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  201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零五面,倒数第三行,看「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这一愿里面所讲的清净、欢喜、得平等住。

「清净者,无染无着之本然」,这一句着重在本然。我们自己的自性、真心,它本来是清净的,就像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本自就是此地讲的本然。没有见性的时候不知道,我们迷失自性了,以为我们的心被外面境界染污,其实不然,真心从来没有被染污。被染污的是什么?是妄心,不是真心,与真心不相干,这个不能不知道。妄心是什么?大乘教里面所说的阿赖耶是妄心,从阿赖耶衍生出来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全是妄心,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妄心是个生灭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念头,念头有生有灭,念头有染有净。这个净不是此地讲的清净,此地讲的清净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一般我们讲净,净的对面是染,染净那是生灭心,善恶是生灭心,有无是生灭心。可见得,凡是相对的都是生灭心,都不清净,只有真心是清净的,不生不灭,永远不会被染污。真心这是宝!妄心本来没有,只要把妄心放下,真心就现前。妄心放下了,真心就做主,真心做主就是法身菩萨,天台大师称之为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标准就是,用真心的就是真佛,用妄心的就是众生,佛跟众生的差别在此地。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全都是用妄心,一旦用真心,他就超越十法界,用真心的人不住十法界,十法界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大德说,十法界就像作梦一样,梦里头有,醒了之后就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用真心的人他醒过来了,他的十法界不见了。醒过来所看到的境界就是实报土,他所见到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实报土修行。西方极乐世界所说的是清净国土,无量的庄严,那就是给我们介绍实报土,用真心现出来的,真心能生能现。相对的是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唯识所变;实报土里头没有唯识,没有识,只有心没有识。这无染无着。

「欢喜者,适悦在心,寂灭为乐也。」这个欢喜是个形容词,不是我们一般理解当中的欢喜,这种欢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是真心里面的,本来具有的大德,欢喜,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大乘教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是指这个,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所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喜是欢喜,那叫七情,七情五欲是烦恼,不是智慧,人家这个欢喜是智慧。世间圣人也能尝到局部,少分,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上面有「子曰」,孔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是孔子自己说的?给诸位讲,很难说。因为夫子跟我们讲过,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没有发明,这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能是古人讲的,他老人家把它写成文字留下来了,这个非常非常有可能。夫子「信而好古」,真难得!在佛法里、在传统教育里头,这样心态的人是最好的学生,因为他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他能够笃行,他能够承传,他能够把古圣先贤所教的发扬光大,就在这一句「信而好古」,深信不疑,爱好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不就是说吗?十分诚敬他得十分利益,我们只有一、二分的诚敬,得的利益也只有一、二分。那个没有诚敬的人,天天读、天天学,他什么都没得到,他所得到的只是皮毛的常识,圣贤人所修学的精髓他没得到。我们想学圣贤,想成佛、想成菩萨,要知道这是第一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诚、不敬,那你就错了,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孔子这种修学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信而好古这是最重要的,述而不作,这是他的修养、是他的德行,决定没有丝毫傲慢,没有丝毫名利心,老老实实,完全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认真努力依教奉行,决定没有说我要超过他。超过他,那是古大德老师对学生勉励的话,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后代一代比一代超越,勉励的话,你真能超越吗?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标准,圣是到了极处,没有法子再超越;大乘教里面,佛到了极处、极限,圆满了,你能够跟他达到一样的圆满,你没有办法超越,他就像一个球一样,一个圆的面积,圆无法超越,达到跟他一样的圆满。怎么能达到?实在说,佛讲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就是圆满了吗?大家都一样,不是他一个人本来圆满,人人都本来圆满;不但人人本来圆满,十法界依正庄严本来就是圆满。超越是妄想,超越是烦恼,超越只能往下堕落,不能接近圆满,这是不能不懂的。

