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六讲)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6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八首看起: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著乃能见。】

这后面三首「破相行」,破相就是离相,大乘教里头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决定不能够见到事实真相,破相不但是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於一切法都不执著、都不分别,你才能见到实相,见到实相就是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后三」,就是最后这三首偈是「破相行」「初一正明」,初一就是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正明,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第二首偈「后二转释」,就是第九、第十这两首,这两首转释。现在我们看第一首,「今初,初三句反显」,清凉说得很好,「金容焕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后句」就是第四句,「正显,法性超乎视听,唯可虚己而求」。这是很重要的教诲。我们先看这一首应该怎样学习。

这一首前面三句都是从反面来显示,『不见十力空如幻』。「十力」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前面我们读过,如来果地十力圆满,所以用这个来代表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很好,我们合起来看你就很清楚。注解里面说「金容焕目」,佛是身金色。金,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华严经》,要懂得经中表法的义趣。我们念赞佛偈,天天都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两句就是这里四个字:金容焕目。为什么佛一定要金色,银色不行吗?蓝色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金色?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我们千万不能著相。凡夫之人都把佛像塑成金色,佛在经上讲佛都是金色光明,塑成金色也未尝不可。佛法随缘!尤其是说佛相,佛没有一定的相,诸佛菩萨、法身菩萨,不要说是法身,阿罗汉就有能力随心应量,众生想看什么样的相,他就能现什么样的相。那个金是什么意思?在所有一切物质当中,特别是五金,这是贵重金属,金不变,这是它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讲的氧化,它接触空气产生氧化,银氧化就变成黑色的,现在用擦银油把它清洗,这个银色才放光;但是金色不会变,金不会氧化,这是它的特质。由此可知,金在佛法里代表永恒不变,这是它的意思,这叫金色,永恒不变。

永恒不变是什么?绝对不是物质,你看后面这三个字「而非形」,没有形色,有形色哪有不变的道理?现在你就了解,阿弥陀佛身金色,永恒不变的那个身是什么身?法身,永恒不变。为什么永恒不变?法身没有相,非形。非形用现在的话说,不是物质,物质就有形色,有形色它就会变。我们今天塑造佛像都用金色,让你看到这个佛像你就能体会到它的意思,永恒不变。佛法里面讲,前面一首偈讲法性永恒不变,法相会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变万化。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说哪一法不是法性变现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如」是如来,法法皆是。这是真身,在一般宗教里面称为灵性,这个性它不是死的,活的,它里面充满了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也有究竟圆满的相好,那个相好是随众生心起变化的。所以第一句就说得好,「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睹』。虽见,《楞严经》上讲「见非是见,见犹离见」,你要是真的见到了,见到佛的形相,欢喜得不得了,错了。佛为什么不现相给你看?因为你没有契入实相,契入实相你就见到了。凡夫之人见到佛菩萨形相,无论现什么样的身相,感应,那个相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面的心想所生的。世尊在经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常常想佛你就会见到佛,常常想菩萨你就会见到菩萨。你所见的那些佛菩萨,跟你说是化身,化身是暂有还无。

早年,好像大陆还没有开放,大概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时候,圣一法师到普陀去朝山,到潮音洞去拜观音求感应。他说他们三位法师,当地有些官员陪同他们到潮音洞去拜,他们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现相了,三个人都很欢喜,没有白来,真的见到了。离开潮音洞之后,彼此就问你有没有见到?见到,三个都见到。你见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讲他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那个相就像地藏菩萨的像一样,戴毗卢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戴毗卢帽。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通常看的这个画的或者是塑像里面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穿袍大衣出家人,出家人的相。三个人同时在那里拜,都见到了,见到的不一样。没有缘分的人跟在一起,在洞里头看不见。你不能说他看花眼了,他看的时间很长,不是一秒、二秒。

同一个地方,各人看到的不相同,岂不是证明《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一切法从心想生,随著各人的业力,你所看到东西不同。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你见的佛相也好,菩萨相也好,见二次、见三次、见四次,你仔细去想,绝对不会有两次相完全相同的。你要问什么原因?念头不一样。我们这个念头刹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住,念念都不一样,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你应该相信。现在全世界重视指纹,全世界将近七十亿的人口,绝对没有两个人指纹相同,奇怪。江本胜博士实验水十年了,天天在做实验,他用玻璃瓶装的水,每次实验,那实验应该有几十万次都不止,水的结晶图案绝对没有两个图案完全相同。这是「虽见非见如盲睹」

