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0讲)  2003/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0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我们接著看第三段「正显佛兴」,看这一段,请看经文: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於其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

在这一段里头又分两个小段。第一段是讲「一处道成」,这一段里头,我们刚才念的这一句是「总说」,这是总说。接著后面,「别显胜德」,一共有十句,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佛的德号前面介绍过了。佛在『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我们知道这种出现属於化生。在胎、卵、湿、化,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人是化生的。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各种出现的方法不一定,要看这个地方众生的根机。我们知道这个大道场众生的根性无比殊胜,所以佛在此地用不著像释迦牟尼佛还是胎生这个现相出现,他用化生。下面显示他殊胜的德相、德能,有十句经文。请看第一句: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显示佛的大德、大能,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也很不好懂,难懂在哪里?『其身周普』,下头有『等真法界』。这到底现的是什么身?什么样的身相能跟法界等同?法界无量无边,身相也无量无边。我们晓得这是法身,这不是报身,也不是应化身。法身无在无不在。「忽然出现」,这个意思深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不少。我们先看他的注解,然后再做一个总结,我们就了解这里面的意思。

大师说「法无不在,本自普周,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到这里是一段,我们先说这一段。「法」,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它本来「普周」,普是普遍,周也是周遍。普里头有平等的意思。在这一部经前面,我们曾经读了许许多多的经文,我们多少会有一点印象。大到虚空,小到微尘、到毛孔、到毛端,法是平等的。所以法没有大小,绝对没有说虚空这个法大,微尘里面的法小,没有,没有大小。

正因为他没有大小,所以前面这个经里面屡次说到,微尘里面有重重无尽的法界,诸佛刹土、菩萨、众生都在里面。并没有说虚空法界缩小了,装在这里面去,或者微尘放大了,没有。这就是法性,法性没有大小,平等平等,所以讲普周。这个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谁能够契入?普贤菩萨能入。所以,《华严》的世界观,世界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立体!而是什么?而是重重无尽,这个话很不好讲,也很不好懂。

唐朝初年,贤首国师讲《华严经》,那个时候他老人家所说的是《六十华严》,最初翻译的,东晋时代翻译的。八十卷经那个时候还没有到中国。讲《六十华严》也讲到这个境界,真的,这个听众非常难懂,听众不是普通人,皇帝!文武百官!大师在宫廷里面讲。於是他想了一个方法,他请皇帝在皇宫里面建一个八角亭,建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八个角,就是八面,每一面放一个大镜子。诸位晓得,那个时候镜子是铜镜,没有现在的镜子这么进步,现在是用玻璃的,八面。他讲这个境界,人不懂、皇上不懂,做好之后,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一站,於是皇帝恍然大悟。到当中一站,看到镜子互相照,一个人变成无量无边身。从这个比喻上,就了解宇宙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光光互照,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生灭,没有来去,这是给你讲真相。

我们听到这个真实的,实在讲,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迷得太久了,迷失了自性。现在把妄相当作真的,这个身体是妄相,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也是妄相,《金刚经》上讲得很好,「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叫我们「应作如是观」。佛说这些话,我们都还能够体会得到,《华严》这个境界没有法子体会,所以贤首国师实在讲是非常聪明,用这个方法让我们体会到《华严》境界。

这底下两句说「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智」是能证的智,「理」是所证的理,你看这里有能证、有所证。能证跟所证融合成一体,能所就没有了。有能、有所,这是我们现代世间讲的哲学。为什么欧阳大师说佛教不是哲学?那就是佛教虽然讲能、讲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世间哲学里头没有这个说法,所以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后头加了一句,「而为今时所必需」。世间人要想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少不了佛法的教学,离开佛法教学,众生苦!幸福美满那是你的理想,永远不会落实。但是学了佛之后,确实可以落实,佛法的教育不可思议。这就是说明,「智与理冥」这是甚深的禅定,法身你证得了。