我们细心观察古圣先贤留下来这些典籍,你会看到,像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愈是有修养,这种人愈谦虚,你向他请教,他说我什么都不会,这真的不是假的。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大德,印光大师,佛门弟子不论是学哪一宗哪一派,提起印光大师没有不尊敬的。你向他请教佛法,他告诉你,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念阿弥陀佛。你有什么功德?我只会吃饭,我什么都不会。这是他老人家常常应对别人,来跟他请教的。他说的话很简单,里头学问可大了。他说他只会吃饭,换句话说,我们不会吃饭;他只会念佛,我们不会念佛。我们怎么不会吃饭?我们还挑种种口味,这就不会吃饭,吃饭生烦恼、生贪瞋痴,人家吃饭不生贪瞋痴。也就是说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那叫真的会吃,我们吃饭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这是不会。他吃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吃饭决定离不开六道轮回。不一样!所以那个话听起来简单,话里头有话。

所以这个地方的欢喜,适悦在心,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为什么?底下一句说,寂灭为乐。妄心里头没有寂灭,妄心是动的,真心是静的。静里面有什么乐?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德相,他怎么会不乐?妄心里面它是动的,它里面以什么为乐?七情里面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里面有喜有乐,是七情里面的喜乐,这个喜乐它是烦恼,它不是真的乐。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乐极生悲」,真心里面的乐,乐生烦恼,它不生悲,七情里面的喜乐它生悲,所以它不是真乐。真乐只有圣人才有,凡夫没有,凡夫所受的都是苦,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八苦交煎,这是欲界。色界好一点,色界有乐,七情里面的喜乐,可是到临命终时他有坏苦,那就是乐极生悲,这个乐到圆满的时候苦就来了。还是无色界高明,苦乐二边都舍了,但是他还是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没有明心见性。他生活在无明之中,这贪瞋痴,贪瞋虽然不起,痴很严重,痴是无明,他什么都不知道。虽然心地很清净,他不放光,跟用真心的菩萨不一样。用真心的菩萨也是苦乐二边都舍掉,心地清净,他放光,遍照法界,那怎么会一样?寂灭的乐是真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说他多快乐!

「平等者,浅言之,则为离诸高下、深浅、大小、亲疏、智愚、迷悟种种差别,曰平等」,换句话说,我们念这么多全是相对的。这是举几个例子,只要我们心里有对立这个念头就不平等,见惑里叫边见,二边,有我就有人,就对立。有边见的人永远不平等,有我见的人永远不清净;或者我们用觉正净来说,有我见的人永远迷惑、不觉悟,有边见的人永远不平等,有成见的人永远有烦恼。这是佛门入道最基本的条件,怎么样破我执,不再执着身是我;破边见,不再与一切人事物对立,我不跟人家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没关系,我不跟他对立。一般人不肯做,那我不就吃亏了,不是到处都吃亏上当?没错,吃亏是福,你要不愿意吃亏上当,你跟别人对立,就免不了要结冤仇,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搞冤冤相报,太苦了,这太可怜了,何必!所以,对立这个错误的念头,惹来的祸患无穷无尽。对立升级就是矛盾,矛盾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这还得了吗?化解冲突、化解战争,从哪里开始?化解对立,从这里下手可以做得到,不从这里下手做不到。所以,清净平等能救世界,清净,放下自私自利,平等,放下对立冲突,这世界就有救了。

下面说「进言之」,再进一步,「则真如周遍,万法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的平等,超越世间太多太多了!这真的,绝对不是假的,诸法实相。真如是自性,也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周遍法界,一切万法之本体就是真如。古人有个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每个器皿它的本质就是黄金,为什么?统统是黄金做的,金器。早年我在加拿大、在美国,有一位修净土的居士,年龄比我小,陈大川居士。这一家人也是现在人的榜样,兄弟和睦,《弟子规》「兄弟睦,孝在中」。他们家里经营珠宝,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就是首饰,珠宝首饰,不是真的。做得非常好,它是镀金的,不是纯金,是镀金的,做得非常之美好,你简直看不出来。价钱便宜,首饰,耳环、手镯,美金只要几块钱、十几块钱,丢掉不心痛,戴起来比真的还漂亮。所以生意非常好,营销全世界。工厂在台湾,现在设在大陆,大陆我还没去参观过,在台湾我去参观他的工厂,展览室,展览大厅大概有我们摄影棚两个大。

