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2

请看时分天长行第五句:

【总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罗尼门光明。忆持一切法无忘失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天王法门的大意,「陀罗尼等者,总持入理,故名为门。以慧为体,故云光明。若取助伴,则兼念定。念即明记,故能忆持。定乃心一,常无忘失。四无碍等一切诸法,皆是所持」。这说得很详细、很清楚,天王的名号跟他所修学的法门完全相应。『陀罗尼』是梵语,华文的意思就是「总持」,古德跟我们解释,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一切法的事理、性相都能够掌握到,才叫做「得陀罗尼」。所谓『一切法』,包含著世间跟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的总持,虚空法界是空间的总持。从这个意思上来看,天王也是如来的化身,如果不是在如来果地,是决定得不到这样的究竟圆满。从他的名号,他所得的法门,「得」这个字就是成就的意思、就是圆满的意思,他是圆满的成就。每一位天王,乃至每一位神众,所修、所得的法门不相同,可是在理上都能贯通。理上能贯通,事上也就没有妨碍,显示出大华严境界里面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正因为无碍,所以才能够融合,将虚空法界种种不同的事相、不同的义理都能够融合,融合而又不破坏,佛家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这才真正是圆融究竟。事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理甚深甚广,理不离事,事不离理,所以它能够融合。这个道理必须要证得才能够落实,我们能够理解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真实的受用我们还是得不到。得不到佛菩萨真实的受用,我们决定不能够避免六道轮回的受用,这个事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

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哪是总持法门?如果总持要是有一定的,你们想想那是不是佛法?《华严经》上跟我们说「一即一切」,一就是总持;「一切即一」,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个「一」,如果说是专一、独一,那就讲不通。为什么?佛法里还有高下、还有分别、还有执著;如果说是有专一的话,不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了吗?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够总一切法,都能够持一切义,这是总持法门。这个样子才真正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持一切法,任何一个义理都能够持一切义,这是佛法。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真实的清净法,我们要从这里面去体会。

在一切法里面,我们修哪一个法,如何去选择,选择的条件依什么,我们都要懂得。虽然法法平等,我们根性不平等,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染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选择法门的条件。不是法有高下,法没有高下,我们根性、烦恼习气不同。所以佛在经上常常举例子跟我们说,把我们的根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是好说话。上等根性的人,实在讲不必选择,无论哪一个法门,他都能成无上道。在哪里见到?在《华严经》上见到,这些人示范给我们看,他们随拈一法、随修一法都得解脱门,解脱门就是成佛。解脱,解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脱离六道十法界,两种生死圆满成就,这是解脱的意思。我们读了之后,明白了事实真相,看看他们所学的法门,我们有没有条件学习?许许多多法门里头,总有我们具足条件的方法。我们如果自己选择得不适当,这一生的修行就得不到结果,可见得选择法门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契机。契理那是没有问题,大乘佛法哪有不契理的?关键在契机,选择契机,决定成就。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很重,面对著无量无边的法门,不知道哪个法门好,真的是眼花撩乱,看到每个法门都好,每个法门都殊胜,每个法门都想学,愿望没有错,可是很难契入。这么多的佛菩萨在示现,我们看了之后有没有体会到,他们修行证果都是一门,没有说很多门。我们在这里头要体会到这个意思,一门深入,他才能得解脱;如果选择多门,解脱这一生就得不到,决定是一门深入。真正得到解脱,所有一切法门都贯通,佛家有言,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不就是教你一门深入吗?一门入了,一切门皆入,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所修的一门就是大总持法门。

