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二讲)  2006/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偈颂第一首看起。这是文殊菩萨说的,文殊菩萨代我们启请。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於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结前,后面两句是起后,结前起后。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今已为诸菩萨』,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位,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来讲,通五十一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全包括在其中。虽然说广义,确实是真实义,我们不能不知道。

前面说的「净行品」是佛,三世诸佛,在成佛之前他们是菩萨,所以『说佛往修清净行』,「往」是往昔,往昔是在菩萨位,比佛低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再下面是法云地菩萨,一直到初发心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发心,全都是修的「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普贤行。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颂,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前面介绍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一百四十愿,愿愿如是,少一条这个愿就不圆满了。再跟诸位说,前面也都做过报告,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大愿王,愿愿具足;而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百四十一愿,那是菩萨行,真菩萨。

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惟观察,也许你读了之后,有些我可以做到,有些我还没有做到。事实是不是如是?不是的。有一条没有做到,全都没有做到;真的是一条做到了,全都做到。《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为什么?华严境界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念念称性,行行称性。所以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这还有数量的,无数量的,四弘誓愿里面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佛往昔所修的清净行,如果没有清净行,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一般所指的是初住菩萨,华严境界到十信心满,在行门里面你就圆满了。往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直到成佛,佛是妙觉。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外面、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待人接物都叫清净行,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给我们说我们的行,起心动念是意业,就是心行,言语是口业,身体的造作是身业,叫身口意三业。这三业所做又分为三类,有善、有恶、有无记,总不出这三大类。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道,三恶道;无记业就是说不上善恶,我们喝杯茶、拿个毛巾擦擦脸,说不上善恶,这属於无记。凡夫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称之为染业,不清净。

这个染就是跟佛菩萨对称,佛菩萨修的是清净行,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修染污行。善也是染污,恶也是染污,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认为恶是染污,善大概是清净,没有,善也是染污。你要问为什么是染污?《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了个最高的指导原则,佛讲的是一句话,真的是简单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就明了了。你心善、念头善、言语善,一切造作都善,试问你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有就叫染;如果这里面没有分别执著,那就是净,就是清净行。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在长行文里面的注解说得好,「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也就是说善恶皆染;换句话说,善恶不二,对的,这才叫清净,还有善、有恶,不清净。

那么你要知道,人在没有成佛之前,包括菩萨,包括等觉菩萨,都在修行。修什么?修自利行,提升自己的品位,从初信位一级一级向上提升。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位次?有没有得到初信?初信是佛门小学一年级,你不要瞧不起他这地位很低,才小学一年级,但是他是真正佛弟子。真正是佛子,他已经入了学,真正佛弟子就是圣人,不是凡夫。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还没有入门,说得好听一点,我们今天是在小学附设的幼稚园里,一年级我们没有拿到。拿到一年级就不错了,决定不堕三恶道,知见纯正。在修什么?修菩提心。前面也讲过,李长者《合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在一起学习。十信菩萨在修菩提心,没证得;菩提心现前,真的证得了,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是十住位。初住叫发心住,就是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发起来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真的发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名词不相同,什么是菩提心?佛第一个讲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多了。至诚心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是你自己的真心,一切众生统统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心就是至诚心。有体当然有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别人。我们在讲席里面用最浅显的言语来表达,希望大家容易明了,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自爱,真诚心的他受用就是爱他,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从《无量寿经》的经题取了五个字,经题上的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也是我说的自爱。