到那边参观,大概有两万多种样子,没有相同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一进到那里面,我就跟大家说,经上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们现在看到了。两万多个品种不一样,可是都是金,都是黄金做的,它是镀金的,全是镀金做的。所以金是器的本质,金是一样的,没有改变,平等,相不平等,性平等,事不平等,理平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说「真如周遍,万法一如」,万法不平等,真如平等,真如是万法的理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心是能现能变的真心,佛是心所现的,众生也是心所现的,佛跟众生是属于万法,心是能现的真如,这才讲真如周遍。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平等的。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心能变万法,能改变万法。因为一切法,我们讲三种现象,把一切法全部都包括了,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三种现象把所有一切法全包括了。这三种现象都是心现、心生的,是识所变的,识是什么?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所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心现而没有识变,那叫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只有心现,没有识变。通常我们讲净土、秽土,这是讲到绝对的,实报庄严土是净土,十法界是秽土,决定说。今天我们居住的地球,每个人都知道,有非常严重的染污。现在人都知道,我们精神有严重染污,我们的生理,身体生理有严重染污,我们居住的地球有环境染污,环境的范围包括非常大,陆地、海洋,还有虚空。这些染污从哪来的?人为造成的,换句话说,科学技术造成的。

科学技术不错,是带给我们一些便利,生活上的便利,可是你要细心想想,我们付出多大代价,值不值得?太不值得了。我们仔细去思惟、观察,到底是古时候人聪明还是现在人聪明?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古人知不知道?佛菩萨知不知道?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发展?他们知道这个利弊,清楚,这个东西如果是无止境的发展下去,最后的结果是地球毁灭,所以不向这个方向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向仁义道德去发展,精神生活上发展,不从物质上。精神生活发展没有弊病,你看精神发展能够把你提升到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那是精神发展。得不得受用?比现在科学技术带来的这些受用大多了,而且没有弊病。科学带来的是严重的染污,后遗症非常麻烦,带给人是无尽的烦恼,贪瞋痴慢,这个方向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

我们再看下面,《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又曰: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底下一段我们不看也知道了,一定是平等意业。平等,我们中国人叫和平。怎样才能和?和是果,平等是因。所以日本人,他虽然是传中国传统文化,他也有一点改变,我们中国人叫和平,他讲平和。你去看日本人,他说平和,因为平是因,和是果,他是从因说到果;中国人比他又有道理,中国人先讲果,后讲因,和平。我们希望大家和睦相处,那一定就要学平等对待,我们能用平等心对待人,和睦相处就出现了。待人不平等,想学和睦相处是绝对不可能的。在中国、在印度,讲到因果,一定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果报能够警惕人。你想得到善果你得修善因,你想不受恶报你要把恶因除掉。

平等就太重要了,我们为什么平等心不能现前?因为平等的前面是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平等?不可能平等;换句话说,平等的基础是清净。在佛法里面,成就清净心的是阿罗汉,得到平等心的是菩萨,他有次第的,后面那个觉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成佛。所以,清净是善,平等是定,觉是开智慧了。我们今天修行要以什么为目标?要以清净心为目标。我们要想得清净心,你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心不清净,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会清净,有贪图五欲六尘的心不会清净,有贪瞋痴慢疑,心不清净。那我们就知道,阿罗汉的清净心是怎么得来的,清净心是多么可贵,清净心生喜悦,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哪来的?清净心来的。现在世间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没发现,这种欢喜、快乐、自在,六道轮回里头找不到。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人贪图世间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他以为得到这个东西是快乐。这在佛法叫世味,就是世间的滋味,如果跟法味相比这差太远了。法味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所生的喜悦,那是法味。

