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五讲)  2003/1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5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从第二段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或名广地。或名能趣。或名远慧。或名留难。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摄取。或名著处。或名宅主。或名连缚。】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里头也举了十个名号,这十个名号是『鲜少世界』『苦集圣谛』的名号,通常我们简称集谛,苦集灭道四谛,集谛。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先说苦,大家容易感受到,容易体会。知道苦了,苦必有因,因是什么?我们想离苦,离苦一定要灭因,苦果就不会现前,所以,这十句是苦因的名号。

第一个名号叫『广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集名广地,生大苦树故」。注解很简单,确实为我们提醒,业因如同大地那么样的广,我们把「广」换做「多」来说就更容易懂了,造作的恶因像大地那么多,就是这个意思。清凉大师用树在比喻,「大苦树故」,这个树是表法的。树是什么?树立,用现代的话,建树。我们在这个世间建树些什么?各行各业无不是制造苦因,这个话怎么说?只要是为自私自利就是苦因,人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的根,就是自私自利。

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利己!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没有利,对我家庭有没有利,现代一般是对我公司行号有没有利,大概现在一般人的思惟范围就是这么大。他一生勤苦努力,目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决定损害别人,所谓是损人利己。现代的社会由於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国家族群的界限逐渐逐渐模糊了,从前还有爱国,现在只知道自利,国也没有了。你看看现在世界上许许多多跨国公司,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事业做得很大,树很大!许多国家地区都有他的分公司,所以国家界限逐渐模糊了、淡薄了。公司大,里面所用的职员,不同族群的人统统聘雇,各人为著各人的利益。福报大的,执著大的利益;福报小的,执著小的利益,无不是自私自利。只要是自私自利,你就脱离不了轮回,就好像你离不开这个地,这个地是苦地!

几个人起心动念不为自己?这个世间不是没有,很少很少。起心动念不为自己,这个人觉悟了,他的方向、目标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一般人的目标是怎样获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受用,为这个。觉悟人的目标不一样,他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实质上,他提升他的灵性。只要不为自己,就是提升灵性,这个方向、目标就对了,就正确了。所以这个名称的含义我们要懂,我们看到了要有高度的警觉,想想我们自己现在是不是造这个业?如果是的,要知道改!怎么个改法?不能不接受圣贤的教诲。

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里头都有,教化众生的方式或有不同,但是教导众生的理念、方向、目标几乎是一致的。总的来说,无不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然后才能离苦得乐。这是所有圣贤、所有宗教教化众生,可以说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他们教学的方式不一样,方式自然不一样,佛法里讲得很多。一切众生各个根性不相同,乐欲不相同,所以佛教众生就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个方法。何况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在过去交通闭塞,没有资讯往来,一生活动空间范围非常狭小,中国人有所谓老死不相往来,很多很多。这样一定造成许许多多的隔阂,这个隔阂就变成小部落、小国家。所以圣人教化就要因时因地,还要应他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示现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於是这个世间就出现许许多多宗教,许许多多圣哲,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这些宗教的创始人,追随创始人那些使者、门徒,第一代的,第二代的,现在我们明了,那都是神圣的化身。像佛门里面所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应一切众生的需要。所以现在我们讲,原本是一个真神的化身,在那样的时代必须是这个做法。现在由於科学技术发达,交通便捷,现在高速的飞机我听说已经研制成功,从美国飞到中国,横渡太平洋听说只要四个小时;现代的飞机要十个小时,将来的飞机四个小时。那环绕地球一周,一天的时间足够了,大概还不需要二十四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应该就够了,地球真的变成了地球村。

人与人的关系起了空前的革命,过去彼此不相往来,现在是不能不往来。这一往来就有了麻烦,麻烦在哪里?几千年都没有往来,这一开放带来了冲击。接触到什么?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许许多多不同现在一下碰到了,怎么适应?不能适应,如果彼此排斥,冲突就发生;冲突提升就变成战争,这叫人祸。要化解许许多多的对立、矛盾、误会、冲突,要有新的教育。

