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3

请看时分天长行第六句:

【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是『不思议慧』,我们从名号的意思去观察,这决定是诸佛应化的;「慧」加上「不思议」,决定不是普通的智慧。他所得到的法门是『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这一句里面含义很深。我们先说「一切业自性不思议」「业」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起心动念,这属於意业;言语,这是口业;造作是身业。业再多,总不出这三类,所以佛家讲三业,用身语意就把所有一切造作全部都包括尽了。「一切」,这两个字是双关语,狭义的说,就是对於自己无始劫以来三业的造作;广义的说,十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尽了,这一切众生三业的造作。但是无论是自己、还是众生,自性不可思议。

业是相、是作用,这一切现相跟作用从哪里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佛家讲求追根究柢,中国谚语所谓「打破沙锅问到底」,把它的根源找出来,根源是自性。所有一切业,这一切业里面还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是非善、非恶。这是从三业性质上分,有这三种。无论是从现象、是从性质,总不外自性。自性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幻?佛在此地讲「不思议方便」,方是法则。可见得所有一切现象的发生、变化,绝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常讲,这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在佛经里面是不能够成立的,《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非因缘,这就不思议方便。但是非自然、非因缘,这是真实的境界,必须要自己能契入。自己不能契入,这桩事情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不能解决。佛给一切众生说法,还是不离因缘,也不离自然。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是用因缘、自然做手段,不是目的;通过这个手段,让我们去体会佛所说的真实义,这是如来真实义很难理解,道理就在此地。佛在经教里所说的都是意在言外,所以会听的要听弦外之音,你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如果你记住佛的话,这是教小学,这是教你断恶修善,你不能开悟。开悟一定要「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你才有个悟处,才懂得佛讲的真正意思在哪里。这样说起来,佛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给我们说出来?实实在在说不出来,要能说出来,佛当然给我们说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言语是有范围的、是有界限的,超出这个界限,言语没有办法表达。不但言语有界限,思惟也有界限,思惟的界限比言语是深广得多;言语达不到,可是我们思惟,我们讲用心去体会,能达到。可是它还有界限,这个界限就是阿赖耶。第六意识是思惟,它能够缘到阿赖耶;但是阿赖耶的界限就是十法界,阿赖耶超越,那是自性。所以第六意识有能力缘到阿赖耶,没有能力缘自性,相宗经论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也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思惟能够缘到十法界,没有办法缘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自性,一真法界是不思议,所以《华严经》末后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我们思惟想像达不到的。

唯有自性不思议,才真正能够理解,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法身大士;十法界里面权教菩萨,都还没有达到。所以这一句;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最难得的,也是这一句关键的字样,就在「善入」。他能入,这个入就是后面入法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善入,我们就晓得,善入是什么意思?《行愿品》末后讲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境界是所入。这个地方「自性不思议」,后面还有「方便」,这方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没有注解、没有解释,没有解释就是意思非常明显。方便是什么意思?方便就是说,我们今天科学家所探讨的,宇宙怎么起源的?怎么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方便」两个字就是说这些事情。方是方法,发生的原因,演变的程序,便是便宜,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与作用;不思议是说它的原理,说它的性体;这是一切业。可见得这个一切业,包含的范围无尽的深广,唯有不思议慧才能证得,不思议慧才能善入。

我们就本经教义来说,不思议慧就是普贤行愿,普贤的名号不思议,普贤的行愿不思议。普贤的愿结归十条,这是诸位都熟悉的十大愿王。这十愿落实就是行,行愿,落实是行。在佛法里面,这是最圆满的行门、最殊胜的行门,诸佛如来之所行,所以普贤行是佛行。这个经上说得很好,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由此可知,这十愿是佛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他们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世界是什么世界?佛世界。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去作佛了,诸佛的刹土,因为他们都是修普贤行愿。

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行愿》这一卷,十大愿王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他做对了。显示出净土跟《华严》的关系这么密切,也印证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这个做法给我们印证了。彭居士说在先,魏源居士做在后;彭际清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人,魏默深是咸丰年间的人,跟慈禧太后同一个时代。到清朝末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土教到这个时候真正圆满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全文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净土宗的心经,文字虽然很少,义理无有穷尽;不但是净土教的心经,我们仔细去观察,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核心,同时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的核心,真正不可思议!

