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讲)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04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偈颂第七首:

【如来智身广大眼。世界微尘无不见。如是普遍於十方。此云音天之解脱。】

这是高胜音天王他的赞颂。长行里面是「高胜音」,偈颂里面是「云音天」,是不是偈颂里面有错误,这就很难讲了,高胜用云来表,意思也很好。天王他得的法门,是「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他赞颂里面叙说他自己修学的心得。『如来智身广大眼,世界微尘无不见』,这句话里面含义既深又广。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是「知一切世间」,说的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有情众生现象最明显的,他有生老病死;器世间有两种,我们现在讲植物、矿物,植物的现象有生住异灭,矿物,一直到星球,更大的是星系、银河,都有成住坏空。所以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都是说明事实真相。这些事实真相,如来看得清楚。「如来智身广大眼」「智身」是智慧之身,通常在大乘经里面讲是报身。佛有三身,一切众生皆有三身;只是佛菩萨的三身,他自己很清楚、很明了;众生虽有三身,迷惑了,自己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有三身。虽然如此,众生的三身并没有失掉。法身是真身,为什么称为法身?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身,这叫法身。

佛法里面,我们的礼服,佛家的大礼服是二十五条衣,常礼服是七条衣,工作服是五条衣。从前我们看到这个图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二十五条衣四长一短,七条衣三长一短,五条衣两长一短,总是前人给我们的传说,佛家里叫粪扫衣。在古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是托钵,三衣一钵,托一钵饭容易,但是要得一件衣就不容易了。那个时候物质条件非常缺乏,出家人的衣从哪里来?都是拾取一般人破旧不要的衣服,丢在垃圾堆里面,出家人把它捡起来,看这个破烂的衣服里面还有可以用的,把它裁剪下来,然后拼凑起来做为一件衣,衣是这么来的。剪下来的,当然这一块一块有大有小,如何给它缝得很整齐,面积大的就做五条衣、七条衣,面积小的就做二十五条衣。所以衣的来源不是一块整匹的布,是许许多多人家穿过的旧衣服,把它剪裁缝制成一件衣服,是这么来的,也称之为「福田衣」。可是表法的深义我们不懂,我这一次有机会到北京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山东龙兴寺出土的一批古物,石雕的佛像,看到他们袈裟上面的彩绘,我明白了。袈裟深义就是表法身,它的一格一格就是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一块代表一个族群,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一个身,衣服穿著是一个身,所以袈裟象徵著法身,这是它的真义。为什么有长有短?佛法是平等法,这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佛法里面一切众生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人人第一,法法第一,从来没第二,佛法决定是平等的。长,二十五条衣四长,平等;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一半?我们明白了,一半,它还有一半没有在这个格子里头,代表的是无尽,无量无边,它会延伸出去,这个延伸就是无量无边。我们在石雕佛像里头得到这个启示,非常有味道。工作,这五条衣范围小,像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为整个地球上众生服务,这是五条衣,范围小,你的一件衣上没有多少格,地球上的族类不多。二十五条衣是表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格子就多,无量无边。都有长短,都是表无尽。无尽方面,我们今天在这个地区服务,这个地区在无尽的里面它是一个小范围,所以五衣代表这个,七衣的范围广大。譬如五衣代表我们一个地区,今天我们在香港,我们为香港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来服务,这是五条衣;七条衣代表中国,一个国家;二十五条衣表法界、表世界,很有味道。衣搭在身上立刻就想到,我们要牺牲奉献,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一切众生服务。如来智身。

「广大眼」,就像观音菩萨示现的千手千眼,没有一处他见不到。下面这一句是说他见的范围,「世界微尘无不见」,极其细微之处他都见到了。总归纳起来,他所见到的就是大方广,「大」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佛法讲的自性,哲学里面讲的体性,宇宙万有的本体,用一个「大」来代表。有体一定就有相,就现相,唯心所现;性体是真心,它现相,相用「方」字来代表。为什么用方?方里头讲有方法,也就是说它展现的相有层次、有条理,丝毫不紊,有次序,不乱。《无量寿经》上讲「自然严整」,庄严整齐,自自然然的。我们看佛在经中给我们描绘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真的是自然严整。有体有相,当然有作用,作用用「广」这个字来代表,作用无量无边,广大无际。所以用「大方广」表体相用,这个把虚空法界都说尽了。

