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九集)  2010/8/16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三十八面倒数第六行,从底下一段看起。

「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即无愿)」。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还是《智度论》里面所讲的,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看破、怎样放下。观诸法空,《般若经》上讲得最多,一般同学很多读过《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不长,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在这个经上开悟的,因此这部经在禅宗就变成第一经,基本的、必须修学的课程。经文不很长,大概只有五千多字,鸠摩罗什翻译的,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念的人特别多。经上最重要的句子,也就是惠能大师从那里开悟的,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教我们对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的看法,讲得很简单、很清楚,教我们看这一切事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观诸法空,在三解脱门里面这是空解脱门。

空在哪里?空在色中,色即是空,空不在外面,空就在万事万法之中,你见到空了。为什么会见到空?你见到所有一切法因缘所生,像《中观论》上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我是佛说的,因缘生法没有自体。我们常常拿这串念珠,我们看到是一串,当体把它看到空,它是一粒一粒的,这绳子串着的,这是缘生的。我们把绳子解开,它一粒一粒,这一串的相就没有了。这一粒一粒的,我们看这个,这是树子,这是树上长的,也是因缘生法。缘聚,它有一颗珠子;缘散的时候,珠子就没有了,珠子就变成粉末。放久了,你不用它,放那里,它就变成粉末,风一吹都吹散掉了。聚,它就有相;散了,相就没有了。不要等它散你才知道空,现在就知道它是空的,它的相不能维持永久,总有一天它会坏、它会散,当体即空,这是智慧。我们看一切法都是如此,包括星球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天文台去参观,几乎常常能看到太空当中星球爆炸了,这星球就没有了。所以星球它的存在,佛经上讲成住坏空,星球没有了。我们也很可能常常发现,这地方原来没有星,突然出现一颗亮晶晶的星出来,我们知道新的星形成了。老的星,这也是讲死亡了、毁灭了,在太空当中有成住坏空。你就晓得,什么都是无常的,不只沧海桑田,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知道一切诸法缘聚则有,缘散就空,所以这知道是空。既然晓得是空,就应当于空中不可取相。

什么是空?相是空的,所有相是空的。所有的相,动物有生老病死,他存在这个时间不长。人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想想老一辈的人,父母一辈的人不在了,祖父母一辈的人不在了,在这个无限时间长河里面,他存在只是一小段,这一小段以前没有他,这一小段之后也没有他,都不在了。然后立刻就想到自己,我们自己在时间长河里也是占着一小段。有人时间短一点的,三、四十年就走了,时间短的;有人时间长一点的,七、八十岁也走了。七十岁以上,中国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以上的人不多了,七十以下走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晓得,这是一场空。既然是一场空,这个不可取是别着相,着相错了,就是对于这些相不要执着,不要去分别。大乘菩萨,不但不分别、不执着,他对一切相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这个经上讲的这些大士、这些菩萨,那叫高人,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没有烦恼,他不造业,非常高明。他并没有把那个相拿掉,为什么?没有必要,相是幻相,都不是真的。明了,对这些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就是佛,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在这个时候,就不叫空,就叫无相。看到这个相,就不用空这个名词,用无相。

下面,我们知道相是假的,相是假的就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讲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就不应该有作。这作是什么?作善、作恶、作无记。无记不谈了,我们只谈善恶,不应有所作。你要作善,三善道,果报在三善道;你要作不善,果报在三恶道,那都搞轮回。什么叫不应有所作?学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也示现住在这个世间八十岁,外国人讲七十九岁,讲实足年龄,在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也是走这么一段时间,你看人家能够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这一生怎么样?没造业,恶业没造,善业也没造,这就高,他没有轮回。就是我们前面跟诸位所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爱、取、有」,这是这一生当中造的因,他们有本事,你看表现爱、表现取,这后头没有「有」。这是怎么回事情?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这就是小乘,他要不起心、不动念是大乘。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法身菩萨不造业。法身菩萨个个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他们能恒顺众生,跟众生和光同尘,他就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帮助众生所表现的,无尽的善巧方便。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启迪众生,帮他开智慧,让他慢慢的觉悟。不能觉悟,把他拉靠近觉悟;跟觉悟靠得很近了,那就帮助他豁然大悟。这些佛菩萨有这种能力,他们确实是自性里面透出来的智慧德能。我们如果业障不太重,遇到之后,一生肯定成就;业障深重的人遇到了,要大幅度的消除我们的业障。我们用十二因缘说,表现有爱有取,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就叫无作。佛法里常讲「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这个意思。无作而作还是无作,无愿,愿跟作是同样一个意思。

