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七讲)  2003/4/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7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为我们说明五种缘生佛号。前面我们读到第三种,第三种「明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缘,以成佛号者」。这段的文字很长,我们学了一半,也就是学到他老人家所说的从信位到十地。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

「已上以明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本来是一,以成信心」,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古大德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后人往往疏忽了这一桩事情,所以真正的信心生不起来。想不想生信心?是真想,但是就是没有方法把信心生起来。所以,《华严经》称之为根本法轮,不是没有道理!严格的来说,修学大乘,不管学哪一个宗派,学什么样的经论,《华严》至少要从头到尾念几遍。这样实在讲还不行,为什么说不行?你念几遍,你不懂意思。《华严》是个大花园,你要去参观游览,不能不找导游,需要导游给你做详细的介绍、说明,你才懂。《华严》的导游是谁?清凉大师、贤首大师、李通玄长者,这是导游。

贤首国师的《探玄记》,清凉国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清朝干隆年间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禅师,他把《疏》《论》合起来做成一部《华严经疏论纂要》。我们这一次在一块学习,就是采取《疏论纂要》,用这个作为我们学习的课本。《疏钞》《合论》的原文作为我们的参考资料,我们不能离开清凉跟李长者的原本,便利於初学。

长者这一段话重要,一定要自己相信,我们现在的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是什么心?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原来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在我们现前境界里面,自性般若智慧变了样子,变的这个样子很不好看。怎么变的?迷了。实在讲就是迷悟!悟了的样子好看,称之为根本不动智佛;迷了就变成我们现在的妄想分别执著,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就如同日本科学家实验这一杯水,现在他们实验,实验了将近十年。实验出来,「爱」「感谢」这个资讯给它,它的反应是最美的,令人惊奇!「恨」「讨厌」,反应是最差的,非常难看。诸佛如来这是最好的资讯送给它,它的反应是「根本不动智佛」。我们现在给它的资讯反应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从这个地方我们才深入理解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烦恼之性(就是体性)、菩提的体性是一个体性,不是两个体性。

就好比「爱、感恩」「恨」,水结晶呈现的反应不一样,那个结晶之体就是水,水是一样的。凡圣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迷、悟。离开迷悟,无凡亦无圣,实在讲是从迷悟这上面建立凡圣的名号,变现凡圣的形相。佛法界的依正庄严,跟九法界的依正庄严,这现相!所有的现相,无论是佛、是圣、是凡,无不是从心想生。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相信本来是一。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觉悟,觉本有;不觉就是迷惑颠倒,迷惑颠倒本来没有。这两句话给我们很好的讯息,使我们明了既然是本有,本有一定可以恢复;既然是本无,本无一定可以消失。我们远离本无,本无就消失了,迷惑就没有了。觉悟是本有,觉悟应该可以恢复,恢复像诸佛如来一样,本来是一样!「以成信心」,我们的信心要在这个地方建立。底下一句很重要。

「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这一句重要!许许多多学佛的同学,不论是出家在家,信心不能成就的病根在哪里?「心外见法」。这一句话,真的,长者把一切众生信心不能成就的病根说出来了。大乘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相信许许多多同学都念过,也都会讲。纵然你不会讲,我们这样说出来你耳熟,你不生疏。但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错就错在这里,所以信心不能成就。

佛在这个经上教导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真正的信心。说「从此信已下」,这个信是信位,就是十信位,「以三昧力,契理会源,名为十住,佛号为月」。这个三昧就是「华严三昧」,这是初入。三昧是正受,三昧就是禅定,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里头常常说的,放弃自己的妄想执著,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我这样想法,我这样看法」,不可以!错了。必须放弃,随顺佛陀教诲,这样才入三昧。

我们凡夫要想契入三昧唯一的方法,前面跟诸位提到过,务必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认真学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真修行!外面色相不是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不受外面色相的诱惑,不受色相的影响。这个诱惑、影响是什么?把我们内心里头的贪瞋痴慢引诱出来,那就坏了。里面如如不动,那就不受影响了,不受诱惑了。六尘境界可以受用,受用没有障碍,只要不引起自己的烦恼习气,受用就是没有障碍的。但是这个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不容易。你在受用的时候难免不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你就已经受诱惑了,你已经著相了。

