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六讲)  2002/10/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6

诸位同学,请看右旋十海,第九金刚宝聚海,这一海二十层佛刹,请看第六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善惯习,佛号持地妙光王。】

这一段经文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我们读了之后,感想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那就是习性,这个『善惯习』。人不是圣贤,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般人习性非常重要,本性无量劫来已经被烦恼习气障碍了,本性透不出来。但是我们要肯定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理,绝对没有怀疑。但是习性,我们不能不重视,这是眼前的现实。习性不是一生薰习成的,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无量劫的薰习。无量劫薰习是因,这一生的薰习是缘。纵然过去那个薰习的是恶因,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恶缘帮助它,它这个因也不太容易起作用。

这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影响这一生的行为。教育一定要扎根,真正的根,胎教!在中国古人都懂得,而且都非常重视。母亲怀孕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善的,不许有恶的念头,不许有恶的行为。为什么?影响胎儿。在佛法里面对这个更重视,佛在大乘经里头常常劝导,父母怀孕这个期间读经。你看《地藏本愿经》就说得很好,这个母亲最好每天能把《地藏本愿经》念一遍。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能够与经典上的教诲相应;没有邪思、没有邪念、没有邪行,无非保护她的小孩。这样小孩生下来好教,他不会顽皮,他听话,心地善良。所以从怀孕这一天开始,就开始扎根教育了。到出生之后,这个婴儿眼睛张开就不能叫他看不善的,所有一切不善的形相都要把它移开,不让他看到、不让他听到。他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都是纯净纯善,这样到他六、七岁的时候,根基扎下去了,这是圣贤教诲。

父母受过道德伦理的薰陶,不一定母亲读过书,认识字,不一定,从小家里教的,我们常讲天性善良。我母亲不认识字,家教好!我们从小确确实实到七、八岁的时候,受父母教诲。父母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故事很多,天天讲故事给我们听。那些故事都是听老人讲的,内容总不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从小听得很多,所谓是「先入为主」。以后慢慢长大,接触这个社会了,自己有一个标准。这个根愈是从小扎得愈深,不容易被外头境界转移。我们看看现代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被社会环境染污?太容易染污了,原因就在家教。当然现在这个社会染污的面广了,最广泛的是电视,现在又加上网路。在美国,小学生一、二年级就用电脑,三、四年级电脑里头的网路,他什么都看。这个要没有根基,你要说是不会被影响,不会被污染,那是佛家讲的,佛菩萨再来的,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被污染的道理!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今天扎根,我们要劝一切年轻的同学们,怀孕的时候决定从胎教做起。你是真正爱护你的儿女,你是真正爱护社会、爱护众生。因为什么?你的儿女将来是个好人,他将来能够拯救社会,这个使命比什么都大!有些人说这个中国文化不重视妇女,轻视妇女,这是完全错误。如果你要读读《印光大师文钞》你就晓得,不要读其他的了。这是近代的一位大德,你看看他给你所说的,中国文化里面对妇女比什么都重视。所以印光大师讲,天下安危,这个权在谁的手中?在妇女手中。妇女能够教好一个好儿女,天下太平。妇女对於儿女的教育不负责任,这个小孩将来可能是这个社会的祸患。这个话,印光法师能说,他真懂!

中国古代提起帝王,哪一个不尊敬文武周公?在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的,周朝,八百年!为什么它能兴旺这么久?母亲好。母亲懂得教养她的儿女,从胎教开始。所以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下一代有没有前途,能不能超过这一代,这个权在做母亲人的手上。你说这个责任多大,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样的任务比这个更大的?没有了。扎根,主要是母亲,父亲是协助。到七岁,这上学了,再把他交给老师,老师跟父母密切配合,把这个小孩教成人。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任务,最艰难的使命,做母亲的人担负在双肩。佛法里头有讲,母亲的恩德超过父亲。在佛法里面出家人接受四众供养,母亲能够享受,父亲不能享受,你们想想这个意思。

