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三讲)  2005/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经本「净行品第十一」,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开示,「释此一品,五门分别,初来意」,为什么有这一品?这品经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学习首先要知道。大师说「来意者,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有解无行,虚费多闻。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一共有三段,这是第一段。学佛,我们的目标是要作佛、是要成佛。欲是我们的希望,阶是希望达到,达到如来的果位。要想达到这个果位,一定要凭藉很殊胜的修行,有解无行,确实是虚费多闻。我们天天在学习,学了怎么样?没做到。没有做到等於无闻。

如果《华严经》,我们从第一卷就很认真的开始学习,我们的功夫一定是随著经文步步高升,你都做到了,这才行;做不到,那怎么行!实在说,如果做不到,不如不讲,费这么多口舌干什么?凡是我们要学习的,都是要真正能够做到。正因为如是,所以我三十多年前在台湾,台湾是民国六十年,现在好像是九十多年,九十几年我也不晓得。三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讲《华严经》,因为常常到国外去,在台湾住的时间并不多,一年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国外,所以这个经断断续续我记得是讲了大概十五、六年的样子,经只讲到一半,我记得讲到「十回向品」。那个时候八十、四十同时讲,《四十华严》也讲了一半。

以后这《无量寿经》的缘成熟了。这段公案,佛家讲「公案」,就是我们世间人讲故事,过去这段事情。我是在出家之后的一年还是两年,我回到台中再亲近李老师,感觉到学的东西不够。没出家之前,跟他老人家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了不少,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小部经,分量都很小的,学十三部小部经。当然这教佛学院够了。白圣法师办了个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所以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一个学期教一部经,我能讲十三部经,所以三年佛学院毕业,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还没用,在一般讲算是不错。但是我们感觉到这佛法浩如大海,这一点点小部经小受用,世间人讲求知欲,我们的求知欲确确实实是没有法子满足。

好像我出家三年之后回到台中,要跟老师再学一部大部经,我学的全是小部。老师也很欢喜,所以那个时候,他把《无量寿经》给我。我一看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老人家自己的眉注。他在台中讲这部经的时候,早年,我们不认识,所以这个从前已经讲过的本子,他有他的注解,因为这部经没有注解的本子,夏老新会集的。我当时看了他的注解,我很欢喜,我能看得懂,我也就很想讲,老师就禁止,不可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以后晓得这个经有些老法师们不赞成,怕他们来批评,我刚刚出家,招架不住。时节因缘没到,所以这就放下了。

放下之后,我跟他学《金刚经》,跟他学《楞严经》,这就一直放到。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我在美国,在旧书箱子里面,又把这部经找到,找到很欢喜。老师往生,这个本子很多人没见过,我就想把它印出来分送给大家,做为纪念老师。没想到响应的人很多,当时就印了一万册,很难得。在国外这一流通,许多同修来告诉我:法师,这个经好!来请求我讲这部经,我也就开始认真学习。仔细去读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知道这部经的殊胜处,特别殊胜的地方是彭际清居士说的:《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所以《华严经》这就停下来了,我就想专讲《无量寿经》,希望一生专攻一部。确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无量寿经》我就讲了十遍,最后这一次在新加坡讲的没讲完,这是第十一遍,这一遍讲得详细。好像现在正讲到「三辈往生」,讲到这一品,这品也还没讲完。这教义跟《华严》完全相同,但是分量大幅度的节省。所以对於再讲《华严》,没有这个意愿。

这次韩馆长往生,往生前二、三天一再要求我把《华严经》讲一遍。我们也没想她走,只是安慰她,答应了,希望你病赶快好,我来讲经,你来护持,这么答应;没想到过了二、三天,她真的就走了。所以这次《华严》是她启请的。她希望留一套完整的录相带,提供给后学做参考,也是用心良苦。明明知道做不到,也要把这部经讲圆满。这部经总共三十九品,我们今天讲到第十一品,后面三十八品、三十九品经文很长。末后这品「入法界品」就是《四十华严》,它有四十卷,品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想很多同学对这个经题很熟悉。所以从整个分量来说,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大概是全经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我们已经差不多用了三千个小时,后面经文要讲圆满,至少还要一万个小时。我们每天讲四个小时,一年讲三百天,要十年才能圆满,后面的进度当然要加快。

