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0七讲)  2000/5/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307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四首:

【佛昔劫海修诸行,称赞十方一切佛,故有高远大名闻,此智慧王之所了。】

这一首是大智慧夜叉王的赞颂,也是他的学习报告,长行文里面我们看到他学习的法门是「称扬一切圣功德海」,修这个法门证果的。「解脱」就是证果,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佛,他修学这个法门成佛了。偈颂里面,也是教导我们怎样来修学。《华严经》里面,所包括的是诸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由普贤菩萨做总结,无量无边法门都归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普贤菩萨不思议解脱法门。正是说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在这部大经里头,对於这个道理与事实是非常的清晰。

『佛昔劫海修诸行』,这一句是总说。「诸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诸行。「劫海」是讲时间,海是讲深广无尽,我们现在一般讲无量劫,这是所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成佛了,成佛还不舍弃修行。他修行已经圆满,圆满何必还要修?要做出修学的样子,给那些没有觉悟众生做榜样。这就是所谓的倒驾慈航,永远没有休息,我们要体会佛菩萨这种勇猛精进的精神。我们自己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缺乏这个精神,甚至於缺乏这个认识。这是我们愚痴,不觉悟,经上常讲「迷惑颠倒」。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迷惑颠倒,自己总得要晓得,没有这个认知。

「诸行」,行这一个字非常重要,指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生活行为,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包括就太多太多了,起心动念是心里的活动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一切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这是佛将行为归纳为这三大类,再多的行为都不出於这三大类:身、口、意。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是根本,表现在外面是身、口。所以意善,语业、身业自然就善;意要是不善,言语善、身体造作善,那是装模作样,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最重要是心地,念头。在佛家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是苦口叮咛,劝导我们「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我们想想诸佛菩萨他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头?想想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又是些什么?这一对照就知道,我们到底错在哪里,必须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

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身语意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标准,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得跟他一模一样,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我今天一进来,到这个地方来拜赵朴老的牌位,我们写上。牌位是什么?躺在那里的。你们有没有看见过,供牌位,牌位是躺在那里的?我今天头一次,七十多岁第一次看到牌位是躺在那里,而不是竖立在那个地方。从这一点小小事情就晓得,我们的心跟佛祖的心不一样。像这些地方,实在讲用不著教。我们是不是个佛心?是不是度众生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

这几天,我们的同学们到尼泊尔蓝毗尼去朝圣,所以这个星期我们「早餐开示」停止了。我们是可以停止,可是网路不能停止,为什么?网路一停止之后,全世界收看网路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个节目没有了,以后不会再打开网路看了。我们讲经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多,应当选择一些放在网路上,网路不可以间断,天天要播。你们负责播网路,你们都是佛、都是菩萨,你们是度全世界苦难众生。如果这一点疏忽了,才知道你们不是修行人,你们也是凡夫一个。网路建立不容易,但是叫人家产生误会说你这个取消了,这个很容易,几次不播人家收不到的时候,他就认为你这个节目已经取消,已经没有了,再也不会收看这个节目。这说明什么?我们利益众生的心非常淡薄,必须什么?人家做,我们跟著他做;没有人做,自己不能够主动做。什么时候自己主动做,这才叫勇猛精进。我死了,你们还继续不断的做,你们是菩萨,你们是佛陀,你们是大慈大悲,这是救苦救难。如果连这一点的认知都没有,我们念这个经,诸佛菩萨「劫海修诸行」,我们读这一句又做何感想?

