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四讲)  2003/4/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4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段「二十句问所成果」,我们先将这段文念一遍: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如来神力,如来所行,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神通,如来自在,如来无碍。】

这十句是说的内德成就圆满,下面有十句是问体相。我们接著看:

【如来眼,如来耳,如来鼻,如来舌,如来身,如来意,如来辩才,如来智慧,如来最胜。】

这一共有九句,应当有十句,我们在前面读过。前面还有如来光明,这个地方漏掉了这一句,漏掉这一句「如来光明」。这二十句跟「现相品」里面所问的完全相同,就是第二品「如来现相品」。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我们读了一半,前面读到『如来无碍』。

「无碍」,清凉大师说了,「如来所作,无能障碍」。我们读了之后,必须要明了经上说的「如来」就是说我们自己。如来是说的真如本性,一切众生皆有此性,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经上讲如来有的,就是讲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没有了,这个值得我们反省、检点、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

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障碍很多,有一点觉悟,确实想做一点好事。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修善积德,哪个人不想做?为什么不能修善?我们的过失、错误改不过来!这里面最严重的过失是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很重,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我们常常能听到,这个人跟他可以相处,那个人跟他处不来。有没有立刻回想到自己,哪些人跟我能相处,哪些人跟我处不来,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如来跟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没有障碍?如来就是本来你自己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现在为什么不能?原因总免不了自私自利,执著自己的成见,不能够接受别人意见。

在历史上真正聪明有智慧的大人物,办大事!不同的意见,错误的意见,你看他都能够欢喜接纳。严重的错误,不厌其烦的为他分析,让对方明了。对方为什么会产生误会?他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和颜爱语为他分析,教导他,提升他的境界,没有责备,没有排斥。所以人都乐於为你服务,你成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唐太宗,什么人都敢在他面前说话,说错了不要紧,这个皇上不会怪罪。只要有人跟他说话,他都很欢喜。所以,他能听到真正的声音,能为人民解除痛苦。这是他长处,我们应当要学习。不能说别人所说的、所想的跟我意见不合,马上就排斥,就拒绝,颜色就不好看,谁还有人敢在你面前说真话?一个人到没有人敢在你面前说真话,你的前途事业就完了。

我们在新闻报导里面听到,这一次美伊战争,伊拉克真的是不堪一击。原因是什么?萨达姆本人不知道自己实力,他底下的将军在他面前没有一个人敢讲真话。讲真话,他一发脾气,你的命马上就没有了;都说假话,都说好听的,都骗他。这是什么?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到最后失败。美国打这一仗有没有打赢?军事上是打赢了,可能在政治上就输了。这个后遗症影响我们冷静来观察。

贤明的领导人不一样,无论团体是大是小,道理是一个。我们这个小单位,你负责某一个部门,你能把这个部门做好,原理原则相同。心量要大、要能包容、要能接纳,这个事情才能做得很圆满,佛法里面讲的成就真实功德。自以为是,没有不失败的。所以,中国谚语常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世间最大的学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学问!圣贤人教我们教什么?就是教我们跟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是圣教,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

儒家常说的「和为贵」,我们不懂得。满清入主中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我们读历史,满清入关的时候,军队只有十二万人,他靠什么?跟诸位说就靠一个和字,他成功了。所以皇宫里面三个大殿统统用「和」命名。你们到北京去游玩,观光旅游,你去看故宫最主要的一个大殿,国家重大庆典都在那里举行,太和殿;太和殿后面的一个殿,中和殿;中和殿后面的一个殿,保和殿。你看看,太和、中和、保和,你就晓得满清统治中国就是靠和,不和怎么行!这一点我们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

我们没有办法跟他和的人先跟他和,我们不能相处的人先跟他相处。不能相处的人都能相处、都能和睦,天下就和了,你的修行功夫就成就了。修行的功夫,内德是戒定慧,戒定慧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你的戒定慧有什么用处?个人享受,你不能利益众生。这个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悲救众生,佛种不断」,这是你应当做的。你只是戒定慧成就了,没有慈悲心,不能帮助这个社会,不能帮助苦难众生,你有什么功德?再大的成就,释迦牟尼佛还是呵斥你焦芽败种。