不但世间五欲六尘那是染污,严重的染污,那是烦恼。从五欲六尘得到的快乐,我们在佛法常常把它比喻什么?比喻服毒,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它不断的在提升你的欲望,欲望没有止境,你痛苦没止境。你今天拥有亿万财产,你快不快乐?不快乐。为什么?嫌少。好,那再给你十亿、百亿、千亿,还是嫌少,给你万亿还不够,没有填满的时候,那你就苦到底了。谚语说得好,「知足常乐」「回头是岸」,只要回头你就乐了,你要不回头你永远苦下去。可是真有人回不了头,回不了头的人苦一辈子,虽然有那么多,他从来没享受过,他没有快乐过,只有麻醉,一次一次的麻醉,到最后变成麻木不仁。死后哪里去?阿鼻地狱去了,是这么个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无一不是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个里头有乐趣。清净、清高,他享受的是无为之乐,用我们现代话来说,他享受的是大自然之乐。每天生智慧,不生烦恼,每天做的功夫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将来到哪里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也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味浓于世味,尝到法味的人再不会去尝世味,他把世间那种五欲六尘之乐抛弃得远远的,不再去沾染。生活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清净不染,你说多自在、多快乐!和光同尘显示出生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这里头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质直柔和、代众生苦,这种生活多有意义,多么的美满!

「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这是什么?你见佛身,佛身为我们示现的是什么?是自在。「如上种种身业系缚」,身的烦恼,属于身体方面的烦恼他统统解脱了。他怎么解脱的?他看破了,他放下了。看破什么?他明白了,身是怎么回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唯有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他放下了,他放下什么?不再执着身是我,问题就解决了。我们今天学佛的同学都知道,说到身,那是业障。最近这些年来,在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发现,现在是司空见惯,太平常了,附体,你能说他是假的吗?你要是真的看到附体的人你就相信,那不是装出来的,这真的,不是假的。附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跟他有缘,没有缘他不能随便附到哪个人身上,他要附在他有缘的人。这个有缘是什么?就是他们有共同的业,业缘,附在他身上,说出前生后世业因果报。

我这次离开香港之前大概不到一个星期,有同修送一个光盘给我看,最近附体的,附体的人曾经做过皇帝,还是个好皇帝。附在人身上苦不堪言,表现的非常痛苦,在地下打滚。问他,你在哪里?他在地狱。问他,你以前干些什么事情?做皇帝。做皇帝是好皇帝,为什么会堕地狱?他说造了地狱罪,做皇帝也不行,还是要到地狱去受刑罚。你犯什么罪?杀人,杀太多人,在地上大叫,「我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透了两句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多可怜!这是装出来的吗?决定不是装出来的。世间人遇到这些事情很难解释,在佛法里就非常清楚。这些业因果报摆在面前,在人间做种种示现,可以说这是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你想想看,地狱众生能轻易跑到人间来附身吗?他能到人间来附身、来透这信息,告诉人这个果报之凄惨、之苦,还不是佛力加持他的,不是佛力加持他出不来。他要是正常离开的,那他的罪业已经消尽,他出来是正常的人。所以这都是三宝威神加持,让他出来给大众表表法,透一点信息,消他的业障。大家看到相信了,真的回头,不敢再作恶,他的业障就消掉一些。

我们清楚、我们明白,我们看到了生大恐怖心,还敢作恶吗?我们遇到别人以恶言恶行对我,我起怨恨心,起心动念我想报复他,看到这个地狱现象的时候,不敢生起这个念头了。为什么?我要生报复的念头,生怨恨的念头,他堕地狱,我也堕地狱,我们都要受这个苦。今天他这样对我,我受了不白之冤,这不白之冤我能受,我的业障就消了,我的灵性就向上提升。这么一想,不但怨恨心没有了,不报复,还感谢他,他替我消业障。任何一个众生,无量劫来你能说不造众业吗?这一生没有,前世有,前一生没有,再前世有,生生世世造作一些善、不善业。今天怎么?算总帐!所以一定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坏了,肯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害人就是害自己,我能把一切这些怨恨、罪孽统统放下,一心只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业债统统可以消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跟阿弥陀佛没两样,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回到娑婆世界,再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众生提升灵性,往生净土,同成佛道,这个多么美满!所以一定要学莲池大师的《七笔勾》,所有这些情执、这些怨恨一笔勾销,自己立刻就回到清净心,你说谁得利益?自己得真实利益。你真搞明白、搞清楚了,你不能不回头,不敢不回头。所以如来身给我们身做榜样,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要用我们的身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身心健康,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一切众生所希求而求不到的,我们得到了。我们怎么得到的?老师教导我们放下,我们真放下,放下就得到了,就这么回事情,你不能不放下。