可是学一定要致用,我们才能够得利益;学了做不到,这没用处。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留意的。从哪里做起?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深的反省,为什么佛门弟子连三皈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做不到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我问你,你想不想做到?都想,没有一个不想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内有烦恼,外有恶缘、障缘,你没法子做。於是使我们想到世尊在戒经里面所说,学佛不先从小乘,「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学佛是有次第的。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的这十三部经,大多数都是小乘经,我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我跟老师学只学五部,但是老师教别的同学我都听。那个时候记忆力很好,听了之后差不多至少可以记得住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听了我就能复讲,讲得跟老师差不多,有这种能力。以后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金刚经》,学《大佛顶首楞严经》

离开台中之后,我们几个老同学联名(其中有我一个)请李老师讲《华严经》,目的是什么?《华严经》很长,要不讲完,他总不能走!他也有意思说,好,《华严经》讲圆满,我再讲一部《弥陀经》,我就往生。我们听了很高兴,请《华严经》是留他住世。他的健康状况非常好,我们估计、预计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从他健康状况。没想到,这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想像,他自己也想不到,食物中毒,所以吃东西要小心谨慎,两次食物中毒。毕竟他是九十七岁的人,年岁太大,我们今天讲抵抗力衰弱,两次食物中毒,体力大幅度的衰退,这么走的。所以我现在就是接著把这部经完成,留一套录相,现在这个录相做成了光碟。身边没有人学,我相信往后会有人得到这个光碟,我相信会有人学习,一定有这个缘。

八月份我到印尼访问,这是我第七次到印尼。定盛法师非常难得,我送他六十套《大藏经》,他就在我面前分发给印度尼西亚这些佛教道场,五十三个道场,一个道场一套就分送掉了。我们看到很欢喜。仪式很隆重!他找了好像是四百八十个人,每个人头上顶一本;四套《大藏经》,一个人头上顶一本,迎藏,迎接。那天,四众同学差不多将近有两千人,排著队伍两公里,他们的新闻广播都来拍摄,电视台好像播了六分钟,非常感动人。印度尼西亚的政府看到了也很感动,他们的宗教部找我,希望我再送两百套《大藏经》,我答应他,可能已经寄去了。这两百套(印尼有五个宗教,它是多元文化)可能分送给图书馆、大学跟其他各个宗教道场,非常有意义。

定盛法师的寺庙叫一乘寺,他非常希望能办佛学院,培养弘法人才,来找我。我说:好,你的庙叫一乘寺,应该要教一乘经。一乘经是什么经?诸位要知道,大乘是菩萨学的,小乘是声闻、缘觉学的,一乘是成佛之道,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欲阶妙位,妙位是一乘。我们《藏经》里面的一乘经只有三部,这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一部就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妙法莲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这三部经是一乘经。《法华经》里头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由此可知,大乘、小乘,三乘、五乘都是佛的方便说,真实说就是一乘,唯有一乘法。

我说我现在正在讲《华严经》,你要是办佛学院就专办《华严》,一乘寺。我不会来教,没有办法,那我这个光碟送给你,你可以招生。每天让学生听经四个小时,研究讨论两个小时,写听经报告两个小时,一天八个小时;早晚念佛四个小时,你这个佛学院三年决定有成就。他也听得很欢喜。他的寺庙差不多有二十几位年轻的法师,都是从中国去的,我看到很欢喜,我说用这个方法来教导这些年轻人,这是学经教。学经教要依教修行,修行从哪里开始?要从《弟子规》开始,我特别强调。《弟子规》代替小乘,没有《弟子规》,你的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那就是此地所说的有解无行,虚费多闻。《华严经》听一听,做不到,时间白白浪费掉了。所以要从《弟子规》做起,要求同学们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落实之后,一定要落实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要做到。这两样东西做到了,这在家佛弟子。

诸位要知道,从前中国古老的社会,《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科书,《弟子规》是做人基本的条件,你会不会做人?你有没有家教?家教教什么?就是《弟子规》,谁教?父母、兄长。这我讲了多少次,从什么时候教起?小孩生下来三、四天,眼睛张开了,耳朵竖起来,他会看、他会听。父母在婴儿的面前,言谈举止就是《弟子规》,他完全做到了,让小孩看,他会看、他会听。从出生听到三、四岁,他就懂得做人,很有规矩。所以它是家教,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人!

