心、不起瞋恨的心、不起贪爱的心,这很粗的,我们说这个,说我们现前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感化对方,久而久之,他良心发现了。什么叫良心发现?本觉发现了,本善发现了,他会回头,这就叫做利他,就是度他。所以在生活当中一定要记住,与人和、与事和、与天地万物没有不和谐的。要晓得,那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我们应当要认真的学习。

特别要提出来的,这是经文特别提出来的,要学习忍辱波罗蜜。忍辱里面特别对於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生法忍、寂灭忍,那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常识达不到。佛说的你不能怀疑,相信佛语真诚,佛不欺骗人,在这个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信心,这是修甚深的法忍。慢慢我们来求证,这是佛法无比殊胜之处,佛说我说的都是真理,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佛是有这个意思,但是相信我还不够,你们一定要把我所讲的证实,这才是佛教学真正的意义。为什么?证实之后这是你自己的境界,你在没有证实的时候,纵然是甚深法忍,还是佛的境界,不是自己境界。

如何把佛所说的境界真正成为自己的境界?是要证。所以我们要行、我们要证。行是依照佛所说的理论、依照佛所说的方法,我们认真去做。上上根人他能够用圆顿的大法,能在一念之间转凡成圣,这是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在中国,六祖大师给我们示现,这让你看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能够在言下一下放下了,你也证得了,所谓是言下大彻大悟,你放下了。我们听到佛的教诲,听到祖师的教诲,我们放不下,放不下就晓得我们不是上上根,上上根肯定放下。到哪一天我们真的一闻千悟,那不是上上根,那是上根,那不容易!闻一知十,那一闻千悟是闻一知千,那真的叫上根人。我们也不是,我们能闻一知二三就不错了,闻一知十的人也很少。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能够有这个能力,闻一知十,孔子跟其他学生谈到颜回,都自己说我不如他。我们闻一能够知二三,颜回闻一能知十,他的悟性比别人高;换句话说,他的心比别人清净,我们现在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染污比别人少。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很深的体会,现在都讲环保,防止污染,社会上也都懂得环境的保护,讲到生活环境,我们现在懂得,精神的环保比物质的环保还要重要。这个话大家不能够误会,不能说我们只重视精神不重视物质,那也不对,要两者并重,精神跟物质都要重视,我们境界才能够真正的向上提升;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我们道业天天在精进,精进就是提升。

精神上的环保就是放下,放下所有一切精神的染污。今天最严重的染污,诸位都晓得,无过於电视,现在还加上网路。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五十年前方东美先生跟我说的。其次,这是他老人家讲的,报纸、杂志、广播这些东西都是精神染污。在现在我们又发现了,书籍,从前书籍还少,现在出版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样的书籍没有染污?圣贤书籍,古圣先贤,读这些书好。现在有很多人说念不懂。不要紧,只要你肯念你就会懂,古大德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你不要著急,念不懂,你不要说不懂你就不念了,那你就错了。

不懂,喜欢念,不懂念也好,好在哪里?好在不懂。不懂有什么好处?你心里头没有妄念,你想想有没有好处?你不懂就没有分别、就没有妄想。就像念咒一样,咒里什么意思不懂,你就一遍一遍去念,念久了心就得定、就得三昧,三昧起作用就开智慧,所以叫其义自见。你智慧没有开是你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你念的遍数不够。那到底要念多少遍才够?不一定,只要你念到心定就够了。有人念个五百遍、一千遍,他心就定下来,智慧就能现前,有人要念到五千遍、一万遍,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它的标准是你念到得定,就是你把所有一切妄想都念掉,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来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好方法。等到念到得定了,念到三昧现前,智慧开了,这个意思全都懂得了,你会看到经典上字字句句有无量义,这就是经典放光。所以经典什么时候放光?你心清净它就放光,你心不清净你就看不到它的光,心清净就看到光,看到光就看到无量义。所以它『开悟众生无有量』。

普使念佛、念法、念僧,这句里头教我们念三宝。这个方法不但是佛在华严会上提倡,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提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学方式真正叫多彩多姿,他变化众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哪来的鸟?原来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人喜欢鸟,要看到佛来了一定恭恭敬敬、规规矩矩的,看到鸟就可以很随便。殊不知鸟在说法,让你听了之后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佛最简单、最容易、最方便的是念佛的名号,净宗同学绝大多数是采取这个修行方法,真的是简单、容易,不受环境影响,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出声也行,不出声也行。这个方法不但是简单、容易,效果殊胜。