这两句说明,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也不能说我们这个肉眼见不到。虽见,肉眼见到了,见到是化身,石火电光,刹那之间就消失了。如来的真身永恒不灭,怎么会刹那就没有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第三句说出来,『分别取相』,所以你『不见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样能见?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你就见到了。这种条件谁具足?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金刚经》上说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见到了,见到就是你证得永恒不变的法身。法身虽然没有相,它能现相,现相我们就称为法身,不现相我们就称为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虽然现相,相不可得。为什么?性是清净寂灭,它现的相怎么能得到?所以相刹那生灭,生灭同时。这《金刚经》上才给你说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你要是分别执著,想见佛相、想见佛决定见不到。

我们取相分别能不能有感应?能。感应能,真正见,见不到。为什么分别取相的心没有断,你能见佛?那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看到你过去生中累劫修行,善根成熟了,机缘到了,佛也不一定是什么方法,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心里有感,他就有化现。他示相这个目的何在?通常只是在帮助你、启发你的信心,触动你宿世的善根,这叫增上缘。初学佛的人对佛法信心不定,半信半疑,如果遇到这些异相,这不可思议的感应,他的信心就坚定了。这都是不寻常的现象,你见到佛的相、见到菩萨的相,这个不寻常!你闻到异香、见到光都是属於感应,增长你信心。

我在初学佛的二、三年,这样的感应事情至少有十几次,感觉到很诧异。我住的这个宿舍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虽然这个小院子里面有五、六栋房子,没有一家是学佛的。这个小院子外面,外面的村庄至少一公里外才有其他的房舍,这民间的宿舍、房屋。我在房间里面看经,忽然有一阵香味,像檀香一样的,闻得很舒服,有好几分钟。这香从哪里来的?我自己没有烧香,住在一起的朋友没有人烧香。纵然说邻居,邻居最近的都一公里,他家里烧香怎么我这里会闻到?你怎么想都找不出答案,只有佛法里面讲,这大概是感应,增强信心。过个若干天又会有一次,有的时候这个香真的叫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有人见到光明,有人见到佛相,都是很不思议的感应。

以后我把工作辞掉,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把工作辞掉。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去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问我有什么感应,我就把这些事情告诉他,问他:怎么会有这个事情?他告诉我:你清净心或是读经、或是念佛,在这个时候或是菩萨、或是天人从这边经过,他看到生欢喜心,合掌在这里停一下看看你,他身上有香气你可以闻到,香气没有的时候,他离开了。这样的感应是最平常的,许许多多初学的同学都有。所以这是增长你的信心,坚定你的信心,会有这些感应。见佛、见菩萨亦复如是,你相信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晓得,见性才能成佛,见性是真正见到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前面讲的法性。这个地方讲的「不见佛」是不见佛性,也就是你没有见到真佛,你所见到的是应化身。「分别取相」,见应化身,不见法身。这三句都是讲你见不到。

第四句正显,『毕竟离著乃能见』。「著」是什么?著相。「离著」,不著相,不分别了,不起心、不动念了,「乃能见」,你见到法性,你见到法身佛。只要见到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你统统见到了。好比一棵大树,法身佛是树根,报身佛是树干,应身佛是树枝,你在树枝上,你什么都见不到,你要深入,深入到干,才晓得许许多多枝条是一不是二;再深入,深入到根,才知道许许多多的干,这个树干原来是一个根生的。能生的那是法性,所生的是法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真正明白了,随拈一片树叶,你能说不是这棵树吗?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不明白、不了解,虽然摘一片树叶,是!不是不是,他死不承认。他妄想分别执著「这片叶跟那片叶不相干,这个枝跟那个枝不相干」,凡小见解就像这个样子。菩萨摩诃萨的见解不相同,他已经找到树干,已经跟树根通消息了。这是第一首,把见跟不见为我们明白的显示出来。你要问,为什么不见?为什么能见?下面两首给你解答,「转释」,释是解释,辗转给你解释。我们看第九首: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转释」,为什么不见?第九首说「以妄喻真。众生妄惑,尚不可穷,诸佛契真,如何见尽」,这就是把生佛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了。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清凉说尚不可穷,就是无有穷尽,妄想无量无边,分别无量无边,执著也是无量无边。无始劫到今天,妄想分别执著只有在增长,没有听说减少,所以不见性,著相,著相不见性。佛,佛跟众生完全是两样,诸佛契真,契是契入,真就是真相,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契入了。你怎么能见到?