所以大总持法门不是指一个法门,任何一门都是大总持法门。於是我们的心才得清净、才得平等,高下的分别没有了;绝不可以说我这个法门高,你那个法门比不上我,这就错了。不但佛法里面法门是平等的,再跟诸位说,世法里头所有法门也是平等的,这是很不容易明了,很难体会。可是佛在经上说,佛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个话的意思把世出世间法统统说尽了,你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对什么人说?对会的人说。宗门祖师常常测验学生,问道:「你会么?」如果你会,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不会,反过来问你,哪一法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摆在你面前,也不是佛法。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觉悟就会,不觉就不会,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迷悟」两个字,悟了就都会了,迷了就都不会。我们想一想,他这两句话的意思,确实自古以来有很多迷在经教里面,所谓「死在句下」,这是不会,这个意思说得很深。死在句下,是执著经典的文字,没有离开分别执著,坚固的分别执著,这是错误。所以禅宗用这个手段,我们用一般的话来说,非常的手段,毒辣的手段,不要言语文字,是不是真的不要?真的不要,也错误了,也是执著。所以他那个离文字,是即文字离文字,即相离相,这是正法,并不是真的把经典丢掉。惠能大师以前,禅宗用《楞伽》印心,六祖以后用《金刚般若》来印证。由此可知,他并不是真的把经典丢掉,他们所作所为,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所讲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离相都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才能够契入,才能够领解,领悟明解,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偏在一边,不但不能契入,领解的能力都没有。佛法称为不二法门,道理也在此地。

清凉大师的注子好,「总持入理」,入理就是见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原理,你不能总持,你就决定不能入理。这是修行证果的门径,所以称之为「门」。我们生在末法,自己的根性不利,不是上根利智,我们也没有能力选择法门,唯一的办法是随顺圣教,依从佛的教诲。佛教人,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随顺佛的教诲,我现在生在末法时期,选择净土法门,这是随顺圣教。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决定顺从佛为我们所说的三经、菩萨跟我们讲的《往生论》《往生论》是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是我们修净土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三经一论。三经的性质我们要清楚,《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理论方法的补充说明,小本《阿弥陀经》是世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修学,这三经内容性质要清楚。

《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这里面原译本有五种,会集本有三种,节校本有一种。我们今天选择夏莲居的会集本,而没有选择原译本,凭什么选择这个会集本?凭世尊教导我们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我们对会集本产生信心,断绝了怀疑。夏老的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如果对会集本有怀疑,那你就一定要依据原译的五个本子,就决定没有错,五种本子少一种都有欠缺,那你就耐心去念五个本子就是。夏老为了便利我们修学,把这五种本子会合成一个本子,重复的地方舍弃,把这些本子用精简的方法会成一本。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全都融合在这一个本子里,所以读这一个本子,等於读五种原译本,便利在这个地方。我们受持这个本子,就是自己修学的总持法门,这是我们现在就我们自己的根性、程度,选择这个做自己的总持法门。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自己一定要明了,要知道抉择,然后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决定有成就。

无论选择哪一个法门,决定是以慧为体,你才真正与陀罗尼门相应。我们想想,许许多多修行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精进,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结果?他不是以慧,他是以识,这就难了。换句话说,无论哪一个法门,如果是以慧为体,那个法门就是总持法门;如果是以妄想分别执著为体,那就错了。可是依妄想分别执著去修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是修行得不到结果。虽得不到结果,阿赖耶里面种下善根,这是肯定的。我们自己也不例外,甚至诸佛菩萨也没有例外,都是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哪一生当中他的善根成熟,他才不再用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用识心而用智慧。哪一生当中他要会用智慧,他这一生成就了、出头了,道理在此地,事实真相也在此地。

