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图右下角的Start按钮,稍等片刻,然后滚动鼠标轮、或者拖动图中的滚动轴,就可以带您从普朗克尺度的量子泡沫看到人类探索宇宙的最远距离。

生死书注:本页转载的两篇DNA文章中,对一些句子做了相关的佛法链接,科学与佛法在此可以相互参照。第二篇文章《进入DNA的神秘世界》原本是没有小标题的,参照了《源场调查》一书补充了小标题。以下概念解释出自百度百科等。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基因是DNA某个片断的名字,DNA是每个细胞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是每个细胞里面的一个小核状组织,每个细胞的功能由除细胞核外的其他细胞质决定,特别是不同的线粒体决定因素很高,同一个人的所有细胞核内遗传物质都基本相同,但不排除时刻都有变异的出现,这些变异细胞多半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否则就是肿瘤和癌症的种子。每个细胞的细胞核里的DNA都是基本相同的,其对应片断的基因也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多图:微观世界看DNA

爱因斯坦论佛教: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DNA揭秘

作者:localking001 博客

目录

正文

1、DNA科学实验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因而同时荣获诺贝尔奖(1962年)],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实验1 生物场导实验

1955-1957年,姜堪政(Цзян Каньчжен;Tszyan Kanchzhen)提出了"场导论",认为"既然生物体有电磁场的交换,那么该电磁场必然会有一部分传递到有机体之外。如果被另外的有机体所接受,作为生物信息,必然会定向控制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换句话说,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和主动-电磁场。DNA提供了稳定的有机体遗传物质,而电磁场立场可以去改变它,足以影响这些生物电磁信号。"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姜堪政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961-1963年,姜堪政进行了"鸡变鸭"的场导实验。发现鸭子的生物场微波作用到孵化中的鸡蛋,由此鸡蛋所发育出来的鸡雏具有鸭子特征,比如足趾间有蹼,经过中国医科大学阎德润教授、大连医学院吴襄教授、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审查,认定发生了遗传变异。统计记录是这样的:实验组里把鸭(施主)放进接受仓,鸡蛋(受主)500只放进处理仓,孵出鸡雏480只,发生的变化是鸡雏具有鸭的特征。具体来说,鸡爪间长蹼的占25%,头形扁平的占80%,颈变长的占70%,眼睛中部开宽的占90%。对照组中,600只鸡蛋也放进处理仓里,但接受仓里什么也没有放,孵出了510只鸡雏,完全没有鸭子的上述特征。实验组的鸡雏长大之后,体重超过对照组的50%,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实验特征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1978-1993年,在从事植物场导实验时,发现了小麦的生物微波作用促使玉米分蔟生长,而且在雄性花絮结特殊的穗,穗上结有籽粒,有玉米,有小麦,并且增产,所获变异传给下一代。观察十代仍如此。

姜堪政的动物、植物场导实验,以惊人的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场导论,无可辩驳地说明了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电磁场远距离传递。这是一项改变遗传基因的重大发现,更是对传统遗传学的重大挑战[注:以姜"场导论"的开创性及实验证明的惊人结果,足以让他问鼎诺贝尔奖了][01]

实验2 细胞死亡紫外传递实验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1974年,Kaznacheyev(Казначеева,卡兹纳切耶夫)相信他已经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死亡可能由来自远方的紫外线引起"[02][03]。在实验中,两个密封的容器并排放置,中间用薄薄的光学窗口分开。这两个容器在环境方面完全屏蔽以避免光耦合(optical coupling)。一个细胞组织被分成两个相同的样本,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内。使其中一个细胞样本遭受有害媒介,如选定的病毒、细菌感染、化学毒物、核辐射、致命的紫外线辐射等,这导致暴露的/受感染的(exposed/infected)细胞样本生病和死亡。然后观察第二个细胞样本,以确定是否有任何来自第一个细胞样本的传播效应。

当窗口是普通玻璃(ordinary window glass)时,无论第一个细胞样本[注:受感染的样本]出现什么样的症状,第二个细胞样本[注:未受感染的样本]完好无损,并保持健康。以正统医学观点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窗口是石英玻璃(quartz)时,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细胞样本出现疾病的一段时间后,第二个细胞样本中竟然出现了同样的疾病症状。Kaznacheyev和他的同事做了5,000多次实验,发现这种惊人的"通过光学耦合发生的感染(infection by optical coupling)"出现的几率相当高,有70%-80%;而且遵循一个合理的时间,例如在第一个细胞样本生病和死亡后的2-4个小时。从正统的医学观点来看,这些结果出人意料,闻所未闻。[04][05]

20世纪20年代,A.G. Gurvitsch的研究表明,细胞能释放出可导致有丝分裂的辐射(光子),从而影响到其它细胞。20世纪60年代,Popp(波普)等人证明了这通常被称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发射[06]。遵循这些发现,Kaznacheyev研究小组通过寻找受感染细胞发出的光子(photons)来探求答案。他们发现,受感染的细胞在死亡时释放出近紫外光子(photons in the near ultraviolet)

石英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相同点是都可以传播可见光(visible light),主要区别是,石英的紫外线(ultraviolet)和红外线(infrared)传播都很好[注:石英对紫外线各波段都有很高的透过率,达80%-90%],而玻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而言几乎是不透明的[注:普通玻璃只能透过约1%的紫外线]。因为普通玻璃对这些近紫外线光子(near-UV photons)是不透明的并且吸收它们。所以,在窗口另一面的未受感染的细胞(第二个细胞样本) 没有受到来自死亡细胞(dying cells)的紫外线死亡光子(the UV "death" photons)的影响,因而它们仍然安详健康。然而,石英窗口对紫外线死亡光子是透明的,未感染的细胞吸收了死亡光子而生病和死亡,并出现相同的疾病症状。[04][05]

(生死书注:在《死海古卷》中,耶稣说:“既勿杀人,亦勿杀兽,亦不要为了食物进你们的口而杀生。因为如果你们吃活的食物,你们也会加快成为同样的食物。如果你们屠杀你们的食物,死的食物也会杀死你们。因为生命来自生命,死亡总是导致死亡。因为一切杀死你们的食物的,也会杀死你们的身体。一切杀死你们身体的,也会杀死你们的灵魂。你们的身体就会变成你们的食物,你们的灵就会变成你们的意念。”)

卡兹纳切耶夫实验(Kaznacheyev experiments)证明细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death and disease patterns)能被传播(be transmitted)和电磁诱导(be induced electromagnetically) [04]。类似效应的复现实验还有:德国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研究者使用病变细胞发出的红外线照射测试细胞。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者使用可被称作是"标量电磁辐射(scalar EM radiation)"的东西,在超过100尺(feet)的距离实现了此效应[07]。事实上,前苏联将卡兹纳切耶夫机制(Kaznacheyev mechanisms)作为诱导疾病的武器,进行扩展和武器化,并秘密地用在了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人员身上造成疾病[08][09]

实验3 DNA幻影效应实验 (phantom DNA experiment)

DNA幻影效应,最初是俄罗斯科学院使用激光光子相关光谱仪(laser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LPCS)测量溶液中DNA的振动模式时发现的。伽利耶夫(Peter Gariaev)和琶普宁(Vladimir Poponin)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释。1995年,Poponin发表了关于此实验的研究论文。实验中用到的激光光子相关光谱仪装置原理:用激光器(Laser)作为光源,照射到盛有DNA的样品池(Temperature controlled chamber or Scatter chamber)内;光电倍增管(Photomutiplier)作为光探测器用以测量散射光信号,数字相关器(Photon counting & Correlation)对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并计算自相关函数送入计算机。