我们看经文,『众生随业种种别』。「业」是造作,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总的来说,身体的动作都是属於身业。讲到微细之处,现在人都懂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刹那刹那间都在新陈代谢,念念不住,这个事情佛经讲得透彻。这是什么?这是身业。你有身就有造作,你睡觉的时候你心脏还在跳动,你的肺还在呼吸,你的血液还在循环,这都在动,都是造作,身在造作。口,言语是造作,饮食是造作。意,那更麻烦了,是念头,念头确确实实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让它停止一分一秒都非常困难,前念灭后念生。又何况,众生随业种种差别。我们从明显的方面来观察,众生执著这个身是我,於是产生了自私自利,欲望没有止境,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於是生起贪瞋痴慢。一切众生所造种种业,这个业里头有共业、有别业,共业是什么?大家所造的相似的业因,所以有共业所感。共业里面有别业,虽然跟大家有共业,但是你有一些业是别人没有的,别业别报,共业共报。

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大乘经里面佛常讲,一桩事情反覆讲多少遍,这是佛菩萨的慈悲,知道一遍你听不懂,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世间的老师没有这种耐烦,中国孔老夫子这一点就比不上释迦牟尼佛,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他就不愿意教你了,你太笨了。佛菩萨不怕耐烦,他可以教你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到你觉悟为止,这真叫大慈大悲。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师!

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卷分量很大,你细细去读诵,你会发现一桩事情,这部经上讲,那部经上也讲,佛常常讲;甚至於同一部经前面讲,当中也讲,后面还讲,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如果不是不断重复的薰修,怎么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确的理解都没有法子。所以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教人都遵守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发明的,哪个人想出来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讲法尔如是,那就是薰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才能把它薰成种子,再薰修,这种子才能够发芽,不断的薰修,它才能够长成,开花结果。四缘里面讲,无间缘。种,虽然是亲因缘、所缘缘,可是没有无间缘的薰修,外面增上缘的协助,没有法子成就,因结不了果。

所以佛在经教里头常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都要我们自己本身具足,诸佛菩萨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缘。我们常常讲,你遇到好老师,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那都是属於增上缘。你自己前面三缘具足,增上缘对你的帮助非常殊胜;自己前面三缘缺一条,再好的增上缘你都不能成功。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太多了,譬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亲因缘,有!什么亲因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个人没有?各个都有。所缘缘有没有?所缘缘不一定。所缘缘是什么?这一生当中万缘放下,我只要求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讲的是愿。坚定不移的大愿,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愿心不定,常常要改、更换,那就不行,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如来,后天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行,乱了。这是什么?你的所缘缘不专不一,你缘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缘缘,有,真的,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但是他怎么样?无间缘没有,懒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间断,这不能成功。无间缘是功夫不间断。人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佛菩萨没有不帮助你,帮助的是什么?那就是增上缘,他真帮得上你忙。增上缘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真的,佛菩萨会安排得非常好,该用善缘帮助你就善缘,该用逆增上缘帮助你就现逆境。所以无论现什么境界都帮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议。增上缘不是没有,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这三个缘缺一个,见不到,『十方内外难尽见』。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九首颂: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是以妄来喻真。前面两句是讲众生随业差别,『内外难尽见』,显示佛身遍满十方,跟众生的妄相一样,也是无法尽见。我们要如何来学习这首颂,末后这三首颂的意思比前面所讲的要深得多,前面都在相上讲,很容易学习。这个地方叫我们要离相,离相就是断烦恼,这个事情难了;可是烦恼习气不断,你就不能见性,见性没有近路、没有捷径,对於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诸佛如来所以能成就,就是断惑证真,迷惑断了就不造业。所以身口的造作是因为意地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现在我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真相,不能够正确的认知。