「智慧」这个名词也很不好懂,什么是智慧?这个名词真相,你要是懂得,你就会用智慧。天天在听、天天在读,不知道智慧是怎么回事情,所以你不会用它。智慧能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的,祖师大德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佛菩萨有善巧方便,不可说的他也为我们说出来。可是这个地方还是有个原则,不可说的虽然有方法说出来,问题是你要会听,你不会听你听了还是不懂。会听的人听懂了,不会听的人听不懂,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宗门的语录,禅宗的语录,学生跟老师在一问一答,这学生开悟了、见性了;我们看了这些文字,也在这里看他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听了迷惑颠倒。为什么他听了就开悟,我们听了就糊涂?这就是他会用智慧,我们用情识,同样在听,同样在学习,用情识的人不能开悟,用智慧的人他就开悟。最明显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卖柴的时候,《坛经》上有记载,柴卖掉了,拿著钱要回去,听见一个人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窗户之外听,听到人家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我们这句话听了千百遍还开不了悟,人家为什么听一次就开悟?我们听千百遍都不开悟,什么原因?他用智听,我们用情识听,听一万遍、十万遍、百万遍也开悟不了,人家用智慧听,听一次,一句就开悟了。这里面的道理,我们要清楚,我们要学习。

智慧是什么?真心。情识是什么?妄心。相宗教人「转识成智」,我们凡夫用的是识心,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情识,我们没有忘,天天用这个心。由此可知,惠能大师的心地是多么清净、多么真诚,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纯一真心,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心,对於这些世间名利、欲望他都没有,他心清净,没有丝毫染污,所以一听他就明白,他就悟入。我们今天怎么听都不能够悟入,我们的名利心、利养心没有放下;不但没有放下,天天还在增长。我们在《坛经》里仔细去观察,有没有看出惠能大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跟人相处,还有没有不高兴的时候?我们从《坛经》,自始而终看不出来。尤其是处逆境的时候,他没有一丝毫贪瞋痴,没有一丝毫嫉妒障碍,没有!所以他听别人读经他会开悟,我们天天读经不开悟,於是我们就明白,我们不开悟原因在哪里?障碍在哪里?他为什么能,我为什么不能?从这些地方去比较、较量,我们比不上人家,人家的会,会就在此地。我们没有智慧,这才晓得我们真的没有智慧,顺境还有一念喜欢的心,逆境还有一念厌恶的心,不行!你就没有办法悟入。

我们看惠能,惠能那个时候年岁不大,二十四岁,顺境里没有贪爱,逆境里没有瞋恚,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永远保持和蔼可亲,对任何一个人,他那么样的尊敬。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才能够真正明了,他闻法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为什么会契入。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是顺境欢喜、逆境讨厌,这个病根要不能拔除,我们这一生决定没有悟入的指望。什么叫清净心?什么叫平等心?就从这个地方勘验。於是我们才晓得,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顺境里绝不起一丝毫贪爱,逆境里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历事炼心,不是远离这个境界,远离境界到哪里修?顺境要经历,逆境也要经历,这些地方就是我们修行处所、修行的道场。维摩居士讲得好,维摩讲道场,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大师注解里引用过,总的来说,就是此地总持的意思,「直心是道场」,这是总说,理事都包括在其中;直心就是真心。从事相上来讲,没有一处、没有一时、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道场,你在这里面去炼心,炼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在所有一切境界当中把它炼掉,就像炼钢一样。你不通过一切事相,怎么知道你的心清净?怎么知道你的心平等?

清净是陀罗尼,平等也是陀罗尼,一个法得到,一切法都得到。你说我的心很清净,但是还不平等;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也没有得到;一个得到,决定一切都得到。所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来勘察,这个有了,那个还没有,我这个还不究竟,里面欠缺还很多。这个真相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有一个参禅的是在家居士,很自负,给印光大师写封信,他的功夫自己觉得很高,一千七百则公案他都参透,只剩下几条还不太明了,写一封信给印祖。印祖回答得很妙,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有一条你还没有参悟,你全部都没参悟;一条参悟,就全部都参悟。那个人收到印祖的信之后,还算是聪明人,不参禅了,跟印祖念阿弥陀佛。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由此可知,禅宗里面讲的一千七百则公案,每一条公案都是总持法门,都是陀罗尼门,一条参透,全部都透了。

