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八讲)  2003/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8

诸位同学,请看「名号品」众海云集,清凉大师的开示,接著前面皆诣佛者,有归向故。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文字。

「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刹表所证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这个意思要懂。如果你真的懂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开智慧了。为什么?没有一法不是表法。表的什么法?《华严》这里说得好,这三大类,表所行的行为、行动。行为行动再多,总不出身、语、意这三大类。心,起心动念,思想见解,这是心的行为,口是言论,身是造作。这三大类的行为,如不如理?如不如法?理是性体,法是智慧,根本智与后得智。三业行为如理如智,这是正知正见。正知是正确的思想,正见是正确的见解,没有错误,正语,正行。八正道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就是这四条,正知、正见、正语、正行。这就是诸佛如来,这就是法身菩萨。我们所学的,所希望成就的,如是而已。不全在此地,表现在此地吗?学会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对六尘境界,哪一样东西不是表法!看你自己怎么去体会,看你用的是什么心,这个很重要。

用真心,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正智慧,生正语、正行;妄心、邪念去体会,这一切法皆是魔法。佛跟魔在一念之间。根与尘,跟诸位说无佛亦无魔。佛跟魔从哪里来的?是自己心里变现的。自己的心正,一切法都是佛法;自己心邪,一切法都是魔法。所以,佛魔是一不是二,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世尊在这个经里面都有详细说明,把事实真相说出来。路,各人走,十法界十条路,你喜欢往哪里走都行。觉悟的人绝不执著,绝不干涉,苦乐自己受,自己造自己受,这叫真平等,真正的觉悟。下面要为我们介绍,这个十方表法的,十方表法只说三桩事情,其他的都省略掉了。为什么省略掉?前面交代过,「现相品」里头说过,跟前面讲的完全相同,所以就无需要重复了。

现在请看下文,「今初东方」,初是第一,东方世界金色世界。「言金色者,心性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这十六个字怎么讲法?金是物质,世间人称七宝之一,很看重它,也很喜欢它。它表什么?它表不变。金的色彩,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它都不变,不像其他的矿物,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我们现在一般讲氧化。你看银,银会氧化,会变成黑色,只有黄金的颜色不变,就取它这个意思。心性决定没有染污,不变。心性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够随缘现相。器就是现相,随缘成器。

法相宗里面所说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就三细相。三细相里头最初的是业相,什么叫业相?业是讲动。要知道真心是不动的,心才动就起了无明,只有如来常在大定之中。法身菩萨虽然也有像如来一样的大定,但是他夹杂著无明没断干净。这个无明就是微细的妄想,微细的妄想就是微细的振动,现在科学里面有讲的波动,微细的波动,这佛法叫无明。所以无明是动相,那个微细的波动叫「业相」。这一动就产生能量,能量就是阿赖耶里面的见分,也叫「转相」。这个能量会变出一个现相出来,这个现相叫「境界相」,又叫相分,我们今天讲的物质。

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无中所生的有,你要晓得它的体是无,所以《般若心经》上说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性,是它的体,空里头变现出的色,色哪里是真的?色的体性是空,动的本体是寂静,相不离体,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你真正了解了,你对於所有一切现相,你不会再执著,你不会再分别。我们一般常讲,控制、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你就真正得解脱,你身心的累赘负担就放下了。这个时候你就得大自在,智慧开了,自性本具的德相渐渐恢复了。所以我们要把物质世界的本质看清楚、要看明了。金色世界前面所讲的表所证之理。

「本智如空,离觉所觉,湛然不动,动即是妄,非曰智故」。这是说的佛,佛表自性本具的智慧,本来有的。这个智慧我们不好懂,所以佛经称般若。为什么不直接了当把它翻成智慧?般若含义很深,翻成智慧,那是我们凡夫概念里面的智慧,不是自性智慧。本智是根本智,跟空一样,跟空性一样。所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你看「离觉所觉」,觉是能觉,能觉所觉两边都不沾。般若智慧不是能觉,也不是所觉,也没有离开能觉,也没有离开所觉。但是你要晓得它不是能所,能所不离开它,它也不离开能所,它决不是能觉所觉,所以说湛然不动。