「譬如城有三门」。一个人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同时从三个门入,要入那只能从一门。「诸法实相」比喻作「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这好,从空门入。不得是空,不着空;亦不取相,不着有,就是前面讲的「不住无为,不住有为」。为是作为,不执着无为这就是不着空,不执着有为就是不执着有,空有二边都不着,这个人就入进去了。这个入是什么?开悟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后面这两门,无相无愿就不必去理会,这已经就入门了。只要一门入,门门功德都圆满的得到,圆满的成就。

「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入空门着了空,取相得是空,这人是什么人?小乘阿罗汉、小乘辟支佛,他们确确实实,所以这叫偏真涅槃,他着空了。这个涅槃不是真的涅槃,着空了。二乘人着空,权教菩萨着有,这个权教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着有,他就没有办法证大般涅槃。声闻、缘觉是证相似的小涅槃,就是这个三解脱门他以为是进去了,但进去着了相,他不起作用了。这个着相,大乘教里面佛说叫无为坑,小乘人掉到无为坑去了。但是他会出来,阿罗汉比较笨一点,两万劫,他会回小向大,就出来了,只要不执着空就出来了;缘觉比较聪明,一万大劫,他也觉悟,他也出来了。这个一出来,他就成了菩萨,在四圣法界是第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佛,这个佛,天台大师称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相似。为什么不是真佛?佛跟凡夫的差别,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把阿赖耶当作真心。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阿赖耶,也就是说没有能够转八识成四智。如果真的转过来了,把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他就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一转,十法界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为什么?十法界是阿赖耶变的,阿赖耶一转成大圆镜智,因没有了,十法界的因断掉了。所以他从十法界当中就醒悟过来,好像作梦,梦醒了。醒悟过来是什么境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真成佛了,这个时候天台大师称他为分证即佛。

后面还有圆满,他没有证得圆满,圆满是常寂光。他要在实报土里面待一阵子,那个里面是什么?等无始无明的习气自自然然的消除掉。这个地方没有方法,说我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无明习气除掉,一动这个念就坏了,又迷了。所以在那个境界里就是随它去吧!时间长自然就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讲别的,是讲这桩事情,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就是说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你生实报庄严土那个时候算起,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个习气自然就没有了。菩萨在那个时候,这经上也有个术语叫「无功用道」,宗门里面的话叫「此处用不得力」,没法子用力,想都不能想,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无明烦恼真的断了,就是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实际上来讲是平等法界,真平等,智慧、神通、道力都平等,那一点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这个境界菩萨还有事吗?有,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经,他不都来听吗?来当影响众,这就是事。他到这个世界来听经,来去自如。同时,他跟众生要是有缘的话,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他的事。虽然有无量无边的这些事,他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叫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

这个境界距离我们虽然很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经上听到佛这么说了,我们明白了,听懂了。听懂了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有习气,怎么学?我们的习气淡一点就好。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很得力;如果能说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那你就快到成功的境界。特别要警告自己,就是自己要有警觉性,在一切境界里头,情执不可以太浓,那个不是好事情,那是业障。情执要慢慢把它淡化,家亲眷属要用佛法去感化他们。我们修得很好,一家和睦,一家欢喜。他看到你很欢喜,他自然就向你学习。他不如法的事情,你要有善巧方便,你不能说看不惯,你在造罪业了。尤其是你学佛了,吃素,他们还在吃肉食,你不能障碍他,随顺,他就欢喜。你要是批评他,他心里多难过,他跟你两个对立,你就错了。让他慢慢自己觉悟,回头。

我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到台湾去了,一个人去的。在台湾遇到佛法,也在台湾出家,当年在台湾也是环岛到处讲经。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跟香港同修结了法缘。好像是在八二年还是八三年,我跟家人取得联系,中断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音信不通,知道我母亲、弟弟还在。隔了一年,我到香港讲经,就把他们接到香港,母亲跟我见面,就是中断三十六年,第一次在香港见面。她看到我出家了,看到我讲经很多听众,她也很欢喜。在香港,我们住在倓虚老法师所建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晚上我在那边讲经。中午,饭都在那边吃。我问我母亲想吃什么?她想吃鱼。我就吩咐厨房里头每天给她炖两个小鱼。她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看到我们这个样子,我不劝她吃素,把佛法这些好处告诉她,劝她念阿弥陀佛,能吃素当然最好。我告诉她,我吃素已经几十年了,身体很好。她回到上海之后,她住在我弟弟家里,他们住上海,回去之后她就吃长素了。这个好!不要劝,劝会起反感。所以一定要以关怀爱心帮助他,慢慢的去转变他。一般人不知道素食的好处,以为吃素没有营养,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懂得素食好处,素食健康。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参与联合国的国际和平会议,到处走,认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这么多年来,最热的一个问题,就是朋友们聚会在一块,问我这身体怎么保养的?大家都问这个问题,可见得对身体很关心。我告诉他,保养身体两个方法,一个是清净心,第二个是素食。我说你来问我,我就是这样保养的,没有用任何的补品,也没有医药。我的生活很简单,而且吃得很少,不吃零食,没有零食的习惯。