心里面只有佛号,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么它就现什么,我心里天天想佛,佛境界就现前;想菩萨,菩萨境界现前。现在的人不想佛菩萨,想贪瞋痴,这个麻烦大!天天想著贪瞋痴,什么境界现前?畜生、饿鬼、地狱这个境界现前了。瞋恚是地狱,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我们今天把贪瞋痴放下了,专想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现前?所以念佛功德无比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每天读经,研究经教,这是念法;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我们常讲的,跟人和睦、跟事和睦、跟万物和睦,就是念僧,这叫三宝。这把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总的纲领原则都在念三宝之中。我们每天这几个小时在学习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念法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把心量拓开,恢复自己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己本来的心量,没有一样不包容的。现在你不能包容,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我们产生错误了。

『及示发心功德行』,「示」是示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发什么心?发四弘誓愿的心。度众生的心怎么发法?简单的说,第一个,你要欢欢喜喜、诚诚恳恳包容接纳众生。像弥勒菩萨示现的一样,布袋和尚示现的一样,欢喜接纳。要学诚敬谦和,在在处处自己要谦卑,要学自己谦卑,要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就是度众生的相。这几条里面的内涵广大没有边际,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他学佛,为什么?帮助学佛才叫真实功德。那你要先做出学佛的好样子,让他看到之后很羡慕,他也想学佛,你就接引很多众生。所以自己要学不好,那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

学佛的人没有一天不欢喜,没有一刻不快乐,这点就能够影响很多人。学佛的人心地清净,态度和谐,人人都愿意亲近你,这才叫度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万物接触当中,学断烦恼。怎么学法?顺境不贪爱,逆境没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要常常提起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愚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只要贪瞋痴放得下,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提升到像阿罗汉、菩萨们一样,定共戒、道共戒,你心是定的。心在定中决定没有过失,心与道相应那更没有过失,这得大自在。所以你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日常生活当中,就像惠能大师一样,生智慧,不生烦恼。这样子才能使你学法门放出爱乐之光,成就这个光明。这四光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三个小段,第三个小段有二光,这个二光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三有二光,总圆福智」。你看到这个名词真好,总的来讲,圆满你的福报、圆满你的智慧。「智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真妙极了。这里面有两光,第一个是「福聚」,第二个是「具智」,福慧圆满。我们先看福聚光,它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觉一切众。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

我们先看这首。福从哪里来的?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无量无边的福报统统从布施来的。如果你不肯行布施,你没有福。我们晓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里面确实是遍施,遍施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施,从来没有中断过。太阳把光明、热量毫无吝啬的光照一切众生,它在布施;大地也是从来没有休息,一分一秒也不停止的承载万物。天地都在那里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我们有没有发现到?所以天地福报大。居住在天地之间这些众生他迷惑颠倒,不知道,不能够效法天地遍施一切众生。

『种种』,我们可以把它归纳,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须要的,它统统都有,我们讲衣食住行育乐,哪样不提供?『量』是数量,没有数量。这个我们要学习,不学习,没有福报。要修财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无畏布施。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你布施许多众生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为什么?布施供养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教化多少众生,福报是从这么来的。所以布施一个恶人,恶人可怜,缺乏衣食,我们也要对他布施,就不如布施一个善人,布施一个善人不如布施一个真正修行人,布施修行人比不上布施一个真正证果的人。这是讲什么?讲功德大小的较量。

可是佛最后告诉我们,即使布施无量佛,不如真正以无心来修布施供养的功德大。无心是什么?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个布施功德太大,为什么?这也是佛在经上讲的,境随心转。真正跟你讲,克实而论,布施功德大小是你的心量。你心量大,一文钱那个功德等虚空遍法界;心量小,布施千两黄金功德也很小。所以佛这些种种说法我们知道他是应机施教,在什么场合他怎么个讲法,你统统都听到,汇集起来,你心里就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譬如劝一个真正迷惑很深的,执著很深的,很吝啬的,你跟他讲事相上较量功德,他就喜欢布施。真正修行契入佛法的,那你就给他讲心转境界,一定要叫他拓开心量。到最后教他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那个功德是究竟圆满。为什么?不求果报,没有果报,那个果报跟虚空法界相等。可是世间人你要说不求果报,他就不肯布施了。

