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二讲)  2001/12/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2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百目菩萨偈颂第六首:

【宝枝光焰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如佛往昔於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

这是赞叹宝树的树枝。『光焰若明灯』,这个句子的意思容易懂,表法的意思,诸位如果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我相信都不难懂。『宝枝』是表道场的分支机构,道场是遵循佛陀的教诲,分支机构当然也不例外。为什么?它是一个和合僧团,这一点我们特别要留意到。弘护这些大德们,都是深入经藏、深解义趣,与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当然称得上是三宝的分支机构,如佛光明普照世间,若明灯无处不照。

『其光演音宣大愿』,所宣扬的、所显示的是诸佛菩萨的弘愿,像我们净宗,当然这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我们学习之后,都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落实在日常应酬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同时要知道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发心,心是根本,愿由心发,心真愿就是真的,自然如佛一样,念念确实是普度众生。我们以四弘誓愿来讲,断烦恼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有人说:「我早一天、晚一天成佛与你有什么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堕地狱活该,与你也没有关系。」世间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这是他不了解,菩萨修行确实是念念为众生、愿愿为众生、行行为众生,不能说与众生没有关系,那就错了,与众生有密切的关系。什么关系?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没有善根的人,这个榜样帮他种善根,他看了,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善根的种子,他纵然没有看到,听说了,阿赖耶识里头也种了种子。有善根的人听了之后,确实是帮他增长。业障浅的人,增长的速度很快,业障重的人,增长的速度比较慢,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善根深厚的人,他看到这个形象,帮他成熟,帮助他契入佛境界,一生成就,怎么会没有关系?

『如佛往昔於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就像佛过去生中在六道里修菩萨道,「诸有」就是六道,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今天在六道,听说佛在六道修行,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佛是从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成功的人。他怎么修的,怎么成就的,圆圆满满为我们宣说出来,他宣说这些,目的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是教导我们、劝导我们向他学习,永脱苦海。六道轮回是苦海,佛家常讲「苦海无边」,但是「回头是岸」,不回头那真的是没有边际。所以这一个道场的分支机构,我们在这里特别留意,凡是从事於佛法弘护工作的同学同修,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你在哪一个岗位,都要通达佛法,而且要通达本宗的法门。这要怎么作法?不能不读经,不能不听经。

过去我在美国、加拿大、台湾、马来西亚也说过,劝导这些同学们,早晨早餐之后能用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在一起做共修,这个共修不是早课,这个共修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精神交换,交换工作经验,做各个不同部门彼此互相合作的联系,非常有必要。就像一般机构里面讲的早餐会报,他们早餐会报是业务,我们这个早餐在一块学习,是特别著重在「六和敬」,著重在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我们佛门早晚课是读诵,这个地方可以做深入的研究讨论,在一块共同学习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学一句经文或者四句偈,每天不间断,这样就能建立共识,六和敬里面讲的「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只要把六和里面这两样做好,其他的就容易解决,决定没有问题了。所以早餐之后,不要多,十分钟,不要超过十五分钟。

我们从前讲的早餐开示,我们也做了好几年,现在我退下来了,我完全是退休的生活,教内教外的事情我不闻不问了。身体,这是三宝加持,还可以,退居之后我从事录像室里面的工作,录这一套《大方广佛华严经》,只做这一个工作,专心在做。我们这部经往后的进度要加快,我们现在讲的是「世主妙严品」《华严经》有三十九品,这是第一品,第一品经是比较长一点,总共有五卷经文,从开讲到现在,同学们告诉我将近一千个小时,这一部分的经文全是讲表法,都是意在言外。我们道场,道场里面有分支机构,道场外面有分支机构的也不少,像台湾「佛光山」,它的大本山是在台湾高雄,它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到处它都建立道场,这是宝枝。它的分支机构是多,但是「宝枝光焰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这两句并没有做到。原因是什么?没有真正的弘护人才。由此可知,培养真正弘护人才是今天佛门第一桩大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新加坡居士林这几年的兴旺,得力於讲经不间断、教学不间断,弘法人才培训班现在是第六届,看来愈来愈殊胜,前途光明。这些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习经教,在我们一般说这不是外行,将来居士林的分支机构多了,有这么多同学来担任执事,希望这一首偈能够落实,真正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第七首:

【树下诸神刹尘数,悉共依於此道场,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

『树下诸神』就是讲树神。树神是哪些人?各种建树里面的负责人是树神,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新加坡净宗学会」,这是一棵大树,净宗学会里面也分了很多单位,有管教学的,有管总务的,有管财务的,有管联络的,现在又办了培训班,有管培训班的,有管慈善救济工作的,许许多多这些小的机构。这小的机构就是树干、树枝,负责的人都是树神,学会董事会诸位董事,那是大神,他们主管教学弘法的政策。经文的义趣在这个地方。「树下诸神刹尘数」,数量太多太多了,包括各个单位主持的人,各个单位的干部,一直到义工,数量就多了。

『悉共依於此道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实实在在这一句就是六和敬,一直到「利和同均」,佛家是世界最理想的社会。见和同解,我们只有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理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如诸佛菩萨舍己为人。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里面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佛陀教育里面决定没有特权阶级。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跟他的弟子们完全平等,当年世尊在世,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出去托钵,都一样,我们有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以真诚清净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对待不同国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一律平等,热心的照顾,为大家服务。

这个团体愈来愈大,世尊是大家精神之中心,佛给大家制定一些规矩,人人都遵守,这个就是戒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个个人法喜充满,「利同均」,物质生活一律平等。非常可惜,共产党人不懂得佛教,他们要认真学习,才叫真正的共产党。佛家没有「共产党」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共产,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佛家不管团体大小都是平等的,现在的佛教变质了,清朝中叶以前,中国佛教的寺院庵堂,只要是出家人,不怕没地方住,任何寺庙都留你;只要你是真正出家人,你受过三坛大戒。到一个寺庙里面叫讨单,讨单就是我要在这个地方住几天,寺庙没有理由拒绝。为什么?出家人,道场叫十方道场,所有寺庙都是出家人的家,出门真的方便,有地方住,有地方吃饭,身上一分钱没有就走遍天下,只要是出家人决定是一家人。到清朝晚年之后,寺庙逐渐变成子孙庙,变成一个私人家庭,你想要到他那里住几天,到他那边去吃饭,一定要跟常住熟悉,是朋友,认识的;如果跟他没有关系,不认识,客气留你吃一餐饭,不会留你住。不像古时候,古时候出家人到寺庙里头,你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一住进去就要守道场的规矩,道场会分配工作给你做,你领一份执事。

共产的制度,什么地方能推行?阿罗汉以上可以推行。为什么?人没有私心,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真正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世法里面所谓理想的社会,无法落实;理想的社会,在佛门里面落实了,推行了三千年。往年方东美先生跟我说过很多次,佛法要复兴必须要恢复丛林制度,我听他讲过多遍,听到耳熟,印象很深。丛林一切公开,丛林的主席领导人,我们一般称为方丈、住持,是大众选举的,任期一年,无论担当什么样的执事,跟大众地位完全平等,只是你的工作岗位不一样,生活完全平等。担任执事是替大家服务,不是特权,你为了办事情方便起见,你有一个房间住。大众住通铺,我们佛门叫广单,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住很多人。这个制度是百丈大师定的,这个制度好,依众靠众。我们生活、工作、修行都在一起,宿舍好像军队一样,一个班一个房间,一个班里面一个班长,生活有规律,什么时候休息同时休息,什么时候起床一起起床,没有特殊阶级。执事,除了他工作方便起见,他有一个房间,作息起居还同大众,跟大众没有两样。悉共依於此道场。

『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念念」,不必说,你这样做,别人来看就得受用,你就在宣扬了。从前一般大寺院总有客人,你自己家里都常常有亲戚朋友来访问,何况佛门的道场!来参访的有出家人,还有在家居士,甚至於还有一些文人、读书人,不见得他是学佛的。这个地方好,环境清净,是个好的读书场所,寺院里面有藏经楼,收藏的图书非常丰富,他到这个地方来读书非常便利,寺庙欢迎,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藏经楼里面不仅是藏佛经,世俗一般典籍统统都有,实在讲就是一个图书馆。