科学、哲学、宗教,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发明、解说,科学家用仪器来观察,但是这些现象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你用科学仪器去探测、去观察,看不尽。为什么?这现象何以如此?只有佛法说得清楚,因为妄相从心想生,你愈是想见,随著你的念头它就变化。你要是分别执著没有了,相就没有了,这就是永嘉禅师《证道歌》里头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愈分别愈多,愈执著愈严重;离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幻相统统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佛经上有一句形容得很好,「大光明藏」。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大光明藏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讲的常寂光净土,大乘经教里面常常讲的法性,就这个意思。大光明藏是法性,你见性了。

由此可知,我们亲近佛陀教诲才知道有这桩事情,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是连作梦也没想到,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人能够想到过去、未来就算不错了,谚语所谓这个人有前后眼,有眼光!他能看到未来,替将来著想。多数的人只想到今天,没想到明天,明天还没来,不要去理会,正是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的什么生活?醉生梦死,迷惑颠倒。这就是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这样的众生占大多数。

不要看六道,你就看人道芸芸众生,这个众生指人。现在地球上有差不多将近七十亿人口,谁不忙著眼前的享受?谁会想到老年、会想到来生?不是没有,太少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不想得很远,你眼前的忧患、灾难就多。眼前是什么?天天都是眼前,眼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现实。远虑是什么?我想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这怎么办?现在虽然是年轻,二十岁,你有没有想到三十岁怎样?四十岁怎样?五十怎样?六十怎样?七十怎样?八十怎样?想不到!想不到,你见到了,没看清楚,疏忽了。

什么叫见到?我今年二十岁,我看到那个人三十岁,那个人四十岁,那个人五十岁,那个人六十岁,就在我眼前,我都看到了。你看到八十、九十,你看到那个样子,我将来也许是这个样子,有没有想想?再远一点,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聪明,他那时候不到二十岁,十几岁,他看到了,看到什么?生老病死,人间相他看破了,死了以后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万念俱灰,不能不放下,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觉悟。好在他生在印度,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国,信仰宗教的人多,修行有成就的人多。

古老印度里面许多宗教,用现在的话来说,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定中突破了空间维次。这个定不深,不是大定,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这些人对六道里面的状况亲眼所见。定中境界是现量,不是推想而知的,不是计算得的结果,亲眼所见的。世间有很多预言,推测到未来的世运,这个世界的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好奇,曾经向李老师请教,这个事情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李老师告诉我:定中见到的境界靠得住,现量境界。那就是什么?时空突破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的事情他看到了,时空界限突破,这个可靠。如果是用数学推算的,不容易准确,为什么?它不是现量境界,这叫比量,佛法的术语叫比量,不是现量,怕里面有差错,小数点后十几个零、二十个零,错一个字就不准确。

中国自古以来,很多都是用数学来推算的。数学推算,我们常讲一切众生念念随业差别,换句话说,天天你所造的业都有加减乘除。你造善业,小善加,大善乘;你造恶,小恶减,大恶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好在你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大善大恶,因此都是加减,加减的幅度不大,所以给你算命的时候都算得差不多、都很准确,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行大善、造大恶,那就是大乘、大除,那就有明显的差距,很大的、大幅度的差距。造恶的亏折,福报折尽了,智慧迷惑就变成烦恼,没有智慧;如果修的是大善,那你的福报是大幅度的增加,人聪明智慧,谚语所谓「福至心灵」,大福要来的时候,突然聪明起来,智慧开了,福至心灵。所以这造业,不能不造业,不造业就是佛菩萨了,我们是凡夫哪能不造业?学了佛之后,那我们一定要懂得,随顺佛陀教诲决定不造恶业,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教导我们,佛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可以做的,不但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生。果然用真诚心、恳切的心依教奉行,你命里头那个数不但是在天天加,倍倍相乘,开头是加到后来是乘,命运全改了。

