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七讲)  2003/12/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文殊菩萨偈赞,第八首看起:

【若於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

这首偈前面两句我们讲过了,现在要看的是后面两句。『见心无所生』,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次句又观性离,谓了回向心,本自不生,是离相回向也,离相求佛,得名称果」。十首偈确确实实给我们说的菩提超越情见,偈颂在一开头给我们讲「菩提超情」,超越情识。即使讲到劝求,还是离相,还是不著相,即相离相,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从文殊菩萨赞颂这几首偈知道义理很深,境界确实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不思议。《华严经》末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正是说的这个。什么人能入?普贤行愿。我们今天也学普贤行愿,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情执没放下。菩提超情!情执没放下,不行。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懂得的。

什么叫情见?简单的说,妄想、分别、执著,总的来讲。什么叫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很浅显,我平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没放下。这是最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每天习惯在其中,习而不察,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佛法里头讲的情见,障碍菩提,障碍涅盘。再给你说说得严重一点,障碍念佛往生。我们现在在学这些经教,学经教的时候障碍开悟,这个麻烦大了!现在怎么办?怎么办要看自己,自己想不想出离?愿不愿意出离?肯不肯出离?你要是真干,真干,这十六个字得放下。很想放下,实在放不下,有什么方法教我放下?方法是有,说出来你也做不到,那就不说算了。

我常常劝人,这十六个字要看淡一点,烦恼习气现行的时候,也就是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享受的烦恼习气现行,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转变成阿弥陀佛;或者观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重复的念个十遍、二十遍,把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冲淡。天天要保持,假以时日就能产生效果,这很重要。对於世缘,这是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

学佛的人,尤其是初学佛,必需要找个依靠,学佛的人依靠什么?依靠三宝。三宝,我们在传授三皈的时候说得很具体,佛宝是阿弥陀佛,你要真正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法宝是《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净土有「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面,这两种最重要,我们把它当作日常课诵来学习。僧宝是观音、势至,观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习惯讲理智,这不是感情;理智跟慈悲合起来,这是僧宝,理性的慈悲,不是感情的。学佛没有别的,心同佛,愿同佛,言同佛,行同佛,你这叫真学佛。

佛不在世了,三宝里头以法宝为第一。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这不能不知道;佛不在世的时候,法宝是第一,正是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什么法你要知道,依自己主修的法门,我今天主修的是《无量寿经》、是《弥陀经》《无量寿经》所依的注解,黄念祖的注解好。《弥陀经》的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又有两种注解,圆瑛法师的《讲记》,宝静法师的《亲闻记》,两种注解都好,可以帮助你学习。我在这些年当中,这是我主修的课程。修学必需要正解、真信,依教修行,依照经论的教诲,祖师大德的开示,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修行。至於《华严》,确实提高自己的境界,落实在念佛法门,肯定提升自己的品位,好事情。

所以,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这句话怎么讲?前面我们读过,法性无性,无性怎么会生心?真如本性里头一法不立,哪里来的发愿?哪里来的趣求?这是宗门所谓「向上一著」。为什么菩萨在前面说,『若於一切智』要「发生回向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明白,「虽离见而知」,这是真知,「犹恐滞寂」,这是对什么人?对浅学人说的,特别是对刚刚入住的人说的。当然信满入住大多数不会,怕有少数,少数是什么人?二乘根性的人,他带著有二乘习气,所以要劝他发心,这叫提醒他,有体有用。

你已经证得不动智佛,要起作用,你虽证得,并没有究竟圆满,你才在十住位,上面还有!有十行、有十回向、有十地、有等觉、有妙觉,你怎么可以止於现前的境界,得少为足?所以要劝你,要劝你发生回向心。同时提醒你,你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已经入佛位了,你要兑现,说话要算话,要不然你不就打妄语了!这叫什么?自己未度,先度众生。诸位要知道,自己未度是讲自己没有证到究竟圆满,自己现在是法身菩萨,先度众生。其实度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提升,谚语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所以,法身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决定不会变。度众生辛不辛苦?见心无所生,即相离相,离相即相,他有没有辛苦?他没有,跟我们六道里凡夫确实不一样。我们总是以凡夫心来看他们,觉得他们很辛苦。尤其众生叛逆,不接受教诲,看到菩萨苦口婆心,有些人替菩萨难过,也都是好意,但是不知道菩萨境界。我们今天在《华严》里面看到菩萨境界,大可以放心了。