DNA物质未放入散射室时,没有任何幻影DNA场(phantom DNA fields)呈现,散射光的自相关函数如图a所示,表明背景噪声的强度非常小而且分布是随机的。

DNA物质放置在散射室时,散射光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时间自相关函数如图b所示,是一个振荡的、慢慢地呈指数衰减的函数。

DNA物质从散射室取出时,预计自相关函数会和DNA物质放入散射室之前时的相同,即如图a那样。令人惊讶的,DNA物质放入前和取出后的自相关函数明显不同,如图c所示。

在重复了许多次实验并且在每一处可想到的地方检查了设备之后,结果仍然如此。研究者们被迫接受假设:从物理真空(physical vacuum)中激发了一些新的场。研究者称其为DNA幻影(DNA phantom)场,以强调它的起源是与DNA物质相关的。另外,没有观测到其它物质能有这种现象。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体外DNA幻影效应(DNA Phantom Effect in Vitro),简称DNA幻影效应。DNA幻影效应发现后,研究者进行了更严格更持久的研究,发现只要散射室不受干扰,就能长时间测量到这种效应,有几次竟持续了一个月。这些实验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用严格科学的和定量的方式研究真空结构,由于DNA幻影场(phantom field)的固有能力,它可以与激光辐射的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它们之间的耦合常数(the coupling constant)值可以从散射光强度估计出来。[10-14]

这个实验造成的冲击相当真实,它清楚呈现出DNA与组成世界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并且以图像方式呈现了这种关系。实验结果影响深远,并导出许多结论,其中两项尤其不容置疑:1. 过去我们忽视了某种能量的存在。2. DNA能透过上述能量形式(DNA幻影场)影响物质(电磁场)

生死书注:下面有六张视频截图,出自CCTV的《隐形世界》。相关链接:五眼

眼睛做了手术,切除了原有的晶状体。

手术后的眼睛可以看到验钞机发出的紫外线。

肉眼看到的蜜蜂。

红外线下看到的蜜蜂,有的身体温度比较高。不同体温的蜜蜂照顾不同的幼蜂,幼蜂长大后的分工就不同。

现代城市,空间充满了不可见信号。

实验4 人类情绪改变DNA形状的实验

1991年,心数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rtMath) [15]成立,主要关注情绪与感觉在身体上的发源地——人类的心,目的是探索人类情感对身体的影响力,以及情绪在世间扮演的角色。一个重要发现是,Ralph Wilson博士描述了一个环绕在心脏并向人体外围扩张的电磁能量场,具有环形圆纹曲面,半径约1.5米-2.4米[16]

知道这个能量场存在后,研究人员又自问,是否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能量存在于这个已知的能量场中?为了验证此想法,他们决定测试人类情绪对DNA的影响。

1992-1995年,Glen Rein及Rollin McCraty展开了实验,他们首先将人类DNA分离出来,放在玻璃烧杯中然后暴露在一种强烈情绪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协调情绪(coherent emotion)。透过"运用特殊设计的自我心神及情绪管理技术,刻意使心神安静下来,将注意力移转到心脏部位,专注于正面情绪",就能创造出这个生理状态。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最多有5位受过协调情绪训练者参与,还运用特殊技术分析DNA的化学及视觉变化,侦测任何改变的产生。测试结果显示:不同的意图能对DNA分子创造出不同效果,导致DNA扭转或松开,也就是说人类情绪改变了DNA的形状!参与测试者除了在体内创造出精准的感觉之外,并没有实质接触或外力介入下,就能影响烧杯中的DNA分子。[17]

实验所指涉的涵义显然已经超越现有正统科学理论所能接受的范围。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体内的DNA是种既有状态。出生时我们"拿到什么就是什么",除了药物、化学药品、电流之外,DNA无法随着我们对生命中的事物产生反应而发生变化。然而实验告诉我们,事实绝非如此。

实验5 情绪对远距离DNA的影响实验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Dr. Cleve Backster),在基于他先前植物感知(又名巴克斯特效应) [18]的研究基础上,为美国陆军设计了一个实验,看看DNA从人体取出后,人的情绪是否还会对其有影响。研究人员首先在受试者的口中采取DNA和组织样本,经分离后被送到同一栋楼的另一个房间,并放在特殊装置中,通过测量其电流来检测它是否对受试者的情绪有反应,而受试者就在100米外的另一个房间。受试者在房间里观看一系列影片,内容包括战争影像、色情片、喜剧等,藉此引发他体内的本能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实验目的是让受试者在短时间内经历各种真正的情绪。受试者看影片时,研究人员则在另一个房间内测量DNA的反应。当受试者经历情绪"高潮"及"低潮",他的DNA也在同一瞬间呈现出强烈的电流反应。尽管受试者与其提供的样本相距100米远,DNA却表现出仿佛仍处在与身体实质连接的状态中。

在此初步实验之后,军队停止了拨款,巴克斯特博士则继续探讨更远距的效果。某一回,受试者和细胞甚至相隔480公里远。受试者和细胞反应之间的时间差,由科罗拉多州一座原子钟负责测量。每一次实验,情绪变化与DNA反应的时间差都是零,此效应是同步发生的,即,当DNA主人经历情绪经验时,DNA的表现仿佛仍以某种方式与人体相连。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19][20]

不论细胞是在同一房间或相隔几百里远,人的情绪都可以对自身DNA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效应是同步发生,这太令人惊讶了,意义非同凡响。比如器官移植,这是否表示器官若成功移植到另一人身上时,两个个体将会彼此维持某种相连状态?

2、DNA波遗传学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只有占2%的"编码DNA(coding DNA) " 有遗传功能,而剩余的占98%的"垃圾DNA(junk DNA)"不含遗传信息,因而被视为垃圾(junk)。但彼得·伽利耶夫[21]的研究发现,被西方主流科学完全忽视和遗忘了的垃圾DNA,根本不是进化的多余残留物。语言学研究表明,对非编码DNA的密码子排列遵循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逻辑顺序,像某种生物语言。研究进一步显示,密码子实际上形成了像人类语言一样遵循着语法规则的文字和语句

1984-2009年,彼得·伽利耶夫(Гаряев 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Peter Gariaev)以数十年的研究系统建立了波遗传学,专著有3本:《波基因组》(1994年);《波遗传密码》(1997年)和《语言学波基因组-理论与实践》(2009年)。波遗传学成功地对理论生物学和数理描述进行系统的公式化阐述,解释和证明了在波/场水平上遗传分子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则,修正并完善了姜堪政的场导论。

波基因组(wave genome)理论的精华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高等生物的基因组可以看作是一台生物计算机,形成生物系统的时空栅格。epi-gene-matrix - wave fronts作为场的载体被使用,由基因全息图(gene-holograms)和DNA上的孤波(solitons on DNA)[不同于声场和电磁场(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来分配,由有机体/生物系统的生物发生装置(biogenetic apparatus)产生,成为细胞、组织、生物器官之间调控数据/信息交换的媒介。[21]

