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讲)  1999/4/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30

请掀开经本,欲界天的第三行,请看第三位天王:

【妙宝幢冠天王。得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

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善目主天王,这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是提醒一切众生,一切是指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尚且如是,何况六凡?世间的乐决定不可以贪著,四圣法界的乐都不能够贪图,何况凡夫?何况我们人间这种很短暂之乐受?一定要晓得真正永恒的大乐,永恒的大乐是诸佛菩萨所享受的,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那是圣乐,是我们应当要求的。如果我们染著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这种乐受,诸佛菩萨极乐的境界你就得不到,贪小而失大。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一定要明了,真正明了之后,才不至於贪小失大。我们舍弃这种小乐,小的享受,在这一生当中争取诸佛菩萨的大乐、极乐。

接著第三位妙宝幢冠天王,他所得的法门是『随诸众生种种欲解』。众生族类就不相同,诸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族类。每一个族类的众生,他们的欲望,此地的欲望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物质生活,以我们人间来讲五欲六尘的生活,解是精神生活,所以这两个字含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多少,了解得愈多愈深刻,精神生活愈丰富。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一无所知,他只有物质上的享受,而没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空虚。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普遍。佛菩萨慈悲。能够享受到世间五欲六尘这种丰饶的生活,必定是前世修布施,他才能得福报;如果前世没有财布施,这一生物质生活就相当清苦。像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物质生活就过得很辛苦,完全靠学校里面那一份工资跟钟点费生活而已,他的生活没有其他的来源,所以常常感慨,读书人总离不开书,遇到好的书没有钱买,买书都买不起;可是他精神生活很充沛。我们学佛的人知道,前世法布施多,财布施没有做,这一生只能得到聪明才智,物质生活非常缺乏。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了解业因果报,明白这个道理,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然后才能够开拓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命运。

我这一次从香港回来,澳洲冯居士送了一套法国预言家的一个全译本,我第一次看到;还有一本传记,诺查丹玛斯的传记,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书过去没有完全的中译本,我们在台湾往年所见到的是节本,不是完全的,看不出它的全貌。我看了之后,我才肯定他是像《了凡四训》所讲的孔先生一样的人物,很聪明,算命算得很准确,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他都能算得非常准确。世界的命运他也说了很多,他是一个宿命论者,说命运是注定的,只有安排去做,没有办法改变。他的比喻说得很好,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剧本老早写好了,只有照剧本来演,你说这个人世多可悲!他没有往深一层去追究,那个写剧本的人是谁?我们一切众生的命运,到底是掌握在哪个人手上?他到最后结归到上帝,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这个书远远比不上《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把命运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这个难得。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自己可以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有没有?决定有,但是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他预言里没有提到这一点,如果提到这一点,那真的是帮助许许多多人,真的消除这世间许多这些天灾人祸,他没有提供这个资料。只是说明在某一个时代,会有哪些灾难出现,没有说明灾难的根源,没有说明解脱的方法。这个书流通这么广,翻译成许许多多国家的文字在流通,很遗憾的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说清楚,没有把解决的方法提出来。因此我觉得《了凡四训》我们要加强,做很好的英译本,用英文来翻译。实在讲,这桩事情我们做得太晚,如果能够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前做这个工作,向全世界流通,对於消除这一切灾难有决定的好处。可是现在虽然灾难一天一天逼近,还是要认真努力去做,决定不能够放松。

诸位将来讲经说法,无论是在讲堂里面讲,或者是个别接触一些大众、一些信徒,都要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劝勉他回头是岸。众生所想的、所希求的、所造作的,大多数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罪业怎么说?念念为自己的利益就是罪业,念念为一切众生的利益是功德。我们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做一个大幅度的转变,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必须舍弃六道里面一切享受,这个舍弃,在六道里面,顺境不起贪心,把贪心舍掉,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是舍这个,不是把事情都舍掉不干,那你就错了。依旧很认真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昨天晚上,我们看看李木源居士,帮助一个苦难的同修,苦口婆心,那么长的时间劝导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事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为众生做,为正法久住世间而做,绝不懈怠,作而无作;无作就是绝不起分别执著,绝不起贪瞋痴慢,佛祖教我们放下,是放下这些。