你受社会大众无量无边的恩德,你不知道报恩。你想想你生生世世活在这个世间,你靠什么活的?你吃的一碗饭,这个饭从哪儿来的?你有没有想到,多少人为你服务,这碗饭供养在你面前;从农夫的耕作到收成,到怎么样变成米,糙米怎么样变成白米,经过多少人!你所穿的,你所住的,你所行的,哪一样东西不是众人之力。所以这个社会是合作的,互助合作;互助合作就是互相都有恩德。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在这个社会里头,这一生当中我们是以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有没有想过?想清楚、想明白了,知恩报恩。我有一份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我对社会服务的这一分。我把这一分尽心尽力做好,我报答众生恩,报答社会。我这一份工作要没有做好,我就有罪,我就愧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这样照顾我,我拿什么回报?我是不是用自己的烦恼习气、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轻慢别人,我用这个回报吗?

所以一定要知道,凡是碰到障碍了,马上要回过头来反省,把障碍的原因找出来,还是要自己把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这个人跟我不合作,看我不顺眼,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改善对我的态度,不可以对立。双方要都觉悟,这是菩萨道。纵然对方不觉悟,我觉悟,那你要用长时间来感化。他对我有成见,我对他没有成见;他对我态度不好,我对他态度善好。他在这一生都不能回头,都不能觉悟,都不能改善对我的态度,他临终的时候会明白。临终时候他想想这一生跟许许多多人接触,哪个人真心对我,哪个人是用虚情假意对我,他明了。纵然这一生死了他都没有觉悟,来生会觉悟,后生会觉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以真诚,以平等,以仁慈厚道之心,永恒不变,对人谦虚恭敬,这是必要的。自己姿势要低,才能得到大家互助合作。自己姿势太高了,别人看到你害怕、畏惧,想替你做事情,不敢。为什么?小不如意,脾气就发出来了,别人对你是敬而远之,不敢替你做事情。为什么?怕有一桩小事让你心里不如意,你就会大发雷霆。如果你有这些习气,你要知道,一般人怎样对你?对你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那你很苦很累,什么事情你都一个人做,没有人敢帮助你;不是人不愿意帮助你,很多人愿意帮助你而不敢帮助你。自己要反省,要觉悟,要改过!一个事业成功,大家的功德,好!不能说这个工作是我一个人做,功劳是我一个人的,这个太自私了,心量太小了。我这一桩事情做得很好,大家做的,功劳归功於大众;做得不好,责任一个人来担负,这个人是英雄豪杰,这不是凡人。所以常常想到,佛为什么无能障碍。

「上文名无能摄取等,义皆同也」。无能摄取跟无能障碍的意思相同。读大乘经最重要的要晓得佛有我也有,经典给我们启示,帮助我们恢复性德。前面十句简单介绍到此地。后面十句是讲如来的体相,身体各个部位器官的功能,殊胜无比,万德万能。

后十句当中,前面六句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好懂。但是如来的六根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六根不一样,后面解答的时候会给我们说明。这都是问如来之果德,果必有因。所以看到果我们就想到因,善因善果,就提醒自己要修善因,种善因肯定得善果。后面三句是三业,「辩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最胜是身业」,身业里面就包括前面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后头清凉大师说了,「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余如前释」。这里应当是十句,它只有九句,所以最后这一句应该是如来光明。有这一句,这一段的文跟前会「如来现相品」里面所讲的完全相同。

「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思议、相海品说」。前面所答的只是略略的引用,详细的说明在「如来出现品」「如来出现品」是第三十七品,就是这一会第二大单元最后的一品,「不思议品」是三十三品,「相海品」是三十四品,都是说如来的果地正报,到那里有详细的说明。「但前总会,故引此文」。前面第一个大单元是总会,所以引用后面经文来答覆。「所引之文,正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现在世尊为我们说明,所以在此地有重说的必要,这个地方才真正是想学习的,我们要问的是想学习的。前面是世主所问的,那是发起;「世主妙严品」是发起。

世主的范围太广太广了,你在一个家庭里面,你是家长,也是世主;你在一个小团体里面,譬如你开个店,你是老板,老板是世主,你下头有员工,员工要听你的。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无量无边各行各业,九法界各个不同的身分,这些世主都是如来法身菩萨示现的,不是凡夫。凡夫怎么能参与华严法会?又何况华严法会是在定中开的,我们世间凡人看不到。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知道他在定中有这么大的法会,讲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意想不到的。