众生根性不相同,佛同一个科目,布施这个科目,讲解义趣不相同。为什么很多人到佛门里面来修布施,你细心观察,这些来布施的人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名闻利养,他是为这个来的。听说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一本万利,我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会得一万块,这样的心态来修布施。好不好?也好,总是他肯布施。能不能真得到、得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还真干,就像买彩票一样,买了能不能中奖不知道,他还是要买,就这么一个道理。佛门里舍一得万报真的就像买彩票一样,这都是一种善巧方便。佛里面的义趣很深,我们学佛能够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对於佛种种说法都能够体会,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去做。

布施真正的本意是舍。布施度悭贪,悭贪是所有烦恼里面的根本。所以菩萨六波罗蜜里面,这是菩萨修行六大纲领,六个大科目,头一个就是布施;四摄法里面摄受众生,第一个也是布施,佛都把这个摆在第一。能行布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一定受人欢迎,为什么?布施就是布施恩德,布施恩惠,你对人有恩惠,人家怎么会不感恩?恩惠就是要布施,欢喜布施,财、法、无畏一起施。

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富,这三大类布施我们从哪里做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讲财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为人说四句偈是法布施。我们所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修什么布施?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修的法布施,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释迦牟尼佛天天出去托钵,哪来的财?没有财。是的,外财没有,金钱、珍宝这是外财,内财布施。什么是内财?他要为人演说,他要不要用精神?他要不要用体力?这个精神、体力是内财,所以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没有无畏布施?有,佛所示现的形象让你接触生欢喜心,得到安慰,离开恐怖、烦恼、畏惧,这就是无畏布施。

所以一个法布施里面,三种布施具足。财布施里面不见得有法、有无畏,无畏布施里头也不见得有财、有法,但是法布施里头肯定是三种布施圆满具足。这是世尊教导我们,我们学了之后就要认真去干。那我不会讲经,你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讲经,你也是教他。所以在佛法里面,我知道一句我就跟人讲一句,我知道两句我就跟人讲两句,逢人都跟他讲,他喜欢听跟他讲,不喜欢听也要跟他讲。不喜欢听为什么要跟他讲?佛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喜欢听,佛经教的根在阿赖耶里头给他种下去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这个布施,你也可以能够学到跟诸佛菩萨种种无量施没有间断。

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有心帮助众生、接引众生。接引众生是诸佛如来的大事业,我们学会了,天天、时时刻刻接引众生,我们的形象就是接引众生。所以住持三宝里面的僧宝不可以轻慢,破戒的比丘、作恶的比丘,他一生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世间人所能够跟他相比的。你要问什么原因?他穿的出家人这个形象,无论走到哪里,你想想看多少人看到了,马上心里想个佛、佛教,阿赖耶上都种了善根、都种了佛的种子,这是普通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自己怎么样不如法、破戒、作恶,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他有因果、他有报应,他一生这个形象给许多众生作善根,这个功德是存在的。

所以住持三宝,佛像、经书、出家人,没有这三样东西,佛教的形象就没有了,众生善根没有地方种。我们懂这个道理,对於三宝、对於出家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为什么?做样子给别人看,礼敬三宝。见到佛像我们知道拜佛,拜给别人看;看到法宝,我们也肃敬,合掌恭敬;见到出家人懂得问讯,这都在做示现,统统都是布施,你们想想对不对?让大家看到,你都在做布施!种种无量施。尤其你看到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不懂礼节,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重师长,不知道体谅别人,不知道尊敬别人,你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见到什么人,我们都能合掌恭敬,统统都是在教化众生,都是希望把这个社会风气扭转过来。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看到是令人痛心,确实是没有受过教育。我们要学礼,礼在哪里?《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完全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在家里面给家人看,希望能在几个月、能在半年把一家人都感化过来。住在香港,这是个大都市,大家多半都住的是公寓房子,一栋公寓几十家、几百人,无论见到哪一个都恭恭敬敬、欢欢喜喜的,我们做这个样子都是教他。你看有很多人见到陌生人理都不理会,我们不管他理不理会,我们对他笑笑点点头。教他,没有别的。穿著整整齐齐。没有一样不是在布施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是在供养如来正法。

居家一切整齐、干净,家人看到很舒服,亲戚朋友到你家去看你、访问的时候,他就学到了。身心健康,这都是布施,做出好样子给人看,比什么都重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时时刻刻做出来给人看,你真正做到就是放光。别人看到你,即使是凶恶的人,甚至於冤亲债主见到你,不忍心伤害你,为什么?他发现看到你真的是个好人,你能感动他,自然的感动,让他的善心发现、良知发现。凡是佛菩萨、圣贤教导我们,随顺性德的心行,我们都要认真努力去落实、去做,这就对了。