唐朝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说,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传说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所以黄念祖居士在《弥陀经》注解里说,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是净宗的精华,是净宗修学理论方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平常读《楞严经》,都粗心大意念过,没有发现,到印光大师把它拈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我们才恍然大悟。印祖这个举动,我们才看出这一段经文的奥秘,这是自性不思议方便。可是要怎样去修学?还是要用普贤行愿才能成就,在一生当中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普贤行愿,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多次重复的提示,说明它的重要性,显示它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要怎么学?从哪里学起?十愿,我们曾经讲过,每一愿都圆满含摄其余的九愿,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任何一愿就是一切愿,一切愿可以归纳成一愿,愿愿如是。但是修学还是有次第,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含摄一切愿,这圆融。圆融里面有次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从什么地方学起?从恭敬心学起,第一愿「礼敬诸佛」。礼敬里面我们从次第、圆融来学习,学礼敬,这是次第;礼敬里面有赞叹、有供养、有忏悔,乃至於回向,那是圆融,你所修的还是礼敬诸佛。

大乘佛法的修学,无有一法不如是。以通常讲的「六度」来说,我们修布施,这是次第;修布施里面有持戒,这个持戒就是方法,你有布施的方法、有程序,有耐心,这里头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那是属於圆融,总而言之,都用在布施这个法门里面;布施是次第,里头含摄其余的,那是圆融。所以说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是菩萨行,这就是不思议方便。说不思议方便,这里头有浅有深,浅的我们能够理解,我们能够学习,深的我们没有法子理解,我们现在也学不到,但是由浅而深,这是个途径。

所以我们要想善入,决定要从礼敬下手,这也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教人诚敬,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学佛,没有诚敬的心,你再努力、再认真,从现在学到老,也不得其门而入,你没有入处;天天读经,天天为人讲经,也没有入处。入处是什么?浅而言之,开悟。你不会开悟,为什么不会开悟?你有障碍,烦恼习气障碍你的悟门。为什么诚敬就有悟处?诚敬恰恰好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就是叫我们不诚不敬,诚敬正是对治烦恼习气最好的方法。所以学佛第一个条件,就是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真诚心对人,真诚心对自己。

可是「真诚」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又不懂,我们自己以为我已经很真诚,是不是佛菩萨讲真诚的标准?我们自以为真诚不行,不是佛说的标准,为什么?因为你有个自以为在里头。这是六道里面的凡夫,虽有聪明智慧,而得不到正觉,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佛法,阿罗汉才称正觉,不能证到阿罗汉就不能称为正觉。我们再想想,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我执。只要有「我」,正觉就拿不到,你还有我。无我,谁无我?我无我了,还是有个「我」在,还是拿不到;换句话说,我与无我这个念头都尽了,你才拿到正觉。《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拿到正觉,这个事情难!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我,谁起心、谁动念?我,这一关很难突破。佛说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教我们突破这一关,实在是太难了。

大乘的方法比小乘的确是高明、是方便,大乘的方法教我们起心动念为别人著想,不要想自己,这样渐渐把我忘掉了,这个方法好。《般若经》里面说的方法是大而化之,也是用这一个方式,绝不想自己,念念想别人,这个心量大,大而化之。这个道理,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所以是把心量拓开,把分别执著放下。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我,我执,「我」究竟是什么?相宗说得好,「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构成一个我,我就是四大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用礼敬的方法,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是诸佛。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自性不思议,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所以普贤行愿里面教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你诚敬的心自然就生出来,为什么?面对诸佛。诸佛喜欢你、赞叹你,你恭敬;诸佛不喜欢你、骂你,你还是要恭敬;他是佛,他教训我。佛的意都是善意,佛的心都是善心,正因为我有过失,他才教训我,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恶人,冤家债主,这是就事而论,事很浅。我们迷失自性不是一天,不是这一世,久远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沦落在六道。六道,实在讲,也是进来容易,出去难,我们不谨慎沦落在这里头。在这里面愈迷愈深,迷而不觉,跟六道众生结下无量无边的恩恩怨怨;说老实话,跟人家结的恩德是假的,怨仇是真的,恩会变成仇,我们要懂得。还有讨债、还债,没完没了,永远纠缠不清,我们现在搞的是这个事实真相。佛教给我们摆脱这个纠缠,超越轮回的方法:诚敬,礼敬诸佛。真正能把这一句做到,六道轮回可以摆脱掉,问题是你诚敬的心是不是真的发了?