圣贤教育教什么,我们一定要懂,在世间里面,就是伦理道德,没有别的。儒家教的五常、五伦、八德;佛法里面教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整个佛法都在里面。愈是大圣人,教导的东西愈简单,绝对不会复杂。汉高祖入咸阳跟大众约法就三条,太多了谁能记得?愈是大圣愈简单。我们要懂得,圣人教化众生,就跟慈母对待她的儿女一样,每天唠叨,反覆叮咛,这是教育。现在世间人很少懂得。学东西一遍就可以了,不再想学第二遍,你怎么能够契入?想想中国古人的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宋朝朱熹做了一桩好事情,把几千年留下来的典籍,真正抓到圣贤教诲的纲领,编一个教材《四书》。四书取材於《礼记》里面的两篇,一篇是中庸,一篇是大学,《礼记》里头选出来的;另外在十三经里面选择一部《论语》,一部《孟子》,编成一部书。这一部书就是儒家的精华,儒学概论。

我细细看这一部书,朱老夫子他的灵感从哪里来的,怎么会编得这么好?我们知道他是反对佛,但是他读佛经。读佛经,反对佛为的是什么?门户之见。在我想像他的灵感一定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华严经》这个教材,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这个教科书编得好!早年方东美先生谈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它带表演的,做出来给你看。《四书》里面,确实如此,《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也就是说,《大学》《中庸》里面所讲的这道理方法,你看看孔老夫子他怎么样落实?他做到了。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对没有违背《中庸》之道,决定是随顺《大学》的方法。孔子如是,孟夫子亦如是。孟夫子学孔子,学到家了!所以中国读书人尊称他为亚圣,孔子是至圣;仅次於孔子的圣人。所以编《四书》,朱夫子,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没有另外写一部儒学概论,没有,完全就儒家的原始的教材,把它抽出来编成这个概论,代表儒学,代表儒家。

我讲演时候所比喻,这好像盖房子的架构,其余的一切典籍都是这个房屋里头的装饰品。这个架构非常重要,《四书》是架构,儒家宫殿的结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诸佛如来的宫殿的架构,方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我看到弘一大师的著作,弘一大师也是把这一部经书,他特别介绍清凉大师的《疏钞》给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认为像大学生、高等知识分子,学佛从哪里入门?从《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且说明一定要看清凉的注解,这个都是当代真正善知识,有识之士。我们在这一生有幸能够遇到,能够拥有这样丰富的典籍,从哪里下手?总得要晓得。儒不能不读四书,不能不在四书上下功夫。儒是佛的基础,这个大家要晓得。你看看佛在经上说得多么清楚,学佛,这是在那个里头讲的,《沙弥律仪》里头就有了,「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学生,你不听佛的教诲。

在中国的佛教,可以说唐以后就不学小乘了。为什么中国佛教不学小乘就学大乘?中国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的人,都有儒家的基础、道家的基础,儒跟道代替了小乘。儒家的典籍,最少你要真正在《四书》上有些心得。《老子》《庄子》,儒家的《易》《礼》《春秋》至少也要读过两三遍,这样入大乘你就有根了。但是今天,儒没有接触过就接触大乘,当然辛苦,当然困难。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学,希望能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讲《论语》,讲《礼记》,讲古文,讲唐诗。讲这些干什么?为大乘佛法奠定基础,培养成善的习性。《弟子规》是儒家教育童蒙的教科书,六、七岁小孩学的,老师教导。从前做老师不容易。为什么?老师要做到,要给学生做示范,家长要配合,父母、兄弟(他的哥哥姊姊)都学习,都要做示范,小弟妹在这个环境里面成长的,根才扎进去。这个叫什么?重视圣贤教育,重视伦理教育。如果他过去生中善的因深,这一次结的善缘,善增长,快速增长;过去生中恶习气深,这一生当中所接触的全是善的,那个恶的种子没有缘,不会起现行。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佛的德号叫『持地妙光王』。「地」是心地,「持」是保持,如何保持纯真的心地、纯善的心地,那要什么?要「妙光」。妙光是智慧,真实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没有智慧,换句话说,在这个世间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德行的教学要从小开始。夫子教学四个课程,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言语是祸福之门,说话要有分寸,话不能随便说。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无意当中得罪人。所以我们的言语、表情,对人、对事、对物不能不讲究,不能不谨慎,这是学问,这是修养,这是道德,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举止行为之中。你要学佛,佛法在哪里?佛法就在你形态上,就在你这个样子上。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认知儒、佛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一丝毫不虚假,学了马上就用上,绝对不是说所学非所用,你学了之后,你得到真实的受用。方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儒、佛确确实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批评、反对。他没有学过,那些书他就看看,他看看把意思都曲解了。所以佛经,佛讲得很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虽然有世智辩聪,佛经看不懂!要有人给你讲解,什么人给你讲解?有修有证,他讲的不会错。现在要找个有修有证的人,难!到哪里去找?所以老师教导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那找什么样的人?有修,他还没有证。找这个有学有修的,换句话说,他天天肯学,他也肯做;做得不够圆满,这样的人就很难得,相当不容易了。这个在现代来讲,这个人就是善知识,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做得圆满,大善知识!真善知识可遇不可求。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一定要知道亲近,不能舍离。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被人家发现了,这好老师,善知识!多少人跟他一辈子不离开他。学成就了,还是不离开他;学成就了,帮助佛教导初学,给佛当助教。一直到佛圆寂了,这些学生才散开到各个地方教化有缘人。这些示现,我们要会看,要细心观察。要能够体会到这些示现教我们的是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