印光大师过去管理这个事情,他管了三十年,他是管普陀山藏经楼,那也是寺院里面一个分支机构,专门管图书的,这个工作好,你所接触的都是真正在研究教理,读书求学。印光大师也有这么一个好机缘,三十年不离开藏经楼,国学、佛学,你说这个基础奠定多么深厚,这是他一生示现成就的原因,成为一代的高僧大德。人家心是定的,三十年不下藏经楼,过最简单的生活,吃饭一个菜,一钵,饭菜在一个钵里头,不需要第二个碗装菜,吃完之后倒一点开水,钵洗一洗当作汤喝掉了。一代的祖师大德,都是做给我们看的,天天这样教导我们,天天这样暗示我们,我们想成就,这样就成就了;想成就,不是这样作法不能成就。他受到当时真正是天下四众弟子的尊敬仰慕,所以不认真的学怎么行!

认真的学,认真的修,这就是「念念宣扬解脱门」。宣扬,不离身语意三轮,念念不舍众生,念念帮助众生,这个念头永远不中断,要存这个心,时时刻刻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威仪重要,自己常常要警觉到「举头三尺有神明,树下诸神刹尘数」。这个房间没有人,人看不到你,鬼神看到你,鬼神看到你这个样子不像话,你能对得起鬼神吗?你能对得起诸佛菩萨吗?你能对得起你自己吗?果然有这个警觉,有这样的念头,自自然然守规矩,哪里要人劝!想想我这个样子,佛看了怎么样,菩萨看了怎么样,鬼神看了怎么样,是赞叹你还是来呵斥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所以要养成习惯,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养成习惯了。这个习惯是好习惯,完全顺从如来教诲,就是「念念宣扬解脱门」

怎样脱离六道轮回,怎样解除烦恼习气?脱离六道三途要学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已经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烦恼习气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克服。这个东西是难,难在什么地方?生生世世的习气。这一生从小又没有人好好教导你,过去生中习气是因,这一生当中一切的习染是缘,所以养成懈怠、放任,随便、马虎,粗心大意,养成这么一个习气。可是自己要警觉到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善的,不足以为众生效法。一定要学佛菩萨,学佛学得要像!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言语造作,常常想到像不像佛?所以《沙弥律仪增注》,出家人要是不读,你要发心弘护正法,难了。你真正去读,真正去研究,真正去落实,你是真正发心弘护正法,诸佛菩萨都感激你,怎么不护念你!护法神敬佩你,怎么会不护持你!你要是搞假的,有名无实,诸佛菩萨一句话不说,护法神瞧不起你,善神远离你。谁亲近你?恶鬼亲近你,「善神远离,恶鬼屯门」,这佛经上讲的。由此可知,要常常自己做内省,不能做克己的功夫就不会有成就。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称世尊、称佛,都是从相上说的。特别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应化的身分不一定,随众生的感来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论他用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一定示现一个修行的样子,出家有出家修行的样子,在家有在家修行的样子,示相给我们看。形象有许许多多的差别,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让我们会清清楚楚体验到,他的真诚不变,他的恭敬不变,他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假装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的;他的清净不变,他的慈悲不变,再往深处看,他全身充满了智慧。现在练气功的人讲气,看那个气,那个气是什么?智慧。我们佛法里面讲光,练气功的人说气,外国人讲磁场,都是一桩事情,这个东西不变,仔细去观察,他把他过去、现在的修学用这个全部都表现出来。凡是接触他的人,稍稍有善根的都能够体会到,只有一种人不能体会,粗心大意,没有善根,他体会不到。这一首偈我们下一堂课接著再讲。

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大意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重要的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怎样学习。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学得像佛,不但自利,实际上是利益人天。经典里面常讲,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也就是说常常围绕在身边的学生,他们的形象就是佛陀的形象,佛陀对他们的要求比要求菩萨、比要求优婆塞、优婆夷要严格得多,用意之深,我们这些人粗心大意常常疏忽了。佛一个人示现的形象影响范围小,这个僧团要是愈大,人数愈多,道场各处建立,对於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扩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才真正能够圆满的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好的形象,诸位要知道,古大德说得很好,助佛弘化,我们的修持,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帮助佛陀教化众生。我们自己这种作法,就是在做弘护正法,好像自己一点力也没出,什么事也没做,就是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做得很如法,就弘护正法了,你细心想想对不对?一个人一生做弘护正法,你这一生没有空过。你去装,装得很像,这个装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装久了,时间装长了,自自然然由假的变成真的,只要你肯一直装下去,又何尝不好!这是好事情,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能不知道。