「净业三福」,我跟大家讲过,「孝养父母」,谁是我们父母?你认定现在这一生生我的父母,你对他尽孝养,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恩怨、债务,这问题解决不了。如何才能解决得了?一切众生就是我父母,我要能尽到孝养,这问题解决了。我们礼敬诸佛,你只知道礼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不能解决问题;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问题解决了。遇到恶人对待你,是父母对待我、是诸佛对待我,我决定有过失,我没有过失,父母、老师怎么会教训我,怎么会惩罚我?决定有过失。「我现在没有过失」,这个现在没有过失就是过失,什么过失?愚痴是过失,成见是过失,傲慢是过失,贪爱是过失,这哪里没有过失?只要你有个「我」,这四大烦恼都是过失。父母应当教训你,老师应当责罚你,他哪有错?哪有过?过失都在自己!

普贤十愿,我们都知道是法身大士修学的,法身大士他们是正修,我们现在是从旁边学习;他们是正科生,我们是预备班。我们是预科,他是正科,因此我们只要随分随力的修学。修学一定要落实,如果不能看一切众生是自己父母、是诸佛如来,这个普贤行就不得其门而入,那你是边都沾不上,为什么?「普」这个字做不到。你学这十条,也修礼敬诸佛,也修称赞如来,也修广修供养,你样样都修,你决定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是什么?世法里面的善行,果报在六道里头的善报、福报。为什么你修的不是普贤行?你没有普贤心,你的心不普,心量很小,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圈子画得很小,所以你那个就不是普贤行。普贤叫大行,心量大!心量大就是: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一切众生是诸佛。这样的心量,这样的理念,他所修的那是普贤行。我们要问:谁有这个心量?法身大士。人家是障碍没有了,见思烦恼没有了,分别执著断尽,尘沙烦恼没有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证得法身。法身是什么?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众生是我父母、是诸佛如来,这见到真相了。我们见不到,怎么讲你也不相信,死不承认,这就没有法子,你怎么能入门?佛菩萨晓得,你根本不可能承认,所以也就不给你说了;给你讲什么?给你讲五戒十善,你会点头,你会相信;你不入这个境界,不给你说。

《法华经》上穷子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从前李炳老讲《华严》,教导我们要换心、要改心,他常说「换心」,这句话的意思很深长,很值得玩味!我们现在的心行是什么?自私自利。我们要反省要检点,真的是自私自利。有人问:自私自利,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看出来,吃东西挑好的吃,是不是自私自利?无论在什么场所,都要占人家一点便宜,一点亏都不肯吃,完全显露出来,自己还不知道。学佛法也要争著站在人前面,烧一炷香还要烧头炷香,不肯落在人后面。所以想想佛讲的四大烦恼,时时刻刻都露在外头,头脑稍微冷静一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东西要放下,不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还是进不去;不但进不去,门在哪里你也找不到。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殊胜,儒家教我们的方法也妙绝。儒家教人,在行持上「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礼的精神就是这句话。自己永远在下面,推崇别人,所以把烦恼降伏了。儒家虽然没有断烦恼,它烦恼能伏得住,就是这样的心行才把烦恼伏住。我们要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处处抢在别人前面,就完了。好强好胜,好名好利,现在人讲竞争,好像不竞争就活不下去,现在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这是轮回心。生活行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念佛还是轮回业,为什么?轮回心去念佛,轮回心去修十大愿王,所以他的结果还是变成轮回业,轮回里面的善业,在轮回里面得福报,搞来搞去脱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没有智慧。天王他们不但有智慧,不思议慧,所以他才能入法界,入一真法界,我们连智慧都没有。

