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讲)  1999/11/0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4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长行第七句:

【轮脐天王。得转法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他说「转法示菩提之道,即是成熟众生方便」。注得很简单,道理很深,我们要透彻的明了,才有学习入门之处。天王的名号是『轮脐』,「脐」是中心的意思;「轮」在佛法里是用它做表法,所以佛法的教学称为「法轮常转」。轮是圆的相,它代表的是圆满,佛法给我们讲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空有不二,这个意思从圆这个相来看,它很接近、很相似。轮的圆心,心是空的,可是圆周是有,象徵空有不二;圆心是不动的,圆周是动的,象徵著动静不二。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外乎这个原理,实在讲也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称之为「不二法门」,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用轮来做标志,就像商场里面用的mark一样,用这个图案来代表。轮的圆满相从形上来说,它有周、有辐、有毂,也就是它有圆心,这是从形相上来说它的圆满,其他东西很难跟它比喻。

『转法轮』这三个字就是教学,教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说得好:菩提大道。菩提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是智慧,我们从这个地方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在十几二十年代,欧阳竟无大师告诉我们,「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必需的是什么?生活教育;换句话说,佛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处世。佛家教学终极的目的是智慧,古人说得很好,综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的,不外乎戒定慧这三桩事情,称之为三学。戒律是什么?是方法、是规矩,中国人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个圆要用圆规,画一个方要用矩尺,依规矩就能画得出来。戒律是规矩、是方法,目的何在?目的是得定。所以佛家的教学是以定为中心,定也叫禅定。用戒律的方法帮助我们得禅定。什么是禅定?《金刚经》上说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家禅定就是从这两句话做为根本的依据。这两句话是般若会上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的,做人要依这个原则,生活要依这个原则,处事待人接物都要依这个原则,佛菩萨教化众生也不离开这个原则。这两句话,要是用现代话来说,「不取於相」是决定不受外在的诱惑,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这叫禅;「如如不动」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真心、至诚心。

诸位要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正觉是不动的,觉心不动。凡是会动的,那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动摇。妄心是什么?妄心是无明,无明是动的。我们今天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没有定。由此可知,定是从我们内心来说的,如如不动这叫定;禅是从外面境界上说的,不受外境诱惑这叫禅。佛家教学的中心,不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一切诸佛教化一切众生也是这个原则,所以禅定是佛家教学、修学的中心。通过禅定这才生智慧,佛家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开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禅定当中来的。所以决定不是说你听得多,你念得很多,那个不是智慧,在佛法里面说那叫世智辩聪,在中国儒家叫记问之学。问,就是说你听得多,你看得多,你能够记得住,不是智慧;我们现在讲常识,你的常识很丰富,但是你没有智慧。常识丰富能不能解决问题?能,能解决小问题,能解决局部问题,不能解决大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的大问题一定要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学,经典是智慧的教科书,古人聪明,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所以把智慧的教科书称之为经典,称之为法宝。现代人没有这个认知,不知道这些教材里头有真实智慧。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经验、智慧的结晶,流传后世提供给我们做参考的资料,世间所有一切书籍不能跟它相比。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实智慧,它能为我们解决根本问题,能为我们解决全面的问题。

典籍虽然多,道理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枢纽是一个,一定要通过禅定的修学,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要修禅定?没错,是要修禅定。是不是天天要去面壁打坐?不尽然也。大家都知道,佛教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诸位念得很熟,「法门无量誓愿学」,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佛告诉我们修学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方法不一样,门径不一样,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一桩事情:禅定。所以修禅定的方法八万四千种、无量种,都是修禅定。盘腿打坐,那是八万四千种里的一种。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禅定?我们用持名念佛。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修的不是禅定,那你讲的是外行话。只要是佛法,统统都是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这是我们一定要理解的。方法手段尽管不一样,修学的效果一定是相同的,成就是一样的,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这桩事情。《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我们念佛求什么?「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念佛人求的是这个目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心不颠倒就是般若,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无量寿经》就更明显,经题上跟我们讲修学的方法「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都在题目上。