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曾经有五年我日中一食,吃一餐。李老师每天吃一餐,他吃了几十年,身体好!八十岁的时候你看他,就像五、六十岁的人,你看不出他的年龄。我们这些学生预估老师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大家都这个看法。九十七岁走了,怎么走了?食物中毒,这很冤枉,他是食物中毒走的。所以生病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总给我讲了很多次,提醒我,不要到馆子吃东西,馆子里面的东西不干净。他本身是个好医生,正因为是个好医生,害了他。因为人家送东西给他吃,他的习惯,当人家面吃完,让大家欢喜。他山东人,喜欢吃面食。第一次中毒,他知道,那个面条是一把一把的,里面有放防腐剂,干的,大概时间久了,过期了,同学们没有这个常识,煮来给老师吃。老师闻这个味道,知道,知道有问题,吃了。吃了回去之后就吃解药,真的解了,这毒解了。像我们不懂这个,我们不敢吃,他吃了可以去吃解药。过了半年,又碰到一次,也碰到这个情形,他也是这样吃了。回去吃解药的时候来不及了,它毒扩散了,扩得很快,毕竟年岁大了,九十七岁,他这一点疏忽了。

所以,对饮食这一方面,特别提醒我们这年轻人要注意,稍微味道变了一点就不要吃。特别像豆腐这一类的,馊了,味道变了,就不可以吃,绝不是糟蹋食物。你要发心的时候,馊了、坏了的还要吃,不敢不吃,怕这不吃糟蹋,或者是犯了过失,糟蹋粮食,错了。糟蹋粮食,你要用生病,甚至于死亡,你去面对它,这就错了,佛不是这样教人的。佛陀在世,托钵的时候托到东西,当天要吃完。如果吃不完,喂鸟兽,布施给畜生,不可以吃隔夜的东西,这是佛的戒律。因为过去没有冷藏,不可以吃隔夜东西。所以佛的教诫,我们想到合情合理合法,对我们一般凡夫的生活健康,佛是非常关心的。我们要能想到,那么大的一个僧团,一千多人常常跟着他,这常随众,还有临时来参加的,我们估计,绝不会少于三千人,常常跟到他老人家身边。

这个地方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门,我们在生活当中,灵活的去用它。观空,非常重要,常常想到《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者想到《大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当我们名利当前的时候,动了心,把这些句子多念几遍,我们想的那个念头、妄想的念头就会止住。有些业障重的,名利现前的时候,他把佛的话忘掉,他就想不起来。所以警觉要高,境界一现前,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得快,我就能止住,就不造业。

这个人从空门着了空相,「于是人不为门,通途更塞」,这就是堕无为坑。对于这个人来说,这个空不是他悟入的门,他着了空。着了空,他前面就遇到障碍,这个塞就是障碍。「若除空相」,他能够把这个空相放下,知道空相也不可得,空相也是缘生的,「是时从无相门入」,这个可以,只要不执着空,行,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是能证辟支佛果。「若于无相相」,无相相他知道,可是他着了,着什么?着无相相,也不行,只要有执着就错了。「心着生戏论」,着无相相能产生戏论,戏论是开玩笑,不是事实。「是时除无相相」,能够把无相这个相也放下,清净心现前了,这叫「无作门」。这是说三种人根性不相同,都能够入小乘的三解脱门。