智慧从哪里来的?昨天晚上我们在回教邀请的座谈会,我说出来了,说得很浅显:智慧从禅定当中来的。什么叫禅定一定要搞清楚,禅,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是禅;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惠能大师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古时候人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现在讲法,是外不受诱惑,内心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接触外面境界绝不受它诱惑,就是不会起心、不会动念,这两句话是对外面诱惑来讲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接触了,不分别、不执著是禅,内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禅定在哪里修?禅定在生活上修,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上修。简单的就是修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只要做到这四句,那就是真正的禅定。你有禅定,禅定就生智慧,智慧就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我们生活问题。生活有什么问题?我们今天生活很烦恼、忧虑、苦闷,我们现在过的是这个日子。佛菩萨过的日子大自在,他们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是真实的自在,他们过的是智慧、自在的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生活?解决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生死也是生活问题,断烦恼、开智慧还是生活问题,哪一桩离开我们生活问题?所以佛法学了是真管用!我们得真实的利益。什么叫真实利益?与我们生活密切关联。

「善入」,实在讲就是善入佛的境界,我们从此以后过佛菩萨的生活,自在随缘。「随缘」这两个字我们认识,我们也会念、也会讲,随缘真正的意思难!它的意思深广无尽,境界亦复如是。浅的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到几分,稍稍深一层的意思,我们就不懂了。何况随缘,我们今天讲随缘,会惹很多麻烦;诸佛菩萨的随缘,跟我们想像当中的随缘不一样,随缘的意思跟恒顺意思很接近。我记得前面曾经讲过孝顺,我们举古代舜王的例子,舜的孝顺是顺父母。古人讲得好,随顺法性,不是随顺情识。他的父母真正的意思是叫他早死,你要随顺父母你就死掉,这个不是害父母吗?在历史上人人都会骂他父母,这是孝顺吗?所以他随顺性德。随缘亦复如是,不是随顺人情,要随顺性德。这个意思一般人就不懂了,一般人看随缘、随顺,实在讲意思都解错,哪里懂得如来真实义?所以舜王聪明,他真的懂得,父母要杀他,真正被父母杀了,父母落得个骂名,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他居住的附近有个枯井,他早想到了,很可能有一天到这里,被他的父母有意无意推到井里面去,把他活埋在里面,所以他老早就在井的底下挖一个洞,挖一个出去的洞,他就预备好了。果然没错,有一天他被推到井里面,上面他的父母以一些石头土落下去,把他埋下去,哪里晓得他从旁边走掉,没多久他又出来了。这叫恒顺,这叫随缘。天天在想,父母没有过失,自己有过失,自己为什么不能得父母的欢心?所以他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天天在改过,这样终於让父母回心转意,真正的喜欢他,真正的爱他,他这个修行成功了。你要晓得,他成功第一个因素,就是只知道自己过,没有见到父母过,父母所作所为都是对的,他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所以我们今天修行要想成功,舜王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很值得我们效法的。我们跟社会一切大众相处,为什么别人对我好?为什么别人对我不好?对我好的不要得意,对我不好的也不要烦恼,你一定要找到它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改过自新。

诸佛菩萨,所以能成佛,所以能成菩萨,孔老夫子讲得好:「讲学,改过」,有过就改。义务的讲学,劝化众生,我们现在能体会到,世出世间第一功德。能够化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种种不和,只有讲学这个方法。众生毕竟是众生,无量劫来被烦恼习气覆盖真性,都是自私自利,所做的都是损人利己;其实损人决定是害己,哪有利己的道理!跟人家结恩怨、结仇恨,所以他是自害不是自利。说自利,那是错误的,自害是真的。我们知道因果通三世,决定不是假的,佛家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齐居士给你讲故事,出家人住在那个道场,她说半夜一点、两点鬼出现,青面獠牙吓死人,鬼有没有过?没有过。鬼出来吓我,为什么不吓别人?一定我有过,他没有过。我们能够这样想法,改过自新,这些鬼都变成护法神,他护持你,他不会把你赶下山。会把你赶下山,什么原因?你有过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赶下山。赶下山,还不知道反省,还不晓得回头,那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你决定还是搞轮回,决定还是要堕落。