佛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我们自己不清楚、不明白,所以我们的修学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受用;换句话说,完全没有遵守三学的原则。这桩事情佛讲得清楚,祖师大德也讲得清楚,我们所亲近的善知识也说得很清楚,可惜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听明白。纵然当时听明白了,转眼之间又忘掉,疏忽掉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不能成就。在方法上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说我们现前修学环境,我们自己一定要肯定,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烦恼习气、业障很重,跟古人比我们差太远太远了。不要说更早,我们跟半个世纪以前这些大德们相比就逊色很多。半个世纪前,出家人里面,印光法师、虚云法师、兴慈法师、太虚法师、谛闲法师,这出家人,我们看看他们的著作,比不上人家,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落在人家后面,落得太多了。在家居士,我们现在看到人家的著作,江味农居士、蒋维乔居士,我们也比不上人家。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怎么办?怎么能成就?这是善知识把水平降到最低,我们学经教学老师的。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学他讲经,他讲一句我们就学一句,学成一个活的录音机。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录音机,我们听一句记一句,然后上台照讲。第一步学得很像,完全学老师,专心学老师的,一门深入。这个方法并不是他发明的,在他以前早就有了,如果我们要是追根究柢,哪一个人开始?阿难尊者开始的,阿难结集经藏不就是完全复讲吗?把世尊当年所说的重复讲一遍,不可以自己加一句。佛教里面几千年来培养讲经法师就用这个方法。有些人轻视这个方法,「这有什么了不起?你所讲的都是别人的」,好像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自己的见解。在佛法里面讲,在古圣先贤学问里面讲,决定没有创意。孔老夫子他给我们说,他是述而不作,他没有创新,他自己没有创造,都是传述古圣先贤的,他所讲的是古人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说法,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他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讲的是什么?全是古佛所说的。我们细细想想这个道理、这个意思。所谓创新,决定是你从自己意思里变现出来的;人家没有创新,没有创新是自己真如本性里流露的,不是创新的。过去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是自性流露的,今佛以及未来佛他们所说的一切法也是自性流露的,没有创意。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就会听老师的教诫,老老实实依照老师讲的来学习,这叫持戒,叫守法。

而且老师还教我们一个秘诀,这个秘诀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现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少,所以成就就难了。古大德教人,「一经通一切经通」,古德这个说法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独到的见解,他也是从《华严经》上学到的。我们在此地,摆在这个地方这么多天王,每个天王他们学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学通了,所有一切法门他都通了。问题是你有没有学通,果然通了,就一切都通。但是要怎样才能通?一定要一门深入。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也离不开佛陀设计的方法,佛陀设计的方法就是圆,圆球,圆球上任何一点都会通到圆心;但是这一点角度你要把握得恰好,在这个圆球一定是成一个直角,这一条线才能通到圆心,一丝毫不能够差错。通到圆心,那才叫深入;达到圆心,那个圆心就四通八达,全面就通达,这个圆球上任何一点你都通达了。如果你达不到圆心,你只能懂一个法门;达到圆心,所有法门你都通达。圆心是什么?圆心是真如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心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法的教学就教我们深入,深入到性识,你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完全通达明了。不要样样都学,样样都学那太费事,而且永远学不到,永远不能达到,一门。一门,做到最简单的,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这四个字就能够成佛,就能够一切通达、一切明了;就这四个字你就能通达一切经,你就能善说一切经,你要这四个字念到见性就成功,你不见性不行。见性一定要得定,要想得定一定要守法,你不守法怎么行?这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

任何一个法门都是明心见性的方法,我们现在无论学一门也好,学多门也好,统统见不了性,这个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永远错误,你就错到底了。我们的错误就是放不下,诸佛菩萨他们能做到,原因在哪里?他们能放得下,关键就在此地。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他们能放得下,他们看破了。看破,谈何容易!你能够放下一分,你才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能帮助你放下一分,所以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它两个互相帮助。一切菩萨修行成佛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放下,就这么成功的。头一关口是要放下,我们只有从这上下手。世尊把众生的根性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根性的人从看破下手,中下根性的人从放下下手;中下根人没有智慧,看不破,从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但是那个放下难,谁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关键的因素就是善知识、好老师,好老师教你放下。你对这个老师有信心,对这个老师尊敬,对这个老师佩服,肯听话,老师教你放下,反正没看破也放下。听老师的话,这个人有成就,为什么?放下之后,你烦恼减轻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就能看破。所以不肯放下,那就是没有门可入,法门虽然广大,无量无边,你不得其门而入,这不能怪别人。