我们把菩提心用十个字来说明,真诚,真诚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真没有虚妄,所以真则不假,实则不虚。我们人人都有个真诚心,可是现在失掉了,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迷而不觉。虽有,迷而不觉,不起作用,等於失掉了;什么时候觉悟,就什么时候又把它找回来。觉悟实在是不容易。六道凡夫用的心全是虚情假意,可是六道众生听了怎么样?不承认!他自己拍拍胸膛,我用的是真心,你怎么说我是虚情假意?他讲的真心是六道里面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为什么?佛的标准是你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都放下了,那才叫真诚。只要你有执著、你有分别、你有妄想,那个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这个心叫什么?佛法叫妄心,法相宗里面就叫它做阿赖耶。阿赖耶的作用很大,能变,心性能现,阿赖耶能变,变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变现的,心现识变。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会认错,在佛菩萨面前我们自己承认错了,确确实实我迷失了真心,我现在用的是妄心。用妄心修行,成不了佛,但是也有佛的名号,这是怎么回事?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这是怎么回事情?还是识变的。所以你用妄心修行,最高修到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讲得好,就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六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六即佛里面的哪一类?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有点像。为什么?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净行品」,我们现在很用心、很努力,把「净行品」每一个字、每一句意思都懂得了,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妄想没断,做得跟佛一样,你是相似即佛,你不是真佛。真佛怎么样?真佛,妄想没有了。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怎么样?你会走错路,你会把中途休息站误会当作目的地,那就是大错,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的自受用是自爱,什么是自爱?《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自爱,自爱的人常常保持著清净心。清净是什么?不受染污。别人赞叹我们,听了很欢喜,你染污了,你被喜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七情是烦恼,七情第一个就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你被它染污了。别人毁谤你,你很生气,瞋恚心起来,又被染污了。染污就不清净,就不自爱,这个事实真相你明白吗?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里面修什么?修清净心,这自爱,为什么?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修平等心,没有高下。没有高下,不是傲慢,傲慢是严重烦恼。根本烦恼里面,你看贪瞋痴慢,你就晓得多严重。那他的表态是什么?谦虚恭敬,心地平等,对待任何人、任何众生都是一味的谦虚恭敬,他心真平等,平等心现出来的样子是清净。觉,觉是智慧,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不生邪见。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

经论里面都讲一个深心,这个深怎么讲法?古来祖师大德讲了很多,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什么叫深心?古人的注解注得很简单,好善好德,说得没错。我们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上这五个字来解释,很具体。好善好德,喜欢清净、喜欢平等、喜欢智慧,自受用;对待别人,慈悲。所以我们讲堂这副对联,上联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也就是菩萨心,十信位的菩萨就修这个。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从早到晚,从工作里面修,从待人接物,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起心动念处。这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善修的人,会修行的人,他懂得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这叫真修行!我们讲修心,心地法门。

在事相上、形相上,下一联就是讲形相,「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什么是看破?明白了。真正明白是觉悟,没有觉悟,我们知道一点讯息,这个讯息是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传递下来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悟实在讲谈不上悟,我们是属於记问之学,我们听得多、读得多,也记得不少,记问之学,自己没有悟处。为什么没有悟处?你就要想到,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刹土,干的是什么?无一不是教化众生。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都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

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教学。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榜样,十九岁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去修行,寻师访道,十九岁就修行了。三十岁成道,成道就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到七十九岁,四十九年。教学,天天跟大家上课,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这是佛教的本来面目。佛当年没有道场,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在一起学习,算不错了,有个房子,还有个舒服的座位,还开了空调。要知道世尊当年教学都在山林树下,坐在石头上,坐在草地上,没有我们这么舒服。我们现在如果还觉得不知足,怎么能成就?不知足是烦恼、是习气,不能受苦。

释迦佛灭度之前,学生向他请教,世尊住世的时候,我们都以你为老师,你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这个话问得很重要,佛没有指定哪一个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佛不住世了,大家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告诉我们,学道不能怕吃苦头,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不收学费,完全是尽义务,世间人谁肯干?世间人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讲求报酬、讲求利润,没有报酬、没有利润的事情没有人干。佛干,菩萨干。只知道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因为佛知道,所有一切苦的根源是迷惑颠倒,所有一切真实的大乐是大彻大悟。

迷悟说的什么?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就觉悟了,真相完全不知道是迷惑。迷惑,你会随烦恼、随著你的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障,业障感果报,这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菩提心里面,真诚心里头,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十法界,那个法界叫做一真法界;迷了之后,一真法界变现为十法界。这桩事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很多,如果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也叫悟,这是什么悟?叫解悟,我们从经教里面了解、明白了。诸位要知道,解悟容易退转,为什么?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把你所悟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完全落实在生活,那就是解里头有行,行里头有证,叫证悟;证悟就不退转了,有解无行会退转。为什么?烦恼习气除不掉,你还是会受它影响。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真正修行的人,《华严经》到末后非常难得,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示范。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单元,同时就把《华严经》也介绍了。《华严经》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我们这个世间东西方的哲学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个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在全世界找不到。所以我那时候初学,知道佛门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老师常常赞叹的,听了有印象,非常欢喜。以后看到这个经本,就好像遇到故人一样,非常亲切。

善财他的示现,要记住,五十三参怎么回事?从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你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佛菩萨把他分成五十三类,就叫五十三参,你看善财怎样学习。你所遇到一切人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有非善非恶,所遇到的事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非顺非逆的境界。大概非顺非逆、非善非恶比较难学,高层次在这个里头破无明,一般初学的时候,是在顺逆这两种境界。顺境里面学什么?学不贪,逆境里面学不瞋。所以,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在学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长戒定慧;不贪戒得增长,不瞋定功增长,不痴智慧增长。