我这个讲法,大家听了还是不好懂。到底这是个什么境界?过去我也说过很多次,而且也写过不少。我们的「智」跟虚空法界合成一体,智就是心,心智跟虚空法界合一;我们的「身」,身跟刹土众生融合成一体,就是这个境界。怎么样叫自己的身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这个东西很难!记住,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门里修行的方法,「观想」是重要的修学方法。观想是禅定,禅里面有止、有观,思尽还原,想到没有想的处所了,连能想、所想都没有,这个境界就现前,这个境界叫法身。

他底下有,我们念下去,「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遍」,这几句话说得好!这是「智与理冥」,这一句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楞严经》里面称为「首楞严大定」《华严经》里面称之为「师子奋迅大定」,都是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面,「能令色相,随彼融通」「彼」就是「智与理冥」。在这个境界里面,人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难,确实是难!我们如果能够把分别、执著断了,妄想难断!妄想是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是说,这个境界是什么人的境界?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佛门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这个,这是真正的自己。

佛法修学目的没有别的,把真正自己找回来。无量劫中,迷真逐妄,真正的自己忘掉了,把这个肉身当自己,大错特错!这是六道凡夫各个都是如此。佛菩萨要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知道,作梦也想不到。身不是自己,有真正的自己,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找回来。自己真正找到,就称你为佛陀,你就成佛了。菩萨虽然是找到自己,还没有到究竟位。圆教初住菩萨算是开始找到了,我们一般大乘经上讲分证法身,没有圆满,圆满是如来的果位。

清凉大师《钞》里面讲(《钞》是注解经的)「初一」,就是这个第一句,「即法身」。我们字幕上打出来了,这第一句就是讲的法身。「经以身智无碍而为法身」「经」就是本经。本经,「以」当作「用」说,他是用「身智无碍」称之为「法身」「便融色相等为一法身」,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以初身为总故,法无不在,本自普周」,这就是解释经,「释经,其身周普,是法性身」,周遍法界。「智与理冥」,这是解释经,这个经文里面的「等真法界」,等真法界这是讲的报身。报身是智慧身,所以「亦如智也」,这个「智」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如」,如如智,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

这个智能冥如如理,前面讲的「理与智冥」,合而成一;如如智,如如理。下面他引《金光明经》「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为法身故」。这是讲宇宙之间的真相,除如如及如如智之外,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什么东要不是虚妄?如如跟如如智是真的。如如是什么?哲学里头讲的本体论。什么叫本体论?现在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从哪里来的?空间从哪里来的?虚空从哪里来的?虚空里头有这么多的星球、星系,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发现,确确实实在这虚空当中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重重无尽。

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是无止尽的;事实上,黄念祖老居士曾经跟我说,他说西方这些科学家已经证得确实不同维次空间,他们证实到有十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一种。这东西从哪来的?我们佛法里面常常讲,十法界从哪来的?一真法界从哪来的?六道从哪里来的?我们也常常听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从哪来的?「如如」变现出来的,如如之理,这就叫做「本体」。整个宇宙、众生,万事万法的根源、根本,在大乘佛法里叫「如如」,这个东西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标准是这么个说法。凡是会变,就不是真的,永恒不变,那是真的。

我们想一想宇宙之间什么是不变的?确实找不到。动物有生老病死,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那也不是真的。星球、星系有成住坏空,这个常识现在人知道得相当详细。我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太空,发现什么?新的星出现,发现旧的星爆炸,所以星球有成住坏空。太阳的光怎么发出来的?现在科学家探测得相当准确,因为太阳距离我们不太远。太阳表面上是核子爆炸,造成这种连锁反应,一片火海,它的光跟热是这样来的。它的光跟热是不是永恒不灭?不是的,它还是有时间性的,它里面的东西会烧尽、烧完。烧完之后,它就没有了,太阳的光也没有,热也没有了,太阳系就瓦解了。

虽然科学家说太阳,光跟热消失还要几十亿年,几十亿年在整个无尽的时空里面很短暂,不长,我们生命太短。古人说得好,人生七十古来希,以我们这个短的寿命,看到太阳光在那里烧,还要烧个几十亿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整个宇宙里面看,它时间很短。这些问题都在探索,都找不到根本的、真正的因素。佛经上讲「如如」