自行化他、修行证果都不著相。相?相要照做,八相成道,这是常常说的。为一切苦难众生,苦难众生就是说还没有觉悟的,执迷不悟就叫苦难众生,为他们做好样子。现身做好样子,说法做好样子,虽然做好样子,确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就是见心无所生,所以他得『大名称』,「大名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再看第九首,下面这首:

【众生无有生。亦复无有坏。若得如是智。当成无上道。】

我们听了这首偈子,心里会很安慰,尤其是生在现代的社会,灾难很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理得心安,道理得到心安了。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应化在世间,都是这个境界。清凉大师的注解好,这是十首偈里面的第三段,有一首偈,请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三次一偈,所见众生亦皆称真,故无生坏」,其实这桩事前面已经讲得很多。所见『众生』,先要知道「众生」两个字的本意,生是生起,众是众缘,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所以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山河大地也是众生,自然现象还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虚空,我们今天讲时间、空间。宇宙之间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全都是。所以,众生不只是讲人,讲人这个意思太窄小了。确实是我们常讲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刹土里面所有一切现象,众生两个字全都包括了。

「亦皆称真」,确确实实众生相是妙有,性是真空。真空是什么?法性。性是法性,法性无性,所以叫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能现妙有。虚空是它现的,法界是它现的,刹土是它现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也是它现的,一切众生之体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什么名称都加不上。宗门大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不出来,这是一切众生之理体。我们这个身也是众生,我们的体也是法性,没有例外的。我们的体跟畜生的体是一个体,我们的体跟树木花草是一个体,我们跟山河大地也是一个体,我们跟泥土砂石也是一个体。你明白这个道理,性没有生灭,相也没有生灭。

现在我们讲相有生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是佛常讲。佛为什么这样说?这是随顺众生知见说。我们明了,佛说法的原则是根据二谛,经上这个说法是依真谛,是依如来自己的现量境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的,真的,也就是说,离妄想、分别、执著他所见的境界。凡夫?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所现的境界,叫俗谛。俗谛我们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天天生活在这里头,佛一说,我们就懂。你说一切人、一切动物有生老病死,我们立刻就点头,没错,是这样的。地球有成住坏空,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这是我们的境界。佛对六道凡夫总是多说俗谛,少说真谛,这样教我们,我们才好懂。教我们断恶修善,教我们破迷开悟,教我们转凡成圣,全是俗谛。真谛?真谛,我们就迷了。

真谛里头没有善恶,没有迷悟,没有凡圣,我们不懂,永远迷惑。所以世尊出世,示现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成道二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谛,完全随顺真谛,这里头没有俗谛。这个法会圆满了,这个法会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给你讲七处九会,统统是表法的。世尊出了定之后,看看这个世间六道众生,要帮助他们入佛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像办学校,好,先办幼稚园,再办小学,再办中学,再办大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帮助你提升。佛为我们做这种示现。幼稚园小学就是阿含,五时说教,「阿含时」,中学是「方等时」,大学是「般若时」,研究所是「法华涅盘时」。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学习,知道凡夫要向上提升是有层次的,不能躐等。

凡夫虽然自己的灵性没有生灭,灵性就是自性,本经上讲的自心、自性、本性、法性、佛性,名词很多很多,都是说一桩事。一桩事为什么说这么多名称?这是世尊教学的善巧,教你不要执著,教你不要分别,你知道说这桩事情,行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真正明白,明白就叫觉悟,就叫做悟入,你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众生不生,不生哪有灭?生灭不是真实的,知道生灭不是真实的,你就知道所有的法相不是真实的。如果你对於法相的性质完全通达明了了,法相就叫真相,真相大白,这叫诸法实相。你看看实性无性,实相无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

所以,这些境界相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佛用的比喻用得好,经里头常常用「梦幻泡影」。这四个比喻里头,实际上以一个为主,那就是梦,幻、泡、影都是辅助的,都是形容梦不是真实的。可是你正在作梦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什么?明白了,明白就没有了。明白,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明白,梦还在,不是真没有,相还在,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你要懂这个道理。觉后,觉后这个境界就真的没有了吗?有!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里头吗?佛有没有觉?觉了!他觉了之后空空无大千?对,在他心目中是这样的,他对於这个境界,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们有大千世界,有六道轮回,为什么?你分别它,你执著它。