《了凡四训》,说实实在在的话,我对於马来西亚同学们做的两片光碟电影的连续剧,它只有两片,我很欣赏。对於真正修行人来讲,这个分量恰到好处,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你就学《了凡四训》。如果每天你看两个小时、学两个小时,三年不间断,你也就变成袁了凡。绝对不是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你能觉悟,你不会觉悟;三年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把这两片光碟一天看一遍,看三年,每天不间断,你真正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世出世法圣贤修行的基础,你今天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悠悠忽忽,错过了光阴,你不懂得因果。真正把因果的道理搞通、搞明白,你自自然然会改变你的命运。

我对於《了凡四训》虽然念的没有千遍,三百遍那是最保守的估计。我在没有念《了凡四训》之前,我对於因果就深信不疑,所以一接触我就深受感动,想想自己的命运比不上了凡先生,自己的业障、习气比他重。朱镜宙老居士把这个小册子送给我,那时候我二十五岁,朱老先生七十岁,把我当小朋友看待。我展开这个小册子,那个时候印的字也小,很薄的一本,台湾印经处印的,我大概是在一个月当中看三十遍。它文章不长,我看的本子没有注解,深受感动,知道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命不好不怨天不尤人。人家命好,他造得好,他过去生中他修善,我命不好,过去生中没修善!对别人,运好、命好的人也不羡慕。怎么样修自己,怎么样学习了凡先生改造自己命运,这才是大事,这才重要。

要想改造命运,不能不读圣贤书,不能不认真求学。所以这才是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寻师访友,亲近善知识。我那个时候年轻,真的,光阴没有空过,二十岁的时候,二、三十岁,娱乐场所里头找不到我,我不会到那里去,我要求学。什么地方会找到我?图书馆会找到我,常去的地方;书店会找到我,我就这么两个地方去。所以台北市很多书店的老板跟我都熟,常去,去的次数太多了,不买书也到那边去看、去翻翻。图书馆更不必说,书可以借出来,也可以坐在里面看,星期假日一天的时间在那边读书、写笔记。

困难不是没有,有!得找人请教。请教没人介绍,我会写信,当时这些学校里著名的一些教授,我都给他们写信。我自己心里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个年轻人失学,很喜欢学,想来求教,我如果是教授,我一定接见他,我一定会帮助他。我这么想。果然没错,我写信求见的这些教授们,没有一个拒绝我、没有回信的,没有,都有回信,都有约时间见面。我看的东西、读的东西有疑问向他们请教,这认识人多了,当时我认识十几位教授,名教授。那我到底学什么?最后选定的是哲学。哲学就找方先生,这是在台湾最负盛名的一位哲学家,我找他。没有缴学费,我缴不起学费的,他肯教,每个星期天给我上两个钟点课。以后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样对我,我对章嘉大师没有供养过,一块钱都没有供养过,没钱!每个月的收入仅仅够自己最低的生活费用。

好学,那就是想到将来不是眼前,眼前年轻苦一点无所谓,也没有在意,也没有觉得很苦。可是想到到晚年怎么办?到失业的时候怎么办?这问题严重。选择职业,章嘉大师替我选的,教我选择弘法利生这个事业,我非常感激他。这个事业好,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生一大乐事,无过於此,我欢喜接受。既然选定了,世间事业、出世间事业都一样,你要敬业你才会有成就,你选择这个事业,对这个事业不尊敬,你不会有成就。什么叫尊敬?认真努力去学习、去奉行,这才能改造自己命运。「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后头还有一句「度一切众生」,这都是佛家语。把自己以往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掉,全心全力来学习佛法,学习圣人的典籍,这里头有儒家、有道家的。

在近代,我还学习西方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活到老学到老,志无穷,学不厌,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帮助别人才真正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德智的起用。这个方向、这个目标永恒不变,这条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平坦,愈走身心愈自在。从黑暗走向光明,我自己的经验,三十年;换句话说,前面三十年像走黑路,天没有亮半夜走路,三十年天亮了,一片光明。世间人走的路呢?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很光明,三十年之后穷途末路,他是从光明走向黑暗。我是从黑暗走向光明,前途永远是光明的,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希望有志的年轻同学不能怕苦、不能怕难,一般修学不能成就,中途退转,都是怕难、怕苦。什么是业障?这就叫业障。怕难是业障,怕苦是业障,不肯亲近善知识、不肯亲近善友是业障,这些业障要自己克服。这是个很长的道路,走的时候很长,走过来之后,光阴瞬间,六、七十年回想起来就像昨天一样,你自自然然会有无限的感慨。只有奋发、努力、精进,对於世间万事万法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确实如佛所说,梦幻泡影,皆是虚妄。不但一切诸法不放在心上,连这个身命都不放在心上,这样你的心才稍稍得清净,展开大乘佛法,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佛在这里讲的是什么,教我们的是什么,能稍稍契入。