你怎么知道如如?这里头有个智慧,你有智慧知道如如,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你说不出来,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祖师大德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喝一杯水,你要问这个水热不热?我说热、我说不热,你都不懂,你都没有办法体会,怎么样?你喝一杯就明白了,喝一喝就明白。佛法讲到最高的地方,是没有法子用言语,所有一切形容都没有法子达到,要亲证!诸佛如来证得了,菩萨再努力向上提升一级,他也能证得。证得,这称之为佛陀。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法性身」,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法身。报身,报身就是如如智,法身是如如理。只要证得法身、报身,然后「能令色相」,这一句下「能令色相,随彼融通」。这是什么?「真身周故,令应用亦周」,这是说什么?应化身。应化身怎么会周?真的是周。应化身就像我们现在的电视一样,你说它周不周?用在我们地球上来说,这个卫星电视,你频道一打开,像就现前,好像就在面前一样,这是讲的应化身。色身随著真身、随著法性身、随著报身,法身周遍,报身也周遍,应化身哪能不周遍?我们要问,佛的三身都是周遍法界,现在问我们的身,我们有没有三身?有。

我们的法身、报身、应身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华严经》后面「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没有?有!我们这个业报身周不周遍法界?你们想想看,周不周遍?你要说是不周遍,我就得问你,佛讲了,一微尘、一毛孔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有没有娑婆世界?像镜子照东西一样,当然照在里面。我们现前这个身,毛孔境界里头有没有?怎么会没有?微尘里面还有微尘,毛孔里头还有毛孔,重重无尽。这个境界要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这是什么?这是宇宙真相,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不可思议。

所以,没有一样不周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这么一个事实,所以佛才教导我们,我们的真诚心要周遍法界,我们的清净心要周遍法界,我们的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要周遍法界。再给你举几个例子,我们布施供养心要周遍法界,我们持戒的心,持戒修善的心,要周遍法界。我们忍辱的心、精进的心、禅定的心、般若的心,哪一样不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什么人契入?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入这个境界。

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我们虽然没有能够入法界,为什么?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破,入不了这个境界。虽然入不了,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凡夫当中有一类大心凡夫,他能够契入。但是我们学佛在这么多年来,我有一点体验,大心凡夫的契入,是不是真正契入?不是。那是怎么样契入?相似契入,我们一般讲,解悟。悟入这个境界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跟证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破,就不可能证悟,都是在解悟。但是解有浅深不同,你的烦恼愈轻,你解得就愈深、愈广;你烦恼习气重,你解得就很浅,范围就很小。所以凡夫烦恼虽然没有断,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要把烦恼淡化,这一定要做。对待一切人事物不要太过分的执著,希望我们的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轻。功夫从什么地方看?一年比一年契入得深,理解,解悟,一年比一年解得深,一年比一年解得广。你这个经文展开,你真的能看得懂,看出里面的味道,看出门道出来,欢喜心生出来了,有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增长你的信心、愿心,增长你的行心,依教奉行。

许许多多人,为什么佛经上讲的这些你做不到?做不到,真的,还是几十年前,五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话。他老人家说得好「佛法是知难行易」,行易而你没有办法行,什么原因?你没有真知。所以解悟也很重要,有解悟,你才真正发心修行,你才会真干。真干里面就有证悟,你就真的入境界。所以解悟,确确实实烦恼淡一分,你的解悟就增长一分,烦恼淡两分,你的解悟就增长两分,肯定是成正比例。所以不解怎么行?要解,还是要断烦恼!这烦恼断不干净,拖泥带水。但是,总是一年一年有进步。经教展开的时候,年年境界不相同,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生智慧,正如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昨天的智慧跟今天不一样,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到天天有进步,那还得了!但是断,不容易!所以我们在解上真的有悟处,解悟,那我们怎样能令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决定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带业往生,生到净土之后,就圆满成就了。当生成就的佛法,於是肯定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对人生、对宇宙的看法变了,确确实实,像前面李长者所说的,「常信自他凡圣一体」。你们想想,今天这个经文上是不是这个意思?「其身普周,等真法界」。凡圣是不是一体?自他是不是一体?等真法界,是!一点都没错。我们虽然不能够契入,就是不能够证得,我们已经理解了,这解悟!