我们今天居住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相当恶劣,环境不好,中国人常讲「风水不佳」。如何不佳?被破坏了。怎么破坏?妄想破坏了,被自私自利破坏了,被贪瞋痴慢破坏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是属於识,这是妄想。本来是严整的,自然严整,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将自然严整破坏了,这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太阳系、银河系。在佛法里面说,虚空法界、世界微尘与我们的心念都息息相关,我们的念善我们的环境就善,我们的念恶我们环境就变恶,「一切法从心想生」,决定是正确的,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谁知道?诸佛如来知道。凡夫如果不通过诸佛如来的教导,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所以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无比的恩德就是他的慈悲教化,让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够通达明了。明了之后,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什么主宰?《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可以转变境界。转变境界从哪里转起?从自己本身转起,容貌转起,体质转起,然后生活环境自然就转变了。这个道理虽然很深,世间人也懂,中国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他懂这个道理。相可以随心转,我们体质当然可以随心转,命运随心转。心转了,相转,体质转,也就是你的健康状况转了,生活环境转了,寿命也转了。诸位从《了凡四训》里面不就看得很清楚吗?很有效果。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古圣先贤才教我们修行,修行就是做一个转变而已。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一切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说法做法修正过来,就叫修行。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念头是根本,将不善的念头修正为善念,将虚妄的念头修正为真实,将染污的念头修正为清净,这叫从根本修。根本是修心,心善行就善,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从枝叶上下功夫;身体不健康,多灾多病,他要求药物来治疗,这是从枝叶上下手。枝叶上下手效果不大,治病他不是根治,他是治标,不是治本,药物不能控制,又发作了。诸佛菩萨懂得治本,治本是从心地上下功夫。

所谓是修行证果,果是什么?果是根本,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明了真相,你的思想、见解、行持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健康,一丝毫的毛病都没有。出了毛病,出了问题,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譬如我们说个最简单的原理,也是事实,佛告诉我们心是空寂的,心是空、是寂,灵明;空寂是它的相状,灵明是它的作用。那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心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心不净、不空,不是寂,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心里面妄念纷飞,你的心跟真心、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就是所有一切疾病、业障、灾难的根源。谁知道?佛菩萨知道,古圣先贤大德们也知道,他们用的功夫就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养清净心。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他的心是多么寂静,他的心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对五祖才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因为真心空寂、灵明,灵明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跟他恰恰相反,我们见到五祖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你的心不空、不寂,所以把灵明转变成烦恼。佛家讲「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心要是清净了,空了,烦恼就变成菩提;心里有牵挂、有忧虑、有妄想,菩提就变成烦恼,菩提跟烦恼是一个东西。所以菩提跟烦恼不二,生死跟涅盘不二,就在迷悟。悟了,心是空的,心里决定没有牵挂,决定没有忧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充满智慧。迷的人心里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他那个心就不空;妄想一个接著一个,寂没有了,寂是寂静,寂没有了。有妄想,寂没有了;有分别执著,空没有了。我们想想佛菩萨是什么心,我们是什么心?为什么他有智慧,我们有烦恼?他说的话我们不懂,留下来的经书我们看也看不出意思,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学佛出家,搞了几十年,连天天披的袈裟什么意思都不懂,我要不看龙兴寺出土石雕的佛像,这一生一世都不明了,没人跟我讲。一看到这个样子才恍然大悟,我这一趟北京没白去。过去我在讲经常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这个我讲得很多。我看到这个石雕的佛像给我做证明,肯定了,原来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就是这一件袈裟表现出来了。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诸佛如来化现度我们自己的,我们自己六根接触要觉悟。能不能觉悟就在你的心之觉迷,心如果觉而不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是悟处,悟处就叫道场;换句话说,无一不是道场,正是维摩居士在《维摩诘所说经》里头讲的。我们世俗人只看到寺院庵堂叫道场,不知道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无一不是道场。