「入如来家」,怎么入如来家?往生净土就入如来家。我们现在还没有入如来家,我们是近如来家,远近的近,我们现在离如来的家很近了。怎么说很近?我们真的依教奉行,真的希望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往生净土,而且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这叫近如来家。往生那天就是入如来家,入如来家,你所得的就是「毕竟平等身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如来的身完全一样,紫磨真金色身。这经上是恒顺我们娑婆众生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你到极乐世界去之后,出乎你意料之外,你所得的身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身同佛身。三业都要相同,那这个四十八愿,愿愿我们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之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我们的三业完全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修净土要这样修法才行,这一愿是教给我们修行的。

「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我们怎样学阿弥陀佛的口业?佛在本经告诉我们,在第八品里,教给我们善护三业。一般经典里面讲到三业都是身口意,顺序是这么来的,《无量寿经》上不是的,《无量寿经》第一个是口业,第二是身业,第三是意业。你想想,佛为什么这样说法,用意何在?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是现在,最容易犯的口业,口造什么业?喜欢批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业。口业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批评人有的时候这四种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护三业,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别人小小的过失就恶意的批判,太过分了;没有过失则胡造谣言,那罪就更重。有过失批判得恰如其分已经有过失,为什么?你不厚道。忠厚的人,看到人有过失不说。规过劝善这是有礼节的,你看到这个人劝导他,他能改过、能回头,你就劝他。什么时候劝他?没有第三者在面前,这个时候劝他,有第三者,他要面子,他难为情。我们自己要守住隐恶扬善,别人有好的我们可以赞叹,别人有过失不说。劝他要背着人,不能当着大众面,他会感恩,感谢你,你给他留面子。而且规过一次,再一次,不能到第三次,第二次再劝不听,以后就永远不要说了。再说怎么?再说就变成仇人,他对你起怨恨,那你何必?

古人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一生当中不跟人结怨,无论他犯什么过失这都很正常的事情。譬如我在讲经教学的时候,有的时候听到有很多同学,有见过面,也有没见面的,听到他一些善行,我赞叹。我这一赞叹,听众都听到了,都知道了,以后发现这个人有过失,不像我所赞叹的,你们想想,我是赞叹错了吗?我赞叹是他那一桩善事。人有善有恶,我们赞叹他的善,不提他的恶,要懂这个道理。甚至于有,是真有,我也晓得,借着我赞叹他这些好处他到处宣扬,再去欺骗别的众生。有很多人告诉我,连国内官方都告诉我,但是官方的态度很严谨、很有智慧,他说:法师,这些事情你不知道,我们来处理。这就是用我的名义,干什么?没有别的,多半都是去敛财,都是说在国内建道场,要准备迎接我回去,要替我建什么精舍、寮房,让大家捐钱。这些话,我在讲经教学时候也提过,曾经劝导过大家。我会不会回国?不会,我不会回去。为什么不会回去?我回去那只有去养老,不再讲经教学了我可以回去,回去长住没有问题。但是我活在这个世间,活一天就是讲一天经,哪一天我不讲经了,那一天我就走了。

我学佛初发心的时候就是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我想得很多、想得很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建道场?建道场要操心,建道场后遗症很大,建道场要大福德之人。佛教传到中国,所有各地道场几乎都是国家建的,你们看看这些大的寺庙,敕建,那就是皇上下命令,让地方官员来执行,国家建的道场。到后来,也有这些大臣、长者、居士他们把自己的家,自己过世之后,将他的家产奉献出来做道场,也是十方道场。这是真的。李老师我亲近他十年,经教我是跟他学的,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们,「只怕没道,不怕没庙」,老师用这个话勉励我们,道重要,庙不重要;而且常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讲得这么清楚。什么东西重要?道重要,庙不重要。