我们从早到晚看到一切人事物是不是这样的?遇到一个善人,看到好事,心里很欢喜;看到这个人事情做错了,心里觉得很别扭,很难过,说不定还要批评几句,教训几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上,没有落在戒定慧。出家了,甚至於会讲经说法讲得不错,可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落在贪瞋痴里头,你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修行不在经本上,修行也不在老师那里,修行在实际生活上,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个修法?你怎么成就?所以,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你就知道「佛往修清净行」,这才晓得,我们才能学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将文殊菩萨「正明发起」这首偈颂念一遍: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於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里面含义非常之多,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去学习。学习首先要学菩提心,就是要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简单扼要的说,那是真心,那是本性,人本来是这样的,你我本来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大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你能懂吗?本来你是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现在怎么样?现在你把你的真心迷失掉了。我们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没有别的,恢复本性而已。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你自性本有的,自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

那么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别人对我们是用虚情假意,我们对人要用真诚。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希望这一生能成就,他不学,他还在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不能跟他一样,你要跟他一样,那你就退转,你就错了,你不是在修菩萨道,不是在修成佛之道,你还是在修三善道、三恶道,这就错了。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中,我们都在六道搞生死轮回,从来没有觉悟过。这一生难得,第一个,善根发现了,第二个,遇到善友为增上缘。明白了,不再干糊涂事,我们以真诚心待人接物就是不再干糊涂事。还要用虚伪的心对别人,这叫干糊涂事,还要用染污的心对自己,是干糊涂事。

所谓染污,简单的说,你很容易被外面环境影响,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染著,现在讲影响,你会被环境影响。一般人哪一个不如是,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回头的人,他不再被环境影响。为什么?他知道环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再把这个当真,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假相当真,就错了,不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叫真的觉悟了,觉悟,不再会染著。觉悟就是看破,不再染著,就是放下,从内心里面放下。放下什么?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有妄想。终日干这个,这就是功夫。跟一切人事物接触用什么态度?随缘,自在随缘,自在跟随缘都是属於智慧,后得智。自在不但是自受用,也是示现给一切众生看的,示现给他看,让他们看了之后慢慢也会觉悟。你说为什么一般人放不下,他能放下,很容易放下,一点困难都没有。

我们早年,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没有想到我们那个小道场起了变化。有在道场多年的老同修起了烦恼,业障现前了,这个业障现前就是造谣生事。目的都是为了权、为了利,名闻利养,都为这个。我处在这个环境,怎么办?随缘。你要?给你。所以我们离开美国的道场,离开台湾的道场。这时候正好李木源居士欢迎我们到新加坡去,我们非常感激。在新加坡,我们帮助他建立新加坡的净宗学会。在新加坡三年半,又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在离开台湾、离开美国这个事情,我预先没有预料到,可是我们很欢喜的退出,决不叫人生烦恼。你要名,名给你,你要利,利给你,要什么我都满你的愿。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生感恩的心。韩馆长照顾我们三十年,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什么?就是我们道场这副对联,所以我们是抱著感恩的心离开。十年来,我们每天朝暮课诵都给她回向,都为他们祈福,我们应该做的。

新加坡的变化我有预感,什么时候?到新加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离开台湾到新加坡有二十多个人,台北华藏图书馆的老同修,都是出家众。我就给他们说,我说新加坡我们有两位护法,两位当中有一位出了事情,我们就要离开新加坡。三年半果然,还好正在这个时候,真的就是佛菩萨安排的,澳洲的移民部长(他也是多元文化部长,他管两个部)邀请我,希望我到澳洲,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我也非常乐意接受。所以他给我一个永久居留的签证,这个永久居留签证是在香港领事馆拿的。领事发给我这个签证,不是在他们一般柜台,是在领事的办公室,非常礼遇、客气。他说,法师,我们国家发这种签证给你,你是亚洲第一个人。那天中午我们在一块聚餐,谈得非常愉快,我就到澳洲去了。

澳洲的缘就非常殊胜,真的是我们想像不到,都是佛菩萨安排。到澳洲没多久,我们就跟澳洲大学接触,才知道他们国家的政策,把团结族群、团结宗教这个工作让大学去执行。这个做法非常开明,我非常赞叹。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非常困难,那是居士林个别给宗教去联系的,做得虽然很辛苦都做成功了。澳洲是国家在推动,这个工作做起来就轻松容易多了。