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怎么通的?不仅是一切经,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贯通,所有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修学,无论从哪一门,你是得到根源,彻法底源,底源是什么?底源是性识。青莲法师在《地藏经》上跟我们讲性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说得好,我很佩服。性是唯心所现,识是唯识所变,这两个字把性相的根说出来、理事的根说出来,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彻法底源」,底源就是性识,性能现,识能变。达到这个源头,一切法哪有不通达的?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法法是有障碍:理有碍,事也有碍,理事有碍,事事有碍;唯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真正入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经》的境界。真正的契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仅仅是一切经通,一切法都通。你的心这个时候真清净,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不但对大乘、小乘,世出世间一切法,疑统统断尽,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以这个慧为体,所以叫光明,「得陀罗尼光明」,人家是这样修学法的。

清凉大师说,「若取助伴,则兼念定」。这个讲法对我们现前学习很有用处,使我们有下手之处。菩萨这么高的境界,彻法底源,我们听了好像是懂得,究竟怎么彻法我们做不到。我以前年轻时候,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他教我学习的方法,教我留意教理,读经、听讲留意教理。教理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根源,那是教理,这是一法能够通一切法。他跟我说,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他告诉我,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要留意教义。这是非常好的指导,不至於学一部经就会一部经,那就难了。至少我学一部经,对於性质相同的、相接近的这些经典,我都能够通达,这是教义。教义是一部分的、一个宗派的,与我们宗派有关联的那些经论,你都能够通达。要是通达教理,那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这是最上乘的修学方法。不得已求其次,我们求中等的修学方法,这才省事。可是总而言之一句话,看破、放下还是一个真实的基础,我们对於世间许多事要是看不破、放不下,决定造成障碍,障碍我们修学,教义你也没有办法做到,这就难了。通达义理,可以举一反三;通达教理,闻一知十,古人常讲「一闻千悟」,那是明白教理。

他这里教给我们方法,「则兼念定」,念是什么?「念即明记,故能忆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实在说,世间众生,上根的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无论佛家的教学,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古大德都懂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从哪里下手?从读诵下手。读诵就是从「念定」下手。古时候古老的教学法,它确实有理论根据,他们看得很深、很远、很透彻,所以教学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儿童教起,七岁上学就教他念定,教他读诵经书,只教他记,不教他解,他理解的力量还不够,小朋友记忆力好,教他铭记,教他念、教他定。定是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教他专注、专心。从小就训练,无论做什么事情,他能专心。专心,事情就做得好,专心是修定的前方便,我们今天讲集中意志。一般人他心是散乱的,他的心力不能集中,这个也要从小去训练,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定就能够忆持,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忆就是你会想到佛菩萨的教诲,持是你能够坚持。顺从佛菩萨的教诲,放弃自己的烦恼,放弃自己的执著,这就能进德。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从小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所以我们心是散乱的,无论对什么事情,世出世间一切法,犹疑不决,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这难!纵然是诸佛如来来教我们,我们都很不容易得利益,为什么?心里犹疑不决,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这是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这个训练,造成现前的障碍。做事,我们自己仔细检讨反省,粗心大意。我们细细从经典里面去观察,佛菩萨他们是怎样对人对事对物,他们没有疑惑、没有忧虑,非常坚定、非常果决,每一桩事情都会做得那么圆满,做得那么周到,我们看了非常仰慕、敬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怎样才能契入他的境界?这个意思就是说,过他们同样的生活。

「忆持一切法」,要靠读诵。《观经》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不能看轻它。净业三福是基础,没错!从这个地方奠基,一直到究竟圆满的成就,都不能够舍离。它是基础,它是圆满,从这里开始学,也从这里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彻始彻终,三条十一句涵盖全部的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在其中,我们细细想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法门,能不能超过这十一句?不能超过。所以哪一法不是大总持法门?这十一句里面总共四十四个字,你再看哪一个字里头不包含一切法?我们有没有能看出来?《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味道你有没有尝到?「读诵大乘」,是我们入门下手之处,是我们开智慧之所依。而「孝养、奉事」,是我们行门的根基;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要用孝养的心态,如对父母;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真诚奉事,如对诸佛。这是大乘法里面的真实基础,不在这上面奠基,我们这一生当中,就不能圆成无上道。《华严经》善财童子的基础,就奠立在这上面,所以人家一生成就,他示范给我们看。所以他的名字叫善财,他居住的地方叫福城,那个福就是三福。佛讲的十一句,他都做到,这个人叫善财。我们细细想想,这是我们的学处,我们要想「得陀罗尼门光明,忆持一切法无忘失」,就要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