实验6 DNA语言波调制实验

伽利耶夫研究小组曾完成了一项惊人的实验,使用调制激光对DNA密码子序列重新编程。他们发现,DNA语言的语法句法能够调制激光相干光,甚至无线电波,并对载波添加语义(意义)。 这样,他们能够通过使用合适的DNA共振频率,对活生物体内DNA重新编程。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是,口语(spoken language)能够以相同的重编程效应(reprogramming effect)调制到载波中,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我们自己的DNA仅通过人类讲话( human speech)就能被重新编写,如果被调制的词语有合适的载波频率的话。西方科学使用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DNA分子中剪切粘贴DNA密码子,而俄罗斯科学家利用调制激光做着同样的事情,并且藉此非常成功地在体内修复受损的DNA物质。基于伽利耶夫研究结果的激光疗法已经应用在一些欧洲学术医院,治愈了各种皮肤癌,且没有任何剩余疤痕。

这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肯定(affirmations)、催眠(hypnosis)等能对人类和他们的身体有如此强烈的影响。这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因为这是我们的DNA对语言做出的反应。也能科学地解释姜堪政的场导实验,施主的遗传信息在接收舱中调制电磁场,然后通过波导管把电磁场传递到发射仓,把携带的遗传信息调制到受主中,导致遗传变异。

长期以来通常认为DNA的唯一目的是作为控制生命复制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但伽利耶夫在题为"DNA波生物计算机(DNA wave Biocomputer)"的文章中提出,DNA不仅仅是一台智能的生物计算机,还是一个生物互联网(biological internet)装置,能够存储和检索所有体内细胞的生物信息,把所有细胞的染色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DNA染色体从发生在每个细胞中的代谢机制中获得无限信息,并作为反馈产生调控电磁信号(regulativ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组成身体的亿万细胞彼此瞬间沟通。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它们是非局域连接的(non-locally connected)。这意味着基因组信息并非只限于DNA分子本身。DNA的分子只是充当一个存储设备,它能够读写来自非局域分布场(non-local distributed field)的基因组信息。DNA的作用就像激光全息碎片那样存贮了相干激光的所有信息,这个基因全息图(genomic hologram)能通过电磁场或声场来读取。[22]

3、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

1953年,沃森(Watson)与克里克(Crick)这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1955-1957年,姜堪政(Kanchzhen)提出"场导论",认为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和主动-电磁场。随后以一系列场导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波普(Popp)等人证明了生物体释放出的可导致有丝分裂的辐射,就是被称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发射,而且光子似乎是生物体之间的沟通系统。

1974年,卡兹纳切耶夫(Kaznacheyev)实验证明了细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能通过紫外线光子被传播和电磁诱导。

1992-1995年,瑞恩(Glen Rein)和麦克拉迪(Rollin McCraty)的实验证明:人类情绪可改变DNA的形状。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Cleve Backster)的实验证明:不论细胞是在同一房间或相隔几百里远,人的情绪都可以对自身DNA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效应是同步发生。

1995年,琶普宁(Poponin)的DNA幻影效应实验证明:存在一个新的能量场——DNA幻影(DNA phantom)场,它可以与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

1984-2009年,伽利耶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波遗传学,修正并完善了姜堪政的场导论。在波/场水平上解释和证明了遗传装置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则。其DNA调制实验,可以说是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

4、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现光电效应,他就将光视为"量子"。之后,光的量子即被称为"光子"。并提出他最著名的质量转换方程式:E=mc^2,亦即,物质与能量是同一回事,质量只是能量外显的形式之一。(生死书注:佛法认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和自己的身体都是自己如来性的变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1923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lie)发现:电子在运行的时候,居然同时间伴随着一个波的产生。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一个假设:所有物质都可以用波来描述,他称之为"物质波"。这个理论暗示了物质不再只是粒子,物质亦将有波的性质,因此物质将会受到能量波动的影响而改变物化性质。

1925年,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提出了轰动 20 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利用波动的数学模式来描述物质。薛定谔肯定地说:"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实在。不管电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们的本质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动方程式来表达基本的运动方式。 "

1926年,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认为粒子是一个连续波动场中浓缩聚集的现象,因此要描述一个物质必须同时包含位于场中间的浓缩体及往外无限扩展的量子场(quantum field)

1940年代晚期,费曼(Richard Feynman)、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将狄拉克原来略显粗糙的量子场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动力学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理论。透过QED理论,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时的场效应(field effect),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作用背后的真正影舞者。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David Bohm)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他认为要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1975年,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物理之道》(The Dao of Physics)一书中提到:量子场是物理学的根本实存,一个连续的媒介遍布的空间,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来、来、去、去的能量集中体。依据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物质的内在隐藏着高维度的「能量海」或「信息海」。在这一望无垠的能量海中蕴含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态,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由隐秩序中特定量子态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显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光所构成,海中的光振动频率最高,当振动频率变慢时,光就浓缩凝聚成三维空间的电磁波、声波或物质。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组成物质的原子就像是一颗颗坚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结构就像是一座足球场中,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场的中央,围绕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没无以名状的电子云。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空荡荡的,在这近乎真空的空间里,就隐藏着看不见的量子场,而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个隐藏的能量场(信息场)交互作用的显现。由于物质背后是依赖信息场的运作,信息场是波所组成,场的作用其实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频转换变成高振频。(生死书注:比如持咒念佛,佛菩萨的加持就是共振波。对着净水念诵大悲咒,就变成了大悲水,可以治疗疾病。)[23]

5、小结

物理学中对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与生物学中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比较起来何其相似:

非生物:光波(电磁场)—>光子—>物质波(波动方程)—>量子场—>信息场—>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生物DNA:生物场(电磁场) —>生物光子—>DNA幻影场—>DNA语言波—>DNA是一个基因全息图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发展,殊途同归,那么连接两者的全息体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上帝?(生死书注:源场、如来性、法身、上帝等概念,可以互相参照。)这莫非就是孜孜追求中所谓的大同?探索仍在继续……

姜堪政场导实验,证明了DNA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电磁场传递。

卡兹纳切耶夫实验,证明了死亡(DNA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紫外线光子传递

DNA幻影效应实验,证明了存在一个DNA幻影场(DNA信息场)可以与电磁场相互作用

DNA与情绪影响实验,证明了人类情绪对所有自身DNA的影响可以瞬间同步发生,不管相距多远。

DNA调制实验,证明了DNA语言波可以被激光、无线电波甚至声波调制,也即说明了电磁场或声场可读写DNA全息图(生死书注:《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声闻心、独觉心、菩萨心、声闻行心、独觉行心、菩萨行心、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阎魔王处心、饿鬼心、诸难处众生心,如是等无量差别种种众生心悉分别知。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心悉分别知。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不管是"粒子"的概念,还是"波"的概念,还是"场"的概念,这都是频率表现的不同方式而已,或许真的是频率乃万事万物之本质(生死书注:佛法中,心念不同,生命形式也不同。不同的心念也可以说是不同的频率)。到底是否如此,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References]

[01]【传奇人物】之5:当代布鲁诺——姜堪政 (震惊世界的华人科学家)

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blog/item/7e4b7439757a17e03c6d97d5.html

[02] V.P. Kaznacheyev et al, Apparent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Two Groups of Cells, Psychoenergetic System, Vol.1, dec. 1974

[03] V.P. Kaznacheyev et al, Distant 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s in a System of Two Tissue Cultures," Psychoenergetic System, Vol. 1, No. 3, 1976.