东方这是第一尊佛,他是代表理、理体,叫不动智佛,不动智就是根本智。能觉所觉是什么?能觉所觉是他的作用,有体、有相、有作用。相在先,还是作用在先?这个不一定,有时候相在先,作用在后;有时候作用在先,相在后。我们凡夫非常不容易体会这个境界,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我们执著有个先后,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佛法为什么不让你有分别执著?因为它同时的。说话有先后,事上没有先后,同时;前面跟诸位说了,一时顿现。没有先后,没有生灭,这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华严》这部经不是虚构的,不是理想,不是猜测,它是真真实实、道道地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在人间是无比的珍宝,希有难逢!

湛然不动。佛法的修学,我们也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定,就是修湛然不动。湛然不动是什么?我们回归到本性,回归到真心。回归到真心本性,就是圆满的如如佛。注意底下这一句话重要,「动即是妄」,动就是迷,一念不觉就是动。不觉就动,觉就不动,觉是智,不觉是迷;不动是智,动就迷了。所以要怎样恢复我们自己的根本智?先要修定。定就是先要学不动,不动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初级的禅定。是叫你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让整个身心放松,让湛然不动现前,你能够感受到。这个感受就是宗门里面常说的禅悦,法喜。

从初学慢慢的把你的功夫加深,加深到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都是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那不是盘腿面壁,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正在接触的时候,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禅定管用了。如果接触外面境界,心就动了,妄念就起来,这个定不管用。真正的大定,《华严经》上法身菩萨们修定,我们完全看不到他入定的样子。我们一般入定都一定是盘腿打坐,眼观鼻、鼻观心,那是入定的样子;他们完全没有,跟世俗人完全一样,哪里热闹哪里去逛。这正是所谓真人不露相,你看不出来!必须你有相当功夫才能看出来。你要是粗心大意,普通凡夫你看不出来,其实他都在定中。他的生活就是定慧等用,平等的起作用,帮助一切众生。

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称之为善巧方便,现在人称之为高度的艺术。《华严经》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是什么?定慧起用,也正是孔老夫子所谓「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真正达到究竟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些统统都是以不动智为体性,要是与不动智相违背就达不到,那就苦不堪言;与根本智相应,就是涅盘之乐。涅盘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叫涅盘。

下面这句话说得好,「又纵成佛果,不异凡故」。证到如来究竟的果位,跟凡夫没有两样,不异就是没有两样,完全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不一样在用心不一样,享受不一样。凡夫的享受纵然有乐,他乐里头夹杂著苦,他有忧虑,他有烦恼,他有牵挂,夹杂这么多东西在里头。佛日常生活当中,他一样享受,他享受里头什么夹杂都没有,他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夹杂!前面讲的心性无染,没有染污。所以我们的定功,就是六根在六尘当中接触的时候,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定,就是不动智佛。

我眼见色,耳闻声,我还起心动念,不动智佛不见了,迷了。迷了的时候,谁当家?妄想分别执著当家,你的烦恼习气当家,造业了。造业,业现果报,你不能不受果报,为什么?果报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自己受,决定不是外面给你造的。凡夫不知道,误以为我所有苦难都是外面给我的,怨天尤人,这样子业障愈造愈严重,你将来的果报愈现愈苦。违背了心性,不顺心性,就顺你的烦恼习气,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错了。佛菩萨一切是为众生,为什么?自己已经不受境界干扰,已经在境界里面得自在,他的不动智佛现前了。不动智佛现前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所以要知道人人都有一个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本有的,不是修成的;你不迷它就现前,你迷了它就不见了。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体性,所以觉悟它就现,迷惑它就没有了。成了佛,跟凡夫和光同尘,打成一片,在这个里头示相教化众生,言说教化众生,念念不舍众生。那个念是什么?真诚。真诚的意念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平等的意念遍法界虚空界,正觉慈悲的意念遍法界一切众生。慈悲是真诚清净平等的爱护,这个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智慧,就是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也像自己一样,这么幸福,这么自在,不受外面境界干扰;天堂不能干扰他,地狱也不能干扰他,他在天堂、在地狱一样得大自在。