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顺境里面有一念贪心起来了,立刻要觉悟。贪心起来是什么?饿鬼道。随顺这个贪心,你就去作饿鬼了,你在这里种饿鬼的因,你将来就得到饿鬼道去受报。逆缘逆境,如果起一念瞋恚心,起一念嫉妒心,麻烦!这一念就是造地狱的业报,那一念瞋恚、一念嫉妒是地狱的业因,你想多可怕!想到三途真的是毛骨悚然。我们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学们,这种境界现前的时候,赶紧把佛号提起,一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打掉,这叫念佛,这叫念佛真的有功夫。功夫得力,就是你妄念伏住。在我们初学的阶段,说老实话,我们一生都是初学。初学的阶段,不仅仅起心动念我们就要真做功夫,而且要远离尘境,尽可能的避免、尽可能的少接触,我们才能保持功夫成片。你功夫为什么不能成片?这些境界你不肯远离,远离才能达到功夫成片。因为它常常引起我们的烦恼,这就是外面你著相,内里头就动心,这是凡夫生活的状况。

真正是圣者,定慧有了功夫,定慧有力了,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五力。五根还不行,五根有的时候还是要远离尘境,除非不得已,一定要接触,非不得已,不是一定要接触,远离的好,避免外缘引起烦恼,到五根有力的时候那就行了。五力里面,定可以不动心,接触外面的境缘也不动心;慧有力量,对一切境缘,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不会被境缘诱惑,这才行。四摄法里面「同事」那一条,一定要到五力才可以同事,五根还不能同事,同事有危险,到五力没有问题了。诸位想想,我们自己今天是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应该要怎样去学习?不必问别人,自己很冷静的去思惟、去反省。可是五根、五力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前面三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是基础教育。我们今天不但没有力,信进念定慧没有力,根都没有。根从哪里生?根从前面三科生的。所以你看看,连《弥陀经》上都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这些。前面三科没提;换句话说,前面三科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修的,我们有这三科的基础才能往生。你有这三科的基础,你就是善人,在经上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念佛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能不能得生?不能。为什么?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到极乐世界,到达那个地方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把你这个善向上提升。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怎么行?这跟诸位说老实话。

妙宝幢冠天王,他成就的法门,就是在众生种种欲里面起行解。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随乐断疑,令起正行」。菩萨勤於教诲,随顺世间种种乐欲里头,帮助他觉悟,劝导他回头,让他起在佛门里面的行解,圣贤教诲当中的行解,把世俗的行解转变成圣贤的行解。怎么知道他勤於弘法利生?文里有一个「随」,随诸众生。教导别人,决定成就自己,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世出世间都说教学相长,我们这个经每讲一遍,讲经劝别人,每讲一遍就劝自己一遍,劝自己这一遍比劝别人,我们讲印象,那印象比听经的人深刻太多了。所以讲经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个功德利益不是对他的,是对自己的。我们习气烦恼虽然重,重不怕,也不必在意,只要你勤学,只要你讲经不间断,天天在劝自己,天天在提醒自己。时间短暂,虽然这么做,自己还是不容易回头,不容易觉悟,原因在哪里?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太深,烦恼太重。可是有个十年、八年,我们在古德传记里面看到,有二十年、三十年,这么长时间薰习,他一旦觉悟了,一旦真正明白了,他那个觉悟、明白是功夫的累积,如果不是勤学,一生开不了悟。一生不能开悟,一生依旧造业的人,我们也看到很多;八十、九十都不能回头,还是那么坚固的执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依旧放不下,我们见过。为什么原因?佛法薰习的时间太少了。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是业障深重之人,不是经上讲的伶俐汉。

我自己在佛法里薰习,也是三、四十年才觉悟、才明白,才真正懂得,真正回头。这个境界,诸位如果常常听我讲经,你能够体会得到。早年我所讲的经,还有一部分录音带保留到,那个时候没有录相,诸位去听听,这两年所讲的经诸位也听听,做个比较,你就晓得。这是我的经验、我的经历,就是长时期的薰修,不知不觉习气少了,烦恼轻了,智慧增长,对於一切人事物看法清楚明白了。我看诸位同修跟我都差不多,也有很深的烦恼习气,我走过来了,这个方法有效果,我相信对你们也有效果。经不可不读,不可不熟读,经里面极重要的教诲不能不干。

我们节录的,《无量寿经》上节录六十二句;《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世尊这部经是专门对我们现代出家人讲的。现代出家人所作所为,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释迦牟尼佛的大预言,我们今天所犯的毛病,他统统说出来了。他的预言有好处,每个错误他老人家都提供对治的方法。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节录了四十四句,这是少到不能再少,依教奉行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总共一百零六句,我们要把它做到,能做几条就做几条,要天天增加,月月增加,年年增加,最好把这一百零六条统统都做到,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决定有把握。这个时候心开意解,多少得几分自在,心地清净,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染著,佛法讲得轻安,身心安稳,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令起行,著重在行,唯有真正的行,真正去做、真正去干才有成就,成就就是解脱。再看第四位天王:

【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

这些天王都说法利生,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说,「一言普摄诸义,遍於时处,为物而说」,物就是一切众生。勇猛慧天王也是大权示现,我常常给诸位同修说,华严会上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是不是真正法身大士?不是的,他们示现法身大士,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都是圆满的至圣,不是小圣,也不是我们讲的大圣,是至圣。所以他们跟如来果地上一样,「如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无碍辩才统统都具足,圆满的具足。一句、一个字普摄无量义,你要问为什么?任何一句一字,诸位想想,它是不是称性?是不是从法性里流出来的?法性无量无边,从法性流出的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无量无边,理无量无边,义无量无边。我们再问一下,佛说的一切经字字句句无量义,世间的文字、其他宗教的经典,我们又如何看待?给诸位说,世间所有一切的言语文字,有没有离开自性?没有,世间言语文字,字字句句也是无量义。

《华严》说得很好,正报里面小则说毛端、毛孔,依报里面讲到微尘,这个意思就是今天科学家讲的量子力学。一毛孔、一微尘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称性。任何一法都没有离开自性,都是一念自性所现之物,能现的性体无量无边,所现的现相也是无量无边。这里面差别在哪里?差别是迷悟。所以佛家才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是什么?圆觉之人,圆满觉悟的人,无论讲什么法都是圆融,都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能普摄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多元,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任何一字、任何一句都能普摄。

所以形式上无需要改变,我们以宗教来说,他信佛教、他信基督教、他信天主教、他信伊斯兰教,这是形式,没有障碍;个个就在自己宗教信仰里面开悟,恍然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同,形式上是异,异不碍同、同不碍异,同异是一不是二。所以族类无需要改变,信仰无需要改变,文化也不需要统一,多采多姿,个个都明心见性,个个都作佛、作菩萨。诸位细细去想想,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多元是一个自性的共同体,我们随俗说,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自己认识了,也要帮助一切不同族群的众生,认知异中的共同体,那问题解决了。无论是哪一个族群,无论是信仰哪一种宗教,大慈悲心都能够生起来,清净平等觉现前了。

虽然清净平等觉现前,大慈悲心现前,族群的形象决定没破坏,这就是佛家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世尊为我们示现这个形象非常清楚,每一位天王,到后面每一位天神,都是代表一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但是他们个个都见性,个个都证得究竟圆满的解脱门,个个都见到法法与自性的关系,真正明白性相是一不是二。性融在相中,相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性相是一不是二。能现跟所现是一,也分不出二。世尊为了解说方便起见,说个能、说个所,所以我们不可以执著,一执著能所就对立,那就错了,你立刻就迷了。能在所边,所在能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细细体会这句话里面的意思。

所以天王才有能力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我们要学。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如果遇到一个基督教徒,你劝他舍弃基督教学佛,这错了,你不懂得普摄。他是基督教徒,就在基督教,就在他们经典里面帮助他明心见性,这才叫「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你所说的,展开他们的经典,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绝对没有两样。所以圆人看一切法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两样。只要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法法都见自性,所谓是「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是给你讲原理。你懂得这个原理,任何一法都能见性,不一定是佛法,能见性的全是佛法。所以祖师问学生,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什么叫佛法?明心见性之法,就叫做佛法,觉悟了才行。迷了的时候,要问你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也不是佛法。为什么?你读这部经见不了性。为什么见不了性?分别、执著。所以诸位就明了,真正离开分别执著,法法皆是佛法;如果还有分别执著,大方广都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迷,佛法是觉,觉就是佛法,迷就不是佛法,这是真理。佛是个好老师,是真善知识,我们对他尊敬佩服,跟他学习,道理就在此。他欢喜、乐意为人说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从这里面证果的,解脱就是修行证果。再看下面一位:

【妙音句天王。得忆念如来广大慈增进自所行解脱门。】

这位天王,他给我们做榜样,真正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的德能无量无边,我们要记住,无量无边的德能,一桩事情里就显露无遗,圆满的包括了。哪一桩事情?任何一桩事情。佛法里面讲一,绝对不是独一,绝对不是专一,而是讲任一,任何一法,任何一门。他此地举出一个慈悲,性德里面无量无边的德能都在慈悲里头。我曾经有一次,这是前期同学,不是在此地,还在居士林,那时候还没有这个道场。在居士林二楼跟诸位讲过,我跟大家讲我写的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跟诸位解释,任何一句里面圆满含摄其他九句,如果里面少了一句,你这一句就不圆满。譬如真诚,如果里头少了一个念佛,你的真诚就不圆满。说到慈悲,如果慈悲里头少了念佛,你的慈悲就不圆满。每一句里头都是圆满含摄其他的九句,换句话说,十句是一个整体,任何一句里面都圆满的十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多之一,多是一之多,这叫圆觉。有这种见解,有这种思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圆人,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圆教根性的人。圆教根性的人比较容易觉悟,为什么?他的分别执著比较轻,容易觉悟。

这位天王是『忆念如来广大慈』。这一句就是念佛,忆念,他修的就是念佛法门,他学的就是这个法门。他学的是什么?『增进自所行』。专学慈悲这一门,一门深入。可是诸位要晓得,一门遍摄一切门,一切门都在这一门之中,他一门深入,修慈悲。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从这个地方契入。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一切众生没有不爱自己的,没有不关怀自己的,把爱自己的心、关怀自己的心,扩大到爱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这是学佛,这就是大慈大爱。佛是圆满做到了,不是口头说说,做到了,确实是这个样子。菩萨学他,也做到了,「增进自所行」,这个行是慈悲行,法法都是慈悲。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真诚心是慈悲,不真诚就不慈悲;清净心是慈悲,不清净就不慈悲;看破是慈悲,看不破就不慈悲;放下是慈悲,放不下就不慈悲。我们简单举这个例子,诸位细细去思惟,然后才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跟慈悲相应。我们今天努力在修学是慈悲,认真在讲台上讲经是慈悲,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疑难是慈悲,哪一样不是慈悲?岂不是慈悲涵盖一切法吗?

「增进」,增是增长,进是进步,自己所修学的,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了。我们看看这么多的善友菩萨们,每一个人所修学的法门都不同。『解脱门』,解脱相同,他们修学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个个都解脱。「解脱」两个字怎么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解除、解放。解除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解除的是执著、分别、妄想;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尘沙,执著就是见思,把这个解开了,解除了。脱是什么?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所以圆满的解脱就是究竟的佛果,无上菩提。门是门径、是方法,他用这个方法达到,达到无上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用这个方法。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方法都一样。

佛法高明,令人敬佩,佛没有说只有佛说的话是正确的。佛说「经」有五种人讲,不是他一个人讲,只要与自性相应的佛都承认,那都是佛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佛不专制,佛不是霸道,佛用今天的话来讲,真的是民主自由开放,只要你讲的称性,与性德相应,那就是佛,那就是菩萨,你所现的现相,那个不管你。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他们所说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现在人可麻烦了,分别执著不知道有多重,我们听别人跟我讲,许许多多人还在反对《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认为什么?那是居士会的。出家人会的就是佛法,居士会的就不是佛法,哪有这种道理?今天在此地我们看到的天神,我们在此地还没有看到他是居士,后面讲的杂神、鬼神,比他们的身分更低了,人家个个都证解脱门。这个解脱我刚才讲过,无上正等正觉,圆教的佛果。

所以反对夏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我肯定他这一生还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三界。原因是什么?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清净平等觉才能成就。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一个大前提、大原则、总纲领,那就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抛掉,那就叫佛法。所以他是个基督徒,他依照他那个方法去修学,如果舍弃妄想分别执著,他是佛菩萨,他就是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舍弃不觉那你就大觉了,这才是真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不是佛家讲的法门,包括世间所有一切法,无论哪一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的都是佛法,都能证得无上菩提。妙音句天王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提醒我们一门深入,门门解脱。第六位:

【妙光幢天王。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

这位善友跟前面这位很类似。妙音句天王是从慈悲入门的,专修如来的大慈成就;妙光幢天王也是一门深入,他修的是大悲。慈跟悲都是爱心,慈是与乐的爱心,悲是拔苦的爱心,差别在此地,同一个爱心;一个是给你真实的快乐,一个是帮助你离开苦难。乐,有真乐、有假乐,就像云谷禅师对了凡居士开示意思一样,说乐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大有小,种种不同。他在享受的时候要跟他解释,就在乐上跟他讲,让他在这里面觉悟。从小乐里面提升到大乐,从不究竟的乐能够进化到究竟之乐。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乐是个人之乐、家庭之乐、小团体之乐;大乐是社会之乐、国家之乐、众生之乐,是大乐。为什么不能叫天下人得乐?激发他的大愿心。我能够舍弃自己的小乐,勤奋一点,辛劳一点,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造大乐,这个有意义,能令一切众生得乐,那自己多欢喜,自己多快乐。所以佛菩萨善於造福,他自己不享福,令一切众生享受,这个乐。