[04]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scalar_tech/esp_scalarwar03a.htm

[05] DEATH TRANSMISSION VIA THE PARANORMAL CHANNEL

http://www.cheniere.org/books/excalibur/death%20transmission.htm

[06] ENERGY MEDICINE AND THE UNIFYING CONCEPT OF INFORMATION, by Beverly Rubik, PhD

http://m.b5z.net/i/u/10026557/f/Energy_Medicine_and_the_Underlying_Concept_of_Information.pdf

[07]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calar EM Weapons, by Lt. Col. T.E. Bearden (retd.), 1990

http://www.cheniere.org/books/analysis/history.htm

[08] Novel Principles In The Rife Microscope And Rife's Great Secret

http://www.cheniere.org/techpapers/rifemicroscope.htm

[09] Mind Control Summary - The Secrets of Mind Control

http://www.wanttoknow.info/mindcontrol10pg

[10] The DNA Phantom Effect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ciencia/ciencia_genetica04.htm

[11] The DNA PHANTOM EFFECT: Direct Measurement of A New Field in the Vacuum Substructure - by Dr. Vladimir Poponin

http://twm.co.nz/DNAPhantom.htm

[12] Dr. Pjotr GARAJAJEV [ Peter Gariaev ] & Vladimir POPONIN DNA BioComputer Reprogramming

http://www.rexresearch.com/gajarev/gajarev.htm

[13] Vladimir Poponin, "The DNA Phantom Effect: Direct Measurement of a New Field in the Vacuum Substructure," performed the Russian study again in 1995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stitute of HeartMath, Research Division, Boulder Creek, CA.

[14]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Experiment I

http://www.forwellness.ca/articles/experiment-1.aspx

[15] Institute of HeartMath

http://www.heartmath.org/

[16] Human Energy Anatomy

http://www.naturalworldhealing.com/energy_anatomy.htm

[17]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p73, Experiment III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ARWLNFjQzEC&pg=PA73

[18] plant perception (a.k.a. the Backster effect)

http://www.skepdic.com/plants.html

[19]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Experiment II

http://www.forwellness.ca/articles/experiment-2.aspx

[20] Emotions Control Reality

http://www.waynewoodworth.com/emotions-control-reality/

[21]【传奇人物】之6:伽利耶夫 Peter Gariaev—— 波动遗传学创立者

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blog/item/dbdff8c0a37ed4c538db490c.html

[22] Chapter 9 The mysterious DNA

http://www.soulsofdistortion.nl/SODA_chapter9.html

[23] 李顺来 博士 演讲论文《生物訊息的轉換與應用》

http://bio.stut.edu.tw/teacher/t_show.php?teacher_sn=3


进入DNA的神秘世界

出自:印加知識守護使 原文链接

 

引子

DNA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然而它在人身体中担当何种角色,在人的灵性发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却很少人知道,本系列将陆续解开其中的谜团。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个试验。

一八九一年,德国科学家汉斯·德利希(Hans Driesch) 以海胆这种独特的无脊椎动物为实验对象,把刚完成第一次卵裂的海胆胚胎一分为二,结果发现,分开后的两个细胞各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幼虫,只是形体偏小,而不是变成一种畸形的不完整生物。他还发现如果把海胆生长初期的球体胚胎切成八块,每一块又会各自发育成全新的胚胎;就算是全部只有营养细胞,完全没有动物细胞的胚胎碎块也一样。现代人会认为这样的观察结果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会自动推想,生物的每个DNA分子都含有生长密码,可以让一颗细胞长成全新的生命体。但请别忘了,这只是其中一种理论,并非唯一的理论……甚至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德利希相信有一种全面性的指引力量,决定了每一个胚胎细胞的生长。这股力量含有一种讯息,会根据细胞当下的处境下达指令,指示细胞做正确的事,海胆就是一个例子。

DNA研究的先驱德国科学家汉斯·德利希(28 October 1867 - 16 April 1941)

他在一九一二年发表了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启发了当时的俄国生物学家葛威区(Alexander Gurwitsch) 延续相关研究。葛威区相信这种有丝分裂能量场是所有生物的维生关键,生物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会吸收﹑也会散发这种能量场。他用洋葱来做实验。因为洋葱所有叶子都是从洋葱顶端长出来的,所以他假设洋葱发芽时,大多数的生命能量会从顶端散发出来。他把一颗发芽的洋葱顶端对准另一颗洋葱的侧面,两颗洋葱并未碰触到。很明显,第二颗洋葱的生长速度远超其它洋葱,而且在对准处还出现了明显的隆起。葛威区发现,只要在中间放一片能阻挡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玻璃,就能完全阻挡这种效应。不过如果放的是石英板就没有阻挡作用。一九二六年,葛威区也发表了他自己的报告,他认为,洋葱顶端散发出可测得的微弱紫外光,产生所谓的致细胞分裂效应。大家注意,紫外线散发是宇宙源场(宇宙中存在的各种能场总称) 特有的现象,就像丢一颗石头到湖里,我们看见的是湖面上所泛起的涟漪,而不是石头本身。

俄国生物学家葛威区(1874-1954)

耶鲁大学的神经解剖学家哈洛德·波尔(Harold S.Burr) 发现未受精的蝾螈卵有一种带电的能量场,而且在植物的秧苗及其它各种不同的生命体也发现电场,电场的电荷会随着生长﹑睡眠模式﹑光照量﹑组织再生,甚至月亮周期而变化。美国外科矫正医师罗伯特·贝克(Robert Becker) 也曾研究人体的自然电场,他发现每个受试者身上电荷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医针灸所谓的穴道。很明显的,古人远较我们认为的聪明。

耶鲁大学的神经解剖学家哈洛德·波尔(April 18, 1889—February 17, 1973)

外科矫正医师罗伯特·贝克(May 31, 1923 · May 14, 2008)

DNA幻影效应

一九八四年,这是DNA研究划时代的一年。彼得·卡里耶夫博士(Peter Gariaev) 发现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葛威区的致细胞分裂辐射也就是源场的运作很可能是透过DNA来操作的。他指出,DNA分子里可能没有生物的完整遗传密码,至少DNA分子并非遗传密码的最终位置。

俄罗斯科学传奇人物彼得·卡里耶夫博士

当卡里耶夫把DNA样本放在一个小小的石英容器里,然后用微弱的雷射照射,再用精密的光子探测仪观察变化;他发现DNA就像一块吸收光线的海绵。DNA分子把光全数吸收,并且以螺旋状的方式储存光子。DNA显然创造了一种会吸收光线的漩涡,跟黑洞概念差不多,只是规模非常非常的小。

我们不习惯把光想成可以储存的东西,因为在普通人的意识中,光通常都是以高速穿过空间的。如果可以把光留在一个定点,我们大概会认为光会慢慢消失,然后失去能量。即使是光合作用,植物储存光的唯一方式就是立刻把光能量转换成叶绿素。现在光本身就像食物一样,任由DNA把它储存起来……就像松鼠把松果藏在空心的树干里过冬一样。这种现象引发我们更多的新问题。储存光的到底是什么?光如何储存?又为了什么要储存?思索一下,接着看卡里耶夫的发现。

当卡里耶夫博士正准备结束实验的时候,他观察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他拿起装有DNA样本的石英容器,把容器挪到一旁。就在此时,发生了让他震惊的事:虽然他已经把样本倒光了,但是容器里面竟然继续发着光,螺旋状的光在原地旋转,仿佛DNA还在容器里面一样。