我们现在这个家教大概是中断七、八十年。七、八十年的时间是三代,三代都不学了,所以今天社会乱了。儿女不孝,你看多少做父母的说儿女不听话,做老师的讲学生不受教,苦不堪言。学生不受教,儿女不听话,这在一百年前没有这个说法,最近才有这些现象。从小长大就没有看到好样子。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儿婴孩」,婴儿就开始教,不是等到他二岁、三岁,那迟了,已经太迟了,教儿婴孩。三、四岁他就扎根,古人常讲的「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你就晓得三岁的时候,他的根本已经建立了,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七岁的时候习惯成自然了,不会变坏。顺境逆境,他都有智慧能辨别,有定力不受染污,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可惜我们现在已经丢掉了三代。

三代不算短也不算太长,现在要救还来得及。那真正发大心,从哪里救起?从自己本身做起。一定也要求自己把《弟子规》完全做到。我做到了,才能影响别人;我没有做到,要求别人做,不可能。人家会怀疑、会质问:你说这东西好,你叫我做,你为什么不做?现在小孩很聪明,你自己做不到,他会质问你,你为什么没做到?你没做到,你为什么教我?做老师的人,自己本身做到了,学生就没话说了,不能不服。最近两年多来,在国内有些同学做儿童教育,做得很成功,什么原因?他自己本身做到了。我们也听说很多地方办儿童读经运动,办了几年以后都失败了,出了很多问题,什么原因?自己本身没做到,学佛更不必说了。

如果我们真的要欲阶妙位,那要修大行。大行,菩萨行,要发菩提心,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发大菩提心,你才能够学到菩萨。学佛还要加上普贤行。这大经上说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证得究竟佛果。要证究竟佛果,你一定要修普贤行。普贤行在哪里?今天我们读的普贤行的《弟子规》,就像我们中国文化里面的《弟子规》一样,「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一句四个字,一首偈十六个字,妙不可言!这就是这里讲的必资胜行,胜是殊胜,殊胜的菩萨行,不是普通的菩萨行;资是藉,一定要藉殊胜的菩萨行。用现在的话说,一定要具备殊胜的菩萨行持,你才能够把自己提升到佛位。

佛位有多高?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佛位。从理上讲,断一切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断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这是菩萨行;执著断了,还有分别,这小乘行。小乘断执著,大乘断分别,一乘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从哪里做起?从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要懂得怎么样转境界。《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常常引用这一句,换了一个字,我常常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因为现在大家都讲境界,若能转境。讲转物还不太好懂,现在人不太好懂,讲转境界,大家好像还容易懂得一点,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会转。

此地这一百四十一首偈是举例子,教导我们怎么转法。无论什么境界都能转变成如来果地上境界,至少也是法身、分证如来的境界。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诸佛」,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佛,这就很可观。诸位要晓得,大乘是四圣法界里面,这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大乘,小乘是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声闻、缘觉是小乘,菩萨、佛是大乘。一乘呢?一乘不在十法界里头,一乘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以上。我们现在读的这个单元是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心满,要修净行品。修净行品,再一提升就入了佛位,就变成法身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了十法界。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说前品,「问明品」说的是解门,让你开智慧。这一品辨行,智慧是不是真开了?真开了一定能转境界,境界转不过来,智慧没开!所以这品经一定要来。已经明解了,这个地方一定要懂得修行,修正我们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第一个意思。再看第二,「又前明入理观行,今辨随事所行」。观,让你知道法身菩萨、诸佛如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是怎么个看法。这是属於观察,是解,你懂得佛菩萨对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怎么看法。这品经是辨随事所行,也就是说,怎样把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落实到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就是事!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工作应酬,能把诸佛如来这些理念全部都能够落实,这个重要。如果不能落实,你就白学了,你学了有什么用处?

