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

作者:黄胜常 著 文章来源:摘自《佛法与人生百问答》

问: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得太夸大?

答: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佛说:“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

《楞严经》中也说,父母子女夫妻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生生世世的纠缠,没完没了。尤其是自以为有恩于亲人时的那种索求,真是一付讨债鬼的模样。

讨债鬼的模样,就是饿鬼相,饿鬼永远要吃、要喝,却永远吃不饱,永远在饥渴之中。那种永远满足不了的贪欲,就叫“饿鬼爱”。

攀缘不舍饿鬼爱,使我们百劫千生轮回六道。譬如今世互为母女,来世不一定还是母女,下辈子或互为主仆、互为人畜,彼此奴役驱使,彼此都不相知。就如同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我们与亲人前世的关系。

但有一事可以确定,那就是——若前世不造恶业,今世不会纠缠得这么悲惨;今世不造恶业,彼此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恶性互动;而今世所造,有的还要转到来世才报,这是最基本的“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观念。

饿鬼爱的另一个大麻烦和过患,就是它会把好事变坏事。

例如: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及种种付出,都是一个佛子对众生所作的善业,本是很大的法财、资粮和福报,若能把这经验提升扩大,把善意布施回向出去的话,是了不起的事情,是极大的善业。但是我们若攀缘饿鬼爱不舍,就一定要去贪功受福德。这一贪功受福德,便成了饿鬼讨债时的账本,立刻把施受的关系变成了债权人和债务人,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学习大乘佛法,就是要学诸佛菩萨如何“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把最苦、最坏、最恶的事,转成最乐、最好、最善的事。而不是“倒转法轮”,把自己和亲人,变成饿鬼、讨债鬼、冤屈鬼;把原本美好善良的事,变成“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的丑陋邪恶的事。所以,佛陀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一点儿也不夸张,实在是最慈悲的提醒,让我们不得不小心警惕饿鬼爱的过患啊!

问:佛陀要我们出离饿鬼爱,但在《盂兰盆经》中,又说要孝顺“七世父母”,这里不是很矛盾吗?

答:佛教讲孝顺“七世父母”,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

我们轮回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六道,每一道受生都各有父母,这就说明了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一定要扩大提升;对子女的慈爱,也一定要扩大提升。

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子女、夫妻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正确地去爱今生的父母、子女以外的人,则下辈子也不能够认识并像今生一样的去爱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只有爱“一切众生”,才能爱到一切过去的父母、子女。

这就是大乘菩萨道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的原因及宗趣。也是《盂兰盆经》的宗旨精神——要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如六道众生,视六道众生如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佛陀对我们的告诫——爱罗睺罗如六道众生,爱六道众生如罗睺罗。

看经时,千万不能看窄、看偏了,一看窄、看偏,就陷在饿鬼爱的纠缠中,则把好事变成坏事了:

问:既然饿鬼爱不好,但我们已经都是亲人了,该怎么办呢?

答:去扩大提升对父母儿女的饿鬼爱!

如何扩大提升呢?

佛在《大乘大般涅槃经》中说,要“爱罗睺罗(佛的亲生儿子)如六道众生,爱六道众生如罗睺罗。”儿女就是我们的“罗睺罗”。我们既然能够对自己的儿女作出善良的布施,就表示也能够对一切众生作出同样的布施;既然能够对自己的儿女发出善良的意愿,就表示也能够对一切众生发出同样的善意。剩下的,只是我们愿不愿意的问题了!

问: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有一段关于耶输陀罗和罗睢罗之间的母子之情纠缠难舍的描述:佛叫耶输陀罗放舍罗喉罗,让他出家跟佛学法修道,佛陀的理由是:“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为什么母子恩爱,死后会堕入地狱?

答:“母子恩爱”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地狱因。但是若因“母子恩爱”而不出家修道,则定作地狱因。

何以故?不修道者,不能免生死,亦不能究竟止恶行善。而生死是轮回因;作恶是地狱因。

再说,“男女恩爱”、“母子恩情”的纠缠,于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等未皈依三宝者而言,常作败坏事业、学业、名利、道德、法律之因,虽属恶因,尚非甚恶。但若于佛弟子而言,作败坏修道、成道之因,则是大恶,以其“恶”故,亦能直接作地狱因。

出家修道成道是天上天下至善之行,所以者何?此行能令自身及一切众生终究永断八苦,永离生死,入于究竟安隐快乐之处,故名至善。

而母子恩情、男女恩爱,若能直接伤毁、败坏此至善之行者,则为至恶之因,亦即地狱直接之恶因也。

 

我们真的爱过吗?