我们的念头转过来了,理念这一转,就是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这个善恶的水平就高了,这个善恶是法身大士的水平,不是普通的水平,这是一般人不能够理解的;一般人善恶的水平是十善五戒。这个善恶的水平高,什么是善?悟是善,圣是善;什么是恶?迷是恶,凡是恶。在《华严经》里面说,法身大士才是善;断见思、尘沙,破无明,那才是善。讲到究竟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恶、那是迷;必须把这一品无明都断尽,纯善、至善,大觉、圆觉,佛对我们的期望如是。我们做佛的弟子要争气,要认真的学习,小善小悟,如果自己就满足、就欢喜,我们的境界就不能向上再提升。我们想想小善小悟能不能超越轮回?能不能避免这些灾难?肯定是不能的。

勇猛精进,决定不能够退转,决定不能够松懈;一松懈,就退转,就堕落,这是许许多多修行人,修学不能成就、得不到结果的原因。我们如果也犯这个过失,那就像过去生中一样,只是跟佛法结一个善缘而已。那你要问:我要哪一生哪一世才能成就?只要你真正明白、透彻了,精进不退,那一世就成就。我们把话说得再明白一点,你把净业三福这四十四个字的教诲,真正掌握住,全心全力去做到,你这一生就成就。如果这四十四个字,你要是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去学习,你这一生跟过去生中一样,善根里头加一分而已。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决定在自己,不在别人。

对我们来讲,「陀罗尼门光明」就是净业三福四十四个字。究竟圆满的解脱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净业三福里面,这个意思含藏在里头。我们只看到「发菩提心」,没有说劝我们念佛,其实有,在哪一句?发菩提心底下一句「深信因果」。我跟诸位讲过很多次,那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意思含在里头。「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化他。末后这四句,诸位仔细去观察,仔细去体会、去思惟,前面两句是自利,「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自己圆满的成就;「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化他。我们用什么东西劝别人?大乘,读诵大乘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一切众生族类不相同,《华严经》上说得很好,知见不一样,心性不相同,经上说了十几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只有大乘,大乘没有界限、没有框架,能融合种种不同的族类、种种不同的文化,都能叫他破迷开悟,所以破迷开悟没有界限的。

前天印度瑜伽到这里来访问,他们在全世界也展开教学,他是教人坐禅、教人修定。他们没有宗教,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他们不破坏人家的信仰,无论信什么教他都赞叹、都恭敬,他教你静坐,教你修定的方法。大乘的教义比他还要广泛、还要自在,我们在《华严》里面好好的修学。同学们都修净土,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愿望非常难得,非常稀有。这个愿望,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这个说法,古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细细想一想,他讲得对,他没有讲错。这个希求,这个愿望,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只要一心专念,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蕅益大师这个开示是在《弥陀经要解》里,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赞叹到极处!可是有很多人怀疑,说印光大师讲得太过分了。我到此地,前些年演培法师就问过我,他说印光法师讲这个话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我给他老人家报告,我说印光大师讲的话不过分,讲得是恰到好处。我们要很冷静的观察,细心去体会,才能得法益;唯有观察清楚,我们才能断疑生信,依教奉行才得真实利益。往生,大家都晓得,四土三辈九品,要想提升自己的品位,大幅度的提升,关键都在「净业三福」,这个基础要奠得稳固,品位决定高。这是我们现前,自己所选择的总持光明,陀罗尼门光明。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