这下面念老为我们解释,「盖谓空、无相、无愿」,譬如是个门、门径。「由此法门,契入诸法实相之涅槃城」,诸法实相就是法性,契入就是明心见性,把明心见性比喻作涅槃城。「若人从空门入,亦不见空相」,那就直入,从空门入不着空,这才真的证入。若得空,这个得空就着相,「若得空相」,那你就「不能入」。这个空就是执着,着空了,你就不能入了。「若除空相」,那就叫「从无相门入」,无相还是空门,这换个名词,因为你先着了空相,现在觉悟了,空相也放下,那你就叫做从无相门入。「倘着于无相之相,即无相相」,你着了无相,着了无相之相,这很微细,那你就是无相相,也不能入,它也产生障碍。必须把这无相相也除掉,这个就叫做「从无作门直入此城」,无作也就是无愿,才能够直入诸法实相。「故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大小乘都有这三解脱门,就是这三种解脱门,只是义理浅深不相同。或者是从空入,或是从无相入,或是从无愿入,都能成就。

通常我们在经教学习当中,我们讲得更简单,也很清楚,不绕这些弯子。佛告诉我们,上上根人他们善根深厚,可以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同时放下,这在佛法里面叫顿舍,舍就是放下,顿修、顿悟、顿证,念头一转,凡夫就成佛。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我们表演的就是这个,就这种境界。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表演的,也是这桩事情,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自己很清楚,烦恼习气这么重,想断它就断不了,为什么人家一下就断掉?一断,永远断掉了。做不到,那就晓得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但上上根人我们没分,上根人我们都比不上。实在说,我们是中下根人,这要清楚。中下根人,那就是一点一点的放,你不放,你入不了门,也就是你回不了头,一定要放下。

放下,要从外到里,先放外面。迷的时候从里到外,放的时候要从外到里。最外面的一层,六道。六道是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形成六道轮回。六道是自己造的,原本没有六道。六道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华严经》上说的。怎样才能脱离六道?放下执着就脱离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执着。那我们到底是什么根性?中下根性我们还是做不到,说个老实话,我们是下下根性,我们的业障太重了。一点一点放,学,天天要放,月月要放,年年要放。你放得愈多,慢慢信心就起来,为什么?心清净了,烦恼少了,智慧现前了。烦恼少,智慧生,就不错!你对于放下就会有信心,你生活愈来愈自在。

具体告诉你,放下是什么?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对财产贪恋,舍不得放下,学,学放下,身外之物,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放下,没有了怎么办?别去考虑。所以这个地方,因果帮助我们,我命里有,愈放愈多,不会说愈放,没有了,这不可能的,那是违背了因果的法则。肯定是愈放愈多,愈多愈放,决定不能够累积。佛在大小乘经里告诉我们,「积财丧道」。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有钱财的时候放下还比较容易,反正都没有;愈有钱的时候愈舍不得布施,所以他就退转了。这财真害人,害你不能开悟,害你不能证果,甚至于害你不能往生,你说麻不麻烦?

财要放下,法也要放下。你看这个地方讲的空相,这都是法,无相相,都是法,你要不放下,它就产生障碍,二乘的果你就没有办法得到。就是法,法也要放下。法放下,得聪明智慧。所以佛祖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只抓住一门,其它的门全放下。这放下是什么?我这一门走到头就全得到了,门门都得到,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如果不放下?不放下的时候,你始终到不了终点,你什么也得不到。你看,放下财富得财富,放下一切法得聪明智慧。还得要有慈悲心,跟佛菩萨一样,慈悲心是自性本有的,看到别人有苦难,一定要帮助。这是什么?这叫修无畏布施,让一切苦难众生离开畏惧。所以同学们有发心,想建孤儿院、建养老院,这好事情,这是什么?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能照顾别人病苦,你能帮助别人觉悟,这个不觉悟是苦事情,是一切苦的根源,帮助人觉悟是拔人苦的根源,拔苦与乐的根,这是属于大无畏的布施,果报殊胜,不可思议。

佛在经教上跟我们讲的理是真理,事是实事,实实在在,丝毫不虚。我们学习,我通过这五十九年,证明一点都不假。今天这个社会的动乱,地球上灾难这么多,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看什么?它什么因都知道,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也清清楚楚。地球上这些灾变不难处理,连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轨道偏差了,我们也都有办法把它恢复正常,地球上这些小灾难算什么!你一定要知道,所有一切灾难都是心行不善所感的。如果把心态转过来,灾难马上就消除了。这个地方,一定先要把理论,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因为你没有搞清楚,你的信心生不起来。信心生不起来,你这个念头转过来,纵然是转了,不坚固,它还有怀疑。这个怀疑把你这个善的意念破坏了,不能完全破坏,要把那个能量大幅度的减轻了。只有坚定的信心,一丝毫都不怀疑,那个力量非常惊人。