第三个小段就是末后这两句,『愿佛世尊,亦为我说』,这是「结请,请同彼说,故致亦言,请分竟」,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下面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老人家说得很多,也说得非常精采,道霈禅师把最精华的地方节录在此地。我们看看《疏论纂要》里面注解《疏钞》的精华、《合论》的精华。实在讲对我们初学《华严》来说,道霈禅师的《纂要》贡献很大。

「问曰,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但广略不同,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这一段话很重要。在第一会,这些问题世主们统统都问过了,跟这是一样的,为什么在第二会重问?长者为我们解答。「答曰,前会是世主问」,问的目的用意不一样,「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是这个意思。所以前面问的是,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成佛的好处,这些世主们这一问提醒我们,你看看如来成就的,让我们生起羡慕之心:他成就了,我也应该成就。我跟他本来是一样,我迷了当凡夫,他也曾经迷过,但是他今天恢复了,我今天还不知道回头。所以看到他的形相,听说他这些状况,激发我们自己的信心,也希望有如是成就,这是前面一会的问义。

「此会」,我们现前这一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所以这个十信位,十信位的信心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相信,我自己的身,我自己的心是佛;我的身是佛身,我的心是佛心。跟诸佛相比不相同在哪里?诸佛觉,我迷。现在我怎样破迷开悟,我能够证入佛位?末后讲「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所以这个问的意思不相同,现在要问的是我自己问,我想修行,我想成就。

所以「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前一会。这一会,这一会是「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彰是彰显,显示你的信心才生起,所以不需要入定。才生起是凡夫境界。虽然才生起,跟诸位说,无比的尊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你从来不晓得,你自己的身心跟诸佛如来一样,你不知道!现在虽然文殊菩萨告诉你了,告诉你怎么样?自己业障习气非常深重,听了之后不敢当!说我身、说我心是佛,这个不敢当,我不敢这样想。这种人太多了,自己承认是凡夫,不敢见佛,我遇到好几位。人很善良,自己觉得这一生造的恶业太多,到寺庙里观光旅游不敢进大殿,为什么?不好意思见佛。那佛是泥塑木雕的,泥塑木雕的,他有惭愧心,不敢,不好意思见佛。这种人有善根,这种人要度他,要帮助他。这一点心就非常可贵,自己有惭有愧,惭愧是善心所。

有些人无惭无愧,他不相信,实在讲佛菩萨形像他根本就没看在眼里,那样的人就很难度,他排斥。这一类人他有惭愧心,他不排斥佛法,他相信佛太伟大了,佛太高了,我比不上。我自己造作很多不善,佛是大善人,我没有脸见他。所以我们要把事实真相告诉他,佛菩萨慈悲,你说你有罪孽、有过失,哪个人没有罪?哪个人没有过失?中国古圣先贤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天生的圣人,不是天生的贤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为什么要亲近佛菩萨?佛菩萨不在,我们造佛菩萨的像来供养,造像供养的意义在哪里?没有别的,提醒自己,我要向他学习,所谓见贤思齐,这是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我供养地藏菩萨,学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我供养文殊菩萨,是要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理智;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是感情用事,文殊菩萨代表这个。看到文殊,想到:我怎么能感情用事!供养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救护一切苦难众生,是这么个意思,不能搞错。供养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教我们拓开心量,大肚能容,什么都能包容,一团和气,笑脸迎人。你只要见人,特别是那个冤家债主,跟你不太愉快的,你见到他先用笑面对他,问候他。常常这样做,久而久之,那个人对你的误会完全可以无形当中化解掉了。

佛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我们要知道,佛就是我们自性,我们本来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没有一个是对立的,要常常记住这一点。为什么会对立?迷了,我迷了,我跟人对立;人跟我对立的时候,他迷了。我不迷,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我这个不对立逐渐逐渐慢慢就化解他的对立,帮助他破迷开悟。觉悟不容易,要想到自己很幸运,好不容易觉悟了。我觉悟我就有义务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回头我就晓得要帮助一切众生回头。众生烦恼习气很重,我知道,因为我自己过去也是烦恼习气深重。你看我怎么转过来的?好不容易转过来。那我就想到别人跟我一样,转过来很不容易,要有耐心,要有慈悲心,要有诚意。

十信菩萨,十信菩萨修的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预先透露一点。十信菩萨修十种心,第一个是信心,这我们在经里面已经念到了。真正相信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是一样的。真正相信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在三途地狱,他们的真心本性跟我、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再要深入一点,你就要晓得「情与无情」,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物象,因心成体。这个心在有情众生的分上,叫佛性,在无情众生的分上,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一体,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所以自信自身自心是佛,要有这样的信心。

