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0讲)  2003/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0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最后一段振音世界,第二段苦集圣谛。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须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缚。或名随念起。或名至后边。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别。或名门。或名飘动。或名隐覆。】

到这里是一段。这些名号都是集谛的异名,从这些名号,我们要能够体会到集谛的内容,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集是世间的业因,苦谛是世间的果报,果里面许多名号是从因缘建立的,集谛里面也有不少名号是从苦果上建立的。由此可知因果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不二,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事实真相。

现在我们看集谛第一个名号,『或名须制伏』。「须制伏」这个名号,如果在道谛上就很好讲,必须制伏烦恼习气,这是顺著这个名号名词字面上来解释。但是这个地方是造业,造业里面,须制伏意思就不一样了。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这几年来,世界上有所谓恐怖分子,每个国家的领导人,负责治安的机构,对於恐怖分子都必须制伏,就是这个意思。制伏能解决吗?不能解决,愈制伏好像这个事情发生的愈多。

二战之后一直到今天,半个世纪多了,由於社会的动乱不安,恐怖的活动此落彼起。从新闻报导里面我们知道,制伏没有产生效果,频率增加了,祸患严重了,这样才促起一些人士的省思。去年我参加昆士兰大学「消弭冲突促进和平中心」,他们有十几位教授在做这个研究工作,做了七、八年了。深深感触到,这个问题冷战、热战不能解决,所以就想到还得用和平的手段,这个理念是正确的。「必须制伏」,这个理念有问题,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要靠教育。既用教育的方法,这就变成道谛,就不是在集谛上,在道谛里头。没有教育,只是用力量,用力来制伏,人的心不服!现在他的力量比你弱,没有法子抗拒你,不得不屈服,可是心里头愤恨天天在增长,他没有化掉!一有机会,他就来了,他就爆发!所以这是治标,不是治本,治本的方法在教育。

所以,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中国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几乎两千年,这当中改朝换代,唯独教育的理念、政策始终不变。到民国才疏忽了,这疏忽,造成民国这一个世纪的混乱。他最高的原则就是八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真理,决定不能够改变,变了,你的麻烦就来了,用在家庭亦复如是。我可以在这里再添上一句,「成家立业,教学为先」。如果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这一对年轻人结婚了,你要注重什么?你们的结合白头偕老,你们的家庭幸福兴旺,靠什么?家教!

先生要做一个模范的先生,太太要做一个模范的太太,不但是自己家庭里面的好榜样,也是社会大众的好榜样,要做到和睦相处。两个人初初结合,并不是在一起长大的,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如果是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现在这种婚姻也很多,澳洲人娶中国太太,中国人娶美国太太,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怎么能够在一起过一辈子?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是没几年离婚了,这是当然的结果,一点都不希奇,它的因素很多,没有办法和睦相处。但是如果要著重在教育,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要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了解对方的传统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要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怎样在异中求同,化异为同,这成功了,这就要教学为先。异国异族的情侣,白头偕老的,有!不是没有!你去问问他们,打听打听他们是怎么成功的?离异的太多太多,你也去研究研究,他们为什么会离异?总是疏忽了教育。

我们学佛接受圣贤教诲,我们算是明白了,这个明白得来不容易,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明白什么?明白一生都在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做人,学习办事,学习待人接物,学习怎样在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初发心到如来究竟果地,这是很长的时间,经上一般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人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於是我们就知道生生世世都在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在初学这个过程当中,你功夫不到家,不到家肯定有隔阴之迷。你这一投胎,再换一个身,换一个身能够叫这个新的身体适应自己,得十几年到二十年,这适应!然后接著上一辈子再干。我自己这个情况我了解,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换句话说,这一次投胎来,二十六年才适应,跟前世修学的接轨了,这二十六年中断了,这是实话。