下面这一句说得非常的具体,『供养一切诸如来』,这一句关键是「一切」,一切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未来诸如来是谁?现前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众生有法性,无情众生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真理,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供养。佛供养诸佛。一切诸佛如来到九法界里面示现,是什么一回事?你想想,是不是供养九法界众生?现身,这个身是示现一个好的形象,用这个形象来供养众生,让众生看到生欢喜心,让众生看到起觉悟心。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形相,或者是示现佛身、示现菩萨身、示现声闻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三十二类,我们讲各行各业,举例而已。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佛都现身,现种种身,用这个身相来供养诸如来。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他有佛性,佛一定要帮助他们明心见性,帮助他们早一天成佛,佛在九法界示现就这么一桩事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的晓得、明白了,要学佛,我要学佛所行,佛所行的,我要效法、我要学习、我要发心供养,不能不发这个心。起心动念就如佛所教,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供养九法界众生,供养一切诸如来,这是善法供养。心里面常存清净,我说一个「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清净里面一定包含「真诚、平等、正觉、慈悲」,缺少一个,你的清净不圆满。清净是体,真诚平等正觉慈悲是用,可是华严境界里面,这五条,跟诸位说,互为体用。慈悲是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用;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用。所以体不是独一的,法法都可以为体,法法都可以为用。《华严经》讲的主伴圆融,一个是主,四个是伴,主不是定主,伴不是定伴,它才是平等,它才是圆融自在,如果有一定就不自在。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让你无论是做主,无论是做伴,都得大自在。所以那个争的念头怎么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不可能起这个念头。现在人讲竞争,这个念头决定不可能起来,迷的时候才会起这个念头,觉悟了不可能起这个念头。不平才会有争,所有争执,平等了哪有会有争执!主伴平等,体用平等,无有一法不是平等,用这个来供养。总的一句话来说,普贤菩萨所讲的「依教修行供养」,这句话全都包括了,我们要晓得依教修行。

『本所修行及名闻』,「本所」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本所」是我们选择的这个法门,像我们在念佛,我们本科,这个重要。本科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其他科系到处去旁听,你怎么能够学得好,你怎么能毕得了业?你的学位拿不到。所以一定先把本科修好,还有余力,我还有多余的时间,还有多余的精力,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我们现在一般讲选修,你有余力、你有时间、有这个精神,你可以选几门,或者多选几门都行,「本所修行」这个重要。

我们今天修什么法门?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净土法门修行有把握了;什么把握?肯定往生,有把握往生,这个时候我涉猎其他的法门没有关系。为什么?不碍往生,往生的品位低一点,这个没有关系,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在乎,肯定得生净土。如果对於念佛往生没有把握,我决定不涉猎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好,其他的法门经典也好,我有一个想法,等我到极乐世界再学,我以阿弥陀佛做老师。《华严经》太大太长了,当然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部经,是宗净土,而不是宗华严,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同样是这一部经典,各宗有各宗解读的方法,各宗有各宗学习的方法,我们是本著净土宗这个宗旨来学《华严经》,我们把《华严经》看作是净土宗《无量寿经》的大本经,这个话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说出来的。历代的祖师也默认,没有反对,没有提出反对就承认了,也有少数几位大德们肯定他的话是正确的,我也肯定,确实《华严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它也是法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唯识宗,它的根本经典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部经里面就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什么?《华严经》讲宇宙的来源、生命的来源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相唯识,这两句话是它的原理原则。怎么现,怎么变,讲这个问题在一切经论上确实无过於《华严经》,把这两个问题说得太详细了。