我好像是在一九八四年前后,记不清楚了,我第一次回国,在北京遇到赵朴老。我们跟朴老是同乡,所以相见,虽然第一次见面,非常投缘,第一次见面我们聊天就聊了四个半小时。我在香港讲经,香港同修陪我一道去,二十多个人,老居士接待我们吃晚饭,开了三桌。我就向老居士报告,老师教导我们学释迦牟尼佛,道场,一个是修行用的,行门,一个是研究经教的解门。我向朴老建议,中国佛教这些古道场,如果有能力,统统把它复兴起来,做为什么?做为纪念,做观光旅游的道场,这是我提出来的。为什么?它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旅游的游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热闹道场,这个地方不能修行。所以它是历史的文物,是古迹,要用这个眼光去看待它,做观光旅游,做为佛教对外宣传的一个点,对观光客介绍佛教文物,介绍佛教的文化,好事情!真正修行、学习的道场重建,建什么样方式?建国外大学城的方式。我在美国住了很久,美国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城市,用那种方式。不必建多,中国佛教总共十个宗派,应当把它恢复起来,就建十个道场,国家建。不需要建宫殿式的这种建筑,现代化的学校,把佛法回归到教育,它对社会才起贡献、才有作用。

古代佛教是皇上管的,佛陀是教育,皇上管,传统儒家教育宰相管。所以现在宗教应该是国家来管,国家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分两部分,就是解行两门,修行的都称为学会,像我们净宗,净土宗,净宗学会那是修行道场;净宗学院是学术道场,这个地方是教育,是净土宗经典的教学,天天上课,研究讨论,落实是学会的事情。这净土宗,净宗学院、净宗学会;天台宗,天台学院、天台学会;华严宗,华严学院、华严学会;法相宗有法相学院、法相学会,这样做。不再用寺院庵堂这些名称,不用古的,这个好!朴老听到我这些话非常高兴,可惜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年岁已经大了,跟我见面他已经八十多岁。这个老人过去了,佛门一个大德茗山老和尚过去了,我在国内就没有了解我的人了。这两位长老他了解我,我也尊敬他,我到国内,这两个人是我的护法,护法走了,现在没人护法,我不会再回去了。而且我自己也老了,八十岁之后随时都可以往生,所以对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留恋。活一天帮助大家一天,我帮助的方法就是讲经教学,希望把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讲经教学上。这次我离开香港,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再回到澳洲。三个多星期确实是有一点疲劳,精神、体力还能过得去,可是医生给我检查是疲劳过度,需要休息,他要帮我调整。跟我约定,从今天下午起,我每天讲经,上午讲经两小时,下午的时候他给我调节身体,时间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我再恢复每天四小时讲经。

所以我们要学如来的身口意业,这很重要。记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决定学着不批评人,不能以严厉的态度、语气待人,要学柔和质直。真诚心,我们的言语、态度要柔和、要谦虚、要恭敬,对一切人事物你这样去学你就对了,你真的学到了。普贤菩萨要求的就更高,净宗学人都是修普贤行的,不能把自己的水平向上提升,你怎么会成就?你看世尊,身业的烦恼系缚解脱了,口业的烦恼系缚也解脱了。别人对我批评我完全接受,我恭恭敬敬的听,不用辩驳。说对了感谢他,我改过,说不对不回话,默认了就没事,你要回话就起争论。一直听,我相信讲两个钟点他就没有力气,他就不讲了。这样好,让他讲,我们在那里安安静静,心里念阿弥陀佛,恭恭敬敬对待他,等到他发足了、他发完了,不就没事了吗?何必要争论?「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没有争论的必要。这样一次一次把自己境界就提升,自己的德行也成就了。总要学谦虚,总要学厚道。「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我们今天是近如来家,非常接近,往生那就是入如来家。

「若遇阿弥陀如来光照,若闻阿弥陀平等意业,是等众生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意业是念头,最深最大是起心动念。不但六道凡夫起心动念,连十法界都不能避免。十法界到了菩萨法界、佛法界,这最高的两个阶层,可以说身、口都没有问题,他们已经把分别执着以及分别执着的习气都放下了。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分别没有了,分别习气放下,菩萨就成佛。佛最后把起心动念放下,就是意业,菩萨还有意业,佛把意业放下了,这一放下之后他就超越十法界,入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此地讲「入如来家」,他得平等意业。这是法身菩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以上,这四十一个等级统统是,「毕竟得平等意业」