所以现前这个身,就是法身,就是报身,三身一体,这是平常讲的。这后头也有「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也。则以三身圆融为一真法身矣」「下九别说」这是底下九句,这一句是总说,一点都不错。所以你真正要是明白,少分的明白,一个人会自爱,一个人会自重,他爱惜自己、珍重自己。为什么?知道这个身不简单,法、报、应是一体!我们现在麻烦在哪里?麻烦就是我们迷失了法身、报身、应身,现在这个身是业报身!业从哪里来的?法身、报身迷了就变成业报,就这么回事情。觉悟了,你才恢复到正常;不觉悟,总是不正常,不正常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佛菩萨眼睛里面看六道、看三途是一真法界。

这个里面,诸位要是没有法子体会,我们也能举个比喻。人在头昏的时候、酒醉的时候,喝酒喝醉了,头昏,看到什么?看到房屋在转,看到每个人都在打转。房屋有没有转?没有,人也没有跟著转,是他自己看错了。这就好比什么?现前一切的一切,本来就是一真法界,是你自己有了毛病,你看这个法界是六道,你看这个法界是三途。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了不起!这句话是真难说得出来。

这说明佛的智慧,对一切众生的迷惑颠倒,一句话是彻根彻底给你说穿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来帮助我们,希望我们觉悟,希望我们回头,把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自己是法、报、应三身一体。可是我们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凡夫,「智与理冥」,你才真正证得。你还有能证之智,还有所证之理,你永远不能入门,这是最难的地方。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正显佛兴」别显的第二句:

【一切佛刹皆示出生。】

这一句是讲的「悲相」,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不舍因行,无所不生」。这是说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慈大悲,也是应化身周遍法界。不但周遍,前面我们读过大师注解里面讲,「法界尘毛,重重全遍」,这两句话,一般大乘经里头很少说,《华严》里面就说得多了。应化身周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像赞观世音菩萨偈颂里面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千」不是个数字,而是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有求观音菩萨的,没有不现身的,这是「不舍因行」

「因行」讲的是什么?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那是因,「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过这个愿,现在他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有这个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就有能力了。天台大师讲他是「分证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什么样的形相他都能够示现。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众鸟说法,那不是真的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从这个地方就能够证明。众生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身相,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相,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个地方有感了,我要用什么身相去应。起了这个念头,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智与理还没有能融合成一体,凡夫!智跟理融合成一体了,绝对没有念头,真心现前。真心是什么?真心离念。

我们的心,如果所有一切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心是真心;起心动念,这个心叫妄心。不但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九法界众生用的还是妄心。只不过是菩萨、缘觉、声闻,他们虽然用妄心,妄心跟真心相应,所以叫相似即佛;很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样子,他学得很像,还不是真的,相似位。破一品无明,那就证得,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萨、缘觉、声闻,实在讲,他有相当深的定慧,把妄想控制住了;有妄想,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控制住了,而分别执著是真的断了,分别执著是灭断,烦恼习气是伏断,伏住并没有灭断,这是四圣法界。如果烦恼习气也灭了一分,这不多,灭个几分,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一真法界里面分证位的菩萨,神通广大,无处不现身。

我们要怎样求佛菩萨,佛菩萨才为我们现身?以前李老师教给我的方法,章嘉大师也教给我。章嘉大师讲得浅,因为我初学,他讲的我能听得懂,我能理解。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他说,「可是你有求,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个话与有求必应有没有起矛盾,有没有冲突?我求,却没有感应。大师跟我解释,真的来讲,没有矛盾。而是什么?我们求的人本身有障碍,所以感应不能现前。自己本身有障碍,佛那一边没有障碍,障碍在我们这一边。他说那怎么办?你要懂得忏悔业障,所以他教给我忏悔法。忏悔不是在佛面前、佛像面前磕头、祷告,那个忏悔没有什么效果。那要怎么忏悔法?大师教给我的「真正觉悟,后不再造」,这真忏悔!你的感应就能现前。所以佛法讲的跟儒家讲的相通。

