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讲)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七段「甚坚牢世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坚牢。如来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圆满,或名不动,或名妙眼,或名顶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众仙,或名胜须弥。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四天下的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坚牢』,坚牢也是坚固的意思。我们这个世界,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大地地神他的名号就叫坚牢,坚牢地神。由此可知,这个名称是从形相上来说的。这个世界也是很坚固的一个世界,众生在这里面生活,生活的状况可以从佛菩萨应化名号当中略知一二,这是我们初学的。功夫深的人,他们在名号里面,就能有很透彻的明了;我们的学问功夫还不到,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大概。

『如来於彼,或名安住』。在前一段东南方,我们看到佛名号里头有「性安住」,这个地方只讲安住,加一个「性」那是讲的法性,意思讲得很深;如果单讲安住,这个范围比较宽了,我们要知道怎样学习。今天下午,从中国有一个居士(这我也没见过面)打个电话来给我,他说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今年四十岁了,苦不堪言,问我怎么办?平时也是学佛,功夫不得力,心非常散乱,念经都念不下去,想了很多的方法都没办法,来问我。我告诉他,我说:你一切放下,经也不要念了,就一句六字洪名念到底就好。他说:要不要拜佛?我说:统统不要了。他说:行吗?我说:行,不要怀疑,老老实实念下去,要听话、要相信。因为这六个字简单,容易摄心,首先把你心安住下来,他心不定很痛苦。

《礼记・曲礼》跟我们讲「安安而能迁」,两个安,第一个是身安,第二个是心安。一个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这两个「安」非常重要。我们现前这个程度,自己一定要承认自己业障深重,是凡夫不是圣人,心里一定要明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一生当中用功不得力,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了很多,来生再搞六道轮回,恐怕比不上这一生了。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悲观?晚上自己冷静想一想,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好好的反省检点,造的是什么业?跟经教好好的核对核对,我们来生会到哪一道?佛门里面修这么一点善行,那是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福德边事,修的是福。佛门当中修了一点福,这一点福到哪里去享?难讲!你来生有没有条件再得人身?得人身,这经典上佛常常讲,中品十善才能得人身。我们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中品大概五、六十分可以!没错,你五戒十善能不能达到五、六十分来生得人身?生天要上品十善,那大概得要八、九十分,修罗下品十善。佛不欺骗我们,经论里面讲的都是实话。

业报有引业、有满业。引业是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投生,到哪一道去投生,那个是引业。现在这个世界人口大概有七十亿,这么多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投生得人身,引业,有共同的引业。但是,满业不一样。你在这一生当中,富贵贫贱是属於满业。满业是什么?过去生中修的善业跟不善业,是属於这样的果报。引业也就是儒家讲的五伦五常,一个人一生真正明了通达,遵守不违背,来生得人身。如果再修养道德,断恶修善,这个人生天的成分很多,四王天、忉利天,这都算是好去处。所以心要安住在道德仁义。

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前面两句话儒家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儒家讲的。这两句你要做到了,你不会失人身,做得好,成绩做得好,你会生四王天、忉利天。人做好了,后面两句是学佛,「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后面两句是学佛。印祖为我们所展示的:儒佛等学。他为什么这样说法?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传到来中国之后,以什么为基础?以儒跟道为基础,所以佛跟儒道关系很密切。这大乘法,它不以小乘为基础,应当是以小乘为基础,但是儒跟道代替了小乘,儒道这个基础比小乘还要丰富、还要殊胜。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这样跟我介绍的。所以小乘传到中国来时间很短,隋唐时代真叫昙花一现,唐朝中叶以后,学小乘的几乎就没有了。凡是学佛的人都是读过儒书、都是学老庄,这样进入大乘很容易,所以印祖这两句话用意就很深了。