为什么他有这种本事?没有别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观察天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察地狱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平等平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怎么会不自在?他怎么会迷惑?我们回头想想,我们很糟糕,糟在哪里?处处著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心动念,坏在这里。所以「纵成佛果,不异凡夫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一点不错,只要你能够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本觉智,住心真如,法身菩萨,不是凡人。刚才讲了,前面说过,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在这当中,清凉大师有插一段话在此地为我们解释,解释里头先后次第小有差别,说明这个原因。「别释十方,八段之中,皆释三事」,八段里头没有每一段都解释,只解释三桩事情「刹名,佛名,主菩萨名」「唯初东方,按经之次」,按照经的顺序来解释。下面九方「从后倒释」,就是没有按经的顺序,从后倒释,先介绍主菩萨,然后再介绍佛名,再介绍刹名,就是次序颠倒了,在这个地方先交代一下。「以十首菩萨,表十甚深」,这是说明为什么先说菩萨,这十首菩萨代表十个甚深。「是助化主,故先举之」,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他最重要。像我们上学读书,我们初学,初学,教授来不来教我们?不要。他派什么人?他派助教。教授好比是佛,助教好比是菩萨。我们初入门,谁来教导我们?菩萨来教导我们。他来代表佛,我们跟他的关系最密切,这《华严经》上称为善知识,所以先介绍菩萨。但是第一段,第一段按顺序,先介绍刹名,再介绍佛名,最后再介绍上首菩萨。

下面我们看第一段末后上首菩萨,「菩萨妙德者」,妙德就是文殊师利,他所表的。「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慧拣择,契於本智,故分因果」。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妙德,文殊翻作「妙」,师利有「德」的意思。师利有四个意思,前面说过,有首,所以可以翻作妙首;有吉祥的意思,所以常常我们看到翻文殊菩萨为妙吉祥;《八十华严》里面翻妙德。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翻译的人随便取个意思。所以古今翻译的人,用的名字不一样,我们统统要懂得。还有个意思,妙胜,殊胜。菩萨妙德者,慧达佛境。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他的学生里面有七位已经成佛了。其实他是古佛再来,所谓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来帮助毗卢遮那如来。诸位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现在大家看到娑婆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他入佛的境界。「处处文殊」,只要入佛境界,都是妙德,所以菩萨不是指一个人。能入如来大慈大悲境界,这个人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入诸佛如来理智境界,这个人就是文殊师利。我们今天学习最重要的,是底下这几句话。「由慧拣择」,拣择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本智,「契於本智,故分因果」

这里面清凉大师意思很深很广,怕我们不能体会,再用小注说明。《钞》里头,「处处文殊者,下文当释」,下面经文还有解释。「从由慧拣择下,通难」,这是问难。「难云,佛名不动智,文殊表慧,二相宁分」,佛名是不动智,文殊菩萨也表智慧,这两个人智慧怎么分法?不动智相跟文殊拣择慧相如何分别?这个答里面就说,「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门,今此正用分别叫做慧,决断叫做智,以慧为因,以智为果」,这就把它分明白了。换句话说,文殊是代表因,不动智佛是代表果,这就很清楚。第一段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第二段,南方众海云集表法的意思,还是介绍三处,先介绍菩萨:

「觉首者,觉心性也,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无碍智也」。无碍智是介绍佛,我们就念到此地。觉首,他所表的是觉心性。心性在哪里?怎么觉悟?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实在讲觉心性,诸位想想看,跟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是不是同一个境界?确实同一个境界,就是明心见性。在教下里面就是大开圆解,在我们净土宗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才叫觉首。梵语这十位菩萨名号后面都是室利;觉,梵语是菩提,前面一位是文殊师利,这个在梵语想必是菩提师利,翻为觉首。

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心性的样子?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些话我们学佛的同学听得很熟,听得很多,那你就应该知道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大经上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你现在既然觉悟心性,心性的样子就是它所现的相分,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它不是心性是什么?古大德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无情众生,一切自然现象,哪个不是?确实是的,这是见性的样子。性,心性是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是真正的自己,真我!大乘教里面讲的「常乐我净」。心性里头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常是永恒不变,常住真心;乐这个里头没有苦,没有苦就是乐,世间人讲的苦乐忧喜舍,这里头统统没有。世间这一切苦没有,一切乐也没有,一切忧没有,一切喜也没有。觉首菩萨在此地,他代表所行之行。你看看他所行的,前面文殊菩萨代表的是以智慧的选择,觉首菩萨所代表的这里头就有受用了。

下面这是介绍南方的佛号。无性不碍随缘,无性之性就是自性。前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过无自性。无性之性是理体,不碍随缘,如果有就不能随缘;随缘不碍无性,这个理很深。无碍智现前,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智佛,得大自在。我们今天怎么学法?怎样能入佛的境界?要晓得今天我们的障碍在哪里?在分别、在执著。你有分别执著,你就不能随缘,你就没有办法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做不到。

要怎样才能做到随缘?我没有执著,我没有分别,就能随缘了,你们怎么做,我统统欢喜。这个里面又有文殊菩萨的智慧选择,你们所做的是善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害处的,我都可以随缘;如果对一切众生有害处的,我就不随缘。就像普贤教导我们一样,与法性相应的,礼敬、赞叹、供养;与法性不相应的,礼敬不赞叹,供养要斟酌,这是文殊智慧选择。经典里面都把这些原理原则教给我们了,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就要开始学习。要知道随顺法性,不能违背法性,念念不忘众生,随顺慈悲;慈悲是随顺法性的,慈悲就是法性。念念帮助众生得真实利益,念念帮助诸佛如来正法久住,不是为自己,与自己毫不相关。不能拿佛法、藉著佛法求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完全颠倒了。

我们住在这个地区,希望这个地区(整个澳洲),这里的居民都能够正确的认识佛法、理解佛法。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有责任、有使命。佛法,我们现在真正了解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自己得到了,就要介绍给别人;不介绍给别人,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别人得到了肯传给我们,我得到了不肯传给别人,这是罪过。佛家讲知恩报恩,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说的。前人把佛法介绍给我,我得到佛法的享受,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要知恩,我怎么报答他?我要把我享受的奉献给别人,全心全力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报恩!除这桩事情之外,还有什么能报恩的?

一切设施作为,都是知恩报恩的手段,知恩报恩的方法、形相。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全部的都是教学,起心动念是教学,言语造作是教学,所有一切设施,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华严》的教学是推得最广,遍法界虚空界统统在教学,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要把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古大德讲参透了,你才能报佛恩。回向偈上所说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离这个,这是真报恩者。

这个社会上常常有很多活动,大部分的活动不是我们自己办的,社会上有政府办的,有民间团体办的,我们参与。参与是什么?参与就是正法久住,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正法,为人演说!去年九月,我们这个地方花季游行,我叫大家参加,结果报名的时间来不及了。今年九月要参加,是不是现在快要报名?我们怎样把佛法活活泼泼的表演给社会大众看。我相信,他们这个活动一定有很多电视媒体来报导,我们展示给这个小城居民看。从电视媒体报导,整个澳洲、整个世界都能看到,谁收看这个节目,就是有缘人。