无论是什么把光留住,都代表完全不需要透过DNA分子。那是别的东西一样,一种看不见得的东西。这种东西有强大的力量能留住可见光并加以控制,把光排列成DNA分子的形状。唯一合理的科学解释是DNA分子具有一种能量场,就像是DNA的能量「复制品」。这个「复制品」跟原版DNA分子呈现同样的形状,虽然拿掉了DNA分子,但是「复制品」还留在原地。「复制品」不需要DNA分子也能进行自己的工作,那就是储存可见光。有某种类似重力的力量,把光子牢牢抓住。

这项结果引发的背后意义,令人难以想象。显然的,人体有几兆个不同DNA分子,而且排序结构分明。如果扩大卡里耶夫的实验,很可能会发现人体也有一个能量「复制品」。这与德利希﹑葛威区﹑波尔和贝克的理论及观察完全的吻合。那就是,有一个信息场会告诉我们的细胞该怎样做,以及在哪里做。有了卡里耶夫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也许DNA分子最重要的功能是储存光,包括在身体里与能量复制品里。

DNA魅影效应,可说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我们因此发现了DNA分子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奇特关系,现在我们有证据显示,DNA连结着看不见且尚未被发现的能量场。虽然这种能量场不是电磁场,但确实可以控制电磁能,例如:储存光子,甚至在实验分子已经离开后,依然能够把光子留在原地。

卡里耶夫继续他的实验,这次他想到用液态氮去喷洒DNA魅影,突然的低温让螺旋光随即消失,但是过了五到八分钟后,螺旋光又神奇的再度出现。DNA魅影,也就是我们的能量复制品,竟然在遭到摧毁后还能重生。这种现象非常奇特。即使我们破坏DNA魅影的同调性,但是它还能够重组恢复。传统知识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他还发现,DNA魅影从首度现身开始可以持续维持三十天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一次又一次的用液态氮喷洒DNA魅影,但是DNA魅影总是能够再次重现。这样的结果等于彻底颠覆了传统生物学。

 

卡里耶夫的系列发现使得俄罗斯在精神领域遥遥领先。如果俄罗斯在战场上率先出现精神武器也不会令人奇怪。

DNA魅影不具有电磁性,它所展现的各种怪异特性也都违反我们所了解的电磁能。然而,DNA魅影却非常符合我们所谓的源场(宇宙内存在的各种场的总称)特征。从微生物层面来看,它就是我们的能量复制品。人类DNA以某种方式与能量场连结,而能量场会把容易被测量到的魅影留下来。即使你站起来走到别的地方时,你的能量复制品仍会留在原地为你捕捉光,无数的小小螺旋发出光芒,数兆个DNA分子中的每一个都闪闪发光,在你离开座位后至少三十天都不会消失。因为DNA魅影实在太小了,用肉眼无法看见,不过卡里耶夫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测量。DNA魅影就像人类身体的全像图,连最小的细胞都跟实体一模一样。这其实解释了我们在先人过世不久仍能在其居住的地方见到他们的魅影(有人错误地称其为鬼魂)

而且这也辅证了史蒂文森实验的正确性。所谓史蒂文森实验是指科学家史蒂文森花了四十年从三千多名儿童身上收集灵魂轮回的证据。他发现记忆﹑怪癖﹑天份与个性,都会从今世传到来生。此外他也发现我们都会跟前世的长相很相似吉姆·塔克博士进一步做相关研究,他利用脸部辨识软件,以法医鉴定的角度,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发现,前世所受到的致命伤,通常会以胎记方式出现在新身体上。如果我们的能量复制品不会随着身体死亡,那么这种现象就说得通了:能量复制品带着我们的记忆,从今生延续到来世。有些人可以直接取得这些记忆,尤其是小孩子,但随着我们长大,在父母﹑师长的强烈灌输下,我们只会认为轮回是无稽之谈。

全息脑

如果你的身体在源场有一个能量复制品,这不就表示你的大脑也有一个全像复制品吗?如果我们大脑的DNA真有一个能量复制品,这个全像复制品是否也负责了至少一部分的思考与大脑功能?换句话说,在你阅读我的博文的此时此刻,你的心智是否有一部分正在一个隐藏的平行世界里运作?是否有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全像大脑会跟实体的大脑互动,把每个神经元里的DNA当成天线使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看实验。

一九九七年,《纽约时报》曾经报导过脑残受损的儿童,其智力与肢体协调反而变得更好。如果失去半边大脑,会不会失去了一半的记忆和一半的大脑功能?显然不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艾琳·韦宁博士研究了五十四个动过脑部手术的儿童,她表示:孩子显然都保有完整的记忆,连个性与幽默感都一如既往。医学博士艾瑞克·科索夫说明这种手术宛如奇迹的效果。对长期严重癫闲发作的孩子来说,手术后的生活品质大幅改善……几乎每个病患都无须继续服用多种药物;术后多数病患都能跑跳行走,过着正常生活。

一九八○年,罗杰·勒温(Roger Lewin)在声誉卓著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你真的需要大脑吗?》一文,讨论水脑症(脑水肿) 权威约翰·罗伯博士(John Lorber)的研究。水脑症是指脑脊髓液堆积在颅内排不出去而导致脑压上升,最严重的情况是颅内整个充满脑脊髓液,甚至完全看不见大脑组织,许多病人因此丧命或严重致残。现在医生会使用分流手术引出脑脊髓液,但是在罗伯的那个年代还没有这种先进手术。

约翰·罗伯博士(1915-1996)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大脑的传统认知。

罗伯在伦敦的雪菲尔大学研究了两百五十三个脑水肿病患,其中有九位只剩下百分之五的正常大脑组织。尽管如此,这九位病患之中有四人的智商超过一百,其中有两个人的智商甚至超过一二六。九位病患中有六人表现如常,看不出大脑已几乎完全摘除。以下是直接引述自那份报告。

"这所大学有位年轻的学生,罗伯说:他的智商一二六,曾获得数学优等奖,社交行为也完全正常。但是这个男孩几乎没有大脑。大学校医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头部比正常人大一些,于是介绍他去找罗伯进一步检查,动机只是为了好奇。罗伯回忆说,我们为他做了大脑扫描,我们在脑室与大脑皮质之间没有看到正常四·五公分厚的大脑组织,只剩下一层厚度约一公分的薄膜。他的颅腔内充满了脑脊髓液。"

罗伯清楚地说明这个学生只剩下一公分厚的大脑组织紧贴在颅腔壁上。根据伦敦大学学院解剖学教授帕特里克·沃尔(Patrick Wall)的说法,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医学文献中有许多类似病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罗伯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做了大量的﹑有系统的扫描,而不是只谈个别病例。他收集了重要的病例资料,并提出挑战: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罗伯发现刚才那个智商一二六的数学系学生已丧失百分之四十四的大脑,剩余的大脑组织被挤成一片薄膜紧贴在颅腔内侧。尽管如此,他的智商依然高于平均值,思考与记忆能力都毫无问题。罗伯形容这一类人,有着一个「看不见的大脑」。(生死书注:佛性、如来性)

卡里耶夫和罗伯对大脑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看明白了源场是如何在脑中运作,这是隐藏的秘密。

