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七讲)  2000/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7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八首:

【如来普现妙色身,无量差别等众生,种种方便照世间,普放宝光如是见。】

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看到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他得的是「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这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今天看他的赞颂,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赞颂虽然只有四句,意思深广无尽。『如来普现妙色身』,「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就是讲真如自性、真心本体;「普」是普遍,是清净平等的意思;「现」是显现;「身」是说相状,包括有情、无情,乃至於自然的现象,它只要有一个体相,就用身来做代表。「妙色」,这个妙是有无同时才叫妙。《般若心经》上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妙色。如果空、有是两桩事情,那就不妙了,空也不妙,有也不妙。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就妙了。由此可知,这个妙色身,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我们现前的境界在其中,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无一不是妙色身。

这妙色身从哪里来的?现在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虚空从哪里来的?虚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这个生命里面包括动物、植物,植物也有生命。宗教里面讲上帝创造的,神造的,佛在此地讲「如来普现」,这个现跟他们讲创造是一个意思,普现比创造意思还要圆满,创造是落在迹象上,普现不落迹象。由此我们能够认知,宗教里面讲的上帝、讲的造物主、讲的神,就是此地说的如来,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真如自性,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世间所有宗教能够融通。我们只要追根究柢,找到根源,它是一桩事情,名称不一样。佛教自己说的名称就说很多,说如来、说佛、说自性、说真如、说心性、说第一义,名词几十种之多。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的名词术语?叫我们不要执著,破妄想、分别、执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事实真相,万法是一不是二,《华严》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什么?多是无量无边的妙色身,依正庄严;一是什么?一个性,一个体性所显现的。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

从相上讲,『无量差别等众生』。「等」是平等,这个「众生」范围就广大了,这个众生不是讲有情,所有一切的妙色身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称之为众生。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乃至於虚空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统统称之为众生。众生,我这两天跟诸位讲「我」「我的」,众生就是我的。「我」是什么?如来是我,普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属於我的,诸位能把这个意思会通,你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德相就现前。德相是大慈大悲,你自自然然会遍爱一切众生,上至诸佛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你会平等的爱护他们,这叫一片慈悲。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为什么会有差等?不了解事实真相,迷於实相,所以才起妄想分别执著。过错都在一个迷,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诸法实相。

第三句:『种种方便照世间』。关键在「照」字,照是什么意思?破迷开悟。自性所现一切境界,没有一个境界不是破迷开悟的。我们今天也在境界之中,为什么不开悟?如果你有这个疑惑,那再请问你,为什么有些人也在这个境界里他开悟了?境界没有两样。世尊当年说法,那也是个境界,听经闻法的人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有不开悟的,也有迷惑颠倒的。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佛门里面用雕塑、用美术、用音乐,这种种表法,有人一看到,他就开悟了,见色就开悟,闻声也开悟,何以我们天天见不开悟?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冷静去观察。在金刚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我们晓得这是世尊的常随弟子,每天都在世尊身边,为什么在般若会上的时候他忽然开悟了?就在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天天干,为什么以前他不开悟,这个时候忽然开悟了?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想,然后才知道,像弥勒菩萨偈颂里头讲,「时时示世人,世人不相识」,这个话有味道!

「如来普现妙色身」,这个妙色身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乃至於包含我们六根的色相。六根、六尘就是此地讲的妙色身,数量无量无边,决定跟众生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关键到底在哪里?你们诸位知道吗?《楞严经》上所说的用根用识,关键在此地。我们用识,所以永远不会开悟。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阿赖耶识是妄想,末那识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我们用这个东西。所以诸佛如来「种种方便照世间」,我们也不觉悟。谁觉悟?舍识用根的人觉悟了,不用心意识的人觉悟了。

什么叫不用心意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首偈就是你现前的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皆是悟处,然后才知道,古德所说的《华严》「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经》不是书本,《华严经》是活的,《华严》就是在会的人根尘交接之处。我们今天的病,不能放下心意识,见色闻声都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所以事实的真相见不到。我们修行,实在说比不上此地许哲居士。她过去是个天主教徒,这个人我们接触之后,知道她的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她在天主教里面开悟、参透了。所以李会长问她:你到底信什么宗教?她说所有宗教一片光明,她所信仰的爱的宗教。佛家讲一片慈悲,真诚清净智慧慈悲照世间,所以她生活在佛华严之中,她过的是佛华严的生活。我们很有幸,我们在这里读《华严》、研究《华严》,居然看到一个过佛华严生活的人,做出来给我们看,她跟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无二无别。