无论是什么活动,一定要把「大方广佛华严」端出来。不能自己藏起来受用,不可以,要与一切众生分享。《大方广佛华严》《无量寿》是一不是二。参与这些活动,怎么样计划?怎么样设计?怎么样展出?现在就要开始,要不然来不及了。你们看看佛菩萨大会,经上看到好多了,大的集会,幢幡宝盖,这庄严具,乃至於衣著饮食。如何把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都在活动里面展现出来,希望你们年轻的同学们要留意。菩萨所行之行,怎样把无碍智表演出来。

这里头讲的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实际上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菩萨、真正觉悟者幸福美满的生活。早年讲经,我把这两句衍成四句,后面是「不变不随缘,小乘;随缘随变,凡夫;不变随缘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我说了这四句。

下面再介绍刹土,这个佛刹名字叫「妙色」「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为妙色也」,这的确讲的是事实真相。不染而染是什么?六道九法界的众生。染而不染是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地方。诸佛菩萨你不容易了解他,凡夫一样的你也很难了知。难,要不要了知?要!不能说难就算了,那你永远做凡夫,绝不畏难,要求真智慧。你要真正了知不染而染,你就是了知六道十法界;你了知染而不染,你就能了知四圣法界,了知一真法界,妙色。诸位总要记住,刹是表所证之理,佛名是你所得之智、你所证之智,菩萨代表你所修的行门。

我们再看第三段,第三段也介绍三位。第一个是财首菩萨,「财首者,法财教化,即灭暗智」,财首是菩萨的名号。菩萨做什么事情?传法利生。菩萨是天人师,给人什么?世间所有一切众生,诸位想想,哪个不贪财?菩萨的德号把财放在前面,财首!财首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叫他做财神爷。谁都喜欢财神,过年的时候,家家迎财神。这个财神爷可不同世间一般的财神爷,他带给你是功德法财,是真正以无上的法宝供养大众,教化众生,成就自己的灭暗智。灭暗智,这是讲西方,西方的佛,灭暗智佛,他代表你所证之理。由此可知,灭暗智就是破无明的智慧,断烦恼的智慧。我们很想破无明断烦恼,这个智慧从哪里来?这个智慧从教化,教学相长,你才能得这个智慧。

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从事於多元文化教学工作。世出世间唯有教学是真实功德,成就自己,利益众生,真的是有万利而无一弊,圆满的利益,决定没有丝毫过失。所以孔老夫子讲的那个话,你愈想愈有道理,他说:我终日不吃,终夜不睡,我想,没有利益,不如学也。自己发愤求学,勤苦教人,这个里头有大乐。自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法喜充满;教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这头一句是自己学习的快乐,第二句是教别人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个有德行的人,就是说你勤苦的教学的时候,社会上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又何必要人知道?要人知道,这个心已经不纯不净。为什么?还有烦恼在作祟,好名!你教得久,时间长了,自然有人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实至名归,不是求人知道,不是求搞知名度。你的学习教化被社会大众肯定,社会大众给你一些荣誉,别人肯定,可以。我们自己去求,错了,哪有这个道理!自己要去求,一文不值,这个道理要懂。总而言之,我们这几年常常提到的,我们修学的方向目标是什么?纯净纯善。决定不能够落在名闻利养里头,你才真正是纯净纯善;沾上名闻利养的边,不净不善,你那个净跟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学佛不学假的,学真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显示你是道德之人。现在没有人知道你,久后一定会有人发现。不可能的。你的德行,你的学问,你的教化,你的光辉,遍照法界;人不知道,佛菩萨知道,天神知道,鬼神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人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净居天人知道了。净居天是第四禅五不还天,天人知道了。看到这个世间人懵懵懂懂,不认识大智慧的人,不认识大圣人,他们下来变化成一个凡人,来表演,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称赞,请佛说法。他们这一做,这才引起我们世间人的注意,有天人!