『以此愿求无上道』,我们种种布施供养目的在哪里?目的决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作佛,菩萨上面是佛,菩萨还有上,无上是佛道,那你的福报真的是圆满。所以佛的尊号,叫「二足尊」,二就是两种,足是满足,圆满了,一点欠缺都没有,二足尊。这个二,一个就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叫二足尊。我们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二足尊。目标要定在这里,可不能搞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来了都不要享受,布施给大众,有福报大家共享,这就对了。

为什么?如果一贪恋福报,这个事情自古就很多。所以我当年初学的时候,老师防范就很严,四十岁之前绝对不准出去讲经,怕的是你定力不够。你出去讲经,如果讲得还不错,名闻利养统统浮现出来,赞叹的人多了,供养的人多了,到处礼请的人多了,甚至於还请你去做住持方丈,这时候你要是一迷到里面去,就堕落了,那叫真可惜。所以老师严格要求,没有满四十岁不可以出去讲经,只能在家里头学习。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是三十二岁,我确实到四十二岁才离开他到台北。

所以真的是像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一生,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承受。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佛菩萨安排,逆境现前,自有道理,慢慢等著看。所有境界里面都是我们学习的环境,所以顺境里面学著不生贪恋,逆境里面学不起瞋恚,正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不要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不要受外面境界干扰,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很清楚、很明白,随缘而不攀缘,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小小风浪你都受不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大风大浪不动,这里头测验你的定慧力到什么程度。就等於好像学生读书的时候参加考试一样,境界现前就是考试现前,你功课学得很好就很顺利通过,学得不好才慌张,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目标要纯正,我只求无上道,方向要正确,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干的什么?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讲经教学,除这个之外,他没有做过任何其他事情。现在佛门里所讲的共修,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大家在一起念佛,没有,大家在一起参禅,没有,打个佛七、打个禅七,释迦牟尼佛时候没有,就是讲经教学。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各个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不过问。老师真的像中国人讲的师道,授业、解惑,授业是教导你,解惑是你有疑问的时候答覆你,帮助你解决疑难。

我们晓得,世尊当年在世,那是个学校,但是学校很可怜,没有校址、没有教室、没有讲堂,都是在旷野、在河边、在树林,大家都是坐在地上,是这么样的教学,这样的方式来上课。我们现在比佛福报就大多了,我们有教室、有讲堂,我们有课桌椅,他们那时候没有。那时候教学也没有书本,我们现在教学样样都不缺。所以这点一定要知道。你看佛在家弟子里面有做国王的,有做大臣的,有长者、居士,很富有的,多,不是不多。这些人供养佛陀也供养精舍、别墅、庭园,佛偶尔也接受,到那里面去讲一部经,讲几个月,讲个二、三年,讲完之后就走了,别的地方有请,到别的地方去了。

所以你看看经典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人间,佛经讲的入般涅盘,世间人讲的佛过世了,在什么地方?不是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面。这就是为我们后人示现,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接受别人供养道场给他,没有。邀请去讲经,我们现在讲的,佛在那里讲经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当地主人的,佛不要。只树给孤独园,斋主是给孤独长者,是他的。这个诸位同学要晓得,要学习,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房子坏了,主人来修理,佛不要操心,借住的,你说这种生活多快乐!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走的,绝对不给斋主添一点麻烦。走了之后火化都在野外,这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是要求后世弟子都应该像这样学习。释迦牟尼佛真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的十六个字,一丝毫都没有。我们要这样学佛,你才能够真的落实种种无量施,愿求无上道,无上道是大彻大悟,无上道是回归性德。下面我们再看因中,底下一首偈子是讲修因,福聚光的因行:

【设大施会无遮限。有来求者皆满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个地方首先讲『大施会无遮限』,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叫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在佛法里面必定是财、法两种布施,无遮就是无条件,没有限制。好像供斋,无遮大会供斋,只要是出家人,统统欢迎,一丝毫分别没有,平等供斋。古时候常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打斋,修福,千僧斋,千僧斋就是请一千个出家人吃饭,来供养。梁武帝在当年,他一生当中这种供千僧斋次数就很多。曾经有这么一次,他的老师是宝志公,宝志公诸位都知道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一个法师,这些人常常都是参加他的无遮大会。佛说真正发心供养三宝,打千僧斋一定有圣人来应供,感应道交,斋主以真诚心感,佛菩萨有应。这样的布施供养当然是大富长者,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们来修福,这些人因地也不平凡,也是给社会大众做示范;换句话说,无不是佛陀教育,教化大家要平等布施。