我们的修行,连一个很短的时间都不能够继续。古德说得很客气、说得很含蓄,断断续续,功夫不能够连成一贯,时有时无,这叫间断。间断,功夫怎么会成就?觉明妙行菩萨教我们修行秘诀三句话:「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说了九个字。实际上,这三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讲四个字,觉明妙行菩萨讲九个字,九个字我们清楚,「净念相继」一般人还不太懂。什么叫净念?你要有怀疑,你的念头不清净;你要有夹杂,你的念头也不清净。所以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续就是不间断。佛祖所说没有两个意思,言语说的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

我们自己,真正用功的人,天天检点自己的心行。怎么个检点法?必须要读经。净业三福,第三条里面讲到「读诵大乘」;读,对著经本叫读;你念得很熟,不需要看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不能间断,如果不读诵经典,我们自己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犯的过失,就没有办法觉察出来。所以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早晨起来洗脸照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个脸也照照镜子,而不知道佛的经典是一面镜子,照我们心的,照心的一面镜子。佛在经上所讲的我们到底做到没有?天天要干,决定不可以中断;三天不干,面目全非。这个话是从前儒家念书人讲的,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过去人尚且如是,现在更不必说了。我们里面烦恼习气比从前人重,外界五欲六尘的诱惑,比从前那个时代不知道要增强多少倍,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头,从前人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我们今天一天不读面目就不一样了。天天念,时时念,无间断的念,使我们的心行跟佛菩萨的心行相应,我们这才有救,在佛家的术语叫「得度」,你才能得度。现代人的话,「得度」没有人能懂,我们换一个口语,你才有救;否则的话,没救了。

所以人修学最重要的有长远心,不要问我要修多久才能成就?无量劫的无量劫,证到如来圆满果地依旧不放松,还是认真像初学的学生一样,为什么?帮助一切未得度的众生。这就是所谓倒驾慈航,做给别人看,帮助别人成就。十方世界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佛菩萨的示现就不会有终止,要常存此心!

大智慧夜叉王他修的法门,跟我们现前所修的法门,非常相应。他是「称扬一切圣功德海」,怎么称扬?念佛就是称扬,称赞十方一切佛。持佛的名号,就是赞佛,就是称赞。但是佛号的义理太深太广了,念佛的人虽然很多,念佛的意义懂得的人不多。为什么要念这句佛号?明了的人也不多。如果对於执持诸佛菩萨名号,义趣不能够明了,他所得的利益只是种下善根。这个善根是真实的利益,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是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因此名号功德利益,必须要讲清楚、讲明白。怎么讲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为我们讲经说法,无非就是说明名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千经万论都归向这一个目标。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做了几次的报告,今天在座有不少从中国外地来的同修,你们希望在讲堂里面亲自听到,为什么千经万论都归到佛号?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最兴盛的时代,佛家称之为黄金时代,大、小乘的宗派,十个宗派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祖师大德辈出,国王大臣护持。从外国到中国来留学有高丽、有日本、有越南,这些周边的国家,许许多多出家这些大德到中国来留学。当时中国、外国这些学者,都是一些佛门各宗派的大德,他们有时候也会想起这些问题: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最重要?大家共同像现在人讲投票表决。我们大家的看法哪一部经最重要,能够涵盖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是几乎大家都公认,不分宗派都公认《华严经》第一,所以称《华严》为经中之王。过去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也是教我要读《华严》,留意《华严》。他说《华严》是佛教的哲学概论,他是个哲学家,完全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佛经。他说《华严经》是佛家的哲学概论,而且是全世界所有的这些哲学概论里面,它应该是摆第一,没有能够超过它的。

佛所说的一切理论在这部经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以及修学各个阶段你所证得的境界,也都在这一部经中。所以古德说,这一部经是圆满法轮,释迦牟尼佛是面面都讲到了,没有遗漏的。其他的一切经论,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别的经论,都是《华严》某一部分特别详细来说明,这是个总的。经题就是佛说一切法的总题目,《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目。我们现在对佛所说的一切经,给它取个总题目叫《大藏经》,其实佛原本就有一个总题目,总题目就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