现在这个世间正是遭遇到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困难最重要的,宗教的领导人、宗教的传教士要密切往来,要互相沟通。这里头最重要的要互相学习,建立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我们宗教徒们承认、肯定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只有一个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在各个宗教创始人,他变化的身不一样,身的形状不一样,名字不一样,立教的名称不一样,教学的方式不一样,但内容一样的。无不是教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无不是教人以真诚的爱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许多宗教经典籍里面都看到,这个相同。所以,美国凯西(这是睡眠的预言家,在美国很有名),他有句话说,「基督的精神、基督的意识就是爱」,这句话讲得好。简单明了的解释圣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佛家讲「慈悲为本」,确实是同一方向、同一个目标;《古兰经》里面讲「真主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仁爱、慈悲,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样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对立消除了,彼此大家共同合作,教化信徒,学习、落实爱心。我们接受神圣的教诲,接受神圣的爱,从我们身上表现出来,我们爱一切人,爱一切动物,爱一切植物,爱山河大地,爱这个宇宙。没有私心,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是神圣的爱。这样子不但我们这个地球天灾人祸可以消弭,整个大宇宙也和谐了,处处可以看到祥瑞,再也看不到灾难,再也看不到痛苦。这是要真正觉悟,如果不觉悟,每个人还执著门户之见,互不相容,互相排斥,那就是这里讲的「广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损人利己。

我们在讲席里多次跟诸位报告,损人利己是个绝对错误的观念,为什么?损人决定不利己!人家受了损失,你占了便宜,他不甘心、不情愿,有怨恨在心。这个怨恨不能化解,他就报复,这一生没有机缘报复还有来生,来生没有机会还有后生,佛法当中说,「因缘相会时,果报还自受」。报复,对方是不是甘心情愿接受,这笔帐就了了?麻烦是他不会甘心情愿接受,那就麻烦了,这种报复就是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愈报愈严重,愈报愈苦,什么时候你才觉悟,你才回头?真的难!

所以,诸佛菩萨,乃至於世间所有一切圣人,都是劝人不要跟人结冤仇,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觉悟了、明白了,跟人相处吃了亏、上当了,人家欺侮我、骗我、害我,我也认了,为什么?常常听佛教诲!可能是我过去世对不起他,这一世遇到了,他用这个方法来对我。我现在明白了,一笔勾销,你用这个方法,我这个帐还清了。我不再怨恨你,我绝对没有报复的念头,好!帐结清了,来生来世见面好朋友,不是冤家对头。所以只有明白人,只有觉悟的人,才能跟一切众生化解,愿意吃亏,愿意上当;纵然无缘无故受陷害,也甘心情愿承受。也许有人说那你不是吃亏太大了吗?我可以告诉他,我没有吃亏,我便宜占大了!什么便宜占大?业障消了,智慧增长,福德增长,境界提升,这个便宜占大了,哪里吃亏!

这正是中国古德所说的一句话,「吃亏是福」,这个话深了,许多人听到这句话不懂这里头意思,怎么吃亏是福?你想想吃亏是不是福?业障消了,刚才讲智慧、福德增长,境界提升,这不是福是什么!你要真正落实吃亏是福,你一定要真正做到「难得糊涂」!人不要太精明,精明,精打细算,处处算计别人,造罪业,时时处处与一切众生树敌,这个麻烦大了。到处都是冤家,到处都是对头,到处都有人想报复你,你这个日子怎么过!所以,冤家是过去生中无知结的怨,这一生当中接受圣贤教诲,豁然开悟。从今而后修普贤行,礼敬诸佛,如同法身菩萨一样,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跟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正如佛在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怎么能不尊敬!就是他责备我,父母责备能不接受吗?老师责备,能反抗吗?欢喜承受,那是福。

再想想自己,在六道里头生死流转,无量劫来迷惑颠倒,造作的罪业无量无边。这一生当中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挫折,大的挫折,小的不如意,全是在受报。佛经上讲的没错,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人生酬业!佛是一句话道破,到这个世间来做人干什么的?酬偿业报的。每个人造的业,善恶混杂,没有纯善的,也没有纯恶的,善恶混杂。善业,在这一生当中,你有一点乐受;恶业,你有苦受。所以大家都知道,人生一世苦多乐少,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多,善业少,果报就是如是。也有很少很少数的人,一生当中乐多苦少,我们就晓得,他的业因必然是过去生中,造的善业多,恶业少。这里头实际上来讲很复杂。

业因,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习气,要没有缘它不起现行。所以因要变成果,当中不能少缘,遇到缘才起现行,没有缘它不能起现行,依然含藏在阿赖耶识里。所以,佛跟我们讲缘生,不讲因生,这就是说明佛法教学是非常重视缘,这有道理。因,一切众生十法界的因统统具足,哪个众生不具足佛法界的因、菩萨法界的因,统统具足!为什么你不能成佛、不能作菩萨?你没有这个缘,缺少这个缘。所以,诸佛菩萨给一切众生做善缘。但是众生也要有善缘,跟佛菩萨相应才行,佛菩萨肯教,我们要肯学,这个缘就接上了。佛菩萨肯教,我们不想学,谁没有缘?缘在我们这里,我们缺了。佛菩萨永远不舍众生,而是什么?众生舍佛菩萨,这是真的。众生不想跟佛菩萨学,佛菩萨也无可奈何。