知过要改!看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失,「我哪里有过失?别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其实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不是没有讲过,尤其是在《华严》里头。凡夫、修行人,就是自己一个人,善财童子示现给我们看,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诸佛如来,都是菩萨示现,都是在锻炼自己的;善人是佛菩萨,恶人还是佛菩萨。善人奖励我们修善,恶人惩罚我们自己的过失,那些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就跟我们展开《华严经》所看到,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学生、凡夫就是我自己一个。我们能把这个观念换过来,就是李老师讲的「换心」,换思想、换观念,我们才有救。处处以为自己行别人不行,自己善别人不善,这人没救了。佛经里面常讲一阐提,一阐提是什么?一阐提就是这样的人,一阐提可能就是自己。

我们要到几时,读经、听经才能真正觉悟过来?真正省悟过来?唯有真正觉醒,才真正修定修慧,定慧等学。慧是什么?了了分明;定是如如不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无不如是。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一切境缘环境当中,虽然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修禅定,既在禅定当中,外面境界不是不清楚、不是不明白。不是说我不分别、不执著,看东西就看不清楚,没这个道理,还是看得很清楚;不分别、不执著,不是听不清楚,听得更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那是慧,慧是了了分明;可是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才是真的了了分明。佛家常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同时,没有先后;寂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照就是一切清楚、一切明了,照是慧。所以我们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定慧等学。在哪里修?不是在禅堂修,不是在念佛堂修,不是在讲堂修,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虚空法界是道场,一切众生是我们锻炼之处,这叫真修行。

大乘法里面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我都没有想到,那一天我跟现在的新总统纳丹先生见面的时候,他能说得出这句话,我们由衷敬佩。他告诉我,他在所有宗教里最尊敬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形式,他是个内行人,他真明了。这个话,老实讲,很多老修行的人都说不出来。修行人当中,我只听到两个人给我讲过;早年章嘉大师给我讲过,重实质不重形式,以后我遇到黄念祖老居士他说过。除了这两个人之外,我没有听到别人跟我讲过这个话。这是真正懂得怎样修行,绝大多数的佛门弟子都不明了,都是偏重在形式仪规上。这种形式的仪规做得再好、再圆满,心行不相应。我们一般看做得好,这法会做得殊胜,我们赞叹,鬼神瞧不起。齐居士讲的很值得我们警惕,她说从地狱刚出来的那些鬼告诉她:你对这些出家法师不要尊敬,他们都不是真修行人,都要被赶下山的。齐居士因为自己是个居士,孤家寡人搞了那么个庙,把它恢复起来,没有出家人住不行,一定要一个,只要出家人上去,她都恭敬礼拜,真诚想留他在那里住,希望山上能有出家人。我们从她谈吐表情当中体会到,她是真诚恭敬,可是鬼神瞧不起。鬼神反而尊敬她,她没有私心,完全为道场、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没有私心,鬼神护持她。所以那些在山上,没有道心住不住的,被鬼神赶走的,决定是鬼神,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大慈大悲,不会把你赶走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善人、恶人平等看待,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他不是凡夫。但是鬼神是凡夫,鬼神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烦恼还没断尽,看到你真修行,喜欢、恭敬你,看到你是假修行,瞧不起你,要整你、要惩罚你,鬼神在惩罚,不是佛菩萨。所以她到这个地方来,这几天给我们讲这些公案,很值得我们警惕,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

《感应篇》前面我们读过,「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仅如此,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神日夜跟著你。这两个神在佛经里面讲,他的名字叫「同生,同名」,他跟你同时出生,跟你同一个名字。这两个神住在哪里?住在你两个肩膀上,所以你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跟你同在。你起心动念,善念、恶念,他们都会向外面报告,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佛没有妄语。我们在六道,六道管这些事情是天神,他们每两个月,就是遇到庚申这一天,每两个月他要上去,把你这两个月起心动念善恶,要报告给天神。我们听了这个话,相信不相信?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深深相信。古圣先贤教化众生有的是方法,绝不会用这种方法来欺骗我们、吓唬我们,不会的,决定是事实。所以有天神在鉴察,有鬼神在视察,我们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知道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慎独,实在讲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独是独自,没有人见到;没有人见到,我们知道佛菩萨见到、鬼神见到,也不能够随便,也要谨慎。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