第三句说得好,『如是普遍於十方』,小而微尘,大而十方世界,这就显示一个身、一个心、一个性。这里面有常住不变,有千变万化。哪些是常住不变?诸佛如来的法性土常住不变,像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常住不变。为什么会常住不变?他只有唯心所现,他没有唯识所变,相宗讲他转识成智,识变智不变,所以他容貌不变,没有童年、少年、壮年、老年的变化,没有,西方世界没有;身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居住的物质环境没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没有成住坏空的变化,那叫一真法界。「一真」两个字是关键,一心是真心,决定没有动一个念头,动个念头就二心。一心是真心,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二心就是妄心。这是说明有不变的。但是也有变的,哪些是变的?十法界是变的。十法界它是二心二意,要用相宗来讲三心二意。三心是心意识,心意识是讲阿赖耶,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这三心;二意是讲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意根跟意识叫二意。十法界的众生,都是用三心二意,那就有变化。这里面四圣法界,虽然用三心二意,他用得正,正就是说与佛陀的教诲相应,所以他变化的幅度小;六道凡夫用三心二意,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变化就大,宇宙人生真相如此而已。所以这里面业因果报,世界的成住坏空,一切有情众生六道里面升沉流转,这些现象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云音天王从这个地方觉悟,从这个地方解脱,他看到事实真相,於是放下万缘,回归到空寂,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修行证果。所以我们读了他的赞颂,要知道怎样学习。

《华严》这部经,实在是太好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圆满教学,实在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最圆满的教化。我们这一生有幸能遇到这样的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了,而且不止一遍,无数次的重复,让我们有长时间薰修,所以比起其他的经论,我们修学受益要超过太多了,这是稀有难逢的大经。当年武则天题的「开经偈」就是为《华严》《八十华严》翻译完成,送给她看的时候,她在封面上题上这四句开经偈,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四句话讲得太好了。请看第八首: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来悉现毛孔中。如其无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见。】

这是成就念天王他的赞颂,他得的是「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我们在长行里面要注意「当来菩萨」,不是指过去,不是指现在,是说将来;他所讲的将来就是我们的现在,佛灭度之后,正法、像法、末法都是当来。赞颂里面第一句,『一切佛子菩提行』,这个「行」念去声,是动词,就是他们的生活行为,为众生做好榜样。正法时候他怎么表现的,像法时候又是如何表现,末法时期又怎么表现法,这是从时间上讲三个大阶段。这个大阶段是以一千年做一个阶段,第一个一千年,第二个一千年,第三个一千年,现在佛法是进入第三个一千年,末法时期,时节因缘不同,诸佛如来化现在世间表演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另外我们还要从空间上来观察,空间方所不相同,世尊当年出现在印度,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国不一样,跟其他地区也不一样,差距很大,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早年出来讲经的时候,就向大家报告,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千变万化,佛要普度众生,必须要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才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接受,这两句话的意思包得非常广,这是「一切佛子菩提行」

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完全随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顺中国的文化传统。古印度人崇尚苦行,尊重苦行,中国人对苦行也赞叹,但是并不尊重,并不爱好。高僧大德到了中国不再托钵,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居住跟帝王的宫殿一样,生活方式也跟帝王、大臣没有差别,因为他们到中国来,身分是帝王的老师。古代居住环境要随著身分,宫殿式的建筑,普通人民决定不许可,可是这些出家人行。为什么?皇帝的老师,皇帝的老师居住的房子可以建宫殿式的。这是帝王显示出尊师重道,提倡尊师重道,教化百姓。这些出家人接受帝王的供养,帝王都是做给人民看的,都是做给百姓看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他这两句话做到了。出家这些人,都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没有坚持佛教给我们托钵,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能随顺,随顺大家就欢喜,欢喜他才能接受佛法。如果这些出家人到中国,坚持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中国人感觉得为难,你在印度可以,在我们中国这个地区行不通。这是说明佛菩萨教化众生,因时、因地、因人通权达变,显示出诸佛菩萨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印度随顺印度人的风俗习尚,到中国随顺中国人的风俗习尚,活的。