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大,他告诉我们多少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龙树菩萨所见到的,这个经典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受持。这是他看到的大本,也就是最圆满的本子。这本子分量太大了,於是再看看中本。中本的分量也不小,想一想我们这个地球上众生还是没有能力来读诵,於是再看下本。下本是什么?就像我们中国有一套丛书叫《四库全书》,大概见到这部书的人不多。近代台湾商务印书馆跟世界书局把这个书印出来了,印的分量不多。我曾经问过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他告诉我只印了三百套,因为考虑销路,这么大的书一般人不会买的,都是图书馆买,而且都是大的图书馆买,小图书馆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我们相信新加坡的国大图书馆一定有,现在印的是缩小,字缩小了,版面缩小,是十六开的本子,上下两排。这个印法精装大概每一本也有这么厚,像我们《大藏经》一样,一千五百册,这是一套书。这一套书过去纪晓岚编了一部-《目录提要》,一共五册,也是这样精装的五册。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下本《华严经》,实际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目录提要,我们今天读的这个本子是目录提要,原来经本我们没见到过。所以今天我们展开这八十卷《华严》,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而且这个目录提要还是残缺不齐,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半,另外一半遗失了。龙树菩萨传出来的经本是十万颂,四十品。传到中国,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次传来东晋时代,总共经文三万六千偈;全经是十万偈,三万六千偈差不多三分之一。我们把它翻译出来了,这就是《六十华严》,翻译成中文六十卷,《六十华严》。我们读六十卷《华严》,常常读到之后,突然就断掉了,上下就连不起来,当中的经文脱漏了。唐朝武则天的时代,实叉难陀法师从西域到中国来,他带的有《华严经》,这是第二次翻译。翻成之后,全经总共有四万五千颂,比晋朝时候那一部经增加了九千颂,还不到一半;全经是十万颂,《八十华严》才只有四万五千颂。贞元年间,这唐朝时候,乌荼国王向中国送礼,礼物里面有《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一品完整的,非常难得。我们把它翻出来,这叫《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

现在谈到《华严经》,只有中文本里面保存得最完整,在全世界再找不到梵文的原本,非常珍贵!近代弘一大师教我们怎样读这个经?他教我们读八十卷,八十卷读到「离世间品」,然后接著读贞元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样总共九十九卷,是我们中文本里面最完整的。弘一大师教我们这个读法,这个读法非常之好。晋经,晋朝翻译的六十卷,八十卷后面的二十一卷「入法界品」可以参考,做为我们参考补充的材料。这是古大德肯定的,这一部经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最重要的。

然后他们又做了一个仔细的比较,《无量寿经》。诸位要知道,《无量寿经》非常特殊。这个经本传到中国,从汉朝到宋朝,这八百年当中,陆陆续续印度高僧大德到中国来,都带著《无量寿经》的梵文本。而且这个梵文本不一样,不是同一个本子,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阿难尊者每一次宣讲,他都把它集结出来。在中国这个本子,翻译就翻译了十二次,有十二个不同的译本。但是年代这么久了,传下来的本子只有五种,另外有七种失传了,但是古时候佛经的目录里面有。像唐朝开元《释教录》,就是开元年间所编的佛经目录,那里面有十二种。由此可知,失去的大概是在唐以后。

《无量寿经》《华严经》做个比较,古人认为《无量寿经》第一,超过《华严》。为什么这个说法?《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就是极乐。所以《华严经》最后归到哪里?归到《无量寿》。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得好,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他把《华严经》《无量寿经》《弥陀经》看作一部经。一部经有略说,简单的讲法,有详细的说法,《华严》是详细说法,《无量寿经》的细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略说。他这个见解非常高明,我非常赞同。

我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曾经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的序分,引导,序分,我们现在念的《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小本《阿弥陀经》是流通分,我们用这三分来看这三部经。所以《无量寿经》就被推崇到第一的第一,超过《华严》,超过一切经,千经万论最后都归净土。所以净土,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的归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如是,所谓是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共同的归宿。我们对於净土才肯定,死心塌地,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专修专弘。

我们现在所读的本子是采取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会集得好,我们不需要再去读五种原译本,那个麻烦。会集本里面总共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再继续找,古大德也有说,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转告我们,转述就如同阿弥陀佛自己宣说没有两样,这是《无量寿经》里面的第一。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继续不断找,这是古大德几乎公认的,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於是这么一分析,我们对於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逐渐能体会到一点了。「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纳到这一愿。四十八愿是什么意思?《无量寿经》,整个《无量寿经》所说的就是四十八愿的意思。《无量寿经》是什么意思?全部《华严经》就是解释《无量寿经》的。《华严经》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解释《华严经》的。你们诸位能把这些意思会通之后,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教的总题目,全都包括了,一样都没有漏掉,所以这是佛法里面的大总持法门。