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谈,讲到讲经说法,很聪明、很有悟性,一听就懂、就明白,就上台,还讲得不错,这是过去生中讲经的。李老师说他自己绝对不止一世,一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法缘,我们清楚。如果照古人这个道理,依据这个道理来推测,像我跟李老师,过去世讲经说法至少有十世,没有十世不能有这个成绩。但是十世,就是这个身体换了十次了,每换一次要中断二十年左右。不可能从小生下来就有学佛的环境,那个太希有了,太难得了。我们生在乱世,生在乡村,乡村里面寺庙是有很多,大庙小庙很多,从来没有一个人讲经,都是去烧香、去拜佛,去求佛保平安。听听有些大人、知识分子来宣扬这是迷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们想想话不错,是有道理!於是对於佛菩萨的信心完全丧失了,产生一种背叛的心理,不但有心理,还有行为。

抗战期间,我们念书,乡下办学校没有校舍,用什么做校舍?用寺庙。我念小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阶段,学校在寺庙。那是在城外,城里怕日本人轰炸,城外有一个庙,也没有人住了,地方政府就把它改成学校。这里面有佛像、有神像,所有佛像、神像,还算不错,统统集中放在一个房间,把这个房间锁起来贴上封条。大雄宝殿作为礼堂,殿堂的堂口都变成教室,寮房变成学生宿舍。我们小,顽皮!还有些佛像、神像没有收藏在储藏室里面(有一个房间专门做佛像的储藏室),我们把他拿来当玩具。玩个两、三个星期,讨厌了,就打碎了。以后学了佛之后,我们才晓得这个罪业是出佛身血,但是那时候不懂,无知,年纪太小了。破坏佛像,破坏神像。

小庙门口有一条河,这河有个木头桥,桥对面是个山神庙,就像土地庙一样,比土地庙大,山神庙。我们是真够顽皮,把山神搬下来,几个同学搬下来,山神放在庙门口站岗,他的座位我们就常常自己跑到那里去坐著,当山神去了。所以,对佛菩萨、对於鬼神,那时候的教育,我们这样做法,老师没有说是过失,没有阻止,见如不见。如果老师制止,我们对老师还是非常尊敬,老师没有制止,真的叫不懂!我们今天读到《无量寿经》「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念到这段经文,想到佛菩萨不会怪罪我们,我们无知。我们父母没有教我们,我们老师也没有教我们,对佛法的本来面目完全不了解,所看到的,真的是迷信。

所以,我年轻对於西方的宗教还挺欣赏,为什么?他们的教堂常常有牧师讲经讲道,佛教里头没有。教堂宣扬我们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我们都接受了。他们的宗教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不拜偶像,这是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好在对城隍庙的十王殿因果的教育,这个印象非常非常之深。可是那十几年,慢慢人长大了之后,淡化了,认为这也是迷信。到学佛之后,读印光大师的教诲,这才提起来,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些种子,这一提起来,这个种子起作用了。

深入经藏,理明白了,宇宙之间有这个理,当然有这个事,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所以我初学佛,方老师教我,佛教里面有百分之二、三十是最高的哲学,还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迷信,迷信那部分不要去管它,哲学那部分应当认真努力学习,方先生介绍我的。我受这个影响至少五年,五年之后在经教里下的功夫多,慢慢省悟过来了。方先生所说的最高的哲学,那是什么?那是佛教的大门,门前的庭院很庄严、很美观。方先生认为迷信的那部分,那是里面登堂入室,那里面没有见到。到里面去一看,比外面还要华丽,真正好东西都在里面。方先生晚年自己也转过来。所以晚年在学校开课,在台湾大学开的「隋唐佛学」「魏晋佛学」「大乘佛学」。从台湾大学退休,到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他所讲的全是佛经,那境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愈深入才知道这个东西好!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当年他这句话引我们入门,以后他自己境界也不断向上提升。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真正做功夫的人,非常可爱,非常可敬,许许多多出家人比不上!