儒家讲「不贰过」!过失只能犯一次,犯一次之后,知道了,决定不会犯重复的过失,叫不二过。佛法里面教人,亦复如是。现在许许多多人修忏悔法,求佛菩萨没有感应,什么原因?本身的障碍没有除掉。

李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还是教我求感应,他老人家教我这四个字。我学讲经,他跟我讲,讲经是好事,世间第一等好事,但是不容易。讲经势必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怎么能讲经?他说世间法,别的不谈,中国有一套大丛书(我们这个地方有)《四库全书》,别的都不谈,这一部书你能不能通达?我们有自知之明,不可能!我们道场里头这一部是商务印书馆缩印的,把原书字缩小,一千五百册!不可能通达的。《四库》之外,世间有多少典籍,这没有法子。佛法也不谈别的,那一部《大藏经》你能不能通达?难,真难!那怎么办?求感应,感通!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用这个方法,求感应;也就是说,求佛菩萨加持,这个俗话说求佛菩萨保佑,开智慧。

用什么求?诚,诚敬!用这个求。诚敬,要诚敬到极处,至诚,至诚感通。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得这一句话的利益。至诚,并不是说只用在求佛的时候,我用至诚,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我就可以用虚伪、用虚假,那一点用都没有,那样求佛菩萨,佛菩萨不灵。要怎么样?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至诚心,一诚一切诚,一敬一切敬。我对佛菩萨礼敬,我对於一切众生就像对佛菩萨一样的礼敬。形式上不一样,那个心是完全一样的,这样才能感通。所以展开经卷才能看出一点眉目、看出一点门道。没有这样的至诚心,不但你看不出,而且容易看错,错会了经典的意思,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注解,比比皆是。古往今来都没有例外。把意思搞错、曲解,还以为自己讲得不错,而不知道曲解经义误导众生,多么大的过失。

古人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要是错解了经义,曲解了经义,你要不要负责任?你知道果报是什么?我早年学佛,听过「野狐禅」的故事,李老师当年要我参加经学班学讲经,我不敢。我到台中目的是听老师讲经的,我不是发心去学讲经的,就是知道,怕背因果。以后老师劝我到他班上去看看,听一堂课。我一到班上去一看,那些同学差不多一半以上、三分之二跟我程度差不多。他们都能够学,这个东西我也能,也不难,是这样子发心参加这个班的。但是还有疑惑,怕讲错怎么办?李老师,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对我们全班同学说,现在讲经弘法的人少,我们一定要发心出来做。讲错了要背因果,那怎么办?我们讲注解。古人的注解又看不懂,那怎么办?讲老师的讲解。

所以我们学讲经,是老师先讲一遍给我们听,我们就依样画葫芦。那个时候辛苦,但是有好处,全部精神贯注。老师讲,我们大家都写笔记,这一堂课下来之后,这一部经,一部经是两个学生出来讲,一个是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讲稿。这个讲稿是两个人他们互相研究写成的,大概要写八千字。讲多少时间?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写不出来,就是把老师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句,句句一字不漏的把它写下来。当然没有这个能力,每个同学都写,写的时候,把我们所有写的都交给两个人,他两个人再去整理。

整理好了,先要上台讲给我们同学听,讲给老师听,这是班里面讲。讲完之后,接受同学、老师的批评,他要认真去改正,把他的讲稿再做一次修正,然后再到外面去表演。在外面表演,我们全体同学都去听,老师也去听。讲完之后,再做一次检讨,再让他改进。所以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老师讲的,如果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学生不负责任,我们的胆子就大了,这就敢讲了。确实不容易,不是个简单事情。