由此可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学业、道业有没有成就,关键就在好学。果然好学,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不好学,懈怠、懒惰,这样的人就是遇到佛菩萨亲自来教导你,你也不能成就,什么原因?不好学。现在有人在问,怎样培养我好学的这个心、这个愿?这个话就很难讲!近代印光法师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你想想他的目的是不是启发你好学的心愿!这个方法妙,让你知道世出世法不出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要了解这桩事情,我不愿意在恶道里面受苦,我愿意到天堂里面去享乐,这就是一个动机。你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行,是有方法。你好好的学,学断烦恼习气,学诸佛菩萨远离恶业,远离恶念,从根本上下手,心地里头没有恶念。好学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根就有了,就生起来了。

人,中国《易经》里头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今天看到许多所谓俱乐部,俱乐部就是有同样爱好的人他们组织起来。学佛、修道也是个俱乐部,喜欢学佛的人经常跟学佛的人在一起,喜欢修道的人经常跟修道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一群一群的。我们如果真正好学,你肯定会跟佛菩萨在一起,志同道合!你的道业、学业当然就有进步。所以好学,实在讲也是从愿望里面生起的!这个愿望有缘,就是遇到志同道合。他学得比你久,学得比你深入,年岁比我大,修学的时间比我长,我就拜他做老师;他修学的时间跟我差不多,我就依他做同学。所以,有好的老师,有好的同学,有好的学习环境,增长你好学的意志,你不会退转,这都是缘,善缘。如果你好学,非常好学,你一生遇不到好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学习环境。你没有办法,不能不屈服在环境里头,你要谋生活,你要养自己,时间久了好学的意愿降低了,甚至於没有了,趋向於同流合污,这种人不少!这是什么原因?一生遇不到缘。

能不能遇到缘,一般讲这是命运,没错,这个话说的是有道理,可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如是说,佛是圣贤,那我们可以能够推想到,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圣贤必然跟佛一样,不舍一人;换句话说,缘还是在自己。自己坚定信心,坚定愿心,无论遭遇什么样挫折也不改念头,也不屈服,最后那个缘一定成熟。为什么?你有感!你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你信天主,天主就有应;你信耶稣,耶稣就有应;你信阿拉,阿拉就有应。那是跟佛菩萨一样,圣人,圣人念念不是为自己,念念帮助有缘的众生。什么人有缘?跟你同心、同愿,又有坚定的信愿,这个人就有缘。

没有缘在一起的人也多得很,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圣人又不舍弃他。在中国我们举个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大家都知道。在当时,跟他学的人有多少?不止一万人。他在曹溪教学,成就的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是有缘的。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六祖跟他们结缘,虽然他们缘不成熟,不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个个都给他种善根。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他善根增长。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他遇到缘的时候,就有证道的可能,这就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如果真正有信、有愿、好学,不怕一切苦难,这样的心求佛菩萨,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这些事古今中外都有。心愿要有行动,这点诸位千万不要疏忽。我有心有愿求佛菩萨,佛菩萨没有感应,不灵!这个事情从前章嘉大师跟我讲过,很多,为什么?你有心有愿,天天在那里求佛菩萨,你求一辈子,佛菩萨也没有感应,什么原因?你没有行动,你光是空口说白话。什么是行动?断恶修善这是行动,我学到一句我就落实一句,我学到两句就落实两句。这个人真干!佛菩萨就来了。不是只说不干,那个没有感应。所以,真正与佛菩萨起感应道交,是要你真干。我今天学一句我就做到一句,我学两句我就做到两句,非常认真努力做,佛菩萨来了,来帮助你,来成就你。

凡是没有感应的,你们自己很冷静的思惟、反省,你把没有感应的原因找出来。找出来什么?不是真心,真心就会干,没有真正落实。你是有这个念头,你真心没有发出来,你是假心,虚情假意,所以佛菩萨跟你还是有障碍,不通。你这个感他不能应,你感的力量非常非常薄弱;真干,那个感的力量就强了,没有不应的,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第二句:

【或名能趣。】

这个名词也给我们高度的警觉。『趣』是趣向,意思是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业能牵引我们去哪一道。苦谛里面,果是讲的六道,六道统统苦,但有轻重不相同。轻,你也别喜欢;重,你也别烦恼。为什么?轮回还是在於缘,善的业习种子遇不到缘,不能生三善道;恶的种子,要是遇不到缘也不会堕三恶道。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恶多善少,於是在这个世间总是恶的缘多,善的缘少。恶的缘多,恶的种子很容易起现行,那是『能趣』三恶道。善的种子不多,善缘也少,如果遇到善缘,就趣三善道。

所以「能趣」,实在讲,偏重在缘上说的。於是我们要想善缘多,往年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我们「要知道结法缘」!这个话说得好,结法缘,老师不说结善缘,善缘是三善道的果报,没有出轮回。法缘好,佛门的术语常常赞叹人「法缘殊胜」,你要结法缘。法缘怎么个结法?布施,布施有三种,有三施。三种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三种。另外,施也有三,「意施」,有施的念头、欢喜心;「口施」,用口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口施;「身施」,身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身施。念头(就是意施)里头有财、法、无畏,口施里头也有财、法、无畏,身施里头也有财、法、无畏,这个趣果就不在六道!到哪里去?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那就肯定到极乐世界了。

所以,求生西方世界的同学们,你要记住,我刚才讲的这几句话重要!这是保证你在这一生往生。经典上的一句话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最重要的是「受持」。现在一般学佛的人疏忽了、大意了,受持两个字没有,所以功夫不得力!那么你读诵,读诵不解义,解义不能行,你做不到。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形相,你演的是什么?你跟一切人接触,你说的是什么?你所演的(就是你天天表现在身上的),烦恼习气;你说的,是是非人我。你们想想,冷静认真反省,我这一天是不是干这个!把佛菩萨在经论里头教诲忘得干干净净,早晨念一遍经,念给佛菩萨听的;晚上晚课也是做给佛菩萨看的,与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毫不相干!这不叫学佛,这叫什么?这叫造业,能趣三途。你想想我这个话说的有没有错?

真正学佛,我在前面说过,学到一句我就做到一句,才有感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做到了。大家修净土,《无量寿经》一开端,最重要的指导修行的纲领,就是「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有没有做到?一天到晚还是看到别人过失,还是说他过失,批评他,不知道批评自己。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你看他说的,他说,我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他能成为一代祖师,凭什么?天天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是什么?左是下降。这都是表演给我们看。

尤其《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善知识里头,确确实实示现的有不善的,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欲。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去参访,你看看人家是什么态度?有礼敬,没有赞叹,他不说人家的过,只是什么?只是不赞叹。我们有没有学会?看到别人过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於人家的过失一字不提,这叫修行人。一天到晚看到别人过失,就批评、就指责,这是世间人。这是世间愚痴之人,不是君子,君子就不是这样的。儒家君子就是修行人,圣人是修行圆满到家了,君子是修行功夫得力!我们自己不能不反省。

为什么说,你有意无意批评别人是不善?你要晓得你批评别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感恩你?如果不是感恩那就结怨,结怨之后就惹起报复,就结了冤仇。所以古人讲「斧在口中」,这是佛经上说的,斧是斧头,在哪里?在口中。中国谚语里面说「口为祸福之门」,你说错了话,随便批评人,纵然这个人有恶,造恶多端,你批评他,他记恨在心,找到机会肯定报复你,祸就来了!就是连老师教学生,这是我们亲身经验的,我们同班二十多个学生,李老师教导我们,他对学生犯了过失,有的人有骂、喝斥,还有打,那是什么?骂他、打他,感谢老师的教导。有的学生就不然,老师要是骂他,他不服!他不以为然。这样的学生,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不说他的过失,为什么?不结冤仇。这是老师有一次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告诉我,他说:你看到吗?我对待学生态度不一样,为什么?就这个道理。