所以,有、无是你心里面执著的有、执著的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掉了,有无都没有了。这时候众生说有,你随顺他说有,众生说无,你随顺他说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才能帮助众生,你要随顺他。到某一个境界之后,你要帮助他提升,众生说有,菩萨说无;众生说无,菩萨说有。这是什么意思?破执著!你执著有,他说无,破你有的执著;你说无,你执著无,他说有,破你无的执著。所以,有无两边都不能执著!绝对不是佛说法自己矛盾。不了解佛说法义趣的人,看了佛经之后:释迦牟尼佛说话颠倒,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到底是有还是无,他没有交代清楚!这对佛说法的真实义真的一无所知。什么原因造成的?著相!他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於是把佛所说的意思完全错解了,他根本不了解佛在说些什么,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这个事情很多。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些台湾大学的教授,还都是当时很知名的教授,我那时候刚刚接触佛法,他们跟我谈佛法,就是这般见解。他们年岁比我大,老师的身分,我听了不好意思辩驳。我亲近李老师,把听说这些大学教授们读佛经这种解释,向老师报告,老师哈哈大笑,下士闻道!真的。我们也是真的费了不少的时间,不断的在学习,慢慢的懂得这个意思了。确实再看现在科学上的说法,相应了,科学里面讲物质不灭。实在讲,物质本来就不生,现在科学家懂得,不承认宇宙间有物质的存在,宇宙之间什么东西存在?能量的存在。只有「能」存在,不相信有物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能量振动产生的幻相。他们是这样解释的,这个解释跟佛法里头非常接近。

科学说动,佛法讲无明,无明就是动相;觉是静止的,是不动的。动,一念才动就叫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无明,所以无明是动相。我们看到六道轮回的相,六道轮回完全是在运动;我们看到整个宇宙,宇宙之间的星球都在运动。我们所没有看到动的是虚空,所以虚空在《百法》里面,列在无为法里头,虚空无为。禅定是不动的,你必须在不动里面才能够看到真相;它在动,你也跟著动,你就很不容易看到真相,你迷在里头,必须自己不迷,才能看到事实真相。所以科学这些说法,跟佛法相应。

科学的发展,确实帮助我们解释了佛经所说的部分现象,佛法里头还有很多很多的理论与境界,科学现在还不能证实。科学能不能完全证实?在我们想像是不可能。为什么?方法不一样。有一部分,局部它能证实,有一部分它不能证实。这是佛在经上都说得很明白的,科学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没离阿赖耶。心意识功能最大的,第六意识分别,但是它决定缘不到真性,我们讲法性、佛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科学是从心意识里面发生出来的,所以充其量只能够缘到心意识,心意识之外的自性,科学没有法子缘到。

如果有办法缘到,我深深相信,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早就用这个来教化众生了;换句话说,缘不到就是它不能成正果,因此佛菩萨不用这个方法,它不能成正果。只在旁边给我们做助缘,使我们初学的人增长信心,坚定信心,这个行。还是要用经教里面的方法,我们趣求,这是一条正路。所以我们知道,精神不灭,物质不灭,精神不灭是性,法性永存;物质不灭,物质本来就不生,哪来的灭!这个现象前面我们讲得很详细。所以亦复众生,无论从体上、从相上、从作用上,确实『无有生,亦复无有坏』。

那么这个现象在哪里?现象就在现前,虽在现前,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迷在幻相当中。迷在梦幻泡影里头,就这么回事情,这就叫可怜悯者。几时觉悟通达了,真的得大自在了。对这个身有没有留恋?没有!这个身在世间,随缘,看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身也在随缘,那个缘是什么?业力,一切众生随顺业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随顺众生的缘,这个缘就叫做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哪天感没有了,应就没有,有感斯应。

『若得如是智,当成无上道』。清凉大师下面的注解,「知无众生,是无上道」,你是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故下经云」,向下本经有这样说,「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无上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无上摩诃萨就是如来(因为他前面讲无上道,就是诸佛如来),他根本就没有众生的念头。所以,给你讲众生,完全是随顺众生知见而说的。你说有,佛菩萨也说有,你说没有,他也跟你说没有,实际上,他念头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哪来的众生!后面这句经文好,「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本来就是,这正是宗门所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最后这首偈,第十首: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教导我们,「知法」。请看注解,「末后一偈知法,即成前法会周遍所由」。前面我们读到的,确确实实是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周遍法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遍一切时空,超时间、超空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一法全都是这样子的。这首偈要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之所在。「上半标门,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也,次一句释所由,即十种所由中,缘起相由门也」,这个道理很深。大师在此地一语带过,但是「圆义分齐」我们没有讲。