所以近代这些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报告,对我们修学有很大帮助。像这些理事他们讲得很清楚,我们一看就明白,原来佛经上三千年前就说了,我们犹豫不决,不敢采用,科学今天一证明,没话说了,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我们这一生成就,特别是在念佛往生这个成就,信心十足。念念没有别的念头了,只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阿弥陀佛是我们家的老师,是我们家的家长,往生极乐世界是回到老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哪有没有分的道里!老家总有自己一分,问题你认不认识?这中国人说,很久流浪在外头,现在认祖归宗,往生极乐世界是认祖归宗,这真的不是假的。以前真的是迷失了,现在你坚定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里!这一段,三空三昧我们就学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善立方便,显示三乘」。这是利他,前面是自利,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要善立方便。显示三乘,这才能契机,什么样的根性,我们跟菩萨一样,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方者,方法」,方是方法,「便者,便用」,便是便利,是这个意思。便利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谓最恰当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这个意思。最好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它没有一定,因人不一样,因时不一样,因地不一样,因事不一样,这个是智慧,这个是佛法另外一个名词叫「善巧方便」,要加上个善巧。所以,有智慧他就会用。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这是这些古大德的解释。《法华玄赞》里面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为便」。施为,设施作为,可以做为大众的好样子叫可则,这称为方。所以这个方比前面讲的就严格一点,前面是广义的,这狭义讲,这是佛菩萨,诸佛菩萨一切施为都可以做为众生的好榜样,这是讲佛门的方。善逗机宜,机是一切众生,你很巧妙的让一切众生用这个方法都非常欢喜,都认真去学习,不觉得困难,这就叫便利。《法华义疏》里面说,「方便是善巧之名」,所以佛经常常把善巧跟方便连起来,叫善巧方便。「善巧者,智之用也」。这是智慧,这智是后得智,权智、权宜、权巧。

《大集经》上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大集经》上讲的,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菩萨能帮助一切众生,趣向,一个方向,一条路,成佛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成佛之道,这完全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中国文字,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无上,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这下面又是三,正,菩提是觉,翻成中文是觉,所以这一句话合起来讲,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在菩提道上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三菩提,正觉,阿罗汉证得的,阿罗汉成正觉,就是成三菩提。菩萨是正等正觉,菩萨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佛再加个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所以这是成佛之道。

《华严经》里面,三菩提是七信位,十信位的菩萨,七信是三菩提。七信菩萨,他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这个等级来说,跟小乘阿罗汉平等的,智慧超过小乘,小乘在智慧上比不上他们。正等正觉,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所证的,正等正觉。如果加上无上,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有正等正觉,没有无上。无上,必须要把无明断掉,《华严经》上叫妄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那叫无上正等正觉,佛证得的,他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一般修行人,叫通途的,多半都生到华藏世界,念佛的人生极乐世界。极乐跟华藏,实在讲是一桩事情。华藏是像一个大城,极乐世界是大城里面的一条街道,这样讲大家就好懂,最殊胜的一条街道。我在新加坡讲的时候,我常常用新加坡做比喻,华藏世界好比新加坡,极乐世界好比乌节路,这大家就很容易懂了。所以生净土已经就生华藏,生华藏未必生净土,这个要知道,你才知道净土殊胜。

「又《会疏》曰:《维摩诘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设施名方便。」《维摩诘经》上有这两句话。智度菩萨母,能生诸佛,佛离不开智慧。为什么?智慧才能断烦恼,没有智慧你怎么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大智慧,真看破了,他才能彻底放下,没有智慧放不下。没有智慧就是你还有烦恼,你还有情执,放不下。你还有恐惧、还有怀疑,这都是烦恼习气。真正智慧现前,这一扫而空,没有障碍了。方便以为父,修行法门里头善巧方便。下面给我们解释,「达空无相是大智」,达是通达,你通达,你明了,万法皆空,相即非相,这是达无相,相即无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所以称大智,这智慧是自性本有的。