第二是念心。初信位的菩萨修信心,这个信心果然成就了,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修念心,念念不忘,念念不舍;三信位修精进心,四信位是修慧心,五信位修定心,六信是不退心,七信是回向心,八信是护法心,九信是戒心,十信是愿心。你看看十种心,这十种心都成就了,你就是初住菩萨;十信心满,就入住。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下文的开示。

「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他的说法跟清凉大师《疏钞》里面讲法是一样的。因为如前面所说的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前面是世主问,目的是劝我们相信。这一会是自己问,自己想学、想修,所以我们看到文里头有再问,义趣不相同,这就是缘的差别。

「前会信他佛得」,世主问的是让我们明了毗卢遮那成佛了,毗卢遮那就是前会末后一品「毗卢遮那品」。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大威光太子,在这一品经里面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发心修行证果的,我们是信他成佛了。这一会,「此会自入信修行也」,这个不相同。「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后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这个长者说得非常之好。古人讲前会是请,此会是问,我们听起来觉得也满有道理。听听长者的开示,长者说这个意思不然,前后都是请。请就是问,请问。差别在哪里?前面请问是劝修,目的是在劝修。这个地方请问,意思在自己要契入境界,「法事少殊」,这里有不同地方就在此地。

再看下面长者开示,「如前会举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前一会的用意确实是在此地,让我们看到古佛世尊,他们是怎样发心的、怎样修行而证得圆满的佛果,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他能我也能。我为什么不能?是我没有去修,我没有发心,我没有修行。我要发心把自己所有一切错误的行为统统修正过来,我跟他一样,没有两样。所以「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信心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我们是凡夫,诸佛如来是圣人,在果德上我们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果德既然是一样,果报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下面这几句话说得很重要。「即一切处金色世界」,金色世界是果报,「一切处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理,金色世界是事。不动智就是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圆满般若智慧,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一样的,没有两样的。事相,事相是随著心在转,这个道理佛经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楞严经》上又说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万物,怎么转万物?心善物就转了。

最近我们看日本对水结晶的研究报告,我们明了!不管哪个地方的水,它的结晶随著外面感受的讯息,产生不同的变化。佛菩萨的心纯净纯善,所以它受了这样的讯息,变现出的境界是金色世界。这个「金」我们不能把它看作金银的金,要把它看作究竟圆满、美好宝贵的色相,金表这个意思。金还有一个意思,永恒不变,这个境界永恒不会变化。为什么?佛菩萨的心不变,所感得的境界就不变。九法界众生的心,他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动的,刹那刹那不停止,所以外面的境界也是动的。

总而言之,外境跟内心是决定相应的。我们的心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善,都用善意来应;我们的心、念头是感,外面就有应。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这磁场为什么这么好?因为你放射出来的能量,资讯的能量,善!一切万物感受这个善的,它的回应也善。从水结晶实验就知道了,发现水,它能看,各种不同的文字它能看,这很奇妙,不可思议!文字是个符号,它怎么能懂得?写这个文字的人,他写的时候心里头的意思,它从这个符号能感受到写字人的心,所以它变得结晶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如果这个字不是我们写的,现在印刷印出的,在日本都做过实验了,印刷印出来的。把水装在玻璃瓶里,把这个字贴在玻璃瓶上,造这个字的人,或者是我们用印刷体剪贴,我们去贴的人,我们的心情,这个资讯能量它感受到了,它产生的反应不相同。给它听,它听声音,这杯水你给它好的资讯,「我喜欢你,我爱你」,你常常对它这样说,它的结晶很美;如果你常常说,「我讨厌你,我恨你」,它的结晶就很不好看。证明水能够接受外面的资讯能量。水如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如是!这是跟我们说的金色世界。

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看相算命的也常常讲,相随心转,命也随心转。心是主宰,经上讲「因心成体」,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所以你一生的享受,生生世世的享受,你不可以怨天尤人,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痛苦、是苦报,不是乐报。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九法界依正庄严,总而言之,自作自受,与什么人都不相干。

业因果报我们懂得太少了。说老实话,今天我们讲到因缘果报,我们懂得是表皮,没有真正的深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决定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作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没功夫这一句话里面含藏著有话,你还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这个事情怎么办?这经上一再教给我们,说法。