但是中国儒跟道,南宋以后逐渐衰了,慢慢在变质,佛法也不例外。你看看蕅益大师讲的,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他是明末清初的人。没有比丘,换句话说,传戒的人没有了。佛说边地,边地是佛法很衰的地区,传戒准许五比丘就可以传戒,规定的是十个比丘。这佛法很衰,十个比丘找不到,能找到五个,佛也承认,五个比丘传戒;五个比丘都没有了。说这个话,五百年前,清朝初年。这五百年之后,还有比丘吗?我们要晓得五百年之后,现在的比丘叫名字比丘,有这个形相,没有实质。不但比丘没有了,沙弥也没有了。你仔细去观察出家人,哪一个出家人做到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模范,他老人家三坛大戒受了之后,回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退比丘戒,不敢称比丘,一生他称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这个他做到了,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做到了,菩萨戒他做到了。这是什么?老实人,真正学佛,留给我们后世做一个好榜样。

佛在《大集经》里面跟我们讲,这三个法运,世尊法运三个阶段,三个特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正法时期修行人安住在戒律之中,他就能证果,靠各人根性不相同,从初果到四果。即使是初果,也很不容易,为什么?初果已经证得位不退,他不会退到凡夫,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如果遇到有佛出世,他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他成辟支佛,独觉。换句话说,时间虽然长一点,他已经得到保障。像法时期,佛说禅定成就,只要你把心安住在禅定当中,你会有成就。末法时期,这个时间长有一万年,净土成就,只要你把心安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上,你肯定成就,这个成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成就实在讲超过得禅定,超过明心见性,超过阿罗汉果。为什么?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法门,到极乐世界你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不是你自己的功夫,佛力加持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享受、德用跟七地菩萨差不多,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真的是难信。但是我们相信佛决定没有妄语,这是个特别法门,无比殊胜。

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能不能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之中?你真的有智慧,真的有福德,应当如是学,持名念佛是我的正行。我们是学院,研教、讲经、说法是我们的助行;正行,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断,正助双修。在生活当中,工作应酬,我们把心安住在五门功课里头,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很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对跟这五门功课相应。念佛求生净土,真的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念佛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你的心还是安住在五欲六尘,还是安住在习气烦恼,这不行!这样念佛,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一辈子只有念佛的样子,没有念佛的实质,不能往生。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名号,我们感慨很多,也给我们高度的警觉。安住最重要的是心,初学的人修学环境很重要,这就是许许多多人问我,为什么建这个道场选择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对初学有好处。

再看第二个名号,『或名智王』。佛称「智王」,名副其实,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菩萨正等正觉圆满是等觉菩萨,如来果地上加无上,无上才是「智王」。这个名号是什么意思?还不是提醒我们,我们学佛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求证无上正等正觉。决定不是学佛,我希望得到功名富贵,我将来做人王、天王,不是这个意思,那你就全错了。从这个名号里面在提醒我们,佛法是求智慧,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求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什么样的身形,什么样的身分,过什么样的生活,统统不相干。大概十法界里面除了地狱法界之外(没法子),其他法界里头都有菩萨在应化,都有修行证果的人。但是以佛身出现的肯定是在人道,在其他各道里面都是以菩萨身、声闻身,形相不一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形相,形相身分不定,这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形相,你仔细观察无不是求智慧。智慧开了,就能把烦恼融化了,转变了,烦恼转变成菩提,转变成智慧,那个智慧是后得智,权智。在起作用的时候,帮助一切众生,起作用就叫做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权智的起用,这一点要明了,千万不能够把方向偏了。