什么都要放下,样样都要放得下,然后才能把放下那个核心抓住。核心是什么?我执。一切众生没有办法放下,「我」放不下,起心动念为「我」想,我的利益,佛门就没有办法入进去。你再勤奋、再用功,再好的环境,你不得其门而入;你亲近再好的善知识,也不得其门而入。天天听经闻法,智慧也不开,关键在哪里?自私自利。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学佛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所以我们今天是特别强调,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放弃。我常常提醒同修,把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你有控制的念头这是迷惑、无明;占有的念头放下,占有是造业,据为己有是造业,决定错误。为什么?身都不是自己,我们一个人对这个身都控制不了,都占有不了,何况身外之物哪一样是你的?这是事实真相,很少人能想到,很少人能体会。我们对这个身体能控制吗?不能控制。大家现在科学常识晓得,身体是细胞组成的,细胞新陈代谢,我们没有办法让这个细胞永远存在。如果你有办法,真的能控制它,真的能占有它,那你是长生不老年年十八了。为什么?我能够占有,我能控制它,我让我的年龄年年十八岁,年年不衰老。你会老,你会病,你会死,证明你对於你身体不能控制,对於你身体不能占有。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控制、不能占有,身外之物你怎么可能控制、占有?你天天想这些事情,天天搞这个事情,累死了。所以佛在经典常常说众生是「可怜悯者」,众生有什么可怜?这一点就够可怜的,真可怜!不了解事实真相。

了解事实真相是智慧,放下一切控制、放下一切占有是真功夫,你得到真自在。在这个世间,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自在、随缘,自己的享受是自在,跟大家相处随缘,你说他的日子多幸福,多快乐!一丝毫的负担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生活在戒定慧中。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我们完全迷惑、完全不了解,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稍稍明白了,也能渐渐放下,放下不可能一下放下,那个太少了,都是逐渐慢慢放的。所以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华严经》上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就是慢慢放下。放下一些,地位又升高一点;再放下一些,又升高一点。我们今天连个初信位都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放下。初信位要放下什么?要放下我执。我们看天台的教义,看贤首的教义,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是初信位的菩萨。见惑八十八品,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分成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见解,把这个身看作我,这就叫身见。我们想想,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把身体看作我?个个都是。如果你说这个身不是我,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个见解,你怎么能说身不是我?大家都有这个见解,这个见解就变成正确的,我们突然说身不是我,这个人思想有问题、头脑有问题、神经有问题,於是我们也就被吓到了,不敢接受佛的教学,还是执著「这个身是我」是对的。佛讲的也不敢说他错,但是我这个还是对的,你就入不了佛门。

佛说什么是我们的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的身,佛法里面讲法身。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是自己的身,你要这样能够肯定承认了,那就恭喜你,你作佛了,你已经证得法身。我们这个身是法身的一部分,不能认部分是全体;正如同我们这个身体一样,我们不能把身上一根汗毛说是这个身,汗毛确实是这个身的一部分。你要认识全体、认识真我,执著这个汗毛是我,这是错误的,这叫假我。假我跟真我是一个我,不是两个我,你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放下对於部分的我的执著,念念想全体。一切众生是我,一切众生享乐是我乐,一切众生受苦是我苦,我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是帮助自己,这个观念是佛菩萨的观念。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讲中国的孝道,这是圆满的大孝。世间人讲孝道,是合自己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为一体,这是孝,这个孝是小孝。佛是讲究竟圆满的大孝,合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为一个我,《华严经》就是讲这个道理。《华严经》上每个人他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但是这个法门都见到这个事实,都肯定到事实真相,所以各个都是诸佛如来。

所以我们学习,以我们现前的程度,只有学老师,学得很像,然后再从这个地方脱颖而出,学古来祖师大德的,我们才能看得懂人家的注解。像我们现在看《华严经》《华严经》上有清凉大师的注解,有李通玄居士的注解,我们就看得懂。然后再进一步,从注解里再超越、超出,直接就能看懂经,经的意思我们能看懂。注解的人他能看得懂经,教导我们的这些老师他能看得懂注,我们今天连注都看不懂,只好听老师的。所以好老师领导我们从这个路上出来,一路出超,这是好老师。不是个好老师,不是个善知识,他就画个圈圈,叫你永远住在里头,永远不能出头,这个老师果报要堕十九层地狱,这是不善教。善教的人他有方法,一个阶层、一个阶层把你领出去。