最近她才接触佛法,一接触,无量的欢喜,问我她有没有资格作佛弟子。这个话是谦虚客气话,她是真佛弟子。她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像《坛经》里面所说的常生智慧,她不生烦恼。我们今天为什么常生烦恼?烦恼从哪儿来的?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开分别执著就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照世间」「种种方便」是什么?种种境界,种种色相,种种功用,无量无边,你六根接触都开智慧。就是六祖能大师所说的,他跟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境界就是此地「种种方便照世间」。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是古人的,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人。许哲居士是现代人,我们亲眼看见的。这是诸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示现一个形象给我们看。示转,劝转,证转,给我们做证明,我们还要不觉悟,那就没法子了。古人勉励学人,「人能之我亦能之,人人能作尧舜」;在佛法里头也是这个说法,「人人皆能作佛,人人皆当作佛」。你能不能作佛就在你一念之间,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与诸法实相相应;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与事实真相相应,就是佛。

事实真相里面,无论这个现象有多少,有多么复杂,要知道它的体性是空寂的,清净寂灭,一念不生,应用自在,这个叫相应。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第一念是相应的,眼见色、耳闻声,你还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这时候相应的,可是第二念就落到意识里去了,第二念里面就起了分别执著,就起好恶,就生烦恼,七情五欲是烦恼。永远能够守住第一念,这个人就是佛,法身大士。凡夫守不住,变得太快了,第一念的时间太短促,刹那息灭,第二念就堕落,堕在意识里头,这就是说转变成八识。第一念的时候不是八识,第一念是自性,相宗讲的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是对八识说的,转八识成四智。第二念就落在八识里去,就变成八识;八识里头再变五十一心所,愈变愈复杂,愈迷愈深。这是说我们凡夫的境界,凡夫的事实真相,与自性、与诸法实相完全相违背了。我们读经,古德教给我们随文入观,看到这些文字意思都明白,自己也能契入这个境界。

「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妙色身」,世出世间无量无边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清凉大师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法性现法相是很自然的,「法尔如是」。有体当然它就有用,它的用就是现相,自性的作用就是现相。相也有体、相、用,相也有作用,体的作用是现相,相的作用那就无量无边。下面说「无量差别等众生」,这是现相的作用。为什么会现这么多复杂的现象?佛有一句话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仅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往上去修罗道、天道,他们想的念头太多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个相,相是幻相,相决定是不稳定的,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十法界里面相是虚妄的,一真法界也是虚妄的,没有例外。为什么一真法界的相好像能常住?这个原因我们能够理解,一真法界里面的人心是稳定的,所以相就常住。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是不稳定的,所以相就千变万化,就这个道理。从心想生,几个人参透这个道理?如果真正参透,我相信那个人只想善不想恶,只想真不想妄,他就永远生活在真善的境界当中,这就是一真法界。境界是从心想生,你想恶,恶的境界就现前。

许哲居士讲的话,也是经验之谈,她的经历。她说,她一百零一岁,年轻人。为什么年轻?她也说得很好,她没有听过佛法,她说得很好。她说,你不要去想老,你想老就老了。人为什么会老?想老!活了几十岁,老了,老了,天天老了,他一天天真的老了。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老,所以一百零一岁不老,她没有想老;活一百岁没有生过病,她没有想病。谚语所谓疑心生暗鬼,哪个地方有疼痛,这有病了,就想病,本来没有病,病就真来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二十岁明了,你永远二十岁;三十岁明了,永远三十岁。许哲居士大概是四、五十岁明了的,所以她永远保持四、五十岁,她就不衰了。

彻底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有不善的念头。她很聪明,有智慧,世间一切恶事与我不相干,我去想它干什么?可是愚痴之人,世间不相干的恶事,他天天打听、天天想,结果自己的境界变恶了。不但我们不去接触,想都不应该想。我们曾经问她:这世间有很多恶人恶事,你怎么看法?她举个比喻,就像街上走的陌生人一样。我们每天从马路上经过,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就像陌生人一样。有没有见到?见到了,绝不放在心上,何况还要去打听!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她做出一个好样子来。我们人生在世界上只学真的、只学善的,虚妄的、恶的就要像陌生人走过一样,绝不走心,让你的心中纯真无妄,纯善无恶。我们所标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慢慢就养成,这是真心、佛心,一般宗教里面讲天心,上帝之存心,神圣之存心。我们在这里学,把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生活环境改变了。