大乘佛法里面教学的纲领,在中国,五尊菩萨代表的。第一尊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第二尊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孝敬的扩大,孝敬一切众生;把孝亲尊师扩大,孝敬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第三尊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理智,不是感情用事。第四尊普贤菩萨,代表实践、落实。把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之中,落实在自己处事待人接物,普贤菩萨。第五尊弥勒菩萨,他代表什么?代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代表性德流露,法喜充满,对十法界众生常生欢喜心。大乘佛法在中国,五尊菩萨圆满了。这五是一桩事情,一而五,五而一,不能分的,它是一体的,都是我们自己性德里头的一分,我们讲一部分。我们闻名见像,要知道回光返照,要把自己的性德随著名号、形像流露出来,那就有受用,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人真学佛。

我们看到这一尊佛的德号「持地妙光王」,我们想到,如何我要保持我的心地,也像佛一样微妙放光?佛这个德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接近。孝道的光明、师道的光明,这是所有一切光明的根、本,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多说几句,我们的感慨很深很深,从自己本身去做起,不要要求别人,要要求自己。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七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喜乐音,佛号法灯王。】

这个意思我们不难体会。『世界名喜乐音』,如果念去声,喜乐(ㄩㄝˋ)音。行,能讲得通。真的,夫子在《易・系辞传》里面跟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句话说得很好,这两句话在佛法里面不是这个讲法,佛法里面讲「共业别业」。我们的喜欢都相同,当然就聚集在一块,在佛法叫共业;儒家讲群居,有共同的爱好。大概这个世界里面的众生都喜欢音乐,佛在这个地方用音乐做佛事,这肯定的。

『佛号法灯王』。「灯」,照明的,表智慧。「灯王」,可见得它不是小灯,光芒遍照这才能称得上灯王,这个灯不是普通灯,法灯。法灯当然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里面必定又包括德能相好。这是用乐音为教学主要的方法,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有。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有些对这个非常爱好的,他就上这个学院。实在讲,如果用音乐、用戏剧、用美术,这些艺术的方法来弘扬伦理道德,来弘扬大乘佛法,效果肯定比我们在教室讲经效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古人懂得,所以大藏经里头有剧本,出家人编的。为什么没有能够落实?在我们想,最重要的是佛门出家人缺乏这一类的人才,所以古大德虽有提倡,后继无人,这个很可惜。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段文,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力量,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要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不会去办一个大学,我会去办一个戏剧学院,办一个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我要收一批这样的人才来弘法利生。我有心!藏经里面的剧本,我印了很多,确实有这个心,没有这个福。也可以说众生的缘不熟,众生因缘成熟了,那个力量加持我,我就有福了,缘就能成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八层佛刹: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藏因陀罗网,佛号不空见。】

这个世界的名称是从比喻建立的。『因陀罗网』,就是帝释天宫里面的罗网,这是属於庄严具,也是保护这个艺术品的作用。这个宝网上面冠的是『摩尼藏』,「摩尼」有自在如意的意思。由此可知,这个世界的众生福慧双修,而且都有可观的成就。为什么?他能转境,生活环境自在如意,万事万物就像因陀罗网一样。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事事如意」,这个名号的意思与这个很类似。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能尽如人意,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大概这个世界也不是凡夫,如果经文具足可能有「纯一清净」。为什么?我们知道九法界众生业障习气没有断,哪来的「摩尼藏」?古人常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不能尽如人意,这个「人意」是自己的意思。真正能称心如意,十之一二;十桩事情里头一、二桩,不如意的事情有八、九桩。这是古人说我们人生在世的状况,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看到「摩尼藏因陀罗网」,这个大概不如意事只有一、二,能如人意的应该有八、九,不是凡夫境界。