李老师的情形跟他不一样,李老师学佛的因缘也给我讲过。他是在兵荒马乱当中,那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他住的城被这些军阀包围了,从城外,炮弹射入城内。这个时候他真叫临时抱佛脚,在佛菩萨面前许愿,这个大难要不死,他就吃长素。那个时候他三十一、二岁,果然这个战乱他平安度过,他真的就开始吃长素,就很认真学佛。遇到几个老师也不错,梅光羲老师学教的,他学禅、学密,学了很多法门。最后在抗战期间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学净土,归依净土。所以他对於佛门各个宗派,他都通达。一直到晚年,他虽然全部的功力用在净宗上,但是他还持咒,还是用密咒来加持。

我们在祖师教诲里面读到,祖师说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无论哪个法门都是修定,都是修清净心,你的方法愈简单、愈容易,你愈容易成就。经长,不容易摄心,咒比经短,容易摄心,但是咒跟佛号比,佛号就更简单,更容易摄心。所以莲池大师(这话是莲池大师讲的),莲池大师教别人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自己只念「阿弥陀佛」。诸位看《竹窗随笔》里面有记载,别人问他老人家:你教人为什么念六个字,你自己为什么念四个字?他说,别人未必有信心、有愿求生净土,念六个字,南无是恭敬的意思,南无是归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归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或者说归命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说我自己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希望亲近阿弥陀佛,我只有这个愿,我没有第二个愿;经上教我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南无」不是名号。所以,他依教奉行,只念四个字,四个字比六个字又简单了,愈简单愈得力,容易摄心。

「阿弥陀佛」这一句很短,这一句里头绝对不会夹杂著妄念,这是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句里头不夹杂,句句不夹杂,这叫功夫!一般讲起来,念佛人对於念佛法门应当是不会怀疑,但是夹杂,一般是免不了。为什么这个十念,早年我在吉隆坡讲经提倡的,我提倡的十念法,跟慈云灌顶法师不一样。灌顶法师的十念法,他是一口气是一念,不拘佛号多少,一口气;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是对什么?最繁忙的人,用这个做早晚课。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向著佛像,没有佛像面向西方,行!面向西方求感应,念十句,十口气,晚课亦复如此。这是他老人家传的,有效。

我所传的就是十句阿弥陀佛,时间我想一分钟就可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十念,十句,很简单,不妨碍你工作。但是我这个十念法一天九次,九次就是早晨起来一次,这个十念时间短,决不夹杂,符合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时间长你摄不住,你会夹杂,时间短可以,尤其是这么短,一分钟的时间,你里头决定不会夹杂。早晨起来一次,早餐一次,早餐吃饭,一般人都是念「供养咒」,佛门里面最普遍的是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念这个,我们不念这个「供养咒」,我们念佛,十句阿弥陀佛,也是一分钟,然后再吃饭。你每天三餐饭,这三次,早晚两次,五次。再上班、下班你工作的时候,工作之前合掌念十句,工作完毕念十句;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总共九次。这样学习,时间短,真的一丝毫妨害都没有,当然,次数愈多愈好,最少不能少过九次。

我们在国外,我看许多同学开车,很难得,他坐上他的驾驶位子先念十句佛号,再发动车,好!车停下来之后,熄火也合掌念十句,一分钟。你的心清净,心清净就得到感应,就得到加持,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你常常这样做,做成习惯了,自自然然就影响别人。尤其行车安全第一,就会很多人跟著你学,一个人跟你学,你就度一个人,两个人跟你学,你就度两个人。所以这就是时间短、次数多。

我曾经告诉诸位,我在吉隆坡讲经,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都有因缘!马来西亚是回教国家,你看看穆斯林回教徒每天五次祷告,时候到了,他就是在工作他也放下,面向麦加(他们的圣城)虔诚做祈祷,他的祈祷时间很短。全世界,我们知道回教是最团结的,他靠什么力量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就是靠祷告,每天在同一个时间,无论你居住在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个角落,麦加是中心,都向这个方向祈祷,这个力量太大了!从前我们也没有办法想像这力量有多大?到底有没有?我们从江本胜博士实验水结晶里面得到证明,那是真的,确实有力量。所以我教同学这个十句佛号,一分钟念十句佛号,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符合这个标准,净念相继。只要一天次数多,天天做,一堂都不间断,你这一生当中产生不思议的感应。