我们都是经过这样非常笨拙的办法学成的。老师自己在外面讲经,那个讲法不教给我们,他那个讲法有发挥。教给我们的讲法,真的教童蒙,绝对不是说这一部经字字句句这么详细讲出来,没有。完全是消文释义,就是把字面的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

所以诸位同学,你们平常念《弥陀经》《弥陀经》我学过。一部《弥陀经》从经题、人题到讲圆满,多少时间?四个半钟点,这一部经讲完了。四个半钟点是五次,就讲完,就圆满,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五次。讲经的时间是一个半钟点,一个半钟点,刚才跟诸位讲过了,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就好像翻译一样,两个人合起来是一个半钟点,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所以,一部经五次就讲完,一个星期讲一次,五个星期这部经圆满了。《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统统都是五次。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很长,十次。

老师那个时候教我们讲经,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最短不能少过三次,五次是最标准的。因为你到外面去弘法、去讲经,你讲五次有人来听,初学,初学讲不好!出去讲经,五天,人有耐心来捧捧场;你要是十天、二十天,后头就没有人来听了。这就是什么?讲求契机。十天都不好讲,你要能维持十天听众能够不散,难!你讲得不好听,他第二天就不来了。所以愈精简愈好,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一部经讲这么长的时间,没那回事情的。

李老师自己本身讲经,也不像我现在讲得这么详细。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详细讲?被逼的。换句话说,我们当时做学生的时候,我们程度比现在学生程度要高一些,老师跟我们讲经时候点到为止,我们就明白,不必细讲。现在没有办法,怎么点也没用,详细讲解,他还是听不懂,你说有什么法子?就苦到这个地方。

这一句「不舍因行」,人说话要算话,发愿要兑现。决定不能够口是心非,决定不能说,说了不算,这哪里是学佛的态度?所以菩萨到有成就之后,特别是到如来的果地,因地里面所说的、所发的愿,统统兑现,决定没有一句是妄语。所以说「不舍因行,无所不生」,这个「所」是所在、处所。这就是经文里,『一切佛刹皆示出生』。这里面就是一个缘,什么地方有缘,没有不出生的。缘就是感,众生有感,心里头有求,感应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好几次。四种感有四种应,与真诚有密切的关系。再看第三句: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这一句是讲的「成相」。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成相」,这个第三句,「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普诣」。成是成就。什么地方是道场?经上讲『一切道场』,『悉诣』,「诣」是到,他统统到这个场所。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理行时处」,就是道场。「行」是行为,说一个人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讲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这是行;行为,「为」就是造作。行为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佛通常用身、语、意把它全部包括,再多的行为总不出身、语、意这三个范围,三业所作。心,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我们讲的想法、看法;口是言语;身是动作、是造作。

你的行为「与理相应」,这个理是如如之理,我们一般不用这个话说,这个话很难懂,我们讲「与性德相应」。或者我们把它再降低一点,性德还是很难懂,「与道德相应」,这就好懂;「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这个大家也比较好懂。实在讲,你真懂了吗?不见得,模模糊糊的懂,似懂非懂。真懂,你就悟入,你不能证入,你就悟入。确实,烦恼少,智慧增长。

所以,是不是好像有个建筑物?不见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可以说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他讲经说法的道场,山林、树下、水边。有人来请教,遇到人有困难,佛在地上就坐下来,大家围绕著,佛就教导大家。大家提出问题,佛就给他解答,以后把这个记录下来,就变成经典。不像现在,道场一定是有宫殿楼阁,有很多的建筑,在从前没有。所以只要你的思想、见解与道德相应,言语与道德相应,行为与道德相应,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统统是道场。如果身语意三业与道德不相应,那就不叫道场,虽然是宫殿楼阁也不是道场。为什么?它里头没有道。

往年李老师常讲,就是寺庙建筑得富丽堂皇,没道,里面没有真正修行人,也没有讲经说法弘法的人,李老常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说得很痛心,非常感慨的话。在那个时候,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都相当简陋。那段时期,台湾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大家都过著克难的生活。以后台湾经济逐渐好转,台中莲社整个拆掉重新修建,现在很壮观。但是慈光图书馆一直还维持老样子。所以形式的道场不重要,重要是里头有道。