转,佛在经上讲,我们这个世间叫五浊恶世,我们自己确实有能力,将五浊恶世把它转成五清世界。五清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在哪里转?念头上转。念头上转过来,色相上自然就跟著转过来了,依报随著正报转。为什么人家一百岁不生病?一百岁不衰老?她心转过来了,身是自己的境界,生活环境是自己的境界。我们去参观,她的居处整齐清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她生活在这个世间,她住一真法界,世间的五浊与她毫不相干,决定没有影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细细观察这个事实真相,学习转变。

自己转变了,自然也能以「种种方便照世间」,帮助世间人回头,帮助世间人觉悟,方法活活泼泼,没有定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定法示现,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自觉觉他,就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现前工作之中。所以觉悟了,回过头来了,利用这个身体、这个工具,帮助无量无边还在迷惑不觉、没有回头的这些众生,去帮助他们。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他如是见、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我们在这里看到,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岂不是如来的化身吗?他不是凡夫,他是诸佛如来,现这个身相,度这一类众生。再看下面第九首:

【大智方便无量门,佛为群生普开阐,入胜菩提真实行,此金刚幢善观察。】

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他得的法门是「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这个赞颂清凉大师有注解,「初二句法水普滋,次句道树普荣」,这都是从比喻上说的。『大智』,这是自行化他的根本依据,佛法自始至终不离智慧,大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来果地上所证的。佛说这种智慧德能,『方便』就是德能,是一切众生个个具足的,决不是诸佛如来专利。他有,我们没有,这就不是真正平等法了。一切众生个个都具足,我们也具足。智慧德能不是学来的,不是修得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

本来具足的,现在不起作用,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起作用?佛讲这里面有障碍,前面第七首所说的「愚痴障盖」。因为愚痴,智没有了,大智没有了;因为有障盖,方便没有了。愚痴、障盖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确实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念之中都没有办法脱离,这叫凡夫,所以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诸佛如来跟众生的差别,没有别的,人家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所以性德圆满的显现,没有障碍。佛祖教导我们,没有别的,除障而已!世尊为我们苦口婆心,说法示现四十九年,为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学了之后要真干。我们今天所缺乏的,就是没有认真去干,不肯放下,这是我们的病根。不知道放下的利益,世间人迷惑,以为放下就没有利益,对於自身不利,不晓得放下才是真正的利益,无尽的利益,无比的利益。世间人不相信,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抓得紧紧的,丝毫都不松懈,这是自性智慧德能之所以透不出来的原因。

佛讲得很多,讲得很好,我们学习也非常欢喜,也同意佛的说法,可是境界现前还是放不下。这什么原因?对於佛所说的理论与事实还是有怀疑,没有透彻了解。透彻了解,毫无怀疑,自然就放下了。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听到理论好像是懂了,实在讲是似懂非懂。什么时候真的懂了?真做到了,就真懂了。有很多人说,理我明白了,事做不到。这还在迷,迷得还不轻!佛法的修学,早年章嘉大师就跟我谈过,佛法是「知难行易」,决不是知易行难,很多人在这个地方都错误了,以为佛法讲理论,知容易行很难,这个观念就错了!佛法是知难行易;因为知难,世尊才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教人修行。念佛,你们去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打过一个佛七,释迦牟尼佛从来也没有打过一次禅七。为什么?行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是屠害我们法身慧命的,你放下,就成就了。总是不肯放下,那就是没有真正透彻明了。什么时候智慧才能现前?必须放下,智慧才能现前,不肯放下的人,智慧永远不会现前。从前老师教学生,哪一种学生是老师最欢喜的,全心全力来教导他?听话的,叫你放下真肯放下,这个学生跟老师配合,学生才有长进。哪一类的学生没有法子教?教他的时候都懂,好像都明白了,也能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头头是道,就是不肯放下。这一种学生,诸佛如来现前,也没法子教。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不能成就在乎你自己,诸佛如来、最好的老师,也只是给我们做增上缘。所以你自己要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习气,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成就了。你要不能够克服,这一生只可以说跟佛法结个善缘,依旧不免生死轮回。你要问什么时候你有成就?不要问别人,什么时候肯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成就了。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不仅是言说,言说是言教,更难得的、更可贵的是身教,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世尊不但是他老人家的示现,我们在经上读到,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大致上都相同,一定示现为王子。为什么?让人家容易看出来,他放下了。六道众生妄念里面所希求的不外乎富贵,他示现为王子,富贵是现成的,你们求都求不到,他已经圆满的得到了,示现出家修道。你们追求富贵,他把富贵统统放下,名闻利养放下,示现出家修道,五欲六尘放下了。不但事上放下,心里面连念头都不起,真放下了!事上放下了,念头还常起,没有放下。名利、五欲六尘念头都不生,这个心到真清净。