我这一生,诸位都知道,我对於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老师有善巧方便,他把我带出来。我现在的程度可以看注子,逐渐也能够看经,不用看注,看经我也懂得它的意思。功夫从哪里来的?你们诸位同学跟我时间长,听我讲经的时间久,你应该能体会得到、观察得到。我讲经四十年,十年、十年是个大阶段,第一个十年跟第二个十年比,第二个十年有很大的进步,第三个十年跟第二个十年比又不一样,第四个十年跟第三个十年比就大大不相同了。《华严》我在二十年前讲过,那个时候的讲经跟李老师的讲法差不多,虽然讲得没错,与我们日常生活脱节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做到的,我想充其量十分之一、二而已,我只能达到这么一个水平。现在你们听我讲这个经,落实到日常生活至少有十之七、八,我不敢讲很圆满,能够落实到十之七、八,大大不相同,大有受用。从这个地方,你们一定要体会,我放下的就多了。第一个十年是放下一些,第二个十年放下比头十年更多,第三个十年放下就更多,第四个十年比第三个十年又多了。你不放下,你智慧就不开;开智慧没有别的,放下、彻底放下,你的智慧就圆满了、圆开了,学经教的人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禅宗的大彻大悟,跟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同一个境界。所以不放下是吃大亏,放下之后,我们这个身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融化成一体,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像《华严经》、往生经里面所讲的,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

所以没有成熟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轮脐天王他这里教学重点,是『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成熟」这两个字的意思,他一生成佛,这叫成熟;他在这一生不能成佛,没有成熟。由此可知,在这一生当中帮助他成熟,这是哪一个方便解脱门?《大方广佛华严经》。怎么知道?这个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成熟了,圆满成熟。隋唐时候古来的大德,他们对於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仔细观察哪一部经、哪一部论是最圆满的?几乎大家公认《华严》《华严》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理说得明白、说得详细,方法周密精确。理是让我们明了,方法是放下。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像爬楼梯一样五十一层,你放下底下这一层你就上了一层,再放下第二层你就上第三层,再放下第三层你就上第四层,五十层放下你就到五十一层,五十一层放下你就作佛。所以菩萨修什么?放下而已。你不肯放下,你就停留在这一层,你永远不能够往上再升一层。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里?站在地面,佛告诉你楼梯第一层爬上去,死也不肯上去,这没法子了。为什么不肯上去?我这里舍不得,我这里放不下,那有什么法子?《华严经》上那个味道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什么?行布是慢慢放下,次第放下。

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他一生圆成佛道,他是次第放下。他舍弃十信,就是把十信放下了,把自己提升到初住,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他参访吉祥云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萨;再放下吉祥云,参访海云,海云是二住,他就又升一级;放下海云参访妙住,妙住是第三住,他又升一级了。前面这一阶位不肯放下,就永远不能提升,《华严经》显示这是极妙的法门,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看出门道,体会到它的秘诀。他为什么成就?不断不断的在放下,到「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圆融,那是顿超。所以它有次第,也有圆融,好像我们上大楼,这边是楼梯,那边是电梯,念佛求生净土,电梯上去;修学其他法门,爬楼梯上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万缘放下,统统放下,什么都不想了,一句阿弥陀佛,坐电梯一下就上去了。这两个法门都在《华严经》上,所以祖师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就是念佛,直接到极乐世界;行布就是逐渐放下,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慢慢也到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是通到极乐的阶梯,不可思议。

从前方东美先生,我学《华严》实在讲也受他的影响,他对於佛法涉猎得非常深入,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他告诉我,《华严》里面有最圆满的理论,最周详的方法,最难得的是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菩萨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带表演的,所以他说这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智慧教科书。他一生读《华严》,晚年在学校里面开《华严》课程。这是一部好书,非常好的修禅定的方法,非常好的修般若的方法,佛家教学「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这部书是最好、最有效的教科书。通过这部经典的教学,澳洲大众所向往的多元文化必定落实,这个社会决定安定和平,这个地区的众生决定是幸福圆满。圆满比美满还要殊胜,美未必圆,圆决定美满,所以这是「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但是佛在这个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智就是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原因?他不能够契入。为什么不能契入?他不能放下,道理在此地。世间聪明人读到这个经典能够有一点心得,决定是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很淡薄,世味要浓,道心就被堵塞了。方东美先生,虽然说他没有学佛,没有皈依佛门,但是他是真学。他何以能够看得懂?他的世味很淡薄,没有名利心,没有贪图世间享受的念头,他的生活过得很清淡,真正是安贫乐道,所以他看得懂,这个经典他看得懂。我们相信在台湾许许多多的教授都在看经典,但是要讲起心得远远比不上方先生,原因在哪里?我们懂得方先生淡於名利,能够安贫他才乐道,道味他才能入得进去。如果对於世间名利放不下,五欲六尘享受放不下,纵然佛菩萨天天给你讲经,你还是入不进去。你听是听了,你所懂得的是佛家的常识,真正的法味你没尝到;换句话说,真正受用、利益,你没得到。这桩事情,老师没有办法教你。