所以佛法,从汉朝汉明帝传到中国来,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很大。汤恩比博士讲的话没错,他说中国人的心量大,能包容异族的文化。印度是外国的,不是中国的,异族,传到中国来,这是异族文化。他非常赞叹,能包容异族文化。佛教文化大幅度的把传统文化提升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儒跟道应用佛法里面的原理原则用得太多了。儒释道这三种文化融合成一体,这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一体。所以中国人求的是什么?求智慧。儒也是求智慧,道也是求智慧,求智慧这个念头是从佛教学来的,不再是求知识,他求智能。怎么求?从戒定慧。所以戒定慧这个方法,儒学去了,道也学去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求智慧的方法,他不是求知识。知识,广学多闻;智慧,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它不一样。知识要不要求?知识要求,摆在末后,开悟之后再求知识。你看佛法里面的次第,四弘誓愿,头一个叫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是愿。后面三条呢?成就第一条的。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怎么断烦恼?持戒、修定,开智慧,烦恼就没有了。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要用戒定慧,智慧一开,照见五蕴皆空,达众生相。智慧开了之后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开了智慧以后的事情。智慧没有开,后头两个你想什么方法你也得不到。所以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为什么原因?他把前面两桩忘掉了,从哪里开始?从「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广学多闻。这前头没有基础,好比盖四层大楼,第一、第二层没有,他就想盖第三层,结果盖一辈子都落空,都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这是儒跟道都向佛家学来的。

守规矩就是持戒,决定不能够躐等。你看中国从前教学,从哪里学起?《弟子规》学起。《弟子规》不是叫小孩念的,也不是叫他讲的,也不是讲给他听的,《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父母把它做出来给婴儿看。小孩一出生,眼睛睁开,他就会看,那个小耳朵他就会听,他已经在学习、已经在模仿。你不能瞧不起他,他无知,他什么都不懂。其实他懂得比你多,真灵光,耳濡目染,他全学会了。他虽然不会说,他什么都懂。所以父母、大人在婴儿的面前要很小心谨慎,让他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要叫他看到孝悌忠信,看到礼义廉耻,看到仁爱和平,听到也是这些,接触到的都是这些,这养正,童蒙养正,这养正的根,三年。三年一千天,婴儿没有妄念、没有杂念,那个根扎得多深,所以才有谚语说「三岁看八十」。这一千天扎的根,将来无论在什么逆境里面去接触,他都不会变坏,他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善恶。这种教育,给诸位说,只有中国有,所以中国世世代代出贤人、出圣人,道理在此地。

古代,历史上记载的,周家三太做得最成功。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是王季的母亲,王季是他父亲;他自己的母亲,自己母亲太任;自己的妃子太姒,生武王、周公,都是孔子最佩服的圣人。那个不是小孩生下来,是怀孕的时候,自己就开始用正面的影响胎儿。从怀孕开始,叫胎教,那根真是扎得深。这种教学的方法,这是家教,一直到满清末年,一般大户人家还是用这个方法。以前学校少,女子读书的机会不多,但是都会教小孩,都懂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懂,没有一个不懂,而且都能够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她都做到,所以她很会教。

小孩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教他。老师真负责任,老师所教的老师都做到,他做不到他不能教小孩,老师做儿童的榜样。老师有德行、有爱心,有善巧方便的方法,诱导这些小朋友。家长请老师,得到处去打听,真正好老师,礼请。请来先拜师礼,家长要拜老师,对老师要行大礼,三跪九叩首。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来对待,他要不认真把小孩教好,怎么能对得起家长?尽心尽力去教,跟现在学校不一样。学生看到家长,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父母对老师都三跪九叩首,这学生还能不听老师的吗?还能不尊师吗?不可能,这上行下效。你看父母对老师多尊重,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跟父母没有两样,是平等的,孝顺父母也得要孝顺老师。所以诸位如果看看中国这些古礼,你就晓得从前的人真不一样。几千年来,礼义之邦,是真的不是假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没有不佩服,对中国。几千年来,永远维持大一统,这是人家最尊敬的。你看欧洲,罗马帝国亡国之后,始终不能统一,分裂了。只有中国人统一,一直到现在还是统一。这个统一非常可贵,说明什么?说明这社会和谐,人民团结,这是高级高度的文化。

有大智才有方便,随宜设施,宜是需要,当前的需要,定出一套方法,适合于当前需要。今天整个世界的动乱,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般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没有教人做人,教育只着重技能,只重视将来长大去谋生,这在中国不称为教育。所以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初出家,小和尚,寺院里面都分配有工作给我们做的,我的工作是扫院子,大门口,三个师兄弟,每天早晨大门口扫地。那个大门口是树很多,每天落下的叶子,这扫地。有一天在扫地的时候,看到有四个学生。我们那个寺庙后头有一条路到圆山公园,那条路进去,没有人守门,没有买门票的,大门是有门票的,所以晓得这个通道的,他们就从后面走。我看到这四个学生,一面聊天一面散步,上山去了。我很感叹说了一句话,「可惜!这年轻人没受过教育。」这话被他们听去了,马上转过头来,找我了,质问我,「你刚才说什么?」我就说了,我说「很可惜,你们没有受过教育。」他很生气,「我们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你怎么说我没受过教育?」我听了这个,「原来是大学生,我小看了你们。好吧,我就向你们请教请教。」我说「什么叫教?什么叫育?什么叫教育?你把这三个问题讲给我听听。」我这一问,把他们就考倒了,他真的说不出来。那个时候的学生不错,还很谦虚,他反过来向我请教,态度很谦和也很恭敬,我就把《礼记》里面的解释讲给他听,他没有学过。