大智慧夜叉王聪明,真有智慧,他就抓到了,『称赞十方一切佛』。用现在的话说,他自己修行的是执持名号,专修专弘,他搞这个。那个果报不可思议,『故有高远大名闻』。他专修专弘,弘哪一个法门?当然是阿弥陀佛的法门,这个不用怀疑的。经上明明说「称赞十方一切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名号,这是诸佛如来的总名号。莲池、蕅益大师在《弥陀经疏钞》《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名号是性德的名称,一切诸佛如来、一切众生真如本性的德号。这个意思谁知道?佛菩萨、祖师大德要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唯有彻底明白了,我们对这个法门的修学,才真正会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如果不是彻底了解,要想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确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在佛门里面遇到许许多多法师、居士大德们,常常提到,净土这一部经、一句名号就能成功吗?疑惑放不下,总觉得这个太简单、太容易了,佛法哪有这么简单的?所以许许多多人不能接受,他们再去寻找更高深的,殊不知最简单的就是最高深的。黄念祖居士从前讲经时做比喻,现在照相的人很多,他比喻净宗法门就是现在所说的傻瓜照相机,最简单的是最好的,你们哪一个人拿到照相机,从来不会照相,一按下去张张都好,都很可观;找其他的法门,那就是今天讲的高级照相机,不是内行人,这三十六张底片一张都照不好,他这个比喻很有味道。这个法门至高无上,简单容易,古人所称赞的,稳当、简单、成就快速、成就圆满,我们到哪里再去找这个法门?再也找不到了。遇到之后,决定不能怀疑。可是不怀疑,实在是真正不容易。

我自己有很深的体验,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没有出家,跟忏云法师半年。忏云法师修净土,把净土介绍给我,我不能接受,我怀疑,他也没有办法讲给我听,不能帮助我断疑起信。但是我在他那个地方半年,他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教我看《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要解》,蕅益大师的;《圆中钞》,幽溪大师的;这三部注解非常好。我读了之后,对净土不再反对,算是进了一步。以后离开他那个地方,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去的目的是学讲经。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学生,专修净土,他知道我对於净土怀疑,很不容易接受,劝过我很多次。有一次,这印象最深的,他说:如果这个法门错了;他说:古来有那么多人都错了,我们错一次也不妨!用这个话来劝我,可是我还是不能肯定。

一直到我回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华严》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也是断断续续的讲了十七年,我才相信。怎么相信的?从《华严经》里面相信的,所以《华严经》是净土的序分。我在这一部经里面看到,文殊菩萨求生净土,普贤菩萨求生净土,再看看善财童子求生净土,仔细看看这里面所有的菩萨,他们修学的法门虽然不一样,最后统统归净土,这才知道净土的殊胜。所以我要是不讲《华严》、不讲《法华》,叫我对於净土相信,很难!太难太难了!我遇到的善知识,也都不是普通人,能叫我相信都相当不容易;还是我这个缘还不错,有不少人来找我讲这几部大经,从大经教理、教法、教相里面,体会到这个法门无比殊胜,这才死心塌地,疑惑断尽了。