『佛号不空见』,不空见是权智,佛经里面讲的善巧方便。智慧、德能、相好全都落实在形相之中,不空!令一切众生见相闻声,声是佛陀教化众生的音声,都能觉悟,都能开解,都能奉行,都能契入如来境界。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世界,有,不是没有,绝对不是说这个太虚空当中,许许多多世界都跟我们这儿差不多一样的;跟我们差不多一样的,实在讲不是多数。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多数的世界都非常美好,五浊恶世实在是不多。我们喜欢浊恶的人,不喜欢伦理道德的人,这一类的人到这儿来投生。跟前面讲「喜乐音」,那都是喜欢音乐的,喜欢歌舞的,他到那个世界去了。这不就是人以群分吗?佛经里面讲共业所感。虽然如此,业,我们自己可以转,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确确实实是业力生到这个世间来的,但是生到这个世间来,遇到佛法;没遇到佛法,糊涂!被业力牵著走。现在遇到佛法觉悟了,原来业力是我自己主宰的,不是别人主宰的,那我一定要把它转变。怎么转变法?随顺佛陀教诲,我就转变了。真正有志气、有智慧、有毅力,应当把自己的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一转变,乘愿再来。业力住在这个世间,很辛苦!转变成愿力你就得大自在。转变成愿力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乘愿再来。来干什么?来表演。来给这个世间人做好样子的,做觉悟的样子,做离苦得乐的样子。具体而言,我们做什么样子合适?这个不能问自己,要问自己就是业力。自己想自己要怎么做,业力。那怎样才不是业力,才是愿力?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愿力。我们要做些什么,要说些什么,看众生!众生现前他需要什么,他缺少什么?这是菩萨乘愿再来要做的,要帮助他的。

今天这个世界的众生,他最缺乏的是圣贤道德的教育,非常缺乏。所以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就是示现这桩事情。诸位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做这个示现?在中国,孔老夫子、孟夫子、老子、庄子是不是做这个示现?再看看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那个创始的大善知识、大圣大贤,又何尝不做如是的示现?都是这样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觉悟了,决定不随世俗的知见,这个很重要,我们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现在世间人不知道孝顺父母,我做样子给大家看;现在这个世间人,不知道如何教育儿女,我要做一个样子示现给他看;现在这个世间人,不知道友爱兄弟,不知道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不懂得互助合作。我们仔细观察,他缺少什么东西,我们就作斯示现,那就对了。你细心去观察,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业!罪业,极其严重的罪业。觉悟的人反过来,做样子给他看,这就是教化。

教化的工作长时间,决不是短时间。要随顺众生,不能急著求效果,这个事情急不得的。慢慢来,要像佛菩萨一样有耐心,示现。这一生当中天天给你做示现,你都没有觉悟,不要紧。印象已经印在他阿赖意识里头,他印象不深,所以他醒悟不过来。来生我继续给你示现,来生还不觉悟不要紧,后生还给你示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所谓的大慈大悲,生生世世,时时处处,都在给你做示现。众生迷惑,业障太重,看了也不觉悟。不是说看了你不觉悟,算了,我就不做了。那你就错了,这是薰习,长时薰习。看个一遍、两遍、十遍、八遍、百遍、千遍就开悟了,上根人,这个要懂;中根人,千遍以上,万遍,他才能觉悟;下根人万万遍。我们世间人眼光说,佛菩萨度化人,真辛苦!但是在佛菩萨那一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一点也不辛苦。我们要懂,要能体会得。

凡夫眼睛测度佛菩萨,佛菩萨也不会怪你,你也是好心,但是你不了解佛菩萨的境界。迷惑不能了解觉悟的境界,觉悟能了解迷惑的境界,所以觉悟的人跟迷惑的人可以相处,他能恒顺。迷人跟迷人很难相处,彼此互不相让。觉悟的人跟迷惑的人,觉悟的人处处让,就好相处了,决定没有争执。迷的人,你想要的全都给你;觉悟人想要的,你完全不要,你不会接受的。这就能跟九法界众生和睦相处,为什么?对於九法界众生决定没有冲突。所以一切冲突从哪里生的,我们要知道,都是从贪瞋痴生的,贪瞋痴是根。迷人贪,觉悟的人不贪,不冲突了。你贪我也贪,我们两个就冲突;你贪我不贪,我们没冲突。你瞋恚,我不瞋恚,我们两个没冲突。你愚痴,我不愚痴,就不会有冲突!你自私,我不自私;你要名闻利养,我不要名闻利养,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没有利害冲突。这是总的一句话说,所有一切冲突都在利害得失,从这里发生的。觉悟的人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还有什么冲突?所有冲突全部都化解了。你放不下,肯定有冲突,你要想化解冲突,谈何容易!