我们今天所取的,为什么是净土宗的经典?《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不说,你看看「入法界品」怎么入的?善财童子做为入法界修行的一个代表,一个榜样,他怎么入法界的?念阿弥陀佛入法界的,他入的这个法界,我们知道是极乐世界。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根本智,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专修净土。怎么知道?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文殊菩萨指导的,给他介绍、给他推荐的,叫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经》里面叫德云比丘,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而且吉祥云比丘自己修行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睡觉、不能够坐下来,只可以经行,可以站著,不可以躺下来,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日夜不间断,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所以念佛法门,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了,是以绕佛为主。所以一般打佛七,我交代悟道法师,他常常领众打佛七,打佛七这期间当中是以绕佛为主。我们现在看一般道场是止静为主,这个与教义不合。

你看看吉祥云比丘,我们末法时期众生业障太重,叫你一天都站在那里,你受不了,你要坐下来休息休息,甚至於还要躺下来休息一下,可以,时间要短,那是特别方便。我们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至少绕佛要一个小时,当中止静最好是十五分钟,另外十五分钟自己起来拜佛,这样就好。如果完全绕佛,不需要止静,那就是吉祥云比丘教的方法,这是正确的,特别适合於中年以上的人,诸位晓得中年以上的人什么运动最好?散步,绕佛就是散步。佛想的这个方法太妙了,长时间的散步,你能走一个小时,一天能够走上三四个小时,对你身体健康大有帮助,人真的不容易老化。坐在那里不行,坐在那里还有个毛病,我们是凡夫定不下来,坐在那里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乱想,不如绕佛,绕佛头脑清醒,心里面可以集中在佛号上。佛祖给我们定的方法,都有大学问、都有大道理。所以止静,坐下来止静是不得已,是体力不能支持,不可以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净宗的本所修行。

吉祥云比丘,这是第一个老师,我们世俗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童子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吉祥云比丘传给他的是主修法门。到最后结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想想看善财修什么?善财是修净土宗的,是修念佛法门的。我们是本著这个宗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来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哪里能错得了?净土宗出自於《华严经》,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这部经,后面普贤菩萨就特别提倡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导归极乐,所以彭际清说这是大本的《无量寿经》。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跟慈禧太后同时代的,他就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一卷,别行流通的这一卷,他把它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作法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反对就是默认,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我看过《净土四经》,好像我手上还有一本,现在在澳洲,放在图书馆里面,木刻版本的《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实在讲非常非常圆满。《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二百四十四个字,非常精彩,净土宗的典籍於是完备了。再加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自己修行往生的心得报告,提供我们做参考。夏莲居老居士有一个简单修行的方法叫《净修捷要》《净修捷要》就是依据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的方法捷要编成的,把它简化。夏老会集《无量寿经》,编《净修捷要》,对於净宗的修学、净宗将来的弘扬有大贡献、大功德,不可思议,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这是我们讲到「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摩尼宝」表的意思我不说了,你们应当能体会得到。第九首:

【道场一切出妙音,其音广大遍十方,若有众生堪受法,莫不调伏令清净。】

『道场一切』,全部都包括了,场地,场地上面的花草树木,甚至於这个场地里面还有小河流、小溪,还有池塘,池塘里面还有很多水族,道场的建筑,殿堂、房舍,道场里面所有一切设施,道场里面四众的修行人,都『出妙音』。每一天,我们现在想,从粗的想,早晚课的声音,讲经、研究讨论的声音,内心喜悦那种震动,法喜充满。对於一切苦难众生的悲愿,虽然你没有说出来,只要你有这个意念,那个念震动,震动也出声。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极其微细的震动,甚至於自己都不觉察,佛菩萨、鬼神觉察到了,他才有应。众生有感,佛菩萨、鬼神都有应。

『其音广大遍十方』,确实周遍十方法界,所以九法界有情众生都得益。殿堂屋檐上都挂铃铛,风吹铃铛法音宣流。寺庙里头法器的声音、钟的声音、鼓的声音、木鱼的声音,敲法器的人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慈悲,这一敲下去,这个音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音,周遍法界。如果敲法器的人在胡思乱想,这个音声就很不好,不是正音,是邪音,这就有罪过。为什么拿起法器要恭恭敬敬?敲法器的人,他的心、他的念、他的愿、他的行,就在一个声音统统表现出去了。