——宗萨仁波切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很爱自己的家人,你很爱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吗?你会带她们去吃他们喜欢的披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从不忘记给他们买礼物,在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扮怪物尝试改变他们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这就是爱,大概没有人会说这不是爱。

根据佛法,在我们证悟之前,我们所有的爱都是基于自我。或者说,我们所有的爱都需要回馈。当我们给了对方一个吻,我们至少希望也得到一个同样的吻或是其他东西。

我想稍微谈一下我们基于自我的爱与无我的爱之间的差异。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计算。对家人,对朋友,对我们的爱情。如果你读过我之前的文章(或者如果你是宗萨仁波切的书迷)就应该知道,自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为此他需要不断的通过他人、外境来摄取存在感。为此我们建立家庭、学校、政府、医院、养老院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以获取各种不同时期所需的安全感。在你出生的时候,你有爸爸妈妈,他们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M机。当你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找他们要。当你长大了,你的爱人会给你最大的安全感。当你发现他已经不爱你了,你会寻找另一个安全感的来源——另一个爱人或是孩子,让他们给你新的安全感。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我们如何从家庭爱情来获取安全感。这两者在我们生命力所占比重非常大。当你认为你在爱的时候,事实上,你一直在试着维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爱情上的收支平衡。当然不是完全指金钱,它的范围非常广,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每天都亲吻你的爱人,而他从不主动亲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觉得不平衡。你会怀疑他对你的爱。我指的是类似这种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块钱的爱,那么你是否要求对方至少付出八块钱的爱。如果对方付出的爱只有五块钱你就会非常生气,但你会试着告诉他你付出的是十块钱,因此他不能只回馈五块钱,但通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争吵。我们吵嘴的时候都会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可你呢?

这表示我们一直在计算,试图维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连最纯洁的爱情也未能免俗,因为我们有自我,我们需要喂养自我。这让我们无法专心的爱,无法心无旁骛的爱。我们和对方拥吻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计算器。

家庭或爱情是一个我们最不希望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从中吸取安全感的来源。但他同样很危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调到安全模式,但总是会有意外跑出来打破我们的安全错觉。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爱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们的自我感到威胁。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爱情问题都是因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给了他十块钱的爱,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应该给我六块钱吧,可他给我的最多只能算两块钱。无论是对我们的男朋友、女朋友,还是我们的先生太太,甚至对我们的父母子女,我们其实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基于自我的爱,这种爱要求回报,它从来不是无私的——掺杂自我的爱从来不是无私的。

我无意声讨这种爱。身为未证悟实相者,即使我们想,我们也不可能有超越这种爱的爱。但我不认为这是真的爱,这种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真正考虑别人的感受。它以对方的付出来决定自己的付出,这是交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庭关系老是这么紧张。总是出各种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的爱过任何人,你有完全不需要回馈的爱过任何人吗?不管他做什么都丝毫不影响你对他的爱?我很怀疑你们中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爱。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女朋友不高兴,我们会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那不是因为我们爱她,那是因为作为我们身边的重要人物,她的不开心早晚会波及我们自己。会搞乱我们的计划,我们晚上的计划可能就泡汤了。我们很怕这种麻烦。这只是我们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采取的措施。

如同多数父母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荣耀家族的使命。这其实是全然的自私。我不认为他们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过。他们不过是希望让孩子满足他们的自我,重建他们失败的人生。在爱情里,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对方全然满足我们的自我。我们之所以爱对方,因为对方爱我们几乎像我们爱自己一样,我们在他这里可以体会自我被全然满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对方也是自私的,他来我们这里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因此,当最初的冲动慢慢停滞下来之后,双方都开始看到对方的一点真面目。那时候双方都开始要求对方提供不少于自己的爱的爱,这是潜规则,你当然不会说:我给了你这么多,所以你也必须给我这么多。但没有说不代表你没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双方关系最佳时期可能就是双方收支比较平衡的时期。但很快,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时提供对方所希望的那么多爱了。这个时候,另一方就会感觉不安全。争吵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我们的爱情和亲情上。如果双方收支已经到了差异巨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维持自我的养料。这就是我们的爱。我们是这样的人,即使我们在墙上画了一朵花,我们都会希望它得到别人的关注,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提醒其他人:那是我画的。因为我们有期待,我们期待收到几句赞美。

我们在这里猜想一下圣者的爱,依据佛教的理论,如佛陀一般的圣者已经证悟无我,他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因此,他不需要通过结婚,或是建立家庭,结交朋友来摄取安全感。他呆在黑暗里也不会怕黑。他也不需要电影音乐来娱乐自己。想象一下没有自我的人,他没有自他分别,他不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我们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这些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们提供,因此经营好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成就者,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他无需从他们那里获取自我的食物。

一个完全无我的人,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但他最关心的当然是让你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顿,可能给你讲佛法,也可能和你讨论女人,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因为他没有自我需要被喂养。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

(佛友Nancy推荐《我们真的爱过吗?》一文)

破了二十五有的烦恼,名为净。破了二十五有的业,名为我。破了二十五有的报,名为乐。无二十五有的生死,名为常。这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 佛说世间法,是无常、苦、无我、不净,这是方便法。佛说出世法,是常、乐、我、净,这是真实法。无常是众生,常是法身。苦是外道,乐是涅槃。无我是生死,我是如来。不净是有为,净是无为。——摘自 宣化上人讲述的华严经浅释

 


慈悲的力量 月爱三昧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