化解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冲突,有一付最灵的药方,我们开出来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们想想看,这一付药方有没有效?能化解九法界一切冲突,灵得很!再狠毒的人、再凶恶的人,我们跟他也是好朋友。为什么?我跟他没有利害冲突,我跟他没有得失冲突。换句话说,我跟他对他没有丝毫的妨害,他怎么会不欢迎?怎么会不把我当成好朋友?在佛法里面讲持戒的人,儒家讲守礼的人,都不会跟人发生冲突,圣贤教诲,好!现在世间人教人竞争,竞争再升级,斗争;斗争再升级,战争。战争同归於尽,走的是死路,愚痴。圣贤人教人忍让,忍让是不是吃亏?不吃亏。圣贤人有智慧,心清净,了解宇宙事实真相,了解因果的真相。你命里头有的,譬如财富,你命里头有的财富,丢都丢不掉。我有财富,别人要争,我双手欢欢喜喜捧著奉献给他,我有没有?过几天它又来了。为什么?你命里头有的。那么他夺取你的,他命里头要有,我让给他的,他能享受。如果他命里头没有的,我让给他的,没几天他就损耗掉了,会被别人夺去。

换句话说,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用什么方法夺取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你冤枉不冤枉?你所得到的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但是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造了严重的罪业,这个罪业怎么?这个罪业折损了你的福报。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讲,讲一千遍、一万遍、十万遍、百万遍,不多!为什么?你没有明白,你没有醒悟过来。所以真正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存心厚道,厚道是愈施愈多,人家要,不管是什么方式问我要,我有,我统统给你,给你是什么?布施供养。布施供养是财富的真因,我后续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人家要我的,我们不是说被逼著,「这个不给他不行,不给他灾难就来了」。你这样布施,你不是甘心情愿,不是欢欢喜喜,那你的福报会不会有?有。你的福报来得很困难,那个钱很不容易赚得。如果我很欢喜、很恭敬,诚心诚意的供养,我福报来得很自然,一点都不费力气、不费精神,自自然然就来了;你布施的时候,心地真诚、恭敬、快乐。

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法布施、无畏布施,那个心态亦复如是。总而言之,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事物,要欢欢喜喜,恭恭敬敬,诚诚恳恳,果报不可思议!身体健康长寿。一般人研究什么心理学,生理学,要讲求怎么样保养,要怎么样用补品,又怎么样运动。给诸位说,中国从前读书人,佛家、道教的修行人,不讲求营养,吃东西没有营养,而且量很少,他也不讲求运动,他什么补品都不要,健康长寿。现在人所讲的这一切方法,在佛法讲都是缘,他不知道真因。健康长寿的真因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的真因,是一颗真诚的怜悯众生苦难的心,真因。众生受苦受难,常常放在心上,遇到了,有力量,尽心尽力帮助他;没有力量,年岁大了,自己身体也不行了,也没有财力物力帮助他,那个心真纯。所以发布施的心真诚无私,无畏布施的心是健康长寿的真因。希望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健康长寿。

我们能把这个真因常常讲给别人听,劝导给别人,自己一定要做得有效果,人家首先要看你。我自己不健康,色相光彩不好,我说给别人听,人家不相信。我们今天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没有别的,我们得到什么?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我们把真因找到了,缘是其次,缘当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学佛的人,这世间人讲运动,我们学佛的人讲不讲求?也讲求,但是不像世间人那么样的重视。佛法里面的运动,经行,饭食经行,这是很有学问的!我们世间人常讲饭后百步,吃饱饭不能坐在那里,不能去躺在那里,不容易消化。吃饱饭应该怎么样?散散步,走几步。所以你看看在寺庙里头,正规寺院的生活,吃完饭之后,经行。经行是什么?绕佛。从斋堂排队绕到大殿,绕几圈,拜佛,这才散会。