『若有众生堪受法』,当然不是一切众生,成熟的众生,听到法器的声音开悟了。《钟声偈》里讲,「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它真是这样的。寺庙里面早晨的钟声,傍晚的钟声,就是早晚课的钟声,许许多多的人从这个地方得到清净安宁。我在台湾听到一些朋友跟我说,蒋介石先生常常到日月潭去度假,日月潭有个「玄奘寺」,每天晚上撞钟,幽冥钟,他是一定要把这个钟声听完,这个钟差不多将近四十分钟到五十分钟,对他好像很有启示。听到钟声心地很清净,身心都能放松,善根深厚的人各人得利益不一样。『莫不调伏令清净』,「调伏」是对治烦恼,让你身心清净。

第十首,这一首总结庄严的周遍。不像前面,前面每一首颂是著重一桩事情,举例而言;而实际上太多太多了,真的是说之不尽。

【如来往昔普修治,一切无量庄严事,十方一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

我们在大经里面懂得了佛门表法的义趣,看什么东西都特别有味道。谚语讲:「俗人看热闹,行家看门道。」懂得佛门表法的旨趣,看门道了;不懂得表法义趣,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像看神话小说,跟看《西游记》《封神榜》差不多。这是真的,也挺有趣味,看不出门道,他看热闹。我以前在台湾,认识一个台湾大学的教授,严一平先生,以后他不教书了,他开书店,艺文印书馆,香港都有他的分店。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的年龄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的样子。他告诉我,他看《金刚经》,他说看不出味道,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讲的话前后矛盾,不合乎逻辑。大学教授,还是相当有名气的教授,那要他看《华严经》,岂不是看神话小说吗?看不出门道。《华严经》难懂就难在此地,你要懂得表法,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来往昔普修治』,这句话就是四弘誓愿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时候学?本所修行成就了,这个必须要懂得。本所修行成就的标准是明心见性,大乘佛法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本所修行,要有这个功夫,这是标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境界?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已经是《华严经》讲的菩萨摩诃萨,不是普通菩萨,是法身大士,这个时候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知道,这个时候对於任何法门,一接触就通达。为什么?智慧开了。

像龙树菩萨,这是修学大乘的,没有人不知道,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他是出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三个月就学完,智慧开了。学完之后觉得这个世间没东西学了,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他要不了几天全部都学会了。在这个时候他生起了增上慢,「增上慢」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他值得骄傲。大龙菩萨知道了,他一有感,大龙菩萨就有应,当然他跟他有缘,好,大龙菩萨到人间来把他带到龙宫,看看龙王的藏经楼。这里面收藏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他到那里一看,傲慢的心马上就没有了,生惭愧心,自己学的东西太少太少了。这个本子,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人有能力学习,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然后再看下本,下本等於是目录提要。好像中国《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纪晓岚编的有一套《目录提要》《全书》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是精装五册。看看这个还可以,这是下本《华严经》,分量有多少?十万偈,四句是一偈,不管长短,长行文也是这个算法,只要四句叫一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总共有四十品。

四十品,十万偈,龙树菩萨很厉害,记忆力好,他在龙宫里面就背下来,背下之后出来,写下来、记录下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传的,这个世间才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小乘人不承认,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不是佛说的,小乘人还有「大乘非佛说」。龙树菩萨能够造《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肯定龙树菩萨早就成佛了。不是佛,怎么能说得出来?这是佛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华严经》这十万偈的下本也没有完全到中国,到中国是残缺不全的本子,所以中国翻译的称为「略本」,不是下本是略本,只有原文的一半,诸位要是研究这一部经典你就晓得。

『一切无量庄严事』,无量法门你都学了、都通了,庄严的事情,我们今天讲的是真善美慧,自然是无量无边。『十方一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此地所说的菩提树,绝对不是一个品种,而是无量的品种。我们要知道,所有一切智慧的建树,所有一切启发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回头是岸的种种设施,都称为菩提树,这个菩提树的意思我们就很清楚体会得到,说的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菩提树。无量法门,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是无量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一一是每一株菩提树,都具足无量无边的庄严,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法门遍摄一切法门,普遍摄持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圆融在一法门当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法门都圆融一切法门。为什么?性德,法尔如是。自性没有大小、没有去来、没有生灭、没有一异,法尔如是。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虽然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要往这些地方去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