天人这样表演也不是为自己,他自己表演完了,他到他的净居天,他回去了,痕迹都不沾,真的三轮体空。他来做什么?帮助佛弘法利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对自己毫不相干,自己永远是纯净纯善。所以我们要想有智慧断烦恼,有智慧破无明,没有别的法子,从事於教化,立志於教化,永远不懈怠教化。一生学不厌、教不倦,你的烦恼自然就轻了,你的无明自然就破了,你会证得灭暗智。

后面一句,「如莲不著」,西方世界,莲花色。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注解,轻描淡写只有四个字,如莲不著,就是莲花色世界。它为什么不著?「了众生空」。这个众生是广义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没有自性,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缘生的。他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於一切法里头,包括佛法,《金刚经》上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著,佛法尚且不著,不执著,何况世间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你真正懂得这一句,你就不会执著。

我们用什么心对六尘境界?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识。不动智是根本智,这里讲无碍智、灭暗智,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叫后得智,叫权智。权智讲了九个,依根本智起,根本智如如不动。他有能力拣别,拣别就是无障碍;有能力灭暗,灭暗实在讲化解一切烦恼习气,成就自己的断德。所证之理,莲花色来代表。「了众生空」就是佛门常讲的「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你才不会有分别执著,你也不会有妄想。

第四段北方,北方世界上首菩萨,「宝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的,「真俗无违,可珍贵故」。这教我们,菩萨教我们如何学菩萨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真,不违背佛陀的教诲;不违背俗,那是恒顺众生。普贤十愿里面有两句话,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不违真,「恒顺众生」是不违俗,这里头有智慧,这是文殊智慧拣别。我们有拣别的智慧,真俗都不违背,能够让经典里面的教诲融入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实际的生活跟经教化为一体,这是最可贵的。如果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那就不可贵了;学以致用这真正可贵。宝首,这才是宝!由此可知,此地「宝」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圆融无碍;真俗不二,圆融无碍,这是真正可宝可贵。

「善知业果,不犯威仪」,北方这一位佛的德号,是威仪智佛。善知业果,不犯威仪,通权达变。在我们初学的人,对於戒律威仪,戒律有开遮持犯,威仪同样也有开遮持犯。你要善知业果,业是造作,你知道造作之后有什么影响,这个叫业果。如果影响是善的,影响是正面的,戒律开缘。要知道诸佛菩萨只有一个愿望,利益众生。什么利益?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总方向、总原则。凡是能够帮助众生觉悟的,使众生接受佛法、理解佛法,这个果好。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开缘,你要懂得开。

我早年亲近李老师,因为在亲近李老师之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茅蓬持午,晚上不吃饭,过午之后,凡是有渣子的东西我们都不吃。牛奶也不吃,豆浆不吃,它放在那里久了,它沈淀有渣子,所以只喝水,茶水可以。经典里跟我们讲蜜糖可以。蜂蜜调在水里面没有渣子,但是我也很少吃甜的,所以我喝的都是喝水,茶也很少喝。到台中之后,我还是坚持晚上不吃。

有一天李老师(李老师日中一食),人家请他吃晚饭,他叫我去。我说:这怎么可以?他说:你学的是小乘,小乘不能度众生!人家好心好意,他这个时候有空(因为都做生意的人,晚上有空)请你吃饭,你要不去,把人家法缘断掉了。人家还说你的架子很大,瞧不起他,对佛教就产生排斥。我们去的时候,他非常欢喜,然后听说你持午,持午晚上也来了,这更了不起。业果,善知业果,这是开缘,这不是破戒,不是破斋,不是犯戒,这是开缘;我们帮助他对佛法产生信心,接引他入佛门。我这才明了。这就是「善知业果,不犯威仪」的一个例子。例子太多太多了,活学活用,不能死在字里行间,那就变成佛呆子。这李老师常讲,学佛学到最后变成佛呆子。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