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无量法门,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最后都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任何法门要尊重,不能把它看轻。你要轻视别的法门,自赞毁他,你自己就不能成就。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无上正等正觉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权智就是德能,靠什么智慧现前?要靠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自赞毁他轻视别人,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心已经被染污了,不平的心、染污的心是意识,缘虑心。你读《楞严》你就晓得,缘虑心求无上道,犹如蒸沙做饭,无有是处,饭是米煮出来的,你煮一锅沙,把它煮了,希望能够变成饭,哪有这个道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一点我们要认真去读《普贤行愿品》,就是「入法界品」,你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的身分是菩萨,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实际上那些人都是古佛再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你看看他们修学的态度,细心去观察,三福圆不圆满?六和究不究竟?你去观察。每一位善知识都那么样的谦虚、恭敬、和睦、敦厚,推崇别人,没有夸耀自己的。自己都说:无量法门我只懂得这一门,其他的比我殊胜太多了,你向那一边去请教。这样的谦虚礼敬,一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都没有,我们应当学。那是如来的示现。

法身菩萨尚且如是,我们今天学了一点点,就觉得很傲慢,觉得很了不起,你还会有成就吗?就已经目中无人,错了。佛菩萨不如是,即使看到你造作罪业,看到你要堕三途,佛菩萨对你都是尊敬,决定不敢轻慢,为什么?你有佛性。这个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不过现在一时糊涂,迷了,如是而已。这个迷不会永久迷,总会有一天要清醒,清醒过来你是如如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要小看一切众生,那是自己业障现前,要留意!

小看了别人,轻视了别人,是自己业障现前。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忏悔,忏悔往生,佛在经上讲,他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当然这都是大权示现,告诉我们不可以轻慢恶人。为什么?这个恶人说不定临终回头忏悔,往生品位在我之上,我要瞧不起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比我高,那怎么好意思见面?在娑婆世界没往生的时候,没瞧得起他,现在到极乐世界,他品位比我高,所以这个就是属於觉迷,儒家讲修养。

第三个名号,『或名圆满』。圆满佛,样样都圆满,智圆满、德圆满、自行圆满、化他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个名号给我们启示的意思很深很深,看到这个名号,自己要回光返照,我们自己信解行证都不够圆满,差得太远了。你能够想到这些地方,你才会精进努力,你才会真正修行,绝对不会得少为足,得一点点就得意忘形了,从圆满那里看的时候,我们差得太远了!大乘佛法里头常说「因圆果满」,我们在一些佛教道场看这个匾额上题字,这四个字常常看到,圆满佛,因圆果满。果满是自然的,我们要学的,修因。要真正修行,不研究经教怎么个修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过失太多太多!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糊里糊涂过日子。

早年间我在美国弘法,曾经遇到一些同学问我:开悟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想开悟,我的解释很简单,知道自己的过失,那就叫开悟;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那就叫做修行。换句话说,你一天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天不觉悟;你没有改正一个过失,你这一天没修,没有修行。正因为这个缘故,明末清初的大德们,无论出家在家,他们用什么方法?用功过格,用这个办法。这个办法确实很笨,很笨拙,但是非常有效。在台湾三重那一边有些同学也很精进,我曾经去过几次,他们就是用功过格,难得!依照功过格认真的来修行,天天检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修行!

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提倡《太上感应篇》,提倡《阴骘文》,这两部东西属於道教的。老法师教导大众,无论在家出家依照这两部书条目上修行,这两篇东西不多,《太上感应篇》大概一千三百多字,《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概只有七百字,用它来代替戒律。因为现在出家人已经戒律威仪边都不沾了,说了也没有用处,不肯做。台湾不错,这个《沙弥律仪》有人发心,各种注解统统会集起来印成一大册,好像流通量也不少,摆在书架上满好看的,几个人认真去读诵、去研究、去依教奉行?祖师大德的确是苦口婆心,帮助我们天天觉悟,帮助我们天天改进,用了许许多多方法,问题我们要能跟他配合,就真正能得受用,向圆满的方向迈进。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甚坚牢世界,佛名号第四句:

【或名不动。】

这个名号与前面「安住」的意思很接近。我们看到这个名号,在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信心不动、愿心不动,这两条最重要。有信有愿,还要选修的法门绝不动摇,因此在选择法门的时候要很谨慎,自己不能确定,要求善知识。善知识也是缘分,古德常讲可遇不可求,实在求不到,听佛的话总不会错。佛怎么说?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就把心安在净土上,专修净土。