所以佛在大经上说,诸佛如来有没有身相?没有。正因为没有身相,所以才能够随类化身。佛菩萨有没有定法可说?无有定法可说,所以才随机说法,活活泼泼。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是佛菩萨,有妄想分别执著是凡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看到佛菩萨的造像,最近我们看到山东龙兴寺出土的,历史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出土的佛像大概有四百多尊,我们看到一部分,每个相不一样。这是什么意思?这显示著随类化身,一切众生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他没有一定的相。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示现,像《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正因为如是,所以佛菩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才显示无量法门。这个法门你不喜欢,你喜欢那个法门,就教你那个法门。这个形相你不欢喜,你欢喜那个形相,就示现那个形相。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极盛的时代,佛法分成十个宗派,分成十个宗,宗里面又分派。为什么分出这么多?是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性,喜欢《华严经》的学华严宗,喜欢《法华经》的学天台宗,一点都不勉强。随著你的喜爱,随著你的根性,随著你现前生活的方式,你工作环境,你觉得哪个法门适合,对你有帮助而没有妨碍,任凭选择。众多弘法的法师都是善知识,你喜欢哪个法师也任凭你选择,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师大德皆是佛菩萨化现。

你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功不成功的关键就在这八个字。古人修学成功的例子多,现在人修学成功的少,这问题出在哪里?还是这八个字。古人遵守这八个字,所以成功的人多;现在人忽略这八个字,所以失败的人多。在中国古时候,世法、佛法都讲求师承,师承是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教诲,我们的修学才能扎根。根是什么?根是戒定慧三学。所以在一个老师会下,要成就戒定慧;慧开了之后,这才可以离开老师,世俗人讲「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他学的东西毕业了。什么时候能毕业?戒定慧三学成就,你才能毕得了业。毕业之后,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毕业之后参学。换句话说,戒定慧三学必须在一个老师、一门里面才能得到,你要同时亲近许多老师、许多法门,戒定慧三学就不能成就,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是佛学的皮毛,你怎么能得受用?

哪个是善知识?你心目当中最景仰、最佩服的这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你跟他学决定不退转,决定不改变,你就成功了。我亲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亲近的善知识,同样也不是我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就是自己对於对方是不是有真诚的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决定在自己对於善友诚敬而论。我对於这个善友没有十分的诚敬心,他的学问再好、道德再高,对我不能产生影响的作用,我跟他一辈子也学不到东西。如果那个人,实在讲,没有道德也没有学问,但是我对他有十分的诚敬心,我跟他还是能得利益。为什么?他所说的我相信,我依教奉行,这就能得利益。诚敬落实,就是依教奉行,接受他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对善友没有诚敬心,跟一辈子也是白跟,得不到利益。古时候善知识教导人没有私心,绝不是要庄严自己的道场,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对得起人。学人到他这个地方参学,他一接触观察就知道,这个人对於修学有没有诚意。这个诚意表现在哪里?尊师重道。如果他对於另外一个法师,或者是一个大德居士,他的敬仰超过对我,我一定不能收留他,我要推荐、介绍他到那个地方去。为什么?他对我只有五分诚意,他在我这里只能学到一半;他到那个人身上,他有十分诚意,他能够修得圆满,我怎么可以耽误他?一定要推荐介绍,说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你的缘分在某个人,这是我们在《大藏经史传部》里面看到很多这个例子。我初学的时候怀疑,他能够知道一个人因缘在某一个地方,他不输给那个人,那你为什么不教他?到以后我们才懂,他确实有能力教,但是接受的人对他恭敬心不足,虽然热心教诲,他受益有限,就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於善友没有诚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即使这个善友是诸佛菩萨再来,你也不得利益,这是事实。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大城弘法,他在舍卫大城居住的时间相当长,讲了不少经。舍卫大城对释迦牟尼佛生敬仰心的,三分之一;还有闻名的,没有亲近释迦牟尼佛的,换句话说,没有跟释迦牟尼佛见过面,也没有听释迦牟尼佛讲过经的,占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听都没听说过。这是同在一个城市里头,显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缘分不一样。所以善导大师说得好,我们成就有多少,利益有多少,「总在遇缘不同」。缘,说起来很复杂,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都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些道理,通达事实真相,你才懂得一切时、一切处那些佛子他们修的菩萨行。我们处在此时此处,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菩萨行应当如何修?不是随随便便学哪个人,那不行!我们跟他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背景不相同,现前生活环境也不一样,你怎么学法?他在那个时候,那种修学法成功了,自度度他;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学他,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众生。这是智慧,没有智慧不行。智慧必须要断烦恼,把自己的业障障碍消除,然后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佛法的教学、修学,自始至终没有别的,破迷开悟而已。破迷开悟的基础是在断恶修善,你要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就完全没有指望。何以故?谚语有所谓「福至心灵」,断恶修善是修福,福现前了,人豁然聪明、豁然伶俐,福到了心就灵;你没有福,你的心糊涂,迷惑颠倒,你不会觉悟,佛菩萨来给你说法,天天讲经说法,说了一百年,你还是迷惑颠倒。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你没修福。

