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嘉瓦仁波切与西方科学家在哈佛大学心智科学研讨會的精彩内容。陈履安先生特别推薦,并亲为本书作序。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对谈,代表两种截然不同思想体系的會晤。诚如嘉瓦仁波切所言:「我相信所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都是要获得幸福与成就感。」阅读本书,如同品尝一场东西方关於精神与物质知识的飨宴。

本社特请台大物理系靳文颖副教授担任翻译,将这难得一见的智慧火花呈献给中文读者。

中文版序

认知科学是一门仅约二十岁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了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大脑学、遗传学、进化论、语言学、电脑人工智慧学等等学门领域,其目标在探讨人类生命、精神方面的问题,例如,资讯如何经由感官输入,如何处理,如何储存与运用,及与遗传、进化的关系等等问题,在此学者并发现:

1. 从一九三年代起被广泛采用的科学方法逻辑实证法,仅有局部的应用价值,对认知科学而言,不仅不适用,甚至有其重大缺失。客观的观测既不可靠,主观的臆测又不能采用,而所谓的直观 intuition 又不容易界定,於是找寻适当能被接受的科学方法,便成了新的问题。

2. 经由过去五年学界与高僧们多次的学术座谈,科学家发现,居然有一个不为西方科学家所知,而却是极老的学门领域,具有多种系统化的方法,及运用经由禅定的训练产生更为深刻的直观,来开发人类的心智,开发人类的内心世界。

藏文将「佛教」直译为「内观」,佛学亦可称之为内观学。佛学学理深奥严谨,且必须透过亲身的体验、体证,拿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仪器,才能明白自我之本心、本性。科学家之可爱,在他们具有追求真理之心,我们也看到在多次座谈會中,科学家们虚心且打开心地请教及聆听高僧禅师们谈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们不仅深深地感到兴趣,且追根究柢地问,并将西方科学之缺失坦诚地剖析出来。履安年来学习佛法,深知此一开发内心世界的领域,绝非一般人所以为它是属於宗教或哲学范围的,它实是每一个人都可经由研究学理、亲身实证,进而对生命宇宙及自我有更深刻地认识的。佛学是一门有系统的开发人类潜能及良知良能的学问,深信下一世纪,内观学必更为重要,成为东西方学者共同研究之重点。

希望其他座谈會报告能继续译出,从报告中,我们可看出西方科学家目前虽然仅接触到佛法的一小部分,但是,从他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帮助我们去认识及体會佛学内观学的重要性。

陈履安

前言

我相信所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都是要获得幸福与成就感。这些目标,可以经由身体的安适与精神的正常发展而达到,但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却在精神方面。因此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具有对精神与物质双方面的知识。

科学在对物质的驾驭与瞭解方面,已有惊人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佛学具有深奥的哲理,数世纪以来,已发展出系统化的方法来开发人类的心智。无论我们是科学家或是修行者,我们的基本需求与渴望都是相同的。虽然科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但他们不能完全忽略人类的心与意识;修行者虽然主要在致力於发展心智,但也无法完全不理會身体上的需要。由於这个缘故,所以我一向强调,结合精神与物质的重要性,唯有从双方面去努力,方能成就人类的幸福。因此得知智慧出版社 Wisdom 出版《心智科学MindScience》,令我很感欣慰。

嘉瓦仁波切一九九一年八月五日

序赫伯特.班森医学博士 Herbert Benson, MD

本书所集,系「心智科学:东方与西方的对谈」研讨會上所发表的演讲与讨论内容。该研讨會与哈佛医学院医学继续教育系 Departmen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之一项研究计画有关,是於一九九一年三月廿四日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克瑞斯吉 Kresge 大會堂所举行;由身心医学研究院 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 与纽约西藏會馆 TibetHouse New York 联合赞助。研讨會邀集了包括医学、精神病学、神经生物学、教育、比较宗教与印、藏佛学等各领域的专家们,进行公开对谈,就东方与西方在心智科学方面交换观念、方法与心得。嘉瓦仁波切,是研讨會上的贵宾。

该研讨會,旨在庆祝西藏佛教界与哈佛医学院十多年的合作研究。这项合作的缘起,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八日,当时嘉瓦仁波切来哈佛大学做首次访问,我有幸与他相识。那次會面时,我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对简单的禅修方法,在生理上所产生的效应所做过的实验,并且请求许可对西藏佛教几项更高深的禅修法进行类似的实验。