九一一事件之后,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邀请我参与讨论怎么化解冲突,怎样促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以我也就参与,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参加很多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这些都是无法想像的,在我们讲,随缘,自在随缘。大学里面去上几次课,参加几次国际会议,使我们对於现前的教育跟现前国际的状况大致上有所了解。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西方许多宗教讲到的世界末日,我们看到现实的状况,不能不忧心。末日真正的因是什么?真正的因是人的心行不善,恶业感召来的。

许多人问什么时候会到来?来终会是要来的,但是我想我这一生可能遇不到,我没那么长的寿命。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大家的看法总是在三十年到一百年之中。有没有救?我们现前努力在做的工作就是要化解。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华严》是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见,希望大家反璞归真,自爱、爱人。尤其是我们最近这几年,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教学,这真叫扎根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能成就,学儒、学佛、学道都不会成就。所以,扎根就比什么都重要了。需要多少时间?我预定的是一年,一年你就能把这个根扎好,你要真干!要真正有这个认知,有这个觉悟,救自己,救众生。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如果你不能自度,要想度人,佛说「无有是处」,你要想度别人,先度自己。佛能成为佛,孔子能成为圣人,什么原因?都是先自度而后再度他,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成己、成人最重要的是德行。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弟子规》、把《太上感应篇》看作是我们根本的戒律。佛家的学习,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三门东西是根本戒。别人做不到,我们要做到。譬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见人都行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现在人看到好像不习惯。一般人见面,点个头就好了,哪有九十度的鞠躬礼!九十度的鞠躬礼在哪里学的,在台中李老师那里学的。李老师到八、九十岁,见客人、送客人都是九十度鞠躬礼。客人乘车去了,他在门口一定看到那个车拐弯看不见了,他才回来。老师没有感觉到别人看了奇怪,我们这样做,别人的感受如何,真的有感动。看到什么?看到老师的诚意,真诚心对人。我们从那个时候学到了,今天我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在庐江办文化教育中心,用一个小镇来做试验。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现在不到半年,效果真是出乎人意料的满意。这个小镇每个人见面都行九十度鞠躬礼,地方上领导看到之后,他们现在也行九十度鞠躬礼。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肯定圣人所说的人性本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教,有人带头,大家真欢喜做。你两个人有过节,有什么不愉快的,九十度鞠躬礼鞠下去,把问题解决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了。礼貌不能不讲求,不是不重要。

所以这个小镇里面,以前夫妻吵架很平常,很多,现在没有了。婆媳不和现在也没有了,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邻居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都是以往没有的现象。我们这一个试点做好了,希望其他地方都能照这个样子去做。每个村镇都能够这样做,这个国家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就能够带头让世界和谐,所以这个要认真努力做。只有这种认知,这样的行持,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所以,修行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前面清凉大师讲「顺违皆顺」,这一般人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很难懂,怎么说违顺皆顺?违顺是两方面,同时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以古人的例子来说,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他是顺性德,被秦桧害死了。秦桧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他真的是担心,如果岳飞真的把金兵赶出中国国境,把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秦桧自己心里很明白,将来这个宰相肯定是岳飞,不是他,那不能不把岳飞整掉。宋高宗,我想跟他也是同样的心情,徽宗是他的父亲,钦宗是他的哥哥,哥哥比他大不了多少。回来之后,这皇帝位子是不是还要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皇位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宰相让给岳飞,岳飞只好受委屈了。

你看这个顺跟违,「顺违皆顺」,皆顺是什么意思?两个都是老师,教导中华民族的后裔,两个都是好老师。你到杭州西湖,你去岳坟看看就知道了。秦桧夫妻两个铜像跪在岳坟庙的前面,跪在那个地方就是教育。岳飞是好老师,教大家要精忠报国,秦桧夫妻两个也是好老师,教大家不要当汉奸,不要害好人,你害好人就像我这样,违顺皆顺。所以,他们对於民族精神都有贡献,一个从正面的,一个从负面的,都是民族精神教训的导师,教训的材料。只有菩萨清楚。我早年还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有这个认知。有人问我,秦桧是堕地狱永不翻身,我告诉大家,秦桧照我的看法应该在天堂。他说怎么回事?他做了多少好事!你看这将近一千年来,他的像跪在那里,让很多人看到之后不敢干坏事,这就是他的功德,他的功德决不亚於岳飞,违顺皆顺。