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故事,这很多人都知道,在一次无遮大会当中,因为大会里面席次也有上首,当然这些出家的大德彼此都推让,都很谦虚,请上座,大家都不肯坐首席。在大家都在让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看大家都在让,他就很不客气就坐了首席。斋主看到,平等心,但是这个和尚平常没有看到过,很陌生,当然大家都不说,平等,无遮大会。这个斋完了之后,法会完了之后,斋主是国王,就向永明大师请教,今天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永明大师就说有。他说什么人?定光佛今天来应供,定光佛是古佛,是谁?他说今天坐在上座的那个就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名字,只知道他耳朵长得很大,所以叫他大耳朵和尚,那个大耳和尚就是。这时候国王立刻就派人去追踪,到处问有没有看到大耳朵和尚从哪里走的。

真的追踪到了,他在山上,住在山洞里面。追到那里之后,他看到这么多人来,说国王要礼请,那真的叫活佛,知道他是定光佛,古佛,请他到皇宫里头应供。这个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说了这一句话四个字,他就圆寂,坐化了。这几个人一看,他已经坐化,一听他的话,弥陀饶舌,这就透露出消息是阿弥陀佛,那永明延寿不就是阿弥陀佛吗?大家知道永明是弥陀化身来的,他是阿弥陀化身。好,定光佛走了,灭度了,阿弥陀佛在家,赶快回去报告国王。国王在殿上等回话,他们是匆匆忙忙跑回来,确实跟踪到了,说到「弥陀饶舌」。国王一听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欢喜得不得了,佛天天在面前不认识,赶紧去看永明延寿大师。走到门口,外面人来报信,几乎跟他撞了一跤。他问什么事情,你们这么匆忙?他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真人不露相,身分一暴露赶紧就要走;如果不走,妖言惑众,那就是假的。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哪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又不走,不像古人,古人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身分暴露不走,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在佛教著书里面所看到的,布袋和尚,是他自己透露的,他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不是别人说的,自己说的。寒山、拾得、丰干和尚,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再来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也是说了之后就走了。他是被一个太守,地方官员,这是个孝子,在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他说他要到天台山去朝山,向他请教山上有没有高人,那个人就告诉他山上有。他说是谁?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在山上。他说谁是?他就跟他讲寒山、拾得、丰干,说出来了。所以他到山上去,把这三个人的底细说出来了,说出来这三个人就走了。这是真的。这是佛学常识。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在近代,印光大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个诸位看《印光大师全集》里面有一篇报告,是一个女孩子,她是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她,大势至菩萨在你们这边,而且说他住世只有三年还是四年,他就要走了。她那时候没学佛,不知道佛门里面有什么菩萨,醒过来之后跟她家里人问,家里人也不知道,知道有观世音、知道有阿弥陀佛,不晓得有大势至菩萨。好像过了好几个月,他的亲戚到她们家里来玩,也是个学佛的,问到,这知道了。以后一家人到苏州去看印光大师,把梦中事情跟印光法师说,印光法师把他们臭骂一顿,不许胡说,我是凡夫,你们再胡说,你们永远不要进我的门。不敢讲了。果然,好像是四年,印光大师圆寂了,他们把这个事情报告出来,这才知道。

今天这些无遮大会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来体会,办佛学讲座,这个讲座也是没有限制的。像早年李老师在台中慈光图书馆,每逢寒暑假都办大专佛学讲座,欢迎大家来参加。不管你是在哪个大学、专科学校,甚至於高中毕业也可以来旁听,尽量的来收容。而且学习期间是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吃住都供养。当然人数还是有限制,因为场地范围有限制。所以这样的讲座来参加的学生,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我参加过十一次,少的二、三十人。但是老师在讲经授课的时候,台中莲友去旁听,那个讲堂可以容纳四百人,也是挤得满满的,大专学生坐在前面的几排,后面全是莲友、听众。这也是属於无遮法会。学生,招待吃住;当地同修听完之后就回家了,就像来听经一样。每天八个小时课,还有早课跟晚课。年年都办,办了不少年,在台湾影响很大。到以后每个寺庙也都发起办大专佛学讲座,他们那时候叫夏令营、冬令营,都是从台中带起来的。於是乎在台湾知识分子学佛就提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前几年,我离开新加坡有六年,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建议居士林办无遮大会,很好,很有效果,这是供斋。而且这个供斋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流水席,什么时候到居士林都有东西吃,晚上半夜都有点心,有饮料、有点心,都有热的,做得很好。那时候平均每天真的有一千人吃饭,星期假日有三、四千人吃饭,很热闹,人气之旺,真的是东南亚第一道场,我们看到非常欢喜。有人问,很多人问,尤其其他宗教,其他宗教常常也来吃饭,统统欢喜,不学佛的都欢迎,只要你肯来吃饭都欢迎。