实验的理念是很直接的:假如简单的禅修法會在生理上产生明显的变化,如新陈代谢趋缓、心跳与呼吸次数减少、血压降低,以及不同的脑波等;那麼更高深的禅修法又會如何呢?可能显示更特异的身心交互作用吗?我们试图研究高深的禅修法,但是数年的努力却苦於找不到禅修者同意做我们的实验对象他们对於将自身修行列入科学记录,根本不感兴趣。

那时我刚读完亚历山朵.大卫 尼尔 Alexandra David Neel 所写的《西藏的魔力与神秘Magic and Mystery of Tibet》,书中有她於廿世纪初年所见西藏佛教僧侣表演拙火瑜伽 gTum mo orga 的叙述。在修拙火瑜伽时,行者为了宗教上的目的,會发出内热,那在身体上有很强的效应显现出来。大卫 尼尔女士将她在一个大冬天所见的景象,做如下的记述:

新学僧们赤身盘腿坐在地上。把床单在冰水里浸湿,然後围在每个人身上,他们必须用体热把床单烘乾。乾了的床单立刻又放到冰水中浸湿,再拿来围在身上烘乾。如此反覆一直做到天亮,哪一位烘乾的床单数最多,就是比赛的冠军。

除了烘乾床单之外,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测验,用来鉴定新僧侣发热的功力。其中之一是坐在雪地里,由他身底下融雪的数量,以及身体四周有多大范围的雪融化,来衡量他的能力 注1 。

我希望有了嘉瓦仁波切的许可,使我能够对拙火瑜伽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不寻常效应著手研究。

我们一九七九年的會谈,是在剑桥镇 Cambridge 的戴那派玛馆 Dana Palmer House 客厅中进行的。那是一栋一八二三年的建筑,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曾住在那里,并且相信他是在那里构想出复数宇宙 pluralistic universe 的理念。在我解释完要求研究拙火瑜伽行者之原委後,嘉瓦仁波切回答说:「要测量这种能力绝非易事,行者做这种禅修是为了宗教的目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感觉到益处你必须先体验。」之後,他又说:「不过,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各种变化,我们被迫离乡背井,过流亡的生活……或许让你们做这项研究是有些价值的。」

数月之後,我收到嘉瓦仁波切办公室的来信,邀请我们研究三位住在印度达兰萨拉 Dharamsala 附近的拙火瑜伽行者。有关这项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计画的成功且引人入胜的结果,在本书中有所记述。我们根據科学化的探讨,已经确定,高深的禅修法的确可以开发人类深层的、未为人知的身心潜能。

一九九年秋季,我们相信研讨此类实验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有举办「心智科学」研讨會之议。嘉瓦仁波切同意前来参加,并且将讨论的议题扩大,包括了东方与西方的心词齕念。

我衷心感激所有与會者,使这次研讨會如此圆满成功。我希望东西方在心智科学方面,不是仅止这十年的丰硕交流而已,而是让我们的继续合作,能够有长远的前景。

 

赫伯特.班森

波士顿.一九九一

注:1.亚历山朵.大卫 尼尔著《西藏的魔力与神秘》,第六章。

绪论

丹尼尔.寇曼博士 Daniel Goleman, Ph.D 罗伯.索曼博士 Robert A.F. Thurman, Ph.D

西方的透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汤恩比 Arnold Toynbee 曾经预言,廿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佛教的西传。对於现代心理学就某一特殊方面来看,这说法是正确的,使西方警觉到在这方面的训练除了自己的一套,还存在著更古老或者更智慧的心智科学,而它最完整的陈述是在佛学里。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观非常短视,以为心理学方面的努力,不过自上个世纪方在欧洲与美洲开始,而忘记了心理学的根源是哲学,哲学的根源是宗教。譬如威廉.詹姆士,他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直到本世纪初他创立心理学系为止,他哈佛哲学系的出身,更是少有人记得。

佛学以两项事实提示给现代心理学:其一是对心智及其作用的系统化研究,远在西元纪元前即已开始;其二是这类探索是精神生活的中心课题。而事实上,世界上的每一主要宗教,都各自有一套秘传的心理学,亦即心智科学,通常是不为在家信徒所知的,譬如回教的苏非派教义 Sufism 、犹太教的卡巴拉密法 kabbalah 、基督教的修道士冥想手册 monastic meditation manuals 。