昨天中午,我们这边的赖居士来看我,他告诉我他在纽西兰找到一块地,他很想把它买下来做弥陀村,现成的;是英国人在那里建了一座校舍,准备办大学没办成功,现在连地、房子统统要卖。这个地多大?一千个英亩。一英亩是中国六亩还多一点,合中国是六千多亩,校舍好像有七、八十栋房子,可以住一千人,收学生的话可以招一千名学生,现在空在那里,我们整个买下来,现成的弥陀村,他来跟我商量。我问他多少钱?才美金四百万,便宜!我们这一栋大楼,我们当时买的时候是美金七百五十万,新加坡的钱一千万。我们这个大楼的一半,到那个地方去买那么大的地,买八十多栋房子。

昨天他来跟我商量,谁去住?他很想把我们的佛学院整个搬过去,我们佛学院搬过去,一个人住一栋还有多、还有空。把图拿给我看,还带个录相带放给我看,实在是好。因为它是学校,所以有运动场、有足球场,我看到好几个球场,有游泳池;还有个小型飞机场,那个私人用的飞机,一个小型飞机场,往来其他的城市,他们用小飞机。他要我考虑,我怎么考虑法?谁去?他很乐意把它买下来,捐献给我们做弥陀村、做佛学院。那个地方是我们现在地球上最后的一片净土,完全没有污染,比澳洲还好。我都很喜欢澳洲,他跟我说了多少次:法师,你到那里去看一看,你就不喜欢澳洲了。所以我们打算十一月、十二月间去一趟,到那边去看看。

我在澳洲有个小道场,他去看过,他非常欢喜,他发心帮助我、成就我,帮助大家。他在澳洲也买了一块地,买在布里斯本,他知道我欢喜布里斯本那个地方,气候好,那个地方的气候,大概跟福建的气候差不多,冬天不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纬度差不多,我们台湾、福建是北纬,它在南纬,气候非常好。他看我那个道场很小,我那个道场合中国的亩来算,大概也有二十多亩,中国的土算法有二十多亩,他现在要买一块地送给我,而且还要把它建好来给我,不要我操一点心。有一百五十个英亩,一百五十英亩,诸位想想乘六,你们从中国来的乘六,一英亩是六个中国亩,面积很大。他问我:法师,你将来打算这里住多少人?我说:二十个人。能有二十个人,真正在那个地方修行。

我跟他讲,我们居住住茅蓬,让他给我们做茅蓬的形式,一个人一个小房子,房子建方形的,四四方方,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个套房、洗手间,有一个储藏室,你的衣服、什么东西放在储藏室里,这个小房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做木板的。澳洲木材多,木板好,冬暖夏凉。大家在一起活动,我们有个讲堂,有个念佛堂,有个图书室,活动中心,这是公共设施,做大茅蓬,我们居住的是小茅蓬。我们建道场别开生面,小茅蓬围绕在大茅蓬的四周,每一个小茅蓬的距离,走路五分钟到三分钟,有这么一个距离。你们如果喜欢到那边去清修,是很理想的一个好地方,距离布里斯本都市,开车一个半小时,在山上。那个地方风景也非常之好,将来有机会诸位可以去参观一下,我们把那边,下一次去录相录下来。所以缘成熟了,很多人都自动送来,还要盖好了送给我们,不操一点心。你们的福报比我大,我当年求学受尽了辛苦,你们的福报大。但是一定要修大慈大悲,我们有这么好的修学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广利众生。

澳洲,我们现在大概有六个净宗学会,到处去讲演,可以巡回去讲经,学以致用。如何我们拿到澳洲的签证,或者是我们将来用学生的方式,我们正式在那边申请佛学研究所。因为如果佛教学校规模要大,研究所就无所谓,就不必要那么大的地方。跟他们研究研究,你们怎样能够申请到那边,拿到居留。所以同修们真正发心,我们要为整个世界一切苦难众生修学,展开佛陀的教化,帮助大家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要真正发这样的心,我们才不辜负这些护法,这么多人热心来照顾我们。这个消息,我在此地告诉诸位,希望大家真正发大道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