所以我常讲,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的人数不少,老师教导我们都在一个课堂上课,并没有单独特别对哪个人多教一点,没有。一同上课,一同研究,一同讨论,一同学习,真正能够体会到佛法法味的人数不多,十个人都不到;能够体会到很浓、很深入的,更稀有了。原因在什么地方?不肯放下,放下得不够。很明显的,我这个法门是正法,你那个法门不正,我要坚持我的正法,要拒绝你那个邪法,你放下没有?没有。哪个没放下?邪正没有放下,是非没有放下,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佛门是什么门?佛门是不二法门,邪正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人我不二,生佛不二,那恭喜你,你入门了。你还有二,你没进去,你在门外,你了解得再多,都是了解门外的,里面一无所知。如何能入门?「二」放下。二是什么?对立,今天讲相对的,放下你就有个入处。念佛人何以能入?念佛人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都放下,都没有了,这行!他能入。入也有浅深,四土,凡圣同居土入得浅,方便有余土深一点,实报庄严土更深了,常寂光土达到究竟。何以有这个境界?也是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放下多少。如果我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世间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你生凡圣同居土;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连佛法也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了,比单单放世间法又深一层,他入方便有余土;如果一旦觉悟,阿弥陀佛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他就入实报庄严土。阿弥陀佛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他就入实报庄严土,这个入得最深。由此可知,功夫在放下,不在乎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不在乎这个;不在乎一天拜佛拜三千拜、拜五千拜,也不在乎这个;也不在乎你参禅入定,你盘腿面壁一坐坐七天,坐十四天,坐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在乎这个,那都是形式上的,不是实质,实质是心境一如。《华严》叫大不思议经,《维摩》叫小不思议经,什么叫不思议?入不二法门叫不思议,二就可思可议,不二那就不可思议。

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每一位天王他们所得法,就是说他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他的成就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哪里是凡夫?凡夫哪有这种境界?时分天是夜摩天,欲界第三层,不高,欲界里头道道地地的凡夫,这是佛菩萨示现的。正是应以时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现时分天王而为说法,就这个意思,他们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华严经》里面,华藏会上没有一个凡夫,个个都是法身大士,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说实在话都是方便说,真实说统统都证得究竟果位。如果不证究竟果位,不可能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如来果位上的境界。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自己得到这个殊胜利益,得到法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随缘随分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我们介绍给他,他欢喜接受是有缘,有缘是什么?他有善根,他善根成熟,欢喜接受。虽欢喜接受,还不能够理解,我们要帮助他深入理解。已经理解了,还不能够依教奉行,再帮助他依教奉行。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用种种方便帮助他,把他向上提升。这些意思,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时时刻刻细心去体会,时时刻刻仔细去观察,这样就能开智慧。只要你看清楚了、看明白了,你自然就放下;你放下了,你自然就得自在,你就能够随缘度日。随缘度日是佛菩萨生活的方式,我们就转凡夫的生活。

我们没学佛之前,确实我们是业力到这个世间来的,现在把自己的业力转变成愿力,把烦恼转变成智慧,把一切执著转变成菩提,就超凡入圣。所以超凡入圣不在别的,在你能不能放下。果然一切放下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凡人,凡人有事,觉悟的人没事。这个味道很深,虽然难,但是还是能够体会得到,要能够深入的体会,必须自己肯放下、肯舍弃。放下里头最难的是舍身,舍身不是叫你去自杀,那就完全错了;心里再也不挂念自己的生命,连生命都不放在心上,财产当然更不会放在心上,那是身外之物。只要真正心里一无牵挂,你就解脱,你就入位。逐渐逐渐你读经,你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就是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随著经文自己入这个境界,随著《华严经》就入华严境界。功夫浅一点的,展开经卷是华严境界,经卷合起来又堕落,又回来了,这就是薰习的力量不够。长时薰习,天天读,天天入,到以后不读经还是这个境界,你就真的入了,就真入了。展开经卷这个境界现前,合起经卷境界不能现前,这是观行位中、相似位中,不是真实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是善缘、是恶缘,顺境、逆境,总是这个境界,那你就真入了。真正是自己的心跟宇宙、跟众生、跟过去、跟未来合成一个,这才是真正入了一真法界,永远超脱了十法界。但是我们这个身体还在十法界里头,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的入法界了,本经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自己不入,就不能帮助别人入。这就是说,你要是真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要先入,也就是自己先得度,然后才有能力度众生;自己先入,然后才有善巧方便帮助别人入这个境界,这是真实究竟的大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