意业是起心动念,我们现在没办法放下,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跟世尊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开悟了,放下就开悟。平等意业就是起心动念,太难太难了!放不下的时候怎么办?放不下,果然你觉悟了,你能够将你的起心动念完全归到阿弥陀佛,那就了不起。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你发愿求生净土,可以说你随时都能往生,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为什么?念念都不离阿弥陀佛。这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世间圣人念念想着众生苦,念念想着如何帮助众生解除困苦,这是世间圣人,这是大德。谁能修?人人都能修。我有这个想法,我做不到?做不到没关系,你有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心,这心太可贵了。再加上你有能力,那还得了吗?那你的福报是圆满的。你有心,没有这个能力,你有这么大的福报,福报还欠一点;换句话说,你生到天上你做天王还差一等,你做天王的大臣。如果又有这个心,又有这个智慧,又有这个福报,那你生到天上是天王,忉利天主、夜摩天主、兜率天主,去做天王去了。

人不能没有善念,善念决定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自己是自私自利,你把福报享尽了,你就亡国。你看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末后皇帝,他起心动念不是想人民,他想自己。夏桀、殷纣,诸位细心去观察,每个末代皇帝都是无止境的贪图享受世间财色名食睡的乐,他享受这个,不顾人民的死活。所以人民起义造反,他的国就亡了,家破人亡。只要这个君王还能想到老百姓的辛苦,他就不会亡国,人民不会造反。为什么?人民都守本分,人民都被古圣先王教好了,我们能不感激吗?中国古代,政府正式设立官员来推动教育,这个历史很早。我们在《尚书》里看到,尧王第一个设立这个官员,尧以后,你看舜、禹,一直到满清,国家都有专门的一个官员、这个职位来管教育。尧那个时候命契,这个人的名字叫契,为司徒,司徒就是管教育,差不多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那么早的时候中国就重视教育,契为司徒。教什么?教伦理,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一直到满清,世世代代,纵然没有那么多学校,很多人不识字,但是他都懂得伦常、都懂得八德,都能把这些东西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家庭兴旺、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谐,他真做到了,全靠教育!

佛教是教育,我们必须要肯定。它是宗教,但不是现在一般人心目当中的宗教,它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宗教。中国古人说的宗是什么意思?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学、教化。宗教合起来,是一切众生最主要的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最尊崇的教化。它能叫天下国泰民安,它能叫每个家庭幸福圆满,能叫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够忠孝仁爱,都能做到圣人君子,这是主要的教育。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让一切众生成菩萨、成佛,就是中国人讲成圣成贤,一个意思,你说这个教育多重要!这个教育要是没有,问题出来了,那就是家不像家、国不像国,这就是今天社会的乱象。今天社会乱象,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把教育丧失掉,今天不是疏忽,今天是丧失了。我们要救自己,要救自己的家,要救国,要救民族,要救这个世界,没有别的,就是把圣贤传统教育找回来。

这个月的月初,我在马来西亚,也是讲四十八愿,遇到陈大惠先生,他也在马来西亚。应当地同修的邀请,我们做了一个访问,「和谐拯救危机」第三集。我们邀了马哈迪长老,他刚从国外回来,也是身体很疲劳,年岁也大了,我们不忍心邀请他出来,他说以后有机会,他也想一起谈谈这些问题。他把我们这个名词改了两个字,我们本来是「和谐拯救危机」,他说用「教育拯救危机」「和谐」要好,这是他建议的。用教育,我就想教育唯恐混淆,现在教育很发达,到处学校林立,不都是教育吗?所以想教育上还要加两个字,「圣贤教育」。圣贤这两个字好,通一切传统教育,也通一切宗教教育。所以我们这一集将来正式要流通的话,就用「圣贤教育拯救危机」,这马哈迪长老建议的。平等的身语意三业,我们今天就介绍到此地,刚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