开经的时候,依照规矩一定是先介绍玄义,就是全经的大义。介绍全经大义的用意有二,第一个是老参、老修行人他不要听经,他经很熟了。他要听的是什么?他要听的是你的学习心得报告,这个东西他可以做参考,也知道你契入的深度。所以,玄义等於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报告,这是第一个用意,对老参。第二,对初学。初学全经太长,没有入经文之前,他对这个经一无所知。先介绍全经大义,虽然他还没有听全经,全经的大义他明白了,对於听经产生兴趣,有这两个用意在。所以,讲经是应先要讲玄义。清凉大师的玄义相当长,如果我们要把它细说一遍,单单讲玄义,就是讲得快也要讲五、六个月。五、六个月要听不到经文,很多人都会跑掉了,不听了,所以在这个时代讲经不讲玄义。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就把这些道理跟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了。但是规矩不能不懂,不懂你是外行。

可是今天真要讲,真要讲确实没有人喜欢听,那怎么办?把它化成简单。於是李老师就教我们一个方法,把整个玄义部分撇开,开头讲个讲经因缘,用讲经的因缘来代替玄义。跟大家介绍,为什么讲这部经,把这部经的内容做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也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讲这部经之前,就用讲经因缘代替,下面接著就是讲经题,玄义就免了。玄义要不要说?要说,什么时候说?全经讲完之后,再讲玄义,那个时候有味道。大家把全经都听了,再总的回顾一下全经里头最重要的义趣,这个有味道,这些都是属於善巧方便。

现在再往后,讲这种大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讲经,对象是出家人,寺院丛林是学校,每天上课。佛法修学总不外行、解二门,讲经学教是解门,天天要讲。大的寺院叫丛林,丛林就像现在我们大学一样,确实有这种规模、这个架式在。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我们也称他作住持,也称他作方丈,一般也称主席。主席下面有三个叫纲领执事,我们知道纲领是什么意思?现在的行政机构里面叫一级单位,一级单位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用现在学校里面的名称,就是教务、训导、总务。中国从前寺院丛林也是这三个职务,但是名字不是现在这个名字。名字叫首座,首座就是教务,管教学的。维那现在叫训导,从前寺院里面的维那。现在寺院也有维那,维那是干什么的?法会里头敲大磬的。从前维那是管秩序的,管训导的。另外,管事务的总务,那个时候不叫总务,叫监院,当家师,监院是管总务的。你看看跟现在学校,现在学校名称不一样,教务、训导、总务。所以从前丛林的组织、职务跟现在学校还是相同。

首座和尚不是一个,有好几位,分座讲经,就是同时可以开几个不同的科目,不同殿堂里面授课。有共同科目,有不是共同科目,所以丛林规模就大了。但是教学宗旨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哪是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禅、净是共同科目,那是行门。解门里面,有学《华严》的,有学《法华》的,有学法相唯识的,有学般若的。你一定要分开教室,你学什么就进哪个教室,由首座和尚教导。弘法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覆小座。法师每天讲经,讲完之后学生覆讲,用这个方法。覆讲好的,培养他做讲经的法师,讲经人才代代都是这样培训出来,这是讲的一般解门。除这个之外,要修行,解门是学经教,行门大概就是分两个堂口,就是两个大教室,一个禅堂,一个念佛堂,多半是少不了这两个堂口。你喜欢念佛的,归念佛堂,有堂主指导你,你喜欢参禅的有禅堂。古时候的丛林。

丛林是中国佛教的特色,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只有讲经,学生们研究、讨论,至於修行,那是各人自己的事情,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在一起共修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百丈是中国禅宗第八代,我们知道惠能大师是第六代,照中国世俗来说,他们是惠能大师的徒孙。丛林是从他手上兴起来的,换句话说,正式办学,走向制度化的教育。在这以前没有制度,就好像是私塾教学一样,这时候正式有了规模,有了制度。我初接触佛教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常常跟我谈这桩事情。他的看法,佛教如果能够再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如果不恢复丛林制度,佛法没有办法复兴,他老人家的看法。