所以,「须制伏」集谛里面的形相,我们了解,如果放在道谛里面,我们也了解。我们在世间业因,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须制伏是对自己,决定不能对别人,对别人就造业,要制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要记住祖师的话,那个话里头有大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人要能见自己的过,不要见别人过,你这一生修行就能成无上道,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这里头都能学到「道」!无上菩提大道就在这里头。古大德常讲「会么」!你会吗?这个字意思很深。你能见到道,见道而后才能修道,修道而后才能证道,那你就成功了。所以,首先你要在一切法里头见道,这《华严经》讲得最透彻。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道是什么?道是性,大乘教里面讲的法性,禅宗里头说「明心见性」,心要明你才能见到性;见到性,心一定明。你在相上见性,你就成功了,然后在一切万相当中,你就随缘了!你决定不会执著,随缘就得大自在。

凡是病,都是起於我执、法执,这两种执著。根,大乘经上讲,根是无明,无明是对於事实真相不明了,这叫无明。佛法最终极的目标是破无明,破无明就是对於宇宙之间的真相,诸法实相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称之为佛,称之为菩萨。对於诸法实相通达明了,明了,你就不会做错事,就没有过失;不明了才会有过失,明了不会有过失。明了是自度,自度之后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断烦恼,帮助别人断习气,帮助别人悟入。帮助人最重要的,是要给人做个好榜样,身教。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自己要清楚。这个念头对世人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要清楚。是善、是正面的,这个念头可以生,生心;如果念头是负面的,是有不善的影响,这个念头就赶快把它灭掉。

会修行的人就从根本修,根本是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那严重了。所以,会修行的人不会到言语造作,起心动念处须制伏。须制伏完全是对自己,这是道;须制伏是对别人,就造业了,那就是集谛里头。集谛、道谛,同样一个名词,意思不一样,一个是用来对自己,一个是用来对别人的。对别人须制伏,就跟人结怨,冤冤相报,果就是苦谛。须制伏反过来对自己,好!反过来对自己,是帮助自己成无上道。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懂。「人身难得,佛法难逢」,既然遇到了,不能空过,一定要认真努力,希望自己有殊胜的成就。第一殊胜往生净土,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第一殊胜。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集圣谛第二句:

【或名心趣。】

这个地方讲的「心」,当然不是真心,这个心是妄心,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趣」到哪里?趣到业报、果报,心要善就趣三善道,心要不善就趣三恶道。六道轮回是『心趣』,趣里面含著有心变现的,大乘经教里面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心想变现出来的,这个境界、果报就叫做「心趣」,心之所趣。六道轮回的现相是个幻相,不是真有,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应当要参透。所以,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作「梦幻泡影」,这四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幻、泡、影是解说。

古德常说人生如梦,人生如戏,戏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现在戏剧把它拍成电影,跟「梦幻泡影」「影」完全相应,影戏,比人在舞台上表演还要虚假!那我们看电影有没有觉悟?天天在家里看电视有没有觉悟?面对著萤光幕要觉悟。所以真正学佛用功的人,他看电影、他看电视是在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谁懂?会的人懂,不会的人不知道。会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境界,统统在修行。修的是什么?我们净宗提的五个科目,一修一切修,一堂课都没有缺;在修三福,在修六和,在修三学,修六度,修十愿。岂不是念念都在觉而不迷,念念都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念念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念念在增长自己的戒定慧三学,会!你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你在菩提道上行,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不会?不会就是此地,「心趣」,趣向六道三途,前面讲的苦谛,世间果,趣向世间果这就错了。六道里面的众生实相如是,真实的状况就是这样。再看第三句:

【或名能缚。】

这个意思很明显,「缚」是绳索捆绑,这是比喻。我们今天被绳索捆绑,这个绳索是无形的,你看不见的,你也摸不到的,确确实实叫你身心不自在。这绳索是什么?就是烦恼习气。许许多多人有严重的烦恼习气,他不知道!所以,每天确实身心不自在,天天在生苦恼,不知道苦恼之由来。自己还疑神疑鬼,怨天尤人,不知道这种念头、行为又造了罪业了!把『能缚』的能力又加强了,没有叫它减弱,反而加强。我们看看六道众生哪一个不是这样的?有几个人懂得在那里把系缚解除!

我们在讲席里头也曾经讲过,烦恼的系缚,烦恼有八万四千。这个头数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佛学字典》,它给你列出来,确确实实八万四千。如果我们把八万四千烦恼每一条烦恼比喻一条绳索,今天我们身上就被八万四千条绳索所捆绑,你还能出得了三界吗?别说三界,欲界都出不了,这是实话,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在欲界里头轮回,苦不堪言。什么人在这里解自己的绳索,不再结了?迷惑的人在结,还唯恐不多,再一展开,烦恼无尽,不止八万四千。我们晓得世尊讲八万四千是归纳,八万四千类,每一类里头不知道有多少,你说多可怕!从哪里来的?从自己迷惑颠倒里头生的。

世尊在华严会上讲得好,「一切众生(包括地狱众生,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一切诸佛如来平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我们堕落在六道里面的根源说破了,妄想执著。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他说:你真的学佛,真正能做到三年不说话,你准能开悟!这是夏老讲的话。三年不说话,他在这个地方说的是「你准能开悟」,这个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可以去实验一下。我相信!为什么?有理论做依据,如果一个人三年不说话,他心定了。我们当年学经教,李老师教导我的,不是教我不说话,限制我说话。他限制我说话这个方法,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祖师大德所用的传统方法,他教我。我并不吝法,我都讲给你们大家听,问题就是你肯学你一定会有好处。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只听老师的教诲,除老师之外,任何人,无论是出家在家,讲经说法不准听,你看看这一条。第二条,我们看书,不管是什么书,佛书也好,世间书也好,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不准看;要看什么东西,先要向他报告,要得他同意。第三条,你过去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来起。我跟他老人家是接受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看到好像老师很跋扈,好像很专制,除了你之外没有第二个人。但是接受之后,三个月就见效了,我自己就很清楚,妄念少了。为什么?很多东西不能看,很多东西不能听,只能听老师一个人教导,接受他老人家一个人的薰陶。

以后我明白了,老师好像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他拿到一块陶土,把它捏造一尊佛像。这个陶土一定要听话,一定要完全服从,百分之百的服从,他怎么捏就怎么顺从,他就造一尊很庄严的佛像。我们这个身就像陶土一样,一定要合作,稍稍不合作,他就没有办法,他就做不成了,这叫师资道合。所以,老师要找一个像这样的学生,百分之百听话、服从的学生,他到哪里去找?找不到。如果碰到一个,碰到一个这是宝贝,为什么?可以施展他的高度艺术,他能把这个人塑造成一尊佛,塑造成一尊菩萨,你不合作,没有办法。

我在当年,给大家讲的都是老实话,不是百分之百的配合;如果百分之百的服从、合作,我今天成佛了,哪里是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话,我能够顺从老师的只有一半,百分之五十,所以今天这样的成就。还有许多跟老师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他顺从老师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於阳奉阴违,这不能成就。我在同学当中,比例那是最高,至少我能随顺百分之五十,尊师道重!就这么一点点善根,老师已经就很爱惜了,加意对我的指导、培养,就格外加一番功夫。今天说老实话,能找到真正接受老师教诲,依教奉行,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这个人的成绩就很可观,老师教十分,你能得一分利益。不过慢慢会提升,慢慢就会觉悟,真正省悟过来了,你提升了,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提升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加速度的增长,理通了!明白了,对老师格外感恩。