以后他问我,他说「那我们现在的大学算什么?」我说「大学最好换个招牌,高级技术研究所。这个招牌很适合你们。你们不但高等教育没学过,小学教育也没学过。」他觉得很奇怪,小学教育?我说「你会吃饭吗?」「这吃饭谁不会?」「哪有那么简单?我摆四个菜给你,这四个菜的方向,按五行、按方位,你能摆得出来吗?」不会吃饭,你没学过。我说「扫地,你学过吗?洒扫应对,小学教育,你没学过,穿衣吃饭都不会。」我说那叫学校,那叫教育。所以这学生都很不错,那个时候,几乎六十年前了,那学生都不错,都很能接受。现在我们遇到不敢讲了,那要惹火的时候,他给你动武,我们受不了。这就是教育出了问题,不会做人。所以现在许多博士学位念到了,找不到工作。许多公司行号迫切需要人才,知道他们能干,他不会做人,不敢用他,这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弟子规》的教育,《感应篇》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你会做人,你又会做事,谁都喜欢,哪个老板都喜欢用你。

今天我们讲随宜设施,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跟人讲,人家听到也点头,可是没人相信,没有人敢实验。在今天这个社会,要做好事,要做示范点,那就是好事。示范点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己个人,就是人的示范点。这个点做出来了,你再做家,你把你家庭做成一个示范点。现在是小家庭,这社会上许许多多小家庭你们做出榜样,让别人来参观、来看看,你们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一家和睦,一家亲爱,一家互助合作,把它做出来。那你有个公司,无论公司大小,你把公司做成一个榜样,所有公司的榜样。这是什么?这是菩萨。你个人做到了,你成了菩萨。你把家庭治好,这菩萨家庭,你的家人都是菩萨。你把一个公司行号带好了,那公司行号是菩萨公司,不会蚀本,挺赚钱的。北京一个做企业的,胡小林居士,他认识我之后,我就教他这个方法,把三个根做到,自己先做到,然后影响家庭,最后搬到公司去,做得很自在,做得很成功,那是个好样子。青岛也有个企业家,刘克成女士,也做得非常成功。那都是样板,都是典型。你听了传统的这个文化教育,然后你再亲自去看看,你看人家怎么做的。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重视行、证,不能止于信、解,后头没有行证,那就变成学术,变成玄学,变成知识,不是智能。你能把所学的都做到,落实在生活,你在生活上得利益,身心健康,烦恼轻、智慧长。落实在家庭,这家庭幸福;落实在事业,这事业顺利。你影响到你的邻里乡党,你居住的这个区,小区,一定是和谐,小小的礼义之邦就出现,和谐社会看到了。几年下去之后,你的影响愈来愈大,可能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榜样做出来了,模范做出来了,再扩大,会影响全世界。为什么?全世界都需要,找不到地方,他来看看,他就真想学了。全世界的人都会到你这个地方学习,这个功德就大!不要小看,菩萨事业,叫随宜设施。

「方便有二种」,第一个「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于「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像这些经义要深解。我们理解不够深度,所以你不能落实;深解之后,你自然就落实了。落实是什么?你就做到了。你不是在读经,不是在研究经,在行经。把经教的理论变成思想,把经典的教训变成我的行为,你这才叫契入。解空不着相,你才证得,这个证得是如来讲经的真实义,你体会到了。你着相,体会不到,如来真实义你不懂。如来真实义就是自性里面的蕴藏的真理。