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误会的人,对我们了解不清楚,误会的人;或者是听到外面闲言闲语,有些破坏伤害的人,他信以为真,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伤害。我们很清楚,我们对他决定没有丝毫瞋恚,赶紧离开,离开依旧对他赞叹。为什么?他对我们有恩德,有一天的恩德,我一生就赞叹他一天的恩德,对我有不义的事情,绝口不提;不但绝口不提,心里头决定不能有这个印象。对自己来讲,大幅度把自己向上提升,对於教化众生来讲,做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我常常奉劝联合国从事和平工作的这些仁人志士,每次参加会议的时候,我在大会上说话我都会提出来。化解冲突要从哪里开始?从我心开始。必须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使自己内心对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没有对立,我们就顺了,到那个时候顺违皆顺。你还有对立,那就顺不了!顺境你会生欢喜,逆境你会生瞋恚,你没有办法做到皆顺。这是什么原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决定不能忘掉,《大般若经》「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体会,你要能明了。顺境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逆境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它不是平等的吗?皆顺!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你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平等生智慧,不生烦恼。现在许多国家领导人,真正是想做个好领导人,为人民化解苦难,都在祈求有智慧、高明的人指点他、帮助他。我们做一个宗教人士,中国人讲方外之人,也有这个机会跟他们做朋友,提供他们一些意见、建议。确实有些领导人他有感动、他有接纳,这就叫「顺违皆顺,悲智双游」。永远保持自心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於境界,人事也好、环境也好,总是要懂得自在随缘。

末后念佛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念佛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在这个世间,也不在天上,我们终极的目标是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上,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但是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是凡夫,最怕的是隔阴之迷。人决定有死,死虽然是身体有死亡,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但是烦恼习气没有完全放下,在六道里面到哪一道去轮回,还是业力在牵引著你走,你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这个很可怕。修到这么一个阶段,不错了,来生怎样?肯定得福报,人一享福就迷惑颠到,这个事情可怕。所以,人间天上的福报统统舍掉,不要了,到极乐世界去。

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都是一生圆满成就。「往生经」里面讲得透彻,《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能不知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希求的目的,那么这个世间事情得过且过,何必认真!总要有定慧,「悲智双游」,悲就是定,大慈悲心从定中生起的,智慧也是从定中生起的。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这是个动力,在那里推动著。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佛法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才能够应机施教,利益一切众生。文殊菩萨这前面两句意思确实深广无际,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后面两句是劝贤首菩萨,接著把诸佛往昔修清净行的功德,就是利益、好处,希望他向大家做个报告,这是后面两句的大意。『仁』这个字是对菩萨的尊称,在中国佛教,通常下面加个「仁者」,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是仁慈的人,这是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敬词,对别人敬重的称呼,文殊菩萨对贤首也称仁者。仁者,你也应当在这一会当中,这是华严的第二会,为什么文殊菩萨不说,叫他来说?诸位要晓得,他是当位的菩萨。什么叫当位?他正在修这个法门。十信,这是第十信的菩萨;换句话说,从初信到他这个地方,在行门里面是圆满了,这一满一切都圆满了。

前面跟诸位介绍了,不仅是十信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落实,将来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这个样子的。决不是说他升级升到上面,这些都不要了,不是的,那就错了。像我们盖高楼一样,这是第十层,第十层是什么?基础,将来再往上盖,盖二十层、盖三十层、盖四十层、盖五十层。我们把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比作五十一层,想想看这五十一层是不是都在这个基础上?没离开基础,然后你就晓得这基础教育多重要。基础不打好,哪里会有成就?基础怎么样打好?那要靠自己的认知,你的认识,你的了知,然后勇猛精进把不好的那些习气全改掉。

而且要知道什么?要知道每个条目千变万化,不是只说一桩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赶快答应,对,经文上是这么写的。那不是父母叫我,我就可以不必答应他?我就可以慢吞吞的爱理不理吗?你错了!所以你要想到《菩萨戒经》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叫你,你都要像对父母一样的对人尊敬。这是什么?性德的流露。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点架子都没有,一丝毫傲慢都没有。对贫穷下贱的乞丐,释迦牟尼佛都非常尊重,都一样的礼敬。这叫礼敬诸佛。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学了《弟子规》,死在字里行间,不知道《弟子规》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字字句句无不如是。即使对我有不义的人,他叫我,也赶快答应他,那你就真的学到了。所以,贤首在行门这个基础的教学,他完全落实了,落实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所成就的殊胜的功德,他自己亲身感受的,请他来说明、请他来做报告,这是最好不过的。他正修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修圆满了,所以由他来做报告。文殊菩萨这一问就问出贤首后面三百五十九首半偈,他还有个半偈,来说明修清净心的功德。诸位要知道,清净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正觉的、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真诚的,这个圆满就往上升,就升到初住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