道从什么地方观察?从生活。听听这个场所里面住众,这四众,他们在谈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想的、说的、做的,都跟道德相应,这是道场。现在我们佛法,落实在佛法里面,与经教相应,这是道场。绝对不是说我每一天在这个地方讲四个小时,这个地方就叫道场,不见得!我每一天在摄影棚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是道场,这四个小时之外不是道场。

所以,真正道场你应该明白了吧!住在学院里头每一个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我们所想的,想法、看法不出经教,与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相应。我们真的把它做到了,把经典里面的道理,经典里面的教诲,经典里面的境界,完全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平常言谈欢笑当中,这个地方是真道场,那不是假的。

如果这么一个道场出现,功德不得了!不可思议!这个世间灾难都化解了。为什么?一个道场出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护,保佑你。那我们在这个地球上,这整个地球上人都沾光,都托你的福。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成无灾难。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别人。自己修成了,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沾成就的福慧,所以自度原来就是度他,度他还需自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这才晓得真正修行怎么个修法,什么叫道场?

末后这两句话,「身智俱游,名为普诣」,前面把道场给诸位介绍出来。「身智俱游」是什么意思?身是这有形的身体,与经教相应;智就是心,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思想见解也与经教相应。「身智」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身、语、意」,三业统统相应。相应为什么叫「俱游」「游」是对众生说的、对世间讲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化,游戏神通。游是表演,为人演说;身智俱游,就是为人演说,语句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做出来表演给别人看。你这个地方是道场,道在哪里?表演在生活当中,表演在工作当中,表演在接触大众当中。

我们学佛的同学,我们的道、德都是以经教为标准,要把经教里所说的统统做到。做到,绝不要求别人做到,如果要求别人做到,你就生烦恼了,不可能的事情!那你就搞错了。要求谁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不要问别人。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做到,这个僧团是如法的僧团,是六和敬的僧团。

你看六和敬头一条「见和同解」,思想见解是一致的。我的思想见解跟你的思想见解怎么会一致?我依照这个经本来修的,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放下。为什么?那是邪知邪见,完全随顺佛的思想见解,佛的思想见解在经论上。我随顺佛陀,你也随顺佛陀,他也随顺佛陀,我、你、他的见解就相同,「见和同解」!我们今天的见和同解是要依佛菩萨,不能依自己。依自己,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怎么能和得起来?

「戒和同修」,我们住在这个团体,大家总要守规矩、守法。规矩、法是什么?戒律。戒律,我们这是个僧团,僧团标准的戒律是《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四众都可以学,这是一个道场,以这个为标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做辅助,补充教材,真正主要的教材是《沙弥律仪》,这就真正是三宝、诸佛菩萨的道场。六和敬里头这两条最重要。

「身和同住」,互助合作,不分彼我。

「口和无诤」,多做事,少说话,这个重要。言多必失,闲话太多,废话太多,这不是道场。真正的道场我们没有见过,我们只是在书本里看到有记载。朱夫子朱熹,有一次到寺庙里面去游玩,正好遇到寺庙里面在吃午饭,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从窗口经过的时候,不知道里头有一千多人在吃饭,到进门才看到,他也吓呆了。没有想到儒家讲的「三代之礼」没有了,没有想到在佛门里看见了,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规矩!叫一个大儒看到肃然起敬。哪个地方说杂心闲话,你看到交头接耳在聊天,张家长、李家短,这是是非道场,这不是佛道场。所以「口和无诤」比什么都重要,少说话,就少争论。

「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法喜充满。

最后一条也非常重要,「利和同均」。道场里面的日常生活决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殊的。特殊情形,除非是有病,生病要特别照顾,这是戒律上叫开戒,开缘的。年岁太大了,身体不健康,这是要特别照顾一下。普通,一律平等,「利和同均」

和合僧团,这就是有感,只要是和合僧团一定得佛菩萨护念,得众神保佑,这肯定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