真的懂得了,真的能够落实,学以致用,那你今天过的是什么生活?佛菩萨的生活,真的得受用。这就是从前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能够止於解,止於解你只能得到少分,读书乐,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如何能像中国念书人说「孔颜之乐」,孔夫子、颜回他们的书念通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老师对他的赞叹。他乐的是什么?就是此地我们刚才讲的,转境界,随事都能转,那怎么会不乐?当然乐。自行化他,心量确实是遍法界虚空界。

近代我们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他们的教授共同拟了两句话,写在他们大堂门口,我去访问的时候看到了,「学为人师,身为世范」。陪我的是副校长,我当时就跟副校长说:这两句话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听了也愣住了,《华严经》上就是这两句。所以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言行举止,是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的。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愿?有这个心愿可以学《华严》。我们在《华严经》玄谈里面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华严经》有十类当机者,就是哪些人有条件、有资格学《华严》。第一个条件是法身菩萨,那当然我们不可能,一直往下数,没有一个是我们的条件。可是最后一条真的讲到凡夫,凡夫是大心凡夫,他也具足这个条件学《华严》。什么叫大心凡夫?我们确实有这个愿,我们要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

我回来之后,我就记住学校这两句话,我也把它改了一个字,它是「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把那个身改成「行」,行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造作,比身意思要广。以后我听说学校真的也改了,他们学校一些老师告诉我,现在他们学校的也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好,很难得,这是大心众生,那你也有资格学《华严》

所以我看到印尼一乘寺,一乘寺里头应该都是大心众生,大心菩萨。可是落实在事相上,就是日常生活里头,一定是《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这三个是基本。《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基础,《十善业》是释迦牟尼佛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教学的根本,《沙弥律仪》则是佛对於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不是在家的;在家要求的就是《十善业道》,出家要求的比《十善业道》提升一层,更严格一层,《沙弥律仪》。这三样东西做不到,不行!一定要把这三样东西学会,要落实,这才真正是一个好出家人,真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所以顺序一定是第一个《弟子规》,第二个《十善业道》,第三个《沙弥律仪》。大心众生,那你就要学「净行品」,你能够把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能够把它转变成佛境界。前面我们念过「佛境界甚深」,那这样修行速度就太快了。能把「净行品」这一百四十一句,实在讲一首偈真的是一句,一百四十一句要都做到的话,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不在凡圣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余土,到哪里去?实报庄严土。把你境界提升这么高!

你在娑婆世界花上几年的时间,真干,这个能干不能干关键在哪?关键在放得下,真放得下,他就真有成就。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当於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娑婆世界没有什么不好,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娑婆世界的障难太多,你不容易修。勇猛精进,这个地方是大起大落,起起得快,落也落得快。极乐世界只有上升没有落的,但是他的速度很慢,平平稳稳,很慢,道理在此地。极乐世界没有这么多烦恼,没有这么多逆缘,没有!佛的这些开示,我们都应当要记住。如果是真正懂得认真修,娑婆世界实在讲也是很好的环境,确实帮助我们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来意最后一句,「又前行此愿,并义次第,故次来也」。这最后,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有这品经,把这品经的来源说出来了。前面也能够讲行,解行并重,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疏》里面讲得很好,在经题里面说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就。真正会用功的,一定是解行相应,解行合一;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是心行。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思惟有许许多多错误,那是意业的行为,错误,藉著经教都把它修正过来。

修行最重要的是意业,心正,言语、行持哪有不正的道理?心邪,言语、行持想正也正不过来。诸位你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今天我们《弟子规》做不到?为什么十善业做不到?真正关键是在意业。我们意业(就是心理)有严重的染污,烦恼习气太深,圣人的教诲,佛菩萨的教导,我们听了很欢喜,就是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这意念没有能转得过来;念头转过来了,修行不难。我早年跟章嘉大师,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嘉大师圆寂的那一年,我大概是二十九岁。他老人家对我影响很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放下是行;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要讲修行,总不外乎这个原则。看破、放下相辅相成,这步步高升。