净土修学的经论就是「五经一论」,也有六种,我这六种是全都修?还是选个一两种?怎么个选法?这句佛号如何受持?这里头也有不少问题。大的原则、大的方向,决定不能够变动,这些小节可以常常试验,取舍的标准各人不相同,适合我个人的根性,我学习不感觉得困难,我修持觉得功夫很得力,那就适合自己的根性。如果感觉得很困难,学习相当长的时间功夫不得力,妄想杂念伏不住,毛病习气常常起现行,那就得要想方法来对治了。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我们学习途径当中的障碍,障碍要不能把它排除,功夫怎么能得力?这些事情总在个人,个人真有心,真想干,自然就有感应,为什么?真心想学,真心想干,这里头就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虽然我们还没有去求佛菩萨,这是冥感,那佛菩萨的应有显应,也有冥应。人有善愿,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人有恶愿尚且有成就,善愿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们要有信心,在必要的时候,真的要求佛菩萨加持。

在行门上,有很多人到晚年才收心,我跟诸位提到过,我在早年遇到一位钟老居士,在台湾屏东遇到的,八十多岁回头,老实念佛,这个时候他心定,他不动了。学过禅,学过密,学过教,学过许多法门,浪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到最后晓得统统不得力,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我们要晓得,他有那么长的寿命,如果是六十、七十,不到八十就走了,怎么办?想念佛,没有时间给你了。这是我们看到这个样子,不能不动心,要觉悟!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灾难多,天灾人祸,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频率一年比一年多,伤害一年比一年大。如果你要是真正细心去研究,二次大战之后或者你更前,二十世纪这一百年当中,你要做一个统计,每年有哪些灾难?受害的人有多少?你统计一下,你会寒毛直竖。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抉择法门就非常重要了。净土法门,祖师说得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根性利的,你修学这个法门成功高;根性再钝的,完全没有记性,只要六字洪名一直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得生。所以十方诸佛赞叹。

一般修净土的同学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心不定。我们常讲放不下,他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把他这一生往生的机缘障碍住了,非常可惜。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万缘。这一句话听起来老生常谈,它是一句实话,是一句修净土人最重要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果然你能听得进去,你能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的!第五个名号:

【或名妙眼。】

『妙眼』就是妙观察。我们六道凡夫的眼不妙,纵然是天人,天人有天眼了,还是不妙。怎样才妙?转识成智就妙了。怎样把眼识转变成妙观察智?实实在在讲,不是在眼识上转,是在第六意识。法相家告诉我们,眼能见,能见是眼识,见了之后,你能够分别,能分别的是意识不是眼识;眼识能见不能分别。分别之后,你就想执著,你想控制它、想占有它,那是第七末那识。所以这两个东西不妙,这两个东西天天在造业,无有中断的在造业,一个分别、一个执著。所以佛教给我们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那这个眼就妙了,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妙观察里面没有分别,平等性里面没有执著,这个时候叫「妙眼」

现在我们会不会修?怎么个修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华严》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叫历事练心,你要不经历这些事,你怎么练法?要在事相上练,这个智慧才是真的,经过检验的,不是闭门造车。这从前方东美先生常跟我讲,佛法的智慧是经过历练的,符合科学的精神,不是凭空想像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尽量少分别、少执著,希望这个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那你就有进步了。

可是这些事情,你要知道对自己要这样做,接引初学又不能不分别,又不能不执著,所以许许多多设施是为接引初学的,不是为自己,这个事一定要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你要把标准定得太高,他不敢进来,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没有出家,那几年常常到寺院去借经本来看。有些经本不能借出来的,星期假日去抄经,带著笔记本去抄经,所以跟寺庙就很熟,也常常在寺庙里面吃饭。知道寺庙里面的厨师,名厨,高待遇聘请的,是不是出家人要享受?那倒不见得。