现在这桩事情非常艰难,难在哪里?难在人才没有了。不但是各个宗派解行的人才没有,各宗各派没有了,净土宗解行相应的人才也没有了。古人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要是把这个道兴起来,第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培养人才,才真正能续佛慧命。所以,今天佛门第一桩大事是什么?是培养人才。佛门的人才难求,难在哪里?跟世间人才不一样。世间大学培养个博士生不难,佛法里培养一个人才,那叫难上青天。什么原因?要没有自私自利,要没有名闻利养,要没有贪瞋痴慢,要没有对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你说这个人才到哪里找去?千万人当中一个都找不到。这个现象是什么?我们学佛的人心里明白,众生没有福,众生不修福;众生有福,众生修福,这种人才就出现了。这个人才是什么?是诸佛菩萨再来的。所以,感应道交是大事情,众生要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不是佛菩萨,凡夫做不到!

现代这个社会,伦理道德完全废除,没有了,佛法的承传也已经中断,重起炉灶谈何容易!这个事情我也常常说,求人,到哪里去找去?真正觉悟了的要晓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我不行,我没有条件!当年李老师教导我,我也是这样的,跟老师也是这样讲。我没有基础,古书念得不够,经文展现在面前看不懂,我怎么学?李老师传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在末法时期,生在这个环境里头,发心弘法利生,条件要通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要靠我们学习来通达,来不及了,我们读书求学的年龄过了。世出世法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在童年,十五岁到三十岁是黄金时代;三十以上就补习了,亡羊补牢;四十岁以上不能学了,你的习气统统养成了,所谓是习惯成自然。

我接触佛法的时候二十六岁,太迟了!跟李老师的时候,三十一岁。在李老师会下一年半,非常感慨,学习的时间过了,拚命补习。我好在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给我奠定的基础,看破、放下,从布施下手。改毛病、改习气,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在那时候能吃苦。尤其是我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没有福报,多少看相、算命都说我短命,我相信,我一点都不疑惑。所以在这一生一世当中,没有欲望,没有希求,真的只有一个念头,念佛求生净土。但是那时候对净土信心不深,不深的原因就是对於经教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走上讲经弘法这条路。

我跟诸位报告过,我是讲《华严经》才相信净土法门,肯定净土法门,断疑生信。民国六十年开始,《华严经》断断续续的前后讲了十七年,那段时期常常出国,我想大概每年在台湾只住三、四个月。《华严经》在台湾讲,实际上,一年讲的时间并不长,不会超过三个月,而且一个星期讲三次,每次我记得是一个半小时。所以十几年,《华严》讲一半;《八十》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以后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就开讲《无量寿经》《华严》不想讲了。为什么?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讲得好。《华严经》末后圆满成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就是极乐;换句话说,《华严经》到最后导归《无量寿》《无量寿》《华严经》的总结,我就讲这一分就好了。念头主意就改了,不想再讲了。

以后遇到开心法师,台南般若精舍的开心法师,北京的黄念祖老居士,最后是韩馆长往生的时候,在病院里面,等於说三个人启请,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这样子才第二次我们大家有这个缘分在一起学习。学习确实有好处,真的是教学相长。这几年来,境界确实有提升,烦恼轻、智慧长。

这首偈让我们了解,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就如菩萨所说,『一中皆无量』,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我们在前面读过,前面经文里面看到过,微尘里面有世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现在科学家借用科学仪器来观察,现在术语里面称夸克,物质里头最小的,比粒子还要小,那是不是佛家讲的微尘,这是不得而知。佛家讲的微尘,是决定不能够再分析了,再分析就没有了。所以,那个微尘也叫做邻虚尘,虚是虚空,跟虚空做了邻居,决定不能再分析,再分析就没有了,佛用这个话来形容。

但是这个佛经里面是讲微尘,没有说邻虚尘,微尘是不是邻虚尘很难说。微尘还能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微尘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称为邻虚尘。我们就不讲极微之微,不讲色聚极微,就讲微尘。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但是色聚极微,阿罗汉就看不到了。我们假定就是用微尘来说,阿罗汉能见,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里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跟我们外面的大世界一模一样,这个不可思议。微尘里头有世界,而且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普贤菩萨能入那个境界。每粒微尘里头都有世界,为什么?法性,法性法尔如是,没有理由的,法性里头没有大小。所以,普贤菩萨入微尘里面的世界,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普贤菩萨能入。