所以,孔老夫子你看看他老人家的修学进展,到七十岁。六十岁的时候,功夫可以随顺了,「耳顺」,可以随顺,还没有到完全不动心。六十岁,换句话说,还会有一点起心动念,但是自己的定功、智慧能伏得住。《金刚经》上说有能力降伏其心,到六十岁才有能力降伏其心。到七十岁行了,「随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六尘境界可以随心所欲去受用。「不逾矩」是什么?绝对不会引发烦恼习气,这个境界在佛法里面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他也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不是我们现前功夫不到家的人可以学的。这是自己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炼,锻炼。

真修行,你看看五十三参「历事炼心」,历事是接触,不能不接触,不接触你怎么能锻炼?唯有在接触里头才能检验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我今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当然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烦恼习气跟著起来。跟去年比较一下,今年比去年淡一点,这就有进步!如果今年跟去年一样,没有进步;如果说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一些,那你退步了。

所以我们检验功夫,就是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烦恼轻智慧长,这你在进步。天天要检验,说老实话,这个我讲得也不少。我们的早晚课,晚课就是检验,佛家讲忏悔,现在一般人讲检讨,晚课是检讨。我今天比昨天怎么样?有没有进步?我这个星期比上个星期怎么样,这个月比上个月怎么样,今年比去年怎么样?你要这样认真检讨,你才真正知道自己功行到什么境界,到什么程度。不要问人!问人,别人不知道;纵然知道,别人也不肯跟你说。为什么?说别人过失总是得罪人的事情。说你过失你真能听吗?你真能接受吗?太希有了!

大多数的人表面上客气:请你指教。你要真的给他批评,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所以你晓得是客气话!不是真的。我年轻的时候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人家来请教我们以为是真的。但是我的警觉性很高,我才说一两句,对方的脸色就不对了,我马上就改著恭惟他、赞叹他,不能再批评了,批评就结怨了。察言观色反应要快!真能接受,那我们看出他的缺点过失一定要给他讲,不讲对不起他。他不能接受,你就绝对不要去找麻烦。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这是真的,自己总是要小心谨慎。听人家的话,话里头还有话,你要会听;看人家的脸色,看人家的表情举止,这个在佛法里头都是属於观机,应机施教!诸佛菩萨他们看得很清楚,所以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能被一切众生欢迎、爱戴,有学问在里头!这些我们都要学,而且是我们功课里面主要的部分。《华严经》里面就太多太多了,九会七处,会会都有。经这么长,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丰富。就是很可惜,现在很不容易去找真正发心学这部大经的人,找不到!

所以「以三昧力,契理会源」。契是契入,会是融会。契理,理明白了。源是源头,根源,那就是本来是一,这个一是根源,一是一真;真妄同源,迷悟同源,邪正同源。源头里面没有真妄,没有迷悟,没有邪正。源是什么?源是真心,源是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没有真妄、是非、邪正,什么都没有。所以经教里面常讲不可思议。

真心、真如本性不可思、不可议。你去思就错了,你就把一真改变了,一「思」它就有变化了。变成什么?变成妄识。法相里面讲的变成了无明、三细、六麤、八识、五十一心所。你只一思,这个念头一动就迷了。就这么个道理。思,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思尽还源」,这个过程当中,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念头。就像我们世间,这个地球上人口有七十多亿人,你决定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科学家给我们做实验,水的结晶,结晶最明显的是雪花,冬天下雪的雪花。你绝对找不到两个雪花完全相同的,找不到;有相似的,没有相同的。

妄念!妄念没有相同的。跟诸位说,正念就相同了。正念是什么?正念没有念,没有妄念。所以到如来境界,佛佛道同,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相同,等觉菩萨可以说非常相似,他不完全相同,因为他还带著一品生相无明。所以,他们的见解、示现可以说非常相似,跟佛相似,但是不能完全相同。

所以我们信,是信「本来是一」,万事万物本来是一;我跟诸佛如来本来是一,我跟地狱众生造作五逆十恶本来是一,我跟花草树木本来是一,我跟山河大地本来是一,我跟虚空法界本来是一,我跟一切诸佛刹土众生本来是一。你的信心建立了,这样的信心可以学《华严》。这个信心落实,你们想想它是不是三昧力?这个信心纯净纯善,会不会有一个念头是恶的?没有。为什么?知道一切诸法本来是一,一是什么?一是自己。是自己真心所现,是自己妄想所变。真妄既然都是一,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怎么不是一?