真正教我们觉悟,教我们契入,没有别的办法,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在教,天天在学。教学好,教学相长。我教人,教人要这样作法,时间长了,不知不觉自己就是这个作法。这是什么?长时薰习,薰习成的。自己也没有刻意要去改,但是时间长了,受佛法的薰陶久了,阿赖耶识里佛法的种子有了力量,起了作用,使我在生活上真的能够改过。我的心行跟从前真的不相同,变了一个人,改了一个人,这就正确了。

「一切处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根本智。根本智在哪里?确实在一切处在一切时,整个宇宙是一个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不动智佛的作用,是不动智佛的别说,不动智佛是总说。「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经上所说的这个,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你才能真正得受用。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到哪里学,你就学错了。你学错了就误导了社会大众,社会大众认为你是迷信,认为你这些是神话。你这些思想言论迷惑人心,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贡献,你就会被淘汰掉了。这是事实。如果佛法被社会大众误会,被社会大众轻视,被社会大众遗弃,我们四众弟子有责任。不能怪他们,怪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学好,我们没有做好。我们果然学到、做到了,社会大众敬爱,社会大众欢喜,社会大众拥护。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在当时那个社会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对世尊没有不尊敬的,对世尊的教诲都能信受奉行,这个了不起。为什么世尊能,到我们今天起了反效果,这什么原因?原因没别的,佛的意思我们没懂得。「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把佛的意思曲解了,误会了,我们的思想行为违背了佛的教训。思想行为里面充满了自私自利,充满了贪瞋痴慢,这还得了吗?这个社会当然不欢迎你,当然排斥你。社会大众许多这些行为,是不是他的过?他没有过,过失在后世的佛弟子。你们败坏了世尊的教诲,败坏了世尊教化众生的大业,招惹大众的误会,这个罪过很深很重。

再看下面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是「说分」,就是解释。前面是请问,问了之后当然有答覆、有说明,说分。「於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问的问题好像是不多,但是问的问题,每一个问题意思很深很广,解答要费相当时间。要用现在的话说,一个问题就是像学校里头一个科目,一个学习的科目,三十个问题就变成三十个科目。解答下面六会,从第二会到第七会,这总共是第二大单元;第二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第二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有六会三十一品经,答这个地方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三十句问题。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明。

「准问长科,亦为三分」,长科就是大科,我们今天讲大段落,也分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这个二会初三品是「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名号品」答的是如来身,「四圣谛品」是如来的语业,「光明觉品」如来的意业。所以这个三品答依果。「问明已下」「问明品」是第十品,这以下有二十三品经,「答所修因问」

先说果,让你生起信心,生起仰慕。你看到佛的果报,欢喜!佛的果报就是我自己本有的果报。我本来的果报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庄严,我今天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够惭愧的了。真的搞清楚了,我真对不起自己,怎么会搞到这种程度!这一觉悟,当然你就会生起个念头:我要恢复,我不可以再堕落了!这就是你的道心发起来了。我不要再搞六道轮回了,我应当住一真法界,华藏、极乐那是我的家园,诸佛菩萨是我的亲人。

第三个大段从「不思议品」以下,第二问「问明品」一直到「菩萨住处品」,总共有二十三品经,这答所修因问。「不思议品」是第三十三品。那以下到「如来出现品」,这一共有六品经,「答所成果问,其平等因果」「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这两品讲平等因果。怎么说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属果收」。它属於果这一边,它不属於因那一边。到这个地方是把大段落,这一个大单元总有六会三十一品经,大段落为我们交代出来了。

这一大段落,我们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讲完。你看第一个大段落在这个经里面是最短的,它只有一会,只有六品经,总共十一卷,我们讲了九百八十次。这个大单元比前面长得多了,有四十一卷经。记住前面只有十一卷经,现在有四十一卷三十一品,我们估计应该要讲两千次,才能把这个大单元讲完。

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就是初三品,「初中分二,先如来现相答」。这一段的意思说明这一品经解答前面请问之所以,如来先现相答,这个文字是先如来现相答,「后文殊言说答」。如来现相不说话,文殊菩萨来说明。「由其念请故,又如来证穷故」《华严经》上如来表自性,自性没有形相,自性没有言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前面大众请分,请不是言说,心里头有这个意思,所以属於念请。念请所以佛用现相来答,你们所问的,佛一示现全都答覆了。那是上根利智,一看佛菩萨的示现,统统明了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看不出来,必须要有解释他才会明了,没有人解释他不懂。