这是教导我,处事待人接物不能随便说话,时时处处要小心谨慎,怕说错话!说错话,无意当中给人结冤仇,所谓是说者无心,信口开河,听者有意。他记在心上永远不会原谅你,到将来他有缘的时候他报复你,那时候你后悔晚了。你不知道他报复你的时候,那个仇什么时候结的,你不知道,你早都忘掉了,他是怀恨在心。所以这种人愚痴!佛菩萨有智慧,不愚痴,不干这个事情。佛菩萨眼睛看到众生造五逆十恶罪,必定堕地狱,受无量苦楚,佛菩萨也不说一句话。什么原因?不能说,说了他不能接受,怀恨在心。等到他什么时候受尽苦头,回心转意,能接受了,佛菩萨就来了,佛氏门中还是不舍一人。这些地方我们看懂了没有?我们学到了没有?决定不能说我看不惯,好,你看不惯你就要受,到后来人家报复的时候,你就受不了了。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现实环境里头,只要你自己细心去观察,你也会看到。报复手段之狠,叫你倾家荡产,死无葬身之地,你不知道这个祸的根源在哪里?这不叫愚痴吗?千万不要小看人家,现在他没有地位,没有身分,苦不堪言,你能够知道他将来不发达吗?自古以来,多少大富大贵之人,青少年的时候苦不堪言,穷途潦倒。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有谁知道他最后会封王?没有人晓得。这就是种种示现,叫我们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你今天侮辱他、欺侮他、瞧不起他、讽刺他,说不定他将来成佛在你前面,你惭不惭愧!你比不上人家。他修行真有道心,你得罪他不要紧,他不报复你,够你惭愧的。他如果是凡夫,你的麻烦大了,你跟他结了冤仇了。

学佛的人、学道人、或者是学儒的人,这些道理都不能不懂!要提高警觉,起心动念能趣哪一道;换句话说,我起心动念,这句话、这个作为会招什么样的果报?「地狱变相图」要细细看。城隍还特别要求,要把每一种果报的业因写出来,他不说我们也这样做。所以,这幅画完成之后,江老师会首先做一个完整的复制,复制一张完整的,提供给我们学院做一门功课来学习,这门课的课题是「因果图说」。我们同学细细看,去收集这些资料,做简单扼要的说明,每段都要给它做说明。先用中文写出来,然后再翻成外国文字,愈多愈好。因为它不是复印,它是复制,这个复制送到哪个国家地区,最好就用当地的文字把它翻出来。使大家将来看了这个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动什么念头,说什么话,干什么事,你要负责任;不能随便,不能含糊,确确实实有因果,业因能趣果报。

如果这个道理懂了,事实真相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会小心谨慎。可是你要知道,小心谨慎,难免还造罪业,无意,有意你是不会做,无意。无意是什么?习气现行,这怎么办?能够控制住习气也不现行,那就是一定要认真的去修行,要认真去修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十善业道经》就好,你要是依这个经去学习,真正做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样你就把习气也伏住了。习气虽然有,不会起现行,为什么?常念,你的心善;思惟,你的思想善;观察,你的言行善,你要真干!这样的人念佛求生净土,能趣极乐世界,这是上上善,无与伦比的大善,往生净土了。

往生净土不要去想品位,那个无所谓,蕅益大师说得好,下下品往生也心满意足了。我们仔细想想,他是不是下下品往生?肯定不是。为什么?他心地太善良,对於四土三辈九品已经不计较了,这个人品位一定高;斤斤计较,未必能够称心如意。这种功夫现在就要锻炼,锻炼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计较,炼这个功夫。这个功夫要炼成了,你在道业上功夫就得力,念佛功夫至少成片。不计较就是什么?放下!计较是放不下,我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如意,没放下。你放下之后,样样都如意,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放下了。

往年我在新加坡,有同学告诉我,早年间弘一大师在南洋参访。南洋有个他老人家的同参道友,关系非常密切的,广洽法师,他到新加坡就住广洽法师的道场。大家就都知道,弘一大师非常随和,平易近人,对待每个人都是那么样的慈祥亲切,照顾他很容易,给他什么他都欢喜吃。弘一法师,我们知道他身体不很好,小时候得过肺病。有些人非常关心,对他的饮食起居,不但要照顾他健康,也还照顾他的口味。人家给他做的菜,这个菜太咸了,太淡了。别的人说闲话,他说不必不必,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一丝毫挑剔没有。这是法师之德,这就是他的修行。

我们知道弘一大师在没有出家之前,对於这些生活很讲究的,很挑剔的!出家学佛之后统统放下,完全换了一个人,出家之前跟出家之后是两个人。我们现在想想自己,出家之前跟出家之后还是一个人,没变!弘一大师变了,早年间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没有了,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所以,他是能趣菩提,他是念佛往生的,能趣极乐。他老人家一生受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他的早晚课,不是念《弥陀经》,不是念《无量寿经》,念《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在那个时代,《普贤行愿品》是净土四经。把《行愿品》放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流通,是魏默深居士做的。这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魏默深)居士,他也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曾经听说,杨仁山居士成立「金陵刻经处」,好像最初刻的经有「净土四经」,我还见过这个本子,木刻版本。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楞严经》里面的一分)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确实五经净土就圆满了,往后不要再用六经,没有了,到这儿就圆满了。这个我在早年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我说得很详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我们净土宗的《心经》,文字不多,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是两百六十个字,不可思议。