像这些,同学们细心观察体会,你会明了。特别是在我讲经这一方面,我们这一次讲《华严》,跟我第一次讲《华严》大大不一样。第一次讲《华严》是民国六十年,今年是民国九十二年,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讲《华严》,那个时候就很多人赞叹,说我讲得不错。但是那个时候讲的,跟今天讲的,不能同日而语。这三十二年,你就晓得,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是什么?都是渊源於根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这么多年所学的,完全能应用在生活上,所以得自在,能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不能说没有杂念,但是我可以给诸位说,我没有恶念,决定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没有伤害一个众生的念头,这是做到的;妄想、杂念还是有,没有恶念,没有染念。有净念、有善念,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有把握!对於世缘,有也好,没有也好,统统自在,没有留恋。

所以,「能缚」一定要把它化解,化解的方法,还是常常在这里讲的,一定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为什么业障现前?我没有心想控制,烦恼起现行,自自然然那个控制的行为就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叫习气。我确实没有占有的念头,但是你有占有的行为,这行为是习气,习气难断。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阿罗汉出了三界六道,烦恼真断了;见思烦恼要不断,他不能脱离六道,不能证阿罗汉果。可是证了阿罗汉怎么样?习气还在。佛在经上举一个傲慢的习气,处事待人接物,态度傲慢,语言不谦虚,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露出来。佛跟大家说,他确实没有恶意,你看他说话,好像行为有傲慢,那是习气;烦恼真断了,习气难除。到什么时候才没有习气?辟支佛没有习气。

辟支佛的功夫比阿罗汉高一倍,怎么知道?我们看转小向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小乘,回小向大,阿罗汉要两万劫,他能回心转意,舍弃小乘学大乘,辟支佛一万劫;在时间上讲,辟支佛比阿罗汉少一半时间。你从这里看,你就晓得,阿罗汉需要修两万劫才能把习气转掉,断习气好难!但是在大乘,尤其是圆教大乘,他们不讲时间,他讲发心。诸位要知道,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他修得很苦,他修的时间很长。大乘圆教菩提心一发马上就超过,菩提心是真心!真心难发,决定没有一丝毫虚妄,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你看连灵媒到我们这个地方传递灵界的讯息,「真诚心能救世间,真诚心能救灾难」。他到我们这里来传递讯息,为的是什么?希望我们发真诚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丝毫虚假。

真诚心的表现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清净是不染污,什么是染污?烦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平等是真诚心,不平是烦恼习气,不平表现出来的就是傲慢、贡高,自己比别人高,自己比别人行,别人不如我,这不平,不知道谦虚;谦虚的人对人一定恭敬,对人没有敬意、没有谦虚,不平。正觉是真诚,迷惑颠倒是烦恼习气;慈悲是真诚,自私自利是烦恼习气。所以,反面能缚,翻过来解脱,大乘修学跟小乘是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培养什么?培养这五种心。

这是十多年前,我们在美国旧金山提出来的,最早提出是五门功课,「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最早提出来的。我们依照这五门功课来修行,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要与它相应。过了两、三年,提出来这十句,我们用什么心来修行?经上讲的大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大家不懂。菩提心里面,「直心、深心、大悲心」《大乘起信论》说的;《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就比较容易懂。所以体是真诚,有体当然有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对自己,要修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要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真诚心起作用一定是无条件的爱护一切众生,你爱众生,你还会伤害众生吗?不可能。所以这是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学菩萨行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写了这二十个字,这在美国写的。

这两年来,我们提出最精简的、最扼要的「纯净、纯善」。所以,我们修学的科目、纲领不多,真的是很简单,很容易记,很容易明了。怎样把它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功夫。在这个地方就把你的系缚解开了,那能解了,不是「能缚」了。再看第四个名号:

【或名随念起。】

这个「念」不是真念,妄念!六道凡夫造无量无边的业习,从哪里来的?就是『随念起』。忏悔偈里面讲「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要把往昔还要加个今生,「往昔今生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无始贪瞋痴就是念头,无始劫来的习气,贪念、瞋念、痴念都从这里起来的。这个念头起来谁去造?谁去执行?身语意,身语意是造业的工具。身语意本身,说老实话,它没有什么善恶,它要随正念就造善,它随恶念就造恶,念是指挥的人!所以,修行要知道从念头上修,才叫从根本修,从身语意上修,那是从枝叶上修,你要抓到根本;根本正,枝叶哪有不正的道理!