DNA存储、转化及释放相干光

德国生物暨物理学家波普博士(Fritz-Albert Popp)的研究与卡里耶夫相近似,虽然没有发现DNA魅影,但有着其它惊人的突破。他先检验一种最危险的致癌物质多环芳香烃化合物苯栟芘(BaP)。他用紫外线照射苯栟芘,发现苯栟芘会吸收紫外线,再以完全不同的频率发射出来。这种改变光频率的效应,是否是了解癌症成因的关键?波普研究了三十七种化学物质,其中也包括致癌物质,他发现每一种致癌物质都会改变紫外线的频率,而引起这些危险的致癌物质起反应的是波长三百八十奈米的频率。事实上,波普发现各种致癌化学物质之间只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都会吸收波长三百八十奈米的光,然后改变其频率。这显然意味着波长三百八十奈米的光对健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每次晒太阳都擦防晒乳,就不会吸收到太多波长三百八是奈米的光,因为防晒乳会隔离紫外线。

德国生物暨物理学家波普博士发现三百八十奈米源场脉冲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波普发现有许多生物实验已证实,紫外线能让一颗细胞受损至百分之九十九,但是只要给细胞同样波长的微弱脉冲,原先受损的细胞几乎可以完全复原,而且是在一天之内。这就是所谓的「光修复」(photo repair) ,但是没有人知道其背后原理。令波普感到惊讶的是,早就有人知道波长三百八十奈米的光能提供最佳的光修复效应,但是还没有任何科学家知道他的发现。

他继续研究,当源场流入可测量的人类世界时,源场的电磁讯号在波长三百八十奈米是最强。此外,源场也具有液体的特色,这表示你能在源场内制造一种节奏性的脉动(或是多数人所说的振动) ,并得到更强烈的效应。罗马士兵过桥,都必须分组并改变速度。如果他们以同样的速度过桥,整座桥就会开始晃动,甚至解体。这些小幅振动会产生共振,很快就会累积积成更大的效应。

在光修复的实验中,波长三百八十奈米光的微弱脉冲显然会在源场制造振动,让更具疗效的三百八十奈米波长的能量流进来。于是,死掉的细胞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一股新生的能量。

波普非常想知道人体能否储存并发出光,他让他的学生伯纳·路斯设计实验,证实人体的确会发光,并以这个实验撰写博士论文。路斯认为这个想法荒谬至极,因此波普反过来要学生证明他的想法是错的。路斯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可以计算光的实验,一次算一个光子。一九七六年,路斯把仪器准备妥当,进行了第一场实验,他们决定选用黄瓜的种子做实验。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种子的确释放放出光子,而且这些光脉冲比波普预期的还要强。不过路斯的疑虑未解,他认为这是叶绿素造成的,所以他们改用马铃薯,因为马铃薯没有叶绿素,也不会行光合作用,没想到,马铃薯释出的光竟然比黄瓜的种子更多。除此之外,两者所释出的光具有高度同调性,与激光束一样。

接着,他们在DNA里加入了一种叫做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 的化学物质,溴化乙锭是一种强诱变剂,可能也是一种致癌物或致畸剂,会使DNA分子的双螺旋体解旋并死亡。波普加入越多溴化乙锭,DNA就放出越多光。波普因此推断,储存与释放光是DNA的运作关键,这与卡里耶夫后来的发现相符。他发现,所有生物都会持续释放光子,从少量到数百颗光子都有。有趣的是,比人类原始的动物和植物发出的光远远超过人类,可达每秒每平方公分一百颗光子,相同的面积,人类只有每秒十颗光子。这种光是高频光,介于两百奈米到八百奈米之间,高于可见光的范围,而且这是一种高同调性的光,就像激光束一样。

波普还发现,如果用光照射活细胞,细胞会先吸收光,过一会儿再释放另一道强烈的光。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延迟发光」。在卡里耶夫发现DNA分子会储存光之后,波普的实验结果并不令人意外。DNA显然会与光产生反应,而不只是无限期储存光而已。这种现象也与葛威区的观察相吻合。简言之,我们的DNA显然会把光当成一种直接的能量与活力来源而储存起来。如果DNA接收到过多的光,就会再把光送出来;或许就像生物把身体不需要的废物排出体外一样。不过,波普相信DNA释放光不是一种排泄行为,而是出于一个有用的目的:光里含有讯息。他的意思是,光脉冲携带的密码能量重建身体的平衡和秩序。

他发现,感受到压力时会释放更多光子,尽管我们并没有吸收更多的光。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压力会加重或导致许多疾病,当我们压力过大或承受负面情绪时,很可能储存在DNA里的光会籍由释放而流失某些生命力;而这些释出的光可能含有细胞需要疗愈的讯息。因此,为了恢复健康,我们必须为DNA补充能量:吸收更多的光。这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趣的问题。除了最外层的皮肤,我们身上大部分的细胞都没有暴露在外界的光源中。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吸收到更多的光呢?光又是如何跑到身体的最深处呢?想要吸收光,环境里的可见光源是唯一的来源吗?(显然的,就算我们住在黑漆漆的房间里也不会死?) 下节开始将重点讲述。

DNA对人类意识的可测回应

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格兰·瑞恩(Glen Rein)有惊人的发现,显示DNA会对人类意识产生直接反应。一开始,当细胞即将分裂或受损时(也就是已经死亡) ,DNA会自行解旋;而当DNA进行自我修复时,又会盘卷成螺旋状。DNA的卷曲或解旋都可以直接测量,方法是看DNA吸收了多少两百六十奈米的光。在这些了不起的实验中,瑞恩博士从数个人类胎盘取出活的DNA放入去离子水中,再把混和液放进烧杯里。接着请几个人光靠意念,全神贯注地试着盘卷或解旋DNA。结果,实验组的改变比率在百分之二与百分之十之间,而没有人尝试以念力影响的对照组只改变了百分之一·一。这表示人类的意念,至少会对人类的DNA发挥双重效应。

格兰·瑞恩的发现证明了人的意念与DNA关系密切。

受试者之间如果脑波模式的同调性最高,改变DNA结构的能力也最强。相反的,情绪特别激烈的人(也就是脑波非常不同调) ,则会使DNA所吸收的紫外线产生异变,出现在波长三百一十奈米的这个变化,很接近波普所发现的那个神奇的三百八十奈米波长。此外,生气的人也会使DNA蜷缩得更厉害。这两种效应都很不寻常。瑞恩表示,光的波长之所以会变成三百一十奈米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DNA分子的一个或多个碱基的物理化学结构产生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念可以在DNA结构里产生实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能卷曲或解开DNA。这个微生物学的证据,证实了生气的情绪与致癌组织的生长确实有关联。这项证据意义重大,重要性不亚于治疗癌症。

另一个例子则是把DNA放在脑波同调性高的人面前,但是受试者不要有改变DNA的念头,结果DNA样本的卷曲与解旋都没有任何变化。换句话说,只有当受试者想要改变DNA时,DNA才会改变。这表示改变DNA的,极有可能是人类的意念。路·奇德博士(Lew Childre) 可以在距离实验室一哩半以外的地方,使实验室里的DNA盘卷或解旋;维拉利·沙迪林(Valerie Sadyrin) 可以从莫斯科的家里,卷曲瑞恩博士加州实验室里的DNA,而且只花了三十分钟。瑞恩博士表示,这种可以产生同调脑波﹑直接影响DNA的能量有一个关键特性,那就是爱。虽然不同的治疗者所使用的技巧看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需要全心投入。