《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宗三经」之后就说明,净宗无异於《华严》《华严》导归极乐。这桩事情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讲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魏源居士把《行愿品》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里面,有道理,不是没有原因的。净宗跟《华严》确实没有两样!印光法师这个做法就告诉我们,净宗不但跟《华严》是合而为一,跟《楞严》也不二。我讲《楞严经》的时候,说得很清楚,我看清楚、看明白了,说实在讲也是有因缘。

这个因缘是当年在台湾,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受戒的第二年,我是出家两年受戒,第二年是出家三年了,第三年。在临济寺遇到一位日本的教授,是台湾大学一个学生带他来看我,那时候他是台大客座教授。问我学的是什么?那时候我正是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经》,我就告诉他,我在学《楞严》。他就非常讶异,因为他知道我修净土,他就说了一句话,《楞严》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语气、态度很傲慢,轻视!好像《楞严经》大家都知道跟密宗有关系,跟禅宗有关系。它里头有「五会楞严神咒」,与密宗有关系;讲「首楞严大定」,与禅有关系,这与净土宗有什么关系?

这一句问得好,他要不问,我们就不会细心所谓起观照的作用。这一问,我马上就想到,二十五圆通里头,「观世音圆通章」「大势至圆通章」是二十五圆通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段落,我就用这个回答他。我说:「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我这回来一反问,他就警觉到,脸上表情变了,感觉得很不好意思。《楞严经》的精华就是这两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正好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你从这里看,《楞严》跟净土关系就看出来了,真的无异於《华严》

观世音菩萨教你「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大势至菩萨教你「念佛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才稳稳当当性成无上道。这是那位日本的客座教授(这是法师,也是学佛的法师)他那天来看我没有白来,我会见他也没有白浪费时间。所以这一问,我们马上想到,经上确实有,就给他解答了。我们自己从这里明白了,悟过来了,他的疑问也得到答案。所以经教要熟,学到的东西要落实。《楞严经》不讲全经,就讲这两段就好。

观音菩萨有三经,「观音三经」不是独立的,都是附在大经里面。第一部在《华严》,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第七回向章」。第七回向是善财参访观世音菩萨,这在《华严经》上的一章。第二部就在《楞严经》,(《楞严》,古人把它编排在「方等部」),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三部在《法华经》里面,《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三经」。夏莲居老居士把这三部分抽出来印成一本,《观音三经合刊》。我没有看到夏老这个本子之前,我也就做了,我也是把这三种印在一起,有注解的,因为我常常讲经,介绍观音菩萨。

我印过两次,两次不同的注解。但是《华严经》的观世音菩萨这一章经,只有清凉大师的注解,所以两次的印行流通,《华严经》的注解是相同的,是清凉大师的。《楞严经》这部分就不同的,我一次是采取圆瑛法师的《讲义》《楞严经讲义.耳根圆通章》,第二次印的是交光大师的《正脉》,这个不一样。《普门品》的注解我是采取谛闲老法师的,这是近代的注解;另外一个,采取个古注,《法华经大成》,我采取《法华经大成》普门品里头的注解。我印过两次,一种是古注,一种是今注,现代人的注解,便利於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学习观世音菩萨,得学习观世音菩萨经典,能信、能解,依教奉行,落实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能趣极乐世界。

念经不行,念而不能解,或者解而不能行,那还是能趣六道,顶多六道里面的善道。善道,你还得能行善才行,如果单单是口善还是不行;就是说,你能念经,能念不能行,你的口善,你的心不善,你的行不善。我记得有个公案,但是很模糊,不清楚了,好像是传记里头有。是个法师(是尼师还是法师,我也记不清楚),受持《法华经》的,一生念《法华经》,念得很勤,念得很熟,是个出家人。死了之后,第二世还是得人身,不错,是个妓女,这就已经退转了。因为前世一生受持《法华经》,她口里有莲华香,得这么个果报,口里头有莲华香气。这就是什么?口善,心行不善。总还算不错,没有堕三恶道,来生还得人身,但是来生已经退转了,女身,妓女。

这个很值得我们警惕,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常常要想到,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将来感什么果?「能趣」就是感什么果报?想到这个地方,你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约束自己,因果可畏。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