为什么要请一流的厨师?信徒要。这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接引众生「先以利欲勾」,勾引他了,「后令入佛智」,那是一种手段。众生好吃,这个道场的菜做得真好,你吃了一次之后,常常想念它,常常想去,他的目的达到了,目的就在此地。常常来常常来,慢慢的你就学佛了。所以接引众生的手段,出家人的衣著威仪亦复如是。你们看到大和尚穿的是黄色的海青、红色的袈裟。现在袈裟上还绣的有佛像,如不如法?跟诸位说不如法!佛在《戒经》里头不是这个讲法。他为什么要这个打扮?也是方便接引众生,众生喜欢!恒顺众生,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明了。

早年我初出家,我穿的黄海青红袈裟好像第一次是在香港,香港那边听众结缘的,升座讲经庄严,行,年轻、随缘。我是到韩馆长往生,我觉得这个不对。韩馆长不是普通人,我们不能用世俗眼光来看待,一定要如法,我们换成咖啡色的袈裟,就是二十五条衣,整个华藏图书馆统统换了。我们换这个衣有感应。我很欢喜,因为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我想到的时候是很久了。好像我第一件咖啡色的二十五条衣,是在李炳南老师往生之前做的,我请裁缝,他们说: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个。我说:你替我做一件。这个衣服送来之后,好像没有几天,李老师往生了,所以我到台中去参加他这些仪式,我搭的衣就是咖啡色的,第一次。

韩馆长往生,我们图书馆全部都换了,换了的时候,我找永和做僧服的店,请他老板帮帮忙,希望尽快,因为我们的人很多,赶紧把这个衣服赶出来。老板来见我的时候,他说:这个事情我知道了。我说:奇怪,你怎么会知道?他说中午阿弥陀佛来告诉他的。阿弥陀佛怎么告诉你的?他中午睡午觉做了个梦,阿弥陀佛告诉他:图书馆有要紧的事情,你要赶快替它做,做这二十五条衣,咖啡色的。我说有这种事情?是的。我听了很欢喜,我们这个想法作法没错。老板讲衣服料子都已经准备好了,马上量尺寸,有感应!这个感应就证明我们做了个如法的事情,我们这个事情没做错。我们决定还没有通知这个僧服店,僧服店老板在梦中阿弥陀佛就告诉他了,不可思议!增长我们的信心,消除我们的疑虑,因为这个服装颜色从来没有人穿过。所以一切不为自己,我们的智慧眼就开了,叫妙眼。这里头夹杂著有自私、有名利,眼就瞎了,智也没有了,妙眼就没有了,决定不能够夹杂。第六个名号:

【或名顶王。】

顶在前面讲得很多,『顶』是到最尖端,当然这是指如来果地,因为等觉菩萨上面还有位次,他还没到顶,妙觉位到顶了,他上头没有,真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好懂。像这些名号,佛都示现给我们一个目标,大概就是警惕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四弘誓愿里头一定要常常记住,「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法身菩萨果位,不可以满足。现在人稍稍有一点点小成就,值得骄傲,这不可以,不能骄傲,你上面层次还多得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骄傲是烦恼!要知道。贪瞋痴慢,你看看仅次於三毒,根本烦恼,傲慢。傲慢习气不除,障菩提道,不但障碍果证,连开悟都被障碍了。佛法断傲慢非常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折伏傲慢?用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它对治的毛病就是傲慢。礼敬什么时候修圆满?傲慢心断了,确实没有了,礼敬诸佛这一条你修圆满了。下面第七句:

【或名自在音。】

『自在音』就是圆音,前面我们在北方念过有「瑿罗跋那」,瑿罗跋那翻成中国意思,圆音自在,这跟那个意思完全相同。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才是「自在音」。可不可能?在理论上讲,可能。现在人很聪明,发明的机器自动翻译的,无论什么地方的言语,都能翻成我们熟悉的言语,不需要用人,这是用机械达到自在。我们现在明了,「自在音」是从法性里面流出来的,一切众生共有法性,所以他没有障碍。众生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障碍?他是从意识心里面发出来的。意识心有障碍,自性没有障碍。