福要怎么修?先要断恶修善,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都在第一步。你们想想「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头一条里面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断恶修善。你连这一条都做不到,其他统统没有。这像盖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第一层盖不好,还想第二层?我们今天学佛,不明白这个道理,忽略了,以为这是鸡毛蒜皮小事。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萨,殊不知诸佛菩萨是从做人修起。人都做不好,诸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就没有指望,先要把人做好。换句话说,先要把这四句老老实实做到,然后再学出世法。出世法还是从断恶修善做起,那个断恶修善的范围广、意境深,所以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想想看还是断恶修善。再往上提升,才破迷开悟。「发菩提心」,这是破迷开悟,菩提是觉悟。「深信因果」,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你才会深信;你不通达、不明了,你的信心从什么地方建立?不可能!「读诵大乘」是上求佛道,「劝进行者」是下化众生,行菩提道。「净业三福」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展开来就是全部的佛法。

我们今天自己有毛病、有习气、有烦恼,不能改过来,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师长。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听了不信,听不懂,没有办法做到,这个修学没有根;后面「慈心」「十善」就不要谈了,根在「孝敬」。我们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所以一事无成。你们诸位也可以说亲眼看到,跟方东美先生学的人有多少?跟章嘉大师学的人有多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人有多少?几个人成就?为什么成就的人那么少,不成就的人那么多?就在「孝敬」两个字。这正是印祖讲得没错,一分孝敬他就得一分利益,就有一分成就,两分孝敬就有两分成就,十分孝敬就有十分成就,没有孝敬心就没有成就,跟老师的时间再久,都没有成就。这是你们诸位看得到的,不是听说。我这一点成就,没有别的,就是有一点孝敬心,古圣先贤的话没有讲错。你们同学大家,今天我们在一块学习,我不敢认为我是你的善知识、我是你的老师,我决定没这个念头;你们要以为我有这个念头,你想错了。我今天是什么身分?跟大家在一起同学,我学的时间比你们久一点,从中帮助大家。我们以佛为老师,以法为老师,《无量寿经》是我们的老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每一位你们得利益多少,都在你们孝亲尊师这个心有几分?你们有十分你决定得十分利益,你有五分你得五分利益,你有一分你得一分利益,你没有这个心,你完全不得利益,修学时间再久都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这首颂我讲了这么多,只讲了第一句,第一句是个重心。『如来悉现毛孔中』,这一句意味深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还讲这一首。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