第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这个第二是帮助度人,第一个是自利,第二个是利他。利他,这个实相理太深了,就是前面讲的「深解空而不取相」,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自己得到了,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要有方便、要有耐心,有耐心、有方便。这个方便是什么?方便自己做到,要常常讲,对家人讲。工作,家人有工作,小孩上学去念书,放工了,下课了,早晚吃饭,休闲的时间,讲给大家听,把经教里面这些道理讲给大家听。佛陀教我们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工作,这些教训,大家都明白了,看你做,做得这么自在,真有受用。这个有受用就是,生活、工作再忙,他也很悠闲,没有烦恼,快乐,没有忧虑,这长智慧,谁不欢喜!哪里学来的?传统教育里头学来的,这大家才知道传统的东西好。你没有做出样子来,你讲给他听,他不相信。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日常生活,你看简单,一丝毫不浪费。居住的环境虽然小,整洁,不要太大,太大什么?收拾房间要浪费很多时间,要浪费很多精力,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愈快乐。别人住大房子不要去羡慕,为什么?那很苦,住大房子受罪,要用多少精力时间去照顾这些房子,不值得。人家家里有花园,我家里有菜园。菜可以吃,统统都是有用处的,与我生活有相关的。做出来,身体健康快乐,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一点就很难得了。

你看现在人,有几个人一天常露到笑容?都是愁眉苦脸。你就晓得,他情绪多不好。他看到我们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我在美国住的时候,有一天邻居来访问我们,问我们,你们是干什么的?就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为什么你们天天这么快乐?他问我这个事情。我们就告诉他,我们是学佛的。他不懂。学佛,佛是宗教,我们是学佛教的。他说佛教是什么?你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学净土。净土是什么?极乐世界,我们学快乐,我们学清净,我们学健康长寿。他说这些东西我们都需要。好,欢迎你来学。我们有个小道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我说你们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上我们佛堂,没冲突,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你们到佛堂来,是师生关系,来上学,听课。他们真的很高兴,没冲突。你们信仰宗教,你们的小孩不都上学吗?佛教这是学校,是教你怎样快乐、怎样修清净心、怎样得快乐、怎样身心健康,教的这些。身心健康,长寿!无量寿。都想要长寿,都想要健康,那到我这儿来。你看我们这里学了,天天欢欢喜喜,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看到,都满面笑容。这就是方便诱引群生,让他慢慢觉悟。

「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二乘人做不到,二乘人智慧没开,他有戒,他有定,智慧没开。菩萨有戒、有定,智慧也开了,所以有善巧方便,所以能够诱引众生,跟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跟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发生冲突。我刚刚到澳洲的时候,那个时候常常回新加坡,在新加坡讲经,一年去个几次。澳洲也有一个宗教会议,团结宗教,政府办的。有一个官员,地位不高,好像宗教科的科长一样,地位不高。他们每一个月会召集不同宗教的这些代表,聚会一堂来讲习、来讨论,宗教怎样互助合作。我移民到澳洲,这个会我参加,每一个月开会我一定会去参加,跟这些不同宗教,我们相处得很好。他们常常争论一个问题,他说佛教到底是什么?我们就告诉他,佛教是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就好像一个国家一样,佛教是管教育、搞教育的。我说跟你们没有冲突,你们上帝是管行政的,好像是个国家有个元首。我们这也不是教育部长,我们这是民间,像孔老夫子一样,民间的教学。跟你们有相辅相成,佛教不反对任何宗教,佛教承认你们的神,好像国家领导人,承认。但是佛教不是从政的,是一种民间教学。他说,那人死了之后?我们上到极乐世界。他说,人死了以后最后的审判?我说审判权是上帝的。他很开心。我说佛教不审判人,佛教只教人,只教人断恶修善,佛教不审判人,佛教里头找不到审判。所以我们相处很快乐,尊重他们,你们是国家领导人,你们是司法部长。我说佛教,佛教不是,民间教学。教些什么?教人断恶修善。这些,他们经典上都有。慢慢的,我们这个宗教之间那些对立就慢慢化解了。

我们在国际上从事宗教活动的时候,尤其是联合国的和平这些活动,我都邀请这些宗教一起去,一起参加,在联合国大会我们来表演一下,宗教跟宗教之间手牵手,为世界和平祈祷。他们自己欢喜,主办的单位也非常欢喜,难得有这么多不同宗教来给我们做和平祈祷,这好事情。特别是佛教,佛教可以说是民间的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跟孔子非常相像,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用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国家,帮助社会安定,帮助社会和谐,帮助众生觉悟;那个根性利的,帮助他回归自性。所以这个我们把它认识清楚,这个东西不是迷信,要把世人对佛教这个错误的观念要纠正过来。这个纠正不是说,是要我们做出样子来给他看,净宗学会的同修有这个使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