疑惑虽然断尽了,有许多同修看到我这一生讲经修学,疑纵然没有了,好像还夹杂。为什么?我讲的经论太多了,至少有几十种。要是依我自己来说,我自己的愿望,我一生只讲一部经。讲什么经?《阿弥陀经》,这是我的本愿。我非常羡慕古时候的大德一生专讲一部经,讲几十遍,讲几百遍,这个对於自己的受用大了。为什么讲这么多经论?现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讲经怎么办?所以许许多多同修来要求,我满他们的愿望。这里头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一生随缘不攀缘,一生自己没有道场,住别人的道场;住在人家道场,他要请我讲这部经,我当然要满他的愿。所以这个样子,经论就讲得很多了。可是诸位细细去听听,我无论讲哪一部经、哪一部论,最后都归到净土。所以外表上看起来是夹杂,实际上还是一门深入。我讲《华严》,我讲《金刚般若》,我讲《楞严》,乃至於讲《永嘉大师禅宗集》,讲《证道歌》,全都是讲的净土,还是一门深入,专修专弘,我们才得到一点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说了这么多话,就是说明「称赞十方一切佛」,这个大意说出来了,十方一切佛的名号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弥陀经》里面教导我们「执持名号」,诸位要晓得,名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南无」这两个字是称赞,这是梵语,它的意思是皈依、皈敬、恭敬、礼敬,有这些意思。那要用现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尊敬,尊敬的阿弥陀佛,就这个意思。南无就是尊敬的意思,这是一种恭敬的称呼。我们念佛最好是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劝人念佛都劝人念六个字,劝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人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不加南无。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这里头有什么不同?他就说:我对於净宗肯定要求往生,绝对没有怀疑,那我就是听从佛的教诲「执持名号」,不加客气话,我决定要求生净土。他说:我教别人,别人未必有求愿往生的愿望,所以加一个「尊敬的」比较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往生,将来以后还会有机会,尊敬的。你们想想看莲池大师这个话的意思。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下定决心,这一生决定生净土,客气话就不要说了,「南无」两个字是客气话,不用客气,直截了当执持名号。为什么?临命终时,最后一刹那,你心里头有这一句名号,就得生了。最后临终的时候,如果把这个名号忘掉,你这个机缘就失掉了。这是古人所说的,念经不如念咒,经太长了,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临终那一刹那,愈简单愈好。你们想想看,念南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那就简单多了,南无六个字,这四个字。愈简单愈得力,平时要知道训练。

由此可知,真正功夫就在这一句名号。「执持名号」,修学其他法门不可以执著,要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唯独我们这个法门可以执著。我们其他的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都放下了,就执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持,保持,这一生当中永远不会失去,心里面念念都要有阿弥陀佛,我们往生净土就有把握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修学的同修,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都会造成障碍,都不是好事情;只要把名号放在心上,你就对了。十方三世一切诸大菩萨修行成佛,统统是这个法门,连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不例外。文殊、普贤修无量法门,最后成佛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才圆满菩提,这是我们讲真话!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都是讲实话。我们能遇到,无比的幸运,一定要珍重,要认真努力修学,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空过。

专修专弘的人,「故有高远大名闻」。这一句话是真的,可是我们决定不可以要求名闻利养来修学这个法门,那就是灌顶法师讲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狱去了。藉著这个方法,求自己的名闻利养,就坏了。可是你修学这个法门,现在社会讲知名度,你的知名度自自然然会高远。高是说你名气很大,远是讲可能全世界人都听到你名号,都知道你这个人,这是远,你的名字远闻。但是决定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念,错了,你落在名利里头去了。纵有高远的名闻,我们自己还要谦虚,像诸佛菩萨一样、祖师大德一样,全心全力为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服务,现代人所说的牺牲奉献。

我们自己一定要真正做到无私无我,融合诸佛菩萨为一体,这是真正懂得修行。怎么融合?学习弥勒菩萨的肚量,量大福大。我们中国人塑弥勒菩萨是塑布袋和尚的相,那个肚皮大是代表什么意思?量大福大,不是叫你真的肚皮大,你不要搞错了,它是表法的。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我们真正时时刻刻能有孝敬的心,这就是地藏菩萨。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主动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必须要记住,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都是苦难众生。这个世间明明有很多大富大贵,比我生活好得太多,他也有苦难吗?有!什么苦难?死了之后,还搞六道轮回,就是苦难。不要说人间,天上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都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他的苦难。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明心见性,这是他的苦难;不能超越十法界,不能证得一真法界,不能证得清净法身,那是他的苦难。我们要有念念帮助一些众生,帮助十法界这些众生,消灾免难。