这个地方行跟愿,行里面有解,愿里头有行,解行愿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但是它有次第,前面是解、行,这个地方偏重在愿,但是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事,事是行。遇到事的时候,他就用愿力把它转过来,境界转过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今天随事行,没有愿力,所以随事行,统统都在那里造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善行;自私自利的,恶行。善行感三善道的福报,恶行感三恶道的苦报,轮回心造轮回业,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虽然可怕,几个人觉悟?几个人回头?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看看别人,再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照见自己。没有外面这面镜子,我们自己到底干的是什么?不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来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二段。

「次释名」,解释品名,这品是「净行品」「释名者」,前面是讲梵语的音译,「具折罗」是音译,中国的意思叫所行,「此云」,此就是我们此方,中国人翻作「所行」「波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此云皆也,遍也」。波利就有两个意思,有皆的意思,皆就是一切,有遍的意思。「戍提」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清净」的意思。你看看用中国的话说,所行,皆遍,清净。中国文字确实很美,把它简化,「净行」。梵文这里面的意思,「谓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这个意思就好,很清楚、很清楚。三业,身口意。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都是心,意业的行为,口业是言语。

言语不能不谨慎,言语可不能轻视。你看看在中国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夫子教学四个科目,言语摆在第二,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这些祖宗都很清楚,「口为祸福之门」,真的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疾病的媒介绝大多数是饮食疏忽,好吃。好吃什么?食物中毒。我这两天还听到有同学告诉我,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一些年轻人,大概吃海鲜,第二天死了,这晚上睡觉一夜到第二天死了,食物中毒。这严重的命送了,其次的得病,得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

尤其现前这个阶段,进入冬天,一般瘟疫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如果冬瘟转变成春瘟,那就相当严重。在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方报导的禽流感,很可能蔓延到春瘟,它这么长的时间,从冬天蔓延到春天,这很严重,在中国医学上讲,就是冬瘟转成春瘟。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警告,这种瘟疫传染很可能到明年春天,明年春天是更严重。为什么会有这个疾病?佛法讲因缘果报!世间人虽然不讲,宗教里头都讲,道教讲得很多也很详细。飞禽走兽,你不择手段的去捕杀,种种方式来烹调,满足你的嗜欲;你有没有想到这些众生它有报复,它甘心情愿被你宰杀吗?甘心情愿以肉来供养你吗?如果它不甘心、不情愿,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它的报复就是瘟疫。

所以水火、地震、飓风,一般人以为都是自然灾害,好像与我们人的生活行为没有关系。但是佛法里面,这是几千年世尊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火灾是一切法里头的一种,洪水也是一切法的一种,台风、飓风、龙卷风也是一切法的一种,地震、海啸还是一切法的一种,一切法从心想生;瘟疫也是一切法里面的,没有离开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从心想生。与我们有没有关系?

佛又讲得很好,「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报是我们起心动念。你要明白了这句话,你才晓得极乐跟我们娑婆不二!怎么个不二法?如果我们地球上的居民,每个人心都是纯净纯善,这依报就变成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别的,那个地方的人全是念佛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这个地球上要全都是念佛人,这地球就变成极乐世界,跟这经典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大地就变成琉璃不是土沙,到处都是七宝,铺马路不是柏油是黄金,「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道路是黄金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共业所感。

我们今天,这共业没有法子,大家晓得娑婆世界的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起心动念都是十恶,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起心动念全是十恶。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还得了!所以这个念头变出来的依报的环境,就是我们现在所接受的。佛在这个经里面就教给我们怎么转境界,方法太好了。

三业,身口意;随事就是日常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缘是人事,历是经历,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叫所行。底下一句,巧愿防非。这品经一百四十一偈就是一百四十一愿,诸位将来读这个经文,第二句是「当愿众生」,既然愿众生,当然第一个是愿自己。第一首偈「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每首偈第二句都是当愿众生,他不是愿自己是愿众生。说众生,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包括了,说自己就不能包括别人。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说这心量多大!普贤心,普贤愿,普贤行,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巧是善巧方便,这是真实智慧。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普贤行愿跟著就现前。非是过失,这个愿心生起,过失就没有了。