微尘世界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给诸位说,世界重重无尽,无尽的诸佛如来,无尽的华藏,无尽的众生,无尽的法界,无尽的刹土。我们没有办法思量,真的是不可思议。这是讲世界,微尘里头有世界。我们这个身有多少微尘,身是微尘集聚的,多少个微尘集聚成为一个细胞,所以一个细胞里头就有很多微尘。我们现在讲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现在讲这些东西。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并没有发现里头有世界,只知道这个东西的性质有四大,佛法里面讲的四大,科学家发现了。

四大是什么?地、水、火、风,这是微尘的性质。说地大,地大就是它是一个物体,虽然很小,确实是物质,地代表的是物质。水代表湿度,火代表温度,它有湿度,它有温度。风代表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它是在运动的。所以,地水火风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佛法里面讲微尘,它有这四个现象。现在科学里面不是讲地水火风,科学讲是物体,夸克是个物体,最小的物体。它带电,它带阴电,阴电是湿度;它带阳电,阳电是温度;它确实是动的。这就是说,基本物质这四大的特性,现在科学家证明了。

除这个之外,它还有本能,大乘经上讲见闻觉知,这是法性的德能。无论再小的物体都有见闻觉知,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前年,看一本台湾翻译的书,《旷野的声音》,内容介绍澳洲土著。土著懂得,知道人身体每个细胞有见闻觉知。他们的同伴有一次在旅行的时候,不小心跌到山崖下面,二十多公尺摔下去了。腿摔断了,严重的骨折,好不容易把这个人救上来。救上来的土著,让他躺在地上,给他治疗,治疗的时候不是用药物。是用什么?唱歌,安慰他,安慰每个细胞,鼓励他、诱导他回复到自己工作岗位。真有效,他说这样三个小时之后,他那个折骨自动就缩到肉里面去了,到第二天完全恢复正常,跟大家一起旅行,若无其事。

写这本书的是个美国人,她自己本身也是医生,她看到这个非常惊讶。这是什么?我们晓得,每个细胞都有见闻觉知,不但每个细胞,组成细胞的每个原子都有见闻觉知。所以,他们懂得!他说从那么高跌下去,跌伤的这个部分这些细胞受了惊吓,於是安慰他、劝他不要害怕,恢复正常,他就真听话,真有感应。这个道理,日本江本胜博士用水结晶的实验可以解释。每个细胞、每个原子、每个粒子都有见闻觉知;换句话说,它能见、能觉、能知。我们以善意对待它,它知道,它的反应会非常好,所以很快它就恢复正常。我们今天不如土著,什么原因?刚刚从这个经上念过,没有信心,不相信。

前面我们读的这段经文,李长者说得好,在李长者的开示文里头,他讲什么?「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不肯承认,所以没有办法建立信心。又说了,「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漂沦,何能利人济物」,这话说得太好了!你不相信。澳洲的土著为什么能显出那样神奇的医术?他相信,他相信每个细胞,他相信组成细胞的每个原子、电子(当然他不懂得什么叫原子、电子)统统有见闻觉知,统统懂得人的意思。这个受伤的人自己要有这个意思,善意,希望他们赶快恢复,旁边又有人帮助,不断在安慰、在提醒、在劝导,安抚他,惊吓恢复正常,然后再叫他们各个回到自己工作岗位。我们一般人: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哪有这种道理!是有这个道理,道理太深了,你没能发现。

这我们讲宇宙的真相,再说宇宙之间任何一法,为什么?它的理体是法性,法性是圆融的。法性何以能圆融?法性无性,自然就圆融。能通一切法,一切法是一个性,一个体性。所以,一法你能够解,一切法都能解。楞严会上世尊说,一根返源,六根就互通了。於是我们修学无论哪一法,法法皆妙,《金刚般若》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这个道理。一法门通达,一切法门都通。所以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门入,门门就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佛经里头任何一句、任何一字(这是佛说的),无量劫也讲不完。为什么?它通一切法,一部经通一切经。

前两句是讲现象,后一句给你讲理由,『了彼互生起』,一法不离一切法,一切法不离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今天怎么样?不了解彼此的关系,了解彼此的关系是诸佛如来,『当成无所畏』,「无所畏」是诸佛如来。所以我们常说,学佛,佛讲的是什么?佛讲的我们总归结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第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彼此互相生起,同一个法性,同一个根源。所以我常说,平等和睦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现在不平等,你现在不和睦,你违背了法性,你违背了自然法则,这个话我说得多了。所以,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经教里面,所有的善德统统是本来有的。而是我们迷失了,劳累这些诸佛菩萨、圣贤大慈大悲为我们提醒而已。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