心定了,还有没有求?没有求,没有希求了。随顺佛陀教诲,老老实实随顺佛陀教诲,不断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三昧提升,智慧提升,德能提升,相好也提升,一切都提升了。而这个提升里头还有一个秘密,那是什么?是遍法界虚空界平等提升,这很不可思议!不是说我提升了,其他境界没有提升,不是的,平等提升,「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在自己心目之中,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华严经》上讲善友,善友就是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华藏世界,情与无情都是来度我的,你这一生当然成就圆满的佛果。善财那一套的能耐,你完全学会了。

所以「契理会源」,这个「源」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你融会到自性里面去了,这不就见性了!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见性,境界就上升了,这升到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契理会源;契理会源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他入了初住。

向下这十个位次,「十住,佛号为月」。诸位在此地要特别记住,「契理会源」靠什么?三昧力。我们现在要不要修「华严三昧」?当然要修。怎么修法?阿弥陀佛就是方法。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修。谁教给我们的?《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教我们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吉祥云比丘教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一参,这个很重要。我们中国谚语里面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影响最大,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教他念佛,教他念阿弥陀佛。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你们想想,《华严经》是怎么个修法,不就明白了!所以彭际清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有道理的、有根据的,真的是这个样子。所以,十住佛号里头都有个「月」

「皆是约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号」,十住菩萨修行身心清凉自在。不像十信位以前,烦恼控制住了,并没有断尽,只控制而已;所以叫伏烦恼,把它伏住,没断!到入住,烦恼断了。就是相宗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烦恼都转变成智慧了。智慧清凉自在,里面决定没有热恼。到这个时候才是佛法里头所说的离苦得乐。为什么?十信位菩萨伏烦恼也是苦,你还要降伏它。到这个时候把烦恼统统转变成智慧了,真入了。

所以我们说烦恼断、灭,不是真的断、真的灭。如果烦恼真的断了,自性不就断掉了!烦恼要真的灭掉,那性识不就灭掉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生、能现的性识不都断掉、都灭掉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说断、说灭,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它永远不会生了,它变了,变成智慧。这个智慧绝对不会再变成烦恼,也就是四智菩提绝对不会再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么个意思。实际上它是转变,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些文字、名词术语,不能把它的意思错解了。

下面给我们说「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这都是方便,教学的一种方法、手段。给我们立五个阶段,这个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一位次里面有一个佛号做代表,这个佛号就是在这个地位里面修学的宗旨,修学的指导原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都是修学教化方便,我们不能不晓得。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号?用别的名号不行吗?不行,就得用这个名号。现在想想这个名号真的不能少。今天这个世界,世界上的人没有爱心,「释迦」就是爱心,释迦意思是仁慈。今天佛法的教学,教学的宗旨,最高的指导原则,你不用名号怎么办?

两千年的元旦,我在新加坡,那个时候举行了一个大型的温馨晚宴,吴作栋总理参加了。我们印了一万张「爱」字跟大家结缘,我们送爱心。我们的原本送给吴作栋总理,现在外面流通的都是印刷的,原本送给吴总理。我们对全世界送爱心,当时印了一万张,以后又有很多人印。我也看到有小张的,像一般八开纸这样的,十六开纸的,我都看到。很好,愈多愈好!

现代社会上大众忘恩负义!我们要送感恩,这就是应机施教。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乏的是伦理道德,最缺乏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些话全都在名号里面含摄著,释迦这两个字里头包含著。「牟尼」是寂静、清净的意思,此地讲的三昧。对自己,自己不可以再胡思乱想,不能再有妄想分别执著了,要回头!回头就是牟尼。心地本来清净,《六祖坛经》里面说「本来无一物」,一个念头都没有,有一念就有一物了。我们现在不是一念,无量无边的妄念,无量劫到今天,已经养成习惯了,怎么办?念头止不住。

佛教给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止住念头的。每个法门都是促长我们爱心的,爱心是性德。迷失了自性,爱心没有了,所以名号的功德是促长爱心。你看每一个法门都用一个佛名来代表,意义很深很深!所以,读《华严》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自己要学纯净纯善,纯净对自己,纯善对别人。善心善意是真正的爱心,仁慈博爱。所以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智、是觉;无量智,无量觉,遍法界虚空界无有一法不觉,名号是这个意思。自他统统包括在其中,对自己无量觉,对一切众生无量觉。这个名号是究竟圆满的德号,什么德号?自性德号。阿弥陀佛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的法性,是我们自己的法身,这个名号跟毗卢遮那实在讲异曲同工,妙不可言。毗卢遮那是种种光明遍照。

这是「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我们举这个例子,诸位多少能够理解一点,名号是佛法教学的纲领,指导的原则。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长者的《论》文。