戒律、经论,经论是讲定慧的,这是修行绝对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这要靠经论。戒律是修正我们身口行为,戒律里面实在讲,戒条并不多,威仪讲得很多,威仪虽然讲得多,实在讲还不如儒家,儒家讲三千威仪。佛法里面的戒律,讲威仪没有这么多,像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戒律不多,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这根本大戒;两百五十条里面,两百多条都是属於威仪。沙弥的戒律,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威仪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生活规范,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守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都是与道德相应的;换句话说,你能过一个道德的生活;再换句话说,你过的生活是跟自然法则相应,这就是健康的生活,纯净纯善的生活。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欢喜,你不会觉得它对你不方便,你会感觉它对我太好了,我应当要学习。

念要纯要正,要大彻大悟,那你就不能不学经论。经论的修学方法,你要知道一门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要深入到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用这一部经论,用这个方法,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定就是三昧,我学《无量寿经》得定了,无量寿三昧;我学《金刚经》得定了,金刚三昧;我学《楞严经》得定了,首楞严三昧。三昧是一样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样。我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了,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后就开智慧。你不从一部上下手,你的精神、意志、心力不能集中;换句话说,你得定就很困难,这是秘诀。全部精神、精力集中在这里容易得定,定能开慧,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参禅能明心见性,读经也能明心见性,念佛也能明心见性,目标方向是相同的,我们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肯定佛在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们自己选定一个法门修学,对於其他一切法门尊重、赞叹,平等的。我选择这个法门,是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我自己生活的条件,修起来方便。他选择那个法门,是适合他的生活环境,他学起来方便。目标相同,方向相同,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无上道,哪有差别!第五个名号:

【或名至后边。】

这个『至后边』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看他老人家所说的,「集名至后边者,不断无穷故」。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显,「后边」就是未来,苦果!未来无终,换句话说,够受的。这个后边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后世,来生后世,后患无穷。因为人在六道,迷的时候多,悟的时候少,从这一生,我们这一生几十年当中,你要冷静的思惟,细心观察,先看人,因为看自己不太容易,先看看别人。这个人他几十年当中,他造作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他造的善业重,还是恶业重,你从这个地方去思惟观察。如果你看到了,绝大多数恶业多、恶业重,善业少、善业轻,你就晓得他来世比这一世更苦。所以,一世不如一世,然后回光返照照自己,我自己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於是自己来生到哪里去,不就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前世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就是果报,这「至后边」!从前世看这一生,就是后边。「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你要想到,你来生是什么果报,你要细细想想,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还是恶,你就知道你来生果报。这首偈讲得多好!人要不觉悟,肯定造恶业,起心动念总是会伤害别人,所谓是损人利己。纵然没有损人利己的心,他有损人利己的习气,这也麻烦。我确实没有害人,但是真的,人被我伤害了;我说话真的是无心,但是听者有意。

要怎样做到不伤害?夏老的话说得很好,三年不说话!这个话不是开玩笑的,是修戒定慧的秘诀。只要真的不讲话,慢慢心就定了,慢慢恶的念头、恶的习气就化解了,真正是个秘诀。所以修行人,我们看到很多道场挂了个牌子「止语」,不过有些人止语是什么?他自己没有看到,让别人看的,他的废话还是很多。我们要多想想,祖师教了很多好的方法,问题是我们要真会,要会学、要会用,对自己有绝对的利益,真有好处。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