有人问钱从哪里来的?实际上义工同修很多,都是厨房里面烧饭的、煮菜的,全是义工,而且菜饭相当丰富,有十几个菜,不是简单的。结果米是大家送的,菜也是大家送的,油、盐也是大家送的,居士林没有拿一分钱出来。只要你真的办这个事,信徒们统统欢喜,都在这里送。送来你要晓得,米、油、菜都不能放很久,来的时候就要用,你不用过几天就坏掉,尤其是青菜。太多了,怎么办?每天我们用小卡车,总要装一车、两车,转布施送给其他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所以佛跟我们讲愈施愈多。

最初布施的前几天,真正自己要拿出钱来的是一、二个星期,以后就太多了,都来了。我们也证实佛所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我们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做出这个实验。在新加坡那段期间,《华严经》是从那里开始的,每天讲两个小时。另外在那边我们办的培训班,短期的培训讲经的法师。这些人也都很不错,都有成就,个个都能上台轮流学讲。所以居士林的财施、法施达到了高潮。

『有来求者皆满足』。求食物的,确实发现有几个人没有工作,天天来吃饭,他也不是佛教徒,就是依靠居士林。还有一些人住在居士林的附近,家里不要煮饭,居士林吃饭很方便,都是吃素菜,欢喜!到后来吃到一、二个月了,也有点不好意思,统统来做义工,这很好。因为每天一千人吃饭需要很多工作人员,都来做义工,都来听经,都来拜佛了,自然感化了,接引不少人皈依佛门。我离开之后,听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很可惜,像这种好事一定要坚持。但是我们做出来时就说明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如果有那么大的道场,有那么大的规模,是应当要做。不要去计较得失,认真去做,你能做多少天你就做多少天,缘分。我们相信发真诚心,没有私心,确实是依教奉行的话,有三宝加持,有真正信徒热心拥护,你会做得好,你不会中断。像这些事情我们都深具信心,我们在那里做了几年,看到非常好的成果。

求法的,满足他的欲望;来到这个地方求饮食的,更要满足他的愿望;甚至於还有他在那里吃了还想带一份走,问我们可不可以?可以的,你带回去给你家人去品尝。心量要大!以后离开新加坡,这是二00一年,我们移民到澳洲。在澳洲图文巴我们建一个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开幕的那一天,我们邀请附近几条街的邻居,我们发请帖,邀请他们来参观、来吃饭,我们设的素席招待他们。来了一百多人,当地的居民来了一百多人,他们好奇,因为我们是当地第一个佛教道场,从来没有佛教到那边去,那边都是基督教,他们看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做了一个报告,把我们到这个地方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跟大家和睦相处,我们热情招待。

当地这些人品尝我们的素食很满意,吃完之后他们就来跟我讲,他说法师,你这种活动能不能多办几次?我说大家如果欢喜的话,行,我们就定在每个星期六办一次。现在已经办了这么多年,来的人愈来愈多。我们一个星期一次,星期六的晚餐。好像参加了有二、三个月之后,本来他们都是来吃饭,不谈佛法,来的次数太多了,觉得你们很好,很难得,於是就提议想听听佛教。那很好,吃完饭之后我们有讲座,自由参加,不愿意听的可以吃完就走,愿意听的你就留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把佛法介绍给他们。

一直到现在,每个星期六温馨晚宴,接待当地的居民,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也不分你信不信仰佛教,都不分,只要你来,我们都热情接待,办得很成功,跟当地的人结了很好的缘。所以这个学院在当地名气很好,评语也很好,很得地方居民的拥护。我们也帮助地方居民解决一些困难,譬如医院里面我们帮助它,捐赠医药费,它那边有个基督教办的临终关怀中心,办得非常好,我们资助它的经费,学校我们赠送奖学金,地方公益的事情我们都很乐意去做,跟地方居民打成一片。种种无量施,我们能布施别人,别人关怀我们、帮助我们,所以互助合作,相互的关怀、相互的照顾,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和谐。所以这是我们这些年在澳洲所做的。都是佛菩萨教导的,我们都做成功了。『不令其心有所乏』,总是满足他,求法,满足你的法;求食,满足你的食。所以这是福聚光的成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