这些发现的含义重大,制造DNA魅影,以及把光储存DNA分子里的显然正是源场。在瑞恩博士的实验里,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我们的意念改变了DNA魅影,但是后来我们才发现实体DNA分子发生了变化。最棒的是,现在我们知道源场最重要的情绪特质是爱。瑞恩博士证明了爱对DNA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而且很可能与制造DNA魅影使用同样的能量传递过程。

更高的同调性,更强的组织,更紧密的结构与更好的结晶体,所有这些特性都告诉我们,能量场﹑分子与细胞都是以更和谐的方式运作。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方式证明爱,爱不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或生物学概念,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繁殖渴望。现在,我们可以说爱就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原则。人类彼此的同调性越高﹑结构越紧密﹑相处越和谐,世上就会有越多爱。

现在我们回到波普博士的研究,波普发现人体有各种不同的周期,在这些周期中,光的强度会随着时间增强或减弱。这些周期长短不一,包括七天﹑十四天﹑三十二天﹑八十天与两百七十天的生物节律,而且一年后依然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他也发现白天跟晚上﹑周跟月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现实人体的节律也跟地球移动有关。这个现象的基础原理,是二○○九年由一群日本科学家所发现的。他们使用高灵敏度﹑能在暗房里侦测光子的相机,令这群日本科学家大感惊讶的是,人体确实在发光。强度最弱的光出现在早上十点,最强则出现在下午四点,然后会逐渐变弱。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脸部发出的光比身体其它部位更强。

波普博士发现,癌症病患丧失了人体自然周期的生物节律。此外,他们散发的光,同调性也远远不如健康的人。大致而言,他们身体所储存的光似乎被大幅削弱。不过,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却不一样,波普发现这类患者是吸收了太多光,让混乱的光频干扰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波普想知道人体所储存的光如何反应健康程度,有一次他发现放养母鸡下的蛋,所发出的光同调性高于养鸡场的鸡蛋。接着他检查各式各样的食材,发现最健康的食材所释放的光强度最低﹑同调性最高。这是相当有趣的发现,显示在这个生物能量的系统中,品质绝对比数量更重要。

波普在研究一种水蚤时获得重要突破。他发现,只要有一只水蚤释出光,其它水蚤就会吸收他所释放的光,他们直接从彼此身上取得生命力。这意味着,当我们吸收了过多的光,我们所释放出去的光子并不是废物,而是依然含有身体所需要的生命力。后来波普也发现小鱼会吸收彼此的光,向日葵也会面向可以吸收到最多光子的方向,而细菌则会从周遭环境里吸收光。

俄罗斯生物物理学家亚达曼科(Viktor Adamenko)在一九七五年的叶子魅影效应是另一项经典突破。当时亚达曼科正在研究克瑞安摄影术,这种技术是把叶子或其它生物放在通电的克瑞安板上,就会看见模糊的电流在生物四周形成美丽的光晕。亚达曼科剪下半片活叶子放在克瑞安板上,令他惊讶的是,板上竟然出现了另一半叶子的幻影,时间有十到十五秒。全球各地有许多科学家都复制了这个实验。普通的电磁能量应该无法制造出这种效应,但是源场概念却可以加以解释。每一种生物的DNA都会储存并释放光子,就算把DNA移开,光子还是会留在原地达三十天之久。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就是叶子魅影效应的原因。因此,假如我们先把一整片叶子放在克瑞安板上久一点,说不定稍后被剪掉的叶子幻影会持续得更久,因为克瑞安板上的叶子已经在源场内建立更强的螺旋流(spiral flow)

基因重组与愈合

叶子魅影效应发现一年后,俄国科学院院士卡兹那雪夫(Vlail Kaznacheyev) 也有了重要的突破,他培养了两组细胞,放在完全密封的环境里,其中一组细胞感染了疾病。当他用生病细胞的光照射健康细胞时,健康细胞也染上了同样的疾病。从已知的任何遗传观点来看,这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健康细胞里的DNA重组成病毒DNA,然后病毒把四周的细胞物质蚕食鲸吞,制造出更多病毒,这也是典型的病毒生命周期。这是DNA与活组织被同调光内部所携带的遗传密码重组了。当卡兹那雪夫把一片玻璃挡在中间时,健康细胞就不会生病。玻璃挡住了红外线和紫外线,让病毒的遗传密码无法传送到健康细胞身上。

俄国科学院院士卡兹那雪夫发现同调光可以彻底改变DNA分子。

同调光为什么能彻底改变DNA分子,甚至使分子重组成另一种生命体?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充满了带有讯息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里有手机对话﹑卫星电视和高速网络,都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随时上载和下载无数数字符的信息。雷射光的同调性很高(高度相干性) ,也就是说雷射光的光波排列很整齐。这使得雷射光非常适合用来传递讯息,就像电磁波传递信息一样,只是效率更高。只要一个光脉冲,就包含了制造生物的完整遗传密码。根据卡兹那雪夫的重要研究结果,只要能收到适当的遗传密码,DNA显然随时可以重组成另一种生物。

卡里耶夫博士在二○○○年又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发现,他在切尔诺贝利收集死于辐射毒害的植物种子,神奇的是,只要用非烧灼性雷射光照射同种植物的健康种子,再把同样的光照射死于辐射毒害的种子,死亡的种子就会奇迹似复活,而且完全健康,并能顺利茁壮成长。他相当兴奋,决定再用老鼠进行类似实验。他在老鼠身上注射了一种叫做四氧嘧啶的致命毒素,这种毒素通常会攻击胰脏,中毒的老鼠四到六天内就会死于第一型糖尿病。卡里耶夫从健康老鼠身上摘除胰脏,先用雷射光照射健康的胰脏,再去照射注射了四氧嘧啶的老鼠。在二○○○年﹑二○○一年及二○○五年,他与不同的研究团队多次复制这个实验,以雷射光治疗的老鼠有将近百分之九十完全复原。他们重新长出了胰脏,血糖恢复正常,短短十二天之内就重获新生。

卡里耶夫博士的发现让人类看到永保青春容貌不是遥不可及。

卡里耶夫可以在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不需要通过电缆或电线就能传送健康胰脏的光,也能达到一样的治疗效果。二○○五年,卡里耶夫表示:我们使用同样的方式大幅度降低了人类细胞的老化速度,甚至让掉牙的成年人长出新牙齿。长出新牙的个案纯属意外。当时他正在治疗一位糖尿病患,他从她十岁孙子的血液取得能量,想让她长出健康的新胰脏。这位女士的前排牙齿只剩下一颗,治疗两星期后,她的下颚开始疼痛肿胀,嘴里的三个肿包后来串出了三颗牙齿。

另一位俄国科学家布达科夫斯基(Budakovski)则证明,我们甚至完全不需要真正器官做为媒介。他先用红外线照射了健康覆盘子的全像图,然后再去照射得了骨痂的覆盘子病株,结果骨痂消失了,有病的覆盘子植株重新恢复健康。这证明了只要具有能量印记的必要讯息,不需要任何活体组织提供原始码,透过同调光就能传递修复能量。

俄国科学家博拉科夫博士(A.B.Burlakov) 也有具启发性的重大突破。他把发育中的鱼卵放在一起,让光可以在鱼卵之间传递,他发现其中一个秘密:当他把比较年长﹑成熟的鱼卵放在刚开始孵化的年轻鱼卵前面,年长鱼卵显然会从年轻鱼卵身上吸取生命力,让自己长得更强壮且更快速,而年轻鱼卵则会变得衰弱﹑畸形,死亡率也大幅升高,博拉科夫还注意到母鱼产卵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其它鱼卵,这似乎就是原因所在。另外,如果是彼此成熟度相差不大的鱼卵,较年轻的鱼卵反而能吸到生命能量,直到成熟度赶上旁边较年长的鱼卵为止。(有关这点以后系列中会有解释)