离过成德。什么叫德?完全是顺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说,随顺性德,性德的自然流露。你没有这个愿心,性德迷失了。不迷,念念都与性德相应,这叫清净,清净就是性德。我们学了很多,真诚是性德,清净是性德,平等是性德,正觉是性德,慈悲是性德。性德无量无边,说不尽,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非常慈悲,给我们说了十个字,十是大圆满,表法的,无量无边的性德,自性起用总不离这五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以这种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回归性德。

自己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狭窄、偏漏的不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凡夫的思想行为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诸位想想,如果你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弟子规》要不要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是《弟子规》。本来是这个样子的,自然是这样的,现在跟它完全相反了,叫迷失自性。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变成烦恼、变成妄想;把自己本有的性德,十善业,十善业本来有的,迷失之后变成恶业,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变成恶业。真诚变成虚伪,清净变成染污,平等变成傲慢,正觉变成迷惑,慈悲变成自私自利,这迷失自性。所以今天听佛菩萨教诲,我们都觉得好,有道理,都赞叹、都点头,就是做不到。

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你要把为什么做不到的原因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失,你就做到了。这话说得对。我们要常常想,《弟子规》我为什么做不到?你把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原因消除,你就很容易做到了。原因有没有找到?要是找不到?多念古书,古书里头常常提示,是你自己粗心大意,你不知道。所有一切迷惑颠倒过失有个根本的因,你把这个因迷失掉了。我跟你说出,你自己好好去想,你想想看对不对?这个因,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现在人说的话,你没有爱心。你承不承认?第一个,你不爱自己,不自爱。不自爱,你怎么会爱别人?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头一个就是教这个,「父子有亲」。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过很多次,你没有注意到。中国教育,这是原点,根本的根本。父子的亲爱,那是性德,不附带任何条件,那是真诚,真诚的亲爱,清净的亲爱,平等的亲爱,正觉的亲爱,慈悲就是亲爱。你迷失了,所以你现在不知道自爱,哪里能爱人?知道自爱,知道爱一切众生,哪有做不到的?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完全符合。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这层意思比前面一层深了,前面是概论,这个地方专就菩萨行。悲智双运,悲是怜悯自己也怜悯众生。自己沦落在六道,长劫轮回,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有缘得人身、遇佛法,听经学教开一点智慧,稍稍明白了,才感到自己长劫轮回之可悲。看到芸芸众生不觉,自然生起悲心,怜悯心;怜悯自己,怜悯一切众生。悲是个动力推动我们要求智,智又回过头来助长我们的大慈悲心。

一般人初初学佛,慈悲心刚刚生起是可怜自己,怎么轮回在六道受这些冤枉苦,天天造业,自己都不晓得;明白过来之后,自己不断在改,断恶修善。这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长年累劫断恶修善,从今天初发心到什么时候?到如来地。等觉菩萨还有过失,还要改过自新,这要知道。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他的所作,就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不能达到究竟圆满,差一分!何况我们在凡夫地,连初信位都没有证得,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真正明白了,这就智慧开了,他才真正肯用功,下定决心要脱离六道轮回、要脱离十法界,这是什么?这是智。确确实实智慧起现行、起作用,他才有这么大的愿心。这一生能不能成就?愿心是有,这就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断烦恼习气谈何容易!烦恼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你能断得了吗?