现在很作兴手语,言语听不懂用手语,手语今天在全世界是统一的,是非常好的方法。佛用,佛陀在世就用得很多,佛教里头叫手印,现在人叫手语。你看手做一个什么动作,你就晓得那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也找到一个手语内行的,我想请他来教,给我们上课,他也答应了。等我们教室建好之后,可以使用了,我们就邀请。手语也算是自在音里头的一分。下面一个名号:

【或名一切施。】

这个名号肯定是对一些吝啬的众生,不肯修布施,名利心很重,占有的执著很重,佛在此地示现给他看,一切外财内财,财施、法施、无畏施,没有一样不施舍。佛教九法界众生,没有见性之前,布施能帮助你见性。为什么?你心目当中所贪爱的那是什么?那是迷,那是贪,那是痴,这是烦恼。烦恼障碍你自性,布施是帮助你除去烦恼,烦恼除掉之后,你的自性性德就透出来了。所以『一切施』是个手段,帮助你明心见性,帮助你放下烦恼习气。你能够把见思烦恼布施掉,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再能把尘沙烦恼布施掉,你就成法身菩萨。「施」是放下、是舍。为什么一切都要舍?《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只要有一物就是障碍。你要不舍,你就不能契入,你就不能证得,这是从修行证果上来讲。菩萨修行,布施摆在第一位,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十波罗蜜里头第一个也是布施,你不舍怎么行?真心本性里头确确实实无一物,有一物就迷了,知见立知了。所以有一物就是无明的根、无明的本,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世间人来讲,世间人没有出离心,他绝对没有一个意念,他要去证阿罗汉、证菩萨、作佛,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学佛也很虔诚,目的在哪里?目的在升官发财,多儿多孙,健康长寿,他目的在此地;再不然,希望将来死了以后生天,可以享天福,这是他学佛的目标。佛也满他的愿,佛不勉强他,满他的愿,帮助他。你要得财富,修财布施,你的财愈施愈多;你要得聪明智慧,你修法布施,智慧增长;你要健康长寿,你修无畏布施。这三种施是因,得三种果报;你不知道修因,哪来的果报?这一桩事情,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头常说,时时刻刻在提醒大家,「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一点都不假。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决定不能够累积,这一累积就错了,有多少施多少,源源不断而来,源源不断而去,这个好!第九个名号:

【或名持众仙。】

『持众』,持是护持,众是大众,仙人。『仙』,我们在前面,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过,仙人身心清净没有染污,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这是仙人。佛对於一切众生示现清净不染,现身说法。他常常教导我们,学习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佛在经论上不晓得讲了多少千遍万遍。我们对经文记不住,这句话能记住,为什么?遍数太多了。学佛怎么学?就是这样学法。修行怎么修?也就是这个修法。

「受」是接受,佛在经上讲这些道理我接受,方法我接受,境界我接受,依教奉行。「持」是保持不失,我真照这样做。这就是我常常讲的,我们起心动念一切心行要随顺经典的教诲,那就叫受持。「读诵」,天天要读经;「为人演说」,演说是落实,我把我所学到的,我统统做到,我都能够圆满做到。希望我这个身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的思想、我的言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活的!演为人,说为人,自利利他,为一切众生如法的表演。住在六道里头,决定不染六道的习气,仙人。最后一个名号:

【或名胜须弥。】

『须弥』是比喻,比喻这个殊胜,殊胜第一。佛讲在我们这个世间山很多,一切高山须弥第一,须弥山最高,没有能超过它的。这个比喻佛的智慧德能,没有人能跟他相比,称为「胜须弥」。这个胜也能讲胜过的意思,胜过须弥山,超过须弥山,也能讲得通,都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行。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