其实,当你觉得筋疲力竭时,只要进入同调状态便可恢复精力。只要内心充满爱,心平气和,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帮你充电完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能量复制品想象成一只装满水的气球:水球会随着你体内储存的能量而变大或变小。目前还没有任何工具能让我们直接测量这个水球的大小或形状,不过从博拉科夫的鱼卵实验中,我们知道强者可以直接从弱者身上吸取源场能量。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兽群身上,得利者是兽群中的雄性领袖。大自然可能内建了一套系统,让兽群在面对压力与恐惧时会自动释出能量给他们所仰赖的雄性领袖,这极可能是一种生存机制,让雄性领袖能在打斗中变得更强壮﹑更有战斗力,以便保护大家。

博拉科夫的发现,证明能量交换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比如说,有些鱼卵先天有缺陷而导致生长较为缓慢,大自然就有一套修复机制,让其它鱼卵释出能量来帮助他们加速生长。然而,如果这些鱼卵的发育远不及旁边的鱼卵,他们就会沦为牺牲品,成为较强壮鱼卵的能量提供者。博拉科夫看过葛威区的研究后,也用一片玻璃隔在两组鱼卵中间,同样的,只要挡住红外线及紫外线,就能完全阻挡能量交换,而改用石英板就无法阻挡能量交换。

博拉科夫还发现,使用不同波长的光与偏光镜片,可以创造出畸形怪物,例如有好几颗头或好几个心脏。但如果再换回正常的波长,畸形部位就会消失,小鱼又会回到正常模样,完全看不出先前的突变迹象。

根据俄国科学家凯伐莱能博士(Alex Kaivarainen)的研究,细菌跟昆虫只要跟健康的同类在一起,就能神奇获得疗愈;二○○二年,帕森斯与希尔(Parsons and Heal) 发现,中毒的细菌只要靠近健康的细菌就能恢复健康;二○○三年,亚格詹尼安(Agadjanian) 在昆虫身上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因此,拥有健康的朋友很重要。

亚历珊卓·戴维尼尔曾在一九二○年代造访中国西藏。她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书籍中说:她亲眼目睹许多神奇的事情,西藏僧侣告诉她,他们所有的神秘力量都来自控制能量波——透过冥想的方式。训练的秘诀在于发展全神贯注的力量,甚至要远远超越天生专注力最强的人。密宗大师证实这样的专注力训练能制造能量波,可以用不同方式运用,他们相信每一次的生理或心理行为都会制造能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以后会专题博文介绍)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让思想变得更一致,就能提高进出源场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决定能量流动的方向与方式,这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何古代的大师和宗教有成就者无一例外都强调冥想的重要性。

在卡兹那雪夫惊人的发现中,我们非常明白DNA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构,透过能量形式,遗传密码可以从一个生命体传到另一个生命体,生命的密码就在源场中。信息经由紫外线流入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就像可视化的讯息透过能量银线流入松果体一样。这项神奇的发现打开了全新的发现之旅:物种演化。

生死书注: 电影《小活佛 Little Buddha》开始画面:

从前,在天竺国(古印度)的一个村落里,有一只小山羊和一个祭师,祭师要把山羊奉献给诸神,但当他正要切断山羊咽喉时,山羊却突然大笑起来,祭师为之愕然,便停手问山羊:"你笑什么?你不知道我就要切断你的喉咙吗?"山羊回答说:"我知道,经过499次轮回做山羊后,我来世便可再生为人了。"然后小山羊便哭起来,祭师说:"你又哭什么呢?"山羊回答说:"可怜的祭师,我是为你哭泣。五百世前,我也是个大祭师,我也奉献过山羊给诸神。"祭师听到,便跪下来,他说:对不起,求你饶恕我吧,从今开始我会做山羊的守护人。"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在多识仁波切的《佛教理论框架》中的描述,也可以与上文中DNA源场幻影等相互参照:

比如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五蕴身从识中生出。这里就有个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生死书注:比如胎记前世的创伤等)?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显宗经典理论中无法找到合乎逻辑的答案。

密法认为意识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组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所以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这样以来,无形的精神有了存在的形式(气),转世和生住灭的生命过程中,意识以气的作用形式发挥着能量的作用。气和识为一体的原身转化为宏观肉体和意识便是转生。

【转】100只猴子效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九五0年代初期,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宫崎县幸岛上的猴子,他们给猴子一种从来没吃过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观望—该不该吃那些沾满泥巴的洋芋。后来终于有一只猴子,把洋芋带到海边洗干净之后吃了。其它的猴子看到这只猴子这样做之后,也纷纷加以仿效。

很奇妙的,当到了第一百只猴子在模仿清洗时,却发生惊人的变化—从来没有学习过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间,几乎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方式;也就是说,其它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虽然没有跟已经学会的猴子接触,可是竟然也知道这个方法。

更令人惊讶的!没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为,竟横越海洋,传到对岸大分县高崎山的猴子,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连或接触。

所谓「一百只猴子效应」是指:当某种行为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临界点)之后,就会超时空的限制,而从原来的团体散布到其它地区。对组织而言,只要认同某种观念或行为的人,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侯,自然而然就会风起云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支持。

英国的科学家谢瑞克(Rupper Sheldrake)认为:不断重复的行为会形成一种记忆,即不经思考也能够反应。一百只猴子的重复动作,形成了一种「磁场区域」,其它没有学习过的猴子与这个「磁场区域」产生「共鸣」,而学会了这些行为。

从组织学习的观点而言,任何新的学习或改变,都必须有人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先跳出来当第一只猴子,其它人才会跟着仿效。再者,在「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之前,先要有一个「学习团队」(Learning Team),由他们带头起示范作用,再逐步拓展影响范围。至一个组织要有多少人认同之后,才会达到所谓临界点—产生快速的传播效果。依据日本管理大师船井幸雄先生的看法,有 7% - 11%(约一成左右)的员工接受,就会有惊人的进展。当然西方的管理专家也有人认为,在推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只要有超过 20 % 的员工认同,领导阶层就可以大胆的进行变革。

我们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丰富之人类遗产的继承人。正如牛顿所说的:「我会有少许成就,是因为我正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一方面运用前人的努力与智能资产;另一方面也勇于创新,不计成败的当第一只猴子,扩展全人类的智能宝库。你的一小步,就是人类的一大步。

生死书注:我在2009年12月10日发布博文《不做孩奴:可以选择不要小孩》的时候,专门百度搜索了"孩奴"这个词,一个搜索结果都没有,而搜索"房奴"这个词就有许多个,可惜那天没有把搜索结果截图。现在百度搜索"孩奴"则有288万个结果。这很像【100只猴子效应】所揭示的磁场区域共鸣原理。在网络信息化科技时代,更容易产生类似效应。


参考信息:【克里昂】揭示DNA

巴克斯特效应 湿生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微观世界 轮回 乌龟和鱼的对话 五眼

客观现实是否存在,或者宇宙是一个幻象? 世界真的存在吗? 最前沿物理学——宇宙只是幻象

生死书 回到顶部