你看这个经文上「毕竟离著」,我们现在是离著,毕竟两个字还做不到;毕竟离著,等觉菩萨他把生相无明放下,就见到圆满的法性。如果不放下,古大德的比喻很好,十四的月亮。你懂得十四的月亮什么意思?十五月才圆,十四还差一点,虽然很明亮,还没有圆满,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就圆满。所以,放下重要!放不下是严重业障,你不能不知道。你放不下永远不会有成就,你成就多大就看你放下多少。你看看大乘法里面,从初信位算起到妙觉五十二个位次,不断的放下,五十二个位次。

放下见惑,你就转凡成圣,你不是凡夫。见惑是什么?头一个是身,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难,真难!我们很冷静的想想,这一生当中做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够把目标定在五品位,圆教五品位。解悟,对经论的理解没有错误,正确的理解,跟法身菩萨相同,但是功夫差得远,还是凡夫。幸好我们遇到净宗法门,这种条件如果不是念佛求生净土,还是搞轮回。搞轮回有没有出头的日子?太难太难!为什么?你不可能来生得人身再修。来生得人身再修的人,有,不是没有,太少太少!因为你今生修的善行,来生一定得福报,一定生富贵人家,一享福就迷了。迷了造业往下堕,不再往上升,这桩事情愈想愈可怕!那怎么办?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善行,点点滴滴统统回向西方净土,希望往生凡圣同居土,增高品位,这就正确。所以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对於这个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有丝毫的贪恋就堕落,你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没有把握了。

我要决定得生,万缘放下,眼前这些受用,无论是物质,无论是精神,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没有也不放在心上,得自在!有了怎么样?赶快布施,舍掉。没有呢?不求,一丝毫求的念头都没有,这才能解脱,才真正能往生。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我不是跟经上所说的意思,经上所讲的大事因缘是明心见性,是圆初住,我今天讲大事因缘是圆五品,这就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了义。圆初住我学不到,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圆五品有把握,这个行。尤其是这五十年所做的,现在做得很顺利,从前很勉强的做,现在很顺利,熟了。随喜、读诵、演说、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我们这四摄六度,自行化他,做得很顺利、很有信心,法喜充满。

知见,我们展开经卷能看出经卷的意思,虽然不能像法身菩萨那样,这个意思像泉水往上喷,我们现在也像泉水,泉水冒泡,往上冒泡。他们那个是智慧大开,泉水往上喷,我们只是小小的开始冒泡。我用这些比喻,诸位细心去观察你能体会得到。决不是像一般世间迷惑颠倒,它是死水,那不是活水,死水。那我们自己从前,没有学佛之前也是一滩死水,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这是幸亏过去生中有这么一点善根,有这么一点福德。福德就是遇到贵人,遇到这个机会,真正福德。这个福德不是财富,不是功名,不是权位,这些东西统统都没分。遇到修道的机缘,亲近圣贤的机会,这是无比希有殊胜,正是古德常讲的希有难逢,佛法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在现前我还参加世界和平的工作,明天我要离开此地到印尼去,也是在那边开会,结束之后我要转到日本,九月五号回来。我们想应该在九月七号,我们可以恢复继续讲《华严经》,今天正好这一品可以讲圆满。我希望这个世界和平工作由年轻人来接棒,我不要再去参加了,全心全力来讲经。我也有愿带几个学生,为佛法真正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弘法讲经条件没有别的,真正放得下,真正看得破,真正能够勇猛精进,改过自新,他就能成就。怕苦、怕难永远不能成就,不畏苦、不怕难没有不成功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