在佛学里,传统的心智科学称为「阿毗达磨」。自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经过数千年的研究、系统化及精炼之後,阿毗达磨已发展为一精密复杂的心智模型。正如任何一种完整的心理系统一样,它详细描述知觉、认识、感情与动机的运作情形。阿毗达磨是一个动的模型,它分析人类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痛苦之道这是以心理学的语言表达佛教的主要讯息。

虽然阿毗达磨所讨论的应属形而上学,但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却是涵义丰富的实体它是一套全然不同渊源的心理系统。它对现代心理学如同提供了一项「第三类接触」碰上了极少人甚至根本没人想到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多数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如果被问及,肯定會说,除了西方现代思想体系之外,没有其他充分发展的心理学;而现在显然另有一套,且对西方心理学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佛教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机會,使现代心理学,与在西方的观念系统以外所演化出来的思想体系,做恳切的对谈。这里有另一套现成的心理学,在许多基本的现代心理学议题上可资借镜,诸如:心智的本质、人类成长潜力的极限、心理健康的展望、心理的改变与转化等。

本研讨會是这项对谈的一个开端。此後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會发现,正如西方的心理学有许多学派,佛教心理学也是派别分歧阿毗达磨是传统的佛教心理学,但如今也有数种不同的论述。特别是在藏传佛教,更另外存在多种心理系统,在心理精神的发展上,各有其独特之实际应用。

本书的结构系依照研讨會的程序,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别为上午与下午的议程。

第一章是嘉瓦仁波切讲述佛教的心智观,统合了科学的唯物观与宗教。他指出,瞭解心智的本质是佛学思想的根本。在西藏佛教的教示中,包括身心的变化为何相互影响的详细图解,以及如何以意愿控制此种影响的技巧。对於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细微关系,西藏人所持的观点是心智可以脱离身体这是研究人员可以测试的许多概念之一,藉以增进我们对身心间环结之瞭解。

接著在第二章与神经科学家的对谈中,嘉瓦仁波切提出了几项对西方科学特具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心智是否能观察与瞭解它自身的性质,自然现象之数学法则与业力运作的相似之处,佛教的空性观与心智之究竟本质,和心理错乱与骚扰的根源等。另外涉及的问题是心智的粗略与细微层面,及心智的细微层面可独立存在於身体之外具煽动性的可能性。

赫伯特.班森博士 Dr. Herbert Benson 在第三章回顾他在身心关系方面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特别是结合古老的禅修技术与现代医学鷘松弛反应 relaxation response 」。他也讲述了较近期对於西藏高深禅修者的研究行者在练拙火瑜伽时,体温与耗氧量都有大幅度的改变。

他希望这些研究工作,可以使我们对心智如何影响身体,有进一步的瞭解。

在第四章,罗伯.索曼 Robert Thurman 讨论到西方的认知科学 orgnitive science 与神经科学,可从西藏心智科学获益的问题。他追溯佛教心智科学的发展,并强调其与西方迫切的相关性;因为他指出,在西方,人们对外在世界的影响能力,已远超过了对自身的能力。至於西藏心智科学可能提供些什麼?他以西藏医生把脉的惊人诊断本领为例,提示说明,并讲述了拙火瑜伽行者的内在状态产生班森博士所量得的诸种变化的内在技术。

第五章,霍华.葛纳之讲题是在认知科学中西方的心智观。重点在「硬性」的认知:如思想、智力与理性相对於感觉、精神与意识。他呼吁大家应该充分利用所有的学问与经验无论西方的或东方的促进相互瞭解的大同精神。他建议,一场诚恳的对谈,必可产生更丰硕的相辅相成效果。

在第六章里,由我比较西藏与西方精神健康的模型。正如西方的心理学一样,西藏系统也有心智及其功能之模型,以及精神健康之定义与实现的方法。但是西藏模型所标示的,人类在精神方面可达到的幸福境界,对於典型的西方心理学却是一大挑战它断言:断除执著与瞋怒之苦,而後慈悲与大自在的境界,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最後,在第七章的总结小组讨论里,特别是在东、西方心理学显示有殊途同归的题目上,我们就数项议题做进一步的深层探讨。