我们想想,我们总是出家持戒,戒律很清净,算是不错了,念头还有。出家人最普遍的一个念头,常常想著道场,要为道场去找钱,怎么样把道场建好,这就很糟糕!现在出家人很难成就,原因是什么?被道场害了。释迦牟尼佛表现给我们看,不要道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现在有许多人有个错误观念,道场功德大,大在哪里?自己被道场害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凡是妨害我们清净心的,妨害我们平等心的,妨害我们真诚心的,都是属於魔障!道场的成就要自然,说是要去化缘来建个道场,这个事情不能做。别人发个善心,恭恭敬敬把道场建好了送来,可以考虑;还不能完全接受,可以考虑。

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居士发了个大心,建好之后送给我,连所有权状都送来了。我没有化缘,我说可以考虑,还有条件。什么条件?道场要不要开销?他说:当然要。我说:那还叫我去化缘来维持道场,你不是害我,你存的是什么心?你想拖我下水!他就瞪了一眼,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一个月开销要多少?那时候估计,他说:一个月开销,大概要五、六万块钱。我说:你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我就要,你要不拿来我不要。最后他同意了,每个月交六万块钱来,这可以,这行!我还要为这个道场去化缘,去看人家的脸色,我为什么这么下贱,干这种傻事!所以那个道场到三年以后逐渐做出一些事情,社会大众肯定,自动送钱来的人多了,开销够了,我才告诉简居士:你可以不必拿钱来了。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妨害你的清净心,这事可以做;妨害清净心,决定不能干。道场一接受过来,我第一句话问他:你是不是真心永久捐献出来,不再想拿回去了?这个话很重要,他说:是的。好,成立财团法人,组织董事会,让大家管理,我不问事。否则的话,你要晓得这是个圈套,套住了,你还以为是好事!佛菩萨的高明得大自在,决不会上人家的圈套。诸位要晓得,名闻利养是圈套,五欲六尘是圈套,好不容易跳出去,怎么会又堕到里面。这是智慧,这里面有方便。

「门」是比喻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无量无边。方法要用得恰当,这就是佛法常讲的契机,用得很恰当,契机。对於现前社会一般大众,普遍都能够接受、能够修学、能够成就,这个法门契机契理。同样是一部经典,我们仔细去观察,细心去研究,各个朝代古大德的注疏,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了,每一个朝代社会状况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所以同样一部经,古德他们的讲法、他们的说法不一样,但是都不违背经中的原理原则,这叫契理;解释的方法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不一样,契机。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可不能照说,我们要了解现实环境。这一部经在现前这个环境,我们要怎样讲法,要怎样学习法,契机,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这是无量法门。

『佛为群生普开阐』。「阐」是阐扬,「开」是开示,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怎样去教导现前的这些大众。而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不外乎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第三句这是目的,『入胜菩提真实行』,「胜」是殊胜,「菩提」是正觉,「真实行」是菩萨行,与法性完全相应,这种行为是菩萨行。菩萨行说得再多,纲领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布施。佛在大乘佛法里面,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类、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布施通常讲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看看后面的五条,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总而言之,菩萨行就是一个布施,六度不出布施。

布施是放下自己,《金刚经》上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在的话讲舍己为人,真实行。这个真实一点都不假,与真实相应。如果要是错了,为自己不为别人,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这个行是虚妄行,不是真实行。怎么是虚妄的?这是六道里头的轮回业。能够舍己为人,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入诸佛菩萨的境界,一真法界,这真实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通达,为什么?为著自己的利益就是虚妄的,为自己的利益,你们想想看,增长我执。佛教给我们,破我执才能出三界,你念念增长我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生生世世都在搞六道轮回,错了!

搞六道轮回没有别的,第一个因素「我」,一切都想我的利益,这就是搞六道轮回。弘法利生,不能够离开名闻利养,还是搞六道轮回,你我执没有破。一定要懂得,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大道理。「我」就是自私自利,要把这个放下,放得干干净净,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是手段,目的何在?帮助他开悟,这是目的。所以三种布施里面,财布施、无畏布施是手段,法布施是目的。用财、用无畏跟众生结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常行布施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欢喜接近你,肯听你的,然后你再对他行法布施,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超凡入圣,这就是「入胜菩提真实行」,目的达到了。金刚幢干闼婆王他懂得,这一套理论跟方法他很会运用,用得非常恰当,我们应当向他学习。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