所以后面,「文殊言说答,伴助主故,假言显故」。佛是主,菩萨是伴,主示现,伴解释,在旁边解释。如果没有言语详细解释,佛所示现的,大众很难理解,很难体会。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经文「佛现神通」,这就是现相答。经文不长: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此地我们要注意到,『各随其类』。清凉大师的解释也著重这一句。注解里面说,「知其心念者,领念请也」。世尊知道诸菩萨心里想什么,世尊接受了:我给你解答。「现神通,示相答」,不必用言说,你看看这个形相,你应当就明了。下面说,「言随类者,有其三义」。这里头有三个意思,第一「随疑者所宜异故」。其实这里面这些菩萨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佛门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尊菩萨修行圆满,示现成佛了,就有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来帮助他,示现作菩萨,示现作声闻,示现作世主,帮助他教化众生。绝不以为:你才刚刚成佛,我已经成佛久远劫,我的资格比你老!没有,诸佛如来果地上绝对没有这个念头。看到你新成佛的,久远劫成佛的古佛跟你平等平等,你始成正觉,我也始成正觉。

有先佛后佛,有古佛今佛,有资格很老,这是凡夫的情见。这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为这尊佛作伴,就是帮助他,做他的学生,做他的护法,他是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好像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体会,我们要学习。为什么古佛,无量无边古佛、如来统统能做到,做得那么自然,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们还要摆架子,总认为我资格比你老,你不如我,你初学,你刚成就。这个念头是烦恼,这个念头与性德不相应。性德,我们总说了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相应!与什么相应?与自私自利,与贪瞋痴慢,与这个相应。

所以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觉察到,是跟性德相应,还是跟烦恼相应?马上就觉察到。与性德相应的好,这个念头要保持,发扬光大;与烦恼相应,这个念头错了,马上就要断掉。这是真修行,这叫真用功!用功不是说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佛号,打坐多少个小时,那是形式,那是样子,有没有功德?没有。真正的功德是在你觉悟,是在你改过自新。你真的觉悟,真的改过来了,这是功德。积功累德是从这个角度说的,不是说你天天念多少卷经。你念经有口无心,自己的思想、念头、言行一丝毫没有改变,这一天空过了,这一年空过了。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随类,这个第一类,随疑者所宜异故。菩萨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疑虑无量无边。所以菩萨怎样帮助你破迷开悟?你看或「示色令见」,或者是「以声令闻」,这两种用得最多;或者是「冥资令晓」,这个就是冥应。你也没有见色,也没有闻声,佛在冥冥当中帮助你。这个资就是资助,帮助你,豁然你明白了。「皆是现通」。对我们一般凡夫来说,冥资最多,暗暗当中帮助你,你自己不会觉察。可是学佛时间久的人,长时间接受佛法薰修,冥冥当中的加持能感受得到。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这些学经教的学生讲,最明显的佛力加持,就在讲台上。我们初学讲经,在讲前都有充分的准备,老法师也不例外,他也是有充分准备。李老师告诉我,往往所准备这些东西,上了台之后,一句都没用上。所说的都不是自己准备的,也不是自己预先讲到的,为什么这样流利顺畅讲下去?听众听了都很欢喜?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你。

我在年轻的时候,学讲《圆觉经》,在台北内湖圆觉寺。圆觉寺请我讲经,我就讲《圆觉经》。讲《圆觉经》我的参考资料,主要的是参考圆瑛法师《圆觉经讲义》,我主要参考这种。另外还有一个帮助的参考资料,谛闲老法师的《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亲闻记》是听众记录的,《讲义》是谛闲老法师自己准备的。《亲闻记》的序文好,写《亲闻记》的人有好多个居士,但是这里头有一个总集成的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是他做的,他是专修般若的),他来整理;大概有五、六个人来记,由他来整理。整理好的时候,送给老法师看,谛老法师看。谛老法师看了非常惊讶:这是我讲的?怎么会讲得这么好?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自己不知道。很明显、很明显,大概每个讲经的人都有这个经验。

所以讲经,说实实在在话我讲了四十五年了,有很多人赞叹。不是我讲得好,我哪有这个能力,诸佛如来暗中加持。众生有福,有如是的感应,不是我有能力。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