「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五十个因,五十个果」,果就是位子,像十信位,初信、二信,初住、二住这是果。果必有因,修因证果,所以,这五十个位子,五十个果位,当然就有五十个因。「为当位具因果故」,当位就是你现前所修的,这样就有一百重因果,「成一百重因果」了,五十个因,五十个果。「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所以一共就有「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门」

诸位在此地特别留意的就是世出世间法不离因果。因果确确实实,虽然它也离不开因缘所生,在我们世间人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也是万法里面的一种,万法皆空为什么它不空?这个话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因变成果了。我们用植物来做比喻,譬如桃,桃核这是因,我们把它种下去之后,它慢慢长成桃树,那个核没有了,因变成果,树是果;果现前了,因没有了。但是这个树它又结桃,桃里头又有核,这个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循环不空」。说因果不空是说这个道理,说它循环不空。第二个意思「相续不空」,细心去观察,「转变不空」,它有了这三个意思,因此才说因果不空。这个样子维系住世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外乎相续、转变、循环,我们世间人讲这是真理!

於是「种善因,得善果」,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佛教菩萨「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他行为善。这是佛教菩萨种善因,他将来所得的果报,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在十法界里面最殊胜的果报!所以,离开因果,不但世间法没得说了,连佛法也没得说了。世间人如果说不相信因果的,那就没法子讲,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众生。这个众生没有善根,不能接受圣贤的教诲,他不相信因果。再看长者第四段文。

「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以成佛号者」,这个范围就非常之大了。如来他不随顺自己所证、所知,这个不容易。他所证所知纯正,没有一丝毫迷惑,但是为了教化众生,还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迷惑,佛菩萨也装糊涂,装迷惑,才能跟他打成一片。所以,应化在九法界随类现身,随著众生心,众生的爱好,众生的习染,现相说法!慈悲到极处,跟众生打成一片,和光同尘,然后再教导他。

首先,现这个相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喜欢你,众生尊敬你,你说话他相信、他会听。你的话再好、再真实,他不尊敬你,他不听你的,那你也无可奈何。善巧方便,这是如来的权智,佛法里面常常讲的大权示现,就是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大权示现,在《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大权示现。

他这里开头就讲得非常好,「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对现」,对是相对,众生喜欢什么样的色身,就现什么样的色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现多少身?有多少众生就现多少身,现身是等众生界。现什么身?他举几个例子,你看「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人,为仙,遍众生界」。这一段文希望我们同修要好好的记住,你要真正懂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全世界所有宗教是一个教,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是一个人,示现的!我跟每个宗教往来,你看我真诚、亲切、恭敬,我都礼拜!为什么?我清楚、我明了!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我们这些人喜欢佛,他就用佛身来得度,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现佛身来得度;那些人相信耶稣基督,佛就现耶稣基督身而度化之,你信什么他就现什么身。

所以,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是佛的化身,是一不是二,诸位在这儿看清楚了。《华严经》里面讲宾主,一个主,其他都是伴,但是这一个主,这个「一」不是独一,是任一,这平等。如果我们说以基督教为主,基督教的上帝,唯一的真神,其他宗教所有一切的神圣(阿弥陀佛也好,毗卢遮那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都是上帝的化身。所以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统统都讲得通,这才叫真平等。要以伊斯兰为主,真主是唯一的真神;耶稣基督是真神的化身,佛菩萨是真神的化身,中国的圣人孔子、老子,真神的化身。《华严经》上讲到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前面这一句话要记住,「以三昧力,契理会源」,理是真理,源是根源,那是一不是二。在真如自性里面,真心理体里面,无佛无众生。但是它能够现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本源,是一个道理。所以变化,我们佛家讲应化身,讲应化好,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不一样,应就不一样。

我们把心性比喻作水,感是众生,水现种种不同的结晶,那就是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科学上只要证明一桩事情,我们就能够会通一切事理。这个实验使我们对於《楞严经》上所说的,「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我们明了了。大讲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地球,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叫世界,我们前面念的华藏世界。微尘是最小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因心成体」,心变现的!你要问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捻一法就是我的真心本性。你要真正契入,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那你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彻底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再也没有疑惑。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再也没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真的断掉了。还有分别执著,你没有了解。我们在这里说,这经摆在面前,「听说」有这么回事情,不是自己境界。如果是自己境界,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是,在《华严经》上我们在此地念的,你已经是初住菩萨,超过十信了。怎么晓得不是你的境界?因为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所以不是你的境界。真正入这个境界的人,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这个断尽了,无明烦恼你逐渐逐渐就很薄了。