对我本人来说,这次哈佛医学院主办的对谈,为我个人的东方求知之路成就了圆满的旅程。我首次接触阿毗达磨和西藏佛教是在一九七年,当时我为攻读博士学位,拿了哈佛游学奖学金到印度。我真觉不可思议:这里有一套心理学系统,它的理论前提与我所曾接触过的截然不同。这系统不但解释心智如何作用,并且说心智是有方法可以转化的;它同时揭示人类发展的理想是安详与慈悲等精神价值一个比任何现代心理学都更有希望的憧憬。

当我回到哈佛之後,我开始了对静坐的研究佛教与其他东方心理学的应用技术。赫伯特.班森在医学院正从事他先驱性的「松弛反应」研究,而在我自己的心理系,盖瑞.许渥兹 Gary Schwartz 、理查.大卫森 Richard Davidson 与我,则对静坐开始了类似的研究计画。

禅坐研究的成果,对行为医学 behavioral medicine 的贡献卓著,而这次的对谈却代表了紧接著而来的下一个阶段。禅坐只是东方心理学多种应用工具之一而已。如我们继续探索,看从这同一来源能否找到其他对现代生活具有价值之物,我们可能发现较西方心理学所能梦想到的还多的事物,存在於天上与世间。

丹尼尔.寇曼

西藏的透视

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内在科学文明。在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间,西藏人以细密的心思,将得自印度的丰富、古老的佛教文化加以发扬与淬炼。西藏人生活与工作在其中的僧院大学,有些住有万馀学者,其课程完全集中於内在科学方面,而整个西藏地区都全心全意地促使这些僧院大学兴盛。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曾说过,世界上的三大哲学文明西方、中国与印度,都各有特色。欧洲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见长,因此发展了惊人的物质宇宙的科学。中国人擅长探讨人类社會本身的关系,而发展了和平的历史与优雅的文化,目前却遭逢面对现代化的困境。印度则长於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发展了对自我以及自我深层的意识、理解与表达的过程和异常状态等之无与伦比知识。

印度的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曾经长达数千年之久。後来佛教在印度没落了,终於到廿世纪,佛教也在亚洲许多地区消失了。但是在第七世纪,西藏文化却以它独特的方式,敞怀迎接印度佛教这无价之宝。而在接下去的一千三百年,西藏人民对佛教越来越虔诚信奉,而致使他们的生活、土地、社會与内心深处全然改观。

藏人今日对世界的最大献礼,是他们无匹的内在科学知识,以及由此推究出来的整套人类心智转化术。虽然西方也欣赏其他文化的各种优点以及异国风味的美,诸如他们的精神财富与艺术品,但是西方人由於在物质文明方面的成就,仍不免以地球上的大智者自居。 但这可能是一项逻辑上的错误。或许那些选择不投注心力於外在性质之发展的人们最能瞭解。或许那些认为瞭解自己与控制自己的心智与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人,他们更具智慧。或许我们西方人也有某些「科学的」东西应该向他们学习。

心智科学研讨會,使所有参与者感到愉快与富启示性,因为研讨會是建立在相互尊敬的基础上。不论西方人或东方人,都认为可以彼此学习。

纽约西藏會馆为协助保存西藏文化而成立於一九八七年。西藏文化正经历著与「现代化」的毁灭性接触军事占领与工业拓殖。在世界官场上无视於西藏与藏人的苦难的同时,一项由三十七个国家组成的民间运动,宣布一九九一年为国际西藏年。因此在这国际年的开始,西藏智慧的瑰宝:它医病的良药、它独一无二的天赋它的内在艺术与科学在这里受到敬重与推崇,真是最适切且令人深深感动的。我非常感谢赫伯特.班森及他在身心医学研究院的同事们能与西藏會馆合作,以这种方式来尊崇西藏文化与内心科学这项古老的传统。

大约在一千三百五十年前,西藏曾是亚洲心脏地带的军事强国,但帝王们厌倦了战乱与征服,而迎请印度的内在科学在西藏建立起教理与学院。自此开始了漫长的转变,将西藏由一个以征服他人为最高目标的暴力文化,转变为致力於征服自己的非暴力文明。我希望过去十年间的内在科学會议与研究,及未来持续下去的工作,都能对促进世界和平有所贡献。

罗伯.索曼


返回《东西方的对话》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