那我们现在,今天虽然没有这个仪规,自己知道,吃完饭之后,散散步。散步别忘记念佛,心里面二六时中,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会忘记。饭食经行,吃完饭之后一定去散散步。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运动,拜佛,早晚拜佛!许许多多老修行,他的早晚课就是拜佛,他也不念经,也不念咒,他念佛,念一声佛号拜一拜佛。如果早晚都能拜一百拜,对你健康长寿在缘上讲有大帮助。因为你拜佛心是定的,对佛是礼敬,功德无量无边,比做什么运动都好。你做运动有的时候佛忘掉了,我这个运动跟佛在一起做,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佛法里头,佛法世出世间,我们常讲究竟圆满的智慧,它的养生的方法当然也是究竟圆满,还值得怀疑吗?所以无需要外缘。心地清净,我常说的,清净心,真正清净心没有妄念,万缘放下,只有一个念头,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保持这一个念头,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果然能够这样的保持,每天早晨拜一百拜佛,晚上拜一百拜佛。

多绕佛,在自己家里也能绕佛。家庭小,从前忏云法师(我曾经跟他住过)他绕佛怎么绕?就绕蒲团,就是拜佛的拜垫,他就在这个拜垫四周围绕,那个圈子很小,很难得。跟他在一块共修的,他拜佛,不是我们排队大家在一起绕,绕大圈,不是。每一个人自己绕自己的拜垫,这有什么好处?你慢绕快绕不受干涉,各人绕各人的。所以我现在,你看我建一个小房子,我房子外面做走道,为什么?我早晚念佛,不在佛堂里,我在外面,我就绕我这个房子。房子最好能够有屋檐伸出来,下雨天没有关系,下雨天也可以绕。我的早晚课诵,包括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我也在那里绕。

人真正能这样修,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你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但是凡夫不行,凡夫什么?你自性本具的功德现在透不出来,完全靠前世今生那一点的修行功德,修行的福德不是功德。所以随业受报,你活得当然辛苦,遇到佛法不能够把业力转变成愿力,很冤枉!所以你真正懂得,转得愈快愈好,世间事随缘,快乐无比,自在,自在随缘。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做什么都好,做善事,好;做恶事,也好,善恶都有报应!善事好没有问题,恶事怎么也讲好?这里头有智慧。他在做恶事,你要是障碍他,他会造得更恶,他造的业更重。所以菩萨有智慧,随顺他。他交了你不错,你是我的知心朋友!必要的时候劝勉他,他听,他能接受。到他做恶的时候:可以了,适可而止!不要把关系搞僵,关系搞僵,他做恶,他不会听你劝告,这是智慧的作用。菩萨念念总是照顾众生,就像水一样,要顺著它流。必要的时候,这里设一点障碍物,它那边还可以流过去,帮它改道。不要淹没了良田,不要淹坏了村庄,总是要顺著它走,不顺著它走,它就泛滥了。这个里头有大智慧,有大善巧。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九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众妙地藏,佛号焰身幢。】

这个世界的名称不常见,『众妙地藏』。大概这个世界地底下的矿产非常丰富,这也是很难得的好果报。我们现在讲的资源丰富,这地下埋藏的资源非常丰富。地球资源也相当丰富,但是最近这一百年来,一个世纪来,差不多都开采尽了。这个世纪的人在物质文明上享受太过分,把后面多少代众生享受的,全部都把它拿来享光了。在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尊敬澳洲人,澳洲这个地方地下的矿产非常丰富,他们不开采。我也曾经问过,为什么不开采?留给后代的子孙。这个心好,难得!澳洲地大人少,生活过得去,他就满足了。所以儒佛圣贤伦理道德的教育,在澳洲推行应该不是难事。我到澳洲来时间不长,真正住在这边在此地活动也不过是两年而已。但是所接触的各阶层的人物,我发现他们的心地善良纯厚,对於伦理道德的说法,很容易接受。

我们认真努力随顺儒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决定不随顺自己的成见,不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在这里做样子。当地的这些人士看到,欢喜!我们往来愈来愈密切。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能在澳洲扎根,发扬光大,再传遍全世界。好事,这是真正的好事,我们大家努力真正来干,这一生没有空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自受用;能够感化社会、感化众生,把圣学发扬光大,菩萨事业,在这个世间一切事业里头最有意义,我们应当好好的来做。『佛号焰身幢』,「焰身幢」,以身作则。这个身相放光。「焰」是火焰、是光明。这个身就像幢一样,从自己身上放光。这个我常常讲,诸位看到这个名词就要能体会到意思。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