这是说明佛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爱好,「乐」是爱好(不念乐,念ㄧㄠˋ,念去声),意思是爱好。随你的爱好,随你的根性,现无量无边的色身。不管现什么色身,他帮助众生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桩事情,下面说了,「令诸众生不作恶者」。你看看不管哪个宗教的圣人,他们的神圣没有教众生作恶的,都是教众生修善!佛家的法印里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总不离这个方向,不离这个原则,教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自净其意」

末后,长者(也是大师)教导我们,「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千万不要以自己凡情来测度,那你全搞错了。今天我们讲多元文化,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交流,重要!总要知道我们的根源是一家人,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变成对立,是迷失了真相,不知道事实真相,这里头起了误会。误会发展变成对立、变成冲突,这大错特错。所以我们不能够随顺凡情,凡情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思,不可以。我们一定要随顺经教,每个宗教经教都是好的。我们学院看下半年我们工程完了之后,正式上课的时候,我会聘请各个宗教的传教师,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讲他们的宗教,我们要学习。

最后总结「总是佛名号遍周」,这是把佛也好、天也好、神也好、主也好、人也好、仙也好,所有一切名号都是佛的名号。就我们佛教来讲,耶稣是佛的名号,基督是佛的名号,真主是佛的名号,穆罕默德也是佛的名号,统统是佛的名号。这是第四段。再看下面一段。

「五明法界体用平等,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这是讲五种缘建立佛的名号,这是最后一种。最后是法界体用平等,知道体用平等,一切诸法统统是佛号,这个范围就太大太大了。我们看长者的论文,「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故」,这几句话说得很明白。一切诸法这是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万有,用佛学名词来讲包括性相、理事、因果,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这个范围,统统都包括了。这「一切诸法」

「及以名言」,诸法,我们为了称呼方便起见,都给它起了个名字。如果没有名字,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没有办法正确的指某一法,就没有办法指示。像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说这个名字就专指那个人,这方便。如果没有名字,我们要找哪个人就很困难,名号用意在此地,便利我们彼此传达讯息。但是你要晓得「自体性离故」,所以名字性空,这依他起性,现相也是依他起性,既然是依他起,就没有自性。名字没有自性,形相没有自性,所以「自体性离故」,无自性。

「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无自性之性就是真性,真性就是法界性。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称法界、称法性是一桩事情,也有人说称法界是从相上说的,称法性是从理上说的;也就是说法性能现,法界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法性跟法界是一也不是二,於是合起来称法界性。法界性是我们的真性,法界性就是佛号,宇宙之间一切名、一切现相、一切法统统都是佛号!所以才说这是真正觉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

这个话我们听说过,我们换句话说,哪一个名不是佛名?这一句话没有听说过!长者在此地给我们说了,既然「法界性即佛号故,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这不就是!一切名言都是佛号。你要一时体会不过来,你慢慢去思惟,细心去观察,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我们一下子不能接受?是我们迷失真相太久了,真的事实真相,现在佛给我们说出来,不敢承认。哪一天你一听到这个名号一点疑惑都没有,全程肯定,什么样果位的人?初住菩萨以上。中国佛教里面宗门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听到这个话点头,一点怀疑都没有。是的。

没有证得这个果位,这不是他的境界,他听了,即使不反对也无法接受。这是真的。因为接受跟不接受心态完全不一样,这个心态就是思想、行为,思想行为完全不相同。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听,听有好处,薰习!我们无量劫来是无明烦恼薰习,愈薰愈愚痴,愈薰愈糊涂。今天我们难得遇到大乘佛法,自性的光明。尤其遇到《华严经》,我们接受《华严》的薰习。如果每天不断的在薰习,假如你有这个福分,你能够活到八十、九十,每天不间断的薰习,你这一生真的能解决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六道十法界的问题。至少你能够出离六道轮回,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肯定有分!如果你的根利,你的缘好,这是善导大师常讲的,「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你的缘好、缘殊胜;换句话说,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实报土,「花开见佛悟无生」!果报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我们看长者底下这一句,「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此一切法自性离,你真正懂得自性离,「自性离」换句话说,就是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的性就是法界性,法界的真性。从这个方便证得无上菩提,成究竟佛果,大乘圆教里讲的!古人还不是说大乘,说这个经叫一乘,一乘圆教所说,比大乘还要殊胜,还要彻底、究竟。下面长者又说。