佛确实慈悲到极处,为我们指点「带业往生」这个法门,《华严经》是头一部。诸位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坐的时间很长,「二七日中」。那就是两个星期坐在那里不动,不吃不喝,两个星期。有的地方讲「三七日中」《华严》,那三七就是二十一天。这个事情我们能相信,没有怀疑。为什么?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曾经一次入定一个多月才出定。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入定二十几天,应该是很正常的,三七二十一,二七一十四,定中。我们看到他入定,实际上他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要没有这个能力,你入不了定中参加释迦牟尼佛这弘法大会,你要有这种能力才能参加。

所以今天小乘人不相信、不承认,他没见过,没见到。所以说「大乘非佛说」,头一个就是反对《华严经》是佛说的,《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他们造的,假借释迦牟尼佛的名义。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这个经讲了之后,大龙菩萨收到龙宫里面去供养,分量太大太大!我们今天这个是《华严经》目录提要,就像《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四库全书》现在印的页数缩小了,缩本,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五册。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目录提要;换句话说,每句话都是一个讨论的问题。那个内容非常丰富,字字句句含无量义。

这句是讲所行的意思,悲跟智的关系要搞清楚。我们现在悲心发不出来,没智慧;智慧生不起来,没有悲心(没慈悲心),它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行越凡小,故称清净。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的造作是身的行为,身语意三业的行为。菩萨三业行为超过凡夫、六道凡夫;超过小乘,小乘是声闻、缘觉。凡夫的行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轮回心里面有善恶无记。善心善行感人天福报,生三善道;恶念恶行感三途苦报,地狱、饿鬼、畜生,不清净!天上也不清净,没有出六道轮回,哪来的清净?天福享尽了,必定往下堕落,他没办法往上升,一定往下坠落。人间福报享尽了,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积德,福报享尽了,必定堕三途,哪里来的清净?小乘虽然出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清净。所以超越小乘,这称清净。

下面我们再看,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这怕有人疑惑,阿罗汉、辟支佛超越六道轮回,他怎么不清净?在佛经上讲,他们都证得无漏的果报,六种神通最后一条是「漏尽通」。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是烦恼断尽。此地讲的烦恼是见思烦恼,我们《华严经》上讲妄想分别执著,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但是怎么样?智慧不足,能力不足,不能兼利,他只能够自利不能兼利。

这句我们要解释清楚,阿罗汉度不度众生?度,不是完全自私自利,他也度众生。但是他跟菩萨不一样,他度众生,你找他,他会教你,阿罗汉有神通,他一定观察你。阿罗汉的神通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有这么大的能力,看看你过去五百世当中有没有善根?有善根,他教你,没有善根,不教你;跟他有缘,他教你,没有缘,他不教你,不像菩萨。菩萨没有条件,菩萨你不找他,他找你,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菩萨作不请之友」。求学,你要到老师那里去求,尊师重道,你才能学到东西。可是菩萨不是的,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求他,他主动来找你,这难得,这叫做兼利。

菩萨来找你,你不接受怎么办?不接受,他也要来给你种善根,让你阿赖耶识里面有个佛的种子,善根种上了。排斥你、拒绝你,根本不相信你,甚至於辱骂你,你跟他笑笑。这个佛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磨灭,说不定再过几年:那个人不错,我虽然侮辱他,他也不生气,他很有修养、很难得!那你善根就增长了,说不定在来生,说不定在后世,遇到缘,你就很喜欢佛法。所以他把佛法的缘给你种下去,这种因。没有缘的给你结缘,有缘的帮助你增长、帮助你提升,已经增长的帮助你成熟。

菩萨度众生是主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只要众生有感。众生的感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有自己知道的感,求佛菩萨;有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这感应前面我们详细讲过几次,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点二乘不如菩萨,菩萨是主动度众生,不拘任何条件。可是如果你这一方学佛的人很多,学佛,你都明白佛家的仪规、都懂得尊师重道,一定要「请转法轮」,就是要礼请老师到这边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要礼请;不礼请,他自己来了,是这边没有懂得佛法的人,不要请,他就来了。这个常识我们要懂。如果我们懂得佛法,我们应该要恭恭敬敬的去启请。没有一个懂,我们心里想著,「能有一个法师来跟我们讲讲经,多好」,他就来了,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懂规矩。这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真的。

形式在教化众生来说不能少。形式是做给那些没有学佛的人,还没有接触到佛教的人,做给他们看的,触动他们的善根,让他们看到这个形式生欢喜心,他就进佛门。所以形式是接引众生,触动众生过去善根的一种方便,现在讲是一种方法,都行,善巧方便。二乘就没有这种悲智,所以说二乘不是真清净。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