我们有什么能力?有!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决定能帮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脱离轮回,脱离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好比新加坡这个小岛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是乌节路,最好的一个地区。确实许许多多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知道这个法门。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得很好,我们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我们自己修学做个好榜样给他看,就是度这些权教的佛菩萨。四圣法界的佛菩萨,我们都有能力度他,何况六道?所以你只要专修专弘净宗法门就行了,其他法门不行,没有这个能力。其他法门你要不断见思烦恼,你就证不了初果,在大乘佛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你没有分,太难太难了。一比较才晓得,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

修学这个法门,《无量寿经》上世尊给我们讲得好,就是「如来第一弟子」,你就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护念,你就得到诸菩萨、龙天善神的拥护,问题是你肯不肯做?怎么作法?对於这个法门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个没有间断,不是说我们口里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间断,不是这个意思,心里头不能间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的心转过来,我们现在的心,里面胡思乱想,妄念太多,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换成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只要有阿弥陀佛,不要有其他的东西,这个人叫真念佛。这个念是心里头有,才叫念,不是口里头有;口里头有,心里头没有,不叫念。要心里头有,心里面有阿弥陀佛,心里头有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认知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效法阿弥陀佛,这就不能离开经教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要跟他相应,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念念当中都求帮助一切众生,认知这个法门,学习这个法门,也和诸菩萨一样无量的善巧方便。

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实在说没有这个认知,没有这个认知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愚痴,时时刻刻为烦恼盖覆了我们自己的自性,障碍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不能成就。每天还在烦恼里面过日子,这个很苦!真正学佛人,从念头里转过来,你过的日子是佛菩萨的日子。佛菩萨什么日子?圆满智慧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现在的话来说,高度艺术的表现,世间人所讲的真善美慧,一点都不假。你的念头转不过来,真善美慧是空的口号,你决定没有。真善美慧,说老实话,一真法界里法身大士才有,不但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里头也没有。但是修净宗的人,心、愿、行都能够与弥陀本愿相应,他就有,他也能沾到佛菩萨的气氛。所以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来学习。

在修学过程当中,实在讲,我们仔细去想想,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是我们根本的障碍。诸佛菩萨没有自己,《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菩萨。不但没有相,念头都没有,《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念头。这一些四相四见都是妄想、都是妄念,佛经里面常讲妄心。妄心舍离了,真心现前。真心是什么?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这个心叫真心,这个念叫正念。起心动念为自己,这个念是邪念,妄念。佛法里头,正邪是从这儿分的。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虽念念为一切众生,他又不著众生相,高明之处。我们今天做不到极高明,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点,我们念念为众生,还没有离众生相,这也好,接近了一步,愈来愈接近了,要懂这个道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头一个要离「我相」、自私自利,要离名闻利养。

这个地方讲「故有高远大名闻」,这是一定的果报。果报现前,可以不受,受不受果报在自己。我们可以不受,不受的好;不受,我们的果报让一切众生受,自己不要受。为什么?我们脚跟没有站稳,我们离四相还不太远,一沾上名闻利养的享受,恐怕又回去了,又堕落了,又堕落在四相里面了。福报现前不享受,我们距离四相就愈离愈远;一享受就会靠近,又回头了;福享不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示现享福?明心见性。福报现前,你享受的时候决定没有贪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如果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赶快跑,这个人就有智慧,这个人才能够保全。

贪瞋痴慢决定不能生,一定要知道贪瞋痴慢是三途的业因,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对佛法、是对世法,佛法都不能贪,何况於世法?古大德给我们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决定不能起。我们真正修行的功夫,就是看你一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还有没有起贪瞋痴的念头?念头起来不怕,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起,马上就觉悟,赶紧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下去,把它压住。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贪瞋痴的念头少了,这就是进步。无论顺境、逆境,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对於一切顺逆境界,善人、恶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我们要在这里下手。智慧王他就懂得这个道理,智慧王明白这种修行方法,他从这儿成就的,所以他的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