「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古德也说大乘、中乘、小乘;菩萨是大乘,缘觉是中乘,声闻是小乘。到最后,佛讲《法华经》,佛说出他教学真正的目标,说出无有三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这才讲到一乘法。一乘是什么?一乘是成佛。成菩萨叫大乘,成阿罗汉叫小乘,叫二乘;如成缘觉,缘觉是中乘,那就变成三乘。所以说诸佛如来唯有一乘法,一乘是直接教你作佛,没有教你作菩萨、作罗汉,教你作佛。

但是你的根很钝,你的头脑不够灵活,很难转得过来,佛不得已再拐弯抹角来诱导你,说二乘、说三乘,渐渐把你提升。真正佛法里头,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没有大小乘,没有什么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什么?佛的方便说。《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所以这里头所讲的真正是成佛之道。长者引用说三乘里面也讲有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就是三昧。我们从念佛法门契入,念佛三昧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根本智。我们今天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因为你有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无知就无所不知。真正求智慧的人从哪里求?从清净心中求,从三昧里头求。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错用了心,求,求有知,求知;现在讲求知的欲望,求知。求到最后是什么?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今天大学念到博士,他博不博?他一点也不博。专攻一门,那一门知道,另外就不知道了。确实他不博,他专。专怎么样?专又没有专到底,只专到一半。要专到底就好了,一门深入,专到底就好了。专到底就见性了,他没有到见性,他就中止,就不再干了。见性之后一切就贯通了,那真的就博了。这个道理佛家经论里头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

所以佛教我们求根本智,教导我们修禅定。佛家通常用的方法,持戒是个方法,但是佛说过了,正法时期持戒能得定,因定开慧。像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就不行了,持戒不能得定。所以持戒修定,到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佛知道社会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换句话说,你根本没有办法得定,禁不起诱惑。你哪来的智慧?所以末法时期只有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条件要能把烦恼伏住,叫带业往生。你烦恼习气并没有断,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个办法好。

我们一般人努力真的可以做得到,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我常常讲,常常劝导大家,远离五欲六尘,尽可能的远离。所以我劝导大家,不要看电视,不要看电影,不要听这些音乐,报章杂志统统都不看,每天天下太平,身心安稳。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知事多时烦恼多,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烦杂,你怎么能够安定下来?古人建个修道的场所,为什么建在深山,远离村落?是要环境清净。二六时中,我们今天讲昼夜二十四小时身心清净,这叫养道。什么是道?清净心是道。所以与外面环境完全隔绝,用这个方法。到身心清净之后,再来试验试验,测验测验,到聚落人多的地方去看看,心动不动;如果觉得不行,赶快回去。

试验一下,可以,还是清净,这才能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基本的条件在此地,不受诱惑了。就是《金刚经》上世尊嘱咐须菩提的话,须菩提要出去弘法利生,佛交代他(那是条件),「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在山上就养这个。到村庄、小镇、城市去试试看,果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今天的话说,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了,行,你可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如果还会起心动念,你自己要觉悟,你还禁不起诱惑,赶紧回来再养。如果这种情形,你自己不自量力,你肯定被拖下水,你没有度众生,被众生度走了。这样的事情自古至今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当年学经教,李老师限制,四十岁以前决定不能在外面讲经说法。怕的是什么?禁不起诱惑。所以要我四十岁以后,稍稍有一点定功了,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但是能控制了,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不可以。这叫根本智。从根本智生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在我们这部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在文殊菩萨会下(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求学,指导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的是根本智,般若无知。我们晓得成就他的三昧,这三昧成就之后,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成就后得智。

成就根本智,就是老师限制(李老师以前给我的限制,那是帮助我成就根本智的),除了他老人家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能听,耳朵封闭了,只听他一个的。不是他准许的,连经都不能看。所有一切的文字,你想看的都要得到他的同意,他要不同意统统不能看,把你的眼睛封闭了。还有一条,你以前所学的我不承认,全部作废,到我这个地方来做我的学生,一切从头学起,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帮助你身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到清净心真生智慧,行了,你就出去。

到那个时候什么人讲的东西都可以听,什么文字都可以看,你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你会选择,你不会再走上邪道了。有这个能力才可以参学,成就你圆满的后得智,无所不知。善财果然如此,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之后,真的智慧现前,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自己所行的路子,如如不动,一丝毫影响都没有。他修的是念佛法门,绝对不影响他老实念佛。参学没有受外头境界影响,善财给我们做了好榜样!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